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版责任编辑 本版责任编辑 / / 高莉莉 高莉莉 E E mail:hsrbgll@ mail:hsrbgll@163 163.com .com 休宁木梨硔碉楼及战壕遗址重见天日 文化 资讯 汪红兴 文/摄 近日,在素有“天上人间”美 誉的中国传统村落休宁县溪口镇 木梨 村,当地村民在挖掘乡村 旅游资源时,主动出工投劳,将该 村一处荒废多年,湮没在杂草丛 中的红军时期碉楼与战壕遗址进 行了清理,使其重见天日。4月26 日,笔者在村民的带领下,特地去 现场进行了察看。 该遗址距村子约500多米,介 于苦竹尖和杨培尖之间,土名冷 水窟的一个山头上,海拔约800 米。整个遗址四周被高大的树林 掩映,占地有 130多平方米,外围 是两条环形战壕,外围的一条较 为宽大,呈 U 字形,深约 1.5 米,宽 约 0.8 米,长 150 多米,可以埋伏 百余人;里面一条深约 1 米,宽 0.7 米,长 100米左右,中间部分高高 隆起的则是碉楼,落差达5米左 右,碉楼呈正方形,占地面积约 16 平方米,只是如今已经倒塌,四周 墙角高约1米处的地方都依然完 好,边上散乱着大量的废弃砖石, 但当年碉楼的气势依稀可见。整 个遗址除碉楼部分倒塌外,其他 部分均保存较为完好。 为寻访碉楼的历史渊源,随 后,笔者采访了现年86岁的当地 村民詹仁寿,老人的思维清晰,他 向笔者介绍道:“这一带解放前地 处婺源与休宁交界地带,木梨 属婺源县浙东乡管辖。在我5岁 时(1935 年),开 始 有 红 军 游 击 队 频繁出没,不久,负责休宁西部和 婺源北部剿共的国民党十区专署 中校参谋杨自立带人来此修建碉 楼。那砖是拆了该村附近念慈山 庙的围墙而建的。碉楼原有两 层,土木结构,高约 6 米,前后均设 望孔。建成后,每天都派两 个人专门驻守,及时报告情况。 我的父亲詹双生等人,就曾经被 派来看守过碉楼。后来,杨自立 调到休宁汪村一带去‘剿共’了, 这个碉楼的防务就转交给了当时 的婺源县浙东乡乡公所管理,随 着国共两党合作,这碉楼就没有 人站岗了。” 解放战争期间,这碉楼还打 过 一 仗 。 1947 年 秋 天 ,皖 浙 赣 游 击支队开始在这一带活动,这里 是从颜公山到浙岭、高湖山的必 经之地。据现居住在溪口镇上庄 村的85岁老人王山甫介绍,他老 家是板桥乡沂川村的,那一带游 击队活动频繁,12月的一天,当时 皖浙赣游击支队的一个排十来个 人,在丁铁牛的带领下从板桥到 祖源村去采购货物,当时叫他带 路。白天一切都顺利,购完货物 后返回时途经木梨,当时,天已 黑了,大家正决定在念慈山庙吃 晚饭并住下,开始在烧饭,不曾 想,游击队的行踪被溪口区联防 署知道了,他们派来了几十名乡 丁,一路从祖源杀过来。游击队 员们闻听到枪响,饭也来不及做, 迅速占据了这碉楼的有利位置, 埋伏在那等待。等国民党兵靠近 时,就开火,火力威猛,打得敌人 措手不及。敌人依仗人多势众, 发动一次又一次进攻,最终都被 游击队打趴了,对方有好几个人 受伤,而游击队这边毫发无损。 敌人只好狼狈逃窜,游击队继续 回到庙中烧饭住宿,第二天黎明, 悄悄离开了木梨。村民们只听 到头天晚上枪响,还不知发生了 什么事。后来,有村民在这里捡 了不少的弹壳。 “解放后,上世纪六十年代 时,有一年我们村做茶厂,没有 砖,我们就从那里拆了一部分,这 碉楼后来日晒雨淋,逐渐倒塌 了。”詹仁寿补充介绍道。 这次碉楼遗址的重见天日, 村民们都很高兴。“这里前后视野 都比较开阔,我们可以把它作为 观日出云海的最佳摄影点,同时 这里也是个红色旅游的遗址,可 以让大家追溯往事,怀想当年的 革命烽火岁月”。该村农家乐协 会会长詹春九愉快地介绍道。 读书 评书 □吴 文学的“春秋笔法” —读钱穆《中国文学史》之三 徐霞客 1616、1618 年两次登 临黄山,写下两篇游记,特别是晚 年发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赞 叹,成为当今黄山最有影响力的宣 传广告。400年过去了,回望徐霞 客时代的黄山,与今日黄山作一比 较,也许我们能够从中收获什么。 明朝从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 开国,到明神宗朱诩钧,已经历13 个皇帝,进入后期。神宗万历48年 时间,前10年年幼未执政,主要由 大学士张居正辅助处理政事,朝廷 更张祖制,兴利除弊,社会经济发 展较好。神宗20岁时,张居正去世 后开始亲政,有一段时间勤于政 务,发动“万历三大征”,巩固了疆 土,社会大势基本稳定。后期因和 文官集团的矛盾而罢朝近30年,但 没有明显影响政务处置。在这一 时期内,江南一带的商品经济高度 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萌芽,全国和经济总量达到了中国 古代的巅峰。作为全国第一大商 —黄山脚下的徽商已经有很 大影响力,富甲天下,且继续呈上 升势头。有了宽松的社会政治经 济环境作前提,徐霞客的黄山旅游 便成为可能。 黄山在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 六年(公元 747 年)改名后,李白、贾 岛、杜荀鹤等大诗人相继游览,并 赋诗传世。此时黄山就有三十二 峰之说。宋朝景祐年间,祥符寺住 持行明将收藏的无名氏所撰《黄山 图经》刻印成书,该书比较全面介 绍了黄山的山峰、溪流等,有经有 图,并辑录唐宋明贤题咏。南宋和 明初,文人雅士集聚江南,不乏名 人大家到黄山游历,写诗赋词,传 颂四方。在徐霞客到黄山来之前, 就有两人为游览者创造了更加有 利的条件。其一是普门。普门是 当时的名僧,在游历众多名山大 川、遍访名师之后,于 1606年来到 黄山,创建法海禅院,并于1610年 进京,获得神宗皇帝赐寺额“护国 慈光寺”,李太后、王皇后还赐予建 寺银两。普门回黄山之后,募集民 工修建道路,建设寺庙,吃住行等 游览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其二是 潘之恒。他是歙县人,地理学家、 诗人,居黄山40年,能够详细介绍、 评介各景点的地形特点、历史沿 革、人文掌故,而且有自己独到的 见解。大凡有游人来山,他都热情 接待,陪同讲解。徐霞客首登黄山 时,潘氏编撰的 140 卷《黄海》一书 边 写 边 刻 ,从 1608 年 开 始 已 经 刻 写 8 年,虽然尚未全部完成,但应该 能够见到该书,对黄山有一个比较 详尽的了解。有了这个“攻略”,再 加上潘氏这个优秀的“导游”,游览 黄山就不成问题了。 那么,与现在相比,徐霞客游 览时黄山具体状况如何呢? 从气候环境来看,到了1万年 前的新石器时代,最后一次冰河时 期结束后,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 生活环境就基本稳定。但从近年 来情况看,黄山地区的气候环境与 400年前相比,有明显变化。1616 年2月黄山齐腰深的大雪,三个月 不能融化,近百年来已经没有出现 过;400年前黄山空气非常洁净,现 在或多或少受到雾霾和酸雨的侵 袭;历史上黄山大山深处,野生动 物很多,其中不乏华南虎等大型哺 乳类动物。 从道路交通来看,黄山在明朝 以前就有雏形,主要包括四条道 路。从汤口到温泉经慈光阁、玉屏 楼至天海;从苦竹溪经云谷寺、白 砂岭、白鹅岭、狮子林到天海;从辅 村经芙蓉岭、松谷庵、十八道弯到 北海;从焦村经钓桥庵、汤岭关到 温泉。1616年徐霞客到黄山时, 正值普门和尚修缮前山道路,一乘 和尚整修后山道路之时。当时的 游道已经有一定的铺装,局部还进 行了开凿,只是多数地段不够规 整。现在在西大门小岭脚至钓桥 庵、三口夫子山至神仙洞地段仍然 可以看到这种古道。徐霞客在攀 登人字瀑处的罗汉级时,有具体描 述,这是黄山现存最早相对完好的 古道之一,该古道直至清末才改 道。与明万历年相比,现在黄山的 交通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非常方便 游人观光游览。 从景点开发来看,宋朝以后黄 山三十六峰(即目前所说三十六大 峰)已经成名,如天都峰、莲花峰、 狮子峰、翠微峰等,只是少数山峰 与现在的位置不一定相同。大部 分著名景点也已经开发,如徐霞客 首登黄山看到的始信峰接引崖、仙 人榜、达摩面壁、海螺石、百步云梯 等。但与现在相比,还有不少景点 当时没有修建游道,如天都峰、莲 花峰,更没有现在的护栏、观景平 台等设施。还有一些景点当时有 名但现在已经失传,如徐霞客所述 天窗、僧坐石、秃颅朝天等,可能是 所走线路与现在不一致等原因造 成。 从古树名木来看,徐霞客游记 中明确记载的古树名木有两棵,其 一是扰龙松,其二是接引松。这两 棵松树都在古代黄山九大名松、十 七大名松之列。实际上当时的成 名松树与现在相比有天壤之别,对 照现在的十大名松,剔除这两棵之 外,其他已经完全变更。有些是古 代有的,现在已经没有了,如美人 松、耕耘松等;有些是古代有的,现 在还有,但不是当年的那棵了,如卧 龙松、蒲团松等。后者更多一些。 就是徐霞客所说扰龙松,现在虽然 存在,但已不是原来的,而是 2004 年移植的,现在仍称之为梦笔生 花。唯一尚存的是接引松,但由于 其树形太小,也很难拍摄,所以现今 知名度不高。由此也证实了一个推 断,植物也有生老病死,黄山松的树 龄没有过去很多典籍上所述的那么 长,一般只有300年左右。 从宗教寺庙来看,黄山的寺庙 是先道教再佛教,到了明朝后期, 基本上都是佛教寺庙。文殊院以 南为普门弟子,供奉文殊;光明顶 以北为一乘弟子,供奉观音;光明 顶普贤院供奉普贤;翠微寺为麻衣 弟子,供奉地藏。徐霞客到黄山之 时是黄山佛教最鼎盛时期。唐宋 时期黄山有名的寺庙有19座,这 时应该多于这个数字,且有不少刚 刚修建或维修。此时在山的僧人 估计有100-200人。黄山的寺庙 以当地民房建筑形式为主,体量多 数比较小。比较大的护国慈光寺、 祥符寺、翠微寺僧人可能达到20人 左右,狮子林、福固寺、云谷寺、大 悲院等应当在10人左右或以下, 有些就是一庙一僧。这一时期,黄 山的名僧最多,有记载的有包括普 门、一乘在内共34人。虽然有这么 多寺庙和僧人,但由于庙宇分散、规 模较小、主座不同、交通不便、成就 不大等原因,黄山佛教没能与四大 佛教名山相提并论。黄山当年的繁 荣更多的是依靠佛教,现在很多名 山也是依靠宗教扬名天下,通过佛 教传播文化。明万年年间的经验及 其他名山的经验,是否可以借鉴。 如果徐霞客现在还活着,我们 请他再登黄山,再写一篇游记,不 知他作何感想,有何表述? 徐霞客时代的黄山 —写在徐霞客首登黄山 400周年之际 名人 与黄山 王国银 3 2016 年 5 月 19 日 星期四 www.huangshannews.cn 地名 探幽 二、方位地名的结构分析 黄山方位地名结构里的任何一 个位置都可以出现方位词。也就是 说,方位词可以出现在地名词里的 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位置上。其 次,方位地名词里最少可以出现一 个方位词,也可以出现两个方位 词。以方位词数量为主、出现位置 为辅,黄山方位地名可分为单方位 词地名和双方位词地名。 (一)单方位词地名 单方位词地名含有一个方位 词。方位词可位于地名的前、中、后 任何位置。据此分为如下三类。 1.通名+方位词 这种结构的地名在我国地名中 比比皆是。如山东、山西都以太行山 为参照系而省略了专名“太行”,淮 阳、淮阴都以淮河为参照系而省略了 专名“淮”。率水河西岸有个村子,当 地人称之为“河西”。实际上“河西” 的全名应是“率水河西村”,在省力原 则的制约下,参照系“率水河”由于唯 一性而无需全说,只要说出“河”,交 际双方就知道指率水河。再加上通 名一般略去,经过掐头去尾,“河西” 一名就应运而生了。黄山市该类地 名一共336个,根据参照系不同,可 以分为“山名+方位词”、 “水名+方位 词”等类别。前者如“山边、山根”等, 后者如“河西、河边”等。 2.方位词+通名 该类在我国地名命名中也司空 见惯。如闻名天下的西湖因位于古 代杭州城西门外而得名,省略了参 照系的专名“杭州”,只保留方位词 “西”而构成“西湖”一名。黄山市该 类地名一共577个,根据所用通名 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小类。 方位词+山名:西山、东山、南山、 北山、阴山、阳山、前山、后山、外岭。 方位词+水名:前坑、后坑、外 湾、里 湾、外坑。 方位词+地形名:后坞、里坞。 方位词+地物名:上宅、里碓。 此外,还有与上略有不同的“方 位词+地名”结构类型。它们往往 构成整齐对称的地名。其中,“上、 中、下”分别表示该地域、地点位于 水流的上、中、下游或距离源头的远 近,构成三个或两个一组的对称地 名。三个一组的如: 上葛塘、上街、上古关、上新管、 上牌头、上平坑 中葛塘、中街、中谷关、中新管、 中牌头、中平坑 下葛塘;下街、下谷关、下新管、 下牌头、下平坑 两个一组的如: 、上胡、上林、上灶坞、上郝 村、上长庆、上叶祺、上培头、上托 山、上考坑、上黄音坑、上岭背后、上 汪村、上长林、上叶村 、下胡、下林、下灶坞、下郝 村、下长庆、下叶祺、下培头、下托 山、下考坑、下黄音坑、下岭背后、下 汪村、下长林、下叶村 此外,“里、中、外”分别表示该 地域、地点位于一个相对封闭区域 的内、外地段,交通便利处为“外”, 否则为“里、中”。它们较少构成三 个一组的对称地名(只有“里琅源、 中琅源、外琅源”等),经常构成两个 一组的对称地名。如: 里鲍、里沈、里屯田、里禹坑、里 高山、里曹家棚、里余家山、里家 外鲍、外沈、外屯田、外禹坑、外 高山、外曹家棚、外余家山、外家 3.专名+方位词+专名 这类地名可以看做以上两类地 名的完整式,数量很少。如:山口 岭、岭后坑、山上洪、城东路、门东 坑、吴家前楼。另外“新南路”在“南 路”之前加上“新”作为修饰语,以有 别于“旧南路”。 (二)双方位词地名 双方位词地名包括两个方位 词。按照出现位置,可以分两类。 1.方位词+通名+方位词 该类地名的中间是通名,两端 是方位词。前者表示地域、地点的 位置,后者突出某一侧面。如“上溪 头”的“上”表溪处于上游,“头”突出 其源头。再如: 上溪头、上培头、上路口、上岭 背后、南门外、东坑口 下溪头、下培头、下路口、下岭 背后、北门外、西山边 以上两行整齐对称,主要是用 了反义方位词的结果。但也有很多 不对称的地名。如“中坑下、下村 下、北山下”等,这往往是地名变更 或消失造成不对称。 2.方位词+方位词+通名 该类地名里的两个方位词依次 出现在前两个位置,但功能有所不 同。第二个方位词表示该地域、地点 的微观位置,先与通名构成地名。第 一个方位词表示其宏观位置,多用来 区分同名的地名。如歙县上南村位 溪上游南岸,其中的“南”先与 “村”构成地名,表示该村位于溪南 岸, “上”表示其宏观位置在溪流域 的上游。整个地名的意思是“位于溪上游之南岸的村子”,以此有别于 中游或下游的“中南村”、“下南村”、 “南村”和“马南村”等。再如: 北洪、西村、前山、西山、南村、 马南村 上北洪、上西村、上前山、里西 山、上南村 下北洪、下西村、下前山、外西 山、下南村 以上两行地名也整齐对称,主 要也是因为使用了反义方位词的结 果。当然也有不少不对称的地名。 如“下东坑、外东峰”等,这往往也是 地名变更或消失导致的不对称。 上文告诉我们,黄山地名里,方 位地名的静态数量很高,结构类型 多样,而且“上、中、下”、“头、口”、 “里、外”、“前、后”等方位词的大量 使用造成了对称地名的高频出现。 这无疑是黄山地名文化的显著特征 之一。该特征与黄山的地理、地形 特征息息相关,这就是俗话所说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黄山的山 水铸就了黄山的地名特征。 黄山地名的“空间”味儿 (下) □ 洪琳 王珏 一波三折 吉砚斋 脞 语】 村民詹海山在介绍碉楼的遗址 钱穆先生认为,文学只能自《诗 经》三百首讲起。“吾人如读一切中国 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先懂得赋、比、兴 的道理,并且最好是先读《诗经》。” “不 过,吾人学《诗经》时也会有难处,我们 不能光是就文字表面去看,而应先用 内心领悟体会方可得其真意……”看看 如下例子: (一)唐张籍《节妇吟》:君知妾有 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 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 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 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 嫁时。 以上这首诗并非如字面所说是 “谈情说爱”,其实是“却聘”。他在幕 府工作,却有第二处聘请他。这是诗 人吐属。从此诗可见, “做人道理是要 温柔敦厚,此种人才是可以群、可以 怨。”钱穆先生如是说。 (二)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也并非实有新婚,只是考 进士前请先辈阅其佳作,冀得好印象 以博得取录也。 (三)温飞卿《菩萨蛮》:南园满地 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 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 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独倚门。 这首词上段说景,下段说人, “絮”为杨柳花,花落即指晚春。钱穆 先生解读:“此喻美人迟暮,是最高的 比与兴。此词从字面来看,是说一位 三十多岁的妇人,心情痛苦无聊,却 仍有春光,寓有意境,又有雅兴,使人 深受感触。其实此词是温飞卿自己 悲士不遇感无聊耳。”故此,读前人诗 词,一定要懂得比兴。 上面数例说明,我们读古人诗词 时,不能照字面直解,其实各有其委 婉曲折之深意。所以魏源《诗古微》 说:“夫诗有作诗者之心,而又有采诗 编诗者之心焉;有说诗者之义,而又 有赋诗引诗者之义焉。”所谓“奇文共 欣赏”,欣赏的心情等于第二次的创 造。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此诗对每一位欣赏者均可作出不同 的创造,故永远是活的文字。钱穆先 生如是说。 有诗为证:春残雨打香氛谢,夏 日扶疏燕雀欢。风雅流觞衔曲水,比 兴竞起向谁边?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014 年 7 月 4 日《黄山日报》刊出我的《吉砚 斋脞语》之“景与影”一文,文中谈到吴湖帆之斋 名“梅景书屋”应为“梅影书屋”,景古同影,从斋 名看,读“梅影书屋”似更合理。2016 年 3 月 11 日《黄山日报》又刊出《吉砚斋脞语》之“只知其 一”,是检讨自己将“梅景书屋”臆测为“梅影书 屋”,错误的发现,盖因上海博物馆“吴湖帆书画 鉴藏特展”前言中谈及吴湖帆之“梅景书屋”,来 源是“梅”来自宋《梅花喜神谱》, “景”取自宋米芾 《多景楼诗帖》。我以为此说已成铁案,不料读到 吴湖帆先生文孙吴元京先生《吴湖帆的书斋到底 叫梅景书屋还是梅影书屋?》一文,却为我翻了 案。吴元京先生说吴湖帆一生用过 20多个斋 名,其中最主要的斋名,就是“梅影书屋”,而 特展中所写“梅景书屋”斋名,“这或许还是要 辨析一下”: “梅影书屋”的来由,是因为吴湖帆 与 潘 静 淑 于 1915 年 结 婚 时 ,潘 静 淑 的 陪 嫁 中 有 一 件 宋 代《汤 淑 雅 梅 花 双 爵 图》。 1921 年 , 潘静淑 30岁生日,其父赠送宋刻《梅花喜神谱》 当作生日礼物。因为这两件与梅花相关的宝 物,才有“梅影书屋”的问世。至于《多景楼诗 帖》入藏吴氏,是上世纪 40 年代事,其时“梅影 书屋”早已闻名于世。下面引用一段吴文,作 为此文的结尾: “从两件藏品的由来,我们可以 了解到,‘梅影书屋’的诞生,也是爷爷奶奶婚 姻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已经可以清楚地明白 ‘梅影书屋’中那个‘影’字,是寄情的用语,体 现了爷爷奶奶形影不离,共同描绘文化蓝图 的意境。特展中,我们能看到,盖有‘梅影书 屋’印章的藏品,许多都是爷爷奶奶共同收藏 的。在中国的文字中,因‘景’字通‘影’,爷爷 的书画中也有以‘梅景书屋’题斋名的。我奶奶 于1939年病逝。之后,爷爷用斋名不再用那个 ‘影’字题写了。其中的含义,或许也应有形单 影只之意吧……我小时候,在爷爷口中,一直听 到的是,浓浓的吴语 —‘梅影书屋’。写的 ‘景’字,也应读成‘影’。因为‘梅影书屋’已经 是代表爷爷奶奶的专有名词了。今后,希望大 家及后人能记住他;也别念错‘ 梅 景 书 屋 ’!”

第 版 2016年5月19日 徐霞客时代的黄山2016/05/19  ·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赞 叹,成为当今黄山最有影响力的宣 传广告。400年过去了,回望徐霞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本版责任编辑本版责任编辑 //高莉莉高莉莉 EE——mail:hsrbgll@mail:[email protected]

休宁木梨硔碉楼及战壕遗址重见天日

【文 化 资 讯】

□ 汪红兴 文/摄

近日,在素有“天上人间”美誉的中国传统村落休宁县溪口镇木梨硔村,当地村民在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时,主动出工投劳,将该村一处荒废多年,湮没在杂草丛中的红军时期碉楼与战壕遗址进行了清理,使其重见天日。4月 26日,笔者在村民的带领下,特地去现场进行了察看。

该遗址距村子约 500多米,介于苦竹尖和杨培尖之间,土名冷水窟的一个山头上,海拔约 800米。整个遗址四周被高大的树林掩映,占地有 130多平方米,外围是两条环形战壕,外围的一条较为宽大,呈 U字形,深约 1.5米,宽约 0.8 米,长 150 多米,可以埋伏百余人;里面一条深约 1米,宽 0.7米,长 100 米左右,中间部分高高隆起的则是碉楼,落差达 5 米左右,碉楼呈正方形,占地面积约 16平方米,只是如今已经倒塌,四周墙角高约 1 米处的地方都依然完好,边上散乱着大量的废弃砖石,但当年碉楼的气势依稀可见。整个遗址除碉楼部分倒塌外,其他

部分均保存较为完好。为寻访碉楼的历史渊源,随

后,笔者采访了现年 86 岁的当地村民詹仁寿,老人的思维清晰,他向笔者介绍道:“这一带解放前地处婺源与休宁交界地带,木梨硔属婺源县浙东乡管辖。在我 5 岁时(1935 年),开始有红军游击队频繁出没,不久,负责休宁西部和婺源北部剿共的国民党十区专署中校参谋杨自立带人来此修建碉楼。那砖是拆了该村附近念慈山庙的围墙而建的。碉楼原有两层,土木结构,高约 6米,前后均设有瞭望孔。建成后,每天都派两个人专门驻守,及时报告情况。我的父亲詹双生等人,就曾经被派来看守过碉楼。后来,杨自立调到休宁汪村一带去‘剿共’了,这个碉楼的防务就转交给了当时的婺源县浙东乡乡公所管理,随着国共两党合作,这碉楼就没有人站岗了。”

解放战争期间,这碉楼还打过一仗。1947 年秋天,皖浙赣游击支队开始在这一带活动,这里

是从颜公山到浙岭、高湖山的必经之地。据现居住在溪口镇上庄村的 85 岁老人王山甫介绍,他老家是板桥乡沂川村的,那一带游击队活动频繁,12月的一天,当时皖浙赣游击支队的一个排十来个人,在丁铁牛的带领下从板桥到祖源村去采购货物,当时叫他带路。白天一切都顺利,购完货物后返回时途经木梨硔,当时,天已黑了,大家正决定在念慈山庙吃晚饭并住下,开始在烧饭,不曾想,游击队的行踪被溪口区联防署知道了,他们派来了几十名乡丁,一路从祖源杀过来。游击队员们闻听到枪响,饭也来不及做,迅速占据了这碉楼的有利位置,埋伏在那等待。等国民党兵靠近时,就开火,火力威猛,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敌人依仗人多势众,发动一次又一次进攻,最终都被游击队打趴了,对方有好几个人受伤,而游击队这边毫发无损。敌人只好狼狈逃窜,游击队继续回到庙中烧饭住宿,第二天黎明,悄悄离开了木梨硔。村民们只听

到头天晚上枪响,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后来,有村民在这里捡了不少的弹壳。

“解放后,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有一年我们村做茶厂,没有砖,我们就从那里拆了一部分,这碉 楼 后 来 日 晒 雨 淋 ,逐 渐 倒 塌了。”詹仁寿补充介绍道。

这次碉楼遗址的重见天日,村民们都很高兴。“这里前后视野都比较开阔,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观日出云海的最佳摄影点,同时这里也是个红色旅游的遗址,可以让大家追溯往事,怀想当年的革命烽火岁月”。该村农家乐协会会长詹春九愉快地介绍道。

【读 书 评 书】

□ 吴 军

文学的“春秋笔法”——读钱穆《中国文学史》之三

徐霞客 1616、1618 年两次登临黄山,写下两篇游记,特别是晚年发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赞叹,成为当今黄山最有影响力的宣传广告。400 年过去了,回望徐霞客时代的黄山,与今日黄山作一比较,也许我们能够从中收获什么。

明朝从 1368 年朱元璋在南京开国,到明神宗朱诩钧,已经历 13个皇帝,进入后期。神宗万历 48年时间,前 10年年幼未执政,主要由大学士张居正辅助处理政事,朝廷更张祖制,兴利除弊,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神宗 20岁时,张居正去世后开始亲政,有一段时间勤于政务,发动“万历三大征”,巩固了疆土,社会大势基本稳定。后期因和文官集团的矛盾而罢朝近 30年,但没有明显影响政务处置。在这一时期内,江南一带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全国和经济总量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作为全国第一大商

帮——黄山脚下的徽商已经有很大影响力,富甲天下,且继续呈上升势头。有了宽松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作前提,徐霞客的黄山旅游便成为可能。

黄山在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六年(公元 747年)改名后,李白、贾岛、杜荀鹤等大诗人相继游览,并赋诗传世。此时黄山就有三十二峰之说。宋朝景祐年间,祥符寺住持行明将收藏的无名氏所撰《黄山图经》刻印成书,该书比较全面介绍了黄山的山峰、溪流等,有经有图,并辑录唐宋明贤题咏。南宋和明初,文人雅士集聚江南,不乏名人大家到黄山游历,写诗赋词,传颂四方。在徐霞客到黄山来之前,就有两人为游览者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其一是普门。普门是当时的名僧,在游历众多名山大川、遍访名师之后,于 1606 年来到黄山,创建法海禅院,并于 1610年进京,获得神宗皇帝赐寺额“护国慈光寺”,李太后、王皇后还赐予建

寺银两。普门回黄山之后,募集民工修建道路,建设寺庙,吃住行等游览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其二是潘之恒。他是歙县人,地理学家、诗人,居黄山 40年,能够详细介绍、评介各景点的地形特点、历史沿革、人文掌故,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凡有游人来山,他都热情接待,陪同讲解。徐霞客首登黄山时,潘氏编撰的 140卷《黄海》一书边写边刻,从 1608 年开始已经刻写 8年,虽然尚未全部完成,但应该能够见到该书,对黄山有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有了这个“攻略”,再加上潘氏这个优秀的“导游”,游览黄山就不成问题了。

那么,与现在相比,徐霞客游览时黄山具体状况如何呢?

从气候环境来看,到了 1 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后一次冰河时期结束后,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生活环境就基本稳定。但从近年来情况看,黄山地区的气候环境与400 年前相比,有明显变化。1616

年 2 月黄山齐腰深的大雪,三个月不能融化,近百年来已经没有出现过;400年前黄山空气非常洁净,现在或多或少受到雾霾和酸雨的侵袭;历史上黄山大山深处,野生动物很多,其中不乏华南虎等大型哺乳类动物。

从道路交通来看,黄山在明朝以前就有雏形,主要包括四条道路。从汤口到温泉经慈光阁、玉屏楼至天海;从苦竹溪经云谷寺、白砂岭、白鹅岭、狮子林到天海;从辅村经芙蓉岭、松谷庵、十八道弯到北海;从焦村经钓桥庵、汤岭关到温泉。1616 年徐霞客到黄山时,正值普门和尚修缮前山道路,一乘和尚整修后山道路之时。当时的游道已经有一定的铺装,局部还进行了开凿,只是多数地段不够规整。现在在西大门小岭脚至钓桥庵、三口夫子山至神仙洞地段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古道。徐霞客在攀登人字瀑处的罗汉级时,有具体描述,这是黄山现存最早相对完好的

古道之一,该古道直至清末才改道。与明万历年相比,现在黄山的交通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非常方便游人观光游览。

从景点开发来看,宋朝以后黄山三十六峰(即目前所说三十六大峰)已经成名,如天都峰、莲花峰、狮子峰、翠微峰等,只是少数山峰与现在的位置不一定相同。大部分著名景点也已经开发,如徐霞客首登黄山看到的始信峰接引崖、仙人榜、达摩面壁、海螺石、百步云梯等。但与现在相比,还有不少景点当时没有修建游道,如天都峰、莲花峰,更没有现在的护栏、观景平台等设施。还有一些景点当时有名但现在已经失传,如徐霞客所述天窗、僧坐石、秃颅朝天等,可能是所走线路与现在不一致等原因造成。

从古树名木来看,徐霞客游记中明确记载的古树名木有两棵,其一是扰龙松,其二是接引松。这两棵松树都在古代黄山九大名松、十

七大名松之列。实际上当时的成名松树与现在相比有天壤之别,对照现在的十大名松,剔除这两棵之外,其他已经完全变更。有些是古代有的,现在已经没有了,如美人松、耕耘松等;有些是古代有的,现在还有,但不是当年的那棵了,如卧龙松、蒲团松等。后者更多一些。就是徐霞客所说扰龙松,现在虽然存在,但已不是原来的,而是 2004年移植的,现在仍称之为梦笔生花。唯一尚存的是接引松,但由于其树形太小,也很难拍摄,所以现今知名度不高。由此也证实了一个推断,植物也有生老病死,黄山松的树龄没有过去很多典籍上所述的那么长,一般只有300年左右。

从宗教寺庙来看,黄山的寺庙是先道教再佛教,到了明朝后期,基本上都是佛教寺庙。文殊院以南为普门弟子,供奉文殊;光明顶以北为一乘弟子,供奉观音;光明顶普贤院供奉普贤;翠微寺为麻衣弟子,供奉地藏。徐霞客到黄山之

时是黄山佛教最鼎盛时期。唐宋时期黄山有名的寺庙有 19 座,这时应该多于这个数字,且有不少刚刚修建或维修。此时在山的僧人估计有 100-200 人。黄山的寺庙以当地民房建筑形式为主,体量多数比较小。比较大的护国慈光寺、祥符寺、翠微寺僧人可能达到 20人左右,狮子林、福固寺、云谷寺、大悲院等应当在 10 人左右或以下,有些就是一庙一僧。这一时期,黄山的名僧最多,有记载的有包括普门、一乘在内共 34人。虽然有这么多寺庙和僧人,但由于庙宇分散、规模较小、主座不同、交通不便、成就不大等原因,黄山佛教没能与四大佛教名山相提并论。黄山当年的繁荣更多的是依靠佛教,现在很多名山也是依靠宗教扬名天下,通过佛教传播文化。明万年年间的经验及其他名山的经验,是否可以借鉴。

如果徐霞客现在还活着,我们请他再登黄山,再写一篇游记,不知他作何感想,有何表述?

徐 霞 客 时 代 的 黄 山——写在徐霞客首登黄山 400周年之际

【名 人 与 黄 山】

□ 王国银

第 3 版

文 化2016年 5月 19日 星期四 www.huangshannews.cn

【地 名 探 幽】

二、方位地名的结构分析黄山方位地名结构里的任何一

个位置都可以出现方位词。也就是说,方位词可以出现在地名词里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位置上。其次,方位地名词里最少可以出现一个方位词,也可以出现两个方位词。以方位词数量为主、出现位置为辅,黄山方位地名可分为单方位词地名和双方位词地名。

(一)单方位词地名单方位词地名含有一个方位

词。方位词可位于地名的前、中、后任何位置。据此分为如下三类。

1.通名+方位词这种结构的地名在我国地名中

比比皆是。如山东、山西都以太行山为参照系而省略了专名“太行”,淮阳、淮阴都以淮河为参照系而省略了专名“淮”。率水河西岸有个村子,当地人称之为“河西”。实际上“河西”的全名应是“率水河西村”,在省力原则的制约下,参照系“率水河”由于唯一性而无需全说,只要说出“河”,交际双方就知道指率水河。再加上通名一般略去,经过掐头去尾,“河西”一名就应运而生了。黄山市该类地名一共 336个,根据参照系不同,可以分为“山名+方位词”、“水名+方位词”等类别。前者如“山边、山根”等,后者如“河西、河边”等。

2.方位词+通名该类在我国地名命名中也司空

见惯。如闻名天下的西湖因位于古代杭州城西门外而得名,省略了参照系的专名“杭州”,只保留方位词

“西”而构成“西湖”一名。黄山市该类地名一共 577 个,根据所用通名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小类。

方位词+山名:西山、东山、南山、北山、阴山、阳山、前山、后山、外岭。

方位词+水名:前坑、后坑、外湾、里湾、外磻坑。

方位词+地形名:后坞、里坞。方位词+地物名:上宅、里碓。此外,还有与上略有不同的“方

位词+地名”结构类型。它们往往构成整齐对称的地名。其中,“上、中、下”分别表示该地域、地点位于水流的上、中、下游或距离源头的远近,构成三个或两个一组的对称地名。三个一组的如:

上葛塘、上街、上古关、上新管、上牌头、上平坑

中葛塘、中街、中谷关、中新管、中牌头、中平坑

下葛塘;下街、下谷关、下新管、下牌头、下平坑

两个一组的如:上 、上胡、上林、上灶坞、上郝

村、上长庆、上叶祺、上培头、上托山、上考坑、上黄音坑、上岭背后、上汪村、上长林、上叶村

下 、下胡、下林、下灶坞、下郝村、下长庆、下叶祺、下培头、下托山、下考坑、下黄音坑、下岭背后、下汪村、下长林、下叶村

此外,“里、中、外”分别表示该地域、地点位于一个相对封闭区域的内、外地段,交通便利处为“外”,

否则为“里、中”。它们较少构成三个一组的对称地名(只有“里琅源、中琅源、外琅源”等),经常构成两个一组的对称地名。如:

里鲍、里沈、里屯田、里禹坑、里高山、里曹家棚、里余家山、里家 、里 头

外鲍、外沈、外屯田、外禹坑、外高山、外曹家棚、外余家山、外家 、外 头

3.专名+方位词+专名这类地名可以看做以上两类地

名的完整式,数量很少。如:山口岭、岭后坑、山上洪、城东路、门东坑、吴家前楼。另外“新南路”在“南路”之前加上“新”作为修饰语,以有别于“旧南路”。

(二)双方位词地名双方位词地名包括两个方位

词。按照出现位置,可以分两类。1.方位词+通名+方位词该类地名的中间是通名,两端

是方位词。前者表示地域、地点的位置,后者突出某一侧面。如“上溪头”的“上”表溪处于上游,“头”突出其源头。再如:

上溪头、上培头、上路口、上岭背后、南门外、东坑口

下溪头、下培头、下路口、下岭背后、北门外、西山边

以上两行整齐对称,主要是用了反义方位词的结果。但也有很多不对称的地名。如“中坑下、下村下、北山下”等,这往往是地名变更或消失造成不对称。

2.方位词+方位词+通名该类地名里的两个方位词依次

出现在前两个位置,但功能有所不同。第二个方位词表示该地域、地点的微观位置,先与通名构成地名。第一个方位词表示其宏观位置,多用来区分同名的地名。如歙县上南村位于磻溪上游南岸,其中的“南”先与

“村”构成地名,表示该村位于磻溪南岸,“上”表示其宏观位置在磻溪流域的上游。整个地名的意思是“位于磻溪上游之南岸的村子”,以此有别于中游或下游的“中南村”、“下南村”、

“南村”和“马南村”等。再如:北洪、西村、前山、西山、南村、

马南村上北洪、上西村、上前山、里西

山、上南村下北洪、下西村、下前山、外西

山、下南村以上两行地名也整齐对称,主

要也是因为使用了反义方位词的结果。当然也有不少不对称的地名。如“下东坑、外东峰”等,这往往也是地名变更或消失导致的不对称。

上文告诉我们,黄山地名里,方位地名的静态数量很高,结构类型多样,而且“上、中、下”、“头、口”、

“里、外”、“前、后”等方位词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对称地名的高频出现。这无疑是黄山地名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该特征与黄山的地理、地形特征息息相关,这就是俗话所说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黄山的山水铸就了黄山的地名特征。

黄山地名的“空间”味儿(下)□ 洪琳 王珏

一 波 三 折【吉砚斋脞语】

□ 董 建

村民詹海山在介绍碉楼的遗址

钱穆先生认为,文学只能自《诗经》三百首讲起。“吾人如读一切中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先懂得赋、比、兴的道理,并且最好是先读《诗经》。”“不过,吾人学《诗经》时也会有难处,我们不能光是就文字表面去看,而应先用内心领悟体会方可得其真意……”看看如下例子:

(一)唐张籍《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以上这首诗并非如字面所说是“谈情说爱”,其实是“却聘”。他在幕府工作,却有第二处聘请他。这是诗人吐属。从此诗可见,“做人道理是要温柔敦厚,此种人才是可以群、可以怨。”钱穆先生如是说。

(二)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也并非实有新婚,只是考进士前请先辈阅其佳作,冀得好印象以博得取录也。

(三)温飞卿《菩萨蛮》:南园满地

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这 首 词 上 段 说 景 ,下 段 说 人 ,“絮”为杨柳花,花落即指晚春。钱穆先生解读:“此喻美人迟暮,是最高的比与兴。此词从字面来看,是说一位三十多岁的妇人,心情痛苦无聊,却仍有春光,寓有意境,又有雅兴,使人深受感触。其实此词是温飞卿自己悲士不遇感无聊耳。”故此,读前人诗词,一定要懂得比兴。

上面数例说明,我们读古人诗词时,不能照字面直解,其实各有其委婉曲折之深意。所以魏源《诗古微》说:“夫诗有作诗者之心,而又有采诗编诗者之心焉;有说诗者之义,而又有赋诗引诗者之义焉。”所谓“奇文共欣赏”,欣赏的心情等于第二次的创造。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诗对每一位欣赏者均可作出不同的创造,故永远是活的文字。钱穆先生如是说。

有诗为证:春残雨打香氛谢,夏日扶疏燕雀欢。风雅流觞衔曲水,比兴竞起向谁边?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014年7月4日《黄山日报》刊出我的《吉砚斋脞语》之“景与影”一文,文中谈到吴湖帆之斋名“梅景书屋”应为“梅影书屋”,景古同影,从斋名看,读“梅影书屋”似更合理。2016年3月11日《黄山日报》又刊出《吉砚斋脞语》之“只知其一”,是检讨自己将“梅景书屋”臆测为“梅影书屋”,错误的发现,盖因上海博物馆“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前言中谈及吴湖帆之“梅景书屋”,来源是“梅”来自宋《梅花喜神谱》,“景”取自宋米芾《多景楼诗帖》。我以为此说已成铁案,不料读到吴湖帆先生文孙吴元京先生《吴湖帆的书斋到底叫梅景书屋还是梅影书屋?》一文,却为我翻了案。吴元京先生说吴湖帆一生用过 20多个斋名,其中最主要的斋名,就是“梅影书屋”,而特展中所写“梅景书屋”斋名,“这或许还是要辨析一下”:“梅影书屋”的来由,是因为吴湖帆与潘静淑于 1915年结婚时,潘静淑的陪嫁中有一件宋代《汤淑雅梅花双爵图》。1921 年,潘静淑30岁生日,其父赠送宋刻《梅花喜神谱》当作生日礼物。因为这两件与梅花相关的宝物,才有“梅影书屋”的问世。至于《多景楼诗帖》入藏吴氏,是上世纪 40年代事,其时“梅影书屋”早已闻名于世。下面引用一段吴文,作为此文的结尾:“从两件藏品的由来,我们可以了解到,‘梅影书屋’的诞生,也是爷爷奶奶婚姻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已经可以清楚地明白

‘梅影书屋’中那个‘影’字,是寄情的用语,体现了爷爷奶奶形影不离,共同描绘文化蓝图的意境。特展中,我们能看到,盖有‘梅影书屋’印章的藏品,许多都是爷爷奶奶共同收藏的。在中国的文字中,因‘景’字通‘影’,爷爷

的书画中也有以‘梅景书屋’题斋名的。我奶奶于1939年病逝。之后,爷爷用斋名不再用那个

‘影’字题写了。其中的含义,或许也应有形单影只之意吧……我小时候,在爷爷口中,一直听到的是,浓浓的吴语——‘梅影书屋’。写的

‘景’字,也应读成‘影’。因为‘梅影书屋’已经是代表爷爷奶奶的专有名词了。今后,希望大家及后人能记住他;也别念错‘梅景书屋’!”

地太

地太

地太地在

地太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