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156 第五章 日治以來的社會變遷 第一節 礦業興衰 一 、統治政策 (一)殖民地特別法 日本過去沒有統治殖民地的經驗,對於台灣民眾激烈的反抗,日本國會制定了「六 三法」,將國會對台灣的立法權委託給台灣總督,使總督可針對台灣的特殊情形來立 法,其中很多都和鎮壓叛亂和經濟剝削有關。西元 1895 年-1922 年,是綏撫期著重在 鎮壓叛亂,尊重台灣人的舊習慣,以維持社會穩定為目標。總督府將國家權力從中央、 地方延伸到鄰里,社會角落。透過鐵路、行政、警政、衛生、教育、郵政、電信、報 紙、廣播、戶口土地普查等,政令直接傳達到每個村落。 西元 1 8 9 5 年,中日甲午戰後,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人。 台灣島民,推唐景崧為台灣民主國總統,領導抗日、自治事宜。五月卅一日,日軍因 見北部各海岸軍隊戒備森嚴,而轉從澳底與福隆之間的鹽寮海灘登陸 140 。(見圖5-1) 佈署在三貂地區的軍防只有由曹田 141 和吳家長領導的兩營土勇,埋伏於魚行附近某山 頭險要處,擬為共和國打一響亮的頭陣。拂曉,日軍向頂雙溪街開拔。曹、吳二首及 眾人因向陽之故,而以手遮日,自草叢中觀察敵情。而日軍之先鋒部隊卻早已從望遠 鏡中窺得伏軍,乃另遣一小隊從另一方面包夾。在日軍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質問 之下,吳家長 142 心存逃避,將一切責任部推到曹田身上,曹田及眾人卻跪稱他們不是 來伏擊的。日軍將領以為他們人人以手遮日的觀察敵情,是舉手向他們敬禮,遂釋放 他門回去。等日人統治全台後,曹田為迎接日軍第一人,但土匪出身,目不識丁,所 以僅命令他為雙溪庄庄長。日後,曹田率部眾圍剿抗日民軍,成為日本總督手下的紅 140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台北:聯經,1998),頁110。 141 唐羽,《雙溪鄉志》,人物志 卷十,(台北:雙溪鄉公所,2001),頁794。 142 吳家長非名人,「家長」乃俗謂好管間事者之渾名,曹田本為泰平地區的土匪首領,共和國初立,經投效改編為本 地土勇首領。

第一章 緒 論02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3276/5/n...156 第五章 日治以來的社會變遷 第一節 礦業興衰 一 、統治政策 (一)殖民地特別法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156

    第五章 日治以來的社會變遷

    第一節 礦業興衰

    一 、統治政策

    (一)殖民地特別法

    日本過去沒有統治殖民地的經驗,對於台灣民眾激烈的反抗,日本國會制定了「六

    三法」,將國會對台灣的立法權委託給台灣總督,使總督可針對台灣的特殊情形來立

    法,其中很多都和鎮壓叛亂和經濟剝削有關。西元 1895 年-1922 年,是綏撫期著重在

    鎮壓叛亂,尊重台灣人的舊習慣,以維持社會穩定為目標。總督府將國家權力從中央、

    地方延伸到鄰里,社會角落。透過鐵路、行政、警政、衛生、教育、郵政、電信、報

    紙、廣播、戶口土地普查等,政令直接傳達到每個村落。

    西元 1 8 9 5 年,中日甲午戰後,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人。

    台灣島民,推唐景崧為台灣民主國總統,領導抗日、自治事宜。五月卅一日,日軍因

    見北部各海岸軍隊戒備森嚴,而轉從澳底與福隆之間的鹽寮海灘登陸140。(見圖 5-1)

    佈署在三貂地區的軍防只有由曹田141和吳家長領導的兩營土勇,埋伏於魚行附近某山

    頭險要處,擬為共和國打一響亮的頭陣。拂曉,日軍向頂雙溪街開拔。曹、吳二首及

    眾人因向陽之故,而以手遮日,自草叢中觀察敵情。而日軍之先鋒部隊卻早已從望遠

    鏡中窺得伏軍,乃另遣一小隊從另一方面包夾。在日軍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質問

    之下,吳家長142心存逃避,將一切責任部推到曹田身上,曹田及眾人卻跪稱他們不是

    來伏擊的。日軍將領以為他們人人以手遮日的觀察敵情,是舉手向他們敬禮,遂釋放

    他門回去。等日人統治全台後,曹田為迎接日軍第一人,但土匪出身,目不識丁,所

    以僅命令他為雙溪庄庄長。日後,曹田率部眾圍剿抗日民軍,成為日本總督手下的紅

    140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台北:聯經,1998),頁 110。 141 唐羽,《雙溪鄉志》,人物志 卷十,(台北:雙溪鄉公所,2001),頁 794。 142 吳家長非名人,「家長」乃俗謂好管間事者之渾名,曹田本為泰平地區的土匪首領,共和國初立,經投效改編為本

    地土勇首領。

  • 157

    人。

    清光緒廿一年(1 8 9 6 年)六月十四日,日軍進入台北城。十七日舉行始政典禮,

    在台北縣下設基隆、宜蘭、新竹三支廳,展開了軍政統治。西元 1 8 9 6 年冬 11 月,本

    地遠望坑人林秀成奮起發難,日本駐軍一小隊應訊前往討伐,於四份子山(外柑村境

    內)間遭義民設伏圍擊殲滅,僅一人負重傷逃亡報急。對於首先發難的三貂地區,日

    軍遭殲滅之恥,日本人要加倍追討。林秀成等人熟悉山勢和日軍進行游擊戰,日本人

    大燒山腳民宅,濫捕屠殺。在歸順皇軍的曹庄長帶領之下,屢次進行討伐,平定了亂

    事。三貂一時成為恐佈之地,是以今日平林、外平林、埔尾等地遭受波及。明治 3 1

    年以後,兒玉源太郎總督接任後,實行同化政策,招撫地方士紳,利用歸順者對地理

    的熟稔,並實施堅壁清野、濫燒民宅、斷糧路毒計,加上日軍武器精良、部隊眾多等

    因素,三貂地區的抗日活動於是完全被滅絕。

    圖 5-1 日軍侵台路線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台北:聯經,2002),頁 110。

    兒玉總督開始施行警察國家制。「台灣的警察,實為台灣殖民政策的重心所在。除

    本身固有的事務外,幾乎輔助執行其他所有的行政;台灣殖民政策的成功,一部分不

    得不歸功於這一警察制度。」143警察制度配合保甲制,警察除了本身的職務外,更加

    143 鹽見俊二,<日治時代臺灣之警察與經濟>,(台北:臺灣銀行季刊,1953),5(4),頁 141。

  • 158

    輔助區長(後來改稱街庄長)執行勸業、土木、納稅、戶口調查等任務,不但維持了

    社會的治安,同時對台灣經濟的開發有很大的助益。144鄉人以林秀成遺害鄉里,部分

    人士不以林氏為義士,聲稱「林氏,土匪也,因日治不易作案而反日,屠殺日軍而遺

    禍鄉里,是匹夫之勇僅能逞一時之快也。」145

    在行政區劃分方面,明治 2 8 年(1 8 9 5)6 月 5 日,雙溪鄉北部屬三貂堡,隸屬

    於台北縣基隆支廳,南部烏山、大平、料角坑、溪尾寮等地由台北縣直轄。明治 3 0

    年(1 8 9 7)5 月 2 7 日,廢支廳設辨務署,雙溪鄉北部隸屬頂雙溪辨務署,南部隸屬

    於景尾辨務署。明治 3 2 年(1 8 9 9)7 月廢頂雙溪辨務署,南北部皆併歸基隆辨務署

    管轄,是雙溪行政區劃分上的一次統一,延用到今日。明治 34 年(1 9 0 1)1 1 月廢縣

    為廳,設頂雙溪支廳隸屬基隆廳。明治 4 2 年 1 1 月 25 日廢基隆廳,頂雙溪支廳改隸

    台北廳,轄頂雙溪、槓仔寮、大平三區,由原有的 2 0 廳改為 1 2 廳,下設支廳。頂雙

    溪支廳轄三貂地區(包括頂雙溪、槓仔寮、大平三區)原隸於基隆廳。改制後,廢基

    隆廳、頂雙溪支廳仍在,直隸於台北廳治下。從明治 2 8 年到明治 4 2 年短短的 1 4 年

    間,雙溪地區在行政區劃上竟有五次的變更。大正九年(1919)是日治在台灣的最後

    一次行政區劃的更改,廢廳為州、設街庄,雙溪庄隸台北州基隆郡(見表 5-1)。146大

    正十四年(1925),三貂堡劃分為頂雙溪貢寮二庄,雙溪庄包括十五大字,有雙溪、魚

    行、武丹坑、石壁坑、石笋、燦光寮、三叉港、平林、柑腳、三叉港、大平、溪尾寮、

    料角坑、烏山、丁子蘭坑。

    144 莊英章,《林圯埔一個台灣市鎮的經濟發展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 8 號,1977),頁 44。 145 參考王一剛,<義軍進攻台北,圍攻宜蘭>,《台北文物》十卷一期;介逸生,<義民合攻台北城>,《台北文物》

    五卷一期。 146 台北縣志疆域志,頁 43。

  • 159

    表 5-1 日治至民國雙溪行政區域沿革

    明治 28 年

    (1895)

    三貂堡 三貂嶺、草嶺間北部:雙溪、槓子寮

    南部:大平、烏山、料角坑、溪尾寮

    台北縣基隆廳

    淡水縣拳山堡

    明治 30 年

    (1897)

    頂雙溪 三貂嶺、草嶺間北部:雙溪、槓子寮

    南部:大平、烏山、料角坑、溪尾寮

    頂雙溪辨務署

    明治 32 年

    (1899)

    頂雙溪 南、北合併,統有雙溪、槓子寮、

    大平三區

    基隆辨務署

    明治 34 年

    (1901)

    頂雙溪 南、北合併,統有雙溪、槓子寮、

    大平三區

    基隆廳、

    頂雙溪支廳

    20 廳

    明治 42 年

    (1909)

    頂雙溪 南、北合併,統有雙溪、槓子寮、

    大平三區

    台北廳、

    頂雙溪支廳

    12 廳

    大正 9 年

    (1920)

    雙溪庄 今雙溪鄉境 台北縣基隆郡 5 州

    2 廳

    民國 34 年

    (1945)

    雙溪鄉 今雙溪鄉境 台北縣基隆郡

    民國 39 年

    (1950)

    雙溪鄉 今雙溪鄉境 台北縣

    資料來源:台北縣志、疆域志、噶瑪廳志、游純澤《源遠流長話》,(台北:雙溪鄉公所,1992),頁 7。

    日治中期,社會慢慢安定進入安定的繁榮。大正九年(1 9 2 0)是最後一次行政區劃

    上的更改,雙溪在日本殖民政策下,經濟發展與人口增殖方面都有長足進步。九份、金

    瓜石、武丹坑(屬雙溪鄉境內)的金礦已經大量的開採,在平林、柑腳的煤礦也陸續開

    採了,農暇之餘作礦工,有額外的經濟收益,商店生意欣欣向榮,外來人口湧入,農業

    已被忽略。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方為了作戰所需,加強了礦業的開採,引進了新技術、

    新機器。農產品的剝削,青、壯年的征調當兵,使得社會經濟體制大為破壞。雙溪地區

    的居民為了生活,開闢不可能成為農地的山地,所能種植的只是甘藷、甘藷葉,以及其

    他易活的菜蔬。在這個貧瘠的山區,土地的利用已呈超飽和的狀態。尤其是住在雙溪街

    市的居民,在糧食獲得方面更為不易。有人舉冢鄉下投靠親友,有的長期接受鄉下親友

    的接濟,更必須動手開墾,三餐能有稀飯吃就是人間美味。

  • 160

    (二)日本內地法

    台灣局勢逐漸穩定,在 1923 至 1945,日本政黨內閣派任文官總督來台灣,且隨內閣

    的更迭替換,配合實施同化政策,將西化的日本法律施行於台灣,但在台日人與台人在

    實質權益上依然有許多的落差。而日本的許多現代化措施,大都先在台灣推出,包括「國

    語政策」、調查統計、都市計畫等,台灣是日本現代化的實驗室。總督府推動的各項調查

    統計如土地、林野、國勢、宗教、舊慣、蕃族、衛生等調查資料,成果豐富,具有重大

    研究價值。

    二、經濟策略

    台灣在日治時代仍是農業社會,歲入項目,租稅以地稅為主,另為專賣、專案公債、

    戰時公債、消費稅、補充金(日本治台前九年,用國庫歲入 5%治理台灣)。歲出項目,

    大多用於調查研究、人事行政、專業建設、教育社會、戰爭支援。既建設又剝削,是二

    十世紀新的殖民模式。147

    (一)米糖經濟

    清代在 1860 年以前的米糖貿易以南部為主,1860 年後北部山區生產茶、樟腦等出口

    品,台灣市場的經濟範圍於是為之拓展,在帝國主義經濟的衝擊下容易發生的雙元經濟、

    傳統手工業受破壞等問題,因為台灣本身的手工業原本就不發達,而且幅員狹小,所以

    沒有出現。至於 1860 年後台灣產業結構的日趨多元化,由米、糖擴大為米、糖、茶、樟

    腦,是經濟近代化的一個里程碑。這些經濟作物影響晚清台灣的開發、民間積富、政府

    稅收、區域均衡發展,而為日治以後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148。其中茶業,最能代表十九

    147 廖宜方,《圖解臺灣歷史》,( 臺北:易博士文化出版,2006),頁 138-139。 148 林滿紅,《茶、糖、樟腦等與晚清臺灣》,台灣銀行叢刊第 115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8),頁 98。

  • 161

    世紀後期台灣的經濟發展。地主掌握米糖,日商壟斷糖業,農民種植米糧自食或出售,

    已經是結構了自由市場的經濟運作和帝國主義的經濟壟斷。

    清朝時代的茶和大菁應該是雙溪最早的農作物。雙溪有很多茶園,因雨水充沛、多

    雲霧濕度,「雙溪茶」、「貂山茶」,曾經相當有名。當時有位何正種了二十甲,石壁坑連

    阿成及牡丹村張金陵都種很多茶。到日本時代開始採礦,因採礦工資較高,種茶製茶辛

    苦,慢慢茶園就荒廢或改種其他作物了。今日的雙溪我們還常常喝到小嬸婆自己種、自

    己採、自己炒的大鼎鍋自炒茶,茶葉從採收到製成過程,摘葉、曬、翻、炒、揉、烘、

    篩,完全以人力手工完成,別有風味。雙溪鄉內廣闊的山區都種植相思樹等,則是礦坑

    用坑木的產地,其中木炭,因煙少質硬耐久、熱度高,長度 30-40 公分,直徑 4-10 公分,

    適宜各種場合使用,曾廣受喜愛。而藤也用途廣泛,如藤椅、蒸籠等製品,雙溪山區以

    產藤多命名,如藤寮坑、新寮仔等,曾盛極一時。

    雙溪沒有染色的店,但種了很多「大菁」,大菁收成時須要使其發酵、壓汁、濃縮後

    再拿到基隆賣,在頂雙溪市集泰昌街曾設有染坊。農產品三貂山崗產刺(胡)瓜,因地

    質好,生產的刺瓜特別香甜可口。除了赤瓜以外還有綠竹筍、芥菜等都多產而且好吃。

    現今山藥、茶花、野薑花、蘭花、櫻花,已成遊客的玩賞目標。而吃自己親人種的山藥,

    從每年 11 月至隔年的 3 月都有人採收,每次回到雙溪總是滿載而歸。而將山藥、蘋果、

    高麗菜打汁,竟治好了許多人多年的胃疾,山藥近年來已成家庭日常受歡迎的食膳。

    至於農業方面稻米產量不豐,明治三十九年(1906),時基隆廳長橫澤次郎,曾以免

    租三年,鼓勵雙溪開闢新田,田地增五十餘甲。明治四十一年(1908),三貂堡水田面積

    二千三百零二甲又九分九釐,旱田二千二百三十一甲。大正十四年(1925)記錄,共有

    有租地一千八百零四甲(含水田、旱田、建地);無租地八千三百七十六甲(池沼、原野、

    山林);未登錄地(河川地、埤圳與其他用地、道路用地),三類合計一萬零九百九十七

    甲。149 可見在鼓勵雙溪開闢新田上,日本是有建樹的。

    (二)礦業活動

    149 以上資料詳見《雙溪庄管內概況一覽》雙溪庄役場大正十四年原稿,頁 7-9。

  • 162

    雙溪地區在日治期間內,無論經濟發展與人口增殖方面都有足進展。九份、金瓜石、

    武丹坑(屬雙溪鄉境內)的金礦,在日本殖民政策下,已經大量的開採。淘金夢正為山

    間的街庄帶來衝擊和活力。同時,在平林、柑腳的煤礦也陸續開採了,農民有額外的經

    濟收益(農暇之餘去作礦工),商店生意欣欣向榮,外來人口湧進,農村社會呈現繁榮的

    情況。礦產的發現與開採,在雙溪近二百年的漢人拓展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改變

    了當地的經濟結構、人口生態,信仰組織,而且對國家社會的工礦發展也產生影響。

    1、金礦

    謝萬梓先生說雙溪鄉最早、有價值的礦區是三貂村礦區的煤礦及金礦,平林的水銀

    礦。大約在大正時代就已開採(瑞三金礦事務所上面,有一個六尺高的大石頭,是木川

    回日本時所立的石碑—無緣之墓,上面記載著木川回日本的正確日期。)木川金礦最先,

    金子多,於是開馬路,由三貂村經大粗坑→小粗坑→大芉林→金瓜石→水濂洞,再載回

    日本提煉;後來建十三層冶煉場(照片 5-1),不再運回日本,所以有十三層地名的由來。

    三貂金礦後已賣給台陽公司。

    金礦的產地在牡丹坑(現在牡丹坑草山附近),和金瓜石九份同屬安山岩地質的聯接

    地帶,和瑞芳、金瓜石同稱為基隆三金山。台北廳志:「武丹坑金山係由木材組經營,年

    產金 120~100 貫左右,為全國第二位。」150清康熙 23 年(1684),諸羅知縣季麟光<台灣

    現雜誌>「金山在雞籠山,三朝(即三貂)溪後山,土產金」。當時的迷信傳說,開採金

    礦會有大變故,所以,清廷禁絕人民採取。

    光緒 1 6 年(1890),在鋪設台北、基隆間鐵路的架設七堵鐵橋時,工人在基隆河河

    床砂礫中發現砂金。1890 年九月,淘金者數千,遍及基隆河上、下游。1892 年,在瑞芳

    設砂金抽釐局,以徵稅方式允許採金。1894 年 6 月,以包商制准民營包工經營。後陸續

    發現九份、金瓜石、大竿林(以上屬瑞芳)、大粗坑、粗坑(即武丹坑金山)礦床,盛況

    150 石塚義二,《台北廳志》,(1919),頁 717。

  • 163

    空前。1894 年 6 月,清廷再復砂金抽釐制,增設九份、小粗坑分局。

    明治 29 年(1896)9 月,重訂礦業規則。後轉手台籍人士,聯合 1 6 年承包。民國

    34 年(1945)台灣光復後,政府開放民營,由於民資不足,各種機械又遭日本軍人破壞,

    只能克難進行,但開採成績卻很優異。歷經 50 年的開採(1895~1945),武丹坑主礦脈挖

    空,後九份、金瓜石礦山也續遭停採命運。地方因採金繁榮、暴富已不可能會出現了。

    照片 5-1 明治末牡丹十三層製鍊所

    資料來源:翻拍自雙溪舊照片(可瞭解當時製煤的景況)

  • 164

    2、水銀礦

    相傳在日治時候,上林村一位農民到今日水銀礦址附近的山坡地耕作,無意間發現

    一塊顏色很奇怪的石頭。於是將這顆怪石暗藏在草叢中。日暮天黑,才偷偷將怪石搬運

    回家。思索再三,決定將怪石送到日本政府礦務當局化驗,謀合作開採的計劃。日本當

    局,以官方主持開礦,給檢石頭的人利益。當時科技測量水準不夠,水銀礦石堅硬不易

    提煉,又找不到主礦床,虧損累累,最後停採。民國 58 年,水銀礦的礦場曾經高達 10

    個,面積達 544. 27 公頃之多,但是仍然不敷成本,最後也遭停採的命運。

    3、煤礦

    在日據初期,蘇丁賢是第一個在魚行村礁溪仔的山嶺上開掘煤礦的人,創立以人工

    開採的小型「大平煤礦」。清代最後一任地方官,也在雙溪川的附近探煤挖礦,用途多為

    瓦窯磚廠的燃料,用溪舶或帆船順雙溪,運到下游各處及宜蘭、基隆各地。當時,煤的

    體積大運銷不便,金礦沒落後,注意力才轉移到煤礦業。大正九年(1924)宜蘭線鐵路

    通車;民國 59 年(1970)雙溪鄉有煤礦礦場 59 個,面積 8988.27 公頃,可說是全盛的高

    峰時期,頂雙溪煤業更是擁有數千工人的大礦,在台北設有公司、醫院,備有工人宿舍、

    交通車,對地方經濟影響很大。後來由於工人薪金的大輻提升,又有國外煤炭的開放進

    口,業者深受打擊。頂雙溪煤業的大公司,也因虧損太多而停採。

    三貂村的第二個煤礦是何正與廖正合資開採的三益煤礦。後來平林也有日本人開採

    的煤礦,和最早的林義德、林明傳等合資的坑,泰發煤礦。泰發後來賣給台陽才改成雙

    溪礦業,台陽再賣給鄭東波。煤礦盛時一天的產量約六百噸,礦內外的工人約一千人。

    後煤礦挖完,坑道又太深,不夠成本,通風道困難,不易開採151。其他煤礦有魚行粗坑

    151 *工作面日稱切羽(ki,ri,ha),為坑道掘進現場,坑道延先,盡頭處。*側壁坑道左右壁(或煤層項,底

    側稱頂下壁)。*頂磐坑道之天井,上磐,煤層上磐。或稱「天磐」*底磐煤層下磐,坑道之底側。*吊天在

    長壁式的採掘跡內、不墜落的直接頂磐之謂。此類頂磐太長,大時會影響煤面磐壓。致煤層變硬難掘,要設

    法打掉。*腳踏前坑道延先之路底:日稱踏(fu.ml.ma.e)*磐膨日稱磐膨くれ(ban.bu.ku.le),六坑道底磐受聲壓

    隆起者。*山鳴日音(ya.ma.nali),由煤層,岩層內傳出之悶雷聲。聲響出自煤層或岩層內能量(壓力)的釋

  • 165

    煤礦,在國校下去隧道口,另外牡丹還有煤礦,(1)定福煤礦後來稱牡丹煤礦(2)十三

    層上面的龍光煤礦:它是生產無煙炭(3)龍美煤礦(4)協進煤礦:它是生產油炭(5)

    協益煤礦。

    表 5-2 雙溪鄉金礦與煤礦資源之分佈

    資料來源:台北縣礦產統計,(1970),林再生,<雙溪鄉煤礦開發小史>,《北縣文化》,(2001),頁 80。

    由表 5-2 來看雙溪鄉的煤礦分布,主要是分布在牡丹村及三貂村(煤礦有牡丹、隆

    美協進、協益等礦場)。另據資料,礦場盛時,月產煤數千噸。柑腳城位於長源村及外柑

    村,有外柑腳煤礦和泰發煤礦,煤質最好。魚行村有大規模魚行煤礦,居民大都從事礦

    業。雙溪村、共和村、新基村等礦業鄉鎮,產煤與金,居民大都半農半礦。一般說來,

    金礦、水銀礦對經濟的影響是片面的、間接性的;煤礦才是全面的。宜蘭鐵路(見表 5-3,

    圖 5-1)的開通,自縱貫鐵路八堵站分出支線經瑞芳至雙溪,再東經貢寮、草嶺隧道通宜

    蘭直至蘇澳,和北迴鐵路相接,對雙溪鄉的煤礦業是很有幫助的。至於先前的外柑村運

    煤鐵路,被產業道路的卡車搬運所取代。雙溪煤礦一般因為蘊藏量大,而且煤質好,開

    採時所須運用的人力是多方面的,對市鎮繁榮的影響是直接的,所以是礦產中的主流。

    放。有時會是煤層,岩層落磐或突出之前兆。*煤厚炭層之厚度。

    *累層開採煤層有數層成累層時之稱謂。*假層俗叫﹝kc.ien)台俗層叫(ien),對標準層以外煤層稱謂。

    *走向煤層,岩層的水平方向。*傾斜煤層,岩層與走向成直角方向的傾角方向。*石釘煤層中夾在的炭質

    頁岩。有時是夾杆或夾有低級煤。*石掘進,改修時之廢石或採煤時的石釘等之通稱。或稱碴。

    *師父或稱頭手,日稱先山(sa.ki.ya.ma),工作面先手,熟練工。*助手或稱二手,日稱後山(a.to.ya.ma),末熟

    練工。坑道掘進*斷層因地層構造而地層斷折不連續之變化。俗稱「柵」。*磐折,斷磐日名磐折(ban.o.le),

    柵之小者,小斷折,落差 1m 左右。愈深溫度愈高,愈危險。

    礦脈的名稱 頂雙溪煤田 武丹坑煤田 武丹坑金礦

    分佈的區域

    本煤 田主要部份分佈於雙溪河

    之北方;煤田呈東北東---西南西

    延長;另一帶則走向南北,向西

    傾斜。

    本煤田於牡丹村之

    南,呈現北 45 度東

    之延長方向。

    分佈於武丹坑石英安山岩塊

    與 其 接 觸 與 北 方 之 水 成 岩

    中。

    開採

    礦區

  • 166

    而研究煤礦開採所須用到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如泥水工、木匠、水電工、運輸業、

    公司職員、五金機械......等,會影響到地方的繁榮,帶動商業的發展,至於而登記為農民

    的就業人口中,其中有一大半的人主要經濟收入實際上是來白自礦業方面的,有的人以

    礦工生活為主;或在農閒時候去做礦工,農業持續耕作的原因,是祖先遺留下來的田產。

    所以,農業活動常以僱工方式進行,但是為保有土地所有權,所以在職業欄上登錄為農

    民;在歷年從業人口百分率的變化當中,可以明顯的看出、農業和礦業是對立的。

    當年度礦業景氣,礦工人數增加時,農業人口自然降低,這種情形很明顯。但就雙

    溪鄉歷年來就業人口的職業分類來看,農業從業人口的比例仍然是比較高的。總括金礦

    的土石是岩層,叫紅仙岩,煤礦是水仙岩及粉岩,土質容易鬆動滑落,因此金礦還可以

    找到坑道,而煤礦都已崩落,無法查看。平林有水銀,在日本時代就已開採,光復後雖

    然繼續開採,因產量不多,後來就關閉。

    表 5-3 日治時期的交通

    地 方 長 度 時 間

    縱貫線 基隆至高雄 246 哩 明治 41 年 4 月(1908)

    基隆至台北複線 大正 8 年 4 月

    宜蘭縣 八堵至瑞芳 大正 8 年 5 月

    八堵至猴硐 大正 9 年 1 月

    八堵至三貂 大正 11 年 5 月

    八堵至牡丹 大正 11 年 9 月

    八堵至雙溪 大正 12 年 10 月

    基隆輕鐵 基隆至猴硐 11 哩 大正 3 年春

    基隆至十坑 (九年二坑) 1 哩 大正 3 年

    基隆至九坑(大粗坑) 1 哩 大正 5 年

    資料來源:整理自《煤港、雞籠-基籠煤業史手記》(基隆:基隆文化局,2001),頁 45。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台灣進行次殖地的策略,台灣東北角一帶,成為日本人榨取金、

    煤、銅等礦產和於漁村的漁產、農作物的地域範圍。1924 年底為延續清朝的開發成果,

    打通三貂嶺隧道、瑞芳到大里間的鐵路,連貫蘇澳、基隆港,也連繫了北基宜區域運輸。

  • 167

    圖 5-2 昭和 10 年(1935 年)宜蘭線鐵路略圖

    資料來源:戴寶村,《宜蘭縣交通史》,(2001),引自昭和 10 年版(1935),《台灣鐵

    道旅行案內》,日本旅行協會台灣支部,頁 122;陳敏雀,<淡蘭古道文山

    線的開發、沒落與文化再興>,(2005),頁 22。

  • 168

    表 5 -4 明治四十四年(1911)雙溪鄉礦區表

    礦區所在地 號碼 坪數 許可 年產量斤 礦業人 備註

    三貂堡武丹坑庄 武丹坑

    944 30﹐000 42﹐40 448﹐742 木村久太郎

    三貂堡武丹坑庄 燦光庄

    553 466﹐278 37﹐40 4﹐161﹐586 木村久太郎

    三貂堡武丹坑粗坑 1﹐035 55﹐306 43﹐11 1﹐613﹐100 野崎與三松

    同上 1﹐149 36﹐065 元 12 ------ 同上

    三貂堡武丹坑庄 尪仔崙

    1﹐015 31﹐374 43﹐50 778﹐500 賴火輪

    三貂堡武丹坑庄 粗坑下坑

    542 23﹐500 37﹐40 833﹐000 賴火輪外一

    三貂堡武丹坑庄 尪仔崙石

    40﹐60

    壁坑庄 837 47﹐302

    ----- 木村久太郎

    三貂堡平林庄 外平林

    1﹐118 30﹐320 45﹐50 ----- 曹田外三人

    三貂堡平林庄 麻竹坑頂雙

    1﹐082 69﹐810 44﹐70 54﹐434 謝水龍

    溪庄 三貂堡魚行庄 新站頂雙溪

    955 47﹐759 42﹐60 ----- 鳥岡新八外 一

    庄九分坑 三貂堡魚行庄 粗坑仔

    545 196﹐310 37﹐40 1﹐067﹐311 連金壽

    三貂堡魚行庄 841 129﹐668 40﹐70 675﹐000 曹田

    資料來源:林再生,<雙溪鄉煤礦開發小史>《北縣文化》,(台北:北縣文化局,2001),頁 80。

    在二 0 年代(如表 5-3 及 5-4),即民國元年(1912)雙溪鄉礦區表和民國九年(1920)

    雙溪鄉礦區表,已可看出當時武丹坑庄的盛況。而礦業的主持人木村久太郎及台人賴火

    輪等更佔有相當的地位,另如曹田、賴火輪、周步蟾等,也是各領風騷。

  • 169

    表 5-5 大正九年(1920)雙溪鄉礦區表

    礦區所在地 號碼 坪數 許可 年產量斤 礦業人 備註

    基隆郡雙溪

    庄武丹坑 542 23﹐500 37﹐40 683﹐673 基隆社外一

    基隆郡雙溪

    庄武丹坑 944 30﹐000 42﹐40 下 34﹐900 田中礦山社

    基隆郡雙溪

    庄武丹坑 1﹐289 70﹐116 3﹐90 --- 同上

    基隆郡雙溪

    庄武丹坑 1﹐916 31﹐160 8﹐10 --- 同上

    基隆郡雙溪

    庄武丹坑 2﹐218 401﹐676 10﹐50 --- 顏窗吟

    基隆郡雙溪庄

    石筍武丹坑 1﹐702 153﹐747 7﹐80 --- 周步蟾外二

    雙溪庄武丹坑 1﹐572 4﹐473﹐910 7﹐10 --- 基隆炭礦社

    雙溪庄

    武丹坑平林 1﹐582 167﹐643 7﹐20 --- 余友連外一

    雙溪庄

    武丹坑石壁坑 1﹐359 317﹐317 5﹐10

    上 365﹐

    000 何政

    雙溪庄

    武丹坑燦光寮 553 489﹐989 37﹐40 --- 田中礦業社

    雙溪庄

    雙溪武丹坑 2﹐278 152﹐215 10﹐11 --- 藍江福外一

    雙溪庄雙溪 1﹐019 37﹐320 43﹐70 --- 何政外一

    雙溪庄

    雙溪魚行 545 473﹐840 37﹐40

    1﹐167﹐

    372 周步蟾外七 魚行坑

    雙溪庄

    雙溪魚行 955 47﹐759 42﹐60 --- 島岡新八外 一

    雙溪庄

    雙溪魚行 2﹐190 165﹐312 10﹐30 --- 許丁王外二

    雙溪庄

    雙溪魚行 2﹐250 135﹐319 10﹐90 --- 林廷仔外一

    雙溪庄

    雙溪魚行平林 1﹐595 311﹐364 7﹐30 --- 基隆岸炭礦社

    雙溪庄魚行 841 129﹐668 40﹐70 463﹐000 曹田外一

    雙溪庄魚行 1﹐992 174﹐665 6﹐40 --- 許義傑外五

    雙溪庄

    平林柑腳 1﹐546 1﹐419﹐263 6﹐12 --- 基隆炭礦社

    資料來源:林再生,<雙溪鄉煤礦開發小史>《北縣文化》,(台北:北縣文化局,2001),頁 80。

  • 170

    表 5-6 雙溪鄉四○年代(1950)開採煤礦名單

    礦 名 礦區所在地 礦業人 沿 革 生產量(斤) 備 註

    協進 雙溪鄉武丹坑 許來 1951 年開坑 20﹐000 斜坑採上本二層

    永順 雙溪鄉

    燦光寮石筍 吳連慶 1956 年開石門平水坑 4﹐000 採本下二 層後頂順

    武丹坑 雙溪鄉

    武丹坑燦光寮 工礦公司 1919 年(大正八年)日人開斜坑

    22﹐500 有斜坑二

    外柑腳 雙溪鄉平林柑腳 連莊耀 1931 年開坑 28﹐000 有坑內斜坑二

    芳基 雙溪鄉

    九份坑新店 何茂林 1954 年開坑 2﹐800 斜坑一

    東明 雙溪鄉柑腳 藍明發 1956 年開沆 後嘉天,雙溪分坑

    協益 雙溪鄉牡丹坑 林義德 1947 年開坑 12﹐000 坑內斜坑一

    宜宏 雙溪鄉保民村新

    基村 何政 1952 年開坑 水平斜坑

    東發 雙溪鄉平林 徐火木 1949 年開坑 10﹐000 斜坑一後東和,東莊

    永明 雙溪鄉柑腳 簡阿強 1956 年開坑 平水坑

    義美 雙溪鄉丁子蘭坑 林標州 1954 年開坑 3﹐500 平水坑

    泰發 雙溪鄉

    外平林柑腳 林義德 日治開坑 1952 年再開 48﹐000 坑內斜坑二雙溪礦業

    魚行新 雙溪鄉雙溪 邱秀榮 日治時開坑後再開 16﹐000 坑內斜坑

    建成 雙溪鄉牡丹村 連尚壽 1956 年開始產煤 3﹐500 平水坑後慶隆

    雙溪 雙溪鄉

    平林新寮子 黃世雄 日治開坑後復工 3﹐000 平水坑

    洽成 雙溪鄉

    武丹坑石筍 藍明發 1953 年開始產煤 4﹐000 平水坑後金雞吉成

    福進 雙溪鄉

    頂坪外平林 藍江發 1956 年開坑 3﹐600 平水坑

    協成 雙溪鄉

    平林新寮村 詹錦鐘 1954 年開坑 3﹐000 平水抗

    頂雙溪 雙溪鄉上林後追

    馬坑 黃滋藩 1947 年開坑 19﹐400 斜坑

    長源 雙溪鄉磐山村 許宗魁 1956 年開坑 2﹐300 平水坑

    協山 雙溪鄉

    平林乾溪子 許朝聘 1955 年開坑 800 平水坑

    大千 雙溪鄉

    平林牡丹坑 周麗先 1955 年開斜坑 20﹐000 斜坑

    龍光 雙溪鄉

    三貂嶺十三層 李龍卿 1970 年開坑 1974 年收 48﹐978 斜坑

    資料來源:抄自臺灣省煤業調節委員會刊<臺灣煤礦簡介>

  • 171

    表 5-7 雙溪鄉的礦場數及其面積 單位:公頃

    年度 總礦

    場數 總面積

    煤礦

    礦場 面 積

    水銀

    礦場 面 積

    1968 63 8554.99 54 8051.72 9 503.27

    1969 68 9528.43 58 8984.16 10 544.27

    1970 69 9532.54 59 8988.27 10 544.27

    1971 58 7774.72 50 7276.76 8 497.96

    1972 48 7545.05 38 6991.91 9 510.95

    1973 45 7218.44 40 7138.01 2 80.43

    1974 42 6909.68 38 6711.45 1 65.00

    1975 61 9691.53 56 9434.36 1 65.00

    資料來源:台北縣礦場統計資料(1968-1975)

    由表 5-4 至 5-7 可了解雙溪鄉在五、六十年代,煤礦及水銀礦仍是產業主流,及當時

    的煤礦開採盛況。而表 5-6、5-7「雙溪鄉的礦場數及其面積」、「雙溪鄉四○年代開採煤

    礦名單」更清楚的說明雙溪鄉內各礦場在戰後開採年期和開採期間中的總生產量的情

    形。也可由生產看年平均產量瞭解雙溪鄉的規模,更藉由產量的產值來推測計算,能給

    予雙溪鄉的勞工及器材供應商提供的薪資及貸款。戰後隨著經濟建設需要,雙溪煤礦業

    的復興雖不太早,卻有與眾不同的興盛,由照片 5-2~5-11 所記錄的採礦過程,或許更能

    深入的瞭解雙溪煤礦的開發歷史。「雙溪鄉四O年代開採煤礦名單」,計有二十三礦場(由

    牡丹、雙溪兩站出口為二十二礦,五O年代增加龍光煤礦)的盛況。但若依歷年生產統

    計來說,礦場中因煤層條件安定、品質優良而能長期經營者,也僅有數礦而已。152

    152 林再生,<雙溪鄉煤礦開發小史>,《北縣文化》,(台北:北縣文化局,2001),頁 82~91。

  • 172

    表 5-8 雙溪鄉開採煤礦名單

    礦 名 礦區地址 礦區 礦業人 沿 革 開採年期 生產量 備 註

    牡丹 雙溪鄉三貂

    村武丹坑 167 牡丹股

    日 人 開 於 1919年 1949~1981 963,091

    慶隆 雙溪鄉三貂

    村石壁坑 398 慶隆股 1956 年產煤 1956~1978 579,797

    協益 雙溪鄉三貂

    村粗坑 林義德 1947 年開坑 1948~1961 112,731

    協進 雙溪鄉三貂

    村粗坑 1129 許 來 1951 年開坑 1951~1962 164,733

    魚行 雙溪鄉魚行

    村坤溪 1463 邱秀榮 1911 年義修開 1953~1972 410,545 礦區後台陽

    泰發 雙溪鄉新基

    村 905 林義德 1952 年開坑 1952~1979 973,221 後雙溪礦業

    頂雙溪

    同上

    平溪鄉上林

    村七分寮

    904 107 鄭塘坡

    1948 年開坑1956 年移鄭塘坡

    1948~1981 458,663 原李清彩

    外柑腳 雙溪鄉柑腳

    村 125 連莊耀

    1931 年開坑1945 年工礦公司移轉

    1948~1968 309,025 後併泰發頂

    雙溪

    頂 雙 溪

    雙溪鄉新基

    村石筍 2135 鄭塘坡

    1947 年向工礦公司包採 1962~1979 104,503

    頂順 雙溪鄉上林

    村新寮子 1539 曹文通

    1956 年設權開坑 1962~1968 70,279 中部系

    大千 雙溪鄉平林

    村七寮坑 773 周麗先

    1949 年開平水坑 1949~1971 ----

    東發 雙溪鄉武丹

    坑平林 333 徐火木

    1949 年開平水坑 1951~1969 44,394 後改斜坑

    漢隆 雙溪鄉平林 1085 陳素香 平水坑 1956 改斜坑 1957~1972 25,038 中部系

    龍光 雙溪鄉三貂

    村武丹坑 李龍卿 平水坑內斜坑 1970~1974 48,978 牡丹延長

    金雞 雙溪鄉武丹

    坑石筍 藍明發 1951~1961 53,814 吉成坑

    東明 雙溪鄉平林

    柑腳 藍明發 斜坑 1956~1971 18,507 後雙溪分坑

    振成 從缺 1965~1979 48,571

    宏林 雙溪鄉內平

    林三叉坑 636 鄭連發 1970-1971 7,503

    資料來源:抄自臺灣礦業史煤礦編主要礦場紀要

    而由表 5-8 雙溪鄉開採煤礦名單,訴說著雙溪鄉礦業史從最早日本人開礦的民國 8

    年牡丹礦,及採煤開採期間由自民國 37 年(1948)至民國 70 年(1981)開採年期的發展

    概況。至於龍光煤礦更是牡丹煤礦的延長、外柑腳後併泰發頂雙溪煤礦、魚行礦區後併

  • 173

    歸台陽煤礦的記錄,是見證雙溪鄉礦業發展史的最佳紀要。

    圖 5-3 雙溪鄉地質構造解說圖

    圖 5-4 頂雙溪、雙溪煤礦開採計畫圖

    資料來源:林再生,<雙溪鄉煤礦開發小史>《北縣文化》,(台北:北縣文化局,2001),頁 82、88。

  • 174

    雙溪鄉地理位置,位於臺灣北部煤田的北東偶隔著貢寮鄉及面臨太平洋。而由地質

    構造而言,則此一地域係臺灣北部煤田的最東北端,自西邊金山員潭仔起經崁腳萬里、

    大竿林木山、基隆田寮港、瑞芳四腳亭、平溪三貂而雙溪鄉等各煤田平行的分布,至雙

    溪鄉的東南方才被屈尺斷層所限(見圖 5-3、5-4)。

    雙溪鄉露出煤層有自平溪鄉延續至牡丹坑地方的石底系及較多的木山系煤層分布

    著。而露出於此地域木山系煤層之煤質又分為兩類,一為硫份較高而弱粘結的僅適合於

    鍛焦用原料煤,另一則為在新竹、苗栗地區嘉樂、南庄的低硫強粘結性原料煤之前,戰

    前即是台灣僅有的治金用低硫原料煤產地,且僅集中在柑腳、平林一帶地方。

    而開礦的前提條件為交通運輸與煤質、煤厚,是百餘年來期開坑的重要因素。日本

    領臺初期僅有民壯寮、魚行,後交通漸次發展;大正九年(1 9 2 0)是日治在台灣的最後

    一次行政區劃的更改,雙溪地區在這一段期間內,在經濟發展與人口增殖方面都有長足

    進展。九份、金瓜石、武丹坑(屬雙溪鄉境內)的金礦,在日本殖民政策下,已經大量

    的開採。淘金夢正為山間的街庄帶來衝擊和活力。同時,在平林、柑腳的煤礦也陸續開

    採了,農民有額外的經濟收益(農暇之餘去作礦工),商店生意欣欣向榮,外來人口湧進,

    農村社會呈現繁榮的情況。但宜蘭線鐵路要待到民國十三年才完成,自此煤炭的運銷管

    道始告完成。此後逐漸煤礦的開發,但仍以牡丹、魚行地方較為發展外,柑腳、坪林地

    方則因降煤距離太遠而難發展。

    雙溪鄉雖位於煤礦集中地邊遠地區,早期交通不便以致成為墾殖較慢的地區。但是

    靠著水量豐沛的溪流與煤質煤層條件的優點,在清朝後期已見開發活動。日本領臺隔年

    (35 年)的最早產業調查報告中與台灣北部煤田調查報告中,也有記錄。以後的開採活

    動更隨著宜蘭縣鐵路的開通和輕便鐵路的配合,從距車站近距離的地方漸漸向遠地開

    發。但逐漸安定的煤業卻因戰爭期中所需的電力、勞力、物資的缺乏影響下,被迫休坑。

    雙溪鄉產業結構早期以農業為主要的經濟活動,到後來礦業機能投入,然而到礦業

    枯竭時,就業結構紛紛轉型,以商業為主,製造業與營建業為輔的經濟活動。如把雙溪

    鄉 12 個村中,按照行政區來劃分成市區,礦區與其他區等三大區,市區為雙溪、新基、

    共和村;牡丹聚落區之魚行、三港、牡丹、三貂與平林村以及外柑聚落區的上林、外柑、

  • 175

    長源村,其他區為泰平村。可知在民國 60 年至民國 82 年間各聚落的經濟空間分布情形。

    表 5-9 台煤產量及價格 產量單位:公噸 指數:1987=100 煤價單位公噸/日圓

    西 元 生產量 指數 煤價 西 元 生產量 指數 煤價

    1897 明治 30 年 19275 100 5.34 1924 大正 13 年 1506451 7816 7.70

    1898 明治 31 年 42262 219 4.45 1925 大正 14 年 1704581 8843 7.62

    1899 明治 32 年 29818 155 3.61 1926 昭和 1 年 1794511 9310 7.40

    1900 明治 33 年 41994 218 3.82 1927 昭和 2 年 1857257 9636 9.15

    1901 明治 34 年 64319 334 3.90 1928 昭和 3 年 1583958 8216 8.50

    1902 明治 35 年 96585 501 3.30 1929 昭和 4 年 1530025 7938 6.55

    1903 明治 36 年 80553 418 3.41 1930 昭和 5 年 1598728 8294 5.68

    1904 明治 37 年 82020 426 3.16 1931 昭和 6 年 1421544 7375 4.60

    1905 明治 38 年 94216 489 3.24 1932 昭和 7 年 1354995 7030 4.65

    1906 明治 39 年 102384 531 3.33 1933 昭和 8 年 1533103 7954 5.00

    1907 明治 40 年 134186 696 3.59 1934 昭和 9 年 1520926 7891 5.56

    1908 明治 41 年 153099 794 3.63 1935 昭和 10 年 1596672 8284 6.20

    1909 明治 42 年 181956 794 3.93 1936 昭和 11 年 1743777 9046 6.50

    1910 明治 43 年 229802 1192 3.61 1937 昭和 12 年 1953346 10134 7.70

    1911 明治 44 年 252898 1312 3.70 1938 昭和 13 年 2198542 11406 12.10

    1912 大正 1 年 276246 1553 3.54 1939 昭和 14 年 2618877 13587 14.80

    1913 大正 2 年 309371 1433 3.77 1940 昭和 15 年 2841414 14741 14.20

    1914 大正 3 年 342783 1778 3.80 1941 昭和 16 年 2853832 14806 14.80

    1915 大正 4 年 379368 1968 3.81 1942 昭和 17 年 2356313 12225 16.48

    1916 大正 5 年 517589 2685 3.66 1943 昭和 18 年 2237725 11609 18.10

    1917 大正 6 年 672997 3491 4.48 1944 昭和 19 年 1913393 9930 22.50

    1918 大正 7 年 801520 4158 6.86 1945 昭和 20 年 794558 4122 230.00

    1919 大正 8 年 1086907 5638 8.10

    1920 大正 9 年 1139358 5911 8.05

    1921 大正 10 年 1029410 5341 8.20

    1922 大正 11 年 1347449 6991 7.46

    1923 大正 12 年 1444921 7496 7.90

    資料來源:黃清連《黑金與黃金:基隆河上中游地區礦業的發展與聚

    落的變遷》,(板橋:縣立化中心,1995),頁 73-74。

  • 176

    而由表 5-9 台煤產量及價格的數字中,可知自 1919 年(大正 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後,煤產量 1086907 公噸,單價 8.10 日圓;後狂飆至 1937 年(昭和 12 年)後皇民化運

    動的 1953346 公噸,單價 7.70 日圓至 1945 年(昭和 20 年),產量減少為 794558 公噸,但

    價格卻飆漲至 230 日圓。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介入戰爭與對台灣的政策,時事

    發展影響煤礦的發展,也左右了台煤產量及價格。

    照片 5-2 礦坑工作圖

    資料來源:林再生,<雙溪鄉煤礦開發小史>《北縣文化》,(台北:北縣文化局,2001),頁 90。

    (瓦斯突出預防,長孔鑽孔工作 )

  • 177

    照片 5-3 礦坑工作圖

    資料來源:林再生,<雙溪鄉煤礦開發小史>《北縣文化》(台北:北縣文化局,2001),頁 90。

    (大斜坑掘進多孔鑽孔工作 )

    照片 5-4 礦坑工作圖

    資料來源:林再生,<雙溪鄉煤礦開發小史>《北縣文化》(台北:北縣文化局,2001),頁 90。

    (大斷面斜坑裝碴機 )

  • 178

    照片 5-5 運煤軌道車

    資料來源:雙溪民俗文物館連煥代先生提供

    照片 5-6 煉煤爐灶 照片 5-7 煉煤煤炭

    資料來源:照片 5-6~5-7 雙溪民俗文物館連煥代先生提供

  • 179

    照片 5-8 煉煤爐與工具 照片 5-9 煉煤工具

    照片 5-10 煉煤工具 照片 5-11 煉煤場

    資料來源:照片 5-8~5-11 雙溪民俗文物館連煥代先生提供

  • 180

    第二節 社會變遷

    「文化」(culture)與「耕作」(cultivate)有著相同的詞根。耕作指耕種土地,人們

    作用於自然的方式;而文化則是指除了自然界以外的一切事物。文化是人造的,是由他

    人認可的,且被習俗化的,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意義豐富的情境,使人們能在其中體會、

    思考自己以及外在的世界。不同層次間並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補充。共享的意義是文

    化核心,存在於人群中,一起用特殊的方式來解釋事物。

    台灣移民大都來自閩粵地區,而且多半屬於經濟性移民,所以有高度的市場趨向、

    富於創業精神、社會特重財富,且有活潑的社會流動,如農墾性、商業性、人群間適應

    性遷移等,而移墾社會的「俗化」趨勢,社會上陋俗盛行,文教不興,精緻文化無由發

    展。153初期漢人社會的開墾活動,因祖籍、族姓、佃農與財主…等,而有紛爭衝突,也

    是「俗化」的必然表徵。一般所謂的新興領導階層,在清代台灣漢人的社會大致可分為

    上、下兩層,上層為士紳和富豪,下層則包含佔多數的庶民和極少數屬於「下九流」的

    賤民。其中,擁有科舉功名的士紳居主導地位,社會階層的活動性並不活潑。

    日治初期,總督府對各地士紳,富豪等社會領導階層採取攏絡利用政策、以爭取其

    支持與合作。總督府延攬其擔任縣、廳及辨務署參事,街庄區長、保甲局長、保正、甲

    長、壯丁團長、教師等職位,如雙溪鄉的曹田、莊廷燦等154,將台灣社會菁英悉數納入基

    層行政和治安組織中,建構台灣社會新領導階層。換言之,大部分舊社會領導階層家族

    因之延續地方「權力家族」的地位,甚至更加提高其地位。由於舊有憑科舉功名以取得

    士紳地位之途已斷絕,加上總督府創設紳章制度,以攏絡社會領袖協助建立社會秩序,

    並誘使富豪參與殖民經濟的開發,致使紳章頒授對象不限於有功名之士,反而大多是與

    總督府合作者和富豪,士紳集團的主導地位,逐漸被富豪集團所取代。總督府更實施西

    式新教育以取代傳統教育,並與社會中、上層子弟作為主要勸誘入學對象。舊家子弟大

    多具備較一般民眾有更優越的教育資格和專業訓練,比較容易脫穎而出,繼承其父兄的

    153 蔡淵洯,<清代臺灣移墾社會>,(台北:師大教輔委員會,1996),頁 86-87。 154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頁 162。記錄曹田經歷是庄助役,曾任

    保正、庄長、區長。莊廷燦經歷是貢生、區長、參事,曾任造酒公司理事、商行老板、漁業公司董事、礦物主。

  • 181

    社會地位而成為新社會領導階層。新、舊社會領導階層間很具有延續性,「家世」仍然是

    左右社會地位的要素。

    1920 年代以後,新教育出身的精英,開始在社會各部門普遍扮演重要的角色。其次,

    因台灣中、高等學校教育設施極為不足,惟有賴留學教育以為挹注。因此,受過高等教

    育的留學生漸漸成為社會領導階層的重心。再者,由於教育機會的偏頗,加以受時代潮

    流及社會價值觀念等影響,新社會領導階層的教育資格呈現集中的現象,而以學習醫學、

    師範、法政及經濟者佔多數。醫師、教師、律師等所謂「三師」也成為最受社會尊崇的

    行業,但畫家、音樂家、記者、作家等也可以其專業成就取得社會地位,職業逐漸趨於

    平等化。155

    也就是說,日本統治台灣直到一九二 0 年代才開始標榜同化政策。到了一九三七太

    平洋戰爭爆發,才在台灣與朝鮮透過各種強迫和利誘的手段,急速推動全面的皇民化運

    動。但日本不鼓勵台民和日人通婚,也沒有賦予台民平等的政治權力。真正同化落實在

    領台初期就開始推行的日語教育上。因為語言不但可以傳遞文化,也是人群溝通的工具。

    總督府透過語言徹底改造新ㄧ代台民的心靈意識,泯除台民之間的特殊與差異。

    雙溪鄉的鄉治,在嘉慶 10 年,開始設置列守戍邊。嘉慶 12 年(1807),楊廷理為淡蘭

    官道之開;次者、粗坑口、頂雙溪、遠望坑,三處渡口,為官所設、便宜利行旅。道光 8

    年,設置公廨,僅供官吏,過境歇息住宿;雍正,設淡水廳,有竹塹、淡水二堡。嘉慶、

    道光,開始在廳下各地施行街庄的自治組織,名稱有總理、董事街庄正、街庄副等頭銜。

    道光 16 年,「莊規禁約」中所釐訂四則之ㄧ云:「各莊間設總理、董事、莊正、莊副,官

    給紮戳記,約束莊眾,不許爭鬥滋事、搶擄為匪」。156

    三貂有「保」的名稱,首先出現在咸豐 6 年「討匪曉諭碑」。連同興族譜記載連元橋

    為貂董事四十餘年,他就任當在嘉慶、道光二代。光緒元年台北建府,下設二縣一廳,

    基隆廳,下統四堡金、雞、貂、石。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三貂地區確立為廳下四堡

    之ㄧ。光緒 13 年,三貂嶺稅卡設置,18 年基隆金砂局開辦,為方便三貂堡內採金人領牌

    加入淘洗三貂溪分局設置,並在抽釐金所在設置有司事一名。

    155 張勝彥等著,《臺灣史》,(臺北:五南,1996),頁 247-248。 156 《淡水廳志》,頁 385。

  • 182

    周步蟬在日本人侵台時位居頂雙溪街總理,許松英為頂雙溪街的街長。明治 28 年

    (1895 年)日人借頂雙溪街民居設立頂雙溪警察派出所。明治 40 年(1907),莊廷燦以基隆廳

    參事兼任頂雙溪區庄長,明治 41 年廷燦依願免區庄長,周步蟾復履任。1920 三貂堡被分

    為二:將頂雙溪區與大平區,及本來併在貢仔寮區之丁蘭坑劃入,設置雙溪庄。其餘貢

    仔寮區與澳底區則建為貢寮庄。

    台灣剛開始對日本是個陌生的地方,漢人的社會文化更在許多方面與日本人截然不

    同。總督府因而編列許多經費、聘請學者,動員人力物力進行廣泛調查,掌握領土內各

    種情報資料。用向歐美學習的調查統計來輔助統治。總督府推動的各項調查統計,如土

    地調查、林野調查、國勢調查、宗教調查、舊慣調查、蕃族調查、衛生調查。除了基本

    的行政、警政單位之外,總督府不斷的鼓勵、甚至規定鄉鎮地方成立各式各樣團體,協

    助總督府落實各項政策,包括社會福利、社會教育和經濟合作等事務,企圖將整個社會

    納入統一的規格。在進入戰爭後,為了動員台民的人力與資源,總督府更創設各種新團

    體,建立國家指揮社會的系統。台民的生活世界是由上而下建構的組織,政治經濟、社

    會文化的互動也都界線明確、單位完整,使基層民眾以親緣和祖籍分類的心態逐漸淡薄,

    而孕育出對鄉土的認同,建立「地域社會」觀念。

    警察和保甲是為期最長、影響最深的組織,對日治初期總督府為弭平反抗勢力很有

    助益。 至於平均密佈在地方上的派出所,代表了總督府的國家權力,成為與台民最直接

    接觸與最密確的政府機關,承辦衛生、戶政、警政,甚至役政等事務,涉及台民生活中

    的各種事項,也發揮了管理社會的強大威權。保甲更是嚴密監控台民反亂的組織,藉由

    連帶懲罰的壓力,許多抗日活動常在預謀階段就被破獲,後保甲轉化為輔助地方行政的

    基層組織。「保甲書記」擔任戶籍行政的工作,負責登記人口的生死遷移與婚姻狀態,涉

    及人民在親屬關係、身分證明等民事法的認定,俾使總督府能掌握人口的實際結構與動

    態。至於公共空間中的街莊役場、街莊協議會、經濟生產、社會福利、社會教育;生活

    空間的家戶、個人;權力空間:派出所、保甲、壯丁團,層層相扣。

    民國 34 年秋,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重歸祖國。政府在接收以後,行政區域曾作若

    干調整,基隆郡役所改為瑞芳區署,頂雙溪街庄改稱雙溪鄉。民國 3 9 年,台灣改設 1 6

  • 183

    縣 5 省轄市 1 管理局,原有區署裁撤,變溪鄉則直屬台北縣管轄。

    光復後不久,雖然敢府廢除保甲制改為村里鄰制,並開始實施地方自治,但鄉鎮長

    之選舉,仍然由間接選舉所產生;也就是由各村里至少選出一位鄉鎮代表,組成鄉鎮民

    代表大會,再由代表會選出鄉鎮長。村里的完整性,已受到相當的重視。但自民國 4 1

    年,將鄉鎮長改為直接選舉後,同時又有縣市長的選舉,村里民有機會直接參與到鄉鎮

    級以上的社會活動,也開始關心到外界的事務。毫無疑問的,這是一種大的改變,使本

    來各自封閉孤立的鄉村社會整合到大社會中。

    一、人口結構的改變

    台灣自 1920 年代,因死亡率下降人口大幅成長。民國三十四年,台灣人口約有六百

    萬人;民國三十八年,中央政府播遷來台,大約有一百萬軍民隨行,使台灣人口結產生

    改變,外省人、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成為台灣的大族群。民國四十年後生育率開始

    下滑,民國四十年出生率千分之四十九‧九,民國六十五年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六四;

    而死亡率由千分之十一‧五七,到民國六十五年出生率千分之四‧六九。

    雙溪鄉的人口資料,在清代由於行政疆域的劃分,時常變更,今日的雙溪鄉疆域在

    清朝有隸屬於淡水堡、芝蘭堡、泰山堡等不同行政區,所以人口資料也無從整理出來。

    而目前所能查得出的最早人口資料是日據時代初期,明治三十三年(一九OO年)的人

    口普查資料。當時三貂堡共有人口二O七一二人,男性一一八五二人,女性八八六O人,

    唯當時三貂堡包括今日的雙溪、貢寮二個鄉鎮。到了昭和二年(一九二七年)雙溪庄單

    獨的人口統計總人口數是一四三二一人,男性七八一九人,女性六五O二人。從上面這

    一個人口數來看,當時雙溪鄉的人口是比明治三十三年時(一九OO年),人口有增長的

    現象。157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日本不斷的徵調臺灣同胞去充軍,加以美軍對臺

    轟炸與戰爭的關係,人員難免會有傷亡,所以雙溪的人口在當時呈現了緩慢的成長現象。

    157 日本籍保甲制度之建立,對每一鄉、庄之人口移入、移出均有完整資料,連村里人口異動資料均有,這是世界上很

    少有的。此項資料目前保存於中央圖書館內。

  • 184

    民國三十八年,臺灣光復以後,由於戰爭解除,社會得以安定,民生物資也較充裕,

    自然的人口也開始呈現成長現象。雙溪鄉人口的成長由於受到天然環境的限制,一直與

    礦業的發展有密切的關聯,如果礦業發達,人口就自然增加,反之,礦業蕭條,人口也

    就外流而減少。近二十年來,國內工商業急速發達,年輕人紛紛往大都市謀職,加以雙

    溪鄉礦業逐漸沒落,人口也就逐年遞減。

    從雙溪鄉戶政事務所獲得的人口連續性資料(註:人口資料有三種:一、連續性資

    料;二、調查資料;三、普查資料)分析得知:雙溪鄉目前人口演進,應屬於靜止型與

    鄉村型的狀態。從演化的情況來看,三十歲至五十歲間的人口較少,是人口外流的特徵。

    煤礦的開挖,使雙溪的生態結構改變。民國 81 年停採,使工作機會減少,三十歲至

    五十歲年齡層人口外流;既有的生活模式,產生變化。謀生不易、收穫有限;女子又多

    往外就業、升學,男子婚配不易,外籍新娘,因此興起。據資料統計,雙溪鄉老人比例

    已佔現今人口的 20%,每年約有 2000 多人,可領老年年金。而托兒所中三、四十人學生

    中,大約就有二、三十人,是外籍新娘所生;其中又以越南新娘最多,據預估再過幾年,

    有可能都變成越南村。158

    表 5-10 雙溪鄉人口出生、死亡人數表

    戶籍登記人數 出生 死亡 年(月)份別

    年(月)底人數 總增加率(%) 人數 粗出生率(0/00) 人數 粗死亡率(0/00)

    89 年 12 月底 9,976 -2.01 129 12.93 117 11.73

    90 年 12 月底 10,483 5.08 129 12.31 135 12.88

    91 年 12 月底 10,237 -2.35 134 12.93 107 10.33

    92 年 12 月底 10,061 -1.72 124 12.22 120 11.82

    93 年 12 月底 9,983 -0.78 101 10.08 126 12.57

    資料來源:彙整自《台北縣雙溪鄉統計要覽》第六期,(2004),頁 8。

    158 根據內政部統計,2004 年全國嬰兒中,就有一個「新台灣之子」,和六年前每 16.5 個嬰兒中才有一個相比,成長超

    過 50%。新台灣之子已經現在學校各處,在台灣一般孩子的四周。

  • 185

    表 5-11 雙溪鄉社會增加率及結婚、離婚對數

    結婚 離婚

    年(月)份別 自然增

    加率(%)

    遷入

    人數

    遷出

    人數

    社會增

    加率(%)對數 比率(0/00) 對數 比率(0/00)

    89 年 12 月底 0.12 455 672 2.18 96 9.62 19 1.90

    90 年 12 月底 -0.06 1,039 526 4.89 104 9.92 12 1.14

    91 年 12 月底 0.26 738 1,011 2.67 96 9.27 16 1.54

    92 年 12 月底 0.04 416 596 1.79 85 8.38 25 2.46

    93 年 12 月底 -0.25 459 512 0.53 53 5.29 21 2.10

    資料來源:彙整自《台北縣雙溪鄉統計要覽》第六期,(2004),頁 8。

    表 5-12 雙溪鄉現住人口數按性別年齡分

    總計 0~4 歲 5~9 歲 10~14 歲 15~19 歲 年

    男 女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89 9,976 5,467 4,509 510 279 231 380 187 193 333 176 157 623 312 311

    90 10,483 5,675 4,808 585 319 266 387 187 200 376 198 178 568 285 283

    91 10,237 5,586 4,651 585 310 275 391 201 190 360 186 174 500 263 237

    92 10,061 5,506 4,555 552 295 257 362 192 170 368 181 187 461 237 224

    93 9,983 5,465 4,518 540 288 252 348 188 160 378 199 179 416 204 212

    資料來源:彙整自《台北縣雙溪鄉統計要覽》第六期,(2004),頁 9-10。

  • 186

    表 5-13 雙溪鄉現住人口數按性別年齡分(續 1)

    20~24 歲 25~29 歲 30~34 歲 35~39 歲 40~44 歲 年

    別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89 871 448 423 813 498 315 812 536 276 738 488 250 666 426 240

    90 905 452 453 883 501 382 839 543 296 816 521 295 748 475 273

    91 859 427 432 853 466 387 812 539 273 760 494 266 737 487 250

    92 788 405 383 840 440 400 761 505 256 760 502 258 741 486 255

    93 739 371 368 835 441 394 750 486 264 742 499 243 737 477 260

    資料來源:彙整自《台北縣雙溪鄉統計要覽》第六期,(2004),頁 9-10。

    表 5-14 雙溪鄉現住人口數按性別年齡分(續 2)

    45~49 歲 50~54 歲 55~59 歲 60~64 歲 65~69 歲 年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89 619 360 259 457 237 220 516 255 261 706 336 370 723 366 357

    90 685 382 303 556 306 250 460 237 223 698 327 371 758 376 382

    91 664 375 289 593 324 269 404 212 192 680 335 345 729 355 374

    92 675 398 277 637 362 275 410 211 199 627 317 310 708 341 367

    93 708 431 277 643 374 269 421 213 208 614 321 293 685 323 362

    資料來源:《台北縣雙溪鄉統計要覽》第六期,(2004),頁 9-10。

    表 5-15 雙溪鄉現住人口數按性別年齡分(續 3)

    資料來源:彙整自《台北縣雙溪鄉統計要覽》第六期,(2004),頁 9-10。

    70~74 歲 75~79 歲 80~84 歲85~89

    歲 90~94 歲 95~99 歲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100歲 以 上

    89 561 286 275 306 140 166 189 88 101 100 36 64 41 12 29 7 1 6 5

    90 548 272 276 330 152 178 187 93 94 95 33 62 46 14 32 8 2 6 5

    91 596 295 31 358 170 188 201 96 105 95 35 60 49 12 37 8 4 4 3

    92 623 305 318 395 186 209 201 88 113 97 39 58 42 11 31 11 5 6 2

    93 651 318 333 432 201 232 189 76 113 96 39 57 47 13 34 10 3 7 2

  • 187

    表 5-16 雙溪鄉歷年扶養比

    資料來源:彙整自雙溪鄉公所(1956-1992)

    根據九十三年底戶籍登記資料顯示(表 5-10~5-15),現住人口 9,983 人,較上年年底

    出生人口數 10,061 人減少 78 人。現住人口性別組合男性較女性多,男性 5,465 人佔

    54.74%,女性 4,518 人佔 45.26%,另外六十歲以上人口為 2,726 人,佔總數人口 27.31%。

    死亡人數 126 人,自然增加率-0.25%。遷入人數 459 人,遷出人數 512 人,社會增加率

    -0.53%,結婚的對數有 53 對;離婚的有 21 對。

    以上述資料來分析,雙溪鄉的社會增加率是-0.53%,代表本地已是屬於人口外移區,

    且社會增加率是零或接近零;又人口成長率等於自然增加率-0.25%,加上社會增加率是

    -0.53%,總共-0.78%,人口成長趨勢緩慢,在人口結構中應該已算是屬於封閉系統。而

    六十歲以上人口為 2,726 人,佔總數人口 27.31%。可見留在家鄉的以老年人口為多,

    人口老化現象明顯。而一般因工作性質的差異,礦區、漁村等為女多男少,但雙溪鄉現

    住人口性別組合男性較女性多,且多將近 10%,可知已脫離礦區、漁村等聚落性質。

    至於雙溪鄉歷年扶養比是由【(幼年人口+老年人口)/青壯年人口×100%】所求得,

    自民國五十一年到五十七年比值曾飆高到一百以上,可知當時青壯年人口負擔很重;民

    度 0~14 15~64 65~ 扶

    0~14 15~64 65~ 扶養

    0~14 15~64 65 扶養

    45 41.1 56.3 2.6 78 58 45.9 50.9 3.2 96 71 29.2 62.3 8.5 6146 42.3 55.1 2.6 81 59 44.7 51.9 3.4 93 72 27.7 66.2 6.1 5147 43.5 54.6 1.9 83 60 43.7 52.1 4.2 92 73 26.8 63.8 9.4 5748 44.4 53.7 1.9 86 61 42.4 56.7 0.9 76 74 25.1 68.2 6.7 4749 45.1 52.3 2.6 91 62 41.1 55.1 3.8 81 75 24.8 67.2 7.8 4950 46.6 50.6 2.8 98 63 40.6 55.5 3.9 80 76 21.5 70.4 8.1 4251 48.2 48.9 2.9 104 64 39.3 56.7 4.0 76 77 20.8 70.2 8.0 4252 49.3 48.1 2.6 108 65 38.1 57.8 4.1 73 78 19.5 71.0 9.5 4153 49.0 48.1 2.6 108 66 36.8 58.9 4.3 70 79 20.7 69.4 9.9 4454 48.9 18.4 2.7 107 67 35.0 60.4 4.6 66 80 20.5 39.3 10.2 4455 48.5 48.3 3.2 107 68 33.4 61.7 4.8 62 81 18.7 70.0 11.3 43

  • 188

    國七十四年至民國八十一年,則降至比值四十幾,青壯年人口負擔較輕,這應該和都市

    化、人口外移有關。(見表 5-16)

    表 5-17 全省八十學年度國中平均班級人數

    澎湖縣 37.60 台中市 46.58 烏來鄉 31.00 雙溪鄉 44.54

    台東縣 37.67 台灣省 44.68 平溪鄉 34.00 新店市 44.80

    台北市 39.28 台中縣 45.44 坪林鄉 35.83 鶯歌鎮 44.92

    南投縣 41.81 台南市 45.35 石碇鄉 36.50 泰山鄉 45.18

    花蓮縣 41.62 高雄市 45.79 石門鄉 38.25 土城鄉 45.34

    新竹縣 41.74 彰化縣 45.76 貢寮鄉 39.36 五股鄉 45.58

    苗栗縣 42.62 台南縣 46.39 瑞芳鎮 41.04 淡水鎮 45.66

    新竹市 43.53 桃園縣 45.25 深坑鄉 41.69 三重市 45.85

    基隆市 43.09 嘉義市 46.04 金山鄉 42.47 樹林市 45.91

    宜蘭縣 43.19 台北縣 46.15 萬里鄉 42.55 板橋市 46.69

    嘉義縣 43.01 三芝鄉 41.71 蘆洲鄉 47.09

    屏東縣 43.44 八里鄉 43.10 中和市 47.99

    雲林縣 43.81 三峽鎮 44.02 新莊市 49.21

    台灣地區 44.15 林口鄉 44.11 永和市 49.42

    高雄縣 44.09 汐止鎮 44.40

    資料來源:台北縣綜合發展計畫(1991)

    表 5-18 全省八十學年度國小平均班級人數

    澎湖縣 26.44 台中市 47.47 烏來鄉 11.10 雙溪鄉 18.84

    台東縣 25.56 台灣省 41.10 平溪鄉 18.04 新店市 46.45

    台北市 41.21 台中縣 44.71 坪林鄉 20.89 鶯歌鎮 46.57

    南投縣 33.76 台南市 45.68 石碇鄉 13.87 泰山鄉 47.65

    花蓮縣 32.38 高雄市 44.30 石門鄉 23.97 土城鄉 52.05

    新竹縣 38.72 彰化縣 43.51 貢寮鄉 18.79 五股鄉 47.44

    苗栗縣 37.43 台南縣 37.99 瑞芳鎮 35.38 淡水鎮 44.02

    新竹市 45.08 桃園縣 45.52 深坑鄉 44.14 三重市 47.94

    基隆市 41.80 嘉義市 47.71 金山鄉 36.85 樹林市 44.73

    宜蘭縣 38.52 台北縣 45.58 萬里鄉 28.31 板橋市 51.49

    嘉義縣 30.08 三芝鄉 37.81 蘆洲鄉 51.58

    屏東縣 37.57 八里鄉 39.65 中和市 47.92

    雲林縣 36.17 三峽鎮 42.35 新莊市 49.37

    台灣地區 42.10 林口鄉 40.92 永和市 48.26

    高雄縣 40.35 汐止鎮 46.33

    資料來源:台北縣綜合發展計畫(1990)

  • 189

    表 5-19 台北縣各鄉鎮市 10 年來學生人數增減表

    國小 國中

    80 學年度人數減

    71 學年度人數

    學生數差除

    71 學年度人數

    80 學年度人數減

    71 學年度人數

    學生數差除

    71 學年度人數

    蘆洲 8,818 126.64% 蘆洲 3,851 201.94%

    土城 9,877 125.42% 土城 4,503 201.84%

    新莊 16,605 54.96% 新莊 11,551 104.15%

    鶯歌 3,141 50.54% 鶯歌 1,314 88.13%

    樹林 5,334 46.58% 樹林 1,976 76.59%

    中和 12,234 44.95% 中和 6,303 68.50%

    五股 1,713 40.94% 五股 2,888 62.89%

    新店 4,029 24.58% 新店 1,406 56.29%

    林口 795 24.39% 林口 12,110 44.91%

    淡水 1,485 18.83% 淡水 4,288 38.97%

    汐止 1,322 17.65% 汐止 1,396 25.23%

    板橋 10,668 16.59% 板橋 736 20.82%

    泰山 1,072 15.59% 泰山 3,209 20.23%

    深坑 163 15.52% 深坑 336 15.07%

    八里 308 14.39% 八里 76 15.05%

    坪林 55 7.97% 坪林 4 0.12%

    三重 3,471 7.90% 三重 -2 -0.22%

    三峽 125 1.85% 三峽 -25 -2.96%

    永和 -333 -1.19% 永和 -4 -3.03%

    三芝 -278 -13.82% 三芝 -118 -9.00%

    金山 -525 -21.88% 金山 -69 -12.97%

    萬里 -594- -27.40% 萬里 -260 -16.17%

    石門 -348 -31.58% 石門 -193 -28.98%

    烏來 -89 -34.10% 烏來 -1,593 -43.23%

    瑞芳 -2,480 -35.49% 瑞芳 -512 -47.67%

    石碇 -480 -53.04% 石碇 -167 -47.71%

    貢寮 -1,134 -54.92% 貢寮 -487 -49.59%

    雙溪 -1,077 -59.80% 雙溪 -210 -51.22%

    平溪 -761 -66.29% 平溪 -512 -67.19%

    資料來源:台北縣綜合發展計畫(1990)

  • 190

    由表 5-17 至 5-19 可知雙溪鄉中小學學生人數,自民國七十一學年度至八十學度人口

    增加率是負成長,國小學生少了 1077 人,成長率-59.80%;國中學生少了 210 人,成長

    率-51.22%。而自八十年度後,外流人口相當嚴重,國小平均學生人數,只有 18.84 人和

    國中平均學生人數 44.54 人,相差將近 25.7 人。而再根據鄉公所資料,自 89 年至 93 年,

    雙溪鄉國中畢業人數為 1500 人、1499 人、1373 人、1503 人、1481 人,國小畢業人數為

    1731 人、1743 人、1703 人、1829 人、1797 人。人數反而有增多,應與外籍新娘的增產報

    國有關。

    表 5-20 雙溪鄉現住原住民戶口數表

    戶數(戶) 人口數(人)

    合計 平地原住民 山地原住民年度別

    合計 平地原住民 山地原住民

    合計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89 7

    6 1 7 3 4 2 4 1 -

    90 9

    9 - 10 4 6 4 6 - -

    91 9

    9 - 11 4 7 4 7 - -

    92 2

    2 - 15 7 8 7 8 - -

    93 9

    9 - 14 8 6 8 6 - -

    資料來源:彙整自《台北縣雙溪鄉統計要覽》第六期,(2004),頁 15。

  • 191

    表 5-21 雙溪鄉現住原住民別人口數表

    總計 泰雅族 賽夏族 排灣族 魯凱族 布農族 曹族 雅美族 阿美族 卑南族尚未

    申報 年

    原住民 合

    計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合計 7 3 4 1 - - - 1 - - - - - - - - 2 3 - - -

    平地原住民 6 2 4 - - - - 1 - - - - - - - - 2 3 - - - 89

    山地原住民 1 1 - 1 - - - - - - - - - - - - - - - - -

    合計 1

    0 4 6 - - - - 1 2 - - - - - - - - 3 4 - - -

    平地原住民 1

    0 4 6 - - - 1 2 - - - - - - - - 3 4 - - - 90

    山地原住民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計 1

    1 4 7 - - - - 1 3 - - - - - - - - 3 4 - - -

    平地原住民 1

    1 4 7 - - - - 1 3 - - - - - - - - 3 4 - - - 91

    山地原住民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計 1

    5 7 8 - - - - - 2 - - - - - - - - 5 6 1 - 1

    平地原住民 1

    5 7 8 - - - - - 2 - - - - - - - - 5 6 1 - 1 92

    山地原住民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計 1

    4 8 6 - - - - - 2 - - - - - - - - 6 4 1 - 1

    平地原住民 1

    4 8 6 - - - - - 2 - - - - - - - - 6 4 1 - 1 93

    山地原住民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資料來源:彙整自《台北縣雙溪鄉統計要覽》第六期,(2004),頁 18。

  • 192

    表 5-22 雙溪鄉現住原住民年齡分配表

    年度

    別 90 91 92 93

    性別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地區

    總計 4 4 - 6 6 - 4 4 - 7 7 - 7 7 - 8 8 8 8 - 6 6 -

    0~4 - - - 1 1 - - - - 2 2 - 1 1 - 3 3 - 2 2 - 2 2 -

    5~9 1 1 - - - - 1 1 - - - - 2 2 - - - - 2 2 - - - -

    10~14 - - - - - - - - - - - - 1 1 - - - - - - - - - -

    15~19 - - - 1 1 - - - - 1 1 - - - - - - - - - - - - -

    20~24 - - - - - - - - - 1 1 - - - - 2 2 - - - - 2 2 -

    25~29 - - - 1 1 - - - - - - - - - - - - - - - - - - -

    30~34 1 1 - 2 2 - 1 1 - 1 1 - - - - 1 1 - - - - 1 1 -

    35~39 1 1 - 1 1 - - - - 2 2 - 1 1 - 1 1 - 1 1 - - - -

    40~44 1 1 - - - - 2 2 - - - - 2 2 - 1 1 - 1 1 - 1 1 -

    45~49 - - - - - - - - - - - - - - - - - - 2 2 - - - -

    50~5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5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6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5~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0~74

    75~79

    資料來源:彙整自《台北縣雙溪鄉統計要覽》第六期,(2004),頁 16。

  • 193

    表 5-23 一九一五年台北及桃園廳各堡平埔族人口數表

    地區 男 女

    台北廳

    大加蚋堡 40 25

    擺接堡 103 71

    興直堡 0 0

    八里坌堡 17 5

    芝蘭一堡 7 6

    芝蘭二堡 48 44

    芝蘭三堡 59 29

    金包里堡 0 1

    石碇堡 5 1

    基隆堡 90 68

    三貂堡 119 108

    文山堡內 26 11

    水面 1 0

    桃園廳

    桃淵堡 276 140

    資料來源:彙整日治戶政資料

  • 194

    表 5-24 雙溪鄉 93 年原住民人口數

    山地原住民 平地原住民 原住民人口總數 村 里

    男 女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計

    平林村 0 0 0 0 0 0 0 0 0

    三港村 0 0 0 0 0 0 0 0 0

    長源村 2 2 4 0 0 2 2 2 4

    魚行村 2 1 3 0 0 2 2 1 3

    牡丹村 1 2 3 0 0 1 1 2 3

    三貂村 1 1 2 0 0 1 1 1 2

    上林村 0 0 0 0 0 0 0 0 0

    外柑村 0 1 1 0 0 0 0 1 1

    泰平村 0 0 0 0 0 0 0 0 0

    新基村 0 0 0 0 0 0 0 0 0

    雙溪村 0 0 0 0 0 0 0 0 0

    共和村 1 1 2 0 0 1 1 1 2

    總 計 7 8 15 0 0 7 7 8 15

    資料來源:2004 年雙溪鄉公所原住民人口數繪製

    曾是三貂社原住民的新社,在日治時代還有二百二十七人(見表 5-23),如今仍然依

    山傍水,但原住民的身影寥落,人口數合計不到十戶,人數不超過二十人;年齡的分佈

    很年輕,不超過五十歲,其中以阿美族的數目較多一些。現今有原住民的村落,又以曾

  • 195

    經是礦區的聚落為主,如牡丹村、三貂村等(見表 5-24)。所以,據推測應該都是後來遷

    入雙溪的。

    二、都市化程度

    台灣自 1960 年經濟轉型後,進口替代帶動的工業化,配合出口擴張政策,獎勵投資、

    吸引外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農業人口外流。早期中小企業的工業化中心設在農村、

    小鎮城鄉,所以有許多人採取通勤。但後來工業中心設在大城市或鄰近區域,更有加工

    出口區的設置,因此吸引了許多農村的勞動力,也促成都市化的發展。

    自 1960 年代中期到 1970 年代初期,是農村外移都市人口的興旺期;由於較高職業

    的分化,比較好的報酬和聲望,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移入。總括而言,1970 年代中期以

    前,農村人口的外移地是重要大都會;1970 年代中期到 1980 年代中期,縣轄市級的都市

    是農村人口最重要的外移區域。1980 年代中期以後,因為服務業生產總值比例的加重,

    台灣產業又有轉型的現象。

    平林村,是雙溪鄉第二大村,人口外移,到處都是荒廢的家園,景象蕭條不堪;少

    數不願離開的長輩,大多風燭殘年,獨居老屋。截至二 OO 五年十二月底的統計,雙溪

    鄉十二個村,戶口統計共一萬七百三十一人,實住約五千人上下,這五千人中有工作生

    產力的,頂多五分之一。三千多甲良田,蔓草叢生; 其他村落自不待言。

  • 196

    5-25 雙溪鄉九十三年外籍配偶人數(人)

    資料來源:雙溪鄉衛生所提供(2004)

    表 5-26 雙溪鄉外籍新娘人數統計表(人)

    資料來源:台閩地區雙溪鄉戶口普查(2004)

    九十三年外籍配偶,雙溪鄉衛生所登記有案,列冊施打預防針等才 20 人(見表

    5-25);但實際經過 2004 台閩地區雙溪鄉戶政事務所戶口普查結果,外籍新娘人數已達

    村別 人數

    牡丹村 3

    雙溪村 2

    新基村 3

    平林村 3

    上林村 0

    長源村 0

    共和村 2

    魚行村 1

    泰平村 1

    三貂村 2

    外柑村 2

    三港村 1

    合計 20

    村 鄰 外籍新娘

    三港村 共 10 鄰 9

    三貂村 共 20 鄰 10

    上林村 共 14 鄰 9

    外柑村 共 17 鄰 10

    平林村 共 14 鄰 19

    共和村 共 13 鄰 5

    牡丹村 共 34 鄰 42

    長源村 共 20 鄰 12

    泰平村 共 19 鄰 4

    魚行村 共 23 鄰 13

    新基村 共 16 鄰 21

    雙溪村 共 19 鄰 12

    總共 166

  • 197

    166 人(見表 5-26),成長速度真是驚人。資料中顯示,又以從前的主要礦區如牡丹村 42

    人、新基村 21 人、平林村 19 人等為最多。

    表 5-27 雙溪鄉外籍配偶人數統計

    年度 人數

    88-90 年 71

    91 年 15

    92 年 22

    93 年 21

    94 年 10

    95 年 5(大陸)

    資料來源:雙溪鄉衛生所提供

    表 5-27 告訴我們自民國八十八年開始,雙溪鄉開始有外籍新娘嫁娶進入鄉內,本以

    越南新娘為多,但到民國九十五年,卻以大陸新娘為主軸。這也說明了兩岸關係的變化

    和通婚的事件,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表 5-28 台北縣各市鄉鎮人口變動狀況比較表

    76 77 78 79 80

    總人口數 56,837 54,828 53,964 53,505 53

    人口增加數 -1,825 -2,009 -864 -459

    瑞芳鎮

    人口增加率 -3.11% -3.53% -1.58% -0.85% -0

    總人口數 7,707 7,330 7,577 7,103 6

    人口增加數 -455 -377 247 -474 平溪鄉

    人口增加率 -5.57% -4.89% 3.37% -6.26% -1

    總人口數 13,595 13,055 12,815 12,399 12

    人口增加數 -703 -540 -240 -415 雙溪鄉

    人口增加率 -5.10% -3.97% -1.84% -3.25% -1

    總人口數 15,024 14,585 14,380 14,209 14

    人口增加數 -635 -439 -205 -171 貢寮鄉

    人口增加率 -4.60% -2.92% -1.41% -1.19% -0

    資料來源:四鄉鎮戶政事務所統計資料(1987-1911)

  • 198

    表 5-29 雙溪鄉歷年各村人口成長一覽表(單位:人)

    人口數 里名

    1951 年 1961 年 1971 年 1981 年 1992 年

    雙溪村 1101 1411 1701 1395 895

    共和村 781 981 1166 1192 789

    新基村 925 1651 2192 1749 1612

    魚行村 1589 1956 2044 1110 784

    三港村 895 1015 1123 847 636

    燦光村 771 852 839 …… ……

    牡丹村 1531 2581 3293 3806 2910

    三貂村 1208 1581 1486 752 474

    平林村 1215 1640 1796 1625 1356

    上林村 1495 2093 3208 1518 1091

    外柑村 1008 1496 1868 1006 653

    長源村 955 1286 1740 789 541

    泰平村 1226 1165 1036 450 310

    資料來源:彙整雙溪鄉公所(1951-1992)

    至於表 5-28 和 5-29 清楚說明著礦業都市如瑞芳鎮、平溪鄉、雙溪鄉、貢寮鄉等礦區

    沒落後,所呈現人口負成長的問題。而雙溪鄉的燦光村自 1981 年(民國 70 年),到 1992

    年(民國 81 年),十一年當中人口完全沒有變動;外柑村 653 人、三港村的 636 人、長

    源村的 541 人、三貂村的 474 人、泰平村的 310 人,都說明著人口的沒有成長和靜止停滯

    狀態,外移嚴重。

    表 5-30 雙溪鄉歷年歲入歲出決算表

    77 78 79 80 81 年 度

    金額 % 金額 % 金額 % 金額 % 金額 %

    載入部分

    1 稅課收入 33,661 22.40 34,919 25.53 39,224 26.37 42,197 33.17 33,967 25.46

    2 工程受益收入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3 規費及罰款收入 926 0.62 1,195 0.87 2,303 1.55 967 0.76 3,259 2.44

    4 財產收入 5 0.00 7 0.01 0 0.00 3 0.00 2,530 1.90

    5 營業盈餘及事業收

    入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 199

    6 補助及協助收入 114,997 76.52 94,896 69.38 103,904 69.85 83,777 65.85 93,125 69.79

    7 賖借收入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8 其他收入 701 0.47 5,763 4.21 3,329 2.24 280 0.22 543 0.41

    合計 150,290 136,780 148,760 127,224 133,433

    載出部分

    1 一般政務支出 15,938 10.69 18,530 13.55 22,929 15.41 23,825 18.80 24,452 18.61

    2 教育及科學文化支

    出 3,076 2.06 2,591 1.89 5,054 3.40 1,719 1.36 1,696 1.29

    3 經濟建設及交通支

    出(經濟發展) 115,372 77.38 101,777 74.41 100,913 67.84 76,218 60.13 76,348 58.10

    4 社會福利及衛生支

    出(社會安定) 13,464 9.03 13,460 9.84 19,434 13.06 24,578 19.39 24,721 18.81

    5 債務支出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3,725 2.83

    6 協助及補助支出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7 其他支出 1,239 0.83 422 0.31 430 0.29 406 0.32 466 0.35

    合計 140,089 136,780 148,760 126,746 131,408

    累計剩餘 1,201 0 0 478 2,025

    資料來源: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1992)

    由表 5-30 雙溪鄉歷年歲入歲出決算表可得而知,自煤礦停擺後,由七十七年至八十

    一年在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收入為零,以稅課收入和補助及協助收入為主;支出則以經

    濟建設及交通支出(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及衛生支出、一般政務支出為主。

    因此傳統農村的農業生產,面對市場、地主、天災、人禍的風險,經常威脅著農民

    生存的安全感。而生存攸關的考慮,世代相傳的結果,產生增強作用;加上生態條件的

    特殊化,使農民採取某種認知方式,來適應生態環境。例如,農業社會用迷信神助、守

    望相助、敦親睦鄰、飲水思源、敬老尊賢、重男輕女和家族主義等,來保障個體和整體

    的社會穩定作用。市鎮關係便透過勞動力的遷移,和大規模農產品與手工藝市場的發展,

    而日形密切。所以農村變遷的主要媒介,或由於土地改革、教育普及、農業推廣、新農

    業技術的引進、工業發展、交通與傳播發展、新文化人的來到等。也就是說農村的各種

    改變,在於人民心智、家庭生活、社區結構與關係、社區領導、鄉村整體(如土地利用、

    高利潤作物、更好的農耕方法、參與農業推廣)等的改變,以及從自給自足變成和外界

    互相依賴。

  • 200

    表 5-31 台北州街庄自耕戶、佃耕戶、自耕兼佃耕百分比

    市街庄名 自耕戶% 佃耕戶% 自耕兼佃耕%

    板橋庄 32.26 50.67 17.07 中和庄 26.05 56.91 17.01 鶯歌庄 35.79 50.43 13.78 三峽庄 49.06 30.00 20.91 土城庄 25.33 61.90 12.77 新莊街 23.67 68.41 7.92 鷺州庄 49.54 37.45 13.01 五股庄 27.89 59.39 12.72 林口庄 53.03 35.76 11.21 汐止庄 44.90 42.94 12.61 士林庄 43.78 45.70 10.52 北投庄 45.73 46.60 7.67 松山庄 34.06 36.44 29.50 內湖庄 31.07 50.12 18.81 平溪庄 54.57 36.58 8.85 淡水街 31.08 54.74 14.15 八里庄 21.24 35.11 43.65 三芝庄 29.34 48.68 21.95 石門庄 35.97 54.00 10.03 萬里庄 33.33 52.64 14.00 金山庄 30.26 52.63 17.10 七堵庄 45.55 36.13 18.32 貢寮庄 20.04 43.66 27.00 雙溪庄 26.40 47.35 26.25 新店庄 41.15 33.97 24.88 深坑庄 50.65 22.76 16.59 石碇庄 71.06 14.97 10.03 坪林庄 49.72 32.77 17.61

    資料來源:引用溫振華,,(台北:師大歷史研究所,1986 博士論文),頁 226。

    《農業基本調查表》第二,頁 92-93。

  • 201

    表 5-32 1906~1919 年與 1921~1931 年台北地區淨遷移率比較表

    資料來源:引用溫振華,,(台北:師大歷史研究所,1986 博士論文),頁 212。

    《臺灣現住人口統計》1906-1931 年資料整理。

    市街庄名 1906~1919

    淨遷移率(%)

    1921~1931 淨遷移率(%)

    後期與前期之差

    台北市 14.51 18.14 3.63 基隆街 31.42 23.75 -7.67 萬里庄 -5.28 3.21 8.39 金山庄 -10.96 -12.89 -1.93 七堵庄 -3.32 -2.29 2.03 瑞芳庄 26.27 22.13 -4.14 貢寮庄 -10.35 -15.84 -5.49 雙溪庄 -10.99 -11.94 -0.95 汐止庄 -4.05 -4.03 0.02 士林庄 -11.59 -7.36 4.23 北投庄 -7.34 -2.85 4.49 松山庄 -2.1 0.02 2.12 內湖庄 -5.31 -6.44 -3.31 平溪庄 -6.68 3.43 10.11 淡水街 -5.01 -9.52 -4.51 八里庄 -11.94 -17.86 -5.92 三芝庄 -7.67 -14.17 -6.50 石門庄 -7.42 -8.37 -0.95 新店庄 -8.84 -9.08 -0.24 深坑庄 -7.82 -4.02 3.80 石碇庄 -5.51 -9.56 -4.05 坪林庄 -12.62 -16.35 3.73 新莊街 -14.29 -13.57 0.72 鷺州庄 -10.39 -18.16 2.23 五股庄 -18.31 -13.58 4.73 林口庄 -13.07 18.89 5.82 板橋庄 -6.74 -3.23 3.51 中和庄 -8.17 11.13 -2.96 鶯歌庄 -13.20 2.08 15.28 三峽庄 -9.68 -0.19 9.49 土城庄 -12.37 -16.85 -4.48

  • 202

    表 5-33 1906 至 1919 年間台北州內淨遷出街庄職業人口百分比(1920 年)

    市街庄名 農業% 水產業% 礦業% 工業% 商業% 交通業%

    板橋庄 46.79 0.51 6.29 15.85 12.25 6.97 中和庄 48.10 0.07 18.55 10.33 6.62 4.42

    鶯歌庄 55.95 0.05 11.27 10.46 4.64 3.82

    三峽庄 66.83 0.13 1.88 7.43 6.83 6.96 土城庄 59.86 0.02 10.72 14.04 6.49 4.51

    新莊街 56.03 0.29 1.10 16.17 12.65 5.25

    鷺州庄 65.03 1.59 0.38 8.85 8.27 5.27 五股庄 87.70 0.38 0.59 1.95 2.54 3.77

    林口庄 86.07 0.03 0.66 2.09 3.20 0.95

    汐止庄 59.59 0.15 20.00 6.30 7.23 2.94 士林庄 60.41 1.84 1.97 9.07 7.86 4.90

    北投庄 64.77 1.10 1.74 10.35 5.37 4.23

    松山庄 43.01 0.10 9.40 24.68 10.47 3.12 內湖庄 60.76 0.05 15.06 9.94 3.86 2.58

    平溪庄 88.54 0 2.04 1.72 1.48 0.22

    淡水街 69.91 1.33 0.23 7.43 9.24 4.04 八里庄 84.65 3.01 0.17 2.27 1.94 6.48

    三芝庄 90.12 0.12 0.76 1.45 3.12 1.05

    石門庄 87.46 2.59 0.14 1.50 2.73 0.56 萬里庄 54.34 20.21 13.14 0.55 2.21 1.76

    金山庄 62.54 14.68 1.63 3.14 5.01 1.42

    七堵庄 53.00 0 27.96 2.94 4.32 4.84 貢寮庄 64.48 16.58 3.26 3.36 3.12 2.77

    雙溪庄 70.33 0.02 9.25 7.95 4.46 1.43

    新店庄 69.27 0.30 4.36 8.94 5.64 4.78 深坑庄 69.56 0.18 3.90 3.62 8.00 5.35

    石碇庄 85.90 3.04 2.67 3.32 0.92 0.94

    坪林庄 87.38 0.16 0.08 2.93 1.45 0.86 資料來源:引用溫振華,,(台北:師大歷史研究所,1986 博士論文),頁 212。

    《第一回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