1
多管齐下 推进限塑要标本兼治 3 “没有网吧,没有酒吧,更没有夜店, 街上连小饭馆都没几家,就算有,也不是 穷学生惦记的,就没这风气。”这是作家 杨葵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 活。 到了郭敬明笔下,在看见无数宝马、 奔驰、凯迪拉克甚至劳斯莱斯标志时,认 为打车来上课的自己不是公主而是女 仆,当代大学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当消费水平越来越像一种“身份证” 时,对于初入大学的年轻人来说,消费欲 望有时会如脱缰野马般变得难以控制。 一项关于京津冀高校大学生消费现 状的调查研究显示,接近六成大学生有 过超前消费的经历,其中超过12%的大 学生会经常超前消费。不是每一次都有 勇气开口说“我想要”,况且父母也不总 是纵容所有的需求,面临欲望的膨胀和 渐少的余额,有些大学生会选择“花呗” “白条”或分期付款。 “这几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抗争,每当 夜深人静,那种撕裂的感觉都会把我摧 残得七零八落,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刚从一所 211大学毕业的小徐留下遗书 后跳楼身亡,在他坠亡后的第一天父亲 还收到了催收电话。 事实上,那些深陷校园贷的大学生, 最初大多也只想要几百几千块钱,最后累 积高达百万的负债,像一场随时爆发的 雪崩,等待一个最终时刻的来临。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消 费自由的幻觉像一道光芒照 亮内心黯淡的角落,符号化 的商品似乎抚平了生活 中的不安与焦灼。 可有些东西, 我们真的需要吗? 即使它看起来真的 很不错。 当代大学生,喜欢乱花钱 近六成大学生会花明天的钱 消费自由的幻觉像一道光芒照亮内心黯淡的角落,符号化的商品似乎抚平了 生活中的不安与焦灼。近日,一名大一女生向家里要每月4500元生活费被拒的新 闻,在社交网站掀起一阵讨论热潮,这究竟是奢侈还是正常,网友有自己的看法。 对于中国大多数家庭来说,每月 4500元的生活费不算一笔小数目。 根 据 国 家 统 计 局 的 相 关 数 据 ,2019 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294元,以此计算,居民每月可支配收 入为2549元。若以此作为参照,全国居 民月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500元的只有 上海和北京。也就是说,在其他地区, 4500元的生活费,父母一方的月收入都 不够给,但有时候,平均值只是一种假 象,遮住了或高或低的真实。 广发银行联合西南财经大学对23 个 城 市 上 万 家 庭 的 调 研 分 析 显 示 ,2017 年中国城市家庭户均资产规模达150.3 万元,与美国家庭存在一定差距。但平 均资产规模在前20%的中国城市家庭, 平 均 总 资 产 规 模 为 454.5 万 元 ,接 近 美 国家庭的 530万元。 不过事实上,大部分的大学生,每月 的生活费远未达到4500元。根据华东 政法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超过90%的 中国大学生,月均生活费都没超过2000 元。某记账APP发布的报告也显示,在 中国只有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座城市,大 学生每月的生活费超过 2000元。 每月2000元的生活费,有多大的购 买力?它可以买到500包辛拉面或200 多瓶老干妈,也可以坐地铁从圆明园到 天 安 门 往 返 200 趟 ,但 却 只 够 1/6 个 512GB 的 iPhone11Pro Max。在如今 的消费分层下,很难给出一个界定,毕竟 丰与俭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很大的数值 差异。 每月4500元生活费,多吗? 事实上,不少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 群体的“恩格尔系数”相对来说还很高。 以某记账APP的相关数据为例,大 学生每个月生活开销接近 40%都花在餐 饮上。此外,社交费用是大学生的第二 大开销,占到每月生活开销的2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购物花费仅占大学 生每月生活开销的14.7%。虽然宿舍 楼下的快递堆积如山,但相比日常饮食 和社交活动,买买买仍未成为一种生活 必需。 当你的消费水平和你的收入水平 相匹配时,虽然有人会说出些令人讨厌 的话,却无法构成合理的质疑,而现实 中很多人的消费欲,早就超过自身收入 水平。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即使已年 满18周岁,家人或许也远在 千里之外,但他们还远谈不上经 济独立。 华东政法大学的一份调查研究显 示,接近 90%的大学生表示,每个月的 生活费主要靠家庭供给,仅有34%左右 的大学生表示,校外兼职是自己生活费 的主要来源。 大学生真的乱花钱? 花明天的钱,那明天呢?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网)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值班主任:蒙海兰 编辑:叶梦莹 版式:覃 校对:刘 聚焦 D “零废弃联盟”政策顾问毛达博士认为,“可 降解塑料袋”并非解决塑料袋污染的“灵丹妙 药”。他表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完全可生物降 解塑料产品,是在工业堆肥条件下的可降解,而 非自然条件下。加上目前缺乏明确标准,市面 上很多“可降解包装”可能含有增强生物降解添 加剂的石油化学原料,或是两者混合物,只能部 分降解。 “即使真正完全可降解,普通公众也没有能 力,不会将可降解袋和普通塑料袋分开投放。 城市也缺少单独的回收处理体系,可降解袋实 际上得不到降解,仍然和普通塑料袋一样进入 填埋场或焚烧厂。”毛达说。 季君晖说,特别是在海洋中,由于温度低、特 异性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少,生物降解速率明显慢 于土壤,国内目前也尚无生物塑料海洋降解的相 关技术和产品。 不过,技术进步为废弃塑料回收再利用提 供了新道路。据季君晖介绍,他们研发的热机 低压成型技术,将以往无法回收利用的废弃塑 料混合物(含量不低于80%的聚烯烃混合物)生 产为工程管道、地面砖、建筑模板等塑料制品。 据统计,该品级的塑料废弃物超过所有废 弃物的40%,包括含有生活垃圾等生物质、小颗 粒金属,以及土、小石子无机物的塑料垃圾,如 棚膜、地膜等农业垃圾以及饮料包装物等生活 垃圾,如此一来,可将塑料废弃物资源化比例从 目前的 35%提升到 75%~80%。 季君晖建议,国内应加强回收,并在源头做 好分类,形成以政策为主导,以回收站点为基 础,建立分拣、加工中心,以集群化的分拣中心 及加工中心为节点,形成废塑料回收加工利用 网络和产业链条等。还要研究废塑料的精细化 分类、塑料再生的关键共性技术,向高附加值产 品升级。 业内专家表示,除采用技术手段外,提高全 民禁塑意识、树立环保全新理念也应同样重视、 同步落实。对此,监管与执法部门应同时介入, 对免费提供塑料包装的企业、商户,特别是电商 进行公示批评,严重者可列入黑名单、吊销营业 资格;在实体商店和电商平台开展环保包装反馈 活动,鼓励用户向监管部门反映使用塑料过度包 装现象,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表扬;以社区或村 委会为单位,定期组织放映关于塑料污染的影片 等,宣传或限量发放环保材料制成的拎兜、包装 盒等;与相关企业合作,提升环保材料的质量和 “颜值”,让消费者爱上环保产品。 2018年是限塑令“落地”的第十个年 头。为了解各地的执行情况,民间社会组 织“零废弃联盟”联合其他环保组织志愿 者 对 北 京、深 圳、沈 阳、合 肥、洛 阳、宁 波、 江西乐平、四川荣县、安徽阜阳三合镇9 个地区的1101家线下商品零售场所进行 调研,并于 2018 年 5 月 31 日发布《限塑令 十周年—商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该 报告指出,线下零售场所执行“限塑令”的 情况不容乐观 —在979家提供塑料袋 的门店中,达到“塑料袋标识合规”“厚度 达标”“收费”等要求的有 89 家,仅占 9.1%;36 家门店遵守“限塑令”所有规定, 仅占 3.7%。 尽管大型超市和全国连锁便利店对 “限塑令”的各项指标均严格执行,但调研 发现,这两类门店也是提供不受“限塑令” 约束的平口袋、保鲜膜等其他塑料膜类包 装最为普遍的场所,提供其他塑料膜的比 例 为 45%、35% ,明 显 高 于 16% 的 全 国 平 均水平。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工程塑料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季君晖指出, 2018 年 ,我 国 消 耗 掉 的 外 卖 包 装 可 能 达 231万吨,而普通塑料餐盒、餐具及其包装 袋,大多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 生活中可以少用甚至不用塑料 制品吗?大多数人认为这很难做到, 因为塑料制品使用起来真的很便利, 即便商场早已不提供免费塑料包装, 大多数消费者仍认为其使用需求远 大于使用成本,对塑料制品的热衷难 以摈弃。 不生锈、耐腐蚀、不易碎、重量 轻、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绝缘、透明 和防水……凭借这些优点,塑料被广 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建筑和日常生 活等方面。据统计,2018年,全世界 共 生 产 塑 料 3.5 亿 吨 ,预 计 到 2020 年,全世界塑料的生产和使用量将达 7亿吨。 “塑料制品的出现,无疑给人们 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 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 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工程塑料 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季君晖说,从目 前的塑料废弃物走向看,回收的塑 料仅占35%。没有回收的塑料垃圾 中,焚烧或裂解的约占 12%,在自然 中 积 累、陆 地 堆 积 或 填 埋 的 占 46% , 进入海洋的占7%。“普通塑料的降 解周期一般长达上百年,而回收再 生技术是解决塑料污染最有效的措 施,但现在塑料废弃物的利用率不 超过35%,还有超过塑料制品总量 15%的 塑 料 废 弃 物 ,不 具 备 回 收 的 价值和回收可行性。” 根据再利用的属性,再生塑料原 料要求是成分比较单一的废弃物,如 工厂边角料、易分拣废弃物等,且清 洁卫生、性能良好。季君晖说,目前, 大量塑料废弃物由于品种混杂多样、 污脏,只能作为固体垃圾填埋或焚 烧。另外,如铝塑复合膜、纸塑复合 材、袋漆膜产品等多种组分无法分离 或分离困难的,烟蒂、餐盒等在使用 过程被污染了的,塑料袋、日用塑料 包装物等体积大、重量轻,无法运输、 收集不经济的,只能成为长期存在的 “白色污染”。 季君晖说,填埋法是目前处理无 法回收利用的废弃塑料垃圾的主要 方法,但按照我国废弃塑料垃圾量计 算,每天需要4万平方米土地填埋。 填埋后,塑料难以降解成为永久垃 圾,还可能产生渗滤液污染地下水、 大气和土壤。 有研究显示,社交媒体会给使用者带来压力。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日发现,这种压力会增加用户 对社交媒体上瘾的可能性,这是因为他们往往会通 过使用社交媒体的其他功能来解压。 此前研究发现,使用社交媒体会给用户带来某 些压力,比如面对过量信息、受到周围朋友的“遵从 压力”,以及感到个人生活被侵犯等。 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和德国班贝格大学等机构的 研究人员近日表示,在面对这种压力时,人们通常不 是选择停止或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而是会从社交 媒体上的一个功能转移到另外一个功能。 这一国际团队调查了444名脸书用户,结果发 现,当感受到社交媒体引起的压力时,用户会在聊 天、浏览信息、更新动态等活动之间不停切换,不仅 延长了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也增加对社交媒体的 依赖性。另外,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越强,他们 就越有可能将其视为一种转移压力的消遣方式。 对于这种通过“分心”来应对社交媒体压力的现 象,参与这项研究的班贝格大学助理教授克里斯蒂 安·迈尔解释说,这是因为社交媒体功能广泛,用户 会发现这些平台既能引起压力,又能分散他们对压 力的注意力。“用户将自己嵌入到社交网络环境中, 而不是从中摆脱出来,进而形成一种成瘾状态。” 社交媒体压力 使用户更易上瘾 继“蜘蛛侠”之后,越来越多私家车上出现一款 萌萌的“小黄鸭”,安装在后视镜和引擎盖上,看起来 非常“拉风”。不过,这样的装饰虽可爱有趣,但却存 在安全隐患,还涉嫌违法。 在网购平台上,网红“小黄鸭”的销售非常火爆, 它们头戴小钢盔,钢盔上顶着竹蜻蜓,有的脖子还挂 着“大金链”,一些店铺月销量能达到上万只。有的 商家在宣传中引导消费者把小黄鸭粘在汽车的后视 镜、引擎盖或车顶上,甚至打出“高速实测150码不 掉”的广告。 兰州公安交警提醒,无论是之前风靡一时的外 挂“蜘蛛侠”,还是现在的“小黄鸭”,看似好玩,却像 一颗颗“定时炸弹”,行驶过程中不仅会分散其他车 辆驾驶员的注意力,而且在高速行车中一旦掉落, “萌物”会立刻变身为“凶器”,对周边车辆造成伤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 例》第十三条规定,机动车喷涂、粘贴标志或车身广 告的,不得影响安全驾驶。一旦车外安装的玩偶脱 落引发交通事故,车主要负全责。 兰州公安交警表示,车主朋友可适度装饰车子, 但千万不要忽视安全。 “萌物”变“凶器” 汽车上不能装“小黄鸭” 据外媒报道,印度总理莫迪近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会议上表示,印度将在几 年内向一次性塑料“说再见”,并将致力于开发环保的替代品以及高效的塑料收集和处理方法。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我国执行 11年之久的“限塑令”,以及某些行业至今难改的我行我“塑”。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全球共有近90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措施限塑,包括我国在内的15 个国家和地区已明令限塑。尽管我国的大超市已对塑料购物袋收费,但菜市场、小商超里的超 薄塑料袋依然免费使用。特别是在互联网兴起后,外卖、网购等成了塑料使用大户,这些塑料并 不在“限塑令”的限制范围内。这使得我国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400万吨,消耗量不降反增。限 塑行动为何受阻?面对废弃塑料对环境的危害,又该如何解决? 落地已久“限塑令”执行并不乐观 1 物美价廉 塑料难禁也难回收 2 限塑令实施11年,废塑料不减反增 “塑战速决”不能只靠可降解塑料

“塑战速决”不能只靠可降解塑料epaper.lbnews.com.cn:9999/page/1/2019-09/16/08/2019091608_pdf.pdf · 降解塑料袋”并非解决塑料袋污染的“灵丹妙 药”。他表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完全可生物降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多管齐下推进限塑要标本兼治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没有网吧,没有酒吧,更没有夜店,街上连小饭馆都没几家,就算有,也不是穷学生惦记的,就没这风气。”这是作家杨葵记忆中,上世纪 80年代的大学生活。

    到了郭敬明笔下,在看见无数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甚至劳斯莱斯标志时,认为打车来上课的自己不是公主而是女仆,当代大学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当消费水平越来越像一种“身份证”时,对于初入大学的年轻人来说,消费欲望有时会如脱缰野马般变得难以控制。

    一项关于京津冀高校大学生消费现

    状的调查研究显示,接近六成大学生有过超前消费的经历,其中超过12%的大学生会经常超前消费。不是每一次都有勇气开口说“我想要”,况且父母也不总是纵容所有的需求,面临欲望的膨胀和渐少的余额,有些大学生会选择“花呗”

    “白条”或分期付款。“这几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抗争,每当

    夜深人静,那种撕裂的感觉都会把我摧残得七零八落,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刚从一所211大学毕业的小徐留下遗书后跳楼身亡,在他坠亡后的第一天父亲还收到了催收电话。

    事实上,那些深陷校园贷的大学生,最初大多也只想要几百几千块钱,最后累积高达百万的负债,像一场随时爆发的雪崩,等待一个最终时刻的来临。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消费自由的幻觉像一道光芒照亮内心黯淡的角落,符号化的商品似乎抚平了生活中的不安与焦灼。

    可有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即使它看起来真的很不错。

    当代大学生,喜欢乱花钱近六成大学生会花明天的钱

    消费自由的幻觉像一道光芒照亮内心黯淡的角落,符号化的商品似乎抚平了

    生活中的不安与焦灼。近日,一名大一女生向家里要每月 4500元生活费被拒的新

    闻,在社交网站掀起一阵讨论热潮,这究竟是奢侈还是正常,网友有自己的看法。

    对于中国大多数家庭来说,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不算一笔小数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1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4元,以此计算,居民每月可支配收入为2549元。若以此作为参照,全国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500元的只有上海和北京。也就是说,在其他地区,4500元的生活费,父母一方的月收入都不够给,但有时候,平均值只是一种假象,遮住了或高或低的真实。

    广发银行联合西南财经大学对 23个城市上万家庭的调研分析显示,2017年中国城市家庭户均资产规模达150.3万元,与美国家庭存在一定差距。但平均资产规模在前20%的中国城市家庭,平均总资产规模为 454.5 万元,接近美国家庭的530万元。

    不过事实上,大部分的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远未达到4500元。根据华东政法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超过90%的中国大学生,月均生活费都没超过2000

    元。某记账APP发布的报告也显示,在中国只有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座城市,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超过2000元。

    每月2000元的生活费,有多大的购买力?它可以买到500包辛拉面或200多瓶老干妈,也可以坐地铁从圆明园到天安门往返 200 趟,但却只够 1/6 个512GB的 iPhone11Pro Max。在如今的消费分层下,很难给出一个界定,毕竟丰与俭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很大的数值差异。

    每月4500元生活费,多吗?

    事实上,不少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的“恩格尔系数”相对来说还很高。

    以某记账APP的相关数据为例,大学生每个月生活开销接近40%都花在餐饮上。此外,社交费用是大学生的第二大开销,占到每月生活开销的2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购物花费仅占大学生每月生活开销的 14.7%。虽然宿舍

    楼下的快递堆积如山,但相比日常饮食和社交活动,买买买仍未成为一种生活必需。

    当你的消费水平和你的收入水平相匹配时,虽然有人会说出些令人讨厌的话,却无法构成合理的质疑,而现实中很多人的消费欲,早就超过自身收入水平。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即使已年

    满 18 周岁,家人或许也远在千里之外,但他们还远谈不上经济独立。

    华东政法大学的一份调查研究显示,接近 90%的大学生表示,每个月的生活费主要靠家庭供给,仅有34%左右的大学生表示,校外兼职是自己生活费的主要来源。

    大学生真的乱花钱?

    花明天的钱,那明天呢?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网)

    ???????????????????????????????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值班主任:蒙海兰 编辑:叶梦莹 版式:覃 毅 校对:刘 霞

    聚焦D

    “零废弃联盟”政策顾问毛达博士认为,“可降解塑料袋”并非解决塑料袋污染的“灵丹妙药”。他表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完全可生物降解塑料产品,是在工业堆肥条件下的可降解,而非自然条件下。加上目前缺乏明确标准,市面上很多“可降解包装”可能含有增强生物降解添加剂的石油化学原料,或是两者混合物,只能部分降解。

    “即使真正完全可降解,普通公众也没有能力,不会将可降解袋和普通塑料袋分开投放。城市也缺少单独的回收处理体系,可降解袋实际上得不到降解,仍然和普通塑料袋一样进入填埋场或焚烧厂。”毛达说。

    季君晖说,特别是在海洋中,由于温度低、特异性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少,生物降解速率明显慢于土壤,国内目前也尚无生物塑料海洋降解的相关技术和产品。

    不过,技术进步为废弃塑料回收再利用提供了新道路。据季君晖介绍,他们研发的热机低压成型技术,将以往无法回收利用的废弃塑料混合物(含量不低于80%的聚烯烃混合物)生产为工程管道、地面砖、建筑模板等塑料制品。

    据统计,该品级的塑料废弃物超过所有废弃物的40%,包括含有生活垃圾等生物质、小颗粒金属,以及土、小石子无机物的塑料垃圾,如棚膜、地膜等农业垃圾以及饮料包装物等生活垃圾,如此一来,可将塑料废弃物资源化比例从目前的35%提升到75%~80%。

    季君晖建议,国内应加强回收,并在源头做好分类,形成以政策为主导,以回收站点为基础,建立分拣、加工中心,以集群化的分拣中心及加工中心为节点,形成废塑料回收加工利用网络和产业链条等。还要研究废塑料的精细化分类、塑料再生的关键共性技术,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

    业内专家表示,除采用技术手段外,提高全民禁塑意识、树立环保全新理念也应同样重视、同步落实。对此,监管与执法部门应同时介入,对免费提供塑料包装的企业、商户,特别是电商进行公示批评,严重者可列入黑名单、吊销营业资格;在实体商店和电商平台开展环保包装反馈活动,鼓励用户向监管部门反映使用塑料过度包装现象,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表扬;以社区或村委会为单位,定期组织放映关于塑料污染的影片等,宣传或限量发放环保材料制成的拎兜、包装盒等;与相关企业合作,提升环保材料的质量和

    “颜值”,让消费者爱上环保产品。

    2018年是限塑令“落地”的第十个年头。为了解各地的执行情况,民间社会组织“零废弃联盟”联合其他环保组织志愿者对北京、深圳、沈阳、合肥、洛阳、宁波、江西乐平、四川荣县、安徽阜阳三合镇 9个地区的1101家线下商品零售场所进行调研,并于2018年 5月 31日发布《限塑令十周年——商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线下零售场所执行“限塑令”的情况不容乐观——在 979 家提供塑料袋的门店中,达到“塑料袋标识合规”“厚度达标”“收费”等要求的有 89 家,仅占9.1%;36家门店遵守“限塑令”所有规定,

    仅占3.7%。尽管大型超市和全国连锁便利店对

    “限塑令”的各项指标均严格执行,但调研发现,这两类门店也是提供不受“限塑令”约束的平口袋、保鲜膜等其他塑料膜类包装最为普遍的场所,提供其他塑料膜的比例为 45%、35%,明显高于 16%的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工程塑料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季君晖指出,2018 年,我国消耗掉的外卖包装可能达231万吨,而普通塑料餐盒、餐具及其包装袋,大多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

    生活中可以少用甚至不用塑料制品吗?大多数人认为这很难做到,因为塑料制品使用起来真的很便利,即便商场早已不提供免费塑料包装,大多数消费者仍认为其使用需求远大于使用成本,对塑料制品的热衷难以摈弃。

    不生锈、耐腐蚀、不易碎、重量轻、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绝缘、透明和防水……凭借这些优点,塑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建筑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据统计,2018年,全世界共生产塑料 3.5 亿吨,预计到 2020年,全世界塑料的生产和使用量将达7亿吨。

    “塑料制品的出现,无疑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

    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工程塑料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季君晖说,从目前的塑料废弃物走向看,回收的塑料仅占 35%。没有回收的塑料垃圾中,焚烧或裂解的约占12%,在自然中积累、陆地堆积或填埋的占46%,进入海洋的占 7%。“普通塑料的降解周期一般长达上百年,而回收再生技术是解决塑料污染最有效的措施,但现在塑料废弃物的利用率不超过 35%,还有超过塑料制品总量15%的塑料废弃物,不具备回收的价值和回收可行性。”

    根据再利用的属性,再生塑料原料要求是成分比较单一的废弃物,如工厂边角料、易分拣废弃物等,且清

    洁卫生、性能良好。季君晖说,目前,大量塑料废弃物由于品种混杂多样、污脏,只能作为固体垃圾填埋或焚烧。另外,如铝塑复合膜、纸塑复合材、袋漆膜产品等多种组分无法分离或分离困难的,烟蒂、餐盒等在使用过程被污染了的,塑料袋、日用塑料包装物等体积大、重量轻,无法运输、收集不经济的,只能成为长期存在的

    “白色污染”。季君晖说,填埋法是目前处理无

    法回收利用的废弃塑料垃圾的主要方法,但按照我国废弃塑料垃圾量计算,每天需要 4万平方米土地填埋。填埋后,塑料难以降解成为永久垃圾,还可能产生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大气和土壤。

    有研究显示,社交媒体会给使用者带来压力。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日发现,这种压力会增加用户对社交媒体上瘾的可能性,这是因为他们往往会通过使用社交媒体的其他功能来解压。

    此前研究发现,使用社交媒体会给用户带来某些压力,比如面对过量信息、受到周围朋友的“遵从压力”,以及感到个人生活被侵犯等。

    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和德国班贝格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表示,在面对这种压力时,人们通常不是选择停止或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而是会从社交媒体上的一个功能转移到另外一个功能。

    这一国际团队调查了444名脸书用户,结果发现,当感受到社交媒体引起的压力时,用户会在聊天、浏览信息、更新动态等活动之间不停切换,不仅延长了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也增加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性。另外,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越强,他们就越有可能将其视为一种转移压力的消遣方式。

    对于这种通过“分心”来应对社交媒体压力的现象,参与这项研究的班贝格大学助理教授克里斯蒂安·迈尔解释说,这是因为社交媒体功能广泛,用户会发现这些平台既能引起压力,又能分散他们对压力的注意力。“用户将自己嵌入到社交网络环境中,而不是从中摆脱出来,进而形成一种成瘾状态。”

    社交媒体压力使用户更易上瘾

    继“蜘蛛侠”之后,越来越多私家车上出现一款萌萌的“小黄鸭”,安装在后视镜和引擎盖上,看起来非常“拉风”。不过,这样的装饰虽可爱有趣,但却存在安全隐患,还涉嫌违法。

    在网购平台上,网红“小黄鸭”的销售非常火爆,它们头戴小钢盔,钢盔上顶着竹蜻蜓,有的脖子还挂着“大金链”,一些店铺月销量能达到上万只。有的商家在宣传中引导消费者把小黄鸭粘在汽车的后视镜、引擎盖或车顶上,甚至打出“高速实测150码不掉”的广告。

    兰州公安交警提醒,无论是之前风靡一时的外挂“蜘蛛侠”,还是现在的“小黄鸭”,看似好玩,却像一颗颗“定时炸弹”,行驶过程中不仅会分散其他车辆驾驶员的注意力,而且在高速行车中一旦掉落,

    “萌物”会立刻变身为“凶器”,对周边车辆造成伤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

    例》第十三条规定,机动车喷涂、粘贴标志或车身广告的,不得影响安全驾驶。一旦车外安装的玩偶脱落引发交通事故,车主要负全责。

    兰州公安交警表示,车主朋友可适度装饰车子,但千万不要忽视安全。

    “萌物”变“凶器”汽车上不能装“小黄鸭”

    据外媒报道,印度总理莫迪近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会议上表示,印度将在几

    年内向一次性塑料“说再见”,并将致力于开发环保的替代品以及高效的塑料收集和处理方法。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我国执行 11年之久的“限塑令”,以及某些行业至今难改的我行我“塑”。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全球共有近 90 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措施限塑,包括我国在内的 15

    个国家和地区已明令限塑。尽管我国的大超市已对塑料购物袋收费,但菜市场、小商超里的超

    薄塑料袋依然免费使用。特别是在互联网兴起后,外卖、网购等成了塑料使用大户,这些塑料并

    不在“限塑令”的限制范围内。这使得我国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 400万吨,消耗量不降反增。限

    塑行动为何受阻?面对废弃塑料对环境的危害,又该如何解决?

    落地已久“限塑令”执行并不乐观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物美价廉 塑料难禁也难回收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限塑令实施11年,废塑料不减反增

    “塑战速决”不能只靠可降解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