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不動產經營系 四年制大學部 實務專題製作報告 文化古蹟經營管理問題之研究 ---以台南市孔廟為例 組員:吳育瑄 4910T053、翁偉傑 4910T061 王閔綾 4910T063、吳晏甄 4910T067 詹項策 4910T098、郭又魁 4910T099 指導老師:鄭明安老師

崑山科技大學 - ir.lib.ksu.edu.twir.lib.ksu.edu.tw/bitstream/987654321/793/1/專題製作.pdf · 生態結合。如日本人在日治昭和期以後的台灣,就有將名勝古蹟勝地以觀光路線

  • Upload
    others

  • View
    2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崑崑崑山山山科科科技技技大大大學學學

    不動產經營系

    四年制大學部

    實務專題製作報告

    文化古蹟經營管理問題之研究

    ---以台南市孔廟為例

    組員:吳育瑄 4910T053、翁偉傑 4910T061

    王閔綾 4910T063、吳晏甄 4910T067

    詹項策 4910T098、郭又魁 4910T099

    指導老師:鄭明安老師

  • 摘要

    文化古蹟為先民遺留的珍貴資產,公私有並存於世,為當代人類溯古的依賴,

    為當代文化遺產的重要財產。城市歷史的記憶裡,文化資產的地位不可言喩,它

    們紀錄著過去時間與空間裡,人文運動的點點滴滴及蘊含而成的價值。

    而本研究除了探討文化古蹟的經營管理問題外,古蹟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

    護,讓古蹟文化資產與觀光事業相結合,以達到古蹟的永續經營,也是本研究的

    一大重點。

    古蹟的永續經營,勢必牽涉到整體,如都市計劃、自然環境、觀光發展乃至

    於經濟建設等向度的再思考。在先進國家的城市空間再造至於聯合國的世界遺產

    的觀念演變趨勢中,皆可發現存在一種在「連結」的觀念,將過去與現在、人與

    生態結合。如日本人在日治昭和期以後的台灣,就有將名勝古蹟勝地以觀光路線

    連結的觀念了。然而古蹟名勝的觀光地更可說是文化資產和空間保存並聯結活化

    的切入點,在此向度之下,古蹟的保存、更新之需求是同時存在的。

    基於人力、物力、時間及便利性的考量,本研究乃試圖以台南市公有古蹟--

    「孔廟」為例,以點的概念來探討孔廟經營管理的現況問題及未來可能的經營管

    理策略,從古蹟的觀光事業遠景、古蹟永續發展的概念及古蹟保存、活化等立場

    來探討孔廟未來經營方式的可能性,以期提出實際、有效的建議與解決之道。

  • I

    文化古蹟經營管理問題之研究---以台南市孔廟為例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內容…………………………………………………………………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古蹟經營與管理…………………………………………………………10

    第二節 古蹟保存觀念……………………………………………………………10

    第三節 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14

    第四節 觀光事業與古蹟的互動…………………………………………………18

    第五節 小節………………………………………………………………………26

    第三章 現況分析

    第一節 周圍環境…………………………………………………………………27

    第二節 空間與使用………………………………………………………………28

    第三節 構造與修護………………………………………………………………32

    第四節 設施與設備………………………………………………………………33

    第五節 管理與維護………………………………………………………………38

    第六節 台灣的孔廟………………………………………………………………39

    第四章 問卷設計與分析

    第一節 遊客問卷研究及設計……………………………………………………44

    第二節 當地居民問卷研究及設計………………………………………………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附件 ………………………………………………………………………………72

    參考文獻 …………………………………………………………………………79

  • II

    圖表目錄

    圖 1-1 台南孔廟整體模型圖--------------------------------------------------------3

    圖 1-2 台南孔廟觀光地圖----------------------------------------------------------3

    圖 1-3 台南市街道圖--------------------------------------------------------------4

    圖2-1 保存歷史環境與古蹟的概念流程圖--------------------------------------------11

    圖 3-1 大成坊-------------------------------------------------------------------28

    圖 3-2 大成殿-------------------------------------------------------------------29

    圖 3-3 東廡---------------------------------------------------------------------29

    圖 3-4 明倫堂-------------------------------------------------------------------30

    圖 3-5 泮池---------------------------------------------------------------------30

    圖 3-6 盥洗室-------------------------------------------------------------------31

    圖 3-7 無停車場,故機車隨意停放-------------------------------------------------31

    圖 3-8 綠化工作做的相當不完美---------------------------------------------------32

    圖 3-9 告示牌被樹木擋住,使告示牌失去意義---------------------------------------33

    圖 3-10 管理員室-----------------------------------------------------------------34

    圖 3-11 掃地用具隨意排放---------------------------------------------------------35

    圖 3-12 電器設備及各種服務設施的外露---------------------------------------------35

    圖 3-13 無空調設備,使用電風扇通風-----------------------------------------------36

    圖 3-14 消防設備位於不明顯的地方-------------------------------------------------37

    圖 3-15 消防設備位於不明顯的地方-------------------------------------------------37

    圖 3-16 排水設施的管路直接露明於外-----------------------------------------------37

    圖 3-17 販賣機-------------------------------------------------------------------38

    圖 3-18 垃圾桶-------------------------------------------------------------------38

    圖 4-1 性別---------------------------------------------------------------------46

    圖 4-2 年齡---------------------------------------------------------------------46

    圖 4-3 教育程度-----------------------------------------------------------------47

  • III

    圖 4-4 職業----------------------------------------------------------------------47

    圖 4-5 月收入--------------------------------------------------------------------48

    圖 4-6 參訪的主要動機------------------------------------------------------------48

    圖 4-7 是否曾經來過孔廟----------------------------------------------------------49

    圖 4-8 花錢進入孔廟內部----------------------------------------------------------49

    圖 4-9 收費的合理----------------------------------------------------------------49

    圖 4-10 參訪的方式----------------------------------------------------------------50

    圖 4-11 重遊此地------------------------------------------------------------------50

    圖 4-12 交通----------------------------------------------------------------------51

    圖 4-13 古蹟文化活動的參與程度圓餅圖----------------------------------------------52

    圖 4-14 古蹟文化活動的附加價值圓餅圖----------------------------------------------54

    圖 4-15 古蹟文化空間使用滿意度圓餅圖----------------------------------------------56

    圖 4-16 花錢進入孔廟和收費合理長條圖----------------------------------------------58

    圖 4-17 參訪遊客年齡和到孔廟動機比較長條圖----------------------------------------59

    表 3-1 台灣孔廟表 -------------------------------------------------------------40、41

    表 4-1 古蹟文化活動的參與程度人數&百分比--------------------------------------51、52

    表 4-2 古蹟文化活動的附加價值人數&百分比-----------------------------------------53

    表 4-3 古蹟文化空間使用滿意度人數&百分比-----------------------------------------55

    表4-4 交叉比---------------------------------------------------------------------57

    表4-5 花錢進入孔廟和收費合理交叉表對表-------------------------------------------58

    表4-6 參訪遊客年齡和到孔廟動機比較交叉表-----------------------------------------59

    表4-7 分析整理表-----------------------------------------------------------------60

    表4-8 店家訪談表-------------------------------------------------------------62、63

    表 4-9 分析整理表-----------------------------------------------------------------64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文化古蹟為先民遺留的珍貴資產,公私有並存於世,為當代人類溯古的依賴,

    為當代文化遺產的重要財產。城市歷史的記憶裡,文化資產的地位不可言喩,它

    們紀錄著過去時間與空間裡,人文運動的點點滴滴及蘊含而成的價值。在一個城

    市中,任何一個文化資產都是這個城市不可分割的歷史。自從文化資產保存法實

    行以來,台灣古蹟保存的觀念進入了新的階段,但是無論從古蹟保存或觀光資源

    的角度上來看,古蹟本身的保存觀念、管理維護與經營體制等皆面臨了新的挑戰,

    首當其衝的正是古蹟經營管理概念的欠缺。

    在台灣,古蹟經營管理的觀念並不落實,除了在法令上無周延的經營管理辦

    法與客觀監督的執行體系外,古蹟保存與古蹟經營管理的概念可以同時並存的相

    互關係未能推廣,也是古蹟潛在特質無法發揮的關鍵所在。緣於文化產業的興起,

    配合觀光遊憩事業需要,專責的經營管理組織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台灣目前大部

    分之公有古蹟仍由縣市政府管理,然而因為公部門有其預算與人力的限制,而且

    繁複的法令與會計制度也經常使古蹟的經營管理無法突破。而私部門的經營管理

    方式均視其古蹟所有權人的主觀意願或是管理委員會的集體意見,在符合法令的

    相關規定下進行古蹟經營管理的策略,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私有古蹟的經營管理

    問題常會因古蹟類型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

    而本研究除了探討文化古蹟的經營管理問題外,古蹟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

    護,讓古蹟文化資產與觀光事業相結合,以達到古蹟的永續經營,也是本研究的

    一大重點。不論是從歷史的價值或觀光資源的觀點,以固有的文化特質來充實觀

    光資源,不僅能藉此妥善保存古蹟的文化資產,也可以使觀光事業更具多元化。

    古蹟的永續經營,勢必牽涉到整體,如都市計劃、自然環境、觀光發展乃至

    於經濟建設等向度的再思考。在先進國家的城市空間再造至於聯合國的世界遺產

  • 2

    的觀念演變趨勢中,皆可發現存在一種在「連結」的觀念,將過去與現在、人與

    生態結合。如日本人在日治昭和期以後的台灣,就有將名勝古蹟勝地以觀光路線

    連結的觀念了。然而古蹟名勝的觀光地更可說是文化資產和空間保存並聯結活化

    的切入點,在此向度之下,古蹟的保存、更新之需求是同時存在的。

    基於人力、物力、時間及便利性的考量,本研究乃試圖以台南市公有古蹟--

    「孔廟」為例,以點的概念來探討孔廟經營管理的現況問題及未來可能的經營管

    理策略,從古蹟的觀光事業遠景、古蹟永續發展的概念及古蹟保存、活化等立場

    來探討孔廟未來經營方式的可能性,以期提出實際、有效的建議與解決之道。

    二、研究目的

    緣於前節所述之動機,故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總括為:

    (一)調查台南市孔廟經營管理現況的問題與缺失。

    (二)調查台南市孔廟在維護上以及管理上採取了哪些策略。

    (三)瞭解台南市孔廟在未來經營管理層面上的潛力與方向。

    (四)研擬台南市孔廟經營管理的策略模式。

    第二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範圍是以古蹟文化資產的經營管理為主軸,並擬台南孔子廟為例,

    及其孔廟周圍環境作問卷調查的評估。三百多年來,全台首學台南市孔子廟歷經

    數次重大整修,歷史性風貌逐漸發展,現在是府城最完整的傳統閩南建築組群,

    列為一級古蹟。現今台南市孔子廟之空間格局,主體建築部份依循左學右廟之規

    制,是目前在台灣的孔廟中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代表。禮制化的空間格局與象徵

    性之造型裝飾使其成為體驗傳統建築空間最好之處,更可作為府城清代歷史性環

    境之代表。

  • 3

    圖 1-1 台南孔廟整體模型圖

    圖 1-2 台南孔廟觀光地圖

  • 4

    圖 1-3 台南市街道圖

    第三節 研究內容

    本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古蹟的使用調查與評估:瞭解台南市孔廟的特性及現況問題

    關於古蹟的調查與記錄,我們建立了記錄及分析的架構,嘗試結合空間與使

    用行為,檢視台南孔廟歷史空間的變遷方式、過程,作為進一步回答古蹟地位與

    意義的轉化課題。因此本研究擬以四大段落進行:

    (一)古蹟的基本資料:包括有古蹟類別、古蹟等級、古蹟地址、修護情形、修護

    單位、訪察時間等諸項,掌握初步的瞭解。

    (二)古蹟的歷史沿革:描述及說明何時、為何、如何興建的過程,提供歷史分析

    的基礎。

    (三)古蹟的使用現況:以訪察時期所進行的觀察記錄為主,配合圖、照片與文字

    呈現台南市孔廟當前的使用狀況。

  • 5

    (四).古蹟的使用分析及評估:主要集中在孔廟本體的空間狀況、使用與意義、都

    市或區域發展的影響等主題討論。

    二、古蹟的使用相關課題與建議:瞭解通案性問題

    依據古蹟個案的調查,進一步探討古蹟的使用特性、課題與建議,包括:

    (一)古蹟使用及意義方面:包括台南市孔廟的使用活動及性質、管理維護、古蹟

    的地位及意義。

    (二)古蹟本體之空間狀況:包括台南市孔廟有關的建築本體、相關設施、周圍環

    境等,因使用所作的調整與狀況。

    (三)都市或區域發展對古蹟的影響:包括都市發展對台南市孔廟的影響及孔廟對

    地方所帶來的影響。

    (四)利用與再利用之相關課題與一般建議:包括過去、目前及未來利用與再利用

    的形式、相關課題與建議。

    三、古蹟使用的課題與一般建議

    依據古蹟個案的調查,以利用形式、公有或私有,進一步建立古蹟通案的相

    關課題與建議:

    1、古蹟主要的利用形式。

    2、行為方面的課題,各種使用者有關使用的習性,以及不當行為或過度使用對古

    蹟的影響。

    3、空間方面的課題,包括文物失竊與破壞的問題、現代化設備的使用、家具與設

    備物的擺設、建築物增改建的問題等。

    4、都市計畫及周遭環境的課題,包括古蹟周遭環境的問題。

    5、古蹟使用的日常管理、維護

    為了探討古蹟日常經營管理及維護的課題,我們將進一步分析目前管理情

    況,以及提出日常管理維護的建議。

    經營與管理一詞在英文的釋義上是「Management」。經營與管理的英文

  • 6

    「Management」基本上是由義大利文「Maneggiare」而來。其原來的意思指的是

    訓練馬群,也代表有計畫的控制,使之能服從指導,順利工作。依據英漢國際經

    濟貿易辭典對「Management」的解釋:意指管理、經營、處理安排;為使企業實

    現預定的目標,必須對生產要素進行計畫、組織和管理,使其發揮最大的生產效

    率。在本論文中「Management」一詞則譯成「經營管理」。

    就經營的定義而言,「經營」,是一種行動,透過人們有意義的作為來完成

    工作(蔡念中,1996)。

    就管理的定義而言,「管理」,「管」是對人、事、物等的約束;「理」是

    指處理並使之有條理。亦即主其事者為「管」,至其事者為「理」(蔡念中,1996)。

    「管理」二字的解釋,「管」是鑰匙,「理」是處理;凡處理事務及對人的指導,

    使其循序進行,以達到預期之目的者,統稱之為管理(樊志育,1983)。運用規則、

    組織、協調、指導、控制等基本活動,以期有效利用組織內的人員、金錢、物料、

    機器方法等產銷資源,促使相互配合,順利達成組織特定任務者謂之「管理」(郭

    崑謨,1991)。「管理」代表人們在社會中所採取的一類具有特定性質和意義的活

    動,其目的為藉由群體合作,以達成某些共同的任務或目標。換言之,管理乃是

    人類追求生存、發展和進步的一種途徑及手段(許士軍,1995)。在司徒達賢的定

    義中「管理」是指『為了達成組織的目標,所進行之規劃、組織、任用、指導、

    控制之程序』。

    然而,現代管理特別重視未來的預測與遠程目標之測定、有利方案之選擇、

    現有資源之經濟運用,與目標之有效達成。故整個過程的重點在於經營,而不在

    管理;所涉及的學術甚為廣泛,不是一種純粹的科學,是綜合哲學科學與技術的

    綜合藝術,故「Management」正確的說法是一種「經營術」,而「管理」不過是

    其中一部分職能罷了(王國書,1974)。

    本文旨在討論文化古蹟經營管理的問題與策略,然而經營與管理一詞因廣泛

    的運用在社會諸多層面,所以在本節將經營管理一詞做一定義以玆釐清。本文所

    謂的古蹟「經營管理」是針對文化古蹟提出古蹟活化或再利用的經營方案,藉由

  • 7

    經營管理計畫的提出,讓古蹟的潛在特質與功能彰顯出來,並讓古蹟的保存能夠

    成為一種長遠、永續的發展策略。另外,本文所指的「管理」層面是指古蹟在經

    政府單位指定後或是修復完工後交由地方所屬行政機關管理之後,針對經營方針

    下的管理問題而言。「經營」層面則指藉由古蹟本身的特質所進行積極性的開發

    與行銷及教育體系的建立,這其中亦包含古蹟作為展示功能的各種可能性與經營

    使用的類別而言。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一)歷史文獻

    1、透過收集既有文獻、口述資料等整理古蹟相關歷史背景。

    2、收集各地區古蹟經營管理方式、計劃及成效,以做為與台南市孔廟經營管理

    方面的比較。

    3、收集活動的書面歷史資料。

    4、圖說:孔廟內部的配置狀況。

    5、收集國外相關文獻,藉由成功的經營管理經驗以做為台南市孔廟經營管理方

    針的參考。

    (二)現場訪談及勘察

    1、深入訪談古蹟管理者,針對目前古蹟的經營管理方式及所面臨的困難點,以

    及附近的居民在此的生活品質,和對此文化資產的認同感並傾聽其意見及

    感受。

    2、實地觀察古蹟本體遭觀光客破壞的情況、古蹟周邊空間的分配情形及觀光遊

    客的不便;孔廟的內部規劃及目前現有狀況。

    3、採取訪談的方式,來詢問一些過去活動經驗不足的地方。

    (三)問卷調查法

    1、以現況問題來設計題目,針對當地居民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居民於此的生

    活現況、滿意度。

    2、對遊客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遊客觀光時對古蹟及其周圍所產生的實質感受。

    3、利用問卷來了解民眾對過去活動舉辦上的成效及民眾的切身需求。

  • 8

    二、研究流程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與對象

    文獻回顧 →

    相關資料收集 →

    實地勘查與訪談 →

    問卷調查 →

    1.古蹟的經營管理

    2.古蹟保存觀念

    3.文化資產保存論述

    3.觀光事業與古蹟的互動

    1.各地區孔廟歷史背景簡

    2.各地區古蹟經營管理方

    式、計畫及成效

    1.古蹟現況

    2.深入訪談古蹟管理者

    1.當地居民

    2.遊客

  • 9

    歸納與分析 →

    結論與建議

    來源:本研究

    1.台南孔廟經營管理的現況

    問題

    2.台南孔廟的經管理組織

    3.台南孔廟的經營管理策略

  •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古蹟經營與管理之文獻回顧

    樂山文教基金會的這本研究報告,是台灣第一本有系統的介紹國內外古蹟保

    存與維護單位狀況的研究報告,並且針對台灣當時古蹟管理維護現況的問題提出

    一系列的課題與對策,其內容主要著重在古蹟整體日常的管理與維護工作的相關

    議題上,進而研擬出一系列的管理維護草案與檢核表之類的準則與程序。是台灣

    目前有關古蹟管理與維護方面最詳實的一本報告書,內容中並舉出各國管理維護

    單位的權責關係,也針對台灣目前公私有古蹟在管理維護上的問題與對策並提出

    建議,對經營管理維護的細節也提出不少思考方向,其重點如下:

    一、開放的原則

    古蹟保存的最重要目的是要長遠保存做為後人的歷史直接見證,如果開放的結

    果無法達成此一基本目的時,應從嚴審視是否需要公開。

    二、開放時應注意事項

    古蹟開放參觀時應有專人負責管理,並提供解說或簡介給參觀者。配合開放的

    各種指標、說明牌、警告限制等應按實際情況佈置妥當。

    三、開放後再使用的原則

    為維護私有古蹟之現實利益,開放後之使用計劃,應有二項重要原則所秉持:

    1.最低限度必要行動之介入

    2.轉換為與原有使用目的的相近的用途

    以避免淪為風範主義或追求個人的利益而抹殺了古蹟的價值。

    雖然經營古蹟的部份只點出在開放參觀上,應印製門票、設置古蹟說明牌、

    收取門票費用等等的事項而已,但已揭出古蹟經營管理的趨勢。

    第二節 古蹟保存觀念之文獻回顧

    台灣在過去古蹟保存運動的理論建構過程中,多站在社會學、建築學、空間

    形式與意象等等的角度,然而回顧七O年代的古蹟保存運動的篳路藍縷,時至今日

  • 11

    的古蹟保存觀念與發展仍成長有限。台灣受限於非聯合國的會員國所以無法得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對於古蹟的專業建議或管理經驗,但是從聯合國在

    「世界文化遺產公約實施守則」當中可以明確地看出古蹟在「管理、規劃、預算、

    參觀、維修」等不同部份的規範與細則。這使得世界各國的古蹟組織能夠有所依

    循與參考,其中UNESCO在建立世界遺產清單的操作方針上,曾對該組織所提名的

    文化遺產訂出一些規範,其中包括了八大要項:1.文化遺產的認定範圍、 2.刻印

    文字的正當性、 3.敘述、 4.經營管理、 5.影響地點的因素、 6.監控系統、 7.

    文件說明、 8.政府簽章。

    保存歷史環境與古蹟的概念流程圖

    圖2-1

    體認

    先定義什麼是歷史

    地方僅存的遺蹟

    確定他們的重要性

    主要資訊系統

    經營管理

    保存與維護

    衝擊評估與替選方案草擬

    平衡環境與經濟利益

    減輕衝擊與公文變更

    價值與使用

    經濟的:生存與經濟

    科學的:地方與環境

    學術的:研究與辯明

    教育的:教學與學習

    文化的:藝術與旅遊

  • 12

    一、台灣的古蹟保存論述

    台灣的古蹟保存運動腳步較慢,真正開始於1970 年代,本土文化受到重視,

    傳統建築成了保護對象,但是此時古蹟保存技術尚未成熟,古蹟保存等於單棟建

    築重建的概念,地標式的整修,為的是觀光與政治目的,所謂學理建構甚少,有

    的僅止於公私立團體或公部門出版報導與調查資料及極少數的專家,其中以東海

    大學漢寶德教授及服務於觀光局的馬以工編寫有關歷史建築探討書籍為代表。

    而至1980年代,文建會成立、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有了轉機,不僅古蹟保

    護有了制度面的機制,有關保存方式、技術亦有所規定,相關研討會、出國訪問、

    技術交流相繼展開,學界、政府、專業者與民間對於保存開始有了互動,不僅拓

    展了原地保存的概念,同時保存對象也由單棟擴及街區,甚至整體環境的保存。

    對於不同文化時期建築也採取尊重的態度,例如桃園神社、迪化街與鹿港古街區

    保存事例等皆是。

    至於古蹟保存中經營管理問題涉及之古蹟再利用與活用及整體環境保存概

    念,則絕大部分引自於國外做法,這其中以1993年內政部委託樂山文教基金會完

    成之《古蹟管理與維護辦法之研究》、1993年6月及1995年1月由文建會委託學術

    單位辦理之古蹟修護研討會、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等,均有所論述,其後

    古蹟保存由官方主導地位加入民間參與,改變傳統古蹟保存概念與做法,目前甚

    且結合地域發展、都市計畫與城鄉風貌保存,擴大古蹟保存及於人文與空間環境

    瞭解

    基地、建築、區域

    主體、客體、時間、地方

    行銷

    自明性:地方、國家

    議題性:社會、環境

    優先性:資源、研究

  • 13

    保存。

    二、古蹟保存的展現議題

    本書是由英國English Heritage 古蹟組織中的Gill Chitty與 David Baker

    二位顧問所編著,是English Heritage 出版關於古蹟經營與管理系列叢書的第二

    本專書,第一本專書則是在探討英國歷史性皇家公園的景觀管理。

    本書主要是探討下列三項議題:

    1、在古蹟保存與公共事務的實踐與協調間,提出經濟、社會、文化與教育等不

    同層面的遠景與進程。

    2、論述在各種不同壓力下的古蹟保存課題,並且調查其歷史性建築或歷史性地

    區經營管理的現況問題與癥結。

    3、探討當呈現古蹟個案內容介紹與說明歷史背景等課題時,如何整合現階段學

    生或參觀者所能掌握的資訊與具爭議性的問題。

    本書的內容是從一些英國各著名的歷史性建築或地區等等的案例,例如:

    Hadrian's Wall、Wigmore Castle、Stokesay Castle 等等個案,從不同的作者

    對不同個案的立場分析來探討古蹟保存與經營管理之間對於保存議題的展現與歷

    史性資訊的呈現等問題,並且不斷強調古蹟保存的工作需思考時間歷程下古蹟所

    呈現出來的風貌是否是真實的風貌呈現?因為David Baker 認為「保存」與「展

    現」是二者不同的屬性。保存的工作是依循過去的道德原則、技術程序以及從經

    濟發展或自然衰敗中找到經營的本位;展現則是關注在交流、教育、市場與參觀

    者的管理事項」,因此古蹟的經營管理工作是建立在這「保存」與「展現」的基

    礎上。

    然而這樣的論點對台灣現階段的古蹟政策則有正面的啟示,這可以從保存與

    展現二個議題談起,對於古蹟保存的工作台灣仍不斷地在持續推動與進行著,但

    在保存的過程中並未建立起民眾與古蹟二者之間該有的相對認知。所謂的相對認

    知指的是民眾能夠掌握真實的古蹟歷史背景與意涵,而古蹟本身也能夠忠實的呈

  • 14

    現其時間歷程所累積下來的痕跡,這對於「保存」這項工作來說應該是站在絕對

    客觀立場的。至於「呈現」則更是台灣目前著力最少的部份,缺乏專業的資訊轉

    換者,使得過去數百年甚至是數千年來的歷史遺跡無法用簡短精要的輔助說明,

    有效地傳達古蹟橫跨各種時光歷程的故事,這就「呈現」本身的這項議題來說,

    是最大的隱憂。

    因此當David Baker 提出這二者之間的論點時,其實可以再思考的就是古蹟

    經營管理的方針下應該要堅持重視「古蹟保存」與「本質呈現」的問題。原因在

    於積極的古蹟經營管理策略一定會衍生出一連串「參觀」的課題,面對這樣的衝

    擊將會暗示未來古蹟經營管理的成效當中,是不能捨棄古蹟本質上的議題展現的。

    第三節 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之文獻回顧

    文化資產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生活的根本,重視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讓

    文化資產與觀光事業相結合,不論是從歷史的價值或觀光資源的觀點,以固有之

    文化特質來充實觀光資源,不僅能藉此妥善保存文化資產,亦可使觀光事業更具

    多元化。

    文化資產不必精緻華麗,也未必是年代久遠,主要在於其是否具有民族文化

    的意義與歷史價值(洪泉湖,1985)。古蹟建築、民俗藝術等文化資產之所以珍

    貴,乃在於其本身具有歷史價值及文化背景,足以象徵一民族文化之特色,由此

    可知,文化資產不僅是一個民族的瑰寶,更是全人類的遺產,聯合國保護文化資

    產的國際公約便明白地指出:對任何民族文化資產的損害,即意謂著對全人類文

    化資產之損害(孫武彥,1993),因此,保存和維護文化資產即是對一個民族歷

    史文化的傳承,亦是世界各國全力以赴的目標。世界各國最吸引觀光客到訪的觀

    光地區均為古蹟豐富、文物鼎盛的文化古都,例如歐洲的羅馬、雅典、巴黎、倫

    敦、威尼斯,日本的京都、大板,中國的北京等地,每年均吸引大量旅客前往遊

    覽當地的廟堂古蹟、宗教聖地或欣賞古建築、特殊民俗節慶及藝術表演等,此即

    近年來歐美各國行之有年的「文化觀光」(Culture Tourism)或「文化遺產觀光」

  • 15

    (HeritageTourism)之深度旅遊,目的在於促進觀光客對當地特殊文化的認識與瞭

    解。文化觀光不僅能將文化資產介紹給遊客認識,更能讓遊客透過遊覽過程,以

    瞭解當地特殊之歷史文化、風俗民情、藝術技藝等價值。

    觀光事業是一種具有多元化功能的新興產業,除了具有高度經濟價值外,觀

    光對整個國家社會文化資產、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及都市現代化等各方面均有相

    當的貢獻(蘇芳基,1999)。Cohen 於1974 年指出在某種程度之下,觀光的開發的

    確可以「保存」即將消逝的文化或遺跡,因為文化觀光的發展首先必須發掘當地

    之文化資源並加以妥善維護與保存,讓遊客透過觀光的方式認識並體驗當地獨特

    的文化資產。保存文化資產的措施,一方面可保存民族之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亦

    可創造具特色及競爭力之文化觀光景點(Ayala, 1997)。因此,對歷史古蹟等文

    化資產的維護與保存,不僅可提供遊客知性的旅遊景點,並可經由觀光活動的導

    入以刺激地方經濟發展。故由參觀歷史古蹟、體驗特殊民俗風情文物所產生之經

    濟效益,當地的居民為其受益者。

    文化資產是一地方歷史性的證物,存在於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是地方居民生

    活環境的一部份。文化資產與地方居民生活緊密地結合,然而文化資產的保存與

    維護工作,不僅是政府或相關單位的職責,更是地方居民責無旁貸的工作,若文

    化資產所在地之居民沒有熱切的保存態度與正確的觀念,只憑藉立法來談保存與

    維護的成效將有限。

    過去台灣地區基於經濟發展所需,不斷地追求建設與成長之目標下,對於具

    有歷史價值之古蹟、建築或是傳統特色之古市街,均未加以重視,使其面臨都市

    發展與經濟建設雙重壓力下,往往因忽視而造成不可回復之破壞或毀損。若欲與

    其他國家競爭以取得優勢,便須結合文化資產、增加特色以招徠觀光客。

    文化資產屬觀光資源之一環,文化資產若能與地方特色相結合,透過觀光的

    導入而獲得適度的保存,除可促進文化觀光產業的發展,相對的將帶動地方產業

    的繁榮,使歷史文化發揮經濟上的效益,但是,觀光的發展仍有賴居民共識的凝

    聚。因此,若是將文化資產作為經濟再發展的動力,由當地居民自發地保存文化

  • 16

    資產,進而凝聚社區居民的共識,一方面不僅有助於地方文化資產之保存工作的

    進行,另一方面更可創造具特色及競爭力的觀光景點,將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另一

    契機。

    文化資產之定義與意涵,文化資產在日本、韓國稱為「文化財」,在西方國

    家則稱之為CulturalProperty 或Cultural Heritage。洪泉湖於1985 年指出一幢

    極盡豪華的別墅,雖美輪美奐,卻無法視為文化資產,而一間即將坍塌的小屋,

    如果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之意義,則可視為文化資產;一件現代製作的精美瓷器

    設品,並不是文化資產,而一個從荒郊野外挖掘出土的史前粗糙陶罐,卻是珍貴

    的文化資產。此即說明文化資產主要的重點在於其是否具有民族文化的意義和價

    值。文化資產係過去人類的文化遺物,也就是過去遺留下來足以表徵前人功業、

    創造發明、生活、思想、審美觀念之文化、藝術、習俗等文物資源 (毛治國,1991) 。

    陳以超(1989)指出,文化資產是指過去人類的文化遺物,這些文化遺物可說是具

    體抽象、物質精神兼而有之,有形的古物、古蹟固然屬之,無形的技藝、歌舞亦

    在其範疇內。可見得文化資產所包含的範圍相當廣,它不僅包含有形的歷史文物

    及藝術品,也包含了無形的民族藝術、技能與民俗等等。中華民國憲法第一六六

    條即明文規定應全力「保護有關歷史、文化、藝術之古蹟古物」。

    根據行政院文建會於民國七十一年所頒佈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文化資產的定

    義,是指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古物、古蹟、民族藝術、民俗文物以及自

    然文化景觀等資產,茲略述如下:

    (一)古物:係指可供鑑賞、研究、發展、宣揚而具有歷史及藝術價值或經教

    育局指定之器物。

    (二)古蹟:係指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市街,考古遺址及其他歷史文化遺

    蹟。依施行細則規定,古建築物指年代久遠之建築物,其全部或重要部份仍完整

    者,包括城郭、市街、書院、祠廟、橋樑及其他建築物。遺址則指年代久遠之人

    類活動舊址,已淹沒消失或埋藏於地下,或僅部分殘存者,包括居住、信仰、教

    化、生產、交易、交通、戰爭、墓葬等活動舊址。

  • 17

    (三)民族藝術:係指民族及地方特有之藝術及技能,即足以表現民族及地方

    特色之傳統技術及藝能。

    (四)民俗及有關文物:係指與國民生活有關食、衣、住、行、敬祖、信仰、

    年節、遊樂及其他風俗、習慣之文物。

    (五)自然文化景觀:係指人類為保存歷史文化及保育自然之需要,而指定具

    有保存價值之自然區域、動物、植物及礦物。

    (六)歷史建築:係指未被指定為古蹟,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之古建築物、

    傳統聚落、古市街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蹟。

    關於文化資產的概念通常都會聯想到古物和古蹟,因為它們是文化成長的具

    體證明(陳奇祿,1992),但本研究對文化資產之定義,將採文化資產保存法之定

    義,是指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古蹟的資產。

    文化,可以創造觀光產業的附加價值,且可凸顯地方風格,表現地域文化特

    色,更是推動觀光產業的主要策略。所以希望藉由文化觀光之推展讓文化資產得

    以再生與再利用,更希望文化觀光的推展來帶動及找回地方經濟活力,避免人口

    外流,增加就業機會,配合社區總體營造保存其文化的獨特性,達到文化傳承、

    永續發展之目標。但是,在古蹟保存中最具說服力的論調,莫過於其經濟潛力,

    而且此種潛力似乎主要存在於觀光活動當中。因此,古蹟及其他文化資產與觀光

    事業往往被劃上等號。文化需和生活結合,古蹟或文化資產若無法讓其合法的繼

    承者作為日常建物使用,則古蹟本身就已經「失去了古蹟的的色彩」,畢竟城市

    還是供「人」使用的,而不是替「遊客」開放的(Jean-Marie, 2002)。所以,

    推展文化觀光只是保存地方文化的手段之一,其最主要的目的則希望藉由文化觀

    光的推展,不只讓遊客,甚至讓在地居民更認同自己的文化,提高地方的自明性。

    李亦園教授提出另一層文化的意義是---人類學家所說,所探討的文化是指人

    類共同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產物,這些創造出來的產物,不但包括人們所用的工具、

    社會生活所賴以維持的典章制度、精神生活的種種藝術產品,同時也包括創造過

    程中諸多人類心智活動的歷程(李亦園,1996)。

  • 18

    張念鎮先生認為---文化應有廣狹兩義。狹義之文化,是純指學術思想等精神

    層面之活動及其成果而言;廣義之文化,則是指人類生活之總體。它是人類為求

    解決生存問題,運用其精神、智慧所獲一切具有創造性、傳承性與綜合性之生活

    方式、人際關係與價值系統(張念鎮,1991)。

    文化不是一蹴可及就能發展出來,而是人類某一個種族或民族在悠久歷史及

    傳統生活中所延續而成。換言之,是由於人類長久的生活習俗中所培養出的一種

    獨特的生活方式。同時,文化也是人類為了面對生存與生活的條件,在其所處的

    環境中,所呈現出來不論有形或無形的生活內容與方式。

    綜合以上所述,文化之最高境界即精神層次,應是理性與美的結合,而不單

    只是重視或發展單一物質文化。且一種文化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特色,也就是有其

    「獨特性」及「稀有性」。這種濃郁的民族或地方風味的文化資產具有相當高度

    的吸引力,如果此一民族特色如果能繼續保留且繼續發揚光大,倘若能將它轉為

    觀光使用,不但可以提高國民旅遊的品質,增加當地工作機會、減少人口外移、

    發揚地方文化產業,也可以為地方帶來無限的商機。但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能保

    留民族特色,讓地方特有文化能永續發展。

    第四節 觀光事業與古蹟的互動之文獻回顧

    一、遊客對古蹟的環境知覺之研究

    1992年臧芷伶,作者從環境知覺的理論出發透過問卷調查,分析淡水鎮五個

    古蹟景點的參觀人員對古蹟的印象與價值判斷。透過統計學的分析與交差比對,

    分別就古蹟環境感覺體驗分析、古蹟環境注意度分析、古蹟環境滿意度分析、古

    蹟保存維修方式分析、理想古蹟認知分析等,得出一些客觀性的數據以對於古蹟

    的環境與品質有實質的建議。是一篇以科學方法來分析以做為改善古蹟本體環境

    依據的論文,該文之結論從遊憩的觀點出發,將「遊客對古蹟環境知覺方面」與

    「遊客對古蹟保存維護認知態度方面」二者間提出一般性的對策。

    從本論文的結論與過程可以看出目前古蹟普遍存在的經營管理問題,然而這

  • 19

    些缺失與不足之處卻仍停留在表面的營運管理階段,實在不能與實質的古蹟經營

    管理內容相提並論,因此也突顯出一般大眾對於古蹟本身所能提供的潛在特質一

    無所悉,所以古蹟的問題現階段似乎僅能做到以環境知覺的角度來對參觀者提出

    認知判斷的疑問,而無法就古蹟的實質面進行全面性的評估與計劃。

    二、台灣的古蹟觀光政策

    我國的觀光事業於民國四十五年開始萌芽,四十九年九月交通部奉行政院核

    准設置觀光事業小組,五十五年十月改組為觀光事業委員會,六十年六月再改組

    為觀光事業局,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正式成立交通部觀光局,綜理規劃、執

    行並管理全國觀光事業之發展。在民國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所公佈的「交通

    部觀光局組織條例」與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所修正的「發展觀光條例」

    當中即規範當時的觀光局需對台灣觀光地區內的古蹟做維護的工作並且如有古蹟

    需修復時,必須擬具修復計畫,經有關主管機關及觀光主管機關同意後,即時修

    復。這些政策的推動使得台灣的觀光發展事業開始進入國際化,也將古蹟帶入了

    商品化的時代。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古蹟本身只是做為宣傳本國文化特色的一處

    景點罷了,以觀光局的角色扮演來說,除了將各地的名勝古蹟做為觀光事業的宣

    傳標的外,對古蹟本身的管理與維護也只是著重於環境整潔的維持與日常生活管

    理上的需要,實質上對古蹟本身的社會文化功能並無積極地彰顯出來。

    除了中央之外,民國四十五年「台灣省觀光事業委員會」成立,開始推動國

    內的觀光事業,並於民國六十九年擬定的「發展台灣觀光三年計畫」之資源整理

    利用方面第二項為「協助整建各地名勝古蹟」是第一次將古蹟納入政府的觀光體

    系之中。在這個時期的台南市是來台國外的旅客及政府貴賓最常參觀遊覽的城

    市,台南市的古蹟數量在過去向來居全台之冠,除了因台南是荷西時期與明鄭時

    期重要的歷史發源地外,台南市的街道紋理與空間尺度都給予人們文化古城的感

    覺。因此在六O 年代的台南市赤崁樓、安平古堡、億載金城等等的「名勝古蹟」

    已經是全台最重要的古蹟觀光地區。但是外國觀光客常坐著計程車,走馬看花的

  • 20

    兜覽全城的古蹟,然而卻無法讓他們留住下來(自立晚報,1971.03.18)。當時

    由於古蹟維護的觀念是建立在體制不完全的觀光系統下,因而古蹟保存與維護完

    全以觀光為考量。民國七O 年<高雄、台南區域計畫>經合會(經建會前身)委

    託省公路局從事台南市及安平地區古蹟名勝規畫開始,雖然將古蹟的觀光體制帶

    向新的里程,但在當時保存觀念尚不完臻的情況下,古蹟成為了經濟利益下的犧

    牲品。誠如顏亮一所言:

    在國民旅遊發展的壓力下,一些古街市與傳統聚落所散發出來的歷

    史空間氛圍,成為旅遊發展的資源,但不夠細緻甚至粗暴的開發方

    式,使得既有聚落的實質空間與社會文化受到扭曲與衝擊,所獲利

    益也未能回饋地方。(顏亮一,1992)

    由於觀光發展的關係,古蹟開始被重視。然而從早期的計劃中對將古蹟作為

    觀光資源的某些開發構想看來,古蹟原貌所應受到的尊重仍需假以時日,……觀

    光目的下所要求的是遠離事實,而不要求歷史的真確。歷史在這裡是被當作是休

    閒的消費品。(葉乃齊,1989)

    在觀光政策的導引下隨之而來的是參觀的人潮與消費行為的產生,商品消費

    的市場結構雛型也慢慢的在所謂的名勝古蹟間流傳開來,這一連串古蹟因應觀光

    產業脈絡下而形成的問題與現象,也將古蹟潛在的另一項特質發揮出來。尤其在

    文資法將古蹟應開放參觀的這項條文公佈之後,古蹟將會面臨更多因為開放給大

    眾參觀所衍生出來的問題,此時觀光事業的問題就必需要做有計劃的檢討,與古

    蹟做一個良好的互動關係。

    因為要有人管理古蹟以利遊客參觀、有人潮的地方就會有商機出現,也就是

    在這一連串的循環演進下,古蹟的管理問題因而衍生出來。綜觀世界各國在古蹟

    或歷史性建築上的管理態度,觀光人潮的引入之後面對的是一連串因人的行為而

    產生的問題,例如:攝影、垃圾、衛生、飲食……等等,這些是針對觀光行為的

    產生與人有關的管理問題;因應觀光與古蹟有關的管理辦法早期有內政部為促進

    古蹟之維護,發揚民族精神,避免毀失,並配合國民旅遊及觀光事業發展之需要,

  • 21

    曾於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八日函請台灣省政府及台北市政府督導所屬於民國六十

    四年度內,分別豎立轄區內各古蹟牌示(內政部,1990、03);古蹟的告示牌設

    立也是基於參觀者的需要所安置,這反應出早期的觀光政策中是見招拆招的管理

    模式,無法預見未來的觀光發展需求而訂定相關的適宜性規範。這也是早期的觀

    光事業發展無法做到國際化的原因之一,因為除了缺乏古蹟本身多元化資訊的提

    供服務外,相關的交通、食宿、環境等等都是間接與古蹟相關的產業。整體的觀

    光計劃與古蹟本身若適度的宣傳與配合是可以預見地方經濟產業成長的成果。

    三、古蹟經營與觀光事業間的互動原則

    以美國National Trust 的作法來說,常可以在其古蹟觀光統計資料的相關刊

    物中,明白的看出古蹟與文化觀光產業之間的關係與潛力。「觀光產業與古蹟保

    存二者若能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是可以帶動地方產業經濟力的提升的。然而

    最主要關鍵概念是古蹟觀光事業,可以保存古蹟、分享給觀光遊客欣賞與瞭解,

    更可以獲得觀光產業的附加經濟價值。(Karl Mathiase,1999:2)」除此之外

    他們更直接的指出「Tourism + Preservation = Sustainable Economies」這個

    概念,即觀光事業與文化資產保存若可以適切地相結合,則可以創造出永續的經

    濟性遠景。以這個觀念的發展下美國National Trust 的古蹟經營管理與觀光之間

    的合作關係上可以歸類出下列五項基本原則(Karl Mathiase,1999:10),這五

    項基本原則並不能代表觀光事業與古蹟之間的絕對關係,但從大標題的原則下卻

    可以思考美國在對於古蹟本身與觀光價值方面的思維。

    (一)先將焦點放在古蹟本質的呈現

    全世界不同的人文社會種族等背景是造就地球上不同文化資源產生的原因

    之一,而古蹟的組成因子當中正包括了各個地方不同的歷史故事與角色扮演等

    特質,參觀者所要瞭解與感興趣的正是這些真實的歷史演進過程。這也是在古

    蹟保存的序列過程當中結合歷史資料最為密切的一個觀念,因為真實的特質是

    反應在其古蹟的歷史性,一種不可變動的歷史性,這在英、美的National Trust

  • 22

    或是英國的English Heritage 經營策略中都是不容小覷的要點。這個部份的呈現

    效果關注於對於古蹟本身的瞭解程度多寡,也是一個需要各研究單位所相互配

    合才能有具體成果的階程。

    對於古蹟本身的意義而言,真實特質的展現正闡明其保存的目的與價值,

    畢竟古蹟保存的目的並非為了觀光事業的發展,而是觀光事業的發展是為了加

    深古蹟多元化的保存觀與宣導歷史文化資產的重要性。因此,即使併除了觀光

    事業與古蹟之間長久以來的依附關係,古蹟本身都應該先將呈現其自身的本質

    列為首要的經營工作事項。

    (二)保存與保護古蹟資源不受破壞

    古蹟的保存與維護並不是點綴性(Band-aid)的在古蹟建築本體的表面上

    做一些如同化粧般地修補動作就可以了,古蹟若要有完整的觀光發展政策提

    出,長遠來看是要從古蹟的本質去保護才可以。古蹟保存運動的發展以來總是

    對於歷史意義的呈現我們有著高度的期望,然而若遷涉到古蹟修復或維護之間

    的差異性問題時,我們會擔心善意的維護古蹟會不會變成另一種古蹟的破壞,

    這種悲劇不是不曾上演過,只是這關係到參觀者對於一件歷史事件的吸引力程

    度的多寡問題。如何讓古蹟本身說自己的話是未來身為古蹟保衛者所必須要謹

    記的。而保存與保護古蹟不受破壞是組織在經營古蹟之前就必須先行體認到的

    事實,畢竟吸引來訪的參觀者到古蹟只是次要的條件,最初也是最終的目的仍

    是要永續保存古蹟的安全無虞。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古蹟與觀光事業的結合都必須在保存與保護之間的認

    知取得共識,尤其在面對參觀者的參觀行為時,總會儘量考量到參觀者與參觀

    物之間距離的問題,同樣的問題反應到古蹟保存與維護的立場時可能會引起些

    議論,因此保存或保護與觀光事業間的協調與認知,仍必須以保護古蹟的安全

    為主要考量。

    (三)古蹟環境的活化

    參觀一處古蹟,人們所想要看的可能會是用戲劇的手法來詮釋這個古蹟的

  • 23

    歷史背景與故事,相較於這個古蹟的年代與諸多名詞可能會較不易引起遊客的

    注意,這也反應出一般的觀光遊客總是會很期盼身歷其境的處在一個歷史的時

    光隧道中,因此如何活化一個古蹟或歷史環境是吸引參觀人潮的要點。在美國

    National Trust 的做法他們會先印製一些關於古蹟內容的小冊子供學校裡的孩童

    閱讀,編輯的內容方式會用圖說、地圖、卡通人物、相片等等的方法盡可能的

    去他們認識某個古蹟。無論如何在這個觀念下多元化的讓參觀者可以取得他們

    想要的資訊是讓這個古蹟使人有興趣的關鍵之一。此外,古蹟環境的活化如同

    古蹟活化般都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如何在這些活化的過程之中告訴來訪的

    參觀者其意義為何,可能遠比創造一處優美的環境還來得重要。

    在面對一個古蹟或歷史性地段時如何讓其生命力重現(Make site come

    alive)是一個與觀光事業切身相關的問題。觀光產業的吸引力在於參觀物的特

    別價值與歷史意義,因此重新展示一個具歷史情境且有時光重溯感覺的場所,

    將會是觀光與古蹟間最大的利基所在。

    (四)找出古蹟在觀光與地區發展間的平衡點

    一個特殊的古蹟其座落的地點在良好環境的配合下會有加成的效果,所以

    當要發展出一個屬於代表地區性特質的歷史場所,其古蹟所處的地區環境已經

    決定了它未來的情勢發展了。這點也許不能完全套用在台灣的古蹟區中,但在

    美國與英國的古蹟經營策略裡因為地幅廣闊往往古蹟的所在位置多有良好的地

    勢環境搭配,更顯得古蹟本身的環境特質。然而這是基於觀光發展的前提下,

    古蹟有一個好的環境做搭配會有更好的吸引力,其實回顧在台南的赤崁樓、安

    平古堡等古蹟不也都是其週遭的環境與建築之間的融合才有這麼高的知名度。

    因此,從這角度來思考古蹟在觀光與地區之間應該是要取得一個環境上的平衡

    點,就如同在古蹟的四周建築物其建築高度或造型上都應有所規範。再者,從

    觀光的角度欲發展古蹟的特色時,所須要考量的更包括當地觀光資源是否能滿

    足這些因古蹟而帶來的週邊環境影響。

    (五)協調能力與整合關係的建立

  • 24

    一個經營成功的古蹟絕不會是靠一個單打獨鬥的部門在運作的,這就好比

    公部門組織會受限於人力與財力資源有限的情況,無法全面的考慮到每個層

    面,因此英國English Heritage 才會將古蹟經營管理的層面鎖定以教育宣導為

    主。然而,在這樣的概念之下所謂合作關係的建立是可以提昇古蹟在經營上的

    不足點,意即結合不同單位的專業將古蹟的資源做有效的分配與整合,並且是

    公、私部門間的整合以及公部門間各組織的整合,如同英國National Trust 與

    English Heritage 二者,分別在歷史性建築與公有古蹟方面進行經營管理計劃的

    執行與監督。反觀台南市的古蹟經營政策現階段由文化局透過各種的文化、藝

    術、文學等等的團體組織,在古蹟區適時適地的舉行活動或建立合作關係等等

    的作法都是策略合作的應用之一。

    事實上,在本論文的研究後發現這項原則也可以做另一種解讀,即整合關

    係指的是相同屬性的古蹟類型是可以不受地區性的限制而做全國性的古蹟整合,

    讓參觀者可以時間軸與空間軸上都可以瞭解全國同類型的古蹟分佈情形與

    個別之間的差異之處,讓古蹟不只在一個區域性說話,而是可以整合其它所有

    地區的,甚至突破在本土地域上的限制將範圍擴展至相關的國家或地區。以台

    灣本身受日本殖民影響為例,類似風格的建築類型可能會在二地見到,若能將

    類似性的古蹟建築做時間軸上的整合,也是拓展經營管理層面的另一種機會。

    四、古蹟經營與觀光產業的整合方針

    系統化的古蹟觀光事業

    英國National Trust 在古蹟與觀光事業上的處理模式是將古蹟的類別做有系

    統的分類,並且細心的將古蹟的類型做各種可能性的組合。1999 年一整年到

    National Trust 所屬的古蹟地區參觀的遊客超過一千一百萬人次,所憑藉的就是

    他們細心地考慮到參觀者的需求,他們知道來參觀的遊客不論是英國本地或是

    其他國外的人士都會想知道一些新鮮有趣且能引起參觀者興趣的事物,所以就

    單一個古蹟的資訊而言,他們不僅僅提供該古蹟的歷史背景資料等等,他們會

  • 25

    將與該古蹟有關的不論是年代相近或是主題相近等等的古蹟串連起來變成一個

    無限擴展的古蹟資訊網絡,參觀者可以自由的選擇他們所要觀看的古蹟類型,

    那怕是跨越其他縣市的與地區,也因為如此,英國National Trust 的作法會更為

    貼心的是他們除了能給予參觀者所需的古蹟知識或訊息外,他們也會將古蹟景

    點週遭所有相關最近的飯店、餐館、停車問題等等的訊息做最完整的介紹以及

    建議,但有別於美國National Trust 將商業的折扣優惠帶到會員的優惠條件之

    中。這就是古蹟與觀光產業主動結合並且可以得到很好成效的例子。

  • 26

    第五節 小結

    基於文化資產保存的立場,古蹟保存運動的持續推動仍是未來台灣古蹟階段

    性進程當中不能稍有懈怠的工作,從過去古蹟保存運動的推廣觀念的過程中「專

    業者」與「民眾」間存有極大的觀念差異,站在學術研究或文化資產保存者的角

    色而言,古蹟需要被保存的原因與理由是無庸置疑的。然而一般民眾在整體未建

    立起保存維護觀念的情況下,一昧的要求保存古蹟而提不出保存之後,對於社區

    地方或民眾有任何的意義與幫助時,推動古蹟保存的工作因而受到阻撓。這樣的

    發展前提下已明顯地將古蹟保存的工作漸進式的帶向經營管理的領域,一種結合

    管理、歷史、建築、公共事務與觀光等等專業領域的整合性事業,也因為藉由整

    合地區性的事業來取得民眾的認同,進而更能夠認同當地古蹟的存在。由於台灣

    普遍在對於歷史文化保存的觀念遠不及歐美國家或鄰近的日本,因此在這方面的

    作法中唯有提出一套確實可行且能夠說服地區性的民眾意識下的經營計劃,使其

    將古蹟保存的問題藉由經營制度的提出與再利用的概念,將古蹟保存的問題進程

    到另一階段,古蹟的未來前景才能指日可待。

  • 27

    第三章 現況分析

    孔廟,南市孔子廟創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不但是台灣地區第一座孔子

    廟,更曾是清代台灣地區最高學府-台灣府學的所在地,所以有「全台首學」美

    稱,特具歷史價值與意義。明永曆十九年(一六六五年),當時鄭經接納諮議參

    軍陳永華的建議,在東寧天興州寧南坊鬼仔埔(即孔子廟現址),興建「先師聖

    廟」,旁置明倫堂,永曆廿年建築完成,是為現在台南孔子廟的前身。

    台南孔廟是台灣第 1座孔子廟。 西元 1665 年,由輔政的諮議參軍陳永華倡

    建, 除聖殿、兩廡外,旁設「明倫堂」,為講學之所。 陳永華 並親自出掌文教,

    中央設國學,地方設社學,訂定科舉制度舉賢取士,開啟了台灣文教的先聲。直

    到清末台灣建省前,台灣孔廟一直是台地士子心目中的最高學府,文教地位無與

    倫比,因而博得「全台首學」的美稱。

    從最盛時期的配置,台南孔廟包含了 4 條南北軸線,依循傳統文廟「左學右

    廟」的原則建設,廟堂部分,因貴為府學之文廟,採用四合院的建置。但是歷經

    歲月侵蝕,台南孔廟的部分建築,或毀於戰火,或頹於天災,今已無跡可尋。 目

    前 所見 的台南孔廟 規模,為日治時(1917)重修後的風貌, 佔地約九千多平

    方公尺,建築物十五座, 僅餘不甚完整之三軸線,勉強維持了清代左學右廟的規

    制。

    在建築藝術上, 優美的尺度,樸實的地方性風格, 配合庭院老榕, 整個空

    間氛圍 呈顯強烈人文氣息 , 在台灣孔廟建築中獨樹一格,放到現存傳統建築中

    衡量,也鮮有能出其右者。

    第一節 周圍環境

    孔廟位於台南市的文教區,東北方有台南市警察局,南方隔著府前路為台南

    市立圖書館中區分館,南方為忠義國小操場,北方隔著友愛街為台南市政府,附

  • 28

    近其餘建築物均為住商合一,範圍再擴大則有台南師範學院、師院附小、台南女

    中....等學校。基地東邊隔南門路為泮宮坊,西邊附屬房屋(原海東書院)現為

    忠義國小使用,泮池曠地亦併為忠義國小運動場使用。

    第二節 空間與使用

    孔廟的正門為東大成坊,北側為管理處,管理處旁為文物陳列室,展示孔子

    雕像及諸多禮器,牆上還懸掛有孔廟沿革及祭典儀禮等圖表及照片,文物陳列室

    旁則為簡報室的入口,簡報室為定期影片放映之功能,接著有一增建之鋼筋混凝

    土造的倉庫。

    圖 3-1 大成坊

    前進櫺星門,東邊為名宦祠及鄉賢祠,西邊為節孝祠及孝子祠,兩廳皆以牌

    位陳設出諸位名宦、鄉賢及孝子、孝媳等。名宦祠前面有禮門,節孝祠前面有義

    路。義路門西邊為西大成坊接著忠義國小,長年不開放。前庭南邊降階下泮池及

    忠義國小操場。

    進入櫺星門後,基地的正中為大成殿,樑上懸掛有多塊匾額,並祀有至聖先

    師孔子神位,兩傍祀四配十二哲牌位,殿前為丹墀,為舉行祭孔大典之場所。後

    殿為崇聖祠,現分隔成大廳及左右廂房的空間形式,大廳祀孔子五代祖先神位,

    兩傍祀四配五從神位,左右廂房分別為以成書院及典籍庫,目前以成書院正中亦

  • 29

    為祭祀功能,左側為管理員休息處,右側為樂器存放處,空間屬性並不明確,而

    典籍庫目前則封閉未用。

    圖 3-2 大成殿

    崇聖祠前東邊為禮器庫及東廡,西邊為樂器庫及西廡,東、西兩廡目前均有

    設有歷代先賢先儒之牌位,至於禮器庫及樂器庫並未開放,無法探知其空間使用

    情形。

    圖 3-3 東廡

    東廡東邊為明倫堂,堂上寫有大學全章但現在此空間封閉不用,明倫堂的南

  • 30

    邊為入德之門,明倫堂的東北方為三層的文昌閣(及魁星閣),並未對外開放。修

    建石碑的擺置或嵌入古蹟壁體,或置於庭院中。

    圖 3-4 明倫堂

    經南門路拓寬後的泮宮坊獨自矗立於整個基地的對街,缺乏適切的指示導引系

    統,無法令人瞭解其在孔廟建築群中所具有之意義何在。

    使用空間的缺失

    (一) 現作為忠義國小操場使用部份與孔廟本身原有的空間使用行為差異太大,且

    中間以泮池作為隔絕的界面,並無法使人完整地瞭解孔廟禮制建築群之整體空間

    規模。

    圖 3-5 泮池

  • 31

    (二)內部空間展示方式相當呆板,僅以靜態的牌位展示,缺乏更進一步的史料蒐

    集整理,且在空間使用上有多處閒置未用,整體而言,並不具有積極的空間教

    育意義。

    (三)原有的海東書院部份現作為忠義國小校舍使用,並有廁所做為孔廟與忠義國

    小交接處的添加設備,若必須整體修復重新規畫時,必須將廁所的位置重新做合

    適的考量。

    圖 3-6 盥洗室

    (四)目前並無專用停車場之設置,但孔廟為台南市重要的古蹟觀光地點,實有必

    要闢地擴建一專屬停車場。

    圖 3-7 無停車場,故機車隨意停放

  • 32

    (五)整個庭園部份的綠化處理並不理想,且雜物堆置的情況相當普遍,加上入口

    處狹隘的處理方式,構成整個戶外空間仍有待改進的現況。

    圖 3-8 綠化工作做的相當不完美

    第三節 構造與修護

    孔廟的年代久遠,期間已歷經多次整修,原本建築物的木架構已遭白蟻腐蝕

    而有崩塌的危險,土質牆壁破損掉落,地坪也經過多次不合原本規格的修補,因

    而在民國七十三年起陸續進行各項修復工程,經過對原本各結構及裝修破損現象

    的審慎評估報告後,在不損及原始架構風貌的原則下進行修復工作,將已嚴重破

    壞的部份重建,而較輕微者予以修補。直至今日,除了因東西日照問題而造成數

    處油漆龜裂現象之外,並無嚴重的構造問題呈現。

    牆面為使用部份經篩選尚佳的舊磚重建,目前採用新磚牆的部位為:崇聖祠

    山牆上部、西圖書庫窗台度、東西廡窗台度磚牆、禮器庫及樂器庫窗台度、禮門

    及義路之花窗磚、鄉賢祠虎邊台度磚牆、大成門龍虎堵牆、西側圍牆、東便門門

    楣上部及門牆;舊磚牆部位:東側圍牆、東廡側牆、禮器庫後簷壁、西廡台度第

    二間。在牆面粉飾工程的修復原則則是採用古老的材質重新粉飾,目前所有建築

    壁體及木質門窗,還有室內的神龕及神位牌都是經過重新油漆粉刷之後的結果。

  • 33

    孔廟的木構件因年代久遠而毀損情況嚴重,主要原因在遭白蟻侵蝕主要結構

    所導致的腐朽,目前均換之以新的檜木構件,並加以防蟲蟻侵蝕的化學處理,並

    依原有構架形式重新組立而成為現貌,門扇部份亦全數換新。

    孔廟各建築物的屋頂形式為硬山的有東圖書庫、西圖書庫、崇聖祠、東廡及

    西廡、禮器庫及樂器庫、禮門、義路、大成門、節孝祠、名宦祠、入德之門、明

    倫堂,懸山構造者為東大成坊及西大成坊,大成殿則為重檐歇山形式,但原本屋

    頂木架構已嚴重破壞,故全面換新,而屋面則歷經多次整建之後,原始材料多有

    變化,因此亦全面改為現代構材及工法來增強屋頂的防水效果。

    孔廟的地坪主要由石板及紅磚所構成,石材的保存狀況較佳,而磚材部份在

    歷經多次修復工程後許多磚材已較原始磚材的規格為小,故目前的紅磚部份均為

    全面換新後的呈現。

    第四節 設施與設備

    在進入孔廟首先便會看到木製的告示牌及入口傾斜的鐵欄杆,在進入基地範

    圍內的左側牆面上,更釘掛有鐵製指明廁所方向的告示牌,整個庭園空間有許多

    老樹,在樹下則有大塊石頭供人休息,其餘觸目可及者為散佈於草地舖面轉角及

    沿著矮牆設置的許多鐵製垃圾桶,目前為整理草坪,更以圍繩環繞草坪區並設有

    告示牌禁止入內。

    圖 3-9 告示牌被樹木擋住,使告示牌失去意義

  • 34

    在管理員室內則為一般辦公空間的設備,必要的電器用品及電線隨處可見,

    唯採用古典的吊扇及燈具,其與簡報室的戶外則有一些管理員閒坐的座椅及一些

    人工植栽,文物陳列室內則有面板及展示櫃的設置,另外還有一放置說明文宣的

    小櫃子上設有觀光圖樣的印章,此為與其餘古蹟較為不同之處,而展示燈光則以

    投射燈的方式作點狀的配置。

    圖 3-10 管理員室

    目前名宦祠、節孝祠、東廡及西廡、崇聖祠及大成殿的展示方式均是以神位

    牌為主,輔之以供桌及神案的設置,各空間除了宮燈式的燈光及木質展示牌外便

    無其他多餘的設備,但管線仍是露明式處理,而管理員為方便,更於牆角隨意堆

    置雜物及打掃用具,在東西廡的廊道中另設有投射燈及擴音器。

  • 35

    圖 3-11 掃地用具隨意排放

    在戶外空間均可見到變電箱、自來水表等設施散置於庭院的角落,在節孝祠

    旁設有鋼筋混凝土造的廁所。整體而言,孔廟純屬靜態的情境塑造,因此在設備

    與設施方面,除了必要的燈具外,並無其餘太多的設計,與其餘場所相同處則為

    電器設備及各種服務設施的外露。

    圖 3-12 電器設備及各種服務設施的外露

  • 36

    設施與設備上的缺失

    (一)照明設備:

    燈光設計為相當重要的環節,且現在所欲研擬之使用對象為古蹟,更必須加

    以維護古蹟本體的低度傷害及整體環境之情境塑造。孔廟的部份展示空間有此設

    備,但亦相當露明地直接安裝。大體而言,目前這些古蹟的照明設備並無妥善的

    設計規畫,甚至在戶外燈光表現上亦乏善可陳。

    (二)通風設備:

    在南台灣熾熱的天候中,通風空調設備的採用實屬必須,但在維護古蹟原始

    風貌的原則下,多採用自然通風的方式,或有加裝通風設備者,亦都露明設置,

    從史蹟保存的觀點或是有礙觀瞻的觀點來看,都是相當不智的手法。

    圖 3-13 無空調設備,使用電風扇通風

    (三)防火設備:

    在消防法規相當重視的今日,防火設備的設計為日益重視的課題,而孔廟內

    部建物多為木造,且展示品多為易燃物的狀況下,如何充實防火設備為重要的課

    題。

  • 37

    圖 3-14、3-15 消防設備位於不明顯的地方

    (四)衛生設備:

    目前這些古蹟均有公共洗手間及洗手台之衛生設備,但在造型上及位置、材

    料都無法配合古蹟做整體的設計,再加上排水設施的管路、化糞池等配備都直接

    露明於外,造成周圍環境之視覺障礙,如安平古堡突兀的造型設計及東興洋行直

    接構築的鋼筋混凝土造廁所,對古蹟整體風貌有相當大的影響。

    圖 3-16 排水設施的管路直接露明於外

    (五)遮陽(遮雨)設備:

    目前做為展示場所使用的古蹟多無此設備,實際上利用古蹟本身的檐廊及迴廊就

    有此機能,僅有在地方法院因為實際需求而在多處添加塑膠屋頂、塑膠遮雨棚等

  • 38

    遮陽、遮雨設備,與整體古蹟形貌實不搭配。

    (六)防盜設備:

    目前孔廟僅只以管理員輪班留守的方式避免宵小的侵入,但管理上產生許多

    盲點,在出入口管理僅以鐵欄杆阻隔,如此簡略的作法都造成古蹟風貌的破壞,

    而實際上對防盜的功用亦不甚積極。

    (七)其他:

    現代化的需求構成大量使用電器用品進駐古蹟的情形,尤其就古蹟內部空間

    做為管理員室的使用現況,眾多家電用品、現代家具等設備應有盡有;戶外空間

    隨處可見加裝的天線、電線、電表、垃圾桶、販賣機、....等未經設計的設備,

    形式、材料簡略的隨意設置於戶外空間各處,造成整個古蹟周邊環境的雜亂景象;

    此外,對於無障礙空間的改良,都是這些孔廟未來必須審慎考慮的課題。

    圖 3-17、18 販賣機及垃圾桶

    第五節 管理與維護

    孔廟為文教建築,因此除了如同其他古蹟由市政府負責整體的修護工作外,

    另外在管理層級上較為特殊之處,為其在一般事務運作上隸屬文廟管理委員會負

    責,而文廟管理委員會的主席為台南市市長,委員的組成份子為包括教育局的幾

    位官員、台南市各大專院校校長及幾位民意代表等,並由政府行政人員兼任基金

    會運作的總務,另外,管理委員會還調派人員在孔廟的管理員室直接負責,這在

    行政層級上為與其他古蹟的管理員較不相同之處。

    由於孔廟另有基金會的財物支援,所以在此的工作人員便較別處古蹟為多,

  • 39

    管理員室內便設有幹事一名、總務小姐一名及清潔人員兩名,另外在以成書院內

    另有兩名管理員的辦公空間,可算是編制較為完善的管理組織。由於其展示內容

    多為靜態的牌位展示,故在民眾參觀行為上較為單純,少有遭到破壞的事件發生,

    管理員的工作除了維持環境清潔外,較無其他古蹟在管理上的顧慮,若說問題,

    則可能為早晨在庭院運動的民眾必須於開放時間後驅離的工作較難為,及民眾缺

    乏公德心地隨地丟棄垃圾的情況。

    在古蹟的維護上,硬體的設施維修情形與其他古蹟相似,為庭園的草坪種植

    及泮池的水質改良問題則一向是管理人員欲努力改進現況的問題。

    一、基於上述因素,在夜間管理上亦出現盲點,容易導致古蹟破壞或展示品遭竊

    之情形發生。

    二、解說人員於星期假日在場說明,但平日卻無專職人員在場說明,僅以告示牌

    標示各古蹟歷史沿革,使人無法得以咨詢服務。

    三、硬體與軟體設計規畫各自為政,無法互相配合的情況下,造成展示方式無法

    充分發揮古蹟所能體現的特色。

    四、周圍環境過於雜亂,尤其以攤販聚集對古蹟整體觀瞻影響甚大。

    五、缺乏適當的商業行為進駐古蹟,使得各做為展示場所使用之古蹟沒有可供自

    給自足的經費來源,亦使得空間品質過於靜態,並間接使得攤販問題呈現。

    六、開放時間過於僵化,較少夜間活動的進行,使得一般上班或上學之民眾較缺

    乏適當時間參觀。

    七、相關說明文宣及設計產品相當不足,無法滿足觀光客之需求。

    八、大體而言,具缺乏完整的管理規畫系統。

    第六節 台灣的孔廟

    明永曆 20 年(1666)鄭經於台南設立全台首座孔廟,從此台灣文教

    事業由盲昧走向文明,330 餘年來,台灣各地已建有大小孔廟 40 餘座,儘

  • 40

    管科舉制度廢除,孔廟、書院似乎與現代教育漸行漸遠,但其對台灣教育

    史上的貢獻及所蘊涵的文化意義,不因時空移易而失去價值。

    一、 台灣孔廟一覽

    表 3-1 台灣孔廟

    名稱 屬

    性 位置 備註

    台北孔廟 官

    台北市大同區大龍街 275 號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隔壁)

    總面積達五千二百坪,建築

    面積佔一千四百坪。

    大龍峒孔子廟是日據時期民建

    的孔子廟,由大木匠師王益順

    負責設計,1972 年此廟捐獻給

    國家,由台北市政府接管,為

    三級古蹟

    桃園孔廟 官

    桃園巿公園路42號虎頭山風

    景區內

    大成殿內設有孔子神像,與一

    般孔廟中只有牌位不立神像有

    所不同,是台灣官立孔廟中相

    當少見的例子

    新竹孔廟 官

    立 新竹巿東區中山公園內 創設於清嘉慶年間

    苗栗孔廟 私

    苗栗縣頭屋鄉象山村文昌祠即英才書院

    苗栗象山孔廟 私

    苗栗縣頭屋鄉象山村孔聖 39

    又名象山書院、玉衡宮,是日

    治時期少數創設的書院

    台中孔廟 官

    立 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二段30號

    建於 1974 年,格局乃依曲阜孔

    廟縮小規模

    彰化孔廟 官

    彰化縣彰化市永福里孔門路

    31 號

    興建於清雍正 4年(1726),為

    第一級古蹟

    鹿港文武廟 私

    設 彰化縣鹿港鎮青雲路二號

    三者之中以文廟創建最早,武

    廟次之,文開書院殿後,為三

    級古蹟

    南投孔廟 私

    設 南投市崇文里文昌街 140 號 即藍田書院,為三級古蹟

    日月潭文武廟 私 南投縣日月潭北面山腰上 熱門的觀光景點

  • 41

    埔里孔子廟 私

    南投縣埔里鎮清心里南興街

    381 號

    又名育化堂、昭平宮,初建於

    日明治 44 年

    嘉義孔子廟 官

    立 嘉義巿東區中山公園內

    台南孔廟 官

    立 台南市南門路二號

    全台第一座孔子廟,為第一級

    古蹟

    台南敦源聖廟 私

    台南縣歸仁鄉忠孝路旁敦源

    聖廟

    創設於日治昭和年間,台南縣

    主要的祭孔大典皆在敦源勝廟

    舉行

    南安國小孔子

    設 台南縣安定鄉南安村 62 號

    高雄孔廟 官

    立 高雄市左營區蓮潭路 400 號 高雄的第二座孔廟

    高雄舊城孔廟 官

    高雄市左營區蓮潭路47號舊

    城國小內

    建於清康熙 23 年(1684),今只

    剩下崇聖祠一景 ,現為三級古

    旗山孔廟 官

    立 高雄縣旗山鎮中山公園內

    屏東孔廟 官

    立 屏東市勝利路 38 號

    原為屏東書院,日據時期,廢

    書院,改作孔廟

    海濱國小孔子

    屏東縣東港鎮豐漁里豐漁街

    三四之二號

    羅東孔廟 私

    宜蘭巿羅東震漢民里北成街

    8-2 號

    宜蘭孔廟 官

    立 宜蘭巿新興街

    鳳林國小孔子

    花蓮縣鳳林鎮中正路二段一

    號花蓮縣鳳林國小內

    澎湖孔廟 官

    湖縣馬公巿西文里文化中心

    附近

    前身為文石書院,創設於清乾

    隆 31 年,今貌為民國後所修建

    二、台南孔廟的建築特色

    三百多年來,孔廟歷經數次重大整修,歷史性風貌逐漸發展,至今成為府城

  • 42

    台南最完整的傳統閩南建築組群,列為一級古貴。現今台南市孔子廟之空間格局,

    在東側立有泮宮坊,南有泮池。泮宮坊為清乾隆十四年(1749 年)始立,蔣元樞

    理修,為仿木構造之石坊,泮池為圓形,與庭園相接之牆上嵌有「思樂泮水」石

    碑。

    台南市孔子廟主體建築部份依循左學右廟之規制,廟前東西分設有禮門與義

    路,大成門為入口,兩側為節孝、孝子祠與名宦、鄉賢祠。大成殿為主體,兩側

    前為東、西廡,後為禮器及樂器庫。後殿為崇聖祠,其旁分別是典籍與以成書院。

    大成殿位於台基之上,階梯中央為一斜坡稱為「御路」,刻以棋琴書畫與龍頭,古

    時平常人不准行走,只有新科狀元與皇帝祭孔時才得行之;平台前後圍以腰牆,

    角落上立小獅各具姿態,古樸可愛,角落下為螭首,實為排水之用。

    大成殿正中為孔子神位,位於一個精緻的神龕之中,兩側分立四配十二哲,

    殿上屋架所懸歷代皇帝元首匾極其珍貴,其中最有名者為康熙皇帝所賜之「萬世

    師表」。東、西廡配祀先賢與先儒,崇聖祠則供奉孔子父親及祖先,廟中其它石碑

    與文物也深具價值。

    府學以入德之門為入口,明倫堂為其主體。入德之門,面寬三開間,中央為

    燕尾,兩側以馬背收頭,牆面粉白。明倫堂亦面寬三開間,前有一類似拜亭之緩

    衝空間,內觀似捲棚頂,外貌則為歇山屋頂。明倫堂本身則為硬山燕尾屋頂,堂

    內中央懸有清乾隆年間楊開鼎所書「明倫堂」匾額,為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

    巡察台灣御史楊開鼎所題。其下為一牆屏,上有趙孟頫所書大學章句。兩側牆壁

    則為仿朱熹手書忠孝節義四大字。室內牆上嵌有「台灣府學全圖」碑及「臥碑」,

    前者為孔子廟圖說,後者為校規條文,極為特別。

    台南市孔子廟整座建築組群東北角為高三層樓之文昌閣,一樓為方形,二樓

    為圓形,三樓為八角形,其為奉祀文昌帝君與魁星之處,故又稱魁星樓。此閣三

    樓採不同形制,可能來自於易經中太極、四向與八卦之三個概念,外貌屋簷之水

    波狀剪黏與大成殿鯉魚吐水一樣,有防火之意。文昌帝君-說為北斗七星中之文

    昌六星,另一說為梓潼帝君,魁星原為北斗七星之一,民間俗稱大魁星或大魁夫

  • 43

    子。二者綿為台灣民間習俗中,讀書人喜於祭拜之神,因為一般人相信其能庇護

    士子名利雙收,福祿齊至。

    於孔子廟被稱為學宮或黌宮,因此其牆被稱為「宮牆」。許多地方的孔子廟都

    會在正前方特別砌一道牆,稱為「萬仞宮牆」,不過台南市孔子廟卻無此設施,但

    是東面與北面之朱紅色圍牆卻是重要的空間與視覺元素。

    台南市孔子廟除了廟學建築之外,廣大的庭園也是主要的特色之一,這也是

    台灣其它縣市的孔子廟所無法相比的。 庭園中,許多樹木樹齡很高,更加襯托出

    建築的古意。另外,東大成坊入口北側的陳列室則展出孔子廟歷年修建年表,原

    朱文公祠的門額及兩種孔子像。畫像一張,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徐崇

    幹任台灣道時,重鐫自曲阜一幅聖像;立姿雕像則是民國七十九年(1990 年),國

    際獅子會所捐贈。

    至目前為止,孔子廟為台南市保存最好之歷史環境,禮制化的空間格局與象

    徵性之造型裝飾使其成為體驗傳統建築空間最好之處,更可作為府城清代歷史性

    環境之代表。

  • 44

    第四章 問卷與分析

    基於研究上的需要,本研究必需探討就孔廟的經營管理方面以及探討舉辦活

    動是否能提升遊客對孔廟的價值觀,以及帶動附近商家的經濟效益,以補足文獻

    上的不足,另外也想了解現在大眾對於文化古蹟的接受度,以及帶給民眾哪些附

    加價值,而對於目前台南孔廟是否帶給民眾的滿意度以及需求,是否能達到一般

    民眾的要求,我們將針對一般遊客的反應,探討出孔廟文化園區管理與改進的方

    針。所以做出滿意度來進行初步的調查。

    第一節 遊客問卷研究及設計

    一、調查概述

    (一)問卷內容、設計

    1、對遊客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遊客觀光時對古蹟及其周圍所產生的實質

    感受。

    2、本問卷之內容分為兩大部分。(1)受訪者基本資料。(2)為研究主題及

    對文化古蹟各項題目的滿意度調查。在基本資料部份,以受訪者性別、年齡、

    教育程度、職業、家庭月收入、居住地最近古蹟距離、居住縣市等分為七項。

    在研究主題部份,則針對古蹟文化活動的參與程度、古蹟文化活動的附加價

    值、古蹟文化空間使用滿意度分為三大類,但為了問卷中準確度,將選項分

    為非常同意、同意、無意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等五項。

    問卷內容方面,我們希望藉由民眾本身對古蹟文化活動的參與程度,

    針對民眾目前對於古蹟之重視程度及民眾對古蹟維護的概念進行了解,藉此

    作為後續研究分析之依據,因此討論出以下六項問題:

    (A)我本身非常喜歡參與古蹟文化活動。

    (B)我會定期參與古蹟文化活動。

    (C)我平時觀看古蹟文化節目與報導。

    (D)我會收集古蹟文化活動的相關訊息。

    (E)我對於新的古蹟文化活動會願意嘗試。

  • 45

    (F)我願意消費我所喜愛的古蹟文化活動。

    透過上述的問題,我們可以概括性的了解,目前民眾對於古蹟文化活

    動的參與度,反應古蹟在人們心中的部份重要性。民眾本身若對古蹟文化活

    動有積極參與的意願,在古蹟保存與維護的工作上,配合度當然也會提高。

    古蹟文化活動的附加價值,反應出古蹟與休閒觀光的關係。若古蹟文

    化活動的附加價值低,則難以跟休閒觀光結合在一起,反之,則古蹟能結

    合休閒觀光資源,發展觀光事業,繁榮地方經濟,帶動地方發展,賦予古

    蹟新生命,不僅能活化古蹟,更能達到古蹟永續保存的目標。我們希望藉

    由了解遊客對於古蹟文化活動附加價值的看法,因此討論出以下六項問題:

    (A)我認為參與古蹟文化活動能減輕壓力。

    (B)我認為參與古蹟文化活動能增進人際關係。

    (C)我認為參與古蹟文化活動能提升工作效率。

    (D)我認為參與古蹟文化活動能增進自信心。

    (E)我認為參與古蹟文化活動能提升生活品質。

    (F)我認為參與古蹟文化活動能增進健康。

    古蹟文化空間使用滿意度,則是古蹟整體表現的成績單,反應出古蹟文

    化空間中軟硬體的配合度,所帶給使用之民眾最直接的感受。當然,也左右

    了參與民眾對於此古蹟文化空間的評價與再次參與的意願,也影響到日後進

    行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