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D.D.M.B.A. 第三十六期 2012/09/20出刊 1 我與環境不一不二 我們所到的任何環境,都應看作 就是我們自己。坐飛機時,飛機是我 們的環境,也就是我們自己;坐車子 時,車子是我們的環境,也就是我們 自己;自己是主角,其他都是附屬。 這種體驗和感受,我想每一個人都 有,否則我們就是失落了自我。 另一種體驗,就是各人在同一 個環境中的感受不一樣。今天我從臺北回來,車上一共坐了三個人, 照說冷氣的溫度應該是相同的,奇怪的是,我覺得冷,隔壁的覺得剛 好,後面的覺得熱,感受各自不同。換句話說,我們在同一部汽車中 所感覺的世界不一樣。我的世界是冷的,另一位覺得恰好,第三位又 覺得太熱了。在同一環境下,為什麼各人的感受不同? <收件人及通信地址黏貼處> 發 行 人:張 昌 邦 編:鄭功賢、劉忠全 編輯委員:陳月卿 劉麗飛 樂秀成 何明橋 張祐康 莊明巧 許書訓 李崑明 張寶方 鄭光哲 美術設計:蔡明潔 發行窗口:會務組 周傳馨 話:(02)2381-2345 5011 真:(02)2311-6350 址:台北市延平南 路77號五樓 E-mail: [email protected] 季刊 01 03 06 08 11 12 13 14 16 17 20 22 23 23 23 24 ◎師父開示─我與環境不一不二 ◎例會紀要─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常延法師導讀聖嚴師父 著作《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人生的加減乘除—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在法行會例會的 精采開示 ◎法行花絮—張家界行記 —法行會雪山東勢之旅 ◎活動紀實—新法耕園灑淨 ◎學佛心得—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的關懷給了 我們全家最大的安定力量 —菩薩戒心得報告 ◎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許薰瑩師姐談修學佛法、禪法的因緣和心得 ◎會員投稿—從吃素做起,幫助孩子培養慈悲心 ◎資訊通報—法鼓山第六屆大悲心水陸法會 —法行會十三周年晚會 —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啟用大典 —大事關懷服務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D.D.M.B.A.

第三十六期2012/09/20出刊

1

我與環境不一不二

我們所到的任何環境,都應看作

就是我們自己。坐飛機時,飛機是我

們的環境,也就是我們自己;坐車子

時,車子是我們的環境,也就是我們

自己;自己是主角,其他都是附屬。

這種體驗和感受,我想每一個人都

有,否則我們就是失落了自我。

另一種體驗,就是各人在同一

個環境中的感受不一樣。今天我從臺北回來,車上一共坐了三個人,

照說冷氣的溫度應該是相同的,奇怪的是,我覺得冷,隔壁的覺得剛

好,後面的覺得熱,感受各自不同。換句話說,我們在同一部汽車中

所感覺的世界不一樣。我的世界是冷的,另一位覺得恰好,第三位又

覺得太熱了。在同一環境下,為什麼各人的感受不同?

<收件人及通信地址黏貼處>

發 行 人:張昌邦

主 編:鄭功賢、劉忠全

編輯委員:陳月卿 劉麗飛

樂秀成 何明橋 

張祐康 莊明巧 

許書訓 李崑明

張寶方 鄭光哲

美術設計:蔡明潔

發行窗口:會務組 周傳馨

電 話:( 0 2 ) 2 3 8 1 - 2 3 4 5

轉 5 0 11

傳 真:( 0 2 ) 2 3 11 - 6 3 5 0地

址:台北市延平南

路77號五樓

E-m a i l:

f a h s i n . d d m @ g m a i l . c o m

季刊

師 父 開 示

0 1

0 3

0 60 81 1 1 2

1 31 41 6

1 7

2 02 22 32 32 32 4

◎師父開示─我與環境不一不二◎例會紀要─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常延法師導讀聖嚴師父

著作《心的經典:心經新釋》—人生的加減乘除—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在法行會例會的

精采開示◎法行花絮—張家界行記

—法行會雪山東勢之旅◎活動紀實—新法耕園灑淨◎學佛心得—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的關懷給了

我們全家最大的安定力量 —菩薩戒心得報告

◎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許薰瑩師姐談修學佛法、禪法的因緣和心得◎會員投稿—從吃素做起,幫助孩子培養慈悲心◎資訊通報—法鼓山第六屆大悲心水陸法會

—法行會十三周年晚會—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啟用大典—大事關懷服務

目 錄

Page 2: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2

一、究竟是一還是二

其實,每個人就像蝸牛一樣,蝸牛把自己

的殼背著走,我們則把自己的環境背著走。我不

知道各位是否有如此的感受和體驗,感冒時到任

何地方都覺得空氣不好,頭痛時到任何地方都覺

得不舒服。環境的感受是我們各自帶著跑的。那

麼,我們與環境究竟是一還是二?

幾年前我去新加坡,那兒的氣候和臺灣、美

東不同,但我還是感覺過著臺灣或美東的生活,

用那種習慣在生活,也就是說,我把自己的環境

帶過去了。所以我們經常是帶著自己的環境在

跑,帶著自己的自我在跑,我們到任何地方都是

自我。

諸位都已經成家了,先生和太太生活在同一

個家庭裡,感受是否一樣呢?同一屋簷下的人,

吃同一鍋飯的人,是否感受一樣?這究竟是一還

是二?對自己來說是一,因為只有自己的世界,

自己的存在,先生或太太則是另一個人,所以就

主觀的立場來看,處處都是一。可是,你與家人

住在一起是事實,那麼在同一環境中究竟是一還

是二?

相對地,我們看其他的人時,除非是已經

很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誰,否則如上了公車

或搭乘飛機,看到的都是其他人。這就是《金剛

經》所說的「我相」、「人相」(他人)、「眾

生相」(一群人)。這究竟是一還是二?站在自

己主觀的立場而言,這是一,因為這些人都是配

合我的,都在我的環境之中。

有人害病時睡在床上,希望不要有人打擾,

讓他靜養,可是待在醫院時間久了以後,覺得很

孤單,希望有人來作伴。這是一還是二?

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諸位進入農禪寺大門時,都看到牆上寫了

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

這其中是一還是二?住於一是錯誤的,「應無所

住」是更高的層次,是不住於一,也不住於二;

不住於整體的、統一的,也不住於對立的、分離

的──兩種皆不住。而「不住」的意思就是不執

著、不在乎,即不在乎一,也不在乎二。那是一

種無我的境界,沒有自我中心,超越一和二,超

越於不二,故稱無住。

可是「而生其心」,生的是什麼心?統一的

心要有,對立的心也要有,應該用統一的心時,

就用統一的心來處理;應該用對立的心時,就用

對立的心來處理。面對我們環境裡的需要時,應

該用什麼心來處理,就用什麼心來處理。

不要認為學打坐、學禪、學佛的人,什麼

都不管就是無我,那不是禪。禪是既超越而又踏

實,超越是為了不生煩惱,踏實則是有煩惱時除

煩惱,沒煩惱時度眾生。除煩惱時是一,是用統

一來除煩惱;度眾生時則是二,一定要有眾生可

度,有對象要處理,才能有行為、有作用,這裡

講的就是「不二」的觀念。

這三個觀念,一個是統一的,一個是對立

的,一個是超越的、不二的、無住的。有相對之

心,才有眾生可度,才能用智慧來處理;有統一

之心才能斷煩惱;有超越之心才能既不執空也不

落有。我們凡夫總是帶著自己的環境在走,帶著

自我在走,而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個人的世界裡。

三、佛與眾生畢竟不二

我再問諸位一個問題:雖然大家都尚未成

佛,但是佛國淨土已有那麼多的眾生,對佛而

言,究竟是一還是二?我告訴諸位,用剛才提到

的「不二」比較好。

佛和眾生是統一的,這是一;眾生在佛國聽

佛說法,眾生和佛是不一樣的,這是二;眾生全

部在佛國淨土,佛視眾生為佛,這是一;眾生需

要佛來度時,佛照樣度眾生,這是二;可是已經

是佛國淨土,不再有矛盾,因此是不二。

佛國淨土是有它的作用的,在佛國淨土中,

眾生在修學佛法,佛在度眾生,這應是不二。在

佛的立場來看,佛國淨土即非統一,也非矛盾,

而是無相無住的。

各位有煩惱時,用一;處理事情時,用二;

完成一樣事情、功德之後,不是為他人做,也不

是為自己做,這就是不二。以上是告訴諸位這麼

一個觀念,以下要教一個方法。

在用方法時,要先有一才能有不二,要先能

體驗到一的存在,才能有不二的智慧出現。如果

連一都無法體會,要談不二是不可能的。就像我

Page 3: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3

們在法鼓山禪修營中所講的,如果小我的自我

都沒建立起來,都沒認識清楚,要成就大我是

不可能的。先要把小我的自己建立起來,瞭解

個人的自我及全體的自我是什麼,然後才能講

無我。

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方法,就是幫我們從雜

亂的、煩惱的自我,而到達統一的、無煩惱的

自我。這個方法不一定限於打坐,平時也都可

以使用,也沒有任何姿勢的限制,但正在用頭

腦或開車時請不要用。

四、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我們從個人的身體開始,而把念頭向外擴

張,不是用眼睛去看,也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

用我們的心去體驗。體驗我們的身體,體驗身體

所處的環境,體驗地球,體驗地球所處的宇宙環

境。如果有天文常識的人,就能想像更遼闊的太

空,想像無限的太空都沒有離開自我。

剛才說到,不管到那兒,都把自己帶到那

兒。那麼我們只要把心門敞開,心量便要放多

大就放多大,這就是自我的存在──存在於農禪

寺、臺北市、臺灣、中國、亞洲、地球、太陽

系、銀河系、太空……,一切空間都存在於我們

每一個人的心中,可把自我想像成至大無外。請

諸位閉起眼睛,觀想我們的自我有多大呢?

剛才已經講過,我們的環境就是自我,與

我們脫離不了關係的就是我。我在銀河系裡,

整個銀河系就是我的環境、就是我;我在宇宙

裡,整個宇宙就是我的環境、就是我。我們要

一層層擴大,從有限到無限。等練習純熟後,

一下子就能擴及無限。

接下來觀小──至小無內。我們通常講

的心是心臟的心,而一般說這個人心很壞、很

好,指的是念頭、觀念、想法。但是,念頭、

觀念、想法都是抽象的名詞。

因此,在方法上我們不妨把心念放在正中

央(而非左邊)的胸部位置,把身體中間畫一

條直線,胸部畫一條橫線,正中央那一點就是

我們的心(假名)。這一點有多大呢?開始時

可以大一點,好像兩條粗繩子在身體內的交叉

點,然後縮小如指尖大、如綠豆大,再縮小縮

小……小到無法再小,變成沒有,就停留在那兒。

心既然沒有了,也就是無限。

五、消融自我.放下執著

練這種方法很困難,因為這是無中生有。比較

簡單的作法是,不要一步步向外看或向內看。如果

向外看時,這個世界就是我,環境就是我,有這樣

的體驗就可以了;向內看時,只要注意胸部,不管

它是大是小、是有是無,這就容易多了。

向外看時,能體驗到環境就是我(不同於我的

就是環境),我接觸到的就是我,能有這種想法和

體會就夠了。這就是包容、慈悲。

向內看時,就是把自我從外境收回,我們的自

我就越來越小,這實際上就是消融。自我的執著或

煩惱,都與環境、身體、觀念有關,若一切都能放

下,自然能夠擺脫執著與煩惱。

剛才我所說的,諸位在觀念上也許可以接受,

可是不容易用心來體驗,我們若要真正受用,必須

要有如此體驗。有許多人理論懂得很多,遇到麻煩

事,就是用不上力。

昨天有一位考試院的王委員向我說,她對西方

哲學在觀念上懂得不少,但就是無法處理自己的心

理問題,問我怎麼辦?我說:「第一學打坐,第二

聽聞佛法。」她說:「講佛法不是講理論的嗎?」

我說:「是。僅僅理論是不夠的,還需要練習,使

理論與體驗配合,才能管用。」

諸位菩薩來到法鼓山農禪寺,聽講觀念固然重

要,修行的體驗也很重要。有了禪的觀念總比沒觀

念的好,可是只有觀念的紓解仍是不夠的,更應該

有實修的體驗。(本文摘自聖嚴師父《禪鑰》一書,為一

九九三年十月九日社會菁英禪修營學員聯誼會開示,單德興

居士、江美寶居士整理)

常延法師應邀於101年3月1日及4月5日法鼓山

法行會3月及4月兩次例會中,針對聖嚴師父所著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進行導讀。師父生前多次

例 會 紀 要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常延法師導讀聖嚴師父著作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Page 4: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4

希望常延法師能導讀他的著作,但因緣一直不具

足。1999年6月23~24日常延法師前往溫哥華講

經之後,特地前往紐約東初禪寺謁見師父,師父

接連幾天日以繼夜為常延法師宣講《佛遺教經》

,法師深受師父的精神感召,發心導讀師父的著

作。十多年來,常延法師從在家到出家,一直致

力於講經說法,法行會的師兄師姐們得以親炙法

師導讀師父的著作《心的經典:心經新釋》,因

緣實為殊勝。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何在?

常 延

法 師 在 簡

單 說 明 導

讀 師 父 著

作 的 因 緣

之 後 , 引

述 了 幾 個

小 故 事 。

其中 1 9 9 0

年法師應邀至美國賓州大學佛學社演講「中道的

空觀」時,他曾要求在場學員們分享個人一生當

中所經歷過最痛苦的事情;當時許多年輕學員

分享的痛苦大多像是書本上寫的;只有一位從大

陸湖南來的留學生描述內心最大的痛苦是,他從

小沒看父母笑過,以及從來未曾和父母談心(因

受文革影響),導致內心很困惑、沮喪。法師以

此一故事作為開場白,企圖引發大家深思苦的真

諦。接著法師播放了一部僅僅25秒的日本動畫影

片「人的一生」,片中描述人從出生到死亡是那

麼的短暫和無奈,同時也提醒觀者「你願意就這

樣跑完一生嗎?」然後法師問道:「人生究竟在

做什麼?難道就只是跑向死亡?生命意義和價值到

底何在?」這短短25秒震憾著在座的每一位師兄

師姐們的心靈。

接著進入主題,常延法師特別從「心經實

踐」開始講起,談到人生的意義是從受報、還

願、發願中,不斷造作產生新的因果,以心為起

始點,透過生活的實踐,以自在、無礙的態度,

了解順境、逆境的道理,並體會從逆境創造順境

能量的意義,再藉由生命的超越,從認識自我、

肯定自我、成長自我,到最後的消融自我(也就

是內在的寧靜革命);從物質條件的足夠到精神

層次的滿足,並藉由觀看書畫家李轂摩的畫作為

例,談到心性精神涵養的提升。

在解說260字心經內容及字義上,法師將主

軸圍繞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段經句中,他談

及師父教導我們透過沒有執著心的智慧來觀察世

間,即超越主、客觀的相對,以深度的智慧來超

越煩惱的障礙,即所謂徹底的超越與圓滿。而由

五蘊所產生生理與心理交織生生世世延續不斷的

苦,主要在教導我們如何面對世間緣生緣滅、

生滅無常,這種無常變化、非永恆存在的現象,

即稱之為「空」,至於如何讓自心體驗五蘊皆空

而不受煩惱束縛,並將自身所體會的益處推廣與

眾生分享,亦即從追求自我解脫自在到讓眾生也

得以解脫自在是我們努力的目標。而要如何體會

空,常延法師舉一個生動例子,他說南洋地區有

一種抓猴子的方式,就是將椰子鑿一個猴子手伸

得進去大小的小洞,然後將食物放進鑿了洞的椰

子裡,而猴子為了拿走椰子裡的東西會緊抓不放

手,以至於無法掙脫椰子而束手就擒,而猴子

會緊抓食物不放,關鍵就在於「執著」。說到這

裡,常延法師提醒大家要用體驗方法來讀經。

說到體驗方法,法師說可以從佛法所說的「

三苦」中開始體會,「三苦」即(1)苦苦:身心

不舒服,苦的感覺,即因苦受所生之苦。(2)壞

苦:情境改變,例如擁有的失去了,歡喜情境被阻

礙,即樂受因無常變化而產生的苦。(3)行苦:

即生命中更深層的煩惱,是內心對外境起習慣性

的反應,例如明明不該講不該做的事,我們卻完

全不假思索地一再重蹈覆轍,這是由深層意識的

自我感所產生的苦,唯有透過觀念的釐清,以及

禪修方法才能解決。接著是「八苦」:生、老、

病、死(即生理的苦);愛別離、怨憎會(人際

關係的苦)、求不得(即心理的苦)及五蘊熾盛

(即生理與心理交織生生世世延續不斷的苦)。

四聖諦是佛法的總綱領

針 對 五 蘊 , 師 父 特 別 提 到 三 種 層 次 , 第

一層即一般的凡夫:主要是認知的因素,凡

夫的智慧從自我出發,自我本位而發展的各

種學識經驗和價值判斷(即文明累積),因

出 於 我 執 , 不 能 徹 底 究 竟 , 也 無 法 獲 得 解

Page 5: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5

脫,故五蘊不空,這是世間的智慧;第二層是聲聞

聖者:以分析空證知五蘊和合的我空,但還存在個

別的五蘊法的不空,即小乘的自我消融,證人空(

人無我)但無法證法空(法無我),屬出世間的智

慧;第三層是大乘菩薩:以如實空觀照見五蘊皆

空,既不執著五蘊和合的我,也不執著個別的五蘊

法,即證得空性,亦即大乘的果位,證人空(人無

我)法空(法無我),得真智慧(般若),為世出

世間的智慧。解脫聖者因「照見五蘊皆空」所證得

的般若智慧,只有淺深的不同,例如三獸渡河:兔

子(聲聞)、馬(緣覺)、大象(大乘聖者佛),

所涉入的是同一河水(同證空性),只是涉入的深

淺程度不同而已。照見五蘊皆空,親證般若智慧,

是我們每一個人學佛努力的目標。

講述過程中常延法師特別提到「四聖諦」

,他引述基督徒朋友的提問:「基督教只要一

本聖經就能將教理教義說清楚,佛教是否也有

這樣的經典?」常延法師的回答是:佛教雖有

千經萬論,其實主要談四件事:

(1)苦諦:說明人生是苦的現實真相(說明苦的

狀況);

(2)集諦:觀察招感苦果的真實原因(觀察苦的

真實原因);

(3)滅諦:一切煩惱苦迫消除的境界(解決煩惱

之後的自在安樂);

(4)道諦:確實能夠消除苦迫的方法(解決煩惱

的方法)。

想離苦(證滅),就必須用正確的方法(

修道),斷除產生苦的真正原因(斷集),所

以法師特別強調凡夫畏果,菩薩畏因的觀念。

常延法師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

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解釋四

聖諦與此經句中的關係,其中「觀自在菩薩」

、「度一切苦厄」即「滅諦」;「行深般若波

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即「道諦」;「五

蘊」即「集諦」;「苦厄」即「苦諦」。接著

又分別說明四聖諦的內容,他說「集諦」是五

蘊熾盛的結果,從自我(身心運作模式)色、

受、想、行、識,設定記憶庫的內容不同,以

自我感轉化為自我中心的執著(即無明煩惱)

,並持續反應、累積導致一切苦厄的發生,眾

生就生死輪迴(苦因、苦果相續不斷)當中,在受

報的同時又造新業。所以要特別留意自己的分別、

執著的心,才可能隨緣消舊業。

法師同時也將與眾生產生無明煩惱、自我中心

的執著(遇到境界即產生歡喜或憤怒)息息相關的

十二因緣分別提出說明:

(1)無明:不了解苦的真正原因(沒有智慧);

(2)行:慣性反應,影響身心的潛在影響力,主要在

下一階段的影響力(業力);

(3)識:由無明習性累積而成的主觀意識;

(4)名色:由主觀意識所主導的現前身心;

(5)六入:帶著主觀意識的六根(眼、耳、鼻、舌、

身、意);

(6)觸:帶著主觀意識的感官對內外境界產生主觀

認識的狀態。(合意、不合意、不在意之主觀

認知);

(7)受:由主觀意識所產生的主觀感受:憂、苦、

喜、樂、捨受;

(8)愛:對產生苦受的情境,引起迴避、對立的情緒

反應;對產生樂受的情境,生起貪求的情緒反應

(追逐貪求保有);

(9)取:貪求、排斥的情緒發展到念念不捨,朝思暮

想(一定會付諸行動的內在動力);

(10)有:影響下階段的業力 (未來─-帶著業力往下

走,慣性反應,累積受苦的因緣);

(11)生:帶著更加重的主觀意識的下一階段身心生

起,又由識、名色、乃至愛、取、有繼續造苦

因;

(12)老、病、死、憂、悲、惱、苦(代表苦的果報,

既然造了苦因,就必然感得苦報)。

從生死的流轉到還滅

而「滅諦」(還滅、無明滅)就是要斷集滅苦。

法師引述《心經》:「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

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

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經句來解釋滅諦,亦

即要有超越煩惱的智慧,就必須放下自我中心的執

著,不再有計較分別,心如萬里晴空般皎潔;不再

Page 6: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6

貪生怕死,也不再患得患失,自由自在於生死之

中;遠離以虛為實的思想和行為,這樣才能滅除

煩惱、超度生死眾苦,進入寂靜而不受煩惱所動

的境界,這樣就能證得悲智圓滿的如來果位。法

師也特別引述聖嚴師父的一句話:「戲外看戲忘

了戲,夢中做夢不知夢」來提醒大家。

接著法師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即照見

五蘊皆空」說明只要能夠如實修行、照見五蘊皆

空,就可以斷苦因、滅苦果,這即「道諦」之

義。

另外,法師也針對「空」做了深入的闡釋:

(1)如何照見五蘊皆空?主要談到的是五蘊和空之

間的關係,他特別引述《心經》:「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段經句來

解釋,五蘊是因緣所生,所以是假名的有,無

常變化中暫時的存在,它沒有獨立性、不變

性、實在性,所以是「自性空」。因此,能見

「有」如「空」,在生死變異中解脫自在,而

且能夠解脫自在,又不離現實生活,所以色與

空,空與色,只是一體的兩面,彼此是沒有分

別的。

(2)照見一切皆空時的狀態,即《心經》:「舍利

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

不減」這段經句。法師以三組相對概念說明其

代表一切相對分別:【1】生滅,從事物的存

在與否而起分別。【2】垢淨,從事物的性質

染淨而起分別(好壞、善惡)。【3】增減,

從事物的數量多寡而起分別。

(3)「觀空」會帶來什麼訊息,師父特別強調:

1、觀空則不執著五蘊:即「是諸法空相,不

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

無色,無受、想、行、識。」對五蘊身心

之生滅、垢淨、增減,能平等接受。

2、觀空則不執著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

識):即在人、事、環境的互動中,對種

種現象的生滅、垢淨、增減,能平等對

待。

3、觀空則自他二利:從自利則利他─無無明

則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則亦無老死

盡,四諦已知斷、證、修,則無苦、集、

滅、道,真正解脫生死得究竟安樂,並且能

夠不畏生死、廣度眾生。

4、觀空則能所雙亡:即能證到所證,無智到亦

無得的境界。

最後常延法師以《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

多」亦即「以大智慧超越煩惱,究竟圓滿」期勉師

兄師姐們努力修行!同時也將一位旅日畫家以法鼓

山為主題的的畫作上的題字「金山水月道場,法鼓

夢中佛事。」進一步引申出:「水月道場,處處要

建;夢中佛事,時時要做。」做總結(註1)。法師

並再次提醒大家,在閱讀師父《心的經典:心經新

釋》時,要從生命的體會與生活的實踐中來印證,

這正是「信解行證」的道理。

註1:虛雲老和尚原述:「空花佛事,時時要做;水

月道場,處處要建。」 (張致文整理)

在中颱蘇拉過境時刻,法行會風雨無阻於國

賓飯店舉辦8月份例會,張昌邦會長特別感謝近

兩百位師兄師姐及貴賓們的熱情參與,更顯求道

聞法的堅定。本次例會,再度邀請到方丈和尚果

東法師蒞會開示,實感殊勝。

按往例,例會序幕,首先以觀看聖嚴師父

《大法鼓》DVD影片開啟,本次影片主題為「如

何消除焦慮和恐懼?」主持人陳月卿師姐談到,

一般人的心理,通常有兩大障礙:一是恐懼,一

是焦慮,因而無法做出正確抉擇。若不是過分小

心、優柔寡斷,便是倉促決定、顯得浮躁。在這

種情況下,該如何消除恐懼焦慮,保持平常心

呢?

人生的加減乘除─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在法行會例會的精采開示

Page 7: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7

認知無常即常 身心平安

聖嚴師父於開示中提及,人類的心理障礙,

不僅僅是恐懼和焦慮,而是經常感到不平衡、不

安全。而恐懼和焦慮,均緣於自信不足,換句話

說,即是對於現在及未來的不了解。例如:對自

己的條件不了解,對自己的立場不清楚,對自己

的能力不認識。師父說,人從小就沒有安全感,

沒有下雨的時候擔心下雨,天晴的時候憂心烈日

乾旱,出門時擔心風雨、擔心發生意外,恐懼乃

是如影隨形,甚至有一些人出門前,要排八卦、

算羅盤、求神問卜,才能安心,每天生活在恐懼

與焦慮之中。

如何才能消除焦慮與恐懼?師父以《心經》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勉勵大家,

唯有認知五蘊皆空,才能夠「無有恐怖,遠離顛

倒夢想。」

「我們這個世界,根本沒有平安。唯有像

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那樣的大智慧,才能夠

真正平安。普通的人如何能夠平安?我常常告訴

自己,擔心、害怕是多餘的,未雨綢繆、先有準

備,則是必須的。」

師父指出,唯有認知我們的身心世界都是無

常的現象,以無常為常,接受無常,才有真正的

平安。日常生活中,不需擔憂有什麼事發生;假

使真的發生狀況,也以平常心來面對,便能時時

處於平安之中。

體會人生 善用加減乘除

觀看《大法鼓》影片之後,接著便是方丈

和尚開示。一開始,方丈和尚即以「一期一

會,以法行會」的深廣意涵勉勵法行會,並且

以一年來海內外弘法關懷所感,重申法鼓山的

使命,是以「心靈環保」為核心,透過三大

教育,以心五四為方法、心六倫為實踐,落實

四種環保,達到「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

土」的理念。實踐此一使命,即是延續師父的

悲願,亦在傳承漢傳禪佛教的命脈。

談起國際油價波動、歐元債務危機,以及國

內油電雙漲和證所稅開徵等時局對經濟造成的衝

擊,方丈和尚指出,面對人生的關卡,亟需「正

面解讀,逆向思考」,包括家庭、事業、情感等

關卡,均需從心法予以紓解,即名為「超度」。

「佛法的功能,是為了幫助一般人從無明煩

惱、罣礙之中解脫,而予以超越、度過,這才是

超度的真義。正確地理解佛法,以及在生活中實

踐佛法,才能真正超度煩惱。」

方丈和尚繼而談起,佛法在人間的出現,

是為幫助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即開啟眾生的清淨佛性,只要依教奉行,就能夠

展現與佛相同的無我智慧心和平等慈悲心。並且

指出,人的一生,或長或短,正如酸、甜、苦、

辣、甘、辛、澀的人生滋味,因人而異,然而整

體來講,每個過程均是人生的「調味」,都在體

現生命的「新陳代謝」。

為了幫助大眾深解義趣,方丈和尚進一步詮

解:人生的調味,尚需「加減乘除」。  

「加」,是增加個人的優點,把一切人事物

都當成是增長自己福德智慧的資糧。

「減」,是減少個人的缺點,時時提醒自

己: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的才

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乘」,是珍惜共同成事的因緣,世事無不

是因緣和合、集眾人之力所成。

「除」,是除去種種無明煩惱、罣礙,將煩

惱念轉為清淨念。  

方丈和尚強調,命運實可自己掌握,尤其

學佛以後,經由觀念轉化、行為淡化、與人相

處和合融化,進而達到身語意三業淨化,如此「

轉化、淡化、融化、淨化」的歷程,即在提昇人

品,建設淨土。

「人生有如凹凸鏡,請用放大鏡看別人的優

點,請用顯微鏡看自己的缺點,請用透視鏡覺察

內心的無明煩惱,請用廣角鏡看世界,也請用望

遠鏡來面對未來的人生。」

方丈和尚也鼓勵大家發願。「每個人來到

世間均有任務,一是為還債而來,一是為還願而

生。若能心甘情願還債,則得平安;若能心甘情

願還願,則有快樂。」方丈和尚道出,法行會的

菩薩們,多半已經學佛,應當自許為已經發願的

菩薩,有願就有力。或可效法大悲觀音菩薩、大

智文殊菩薩、大願地藏菩薩、大行普賢菩薩等「

Page 8: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8

四大菩薩」,作為菩提道上學習的榜樣,念菩

薩、求菩薩,也要學菩薩、做菩薩。

人生順逆 都應感恩

今年(二○一二)是聖嚴師父推動「心靈環

保」20周年,亦是法鼓山「心靈環保年」,方

丈和尚特別談到二月五日舉行的「心靈環保i接

力」活動,以師父《108自在語》與大眾結緣,

傳遞「心靈環保」。

方丈和尚強調,心靈環保的關鍵,即「正面

解讀,逆向思考。」一如牡丹花的故事,牡丹代

表富貴,花瓣少了一片,有不同的解讀。負面思

考的人認為是富貴「不全」,正面解讀的人反而

讀出富貴「無邊」。   

「人生順逆,都是契機,都要感恩。懂得

感恩,就有正面的能量。」方丈和尚如是提醒大

眾,並以「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為例,以其人生

雖然曾經逆旅,卻能不氣餒、不喪志,並且善於

把握契機,從而走出人生的低谷,再次攀登人生

另一座高峰。

因此,方丈和尚援引1982年,聖嚴師父為

《人生》復刊給的四句勉語,希冀大眾,無論順

逆二境,不妨視為成長自己、成就他人的菩提資

糧。這四句話是:

「人生要在平淡之中求進步,又在艱苦中見其光輝。

人生要在和諧之中求發展,又在努力中見其希望。

人生要在安定之中求富足,又在鍛鍊中見其莊嚴。

人生要在沉默之中求智慧,又在活躍中見其悲願。」

此外,師父於《拈花微笑》一書自序當中

的幾句話,讓方丈和尚感受極深,也在例會中分

享:

「我個人,只因得到一些修持佛法的受用,往

往能夠處於身心勞累而不厭煩,事雖多而心自寧,

氣雖虛而不浮躁,體雖弱而不苦惱的狀態。常懷淨

願而少惹私欲,成事不為己,失敗無所損。偶爾仍

有煩惱習性在心中現起,幸而我時以慚愧心自勵,

故能瞬息消逝。每以聖賢的心行自期,恆以悠悠的

凡夫自居。」

生命的長度,雖無法由個人決定,人生的寬

度,卻由自己掌握。最後,方丈和尚以「十力」

勉勵大眾:「盡心盡力,隨緣努力;轉化壓力,

成為助力;開發潛力,保持毅力;凝聚向心力,

展現生命力;有願就有力,彼此共勉力。」並且

與大家相約:「一期一會,以法行會,增福增

慧,下回再會。」 (張致文整理,方丈辦公室修訂)

文/劉麗飛(果峰)

非常歡喜,這次終於因緣俱足,參加了法

行會的張家界之旅,前後八天行程,參觀了很

多景點,有長沙市的簡牘博物館、馬王堆博物

館、嶽麓書院、天心閣等,常德市的常德詩牆、

柳葉湖、武陵桃花源等,二個古城:鳳凰古城和

芙蓉鎮,當然最重點的是張家界景區─黃獅寨、

黃龍洞、袁家界景區、天子山、十里畫廊、寶峰

湖、大鯢科技館、天門山等,還欣賞了二個秀場

表演:魅力湘西秀和天門狐仙秀,單單看這個名

單,就可以知道,行程是多麼豐富,每個景點各

有特色,或有深度的歷史文物,或有秀麗的自然

景觀,處處令人驚艷,當然,和法行會師兄師

姐一同出遊,除了看山、看水、看人、看文物以

外,更是旅行兼修行,收穫滿、滿、滿。精選幾

張相片來為大家做個重點介紹!

法 行 花 絮

張家界行記

Page 9: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9

Page 10: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10

▲參訪千年雪山神木。

▲朝英師兄出車相載,前來相會。

Page 11: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11

最後最後,旅行結束,終於回家了,大家互

道告別,忍不住開始想下一個旅程去哪裡呀!

悠閒享受了幾天遺世的美景,避秦不知今朝

事,留下一段空白,或許該急著把它填滿,重新

連線?但我回到家裡,一切平靜,孩子們如常進

行各自活動,平日總是操心操勞、親身力為的事

情,少了我也並沒有亂了套,是了,日後若再有

煩惱事,就要如度假般放下心來,『沒有我,世

界還是如常運轉的』。(本文係作者應會訊之需,

精簡濃縮之作,詳盡精采之原文將置於法行會網站上供

大家閱覽。)

文/鄭雅文

法行會就像是一個大家庭,每個人謹守本分

為這個社會努力,同時不忘在自己的生活上修身

養性。每逢春、夏、秋、冬,樂執行長都會邀請

大家一同出遊,彼此交流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

是要彼此相互成長。

每次樂執行長推出的行程都十分搶手,活動

報名總是很快就截止,我這次要特別感謝朝英師

兄幫忙出車相載,才有機會前往參加。

由於我沒趕上正規行程,所以只能仰賴朝

英師兄驅車趕路,經過一段時間的奔走,終於

跟上大家的腳步。

飯店的服務人員在協助攝影時,我眼尖看

到她沒有抓穩照相機,就順口冒了一句:「這

樣會沒水平耶~」此話一出,引起全部的人哄堂

大笑,因為若在大陸這樣說的話,我可能就要

挨棒子了。

當遊覽車要出發時,樂執行長希望我們幾

位能夠上車向師兄師姐問候,這時祐康師兄便

帶領我們一起高唱:「當我們同在一起」,機

會難得,歡樂的氣氛就在此時被我的相機捕捉

下來。原本大家沒有預期我們會趕上,所以又

給大家一份驚喜了。

法行會雪山東勢之旅

▲參訪千年雪山神木。

▲歡欣鼓舞出發囉!

▲「又見一炊煙」一隅

▲相聚一堂快樂行!▲朝英師兄出車相載,前來相會。

Page 12: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12

生活中的一份寧靜。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透過這樣的活

動交流,精進我們的修行,同時也凝聚彼此的

情誼,讓我們在修行的路上,相互扶持,勇敢

而大步的繼續前進。

文/江建平

緣起於6月 2 4日上午,法耕菜園出坡

時,果晨法師向德純、傳馨、苑弘、翠萍等

位園丁菩薩,提及菜園隔著馬路對面有一農

地閒置已久,法師想把該區域納入菜園範圍

將之擴大。當下園丁們即行允諾租地事宜,

由法行會景觀組來承擔,下午出坡時,很快

的就募集了十位法行園丁共同護持,法耕園

地於是乎就新增加了約兩分地的範圍,並與

果晨法師擇定於7月8日上午舉行灑淨儀式。

該日上午十點不到,藍福良副會長、連

城珍、莊德純、周傳馨等十來位法行園丁師

兄姐,陸續抵達菜園,同時也有八、九位園

區景觀義工們在現場等候。此時的太陽毫不

客氣的使勁發威,三十六度的豔陽,照得大

家身背冒汗,此時,地主也全家出動清理房

舍久置的雜物。

十點半一到,法師與園丁義工們將近三

十人齊聚在屋埕空地上,面向法鼓山教育園

區問訊稱頌佛號後,便由果晨法師引領大家

持誦大悲咒,一列由外魚貫入內,上至屋頂

露台,再出行至屋外新增租的菜園地上。灑

淨儀式,隨著大悲咒的持誦,群體前後繞行

全區一周後,順利圓滿。

在稍做休息的同時,法師向大家簡易說

明了未來的耕種計劃,隨後便與所有與會的

菩薩們,共同享用早上準備的水果、飲料,

短暫的歇息,讓大家稍稍驅散了些許的熱

意。望著這一區新增地,看來還得有更多的

園丁投入菜園了。

法行會景觀組自成軍以來已歷時五年。

期間雙周出坡幾無間斷,而法耕菜園活動的

大家拍照總是喜歡用標準姿勢與笑容,這

回我就充當場務,請大家一起舉起大拇指喊「

讚」。就在「又見一炊煙」這麼詩情畫意的地

方,我們就活潑一點,展現出法行會的熱情,

這不就是快樂禪嗎?

餐敘中,大家開心的互相寒暄交流,除了

品嘗精緻美食,也分享彼此生活中的大小事,

其實這就是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偷得浮生

半日閒!

猜猜看,是誰為我們留下這優質的畫面?讓

我們都陶醉在此氛圍中。

感謝樂執行長為我們精心設計的心靈饗宴,

不但舒緩了我們的壓力,更洗滌了心靈,找尋到

活 動 紀 實

新法耕園灑淨

▲餐敘中寒暄交流

Page 13: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13

增加,也是為圓滿大家想體驗城市農夫的夢

想,而興起與果晨法師的一段緣份。蒙法師的

慈悲,慨允我們這群門外漢,在他照顧的菜園

上做亂,幫不上什麼大忙,還要法師費心教大

家如何照顧作物。

在互動過程中,法行園丁們充分感受到法

師的坦率幽默與關懷,這一路下來的菜園出

坡,也讓大家和法師建立起深厚的情誼。菜

園的活動美其名是來出坡,實質上比較像是玩

樂,偶爾還可以分享品嚐到菜園的有機作物。

重要的是還可以親近佛法。

上午菜園的農夫體驗和下午的景觀出坡,

提供了法行園丁,最簡單的時間布施機會;付

出的是很有限的時間,流的是都市人不易流出

的汗水,但獲得的卻是每一位園丁滿心的安定

自在與健康。當您久未回山上走走時,也許可

以撥個時間,一起來流流汗吧,法行園丁永遠

都缺少一個你,加入吧!

文/游政雄

《佛說無常經》云:「老病死苦常隨逐,恆與眾

生作無利」。

惟仲,我摯愛的二兒子,認識他的人都知

道,他善解人意、不求不怇、不說人是非,非

常聰明又樂觀進取,對父母尤其孝順,遇到

我和同修心情不好,都會主動關懷逗我們開

心,一位那麼優秀的年輕人,為什麼一下就

走了,這是很難接受的。我們都知道因緣

觀,也懂得緣起緣滅的道哩,但是當事情

發生時,你會不敢相信,也無法接受,這

幾個星期,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怎麼回事,

心念錯綜複雜,無法釐清思緒,這一切就

是真實的體驗,世間的人、事、物是剎那

變化,示現「苦、空、無常、無我」。

從事情發生到現在,我一直依循方丈和

尚果東法師給我的提示努力去做,他的慈悲

與關懷,給了我們全家最大的安定力量,他

的智慧讓我避開許多可怕的念頭,回到正信

的佛法,果器法師、果選法師、果旭法師、

常貴法師、樂執行長、媛秀師姐以及許多師

兄、師姐們,從助念、念佛共修、大悲懺

法會、藥師法會、地藏法會,一直幫助我

們,引導我們全家一心向佛,讓我能清楚

的思考一些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聖

嚴師父開示的「四它」:「面對它、接受

它、處理它、放下它」。

回憶起六月十一日下午四點多,樂執行

長傳了一封郵件給我,是聖嚴師父講經的剪

輯,由於六月輪到我照顧父親,我住在天母

父親的家裡,當晚八點多我開始看聖嚴師父

講《法華經》,連續四個多小時,直到半夜

將近一點,我接到電話,那時我正在看師父

開示《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我趕回

內湖家中,看了現場又趕到三總,見到惟仲

躺在急診室,很奇怪我並沒有悲傷,其實我

整個人還籠罩在師父講經的氛圍中,那晚聖

嚴師父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力量。

這幾個星期我一直在抄寫《法華經》,

因為只有抄經才能讓我轉念,不會迷失在不

安與不捨的情緒中,漸漸地、我發現抄經和參

加法會,對修習佛法有很大的幫助,在一次

安和分院的大悲懺法會跪拜禮佛時,突然一

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

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直灌腦海,回到家中,我淚流不止,《法華

經》中許多章句一一湧現,像解密般浮現眼

前,我想起事發時,我正在看師父開示《法華

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其實藥王菩薩本事

品所敘述的,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用自己的肢

學 佛 心 得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方丈和尚果東法師

的關懷給了我們全家最大的安定力量

Page 14: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14

體供養恩師日月淨明德如來的事蹟。一切眾

生喜見菩薩後來轉生為王子,就是<妙莊嚴王

本事品>所敘述的淨藏,他有一個弟弟叫淨

眼,兄弟二人為使國王與母后信佛,各顯神

通,「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

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後來

國王、王后、率眾家臣,舉國信佛,並奉持

《法華經》,淨藏和淨眼就是後來的藥王菩

薩與藥上菩薩。在《法華經》的<普賢菩薩勸

發品>中,「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

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

護」,「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

為說法」,於是普賢菩薩就問世尊「若善男

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

華經》,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

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

,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

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惟仲的

意外,造成雙足骨碎,上半身卻毫髮無傷,

這是不可思議的現象,對我而言,或許是示

現,或許是減少悲痛的自我安慰。

幾天後,方丈和尚特地到家中關懷,並

代表法鼓山幫同修及三個小孩皈依,次日我

們全家上法鼓山禮佛並參加念佛共修,在祈

願觀音菩薩前,我祈問觀世音菩薩有關惟仲

之事,我該如何看待,結果得到的心靈處

方箋是:「自愛愛人,愛一切眾生。自救救

人,救一切眾生。」那天晚上,因為聆聽了

聖嚴師父的開示,沈浸在《法華經》的法義

之中,忘卻了悲傷,而能冷靜處理一切,對

我而言,聖嚴師父就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

就是普賢菩薩。

《法華經》云:「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

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

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這段經

文,讓我想起七年前,母親往生後,我悲痛

不已,有一天果東法師(當時尚未接任方丈

和尚)與我在農禪寺會面,給了我一本《正

信的佛教》,我一看不但是一本舊書,裡面

還夾了一張紙,我好奇地翻到夾紙那頁,當

中有四個字,旁邊劃曲線,「兜率內院」,

我問果東法師,母親是否在兜率內院,他笑

答:「這是你說的,我可沒說。」

走筆至此,可說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在

法鼓山,每一位法師,每一位義工,都是一

切眾生喜見菩薩,吃齋飯,做佛事,就像呼

吸一樣自然,或許有一天,我會在法鼓山,

遇到惟仲,我們會感覺似曾相識。

佛菩薩度了惟仲,惟仲度了我們全家,

我們的家庭關係更緊密,彼此更包容,我要

感謝我的同修與兒女們,在此時讓我有支撐

的力量。要放下真的不容易,我告訴自己,

要珍惜擁有的,要活在當下。聖嚴師父曾

說:「佛法就是捨兩邊,不取中間」,唯有

放下,才能參透「無常」,才能「自愛、自

救」,才能「愛一切眾生、救一切眾生」,

祈願佛菩薩加被 阿彌陀佛!

文/林茂城

壹、前言

受菩薩戒的

意義,聖嚴師父

一 再 強 調 : 「

有戒而犯,勝無

不犯,有犯名菩

薩 , 無 犯 名 外

道」。受戒最重

要是要瞭解戒的

功能在「清淨與

精進」。持戒可

以時時檢討反省

自 己 的 「 身 、

口、意」三業,

是否與十善法相應?若有犯戒,應知慚愧、

懇切懺悔,並及時發願永不再犯。若沒犯

戒,應心生警惕,隨時隨地護持清淨戒體。

貳、受十善戒

在受菩薩戒時,法師會問求戒者「願盡

未來際,身離殺、盜、邪淫(出家菩薩為不

淫),口離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心離

貪欲、瞋恚、不正見。汝等能持否?」求戒

菩薩戒心得報告

Page 15: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15

簡樸的生活,以淨化我們的心靈。

九、心離瞋恚: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

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

今皆懺悔。我們如果能夠透過內觀

的慚愧、懺悔和感恩,來化解內心的

痛與怨恨,將其轉化成正面思考的能

量,就能心離瞋恚,放下一切、自在

圓滿。

十、心離不正見:不正見,又名邪見或顛

倒見,其實凡夫的知見並非真理,

但往往會將它執著為真理,這便是

邪見或顛倒見。受菩薩戒之後,要

時時提醒自己心離不正見,如此才

能生起和苦、空、無常、無我相應

的無漏智慧。

參、受十無盡戒

菩薩法師云:「求受菩薩戒,當發菩

薩願,天台《摩訶止觀》,禪宗《六祖壇

經》,均倡四弘誓願,請長跪合掌,隨我

誦。」四弘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

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

上誓願成」。

一、菩薩法師云:「汝等佛子,既發菩薩

誓願,我當為汝等,啟白三寶,證明

受戒,汝等一心善聽,作意思惟。當

我白第一遍了,汝等當觀想十方世界

妙善戒法,由心業力,悉皆震動。我

白第二遍了,汝等當觀想十方世界妙

善戒法,如雲如蓋,覆汝等頂上。我

白第三遍了,汝等當觀念十方世界妙

善戒法,從汝等頂門,流入身心,充

滿正報,盡未來際,永為佛種。此是

無作戒體,無漏色法,由汝等增上善

心之所感得,汝等當至誠頂受。」

二 、 我 發 願 要 以 在 家 居 士 弘 揚 佛 法 的

「 慈 、 悲 、 喜 、 捨 」 , 將 苦 、 無

常、空、無我等觀念,應用在心理

諮商上,以幫助受煩惱所苦的人。

並將禪修學到的調睡眠、調飲食、

調身、調息、調心等方法,應用在

公司內部「健康促進」的教育訓練

者會答:「能持」。當我在今年3月8~11日參

加第17屆菩薩戒後,就時時警惕自己要持十

善戒,並且經常聆聽法鼓文化出版之「精進

拜懺有聲CD」,以落實遵守戒律。

一、身離殺生:改變飲食習慣,從以前吃80%

酸性食物,改為吃80%鹼性食物,酸性只

佔20%,力行降低肉食的「心靈環保」

。並且儘量將家裡的廚房與客廳保持整

潔、乾淨,以杜絕蟑螂、螞蟻及蚊蟲的

滋長。

二、身離偷盜:此一戒律因從小已養成習

慣,且家庭經濟收入來源穩定,因而可

以持身離偷盜之戒。

三、身離邪淫:「相信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

子」,必須經由轉念以提昇慈悲心;在

發揮愛和慈悲心之後,將會願意遵守身

離邪淫之戒。

四、身離妄言: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口離妄言

呢?妄言是謊言,欺騙別人的話,我在

參加菩薩戒後,就時時警惕自己要確實

執行身離妄言此一戒律。

五、身離兩舌:對於兩舌部分,和同事相

處,我不會從中挑撥離間,使得原本

和樂的雙方產生誤解,破壞彼此間的

和諧。

六、身離惡口:有關惡口部分,我學會用默

照禪,清清楚楚知道對方在生氣,但我

不會回應,以免發生爭執而傷害彼此感

情。並且不說尖酸刻薄的話,或者批判

他人缺點、嘲弄他人,甚至口蜜腹劍以

致傷人。

七、身離綺語:有關綺語部分,我養成不說

不著邊際的夢想或者煽動人心的語言,

也不東家長、西家短,有時間就閱讀師

父的著作,我已經購買50幾本師父的著

作,以修習如何「以慈悲待人,以智慧

處事」。

八、心離貪欲:面對人生的無常,我們必須

學習轉念,學習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的煩惱心,師父說:「需要的不多,想

要的太多」,我們應該遠離貪欲,過著

Page 16: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16

首先由其弟印度裔導演里奇‧梅塔(Ri c h -

i e M e h t a )於2 0 0 4年將故事改編成短片劇

本,2006年里奇和蕭恩再將短片改編成長片

劇本。《窮得只剩下錢》的長片版本2007年

秋季於加拿大完成,同年獲邀多倫多國際影

展全球首映,備受注目。後續不但榮獲各大

國際影展獎項肯定,並贏得舊金山亞美影展

評審團大獎,以及囊括德國寶萊塢電影大獎

最高榮譽「德國之星」、美國電影學院達拉

斯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等大獎,

成績斐然。

《窮得只剩下錢》是一則蘊涵生命寶

藏,發人深省的現代寓言。透過新德里一位

嘟嘟車司機阿默的奇遇,和一個富裕家庭的

遺產風波,殘酷的社會現實和難能可貴的

人性光輝,交織出一部細膩而優美動人的電

影。這部電影也啟發我們深思到底多少存

款,才買得起幸福的車票?生命到底是因為

什麼而富足?

討論和分享心得摘要

■生命真正的富足是:平安快樂、知足、助

人/利他、無貪嗔癡、慈悲喜捨、喜樂不

心動、身心健康、心安、心存善念、正

念。

■人生最重要的富足是:忠於自己內在的價

值。

■錢財是工具,端看怎麼用。

■快樂來自一顆純淨的心。

■一行禪師:「Pure land is now or never!」

■快樂滿足是尊重珍惜每一個當下。

上,以改善員工的健康。

三、以佛法的智慧來接引他人

我經常在中華電信台北營運處各客網

中心工安早會,宣導分享佛法的智慧,

提醒同仁若要減輕痛苦就必須放下「自

我中心」的妄想、分別、執著,生起慈

悲和智慧的心。我也經常在公司各種會

議中告訴同仁,身體在哪裡,心就在哪

裡,身心要合一,用以提醒同仁隨時要

有安全的風險意識,以確保工作安全降

低職業災害的發生。

肆、讚歎受戒功德

菩薩法師云:「汝等佛子,已受三聚,

十善、十無盡戒,能使汝等,度四魔,越三

界,從生至生,不失此戒。《菩薩瓔珞本業

經》云:『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

薩,無犯名外道。』該經又云:菩薩戒是有

犯不失』的;...唯諸佛子既來好心受戒,

當善護持清淨戒體。當知如是菩薩,所受淨

戒,最勝無上,乃是無量無邊大功德藏,能

夠發起,第一最上善心意樂,能使一切眾

生,普離一切惡行。此菩薩戒,攝盡一切律

儀、一切善法、善能饒益一切眾生。是故菩

薩三聚、十善、十無盡戒,恭請三聖證明,

普攝一切最上功德。」

伍、結語

我們要持「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利益

一切眾生」的三聚淨戒;以無染的智慧消融

貪瞋癡等煩惱;以清淨的戒行導正社會風

氣;以平等的「慈悲心」廣度一切眾生。

(作者目前任職中華電信台北營運處勞安室主任)

電影簡介

電影《窮得只剩下錢》是一部動人心弦

的印度電影。原劇本從蕭恩‧梅塔(Sh a u n

M e h t a )的短篇小說《A M A L》改編而來,

讀 書 會 分 享

窮得只剩下錢

Page 17: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17

本在家佛教團體「創價學會」的智庫。作

者用很大的篇幅著墨於《佛說觀無量壽佛

經》中「王舍城的悲劇」之上,他認為現

代醫學應該向佛教學習。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王舍城的

悲劇」開頭,原文要點如下:

「 爾 時 王 舍 大 城 有 一 太 子 名 阿 闍 世 , 隨 順 調

達 惡 友 之 教 。 收 執 父 王 頻 婆 裟 羅 王 。 幽 閉 置

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調達」是「提婆達多」的別譯,他唆使

阿闍世王篡位,把父親關進有七道門禁的

牢房裡;不給飲食,並且制止群臣不得面

會。這時心憂如焚的韋提希王后,

「 以 酥 蜜 和 用 塗 其 身 , 諸 瓔 珞 中 , 盛 葡 萄

漿 密 以 上 王 。 」 「 爾 時 大 王 食 飲 漿 , 求 水

漱 口 ; 漱 口 畢 已 合 掌 恭 敬 , 向 耆 闍 崛 山 , 遙

禮 世 尊 。 而 作 是 言 : 大 目 乾 連 是 吾 親 友 , 願

興 慈 悲 、 授 我 八 戒 。 」 「 時 目 乾 連 如 鷹 隼 飛

疾 至 王 所 , 日 日 如 是 , 授 王 八 戒 。 世 尊 亦 遣

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

逆子阿闍世強迫父親斷水絕糧,以為他很

快就會死掉。沒想到佛陀派遣神通第一的

大目乾連傳授國王八戒,說法第一的富樓

那開示佛法;韋提希供給營養品;國王因

此身心更加健康。知道這原委之後,阿闍

世王怒斥:

「 我 母 是 賊 , 與 賊 為 伴 。 沙 門 惡 人 , 幻 惑

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

即執利劍欲害其母,幸好當時有一位大臣

名叫「曰月光」,聰明多智。同時還有神

醫「耆婆」也當場諫阻。他們說:

「 殺 害 母 后 是 栴 陀 羅 , 我 等 不 宜 復 住 於

此 。 」 二大臣說完之後,以手按劍却行

而退。所謂的「栴陀羅」是印度種姓制度

下,被視為豬狗不如的低賤人種。這時阿

闍世開始驚怖惶懼,

「 告 耆 婆 言 : 汝 不 為 我 耶 ? 耆 婆 白 言 : 「 大

王 ! 慎 莫 害 母 。 王 聞 此 語 懺 悔 求 救 。 即 便 捨

劍 止 不 害 母 。 語 內 官 , 閉 置 深 宮 , 不 令 復

出。」

■幸福是活得踏實/自在,並且不斷習提昇生命

的品質。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是法鼓人

共同的目標。 (林知美提供)

文/許書訓

法行會七月份讀書會選讀了《大醫王小故

事》這本書,筆者用投影方式導讀;但是樂執

行長建議用文章的方式分享出去;於是提筆為

文。

佛教是文化的載體,從寺院本身以及運作

上,可以窺知佛教獨特的建築、雕塑、繪畫、

音樂等藝術。佛教經典除了涵蓋現代哲學所謂

的「認識論」、「修道論」、「結果論」等三

大議題之外,也兼論倫理道德等世間法;可謂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羅萬象。佛陀是公

認的「大醫王」,善治人類的身心二病。

病由心生

《大醫王小故事》這本書,作者就把佛典

中有關佛教醫學的精粹抽出,分成「佛教醫學

倫理」、「佛教心理學」、「佛教營養學」三

部。其中尤以「佛教心理學」最為精彩,書中

分成:「第一章:阿闍世王的情結」、「第二

章:佛教產科學」、「第三章:提婆達多的叛

逆」、「第四章:親屬關係的衝突」、「第五

章:提婆達多步入地獄」、「第六章:阿闍世

王與業病」。

上述六章的內容,穿針引線地勾勒出「病

由心生」的始末。佛教醫學雖然與傳統的印度

醫學有共通之處,但是點出疾病的發生與「三

世輪迴」、「因緣果報」有相當的關聯,是與

眾不同之處。而療癒之道,除了醫藥之外,更

離不開慈悲與智慧。本書原是日文書《仏教医

学物語》,作者為醫學博士川田洋一先生,現

任日本「東洋哲學研究所」的所長,該所是日

應 用 佛 教 心 理 學

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

─《大醫王小故事》導讀

Page 18: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18

以上是阿闍世的犯罪事實,後來頻婆裟羅王

自殺於牢獄裡,更增加阿闍世的罪惡感。

悲劇發生後,王后以心意向佛陀求助,佛陀

「即 大目乾連以及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

闍崛山沒,於王宮出。」她泣訴道:

「 世 尊 ! 我 宿 何 罪 , 生 此 惡 子 ? 」 「 世

尊 ! 復 有 何 等 因 緣 , 與 提 婆 達 多 共 為 眷

屬 ? 」 「 唯 願 世 尊 , 為 我 廣 說 無 憂 惱 處 ,

我 當 往 生 」 。

於是佛陀向頻婆裟羅王及王后說法,內容就

是淨土宗正依的「十六觀」;即分成十六種

先後次第,說明面朝西方觀想落日、漸次到

觀西方三聖的身相、以及彌陀淨土莊嚴往生

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也提及九品往生的

內容條件。這是「王舍城的悲劇」故事的前

段,也是佛教史上的大事。因為本案與提婆

達多企圖「謀害佛陀」、「破壞僧團」的大

罪平行進行;為「經」、「律」、「論」多

方引用討論。

萬法唯心造

筆者經常論述人格及生命問題的形成,

可歸納出四大原因:即「今生構建」、「接

續前世」、「繼承祖業」、「地理風水」四

項。現代的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胎內時已

經知道原生家庭的現況,於是依此決定「自

己初步的生命模式」。長大的過程當中,又

選擇性地取捨符合「自己生命模式」情節加

以編排,然後構建出個人獨特的一生。其實

所謂的「情節」,有的是稍大之後聽到長輩

們的無心之言,或者是自己的想像執取,或

者是有意的牽強附會。

因此,心理學家認為「記憶是會騙人

的」、「童年是虛構的」。「要讓自己有

怎樣的一生」才是生命材料的取決原則;所

以,人生就是根據「自己寫下的劇本」逐步

上演的戲碼。所以佛家說:「萬法唯心造」

,心理學家也認定「結果即意圖」;福禍確

實是自招。

韋提希一直沒有兒子,也害怕自己年老

色衰而失寵。所以當她知道,有位仙人死後

注定要入韋提希胎時,為了提早生子便派人

殺死仙人。於是仙人帶著被殺的怨恨入胎,

出生後被稱為「阿闍世」;意思就是「未

生怨」─在出生前就對父母有怨。通常我們

以為初生兒該像白紙一張,誰知在深層意識

裡,暗含前世的一切,所以今生大部分的功

課,可說是為了「了結前世未竟之業」。

阿闍世生在王宮,雖然受到無微不至的

呵護;但是幼時經常聽到:「你的父母親不

是真正的愛你!」、「小時候你的母親把你

從高樓拋下,想摔死你!」諸如此類的閒言

流語。再加上提婆達多在旁煽惑,這時受孕

時的內心與成熟的因緣相應,阿闍世終於做

出弒父囚母的罪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並未提到阿闍世的下場,但是《大般涅槃

經》卷19提到阿闍世,說他:

「 因 害 父 已 、 心 生 悔 熱 , 身 諸 瓔 珞 、 妓 樂 不

御。心悔熱故、遍體生瘡,其瘡臭穢、不可附

近。 」群醫束手無策,這時開始害怕的阿闍

世自己認為:

「 我 今 此 身 已 受 花 報 。 地 獄 果 報 將 近 不

遠。」韋提希到底是母親,「以種種藥而

為傅之」;沒有想到「其瘡遂增、無有降

損。」

德國心理學家「拖瓦爾特•德特雷福仁

(Thorwald Dethefsen )」有本叫《疾病

的希望》的著作,筆者曾從多次於《法行會

訊》導讀。對於疾病的發生,他的觀點是:

「身體是意識的表現,因為身體的作用是表

達來自意識的訊息。」「罪惡感使意識層面

Page 19: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19

失去了次序或和諧,因此在身體的層面上才

會有症狀表現出來。」疾病是「二元對立」

的結果,療癒則是超越對立。

心病故身病

就己身而言,諸佛菩薩沒有對立心─表

意識和潛意識沒有衝突,就外而言,「與萬

物合一」;所以佛菩薩不會生病,因此,都

是「金剛不壞之身」。但是凡夫就不一樣,

心病故身病;阿闍世向母親說:「如是瘡

者,從心而生;非四大起。」說明佛教早就

知道「病由心生」的道理,和地水火風等

物質條件無關。佛陀用「緣起說」解釋宇宙

萬象,「因緣起而有者、終將因緣滅而無」

,所以「有生必有死」;「心所引發的病,

需療心才能痊癒」。這個論點絕對符合「治

療之道」,無論是對「身病」或「心病」皆

是。

佛陀告訴我們,出生不是為了「隨業受

報」;否則就變成「宿命論」,那麼一切善

行和修行都變得沒意義。因此,應該可以理

解到,輪迴轉世是為了消除無明及業力的方

法。每個人都有前世之業,所以貪嗔癡未

消除之前,輪迴不可能終止;在開悟成佛之

前,沒有不接續前世之業的,這是人生苦難

四因之一。王后不解地問說:「世尊!我宿

何罪,生此惡子?」答案是「未生怨」的前

世因果;但是頻婆裟羅王又是怎麼回事?必

須被兒子篡位終至自殺呢?

《大般涅槃經》卷20裡提到頻婆娑羅王

的殺業──

「頻婆娑羅往有惡心,於毘富羅山遊行獵

鹿;周遍壙野悉無所得。唯見一仙五通具

足,見已即生瞋 惡心:我今遊獵所以不

得,正坐此人驅逐令去;即 左右而令殺

之。」「其人臨終,生瞋惡心退失神通;而

作誓言:我實無辜,汝以心口橫加戮害;我

於來世亦當如是,還以心口而害於汝」。

無辜被殺的仙人即阿闍世的前身,和頻

婆沙羅王之的恩怨導至後來的悲劇。

所謂的「祖先業報」即是心理學所謂的

「家族模式」,也是生苦難四因之一。頻婆娑

羅王有惡心殺業,阿闍世的前世冤枉被殺。被

殺者投胎於殺人者之家;兩者以親子的形式相

應,形成「無法拒絕的祖業」受報,於是王舍

城的悲劇就無可避免的發生了。

佛教說「業不可改」,指的是「人的行

為不會因為條件不同而變成沒有」;好比犯

了偷盜罪,之後雖然物歸原主不受追究而免

刑,但是「偷盜罪」不會因此而變成沒有發

生過。「業」固然不可改,「報」則可以很

大的不同。未成佛之前的凡夫,累生累劫所

犯的惡業應當不少;如果因此必須一一受報

毫無救贖機會的話,那就和佛陀的慈悲與智

慧相悖。

佛陀的慈悲猶如月光

佛法不可思議,大乘佛法廣開「懺悔滅

罪」的法門,例如「慈悲三昧水懺」、「梁

皇寶懺」、「觀音懺」等,都是改變業報的

方法。阿闍世知道了自己的行為不對,有意

悔改;這時耆婆回答他說:

「善哉!善哉!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

慚愧。」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諸佛世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

一慚二愧。」

「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

「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

「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

阿闍世起慚愧而生懺悔,懺悔意味不再

犯,並補償過錯。佛教認為通過懺悔而清

參加《大醫王小故事》讀書會合照

Page 20: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20

淨;心理學家則認為「寬恕自己,寬恕別

人」,從此不再憎恨自己,攻擊自己:身

體也會反映出沒有罪惡感的心意識而邁向痊

癒。但是終極的治療還是要有佛陀的慈悲接

引;《大般涅槃經》又說:

「爾時世尊大悲導師,為阿闍世王入月愛

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清涼往照王

身;身瘡即愈鬱蒸除滅。」

什麼是「月愛三昧」?這個三昧是形容佛陀

的慈悲猶如月光,能除鬱熱;能除去眾生貪

惱之熱。又如月光一般,從初一至十五,形

色光明漸漸增長;這個三昧能令初發心者諸

善根漸漸增長,最後具足大般涅槃。又如

滿月是眾星之王,為一切眾生所愛樂;這三

昧是諸善之王,為甘露味,為一切眾生所愛

樂,所以稱之為「月愛三昧」。阿闍世王因

此痊癒並且痛改前非,成為佛陀的信徒;和

提婆達多斷絕關係,在佛教七葉窟第一次集

結經典時為大護法。關於提婆達多的事情以

及下場,有機會再提筆為文,

最後,人生苦難四因之一的是「環境地

理」。中國夙有風水地理的傳統之說,孟母

有三遷之舉;可見地理環境對身心的發展有

很大影響。一個人的出生地、教育和工作環

境,還有居住地,對於人格的發展都有很大

關係。

《大醫王小故事》可以免費請得,詢問

電話是「台北生命道場(02)25509900」或

「中華印經協會(03)9898686」。

敬祝各位 身心健康 吉祥如意

前言:法鼓山法緣會前會長許薰瑩師姐,目

前除擔任普陽廣告公司董事長之外,還擔任

維他露公司董事,同時也是一位熱心社會公

益的萬行菩薩。許師姐的祖父許恩賜早年在

台中市成功路創辦源興大效堂,專門製造腸

胃藥等藥品;父親許 金則將源興大效堂加以

發揚光大,成立了國內知名的維他露公司;

由於年事已高,許 金已將經營棒子交給第三

代,即許師姐的兒子邵瑋霖。

許11金是中部地區知名的企業家、慈善

家,不僅成功打造「舒跑」成為國內運動

飲料第一品牌,並且率先推出「御茶園」

飲料,開創國內優質茶飲料的新時代;同時

也非常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不僅常年護持佛

教道場,也經常慷慨解囊濟助老人院、孤兒

院,以及關懷原住民…等弱勢族群。

二十多年來,由許 金創辦的「維他露社

會福利慈善基金會」一直持續在關注兒童、

青少年、老人及殘障人士福利,並且陸續贊

助過路跑、健行、日月潭泳渡等體育活動,

以及舉辦「全國兒童繪畫比賽」、「全國河

洛語答喙鼓比賽」…等文化公益活動。

由於祖父和父親經營企業仍不忘對社會

付出關愛,讓許師姐耳濡目染,平日除了

忙廣告公司的事務,也熱心參與社會公益活

動。十多年前和聖嚴師父修學禪法、佛法,

接觸法鼓山之後,許師姐更找到了人生的目

標,讓她五十歲以後的人生愈來愈精采。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他《後五十歲

的選擇》一書當中曾經表示,每個人都應該

透過整頓自己走過的路,再重新開機,走出

新的五十歲以後的人生,他還說:「與其做

枯木,倒不如做開在原野的花。」學禪、學

佛之後的許師姐,正在走出新的五十歲以後

的人生。為了讓法行會的師兄、師姐們對許

師姐學佛,以及和法鼓山結緣的因緣更深入

了解,本期《法行會訊》特別專訪許師姐,

人 物 專 訪

「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

我來吧!」─許薰瑩師姐談修學佛法、禪

法的因緣和心得

Page 21: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21

以下為專訪內容摘要:

出生在一個佛教家庭

問:許師姐何時開始接觸佛法?

答:我是出生在一個佛教家庭,從小就經常跟

著信佛的外祖母到李炳南老居士的台中蓮社去

聽經聞法,我的祖父和父親也長年護持佛教道

場,我的姑婆在台中平等街的大覺院擔任住

持,該寺院當年就是由我的祖父和父親護持。

不過,小時候雖然經常去台中蓮社,但我

對佛法並不了解,我真正開始學佛是因為二妹

的接引,她比較早學佛,她教我念《地藏經》

,因此,剛開始學佛的前一、二年,我都是念

《地藏經》,而我在誦「地藏菩薩」名號時,

曾經感受到喉嚨一陣清涼,彷彿經過洗滌一

般。

問:許師姐何時和法鼓山結緣?

答:我是在鍾明秋師姐(現任年代電視台執行

董事、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董事)的推薦

下,參加第十屆社會菁英禪三並且皈依三寶。

在參加禪三期間,聆聽了師父的開示之後,我

才真正了解正信的佛教及禪法,而且感到很殊

勝。

參加菁英禪三之後,我並不常參與法鼓山

的活動,一直到2007年出任法緣會會長後,師

父指示我要帶領好法緣會,並要我兼任法鼓山

人文社會基金會的董事,以協助人基會推動心

六倫,我參與法鼓山的活動,以及和師父接觸

的機會才比較多。也因為這樣,我的善緣愈結

愈深、愈結愈廣。

問:聖嚴師父的開示對許師姐有何重大影響?

答:師父的開示啟發我許多的善念。當年我要

接法緣會會長和人基會董事時,因為自己有點

懶,有一種貪輕鬆的習氣,總認為多一事不如

少一事,而且從來沒做過這方面的事情,因

此,自己在心裡面問道:「我可以嗎?」只是

我沒有把話說出口,但是師父馬上跟我說:「

勤勞健康最好」,他還說:「急需要做、正需

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就這樣我接下法

緣會會長,並擔任了人基會的董事。這些年

來,因為協助推動心六倫及關懷生命活動,我

發現自己愈來愈積極。

師父是一代禪師,他對世局的看法比我們

更深入,這些年來全球發生了金融風暴,也頻

頻發生地震、水災和乾旱,台灣也經常發生風

災、水災,可以說是天災人禍不斷,師父曾

說:「人心不安,鬼神也不安」,因此,我們

應該要用心六倫、心五四來淨化人心、淨化社

會,人類整體的命運是需要我們一步一腳印去

改變,每個人在不同場域發揮不同的影響力,

讓其產生蝴蝶效應。

問:許師姐學佛之後,人生觀有什麼改變嗎?

答:幾年前,大前研一出了一本《後五十歲的

選擇》,書中提及每個人在五十歲以後,應該

尋找開拓自己未來想走的路。我很慶幸自己的

後五十歲,有師父的禪法、佛法可以學習,有

法鼓山的福田可以耕種。

這些年來,我跟隨著師父的腳步,忙得很

歡喜,由於公司業務有專業人士在負責,因

此,我現在做公益的時間比較多,也從公益

活動當中,做中學、學中覺。我今年已經六十

歲,自從學佛之後,我感覺到生命真正的開

始,對自己的生命也感到很滿意,我會好好的

珍惜,加快學佛的腳步,以期能自度度人,圓

滿自己的人生,讓人生更有意義、更無遺憾。

將佛法及禪法運用在日常生活和企業經營上

問:許師姐如何將佛法及禪法運用在日常生活

和企業經營上?

答:師父提倡的是人間佛法,他希望大家能夠

將心六倫運用於生活中、工作中;佛法說:「

一切唯心造」,學佛之後,我在和人、事、物

互動的過程中,會更嚴以律已、寬以待人,並

且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責任、負責任,希

望透過自己的言教、身教來發揮影響力,改變

週遭的磁場,因此,我的人緣愈來愈好,善緣

愈結愈多,不好的緣也愈來愈少。

目前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會盡量多吃素少

吃肉,放下口腹之慾,不再執著美食,並且逐

漸影響家人及朋友一起加入吃素行列。飲食是

一種習慣、習氣,是可以調整改變的,吃素不

但可以培養慈悲心,讓生活更簡樸,心裡更踏

Page 22: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22

人禪修活動,將法鼓山的漢傳佛法往外推廣。

問:許師姐目前仍擔任人基會董事,人基會目前

推動哪些活動?

答:人基會往年除了由心六倫的種子教師和心劇

團,到北、中、南各監所輪流去推動心六倫及傳

達佛法觀念之外,也為受刑人舉辦音樂會,並邀

請兩位心六倫行動大使張杏月及齊豫菩薩,用優

美的歌聲唱師父所作的佛曲,希望透過師父的佛

曲讓受刑人潛移默化,也讓師父的法能夠深入受

刑人的心。今年十月人基會也將針對受害人(馨

生人)和家屬舉辦一場音樂會,地點在台北市中

山堂,以撫慰被害人及家屬的心靈,讓他們能夠

放下心中的對立,將惡緣化解為善緣。

過去人基會為受刑人舉辦音樂會時,我發現

那些同學進來時,仍是一副大哥大的模樣,但是

參加完音樂會後,他們臉部的線條就柔和許多。

我覺得師父的法那麼好,應該要讓更多人知道,

尤其是社會底層的人更需要淨化心靈,因此,人

基會推動心六倫及生命關懷的活動將會持續做下

去。

問:許師姐加入法行會之後,對自己有甚麼期

許?

答:我現在把大部份時間放在推動心六倫及關

懷生命,但會盡量抽空參加法行會的例會,因

為法行會例會邀請法師講經說法的共修活動很

棒,而且大家都會互相鼓勵,我很願意和大家一

起來修行。所謂六十而耳順,我覺得自己的修

行功夫還不夠,還要不斷再學習,希望自己能

夠從不知不覺、後知後覺,提升到先知先覺,這

是需要持續不斷的練習。最後我要再以師父的

「勤勞健康最好」、「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

事情,我來吧!」這兩句話,和大家一起共勉。

(鄭功賢整理)

文/張聖時

我常常在想,我們是否真的好好去思考我

們教育孩子的方式;例如我們做父母的人,要如

何一邊讓可愛的動物陪著孩子,然後接下來,孩

實,而且可以減少地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

是有利於後代子孫的環保觀念。

問:許師姐每天都會打坐、念經嗎?

答:我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做八式動禪,提醒

自己要清楚、放鬆,讓身心合一,這樣做事情

會更有效率;晚上我也會抽空打坐,坐多久看

自己的時間,也許是十分、三十分或一小時,

希望透過打坐來提醒自己放鬆,讓身心合一。

每天早晚課時,我會念《心經》、《大悲

咒》,或是《金剛經》、《觀世音菩薩普門

品》等經典,還會念「四弘誓願」及懺悔,懺

悔累世以來我所得罪的人及做錯的事。懺悔法

門很重要,懺悔可以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讓心

更清淨,讓人可以繼續往前走。

另外,我每年固定會去參加梁皇寶懺(農

禪寺)、水陸法會(總本山),以及參加禪修營

(已經打過四次禪七)等活動,因為共修的力量

勝過個人獨自修行,而工作久了也需要回去充

充電、打打氣。法鼓山有兩個法寶,一是禪修

(禪法),二是法會(禪佛法的結合),可以幫助

我們淨化心靈。師父留給我們很多法寶,我們

應該趁身心健康時多禪修、多學佛,讓我們的

身口意更清淨。

以前我動作很快、很急、很毛躁,雜念、

妄念很多,到法鼓山禪修之後,開始體會到慢

的禪味,體會到慢才美,而且慢反而讓做事更

有效率,其實慢比快更難,快會讓心跟不上

身,使身心無法合一。

協助推動心六倫及關懷生命活動

問:許師姐在擔任法緣會會長時,有推動過哪些

重要活動嗎?

答:以前安和分院每年在佛誕節會舉辦浴佛活

動,我在擔任法緣會會長時,和當時的監院果傳

法師及許多菩薩一起討論之後,決定將安和分院

的浴佛活動擴大舉辦,希望往外接引更多人來學

佛,並由法緣會負責提出企畫案及承辦該項活

動;後來在護法總會全力動員轄區義工們一起參

與的情況下,順利在國父紀念館舉辦了大型的浴

佛活動。我卸任法緣會長之後,浴佛活動就由總

本山承辦,今年更延續此一活動精神擴大舉辦萬

會 員 投 稿

從吃素做起,幫助孩子培養慈悲心

Page 23: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23

子抱著剛剛那些可愛

的動物布偶上餐桌,

卻被我們催促她趕緊

把桌上的動物的肉吃

進肚子裡;然後我們

又期待培養他們悲天

憫人的情懷,期待他

們健康長大。這豈不

是一件彼此衝突的事

情?

其實我們聰明的

父母可能並不是沒有

想過這個矛盾的問題,而是擔心萬一孩子營養不

良,或者變笨了,那就對不起子女了;或者因為

家中長輩反對或同儕意見,避免家人間不愉快,

於是就只能順從。

事實上,大家不妨在網路上或者在書店裡多

蒐集資料,你就會發現,多吃蔬食一樣能讓您的

孩子發育良好,均衡發展,甚至您很快就可以發

現,有一些天才都是主張蔬食主義者。

美國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曾說:「吃素能

使頭腦清晰,思想敏銳,並會帶給我們更大的進

步。」 愛迪生:「素食對我們的頭腦、行為、健

康和體力都具有深遠的影響。除非我們停止殺生

的行為,否則我們還算是野蠻人。」從此我們不

難看出,殺生滿足口腹之慾,是一件既不利人也

不利己的行為,這個行為只是被大家毫不思索地

接受而已。

愛因斯坦在開始吃素那天,他在日記上也

這麼寫道:「雖然我的三餐沒有動物油脂、魚和

肉,可是我覺得這樣非常好。我總覺得人類天生

就不是肉食動物。」 他還說:「我們的任務就是

藉由擴大慈悲心,擁抱所有的生物及美麗的大自

然,…就維護人體健康及提高地球上各種生命的

生存機會而言,沒有什麼比推廣素食更有利。」

另一名從小就吃素的天才達文西則更露骨地說:

「人的確是禽獸之王,其殘暴勝於所有動物,我

們靠其他生靈的死亡維生,身體成了墳場。我從

小就摒棄肉食。相信有一天,人們將視殺動物如

同殺人」。

除了科學家的呼籲之外,慈善家與哲學家也紛

紛提出呼籲:「只要人不停止摧殘低等級的生靈,

他就永遠得不到健康與和諧。只因為人大規模地屠

殺動物,所以他們將互相殘殺。播種殺戮和痛苦的

種子是絕對不可能收穫愛和歡樂的。」(引用希臘

哲人畢達哥拉斯言)史懷哲:「如果我要別人尊重

我的生命,那麼我也必須尊重其他的生命。道德

觀在西方世界一直就僅限於人與人之間,這是非

常狹隘的。我們應該要有無界限的道德觀,包括

對動物也一樣。」

因此我們如果想要真正對我們的孩子好,除

了盡量以均衡的蔬食來養育我們的子女之外,如

果遇到家裡長輩的反對,建議您,除了可以引用

這些偉人的例子來慢慢引導親友之外,平時更要

關心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同理心,幫助孩子找

到並培養自身的慈悲心,好讓這棵小小的菩提種

子早日萌芽。(作者為第六屆自我超越營學員、台灣師範

大學博士、立凱電能公司董事長)

法會日期:101年11月24日至12月1日(週六~週六)

法會地點: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

7鄰半嶺14-5號)。

報名日期:101年9月22日(週六)上午9:00開始

報名窗口:法鼓山及全省分院、辦事處、海外分會

舉行日期:101年12月13日(週四) 18:00-21:00。

活動地點:同每月例會地點。

報名時間:活動前,會通知所有會員菩薩,敬請大家預留

時間參加。

舉行日期:101年12月29日(週六) 起至102年1月1日,

一連四天都有活動,如下:

12/29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落成開光大典

12/30上午 /千人皈依 下午/千家禪修

12/31~2013元旦 感恩朝山

活動地點:農禪寺~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65巷89號。

連絡電話:2893-3161分機801~804

報名日期:請留意法鼓山或農禪寺http://ncm.ddm.org.

tw/活動訊息公布。

法鼓山第六屆大悲心水陸法會

法行會十三周年晚會

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啟用大典

資 訊 通 報

Page 24: 目 錄 - fsddm.com.t讀書會分享—窮得只剩下錢 應用佛教心理學—佛陀是善治人類身心二病的大醫王—《大醫王 小故事》導讀 人物專訪—「急需要做、正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

24

大慧集提供漫畫-磨磚作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