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Café philo─綠逗嘉義人在地讀書會學期講座計畫 活動緣起: 綠逗嘉義人在地青年讀書會已經在嘉義進入第二個年頭,在嘉義的高中職學生間推廣公共 議題的決心一直都沒有減弱。從原本早已互相認識的學長姐、學弟妹的客群,擴散到新一批高中 生,綠逗讀書會這學期在嘉義高中及嘉義女中都有學員參加,並以性別議題為主,時事事件為輔, 以閱讀學長姐指定讀本的方式促進多元知識的交流(相關讀書計畫以及活動紀錄可以上官網 www.chiayiyouth.blogspot.com 查詢)。 除了讀書以外,負責讀書會運行的大學生們,也一直期望規劃講座沙龍,以帶入專業講師 更多元、精闢的觀點,讓學弟妹們在高中就能以不同於高中僵化教育的方式思考。在與 NGO 平台校園 Café philo 的負責人與談過後,讀書會決定與青平台基金會合作辦理學期校園講座。 目前,讀書會除了請會員來參與互動式講座,也會和嘉義市洪雅書房、中正大學酷斯拉社、 嘉義高中、嘉義女中校方進行溝通和合作,以期擴大講座規模,帶入更多元的公眾討論。 而我們也期望會員能夠積極在講座中和講師互動、討論,並且將平時書中的問題帶入生 活,以最不羈的方式跳脫僵化思考,進而讓高中校園有更活潑的公共環境。 活動名稱: 嘉義在地青年【性別X教育X愛情】系列講座 活動內容: 演講A─「我與父權的抗爭史─從同志運動到廢除死刑」 【時間】12月12日‧1320 - 1520 【地點】嘉義高中‧史蹟文物館(嘉義市大雅路二段 738 號) 【主持】陳亮甫│台大醫學系二年級,台大學生會學術部長,嘉中校友 【與談】張娟芬∣知名作家,《殺戮的艱難》、《愛的自由式》作者 【主辦】青平台︱http://www.ystaiwan.org/ ,綠逗嘉義人在地青年讀書會 「喂!那邊的!過來!衣服沒紮進去是不是?週輔!」這樣的句子,大家熟悉嗎?只要是 嘉義高中的學生,每天早上經過校門,應該或多或少都會聽見教官在訓斥儀容不整的同學吧。其 實,美其名為週末輔導的勞動服務、對服裝儀容的強制規定、各種限制學生行為的校規……種種 一切都是尚存於校園中的「父權」幽靈。只是學生從來不會,也不能去質疑,而權力的體系也一 直維持下去。 那麼,回歸原點。父權到底是什麼?它只存在於校園中嗎?它到底合不合理?它是用什麼方 式管理大家?為了讓大家更理解究竟是什麼在監視、管控,甚至是壓迫特定的族群(如校園眾多 的學生),我們請到了知名的作家張娟芬老師,來從她的生命經歷談她對父權的認識與反抗。 張娟芬在台灣早期的婦女運動及女同志運動中,擔任了重要的觀察、紀錄,以及參與者。她的《愛 的自由式》、《姊妹戲牆》書寫了當時女同志的愛情、生活,及對父權的抗爭,如今已然成為經 典(時報出版社今年甚至推出十年紀念版)。她在《姊妹戲牆》的後記提到:「十幾年前我對異

Café philo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Café philo

◎Café philo─綠逗嘉義人在地讀書會學期講座計畫

活動緣起:

綠逗嘉義人在地青年讀書會已經在嘉義進入第二個年頭,在嘉義的高中職學生間推廣公共

議題的決心一直都沒有減弱。從原本早已互相認識的學長姐、學弟妹的客群,擴散到新一批高中

生,綠逗讀書會這學期在嘉義高中及嘉義女中都有學員參加,並以性別議題為主,時事事件為輔,

以閱讀學長姐指定讀本的方式促進多元知識的交流(相關讀書計畫以及活動紀錄可以上官網

www.chiayiyouth.blogspot.com 查詢)。

除了讀書以外,負責讀書會運行的大學生們,也一直期望規劃講座沙龍,以帶入專業講師

更多元、精闢的觀點,讓學弟妹們在高中就能以不同於高中僵化教育的方式思考。在與 NGO 青

平台校園 Café philo 的負責人與談過後,讀書會決定與青平台基金會合作辦理學期校園講座。

目前,讀書會除了請會員來參與互動式講座,也會和嘉義市洪雅書房、中正大學酷斯拉社、

嘉義高中、嘉義女中校方進行溝通和合作,以期擴大講座規模,帶入更多元的公眾討論。

而我們也期望會員能夠積極在講座中和講師互動、討論,並且將平時書中的問題帶入生

活,以最不羈的方式跳脫僵化思考,進而讓高中校園有更活潑的公共環境。

活動名稱:

嘉義在地青年【性別X教育X愛情】系列講座

活動內容:

演講A─「我與父權的抗爭史─從同志運動到廢除死刑」

【時間】12月12日‧13:20 - 15:20

【地點】嘉義高中‧史蹟文物館(嘉義市大雅路二段 738 號)

【主持】陳亮甫│台大醫學系二年級,台大學生會學術部長,嘉中校友

【與談】張娟芬∣知名作家,《殺戮的艱難》、《愛的自由式》作者

【主辦】青平台︱http://www.ystaiwan.org/,綠逗嘉義人在地青年讀書會

「喂!那邊的!過來!衣服沒紮進去是不是?週輔!」這樣的句子,大家熟悉嗎?只要是

嘉義高中的學生,每天早上經過校門,應該或多或少都會聽見教官在訓斥儀容不整的同學吧。其

實,美其名為週末輔導的勞動服務、對服裝儀容的強制規定、各種限制學生行為的校規……種種

一切都是尚存於校園中的「父權」幽靈。只是學生從來不會,也不能去質疑,而權力的體系也一

直維持下去。

那麼,回歸原點。父權到底是什麼?它只存在於校園中嗎?它到底合不合理?它是用什麼方

式管理大家?為了讓大家更理解究竟是什麼在監視、管控,甚至是壓迫特定的族群(如校園眾多

的學生),我們請到了知名的作家張娟芬老師,來從她的生命經歷談她對父權的認識與反抗。

張娟芬在台灣早期的婦女運動及女同志運動中,擔任了重要的觀察、紀錄,以及參與者。她的《愛

的自由式》、《姊妹戲牆》書寫了當時女同志的愛情、生活,及對父權的抗爭,如今已然成為經

典(時報出版社今年甚至推出十年紀念版)。她在《姊妹戲牆》的後記提到:「十幾年前我對異

Page 2: Café philo

性戀霸權的看法,今日觀之仍然大致切合情勢,例如《犀利人妻》不脫女女競爭的父權模式…讀

者甚且可以在新事件與舊事件之間找到工整的對照,例如施明德要求蔡英文公布性傾向一事…屏

東車城女學生相偕自殺,也令我們想起北一女資優學生相偕自殺的憾事。我不敢竊喜自己的分析

有何神算,只遺憾社會是不是進步得太慢。」如此對父權「犀利」的觀察及批判,後也延伸至其

參與台灣反死刑運動。在縝密的觀察及實際參與中,她接連出版了《無彩青春》、《殺戮的艱難》,

抗議這個社會是如何不公的審判及草率對待嫌疑犯,並且判處死刑。《殺戮的艱難》一書更以感

性的文字和理性的分析獲選該年中國時報十大好書,其影響力可見一班。

今年十月底,同志大遊行剛結束以後,一位楊姓國中生自殺了,原因是因為其學校的同學

看不慣他的性別氣質,而對他集體霸凌。然而,細究其原因,我們發現霸凌本身絕不是造成他自

殺的唯一原因。事實上,楊姓同學的班導師在得知其遭受霸凌之後,竟要其改變其特質,並和班

上陽剛同學靠攏。這樣的說法及輔導方式正顯現出父權在性別及校園教育中的無孔不入。

因此,大家應該可以發現,「父權」是個我們不得不打交道的對象。從每天在校園中聽到

的「教官訓斥」,到這個社會辯論最嚴重的同志及死刑問題,張娟芬老師要為你們剖析父權最原

始的面貌,讓大家仔細思考,到底還有多少壓迫等待我們去抗爭!

※補充:

講者簡介─張娟芬

丹麥阿胡斯大學與德國漢堡大學聯合授與新聞學碩士。參與社會運動多年,因為蘇建和案的因

緣,關注司法改革等人權議題。

作品曾獲中國時報十大好書、聯合報年度選書、台灣文學獎。現專職寫作,著有《姊妹戲牆》、

《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等書。

演講B─「性別教育盲不盲?─從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殞落講起」

【時間】12月19日‧13:20 - 15:20

【地點】嘉義高中‧史蹟文物館(嘉義市大雅路二段 738 號)

【主持】陳柏兀∣台灣大學社會系畢業,嘉義高中校友

【與談】王振圍∣前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高中輔導老師,臺灣立報「性別大補帖」專

欄作家

【主辦】青平台︱http://www.ystaiwan.org/,綠逗嘉義人在地青年讀書會

「性別教育」,是一個最近常常出現在新聞媒體和政客口中的詞彙。即使它出現的如此頻繁,如

果我們深深思考,我們卻會發現我們對它一無所知。為什麼?因為性別教育從來就不曾在台灣的

教育體系中好好的實施過,所以當每個學生幾乎都能把國文課本的古文倒背如流時,卻沒有一個

學生能夠好好的詮釋性別平等。

那麼,你可能會質疑:沒有性別教育,我還是過得好好的、我還是可以考學測指考、我還是可以

升大學啊!甚至可能有一些不屑的同學心裡想著:性別教育再怎麼教也比不上我用網路「學」到

Page 3: Café philo

的東西。你甚至覺得你的性知識比老師豐富多了。但,仔細看看近來的時事,我們不禁要反過來

質疑,真的沒有性別教育的必要嗎?媒體網路傳播的性知識真的正確嗎?

去年年初,台北市公布了一項公文,禁止台北市國高中成立同志社團,其理由是為「防止高中、

職(含)以下學校社團,假藉該社團名義,誘導吸收學生,從事同志交誼等活動,以保障學生自

然適性之發展空間。」這樣的舉動馬上引來軒然大波,各社會團體馬上表示這已經違反性別教育

平等法,壓縮校園中不同性別氣質及傾向的學生的生存空間。但社會的主流聲音對此卻還是毫無

質疑。

今年年中,當教育部委派的專業學者及教師終於編撰好性平教育手冊,即將發送給各國高中教師

時,一個自稱「真愛聯盟」的宗教右派團體突然殺了出來,表示反對學校教授同志相關議題的課

程。他們輕易地藉由宗教力量動搖了立委,使其阻擋性平教育的進行,並且把眾多學者多年的努

力工作毀於一旦。

今年十月底,報導表示一位鷺江國中的楊姓學生因為被認為和主流性別氣質不同,而受到持續不

斷的霸凌。最後,他選擇在同志大遊行的隔天奪走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你還以為這一連串荒謬的事情和性別平等教育的缺席沒有關聯,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可以

發現,我們的政府對於在國高中校園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一點也不重視,他們也一點都不尊重每

一個學生獨特的性別氣質。這使得各個地區的老師及學生也連帶著麻痺了。在缺乏性別教育的情

況下,有許多的學生感到痛苦、被忽略,甚至是被觀念錯誤的同學霸凌,而老師甚至不願保護他

們。從葉永鋕之死,一位在 2000 年因陰性特質而在學校廁所身亡的國中生,到今年楊同學自殺,

已經十一年了。我們到底改變了什麼?校園變得比較安全了嗎?性別真的平等了嗎?

為了檢討這點,我們請到在性別教育領域有豐富經驗的王振圍先生,首先為我們分析性別社團在

高中的生態(包括南北差異、資源多寡),接著探討性平教育的制定目標及實際效果(評價大學、

高中校方的作法、性平會的存在重要與否,還有同志教育),最後和同學、老師一起討論高中校

園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

性別教育到底盲不盲?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

※參考資料:

反真愛聯盟網站:http://tulvlie.tw/

王振圍個人網站:http://tas.bravo.org.tw/wei/ (內含其所有報紙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