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8
第一章  期刊文献概述 第一节    期刊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 世纪的 世纪至 从世界历史范围的角度审视,期刊文献产生(指真正现代意 义上的具有期刊特征的文献)于先进的西欧出现学会以后的 世纪中叶并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社会经济根源 和文化历史根源。 西欧社会经过长期而缓慢的中世纪(也称“中古”,是指从 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千余年的欧洲封建制时 代,即介于古代奴隶制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演进过程, 世纪前后,逐步进入一个新旧时代更替的变革时期。从 多年间(有史料说是 以人文 多年),西欧发生 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出前世未有之空前变化 主义思想、新教精神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统一君主制 王权的建立以及各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并由此开始的国家政治 权利的集中化进程,及其各民族语言、民族意识等民族文化的一 体化聚合。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兴起,城市功能的巨变以及商 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世纪的西欧,由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资本主义萌 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期刊文献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 期刊文献概述 第一节 期刊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idl.hbdlib.cn/book/00000000000000/pdfbook/0g20/0186161.pdf第一章 期刊文献概述 第一节 期刊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

  • Upload
    others

  • View
    3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第一章  期刊文献概述

第一节    期刊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

世纪的世纪至

从世界历史范围的角度审视,期刊文献产生(指真正现代意

义上的具有期刊特征的文献)于先进的西欧出现学会以后的

世纪中叶并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社会经济根源

和文化历史根源。

西欧社会经过长期而缓慢的中世纪(也称“中古”,是指从

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千余年的欧洲封建制时

代,即介于古代奴隶制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演进过程,

于 世纪前后,逐步进入一个新旧时代更替的变革时期。从

多年间(有史料说是

以人文

多年),西欧发生

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出前世未有之空前变化

主义思想、新教精神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统一君主制

王权的建立以及各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并由此开始的国家政治

权利的集中化进程,及其各民族语言、民族意识等民族文化的一

体化聚合。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兴起,城市功能的巨变以及商

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至 世纪的西欧,由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资本主义萌

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期刊文献产生的影响

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认

世纪繁盛于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

芬奇、培根、

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在封建制度内部形成,封建经济渐趋

瓦解。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急剧变

化,西欧文化产生了变革,新兴的资产阶级开掘、整理和研究湮

没千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代写本、古典文化,以振兴文化艺

术。也正因为这种古典文化是在过去经济上最繁荣、政治上最民

主的古代城市里创造出来的,所以,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首发于意大利,

为,这种新兴文化是古代文化的“再生”、“复活”、“复兴”,故

通称之为“文艺复兴”。

世纪中后期至到

尼德兰等其他欧洲国家。

学识渊博、思

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文主义思想(即一种以人为中心对抗中

世纪的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以人权、人性、理性和科

学、自由平等,反对神权、神性、神启、特权与等级制度,使哲

学、文学、艺术、教育、历史、政治思想、自然科学、社会生活

方式等文化的各个领域从中世纪那种僵死枯燥的经院哲学、神秘

主义、禁欲主义与蒙昧主义的宗教神学禁锢羁绊中解放出来,人

们的这种思想解放和观念启蒙,带来了西欧社会思想文化的空前

繁荣,造就了一大批资产阶级文化的时代巨人

达想进步的人文主义学者,如薄伽丘、列奥纳多

哥白尼等等,创造了丰硕的成果。正是因为这些“巨人”致力于

是力量”

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和对科学、知识、真理的追求,坚信“知识就

从而使他们的这种精神创造活动带来了人文学科的空

前繁荣与发展,通过对人、社会和自然界的不断研究与探索,促

进了西欧社会早期文化科学领域的繁荣景象和蓬勃发展;促进了

西欧社会教育文化的进步与知识的积累。

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期刊文献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

促进作用,一大批世界名人的产生为文化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起

到了历史性的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为期刊文献的产

二、欧洲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期刊

文献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生与发展,以及期刊文献内容的丰富多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可以说,文艺复兴运动为期刊文献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思

想基础和文化基础。

在这一段时期内,发生了由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本经济

世纪前后的西欧,往往被历史学家称为“商业欧

洲”。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角度去审视,“这是一个封建主义急

剧衰落但尚未消失、资本主义迅速兴起但还未居支配地位的过渡

性时代”,

向重商经济的结构性转变。重商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整个

欧洲社会经济生活的商业化,一方面侵蚀瓦解了传统农业的经济

结构,另一方面又为即将到来的近代工业化社会提供了必要的前

提与条件,加速了欧洲诸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商业化进程和近代商

业、金融、信贷、贸易体制的建立;促进了近代保险、股份制度

的产生和贸易组织及交易技术手段的进步;也正由于重商主义而

给欧洲社会带来了思想文化和精神观念的深刻变革,商业精神或

商业文化愈益大势凸现。与此同时,重商经济引发的对商贸利益

的无限追逐,驱使欧洲人疯狂地投入地理大发现、沟通全球的航

和侵略的历史”。

行以及大规模海外殖民扩张的活动中,“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

从此,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相互

而这种新型文明

隔绝和孤立、分散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

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地理大发现“大大扩展了人类

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

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通道则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区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跨越的新开端。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大工业和现代化的世界市

世纪始,一大批科学

世纪的西至

世纪末的

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由此可见,

欧,是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纵向发展向不同文明的接触、交流、

融合和主流文明扩展的横向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点的时期。这

一具有根本性转折意义的突破点是与纵向发展进程中工业文明兴

起这一重大飞跃的文明形态密切相联的。

世纪中叶至如果说 多年间,是西方社会

个领域里开在思想文化(包括宗教)、地理知识和商业贸易等

世纪

始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促进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并初步决定西

方在未来的世界体系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的话,那么,

世纪中叶的尼德兰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后来中叶至

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又使西方在政治制

度这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里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

与此同时,欧洲社会在科学技术这个决定性领域里,也取得

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科学技术上,自

多年

家积极投身于各门学科的不断研究探索,在数学、天文学、物理

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均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

巨大的成果,数代人的努力终于使欧洲诸国出现了绵延

历史的科学革命( 至 世纪,西欧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发明,

引起了知识、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巨大改变,人们常把这时期的

一系列科学发明和进步称作科学革命。它极大地展现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精神,标志着科学战胜了神学,宣告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新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式和科学方

法),这就是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学大发现。科学的发现推动

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它表现在农业、纺织业、建筑工程和机械等

各个领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些技术的不断积累

成为日后震撼世界的英国工业革命的技术支撑。正是在这一时

期,既有科学的发现也有技术的进步,而且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

结合,众所周知,科学着重于发现真理,形成概念系统,而技术

三、欧洲社会学术团体的出现对科技期刊文

献产生的影响

则致力于各种具体的发明和新的工艺。科学家们在解决实际的生

产和各种问题中,利用技术增进自己的科学发明和科学知识,而

科学的每一次发现又会促进或转换成为新的技术和方法,实现着

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共同发展。

西方早期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期刊文献的产生与发展,

以及大量科技期刊文献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也正因为西方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西方世界的物质文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

而促进了西方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国民对文化的需求不断

扩大,对信息交流的欲望不断扩大,从而促进了期刊文献的社会

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技期刊文献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

作用,科技信息交流、发展均需要用文献载体这种媒介形式来传

播,科技期刊文献的产生就成了社会必然。

世纪的世界

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愈加感到现

存的大学均还处于陈旧保守的状态,无法与此共存和获得支持。

为了更好地培育新的精神,推动科学的更大发现和知识的进步,

取得科学研究新成果和科学技术信息交流,则必须有一个真正全

新的科学学术组织,以便科学家们齐心协力共同从事科学新发现

和探索(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

国各地纷纷创建了各种科学学术团体

史》)。正是基于这一要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诸

学会或叫科学院,大力

支持与鼓励科学家们的各种科学技术的潜心研究与探索。在当时

这些新组织中,最重要的有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德国柏

林学院和意大利的西芒托学院。其中,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科学

院的起源较为典型。它们在正式建立学会之前,科学家们就已经

进行了非正式会晤,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信息交流。

年被正式获准建立“伦敦皇家学

年左右,英国一批科学家开始每周一次在伦敦聚会,

进行科学实验和学术讨论交流,随着活动的频繁和实际工作的需

要,科学家们提出想改变不正规的民间组织的状态,成立一个致

力于探索科学的正式学会,使得各项科学研究能够得到有效的组

织和更多的支持。于是,

会”,即后来的英国皇家科学学会的前身。

世纪中法国科学院也与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一样,起源于

)周刊诞

叶时巴黎一些哲学家和数学家的非正式聚会,他们不定期举行聚

会,讨论当时的科学研究问题,提出新的数学和实验研究。尽管

这些非正式聚会影响较大,甚至有些外国学者也来参加。但是由

于各种原因,这种聚会机会不是很多。而事实上,科学家们除了

聚会以外,更多的是同行之间加强相互了解和交流科学研究成果

和观点,却只能借助于信函等,这种信函一般是某次科学实验的

详细记录(原始记录)或报道,或者是对某一学科学术问题的研

究和探讨。收信人往往把这种信函在自己的同事中间传阅。有时

为了流传更广泛些,收信人索性把此类信函复写或刻印出来。这

种传单式的信函似乎可以称之为“科技期刊文献雏形”。但是由

于采用私人通信来进行科学信息交流这种方式过分手工业式,信

函的局限性影响了学术信息交流。因而,这就迫切要求用一种新

型文献类型来报道学术研究成果、交流学术研究经验,反映科学

研究动态。于是,科学期刊文献在这种背景下便产生了。它正是

应时代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据文载,美国一位学者从文献信息

交流的角度,研究了《学者杂志》

生前的背景资料认为, 世纪中叶,私人通信仍是科学技术交

流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私人通信的局限性,影响了科学技术的

年,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交流。在

梅齐刊文献传播科学信息的概念。

莫理首先提出通过期

年法国王朝历史学家

拉获得了创办文学 科学期刊文献的专利权。但由于种种原

第二节    期刊文献的起源

因,此项计划未能实现。 年,法国一位议院的参事戴 萨洛

提出了每周出版一期科学性期刊文献的建议。

月他拟创办的《学者杂志》年 )获准

注册出版。 年 月

年后

日出版了第一期周刊。 年法国科

)于学院才正式成立。《学者杂志》

年改为一度停刊,后来在法国科学院的资助下复刊,并于

月刊。复刊后,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国内外出版的新书,定期公布

新书书目。该刊对西欧各国的科学性、知识性期刊文献的发展,

产生过深刻影响。 日,世界上真正用于学术交流的

第一种科技期刊文献,英国皇家学会会刊《理学会刊》

)诞生。

我们研究期刊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欣喜地看到,期刊文献

确实是一种新型的文献类型,是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的

产物。 多年来的历史表明,它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

进步,而且推动了文化、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文

化、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大发展又极大的促进了期刊文

献的发展,使期刊文献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

期刊文献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

育、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的文字记录,是传播首创文献信息和二

次文献信息类知识的载体,是科学家相互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和知

识传递的重要媒介。总之,它是人类传播精神成果的主要载体之

一。也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

重要标志之一。

殷朝追本溯源,图书文献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之时代

多年的历

年、 多年等,该问题年、

解释是:①开始发生:秦腔

源:生命的

前(公元前 年 ),距 今 多年(一说 多年以

前)。报纸文献的起源,国内外学术界人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持源于上古、周、春秋、战国、秦、汉、东晋、唐(距今约

多年、约年、

之。

本书不论,仅与期刊文献起源时间比较)等历史朝代的观点皆有

那么,期刊文献“起源”于何时呢?一般认为,产生现代

意义的具有明显特征的期刊文献在世界上却只有

史。而我们认为,从“起源”到“产生”具有现代意义的明显特

征的期刊文献还有一段演变过程。

期刊文献起源于何时何地?根据倪延年先生著的《中国古代

报刊发展史》中所阐述的观点:“‘起源’只是开始出现,甚至只

是有一点点萌芽,有一点后来发展成事实的迹象,而不是后来已

经发生的事实。《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上对‘起源’一词的

起源

起源

于陕西说,②事物发生的根

。这就是说,‘起源’一词的本意是‘开始发

发展到完善的程度’。由

生’、‘事物发生的根源’,即指事物刚刚出现时的一种现象;是

事物发生到形成的起点,而不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结果。从中

国古代报刊的“起源”到中国古代报刊的“形成”,应当说在表

现形式上有较大的差异。所谓‘形成’,是指‘通过发展变化而

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也就是

说假如一个事物达到‘形成’的发展水平,一定要‘成为具有某

种特点的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受到社会较一致的

认可。从‘起源’到‘形成’再到‘成熟’,这是一般事物发展

的三个阶段,而‘成熟’则必须达到‘①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

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此可见,‘成熟’的状态水平和‘起源’的状态水平有更为悬殊

源”到“形成”再到“成熟”等

的差距。⋯⋯”基于这一观点,应该说期刊文献也是经过“起

个阶段逐步地孕育发展起来

科全书》

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在不停地

运动发展变化中,但是,每一个具体事物在它自身的运动发展变

化过程中,又分出阶段性来。现代期刊文献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

条件下,在近代期刊文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期刊文献同

样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不可能突然而凸现,依然有其发展的

基础。这个基础也许就是台湾“环球经济社”编辑张觉明所认为

的那样:“中国在唐玄宗时有一种类似杂志称呼的出版物,用雕

刻版印刷,专刊皇帝的起居、行事、巡幸和朝臣的议政事、奉礼

制,它的名字叫做《开元杂报》。据孙毓修著《中国雕版源流考》

载:‘近有江陵杨氏藏《开元杂报》七叶,云是唐人雕本,叶

十三行,每行十字,字大如钱,有边线界栏,而无中缝,犹唐人

写本款式,作蝴蝶装。黑影漫漶,不甚可变’。说明了其形式、

大小、行数、字数、字之大小、边线界栏、中缝,及装订的款式

等。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杂’指内容包罗甚广,而‘报’则

是报告出来让大家知道。当时用‘杂报’这个词一定花过不少心

思,今天,‘报’字虽已普遍用作各种定期或不定期刊物的名称,

是已发现最早的(

但‘杂报’少见人采用。”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开元杂报》

年)原始状态的报纸。《中国出版百

版)又认为:“中国大约宋朝以后抄印出卖的

《邸报》,可视为世界上期刊的雏形”。赵燕群主编的《报刊管理》

一书中认为:“汉朝出版《邸钞》,唐朝以后又出版了《宫门抄》、

《开元杂报》等。从清朝开始,人们就将一些消息的报道按时间

刊行,形成了期刊的雏形”。不过,世界各国早期的报纸与期刊

文献界限不明确,更何况古代了,比如:黄忠晶等人主编的《国

外期刊发展大趋势》中说:“在日本,新闻萌芽时期,报纸和杂

志也没有分家。以《宫版巴达维亚新闻》而言,形式和杂志并无

区别,都是线装。每期 页⋯⋯”。又比如《中国古代报刊

发展史》中所认为:“确切地说,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报刊发展

年始。而“在维新运动时期,杂志还

历程相仿,中国古代的报和刊,倘若按照现时的标准,其界限似

乎是模糊不清的,既无所谓报,也无所谓刊⋯⋯”。来新夏等著

的《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一书认为:中国的“报与刊在形式和

称谓上开始分离”是

实际上绝大多数属于期刊,如

没有形成独立的概念,报与刊是不分的,那时创办的所谓‘报’,

时务报》(旬刊)”。由此可推测:

中国古代可能出现过期刊文献起源的蛛丝马迹或初始萌芽,甚至

可以说报纸的起源时间点也就是期刊文献起源的时间点,因为报

纸与期刊本同一大家族,即同根同族同是连续出版物。如果将报

纸起源的时间点比做长江的源头,这正如倪延年先生所说的:

“我们都公认长江起源于唐古拉山的某一山泉涌动之处,但假如

到实地一看,那只是一股涓涓细流而已。在这股细流边上,丝毫

感受不到浩浩长江的风范和影子⋯⋯”。这就是说,古代的报纸

是“源头”,期刊文献溯源寻根找到了“源头”。原来期刊文献是

在“源头”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

会的文明演进,科学的发现,技术的进步,应社会之需便开始从

“源头”逐步嬗变(发展)中而衍化或裂变出各种不定期出版物

比如新闻小册子、大张印刷品、民歌集等等,这些分裂变化

了的不定期出版物又按照各自的发展规律嬗变着、演进着⋯⋯,

正如英国某学者所认为的“也许在古代特别是在中国,可能出现

过类似杂志的东西,但是像现在人们所熟知的那种杂志,那还是

在西方发明印刷术之后才产生的。它的主要来源是印刷术发明后

出版的大量小册子、大张印刷品、民歌集、小故事书、历书等。

后来出版者花大气力把它们逐渐发展为周期性出版、汇有各种材

料并适合于特定群体爱好的出版物。因此杂志在书籍和报纸之间

占据了大片中间地带,它没有明确的界限”。。

鉴于以上分析和认识,通过查阅、学习、研究、分析了一天

所能见到的在文献中的记载和论述之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期

世纪中后期至一、期刊文献的雏形阶段(

世纪末叶)

世纪初以后则是发展

业务诞生之后的

德国人约翰

刊文献最早的雏形阶段至少可追溯到欧洲出现活版印刷术和邮政

世纪中后期至 多年;

世纪末世纪初至

世纪末叶,距今

世纪中叶(产生期刊的时间点)再至

叶,尚属诞生(产生或形成)阶段;

(完善、成熟)阶段。

世纪,西欧诸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通

过一系列彼此联结的历史运动而汇聚、互动、相互交织作用的结

果,导致了人们追求知识、新闻、信息的欲望显著增强。如前所

述,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宗教封建神学的桎梏,促成了资

产阶级的思想解放。与此同时,西欧各国金融与商业流通的发

展,亦促进了新闻交流的发展,与此相关的印刷出版业这一时期

也在欧洲迅速发展。早在 至

学会了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大约在

世纪,西方已从阿拉伯人那里

年,金银匠出身的

谷登堡(

明铅活字印刷术,

年)率先发

世纪末铅活字印刷术传遍整个欧洲。成为

当时西欧人广泛传播各种知识、文化、思想、新闻等最强有力的

工具。同时世界上现代国家的逐步形成也促使了社会的交往更为

经常、密切,更加巩固。世界上最早的第一批国家邮政业务诞生

年)。年)、英国( 年)、神圣罗马帝国(于法国(

页、

在当时一些印刷商编印发行了一种不定期的小册子,或叫新闻小

页,有时附有木刻插图,册子,或叫新闻书,通常

得以通过邮局获得广泛传播。在 年于法国巴黎也出现了刊

登官方消息、论战文章的新闻小册子。

世纪的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

宗教改革运动,导致了代表资产阶级主张与理论的一大批活页印

年开始,为了适应在法兰克福

艾青格尔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编纂了一些刊载重大事

年。

刷品的问世,并广泛传播。这些不定期出版物一诞生就带有宗教

论战性质,后来又蒙上政治论战色彩。因此在当时,这类出版物

在整个欧洲国家均遭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印刷业也由此而受到严

格审查。欧洲诸国除了教会的审查制度外,世俗当局也纷纷建立

了审查制度。因此,这些不定期出版的新闻小册子销量有限,可

视为期刊文献最初始的雏形。

年,在德国,由米

年,英国创办了一种名叫《特蔺议会》

的新闻小册子,已有期刊文献的雏形。

冯夏埃尔

年(春、秋季)两度的书市博览会的需要,他每年出版

件的不定期新闻小册子。自

举办的

年。在法国,帕尔玛

期专门收录各种重大事件的《书市大事记》(又译《博览会

编年表》)。《书市大事记》是世界上第一种有固定刊名的定期出

版物。该刊连续出版至 德凯耶创刊了

类似的新闻小册子《九年大事记》(又译《九年大事编年表》)

年又出版了《七年大事记》(又译年),

七年大事编年表》)。自 年始,这种出版物正式定名为《法

兰西信使》,每年出版一期,该刊登载政府法令、官方文件,是

一种政府出版物,连续出版至 年。 年,在德国创办了

一种每期一张,每张只刊登一条新闻的《德国观察周刊》。

至年,在科隆创办了《信使报》(拉丁文版),半年刊,每期

年页,连续出版至

萨穆埃尔

月在德国的奥格斯堡,由

迪尔鲍姆创办了一种类似于大事记或编年性质的月刊。

同年在瑞士,莱奥纳昂 施特劳布也创办了月刊。这些定期或不

定期的出版物,则是期刊文献最早的雏形。

二、期刊文献的产生形成阶段(

世纪末叶)

世纪初至

日至

种刊物出现同一名称叫

埃梅尔创刊了

年于汉堡, 年于斯图

月 日

年 月

多年。在法国巴黎于

据许力以主编的《中国出版百科全书》以及多种文献记载,

世纪初的欧洲各国,越来越多的定期刊物问世。在比利时,

弗尔赫芬于安特卫普创办了定期出版的半月刊《安特

亚伯拉罕

普新闻》 年)。此后,这份刊物又改为月

年在英国,纳撒尼尔不定期出版。 巴特开始编纂一种不定

诞生了

期刊物,第一期刊名为《约克郡谋杀案》。每期刊名均在变。

种周刊,一种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出版,另一种在

奥格斯堡出版。这德国沃尔芬比特尔

《历史报告与历史启示》。同年又在德国创办了《报道与新闻》

(又叫《通告报》)。随后的数年间,

年,在巴塞尔创刊

年在德国,埃格诺尔夫

这类周刊更多地纷纷出现于欧洲各地,

了《大众周刊》;

年于德国柏林,

《法兰克福上层社会邮报》(又译《法兰克福新闻》),每期记录了

多条新闻。

年于科隆等各地相继亦出现周刊。在维也加特和布拉格,

纳,于

出版了《维也纳定期邮报》周刊;同年,在英国伦

敦则已开始流传荷兰阿姆斯特丹创办的周刊。

阿切尔与(又说是 日),

了《每周新闻》

伯恩在英国伦敦创办

全名为《新闻,来自意大利、德国、匈

周刊,被认为是英

牙利、波希米亚、帕拉蒂纳(又译莱茵河西岸地区)、法国和荷

兰的消息(又译法兰西与荷兰的每周新闻)》

年。

国定期刊物的鼻祖。该刊后更名为《新闻周刊》,继续出版至

年在英国创刊了《不列颠信使》周刊,这是英国

年在德国创刊了

年),连续出版

第一个以“信使”为名创刊的周刊。

德堡新闻》

内达姆在伦敦创刊

年),其内容

年,由

论家约翰 弥顿提出了完整的出版自由思想。其主张为西欧各地

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提供理论根据,亦使更多人文主义学者为争

取获得出版自由而斗争。与此同时,英国政治家约翰 李尔本亦

反复强调新闻自由的重要性。

了《政治新闻周刊》、《大众信使周刊》

主要是鼓吹共和政治,在当时影响很大。

年,在德国汉堡由神学家和诗

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学术团体开始创

建,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的学术性期刊文献开始产生,学术性期

刊文献的产生其根源在于文艺复兴运动,学者们对其要加以评

论,希望广泛传播其精神。

人约翰

里斯特创刊了《每月评论》(又译《启发讨论月刊》

年)。随即又产生了一批学术期刊。公元

萨罗(又译德尼日,法国作家戴 德萨洛) )在

《学者杂志》周刊(又译《学者汇

年 ),该

法国巴黎创办的期刊文献

刊》、《博学者杂志》)

年,在英国议会答复质询时,诗人、政深受知识界欢迎。

约翰 伯根赫主编的《阿里加斯信使周刊》等,该刊文笔出众,

年,由时,所创办的周刊多以“信使”为刊名,如

年)。在当由塞缪尔 波克创办了《国会每月纪闻》

年仍在英国的伦敦马斯在伦敦出版了《国会新闻》周刊;

托;同年由英国人约翰刊》

佛罗伦萨和罗马。 年在英国伦敦创刊了《议会逐日纪事周

年,意大利的第一批期刊文献分别创刊于年、二刊)。

到法国首相黎塞留的支持,属半官方性质的政治周刊(后改为周

年)。该刊在当时得新闻报》)办了《公报》(又译

勒诺多在法国巴黎创王国贫民事务总专员、医生泰奥弗拉斯特

日,月见闻》(又译《各地社会新闻》),几月后停刊。同年

月由书商路易年 旺多斯姻出版了法国最早的周刊《各地

,一词为刊名,被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才是世刊最早采用“

奥月

页,有

界上第一种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具有期刊特征的期刊文献。据称这

篇文章和几封书信。期刊文献的内容既有本期刊共

欧洲出版消息,也有阐明自然现象的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等方

数据等不寻常的发明。

面的实验,还刊登了实用的或特殊用途的机器发明以及记载气象

由此可见,期刊文献一产生就与传播科学

文化知识、交流科技信息联系在一起,而且,后来则成为期刊文

献的重要职能。紧接法国之后,真正用于学术交流的第一种科技

期刊文献,则于公元 日,由英国皇家学会亨利

)等人创办的英国皇家学会汇刊《理尔登伯格(

)。其内容主要包括学会会员的论文或论文摘要,以及会员

学汇刊》(又译《哲学会刊》)

所做的实验、观察到的奇异现象的报道,与国外科学家的学术通

信和学术争论,以及新近出版的科学书籍的介绍。该刊于

年更名为《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又译《皇家学会哲学学报》)

,它主要发表“世

界各地有创造才能者”进行学术探索和研究的文章,具有较高的

科学价值和学术交流价值。该刊后来又更名为《伦敦皇家学会哲

学汇刊》

,是目前国际上最古老或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学术性期刊文

献,被国内外学术界一致公认为是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之最长

者,现仍继续出版。

世纪中后期相继问世。

此后,意大利、丹麦、荷兰、美国等国家的各种内容的期刊

文献在 年在意大利,教士兼学者

耶札里在意大利创办了《文学杂志》,刊登评论文艺弗朗西斯科

年)英文季刊。

复兴运动的文章;同年在英国,出现定期书目《图书目录》(又

译《书目一览》) 年在莱比锡,

产生了医学和物理学的期刊文献《利奥波尔迪纳新学报》

纪法国三大官方期刊文献。

年在丹麦,《医学与哲学学报》 年)产年 )。

生,该刊由解剖学家托马斯 巴托林主编、歌本哈根皇家医学会

维赛在巴黎创刊了月,法国作家让 多诺 德出版, 年

《风雅信使》(又译《风流信使 年(又说季刊,于

法国信使》(又译《法兰西信使》)。该刊每期年)更名为

学作品为主的消遣性期刊文献

页,创刊初期主要刊登政界与文化界新闻,之后又改为刊登以文

包括宫廷新闻、轶事、短诗等

等;此外,该刊还集中不少街巷话题,在社交界相当受欢迎,被

群起而效法之,是世界上第一种面向广大读者、有趣味、内容广

泛的期刊文献。《风雅信使》、《学者杂志》和《新闻报》是

年《医学各科新发现》(法文

版、在汉堡、日内瓦出德文版)创刊,由法国外科医生尼科尔

年,《医学奇闻》

德布莱尼主编,其内容主要报道医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年,《荷兰医用物理汇编》在荷兰创刊;

在英国创刊。

在法国由于政局动荡,审查出版物严厉,很多进步的期刊文

献只能在出版自由的荷兰出版,而后,秘密运回法国出售。如

贝拉在阿姆斯特丹主编并出版了文年,法国哲学家皮埃尔

世纪末叶,专门对比较重要的新书加以

学评论性期刊文献《文学共和国新闻》(又译《文学报告》)

年)等。

页,其内容主要包括书

概述的文学评论性质的学术期刊文献相继问世,比如:

美国《博览群书周刊》创刊,该刊仅有

年)创

籍摘录和书评,开始有零星的木刻插图装饰其中;同年英国的

《每周作品记事》(又译《天才编年史周刊

年刊;《世界历史书目提要》(又译《历史志书目》)

先驱。 托马斯在德国汉

月)创刊。后者学术性较强,虽然历时甚短暂,却是文学评论的

年,法理学家和时评家克里斯蒂安

堡创办了《每月论坛》,其内容主要刊登文学和哲学的文章。后

意思,后引申为“刊登论文、故事等等文字,并定期出版的知识

库”,英语“ ”则含有“武器、弹药、炸药等军火库”的

文“ 转借而来的,其本意为“仓库”或“军用供应

)与杂志。 ,一词源于法文“ (又说阿拉伯

会的出版物。 ”一词的含义通常包括报纸(

典》中译为“定期刊物,杂志”,有的文献则指机关、团体或学

词,是文献专业汉语外来语。其中, ,一词,《新英汉词

,等三包罗万象。是意译英语“

刊”,着眼于出版物的刊期;“杂志”,着眼于出版物的内容

个专门术语。“期期刊文献,又名杂志,是同一出版物的

第三节    期刊文献内涵与特征

一、期刊文献的名称由来

关系、恋爱问题、日常生活,对妇女常年所遇问题给予坦诚忠告。

妇女信使》(又译《女士信使》)的妇女期刊文献,主要刊登两性

年由约翰 邓顿在英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专供妇女阅读的

主要包括新闻、评论、散文和诗歌,是综合性期刊文献的雏形。

年)月刊,其内容安东尼 莫多创办了《绅士杂志》

刊。 年,法国人彼得年《观察家》周刊在英国创刊。

期则被勒令停页,其内容主要刊登批评殖民当局的文章,仅出

斯创办了《国内外公共事件》(又译《社会事务》)刊物,共

哈里奇妙最古怪的问题”。同年在美国波士顿,由出版商本杰明

年),其内容是要解决“一切最(又译《雅典新闻》)

邓顿在伦敦创办了一便士一份的《雅典报》年英国人约翰

来许多期刊文献模仿该刊风格,创办类似的期刊文献。比如

”的译音(又有文献说日本人是译自荷兰语卡仙”即“

马卡仙”(除马卡仙外,还有别名:“宝函”、“志林”等)。 “马

,而并非英语“ ,日本人把各种定期出版物

均称“杂志”。以后,中国则把“ ”一词改译为“杂志”

而一直沿用至今。正如“ 年罗家伦写道:‘⋯⋯中国人学日

本人把各种定期出版品都叫‘杂志’⋯⋯’,后来的外来语词典

中也有这样提的”。

年出版的《辞海》中对“杂志”释义为:“杂志(

)发表众多作者之著述之刊也。英文 原义为仓库,

借用以名刊物,在示其内容之广博。唯今之杂志,大都分门别

类。各具体系,有专论述政治及社会问题者,有专讨论科学者,

有专发表文学者,名称亦各不相同。就出版时期言,有定期不定

期两种;前者有周刊、半月刊、月刊、二月刊、季刊等;后者则

以材料之有无为断,出版无一定时期。编辑体裁大抵分为若干

栏,将各家著述,按栏分置”。。由此可见,那时“杂志”一词已

相当通俗流行了。可“期刊”一词在当时的《辞海》和《辞源》

等,均未收入也未作参见词条。而且,在 年出版的

《辞海》中也均未见“期刊”条目而只有“杂志”条目。不过,

在此以后几版中又都说“杂志”即“期刊”。可见,“期刊”一词

在当时不曾常用,只是到后来才逐渐通行,且使用频率大大超过

“杂志”一词。其“杂志”与“期刊”使用频率的比例变化,详

见表 所示。

卷一上写道:“本杂志创刊的目的,乃类似西洋诸国月月出版的

在 月,日本人柳河春三氏创刊的《西洋杂志》(月刊)年

)一词渊源于日本语言文字的移植。早记载,“杂志”

。另有史料始译为“统记传”,“意为无所不记,籍以广为流传”。

”一词最初“知识供应库”又翻译为“杂志”。在中国,

供应库”;杂志包含有各类知识和各式各样体裁的文章,于是

,以及中国海峡两岸已逐步达成共识”。

。在这里我们所研究的

年以前,由于对原文理解的差异性,有些词典将“

一词翻译为“期刊”或“杂志”或“广义的期刊”;有些专

业词典或著作统而概之或含混翻译成“连续出版物,期刊类”、

多年来,“连续性刊物或定期刊物或丛刊或仅称期刊”。

由此可见,

(连续出版物)一词的使用及其概念内涵被逐步定义为:

“一种逐次分册发行,通常都编有数序或年代标号,并且打算无

限期地连续出版下去的印刷或非印刷形式的出版物,包括期刊、

报纸、年刊(年鉴、行名录著),各种报告丛刊和会志、会议录

丛刊以及单本书的丛刊”。 (连续出版物)

一词“从词语的使用、揭示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英美各

国、国际图联(

)中最主要的一种重要出版物形式

“经规范作为国家标准界定的专门术语”。

对象就是连续出版物(

期刊文献。

何谓期刊文献?国内外理论界对其概念内涵均有不同或相似

二、期刊文献的定义

注:此表 自于江乃武等人著的《连续出版物研究进展》。

表 “期刊”与“杂志”使用频率

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

的解释,出现了诸多定义,这里选摘有代表性的一些定义做一简

要介绍:

《文献工作

期刊刊名缩写的国际规则》中定义为:期刊文献是“定期地或以

宣布的期限出版或准备无限期地出版下去的一种连续出版物,通

常比年度出版物频繁。每期通常刊登单独的论文、记事或其他著

作。报道一般新闻的报纸、会议录、论文或者主要与会议有关的

团体的其他出版物都不属期刊范围”。《英美编目规则》

版中对期刊文献的定义与此也基本相同。

《韦氏大词典》中释义为:期刊文献是“在规定日期或经

一定间隔后出版的杂志或其他出版物”,且补充说,“不用于分部

出版的图书,很少用以指报纸”。。

辜瑞兰《国际标准期刊号码及其资料系统的研究》其定

义为:“期刊是一种印刷出版品或以非印刷形式出版,以号码顺

序或按年代排列,分期无限期继续出版者。

期刊包括定期杂志、报纸、年刊(报告、年鉴、指南等)、

学报、备忘录、议事录、学会会报和一系列的专题论文。

此定义不包括预定出版期限的连续出版物,但包括无号码继

续出版的丛刊”。

年版《辞海》(修订本)中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

为:“期刊”,又名“杂志”。“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每期

版式基本相同,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

出版”。

《西文期刊著录条例(试用稿)》中定义为:“期刊是一

种分册连续刊行的出版物,有一个统一的刊名,一般按照一种编

号(卷、期)或年、月的顺序出版,并且从一开始就准备继续刊

行下去。期刊包括机关团体和学术机构所出版的公报、会报、通

报、会志、记录、汇报及丛刊等,但不包括分册出版的多卷集书

三、期刊文献的内涵与特征

月 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

开以下,由封面、目次、

和丛书”。

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定义

为:“凡用同一标题连续不断(无限期)定期与不定期出版,每

年至少出一期(次)以上,每期均有期次编号或注明日期的称为

期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大会上通过决议对期刊文献所下的定义)。

年 月出版的《中国出版百科全书》中定义为:

“在中国,期刊又称杂志,其特征是:有固定的刊名;每期有年、

卷、期号或年、月顺序编号,开本和版式基本相同;刊期一般在

开以上日以上 年以下,开本在

正文、索引及图片构成,装订成册;每期由若干不同作者撰稿;

根据主办单位的办刊宗旨,由专人编辑出刊;在较长时间内,每

期有固定的销售价格。”

上述几种定义并不完全一致,但可从中归纳总结其基本内涵

或属性和具备的因素或基本特征,从而揭示出事物概念的内涵与

外延。归纳起来期刊文献的概念可定义为:

期刊文献,又名杂志,是指具有统一而固定的题名、版式

(装帧)、开本和篇幅;每期均有顺序编号(年、卷、期号)或

年、月时序标识,依照一定的出版周期(定期或不定期)规律,

并意图无限期出版的连续出版物;其内容每期均不重复,且不修

订再版;每期汇集多名作者的多篇文章构成其内容,由专门的编

辑机构根据办刊宗旨,按照国家统一规范的编辑格式编辑出版。

从期刊文献描述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包括下列基本内涵与

特征:

具有统一而固定的刊名

期刊文献的名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对固定,也就是说自

后者自

创刊起一直使用一个比较固定的刊名连续刊行下去,尤其是一个

学科或专业的核心期刊文献。虽然有的刊名更改多次,但更改前

后的名称依然统一(也有少数期刊文献,由于政治经济、科学技

术的发展而引起其内容的增减、读者对象和编辑宗旨的变化等原

因,有更改刊名的现象),有的甚至编号依然连续。

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

期刊文献的刊期一般一年出版两期以上(也有少数期刊文献

一年出版一期,称年刊),每一期均标明出版周期(定期或不定

期),按照一定的出版周期,准备长期或计划无限期连续出版的

一种主要的连续出版物。比如美国的

)和《科学》 年创刊,

科学美国人》

)期刊文献,前者自

年创刊,均一直连续出版至今。

有连续的编号(卷、期号)或年、月时序标识

每期均有表示各期连续关系的卷、期号或年、月顺序号或二

者兼而有之的编号或时序标志,并且每期均刊登在比较固定的位

置上,成为期刊文献工作者登录和著录的依据。

由多名作者分别撰写的多篇文章编辑而成

期刊文献的内容每期均不重复(期刊的下一期不是前一期的

修订、补充或再版),一般是围绕着某一学科和某些学科或某一

研究对象,由多名作者分别撰写的各种文章构成其内容,其刊载

的文献均属作者自己的新创作或加工,由专设的编辑机构严格按

照统一规定的编排格式编辑出版。

出版形式统一而固定

在较长时期内,期刊文献的版式(装帧)、开本和篇幅基本

统一,编排格式比较稳定。我国已制定了国家标准,对期刊文献

的编排格式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此外,每期销售价格固定。

第四节    期刊文献的构成要素

所谓期刊文献的构成要素,是指除期刊文献的版式结构以外

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刊名、责任者、版本、刊期、出版编号

(数序、时序)、刊号等要素,这些要素与版式结构相加则构成了

一种完整的期刊文献。由此可见,认识期刊文献的基本构成要

素,是文献信息管理工作者识别和了解期刊文献信息的重要一

环,也是做好期刊文献管理的起码要求。

。无论刊名

期刊文献的刊名(包括正题名、并列题名、共同题名和

副题名等):是编辑出版部门给每种不同内容的期刊文献的名字,

它是识别期刊文献的主要标识。按规定期刊文献所取刊名应尽量

简短、明了,并加注汉语拼音;还必须切合该刊所涉及的特定学

科与知识领域。比如《中国会计

在期刊文献的任何位置出现均应使用同一名称。刊名应力求稳

定,更改刊名时,最好从一年(卷)的第一期开始,并在新刊发

行的第一年内标出更改前的刊名。

)期刊文献的责任者:是指个人和团体对期刊文献所负有

的责任,通常所说的编辑者、主办者、出版者和发行者等等。

)期刊文献的版本:特指说明期刊文献属何种版本类型的

文字,比如:属特殊内容版的标明“社会科学版”、“哲学版”、

“哲社版”、“经济版”、“自然科学版 属地区的,标明“北京

版”、“上海版”、“农村版”等;属特殊版式或外形的版式,标明

“缩微版”、“扩大版”等;属语种版式的标明,“英文版”、“俄文

版”、 文版”、“中文版”等等。

期刊文献的刊期(又称期率、出版频率):是指期刊文

献出版的周期或间隔的时间,可分为定期或不定期,定期又分为

期刊文献的主要刊期表 种文字对照表

:示方法及不同国家的主要文字表示法见表

周刊、旬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刊期的表

年年第六期”、一是既有数序又有时序,比如“

期刊的数序和时序标识主要有三种:

(日)。其常以数字替代,如 写成

主要有年、月、日。英文的是: (月)、(年)、

(德)。时序是指期刊文献连续出版时所标识的时间顺序。其单位

(法 )、 (英)( 德 ),期 为: (俄 )、

而且卷与期是常连续的。外文中卷是: (俄)、(英)、

献连续出版时所标识的数字顺序。其数序单位有卷与期、辑等。

期刊文献的出版编号(数序、时序):数序是指期刊文

注:资料来源于张厚生 吉士云主编的《报刊管理与利用》一书。

日出版”是“双月刊”等。是“旬刊”;“逢双月

日、 日、 日出版”④刊期含在出版日期中,如“每月

刊用“春、夏、秋、冬”表示。

③用出版时间序列表示,如月刊用“某年某月号”表示;季

识周刊》。

②刊期含在刊名中,如《新华月报》、《学术季刊》、《世界知

(双月刊)、《北京大学学报》(季刊)。

①在期刊的适当位置用文字标明,如《中国图书馆学报》

期刊的刊期表示法主要有几种:

刊)、 (双月刊)等。

,比如 (半月名词可相应地加前缀词

刊)、 外,其余(年刊)等。除(季刊)、

(月(旬刊)、(周刊)、英文中,

说明:

续表

,成为国际连续出版物

卷 期”等。

期”、“五辑”、“总第

卷第

二是只有数序而无时序,比如“五卷

期”、“第 期总第 期”等。

年 月号”、三是只有时序而无数序,比如:

春”等。

期刊文献的代号:简称:“刊号”,是借以识别期刊文献

品种的一种通用标识系统,这种通用标识系统往往由一组数字或

字母加数字组成,作为具有特指意义的期刊文献个体标识,用以

区别其他刊物。全球许多国家的期刊文献均有本国自己的刊号,

中国从 种之多,这些刊

号文献进行分述。

年以来,使用了各种刊号,共达

号结构各异,各具功能。下面我们参考

①国际标准刊号。

准组织(

为实现以期刊文献为主的连续出版物的标准化管理,国际标

统一确定了“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

,简称

的通用标识系统。

年, 组织成立了一个各国计算机检索文献资料

中心的国际性网络系统“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

,简称

月在法国巴黎正式成立了一个“

,该系

国际中心”,统于 年

该中心负责将一组一组的 分配给各个国家或地区中心。每

次分配编码的多寡根据该国家或地区增加的刊物数量而定。凡增

加的数量越大,分配的 越多;反之亦然。与此同时,各国

或地区中心按照规定,将已登的连续出版物记录,定期向国际中

心呈报。国际中心则将新增、删或更正的信息,随时记入国际中

心档案,并通过定期的出版物或机读形式向外传播。中国于

年 月成立了“

所内),负责国际中心分配给中国的

中国中心”(该中心设在中国科技情报

号码的登录工作。

位数字为基数的前

《图书情报工作》的 结构图图

下面将《图书情报工作》的刊号进行校验,其验算方法是:

为各位数的加权因子取

对应各项相乘

乘积相加

相除和数以模数

以模数 再减余数

,证明该国际根据验算《图书情报工作》检验位为

标准刊号是正确的。

第一组,由前 位单

纯的数字组成,无任

何特殊含义。

第二组,由

第三组,最后一位数字为

校验号,供计算机校验号

码是否正确。

位单纯的数字

组成,是第一组号码相同期

刊文献的流水序号。

前缀

连字符

为:例如:《图书情报工作》的

所示:刊号结构构成如图

,为前缀的的结构由以“ 位阿拉伯数字构成。其

国是与国内统一刊号配合使用。

、法国“ 。中,美国“国家代号,比如:英国代号“

,前加上能反映国别和类别。为弥补其不足,英美等国在“

时间一长变成没有统一的字顺次序,且仅是个流水登记号,又不

,开始使用时,则按当时所掌握的刊物的字顺编号,

,的

,为对齐号码,则用大写字母“如果校验号是 ,表示。

因此,假若遇有 号码尾数是 时,应视为“ ”作校验号。

适于期刊、报纸、年鉴和不定期丛刊等整个连续出

版物这一复杂文献类型群。使用“ ,最基本的意义则是它的

唯一性,所谓唯一性即无论任何文种的连续性出版物,只能占有

,决不能拥有第二个“一个“ 。假如题名关键词变

,不允许保留原“ 。也就是更;必须重新申请新的“

说“ ,只能一次性使用,如果一经分配给某刊物,就不能再

分配;如果一经注销,便永远不能再使用。也正由于“

的使用,便利与图

唯一性而便利刊物中的科技信息的检索,便利刊物变化情况的全

面记录,便利控制连续出版物,便利编制目录,便利文献信息交

流,实现全球资源共享奠定基础。推广

书馆、二次信息服务机构、连续文献出版社以及国际组织等建立

通讯网络关系,促进国际信息交流和编目条例的标准化等。

②中国标准刊号。

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于 月

中国标准刊号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已于

年 日颁布实施,

其标准号为 。英文:

简称

为前的结构由国际标准刊号

缀构成。

与国内统一刊号

的一般结构为:

分解成的结构模式见表

例如:《大学图书馆学报》的中国标准刊号为:

批准,作为我国国家标准 公布,于

位数字)

位数字)

位数字)

中国标准刊号

报刊登记号

国际标准刊号

国内统一刊号

学科分类号( 位大写字母或数字)

注:引自于江乃武等人著的《连续出版物管理研究进展》一书。

分别按 与 并列排印在期刊文献的版权页上,

或印成上述分子式结构。

中国标准刊号结构科学合理、严密,既面向国际又面向国

内,使用灵活,便于管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符合中国实际。

由于其具有唯一性,便于文献信息交流,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

准确、快捷的检索手段。因此,有文献认为:“中国标准刊号统

一了我国现行的各种标准的编号系统(如:邮局发行刊号,国际

书店对外发行刊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刊登记证号,以及

各出版、发行部门自订的编号),使在不同发行范围、不同发行

渠道的报刊都得一个有权威的、长期稳定的标准编码”。但是,

该刊号并非十全十美,也有它的不足,比如有的学者认为刊号结

构过分复杂冗长;它的实用意义并非特别普遍;由于

分不合理之处给

的部

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即使用功能和实用效

果的影响。

③国内统一刊号。

国内统一刊号是中国标准刊号的一部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

颁布实施。国内统一刊号结构的基本形式为:

报刊登记证号/学科分类号

结构模式

(标识)

国际刊序号(

(中国国别标识)

地区号(

序号

是中国国别代码为前缀标识,报刊登记号为主其中“

体部分,学科分类号为补充部分,两部分之间用“ 分隔。主

体部分的报刊登记号由定长的 位数字组成,其中,前 位为地

区代号、后 ”相连。位为刊序号,中间用“

例如:《图书馆杂志》的国内统一刊号为:

组成分子将它单独印在该刊的版权页的某个位置,或者与

式的中国标准刊号。

)取各省、市、自治区的

国内统一刊号的地区代号是根据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区划编码表 位数

地区代码(表

报刊登记证号主体部分的刊序号是各省市区报刊登记顺序的

表 国内统一刊号(省、市、自治区行政区划)地区代码表

,即每个地区位,各地区编号一律从编码,定长为

均拥有 个编号。该标准又规定:各地区的期刊文献编号从

工业技术

,但为了便于管理,各地区期刊文献编号现仅限于使

,而从

个。

暂不使用。这样,现各地区可

使用的期刊文献编号为

分类号部分是用以说明期刊文献所属的学科范围,其分类体

系是依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下简称《中图法》)的大类

数理科学类、分配号,其中,由于 文化教育类、

类等三类类目设置较大且细,期刊文献出版也较多,因而,采用

到二级类目(表

国内统一刊号学科分类号分类表表

的编号)。其

注:此表为国家技术监督局所颁布。转引自张厚生等人著的《报刊管理与

利用》。

④期刊文献的邮发刊号。

邮发刊号是邮局发行期刊文献所编制的专用号码的简称,又

称邮发代号。简称

续表

《大学图书馆学报》。

,为北京地区的邮发地区号,

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邮发刊号地区号码表表

组号码组成,中间用“

结构由前(地区号码)和后(刊序号)

”相连。其结构形式为:

例如:

其中, ,为刊序号。邮

发刊号的刊序号以向发行局申请发行的次序排列号码,与期刊文

献登记号无关。另外考虑到北京地区出版发行期刊文献较多,刊

号长,使用不便,又增加一个地区号码(表

注:香港、澳门地区号码暂缺。

邮局发行期刊文献的学科分类,亦是主要参考《中图法》的

分类体系,结合期刊文献的特性,根据其内容、性质、对象分为

类:哲学、社会科学总论、自然科学总论、政治、法律、经

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学、历史、地理、交通

运输、国内出版的外文期刊文献等。

如:《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国外刊号为:

(半

邮发刊号的基本功能是征订与发行。不纳入邮局发行的期刊

文献未编制邮发刊号。所以,如果图书馆、情报部门借用它进行

管理是比较困难的。

⑤国外刊号。

(周刊),

所谓国外刊号,是指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原中国国际

书店)为了向国外书商或订户征订与发行我国期刊文献所编制的

刊号。其结构由出版频率(指某刊在年度内的出版周期)英文字

母代码与刊序号构成。不同出版频率(出版周期有长短之分,最

长是年刊,最短是周刊)的英文单词为:

(半月刊),

(季刊),

(旬刊),

(双月刊),

或 (年刊)。刊序号即按该公司接到向国外

发行的期刊文献先后顺序排列,由此得出:上述不同出版频率的

英文字母加 位数字(刊序号)而组成国外刊号。即为:

双月刊刊号:

季刊刊号:

半年刊刊号:

年刊刊号:

国外刊号选用英文字母作为刊号的首段标识,是为了便于发

行盘点。其主要作用是方便国外读者订购中国期刊文献,一般对

国内期刊文献工作的管理没有实际意义。它的功能是单一的。

,其中,

表示双月刊的刊期标识, ”表示该公司向国外发行的第

种期刊的序号。

中图刊号。

中图刊号:中国图书进口总公司简称“中图公司”,中图公

司为征订外文期刊文献而设计的征订发行代号称“中图刊号”。

位阿其结构由 部分组成,依次分别为:首部分是分类号(用

(月刊),

年刊),

位或

周刊刊号:

旬刊刊号:

半月刊刊号:

月刊刊号:

,其中“ ”为分类号,

《文学评论季刊》

法》,即分类号码一律采用 位数字,不足 位的用“ 补齐,

并对个别类目作了相应的改动。如: 哲学; 社会科学;

政论、时事⋯⋯);中部分经济;历史; 地理;

是由字母组成的国家或地区号码(详见表 ;第三部分是刊

位数字组成,假如是个位、十位或百位数字,分别在次号(由

,以便位数对整齐)。举例来说,如前补 个、 个或 个

)的中图刊号为:

”为刊次号(因是

为美国出版国家地区号

(详见表 位数,其前加

”补充)。

中图刊号的结构从征订角度讲比较理想,因而它的结构体系

被教图刊号所遵循。也正由于这样,设计我国统一刊号的文章所

设计的刊号方案均模仿其结构特点。

教图刊号。

教图刊号: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简称教图公司,教图公

司为征订外文期刊文献而编制的征订发行代号称“教图刊号”。

其结构模仿中图刊号,所不同之处在于:中图刊号的分类号是根

据 科图法》改编的阿拉伯数字,而教图刊号的分类号是根据

《中图法》分类体系所确定的字母加数字的代码;中图刊号的国家

或地区号为单、双字母,而教图刊号的国家或地区号为

伯数字的代码(详见表

位阿拉

所示):其教图刊号的结构形式如下:

例如:《日本史研究》刊号即:

图 《日本史研究》刊号结构形式图

日本代码 刊次号

分类号 刊名《日本史研究》

拉伯数字表示分类号,其分类体系和类号是使用改编的《科图

,补整齐),取一级类“ , 位者亦用

为分类号(依《中图法》可取 级类号,不其中,

”是日本代码;

”为补整齐位

是刊次号。数;

教图刊号由于使用了较普及的《中图法》分类体系,适用面

较广。

中图刊号与教图刊号的基本功能均是征订与发行。但是由于

中图公司用该刊号编制征订目录进行文献宣传报道,图书馆、情

报部门有时利用它作现刊登记。

表 世界各国或地区名称代码表

续表

注:此表引自江乃武等人著的《连续出版物研究进展》。

续表

;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科

《应用数学进展》

是“

构:“

影印交流刊号。

”字)均由

所谓影印交流刊号,即光华出版社为了促进学术交流,在国

外出版商允许的情况下,影印了部分外文期刊文献,亦为了便于

文献信息交流,编制了影印期刊文献的交流刊号。其刊号结构除

俄文刊外(俄文刊刊号前加字母“ 段组成,即首

位数字,如

段依《科图法》改编的阿拉伯数字分类号,后段为刊次号。其

中,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的刊号为 《美国史学

评论》

位数字,如学的刊号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刊登记证号。

所谓报刊登记证号即报刊登记顺序号,是以中国的各省、

市、自治区为单位而设计的编号,其编号结构比较简单,即:首

省(市、自治区)期刊登记证,,,尾是“第

如:《图书馆学研究》为:“吉林省期刊登记证:第

号,,。例

号”。有的

首部可用各省市区简称,如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出版的

号”。

文献工作

研究》为:“(沪期)学第

有“

在中国,根据出版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凡在期刊文献中印

省(市、自治区)报刊登记证号”者即为公开发行。因

此其功能是唯一性的,利用出版发行管理机构对公开发行期刊文

献的登记、统计和管理。

内部期刊文献准印证号。

所谓内部期刊文献准印证号,是指由各省、市、自治区出版

发行管理部门对该地区内部发行期刊文献进行登记的号码。其结

省内部期刊准印证第 号”。其功能也是单一的,仅

便于出版发行管理部门对内部期刊文献的登记。

由于中国曾两次对期刊文献的出版进行整顿,对内刊准印证

号码的编制次序冲击比较大,因此,常出现一刊多号的情况。

第五节    期刊文献的版式结构

期刊文献的版式结构,是指期刊文献编排的版式结构。它是

期刊文献的载体形态结构,是构成期刊文献的形体部分,也是熟

悉、管理和研究期刊文献的重要依据。期刊文献版式结构的编排

格式,一般是随着出版物形态的发展而逐渐固定下来的,并以国

家标准进行规范。比较重要的标准主要是三方面的(参考《连续

出版物工作》及其他文献)。即:

一是期刊文献版面编制的标准,其包括期刊文献的构成、刊

型设计、刊名、期刊的开本、书名页、广告、目次、正文、总目

次、索引等各部分的标准。

号文献)。

二是期刊文献的刊名省略法的标准化,要求有三个组成要

素:①省略法的一般法则;②标准省略形的词汇表;③省略刊名

的收录表(国外有关刊名省略法的标准参见

号,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是

三是期刊文献刊号的标准化,诸多国家均有自己本国的刊

,我国采用的刊号前已述及。

期刊文献的版式结构:包括封面、封二、刊名、目次页、正

文、封三、封底、版权页、刊脊等,我国已制定了国家标准进行

规范,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期刊编排规则

》和《检索期刊编辑总则》(国家标准:

的编排格式对期刊文献的版式结构简要介绍如下:

一、科学技术期刊文献的版式结构

期刊文献的封面

期刊文献的封面(包括封二)标示的内容应包括刊名(包括

副刊名)、卷次、期次、年份,必要时可标示编辑者。还应加上

二、检索性期刊文献的版式结构

。刊名应在封面的显要位置。

期刊文献的目次页

期刊文献的目次页,一般在封二后的第一页刊登目次表。目

次页的版头应标示刊名、卷次(或年份)、期次。跨年编卷时,

应在卷次后用圆括号注明该卷包括的时期。向国外发行的期刊文

献,应在正文前或正文后附上一种用国际通用语翻译的目次表

(一般附英文目次表)。

期刊文献的封底

期的封底或目次页上注明。

期刊文献的封底(封面):在固定位置刊登刊名、刊期、卷

次(或年分)、期次、编辑者及其地址、出版者及其地址、印刷

者、发行者、订购处、刊号(或期刊登记号)、定价、出版时间。

创刊年至少在每年(或卷)第

除上述各项规定内容外,规则中规定的内容还包括期刊文献

的文摘页、正文部分、注释和参考文献,期刊文献的增刊和特

辑,期刊文献的分刊与合并等。

根据国家标准 检索期刊编辑总则》对于检索

性期刊文献的刊名、封面、刊脊、分册、开本、版权页、构成、

文献条目著录项目、文献标引、索引及其著录项等进行了规定。

其中刊名、封面、版权页、构成等项对于专业文献工作者判别期

刊文献比较重要。

检索性期刊文献的刊名均应带有“目录”、“文摘”或“文献

通报”等字样。其中“目录”实质上是索引,“目录”中条目的

著录项包括篇名、著者、文献来源(包括编辑出版单位、页码

等),读者可根据著录内容查找到文献(主要是论文)的入藏单

位,从而获得原文。另外,检索性期刊文献在封面还应增加本期

文献条目的起止号。

第二章  世界各国期刊文献

的发展历程

历史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倘若把世界各国的期刊文献放

到历史的坐标上进行观察,我们则会惊讶地发现:无论哪一个国

家,自从期刊文献诞生起,期刊就犹如雨后春笋般纷涌而起,无

论从出版的数量、内容及其形式上,期刊文献均呈现出迅猛发展

之态势。

众所周知,期刊文献是伴随着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期刊文献发展的速度又反作用于文化、

教育与科学技术,使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大大加

快。每个历史时期的期刊文献的发展与该时期的社会与科学技术

的发展,有着种种联系和制约。同时,期刊文献本身的发展也有

着其内在的规律性。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

即期刊文献编辑出版事业作为上层建筑,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基

础决定的。通常来说,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综合国力的高低与它

的期刊文献出版事业的发展水平成正比。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

济、政治、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社会历史背景不相

同,期刊文献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也不尽相同。而且,每一个国家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不

同,期刊文献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也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知道,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历史渊源和社会

背景,未来的延续和创新,也都难免受到过去或多或少的影响,

还有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往往都必须从历史中去寻求答案。我

第一节    欧美各国与日本期刊

文献的发展历程

一、欧美各国期刊文献的发展历程

年)欧美各国期刊文献的发展近代时期

们对世界各国期刊文献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旨在了解世界各国

特别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家期刊文献发

展的轨迹及其特点,从而得出期刊文献的发展水平,从一个侧面

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发达程度,使我们更加重视现代期

刊文献出版事业的发展。

世纪欧美各国期刊文献的发展特点。

世纪

自从世界上第一种期刊文献诞生后,这种新型文献类型便具

有强劲的生命力,很快地在欧洲各主要工业国家出现。

是欧美各国期刊文献逐步成长发展的初期。这一时期,期刊文献

的创刊之地主要集中在欧洲,尤其是西欧的英国、法国、德国

等,其次还有美国。

在西欧,以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期刊文献开始产生,当时的欧

洲社会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发生在法国的一场新的较之前运动更

为深刻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专

制和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得更多的人接受了唯物论、

理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观点,以及“人人生而平等”、“一切权力

属于人民”的共和思想。由于接受现代思想的人增多,也就构成

了人数众多的渴望了解和阅读各种文化知识、新闻的读者群。政

治的变革、经济的繁荣、思想的解放、科学的发现、生产技术的

革新、文学艺术创作等等,产生着大量极富吸引力的信息。更多

年英国文艺界一位伟大的

艾迪

年两人停办

册。不

的人对迅速了解这种信息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因此,欧洲社会在

这一时期内,登载新知识、新作品和新思想的期刊文献纷纷创

刊。尽管世俗当局实行了严格的审查制度予以阻止,但是,顺应

历史潮流和广大民众意愿的期刊文献仍不断地创刊。

世纪的英国,尽英国期刊文献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

管当局颁布对期刊文献等各种出版物征收高额印花税的法令

年政府压低印花税金),迫使一些期刊文献停刊,但是,

世纪相比,期刊文献从当是期刊既容易创办也容易停办。与

总体上看是有了充分的发展,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随笔期刊”形式创刊。

世纪初,期刊文献一开始则被视为随笔的专有园地。早

期创办了三种“随笔期刊”,即:

笛福在伦敦创办了《英集作家、编辑、出版者于一身的丹尼尔

年又更名为

年)周三刊;

国每周评论》半周刊,后更名为《英国评论》,

《评论》 年英国诗人约瑟夫

斯蒂尔仿效《评论》风格创刊《塔勒特》生和爱尔兰作家理查德

年);(又译《闲谈者》)周三刊(

册。年,

《塔勒特》,创办《观众》(又译《旁观者》)周三刊(

年复刊改为月刊),每期发行量达

第二,首次用“

年,英国

(杂志)一词作为刊名。

当时的期刊文献试用过各种各样名字,直到”

出版商爱德华 凯夫创办了一种《绅士杂志》,直接把“

(杂志)作为刊名,第一次令人信服地把“ ”统一在一个

名称下面。该刊内容包括小品、诗、论文和其他各式各样体裁的

文章,包罗万象。以后“

年的发行量已达

”一词便开始在各种期刊文献

名称中运用开来。由于《绅士杂志》选材多样,文字通俗,深受

众多读者喜欢。发行量较大,

久模仿它的期刊文献相继产生,主要有:《伦敦杂志》

苏格兰杂志》 年,

世纪的法

年改名为《爱丁年)、

堡杂志》)。

第三,评论性期刊文献开始问世。

当时,由于文学和政治方面的竞争产生了许多短命的期刊。

这时,文学评论性期刊文献开始创刊,由罗伯特

最早的文学评论性刊物《博物馆》

办了《漫谈者》(又译《漫游者》)

教徒、书商拉尔夫

爱丁堡人阿基伯德

格里非斯创刊《每月评论》

哈密尔顿创刊《评论》

年由约翰年《聚会》创刊;

人》。

第四,妇女期刊文献大量问世。

有:《女闲谈家》

世纪英国有更多的妇女期刊文献纷纷创刊,其中佼佼者

年)、《女人杂志》(又译《女士们

杂志》) 年)。年)和《女士杂志》

世纪的法法国的期刊文献在发展中实行较严格的管制。

世纪产生的

国,期刊文献的发展初期与其他欧洲国家有些类似,对创办期刊

学者杂志》、文献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但除

《风流信使》和《新闻报

三家官方期刊文献享有特许权(持续

年)外,其余具有新思想的期刊文献,为了逃避审查不

得不在国外出版,如在当时就有 多种期刊文献在荷兰出版,

直到大革命开始。在国内只有短命的《法国观众》

年)等等期刊。不过,由于年)、 瑞士观众》

国,一方面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出版商认为发行期刊文献是有利

可图的行业,他们不顾当局的审查,仍继续创办期刊文献;另一

方面在这时期法国兴起的启蒙运动,促进了以专题为内容的期刊

文献大量问世,主要的有《夫人杂志》、《医学杂志》、《商业杂

志》、《法律杂志》等。一批支持启蒙运动的期刊文献,促进着人

多兹利创办了

年);由约翰逊创

年)半周刊;新

年);

年);

威克斯创刊《北不列颠

年创办

文主义与理性主义思想的传播。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特雷武论

文集》 年)、《教会新闻》 年)、《赞成与

反对》(又译《同意与反对》) 百科全书杂志》年)、

年)等等。此外,还有文学价值较高的期刊文献是:

《欧洲文学报》 年)、《哲学、文学与政治十日谈》

年坎贝尔创办。 月翰

( 年)⋯⋯

世纪

日,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摧毁了封建统治专

制制度,使得期刊文献等各种出版物活动空前繁荣。在

年间,法国新创办的期刊文献(包括报纸)达最后的

种。

年至德国的期刊文献也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自

年,德国的各种出版活动一直受到严格的审查。当然法国启蒙运

年由德国诗人、哲学家

动曾使受到影响的腓特烈二世曾一度放松了对期刊文献等连续出

戈切德创办了版物的管制。于

年);

德国第一种妇女期刊《理智女士评论家》(又译《理性妇女评论

年创办的《理性者》、)

献;

的《说闲话的理性女人》是德国明显带有启蒙思想倾向的期刊文

年在莱比锡创办第一种德国文学评论性期刊《德语史

年)。德国新期论文》(又译《德国语言历史文稿》)

刊文献与文学运动的关系要比英国密切得多。这些期刊文献的影

听》

响早已超过了它们的出版时代,比如:戏剧学家席勒创办的《倾

年)、《季节三女神》,歌德创办的《神殿门》

年 ),而 贝尔图赫创办的《文学报告》影响更

大,他被人们誉为“德国期刊之父”。

美国期刊文献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特点呈寿命短的现象。美

国期刊文献的产生比英国、法国、德国晚半个世纪,第一种定期

出版物《波士顿新闻信》

日美国出版商安德鲁

年)由波士顿邮政局长约

布雷德福

世纪,由于普遍受教育的程度不

停刊。同年 月

种期刊文献在这场

在费城创办美国最早的期刊文献《美洲杂志》,该刊仅出 期即

日美国政治家、发明家、教育家本杰明

个月。

富兰

克林在费城创办《大众杂志》(又译《综合杂志》),该刊寿命也

不长,仅存 年富兰克林又创办了《可怜的理查德

年)期刊文献。该刊内容丰富,其中有许多历书》

年通俗性期刊文献格言谚语。 高贵美洲人杂志》创刊。

佩编辑出版《宾夕法尼亚杂志》(年美国政论家托马斯

年)。 种。由于年美国共有期刊文献(包括报纸)

亚当斯创办的

受英国殖民当局的严格审查,这些期刊文献通常历时甚短暂。

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美国记者塞缪尔

宾夕法尼亚杂志》等波士顿新闻报》和

世纪后期,以美国中产阶级和知识界战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年,

年)、

为对象创刊的主要期刊文献有:《美国博物馆》

凯里任主编)、《马萨诸塞州杂志》

世纪末叶时,约有年)。美国到

种期刊文献出版。但是,在

高和邮寄缓慢,这一时期美国期刊文献的发展尚未出现什么戏剧

性的场面,且大都寿命甚短。

种期刊文献产生于

其他国家期刊文献发展与上述国家具有相同特点。俄国第一

年,由圣彼得堡科学院创办的学术性期

年 )。俄 国刊文献《每月评著》(又译《每月著作》)

第一种私人创办的评论性期刊文献《工蜂》(又译《勤勉者》)

年)问世。叶卡捷琳娜二世模仿英国《观众》创办了《杂

集》 诺维科夫在内的反对年),来对付包括尼古拉

争论的期刊《懒汉》 年)而

派。也正因为诺维科夫创办揭露社会弊端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展开

年)、《空谈家》

被取缔。 年在莫斯科创刊了《莫斯科杂志》。

加拿大第一种期刊文献《魁北克文学报》(英、法文版)于

由书商马修

《纽约杂志》

多种,如有代

年)、美国的《医学

年)等;还有其他专业的期刊文献,如:美国的

)、英国的《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刊》

)、泰勒与弗朗西斯出版公司创刊的《哲学杂志》

)等等。此时,科技期刊文献已出色地承担起传递科

技信息、交流科技成果的作用。

世纪欧美各国期刊文献的发展特点。

世纪的西方国家,经过近代几百年的科学革命、思想革

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进入全面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

时期。也正由于以上重要因素影响着西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因

此,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开展起来,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形成,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初步形成。伴随这一历史进

程,西方的精神文明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为 世纪现代文化的

世纪的欧美各国,期刊文献的发展还有一

年创刊。 年由英国人在印度加尔各答创办了印度最早

的《东方杂志》英文月刊( 年)。

从总体上看,

世纪中叶的个明显的特点,即科技期刊文献初具规模。早在

世纪,科技期刊文献历经坎坷,终于冲破阻力,得到了

欧洲,纷纷地出现了各种综合性的科学团体和学会,科学研究也

有了很大发展,因而科技期刊文献便应运而生了。早期的科技期

刊文献特征并不明显,更接近于现代的文摘和评论性期刊文献。

到了

种,由混乱、分散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初具规模,种数已达

发展。

世纪初创建综合性学会的基础上相继

世纪中后期,英国、荷兰、瑞士、法国、西班牙、德国、

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在

又成立了各种专业学科的学术团体,相对应专业的学术性期刊文

献便应运而生,其中新创刊的医学期刊文献达

表性的:意大利的《医学杂志》

文库》

《美国哲学会志》

世纪也因此成为整个人类文化发展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永载人类史册的科学巨匠和思想界、文艺

界大师,大都涌现于这一世纪”。

人类历史上迄今相继出现过三次科技高潮,这三次高潮又随

即引发了三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标志;以电为标志;以原子

能和电子计算机为标志。前两次都是在近代完成的,其对人类文

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

步。西方各主要国家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先后从农业文明

走向工业文明,最终进入工业化社会。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

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的印刷技术、邮政业与交通运输事业等也得

到了不断的大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

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也由于教育

的发展,国民的文化程度、阅读与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

高,期刊文献这种知识类信息的载体,更加拥有众多的读者群。

而且,也由于期刊文献广泛地介入了社会生活,涉及政治、经

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成为人们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所

有这一切因素,大大促进了期刊文献发展的速度。

由此可见,期刊文献是应社会需要之运而生,随社会经济、

文化、教育与科技的进步而发展。早期的期刊文献就像早期的科

学一样,几乎囊括了当时被称为“自然哲学”的全部学科。到了

充。再到了

世纪综合科学很快由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单独学科所补

世纪,又由于新的研究领域扩大,原有学科变得

更加专门,于是不断分化、衍生、愈分愈细、愈来愈专。一方面

人类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动物学、人类学、机械工

程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发现与发明成果,各学科的科学家愈

来愈需要迅速、准确地获得本专业的最新专业的最新信息。一批

学术期刊文献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有许多新的学术团体诸如对

古典、圣经、考古学、语言、埃及学、东方学等方面研究的学会

献发展的“黄金时期”,

也都纷纷建立起来了。这些科学的分支被划分为各种学科,每个

学科都有自己创办的期刊文献,诸如定期公报(学报、学刊)、

会议情况和“记录”等,使科学家相互之间能够随时了解信息。

与此同时,探讨各种社会问题,开展政治论争和对封建统治

的抨击以及宣传政治主张等内容的政治性期刊文献也纷纷创刊。

然而,由于封建统治的阻碍,甚至迫害,这种政治性期刊文献往

往历时甚短。

年 )、世纪在法国和美国,由于《法国国民法典》

世纪中叶,欧美

《解放奴隶宣言》的颁布,以及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在许多国家

的发生,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建立共和政体的政治体制,许多国家

对期刊文献等出版物的审查制度开始削弱,这一切进一步促进了

各学科学术交流活动的频繁,也由于国民实施义务教育,促进整

体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需要阅读更多的登载各种各样的最新信息

类知识和轻松愉悦的娱乐或消遣性的期刊文献。因此,这一时

期,以公众为对象的期刊文献也纷纷创刊。

即以国家的一些期刊文献经营商逐渐形成了新型的经营战略

刊登广告获利支付编辑费和管理费,以征订费支付出版费。

世纪末叶,愈来愈多的国家实行了出版自由政策,所有这些因素

促进了欧美各国期刊文献迅速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之为是期刊文

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期刊文献发展迅速。

世纪相比,

期刊文献的发展不仅受政治气候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经济和

世纪期刊文献的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与

速度是很快的,下面以科技期刊为例做一比较。

早期的期刊文献是以人文科学期刊为主,科技期刊文献很

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科学技

术和科研项目大大增加,科技人员的活动包括学术交流活动日趋

频繁,学术论文成倍增长,加之印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期

可见,欧美各国仅科技期刊文献的创刊率在初期

刊文献数量的急剧增加。

表 欧美各国科技期刊文献发展初期数据统计表

注:以上数据引自张厚生等人主编的《报刊管理与利用》。

年递增

由表

平均以每 倍的速度发展,从这时起科学工作者已经

感到没有期刊文献再也不能进行有效地工作了。“每当要寻求一

种新的理论或推翻一个旧的观点时”,几乎都要靠期刊文献寻找

理论依据,这就是被称为“小科学时代里的期刊发展状况”。

第二,期刊文献类型逐步完备。

初创期的期刊文献多为综合性的,且只发表一次文献。仅仅

是为了满足科学家们的信息交流,探讨研究学术问题的需要。随

后期刊文献广泛地介入了社会,因而开始出现了为不同读者群创

办的不同内容、不同作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期刊文献类

型。

:学术性期刊文献。

世纪创刊的期刊文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

世纪是各个学科的学术期刊‘破土萌生’的时期。在欧

洲、北美洲、大洋洲和日本,一批医学、数学、经济学、哲学、

历史学、生物学、化学、人类学、农业科学方面的学术期刊纷纷

问世,其中尤以数学、医学期刊为数最多。

种;美国有

这时期创办期刊文

献最多的国家是: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其中,比较重要

的而且连续出版至今的学术期刊文献是:英国有

种;法国有 种;德国有 种。其中,《全国地理杂志》是目

前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地理期刊文献,《科学》是美国具有影响

表 世纪各国重要学术期刊文献创刊表

:的综合性科学期刊文献(表

续表

撒克里,该刊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第一

续表

注:以上期刊文献至今仍继续出版。

:文学与评论性期刊文献。类型

随着期刊文献的发展,许多以发表文学与评论文学、艺术、

政治等为内容的期刊文献也纷纷问世。例如:在文学期刊文献方

面,英国主要有:《布莱克伍德爱丁堡杂志》 )、《 伦

年)、《主考人》 年)、《新月刊

年)、《谷堆》

敦杂志》

杂志》 )⋯⋯。其中,《谷

堆》的首任主编是威廉

家,达 份。美国主要有:《费城文学杂志》

年)、《每月文选》

年)、《日晷》刊,

年)(后改名为《北美评论》季

年)、《纽约月刊》

年)、《家庭杂志》年)、《德搏评论》

年 ),

年)改名为

年)、《哈珀新月刊》(又译《哈泼斯新月刊》

现名《哈泼斯杂志》)、《斯克里布纳月刊》

年),后又改名《斯克里布纳杂志》《世纪》

年)等,后三种期刊文献均年)、《陆地月刊》

是美国优秀文学期刊。

在评论性期刊文献方面,英国的评论性期刊尤其丰富,即

丁堡评论》(该刊的产生标志着期刊评论时代的到来)

年)、《政治记录》、《季刊评论》、《威斯敏斯特评论》

年)、《红色共和党人》 年)、

茵报 年 月

年)、年)、《莫斯科观察家》

年)、《现代人》

年)、《钟声》

年)、《北

年)、《俄罗斯富源》

年)等。在德国主要

)和《新莱

月),《新

年)等。在英国主要有:《民主评论》

劳工》

美国主要有:《革命》 年)等。

年一度停刊,后更名《人民报》周报)等。在

年)月刊、《民族》

以上这类政治性期刊文献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民主与进

步思想、传播进步与革命思想,推动各国民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

很大的贡献。

类型 :少年、青年、妇女期刊文献。

专为少年、青年、妇女等特定人群创办的期刊文献,在

)、《十九世纪》 年年

年)、《穷人政治》月刊、《雅典娜神庙》

年)、《星期六评论》 双周刊评论》年)、

刊》

年)、《当代评论》

年);),现更名为《二十世纪》、《评论的评论》

年 )和《巴黎评论》法国主要有《两个世界评论》

);德国主要有《赫尔墨斯神》

年)、《文艺周

)、《自由论坛》年)、《德意志周刊》

年)等;意大利有影响的《新文集》 年 )、《文化》

年)等。

:政治性期刊文献。类型

世纪中后期,欧洲许多国家工人运动高涨,各政党社团

也相继建立,与此相对应,以期刊文献为载体的发表宣传各政党

政治主张的政治性理论刊物也应运而生。例如:在俄国主要有:

《望远镜》

《祖国纪事》

极星》

)、《生活》月刊(

有:马克思、恩格斯创办的《德国年鉴》

政治经济评论》月刊(

时代》

年)、《寄语人

年)、《星期周刊》国的《莱比锡画报》

年);法国的《画报》

三刊于

年)和《荟萃》

年合并,

年)、《女人时装》

年)、《女人文库》

年)、《英国妇女家政杂志》

迈拉女服与时装杂志》

年年)、《女士》

年)、《家庭记事》

年 ),埃

、《家庭良友》

册》

比尼泽

年)、

年),《女人家庭杂志》

)、《妇女家庭良友》 )、

年 )、《图片评论》

:图片期刊文献。

世纪最后

世纪以木刻画为主辅以文字的图片期刊文献在欧美各国

年中,摄影技术的发明与网纹铜版相继问世,到

文献上。在英国主要有:《伦敦新闻画报》周刊(

的发展,使得摄影作品逐渐取代艺术家的木刻,出现在图片期刊

年)、《英

国画报》 年 );德

年);

份,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该刊派出

美国图片期刊文献的先驱是《莱斯利周刊》(每期发行量达

名战地图片记者实

地绘图,用图片来报道这场战争) 年),《葛利生客

《麦考尔》

类型

年);英国的《女士杂志》

年)

年)、《少女杂志》

世纪也纷纷问世,这类期刊文献有专门的读者群,根据特定的读

者需要,探讨他们的切身问题或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因而发展

也较为迅速。如《少年杂志》

年);美国的《青年文友》

年)、《女士博物馆月刊》

年停刊,《女人袖珍杂志》

年)、《新荟萃月刊》

年)、

年)、

女性之友》

年)、《王后》周刊(

年)、《韦尔登女人杂志》

)、《淑女》

年)、《家庭闲谈》

年);美国主要的《戈迪女士手

年)、《哈泼斯百货商店》

巴特里克将前两刊合并,创办了《服装剪裁》

)、《好管家》月刊(

时髦》

年)等等。

年)、《哈泼斯周刊》 年)等等。厅良友画报》

类型 :综合性期刊文献。

这类期刊文献在 世纪发展相当迅速,早期的综合性期刊

文献基本是为少数买得起的人出版的。自 世纪

)年

种。

年代始,以

世纪后期这类

广大民众为对象的廉价期刊开始问世,最初发表竭力主张社会改

革,传播启蒙思想与之有关家庭生活文章。到

期刊文献逐渐发展成为大众性娱乐或消遣性期刊。创刊最多的国

家是: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次之是俄国、澳大利亚等国。

比如:在英国主要的有《旁观者》

年)、《一便士百科全书》志》

年)、《乡村生活》

《奈尔斯周刊》

年年)、《哈泼斯月刊》

年就增加了年仅有

等等,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期刊文献出版业日益繁荣,

多种期刊文献,到

类型 :检索性期刊文献问世。

检索性期刊文献的产生,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期刊

文献的发展,既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智力资源和及时的信息源,

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但随着文献数量的

成倍增长,又带来了一些问题,即读者需要以最短的时间及时地

准确地全面地了解各专业期刊文献的最新信息,这就导致了检索

化性期刊 二次文献的问世,世界上第一种检索性期刊文献

学文摘》(德文版) )于

,于

年创刊;在

德国历史学会的赞助下,世界上第一种历史学检索性期刊文献

《历史科学年报》

年《工程索引年刊》

年《心理学索引》

年在柏林创刊;

创刊; )在美

国创刊; 年《地理学国际书目》

年)、《每周一便士杂

年)、《钱伯杂

)等,美国的

年)、《纽约人杂志》

)、《大西洋月刊》

,由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创办;

)创刊。这类检索性期

年,世界上第一种索引类期刊文献《科学论文目录》

年《科学文由法国地理学会主持在巴黎创刊;

)创刊。索引刊物是文摘刊物迅速发展的产摘》

物 。

年《动物学记录》

刊文献到了 世纪大量问世。

月刊、季

综上所述,期刊文献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长、完善到成

熟,从不同的角度可划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型,即从内容划分:有

综合性、专门性、学术性、普及性;从阅读对象分:适合广大群

众的,也为特定读者群的(如青年、妇女、少年等);从形式分:

有文字、画面等;从刊期分:有周刊、旬刊、半月刊、

刊等等。现代期刊文献的主要品种已大致齐备,它们推动着社会

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在传播知识、提高

文化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年现代时期 )欧美各国期刊文献的发展特点

世纪是人类历史发生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的时代。既是千

年之交的世纪,也是人类社会遭受从未有过的战争浩劫和取得空

前发展的世纪。近一百年来,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殖民

帝国的崩溃与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现代民族国家

的普遍建立;同时世界体系经历裂变和重组、向全球统一的世界

市场过渡,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结构。伴随这一历史进程,

科学技术不断取得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性突破。 世纪初以现代

物理学理论的创立为标志的现代科学革命及其推动下的技术革命

世纪 年代开始的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

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人类逐步从工业文明进入

科技文明的新时代。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结构

的变革,孕育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世界观,从而使人类文明社

会向更高境界发展。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作为现代社会生存

年该刊每期发行量高达南美洲。

卢斯和布里顿

胜,不断发回稿件,

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大众传媒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期刊文献呈跳跃

式发展之势。

世纪

世纪初,由于国民义务教育的普及,社会经济与科技的

繁荣发展,当局审查制度的弱化,促进了期刊文献的迅速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期刊文献发展比较快,以出版期刊文

献(包括报纸)为主的垄断集团逐步形成。摄影技术与彩色印刷

术的发展,使以照片、图片为主的一批新闻画报在

年由亨利

年代相继问世。在美国,期刊文献发展的速度相当快,而且

有很多独创性风格的期刊文献问世,并成为西方各国争相仿效的

楷模。比如:①新闻期刊文献,

哈登在纽约合资创办的《时代》周刊(美国版、欧洲版、亚洲版

和拉丁美洲版) ),该刊精编一周时事,加以评论,

万份;

并提供背景资料,对重视时局发展而又无时间者非常有阅读价

年,由阿斯特报业家族与哈里曼值,其发行量达

铁路家族合资创办了《新闻周刊》(美国版、大西洋版和太平洋

)等等。《时代》、《新闻周刊》和《美国新闻与版)

年亨利

世界报道》是美国三家最有影响的新闻期刊文献。②图片期刊文

卢斯在纽约创刊了以摄影照片为主的大型画报献,

万份立即销售一空。因此又加印了

《生活》周刊,由于该刊印刷精美、风格别致、图片丰富,创刊

万份,成为当代期刊

文献出版史上的轰动事件。

年该刊增办西班牙文版,销往

万份(曾高达

份)。但由于电视台争走该刊不少广告而无法支付昂贵的成本费,

月,德威月停刊。③文摘期刊文献,只好于 年

年华莱士在纽约创办了袖珍型的 读者文摘》月刊(特

还聘请了

),该刊以文摘形式选登文艺作品,吸引了许多读者。而且,

多位作家到世界各地游览,访问名流要人,搜奇揽

年该刊销量突破百万册; 年达

年开始用只读

万册(创刊时仅发行 册)。如今该刊以 种文字出版 个

版本,在 个国家发行,总发行量达 万册。

与此同时,文学创作与学术思想活跃的英国、法国、美国、

德国的文学与评论性期刊文献品种多、质量高。在 世纪初纷

纷涌现。比较著名的而且连续出版至今的有 多种;还有政治

世纪上叶,在出版业发达的国

性期刊文献在这时也不断地纷纷创刊;此外,面向广大民众的大

众性期刊文献类型更加繁多。

家逐渐形成了一批面向广大公众的期刊文献集团,一些报业集团

也在出版各种报纸的同时,经营几种畅销的大众期刊文献。而

且,有不少出版商通过扩大期刊文献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而获得

丰厚利润。

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震撼了世界,生命的丧失,文化的浩

劫,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的期刊

文献出版业遭受严重破坏,美国的期刊文献出版业却在比较稳定

的环境中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科学技术

世纪迅速发展, 年代,美国专业性期刊文献取得了重

大进展,遭到战争破坏的欧洲各国的专业性期刊文献和大众期刊

文献也开始复苏。 年代,美国、西欧和日本的期刊文献

出版业发展尤为迅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美国、西欧和日本开

始出现用计算机可读磁带(

年代出现以软盘版为载体出版的专业性期刊文献。

)为载体的专业性期刊文献。自

光盘( )为载体出版的专业性期刊文献正式投入欧美市

场。与此同时,美国信息利用公司开始尝试出版以激光视盘出版

年该公司出)为载体的专业性期刊文献。如

种美国期版的 信息跟踪数据库》月刊可检索各种专业的近

刊文献上发表的信息。 年又相继出版《政府出版物索引数

据库》、《法律资料跟踪数据库》和《华尔街日报数据库》等激光

电子期刊文献成了。

视盘月刊。 年开始,世界新科技革命形成新的高潮,以电

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版期刊文献从

到 ,发展到

也只有

的过程,“服务模式上也从

(镜像)发展变化,数据贮存道

模式跨越”。路越走越宽,即从

时代的宠儿,发展非常迅猛,出版数量猛增。从此,打破了印刷

型期刊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而使印刷型期刊文献与电子型期

刊文献形成了共存互补,并驾齐驱。

综观欧美各国现代时期近 年来期刊文献的发展,呈现出

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并具有鲜明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出版数量猛增。

年产生期刊近代期刊文献初级阶段发展缓慢,如果以

年的 国年中,期刊文献出版较多的欧洲文献计算,到

种期刊文献产生。到 世纪,世界各国期刊文献伴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全世界期刊文献出版总

数详见表

注:《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表 世界各国期刊文献发展(数据)表

年科技期刊文献

年代世界期刊文献总数在

年估计,全世界期刊文

年报道,全世界每年创办

专业期刊文献达

所列数据远远少于实际出版的期刊文献总数。一般

世纪

认为到 种左右;据联

年估计,全世界期刊文献总数约合国教科文组织

年代估计,世界期刊文献种数

种以上;据有关文献

种;据《世界报刊品种统计》

至少在

种;据国外

种。《中国出版百科全书》认为:“目前,

献总数不少于

新刊总数约

所列的统计数据似乎不很准确或不完全,

世界上的期刊文献数量没有精确的统计,期刊的含义也不一致”。

有鉴于此,尽管表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看出世界期刊文献发展的轨迹。

专业期刊文献趋于多样化,体系日益完善,内容日趋完

整。

世纪,欧美国家的专业期刊文献发展相当迅速,数量大

且质量高,品种繁多,其内容涉及了科学技术各个学科领域,体

系日益完善,内容日趋完整。据英国《世界科学期刊目录》

)统计,

仅有

年科技期刊

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短

短的几十年中所取得的成果,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直到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全部成就的总和。据有关文献统计,

种,文献已达

年的总和。

年间的增长远远超过科技期刊文献产生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研

究方向则以不断分化和高度综合发展变化着,而专业期刊文献也

向专业分化

伴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而发展变化着,其内容由综合走

更加专门化、精细化、微观化,随后又在新的学

科中重新组合,又趋向相互沟通、交叉、渗透、融合、协同、互

补、分散等方向急剧演变。这样,不断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业

性期刊文献和检索性期刊文献。据有关文献统计显示:

种; 年代,由于医学的发展和国际之

化率约占

年创刊时是综合性刊物,

版,到 年已由 种期刊文献等等;另一方面则出

现综合性多学科的期刊文献。据有关文献统计显示:专业期刊文

献的兼并或分刊变化比例不断增多,每年的期刊文献合与分的变

。合刊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出版社兼并,

或原学科向大学科方向综合发展,或交叉学科的发展影响等等。

如 (引自谢

种类型,有创新的原始文献性期刊

多种;重要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期刊文献有

种至

又据“有人估计目前世界上的科技期刊文献已达

其载体形式多样,有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等。

为适应多方面的不同需要,现代专业性期刊文献已形成了多

一次文献;有综述评论性

期刊 二次(三次)文献;有专门提供最新研究成果的通讯快

报式期刊文献;有资料性期刊文献;还有检索性期刊文献。

综上所述,专业性期刊文献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而

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科技期刊文献的发展。伴随着现代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专业性期刊文献的发展又出现新的

走势。即:

第一,现代科学高度分化与综合,促进专业性期刊文献也出

现分化与综合的趋势。一方面不仅产生了愈来愈细小学科领域的

新期刊文献,而且一种期刊文献则变为多专辑或分册,即所谓

“一刊增殖”,最终成为独立的期刊文献。如《美国机械工程师会

汇刊》

年该刊开始分辑出

刊变成

年以欧美国家为主的重要社会科学期刊文献有

年美国出版的

间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专业也越来越细,每年出版的医学

种期刊文献期刊文献达 种;

种,共发表论文 多篇;中,学术性期刊文献则达

多种;

年中后

期“全世界科技期刊数量巨大,据统计有

种。”

种”。

世纪

①全球化、国际化

模式。

出版发行国际性期刊文献既是欧美各国一大特点,也是世界

各国发展趋势。何谓国际性期刊文献,是指报道某一学科最新研

究成果,收录某一学科各国学者用英文撰写的论文,由跨国编辑

部编辑,交由商业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英文专业期刊文献。

年代,一些专门从事科技期刊文献出版的商业公

司开始筹建国际性期刊文献,通常组成跨国编辑部即编辑、出

版、经营全球化、国际化,处理来自世界各国高水平作者的高质

量的具有代表本国在某一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英文稿件。

这类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性期刊文献对交流、研究科学前沿具有

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作用。这正如谢友宁所认为的,“国际合

有针对性的提供

友宁《国外连续出版物发展态势与国内对策研究》)。

第二,电子型期刊文献兴起,利用

其读者感兴趣的文章而不是整本期刊文献。

。近年来,周刊、旬刊、月刊的种数逐年增多。

第三,快报性通讯期刊文献,即一方面为了加速论文的发

表,新近创办的一些快报性期刊文献,要求作者能以较短的篇幅

阐述成果与动态,出版商以最快的速度缩短出版周期或者频次增

多。如

小时就能与读者见面;另一方面论文

网络性电子期刊文献成为当今时代的宠儿,网络电子期刊文献从

审稿、编辑到上网只需

不经审稿就付印,然而在正刊上有选择地刊登部分文章的全文,

这样,期刊文献出版的速度则会大大加快。

第四,提要式期刊文献,即分论文摘要式和论文全文缩印品

等两部分。

第五,专业性期刊文献(包括论文撰写格式)实现编排、著

录的标准化、国际化。

全球化、国际化与英文化。

表现模式为全球化发展,区域性经营

范围内的出版物高水平、

作的作者越来越多,影响因子作为评价基础研究水平的指标越来

越多的得到广泛地认同,尤其排列

(详见表 所列举的高质量的是得到圈内人士肯定的”

种刊物):

国际性期刊文献编委会组成结构简表

注:数据源于谢友宁《国外连续出版物发展态势与国内对策研究》和《中国出

版百科全书》。

目前,出版发行全球化,表现在:可以是在这个国家编辑,

另一国出版;或一国编辑,几国或地区出版发行,如《

期刊文献等就比较典型。此外,全球化还表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兼

并和出版贸易全球化(如著名的贝塔斯曼已将公司收入的

投放国外市场)。

;从 上的网络、英国占

多种

②英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文成为科技界的国际性语言,英

文专业期刊文献的品种愈来愈多。据统计,有着重要影响的

工具书来源刊,美国占

以上的网站是英文。

语言看,软件、阅读工具和数据资源等,英文仍占主导地位,据

了解 此外,世界各国有许多其他语种

中的有影响的主要期刊文献也纷纷被转译为英文。例如:德国的

俄罗斯的《

还有北欧、东欧、意大利、日本等许多非英语国

;泰国的《

)等等。

,分

家均有不少用英文出版的期刊文献,且有一些还属世界主要期刊

文献之列,发表文献量较大,为各国文献期刊所广泛摘用的英文

版期刊文献,如丹麦的《结晶学报》

两辑)、日本的《日本物理学会志》

种以上,科技期刊文

)等等。又据《中国出版百科全书》统

计,世界上用于出版期刊文献的文字有

。日本出版的

献比较通用的语种是英、日、德、法、俄、西班牙、意大利文。

英文科技期刊文献约占总出版量的

种是用英文出版的,至于日、英文混用科技期刊文献中,近

用英文和附有英文摘要的就更多了。荷兰科技期刊文献约占

出版。中国也出版了许多英文版期刊文献,如:《北京周报》新

闻周刊、《今日中国》、《中国文学》、《中国旅游导报》、《中国对

外贸易》等等。而且,越来越多的中文版期刊文献附有英文摘

要。连德国在文字上比较保守的国家,也在出版的期刊文献中夹

杂英文撰写的文章。

日本期刊文献的产生与其他国家一样,在新闻事业萌芽时期

二、日本期刊文献的发展轨迹与特点

式与期刊文献并无两样,均是线装,每期有 至

和报纸未分家,例如:早期出版物《官版巴达维亚新闻》,其形

但是,页。

真正产生现代意义的期刊文献,也就是说用“杂志”

来惯名的日本第一种期刊文献则是柳河春三氏于 年 月创

刊的《西洋杂志》,比西欧晚 多年,比中国晚 年。该刊的

主要内容即翻译介绍欧洲的科学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奇闻趣

事。明治维新之初的

年的

年代的昭和初

年又相继创刊了《明治月刊》等期刊

文献,其内容也主要是翻译宗教、医学、教育等。此现状持续

年之后才陆续创刊以发表日本文章为主的期刊文献,包括政

论性期刊文献、宗教期刊文献、各种学术性期刊文献、汉诗汉文

期刊文献等等。

年代末,日本出现了“自由民权运动”,与此相世纪

年至

适应,日本的政论性期刊文献有了较大发展,许多研究政治问题

的团体纷纷创办期刊文献,议论国事,介绍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

主思想等。在 年间,文艺娱乐期刊、妇女

期刊和少年期刊等各类型期刊文献不断地纷纷创刊,从此,日本

的期刊文献进入了千家万户普通家庭。

世纪末期,日本期刊文献出版业迅速走向企业化发展的

道路。其特点是由原来每种期刊文献以编辑部为中心转向以出版

商为全部活动中枢。一出版商往往经营管理多种期刊文献,形成

一个“期刊王国”。比如:在

世纪

世纪初,新出现的期刊文献出版

社“讲谈社”就经营多种期刊文献,至

行总量的

期,竟已压倒其他对手,称霸一时,其发行量占全国期刊文献发

。昭和以后,称霸期刊文献界的讲谈社在

出版界创造了“讲谈社时代”。日本的这种期刊集团式经营模式

一直延续至今仍主要由商业出版社经营,以赢利为目的,完全商

品化。但是,在历史上的“期刊王国”多已衰落,代之而起的是

新的出版企业。除这些商业出版社外,还有不少报社、学术协

年后,朝鲜停战及国际局势逐

多种。

了图书文献出版业的发展。 世纪

促进了日本期刊文献的迅速发展。

会、学术机构、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团体均纷纷不断地出版期

刊文献。

至世纪 年代,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发动侵

略战争、实行军国主义统治。对内镇压进步势力,对外积极侵略

扩张。从而使日本的期刊文献出版业由此而经历了一个遭受法西

斯严重摧残的黑暗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期刊文献界又重新复苏起来,

老的期刊文献纷纷复刊,新的期刊文献如雨后春笋不断创刊,进

步期刊文献逐步出现。几年内全国期刊文献种数迅速增长到

世纪

年朝鲜战争开始后,随着对共产党和民

年代末,由于一度发生纸荒,加之通货膨

胀、经营困难,有些期刊文献被迫停刊或合并,全国期刊文献总

数下降了好几百。

主运动的迫害,进步期刊文献又受到限制、取缔。这是战后日本

期刊文献发展的一个低潮。

步缓和,日本经济逐步发展,期刊文献出版业又再度出现兴旺。

月,日本期刊协会成立。同年新潮社创刊了《新潮周

年至

刊》,这是图书出版社出版期刊文献的创举,这个模式被许多图

书文献出版社所仿效,从而形成了日本的图书文献出版社几乎创

办期刊文献的特色。《新潮周刊》的内容主要是发表社会新闻、

时事、连载小说、趣味娱乐性文章,很受读者喜爱。致使很多出

版社纷纷模仿该刊的风格,创刊各种适合国民阅读的大众期刊文

献,开创了日本现代期刊文献出版史的“杂志时代”。 

年日本很多出版社通过出版发行期刊文献获利,从而推动

年代,日本期刊文献

出版业发展尤为迅速。由于一方面日本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另

一方面政治上没大动荡,社会生活较安定,国民文化教育程度普

年至

遍提高,对各方面的知识与娱乐的需求也在增长。所有这一切,

年,日本的出

文献以平均每年创刊 至

年至 年

年新创刊期刊文献

版业同国民经济的其他行业一样,迅速发展。

新创办期刊文献趋于活跃。 种,创历

种。其中尤以摄影、

史最高记录。目前,日本大多数大、中型出版社均设有期刊部,

专为各种不同类型的读者群(妇女、儿童、青少年、成人、知识

界)创办娱乐性、趣味性期刊文献近

妇女、青少年、漫画期刊文献为主。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大众期刊

文献尤为发达的国家。这一时期,日本期刊文献事业处于兴盛时

期。综观日本期刊文献的发展,其呈现出几大特点:

期刊文献出版历史甚短,但发展迅猛

业兴起与欧洲国家相比,晚

从世界范围内的角度审视,整体而言,日本的期刊文献出版

多年。但明治维新后,日本期刊

种的速度递增。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由于出版业遭受战时严格管制,人力和纸张十分缺乏,运输

不畅,出版业遭到战争的破坏,日本的期刊文献受到很大影响。

早期创刊的期刊历时甚短暂,有的时停时续,因而现代的期刊文

献大约

种左右期刊文献,停刊约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创刊的。眼下还在不断交替,

种。每年新创刊

世纪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期刊文献出版业迅速发

年代以后愈益大势凸现。据《日本杂志总展,尤其是

种;览》 年版统计,日本期刊文献出版量总数已达

年版统计其出版量高达

的人

种,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

二位(一说日本居世界第三位)。据同年调查,日本有

种)。除阅读报纸外,还阅读期刊文献 种(周刊和月刊各

期刊文献的学科门类与品种繁多,专门化倾向强

日本期刊文献的学科门类与品种繁多,且专门化倾向强这一

点和美国较相似。凡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均有与

之相关的期刊文献。在日本社会中,不同职业、性别、年龄、兴

趣爱好和不同文化教育程度的读者,均会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期

用英文发表的,如日本出版的

文献统计,

刊文献。《中国出版百科全书》说,日本是世界上大众期刊文献

最发达的国家。因此,被称之为是当今世界上很有特色的“大众

杂志王国”。

科技期刊文献发达

日本是亚洲也是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其科学技术水

平突飞猛进,与之相适应,科技期刊文献的质量与数量均呈飞速

发展之态势。从历史的角度纵向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因战

年代,日本科技期刊文献仅增加争的破坏, 世纪

种。二战结束以后,经过短时期

年代至

种,平均每年增长不到

年至 年,科技期刊

种,每年平均以

的恢复,科技期刊文献增长迅速,

文献增长种数达 多种的速度递增。尤

其 世纪

世纪

年代以来,其科技期刊文献愈益大势凸现。据有关

年代末,日本发表的文献量约占世界文献

量的 而且实际数字还要高一些,因为有不少日本文献是

多种科技期刊文献中,近

种是用英文出版的等等。据有关文献显示,近年来,日本的科技

期刊文献持续、快速发展,还愈加增势不减。

世纪的 多年漫长岁月里,先民们在应用自然知识于满足

古代曾出现过灿烂辉煌的文化、科学和技术。自公元 世纪至

。 在们曾经为世界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中国的先民

一、古代时期(

与发展初期的特点

年以前)期刊文献产生

第二节    中国期刊文献的发展历程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这个生产关系十分落后的国

多年。大哲学家、思想家伏尔泰曾

人们需要方面,曾胜过欧洲人;中国的科学和技术遥遥领先于西

方世界,诸如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和火药等许多发明在欧洲

产生过巨大影响;中外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也起源于中国古

代,它比欧洲的报纸早

方汉奇先生说:“中国新闻事

说过:“报纸诞生于中国,产生于上古不可记忆之时代。这是中

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由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西方任何国家都难以比肩的”。

此可见,中国是一个有着如此丰富文化背景的民族。然而,由于

封建专制,根深蒂固的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资产阶级的出现,闭

关锁国,思想保守“唯我独尊”的一厢情愿,阻碍了中国社会的

发展。

家不情愿地被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资本主义的一些理论

和技术靠一些“改良主义人士”和专横的西方侵略者输入到中

国。

由此可见,从近代科学在欧洲产生起,中国的经济和科学技

术出现长期的迟滞。也正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迟滞而导致了中

国近代以来的落后。致使中国期刊文献的出现,不但比欧洲晚一

个半世纪,而且发展速度也相当缓慢。正像法国人雨果所说:

“像印刷、火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一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

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旧停滞在胚始状态,无声

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呢?据

那么,中国在历史上产生现代意义的期刊文献究竟是何时

年金寿山考证,中国期刊文献的产生可追溯到

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医学专门杂志《吴医汇讲》

年,嘉庆六年)创刊,由苏州世代医家子弟唐大烈编辑、扫叶公

房刊刻发行。其内容大多为学术论著,有医学问题的专题讨论、

医学常识经验交流介绍、医史考据、随笔文章、对读者阅读后产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过排印本;民国时期出版过石印本;

生疑问的解答等,内容丰富。每年基本上出版一卷,前后共出

卷(由于唐大烈去世才停刊)。该刊所发表文章学术性与实际

指导性比较强,因而当时流传甚广。清代曾重新刊行过四五次;

该刊具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年之后的

世纪初,当西方殖民者入侵和中国半封建半

殖民化开始时,在欧洲影响下并由外国传教士推动又才出现中文

期刊文献。这些西方传教士一开始在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和中国

广州创办中文期刊。 日(清嘉庆二十年七月),由

)和米怜(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

、麦都思( (代行编务)在马来西亚港口马六甲

创办了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年)宗教性月刊,该刊是第一种由外国人创办

的中文期刊,宣称其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惟一急务”(又

译“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占据全

刊的绝大部分篇幅,也登载新闻、政治评述、伦理道德、科学知

识(天文学、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等)。该刊木版雕印(中国广东

省高明县刻工梁亚发(又译梁发)担任雕版和撰写部分文稿)。

行,每行页,计 面,每面 字。最初

册。全部赠阅于广东和东南亚各地

月(道光癸未年六月)在巴达维亚

雅加达),由英籍传教士麦都思(

创办了《特选撮要每月纪传》(简称:《特选撮要

年)月刊。 年(道光七年)

葡萄牙商人士罗在澳门创办了《依泾杂说》(又译《依泾杂志》),

该刊是中国境内出版的最早的期刊,也是第一种中英文对照而合

刊的期刊,以中文木版和英文铅字活版同印。后因揭载官府陋

规,被当局禁办。 年(道光八年)英国传教士纪德(

卷,每期

册,后增至

共出版

每期印

华侨聚居区。

(印度尼西亚

在广州设编译。

)在马六甲创办了《天下新闻》

年),该刊登载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宗教之类,是第一

种用铅活字印刷的中文期刊。 年 日(道光十三年六月

月九日),第一种由外国人在中国大陆广州创办的近代化中文期

刊是《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年 年 月(道光十八年三月),英国大英图书馆

共有

册,分四卷 ,该刊由荷兰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刷,楷书,每期约

)创办并主编,月刊,用连史纸雕刻印

页左右,封面缀有格言,多录自四书,旁

注“爱汉者纂”。该刊还附有图版,所载内容为宗教、论说(或

书札)、政治、历史、地理、天文、商情、新闻等等。随及在澳

门、广州、香港出版了《澳门杂文篇》

中国丛报》、《广州周报》等等,主要是宣传

)周刊,有中英文对照栏目,葡文《蜜蜂报》、英

语《广州纪事报》、

西方宗教信仰及其社会政治思想等。

年 月,鸦片战争前夕,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查

禁鸦片。他被称之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馆组织翻译澳门、广州出版的外文报刊中有关中国报道(即大部

分内容是反映外国人对中国禁烟运动所采取的态度和行动)和评

论各国动向等,而且编辑出版了《澳门新闻纸》

年 月 日),在虎门创刊,由总督衙门抄送给有关官员。

该刊是我国最早的文摘式翻译刊物,开翻译刊物之先声。该刊后

因林则徐被革职而停办。与此同时,另又将重要材料编选成《澳

月报》。这是两种未公开发行的内部参考官方刊物,并曾送清

政府要员,在抗英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年)期刊文献的

年)中文期刊文献均由欧美传教

二、近代时期(

发展特点

字。毛太

年为主。

年 年

)和胡巴尔夫人(

初创期的(

士创办

年鸦片战争爆发,失败后中国丧失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国门被打开,自清代以来涌入我国传教的西方人成百上千,他们

在中国各地纷纷地创办中文期刊,数量日趋增多。比较著名的

日(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由美国监理会传教有: 月

)创办并主编的《万国公报》(原名

士林乐知(

年)周《中国教会新报》)

张刊,上海林华书院出版。每期 面,约

纸印刷,大小与

开本的线装官版书相同。其内容以宣传宗教

日在香港由麦都思、奚理尔(

理雅各( )等先后主编的《遐迩贯珍》

年增出

年)月刊,该刊是我国最早用铅字排印的中文

期刊。每期有英文目录,其内容有新闻、广告等。

页,专载商情及船期。附刊《布告篇》,随正刊发行,每期

伟烈亚力(

年在上海由英国传教士亚历山大

)主编《六合丛谈》 月)月刊。

(又译在上海由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玛高温(

月年)。

麦嘉湖)创办并主编的宣传宗教和西方文明的中文期刊《中外杂

年志》 )月刊(

(光绪二年正月)在上海由英国传教士傅雅兰(

《格致汇编》(前身为

上海改名)

)主编

年夏北京出版的《中西闻见录》,后迁

年),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期刊文献。

)创办,

月 ( 同 治 十 三 年 ) 在 福 州 由 普 洛 姆 夫 人

年代末达世纪

(光绪元年)由美国长老院牧师范约翰( )接办

并迁至上海出版的《小孩月报》 年改名为

《月报》, 年又改名为《开风报》) 年),是我国

年代开始,中国才出现真正属于自己创办的最

最早的画报,出版长达 多年之久。 年(光绪二年)在上

海创刊《益智新录》(一说《益智新报》)

年,为上海《万国公报》增出的科学期刊文献。

在广州创办英文期刊《广州杂志》

年在日本创办《香港新闻》等等。

我国初创期的中文期刊文献均由西方传教士,主要是英美传

教士创办,其目的是要“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渗透”,“认

为只要控制住在中国出版的‘主要的报纸’和‘主要杂志’,‘就

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背脊骨’。因而,他们所出版发行的期刊

均主要以宣传西方宗教、阐发基督教义为名,染指中国政治,控

制舆论导向”。。 亦介绍各种知识,但数量很少,其新闻出版活动

一开始在东南亚华侨居聚地区、华南沿海,随及逐渐遍布华中、

华东和华北等地。林乐知(

、傅雅兰(

、麦都思(

、李提摩太(

年)、艾约瑟、丁韪良、慕维廉等人,均是以创办报刊而闻名

的西方传教士。在我们国家的国土上由外国人创办中文期刊文献

年延至 世纪的局面从

年代末,据有关文献统计,自

家,年西方人在华创办报刊 家,年至

多种中文期家,年

年才开始逐步分离。

家(其中,有

刊。其实,在当时报与刊是不分家的,自

所以,这些数据也是模糊的),“占当时我国报刊出版总数的

以上,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

戊戌变法维新时期( 年)期刊文献类型出现

多样化

世纪自

年于广

世纪

月,康有为联合

年由早的一批期刊文献。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说,到

年,由伍廷芳于香港创刊了《中外新闻》(又说

美华书馆出版的《中外新报》半月刊,才是我国自己编辑出版的

最早的一种期刊文献。从那以后我国创办的期刊文献逐渐多了起

来。随后,

《中外新报》)和陈霭亭创刊了《华字日报》。在内地由中国人自

己创办的最早的近代化报刊是《羊城采新实录》

年州)和《昭文新报》 月于汉口)。到了 年

代,上海、广州、福州、厦门等地出现了一批中国人自己创办的

近代化报刊。

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我国进一步

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如前所述外国人在华创办期刊文献占据

着重要的地位。

失去在东亚和在汉字文化圈内国家的中心地位。内忧外患,激化

了阶级矛盾,也唤醒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深感民

族危机的严重,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以“变法

图强”为号召,发动戊戌变法运动。

在京应试的 名举人,举行‘公车上书’,筹建带有政党性质

的强学会及其他学会,创办书局报馆,要求倡西学、兴民权,废

科举、办学堂、开国会、通下情,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君主立

宪”。

文献是“国之利器”,

。而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也认为“报馆有益于国事”,期刊

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政治主张,以康有

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改良派创办了一批适应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月起,全国各地(北京、上海、广州、之需的报刊。

福州、浙江、湖南、太原、四川、桂林等地计

变法人士也纷纷创办报刊。尤其自

年相比,全国报刊总数增加了

帝开始实行变法新政,准许出版自由,使我国自己创办的期刊文

倍 ,献得到了很大发展,与

共达

潮。

多种,形成了中国近代化报刊文献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

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品种较齐全。可大至分为三类:第一

多家)的戊戌

日始,光绪皇

福报》

年)、《知新报》 年 月

月)等;第二类,为了“开民智”、“育人

世纪是中国经历翻天覆地巨

大变化的

年至

类,以唤醒民众为宗旨的政论性期刊文献成为当时的主流,比较

著名的有 日)、

《广仁报》

才”,维新改良派还创办了一批介绍中西方以自然科学知识、社

会科学知识为主的刊物,这些刊物的问世,对推动戊戌维新变

革、解放思想等起了积极的作用,如《利济学堂报》

月)、《译书公会报》月 年

日)、《农学报》(《农会报》,

年 日)等;第三类,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期刊(这

类期刊前已述及)。以上各类型期刊文献的产生构成了戊戌变法

时期刊物出版的多样化特征。戊戌变法失败后,期间国人所创办

的刊物纷纷停刊。

年 年)期刊文献兴盛,各种辛亥革命前

类型繁多

世纪,历史的车轮驶入了

年, 年来,中国新闻事业与其他事业一样发展

迅速、影响力大。中国的期刊文献充分反映了从孙中山的共和制

到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和中国政治体制的伟大变革。这期间中国期

刊文献走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虽历经艰难曲折却不断发展。

年的 年间,期刊文献的发展从政治和文化

教育上反映出两大特点,即:

第一,反映各自政治主张的政论性期刊文献成为主流。

中国在 世纪初经历了戊戌变法维新失败、义和团起义被

镇压,尤其是败于英、法八国联军后,清王朝更加丧权辱国,激

起各种社会思潮异彩纷呈,政治流派不断地涌现,以表达各自政

治主张、反映自己思想的各类政论性期刊文献应运而生,并成为

当时期刊文献的主流。首先,人们眼见国势阢陧,痛感改良的路

行不通,许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分子走上主张推翻清王

朝的革命道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外纷纷创

年蔡元培等人创办月在上海创办《大陆》月刊,

年 )、

月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在日本东京

月在日

月梁启超又在日本横

办期刊文献,大力宣传三民主义思想,宣传自由、平等、博爱,

反对专制和列强侵略,主张反清革命。如 月,以孙中

年)、《游学译编》

山为首的兴中会机关报刊《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并附出《中

国旬报》,统称《中国报》,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开端。同

年,在日本创刊《开智录》

年)、《江苏》 年)、《直说》 年)等;《浙江潮》

年《童子世界》等;

多种。其次,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

成立,以《民报》为中央机关报刊。到辛亥革命前夕,民主革命

派共创办刊物约

为、梁启超等将其刊物出版活动转向海外,也创办了许多期刊文

献宣传民权,但反对革命,主张君主立宪。如

年本横滨由康、梁创办《清政报》,

滨创刊《新民丛报》等等。第三,在“西学”过程中,为防止盲

目崇洋及全面否定民族文化传统的倾向,兴起了“国粹主义”思

潮。当时多为士大夫阶层创办“国学”刊物,其中著名的有:

月于上海由邓实、黄节等主编的《国粹学报》,以“发

扬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主张把研究国粹与宣传反清结合起

来。撰稿人是著名的国学专家陈去病、章太炎、刘师培和马叙伦

等。第四,辛亥革命前夕,一小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受欧洲和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也纷纷发表这种思潮的

文章,散见于许多报刊中,其代表性刊物有:中国最早宣传无政

年于日本东京由刘府主义的专门刊物 天义报》半月刊,

师培、何震主编。同年,在法国巴黎由李石曾、褚民谊、吴敬恒

主编《新世纪》等等。

第二,期刊文献兴盛,各种类型繁多。

“ 兴 学 堂 ”、“ 派世纪初,随着“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与

游学”的兴起,国内开始涌现出一大批不同于旧式的新型知识分

万余人,年已达

子。

种。达到了中国期刊文献发展史上的第二个

种期刊文献被称为“清末文艺

年至

年在校学生仅数万人,到

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教育制度的推行,

结束了延续千余年之久的以科举制和儒学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制

度。一方面中小学堂新式教育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广,发展相当迅

速,

多万人的速度递增。此外,近代大学开始创立;平均每年以

世纪末相比,

倍左右的速度递增(以留日人数计算)。也正

另一方面留学日本、欧美各国的青年学生人数与

也以每年平均约

由于这些新型知识分子层的不断增加,而成为期刊文献兴盛的社

会基础。与此同时,清末专制皇权的不断削弱,出版自由度的扩

大,印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闻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种类

型的期刊文献纷纷创刊。这一时期,期刊文献的发展无论从数量

和质量上均大大超过前期,呈现出前所未有之繁荣景象,新创办

的刊物达

高潮。期刊文献不仅数量大,发展迅速,而且种类繁多,如果按

内容分:有宣传各派政治主张的政论性期刊文献(如前已述及);

科学技术性期刊文献,如《科学世界》、《亚泉杂志》

年)

年)、《理学杂志》、《理工》、《数学杂志》、《中国医学报》、

《地理杂志》等;文学艺术期刊文献,如《新小说》

年,李元伯主编,商务印书馆发月刊、《诱像小说》

年,群学社发行)、《小说

年,主编黄摩西)等

行)半月刊、《月月小说》

林》

大舞台》

杂志的四大权威”,还有中国最早的戏剧期刊文献《二十世纪之

年于上海)半月刊;专门性的期刊文献如《商务

年于年 月于北京)旬刊、《中国实业杂志》报》

献《外交报》

东京,专门介绍国内外经济状况)月刊、中国最早的外交期刊文

年,张元济主编)、《教育界》

年于上海教育年,王国维主编)、《教育杂志》

杂志社编辑,商务印书馆发行)、《东吴月报》(东吴大学主办,

年)、《白话爱国报》、《中国白话报》、

世纪初,创办白话文报刊,曾一度形成时代风尚,

年,大学学报相继创刊)等;综合性期刊较著名的有

《东方杂志》 年于上海,由商务印书馆创办,是我国

历史悠久的期刊之一)月刊等等。按使用文体分:有文言文和白

话文期刊。

《杭州白话报》

种以上,这些刊物用俗白话报》、《绍兴公报》等等,有

通俗易懂的口语白话,普及新知识,宣传爱国和进步思想是很有

益的。按读者对象分:有面向广大公众的,也为特定读者群如妇

女、青年、学生、少年儿童等,如妇女期刊文献《女报》

年,陈撷芬创办)、《中国女报》年改为《女学报》)

年 月于上海,秋瑾创办,影响较大)、《女子世界》、《留

日女学会杂志》等数十种之多。按形式分:有文字、画面等,如

《启蒙画报》 年,北京)、 年)、 醒俗画

年,天津)、 年,北京)等创

北京画报》

燕都时事画报》报》

办了许多画报,多是图文并茂的。按办刊物人性质分,有官办、

民办和外国人创办的期刊等。按文种分:有中文、外文等等。

综上所述, 世纪初期,期刊文献发展迅速,特点突出,

除以上两大特点外,还有时间特征(由于各种原因期刊出版多数

历时甚短暂)和空间特征(革命期刊由国外向国内发展趋势和上

海成为国内报刊事业发展中心);民营化特征(民办期刊占据统

治地位);读者群成分改变,发行量大(读者以官吏为主转向以

社会广大公众为主);报与刊在形式和称谓上开始分离,维新时

期,中国的新闻事业也与其他国家早期一样,报与刊是不分的,

当时期刊文献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概念,所创办的所谓“报”,实

际上绝大多数属于“期刊”,如《时务报》旬刊。

辛亥革命以后( 年)期刊文献的发展

辛亥革命时期,新旧势力的较量,加之西方列强的趁火打

劫,激起了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清朝的革命潮流不可遏

同时国外社会科学著作的大量翻译,年)等。

年)、中华医学会( 年)

年)和地

年 月北

年)、中国科学社(

制,终于导致了数千年封建王朝的倾覆。从而使中国人民的思想

与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东西方文化与其他思潮在中国得到

传播,中国科学社团和专业的研究机构开始出现:如中华工程师

会(

年)等;中央农事试验场(和中华农学会(

质调查所(

多种。如孙中山亲自

使中国期刊文献的发展有了量与质的飞跃。至“五四”运动前

夕,新创办的期刊文献不断涌现,即达

写发刊词的《国民》、梁启超主办的《大中华》等;还有其他思

潮流派创办的期刊文献;当时学术期刊文献也纷纷创刊,而且数

年)、《清华学报》量增多,如 科学》

年)、《留美学生季刊》、《旅欧杂京)、《北京大学月刊》

《甲寅》、《言治》、《教育研究》、《新教育》、《国学杂志》

等,主要是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法学、哲学、国学及自然科学

知识;妇女、学生和文学期刊文献均纷纷创刊,如《妇女杂志》、

《学生杂志》、《北京学生》、《小说月报》 月,上海)、

月,上海)等;在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期年

《礼拜六》

刊文献是 月创刊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月

年转为宣传马克思

刊,该刊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礼教,掀起思想解放运

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于

年主义和社会主义,

月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理论性机

关刊物,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思想发动做出了贡献。随即,

如《新青年》反映当时思想与文化的各种期刊文献也纷纷创刊,

著名的有:《每周评论》 年 月,北京,陈月

年独秀、李大钊创办)、《国民》 月,北京)、《新潮》

年 月,北京)、《晨报副刊》、《学刊》等刊物。尤其是

《每周评论》,猛烈抨击军阀统治和列强侵略,歌颂十月革命并刊

登《共产党宣言》摘译。中国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转折。

月,天津)、恽代英主编的《学年

年月

年月

月 日

月 日于上

年的“五四”运动不仅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

运动,而且也是新文化运动;正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反帝救

亡运动作了舆论与思想准备。伴随着“五四”运动进程的《新青

年》和《每周评论》等革命期刊文献起了有力的宣传鼓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国民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这

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型社团,如毛泽东、恽代英、李大钊、周恩来

和邓中夏等人组织、建立各种学会,以及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学生

联合会等,新的期刊文献如雨后春笋纷纷创刊,“五四”运动后

的 多种。当时出版最多的是学生和年间,新创期刊文献达

进步社团的期刊文献,著名的有:毛泽东创办并主编的《湘江评

论》 月,湖南长沙)周刊、周恩来主编《天津学生联

合会报》和《觉悟》

年生周刊》、李大钊主编的《少年中国》

月,北京),还有全国各省和大中城市学生联合会创办的刊物,

如《全国学生联合会报》等等;在“五四”影响下,以孙中山为

首的国民党人倾向进步,相继创办了许多刊物,如孙中山等人创

办的《建设》 月,上海,该刊是国民党

早期的重要理论月刊)、《星期评论》等,还有其他倾向的期刊也

不断地创刊。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则根据马克思主义研究国情,

制定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并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迅速

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新的民主革命的高潮。这一时期,思想和文化

领域亦非常活跃,文化团体日益增多,大量创办各种类型的期刊

年文献。著名的政论性期刊文献有 共产党》

年年

年年

月,上海发起组创办,李达任主编)、《共进》

月)半月刊、《向导》月

年 月于武汉,蔡和森任第一主编,发行量曾高达海,

万份)、《先驱》、《中国青年》、《少年》、《中国工人》、《劳动周

年统计革命刊物和进步刊物达 种之多;文刊》等;仅据

年,

学艺术期刊文献有:文学研究会改组《小说月报》为其机关刊

物,又创办了《文学旬刊》、《文学周报》、《诗刊》等,创造社出

版《创造》 年,郭沫若、郁达夫、

年)、《新国

成仿吾主编)、《洪水》等,鲁迅主编有《语丝》、《莽原》、《未名

丛刊》等等;学术期刊文献有《史地学报》

年)民》、《古史辩》(北大经济学会半月刊)、《自然界》

等,此外,清华、北大、北师大、南开、北洋、复旦、震旦、中

山、中国等许多大学均纷纷创刊学报或校刊,研究各类学术问

题,亦研究和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面向学生创办的期刊文

献有《中国学生》、《北京学生》、《上海学生》、《广州学生》等

等。此外,各大城市也纷纷创刊商业性期刊文献,“五四”前后

多家(包括报纸)。这是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年总数达

年,新创办至

多种(又据有的文献统计:

发展的反映。从党成立至大革命失败的

的各种刊物达 年,全

种)。国共创刊期刊文献

年,正当至 年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北伐战争胜利发展的时候,蒋介石于 月 月

。以

月背叛革命。

日武汉汪精卫同共产党决裂。中国进入十年内战时期

年代又创办了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工农

大众,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实行白色恐怖统治。为巩固其专

制独裁统治,宣布以他们解释的“三民主义”为“中国惟一的思

想”,并出版《中央日报》、《中央半月刊》等,

《自反录》、《三民主义月刊》等,鼓吹法西斯主义。为了限制和

摧残人民的思想言论自由和人权,还颁布了《危害国家紧急治罪

法》、《新闻检查法》、《书刊检查条律》等。与此同时,中国共产

党在白色恐怖下继续坚持斗争,发动武装起义,开辟革命根据

地。在国统区(国民党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为开展新的革命

万份)、《斗争》实话》(发行

旗》

世纪

斗争,宣传革命思想,先后创办了一大批革命刊物,如《布尔塞

维克》、《中央通信》、《红旗周刊》等,为了避免审查、检扣以及

对发行人的监禁甚至杀害,革命期刊文献和进步期刊文献往往采

取多种灵活多变的形式,采取不同的封面伪装、不断变化刊名,

年创刊)曾使用过

出版社也不用真名等,比如在国统区的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

少女怀春》、《中央半月刊》等假名,

年创刊)也使用过 快乐之神》、《时事周报》、

《真理》、《出版界》等伪装刊名,骗过国民党的审查,获得发行

权。在这 种,其中年间,革命刊物和进步刊物创刊数达

“左联”等进步社团刊物占

业史》说:“据

种。据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

年出版的国民政府《内政年鉴》统计,国统

区报刊共有

以上。

家,其中国民党的党政军报刊大约占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当时的各个政治派别,亦均出版有刊物,宣传各自的

主张。另外文化领域也很活跃,也纷纷创办期刊文献。一般民办

期刊文献只能向商业性、消遣性方向发展。”当时,由于历史原

因,出版业高度集中于上海。十年内战时期,期刊文献和报纸文

献占全国报刊文献的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尽管物质条件极端困难,却仍不懈地大

量创办报刊,且影响比较大,如《战斗》、《红色中华》(发行数

从三千份增至四五万份,超过当时国统区的《大公报》)、《青年

万份)、《少年先锋》、《苏

区工人》、《儿童战线》、《红旗》等等。对积极宣传党的政治主

张,揭露国民党专制、内战、卖国罪恶,发展革命战争,建设和

巩固苏维埃政权,培养党的理论干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

史料统计,革命根据地创办的报刊约 余种。

年代初至与此同时,自 年,随着大批留学

生相继回国,国内大学的教育水平快速提高,逐步缩小与世界先

进水平的差距。在这一时期,各种专业的科学技术学会逐步建立

年我国出版发行期刊文献种数

注:此表引自路甬祥:《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各专业学会相对应的开始创办专科的学术研究性期刊文献,

包括多种英文版的专业期刊文献。这些科学技术期刊文献的学科

和专业较齐全,数理化、天文地理、工农医等学术水平较高,影

响较大的学报、学会志等期刊文献,如《中国地质学会志》

年)等。年)、《气象学报》 年,“七七”事变前

夕,我国期刊文献出版事业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据

《全国报馆社调查表》统计,

万份。达 种,总发行量

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

年代成立的专业科学学会世纪表

:(表

宣传和报道中国来自各方面抗战种以上,

代图书事业史》说:“据不完全统计,

华中地区大约有抗日报刊

多种,要求抗日救国,反对卖国、反对内战的呼声响

义发动的大规模武装侵华战争对于中国科学事业是灾难性的,几

乎摧毁了刚刚形成一定基础的各类型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严重

影响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这也由此而严重影响了中国科技期

刊文献的发展,只有以政论性为主的期刊文献伴随着抗日救亡的

高潮而迅速发展。其实,“九一八”事变后,除当时出版的刊物

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外,还创办了许多专门或主要宣传抗日的刊

物,达

年中新创彻中国大地,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民族的觉醒。抗战

办刊物迅猛增至

信息,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种。

在中共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宣传抗日的期刊文献纷纷

据《中国近涌现,甚为活跃,新创办的刊物达

年到

种,其中华中大约有

年,华北、

多种(据

年统计)”。而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最大的解放区和抗日中

心,以及马列著作和党的报刊、图书的出版中心,当时大量创办

期刊文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抗日斗争,反顽斗争,根

据地建设和人民的新生活。期刊文献成为当时中共中央宣传的重

要阵地。其出版的期刊文献主要有《解放》 月创刊)

年年 月创刊)、《共产党》

年年 月创刊)、《中国工人》

日创刊)、《抗大》、《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西

文摘》、《草叶》、《谷雨》等等,在舆论上积极配合抗日战

争和后来的解放战争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国统区,抗战初期气氛分外浓厚,许多抗日救亡组织纷纷

建立并公开活动,与此同时,积极宣传抗日的期刊文献也纷纷创

刊,不断涌现。如邹韬奋在上海抗战中心创办的《抗战》半周刊

等。同时,一些进步刊物,如《世界知识》等多家也联合纷纷创

周刊、《中国妇女》

创刊)、《中国文化》

北》、

抗战

种。

年连续颁布了

月起,自 年个法令。

年至

办抗战刊物,如《战时联合旬刊》。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还新

创刊了一些期刊文献,如《战线》五日刊等。随着上海沦陷而出

版中心也伴随着抗战中心转移至武汉,一时武汉汇集了许多出版

社和杂志社(包括中共直接领导的),由于当时抗日救国的呼声

很高,广大民众求购马列著作和抗日书刊急切,加之

年,国共合作气氛还较好,国民党办的期刊也宣传抗日救

亡,中共正式机关报刊《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等,在武汉

也公开出版发行,这时出版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氛围,期刊

文献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发行量超过了战前。

抗战中后期月武汉沦陷,“武汉出版业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

出版业中心又转移至重庆,一时重庆又集中了许多出版社和杂志

社。尽管战时重庆出版业还是比较兴旺的,但由于战时特殊的经

济与政治原因,各地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出版中心。如陕甘宁边区

的延安是马列著作和共产党文献的编辑出版中心,桂林则是西南

地区进步书刊的出版中心,据统计,抗战期间创办期刊文献近

年 月桂林沦陷,这一文化出版中心才无形解散。

年中,尽管国共合作,允许一些中共刊物存在,但这

是极其有限的让步。“七七”事变后一个月则开始钳制言论和限

制出版自由,摧残进步出版事业并公布了《书籍杂志查禁暂行办

法》, 年年

月又公布了《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

公布《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

年)等《杂志送审须知》

成立中央至地方新闻检查部门,普遍实行新闻出版审查制度,并

对共产党、进步人士和人民新闻事业进行迫害。因此,从抗战中

后期,由于检查制度和印刷的种种困难,阻碍了新闻出版事业的

发展,使抗战时的出版业呈现萎缩状态。尤其桂林沦陷后,许多

文化人游离失所,出版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了恢复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破坏国

)期刊文献的发展年

种)。

三、现代时期(

共和谈,公然发动内战。由于战乱和旧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

后,解放前夕,只有一部分大学学报和 种科技期刊文

多种。据《

献。但当时国统区的进步新闻工作者,仍然努力坚持出版刊物,

在舆论上配合解放战争作出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解放战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

了新中国。这期间共创办刊物达

年全国

种(有文献又说是

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增订本)统计,自

出版过中文期刊文献近

特点

多年来,中国期刊文献出版事业的发展与国家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巨大变化,为期刊文献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政

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国期刊文献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巨

大变化。综观

的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发展、动荡、振兴是形影相

随的,出现了几次大的起伏。

种,年总印

册,其中绝大数

年,据统计全国有公私营期刊文献出版

万册,年人均占有期刊文献册数为

多数是社会科学类期刊文献,自然科学类期刊文献数量很少。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专门领导出版工作的

国家机关,着手在全国成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出版事业,党

和政府为发展新闻出版事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首先对旧中

国遗留下来的期刊文献进行整顿改造,确立了新的期刊文献管理

体制,积极组织恢复和创刊了一大批有利于科学文化发展的期刊

文献。期刊文献的功能得以发挥,社会影响力大大扩大了。这一

时期恢复、续办和新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期刊文献主要有《时事手

册》、《新华月报》、《中国建设》、《哲学研究》、《经济研究》、《中

月建立了国家科技情报系统,开始翻译出版前苏

国科学》、《中华医学杂志》、《数学学报》等等。通过近 年的努

力,中国期刊文献的总数从 年的 种,增长到 年的

种,平均年增长率为

册,上升到 年的 册。

年的 种有了显著变化。期刊

种,

年经

;总印数从 年的 万册,

增长到 年的 ;年人均占有

年的

亿册,年平均增长率为

期刊册数从 期

年地方出版的期

刊文献的地区分布有了较大的变化。旧中国期刊文献主要集中在

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少数大城市,新中国建立后,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均创办有各种期刊文献,

种,比刊文献种数已达

门类有了发展,尤其是专业期刊文献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各学科

门类期刊文献均有了一批为中国期刊文献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刊

物。 年

联部分情报刊物。

年期刊文献出版的总数达

同年,我国号召向科学进军,并成立了国家科委,制定了

“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同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国新闻工作进行了重大改革。促进了

期刊文献的繁荣与发展。

,大大超过了过去比 年递增了近 年平均增长速度的

但是,由于受到“左”的干扰,出现了“反右派”斗争

扩大化的错误,打击并伤害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部分期

刊文献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遭到批判,有的被迫停刊或改组,

使得期刊文献的内容一度沉闷,质量下降。年总印数也由

亿册。亿册,下降到 年的年的

年至我国新闻出版事业与其他事业一样,从

运动,使期刊文献事业受到干扰。如:

历了“反右派”斗争、“大跃进”、“反右倾”、“拔白旗”等政治

年,在“大跃进”

左倾思想指导下,不切实际的“浮夸”、“赶超”和“急于求成的

心态”,使期刊文献事业发展太快,“拔苗助长”,超越了我国经

年期刊文献种数恢复与发展。即 种 ;

济和文化科学发展的实际,并且期刊文献质量普遍不高,经过

世纪

种,总印数

年 种,总

印数

年代初的几年调整,我国期刊文献事业又走上了健康发展的

道路。

年代初,我国又经历了连续 年的自然灾害袭击,

农业歉收,食品、纸张、油墨等物资短缺,国际上又遇前苏联的

毁约逼债,使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期刊文献的发展也因此

年相比约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年期刊文献的种数与

减少了一半,下一年又进一步减少。即:

亿册;亿册;

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好转亿册。

种,总印数

年至

和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期刊文献有了一定的

种;

年略下降为年达 种,是“文革”前的最高峰;

种,其中,科技期刊文献种数达 种,这一年是我国科技期刊

文献发展最快的一年,其初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期刊文献体系。

而且,科技期刊文献的发展是与国家的国民经济、科学技术的发

展相适应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院士路甬祥说:我国制定的

“‘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实施之后,我们的科研水平进一步得到

提高”。 世纪 年代中期前后,中国科学家在基本与世界隔

绝的不利条件下取得过一批重要的成果,如陈景润等人在哥德巴

赫猜想问题上的重大贡献”等等。“都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

作,在‘文革’前的几年内,为科学界营造了一个较好的氛围。

我国科学界在 年代中期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可

见,我国期刊文献的发展状况,充分反映并说明了一个事实:期

刊文献是伴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稳定与发展而

发展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形成互动的。

年“文革”开始,极左思潮泛滥,全国处于动乱之中。

年整十年动乱使我国国民经济与科学、文化、教育等各

年浩劫,拨乱反正,

减至

并且一些重

年的

项事业出现大倒退,拉大了本已缩小的与西方国家科技先进水平

的差距。期刊文献事业也与其他事业一样,遭到空前破坏。学术

研究一片空白,期刊文献应有的功能几乎丧失,变成了少数人操

纵的批判人、打击人和文过饰非的工具,一大批新闻工作者惨遭

迫害,使后来期刊文献出版业人才出现断层。全国各地期刊文献

出版种数从“文革”开始连年减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术

性期刊文献、文学艺术类期刊文献、文化及综合类期刊文献的出

版甚至几近空白。全国期刊文献种数从 种迅速递

年的 万册,其中一半则是当种,总印数也仅为

年期刊文献

种,成为我国百年期刊文献史上最凋零的年代。直

时“四人帮”控制的《红旗》杂志的发行量。

种数仅有

年已恢复为

年林彪反党集团垮台后,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周总

理主持工作,批判了极“左”思潮,各方面的工作逐步好转,期

刊文献种数开始回升,到 种,

要的科技期刊文献也逐步复刊。

年粉碎“四人帮”后,结束了

禹甸重光。尤其是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迅速

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国民经济走上持

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由于改革、开放、民主、法

治、科教兴国的政策和治国方略,以及空前便捷的信息网络环境

与条件,大大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

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与空前繁荣,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期刊文

献出版发行工作也不断地进行深化改革,使期刊文献管理工作逐

世纪步走向正规化。自

年代以来,首先颁布了办刊的一系

月,中国加入了总部(即“国列方针政策和标准,即

际中心”)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

,并相应也在中国科技

情报所设立“ 中国中心”,从此,中国的期刊文献开始逐步

月,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了年

年 月,中国国家技术标准局颁

;自

使用国际连续出版物号;

布了《中国标准刊号》 年始,中国开始

实施《中国标准刊号》;

世纪

《期刊管理暂行规定》,随后又颁布了相应的细则,使期刊文献工

作有章可循,健康发展。其次,建立了期刊文献管理局(后改为

报刊管理司),对全国期刊文献出版事业实行了统一管理,从而

使中国期刊文献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

年实现激光照排、胶印,

年代以来,期刊文献在经营管理方面又进行了深化改革,逐步实

行了集约化、产业化、多元化格局等经营管理模式。与此同时,

引进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期刊文献编辑

出版事业创造了愈益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计算机技术、现代

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期刊文

献编出版工作现代化的进程,自

发展到 年开始实现自动化、网络化,从而使中国期刊文献

出版事业呈现迅猛发展与空前繁荣之景象,无论从期刊文献的出

版数量、质量、内容、载体以及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均发生了前

所未有之深刻变化。从纵向比较中国期刊文献发展的历程,这一

时期凸现出几大特点:

第一,中国期刊文献出版量迅速增长。

年以来,期刊文献的发展速度是相当迅速的,与

年以前相比,呈飞速发展之态势。出版种数每年以

的速度递增,年总印数每年平均以 万册的速度递增

(表

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期刊文献

公开发行统计表

种数:种  印数:万册

注:以上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出版百科全书》。

亿册下降年的

由表 可看出 年间期刊文献出版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从 年至 年 年为缓慢期,出版种数从 年的

种仅上升到 年的 种,每年平均增长种数仅为 种,

平均年增长率为

册仅上升到

年的

;年总印数从 年的 万册增长到

年的 ;年人均占有期刊文

年的

亿册,平均年增长率为

献册数从

种迅速发展到

年到

年的

;年总印数从年平均增长率为

年平均增长率为

册上升到

段,即 年至

年总印数出现同步快速发展之态势;

年代末

年平均每期印数

有所下降。由于一方面期刊文献出版量的增加,读者选择余地变

大;另一方面其价格大幅度持续上涨;再另一方面受社会上内容

不健康(包括鼓吹“全盘西化”和宣扬凶杀、暴力,甚至淫秽、

色情的内容)的期刊的冲击等,使期刊文献的发展受到影响,平

均期印数和总印数均出现了下降。 万册,

年下降为 万册,总印数也从

年的 亿册。有鉴于此,国家随及对期刊文献出版业

进行整顿与“扫黄”,纠正并取缔了少数问题严重的期刊,端正

办刊方向,加强领导和管理,使我国期刊文献走上健康、稳定发

年至展之道路;从

势。自

年,中国期刊文献又呈加速发展之

年以来,国家对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期刊文

刊,停办、转化了各省市区等全国发行的期刊

献进行了两次治理整顿,压缩质量差、品种重复、发行量少的期

种,为期刊

文献的大发展且保质量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为适

种,净增长

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

年的 册。而从

年间则呈高速增长期,期刊文献出版种数从

种,

亿册,

年的

个阶

年代中期,期刊文献出版的种数与

年代中期至

年代初,期刊文献出版种数增长速度减缓,甚至

亿册上升到

,年人均拥有期刊文献册数从

年的

世纪

世纪

亿册,年人均拥有期种,年总印数为

年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期

年期刊文献公开发行种数增长曲线中国图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调整了行政职能部门的办刊结

构,政刊分开,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控期刊文献出版业,增

强了办刊的政治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人才意识,改革期

刊文献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到

年间中国期刊文献出版种数增长趋势册。

所示:

刊文献种数达

刊文献册数达

可见图

从图 期刊文献出版种数的逻辑增长曲线可看出,中国

期刊文献出版事业的发展增势不减,而且,还将会愈益大势凸

现,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第二,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期刊文献发展的不平衡

性。

中国期刊文献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改革开放、现代科学技

术的突飞猛进、经济生活的日益改善、国民素质的提高、读者需

求面的扩大等客观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是从业人员共同努力

的结果。但是,从横向比较,由于各种原因,就全国各省、直辖

市、自治区而言,期刊文献(包括出版数量和学科门类)的发展

表 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人口、受教育程度统计表

所示:

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程度、经济规模的影响较大。详见表

不平衡现象。而这种不平衡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各省市地区的社

从表 可见,中国期刊文献出版种数的地区分布存在着

年)地区分布状况统计表

表 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期刊文献

所示: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其不均衡性如表

注:据《中国统计年鉴

统计研究》一文。

》制,转引自王德恒,陈维军《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续表

;第二级区域 经济

个省,且

种,

可见,全国从表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北京、

上海、以沿海开放城市为中心的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以及沿

江的中南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的普及率与层次均高

于西南、西北地区。因此,期刊文献的地区分布,就总体而言,

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其期刊文献的发展与各地区社会政治经

济和文化教育发展的水平大体相适应。就具体而言,若按期刊文

献出版种数的地区分布大致可划分为以北京、上海为中心的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流中区域结构:第一级区域

心的北京、上海,其期刊文献的发展相当迅速,出版种数达

种,占中国期刊文献总数的

处于西北、西南地区的大多数省市地区

发展较为迅速的沿海、沿江等各省市地区,期刊文献的发展也较

为迅速,出版种数较多的大都集中分布在华北、华东、东北、中

南地区;第三级区域

经济较为落后,经济规模较小,文化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因而,

西部地区期刊文献的出版量偏少。在全国排列名次中,最后

种的有

名的省、市、自治区出版的期刊文献不足

个在西部。

个大类;又如在所

不但各省市区期刊文献出版数量存在着不平衡性,而且各地

区出版的期刊文献的学科分布也存在着不平衡性,比如,西藏:

在所创办期刊文献中,几乎空白的学科有

出版的 种经济类期刊文献中,

种,四川种,上海

个省市区分布情况是:北

种,湖北 种,山种,广东京

种,甘肃 种,西藏种,宁夏东、辽宁各

种左右。其余的

种、海南

个省市区分别出版经济类期刊文献

由此可见,期刊文献的发展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教

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第三,期刊文献的学科门类与品种逐步齐全。

自 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社会

查分析报告及其他资料;与此同时,自

活,以及读者需求的变化,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

刊文献的内容与出版形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科门类与品种

丰富多彩,满足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爱好等读者群的期刊文

献,纷纷由各学术团体(包括国际性、全国性、地方性的学会、

协会、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各出版社,各行业、企业,

政府部门,情报信息部门(包括各级情报研究机构、情报活动中

形成的情报站(网)等组织)等出版机构创办,迅速发展,期刊

文献的学科门类与品种已基本齐备。比如,主要为各学科的科研

人员、教学人员和科研管理工作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等创办

的学术性、技术性期刊文献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应

用技术类期刊文献(按内容又可分为学报类期刊、进展性期刊和

情报性期刊),这类期刊文献在各类型期刊文献中,出版数量最

大,既是读者最需要也是图书馆、情报部(所)收藏和利用的重

点;主要面向青少年、以学生或业余科学技术爱好者创办了科普

性期刊文献,这类期刊文献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具有多层次

性和多学科性;还大量出版了政治新闻类期刊文献,这类期刊文

献主要报道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国家政治生活,比如:其主要

有我国中央与地方党政部门的机关刊物、时事类期刊文献等;

年以来我国创刊了一些资料性期刊文献(过去这类期刊不

多见),这类期刊文献主要刊登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科技领域中有

价值的史料(包括各种重要成就实录,科技工作者的业绩,科技

团体、机构和企业的发展史等)和社会科学领域里政府和国家公

布的有关决定、法律及其他重要文件,以及有关的统计资料,调

年以来,大量面向

各阶层读者,用以丰富人民业余文化精神生活的趣味性、消遣性

的期刊文献在中国大地也不断地纷纷创刊。这类期刊文献偏重于

文学、艺术、生活小百科、名人轶事、卫生保健、服装、美化生

活、恋爱、婚姻、家庭、家居、旅游、文化娱乐、市场信息等内

年社科类期刊文献仅占总出版量的献。如

年的 年的

种。进入

容,其拥有十分广泛的读者群,发行量大;从文种的角度看,中

国也出版了多国语言(包括中文期刊、外文期刊即中国出版的英

文版期刊及其他语言文字的期刊和翻译期刊)和少数民族语言

(包括蒙、藏、朝、维吾尔、锡伯、哈萨克、彝族等,从

余种增加到初的 种; 种)、盲文期

年,在全国期刊文

刊文献。从出版周期的角度看,期刊文献可划分为定期与不定期

两类。定期期刊文献又可分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

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据统计,

种,占期刊文献种数的献的出版数量中,月刊有

;季刊双月刊 种,占期刊文献种数的 种,占

期刊文献,如

此外,中国的民主党派也先后创办了一些有影响的

群言》等。到

年达

士、宗教团体创办的期刊文献达

献,据统计,

网络化飞速发展,中国加入

加强,随着中国全方位融入国际社会和对外开放,创办外文期刊

文献与国际间合作将会越来越多,这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

的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发挥积极作用。

期刊文献的学科门类与品种,从学科分类角度看,其构成比

例进一步合理,其中,比例上升尤为突出的是社会科学类期刊文

年占年占占 年约占

(包括文化、教育类,文学、艺术类,画报类,综合类,

少儿读物类等)。科技类期刊文献

年占

年占

年占降至

。近年来社科类期刊文献与科技类期刊文献保持相同比例

的局面。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社科类期刊文献新创刊

增势不减,而科技期刊文献则保持相对稳定(详见表 、表

年底由民主党派、无党派人

种。中国出版的外文期刊文

世纪,信息传播全球化和

,与世界各国同行的交流不断

年下

年占

表 年)中国期刊文献学科分类构成表(

注:此表数据主要引于张厚生、吉士云主编的《报刊管理与利用》。

年)中国科技期刊文献公开发行状况统计表表

年影响因子平均值是年有较大提高,

种递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文献的水平。

国家期刊奖,

第四,期刊文献的质量显著提高,但各省市区办刊质量还存

在着较大差异。

)每年按该文摘引用

中国期刊文献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科技期刊文献愈加受

到国外科技界重视,美国《化学文摘》(

年至

年间,中国人选“千种期刊表”的期刊文献种数由

的期刊文献次数列出“千种期刊表”,据统计,从

种,增到

年中期以来,世界最主要的检索性期刊文献收入中国科技论文的

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一些重要的科技期刊文献在国外的订户不

断扩大。社科类期刊文献逐步克服了“文革”遗留的教条主义影

响,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

想,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繁荣学术研究,介绍国内

绩。

国外的管理经验,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等诸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

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期刊文献出版业充满了新的活力与

年勃勃生机,《光明日报》 日)计亚男文《检阅我

国期刊》中说:“一批优秀的期刊人才脱颖而出,一批品牌期刊

已经发展成为期刊界的中坚力量,一个精心组织选拔的‘中国期

刊方阵’,正将我国期刊打造为立足世界期刊之林的精锐力量”。

月,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开始对涵盖时政、经济、科学

技术、学术理论、文学艺术、社会生活与工作指导等各领域近

种期刊文献进行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活动,国家期刊

种期刊文献获奖期刊文献

奖是最高奖项,也是中国期刊文献唯一的政府奖。评选结果:获

种,其中,《中国社会科学》等

种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种获国家期刊奖百

种重点期刊文献奖。计亚男又说,“科技类期刊评审专家组一致

认为:本届科技期刊中学术类期刊学术水平有着较大的提高。如

名的学术期刊,其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排序前 年均比

年是

,而被引频次的平均值 年 为 年 为

》依据“被引量”、“被摘量”和

由此可见,就整体而言,中国期刊文献的质量是有了显著的

提高。但是,就全国各省市区而言,办刊质量还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性。其差异性利用一组数据作比较分析就一目了然。下面我们

就《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被索量”等三个指标,选取出的各学科门类的核心期刊文献为统

计数据,运算出各省市区的核心期刊文献率,其运算方法即:

该省市区核心期刊文献种数

表 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核心期刊文献分布率表(

期刊文献的质量(表

这样,通过运算该地区的核心期刊率可以反映出该地区出版

该省市区期刊文献出版总数该省市区核心期刊文献率

。其 他

种,占

统计中国期刊文献。社科部分引自《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统计研究》一文的数据。

从表 可见,各省市区核心期刊文献率存在着很大的差

异性。此外,我们再看全国核心期刊文献总数各地区所占比例情

种核心期刊文献中,北京达 种,占核心期刊文

;江 苏

,其占有量达全国核心期刊文献总量的近一半。

;湖 北种,占 种,占 ;辽宁

种,占 种,占 ; 四

;广东 ;黑龙江

;陕西

种,占  种,占

种,占;吉林 ;湖南

个省市区核心期刊文献所占比例低于

,甚至有空白,比如:青海省,社科和科技核心期刊文献

均为零;又如海南、西藏、宁夏等地区,科技核心期刊文献为

零。通过对核心期刊文献率和所占核心期刊文献比例的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各省、市、区创办期刊文献质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尤

其是西部地区,不仅期刊文献出版量少,而且核心期刊文献也不

多。这充分反映了西部地区所办期刊文献的质量。

第五,期刊文献载体的多样性。

期刊文献不仅有印刷本(目前主要的载体形式),还有缩微

献总数的

况:在

其次,上海有

种,占

川 种,占

;天津

种,占

军事类和台湾省、香港、澳门地区的统计数据),分类、分地区统计依据(不包括

》为的数据均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表、表注:表

续表

,占 以上;加上德国、

国有

占全世界的

才有

品(缩微型包括缩微平片和缩微胶片)、电子型期刊(也称机读

型期刊,包括光盘和网络期刊)和盒式录音带(目前主要在美国

发行,我国已有购进)。

;北美洲占

综观上述世界各国期刊文献的发展历程,我们可清楚地看

到,从纵向比较,各国的期刊文献从整体而言,均呈前所未有之

勃勃生机,发展迅速。而且,每一个国家期刊文献的发展速度均

与该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

但是,从横向比较,全世界各国之间期刊文献发展不平衡,即经

济发达国家期刊文献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世界范围内审

视,欧美各国仍是期刊文献出版的核心区域。首先,从世界各大

洲期刊文献种数所占比例比较:欧洲占

;中南美洲更低,仅占而亚洲、澳洲却只占 ;非洲最

低,仅占 年版统计,美据美国《标准期刊指南》

国每年出版期刊文献达 年版

统计,日本出版期刊文献达 ”来源期

种;据《日本杂志总览》

种。其次,从“

刊文献中比较: 年, 来源期刊文献

种,占 种,占

种,其中,美

;荷兰;英 国种,占

;合计占 来源英文期刊,加上其他英语国家,估计

文献占 以上

个国家共达

第三,从国际期刊文献出版联盟(

年统计各国杂志名称数量中比较:统计

条,其中,美国为 ,英国

以上。中国有法国、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占 种,

约占

用户达

单从这个数字上看,中国还是很有潜力的。第四,

亿人,当今已从上网人数比较: 年美国

左右,欧洲用户占 。自,亚洲用户占

年始,美国关于 的文件已有

多份,

余个,而中国至今

这就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数字鸿沟问题。第五,

)统从读者阅读数量及其文化消费比较:据世界期刊联盟(

的成年人都会选定一种刊物,年

个国家发

计资料显示,欧美各国的大众期刊消费独占鳌头,如“ 年

美国 亿;法国亿;英国 亿。有调查显示,

亿

的读者除了选定

的专门刊物外,还会选一种综合文化类刊物。另外,据了解国外

文化消费占到消费总额的四分之一,而我国文化消费仅

元”。。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印刷型期刊文献的出版种数、网络

资源的分析,还是从读者阅读数量及其文化消费方面比较,欧美

国家均处于核心区域,显然,也是期刊文献(包括网络信息资

刊文献在许多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尽管

源)的出版中心。而中国与这些发达国家(包括日本)相比,期

年的《世界期刊

概况》一书说,

种榜上有名。但是,在这

年全世界期刊文献业发行量最大的前

刊物排序中,中国期刊文献有

半月刊》发行量最大,也仅有期刊文献中,新华社的

份。

万份,《读者文摘》在

而欧美各国期刊文献的发行量有高达数千万份的,如美国

《成熟年代》发行量达

万份等等。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行,总发行量高达

万份的期刊文献;人口的国家,却至今还没有发行量超过

也没有可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期刊文献集团实力相抗衡的期

刊文献集团。目前,中国的期刊文献“绝大多数还处于单位分

的加速发散、规模弱小、实力单薄的境地”。。 加之随着

展,又使中国原本的差距又成倍扩大了。在发展中的中国,相对

于发达国家而言,期刊文献(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版种数与

质量仍然处于边缘区域。如何缩小中心与边缘地域的信息不对称

差距,使中国从边缘迈进中心,参与国际知识大循环,这是我们

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并要引起足够重视。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年代的事。

经济形态

世纪是人类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进入的一种崭新的

知识经济时代。

)最早正式使用是由联合国有

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知识经济(

关机构提出的。 )在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知识经济”一词,

并定义为:知识经济“指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

上的经济”。

世纪其实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和研究并非是

早在 年,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就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

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

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

年,经济学家弗里茨 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

分配》一书中详细分析和论述了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

用,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其外延包括教育、研究开发、

传播业、信息设备、信息服务业等五个方面。

第三章  期刊文献在知识经济

时代的新定位

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年,社会学家丹尼尔

书中明确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并指出:“后工业社会

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的”。

托夫勒在年,未来学家阿尔温 第三次浪潮》中提出

了“超工业社会”的概念,在《权力转移》里又指出:“随着西

方社会跨入信息时代,社会的主宰力量将由金钱转发向知识”。

年,界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一书中提出了“知

识价值社会”的概念。

年,美国“知识科学研究所”把知识作为体系加以全

面研究,对知识经济的各个方面做了富有成果的研究。

美国信息探索研究所在它出版的《

《知识经济: 篇论

年鉴》中,以

世纪信息时代的本质》为总标题,发表了

文,明确提出:“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能创造

财富的主要资产”。论文还指出:“世界经济已变成信息密集型的

经济,信息和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经济属性”。

年, 温斯洛和 布拉马在《未来工作:在知识经济

中把知识投入生产》中,明确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并对

概念内涵外延作了较完整的论述。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的提出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对社会经济的不断认知而确立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知识经济的概念确定为:知识经济是

世界进入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科技高新化的一种与农业经

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

和使用上的经济。它包括四个形态,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

能知识和人力知识。

知识经济作为 世纪的一种崭新的经济状态,其自身特征

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

年全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例如

和时代特征都是十分明显的。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

比,具有与其不同的特征。

其一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形成一体化。人

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构成了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已不再是简单的

工具和设施。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将由过去的分开状态向一体化转

变,从而对人类的经济体制、社会构成及价值观念产生影响。

其二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对“知识价值”将失去效用。知

识的“价值”将根据商品和服务中所含的知识含量来决定,而不

会因生产成本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与生产成本之间没有必然联

系。知识的价值成为衡量商品和服务有效性的主要标尺。

其三是对信息的认知程度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对

企业的要求已经突破了过去的上规模,大投入的认知,而是要求

企业在组织结构、工作组织、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均

适应社会信息化和市场化的需求。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成为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关键。

其四是人员素质要求已从过去的单一的简单劳动力转变为智

力型综合人才的要求。从管理者到技术人员,再到一般人员,对

其智力的要求已普遍提高,智力密集型劳动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

基本力量。

知识经济在具有其明显的自身特征外,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

时代特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一是知识经济时代进一步加强了科技研究和科学创新在人类

国家的工

商业的科技研究开发,有 的经费是用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

对当代人来讲,知识就是金钱,知识以不同的形式来创造未来,

它可以转化为有效的市场营销、企业策划、服务方式和生产流

程。知识成了企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了企业间竞

争和较量的主要因素。 年,在美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中,

,说明信息经济已成为,并占总收入的信息经济约占

美国的主要经济成分。

年美国投入信息产业的资本占投资总额的

二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更加体现出其不可替

代的作用。世界互联网的运行,使世界信息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流通、消费服务都将进

入一个全新的思维、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对社会各行各业的渗透

力的巨大影响,使信息技术成为加速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强劲

推动力,使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资金流通自动化、消费服

务自动化等得以成为现实。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生

产方式、价值观念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深刻的变化。由

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自然地理位置变短了,地球也变

“小”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了变化,国际交往和贸易成为日

常的事务工作。

以上,远远超过对其他单项产业的投资。微软公司总裁比

盖茨成为美国巨富之首。美国和英国在对金融、长途电信及

。信息和通讯零售业等方面的服务性产业的投资比例高达

技术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日趋突出。

三是人员的高素质和高水平的综合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发

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各行各业都是

以知识为发展基础,以知识为增长的驱动力。具有良好知识素质

和较高综合能力的劳动力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经济发展和产

业的高技术含量的增加,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

是经济的实体,在知识经济的整个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中心作

用,是知识经济运作的核心和重点,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发

展,全球企业日益依靠人才的战略日趋突出,只有依靠具有高新

科技知识的人,才能促进企业的不断开拓、进取、增效。因此,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作用、知识的作用将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

命运,并且预示着知识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的发展

第二节    期刊文献在知识经济

时代的作用和地位

一、知识经济与期刊文献发展

,到 年已增到

方向。人才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这成为了知识经济

时代的体现,也使人才成为了世界产业日益重视的知识经济资

源。

年,服务业在世界贸易中占

四是社会服务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

知识经济进程中,服务业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仅从国际贸易来

看,

以上。可见知识经济越明显,服务业的地位越突出。

五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

动和物资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主

导地位和作用逐渐被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能源、资

源、资本的作用相对降低,人的智力、创造性成果的价值相对在

提高。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资源是智力,最大的财

富是智慧。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的社会特征和自身的发展特征将给人类

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巨大的变化,它将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

深刻、最广泛的转变,人类文明将面对一个全新的未来。

在人类的文化信息海洋中,期刊文献虽然只作为一种信息的

实质载体、文化的传播留存方式存在,但因其所具有的特性,使

得这种灵活、时效、方便、经济,既能包罗万象,又能专业精

深,既适合科学研究学者,又满足大众需求,最能反映和代表民

族、时代、地域特色的连续出版物,自它诞生至今,都得到各时

年出版期刊文献数的速度递增,如前所述,我国

万种,并且以

种,无论是规模、数量、质量、印刷、

代人们的普遍重视和接受,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期刊文献本

身的发展也直接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轨迹。期刊文献作为社

会的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一种实物纽带,不仅有它刊载的信息在社

会传播中的作用(文化作用),仅期刊文献的写作、编辑、出版、

发行、销售等环节中,所包含的经营运作(经济作用)方面的种

种问题,已很能说明问题。

种,文献资料

现代期刊文献的现状正处于一种较复杂的境地,一方面,期

刊文献在整个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普及、导向作用上,仍是占

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平

均年出版期刊文献数达

种,年总印数为 亿册,年人均拥有期刊文献册

册,报纸

平均

达到

数达

内容、纸张、色彩、画面编排、科技含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新水平,期刊文献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介绍外

来文明,娱乐百姓大众,宣传国家政治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上均起

到了积极的引导、媒介作用。国家、团体、个人用于期刊文献消

费的资金有逐年增加、扩大的趋势。

同时,一个明显的矛盾是:几乎在每一个国家,期刊文献均

被认为是在衰退,并且认为还会衰退下去,但出版者又一直在创

办新的期刊文献。有人认为,大量的期刊文献可能会出现严重亏

损而突然倒闭,或面临危机,从而使整个期刊文献体系中断。电

子技术的发展应用,现代通信网络的出现,让期刊文献面临的困

境进一步加剧。由于新技术显而易见的优越性(这原本大部分是

期刊文献的强项)使期刊文献在市场的竞争中失去了原有的优

势,其市场的媒介范围正逐渐被网络用户所占有,失去读者,期

刊文献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市场。

要想在新的信息时代保持期刊文献的运行,就必须充分认识

二、期刊文献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和作用

新的事物,把握信息时代的特性,找准切入点和立足点,重新设

计期刊文献的定位,以适应新一轮的市场竞争。

如前所述,期刊文献在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的今天仍在克服

自身的弱点而不断发展。它在知识经济时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具体表现为:

在知识经济时代,期刊文献仍然是人类社会传播知识、反映

社会生活、交流科学技术的重要媒体。近几年来,期刊文献无论

从种类还是数量都在不断地增加。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段时

间里,期刊文献工作者担心期刊文献的发行、出版工作将受到冲

击,期刊文献发展的前途令人担忧,认为期刊文献的社会作用与

功能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在逐渐消失。其实不然,期刊文

献在知识经济时代仍然有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传播知识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时代,虽然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十分快速,但网

络传播所需要的基础设备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的。而期刊文

献本身的简便携带,不需任何辅助阅读设备的特点,仍然是受广

大读者喜爱的一种知识载体,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是

人类传播、记载各种知识的载体。因此,期刊文献传播知识的作

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人类社会还将作出积极的贡献。

人类进行学习的辅导作用

进入 世纪以后,人类从书本上、课堂上、学校里学到的

知识将是十分有限的,大量的知识将伴随人们的工作和发展而需

要不断的更新学习。在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期刊文

献以其知识新、阅读方便、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可信等特点而

在人们的继续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节  期刊文献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功能

对人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大家知道,各种各类的期刊文献定期地登载各门各类的重要

信息,对我们的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例如党刊上有关党和

国家的有关政策指导,专业刊物上的有关专业政策法规的指导,

科技专业刊物的技术创新指导等等,甚至大、中、小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专门指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期刊文献在我们当前的工

作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保存人类文化知识的作用

期刊文献作为人类知识传播、积累的一种载体,对保存人类

文化知识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时代,光盘载体的容量大,保存时间长是不容争议的

事了,但查寻、阅读都需要辅助设备。而且由于目前的许多刊物

因各种因素并没有做出光盘。因此,要保存人类社会在这一段时

期的文化现象、文化成果,期刊文献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

是对一些艺术类期刊文献来讲,其保存文化的作用更加明显。

由此可见,期刊文献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作用不是要逐渐

消失了,而是越来越重要了。其地位也并非是被削弱了,而是在

人类社会生活中,在人类的工作学习中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不

可替代的地位。

期刊文献在知识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否定和替代的,那

么,期刊文献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功能就必将进一步被人们所

认识,所承认,并且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期刊文献的创新功能

一、期刊文献的教育功能

世纪,知识更

人们在阅读期刊文献的过程,无非是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

娱乐、消遣;二是受教育。应该说,人们在娱乐的过程也有寓教

于乐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人们在阅读期刊文献的过程中,不

管你是主动受教育,还是被动受教育,期刊文献的教育功能都明

显的体现出来了。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

新快,人们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

素质和业务素质。利用期刊文献传播快、知识新的特点而进行学

习,是当代人们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期刊文献的

教育功能将会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种,其内容涵盖了

多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表明,期刊文

献在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知识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

用。目前,我国已有各种科技期刊文献

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各方面,其形式除了书本版外,还增加了光

盘版、网络版。其传播的范围已遍及各个领域。期刊文献已成为

人们工作、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好帮手,不可缺少的重要工

具,由于期刊文献内容的新颖、实用,它对社会发展的创新作用

就更加明显,因此,期刊文献的创新功能日趋重要。

由于期刊文献的连续性特点,使人们在利用期刊文献进行学

术创新方面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一代又一代的期刊文献工作

者,将创新知识不断地持续地传播给广大读者,使他们在学习、

工作中不断受益,不断创新,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不

断进步,并且避免了少走弯路和重复劳动。《中国社会科学》总

编辑秦毅说,学术期刊文献既是学术研究成果传播的渠道又是学

术传承的重要工具。“它记录着学术研究过程不尽长河中,一代

三、期刊文献的成果转化功能

代学者们的孜孜求索,成为后学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成为民族

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精神财富”。

可以说,期刊文献在人类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

的、功不可没的作用。

亿元(

人类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证明,一个好的理论、一篇好的研

究文章常常会带来一场新的科技改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

发表,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从而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

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的

传播和利用。将创新的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期刊文献在其中

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中南工业大学学报》发表的振动出矿技

术被全国许多单位利用,新增产值 年)。

社会科技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期刊文献在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

中起着不可低估的成果转化中介作用。

四、期刊文献的人才培养功能

知识在不断的创新,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作为社会核心的人

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经过系

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在生活中的继续学习和提高就需要自己

不间断地学习。而期刊文献在其中的作用则是不可低估的。期刊

文献常常是各项科学技术研究结果的反映,也是各类学科前沿讨

论的阵地。人们可以通过阅读期刊文献,学习期刊文献,在期刊

文献上发表意见,从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学术期刊文献以提

供知识创新、学术研究的氛围培养着各类人员的新生力量。与此

同时,通过期刊文献的培养人才途径,还会发现许多优秀的青年

科技人才。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与学术期刊文献的关系,爱因

斯坦与期刊文献的关系,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学者

五、进行学术交流的功能

之所以能成为学者并得以著名,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社会所

承认,社会与学者之间的媒介便是出版物,其中,世界公认的权

威性学术期刊文献所发挥的作用极为重要。期刊文献在培养人

才、发现人才、推出新人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

是花在查

期刊文献的最大特点就是内容新、传播快,这对人们进行学

术交流是极其有利的,据一些资料表明,一项科研成果的完成,

其科研人员在完成过程中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有

来自

寻资料上,而大多数资料信息的来源就是各种各样的期刊文献信

息。据有关文献资料调查表明,信息源的来源

各类期刊文献。科学工作者通过期刊文献将自己的创新思考提供

给社会,同时又从期刊文献上获得各类科技信息,以充实自己的

知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目前,通过期刊文献对某一

学术观点进行讨论已是随时可见的现象了。因此,期刊文献在人

类的科学研究活动中所起到的学术交流作用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

的。

综上所述,期刊文献的各项社会功能,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

天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作用,并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将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了解期刊文献的社会功能,明确期刊

文献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定位,充分发挥期刊文献的社会作用,

加强期刊文献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

每一位期刊文献管理工作人员所必需的。

第四章  期刊文献在图书馆

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上,主要包

现代文献信息的类型多种多样,而图书馆收藏的是各种类型

文献信息的总和。正是这些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文献信息体

系,满足了社会各界及各个层次读者的多方面需求。图书馆信息

资源的形式很多,结合载体和内容来划分,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印

刷资源、缩微资源、图形资源、声像资源、计算机资源、网络资

源和图书馆目录七大类型。其中印刷资源则是图书馆用户最熟悉

的形式,其收藏比例占图书馆总文献资源的

含图书、期刊、报纸等载体形式。结合本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将

着重介绍一下期刊文献信息资源。期刊是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相同于图书文献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知识

新颖、出版连续、周期短、情报价值高和流通范围广的个性,有

着图书不可替代的作用。期刊是当前世界上传播最新知识和信息

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广大读者获取最新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

第一节    期刊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以创造、处理、分配信息为基础的信息

时代。信息专家认为:“谁有效地开发利用了信息资源,谁就能

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占领制高点。”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

民经济的主导,而期刊文献信息资源是整个信息资源中极为重要

一、科学研究离不开期刊文献信息

的组成部分。期刊以其独特的个性与特有的生命力被行家们称为

信息源的主源,是人类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可产

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马克思曾指出:科学劳动部分地以后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

地又以对前人劳动利用为条件。文献信息资源是科学技术研究的

物质载体,它是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智力资源,具有区别于任何

天然形态物质资源的特殊性能,可为全社会所共用,是一切科学

技术研究的起点。而期刊文献就是这种与时代“同步”的产物,

它是人类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及时反映。尤其是科技期刊文献,能

及时反映世界科学技术水平和动态,是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获取科

技信息的主要来源。世界上第一种科技期刊文献,就是以担负传

递科技信息重任而问世的。今天,期刊文献已位居十大科技信息

之首。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期刊文献出版的特点所决定的。在科

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科学家们的发现与发明,一般都是首先

在期刊文献上发表。虽然有的会以其他形式公之于众,但最后仍

多发表在期刊文献上,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继承性

的,是后人在前人已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为此,科

研人员在选定研究项目时,首先要作文献调查,看看是否有人做

过该课题,或者有人正在做;是否发表过有关文章,曾经做过哪

些尝试,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经验教训等等。而作为情报调

研的主要依据就是科技期刊。在课题确定之后,若在研究过程中

遇到难点,还要在期刊上查找可供借鉴的依据。此外,在申报科

研成果时,有关部门还要进行调研,以便对成果作出鉴定。由此

可见,在科技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都要与科技期刊打

交道。除此而外,我国的科技期刊还在宣传党的科学技术方针政

策、传播科技信息、推广科技成果,实施“星火计划”、“火炬计

二、期刊文献是教学和科研的主要信息资源

划”,开展学术、技术交流,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科技文献在科技与生产的结合中起

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个,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无论我国现有高校图书馆约

余篇科学论文发表,这些

从文献拥有的数量还是文献载体类型、收藏质量等方面都是堪称

国内图书馆界一流。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

在信息资源的存储方面占有很强的优势,再加上高校图书馆订购

的国内外期刊文献也比一般社会上的信息机构的种类全、系统配

套、专业性强、覆盖面广、获取信息比较准确、及时,能反映出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较宽的社会服务面。高校作为传播知

识、培养人才的场所,肩负着教育人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期

刊文献资源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各类学术

期刊文献和专业应用性期刊文献,它和高校的师资、实验设备、

教室、宿舍等一样,是直接影响教学科研质量水平的基础性资

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期刊文献比图书文献的周期

短,显得“快”而“新”,期刊文献的学术价值较高。无数推动

人类进步的科学发现与革新,都是通过期刊文献公之于世的。据

统计,现在世界上每天至少约有

从期刊中得到的科技信息约占全部信息来源的

论文几乎全载于期刊上,期刊信息已占世界总信息的三分之二,

,甚至高达

。在国外,美国信息需求的 来自期刊论文。全国有

以上的专业科研成果是通过期刊与教学和科研工作者见面和

交流的。目前,高等教育过程对图书馆期刊信息资源的依赖性越

来越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

和智力的开发,而不再满足于课堂中学到的书本知识。而期刊信

息资源能反映事物存在及其变化的最新消息,是能解除人们不可

三、期刊文献是指导工作,促进事业发展的

重要信息桥梁

知性的对客观事物的最新反映。对教材和有关专著而言,它更具

有探索性、超前性和敏锐性,更能及时地反映学科前沿开拓发展

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对教学而言,作为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摇篮

和各学科研究基地的高等院校,是否能把各专业前沿的东西让学

生了解,使之成为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发展的开拓性人才。随

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个新时期

的合格高校教师,也迫切要求用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充实自

己、武装自己,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在社会竞争中的

适应能力。这一切的实现,会依靠期刊文献信息的知识为基础理

论。因为,期刊文献上刊登着各类专业知识。有知识在实践中运

用的经验体会,有几种相关知识融合提出的富有创见的新的观念

和新构思,有对传统知识提出的质疑,有根据某项科学知识体系

发展的历程和特征,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或提出的科学假

说,还有有关各种创造性地科学知识所创造出巨额物质财富的典

型案例。这一切,无论对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是促进学生

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推动科研方面,教师

的科研更离不开期刊信息,期刊信息对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提

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拓宽教师教学科研的视野,开拓教学科研领

域都是十分珍贵的。若教师不了解学科研究的前沿,不掌握最新

成果,就不可能选择有创见的科研课题,更不可能取得有理论价

值和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如果没有专业期

刊的媒介作用,专业教育和科研是寸步难行的。

专业期刊文献刊载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开展的每项重要工

作,从国家主管部门的计划、部署和指令,到各单位的具体工

作,大多是首先在专业期刊文献上向广大工作者发出信息,告诉

五、期刊文献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精

神食粮

篇,居

大家应如何去做;事实上取得的成就、经验,也是通过期刊文献

告诉专业工作者,并鼓舞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正是有了期刊文

献的这种宣传作用,才使得社会各行业生机盎然。它的宣传、鼓

动和信息桥梁作用,在目前是其他途径不可取代的。

四、期刊文献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园地

以上的在校硕士研究生和

大家都知道,作为事业骨干的具有副研究员以上专业职称的

工作者中,没有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过文章而晋升的恐怕几乎是没

有的。可以说,他们都是经过专业期刊这块园地培养成长起来

的。近年来,有 以上的在读

博士研究生,都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过论文。由此可见他们接

受过专业期刊的培养后,从中吸取精华又成为专家和业务骨干。

就是在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国家科委公布

当今,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所大学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

年科技论文

情况披露, 年我国科技人员(不含港、澳、台)在国内外

发表的论文,据国际颇具影响的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

篇,居世界第

)的统计,工程系统的论文

)的统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论文为

位;据《工程索引》

)国际会议论文数世界第

位。为

位;《据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

篇,居世界第

读者对期刊文献信息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只局限于教

学、科研等方面,它的需求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社会政治信息需求

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向读者传播了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种信息,包括政府、政党和各级行政部门的方针、政策或措

来源于期刊文献信

施,以及通过的各种法令、决议;为社会各领域宣传了各国的重

大政治新闻,对各种事件进行解释和评论,发表各种政治见解。

据调查表明,我国公民获得政治信息的

息。

社会教育的信息需求

期刊文献的显著作用有很大程度取决于读者在社会教育方面

的信息需求,许多期刊文献出版的目的就是指导自学,配合各类

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例如刊授就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同

时也为远程教育增添了一种新途径。此外,一些专业性期刊文献

和技术性期刊文献,如《英语世界》、《电器工程》等刊物,就为

一些业余学习的读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有的自学者通过自

学,成了专业人才,甚至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根据有关资

料的调查显示,专业人员借阅专业期刊文献的数字就高于其他文

献类型,占 。非专业型读者利用期刊文献的人数也居于其

他文献人数之首。

社会生活的信息需求

中,人们离不开重要的精神食粮

人们生活所处的空间不是一个单一的生活空间。在日常生活

期刊文献。据美国出版公司

调查,一般美国读者平均每个星期要花耗 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阅

读期刊文献。美国每年出版期刊文献 种以上,与美国拥有

广大期刊文献读者有密切的关系。许多期刊文献篇幅大,内容

广,但仍拥有大量的读者。在我国,期刊文献的读者数量也极为

可观,说明期刊文献在日常生活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第二节    期刊文献在图书馆中

的地位与作用

一、图书馆、期刊文献信息、用户

“没有读者,图书馆就失去了存众所周知这样一个道理

在的价值”。因此,用户是图书馆的上帝。决定图书馆存在价值

的不是它本身的什么,而是它拥有的用户:用户的数量、用户利

用图书馆的程度以及用户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图书馆

为用户的服务能力(包括服务项目的多少、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服务方式等)是衡量图书馆发展水平的依据。图书馆的既定目标

是争取用户,争取一切能够利用图书馆的社会成员成为图书馆的

用户。

为此,图书馆一方面要了解自身与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另

一方面还要建立一个反馈系统,随时监测读者的信息需求变化,

并采取适当措施与之保持同步发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外

界对图书馆的作用是直接的和多方面的,而图书馆对外界的作用

却是间接的,它主要是通过用户这一“媒介”而起作用的,所

以,图书馆应更多地关注用户的需求和反馈,这是图书馆维持动

态平衡发展,实现其自身“信息中心”价值的关键。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最为核心的要素,是图书馆的“立身之

本”,它是针对特定的读者群的信息需求而采集、组织、维护和

发展的,在此,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是由信息资源与读者需求的匹

配程度决定的;读者的信息需求也是图书馆的核心要素之一,是

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依据。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经过精心选择

的,其选择的主要依据就是读者的信息需求。由此可见,在图书

二、期刊文献是图书馆文献收藏的重要内容

馆占有相当比重的期刊文献信息,是由读者的信息需求所决定

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期刊文献信息在图书馆中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年全国

期刊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已成为各类图书馆、情报中

心重点收集的文献资料。现介绍一下 所高

等院校的购刊经费比例概述。

表 年中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

三、期刊文献是读者在图书馆中利用率最高

的文献信息

宏观上看期刊文献信息在图书馆中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读者利用期刊的情况,不仅对期刊的订购、整理、借阅各环

节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评价期刊文献在图书馆的地位与

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引文利用分析

加菲尔德

了解期刊的利用率情况,宏观上还可根据期刊的引文率来作

参数评价。美国著名的情报学专家尤金

)系统地用引文索引检验文献的方法,即根据一段时期引

用期刊的最大值来了解和评价期刊,这个最大值又称为引文率

以上。从每年用来订购中外文期刊的金额占总购置经费的

的经费用来订购中外文期刊。在日本和美国有的专业院校图书馆

以上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有些专业院校图书馆每年就有

来看,中外期刊的总购置经费要高出中外文图书的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分析,从两大类文献信息的购置经费比例

图 购书经费与购刊经费比较图

引文率=引用文章的总次数

。引文率的确定公式为:

该刊发表的文章总数

用引文率评价科技期刊文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甚至高达

无数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发现与革新,都是通过期刊文献公

之于世的。期刊文献信息已占世界总信息量的三分之二,从期刊

文献中得到的科技信息约占全部信息来源的

来自期刊文献信息。我国

以上的引文也源于期刊文献。

。在国外,美国信息需求的

科学论著

为了进一步的证实引文率的科学评价方法,我们选取

年第一期的八种核心期刊为样本,统计分析图书馆学及经济学研

究论文的引文规律,以助于了解各类期刊的信息资源情况。这八

种核心期刊分别为《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山

西大学学报》、《审计与经济研究》、《财经问题研究》、《经济经

纬》、《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情报资料工作》等。它们既是本学

科的核心期刊,有的还连续被评为本学科的优秀期刊,如《经济

经纬》为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

国百强社科学报等。这些期刊刊载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论文,基本

上反映了我国期刊的水平状况。

引文数量统计分析。

表 引文数量统计分析表

的论文 条,相对引,共有引文篇,占全部引文的

上述 篇,附有引文种期刊抽样选取的样本共发表论文

续表

,绝对引文率为文率为

篇,最少的为

引文率达

学术期刊为

,其中引用参考文献最多的为

篇。从表

,平均有

,国外达

可以看出,没有一种期刊论文

的论文没有引文,而我国其他中文

,这一方面说明了任何科学知识

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期刊文献的

地位与作用。

引文类型统计分析。

的 。这项统计表明期刊的读者利用率居其他文献之首,期刊

图书 ,报纸占引文总数的 ,会议论文等其他占引文总数

,其次他媒介。期刊论文被引用频率最高,占引文总数的

址及其他作的分类。期刊以其自身优势,已经大大超过图书等其

此表是对所统计的 例引文按照期刊、图书、报纸、网

引文类型统计分析表表

的引文引自互联网络,

仍是科学交流的主要载体,是目前各学科研究人员最重要的信息

来源。此外,随着计算机等先进新技术的使用,网络将渗透到我

们生活的每一角落,在引文类型中有

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比例还将不断地增加。

从流通工作分析

在我国,期刊文献的流通量包括外借、阅览、复印等方面。

外借工作。

外借服务工作是指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一种服务方式,即读

者可以在一定期限有限量地将图书馆藏书或其他文献资料借出馆

外阅读。

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流通率,是作为衡量文献利用率高低的一

个评定标准。一般情况下,每种文献资料流通的次数越多,其使

用价值就越大。这里所说的“文献资料”,不仅指纸质的文献,

也包括电子文献,还包括网上资源。文献使用率,是在一定时间

内读者实际使用的文献数除以馆藏文献总数的比率。这和图书馆

的性质、规模以及历史和现实条件是分不开的。

下面是对几所普通财经类院校图书馆老师及学生 

年期刊文献及图书外借情况的调查综合分析:

表 年某图书馆期刊文献及图书外借情况调查

册,借阅期刊文献中,老师及学生借阅图书的总册数为

年这三年从表 所显示的统计数据来看,在

的总册次为 册,而期刊文献的借阅流通比例比图书流通

比例高

倍。显示了期刊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在图书馆馆藏文

献资源利用率中占有相当大的优势。

阅览工作。

期刊阅览室工作,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

部分和主要阵地。因为期刊阅览室是读者查找期刊文献资料,选

择期刊文献资料的重要基础;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公共图

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等,都十分重视期刊阅览室的工作。

下面是对几所普通财经类院校图书馆老师及学生

年期刊文献及图书阅览情况的调查综合分析:

年某图书馆期刊文献及图书阅览情况调查

所显示的统计数据来看,在从表

师及学生阅览图书的总人次为

年中,老

人次,阅览期刊文献的总

人次为 人次。而阅览期刊文献的总人次量高出阅览图书

总人次量 倍,充分显示了期刊文献信息在读者心目中的重

要性和在图书馆中的地位。

名读者复印资料的抽

)复制工作。

复制服务工作是指为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的复印件、复制视听

资料及缩微品的服务工作。它是阅览服务的延伸,也是其他服务

方式中读者获取资料的补充与扩展。它的主要作用:一是极大地

提高书刊尤其是期刊文献的利用率;二是可以及时地、迅速地提

供给读者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复制服务工作为我们评价期刊文献

利用率的高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下面是根据某图书馆复印室登记簿

样调查情况所作的示意图。

,复印报纸资料的

调查结果表明,复印期刊文献的

复印图书文献资料的

人次,占总文献复印量的

人次,占总文献复印量的

人次,占总文献复印量

人次,占总文献复印量的

,其 他

。这些调查数据表明,资料的为

图 复印资料抽样调查情况图

期刊文献资料的利用率居其他文献的利用率之首。

通过以上各项量化指标的调查分析,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清

晰的看到了,作为图书馆重要收藏文献的期刊资料,在图书馆中

愈来愈占居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与期刊文献工作

与其他行业和工作一样,网络对期刊文献信息工作的影响和

冲击也是巨大、深远的。自 年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电子期刊

夏文摘》 )由中国新闻

电脑网络(美国)出版以来,中文电子期刊文献的诞生已有十余

年的历史。

年 月

上出版发行的中文电子期刊文献约有

多种。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中文期刊文献在

第一节    网络环境的概况

一、网络概述

年我国第一份中文期刊文献《电子信息与网络

信息网络上免费发行。杂志》在上海

出版发行了中文电子期刊文献《神州学

年在

原国家教委通过

人》。

年有多种;

网上出版发行。期刊文献信息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以及信息

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将发生巨大的转变。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有形或无形的)和通信设备,

用一定的连接方法,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

算机系统相互连接在一起,在网络软件的支持下进行数据通信,

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最简单地,两台通过电缆互连的计算机就

组成了一个网络,它们能够共享数据。所有的网络,不管如何复

,缩写为)和因特网(

、广域网(

杂,都源于这样简单的系统。所以计算机网络包含着三个方面:

一是多台计算机(通常还有终端)实体,二是通信线路和通信设

备,三是网络软件。这样,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都可以访问网络

中的文件、程序、打印机和其他各种服务,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

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

络中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相互传递。共享网上的软、硬件和数据

资源,是网络最主要的功能。

,缩写为

通常根据网络范围和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局

域网(

又称局部地区网络,它是指在有限的地理区

,缩写为

等三类。

域内构成的计算机网络,以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为限。这种网络

只能容纳有限数量(几台或几十台)的计算机,网中两台相连的

计算机之间的传输线最长上百米,一般分布在一个办公室或一栋

楼里。广域网又称远距离网络或远程网,它是由远程线路连起来

的跨城市、跨地区的网络,与局域网相比,其结构复杂,由于新

的数字通信设备能把传输信息的距离提高到几千米、几百千米,

甚至更远。因此可以覆盖广阔的地域,可延伸到全国、几个国家

或全世界,能实现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因特网则是能够把许多

局域网、广域网直接联起来组成一个网外之网,意译为国际互联

网,音译为因特网。近年来,因特网发展异常迅速。在网中能够

球的每一个角落。由于

容纳成千上万台不同结构的计算机,能够把信息的传输延伸到全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

丰富的巨型计算机网络,因而成为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和

发展方向,成为网络的代名词。

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

二 、 的发展历程

建成后取代了年,

) 的 一 个 项 目 。 最 初 的

网络仅连接了美国西部四所大学的计算机,用于演示

分散在广域地区内的计算机构成网络的灵活性。 年该网的

节点发展到 个,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 多台,联网用户

达 多个。

世纪 年代后期,建立了为学术团体服务后逐渐为商业

机构提供服务的一种全球范围的 计算机通信网络,称为

和用户网络

世纪

等计算机网合并而和

学基金网

年代初期,交互性更强的通信网络如计算机科学

)和

的组

开始为学术界和

研究机构提供全国性的通信联网。这些网络虽不是

成部分,但随后建立的一些网络间的特殊连接如网关(

沟通了不同网络,利于网络的发展。

由年,

成为早期的主干网,其间,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

列理论与技术问题,产生了资源共享、分布控制、分组交换、使

随着局域网和其他广域网的产生,对

用单独的通信协议控制处理机与网络通信协议分层等思想。同时

的进一步发展也起

科学基金会

了重要作用。在这些新建的广域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

)建立的美国国家科

年, 提供巨资建造了全美五大超级

计算中心。为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以前只供军

事部门和少数科学家使用的计算机设施, 先在全国建立按地

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先把全美的研究人员和五个巨型计算机

中心联系在一起,随后又把连接大学和学术团体的中等规模的地

区性网络与全国学术网络连接起来,于是 开始接替

作为学术研究网络。

的主干网。而成为

的广泛应用三 、

的主干网而被若干商业公司建设的主干网所

年代,随着局域网的发展,很多国家局域网接入世纪

,于是形成了全球互联网络。由于 发展迅速,几

乎还没有人能知道 目前的确切规模。估计到 年

已覆盖 个国家和地区,到 年 万多个网连接

络,入网计算机 万台,直接使用 的用户达 万人,

并且 用户以每月 的速率增长,到 年,全球

亿,预计到用户已逾 年将达到 年美国成亿。

网络协会 ,它使立了 发展

有了统一的协调机构,美国政府也进行了有关的政策调整,将由

主干网改为由计算机公司及商业性通信公

主干网。到

政府部门资助

司提供 完成其历史使命,月,

不再作为

取代。

具有丰富的资源,它所提供的服务已越来越完善,

在这些服务中包括信息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人”的资

源。信息资源中既包括经济、金融、商业、新闻、科学技术、教

育、文化等方面严肃的、具有学术性的信息,又包括文艺、娱

乐、体育、消遣、旅游等方面的休闲性的内容。而计算机系统资

源中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更可以使用户通过自己功能有限的

计算机利用所注册到 上的巨型计算机中的资源,可以发

送信息到巨型计算机,并接收处理的结果,还可以下载使用

上的许多软件工具。在

人,如教育家、科学家、医生、律师等,通过

上,还可以找到提供信息的

可以同其

他人进行研讨和交流。 上最常见的一些服务主要有:

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 上最常用的资源之一。利用它可以以电

连网的远程计算

子文本方式与世界上任何一个 用户相互通信。利用

可几秒钟后邮件就可以从地球的一端到达另一端。

传送。

以实现非文本邮件的数字化信息传送,不管是声音还是图像,哪

怕是电影电视节目,都可以数字化后用

在家里或办公室中收发快捷方便的电子邮件,将大大提高人

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效率。

演化而来,是远程联网的意

远程登录(

由英文

思。它是

地址、

提供的一个基本服务。远程登录在协议

,支持下,只要用户所用的计算机拥有一个

注册用户名和口令,用户就可登录到与

保证了用户与

机系统上,成为远程计算机的一台终端,用户可以像使用本地计

算机一样地利用远程计算机提供的服务。

远程计算机的对话,用户可以检索远程计算机中的文献数据库和

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

文件传输

)是

之一,通过

发展初期的主要功能

可以在计算机之间传输各种格式的文档。使用

服务器,在机交换文件。这些远程计算机通常称为

器上存有供拷贝(或叫下载)的应用程序或资料。每个

可以交互式查看网上远程计算机上的文件目录并与远程计算

服务

服务

器都好像是一个软件大仓库,利用

里的软件。

协议可以传送、复制仓库

之所以广泛应用至今,是因为在各个应用领域都

需要经常传送大量的数据、信息、文献、实验数据等。

网络信息服务

询工具,如万维网(

上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备有易于使用的信息查

、交互式信息检索工具(

最早由欧洲核索引式信息检索工具( )等。

上规定的各种各样的题

还可以进行网上交流。和

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子物理研究中心研制,是

它使用超文本技术,把许多专用计算机(

算机网络。

览、查询外,还包括有指向其他

这些信息用户可以自动转向其他

是一个环球信息网。其他信息检索工具也一样可以方便地在网上

查询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上的此外,通过

用户可以在网上以开放的方式就

上的电子商

上设置自己的

目发表意见,共享信息和交流思想。再者,

务发展也日趋活跃。企业在 页面,通

过页面企业向客户、供应商、开发商和自己的雇员提供有价值的

业务信息,从事买卖交易,这就是所谓电子商务。不久的将来,

将会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技术支柱之一,成为经贸交

流的主要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络上信息的丰富和完善,网络已越来

越有利于学术交流。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获取各类文献资料是

如今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快捷、有效而重要的手段。国际上有大

量可以从计算机网络上读取的科学数据库,可以从中获得数据和

资料;还可检索图书期刊、文献资料;还可与同行进行学术探

讨,信息交流。使用 上的网络资源可开阔科研工作者的

研究视野,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研究周期,因而对学术研究具有

重大意义。

提供的 和

上可

等功能为图书

馆开展网络化信息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图书馆在

以建立本馆的 系统,为全国乃至全球用户提供文献信息

的全文和影像,可以用专业化的信息分类方法收集、提供纷繁的

网络信息,还可以将本馆特色化的馆藏进行数字化转换后向全球

用户浏

服务器)组成计

的每个服务器除了许多信息供

服务器的链接信息。通过

服务器,因此用户面对的

在我国的发展四、

提供共享。网络技术可以说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

障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的发展可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年,实现了和电子邮件系统的互联;第二阶段,从

年开始,实现了和 连接,开通了

的全功能服务,全国范围内信息网络相继启动。

自实现了和 互联后,我国的网络发展十分

年底,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数已达 万台,

万人。我国以“金”字开头的系列工程也开始建

迅速,截止到

网民达到

网、邮电部管理设。在先建成的电子工业部管理的

网和中国科学的 网、国家教育委员会管理的

院管理的 网基础上,又建成和正在建设中国联通互联网

、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

、中国移动互联网(

)和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

易互联网(

联 网(

的九大网络。与此同时,为了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有利于形成和发展我国的信

息产业和信息市场,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

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公安部关于对与国际联网的计

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备案的通知》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

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步入了

规范化、科学化和法治化的正轨。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成长、壮

大,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将更加完善,将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各

行各业的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贸

、中国长城互

,形成了我国

五、我国用户网络利用情况分析

的用户群不断扩大,而且大量用户不停地加入由于

各种文字、图片和声像等信息, 事实上已成为目前世界

上资料最大、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全球信息库。那么,我国用

户利用网络的情况如何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年初第九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

;从年龄上看,以

示,我国互联网用户分布进一步走向均衡,具体体现在女性用户

岁为数量继续增长,已占全部用户的

分界点,两边的用户数均稳步增长;中低学历的用户占全部用户

的比例继续呈现上升,显示网络普及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但我

国用户网络利用情况的调查也反映出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用户的年龄分布(见表

我国网络用户年龄分布表表

中可看出,网络的大部分用户主要集中在从表

下的年轻人当中,这部分人占了全部用户的

岁以

以上,而

多。 岁以下的年轻人岁的中青年人只占了全部用户的

利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居多,而 岁以上的中青年

人上网的目的也未必都是为了查询资料,有很大一部分是抱着新

奇和尝试的态度而上网的。所以,从网络用户的年龄分布可知,

网络还未完全成为人们在教学、科研和工作当中查询资料,了解

信息的主要途径。

,并且在硕士和博士当中,他们最近和

用户的文化程度分布(见表

表 我国网络用户的文化程度分布

结果,即

用户的文化程度分布从年龄分布当中可以分析出一些相应的

岁以下的年轻人一般大学都还未毕业,他们的文化

程度还不太高,他们充当了网络的主要用户,自然网络的大部分

用户文化程度就都不会太高。目前,大学非常重视计算机教育,

大学生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为掌握计算机知识的主力军。因

此,他们必然成为利用网络的主要力量。但他们利用网络主要是

为了学习计算机知识、通讯以及娱乐等目的,一般还未以严肃的

态度,把利用网络作为为学术、科研和工作服务的一个工具。相

反的,到了硕士、博士文化程度后,利用网络的比例反而减少,

只分别占到

几年利用网络的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也一直呈下降趋势。

这说明网络还没有成为学术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信息检索途

径。网络信息的科学性和学术性还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文化程

度较高的人群,虽然他们利用网络的总人数在增加,但他们在网

络用户中所占的比例却在下降。

表表

用户的行业分布(见表

我国网络用户的

行业分布

我国网络用户经常

使用的网络功能

续表 续表

网络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各行各业都把计算

机管理作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把是否上网作为衡量一个行业和

部门先进与否的标志。但现阶段,不可否认很多行业仅仅是把上

网作为一个脸面工程,即使真正利用网络的,也只是一些简单、

粗糙的业务信息,甚至仅仅把网络作为迅速知晓新闻时事,快速

传递邮件信息的工具。网络信息当中真正有用的、实质性的内容

在我国还不是很多。除银行等少数部门外,网络还未切实改变各

个行业的工作方式,更不用说改变各个行业工作的内容和性质。

在科研文教系统,要在网上以免费方式方便、快捷地查找学术信

息和文献资料还不现实。只有诸如清华大学制作的《中国学术期

刊》等电子期刊可供人们在局域网内,有限制地检索期刊全文。

所以对网络信息中有关学术方面的信息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

善,以进一步加强网络对我国教育、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

我国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见表

通过对用户进行的多选题统计调查分析显示,用户使用较多

的网络服务功能依次是电子邮件、搜索引擎、软件上传或下载、

信息查询和聊天等。可见,通过网络进行文献信息的查询还不普

遍,这一方面是因为文献信息数据库还不健全和完备,另一方面

是因为文献信息检索的收费问题。因此,网络还未真正成为教

学、科研人员切实有效、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渠道。目前网络对

人们生活方式、休闲娱乐方式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对工作、科研的

影响。而扩大网络对教学、科研和工作的影响,促进网络在这些

领域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是今后网络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的用户认为网

的用户认为网络对学习

的用户认为科技、教育信息还

的用户希望网络能更多地提供

书刊类产品,在用户希望网络提供的产品种类中高居第一位。

发布的统计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有

络对工作的影响非常大,而只有

的影响非常大,并且还有

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有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期刊文献

一、网络环境下的期刊文献特征

历年对用户学历变化趋势的统计也显示,在高中以下和大

中专文化程度的用户比例逐年上升的同时,大学本科和硕士以上

文化程度的用户比例则在逐年下降。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看出,目前,网络在期刊文献资源方面还

不丰富,网上的学术性内容还不多,目前无论在信息内容的广度

和深度,还是在信息内容的学术性和专深性方面都还暂时不能与

印刷型的期刊文献相媲美。尽管网络对人们检索期刊信息带来了

极大的便利和快速的效率,但它与印刷型期刊文献还将共存相当

长的时间。

与传统手工环境下的印刷型期刊文献不同,在网络环境下,

期刊文献具有了众多印刷型期刊所不具有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

方面:

馆藏期刊资源多样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存储和传

输介质的电子化。电子期刊自问世以来因呈献出蓬勃的生机与活

力而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与印刷型期刊并存的局面。按照出版

发行的方式不同,电子期刊可分为联机检索型、光盘型(

)和网络型电子期刊三种。电子期刊目前在图书馆馆藏中所

占的比例在逐步增加,与传统的印刷型期刊并存,而在使用过程

中,电子期刊更以其检索率的高、准、快、全而受到读者青睐。

图书馆期刊文献正表现出载体形式与存储方式的多样化。

小时甚至 小时即

期刊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电子期刊的创作、投稿、审定、编辑出版及发行都是在网络

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出版速度快、信息获取快、传播快。个别期

刊甚至打破了出版中的年、卷、期概念,为了尽快发表论文,并

不集中一批论文按期发表,而是以篇为单位发表,然后集结为期。

一份网络上发行的电子期刊,一般在收稿后

可通过网络提供给广大读者,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有些专家、

学者要是更在乎学术探讨和信息交流的话,可以直接把自己论文

中的观点和信息公布在网页上,网络利用者马上在网络中就可以

了解到这些信息。这是传统期刊在信息传播速度上无法比拟的。

期刊信息组织的技术性

传统图书馆的期刊信息是一种线性组织方法,而网络环境下

信息组织的突出特点就是通过超文本技术的使用,实现对信息的

非线性式的联想跳跃结构式的组织,即将信息组织成一个网状结

构,这个信息网的任何一个信息单元都有一组与其相关联的信息

点相联接,通过超链接将多媒体文档中的各个信息单元相互链接

在一起,可以在信息单元之间自由切换。如电子期刊在目次与论

文全文之间、主题词与论文全文之间、文摘与论文全文之间、新

刊论文与过刊论文之间建立了链接。有些电子期刊还把已发表论

文的评论、论文作者被咨询的情况以及与编辑部往来信件附于其

论文后,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原文。由于超文本技术的运用,实

现了对信息的多维提示。这样更利于读者从各个角度和主题来查

找信息。

期刊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同一时刻一般只能由一个用户使

用,除非经过复印或抄写。因而,图书馆的同种文献一般都有复

本,这造成了经费的浪费。电子期刊就可以克服这一缺陷,无论

是光盘型的电子期刊还是网络期刊,读者都可以不受地域、空间

二、网络环境下的期刊文献类型

)项目中进行的电子期刊试验。其

后有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电子期刊试验,如 年的

”项目、 年的英国伯明翰与

拉夫 堡电 子网 络发 展 ( ,全称为

)项目、

项目( 出版公司的大学许可证计划)、 年年的

期刊评论服务( ,全称为的

出版社与 贝尔实验室、)和 项目(

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项目)以及

和时间的限制,不同地方的人可以同时访问一种期刊的同一篇论

文,又互不干扰。现代技术使人们共享一份期刊信息成为可能。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最早的电子期刊试验是

,全称为主持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

等众多研究与试验。经过 多年的发展,电子期

刊已经历了三种类型。

软盘( )期刊

这是电子期刊最初的第一代发展形式。通常是把期刊文献的

信息制作在软盘上,有些还具有检索功能,和印刷型期刊一样,

向各地发行。读者购到软盘期刊后,再通过计算机来检索和阅

读。这种期刊是电子期刊发展的原始形式,一般不具有共享性,

保存也不稳定,容易损坏,并且这种期刊经常只是索引性的,软

盘期刊一般不能容纳大容量的期刊全文。

光 盘( )期 刊

这是电子期刊发展的第二代形式。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软盘已不再频繁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光盘。因而期刊制作的载体

又由软盘进化为光盘。光盘较软盘而言,其存储量更大,稳定性

通过

。据

种电子期刊通过网络发行,其中绝大多数

种联机网络电子期刊还不包括一般的

新闻通讯和动态报道类电子期刊。事隔近

有关网络期刊目前数目的具体数字,但可以肯定其数量已呈几何

积数迅猛增加。电子期刊虽还不能取代印刷型期刊,但它的发展

潜力很大。

了解网络环境下期刊文献的特征和类型,有利于图书馆更好

地开展期刊文献信息的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转变期刊文献工作

的方式,深化期刊文献信息的开发和传递,更好地满足网络环境

下读者大量而又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光盘库》。

光盘也是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

也好,并且通过相关技术后,把光盘期刊的网络版安装在服务器

上,可由多个用户同时检索和使用。目前,光盘期刊较普遍,如

我国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是光盘期刊中较有代表性的,

而我国的第一张中文版

所重庆分所向国内外发行的《中国科技期刊

目前的光盘期刊一般是只读型的。

)期刊联机网络(

的普及,

电子期刊发展的第三代形式是联机网络期刊,这是最重要也

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电子期刊形式,因为随着

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通过网络出版发行。联机网络期刊从投稿、

编辑、出版、发行到订购与阅读的全过程完全实现电子化,它是

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期刊。世界上第一份联机网络电子期刊是

月由年 (美国科学促进会,英文全称为

)和

合作开发的《最新临床实践联机杂志》

年版《电子期刊

指南》报道,已有

发行。这

年,虽然还未见到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期刊文献工作变革

网络环境对期刊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图书馆思想发展史上

第一位明确电子图书馆的含义、特点和功能的学者

曾归纳了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四个主要特征:①利用计

算机管理各种资源;②可通过电子渠道将信息提供者与信息查询

者连接起来;③在信息查询者需要的时候,能使信息专家介入电

子处理过程;④能以电子方式存贮、组织和传送信息。可见,网

络环境使传统图书馆出现困境成为必然的趋势,改造和变革传统

图书馆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其中,网络环境对期刊工作的冲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期刊文献信息采集与组织的变革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各个图书馆之

间由于有了网络的联接而成为一个相互发生联系的整体。因而,

图书馆期刊文献的信息也十分丰富,其采集渠道也不再和传统图

书馆一样,而具有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在网络环境下,期刊文献

信息的采集不再是单纯的征订、预订或邮购,而具有多种方式,

主要有:

馆藏信息的数字化转换

传统图书馆所收藏的丰富的期刊信息资源将是网络环境下图

书馆期刊信息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因为电子图书馆的建设不可

能置图书馆原已拥有的印刷和非印刷型馆藏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不可能只倚重外部的电子信息资源和 资源。将馆藏文献

进行逐步数字化转换后形成的电子资源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内

部信息资源,是一个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信息的基础。因为将本

中供用户进行查询,使它们

馆收藏的期刊信息经过数字化转换成为电子馆藏,是网络图书馆

信息资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将这些信息存贮在计算机硬盘或

等介质中以数据库的形式上网供用户使用,或将这些

信息建立馆藏电子目录并加入

具备良好的可查询性。如果将本馆的特色信息转换成数字化信息

资源,这将成为网络图书馆中倍受用户青睐且独有的信息资料。

在网络环境下建设电子图书馆需要有主有次、逐步推进、分工合

作地将传统馆藏逐步数字化,这将成为可观的电子信息资源,它

是电子图书馆的基本特征之一。

收集电子出版物

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的出版载体将逐步向电子化方向发展,

更多的期刊信息都以电子方式,或兼以传统的印刷方式和电子方

式出版发行,因而,收集这些电子期刊信息将是补充和丰富馆藏

的一个主要手段,这类似于传统图书馆的报刊征订一样。通过收

集电子出版物信息资源,将构成本馆内部信息资源的又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所有这些电子信息资源原则上都应提供网络化的联机

存取,即用户不必到图书馆来而通过网络即可存取。有些时候由

于销售商的要求或由于知识产权方面的原因,这些信息只能在图

书馆内的工作站上查询使用。

联接外部信息源

网络环境下的馆藏信息与传统图书馆不同的一个最明显之处

在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具有“虚拟馆藏”。这实际上是图书

馆馆藏发展在观念上的一个突破,即完整的馆藏含义已成为“物

理实体馆藏+虚拟馆藏”,或“馆内馆藏+馆外馆藏”。实现联网

的图书馆可以连接到各种商业性电子文献传递(供应)中心、联

机信息检索系统、电子杂志中心以及 等各级网站,这些

外界信息资源虽本不属图书馆自身拥有,但由于图书馆通过网

能连接检索到它们并提供给用户,无形中这种资源也变成了图书

光盘自动存贮装置(

每张光盘的存贮容量是

英尺(约

足以存放

平方米),却能提供

万册平均每本

)可存放

馆馆藏的一部分,即“虚拟馆藏”得以实现。网络图书馆在提供

用户访问外部网络化信息资源的可能性的同时,还将对外部信息

资源进行选择、归类、评价、吸收并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提供给

用户,以体现出电子图书馆的资源引导功能。这种外部信息资源

扩大了图书馆的资源范围,提供了图书馆增强信息服务能力的机

会,但它对馆藏发展政策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如网络化的虚拟馆

藏如何落实,如何挑选和甄别,它在馆藏发展政策中应给予什么

样的位置和优先级别等。

显然,电子期刊文献的采访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由于

电子期刊的选择与采访渠道增多,采访人员可以通过网络采集到

第一手的信息,加之电子信息的类型和载体多样化,使图书馆在

选择采访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因此选择采访工作的难度加大

了。如电子期刊有许多形式,其中有磁带、软盘、光盘、本地联

机和远程联机等五种,它们所需的硬件设备、网络支持条件、收

费情况以及使用时需要的基本技能都不尽相同,因此,采访时就

必须全面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判断的难度由此大大增加。当

然,电子期刊的采访也有一些优点,比如由于期刊征订目录的电

子化和在电子网络上联机采访的实现,采访部门大大减轻了选订

期刊的负担,以往是借助纸本选书工具来核查或选择欲订期刊,

而网络环境下变成了电子化的选刊工具。

电子期刊文献对图书馆文献组织工作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传

统的以印刷为主的期刊文献体积庞大、存贮密度低,这使得图书

馆的馆舍空间不堪重负。而电子期刊由于具有惊人的存贮容量,

非常显著地节省了馆舍空间。如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

占地面积不足

英寸的光盘,

平方

的巨大存贮能力

页的书刊。如果将这

二、期刊文献工作方式的变革

万英尺,占用图

平方英尺(近千平方米)。新的存贮介质解放了

册书刊直线排放在书架上,书架长度将达

书馆空间

图书馆的空间压力。同时,电子期刊改变了传统期刊按严密规则

进行直线排架的组织方式,它可自动存贮在计算机内,按照非直

线方式进行存贮,可按任意检索途径进行查找和调阅,免去了繁

琐的排架组织,改进了死板的直线式检索方式。

网络对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期刊工作方式产生了质的冲击。具

体表现在:

馆藏管理方面

由于电子图书馆处理的是电子出版物,因而电子信息的存贮

不再要求书架或书库。在传统印刷型文献已经达到最大程度的数

字化以后,与传统期刊相关的上架、排架、归架等维护工作以及

期刊装订修补等工作都不复存在。在向电子图书馆演进的过程

中,随着印刷型文献购入量逐渐减少,将新收到的出版物上架及

流通后归架等工作量将会显著减少。电子图书馆数据库中的字符

编码文本或电子文献图像不容易遭受因频繁使用和粗心处理等造

成的损害,它在文献保存与保护方面具有技术方面的优越性。但

网络时代图书馆的馆藏工作也有新的内容,如数据库等的版本控

制成为电子图书馆馆藏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因为电子图书馆中数

据库是主要的信息组织形式,不仅参考工具书变成了动态的可在

联机环境下不断更新的数据库,期刊相对于固定的印刷品形式也

变成了动态的电子文件,因此及时掌握版本的变化和内容更新情

况并通告用户就显得很有必要。另外,由于电子图书馆所有工作

都使用计算机,所以馆藏管理中系统维护工作就很重要,系统的

日常运作维护和安全维护成为必不可少的新内容。

)标准方式直接将订单

采访方面

在工作方式方面,传统图书馆的采访包括选择和接受资料、

书目核对、复本核查、具体购买(或交换、接受捐赠)、验收、

支付费用等。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采访方式可能是:了解需求

后,联机核查书目资料以确定准确无误,具体采访过程由图书馆

自动化系统处理,用电子数据交换(

)的方式联机转帐付款。电子图书馆的自动化

传至出版商计算机中,订购手续完成后,出版商自动将所订资料

以档案传输的方式传至图书馆计算机系统,或将资料存贮在磁

带、磁盘或光盘中送到图书馆。如果图书馆购买的是使用权,那

么出版商就只给出密码或检索软件。订购结束后,图书馆可用电

子资金汇兑(

系统将自动处理所有催缺或取消订单等工作。可见,图书馆期刊

采访工作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分类编目方面

分编业务是传统图书馆技术服务工作的主体。在传统图书馆

环境下产生和使用的分类法是为图书馆和馆员提供的业务工具,

并不是为方便用户使用馆藏资源而设立的检索工具。因为传统的

分类法和分类业务工作的主要用途在于类分文献、集中排架以便

查检和浏览,分类法的使用对于用户而言是非常困难和繁琐的,

所以图书馆用户一般并不通过分类号来检索馆藏资源。在以用户

为中心的电子图书馆环境中,并且在传统馆藏已完全实现数字化

或图书馆不再收藏印刷型资源的情况下,传统的分类业务工作和

分类法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因为此时用户完全可以联机浏

览目录,方便地使用各种机读索引从各个角度进行资源检索,甚

至进行全文检索和浏览,分类号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当然,

在传统馆藏尚未完全数字化或图书馆继续收藏印刷型资源的情况

下,分类工作与分类法还将继续存在,只是其工作量将大大减

少。此外,在网络时代,又将出现对纷繁庞杂的网络信息资源进

行分类的问题,否则,将因为各个站点和节点对网络信息资源分

类的不一致,造成检索的困难。因此,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也

将趋于标准化和一致化,只是类号的选择将更趋于自然语言,类

似于现在的主题法,而不像分类号一样,对用户起到了一种隔阂

作用。

目录方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使用的电子目录将逐渐取代传

统的卡片目录。事实上现在有些图书馆已取消了制作卡片目录,

转而使用联机公共检索目录。电子目录克服了卡片目录检索点

少、提示不完全、空间占用大、目录维护费用高、检索速度慢等

缺点。电子目录在内容上不仅包括图书、期刊等文献的书目、索

引和文摘,还将包括事实与数值等在内的参考数据库,即内容大

大扩展了。此外电子目录的功能也将进一步完善,用户界面更加

友好,检索点更多,用户将可以使用自然语言进行检索。由于网

络使得联机编目成为简便易行的事,因而联机编目中心进行统一

编目,以进行书目数据的规范控制,实现共享编目成果,避免重

复劳动,提高编目质量和标准化程度。

借阅方面

传统图书馆对文献信息的利用是通过借借还还的工作来实现

的。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不能保证用户会及时归还文献,并保

证文献不会被污损和遗失。在以电子文献为主要馆藏的图书馆

中,书刊资料实际上并不流通,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借还工作。因

为电子文献信息可以电子化的方式传递到用户的计算机终端上,

供用户阅读、检索、浏览和打印。由此图书馆馆藏的完整性得以

保证,读者对电子书刊也根本不存在独占、超期、催还、破损等

问题,借阅的本质和方式将完全不同。由于电子图书馆允许多个

用户同时存取信息,所以传统图书馆中用户在资料使用方面的一

些冲突现象可以避免,用户不必占用书刊也可以阅读文献的信

息,一人在利用文献信息的同时并不影响其他人的同时阅读和使

三、电子期刊文献读者的需求变化

用。电子书刊不受其实际存放位置或复本数量的限制,不同地理

位置的用户可同时共享一本电子期刊,而既不必到图书馆来,又

不受图书馆开馆时间、阅览空间等限制。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图

书馆将使读者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的终端上通过网络查询任何一

个开放的电子图书馆的电子文献。电子图书馆将阅览室延伸到了

所有上网计算机用户的办公室、实验室和家里。

读者服务方面

传统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重点在于文献的借阅和参考咨

询,如指导读者利用图书馆、帮助用户查寻和检索文献等。在传

统图书馆中,读者虽然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书刊目录,但都必须

取得实际的文献才能完成文献信息的利用。而电子图书馆可以通

过文献的电子化传送帮助读者实现信息的了解和利用。因而,电

子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是朝着减少服务中所存在的各种制约,

采用更多、更有效的服务手段和方式的方向发展。这种读者服务

不再是简单的借借还还所代表的“物的传递”,因为技术的进步

使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各种操作程序更加简单,图书馆的服务系统

功能日趋完善,因而,读者进行自我服务的可能性增大了。此时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就需要适时转变为帮助读者联接、组织和

筛选切实符合读者需要的各类信息资源,增强读者的信息素养,

对读者进行知识援助和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把传统图书馆的

“物的传递”升华为“知识的传递”。

在网络环境下,期刊文献读者的需求会有很大的变化。首先

是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①快速的存取。通过宽

带大容量的通信网络和标准通信协议,任何地方的任何读者用计

算机都能快速地获取远程电子书刊的信息。电子图书馆现代化的

信息加工处理手段、信息存贮工具,借助于远程通信技术,将大

上的大量信息资源,得到授权的用户可以根据协

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

大缩短信息交流的周期,加快信息交流与反馈的速度,实现读者

快速、准确、及时地存取信息的需要。②全面的存取。网络中连

接的全世界范围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机构的知识与信息都可能成

为电子图书馆读者的存取信息源。

经济的存取。网络环境下的读者可以免

大信息库,在网络和通信技术的支撑下,读者希望对尽可能多、

尽可能全的期刊文献信息进行检索和筛选。以改变传统图书馆因

收藏的信息源范围狭窄、有限,致使读者不得不在有限的信息中

进行选择的无奈境地。

费获取

议检索、套录电子图书馆中存贮的与自己相关的全文信息,并可

以反复使用、多次检索、仔细研究。④自由的存取。传统图书馆

把向读者提供自由存取信息作为追求的基本理念。但读者在传统

图书馆环境下是不可能完全做到自由地存取信息的。只有在电子

图书馆时代,这一理念在借助现代技术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到淋漓

尽致的体现。网络环境下的读者不仅存取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

制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度,而且用户隐私、信息安全等问题也都

将得到妥善的解决。当然,这种自由存取是建立在保护版权和知

识产权,遵守一系列规范和协议以及规则等基础之上的。在网络

环境下,读者除了在期刊信息的需求方式上发生以上明显变化

外,在期刊信息的需求内涵上也将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图书馆以

印刷型文献为物质基础,使图书馆服务范围和结构都受传统文献

及其处理过程的影响,形成了以文献为中心的“僵硬”体系。图

书馆对文献的描述和服务都仅停留在文献这一物理单元层次和实

体上,没有对文献包含的丰富信息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挖

掘和提示,因而难以灵活地利用文献内的丰富信息内容开展多形

式的信息服务,文献本身或文献查检线索一旦传递到读者手中,

服务也随即完成,图书馆对读者期刊信息的需求仅做到此为止,

读者对信息的利用被排斥在图书馆员的视线和工作范畴之外。而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下期刊文献

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电子图书馆中的信息不仅仅是书刊的目录信息,更多地包括全文

信息、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因此,读者迫切希望从电

子图书馆中获得最新信息和最有用的信息,要求图书馆提供包括

期刊论文在内的众多文献的全文电子信息以及声音、图像、动

画、三维图形等等。这样,读者对传统图书馆的文献需求就进一

步转变为对电子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能力和智力内涵将

得到体现。否则,读者完全可以在众多的网络信息源中选择其他

的信息服务机构,而不必非要通过图书馆来获取信息。

传统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具有许多显著的差异和转变,比如

传统图书馆以自我为中心,而电子图书馆则以用户为中心;传统

图书馆以文献为对象,而电子图书馆以信息为对象;传统图书馆

以拥有为目的,而电子图书馆以存取为目的等等。在网络环境

下,电子图书馆不仅要将本馆、本地的印刷型资料或电子资料提

供给用户存取,更重要的是要使用户能通过网络存取和传递外部

世界图书馆、商业性信息机构及其他知识资源中心的信息。要利

用技术将许许多多图书馆的资源和信息服务联结到用户那里,创

建一种资源和服务的协同机制。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期刊信息

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

一、改进和深化参考咨询工作

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员对读者在利用文献和寻求知识、信

息方面提供帮助的活动和工作。传统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以协

助检索、解答咨询和专题文献报道等方式,向读者提供事实、数

据和文献线索。但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发生了

较大的变化。

电子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变化

参考咨询工作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变化。传统参考咨询工

作的物质基础,如书目、索引、文摘、年鉴、手册、名录、辞

书、百科全书等参考信息源已越来越多地被转换为电子形式的光

盘或联机数据库,成为电子出版物。这些电子出版物具有强大的

检索功能,检索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可以随不同的用户和不同的

检索组合,产生新的信息产品。因此,电子版工具书的引入使图

书馆获得了强有力的参考咨询工具。因为计算机全文数据库的优

势,远远超过传统参考咨询人员的博览群书和强闻博记。随着电

子图书馆的完善和进步,许多经典性著作和资料性强的著作将成

为电子出版物,图书馆将拥有丰富的参考咨询电子信息源,参考

咨询工作就可以利用各类数据库进行系统、全面、高速、准确的

查找,参考咨询工作的流程和面貌就会发生新的变化。

)参考咨询活动完成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的参考咨

询工作是通过在馆内设置参考咨询部门或参考咨询台,读者到馆

内与馆员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来完成咨询活动,或通过函件、

电话等形式提出参考咨询要求。而在电子图书馆环境中,读者和

参考咨询人员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来完成参考咨询问题的

发送,咨询答案和所需的参考资料的传送和解答。并且,参考咨

询人员还可将有关问题公布在网上,寻求其他馆员或网络用户的

帮助,这种方式经常可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应,对于参考咨询人员

来说这无疑是完成咨询过程的一种新方式。

参考咨询工作的业务范围变得广泛。以往参考人员回答

读者咨询的问题内容主要集中在有关文献的问题或指引文献线索

上。但在网络环境下,由于图书馆内各种类型、形式的数据库增

多,读者或用户更多的问题是有关数据库的内容、数据库的选择

与检索系统使用、机器操作与设备问题、远程通讯软件的使用等

等。如美国康奈尔大学 图书馆的参考人员发现,为用户提

加。该馆 年增加了

供的数据库等电子信息源越多,用户所提出的问题数量也相应增

年的咨询量比 万次,其重要原因

就是数据库品种和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这样,传统图书馆的书库

维护、馆际互借等工作的数量和重要性就相对减小,反而转向新

的服务职责中去,比如帮助用户选择和使用适合的数据库,向用

户解释数据库的结构和检索界面并帮助用户进行复杂主题的查

找,甚至参与用户制定研究计划,解释和说明复杂的信息查询方

法,制定数据库的检索策略等。

普及之后,

)参考咨询人员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为了控制检索时间和

费用,以及提高咨询的效率,传统的参考咨询工作往往需要参考

咨询人员的协助甚至直接由馆员检索,馆员的中介作用非常明显

而且重要。在光盘数据库进入图书馆,以及

由于咨询费用降低,数据库使用时受时间与次数的限制减少等原

因,用户独立检索、自我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得到提高,用户更愿

意利用家中、办公室或实验室中的计算机,根据自己的愿望检索

网络上的丰富信息资源,以满足自己真正的个人化信息需求。这

样,参考咨询人员在信息检索中的作用就由“前台”转向了“后

台”,角色由代理检索转为指导检索。因为用户使用的是不同厂

商生产的各种形式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不同使用方法和检索

界面要求用户掌握众多的使用方法,这加大了用户的负担,造成

了使用上的不便。因此,参考咨询人员必须发挥其指导用户进行

检索的作用。

电子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深化

由于电子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对

参考咨询工作具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图书馆

的参考咨询工作除了可以完全涵盖传统图书馆的业务范围外,还

传统参考咨询工作中占重要地位的

来回答读者

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快速地、有针对性地拓展一些

新业务。一个优秀的参考咨询人员不仅要熟悉各种电子版工具书

的使用,也要熟悉网络中参考咨询方面的信息并善于利用网络资

源加强对读者的参考咨询服务。为此,参考咨询人员必须学会利

用各种网络资源指南与检索工具以了解网络资源的总体情况;善

于利用网络中一些单位的经常被使用的快速参考工具资料,来解

答快速参考型的咨询问题;充分利用网络中的

网上的联机数据库、电有关书目方面的问题;还要熟悉

系统开发服务的图书馆中,还可以

子期刊、最新期刊目次查询等资源的分布情况。总之,参考信息

源的变化,既提供了扩展参考服务空间、提高服务水平的机会,

又向参考咨询人员提出了更新知识、提高技能、适应信息环境的

要求。如电子图书馆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为校内读者提供快捷方便

的信息服务台。在建立

后联机向图书馆发出复制原文请求,一般情况是通

建立一些资料性和学术性较强、使用频率高的原文数据库,通过

网络开发联机全文检索服务;可以提供按需扫描原文服务,用户

在检索

用扫描仪制作电子文件,通过

过复印邮寄等手工方式服务,但根据用户要求的迫切程度,可利

发送给用户;还可以考虑

开发图像检索与传递服务。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尝试对在

(定题服务)工作进行变

革,开展电子化 服务,既允许读者联机浏览各个

资料库,还提供读者注册、设立帐户、建档等功能,系统定期自

动地根据用户预先提供的关键词或主题词表进行检索匹配,将与

用户相关或感兴趣的文献传送至其电子信箱内。这种参考咨询工

作将可以充分考虑到用户的个别化信息需求,同时又可保证信息

服务的快速、准确和隐秘。

目前, 资源的分类目录系统多数都不是图书馆界开

发的,而且这些系统采用的分类方法与传统的图书分类方式也大

二、提高期刊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素质

。他们的作用将体现在①信息资源管理

相径庭,且不太规范和标准。以后,随着网络信息的丰富和完

善,信息将无处不在,将充塞在我们的周围。因此,图书馆信息

咨询和信息导航的功能将愈发凸现出来。图书馆员的角色也将转

变为信息资源管理专家、主题专家、数据库生产商和系统设计

员、网络导航员、知识导航员等等,甚至在网络环境中馆员的名

称还可能变为

者;②信息分析与组织者;③信息提供与传播者;④信息利用的

导航者;⑤信息素养的教育者。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

参考咨询工作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参考咨询工作的业务深度和业

务范围将发生巨大的转变。

荷兰 在展望电大学电子图书馆项目负责人

子图书馆时曾精辟地指出:“技术、合作和人才是三大要素,其

中最重要的是图书馆员。任何一个想在未来有所作为的图书馆,

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馆员能否以开阔的视野清楚地认识到未来图书

馆的任务和职能,能否受到富于进取的领导的激励和引导,能否

以开阔的胸怀对待新信息技术和产品、新作业方式和服务的开发

与引入,能否不断地学习新技术和知识、接受培训和再教育。”

的确,人才和队伍建设对于未来电子图书馆的重要性,早已在国

内外图书馆界达成了共识。

电子图书馆对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观念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新

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中,馆员必须在知识方面了解电子出版物的

生产、控制、传递和利用机制,掌握有关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

管理和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知

识,熟悉各类型电子出版物的检索和利用;熟悉网络的使用,网

络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网络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技能方面,

馆员需要具备借助计算机进行电子信息资源的采集、存贮、组

三、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

织、控制和提供利用的技能,具有对纷繁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

织、筛选的技能,具有对各种形式和各种类型的电子信息资源进

行技术适用性评估和价值判断的能力,还要求馆员能对电子信息

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形成新的信息产品和新的服务内容。在

传统图书馆员特定观念的影响下,馆员必须经过适当的心理调

节,转变观念,更新思想,进而产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

强烈主观愿望,才有可能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技能,才有可能把观

念真正转变到“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在向电子图书馆过渡的转型期内,全面更新和提高图书馆员

的观念、服务意识、知识结构和技能是一个迫切的任务。这需要

从多方面、多途径、全方位地来改造图书馆现有人员队伍。一方

面,图书馆可以引进一些新鲜血液,让这些思想开放,拥有高新

知识,掌握现代技能的精英人员担当图书馆转型过程中技术方面

的重任。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在

职培训,尤其是加强与电子图书馆密切相关的内容方面的培训,

帮助馆员在观念和知识技能上为电子图书馆时代的到来做好准

备。图书馆应该尽量避免目前流行的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等培训

形式,这些培训方式虽有一定的作用,但大都流于形式,培训者

专业最前沿和最

在知识和技能上没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专业技能方面,在本

新知识上没有针对性的学习和了解。因此,图书

馆专业方面的机构(如学会、协会或重点图书馆)结合图书馆发

展过程中的趋势,针对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业务知识和技能举办一

些专门性的长、短期培训,让图书馆员切实地进行轮训和考核,

才是避免形式教育的有效方法。

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四个地区中心用户的一项调查结果

表明,绝大多数用户强烈要求加强对他们进行网络资源利用的培

(美国国家研究与教

的用户承认他们对

等人在训。同样,美国

育网络)调查的图书馆用户结果也表明:

网络上存在什么资源了解有限; 的用户要求图书馆员提供网

的用户认为图书馆员应该组织 等网络资源,络培训;

资源的机会;仅有所有用户都要求图书馆提供存取 的

用户认为他们可以不经图书馆员的帮助而得心应手地使用

,才能为图书馆在

资源。因此,加强对图书馆用户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培训、指

导,增强用户的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充分发挥作用扫除障碍,奠定基础。

年所谓信息素养,人们还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

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

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

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一个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

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确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

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

信息用于实际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

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年在全美图书馆

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

的伙伴》中,指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

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表述,更进一步丰富了

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信息素养:

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

息;

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

息;

独立学习:

标准四: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个人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

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标准五: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个人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

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标准六: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个人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力

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社会责任:

标准七: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个人有信息素养,能认

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个人有信息素养,能实

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道德的行为;

标准九: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个人有信息素养,能积

极参加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可见,信息素养不仅是孤立的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

息表达、信息交流等的信息技能,而是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

法,以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学习的责任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信

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它不仅包括信

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还包括批判性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新信

息,在科学方法的帮助下,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包括从易被人

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

育的基础,并且,正如陈至立部长所说:“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

素养的重要基础”。因此,对用户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也同样成为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另一个侧面,这与提高馆员的技能和素

质一样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两个侧面。

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

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因此,用户的信息

素养教育需要从多方面、在各种环境中进行。就图书馆而言,需

要着重培养图书馆用户寻找信息和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具体包

括四方面的能力培养:①传统的图书馆利用能力,这是其他信息

素养的基础。②对媒体的认知能力。现阶段的图书馆存在多元媒

体并存的状况,用户需要了解多元媒体资料的形式、特性、使用

方法等。③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这是在网络时代,需要图书

馆共同参与培训用户的一个任务。④网络利用能力。这在网络时

代愈来愈重要,它包括知识和技术两方面。知识方面包括:能够

注意全球网络信息资源和服务的范围与利用;懂得在解决问题和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网络信息并发挥其作用;懂得产生、组织和提

供可利用的网络信息。技术方面包括:能够利用一系列信息检索

工具从网络中获取特殊类型的所需信息;能够熟练使用网络信息

资源并通过结合其他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的价值;能

够利用网络信息分析和解决与工作或个人决策有关的问题,获取

可提高生活质量的各种信息服务。

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将随着图书馆电子化程度的提高而愈发

明显。在信息时代,个人的信息获取利用能力,个人信息素养的

高低优劣,会对个人的事业成功、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即个人的

生存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因为信息获取利用能力的差异有可能形

成社会中信息富有和信息贫穷:一部分人因拥有知识(知道信息

在哪)及技巧(知道如何获取信息)而能在许多方面处于有利地

位,另一部分人则有可能陷入不利境地。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提

供相对平等的利用机会,图书馆有必要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在这

方面做出贡献。这也是图书馆社会教育作用的重要体现和进一步

深化。

字节计算,那么全世界每年产生 亿字节的信息,这种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产生 亿条信息,如果每条信息按

四、期刊文献信息的现代化发展是图书馆发

展的最终目标之一

左右,这充分表明大

份,耗资

年与万元。

多种下降至

天文数字的信息量,居然有

世界上每年出版具有学术价值的期刊约

种。我国现阶段每年至少要引进

刊载在期刊文献资料上。如今,

万种,其中中文期刊

万种期刊才能初步满

足全国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但现阶段实现引进期刊只有

种,致使许多连续订购多年的核心期刊不得不中止引进,

左右,高

不可避免地造成许多重要学科文献在全国范围内成为空白,严重

破坏了我国期刊资料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另外,目前,全世界文

献出版量剧增,面对众多的期刊文献,任何一个图书馆情报机构

都无力收藏齐全。我国对国外文献的引进率仅为

校对国内外文献的平均收藏率也只有

期刊以每年

量文献没有引进收藏。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近年来,

的幅度上涨。而购刊经费严重不足,其结果使

所高等院校图书馆

种,共在

期刊文献量急剧下降。有资料表明:全国

年共订购外刊 万元;

份,耗资年订购 种,共

万元),然而品种却年相比,尽管经费增加了

份 ),复 本种),份数也减少了

增加到

年的

。再如,以订购原版期刊为例,北大图书

余种;中国科学院余种下降至年

年的 种。这些主要图书馆

尚且如此,一般图书馆就可想而知了。我国期刊资源的入藏呈大

幅度下滑的趋势,文献资源的缺乏,将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用户的

实际需求。换言之,图书馆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生存将受到威

胁。因此,采用数字化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

应用范围,来推动期刊文献信息的现代化发展。只有期刊信息工

作的现代化发展了,才能加速图书馆事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网

上服务开通了,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育、科学和经济领域的国际

合作与交流,使我国同现代国际社会接轨。另外,只有图书馆的

减少了

却由

馆由

图书馆已从

期刊文献工作提高到了现代化水平,才能将我国的中文信息资源

上网服务,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进入世界,总之,期刊文献

信息的现代化发展是图书馆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

网络对图书馆的冲击是巨大的,对期刊文献工作的影响也是

前所未有的。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对期刊文献工作的影响和冲击

是长期的、逐步的,而绝非是短暂和瞬间的。传统图书馆向电子

图书馆转型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

题和困难,因为电子图书馆的发展并不唯一取决于技术因素,除

了经济可行性和政策条件等因素制约外,版权、标准、电子信息

服务的收费和维护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电子图书馆

试验从小范围实验走向大规模实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并且,在图书馆广泛利用现代技术完成社会赋予的多重使命的历

史进程中,人类最终还会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人文角度

进行整体思考和规划,从而理智地避免陷入技术崇拜、技术狂热

的简单化境地。

第六章  期刊文献数字化

与资源共享

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信息在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中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所重视。知识、信息的获取、应

用、及创造将成为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社会进步加

快,网络经济攀升,知识信息呈爆炸式发展,任何单一的信息载

体已不适应人类的信息需求。加快发展多种媒体传递手段和载体

形式,扩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加速知识和信息的有效快

速传播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的变化或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社会巨大的信息资源宝库,社

会的发展是图书馆演变的根本。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

展,加快了图书馆向信息时代全面迈进的步伐,给图书馆的传统

服务模式向新的境界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网络图书馆、虚拟

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的

阐述,事实上不管怎么变化,都是传统图书馆的延伸和发展,即

把传统图书馆多年书刊文献变成数字,一个个从

者说是从物质到数字的变化过程,其目的只有一个:如何使广大

读者方便、快速地查找和获取所需信息,实现“图书情报一体

化、资源共享全球化”,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经济进步。新的信

息环境需要期刊文献数字化,这就是本章节所要阐述的实质

问题。

第一节    期刊文献数字化的时代特征

一、纸质期刊文献与电子期刊文献共存互补,

共同发展

纸质期刊文献与电子期刊文献并存是现代期刊文献存在的一

个特点。电子出版物和纸质出版物作为传播媒介,它们的本质特

征、基本职能、社会作用、历史地位,都有相同之处,也有类似

的发展规律。

作为特定的知识传播工具,电子出版物和纸质出版物都是人

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纸质出版物长期以来一直是传播

文化遗产的主要渠道,在人类文明积累与传播的历史上具有不可

磨灭的功勋。电子出版物的出现是出版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社

会在迅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知识量和信息量猛增,信息在社

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电子期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纸质期

刊的阅读方式和使用方式,对人类传播知识工具的发展展现了更

为广阔的前景。

作为人类认识的记录,纸质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载体不同,

但内容都是人类认识的记录。出版物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形

式上看,它是客观世界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伴着人

类对自然与社会认识不断深化而发展的。纸质出版物和电子出版

物都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

财富。

电子出版物和纸质出版物都是出版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它们

优势互补,在竞争中共同发展,繁荣出版事业,以促进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期刊也同时以印刷型出

两者互应。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电子出版物和纸质出版

物是互为动力、互相促进的。纸质期刊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可供电子期刊借鉴。例如:电子期刊有时就以印刷

版的电子版形式存在。大多数

”是季刊形式出版。我国清华大学的学

光盘,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先以印刷型纸本期

版。例如“

术性期刊

多种期

刊文献出版,而后再以“光盘”形式发行;中国人民大学编辑的

“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印刷型期刊,同时以光盘形

式出版“复印报刊资料专题目录”光盘。纸质期刊还为电子期刊

提供了丰富的出版资源。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另有

刊文献,可作为制作电子期刊文献的素材,成为电子期刊文献得

天独厚的出版资源。

电子期刊文献以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将成为现代期刊文

献信息发展的潮流,并向传统纸质期刊文献提出新的挑战。这将

促进纸质出版物机构破除守旧思想,应用高新技术,力求知识和

信息含量更多、更新、更有价值,千方百计地缩短出版周期,加

快信息传播速度。如计算机已广泛运用于书报刊的编辑和排版之

中,国有大中型出版物印刷企业已基本上告别了铅字排版。有的

出版机构,为了更好地发挥出版物的作用,以它为素材进行再创

造,成为新型的出版物,便于检索,广为流传,使其包含的知

识、信息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堪称中国文化集大成的《四库全

书》,多达 卷,浓缩成 张光盘,这为古籍的研究和使用

带来极大的方便。通过电子文档的转换,纸质出版物和电子出版

物可以便捷地互换形式。如,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凭借数

据库、多媒体、软件等电子手段,出版了《全唐诗》等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的电子出版物。

)优势互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读者的需求是出

版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有了社会需求才有各种各样出版物的出

二、情报速发性高

现。在社会中,因年龄、职业、文化知识、生活环境的不同,存

在着不同类别的读者群体,他们有某些共同的需求,也有自己特

殊的需求。电子出版物是新家族、新品种,丰富了出版物的种

类,它和纸质出版物一起共同满足某些读者群体的需求。它们作

为大众传媒,从实际出发,服务读者,征服读者,开发读者的智

力。

总之,电子出版物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纸介质的消亡,而是对

其功能的延伸,两者优势可以互补。人们对纸质出版物的依赖、

依恋及其千百年来形成的线性阅读的习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

彻底改变。因此,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这种共存互补、共同发展

的竞争关系是现代期刊信息的一个显著特点。

情报的速发、速检(索)、速用是情报生产者、服务者和利

用者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特别在情报竞争十分激烈的学科领

域,情报速发性显得更为重要,直接影响科研成果能否获得首创

权,能否尽快投入使用,早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情报

的速发、速检、速用中,速发是基础、是关键,情报只有速发之

后,才能速检、速用。

网络电子期刊文献是编辑出版部门在网络上编辑出版的创新

的知识与情报载体。论文作者通过终端机向网络的电子期刊处理

系统数据库输入稿件。在投稿期间,用密码保护,只有论文作

者、编者和审稿人能够阅读或修改稿件。在网络上编辑、出版发

行,没有稿件的邮寄过程,修改稿件时论文作者、编者和审稿人

之间可以联机交谈,录用稿件无需排版印刷,期刊亦不用邮政部

门投递,没有图书情报服务部门期刊管理的加工处理手续等。因

此,大大缩短了编辑出版时间,减少了期刊情报传递过程中的一

些时间障碍,提高了情报速发性。例如,

三、情报的共享性强

众所周知,印刷型期刊每年以

在编辑部录用的稿件, 小时之内输入系统检索。在

个多月。一般条件下,电子期刊比印刷型期刊要速发

印刷型期刊和电子期刊的出版发行单元不一样。印刷型期刊

以期为最小出版发行单元,即只有某一期收入的论文全部编审完

毕,得以录用后才能以这些论文集合的形式一次出版发行,使一

些能够较早发表的论文处于待发表之中,延长了稿件在编辑部门

的停滞时间,降低了情报速发性。而有些电子期刊,采用一篇后

则随即发表,并界定几篇论文出一期,减少了稿件在编辑部门的

积压时间。例如,

篇论文稿件一经录用,即可在网络上检索,规定每发表

为一期。采用这种办法可以使一期期刊的大部分论文“超前”发

表。可以认为,期刊论文以篇为单元公之于众,有助于降低稿件

待发表时滞,可有效地提高期刊情报速发性,因此,有人预测,

“单篇文章”的模式将逐步增强。

的涨幅逐年涨价,

而许多图书情报信息服务部门的购书经费不能与刊价同步增长,

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所购刊种远不能满足读者对情报信息的需

求,因此,期刊情报资源共享成为图书情报部门普遍关注的问

题。印刷型期刊的情报共享性差。印刷型期刊只能通过品种和复

本来满足读者的情报需求,读者通过借阅、复印等方式实现的情

报共享,其共享受地域和刊种的限制,大大降低了期刊信息资源

的利用率。

电子期刊具有良好的情报资源共享性。网络电子期刊没有印

刷型期刊的复本概念,亦不存在无共享性、共享有限性和地域

性,只要订户甚至非订户有入网的终端机即可阅读。特别是像

那样的世界性网络,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任何国

四、传播信息效果好

五、信息检索方便

家或地域随时都可以开机检索,即便是众多情报用户对同一篇文

章同时有共同情报需求,也互不干扰,可以同时得到满足。目

前,编制电子期刊已有较大影响力的出版社有几十个,许多电子

资源共享网都有可观的期刊情报资源,为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

件。例如,美国的 公司出版的 种学术期

的刊的电子版全文; 能提供 种期

多万篇能联机检索;

种期刊的新一期目录;

刊的目录和全文服务,已有

提供 期刊论文检索

种期刊的论文目录免费提供网络检系统和全文传递系统有

索服务。

电子期刊文献不但向读者提供信息,而且还可以接受读者的

信息反馈,也就是能与读者进行信息交流,这种交互性对读者有

很大的吸引力。电子期刊文献除了可以存储传统期刊文献中的文

字、图表、公式等信息外,还可以融合声音、动画、图像等动态

信息,从而大大丰富了期刊文献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很强的交互

性。如 电子版的地图集,能介绍一个国家的经济、资

源等状况,并能显示其国旗、演奏其国歌。它调动人的听觉和视

觉,还刺激人的全部感应系统,开发大脑的智力。电子期刊改变

了纸质期刊只能提供静止媒体信息的状况,而提供动态媒体信

息,给读者以具体的生动逼真的场景,有身临其境之感。

电子期刊文献的这种特性是传统纸质期刊文献不具备的。传

统纸质期刊文献的检索主要依靠图书馆、资料室、情报服务部门

等工作人员用手工检索。而电子期刊文献完全不同。凡是在数据

库存中存储的数据,网民只要动动手指,便可从浩如烟海的信息

六、低成本、高效益、体积小、容量大、密

度高

,这

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作随意查寻。强大的检索功能可以满足读者

从不同层面角度索取文献。如美国《科学》周刊网络版就能用多

种途径检索 月以来的期刊文献,或浏览按主题分类的

论文。中国期刊文献网具有分类、标题、关键词、作者、摘要、

引文、全文、组合等多种检索功能。这是印刷型期刊文献无法办

到的。

年的一项调查显

电子期刊文献所传播的信息量大而传播活动的成本却很低。

电子期刊文献不仅信息发送及时,信息容量大,查询检索方便,

充分集成了多出版物信息,具有主动性、交互性,覆盖面广、发

行方便等优势,而且能节约印刷成本。它不再像传统纸质期刊文

献那样受版面、篇幅、印数的局限,它不但可以提供详尽的背景

资料,还可以随时滚动播出最新信息,其实效性足以和广播、电

视竞争;读者不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有关的信息,还可

以把这些内容复制或打印出来,甚至还可以把它们作为电子邮件

发送给亲朋好友以及其他相关人士。美国

示,目前已有 以上的公众因使用互联网而大大减少了阅读

传统报刊和收看电视的时数。作为制品型电子期刊文献的主要载

,存储容量可达体,一张直径为 英寸的

万页文字,一容量分别相当于下列信息量: 分钟音乐,

。即便寸软盘, 万幅数字化图像(压缩比为

片这是浩繁的 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也可轻易地浓缩于

样的光盘之中,从中不难看出,电子出版物信息存储的密度之

高,容量之大,且便于保存和携带。

第二节    期刊文献数字化与资源共享

一、期刊文献数字化是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

期刊文献数字化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

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运用,人类正步入信息社会。在

信息化的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信

息资源成为比物质资源、能源资源更为重要的资源,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价值的增长不再是通过体力

劳动,而是通过信息所发挥的作用;信息产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

支柱产业。图书馆作为一个动态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理所应当

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有所作为,如果仍一味固守在原有的阵地

上,充当信息的保管员、守门员,显然是以时代相悖的,最终是

会被社会淘汰的,因此,变信息“保管员”为“信息的导航员”、

信息专家,改变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层次,全方位开发期刊信息

资源,准确及时的传递和运用信息,创建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

是时代的要求。

由于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度发

展和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加速了期刊信息的加工、处理、存

储、报道和流通,提高了我们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化期刊应运而

生;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图书馆拥有高速的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

管理系统,能迅速地、准确地为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多种形式的

信息服务,满足各种生产、经济、社会和生活素质提高方面的信

息需求,使全球化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可见多种媒介传递手段和

载体形式,扩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加速知识和信息的有效、

快速传播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字是信息的载

二、资源共享是期刊文献数字化的目的

体,信息依附于数字而存在。离开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资源共

享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期刊数字化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前

提条件。期刊文献数字化的最直接的目标就是促进全人类的信息

资源共享。新的信息环境需要期刊文献数字化。

美国学者贝克( )在她编辑的《资源共享的未来》

一书的前言中写到:“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

代。进一步讲,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

的一部分,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必须发现迅速而合算地从

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送到自己用户手中的方式,必须随

时准备将自己所收集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他图书馆。”这

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网络图书馆最深层的本质是信息资源的共

建和共享,而我们要将自己所收集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读

者,只有期刊文献数字化,才能连接在网上供用户实时存取,从

而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我们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的历程来分

析,进一步证实这个事实。

资源共享起源于馆际互借。馆际互借是各馆相互分享各自的

馆藏文献。由于历史的原因,诸如存取与拥有方便与否,文献传

递通道问题等,馆际互借只是偶尔、小范围、零星的借阅行为,

随着全球印刷型期刊文献激增与价格持续上涨,各馆无力支付庞

大的经费支出。于是开始相互合作,协商调整采购期刊计划。联

合编制期刊目录,继续互借互阅活动,在此意义上形成期刊文献

资源共享的雏形,这一举措优点在于节约了一定经费支出,又扩

大图书馆读者和用户的文献需求与提供范围;缺点是部分地区资

源共享,自然解决不了文献传递通道的畅通,无法满足读者对文

献的实时存取,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直到图书馆开始使用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才把传统的图书馆推向全球一体化的

三、网络发展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的图书馆就是

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共享才因此走向新的里程,数字化期刊文

献,网络运用,使资源共享概念得到延伸和扩展,期刊资源的传

输冲破时空的束缚,追求无地域和机构界线,无论何时都可访问

全球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最大限度为读者提供期刊文献获取的

“自由空间”。此时,全球化资源共享才能成为可能,进入更高的

层次。

显然期刊文献数字化从诞生之日起已宣告与众不同,生存的

形式是联合体,通过网络走向资源共享的道路,才能产生应有的

巨大效益。

期刊文献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使各馆有了共同认识,加强联合

沟通,不搞重复建设,互不兼容。在同一规划、合理分工、统一

标准、规范操作协议下携手共建馆藏期刊目录数据库,通过互联

网提供检索服务,使更多的读者从异地能同时查询同一目录信

息,这是非期刊数字化所不能实现的资源共享。

期刊文献数字化的潜能使商业机构和大型图书馆计划将有价

值有特点的馆藏进行全文数字化处理。并采用新技术,以馆藏刊

名、篇名、文摘目录数据库与全文数据库连接,在共享目录信息

的同时,配套提供全文的“一体化服务”,为资源共享开辟了一

个新途径。

近年来,期刊文献数字化通过各馆密切合作,将各种类型的

数字化文献存放在各馆节点上,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国界的

虚拟联接,使资源共享走向更高阶段。

要了解信息网络中的图书馆,首先需要了解信息网络中的图

书馆网络。目前,世界上发展最早,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

(联机图书馆中心)。该中心成立于 年,

原名俄亥俄州学院图书馆中心(

万条书目记录和馆藏地址信息,可用种语言的

,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的 所大专院校图书馆所组成的,

年改为现名,据 年印发的系列宣传材料介绍,截

月与年 的计算机网络与服务已扩展到 个国家止

多个图书馆,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信息资源网,和地区的

目前能够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① 联机联合目录(

它包括

藏书和技术服务,这些服务将各种资料从出等;

版者到图书馆书架再到用户的流程实现自动化集成,借以提高图

应用子系统用于检索和书馆信息人员的工作效率,其中,

利用其他图书馆的编目记录以及输入未编的款目的编目信息,

记录和添加馆藏号,子系统用于自动提供

子系统用于藏书选择订购和获取的自动化作业,

为成员馆提供连接

联机信息检索系统,它包括

于成员馆的采访、编目、馆藏互借、参考服务和藏书发展等方面

个数据库,的活动;② 

能够提供书目、索引、文献和全文等方面的参考服务,其中包括

图书和期刊论文、会议录、工业通告、财政报告、研究发明、图

书评论、组织概貌等类型的记录;③电子出版物服务,

联机电子期刊能够为图书馆和终端用户提供可检索的全文文本,

它所提供的电子期刊包括

象主要是特藏、外文文献等),

子系统用于特定格式的合同编目和手工处理(处理对

子系统则主要用于成

员馆实现书目记录的机读转换等;⑤资源共享服务,它将检索、

务,能使成员馆通过

馆际互借和文件传递等功能整合为单一的、快速的和低成本的服

个图书馆的电子网络互借资料而

通讯和连接服务,扩展自身的服务能力;

)和软件(如

通过提供硬件

)的方式,(如

网络和因特网的服务; 资料贮存服

代在经济技术条件较好,网络通讯设施较为完备的地区,部分实

现了自动化的图书馆开始探索自动化集成系统的互联,并初步建

立了地区性图书馆网络,其中,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中国科学院、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建的

控制,存贮和分布服务,缩微胶卷数字化扫描和标引等;

系列软件,它们能够帮助成员馆将成堆的纸

备服务,高质量的缩微制作,胶卷复制,多硫化合物处理,书目

务,内容包括咨询、制作和培训服务,预拍摄( )准

世纪

本文件转换为可利用的电子数据库,这些软件包括

还提等;

图书馆学校计划,供联机连续出版物合作计划(

《杜威分类法( 出版物等,真可谓琳》系列产品各种

琅满目,应有尽有。正如徐引廉,霍国庆在《现代图书馆学理

论》一书中说的:“如果说因特网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

为那么 就是未来世界的图书馆网络的雏形。”的确,

世界各国图书馆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它以

提供一体化服务,收费低,面向最终用户,信息更新快,同时,

具有全球性、规模性、文种全、信息量大,产品和服务系列化,

网络支持服务环境好等特点,确立了它在全球信息市场的竞争地

位。

就我国而言,基于

年代末;

的图书馆网络建设已取得进一

年代后步的发展,国内图书馆自动化始于

期,我国自动化建设进入集成系统开发阶段,并逐步形成了三种

模式,即大型机模式、中型机系统模式和微机系统模式;

国第一个运行在高速计算机网上的地区性图书馆网络。

代表性。 月,年 项目通过国家验收,从而成为我

,也称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最具

的建设思路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

工程”总体建设规划中两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 的总

体目标是在“九五”期间,建成以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为依托的网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使信息资源网与通

信网协调发展,真正为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营造一个与国际接

轨的信息网络环境,为“ 工程”立项高校和其他院校提供丰

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便利的服务体系。经过短

短一年建设已取得较大进展。检查结果表明,

是正确的,进展也是顺利的,为我国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

享的开展,初步摸索了有益的经验,探索了可行的道路,

被认为是实实在在开展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典范。

可以看出,图书馆网络化建设为期刊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强

劲的技术支持,是资源共享度量定制的技术平台。网络联结起来

的不仅是无数计算机中存贮的信息,而且还包括它们的存贮空

间、处理能力、外设资源、受控传统馆藏以及周围的人员与服

务。其次,统一的传输协议与文本格式奠定了数字化文献资源共

享的标准化基础。成千上万素不相识的人们可以同时通过基于相

同的标准浏览检索工具访问同一信息,克服了传统信息资源在信

息共享性与具体载体独享性之间的矛盾。第三,高速高价的信息

传输手段,完全打破了资源共享地理障碍,跨越大洋传输文献的

成本将不会超过读者亲自到临近单位图书馆拷贝的综合成本,资

源共建体系也可基本摆脱地域保障的考虑。第四,信息复制高

速、廉价、保真以及实时交互式界面将基本消除人们对物化资源

的思想依赖。最后,网络以其极丰富以及正在继续丰富的各种信

息服务功能,真正促成了社会信息化与信息社会化,资源共享扩

展到全球整个社会。

综上所述,期刊文献信息要得到充分利用,数字化是基础,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期刊文献

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期刊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书馆

网络化是手段。期刊文献不进行数字化处理,再先进的计算机网

络也无法发挥其迅速传递文献信息的功能,资源共享无从谈起;

而网络是文献信息机构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是资源共享的

技术保障,是一条通向资源共享的“路”。期刊文献信息不以网

络环境为依托,资源共享必将成为空谈。

多个,其中公共图

信息载体数字化和信息载体网络化的迅速发展,逐步满足了

分布式面向对象的信息查询需要。数字化文献传播不再受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能连接网络的电脑前都可以

快速地获取所需文献,使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但是网络

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信息无序,无用信息掺杂其间的污染给有效

利用制造了日益严重的障碍。要保证人们在经济活动、科研活

动、社会活动中检索和利用适用有效的期刊文献信息,必须有赖

于期刊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共建体系的完善),因为共

建是共享的基础,是共享是否充分的前提条件。而资源的有效配

置,则不可能是一馆之所为,因为任何一馆的财力、人力和物力

都是有限的,而文献种类的增长却是无限的,如果以有限去追逐

无限,其结果必然是捉襟见肘,疲于应付。以上海市为例,上海

目前有公共、高校和科研三大系统图书馆

个,中科书馆 个(含区县、街道和乡镇馆),高校图书馆

个,上海社科院图书馆院上海地区图书馆

万余个;全市拥有藏书

个,各类党校图

余万册(件),缩微资料

年用于计算

件,音像资料 万件,各类数据库 多个。由于长期以来管

理体制上的分散多头,条块分割,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存在分散和

重复收藏的现象, 年召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会议之后,开

展了文献采购协调工作,经协调外文期刊文献减少复本数量的总

价为 万元,此项节约可以多订外文期刊文献 余种,外文

期刊文献采购协调初见成效。其次, 年上海地区订购外文

期刊文献 种,不到世界期刊文献总量 (以国际连续出

版物目录数据为基数),这说明各馆经费逐年增长,但实际购买

力呈下降趋势。再者,上海市各区县图书馆,

已成

机的投资超过千万元,计算机逐步用于业务管理。各馆的文献信

息资源在本系统本馆的网络上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但在横

向、网与网之间的网络互联程度却不高,原因有二:一是体制上

的条块分割,二是技术上的问题。在网络结构方面,各个图书馆

情报机构的网络连接不同的专用网,各专用网间通讯情况难尽人

意,存在着“瓶颈”问题。在通讯平台方面,虽然

统还缺乏对

为上图情报界遵循的一个标准协议,但国内大多数图书馆情报系

的支持。只有上海图书馆、上海交大、复旦

大学等几家图书馆有条件做到在 层面上进行信息咨询。

这说明各馆自动化建设发展较快,但网络互联程度不高。所以期

刊文献信息资源要达到优化配置,必须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

础,站在信息全球化的高度,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坚持

信息资源整体化建设,使全国期刊文献资源配置和收藏形成品种

多、质量高、数量大、协调优化的文献资源体系。发挥馆际资源

综合优势,完善馆际资源存取与传送体系,确立信息服务的新机

制,以规模效益服务社会。

信息资源的共享合作就是图书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共

二、网络环境下期刊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建。多年实践证明,要解决目前图书馆情报单位经费紧张,网络

互联程度不高,馆藏断裂,各自为政等现实问题,要发挥全国文

献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唯有建

立全国性图书馆利用共同体,共图共建共享大计。图书馆利用共

同体,是指各个成员馆共同组成和参与的机构,本着互惠互利、

自愿参与的原则,其目的是能够使参加馆在不同程度上通过资源

的共建与共享获得各种利益,从而促进图书馆和共同体之间的稳

固关系。通过这个共同体的纽带作用维系和约束期刊文献资源共

建与共享网络的存在和发展。该机构应是期刊文献资源共建与共

享的权威机构、协调机构,应站在全社会的高度和网络图书馆的

角度,领导、规划、协调、组织全国各系统图书馆情报单位的协

作、协调期刊文献资源网络的共建工作,具体为:

负责制定管理的程序与方法,如:成员馆的评估和吸

纳、成员馆义务和权利规定、共建共享规划的制定、共建共享标

准的确定和监督实施、共建共享活动的组织和调控、重大事件的

决策程序、成员馆纠纷的仲裁、共建共享经费的预算和决算、协

调委员会的权限及其任期和选举等。同时应注意,这些程序和方

法应体现公平、科学、民主的原则。

)构建全国性期刊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对于一个资源共享

的网络来说,不可能要求它的期刊文献资源完备到能满足基本读

者的全部需求量,但是也不能全部依赖网络外部信息资源来维持

这个网络的存在,因此构建全国期刊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提高文

献保障率是必要的。具体可以通过制定学科领域文献类型分担收

藏任务的划分标准,选择期刊文献的方法、工具、标准,刊名目

录存取信息系统的联合建设与使用,选刊人员的培训和业务交流

等。科学合理的规划、分工布局,既减少图书馆之间的不必要重

复,发展我国期刊文献资源的多样性和相异性;又真正做到“互

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一体化信息资源体系的放大效应。

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传送方式和

建立完善刊名目录存取体系。作为共享体系的组成部

分,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本地、本国需要的各种刊

名目录、文摘、索引等检索网络;二是根据统一标准,在订购期

刊文献的同时,即将刊名目录信息输入联合目录系统,让用户能

够获知文献所在及有谁订购;三是馆际互借、联合参考等信息系

统和读者支援系统,向读者提供馆际利用和其他利用所必需的手

续、费用、文献动向(在库或借出等)、联络等信息。

)建立多层次的期刊文献传送体系。如今,资源共享的范

围,已扩展到包括信息资源、信息人员、设备、设施和专业技能

等在内的广阔领域,但是最为核心的内容还是信息资源共享,因

为只有通过文献传递才能最终满足用户的各种共享需求,显然,

期刊文献信息传递又是资源共享的关键。因此,为了开展馆际互

借应建立图书馆的物流系统,有了这个系统才能非常便捷地处理

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了解借出馆的期刊文献在库情况,及下一

个馆的自动联络、费用结算等一系列的信息,缩短馆际互借的时

间,提高馆际互借的利用率。数字化期刊文献传递具有下述特

征:①它是技术密集型活动,成本具有不确定性;②同一资源可

以同时传递给多个用户而不影响其他用户的利用;③任何数字化

期刊信息资源都可以不受地点限制,可在任何时间传递给任何

人;④任何一种信息资源或其中的部分都能够以多种形式传递给

用户,包括文体、图形、声音或超文本等;⑤传递速度快,瞬间

可达; 存在知识产权等问题。鉴于此,数字化期刊文献传递无

疑已成为目前文献传递的主流,它也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同

,以及联

机方式获取文献的多种途径,则更加需要读者与国外文献服务商

进行信用结算,因此,建立集中的管理和运营制度,尤为重要。

建立期刊文献信息资源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评估的方

法、标准、制度和组织等,期刊文献信息资源的质量及其保障和

平,通过评估可以比较优劣,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建设更好

的文献信息保障。

构筑图书馆法律体系。在许多方面,我国图书馆事业依

然面临着无法可依的情况。虽然此前已出台了一些图书馆方面的

条例、规章,但毕竟不是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不具有法律的国

家强制性、统一性、普遍性和规范性。在执行中存在不稳定性。

此外,现行的一些条例、法规,大都是按系统颁布的,客观上加

深了各自为政,强化了条块壁垒,不可避免地给统一规划、资源

共享和网络建设带来了障碍。再者,现代图书馆事业是一项社会

性事业,图书馆的活动必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社

会和科学的发展,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事业与其他事业

之间、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要处

理好这些关系,必须有一个法律的手段予以规范和保障。

针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构筑图书馆法律体系

一个以图书馆专门法为基础,同时包括所有与图书馆活动有关的

相关法律构成的互相补充、互相衔接的法律保障系统,显得尤为

重要。图书馆专门法主要规范图书馆自身建设方面的问题,诸

如:图书馆服务宗旨和主要任务;图书馆管理;经费、馆舍与设

备;工作人员;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与目录管理;读者服务与组织

机构;馆际协作与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等等。相关法律则规范图书

馆与外界方方面面的关系。以期刊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为例,期刊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需要多个图书馆、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

社会活动,图书馆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为了协调不同馆之间、

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就必须有一个法律手段来规范各方

面的行为,确保各方利益不受侵害。据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享协

作网和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联合课题组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日

本专为文献资源共享建立一些制度的规定,第一种形式是建立常

设的管理机构(一般称之为事务局),这些机构一般设在协作体

年代以世纪

世纪

中最有实力的图书馆内,个别的也有轮流的。第二种形式是具有

比较具体的制度规定,其中不少规定直接就是政府部门的法规形

式,如日本国立和公立大学图书馆之间协作活动有些规定就是文

部省规定的。这些制度规定了成员馆的权利和义务、协作活动的

项目、方法,同时也有相当具体的用于操作的指导性手册。这些

成文的规定具有强制性。美国政府从

年通过的《个人隐私法》、

制定种种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和政府报告。

《信息自由法》、

年通过的《文书削减法》,《阳光下的政府法》、

的《文书削减法》修正案再次提出要确保公众能及时、平等、公

平地利用信息产品和服务,严禁政府收取超出传播成本的用户费

用等等。从上述部分美国有关法规和政策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实

施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近年来,我国图书

馆立法工作步伐加快,《图书馆法》作为重点立法项目,已于

月初写出征求意见稿,并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

目前正在做进一步修改争取早日报批通过。因此,构筑图书馆法

律体系,利用法律使图书馆事业协调发展,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

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及正当权益,以适应图书馆事业在新形势下的

发展的需要已经刻不容缓。

)加强计算机网络,提高标准化程度。

来,图书馆的自动化程度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几年来,网络化建

设又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出现的共性问题是:缺乏宏观调控、

统一标准;文献资源处于零散无序状态,造成重复开发、资源浪

费。其问题的关键在于网络的规划和标准的统一。网络规划要兼

顾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要着眼于国际接轨,要为未来的发展预

留空间,要考虑最终实现国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标准则要

侧重兼容和规范化,确保国际标准、国内标准以及各行业系统条

例和细则的兼容,确保用户界面、数据格式、数据库建设规则、

年代就开始着手

年通过的

年通过的

年通过

三、网络环境下期刊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有

益实践

信息交换协议等的统一。成功的地区网络和局域网络便是最好的

例证。如我国第一个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 (广

东省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中国最先进的局域网

、教育部高等教育

等,为建立以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

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

文献保障系统(

为基础的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

示范。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环境的建设,期刊文献信息的传播

和利用更加广泛、便利、快捷,借助于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契机,

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开始了有益的尝试。

月 日,由国家图书馆召集的全国文献信息

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上,文化部、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

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和 家图书馆情报单位的代

表汇集北京,共同商定了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大事。会议向全

国图书馆情报单位发出倡议: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

互利、自愿参加”的原则,建立以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主

导,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基础的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网

络,开展下述几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各具特色的馆藏体系;②协

调外文书刊文献的订购;③实施全国网上编目;④合作开发数字

化资源;⑤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服务;

扩大业务交流与培训;

加强并完善馆际互借;

建立协调机构。一个从“我”做起,

分担责任,多种奉献,推动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大协作的

局面已形成。

日俄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可检索到全国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及其成员馆编制的全国期刊目录(中西

余家图书馆情报

地址的机器都可免费检

机构的馆藏,浏览世界 余种网上期刊文献的目次、文摘、

全文,该系统按成员制的管理模式运行,现在数据库已发展至一

定的规模。它对推进我国图书馆情报界工作的标准化、自动化、

整体化起了积极作用,为我国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盟成员馆只要向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交纳成员费和报馆藏数

据,便可享受以下服务:①数据库将成员馆纳入全国文献资源共

建共享系统中,在网络环境下和光盘上宣传成员馆的馆藏,扩大

其社会影响;②成员馆内所有有固定

索网络版“全国中西日俄文期刊联合目录”,成员馆可将该系统

连接到自己单位的主页上,以便捷的方式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提高现代化服务水平;③每年可免费获取一张“中西文期刊联合

目录数据库”光盘,极大地提高单位的文献检索手段,可获得提

供馆藏数据和维护数据的相应的稿酬;④获取中西文期刊标准编

目数据,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走一条建立本单位期刊数据库的

捷径;⑤在网上的“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中和光盘上特设

宣传成员馆的信息窗,便于交流、馆际互借,推动各种信息服

和经济效益;

务、原文提供、复印等有偿服务的开展,使成员馆取得社会效益

可以享受一定的技术服务。如此真正以低成本,

便捷的服务方式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现代化的服务水平,

在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持续发展。

日,中国图书馆学会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年

多名代

员会、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办公室和国家图书馆报刊部在北京联合

召开图书馆连续出版物管理与实践学术研究会,全国

表参会。与会代表就中外文期刊文献的现代化管理、网上期刊文

献和电子期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呼吁各图书馆之间加强协作和交

流,逐步确立采选分工连续出版物文献保障体系。为了便于全国

各图书馆共享国家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报刊资料部准备建立连续

出版物文献保障体系专项网址。

个国家部委月,以文化部为召集单位,由

家北京地

个比较完善的资源库,有

北京地区建立外文期刊共建共享协调会,为发挥和拓展北京

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单位的整体优势,实现外文期刊的合理布局、

资源共享。由国家图书馆和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信息资源专业委员

会联合召开的“北京地区外文期刊共建共享协调会”,于

月 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

所、中国科学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等近

区馆藏外文期刊文献较多的单位参加了会议。

单位组成“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联席会议”,成立了由著名

专家组成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专家顾问委员会。同时国务

院批准,由国家图书馆组建的“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

挂牌运营,并开通了“中国数字图书馆网站”

,已建成

。现已实现了与国家骨干通讯网的多网互联,建立

了畅通的信息传输通道;组织了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的研究开

发,完成了多项国家课题,开展了数字资源建设;加工、存储数

字化资源超过

万册图书。目前中国数字图万页数字化资源上网,相当于

书馆正在为吸引更具有丰富馆藏资源和特色资源的成员加入,为

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而努力。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成功建设,开创了我国文献信息

资源共建共享的大协作、大联合的壮举,扭转了目前互联网上中

文信息极度匮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

扩大中文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抢占互联网

上中文信息资源的阵地,抵御外来消极文化的影响,增强民族凝

聚力,称得上是一次宏大的民族文化工程,在图书馆自动化、数

字化和网络化建设中具有跨世纪、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是以)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

(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高速计算机网络为支撑

一样,它的总体目标

环境,统筹利用中国科学院、北大和清华大学所属情报部门的计

算机设备的处理能力,实现对这一地区文献信息的科学管理、规

范化处理和网络化服务,覆盖中关村地区并逐步向北京市内外扩

展的一个地区性图书馆情报网络。与

年是地区实用、国内示范、国内与国际联网。该项目

年 网上月共同修改后确定为研制设计批准立项,

的分布式体系结构的

,图

系统,内容包括分布式公共查询系

统、网上联机合作编目系统、馆际互借系统,如图

所示。

图 月以后的年 分布式查询系统示意图

目前可供查询的书目库数据量约为网自动拨号方式;

联机合作编目系统示意图图

模式,

分布式公共查询系统,具有如下特点:①采用

技术的分布式公共查询服务;②参考有关网络标准发展了面向信

自主版权的易于推广的

息检索异构系统互联的网络协议;③统一友好的用户界面;④有

智能工作;⑤提供多种查询服务方

公用接口方式、 方式、式: 方式、远程电话

万条

记录,管理 万件书目文献。

网上联机合作编目系统,其特点为:①具有多检索点

查询,套录,编目,产品输出,参数设定,联机帮助等功能;

技术,②技术上采用 版均有自主版权;③数

据标准、规范,有利于内外交流与合作;④界面友好、操作简单

个单位, 机。台方便。装机量约

三馆以统一的网上预约馆际互借系统,其特点是:

建设三级服务框架。用。具体内容为:

一 。

画面,实现读者网上预约互借书目文献;②以中文

公共栏等现代化手段为预约、互借工具,方便实用;③促进三馆

服务现代化。

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简 称

国高等教育“

工程”总体建设规划中两个公共服务体系之

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了项目可行性

是一个广域网下的文献信息共享研究报告,并正式启动。

服务系统,其目的是与建设中的“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相配合,使资源网与信息网协调发展,借助于现代

化的技术手段,建立一个整体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现

代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为

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与国际上

同步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作为全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一

部分,通过分布式的收藏来实现文献保障,同时作为我国面向世

界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将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

出更大贡献。

总体目标是:以

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其“九五”期间的

为依托,采取“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相对集中,联合保障”的建设方针,初步建成中国高等教育文献

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以此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

置,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深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

已建成以

为依托的全国中心、地区中心和成员馆三级网络结构。

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全国分中心分别设在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华东南、华东北、华

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地区中心分别设在上海交大、

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安大学和吉林大

献信息资源及数字化建设。建设一个以“

学。另在哈尔滨工大设有东北地区国防科技文献信息中心;②文

工程”院校为主体

的高校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七个地区级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

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外文文献数据库,自建一批有中国高校特色的

文献数据库和若干重点学科专题公用数据库。截止至

日,学位论文数据库上网数据已达

万余条;截止到

万余条;截

所学校申请加入学位论文数据库

余条;③初步建

所示:

立适合我国高校情况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④将实现系统的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

购、联机合作编目等服务功能,如图

止到

月 日,中文现刊目次库上网数据已达

月年 日,已有

建库工作;会议论文数据库上网数据已有

在:①建立健全了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②共建共享的观

经过短短一年的运行,可以说是初见成效,具体体现

图 系统服务功能示意图

月份只下载不到为例,

念,开始得到普遍认同;③引进数据库使用量逐渐上升,效益明

显。以

篇, 月份就超过了 篇;④对用户文献信息的保障能力有

较大提高,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引进国外数据库,特别是全文数

在“九五”期间建成了一个资源共享系统的框架,可

据库,极大扩充了高校图书馆国外最新文献的收藏。以

为例,就可检索到

种电子期刊文献的引进,迅速使国内这

种国外现期期刊文献的线索,进而可以

索取原文。

方面的收藏增加近一倍,且可在网上检索下载。二是馆际互借和

文献传递的开展,使国内图书馆的总体资源为读者方便利用。据

几个中心不完全统计, 人/年完成的馆际互借次数为

册次,复制文献近万篇,远程传递文献 余篇,这就意味着资

源共享使这部分原先在单个馆不能满足的文献信息需求得到了满

足。三是与海外大学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使得高校

图书馆可利用的资源进一步扩大。以文理中心和工程中心为例,

现均与包括美国、英国、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大学、公共图书馆

或文献服务公司建立了文献传递关系,可以向这些机构转发读者

的文献需求,并得到满足; 一支适应新形势的高水平的队伍逐

渐形成。有的馆从事这方面的馆员中研究生学历的就超过了

以说是思路正确,进展顺利,初见成效,但功能还不够完善。随

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求

的功能和服务。目前,

有新的发展,增加新

的二期工程规划已提出并见诸实

施,其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和深化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整体化

建设,完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服务功能,建设数字化图书

初步考虑有:使全国

馆基地,从整体上提高高校图书馆现代技术应用水平。具体目标

个左右重点高校图书馆基本实现自动

化网络化,参与一定范围的资源共享;其中 个左右重点高校

全面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成为资源共享的骨干;其中选择建设

个左右的数字图书馆基地,成为文献保障体系的核心和网上

资源的集散地;引进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基本覆盖所有学科,自建

中文数字化资源达到 级。

等的有益实践,目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

只有一个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虽然由于体制、观念、经费等

诸多因素,还不能成功地处理好每一个图书馆网络之间权力、义

务、合作的问题,但我们毕竟已向前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不少

经验。如数字图书馆的成功运作,需要有良好的自动化、网络化

环境支撑; 技术上是成熟的,它开发了具有自主版权的

使用简便的网络协议,任何一个图书馆只要置入服务器,就可挂

入 ,但其运行管理和网络体制则缺乏实质性合作;

也有其不同的管理部门和隶属系统,但在

的出台和建设,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我国高校图书馆

的建设中,由于

国家教育部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体系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

协调组织各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并定期召开建设成果会议,在网

上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以先进带动落后的办法,促成了

建设的整体发展。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格局已形成,并

体协调。因此借鉴

建立了全国性协作机构,可以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宏观调整,整

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整

体规划,现实基础,构建我国以各专业网络系统为骨干,分布式

多系统联合的电子信息网络,以此为依托,制定切实可行的、公

平合理、操作性强的网络制度,逐步吸引各个个体图书馆入网,

同时鼓励、支持各地和各系统图书馆加入地区或系统网络,经过

若干年的滚动式发展,以利益机制为驱动力,逐步形成我国自己

的图书馆网络,实现实质性的资源共享。

第一节  期刊文献信息检索原理

一、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是从任何信息集合中识别和获取所需信息的过程及

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策略。信息检索,目前尚无公认的一致

的定义。国内外有关专家从不同角度解释的信息检索,较有代表

性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学家

)情报检索是一种特殊的通讯形式。这一观点是由美国数

提出的,旨想说明,信息传递是一种特殊的

通讯形式,这种通讯可以发生在当代人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当代

人与后代人之间。正是这种通讯促使人类思想、文化、科学上的

交流。而人们对信息查询本质上就属于人类通讯的范畴。

)从信息处理角度定义信息检索。这一观点的提出,旨在

超越传统的“文献”范围,把包括动、静态声频、视频信息在内

的各种数值信息通通纳入信息检索范围。如果将信息检索作为一

门学科,它应该包括矩阵、记数法、概率论、最优化理论、模式

识别及系统分析技术等等各个学科领域的内容。

从传统文献检索角度定义信息检索。其代表人物是前苏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的期刊

文献信息检索

认为概念信息和

。他指出,情报检索,这是从大量的联情报检索专家

文献中查寻与情报提问所指定的课题(对象)有关的文献,或者

是包含用户所需事实与消息的文献过程。

)全息检索。我国王永成教授认为,全息检索就是“可以

从任意角度,从存储的多种形式的信息中高速准确地查找,并可

以任意要求信息的形式和组织方式的输出,也可仅输出人们所需

要的一切相关信息的电脑活动。”这里所谓的任意角度,是指要

求检索系统从用户可能采用的检索要求作为出发点,并把这些出

发点都设计成“检索入口”;所谓多种形式的信息,指的是现代

多媒体技术所能保证存储并输出文本、图像与声音信息的条件

下,继续发展直至能输出超音频与超视频信息;所谓任意要求的

信息组织形式,是指按照用户需求组织对已检索到的信息的输

出,从而真正实现人机检索过程中“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所谓输出一切相关信息,从存储方面看,相关性表现在系统对存

储的文本的外部特征、文本的内涵本质特征以及其他辅助性特征

等等的描述方面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从检索一方看,用户对

信息需求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也同样影响检索效果。因此,相

关性不仅是传统文献检索也是全息检索的基本特征和评价检索系

统的重要参考指标。

)概念信息检索。

检索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中对知识在语义层次上的析取,并由此

形成知识库,然后根据对用户提问的理解来检索其中的相关

信息。

据信息检索、事实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按存储和检索的内容划分为文献信息检索、数

信息检索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分类型:

二、信息检索的类型

间的逻辑连接链(

①文献信息检索。通常指检索系统存储的是以二次信息为对

象(目录、索引、文摘)的信息,它们是文献信息的外部特征与

内部特征的描述集合体。

②数据信息检索。是指检索系统中存储的是数值型数据,系

统提供一定的运算推导能力,信息用户可用通过检索获得的经过

核实、整理的数值数据再作定量分析。

③事实信息检索。是指检索系统存储的是从原始文献中抽取

的关于某一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过程等方面的信息,它是数

值信息和系统数据信息的混合。

)信息检索按系统中信息的组织方式划分为全文检索、超

文本检索和超媒体检索。

①全文检索。是指检索系统中存储的是整篇文章乃至整本

书。检索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获取有关的章、节、

段、句等信息,并且还可以进行各种频率统计和内容分析。随着

计算机容量与运算速度的增大和提高,全文检索正迅速由最初的

法律、文学领域扩大到更多的学科、专业。

)和节点

②超文本检索。是对信息在系统中的组织方式不同而言的。

从组织结构看,超文本的基本组成元素是节点(

,每个节点中所存储的信息以及信息链

被联系在一起,构成相互交叉的信息网络,超文本检索强调中心

节点之间的语义连接结构,靠系统提供的复杂工具做图示穿行和

节点展示,提供游览式查询。其检索模式是从“哪里”到“什

么”。

③超媒体检索。是对超文本检索的补充。其存储对象超出了

文本范畴,融入了静、动态图像以及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信息

的存储结构从单维发展到多维,存储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大。

三、期刊文献信息检索原理

期刊文献信息检索是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

量有关期刊文献集合中,查出特定的相关文献信息的过程,期刊

文献信息检索包括期刊文献信息的存贮和期刊文献信息的检索两

个过程。其中,“存贮”是为了“检索”,而“检索”又必须先进

行“存贮”,这是文献信息存贮和检索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图

所示):

从图 可见,期刊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为了期

刊文献信息的充分交流和有效利用,为了期刊文献信息用户能在

文献信息的海洋中准确、及时、全面地获取特定的文献信息,通

第二节    网络信息检索技术

一、网络信息检索技术

年代,国外就有人预言,电子计算机和光纤早在 世纪

过对大量的、分散无序的文献信息进行搜集、加工、组织、存

储,建成各种各样的检索系统(手工检索工具、计算机检索的各

类数据库),在统一存储过程和检索过程所用检索语言和名称规

范的基础上,将用户表达检索课题的标识与检索系统中表达文献

信息内容和形式特征的标识进行相符性比较,凡是双方标识一致

的,就将具有这种标识的期刊文献信息按要求从检索系统中输

出。

检索系统所输出的文献信息可能是用户需要的最终信息,也

可能是用户需要的中介信息,用户依此中介信息的指引,可以进

一步获得最终所需要的信息。

年代,光通信技术的问世将引起信息检索技术的根本性变革。

存储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传统信息检索系统模式的改观。 年代,

的普及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信息检

索这一领域,传统检索的中介代理服务功能正逐步减弱,成千上

万的各行各业的人都将成为网络系统的最终用户。网络系统中存

储的内容除原来的二次信息外,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全文本数据、

事实数据、数值、图像和其他多种媒体信息资源。计算机创新的

网络环境和各种先进技术使信息的可获得性、传递速度大大增强。

跨文件、跨文档和跨数据库以及在多媒体数据库中自由航行已成

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检索方式在网络条件下是远远不够

的。全文检索、多媒体检索、超媒体及超文本检索、光盘检索、

光盘检索。光盘是

联机检索、网络检索等先进的检索技术正迅速发展起来。

世纪全文检索。全文检索技术是 年代末产生的一

年美国匹兹种新的信息检索技术。最早的全文检索系统是

堡大学卫生法律中心研制的。全文系统的出现为人们获取文献原

文而非文献线索信息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全文检索的

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它以出版技术的结合,使各种科技期刊、专

利文献、新闻报纸等全文数据库应运而生。全文数据库涉足的专

业领域越来越广,除了法律文本、报纸期刊外,一些年鉴、手

册、百科全书、参考书等也成为全文系统处理的对象,一些著名

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转换成全文数据库。

)联机检索。联机系统的诞生,使得许多相互独立的终端

实现了“对话方式”的信息检索。其主要特点是:①实时性,用

户能将个人的提问系统所储存信息进行实时的检索,并可以立刻

看到检索结果,随时修改提问,直到满意为止;②完整性,用户

不仅能检索到文献的摘要,还可以检索到文献的全文;③共享

性,不仅可以检索到本地的数据库,而且可以与外地,乃至国际

联机网络互通有无,实现信息资源共享;④广泛性,由于现代通

信网络的发展,用户不再限于系统的操作人员,每一个社会成员

都可以根据个人需要直接进行联机操作。

世纪后期人类发明的最有影响的

信息技术之一,没有任何技术能像光盘那样对信息服务产生如此

广泛的影响。它使数据库检索大众化,革新了信息传播和服务的

方式。光盘作为机检的新品种,不但具备了多种计算机检索的共

同属性,如布尔逻辑结构、位置检索、数值限定检索等,还具有

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如光盘可以由联机( )演变为现场

,更为个性化服务打开了方便之门。

或者

足要求的一张文件清单列表提供给用户。

界各地不记名的

文件名和路径收集在一起组成

网络用户提供检索服务。

基于菜单式的检索工具

这类检索工具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为发展校园信息系统研

制的一种分布式信息查询工具,它将用户的请求自动转换成

命令,在一级一级的菜单引导下,用户可以选取自己

感兴趣的信息资源。这对不熟悉网络资源、网络地址和网络查询

二、网络信息检索工具

为了帮助人们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网络工作者开

发了许多检索工具。用户利用这些检索工具时必须明确检素工具

仅仅根据您所提供的检索项对相应资料的名称及单位进行检索,

但不能直接获取相应的信息和资料。另外,检索工具的检索过程

只能在相应的检索服务器上进行,这些服务器上保存着大量相关

信息,起着临时“数据库”的作用,并定期更新内容。

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按其检索方式与所对应的检索资源大体可

分为以下四种:

类的检索工具

这是一种实时的联机检索工具,用户首先要登录到对方的计

算机,登录后即可以进行与文件搜索和文件传输有关的操作。使

用 (文件的传输协议)几乎可以传送任何类型的正文文件、

二进制文件、图像文件、数据压缩文件等等。在这类检索工具

是最常用的, 是加拿大中,

动标题检索软件,它借助于 根据指

大学开发的自

来访问。在实现上,

定的地址与远程计算机的某台服务器连接,并根据用户给出的包

括希望寻找的某个文件的名称、主题以及单词的字符串,生成满

周期性的联接世

服务器,将这些服务器提供的可下载文件的

数据库,并通过检索程序为

三、网络检索工具的特点

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有如下特点:

命令的用户是十分简便的方法。在这类检索工具中最常见的是

基于关键词的检索工具

)信息服务软件是基于关

键词检索工具。用户只要在 给出的信息资源列表中用光标

程查询。 给出的数据库中用

选取希望查询的信息资源名称或者关键词,系统就能自动进行远

检索方法如下:①先从

不仅可以显示文件的出处,而且可以将文件

光标选择自己希望检索的名称;②在选定的数据范围内进行关键

词检索;③查询完成后,将结果与检索词按照相关大小排列,供

用户选择;

中的信息显示出来,供用户联机浏览。

基于超文本式的检索工具

)研制的。

是一种基于超文本方式的信息查询工具,它是由欧洲

通过将位于全世界粒子物理实验室(

自动完成。

上各个站点的相关数据信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从而提供

了一种界面友好的信息查询接口,用户只需提出查询的要求,至

于到什么地方查询以及如何查询均由

信息检索服务的开放性

在 这个大型系统中包含信息资源、信息设备、信息

通道、信息检索软件及信息终端等子系统,各个子系统都是开放

的,其信息资源面向所有用户。

超文本的多链接性

以超文本技术为基础链结构将不同地方的相关信息有机地联

合起来,使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文本和图表中的超文本链接点访问

另一个相关的文档,不仅能够指向同一文档中的不同段落,同一

四、网络信息检索策略

服务器的不同目录和文档,还可以指向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服务

器及其任何目录的文件。通过这些链接,使得信息检索能够以交

互和跳跃式的方式进行,从而达到浏览检索的目的。

操作的简易性

结构,通过交网络信息检索工具一般采用

检索资

互式的图形界面,为用户提供友好的信息查询要求,系统就会自

动向适当的服务器提出请求。正是这一特点,使

源能够广泛地深入到学校、家庭、办公室乃至每一个人。

如何利用检索工具全、快、准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

就需要掌握检索策略。

检索策略就是利用检索工具查找到所需内容的科学安排。检

索策略的制定一般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快,即从检索请求的提出

到检索结果的提交要快速;二是准,即检查结果要准确,避免检

索出过多无关内容;三是全,指检索结果全面,满足用户的需

求;四是效益原则,即以最低的费用获得所需的信息。

检索策略的制定:

检索项的确定

确定检索项是在明确用户检索请求的基础上,将检索请求转

化为检索式。首先进行主题分析。用户根据检索请求将检索请求

分解成若干个既能代表信息需求又具有检索意义的主题概念,包

括所需的主题概念有几个,哪些是主要的,力求使分析的主题概

念能反应检索的需要。第二,确定检索项。主题分析后,就要选

择适当的规范词语或自由词作为检索项。规范词是从主题词表中

选取的,经过规范处理的受控词汇。自由词是作者用词,又称自

然语言,属于非受控词汇。传统检索系统中,标引人员常常利用

规范词进行主题标引,而在网络环境下,新的词汇层出不穷,规

,将

当前正在访问的网址保存到书签中,使网络书签更有条理,以后

再上网时,只需要点击地址栏中的下拉箭头,再点击要进入的网

址,这样可减少上网重复查找和输入网址的时间。

)采用缓存措施。即将访问过的网页,包括文本图像存储

在缓存中,当再次浏览这些已经访问过的主页时,浏览器直接从

缓存中读取网页内容,无需再经过网上传输。

)设置启动页面。每个浏览器启动时,最初展现出来的页

面称为启动页面。可以设置浏览器中的起始页面,将访问次数最

多的页面设置为启动页面。

)减少图像装载。在检索到的信息中往往会有图像信息,

由于图像会减慢网络速度,为提高速度,可关掉图像选项,进行

纯文本浏览。

利用后台工作。目前许多计算机都支持后台工作,用户

,检索式可构造为,又要有

范词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检索的需要,自然语言检索词成为信息检

索的一个发展趋势,由于自然语言不加控制,用词灵活,容易产

生检索范围失控现象,因此在进行检索时,应注意规范语言与自

然语言的兼顾。第三,构造检索式。网络工具一般都允许使用布

尔逻辑算符对检索项进行组配。常用的布尔逻辑符有

或者

。如果要查找的文献既要有

;要查找的文献含 ,则构造成

选择适当的检索工具

网络上的许多搜索工具,在搜索范围及索引组织等方面不尽

相 同 。要 选择 最 佳 的 搜 索 引 擎 ,可 查 看 站 点

个大类近。该站点列出了

个搜索引擎,详细介绍了各个搜索引擎的覆盖范围、特点和使用

方法。

掌握提高检索速度的措施

建立书签体系。检索时可使用“

在检索时可以同时打开几个窗口,虽然每一个网页的传输速度没

有改变,但用户等待时间缩短,检索速度加快。

各种网络搜索工具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如果想查找电

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 ,可以用网上的白页簿

的网址。

检索策略:

关键词检索

这是检索中常用的方法。利用这一途径,可以检索出一批相

关文献。其中关键词为原文作者标引的,属非标准用语,检索时

应尽量不用复合词,可将复合词分解后组合检索或者两次检索。

如果原文献没有标明关键词或者主题词,将无法检出这篇文章,

则应用其他检索途径。

篇名检索

由于关键词的不规范性,必然造成漏检。因此,在运用关键

词检索后,还必须再用同样的词从篇名途径进行检索。篇名检

索,遵循的是任意一致原则。即可检索文献篇名、篇名的一部

分、篇名中所含的字或者词,通过对检出篇名进行浏览,可再选

中一批相关文献。有的篇名不能很好地揭示其内容,仍会漏检,

可进行摘要检索。

摘要检索

利用检索词在原文的中英文摘要进行检索,是对关键词检

索、篇名检索的一个补充,可再次提高文献的查全率。摘要检索

与关键词检索一样,如果文献本身没有摘要,再切题的文献也无

法检出。如果用上述三种方法对某一专题进行检索后,检索结果

还不甚满意,可进行全文任意词检索。

全文任意词检索

全文任意词检索是对全文进行最全面的检索。这一检索方

式,对于一些边缘学科或者新学科,文献量少的课题,可以明显

地提高查权率和查准率,而且误检率低。但是对于一些历史发展

较长,文献量很多的专业,一个课题往往会检出大量文献,无关

文献很多,决定取舍很浪费时间,应慎用这一途径。如果对分类

熟悉,可用分类法。

分类检索

分类检索是按《中国图书馆图书资料分类法》的类目名和分

类号进行检索,利用这种检索方式可以使检索者对其关心的某一

类内容一目了然。在检索专题时,可以首先确定该专题应属于哪

一类目,在这类目中查找。利用这一方式,一方面可以克服运用

任意词检索带来的数据量大的缺陷,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漏检率,

但社会上的非图书馆专业的用户较少用这一方法。

作者检索

有些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他们的文章一般都代表一定的

水平和动向。通过作者检索,可以系统地发现和掌握他们研究的

动向,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引导查到同类或者相关的文献。同时也

可查找某位作者发表论文的情况。目前,国内数据库均未能区分

重名作者,因此在检索时要仔细甄别。

引文检索

如果某一作者、某一机构或某一刊物想查找自己所著、所出

的文献被引用的情况,可以运用引文检索。目前引文检索报告已

经作为作者评定职称、申报成果的重要参考证明,要求提供引文

检索服务的人会越来越多。通过引文检索途径,对文献中引用的

参考文献的相关内容进行检索,通过对某个作者、某个出版物、

某篇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以便进行评价。数据每月更新,而《中

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为年更新。对可查找当年或上一年的引文检

索,则要用中国期刊网的引文检索。

第三节    中国期刊网

一、中国期刊网的特点

多种,题录期刊

中国期刊网是目前世界上大型中文期刊文献全文数据库之

一,是我国第一个连续出版的学术性期刊全文文献检索系统。内

容囊括了我国正式出版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类核心

期刊和专业特色中英文全文期刊 多

辑(数理科学)、理工 辑(化学化工能源材

辑(工业技术,包括机械、仪表、动力、交通运输

种,共分理工

料 )、理 工

个,回溯至

业等)、农业辑、医药卫生辑、文史哲辑、经济政治与法律辑、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辑、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辑共九个专辑。各

类专题数据库 年以来的“专题全年。

文数据库”文献量为

万条,“题录摘要数据库”文献量为

其文献量约占国内每年出版的学术文献的

香港)设立中国学术期刊文献检索咨询站

业化的知识信息服务体系,是一个国家级的知识信息资源。

质量高,生产速度快

刻录的数据是出版社上交排好版的磁盘文件,并完全按照原

刊排版方式进行,保证了数据的质量。同时,数据的生产速度,

数据的增加以入编期刊为准,几乎与入编的印刷版期刊同步出

版。

检索系统功能强大

以 为操作平台,使用起来灵活方便,即检即

得。检索途径多,可以全文、篇名、作者机构、作者、机构、关

万篇,“中外文题录数据库”文献量为

万条。数据月更新,

。在全国(包括

多个,已形成产

检索结果输出格式单一,只有篇名等内

”:与;“+”:或等),并可在上一次检索结果范

键词、中文摘要、中文刊名、引文进行检索。检索词之间可进行

逻辑运算(“

围内用新的检索词,缩小检索范围,进行逐次逼近,使结果更符

合检索要求。另外还提供对多个专项检索项目进行逻辑组合的组

合检索。

输入方式多,可按原版方式在屏幕上显示或者用打印机

输出,可选项输出文献的题目、作者、机构、关键词、中英文摘

要,或者输出文献的某一页、整篇文章。全文显示时,可进行拷

贝、剪贴、编辑。检索结果的题录、摘要等可有中文、英文及中

英文对照三种显示方式。

检索方便快捷

中国期刊网

字代

容,题录、摘要只能单篇显示,用户等待篇名翻页及显示题录、

摘要时间过长,且由于较多期刊缺少摘要而用文章开头

替,用户难以完整了解其主题内容。

中国期刊网

篇文章的题录、摘要、

的初级检索除输出篇名等内容外,还有

篇名对应的刊名及年、期号,免除用户再查找来源文献的麻烦。

高级检索和专家检索每次可连续输出

原文下载标识,并有原载期刊、引文的链接功能,非常方便用

户,增强了用户使用该系统的积极性。

中国期刊网

已设计

不能按文献的相关性或者用户所需时间

顺序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输出,当结果达到上百篇甚至上千篇且

无关文献较多时,增加了用户判断选择的负担。

了检索结果可按照“相关性”、“更新日期”、“无”三种要求输

出。

显示、打印和套录功能完备

从专题库检索得到的题录、摘要可用中文、英文、中英文对

照三种方式显示、打印。从全文库检索可直接阅读和获取原文,

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专题库的从光盘版到网络版,检索系统从 升级到

了《规范》,

版增加了多篇同时复

全文库的全文浏览器支持原文原版图书显示、传送和打印,原版

可任意放大、缩小,并可全文下载,在

制的功能还可将结果发送到用户电子信箱,另外,可在线或离线

编辑摘录,非常方便用户。但是,全文显示格式与印刷版相同,

并不利于用户计算机屏幕阅读。由于原载期刊多采用二栏至三栏

排版的形式,用户打开计算机屏幕时只看到一页文章的上半部

分,要看完一页文章得来回上下几次拖动滚动条。另外,原版排

版不够紧凑也给用户打印增加了经济负担。

检索结果不能进行批处理

目前,国内许多大大小小的数据库,均可进行检索结果的批

处理。而专题全文数据库却不能做到这一点,需要一篇一篇地下

载,浪费大量时间与人力。

,进步很快,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尽快收齐核心刊,保证时效

的精品质量,提高用户对其的信任度, 专题为保证

总览》第库应努力尽快收齐各个学科的核心刊,尤其在

入选了

版新

种核心刊后,更应该对照收齐。对收录缺期的期刊也

要及时补收完整。同时,加快收录速度,缩短时滞已是燃眉之

急。

加快期刊规范化建设,确保检索质量

期刊的规范标引著录是影响检索的查全率、查准率的重要因

月提出《中国学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于素,

座,召开《规范》执行评优会议。但目前只有

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并举行多场讲

家期刊执行

还需要抓紧宣传、培训,执行 规范》,并要求

索系统均有此功能,

齐。

对于不合规范的稿件,期刊编辑部应设法弥补或返回作者修改补

专题库为保证时效,不可能对每篇文章的著录项目一一

代码、

标引,但应该增加审核、核对环节,对缺乏关键词及摘要的要补

标,以保证著录项目的完整和准确,真正发挥各检索入口的检索

作用。另外,若能增加分类号、期刊的年、期号、

代码等检索点,也会给用户带来更多方便。

增加词位置检索,用句检索功能

利用词位置算符进行词与词之间的组配,能大大提高文献的

查准率,而同句算符的运用可以使与课题相关但又满足位置条件

的文献不会丢失,满足用户不同的查准率、查全率要求。目前

专题库尚不具备此项功能,有待进一步改进。另外,

高级检索的检索项内应该能够进行多词布尔逻辑组配,以方便复

合主题检索。

改进输出方式

全文库的原文输出除了应该包含原版内容外,还应同时

包含文献来源、关键词、分类号摘要等信息,并以方便用户阅读

的方式显示,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光盘》的全文输出格

式。

检索结果按相关性,按时间升序、降序输出的功能应尽早付

诸实现。若增加按被引次数排序,则更为完善。

增加检索策略保存功能

检索策略的屏幕保留和存盘保留是十分必要的,国外先进检

应填补此项国内空白。

增强帮助功能

专题库的检索界面友好易用,但由于目前各种光盘网络

数据库的检索系统各不相同,检索方法也不尽相同,甚至

的检索方法,检索式的表达也不一样,与 应在帮

助栏目里对其检索软件的功能、特点作简要介绍,使用户能尽量

第四节    国内主要学术期刊

数据库及检索方法

一、《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光盘数据库

盘),有索引库、全盘、

熟悉和掌握检索方法。

目前, 已有“帮助”栏目,但尚无内容。另外,

专题库还应提供在线帮助,从总体上讲,配合科学、合理的检索

策略,各种检索工具强大的检索功能就会充分发挥出来,解决用

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 专题库通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将会为用户提供更

加及时、全面、可靠、快捷和满意的信息服务,为我国信息化水

平的提高做更大贡献。

报刊资料索引总汇》的(

《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光盘数据库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

中心和新北成合作开发出版,包括《复印报刊资料专题目录索

引》和

文库、专题库等。收录范围为社科文献。

《复印报刊资料》专题目录索引光盘数据库收录了

年至今的《复印报刊资料》所有复印文章的题录信息(包括专题

号、专题名、标题、作者、期刊类别、年份、期号、页号),能

在《复印报刊资料》中找到全文。每年更期。

检索方法如下:

多个专题按类数据库选择:该盘将《复印报刊资料》的

别分别归入八个数据库,可以选择一个数据库检索,也可以选择

多个结构相同的数据库同时检索。

检索途径,系统提供的检索途径有:专题名、作者、期刊年

律、经济类;

息,总计

份、期号任意词、复合检索。

检索方法:

①基本检索:检索词的输入方法有两种,一是键盘输入;二

是通过输入提示。

②复合检索:是跨字段的多个条件组合检索。

③二次检索:在当前检索结果文献范围内,输入新的检索条

件,单击“二次检索”图标。

检索结果显示、处理和输出:

显示和处理:在光标所指的标题上单击鼠标左键,标题行变

色,表明这篇文章已选中,选择完毕后,点击“浏览多篇文献的

内容”图标,即显示所选文献的全部信息。系统最多允许一次选

择 篇文献同时显示。

打印:单击“打印查询结果”图标,即可打印出所选择的全

部结果。

存盘:单击“拷贝查询结果”图标,即可保存所选择的全部

结果。

检索。

)收录了

《复印报刊资料索引》数据库总汇(

《复印报刊资料索引》数据库总汇(

包括:马列、社科、哲学、政治、法

年间《复印报刊资料》中所有复印和未复印文章的题录信

万篇文献。

包括:文化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

及其他类等。逐年更新。

检索方法如下:

①选择检索数据库:数据库表中显示的每一行表示一个数据

库,单击某行,表示选中,可以选择多个结构相同的数据库同时

检索。

②检索途径:该系统提供的检索途径有:分类号、分类名、

作者、原文出处、出版地、年份、期号、任意词、复合检索。

《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

组配检索,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

《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选辑公开发表的社会科学

各学科、专业的重要论文和重要动态资料、全文报道、任意检

索。该数据库从 年开始,每年将 多个专题分四张光盘

出版,分别为:马列、哲学、社会总论、政治、法律、经济、文

化、教育、语言、艺术、历史、地理及其他。从 年开始,

将 多个专题汇于一张光盘,按季度出版。

该系统提供了 种检索途径:自由词、原文献出处、原刊

中心重庆维普( )资讯公司于 年开发的一种光盘数据库

检索系统。该库收录了国内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 多种(包括

部分港台期刊)。自建库以来,数据库总容量已经有 万条,

月和

地名、原刊期号、分类号、分类名、复印期号、标题词、作者、

关键词、

二 、

《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是由国家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

月)更新一次,年平均文献报道其数据每半年(分别为

量达 万余条。

大类,包括该数据库的内容按《中国图书分类法》分为

了综合、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化工石油、生物、农业、

水产、环境保护、地球、天文学、矿业、冶金、机械动力、电

工、无线电、自动化、轻工、纺织、航空、航天、交通、建筑、

水利、医学、图书情报学等等。

《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字段检索。系统提供主题词、著者、分类、刊名、篇名

等五种字段检索途径。点击视窗顶部的“检索式”下拉菜单,选

择一个字段作为检索途径,或者直接点击检索界面上的相应的功

能键 ,键入该字段的检索词,单击

“确定”即可实现检索。

三、《中文社会科学报刊篇名数据库》

月累积

)字典检索。系统提供主题词、分类号、刊名等三种索引

,再弹出

字典。单击视窗顶部的索引下拉菜单,选择一种索引字典,或直

接点击检索界面上的相应的功能键(

的索引视窗中可键入要查询的关键词,单击“查找”,系统会自

动在该索引字典中定位,选中需要的检索词,双击或单击“确

定”即可实现检索。

检索结果的处理方式。

①检索结果的显示和处理方式。单击示窗顶部的显示下拉菜

单,选择一种显示格式,即可完成显示。

②检索结果的存盘和打印方式。在浏览状态下,单击视窗顶

部的“套录”下拉菜单,选择“标记套录”或“全部套录”,然

后在弹出的对话框里修改盘符、文件名称,最后单击保存。

在浏览状态下,点击视窗顶部的“打印”下拉菜单,选择

“标记打印”或“全部打印”即可。

《中文社会科学报刊篇名数据库》概况

该光盘数据库是 年由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编

辑部负责编辑和研制,是《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的电子版

检索工具。

种,报纸该数据库收录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

多种,基本上覆盖了全国邮发和非邮政的报刊。内容涉及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政治、军事、经济、文化、

科学、教育、语言、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

等各个学科,条目收录采取核心期刊全收,非核心期刊选收的原

年则。现在每年的更新量约定俗成 万条。自

数据已近 万条,是目前国内大型文献数据库之一。

该数据库格式按国家有关标准著录。其著录项目包括顺序

在检索提问式输入框

版);主题标引参照《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号、分类号、题名、著者、报刊名、卷期年月、所在页码、题中

人名与关键词等九项。数据分类标引采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

法》(第

《中文社会科学报刊篇名数据库》检索方法

在“检索提问式对话柜”中输入提

进入本检索系统,首先在屏幕上击出“文达信息检索系统”

文窗口,文窗口标题下是检索功能菜间单栏,各菜单项目内的条

目大部分都有相应的加速键,用户可用鼠标点击菜单或用加速键

进行适当的操作。其检索步骤:选择“数据库”菜单项中的“中

文社科报刊篇名”(光盘)

检索有关信息。

个可检索字段,它们分别是分

问式或在索引词对话柜中选择索引词

布尔检索。本数据库有

类、题名、著者、出处、年份、人名和主题,其中“题名字段”

可全文检索,用记可输入单汉字或自由词(即词组,字数不限)

进行检索,其余字段为整词索引字段,可输入检索词进行完全一

致或前方一致检索,前方一致的标识为“?”。用户可直接从检索

提问式中输入检索词,也可以从索引词对话柜中选择需要的索引

词加入检索提问式。

其检索步骤:在布尔检索对话框字段列表中选择某一字段作

为当前字段(默认当前字段为“分类”)

点击“确认”按钮内输入检索提问式(布尔逻辑提问式)

示所需检索结果。

)索引词。本检索系统提供索引词列表。用户可使用屏幕

上弹出的索引词对话框,选择列表框中适当的索引字段,以得到

所希望的索引词列表,继而在索引词输入框中输入一检索词,再

按定位按钮,结果显示在列表框中,这时用户可使用鼠标双击所

需要的索引词,则该索引词将被输入检索提问式,替换原有检索

词或添加到检索词后面组成复合检索词。

查期刊文献刊名及馆藏信息。若需查找期刊文献论文的

四、万方数据库系列光盘及信息系统

子目录,主要包含篇名数据

全文、某刊物的有关信息及期刊资料的馆藏情况,可利用本光盘

中的刊名库。

、其刊名库名为

、国际标准刊号

库所采用的期刊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刊名、刊期、主办单位、地

址、邮编、邮发代号、国内统一刊号(

个字段。用户在检索篇名数据库时,、备注及馆藏等

可以在格式菜单中指定刊名库的显示字段,同时也可以指定刊名

库显示字段。通过刊名库可了解篇名数据库所采用的期刊品种,

户还可用

也可以了解期刊的一些基本情况,便于索取原文订购。此外,用

打开该文件,将期刊的馆藏信息,如本馆的期刊

文件中的内容

文献索取或其他图书馆的索引取号,输入到相关期刊的“馆藏字

段”,这样,系统在显示检索结果时,就可将

包括馆藏信息同时在屏幕上显示。

个系列近

万方数据库系列光盘由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公

司)下属的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制作出版,并提供服务。该出版

社以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依托,

制作几乎覆盖所有专业的系列光盘数据库,共计划

百种信息产品,条目总量达

国际联机

万以上,该出版社制作的《中

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英文版)进入了

合检索系统。以此数据库为基础与美国

作开发的中国商务信息数据库光盘已向欧美发行。

) 网 站 (

年万方数据公司以该公司系列数据库为基础,在

上建立了 “中国信息”

,向国内外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万方数据库光盘检索方法。

为满足各类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万方数据库光盘主要提供

科技成果栏目:每年发布

息。

经贸信息栏目:包括

按信息检索菜单中的八检索”菜单

文件 进入检索状态 选择数据库

显示万方系列数据库名称

按所示的简单

版 种版本,单机版、局域网络版、广域网络版和

不同的版本其检索方法即有不同。

及中文操作系统

下的

①单机检索。其检索步骤:启动

运行子目录

在检索主窗口选择“

即可检索到所需文献信息。项检索功能逐一(或选择)进行

万方数

点击“数据库检索”

②光盘网络检索。其检索步骤:选择“万方数据”

据库检索系统

所选数据库检索主页点击所选的数据库名称

即可检索到所需检索、复杂检索、浏览、字段检索、任意检索

文献信息。

万方资源系统③万方数据公司的

该系统设置以下主要服务栏目:

数据库栏目:汇集国内近百个著名的科技、经贸数据库。

数字化期刊栏目:全文上网国内千余种核心科技期刊。

文献服务栏目:提供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外文馆藏文献原

文服务。

科技要闻栏目:报道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与消息。

万余项科技成果与实用技术信

类领域的国内外市场动态与行情。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

一、文化的界定

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

“文化”是一个外延非常宽泛的词汇。人们称“文化”是一

张“无网之网”,在它的内涵界定上常常是见仁见智,它是世界

与人生的巨大包容体。据统计,自从

爱德华

确的定义到现在,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

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给“文化”下了明

多种,这一方面表明

人类文化创造领域和层次的丰富复杂,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人们在

界定文化概念时的困难。

从“文化”概念的语言原义来讲,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

表征。中国古代哲人所理解的文化是“人文化成”。《易传》讲: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一种由人及物(自然)的方式,

体现了中国文化起源的以人为中心倾向;在西方,“文化”一词

产生于拉丁语 ,原义是指对土地的耕作及动植物的培育,

后逐渐转化引申为培养、教育、发展、信仰、尊重等含义。这是

一种由物(自然)及人的思维方式,这与西方哲学思想在其起源

上的“物质本体”探求是相关联的。

第八章  期刊文献信息发展

与先进文化

年英文版,

“文化”概念在其进一步深化中形成了两个基本层面的理解:

一种认为文化是相对于有形物质的东西,即是人类的各种精神现

象产物,如思想境界、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知识学问等。人们

通常把这种观察角度称为“狭义文化”;另一种理解则要宽泛许

多:凡物质自然以外的一切均为文化,也就是说,凡是打上人的

印记的存在均为文化。人们把这种观察视角称为“广义文化”。

当代文化内涵理解上的复杂歧义多根源于此。学者们又从这两个

层面把纷繁陈杂的文化概念分为两大类:主体性文化概念和功能

性文化概念。

)在《原从功能性文化概念的界定上,如泰勒(

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

力和形成的习惯”。 泰勒:《原始文化》,

卷,第 页)泰勒在这里特别强调文化是与过去生活的人所

特有的状态相关联的东西,多着眼于人类的文化活动结果,认为

文化即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各种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强调所有文化

现象或精神活动都呈现了人类活动的各种经验。因此,文化是后

天习得的,也是人类共同享有的。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认为:“文化从一开始就存在于人类在懂得利

用环境提供的机会上所进行的有组织的开发之中,存在于对集体

完成的活动有助的干劲、技能及精神反应的训练中⋯⋯文化的出

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及

计划的人”。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在诞生和成长中的自

由》,转引自《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马林诺夫斯基在这里用社会现象所发挥的

功能来解释文化的起因与结果。他还把文化与人的需要联系起

来,指出人类的文化就是一张满足社会基本需求的相互联系的

网,其中每一个现象,都像生物体中的每一个器官,具有一定的

年版,第 页)他还对“文

功能,正因为它们以某种方式对人直接或间接有用才得以保留和

传播。

从主体性文化的界定上,康德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有

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造”。(康德:《判断

力批判》(下),商务印书馆

化”和“文明”作了明确的区分,认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技术

性、物质性、精神性的各种外化形态均属于文明,而构成人类本

质力量的精神的内在性因素则属于文化。简言之,文化是人的内

在素质,文明是外在的形式,是个体对于人类的真善美理想的自

觉的人格确证,是以人的理性、道德和审美为标志的内在人格的

自我完善。

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急剧

变化,文化的意义越发凸显出来,人们也越来越感受到文化对人

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因此,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更注重与人的主体

精神的关联。文化的对象也相应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的存在物

了。只有人才是文化的真正对象,因为人是我们自己惟一熟悉

的、从一开始就要求完善的对象,因此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的

一种完善”。作为主体的人培育了文化,人也同时在文化的世界

中生存着,发展着。

在我国,对文化的界定也有许多,《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

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也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生存环境,文化是人类所处环境中由

自己造就的那一部分,是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

律、风俗习惯以及人类作为社会成员后天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的总和,它发自于人生,作用于人生,运行于人生。人的一生都

在一定文化中生活,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类社会。文化已渗透到社

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成为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文化是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最具渗透力和影响力的因素,它能左

各式各样伦理关系

右一个人的心灵,决定他的行为取向。

除了“教、科、文”

年初关于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中,我国学者提

出了颇具新意的、“中义”的文化概念

之外,把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中的、体现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

人们社会关系中的一切文化都包括在内。这就是说,除了教育、

科学、文学艺术这些最重要的文化之外,还包括饮食文化、衣着

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日用品文化、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文化、

游乐文化等等,还包括体现在人与人交往

中的文化。提出这个“中义”的文化概念,可以使得文化对各方

面的社会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使各方面的社会生活中渗透

进更丰富的文化内容,可以使社会成员通过各方面的社会生活提

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对于思考和研究文化问题是一种十分有益的

补充。

这些有从主体角度描述的,也有从客体角度描述的;有作静

态描述的,也有作动态描述的;有作为过程的,也有作为成果

的;无论是作“广义”、“狭义”之分,还是“物质”、“精神”之

别,在这些不同之中也有共同的东西,有重叠和交叉的部分,它

们都有很大的包容量,都可以说是一种“大文化”的概念,涵盖

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简而言之,文化乃是人造的第二自然

界。这种表述,既划了范围,又点了实质。实质就是人造的,凡

是人为之物,凡有人工痕迹者,皆为“文化 范围就是第二自

然界,人类在从初民时代到当代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为自己营造

的生存、温饱和发展的环境。对“文化”的一种合理性理解,只

能是着眼于人类既对立又统一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从中去探求

和体味“文化”的奥秘。

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

二、文化的时代性、功能及发展

贝尔曾在他写的《后

历史岁月中,文化的变迁成了把握人类历史发展与进步的最鲜明

标志。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笔下的那些史前文化的故事,除了启

发人们的想象力外,与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并无直接的关

联。人类真正不能忘记的是从狩猎者和捕鱼者转变为农耕者,从

游荡生活转变到定居生活的时代,这是人类全部历史中最具决定

意义的革命。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文化结果,从远古至今日,在人

类的文明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著名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

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说:“文化的轴心原则是自我提高”。这

个轴心原则,凝聚着人类内心深处涌动不息的进化原动力。这种

地来到了

力量驱使着人类从渔猎躬耕起步,经过了漫长的进化历程,艰辛

世纪。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

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并正在继续发生着极为深刻的

变化。对这始自原初,持续到现在,又指向未来的巨大变化,人

们可以从各不相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考察、思考、阐释和描述,

从中得出相同、相近抑或相去甚远的结论。但如果从“大文化”

的概念出发,把这些经历的变化都理解为是人类文化演进过程中

的一个环节或者一个部分,大家也许能够同意。联合国的教科文

组织日益明确地认识到,发展的基本环节是文化的发展。

的确,人作为历史的存在物,其超越意识与创造行为的产

生,必然植根于其悠远的文化历史氛围之中,人作为主体,其进

步的标志与文化创造的历史进程是相互对应的。

需要是一切生命体的本能。生命体要生存下去,就会不断地

产生种种需要,如植物的生长就需要适当的热量、水分、养分和

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植物就会枯萎直至

死亡。人也不例外,人的生存本身就意味着需要的存在,“我们

还有一些生来就有的基本驱力 自卫的需要,对食物、对水、

对保暖的需要,也许,还有对别人陪伴的需要。但是,我们满足

这些欲望的实际做法都是从文化经验中学来的”,这里包含着三

层意思:其一,人的某些需要(或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其二,

人的需要一般都可以还原为对物质、能量和社会的要求;其三,

人的需要的实现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过程,不能靠本能行为来满

足人自己的需要,必须靠脑力劳动来创造性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也就是说,在需要产生和满足的过程中,同时伴生着一个信息过

程。

人类的信息需求属于生存本能需求之后的次生需要。马克思

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曾谈到,“我们应当确定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

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

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活动就是

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换言之,人类

对衣、食、住等物质资料的需要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们

是与生俱来的,并贯穿人类生命的始终。但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

于人往往不是直接地去满足这些需要,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

满足需要的对象。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

世界。而要改变世界,首先需要认识和了解世界,这就涉及信息

的问题。

所谓信息,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对

于原始人类来说,他们需要掌握的信息是些基本而有限的,比

如,为了吃饱肚子,他们需要了解各种植物的性状,是否可食或

有毒,我国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属此例;为了在植

物枯萎的冬季有必要的食物来源,他们需要了解动物的驯化及饲

养,还需要联合起来对付大型的猛兽,语言就是在这种合作劳动

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为了能合理的分配食物、产品和公平的交

换物品,他们需要掌握数和量的关系以及计算方法,“结绳记事”

就是最原始的计算需要而产生的;还有许多方方面面的需要,但

出现于公元前

总的来说,原始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信息是有限的,靠他们的记忆

基本上能够满足同样有限的信息需求。

到原始社会后期,信息的积累已达到一个小的极限,靠每个

个人分别的记忆已不能满足部落成员特别是首领和神职人员的信

息需求,这时,那些记忆力最强的部落成员就会被选出来,由他

们专司“记忆”,保存部落的起源、资源、疾病诊治及其他方面

的重要信息,即“先知”,他们的任务是专门记诵部落的重要事

件,并选择合适的接班人承继这种记忆。事实上,古代的许多神

话传说都是通过“记忆”方式世代相传和保存下来的。

然而,人的记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人类的大脑虽然有巨大

的信息接收贮存空间,但到目前为止,人类能开发与利用的只是

其中的一小部分,因为人类大脑的生理机制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一定量的信息输入大脑, 天以后仅能保小时后将消失

存 左右。由于信息的积累和激增,人类早期的“先知”凭

记忆已不胜负荷,为此,人类不得不到体外去寻找信息存贮的方

式与装置。文字因而产生了。据资料查证,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

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恩格斯对文字的产生给

予了高度的评价,“(人类社会)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

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事实上,文字必然是与文献联系在一

起的,有了文字也一定会产生文献,而文字和文献正是人类体外

信息存贮的最重要的第一媒介和第二媒介,以文字为中介的文献

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人类记忆的物化形式。

文献产生后,还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信息

资源体系化需求的形成过程。文献积累得多了,为了迅速找到所

需的信息,就要对这些文献加以整理,这样就形成了原始的文献

收藏体系或信息资源体系,也就是最早的图书馆雏形,而这个体

系又是与当时的社会信息需求体系相对应的,以文献体系(体外

信息资源体系)为内核的文化雏形逐渐形成,文化的兴起,一方

面顺应了人类的体系化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又激发了这种需求,

文化的命运将紧密地与这种需求联系在一起。

人是能够创造和积累信息资源的动物,劳动是创造和积累信

息资源的过程,其逻辑起点是语言能力、文字能力的发展,它的

发展决定着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能思维正是人的本质特征,

迄今为止,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能够通过思维创造和积累信息

资源,这也可以看作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每一代人的劳动都

是先前各代人劳动的继续,社会总是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创

造和积累信息资源的结果,使人类拥有了自己的世界,人在生产

中创造的产品,本来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反过来这些产品又满

足了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成为保持和发展人的本质的基础。

同理,人类在创造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的本质,

这些信息资源反过来又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作

为信息资源积累的结果,文化正是人的本质的形式之一。

简略地回顾一下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人类信息需求

从多方面规定着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首先,人类信息需求决定着文化的生存本身。早期文化之所

以产生是因为出现了以精神生活为主业的神职人员及与此关联的

王室统治者,他们的信息需求规定着从原始到封建的早期文化的

存在。

其次,人类信息需求决定着文化的内容。文化的内涵和形

式,以及提供哪些信息资源,归根到底是由人类信息需求决定的。

第三,人类信息需求决定着文化的类型及分布。比较世界文

化发展史可以发现,虽然早期文化的发展分别在几个文明古国诞

生,但它们却一致是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典籍文献书刊在当时

是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普通民众是享受不到的。这也正是文

化分布服从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例证。

第四,人类信息需求还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功

世纪初,在中国与欧洲世纪和

能。对于文化而言,只有顺应人类信息需求并随之动态发展,才

能够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

文化的诸种功能,正是在浸透着文化因素的人类历史中,逐

渐清晰地显现出来的。

文化的记录功能

在人类最初的文化创造中,语言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语言在

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和发展,即是

文化的一个领域,又在所有的文化领域中为人类的全部文化创造

做出了卓越而独特的贡献。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语言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

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符号记录系统。其记录的形式可分为两类,一

类是外显记录,一类是内隐记录。外显记录通常是有意识的,所

记录的内容是记录者明确地意识到了的;内隐记录通常是无意识

的,其所含内容及其意义并不为记录者所知道,而需经过后人的

考证、分析和研究才能显示。古往今来,语言符号(如言语、文

字、绘画、音乐等)和非语言符号(如陶片、石器、服饰、建筑

等)以及其他文化产品,自觉不自觉地记录,保留下了人类特定

社会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的原貌以及精神文化产品,为后人继承

先辈文化遗产,进一步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了不

可或缺的依据和基础。

文化的认识功能

借助于符号系统的记录,人们得以了解和认识不同的社会形

态和历史阶段中的各种情况,了解和认识不同的个人、集团、阶

层、社区、民族、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得以了解和继承前

辈的文化遗产,得以借助于已有知识继续考察自然界、人类社会

和思想的各种现象,分析具体过程,探求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文化的传播功能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

年到公元

之间,彼此对对方都还很缺乏了解。而一位重要人物的出现使文

化的传播与交流得以实现,他就是利玛窦。利玛窦不仅携来《万

国舆地全图》,在中国传播世界五大洲之说,介绍西方文化,而

且还以他精确而忠实的描述,为那些先前只知道东方有个神秘的

丝绸王国,但完全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子的大多数欧洲人打开了视

野,使“中国”这个名称的来源、当时中国的土地、物产、政治

制度、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情况都得到了广泛的传

播,他在晚年倾力撰写了一部永载人类文化史册的回忆录

利玛窦札记,《十六世纪的中国

由于文化的传播是超越国界的,中国人很久以前就成功地冲

破了这种地理上的障碍,开辟了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通商路线。早

在 多年前,中国就与文明古国印度、波斯、埃及、希腊、

罗马交流物资、发明和思想。中国对西方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

这些贡献极大地影响了西方的文明发展。从公元前

年的这 年间,中国给予西方的东西超过了它从西方

得到的东西。中华民族给予西方的东西和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做

的贡献,正是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没有文化的传

播,这一切便无从谈起。

文化的教化功能

文化是人造的第二自然界。它被人创造,同时也使人被塑

造。本质意义上的人,实际上就是文化意义上的人。社会中的任

何成员都无法超越文化的浸泡,从呱呱坠地到撒手人寰,人们无

时无刻不处于文化的熏陶之中。人们在有意无意之中调整自己的

行为和思想,使之合乎所处环境的要求。人们被文化所塑造的过

程,文化的教化功能就表现于这种过程当中。

文化的凝聚功能

世界上每个民族内部,都有一种向心力,凝聚力,这是文化

的凝聚功能的辉煌体现。

文化系统存在着一种双向的辐射现象。一种是内辐射产生向

心力,发挥凝聚功能;一种是外辐射,产生发散力,发挥融合功

能。这两方面的互相协调,相辅相成,是文化形态保持完整同时

得以不断发展的内在规律之一。尤其是各种族、民族、国家之间

产生矛盾对立之时,民族凝聚力便表现得最为突出。

文化的变革功能

人们的文化活动(科学文化),能够变革自然生态,改善自

身的物质生活条件。

人们的文化活动(人文文化),还能变革精神生态,变革人

的观念,扩展人类的思想领域。

人类不断利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促使自然环境朝着

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革。种种观念的变革,又是随着

文化的演进而产生,由于文化观念、文化形态的变革而实现的。

文化的活力来自于它的变革能力,丧失了变革功能的文化,势必

要走向衰退和消亡。

文化的融合功能

不同的文化在接触、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可以

因为它们各自的适应性变革而趋向调和,在新的基础上融为一

体。在融合过程中,主体文化与外来文化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

化。文化发生冲突之时,新的文化就处在孕育之中了。中国文化

几千年来就是在这种受容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从古至今,中华文化一直继承和发展,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

古代文化所不能比拟的。何以如此?这是文化史研究中令人颇感

兴趣的话题。地理环境的特点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问题,它

有四个特点:①地理环境极为完整。山脉河流构成一完整系统,

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易于形成大一统的国家与文化;②中国

四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北面多沙漠,西面自北向南由帕米

尔高原和青藏高原把中国和西亚隔开,东面和南面是大海。这种

态势,加之周边国家的文化在历史上落后于中国,易于使闭关锁

国政策长期实行;③自然条件较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易于

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延续和发展;④气候温和,大部分地区处

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易于形成中庸平和的民族性

格,为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奠定了基础。

就中国文化形成与演变的历程来说,大体有四个生成周期:

第一个周期是华夏期,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建立了华夏族的礼本

位文化。第二个周期是夷夏期,改变礼本位文化为儒法道三位一

体的文化结构。第三个周期是中印期,这是中国本土文化对印度

佛教文化的吸收,将儒法道文化结构又改变为儒道释文化结构,

仍在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第四个周期是中西期,这是中国对西

方文化的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先进的科学理念成为中国

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中国和世界

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演变历程。

文化是一条河,是一条从过去经现在流向未来的河。

文化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文

化进行反思,从人类的文明考察我们了解到,人类的文化是递进

变迁的,盛而复衰,衰而复盛。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某种特

定的文化形态产生了文化特质、文化模式、文化风格乃至文化结

构等等的发展与变化。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一

般而言,社会变迁必将引起文化变迁,而从文化变迁中也能看出

社会变迁。诚然,我们有时很难将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作明确区

分,因为社会生活本质上亦是文化的,文化的兴衰更迭同样不能

游离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之外。透过文化的变迁我们才能把握文化

发展的走向与规律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迅猛发展而逐步

形成的。尤其是随着西方近现代工业文明导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的发展及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出

现,使人们从各方面加强了对文化变迁的探索。

文化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着巨大的意

义,无论是文化特质还是文化体系,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

化,只有通过文化的更迭变迁,才能从原有的旧形态中走向自我

发展与更新,以展示新文化的独特魅力。

纵览人类文化变迁的历史,它至少表现出了以下一些发展趋

势和规律:

第一,从文化发展的横向上,不同文化形态间具有多元互补

性。众所周知,文化在世界上的存在是以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

区来分布的,这种分布并非只具有空间意义,不同文化形态往往

表现为不同内涵、价值和意义的文化主体,这正是世界文化多元

性的表现。

第二,从文化发展的纵向上,从历史到今天人类文化呈加速

度态势。文化发展的加速度趋势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人类文

化越往当代延伸,文化的加速度发展越明显。

第三,对于文化发展的整体性,未来全球文化的一体化走向

将愈加明显。这种文化的一体化,一方面表现出中国文化海纳百

川的胸怀与开放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中国社会与文化走

向国际化的进程。总之,我们可以预见,世界各民族文化走向全

球文化的一体化,可能给民族文化带来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更多

地则是给民族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创造了机遇。

人类文化的生生不已,在一定意义上都包含着挑战与应战相

互作用的因素。人类的全部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挑战应战的

历史。无论是文化的起源,还是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都是如此,

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生命力,并不断延续、变迁和超

越。人类社会生活越发展和进步,文化的作用便越明显,以至于

在当今时代,“文化”成了全世界各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文化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文化的观念始终是变与不变的统

一;每一个具体的人一出生,就置身于一定的文化之中,而这文

三、信息时代文化的特点

化又是前人实践的结果。因此可以说,在历史的流变中,新的文

化现实正在悄然铸就。

人类正进入信息时代,力一能量一信息的发现,是近代以来

科学进步的三个标志。当信息取代能源成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

比特取代电子构成高速传媒之后,它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将引起一

系列高新技术革命,同时必将导致文化的新变迁。

信息时代的文化是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新型文化。就当前而

言,人类文化已经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例如,国际互

联网的建立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即网络文

化。网络与现有的广播、电视和报刊传媒不同,电视的传播方式

是“你说我看”,报刊是“你写我读”,这种中心化色彩是传统信

息和文化传播的基本特征。在以往的传播学术语中,观众、听众

或读者统统被称为“受众”,他们只能接受单向传播来的信息。

互联网则是双向交流的媒体,目前的模式是“既写又看”,它没

有中心。因特网大大冲击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并使文化模式发生

转型。

如同农业时代的文化是农业文化,工业时代的文化是工业文

化那样,信息时代的文化称为信息文化。信息文化是一个新名

词,它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大致可以认为:从广义上说,信息

文化是以电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信息流通、信息产品,以及人

类对这一第三代生存环境(信息环境)的适应所产生的,包括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在内的种种人化现

实。从狭义上说,则指数字化的传播、生存方式及其过程和结

果。将信息时代的文化直接确定为信息文化,是一项开创性的工

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意味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进入了

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的信息网络。 与与

信息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

面:

数字化

数字化技术构成了当代信息革命的新平台。信息高速公路从

技术上说,它是用光纤传输的一串串

是最基本的数据单位,叫“比特”,意为“二进制数字”,它们是

信息的遗传密码。比特的特点是没有形状,没有重量,以不变应

万变。比特正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信息已经同物

质和能量一起成为社会的基本财富和基本资源。

现在,整个社会都似乎被“数字化”了,数字货币、数码电

影、数码影院、数字广播,甚至所谓的“数字化城市”也在悄然

兴起。数字化城市中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人都有数字代表。例

如,身份证、电话、 机、银行信誉卡、网址等。

智能化

智能是改造物质、变换能量和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高智能

结构是信息社会的特征之一。它包括自然智能、人工智能、人机

复合智能、网络集成智能等。人工高智能即机器智能;人机复合

智能指人与机器构成的人机系统整体的智能功能;网络集成智能

指智能网络集成了联网所有计算机智能以及人与网络交互的高智

能,它包括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智能化和所提供服务的智能

化。

网络化

因特网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用户最多、信息资源最丰富

的跨越全球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它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框架,是通

向“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和原型。它由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计

算机系统和网络组成,是一个自由共享的集合体,是人们对理想

化通信模式的具体实施。计算机的应用由单机到网络是一大飞

跃。这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它塑造了一

四、东西方文化差异及社会差异

个与物理空间并行的人类生存空间,一个由 与 数字构成的真

正的“信息社会”,使人类从物理空间走进虚拟空间。

虚拟化

信息空间是一个虚拟空间。信息社会中,人们不用人体直接

介入,而是通过信息流进入互联网进行各项社会活动的,如学术

交流,商品交易、多媒体娱乐等。计算机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创

新能力,这是一个通过虚拟手段消除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的场

所。现在几乎什么都可以虚拟,学校、社区、医院、演员⋯⋯。

虚拟现实是人的想象力与电脑技术的一个伟大结合。在虚拟世界

中,你是真正的主人,行动完全取决于自己,只要数据还在,虚

拟世界中的人、物将永远存在下去。

由于文化具有时代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等特征,因

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的文化观念便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不外两大动力:一是自

身的传统文化,二是吸收外来有益的文化。二者缺一不可,后者

又常常是本民族文化加速发展的催化剂。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各

民族的精神文明都是在相对封闭的范围内独自成长的。但随着人

类生产力的提高,交流工具的发展,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

流也就越益普遍。近代的世界历史尤为如此。西方文化之所以能

在近代突飞猛进的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充分吸取了包括东

方文化在内的各民族文化遗产和精华,在这个过程中,既能保持

自己的民族特点,又能吸取发扬彼此的长处,从而创造出西欧高

度的文明。

到了现代,吸取外来文化越来越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这是

因为,第一,现今的信息时代把人类的文化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境

界。随着高科技和现代交通运输的高度发展,再加上世界空前的

己为

人员、物质的大流动,使得世界各国各民族精神财富的生产、传

播、交流、影响的形式、速度、质量、数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

化。而在当代,电话、电视、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能在极短的

时间内把某种信息迅速地传遍全世界。正是这种革命性的变化,

使得文化开放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第二,文化特

别是知识信息地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历史上,知识信息在社

会发展中是从属于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只起辅助性作用。而如

今在信息时代,知识信息已经不再仅仅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

筑的一部分,而是变成一种最重要的资源,成为人们劳动的对

象,成为劳动产品,成为人们直接的消费对象。因此,吸取先进

文化已经不是有没有、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决定一个民族、一个

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文化的障碍的确会影响跨文化的交

流与合作,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

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兴奋狂喜。相

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集体主义。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

鉴赏力,在激烈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①自

自己负责。在竞争激烈、残酷的市场与社会,每个人的生存方式

与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

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②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

过问他人的事情。③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

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

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

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

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而

大加提倡。

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励人们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

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

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

谐。

)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不愿受限制和约

束。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

益,主张团结合作。简言之,西方重个人、重竞争、重实际,东

方重社会、重合谐、重理想。

社会关系的差别

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同时

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很少人

以自己贫寒的出身为耻,注重的是自身的努力。中国历史悠久,

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君臣、父子等级观念较重,家庭背景在人的

成长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法律观与道德观。

西方人重视法律,个人权利不容许侵犯,社会的方方面面都

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和控制;而中国人讲究道德、情义,不能驱

义逐利,见利忘义。这是儒家伦理道德之根本。故此,东方自古

以来不太重视法律而把道义原则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

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西方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为核心家

庭。子女在成人后或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独立生活,经济上也

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中国家庭结构较复杂,传

统的家庭常有四代同堂。老人主事,儿孙服侍,相互依赖,亲情

密切。简言之,西方重利、重法,东方重义、重情。

社会习俗的差异

对婚姻的态度。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很大不同。西方人认

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

生活在一起,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任何

人不能干涉别人的婚姻和生活。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相对

较简单。中国人的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谨慎对待,

一旦选择,不会轻易改变,因此相对比较稳定,而且,中国人把

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婚姻常常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

两个家庭、家族的事,相对较复杂。

)对女性的态度。

东西方妇女的社会地位都不高,但西方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

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女士优先,给女士提供周到的照

顾呵护和礼节。中国传统中对妇女的照顾和礼节较少,有更多的

忽视和贬低。

)礼仪差异。

中国人见面常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收入等。而西方人

讨厌别人问及这些私事。

中国人遇见熟人常爱寒暄道:“吃饭了吗?上班去?上哪儿

去?”等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礼貌,而西方人会认为你想请

他吃饭或干涉其私事。

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少,尤其是对亲人朋友,而西方

人常把“谢谢”挂嘴边,对朋友亲人也如此,还有许多这方面的

差异,都会给东西方人们的交流造成一定的障碍和误解。

)对商业与农业的态度。

从对商业与农业的重视程度可以将西方文化概括为“重商主

义”。这起源于古代西方城市工业发达较早,商业经济发展较快,

欧洲属于海洋文化,游牧民族活动范围较大,重商主义得到加强

和确立。而东亚则是“重农主义”,视农为立国之本。这也源于

古代东亚以粗放的农耕为业,属河流灌溉文化,长期处于农村自

然经济状态,社会普遍认同凡商必奸,轻视商业。

综上所述,东西方文化、社会确存在较大差异,对此,印度

著名思想家和诗人泰戈尔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东方是精神文明,

西方是物质文明,东方的目的在生长,西方的目的在获得,东方

是人道的,西方是科学的;东方的基础是社会,国家可以灭亡,

社会仍然会存在,而西方的基础是国家,国家就是一切,所有问

题都由国家来解决;东方是集体享受,个人工作,而西方是个人

享受,集体工作;东方是异中求同,建立协调,而西方只讲行动

和速度。

然而,东西方文化也并非完全对立,二者既有很大差异,也

有一定共同点或相似处。

东西方文化均倡导教育优先

教育给人以智慧,教育不但培养科学家,也培养政治家、企

业家,从近代西欧资本主义精神到古代东亚的儒家思想,均可以

看到教育在东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均倡导人道主义思想

“自由”、“平等”、“博爱”、“仁道”,这些人道主义思想由于

时代不同,提供人道主义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对象也不一样,但在

两千多年前,儒学的人道主义思想与西方人道主义并无根本差

别。

世纪的今天,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成果,对落后国家

而言,无疑是应该学习和接受的,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素

第二节  信息时代先进文化的特征

一、什么是先进文化

年伟大文化质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意义。“和合”是中华民族

力量和价值的体现。

先进文化是相对于落后文化而言的,是一切优秀历史文化的

荟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

持久发展的精神动力。它作为社会发展的灵魂,历史发展的内驱

力,先进文化本质上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肯定与支撑,而且包含

着对其的评价与批判;不仅包含着社会是什么(规律性)的价值

支撑,而且蕴含着社会应如何(目的性)的价值观念,更蕴含着

社会有机统一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先进文化必然对现行社会

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合理的规范作用和强大的动力作用。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

化。对此,十五大报告作了精辟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就是

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文化;就是不断更新原有观念并且涌现新生

观念的文化;同时还是在知识经济发展中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

对文化先进性的标准,还需要用辩证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

加以分析。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民族或区

域,对于文化先进落后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随着人类对世界

认识的深化,随着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的时代对于文

化先进落后的判断也会有不同的标准。所以,当我们探讨文化的

二、先进文化的特征

先进性时,既要掌握超越时代和民族界限的某些统一性,也要注

意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至于具体的文化

形式,其先进与否的标准及其判断问题就更为复杂。而且更重要

的是,它还要取决于人民群众接受和欢迎的程度,检验的尺度掌

握在广大人民群众手里。

今天我们所讲的先进文化,不是抽象的超时空的一般文化,

而是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的文化,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文化。这种文化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

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几个关键词上。无论何种形式的文化,都

要具备这样的特点,符合这样的要求。它符合目前我们所达到的

认知水平,也为各种文化的“百花齐放”、各种观点的“百家争

鸣”,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第一,先进文化应当是兼容并蓄的文化。

先进文化有着对其他文化慷慨吸收、鉴别采纳的特点。这种

文化的宽容特征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中国的文化、古希腊罗马

的文化都具有这种特征,因而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先进文化。在

全球化时代,先进文化更应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兼容并蓄的文化除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外也带来国家的强

大,所以兼容的文化是强盛的文化。古罗马文明源于欧洲、北非

及小亚细亚文化,后来向世界敞开大门,以至罗马人后来强大到

把地中海称为“我们的海”。中国唐朝时代具备对域外文化取舍

由之的从容,使得长安城成了世界文化博物馆,造就了人类历史

上辉煌的一页。反之,中国清初皇帝一句“片帆不得下海”铸成

国人

国,到甲午战争打败清朝不过区区

年遗憾。日本明治维新以文化开放为先导,放弃闭关锁

年。而中国改革开放不过

多年,成绩之大,世人皆见。可见敞开文化大门并非权宜之

计,而是民富国强的根本。

第二,先进文化应当保持本文化的优良传统。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而人之所以成为人,区别于

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能够吸取前辈的文明,通过语言文字或者

其他形式传递下去并且加以发展。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摒弃了优

良的文化传统,就谈不上发展先进文化,也必然妨碍经济发展。

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现代化不应以抛弃传统为

代价,建新楼不一定拆老屋,谱新章未必不能弹旧曲。中国传统

文化在信息时代、在全球化时代表现出了独特的生命力,是凝聚

全世界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牢固壁垒。应该珍

惜、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人担心,全球化会对中国的

“弱势文化”不利。其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何弱之有?先进

文化是在竞争中产生的,各国都应当勇敢地参与到世界文化的竞

争中去。随着中国经济力量的壮大,完全可以在世界文化大竞争

中站稳脚跟,而竞争还可以使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繁衍、日新月

异。文化本无主人,凡懂者、爱者皆可仰伏取之,不必拘泥其

“产地”。所以,中国不但要输入文化而且要输出文化。中国现在

在外贸上有顺差,在文化交流上则是“逆差”。中国人了解西方

超过西方人了解中国。

第三,先进文化是有着灿烂未来的进步文化。

先进文化不应当受固有的文化糟粕和外来消极因素的影响,

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以宏

大的气魄,把人们引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先进文化是现代文化,不是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简单重

复,而是现代人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并且面向未来的创造。先进

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并不矛盾,而是现代与传统磨合的产物。

这种文化接受传统、检验传统,也能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先进文化的发展上,国家一方面要尊重历史的选择,顺应

年科技将有何等突变。中国错过了工

历史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必须加以支持和引导;如果不进行正

确的引导,那么优秀的文化因素很可能会被商业浪潮所吞没。国

家有责任在政策中反映先进文化,既推动文化创新又保护传统文

化,协调不同的文化层面,督促发展面向未来的、创造性的进步

文化。

第四,先进文化必然要和先进生产力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联系。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先进文化与

先进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而言,不与先进信息技术

相结合的文化就不可能是先进文化。信息革命目前暂时处于休整

阶段,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与其他科技领域结合,创造出新的奇

迹,没有人能预料今后

业革命,结果遗憾百年,现在决不可错过已经开始的信息革命。

与工业革命不同,这次信息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领域的革

命。先进文化恰恰就是这场革命的先导,先进文化也在参与、反

映并利用这场革命。

先进文化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大众的文化素质是其他

领域进步的基础,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保证。先进文化应是民主

的文化,保障大众利益的文化。

第五,先进文化是保证人民身心健康的文化。

古罗马有一句名言:“健康的思想基于健康的身体。”先进文

化必然要对人民的身心健康负责,必然引导人民走向健康、安

年奥运

与第四点相联,先进的文化保证大众的利益,包括全民健

康。奥林匹克运动就是群众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本质是发展群众

性的业余体育运动,而不是把宝贵的资源全部集中到竞技体育方

面。现在中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还比较低,

会成功的标志应该是中国有多少人经常参加业余文化体育活动,

三、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多少人有机会、有时间、有心情参加健康多样的文化活动。

文化的进步与人的发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中国先进文化发

展的目的,就是引导民众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

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发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迷

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社会主义

新人。变人对自然的依附、对商品金钱的依附,为人的解放和全

面发展,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精神文化需求。

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同

时也离不开精神、文化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对于生产力的发展

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文化与生产力的关系来说,它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

而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转化为生产

力;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指导作用,实现经济、政治机制的优化,

从而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因此,文化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精神

指导和智力支持的作用。

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来说,知识形态的文化具有信息功能、

认识功能、实践功能和创新功能。思想道德形态的文化具有批判

功能、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定向功能。正是以这样多种形态,

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整合和推动作用。

当代中国的这种文化转型是以社会转型为前提的,也就是

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使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走向新的历史发展

时期的前提因素,由此带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这种社会文

化转型分为以下六大方面:①从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向商品

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③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型;④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

从伦理社会转型;⑤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多样性社会转型;

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

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最基本启动力量,但不是惟

一的力量。社会转型过程中引发的深层矛盾,只有通过包括社会

价值理想、人生目标、思想教育、科学文化在内的渗透于各个社

会层面的文化生长力量才能得以解决;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根

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社会转型所蕴含的社会全面发展特质

和价值目标,只有通过大文化建设才能得以实现。

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在本质上都是以人本身的生

存价值的充分实现为目的的,正是这种目的的同一性,才使经济

与文化展示为人类生活的不同层面,并在现实生活过程中体现出

两者之间的积极互动。但是,如果经济建设是以人类生存的外部

物质环境与条件改善为基本取向的,那么文化就应当赋予这种特

质环境与条件以灵魂。这样我们也可以说,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

现代物质文明的灵魂,要赋予现代物质生活以人的灵气与生气,

它是以精神本身的自我完善为目的。只有经济与文化共同的健全

发展,才可能真正代表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成就。

自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迎接新一代即第三生

产力。这就是电子时代的智能生产力。第三代生产力的显著标志

是文化与经济崭新关系的建立。如果说以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及工

业大生产为代表的第二代生产力是以经济生产与文化艺术的对

立、分离为特征的话,第三代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便是“文化的经

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以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经济一体

化趋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的文化含量。

所谓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

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

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经济的文化化,是说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学技术

第三节  现代期刊文献与先进文化传播

一、现代期刊文献在社会文化中的导向性及

传播途径

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此,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就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

展趋向。文化与经济双向交流,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作

用,形成一个有机发展的过程。

正因为社会的发展是包含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在内的全面的

发展,所以既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

律,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同时也要遵

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要求,相应地改造建立在旧的经济基

础上的旧文化,建立起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新文化,促进社

会的全面进步。随着通讯、传播工具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世界

文化的交流更加深入,竞争和碰撞也更加激烈,我们不仅要发展

先进生产力,在经济上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而且要把文化建设

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巩固自己的文化阵地,吸

收世界先进文化,切实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在现代信息社会,新生事物产生的速度如同信息传播的速度

一样,呈现出成倍增长的势头,社会由此所产生的变革、文化的

变革,给整个世界以新的机遇,期刊杂志的生存发展,必须适应

这种变革,利用自身特有的优势,大力宣传现代先进文化和科

技,在大众中巩固自己的阵地,发挥导向功能,反映人们的价值

观念、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

由于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等先进文化传播工具的发展,以及

信息具有交换性;

网络、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等的普及,东西方之间文化、科

技的交流范围和速度极大的提高,人们将有条件的利用现代科技

手段,在这样便利的环境中进行更广泛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

在更广阔的视野内进行选择。现代科技发展所带动的大众文化传

播的国际化,将不可避免地冲破过去某些地区和国家舆论的片面

性和闭锁性,使人们可以更多、更接近实际地了解世界,把握真

理,促进人类文化的健全发展。大众文化传播的国际化和多元

化,使当代世界的人们产生了对思想文化多样化的要求,而这种

要求就顺理成章地对传统的规范化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构成了有力

的冲击,处于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都要求从更多的渠道听广

播,看电视,上国际互联网,读到刊物,购到书籍,欣赏到节

目。期刊正应抓住机遇,运用自身灵活、多样、新、快、齐、全

的特点,适应大众需求,有针对性地稳固一层读者群,利用中国

人的传统性,占领市场空间,求得生存发展。还可根据信息的特

性,运用到期刊的发展上来,说到信息的特点,可见以下几方

面:①信息具有普遍性;②信息具有无限性;③信息具有层次

信息具有时效

信息具有共享

信息具有转化性。这些新时代信息的新颖特性,对于期刊

的生存同样适用。

现代期刊虽面临严峻的冲击与生存的困境,但就期刊这种独

特的中介体,在文化、社会、经济、大众中,仍是不可缺少和替

代的一种很有效的传媒工具,尤其是现代信息社会,人们在接受

先进科技文化的同时,也会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期刊既宣传先

进文化,其自身也同时是先进文化的一项实质内容,大众对它的

习惯性接受,仍能对期刊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信息具有转移性;

性;④信息具有相对性;⑤信息具有知识性;

性;

性;

二、充分利用现代期刊文献发展先进文化

世纪的文化实践将越来越呈现多反思有利于前进。面对

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格局,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杠杆,随着未

来人类技术的日益发展,作为中性工具,既可以拯救人,也可能

毁灭人,因而必须加以正确的培育,使其服务于人类的目标。从

历史的角度看,文化既是人与自然的疏离,又是人与自然的统

一,健康的文化发展必然指向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既然中国传

统文化不适合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立足现代,对

中国文化进行创造性的价值转换,从而实现传统意识与现代的对

接,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真正融合。随着世界性文化的融

合,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借鉴和交往将越来越普遍,尤其是以商品

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文明逐渐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

域文化封闭客观上将不复存在。个体意识的培养是保证社会充满

活力的前提,社会越进步,越应注重培养每个社会成员的独立自

我意识和创新精神。人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果必然是新文化环境

的塑造与新文化人的生成,其结果最终是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

高。

中国

面对人类新文明在未来的生成,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如何?

世纪的文化实践实现了一个伟大的转变,即使中国

世纪值得文化进入了世界文化的总体发展格局。中国文化在

世纪,

骄傲的一点就是:我们并不是在完全被动的条件下步入世界文化

的总体格局的,这对于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来说是

难能可贵的,它印证了中国文化自身的生命力。面向

中国文化不再是要不要与世界文化接轨的问题,而是如何在这个

格局中确立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展示新文明的辉煌。

第一节  期刊文献工作与素质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概述

素质解析

要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必须先认识“素质”这一关键概

念。目前学术界对素质有多种解释,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即狭

义上和广义上的解释,由此出现两种素质概念。一是生理学和心

理学上的概念,一是环境学、教育学上的概念。人们一开始是在

生理学、心理学领域里使用素质一词的,主要是指先天素质或遗

传素质,它强调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在日常生活中较少

应用,当前我们在素质教育理论中讲的素质也不是这种概念,而

是另一种概念,即素质是人们在先天的生理心理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从后天获得的良好的相对稳定属性

(或特性 。这种解释有三个要点:①肯定人的素质的自然基

础,即身体生理特性,尤其是感觉器官、大脑神经系统的特征;

②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③明确人的素质

是一种良好的稳定属性,诸如人的基本技能、基本品质都是人们

可终身或长期受用的“人力资源”。上述两种概念虽然都是科学

的,但在教育领域,后者无疑更为适用。

第九章  期刊文献工作与素质教育

素质的实质是人的身心特性,它表现着人的身体和心理方面

的特征,素质本身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除了少数纯属生理或身

体的素质(如人的体能、体态)外,人的绝大多数素质是以心理

的形式存在的,而心理不过是一定的生理结构及其潜能的表现,

并且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其内容,因此可以说,人的素质含有生

理的、心理的及社会文化的成分,并且是三者的“合金”。这三

者已融合成为一体化的东西,彼此不能分离。可以说,生理基质

是素质存在的物质前提,而心理是素质存在的形式,社会文化是

素质的内容。因此,个体素质是一定的社会文化在个体已有生理

心理结构基础上内化而成的生理心理特性及其结构。素质则可以

看作是个体已有的生理心理结构及其潜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下定向发展而成的新的身心特性及其结构。

“素质”一词常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具体的素质要素,

如品德、能力、创造力等;二是指素质结构,后者表征着不同素

质要素之间的联系。素质作为人的身心特性具有内在性、概括性

及相对稳定性的特征。素质内在于人的身体和心理结构之中,它

是内隐和潜在的。素质还同人的生命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不

能脱离活的人体而独立存在。此外,素质还具有概括性。人的素

质是在长期的、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同时,某种

素质一旦形成,它往往会对人的多种行为起决定作用,这同较具

体的知识或技能不同。一定的知识只能在一定的活动领域起作

用;技能也总是针对某种具体活动而言的,如写字的技能、驾车

的技能等等。而素质作为概括化的身心特性会对人的全部活动或

某一类活动起作用,比如人的智力会影响人的全部活动。由于素

质具有概括性,一个人的素质只能通过观察其多种多样的行为表

现才能判断,我们往往很难从一次行为表现中了解一个人是否具

有某种品质,比如诚实。素质还具有相对稳定性。素质一旦形

成,就会持久地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在人的生活中经常表现出

来。素质既不易被遗忘,也不易发生变化,这同人所掌握的知识

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我们也只将人身上所存在的相对稳定的身

心特性称为素质。

素质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影响人的活动功能、状况

及其质量。在生活中,不同的人其行为表现不同,除了每个人所

作努力及面临的活动条件不同以外,影响人们之间在活动功能、

状况及其质量方面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们之间的素质差异,一个

人的生活中倾向于从事哪些活动、怎样活动、活动的质量效果如

何直接与其身心素质有关。二是素质代表着人的基本特征,是保

持人的同一性的基本因素。一个人掌握了某种知识,但这并不决

定他必定会成为某种类型的人。同人的外表、角色身份、职业、

出身背景等特性不同,人的素质从根本意义上表征着人的特征。

一个人在生活中会不停地变换身份角色,从事不同的职业,在不

同的环境下,活动方式和结果也不一样,甚至会出现“多重人

格”现象,但对一个“成熟”的人来讲,这些行为表现和活动方

式的差异并未改变他的本质特征,使他成为不同的人,他还是

他,还保持着自己的同一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素质是先天固有品质与后天养成相结合

的结果,所以素质的实践性提醒我们实践活动对于人的素质有再

塑造功能。并且,素质的最终标志是要把外在的知识等内化为自

己的东西。知识是外在的,知识本身并不是素质,只有通过艰苦

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把知识转化成自己内在的东西,并在日常

的言行思维等活动中体现出来,才能上升为素质。

素质教育概述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简单明了的涵义就是指着眼于学

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教育。凡素质教育,要么形成了学生原来没

有的新的素质,要么就是使已有的素质从较低水平发展到较高水

平。因为素质是人的内在的身心特性,它不能脱离活的人体而存

在,因而素质不像知识可以从一个人那里直接传授给另外一个

人,个人的素质只能靠自身努力去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同发展性

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发展是素质形成的机制,而素质则

是发展的内容与目的,素质教育是“注重发展、强调内化的教

育”

在我国,素质教育大多数时候是被当作应试教育的对立物来

确立其涵义的。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个性化的教育。它从层次和深度上强调教育要深入到学生素质

的形成与发展之中,以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而不能止于

肤浅的、表面的知识灌输和记忆。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教育质

量概念。素质教育的真正对立物应该是肤浅、表面的教育,这种

教育止于知识的灌输、记忆和复现,而未将之内化为学生的身心

素质,并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从一个特殊的维度

层次和深度上观察人的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素质教育与其他一些教育概念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同时它

也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

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是仅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

一种教育,灌输和记忆是知识教育最简易的方式。素质不同于人

们所掌握的知识或间接经验,知识和间接经验若未同主体已有的

身心结构相互作用,没有引起主体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那么这样

的知识对于主体来讲仍属于外在的东西,而与素质无缘。没有内

化的知识不是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并非是指一个人所掌握的文化

科学知识本身,而主要是指获取、处理、运用文化科学知识的技

能、智力和能力等素质。当然,素质教育不是与知识教育无关,

素质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一定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素质教育

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因为素质本身即是一定的文化知识在个

体身上的内化。知识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而非

充分条件。在素质教育中,主体不应只是简单、直接地掌握、记

二、素质教育与期刊文献工作的关系

忆知识,而是应将外在文化知识内化到主体的身心结构之中,以

形成相应的身心素质。单纯地记忆知识是不可能促进素质的形成

和发展的。

素质教育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含

义应该是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它观察教育现象的维

度侧重在教育内容、范围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上,而素质教育侧

重于从层次和深度上观察人的身心发展状态,因此素质教育和全

面发展的教育观察教育现象的维度是不同的,彼此不能相互替

代。目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将伦理道德规范进行简单的灌输

和记忆,而未着力于形成学生的品德;智育成了单纯的分科知识

教育,学生的智力、能力的培养完全被置于脑后。这些都是将素

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分割开来的做法。全面发展应该是指素质

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指知识的全面记忆,而素质教育应该以学生素

质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内容要求,而不是仅仅培养学生的某些

素质。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描述教育的特征。

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个性教育的显著特征是着眼于学生的

差异性,培养学生的独特性。教育者如果用共同的标准要求所有

学生在某些素质上得到同样的发展,那么这样的素质教育就不是

个性教育。个性教育要以学生素质的全面而又有独特性的发展为

基础,个性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相应的身心素质的教育而单独进

行。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独特的素质结构为

内容,仅仅培养了学生某些素质而未形成学生独特的素质结构的

素质教育,就不能说是个性教育。个性教育中个体对素质的需求

是具有独特性的。

虽然我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素质等诸多环节不

利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培养,但无可讳言,课堂教学还是培养学

生素质的主渠道。但在主渠道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不可或缺

的渠道,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图书馆,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

习、自学科研方法的掌握、刻苦钻研精神的培养以及信息素养的

提高等素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期刊文献中的信息具有快、新、全等特点,由于出版周期较

图书等出版物快,期刊中所含信息比较新,并且各种各样的期刊

中包含了各个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等信息,还包

括生活娱乐休闲等方面的信息,读者阅读和学习各类知识是把这

些知识内化的前提,是读者形成并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先决条

件。并且,图书馆具有一种文化氛围,在这一环境中,读者会结

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觉借阅一些相关的期刊文献来阅读,这对培

养读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很大好处,对满足个性化的知

识、信息需求也是一种极好的方式。对学校而言,这是对课堂教

学的有益补充;在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在图书馆这一第二课堂

中可以大量阅读和品味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经典

名著,由于长期自觉地沉浸在书山学海中,可以逐渐形成学无止

境的心态;学生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摸索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

地激发出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养成一种自强不息的品行素质;

在阅读和欣赏广泛的人文学科作品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净化心

灵,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学生利用图书馆

的过程中,会使学生无形中学会信息查询、分析、筛选、提炼等

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很大帮助。以上这些方面都是

素质结构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它不仅涉及到智力方面的素质,还

涉及到课堂上很少教授,或不能教授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

素质教育需要综合的教育环境与之相适应,仅仅靠课堂是不能培

养出具备全面素质和高素质的学生的。图书馆内的期刊文献,确

切地说是图书馆内期刊文献中的丰富信息以及学生利用、吸收这

些信息的过程、结果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培养将起到举足轻重的

第二节  期刊文献工作对提高

读者素质的作用

一、期刊文献工作是丰富读者知识和陶冶读

者情操的桥梁

作用。正因为如此,国外把大学图书馆称为“学习的中心”、“社

会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在美国,人们认为在培养人才和做出科

研成果上,图书馆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教授。可见,期刊工作在

提高读者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重视、认识和

开发。

期刊工作对读者,特别是学生读者素质的提高和促进是全方

面的。图书馆利用其文献信息、环境和人才等优势对读者各方面

的素质都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熏陶和培养提高的作用。

图书馆期刊工作有利于读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图书

馆是先进文化和思想的宣传阵地,是读者接受和学习先进文化思

想的一个媒介。图书馆通过对读者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指导,通过及时宣传时事政治、方针政策和国

内外大事,以及对读者进行历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提高

读者的思想境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使读者逐步培

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高校图书馆而言,其藏书是经过精

心挑选的,是古今中外一切知识和智慧长期积累的结晶。其中的

信息和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世界、社会、人生的全面领悟,从

而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并且,长期

处在图书馆这一环境中,将无形地使读者自然形成一种文明、好

学、礼貌等美德。

图书馆期刊工作有利于读者知识结构的更新。图书馆内

的期刊文献信息占了所有信息的绝大部分,并且期刊信息以其

快、新、全而备受读者青睐。目前,期刊内容涵盖了所有的学科

专业,每个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杂志,并且读者若要及时跟

踪和掌握专业知识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学术前沿,往往必须通

过期刊来获得(包括电子期刊)。如果说图书文献可以使读者系

统完整地学习知识的话,那么,期刊文献则可以使读者及时更新

原有知识,补充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

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

风。”

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

可见,阅读使人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在高校图书馆,其

丰富的期刊文献为大学生的科技、文化、思想、道德、体育及艺

术修养等全方位的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高校图书馆通过各类

文化活动,能促进学校第二课堂的广泛开展,使之成为学校常规

教育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而必不可少的补充,从而为大学生完

善知识结构开辟了一个广阔天地。

图书馆期刊工作有利于读者情操的陶冶。其实,图书馆

不仅仅是纯粹知识的传播地,还是培养读者爱美、审美、创美素

质和能力的一个教育基地。当读者在阅读图书馆内的期刊文献

时,所得到的绝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和信息,而是前人历尽人生

沧桑之后所独有的对人生体验的一种深邃、豁达和感情。无论是

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优秀的作品都包含着美的因素,它们通

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图书馆像一

个绚丽多彩的美育世界,吸引着众多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兴趣

广泛的读者,他们在美的熏陶、启迪下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精

神美的升华。美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它是

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如当读者读到《名人传记》等期刊所

载的真实生活故事,从大、小人物身上感受到伟大、善良的人格

。图书馆美的环境及

力量时,把从中受到的思想启迪与平时的阅读思考结合起来,再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相互交流,长期以往将会积蕴下扎实的人文

修养。除了期刊文献对读者会起到一种美育的作用和力量外,正

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一种生气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

境氛围,本身就是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

浓郁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知识、道

德、情感的教化中得到启迪。此外,图书馆员既是服务者,又是

教育者,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尚的职业道德、踏实的工作作

风、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将读者服务工作由说教式变为引导式,

号召式变为激发式,灌输式变为启迪式,这种润物无声、耐心细

致、潜移默化的工作方式和态度将会使读者在求知、求新、求实

的过程中产生奋发向上、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学无止境的心态

和精神。

图书馆期刊工作不仅对读者的德、智、美等方面素质可以起

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对读者在体、劳等方面的素质一样可以起到

促进作用。正如法国教育家朗格朗所说:“劳动意味着学习、训

练、发现和运用天资和才能。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劳动以

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的。

者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要查询、查找、翻阅、整理、归纳和

思考,还包括抄录、记忆、复印等工作。因此在利用图书馆期刊

信息的过程中包含了巨大的脑力劳动和相当的体力劳动,这对培

养读者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极有益处。一个好吃懒做,没有劳

动观念的人是不可能主动、自觉地利用图书馆,查询图书馆期刊

等文献信息的。

现代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得

二、期刊文献工作能提高读者的治学能力和

信息素养

事实知识;②知道是为什么的知识

)把知识分为四类:①知道是

学习方法的人。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兴起,为图书馆在提高读

者素质的服务工作中提供了机遇。因为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

济,它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

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

什么知识(

人力知

原理知识;③知道怎么做的知识(

技能知识;④知道谁有知识(

识。图书馆的期刊文献中就包含了这些方面的大量知识。读者一

方面可以从期刊文献中了解和学习一些直接的知识,掌握一些事

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学

会一些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查询某些知识,哪些人有什么知识等方

面的一些间接知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没有边际的,每个人的时

间和精力是极其有限的,他不可能掌握和学习所有的知识,而人

们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又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展和进行的,因

此治学方法就显得相当重要。学会利用图书馆内的期刊等文献信

息其实是一种治学能力的表现。以往人们经过学习后就一劳永

逸,长期吃老本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

才的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而知识的老化和对劳动者素质

要求的提高,必将使学习上升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手段和

唯一手段,不断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工作的必需,终生学习

和继续教育将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在高校图书馆,由于学生学习

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具有更明显的个性倾向,在教师提纲挈领的

讲授之余,图书馆内的期刊等文献将成为学生自学的重要内容,

这无疑将对培养学生的治学精神,提高学生治学能力起到不可替

代的作用。俗话说: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到哪里去获取它。通

过利用图书馆内的期刊文献,学生将会逐步掌握自己查询知识的

方法。图书馆主要不是通过授人以鱼这种方式教授学生知识,而

是通过授人以渔这种方式使学生终身受用无穷,让学生从中学会

国大庆油田无孔不入的调查就说明了这一点。 世纪

自学和治学的途径、方法、技巧。

信息社会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较强的信息素养。一个具有信息

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

基础。确定一个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

潜在的信息源,确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

他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应用,将

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

过程中使用信息。可见,信息素养不仅是孤立的诸如信息获取、

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的信息技能,而是以独立学习

的态度和方法、以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学习的责任将这些信息

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它

不仅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还包括批判性地和创造性地

运用新信息,在科学方法的帮助下,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包括

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是获

得终身教育的基础,它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因此,信息

时代的人们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作为知识和信息宝库的图书馆,

对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日本某公司对我

年代

初,日本一家公司的研究人员从我国公开发行的《人民画报》的

照片上突然发现北京的公共汽车上没有气包了,而这气包正是中

国进口汽油的标志。这一微小的变化,使他们推测出中国一定是

找到了很大的油田。但是这座油田在哪里?规模有多大?对日本

公司是否有利可图?日本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报刊上的图片、文字

等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后把这一系列问题弄得水落石出:

《人民画报》封面刊有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上没有气

包,这说明在中国最近找到了大油田。

《人民画报》上刊有王铁人的照片,身着大棉袄、头戴

皮棉帽,天上下着鹅毛大雪,这表明油田在东北地区。

研究,使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达到了 世纪

《人民日报》报道:王进喜到了马家窑,说一声好大的

油海啊,我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结论:油

田的中心就在马家窑。

《人民日报》报道:中国工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

死”的精神,油田的设备完全是人拉肩扛弄到井位上的。结论:

油田有铁路或公路,或离铁路、公路不远。

年,中国的许多报刊报道:王铁人光荣地参加了

全国人大。结论:油田出油了,不出油,王铁人当不上全国人大

代表。

《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幅石油钻塔的照片,日本据此

测算出油井直径,又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资料,算出油

井的产量和油田的规模。

这样,日本公司按以上特点设计好了石油加工设备,只等着

中国人上门。果不其然,几年后,中国以石油的综合开发利用向

国际招标时,这家日本公司就以速度快、设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而夺标。 同样,日本人也正是以这种强烈的信息意识“偷取”

了我国特有的景泰蓝和宣纸等制造工艺和技术的。

年上海某工厂开始研究“以镁代银”做保

年获得成功,但鉴定时一查文献资料,发现

年年就已研究成功,且申请了这方面的专利。

辛苦,结果重复了别人几十年前的劳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

种无信息、情报意识的现象并非就已消失殆尽,如果我们不具备

强烈的信息意识和较高的信息素养的话,这对我们个人的发展,

企业的成功乃至国家的命运都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相反地,

我国中科院的著名科学家赵忠贤教授,就是凭着对文献信息的及

时追踪和关注,同时通过国外的同事及时给他寄送国外有关超导

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方面的期刊资料,结合自己的辛勤工作和

年代的世界先进

再举一例:

温瓶镀层,苦干

英国早在

第三节  期刊文献工作如何为素质教育服务

水平,使我国在超导方面的研究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之列,他本

人也因此差点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可见,无论是个人的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还是一个集体或

部门的业务开展,或上升到更高层次,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战略和国家安全,都需要人们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在掌握期刊

等文献信息的查询、检索、收集、整理、分类、利用等基础上,

人们还必须学会对其信息进行归类、分析、综合、研究等高级的

利用方式,批判性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新信息,在科学方法的帮助

下,创造出新的信息,从易被人们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出新

的信息。这就要求读者能见人之所皆见,而思人之所未思。这是

在图书馆期刊工作中为什么必须注意培养读者信息素养的原因,

这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正如前文所述,人的素质有其自然基础,但环境和教育对人

的素质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素质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

三者的“合金”。而素质教育是“注重发展、强调内化的教育”,

单纯的传授和灌输是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目的的。素质教育需要

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综合的教育环境,图书馆不能仅仅作为固定的

馆舍、被动的馆员及静态的书刊文献等教育资源,它将作为教育

的一个重要部门和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实施

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子系统。其中,图书馆期刊工作将因期刊信息

的快、全、新而在图书馆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

用。据调查表明,期刊信息在图书馆信息中所占的比重已越来越

大,特别是网络普及和完善后,人们交流信息的方式将更加快

捷,而不必要等到理论思想已十分系统、完善后才公开其思想观

一、重视采访工作,抓好期刊文献资源的建

设,是图书馆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基础

点和数据。在有些领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人们的信息查询通

常都是通过期刊来查找,除非是经典著作和理论,往往最新最前

沿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期刊来发布的。因此,期刊信息和期刊工

作是图书馆为素质教育服务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部分。

那么,图书馆如何为素质教育服务呢?

世纪的时候,人类面临着文明的危机,在人类社会迈入

其突出表现就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在滚滚红尘中

人性泯灭,缺乏正义感、使命感,社会上人情冷漠,金钱万能,

这些精神瘟疫,通过各种媒体传入校园,侵蚀着学生的思想,致

使校园人文精神衰落。同时,由于学术泡沫的原因,大量充塞在

我们周围的期刊文献信息的价值大大降低。再者,网络信息鱼目

混杂、良莠不齐。此外,我国学校长期形成的重知识、轻能力,

重灌输、轻养成,重科学、轻人文等现象使图书馆收藏的文献偏

向专业教学内容。这些都为图书馆为素质教育服务造成了困难。

因此,图书馆采访人员要以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深度的专业知

识,在广泛深入地征求和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课程

设置与学科发展趋势,但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大

量采购专业书刊,以及有关文、史、哲、艺方面的书刊文献。图

书馆应该构建一个高质量的、有特色的,但结构必须合理的信息

资源体系。丰富优质、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

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图书馆丰富而优质的信息资源不仅是学校

教学、科研工作离不开的,而且是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培

养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充实精神世界的宝贵资源。

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是节奏快。期刊文献信息正以其“快餐

文化”的形式而备受读者喜爱,因为它能够反映当今学术发展的

二、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积极配

合教学、科研工作

前沿和社会时尚及热点文化的内容。经过图书馆的精心挑选和甄

别后,它以速度快捷、内容新颖、品位高雅等特点而迎合了读者

的口味。快餐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时尚,一种追求,一种情绪

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从中吸取并融入了读者个性理念的潜意识

和意识的升华,这种升华将升成人本能的创造意识。文化底蕴长

期的铺垫,将使读者聚集下一种潜在的创造能力,激发读者素质

的提高。因此,做好期刊文献的采访工作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前

提和基础。

很多学校图书馆还保持着被动地借借还还的服务模式,服务

内容和服务水平的局限使得学校图书馆并没有直接深入到人才素

质培养的活动中来。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校图书馆应树立读者

至上以及甘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思想,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提高

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化服务工作,以具有学术性的服务,积极配

合教学、科研工作。如做好标准规范的编目工作,使读者能方便

快速地从各个途径查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全面地了解馆藏,充

分地利用馆藏。在现代技术下,最好能在计算机中建立期刊全文

数据库,方便读者的检索和查询;做好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推介宣

传工作,使读者及时掌握最新信息,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和趋

势;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和阅读兴趣,做好书刊的借阅和推荐工

作。由于学生在选择书刊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习时不受水

平、时间的限制,因此,可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

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好情报咨询和服务工作,从图书馆浩瀚的书

刊文献中,找出相关主题的资料,以自己的脑力劳动,对书刊中

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整序和开发,全面地提供读者所需的信息和知

识,让读者通过馆员的劳动能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跟踪学科发

三、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和思考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奠定基础

展的动态。图书馆员通过查找课题和教学资料,指导学生搜集毕

业论文资料以及利用资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惑问题,

从而使图书馆的工作渗透到早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之中,直接为

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服务。

图书馆要切实为素质教育服务,就必须转变根深蒂固的传统

思想。图书馆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宽

松、和谐、愉悦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学校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图

书馆内自由、自主的学习。此外,图书馆还应深入开发期刊文献

信息,以信息服务代替传统的载体形态的服务,以适合学生个别

需要的信息弥补学生在知识、信息方面的缺陷。

学校教育除了教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会方法。而大学教

育更不再是一次性教育,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教会学生

学习的方法以及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信息素养教育正是一种

学习方法的教育。图书馆应该提高馆员队伍的素质,通过对读者

进行信息检索的指导、培训,对文献中的信息、知识进行开发、

导读等手段,教会学生信息查询的技能和方法,使学生掌握选

择、分析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会治学的方法,提高信息意

识和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把学生引导到超越教学

大纲以外的知识里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少走弯

路,并学会在已有信息资源基础上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息资料能力的培养。老师甚至会给

美国从小学开始就非常重视学生利用图书馆系统查找所需信

岁的学生布置一串关于

“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

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

四、创造良好氛围,扩展图书馆职能,为素

质教育与人文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认为今天避免

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然后学生就在教师指导下到图书

馆借阅大量资料,最后打印出一篇分了章节,还附有参考书目的

文章作为作业答案。从中我们可看出,老师让学生在检索、利用

文献信息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会信息查询的方法,培养阅

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外,还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对信息进行归

纳、总结、分析、思考等能力。老师通过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了人

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

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和死记硬背、记忆多于思考

的教学方式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深思

和借鉴。而这种方法就必须有图书馆的服务和参与。

信息素养教育正好可以把这种教学方式穿插到我们现今的教

育中来,它“不仅有利于当前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是教育面向

未来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人们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提高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授学生以“渔”,是培养学生

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创造能力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同时,这一方

法还使学生走出校门后具备了终身学习的素质和能力。

现代高等教育应该重视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该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

思维和行动上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并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学

会学习和做人。同时,除了使学生具有文化继承能力外,还要让

学生获得创造新知的素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传授为

主的教学方式已明显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图书馆正

好可以作为有益的补充,参与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来。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扩展职能,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

又一个中心。在学习氛围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让人感到一种神

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而图书馆却可

以弥补这一缺憾。图书馆员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文化知识素

质,以安静优雅的学习环境,深入周到的服务工作,文明礼貌的

举止和精辟醒目的激勉训导创造一个良好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

图书馆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图书馆首先可以和教师一起制定

教学使用资料计划,配合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师在课堂有限

的时间内,只提纲挈领地讲解重点和方法,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

题,指定一些参考文献,然后让学生到图书馆进一步自学,使课

堂上的简略讲解与课后的大量阅读、思考形成鲜明对比。从而,

图书馆就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思考过程中处于主体的地位。其次,

高校图书馆除了配合学校第一课堂开展教学工作之外,还可以积

极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创

建一个综合完善的环境。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信息导航和推荐、

名家作品阅读计划、心得交流会、专题讲座和展览等丰富多彩的

活动,调整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目标,把图书馆作为

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良好的校园

文化环境中,在图书馆这一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大量阅读和

品味图书馆内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经典文献。学

生由于长期自觉地沉浸在知识和信息的海洋里,耳濡目染,可以

逐渐形成学无止境的心态;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摸索的过程中,可

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出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养成一种自强不息的

品行素质;在阅读与欣赏广泛的人文学科著作的过程中,有利于

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同时高

校图书馆对学生构建广博扎实的知识基础,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

长,培养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这些都是培养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为培养未来人才创造条件

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所必须首先具备的。

为依托,通过文

网络化促使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学习环境正在形成,远程教学

将成为未来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图书馆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积极参与营造这一新的教育环境,努力向虚拟图书馆(

)迈进,通过课程策划和)和数字图书馆(

管理,把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系统化,把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转化为丰富的网络信息,在远程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数字图

书馆的出现将强化图书馆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目前,国家实施

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就是以,简 称

献信息服务网络和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实现公共检索、

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编目等功能,这对实现资

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共享,提高文献保障水平,培养对未来社

会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应该说,由

于网络的快捷和便利,人们在网络中发布的信息将更加及时和迅

速,因而,人们在网络上更多地以论文和零散信息的方式来进行

相互间的交流,而不像传统方式一样,要等到某一方面的思想和

观点较系统、完整和严密后才公布。因而,图书馆网络系统中的

信息将更加注重时效性和快捷性,电子期刊形式的信息将更加受

用户的欢迎。

素质教育需要全新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综合的教

育环境等综合因素与之相适应。充分调动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图书馆内丰富的文献信

息资源,在强化传统服务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扩展图书馆的职

能,使图书馆成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掌握治学方法

的有效工具、培养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把图书馆作

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到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

育环境的构建中来,使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节    文献信息的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概述

知识产权是指在科学、技术和文化等领域内,人们对利用知

识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而依法享有的权利,是从法律上确认和

保护智力成果的所有人对自己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成果应享有的

权利。它是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无形资产的总称。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有着不同于其他权利的本质

特征;同时,知识产权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司法保护实践中又形

成了独特的法律特征。

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有四点:

知识性特征

知识产权是权利主体基于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成果依照法

律规定而获得的权利,这种权利有高度的知识含量,专利技术和

商标是人们智力活动在科研和商务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研究

者、创作人员多年辛苦劳动的结晶,是知识和汗水的体现,因而

说没有高度的智力活动就没有知识产权。

由于人类知识具有新旧更替循环替代性,知识产权也有一个

从新到旧的自然消耗过程,这自然消耗并不是旧知识的废弃,而

第十章  期刊网络化与知识产权保护

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好的新智慧成果。专利法所保护

的实用新型和著作法所保护的演绎作品,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知

识产权具有新旧更替的特征。

人身联系特征

知识产权的人身联系性是指,任何属于知识产权权利的智力

成果,无论是商标、专利、作品还是商业秘密,都是由特定的人

开发创造出来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是从法律的角度承认和保

护有关的开发人与创造人同其所开发或创造的智力成果之间的身

份联系。

知识产权的人身联系性意义在于,在法律保护期间,任何人

使用该智力成果,除必须是合法使用外,还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

与要求,以适当的方式体现对其权利人的尊重,在有关保护期届

满以后,人们可以自由使用该智力,但仍不能对该智力与开发、

创造人之间的身份关系作任何主观的更改。这一点在著作权保护

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作者与作品的人身联系是永久的,即使著

作财产权终止,著作人权依然存在。

无限分割特征

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这种智力成果可同时存在于无限多个

相同或不同的物质载体中,由于知识具有可传播性,智力成果被

开发人或权利人以外的其他人掌握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比如一项

专利技术或作品经过权利人授权并履行合法手续后,可以被无限

多个民事主体所拥有和使用。这相对于有形的物的标的而言,其

向外界传播的时空限制就大大减少了。

知识产权的无限可分性是知识产权中复制性决定的。知识产

权之所以包含一定的财产权,是因为这些权利可应用在一定作

品、产品或其他物品的复制活动中,如再版和盗版是对作品的复

制,专利技术的应用过程就是对同类型产品的复制过程;商标使

用许可、假冒注册商标都是民事主体对注册商标标识、认证标志

的复制。

预期利益获得特征

智慧成果属于无体物,是人类脑力劳动的结晶,是以思想、

情感为内容的精神财富。从人们对智力成果加以利用的实际后果

来看,依赖于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所能实现的财产绝不止于本

身价值,它带给人的是精神慰藉和物质财富。但物质财富的获得

并不是一种必然,仅表现为一种可能。至于知识产权能否给权利

人带来利益要看权利人在知识产权存续期间是有关智力成果应用

到实际的产业或流通过程中,有没有向其他人依法转让或授权其

使用该智力成果。著作权人允许他人使用其作品,就有权收取使

用费;商标所有人,专利权人许可他人转让其注册商标和专利技

术,也有权向使用人收取费用。如果知识产权所有人没有向他人

转让智力成果,也没有自己实施使用,那么权利人就不可能获得

物质利益。因而,知识产权可以给权利人带来利益,但其自身并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财产,而是一种“潜在”的财产。

知识产权除具有以上内在特征外,还具有一定法律特征。

时间法定性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宗旨是激发和促进人类智慧成果的产生

和应用,同时兼顾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和社会进步的总体利

益。如果过分强调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就会阻碍智力成果的

广泛应用和传播。因而,各国立法对知识产权都作了一定的限

制,对知识产权的财产权限制就是一项。无论是专利权、商标权

还是著作权,在财产收益方面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性,也就是说

知识产权中财产权只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内受法律保护,期限届

满后该权利自动丧失,原来受保护的智力成果可进入公共领域,

视为全社会的财富,这时,任何公民、法人和国家都可以不经权

利人的许可而无偿使用该智力成果。

二、文献信息工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专有性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又叫独立性、排他性、垄断性,法律规定

知识产权所有人对自己的智力成果享有专有、排他的权利。权利

人依法垄断这种智力成果,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转让或许可他

人使用该成果,并从中获益。任何人未经权利人同意或未按法律

规定的程序占有或使用他人的智力成果,均构成侵权,都要承担

相应的法律责任。

知识产权专有性的另一类表现是,在某一法律的有效范围

内,就同样的智力成果而言,附著其上的知识产权只能由一个人

享有。在这一法律区域内,无论多少人了解并掌握这一智力成

果,也无论他们获得该智力成果的渠道与手段如何。只要有一个

法律主体依法获得了该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其他人均失去再次

获得该项权利的机会。

知识产权的消极对抗性

知识产权的消极对抗性是说知识产权是一种用来否定或对抗

他人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从理论上讲,对于任何一项智力成

果,其权利人都可通过积极地行使该项权利而自己获得某种利

益,但对很大一部分来说,靠自己应用有关智力成果而获得的可

能性是很小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保证权利

人自己对标的物的占有或使用,而是在于阻止他人对有关标的物

的随意使用,使权利人在自己不使用所享有权利的智力成果情况

下就可获得利益。正因为知识产权具有这一特征,很多国家称其

为“诉讼中的权利”,意为知识产权是一种只有通过诉讼才能获

得的权利。

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各领域中的

知识产权问题显现出来,在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中,对信息知识

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递的过程同样存在知识产权问题。

文献收集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文献收集中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在于国外出版物采

购中。过去,由于我国没有实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我国公民的

作品在外国不受保护,外国人的作品在我国也不受保护,为了学

习外国的先进技术,适当翻印或影印一些外国再版物,在一定程

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随着我国著作权法的颁布,与外国签订

的有关著作权的双边或多边合约的增多,尤其是我国加入《伯尔

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后,某些外国人的作品也受我国著

作权法的保护。这样,影印书刊在一定范围内受到限制,其数量

也大大减少。如果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大量影印在版保护期内的

作品,不是因为保存版本需要,而是用以借阅,则构成侵权。

文献加工中知识产权问题

文献信息工作部门处用其文献资源丰富的优势,制一些二、

三次文献以及其他情报刊物。这一过程有可能侵害到所选资著作

权人的编辑使用权。依照著作权法规定,在转载或编辑某作品时

应经著作权人许可,并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否则构成侵权

行为。此外,在编制专题书目时,如果直接从享有著作权的国内

外其他书目工具中摘取某一类或某一主题的书目数据作为自己的

书目数据等,也构成侵犯著作权。

文献复制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复制是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

录音、录像、翻译等方式将作品制作成一份或多份的行为。”复

制不受份数、方式和使用范围的限制。下列行为属合理范围,可

以不经著作人许可,不向其交付报酬:个人学习、研究与欣赏使

用;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报道时事新闻;为学

校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研

究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因此,文献信息部门在复制服务

中,如将有价值的文献复印汇编成为自己特有资料提供给用户,

或者对外公开发行、出售;或将缩微品文献翻拍放大成书本式或

其他形式出售或提供读者有偿使用;或利用缩微技术大量复制、

发行享有著作权保护的文献资料;或为用户转录、复制部门收藏

的录音录像制品从中获得收益等均超出合理使用范围,应得到原

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并向其支付报酬。

信息咨询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文献信息部门的信息咨询服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仅提供一

般信息咨询的线索,指导用户检索相关信息源等指导性的咨询。

另一种是提供用户所需的特定技术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技术预

测、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等顾问性的咨询。前一种咨询

一般很少涉及知识产权,后一种咨询常常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

提供者要分清所提供的信息是可以任意使用的公有信息还是保护

的专有信息,如果将专有信息直接提供给用户,并未说明其法律

保护状态,就有可能与信息用户一道成为共同侵权人,只有这些

信息的生产者才有权占有、转让和使用专有信息。因此,在情报

提供服务中应注意信息的来源与法律保护状态。

数据库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根据我国知识产权法规定,数据库本身享有著作权,文献信

息部门在提供数据服务时侵犯数据库最常见的问题是套录数据

库,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在联机状态下套录别人的数据

库,然后用于情报检索服务。这种方法严重地侵害了数据提供者

的利益,侵犯了数据库的专有权。除了进行科学研究目的外,套

录数据库的行为,无论是留作自己使用,或是出租给他人使用,

或是转让、赠与他人都是侵权行为。

信息内容是期刊网络化成功的关键因素。将来,在图书情报

三、期刊网络化过程中的著作权问题

网络中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大量的公共信

息,主要指超过著作权保护期限的文献,作者声明提供免费利用

的作品或软件产品,政府出版物如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

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

方正式译文、时事新闻、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等。对这

一类信息,基本不涉及法定许可问题,将允许用户自由复制、存

取、传递。更为多数的另一类是非公共信息,包括图书情报机构

集中采购或分散采购的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图书情报机构开发

的有自主著作权的信息产品,以及通过征集、捐赠、交换等多种

渠道获得的信息资料等等。对非公共信息,在提供网络服务之

前,必须周全地考虑著作权保护问题。

文献数字化中的著作权保护

在图书情报网络化过程中,资源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将文

献作品以扫描、录入等方式进行数字化转换。从数字化的特征来

看,它是将作品在机读载体上进行再生,虽然载体形式发生了变

化,但作品内容的组织形式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具有明显的复制

特征。从网络化的目的来看,数字化主要是为了扩大作品的传播

范围,数字化之后是要把文献提供给用户进行网上浏览和下载

的。所以,除了尊重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利外,要设法获得著作权

人的法定许可,并向著作权人支付一定的报酬,除非在期刊内容

网络化过程中能够证明数字化行为符合合理使用原则。

电子文献传递中的著作权保护

期刊网络化扩展了期刊传递的时空界限。传统意义上的馆际

互借仍保持了期刊作品内容和期刊载体形式的统一,所以,馆际

互借中没有过多地涉及著作权问题。但开展电子文献传递则大不

然。对著作权人来说,作品一旦数字化并开展了电子文献传递服

务,著作权人的合法版权收益有可能减少。可以想象,一个图书

情报机构拥有了一份数字化文献,其他图书情报机构就有了利用

的可能性,出版物的发行量将大量下降,网上复制传递活动也难

以控制。对著作权人来说,他们考虑的是:第一,电子文献传递

中能否有效地进行著作权保护;第二,能否获得较为满意的回

报。

对网上浏览构不构成复制行为,目前还有争议。但网上文件

下载则明显属于复制行为。由此推论,电子文献传递就相当于传

统的文献发行方式。也有学者倾向于把电子文献传递划为向公众

传播的方式,即类似于广播的行为。所以,开展电子文献传递,

应当先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并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信息产品开发中的著作权保护

期刊网络化过程中在开发网页、多媒体数据库等形式的信息

产品时,也会涉及著作权保护问题。一方面是在利用其他文献作

品时要防止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对开发出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

息产品也要实施保护措施。对于题录型、文摘型信息产品,如果

对作品内容属于引用,可以不向原作者支付报酬,但应正确地标

明信息的出处。如果是全文数据库,应考虑数字化转换中的知识

产权保护问题。如果是改编作品,适用改编作品的原则,还要注

意不可任意歪曲、篡改原作品。我国著作权法规定改编、翻译、

注释、整理已有作品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规定出版改

编、翻译、注释、整理编辑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应向原作品

的著作权人支付报酬。数据库是一种特殊的作品形式,多媒体数

据库以及网页的开发,必不可少地要摘录、引用或者直接采用原

先作品中大量的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这也要求开发者注

意获得原先作品权利人的许可,并像论文的参考文献一样指明出

处,如果是在网上下载获得的,还要尽量提供对信息来源的网上

链接。从数据库、多媒体、网页等信息产品的整体形态来看,它

们也是一种富有创意的作品,应同著作一样享有著作权。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知识产权向信息产权的扩延

成果实质上就是信息。美国未来学家

知识产权概念的信息观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们创造的智力成果的权利。技术新发明、

商品标记、作品是这种智力成果的典型代表。专利权、商标权、

著作权是早期知识产权的核心组成部分,一直到今天,这三种无

形产权仍然是知识产权的主体构成。但是,信息社会的快速发

展,已经向传统的知识产权提出了挑战。一方面,知识产权的领

域不断扩大,工业产权和著作权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集成电路

布图设计、保密性信息等一系列新型智力成果形式,成为知识产

权的重要保护对象。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人们对各种

智力成果形式有了一个趋于一致的、集成化的认识,即这些智力

托夫勒在 预测与前提》

一书中提出:“在第三次浪潮的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土地、机

器这些有形财产,但主要财产已经变成了信息。”他在《权力的

转移》一书中进一步指明,包括数据和知识在内的信息已经成为

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并决定着社会变革的方式。可见,信息社

会中,信息已成为人类智力成果的代名词,信息产权已成为当代

社会中人们所掌握的最主要的财产权。而在 年英国布特沃

斯出版社出版的《香港的知识产权与工业产权》一书中,作者更

明确地阐述了传统的智力成果权与信息产权的内在联系和统一

性。书中把专利解释为“反映发明创造深度的技术信息”,把商

标解释为“贸易活动中使人认明产品标志的信息”,把版权解释

为“信息的固定的、长久存在的形式”。

所保护的对象实质上是

世界贸易组织( )对知识产权概念的新解释

)取代关贸总协定后,乌拉圭回合最后世界贸易组织(

)继续有效。该文件,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则进一步扩展了信息保护范围。该协

协议将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其中最关键的是增加了对

商业秘密的保护,而且在协议中将商业秘密描述为“未披露过的

信息”。如果说,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是针对可以公开的

信息实施保护的话,

议规定,这种未披露过的信息须具备三个条件方能受到保护:

①该信息作为整体或作为其中内容的确切组合,并非通常从事有

关该信息工作之领域的人们所普遍了解或容易获得;②因其属于

秘密而具有商业价值;③合法控制该信息的人,已经根据有关情

况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可见,

由可公开信息和不可公开信息二者构成的。

专有信息产权

或许用信息产权来表述知识产权保护对象更准确一些,但

是,在目前的条件与环境下,信息产权并不涉及所有的信息形式

和信息服务。一方面,目前任何一个国家也未将所有的信息都通

过立法形式保护起来,而只涉及信息传播与利用的某些方面的信

息权利,如公民信息自由权、知识(信息)产权、个人隐私(个

人信息)权等。这些信息财产权有些仅涉及精神权利,有些则还

同时涉及经济权利。对于处于公有领域的信息,目前任何人都可

以自由获取、占有和使用,不受法律的制约。或许有一天,法律

会过问如何保护这些公有信息乃至所有信息,但在今天的条件

下,尚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实质上是有关信息的权

利,这种信息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这一点不同于个人保密信息

(个人隐私)。但是有关知识产权信息内容的开发利用又不是任意

的,这种信息是处于专有领域之中的,只有信息创造者,或经信

息创造者许可,才能传播与利用这类信息。专有信息产权的概

二、现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局限

念,或许比知识产权更能反映这类信息的本质含义。

缺乏对专有信息的法律保护

信息所特有的共享性以及信息技术的高水平发展,使得人们

有可能充分发掘和自由利用社会共有的信息资源。但是,也正是

基于信息共享性和日益增多的信息技术手段,专有性信息资源的

保密、保护和专用受到了更多的新挑战。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

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复印、录

像、复制、套录等技术手段轻而易举而又不露痕迹地复制信息产

品,这就为专有信息盗窃者创造了条件,使知识产权问题变得更

加复杂和尖锐。人们迫切需要国家制定或修改知识产权法律,针

对信息化社会中知识信息产品的易受侵害性,提供更强有力的知

识产权保护。

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利益冲突

现有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主体是侧重知识信息产品的创造

者,信息传播者的利益只在著作权中有所涉及并制定了相关的法

律保护条款。但是,在目前的信息产业发展中,因信息产品而产

生的经济效益更多地落在信息传播者和加工者、甚至是参与者的

手中,知识信息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实际难以有效地保障。这说明

现有法律条款尚缺乏明晰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信息网络的

发展使得信息领域中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问题更加复杂,如何协

调信息产品创造者与传播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网络环境下重新

调整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的利益分配,应成为知识产权法律调

整与认真处理的一个新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的局限

复制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之所以能成为某种财产权,是因为这些权利被利用

后,能够体现在一定产品、作品或其他物品的复制活动上。复制

是使信息能够广泛传播和使用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

的发展,使得以印刷体形式、磁存储形式、电子存储形式的信息

都极容易被多次复制与扩散,因此,复制也就构成了著作权的最

常见的方式。在著作权法中,对合法复制和侵权复制是有相应的

规定的,而在具体应用中有时却难以界定侵权复制与合法复制的

界限,因此产生了一些模糊不清的案例。电子信息现在非常普

遍,但在列举复制行为的种类时,却没有写明。这样,在学术界

和具体的执法过程中有可能不把电子出版物认作一种复制行为。

现在,电子出版物复制的方法很多,它使电子出版物版权的保护

也变得更加复杂,著作权法对复制行为的法律规定有待修改和完

善。

)数据库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数据库是对信息的搜集、整序、存贮与高速传递处理的一门

技术。它对已有资料、信息进行再生产。欧共体委员会将它区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本身是版权客体的信息汇集而成的数据库,

一类是由非版权信息汇集而成的数据库。数据库的信息种类繁

多,其中有一部分数据库是既由有版权信息、又由无版权信息组

成的混合型数据库。数据库类似版权法中的汇编作品,但与汇编

作品并非完全一样。传统的版权法意义下的汇编作品是指对原有

的文学或艺术作品,或者其片段的汇编。而许多数据库是由并未

构成作品的数据或其他不受版权保护的材料所构成。这就需要对

法律作适当的调整。目前国际上比较一致的做法是将汇编作品的

内涵予以扩大,即不局限于作品或作品的片段的汇编,也可包括

数据或其他不受版权保护的材料的汇编,从而使得数据库作为版

权法中的汇编作品予以保护。将数据库作为汇编作品予以版权保

护是合理的,但是对于大部分数据库,特别是由数据或其他不受

版权保护的材料组成的数据库来说,仍面临着难以避免,甚至自

出版公司诉讼农村电话服务公司案就是一年

相矛盾的问题:①许多国家都要求数据库在选材和编制方面具有

最低限制的“原创性”,但在司法实践中很难确定,这意味着大

量数据库虽然在开发中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仍得不到版权保

护。如

例。经过辛勤编辑的信息因缺乏最低限度的原创性得不到法律的

保护,信息就会被任意拷贝、重组或出租、出售,这必然会挫伤

数据库开发者的热情,将不会再有人愿意做原始信息的采集工

作。对这类数据库如何保护,目前版权法尚无法解决。②数据库

中数据与信息内容的保护问题也难以得到很好解决。版权法的一

项基本原则是只保护表现,不保护作品包含的思想。数据库中的

事实数据和信息,一般属于版权法中的思想范畴,是不享有版权

的,版权保护的只是该数据库作为汇编作品的整体而言,这就不

可避免地产生这样的问题:在现今数字记录技术日益普遍使用的

情况下,可以很容易地采用电子方式拷贝数据库全部数据内容,

并加以重新编排,近而产生一个内容相同的数据库,却不会侵犯

原数据库的版权。这种情况常有发生,版权保护在这里无能为

力。针对版权法在保护数据库方面的不足、国内外法学家提出了

种种对策,如援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虽然起到一些补救作用,

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

软件是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软件本质上是难以保

护的,因为软件的复制方法简便且成本低廉,又极易隐藏,侵权

者只需一片磁盘,便能够轻易地复制出千百份复制品。软件表达

方式的特殊性、技术性、复杂性和难读性,使得软件侵权活动非

常隐蔽,不易识别。这就给法律保护提出了难题。对计算机软件

究竟采用何种法律形式保护,从 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是各国

计算机界、法律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曾主张用工业产权保

护,但很快就发现,工业产权中的专利法很难给予计算机程序保

护。因为编排计算机程序的语言只有有限的几种。这样就全使绝

大部分计算机程序达不到专利法要求的创造性和新颖性要求。于

是,有人主张将软件作为商业秘密,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保

护。但软件使用许可合同只能约束双方当事人,而不能对抗第三

者,且一旦泄密就失去保护的意义。因此,这种保护方式仍不能

成为保护软件的主要法律手段。也有人提出单独立法,但因各方

面的因素,单独立法的尝试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世

界上大多数国家确认计算机软件是版权法律保护的对象,但是计

算机软件能否享有版权保护的争论并未完全结束。用版权法保护

软件的优点确实很多,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例如,著作权法的

基本原则是不保护思想,只保护表现形式。但在实际运用中,思

想与表现形式很难区分。因而在许多判案上出现意见分歧,从而

增加了司法审理的难度。

多媒体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多媒体产品与数据库相近,是一部包括软件在内的复合体,

它将音频、视频、文字、图像、图形、动画等各种类型的信息任

意排列组织。多媒体作品比传统的单一媒体形式的信息密度大,

这一情况说明多媒体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媒

体作品并非只是原有媒体形式的简单叠加,它本身具有自己独具

的许多特点。如与用户随着问答完成信息交流的交互性。因此,

多媒体作品的保护给现行的著作权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学术

界争议较大的问题是:是否有必要为多媒体单独规定一类作品。

持肯定意见者强调多媒体不同于传统作品的特征,特别是可交互

性;持否定意见的人认为,多媒体没有改变其汇编作品的属性。

另外,制作多媒体产品,往往涉及大量的他人作品,如何取得权

利人授权,是国内制作多媒体企业最感棘手的问题,法学家对此

也没有良策。

)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

三、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手段

计算机网络的最大特点及效用在于其资源的共享性,它为跨

区域、跨国界的信息交换、传播、存贮、处理和利用提供了到目

前为止最为快捷方便的方法与途径。但进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

计算机网络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例如:垄断经济网络市

场,侵犯版权,公开污秽文件,非法盗用他人的数据信息,浪费

与滥用网上资源以及各种形式的计算机犯罪等等。由于网络信息

是通过空间电子化传递的,它又极易被获取、拷贝和传播,因

此,使得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法律保护手段

网络上的知识产权与传统知识产权相比,在内含上扩大了,

因此对其保护也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法律上具有特殊

性。下面从国内法和国际法两方面阐述如何保护网络环境下的知

识产权作品。

知识产权的国内法保护。

国内法保护是目前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途径。通

常情况下,可以采用归入原知识产权法体系或是以新立法形式加

以保护。

①归入原知识产权法体系加以保护。

面对新的网络环境,必须对传统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相关领

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首先应扩大知识产权法保护内容的范

围,对网络环境新出现的数据库、软件、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

都应作为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对象;其次,逐步缩小原知识产权法

中合理使用的范围,及对作品数字化行为属于一种新的复制方式

的统一定性;第三,对信息产品在网络中的传播发行是否属于出

版行为必须加以明确和规定。在此基础上把数字化作品归入相应

的知识产权法体系加以保护。

《私人秘密法》,

归入到著作权中加以保护。例如,我国著作权法把计算

机软件作为一类与文字作品并列的特殊作品给予保护。这也是目

前世界上对计算机软件最主要的保护方法。对于数据库,广大国

家比较一致的做法是将汇编作品的内涵予以扩大,即不局限于作

品或作品片段,也可包括数据或其他不受保护的材料的汇编,从

而把数据库归入著作权中的汇编作品予以保护。而对于多媒体作

品中各国通常是归入著作权作品范围,但是以单独作品还是以汇

编作品尚存争议。

归入工业产权加以保护。例如日本、法国、德国把计算

机软件列入商业秘密予以保护;美国、欧共体等国把计算机软件

列入专利进行保护,有的国家甚至把软件列入商标范围加以

保护。

②建立新的立法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许多国家除了将数字化作品归入原知识产权体系加以保护

外,还建立了一些新的立法对知识产权出于保护。

数据保护法。在信息财产中,除专有的财产外,更多的

原先属于公有领域;也有一部分信息财产原先是靠保密来体现它

的价值。这些信息财产则是传统知识产权难以过问的。在许多发

达国家,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而出现了各种旨在保护电子

计算机所存储的数据(即信息)的法律。如 年美国颁布的

年英国颁布的《数据保护法》,在加拿大的

省一级也颁布了《私人秘密法》,这些都是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

这种法律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法,受法律保护的客体

数据所有人,而是数据的来源

(数据)诚然可能是受版权保护的对象;但受保护的主体则不是

信息被收集人。在美国的《私

人秘密法》中规定一切收集和存储个人信息的代理机构,必须要

收集活动的目的,被收集人将来有何权利等通知被收集人;被收

集人有权要求看到自己的数据和提出修改意见;在代理机构要修

盟理事会

改关于某个人的数据时,必须通知该人等等。由法律规定可看

出,一部分原属于公有的或属于靠保密来保持价值的信息,处于

专门的法律保护之下,这部分信息并不受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这

种保护的目的,不在于维护信息所有人的专有权,反而在于限制

所有人扩散某些信息。这种限制,是取得可靠信息的保证,数据

保护法扩大了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的范围。

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新知识产权法。在德国要求用专门法

(而不是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不少专家

认为:版权法对于计算机软件并不是最合适的保护法,它是不得

已而求其次的选择,只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方式,从长远看,大多

数国家迟早要采用新的、前所未有的法律来保护软件。就目前来

看,计算机软件应当采用工业产权版权法这种边缘法来保护。随

着将来软件业进一步发展,不是没有可能以现有知识产权法之外

的某种新的知识产权法来保护。

保护数据库的新知识产权法。用传统的版权法对数据库

实行单一保护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目前版权法体系所无法

解决的。虽然目前尚不能对数据库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作出确切

的判断,但现有的发展动向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欧洲议会与欧

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关于数据库的知识产权条约》草案文本,提出对数据库予以特

殊的或单独的保护,实质上提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课题。这已

经超出了版权法,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范畴。

知识产权的国际立法。

数字化信息借助网络很容易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使

用,国家与地区的概念已经逐渐被网络给淡化了。网络环境下知

识产权的保护已不再只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事了,单单依靠国内

法自然无法有效地管理控制跨越国界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可见

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全球化将是以后保护知识产权的发展优

的《关于保护

势。目前而言,国际立法主要通过签订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以

及制定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的方式进行的,前者如《欧洲数据库

指令》,后者如《世界版权组织版权条约》、

文学和艺术作品若干问题的条约》、《伯尔尼公约》等等。

技术保护手段

除了在立法上完善对知识产权保护外,在网络环境下,特别

是对网络信息的保护,还应该从技术上加强监督,以确保网络信

息在使用时的安全。

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的最主要技术就是密码技术。密码是由明文、密

文、算法和密钥四要素构成,信息产权人通过一些算法、公式把

原始的明文信息转变成密码信息,加以保护。而掌握算法、公式

的密码钥是获取明文信息的前提条件。知识产权人则可以通过转

移密钥的方法获取报酬,防止他人盗用自己的信息。例如,日本

为保护光盘软件的版权,以密码的形式把许多软件锁定存储在光

盘中,当软件在计算机网络上运转时,可仅对用户需要部分将锁

打开进而向用户收取费用。

)用“信息的智能识别技术”保护知识产权作品。

“信息的智能识别技术”是把能够证明产权的信息、许可证

权限、制作数据或是发行渠道等信息直接嵌入受知识产权保护的

电子信息产品中去,用以识别使用者是否有权使用。例如,许多

网采用电子水印技术来保护自己。电子水印是一种还会因

为文件、数据等信息的编辑、修改、转化格式而改变,且不为肉

眼和一般软件所能看到,当盗版软件在网上出现时,版权人则可

以凭借水印来识破其违法行为。

)以“信息的访问控制技术”来保护网络上作品的知识产

权。

访问控制技术中最常用的就是“口令”和“身份验证”。另

企业内部网为例,根据本单位安全

外,系统管理员还可以通过对用户付与不同的权限来控制其访问

不同的信息资源,以防止非法用户对知识产权作品的盗用。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一种放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的服务器。用以监

测、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是一种使用非常广的网络

安全技术。以

需要,防火墙对外部网与内部网交流的数据进行检查,根据数据

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服务请求等因素对其实行“包过滤”,

只有满足访问控制标准的数据包才被允许通过防火墙,从而防止

了非法用户对内部网的访问,有效地保护了内部网上的信息。

防病毒技术。

要想对网上知识产权作品进行保护,对病毒的防范是非常重

要的,病毒的危害表现在对网上信息的破坏,它以其自我繁殖感

染性、危害性、传播迅速性以及隐蔽性等特点,使人们防不胜

防,谈之色变。从技术角度讲,对病毒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在服务

器上装载防毒横块、在计算机上安装防毒程序、在网络接口安装

防毒芯片以及使用杀毒软件等方式加以防治和保护。

此外,还有防泄漏技术、防泄密技术、信息自动恢复技术、

信息跟踪技术、系统安全评估等等。

是关于国际贸易规则的协议以及后来建总协定(

年 日正式成立,其前身是关贸世界贸易组织于 月

立的用以支持该协议的非正式国际组织。 的协议于

年年 月 月日开始实施,“临时适用”了 年,直至

日成立 在近半个世纪的“临时适用”过程中,在国

际上提供了一套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并对其缔约方

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作了具体的规定,几经修订和充实,为

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的宗旨和目标

的宗旨是: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以提高生活水平、

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长;根据可持续发

展的目标合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达

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大幅度削减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并消

个成员。个成员。其后,台湾成为第国是世贸组织的第

。 我或地区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其核心是《 协议》。

)是世界上唯一处理国家或地区与国家世界贸易组织(

一、

概述第一节

简介

与期刊文献工作第十一章

的基本原则二 、

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

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

易体系,以实现贸易的自由化。

的职能

①管理并组织实施世贸组织的各项贸易协定、协议;②为成

员提供谈判场所及所需的谈判准备和框架草案;③解决各成员间

发生的贸易争端;④对各成员的贸易政策、法规进行定期审评;

⑤协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

以保障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

协议

的基本协议、协定有: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年关贸总协)有关货物贸易的多边协议。包括《

定》、《农业协议》、《关于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的协议》、《纺织

品与服装协议》、《贸易的技术性壁垒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

措施协议》、《反倾销协议》、《海关估价协议》、《装船前检疫协

议》、《原产地协议》、《进口许可证协议》、《补贴与反补贴协议》、

《保障措施协议》;

《服务贸易总协定》及附件;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贸易争端解决程序与规则的谅解》等等。

的协定、协议为数众多,涉及诸多方面,但其基本原

则可用几个形容词概之:非歧视的、更自由的、可预见的、更具

竞争性的、更有利于欠发达国家的,详述如下:

最惠国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的含义为各国一般不得在其贸易伙伴之间造成歧

成员同

成员,这是非歧视原则

视,给予某一国一项特殊优惠,必须给予其他所有

样的优惠。在贸易中平等对待任何

的直接体现。但在特定情况下,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少数成员的

特殊利益需要,可以对最惠国待遇提出例外请求,经世贸组织许

可后,可暂时背离最惠国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是非歧视原则的另一体现。

国民待遇原则指一个国家给予在其国境内的外国公民、企业

在民事权利方面的待遇与其国内公民、企业的待遇等同,即外国

商品或服务在进口国内与其国内的商品或服务享有同等的待遇。

国民待遇原则的例外规定为:国民待遇不适用于政府采购,

不禁止单独支付给某种产品国内生产者的补贴,不禁止有关电影

片的国内放映数量限制等。

市场准入原则

世贸组织一个重要的目标是通过谈判逐步实现更大程度的贸

易自由化,促进开放贸易体制的形成。世贸组织一系列的协定、

协议要求成员分阶段逐步削减和取消关税壁垒和其他非关税壁

垒,扩大市场准入水平,促进市场的合理竞争和适度保护,进而

逐步实现贸易的自由化。

同样,市场开放原则在进口国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或有严重损

害威胁时,可以向世贸组织提出暂停履行相关义务或修改义务。

公平竞争原则

世贸组织认为,各国发展对外贸易不应该采取不公正的贸易

手段进行竞争,尤其不能以倾销和补贴方式销售本国的商品。为

了限制在对外贸易中采取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竞争, 年

关贸总协定》有关条款规定,某一缔约方以倾销或补贴方式出口

对中国经济

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加入

本国产品给进口国国内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有实质性损害威胁

时,受损害的进口国可以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从而对本国

工业进行保护。

世贸组织也反对各国滥用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而且,一成

员政府为维护公平竞争、国际收支平衡、公共健康、国家安全等

目的,在 授权下可采取措施,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透明度原则

的许多协议要求成员政府将有效实施的现行贸易政策、

法规及时公布于世。这就是透明度原则。

透明度原则也允许有例外,如中央政府授权的特别行政区和

地方政府可不实施所公布的政策、法规。

透明度原则能使各成员政府保证其商业环境具有稳定性和可

预见性,从而可鼓励投资、贸易,创造就业机会,给消费者带来

好处。

中国加入 ,利弊相携。弊是暂时的、局部性的,而利

是长远的、全局性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落

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落后的原因关键在于体制的不合理。改革开

放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如今,世界经济全球

化进程加快。加入

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不仅作为

后,中国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

的一员在世界贸易中享受权

利,履行义务,更重要的是,为了适应 的运作规则,中国

必须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管理模式、

政策法规、产业结构和统一规范的国内市场等等。因此将全面推

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加入

,总的说来,将全面促进其经济和社会的快

进中国的开放和发展,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而经济的

发展将促进教育、科技、文化以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

此,中国加入

速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赶上世界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

的运行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形式,

运行规则的市场经济环境,全面开放,引进外商、外资

机制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因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首先

将促进经济体制、经贸政策法规、产业结构、企业管理运行模

式、市场规则等方面的改革、调整、建立、健全和规范,形成符

和技术,公平竞争,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经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的冲击

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对我国现行体制的挑战和冲加入

击。体制是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虽然我国已转入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仍存留有计划经济的影响。因而首先必须进

行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调整。体制改革最关键的问题是所有制结

构的调整和相应的国有经济运行体制的改革,以及政府行政管理

体制的改革。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运作战线,合理收缩国有

经济的运作规模;进一步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根据国

民待遇原则调整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有利

的发展环境。

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与

政府行政管理首先要缩小管理范围,变管理为服务和监督;

规则接轨的政策法规体

系;放权于企业,减少人为干预,尽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

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的运作要求

通过积极改革,调整不适宜的体制,加速市场经济体制的完

善,才能适应

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格局将发生五大转

加入

后,中国必须按照

使我国市场全面开放

加入 规则履行义务,逐渐削减

运行机制的统一的

关税,取消配额、进出口许可证和出口补贴等非关税壁垒,对所

有进口的商品、外商和服务实行国民待遇,增加经济、贸易政策

的透明度,开放服务贸易等,建立符合

所有成员全面开放。市场,向

专家认为,加入

折:

从有限范围、有限领域的对外开放,走向真正全方位、宽领

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由试点型、政府主导型的计划经济为主体的开放格局,走向

以市场经济、以企业家为本位和法律框架下的对外开放。

由单方面自主的对外开放,走向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世界

经济全球化、经济改革一体化的对外开放。

由所谓的中国国情、中国特殊性的对外开放,走向遵循国际

通行规则、规范的对外开放。

由过去的以改革推动对外开放,走向以开放促进改革。

以上五个转折将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五个显著的变化:

①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变化;②法制环境的变化。根据

规则的要求对所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废除或制定;

③市场环境的变化,即真正把市场作为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

段;④企业环境的变化,即真正做到企业自主,减少政府干预;

⑤对外环境的变化,即遵守规则开放市场,保证进入全球市场的

权利。

运行机制的市场,

我国经济体制刚刚转型,市场远未发育成熟,存在着各地政

策不统一,法规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而普遍,价格扭曲,

竞争不公平、不正常等问题,为建立符合

必须在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全面调整、统一、规范国内市场法

,我国必须按照其协

规,以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加入 将使我国市场规则化、自由化

即是依靠为数众多的协定、规则来规范世界贸易市场

和经济活动,以建立一个完整而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

系,从而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实行规则化管理是为了实现自

由化,这与我国的“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如出一辙。只有遵守

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协商所达成的规则,才能顺利、自由地进

行贸易。我国市场素来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人们习惯于依靠

关系办事,规则意识普遍很差。加入

议、协定建立健全市场法律和规则,排除不合理的人为干预和关

系网,所有活动皆依规则而进行,建立稳定、统一、具有透明度

的市场环境,与国际市场接轨,以利于进行国际贸易,更多地引

加入

进外商、外资和技术,同时也将我国的产品和服务等推向世界。

,将加快我国全方位的法制化、规则化建设,彻

底打破国人数千年遗留下来的关系意识,建立、增强规则意识。

这不仅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也利于我国文化的建设和进步。

加入 使我国市场竞争国际化升格

加入 意味着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主流,我国的市场将

与国际市场融合,且中国泱泱大国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市场,

外国的产品、企业、服务、资金、技术等将会大量进入。因此会

带来我国各行业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且竞争的格局会大大改变,

对手多是世界有名的、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竞争的焦点也不再是

低层次的价格战和无规则的扭曲竞争,而将是以人力资源开发和

技术创新为基础,以资本营运为纽带,以品牌和服务为基本手段

的高层次的竞争,是规则化的公平竞争。

竞争带来发展和进步。国际化竞争,无疑会使国内一些实力

较弱的企业受到冲击甚至破产,一些垄断性行业则必须全面改

革,彻底改变经营方式才能提高竞争力。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必

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二、加入

须进行重大调整,与国际产业链对接,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促

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入

对一些行业、企业的冲击所造成的失

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主要是由其对经济的影响决

定的。一方面,加入

将带来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业现象,会带来社会暂时的不稳定;而另一方面入世带来的商品

价格降低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对教

育、科技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且,由于全方

位开放和全球化统一,将会引起我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碰撞和融

合。因而总的说来,加入

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后,人们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就业。就业压力来自

加入

加入

产,人员失业,以及国家为应对

三个方面。首先是由于激烈的竞争导致没有实力的企业倒闭破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

裁员。这些会使数以百万计的人员失业。第二方面是人口自然增

长所带来的新增劳动力。目前我国正进入劳动力资源增长高峰

期,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 万人年大约年均新增劳动力

以上,其中“十五”期间年增 万人左右。第三方面是农村

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由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不断提

高,加之入世后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按

万农民进城。过去目前速度,每年约有

村劳动力上亿人,现有农村剩余劳动仍在

年全国转移了农

亿左右,其中常年

流动的农民工在 万左右,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年我国有剩余劳动力 万,未来

年我国每年需创

日发布的数字,万个就业机会。据新华社造

加入

万个就业机会。加入

后由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外企进入,我国每年将增

年后,各行业就业增长量

后的就业机会有减有增,但从以上数据可

为:纺织业 万人,服务业 万人,服装业 万人,

万人,食品加工业建筑业 万人。

总之,加入

看出,新增的就业机会与剩余劳动力之间尚有较大的差距。由于

全球性经济滑坡,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将会有一个较高的

失业率。

对我国教育、科技的影响加入

规则,参与世界竞争,我国融入全球化主流后,执行

各个方面都将与世界接轨,教育也不例外。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

求人才的要求,提高国民知识、文化素质的需要,外国教育产业

的进入以及外资的引进,都将加快我国教育的全面改革和发展。

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学制、学习方

式、教师聘用制度、经费来源、办学形式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建

立适合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以培养既有突出专长,又具有复

合知识结构,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高级

人才。

也将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加入

力,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为了赶上世界科技新潮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

力和国际竞争力,科技行业必须转变观念,彻底改革不适宜的管

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利于激励科

技人员创新、实现科技产业化的新体制。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也是立国之本。教育、科技是经济发

展、民富国强的决定性因素,又受制于经济的发展水平。教育科

技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加入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人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地域不

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

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加入

后,中国与世界经济潮流融合,将形成一个与世界统一的、

开放的市场,各种经济社会活动都会有外国人参与并遵循国际共

同的游戏规则,而且会有外国的文化产品大量进入,因此必将会

带来多国文化的交汇、碰撞和融合,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强势文

化”,会对我国的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有许多趋向变革、奋发进取的积极因素,

同时也有一些保守、落后、封闭的消极因素。积极的方面如勤

劳、奋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忠诚、博爱、天人合一等将会

在全球化进步潮流中得以弘扬;而消极的方面如长期的封建君主

专制所带来的不平等;起源于封建家族宗法的纵横交错的关系

网,人情高于一切,人际关系决定一切的状况;淡薄法制重人治

的状况;保守、封闭的意识;现阶段难以遏制的官场腐败、制

假、欺诈现象,信用危机、拜金主义、物欲恶胀、道德沦丧等

等,与国际通行规则、世界先进文化严重相悖。因而必将受到无

情的冲击和摒弃。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摒弃消极因素的同时,

中国文化也将会受外国文化的影响,这包括外国优秀文化和不良

文化的影响。因而,我们必须抵制不良文化,积极吸收外国文化

中平等、公平竞争、法制化、规则化、诚信、自立、创新、开拓

等积极因素,从而使我国文化成为世界先进的强势文化,对经

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后中国信息第三节    加入

服务业的机遇和挑战

带来的信息需求一、加入

宣传 及其协议、规则的需求

我国国民总体素质不高,对 及其规则、协议的了解、

也有不同的看法、认识。我国认识都很有限,对中国加入

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加入

生提出,“统一对入世谈判的认识,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世贸组

织。没有搞清楚,就谈加入的利弊,难免产生片面性和随意性。

有些人认为,人世就等于立即全面开放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就等

于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并以此为假设分析入世对我国经济的冲

击,颇有入世大难临头之势。还有些人认为,人世之日就是中国

完成建立市场经济之时,就是中国分享全球经济贸易投资利益之

织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的结果。”

时,大有入世黄金万两之感。这些片面的结论不少都是对世贸组

因此,极需要通过各种媒体

有一个都对

的基本知识进行全面、详细的宣传,使我国大多数民众

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或认识,并对我国加入

客观、正确的认识。

的核心,是使世界贸易得以顺利的规则、协议是

进行、走向自由化的保证。我国由于长期封建家族宗法的影响,

人情、关系成了人们办事的“通行证”,而规则、法律没有起到

该起的作用,人们普遍缺乏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入世意味着要

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一切按规则办事。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巨大进步,因而也将是一个艰难的进程。必须全方位地大力宣

对我国信息服务业的有利之处

传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宣传 的规则,改变国人的观念,

培养国人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加入

后,商

后,我国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面对国

际化的激烈竞争,各行业都需要及时了解经济、贸易、商业、科

技、市场等各种信息。在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已成为主要的生

产资源之一。知识和信息能创造经济价值、创造财富。谁先占有

了新知识和新信息,谁就能赢得商机和成功。加入

业、经济、科技方面的信息需求将会大大增加。

培养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新型人才,提高国民的知识、文化

素质,改革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和发展等方面,

同样需要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此外,与世界各个国家的人往来,

还必须了解各国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这方

方面面信息需求的增加,为我国的信息服务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

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入

有利于我国信息服务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加入 将使我国的信息服务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

参与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发达

国家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将大大促进我国信息服务机构,尤其

是图书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使之走向多样化、自由

化、竞争化。服务政策和服务模式也将更加趋于产业化,从而更

有利于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有利于我国有效利用国际信息资源和市场。

根据 服务贸易协议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

和市场准入原则,我国将可以有效利用国际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

资源和市场,为我国国民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发展我国的信

息服务业,同时也可将我国的信息服务推向世界。

)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快我国信息服务

后我国信息服务业面临的挑战二、加入

业的现代化建设。

后,随

我国信息服务业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不高,要提高国际

竞争力,必须跟上世界先进的信息技术水平。加入

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和透明度的提高,投入我国的外资会大大

增加,直接的技术引进和转让也会变得更容易,因而能促进我国

信息服务业的现代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后,具有技术竞争优势的外国产品和企业将大量

)有利于我国信息服务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加入

进入我国市场,迫使我国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创新、进步的步

伐,从而实现产品更新、产业发展。为保证其技术创新和经营活

动的成功,广大企业必须依靠信息咨询,分析研究与企业有关的

国外技术和市场信息,为技术创新和经营活动提供依据。我国信

息服务机构必须顺应形势,抓住机遇,加强或建立以市场需求为

目标的信息服务体系,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传递信息,为企

业开展信息服务,特别是网上信息服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的统一,进一步推动我国信息机构的信息服务走向市场化和产

业化。

首先,国外大型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

系统、雄厚的资金、优秀的人才、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

以及先进的手段,这些会使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在竞争中处于劣

势。外资信息企业将会抢占我国信息市场,并可能凭借他们的优

势迅速发展,从而使我国信息服务业处于不利的地位。目前已有

数百家海外咨询公司在华登陆,而世界大咨询公司如麦肯锡、安

达信、毕马威等均已在中国立足并活跃于中国咨询市场,对我国

的咨询业造成了冲击。

其次,外资信息企业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的使

对我国图书馆的影响三、加入

用,他们会按国际价格,以优厚的薪金和福利待遇从我国信息服

务机构中挖走优秀人才,给我国信息服务业尤其是图书馆造成更

大的人才危机。

对其冲击相对较小,图书馆为公益性服务机构,加入

但仍会有较大的影响。其机遇在于,由于开放、竞争、与世界全

方位接轨,将大大促进图书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改变

服务模式,逐步与国际图书馆接轨;引进外资和技术,开展多种

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

技术,将大大提高我国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水平,从而能使传统

收藏与现代技术得到很好的结合,图书馆功能得到强化和扩展,

加入

使图书馆成为资源最丰富、检索手段多样化的信息中心。此外,

有利于将我国的特色信息资源如古籍文献资源、国家

经济信息、民族文化信息、国家自然资源信息、旅游资源信息等

等推向世界,使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成为世界信息资源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国图书馆的负面影响在于,图书馆将被推加入

入国际竞争市场,缺乏竞争力和创新意识的图书馆有可能被淘汰

出局;而大量新兴的信息服务机构直接面向市场,其灵活多样、

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对各阶层的用户均有

极大的吸引力。这些用户再也不会像从前一样把图书馆作为最重

要甚至是唯一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了。在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下,图书馆原有的优势地位被削弱了;再者,图书馆将可能面临

比较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

后由于全面开放,与国际接轨,信息总的说来,加入

需求也大大增加,我国图书馆将成为世界图书馆网络的重要节

成为知识信息的集散中心,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更

后期刊文献信息的定位

后期刊文献信息的定位

第四节    加入

一、加入

年为

大的作用。而作为图书馆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期刊文献信

息,也将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

无论是在纸质文献时代,还是在电子文献信息迅速发展起来

的复合文献时代,期刊文献信息历来是人类文献信息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据调查,在

信息传播、学术交流方面,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经济活动,其信

以上。以上来自期刊,有的学科领域甚至高达

后,期刊文献信息将以其传递周期更趋于短,时效快,

内容新而详细,载体形式具纸质、光盘、网络等多样化而在宣传

规则,传递经济贸易信息,传递教育、科技、文化的改革、

创新和发展信息的过程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有关资料,美国期刊百强的发行总量 亿册,

亿册,亿册,年为 亿册;

其发行量的订阅情况见表

息源

加入

年为

年为

表 美国期刊百强发行量的订阅情况

亿,期刊的市场潜力很大。但我国国民的知识和文

年有期刊

美国期刊百强的发行总量和订阅情况充分显示,在信息技术

高度发达的美国,仅仅是纸质期刊,尚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若

加上网络期刊、光盘期刊,那期刊在传递知识信息中的作用更是

难以估量。我国 种,总印数 亿册(尚

年发行总量的一半),全国人均 册

欧美人均期刊

不到美国期刊百强

多。 册左右,日本人均 册左右。 我国人

口已超过

化素质总体偏低,对期刊信息缺乏足够的接纳和吸收能力。国民

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而期刊文献信息对

提高国民素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们利用各种期刊传播的信

息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开展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研究

等等,而反过来,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科技、经济的发展,

又会促进期刊的发展;期刊所刊载的各种信息体现了特定时期人

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以及科研发展所达到的高度,期刊

所载文章质量的高低又反过来影响与制约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

和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 两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

加入 将大大推动我国期刊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与世

界期刊出版业接轨,改变期刊经营理念,实行产业化、集团化经

营,创立期刊品牌,增强期刊营销手段。从而提高期刊质量,提

高竞争力,满足人们的各种信息需求。总之,期刊文献信息的作

用和效果在入世后各行业的改革、发展、竞争中将会更加明显、

更加突出。

详细的 知识宣传,给国民予正确的引导,增强国民的规则

以及中国加入 缺乏了解和正确认识的状况,积极开展系统、

加入 的规则协议后,针对我国国民素质偏低,对

及时而系统地宣传 的规则、协议

二、加入 后期刊文献信息的作用

个学科的占 ,一个学科的占

常用西文期刊载文情况的调查统计,一种期刊内容涉及 个学科

。一个学

科的论文资料只有 登在登载在与本专业相同的期刊上,

来源于期刊。而且

登在刊名似乎与本专业无关的

期刊上。③发展快。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期刊的载体形式和种类

形式上。载体形式如光盘形式和网络形式等;而普及读物形式、

目录、索引、文摘、专题论文选萃形式等则是现代期刊在种类形

式上的另一个发展。载体形式和种类形式都还有继续发展、增加

的趋势。④出版周期缩短。时事新闻期刊周刊化;学术期刊由季

刊改为双月刊,双月刊改为月刊;文体期刊、生活娱乐期刊、文

摘类期刊则趋向半月刊。⑤已成为最新、最快、最主要的文献信

息资源。期刊在品种、数量、内容形式上的发展提高了期刊信息

资源的价值。如前述,读者需要的信息

是首先通过期刊发表的。

期刊信息新颖、快速、内容完整详细,绝大多数最新的研究成果

再者,期刊文献信息内容完整、详

细且篇幅有限,非几十万字的大部头著作,很符合生活节奏较快

的现代人扩充知识结构的阅读需要和阅读习惯。

规则、协议的由于现代期刊的以上特点,将成为宣传

重要媒介。 的规则、协议为数众多,且随着经济贸易的发

展在不断地产生新的协议。期刊种类多、发行量大、内容丰富、

亿册。而且,期刊除了订阅,可方便地在街边驻

我国 种。 且发行量很大,如前所述,仅

意识,是我国积极应对 的一条重要途径。期刊文献信息对

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期刊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①数量多。世界每年出版期

万种,

宣传

刊近

是美国期刊百强 年的发行总量便达 亿册;我国

的总印数

足购买,易于获取。②内容丰富。无论是新闻期刊还是专业学术

期刊、生活娱乐期刊等,刊载的内容都十分丰富。据对

的占

与本专业相关的期刊上,另外

电子形式与纸质形式正竞相发展,且期刊易于获取,符合现代人

的阅读习惯,因此可以对 的规则、协议进行广泛、及时、

通俗、详细、系列化的大量、反复的宣传,使国人充分地了解

的基本原则和各种协议,培养规则、法律意识,提高综合

素质,从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及时传递经济、贸易新信息

加入 后,市场竞争将会日趋激烈。各种经济、贸易、

商业、科技等信息对于各种公司、企业、商家等十分重要,他们

需要全面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和市场的情况。如企业必须掌握国

内外同类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经营管理方式,人才状况,技

术水平,产品类型、质量、水平及产量等情况,了解市场需求状

况,知己知彼,从而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新产品开发方向、生

产规模等,以保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谁先拥有新信息,谁就能

赢得商机、赢得成功。

期刊可通过各种形式,尤其是网络形式及时而详细地传递发

达国家新的经济研究动态,传递世界及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

信息,各种贸易信息、投资信息、商品销售、求购信息、新技术

信息、旅游资源信息等等,为经济研究和各种经济活动提供及

时、准确、有效的信息。

及时而详细地传递各行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加入 将迅速促进我国教育和科技体制的全面改革,从

而推动教育、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专业学术期刊成为传递知识创

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最新成果的主要媒介。

传递各行业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的期刊属于专业学术

期刊,其中包括科技期刊。专业学术期刊荟萃各专业学科的研究

信息,发表大量创新性、前沿性的学术论文,内容丰富,种类繁

多,能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各类读者的学习、研究需求,对

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和发

据调查,美国科学家情报需求的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来源于期刊论文,英国电器工程师使用的情报源 是专

业期刊,前苏联科学院属各部的化学家自然期刊的利用率占全部

文献的

学术期刊首先具有开展学术交流的功能。专业学术研究、知

识创新的主体是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人员,他们通过教学、科研

实践获得创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即他们发现的新现象、新规律,

总结的新观点、新经验,创立的新学说、新方法,往往首先发表

在相应的学术期刊上,通过学术交流,得到同行的承认、推广和

应用,或者以新的学术思想对传统的学术思想进行挑战,从而推

动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学术期刊对于人才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领域,各专业

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学术期刊的信息资源。教师需要不断地从学

术期刊中了解其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及时吸收新理论、

新知识、新信息,以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跟上学科的发展。同

时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进行知识创新,发展专业理论。

学生需要从专业学术期刊中获取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验证、

充实所学的专业理论,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开阔视野,拓宽思

路,培养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

创新思维能力等,拓宽知识结构,了解社会需要,按照国际市场

的人才需求标准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高校图书馆中,学术

期刊文献信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图书馆藏

是已装订的过刊,并藏有 种外刊;日万册,其中书

本放送大学专为终生教育而设立,其图书馆藏书 万册,杂志

种。

期刊文献信息对于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再就业教育同样有

着重要的作用。成人的学习以自学为主。自学,仅靠一两本专业

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材只能为自学者建立一个知识构架,尚需

年,这些单位就增加产值

的一种新型钻井液,被全国

要大量的相关知识去充实。学术期刊文献信息内容新而极其丰

富,有理论研究成果,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自学者一个必不

可少的知识信息源。通过从期刊中吸收大量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并

加以自身的实践经验,才能使专业理论构架得以充实和丰富,从

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此外,期刊文献信息不仅能为失业者提

供新的就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提供就业信息,给失业者精神安

慰,将成为失业者的良师益友。

年至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学理论、应用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及各种科

技信息的一类期刊。科技期刊不仅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创新和发

展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科技期刊信息是潜在的巨大的

生产力。一方面科技期刊为科研人员提供各时期各行业学科的最

新研究成果,使他们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创新研

究。再者新的研究成果不仅通过科技期刊发表、传播,而且以科

技期刊为中介实现向生产力的转化。例如《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发表的振动出矿技术被全国几百个生产单位采用,仅

亿元。《高等化学学报》报道

多个油田采用,创经济效益达

亿多元。作为连续出版物的科技期刊,如同一座桥梁持续连接科

技、知识创新与应用的两个过程。一方面,学术期刊反映创新成

果,是研究工作的总结;另一方面,它又是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的开始。正是这座坚固的桥梁持续地促进科技、知识创新,使充

益。

分利用创新成果成为现实,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科技期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而同时又促进了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种,无论是数量或至 年,我国已有各种科技期刊

不仅如此,质量,深度或广度,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我国的科技新成果也通过科技期刊推向世界,在国际科技界进行

交流、推广。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依据美国的三种在国际上颇

《工程索引》具影响的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

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 )而进行的统计, 年我国

科技工作者在国际上发表论文(含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共

篇,按论文数排名为世界第 位,前 位依次为美国、日

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我国高质量的论文在

发表的论文所引用。

国际上的影响加大,一些论文已被哈佛、牛津大学和 等大

和公司及著名期刊

及时而广泛地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知识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几乎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意识,国

家也没有相关的立法。改革开放后,在与世界的经济交往中,碰

到了不少这方面的问题,吃了不少亏。现在,已有了著作权法、

商标法、专利法等相关的法律。但是,除最新修订的专利法与

)差距较小外,著

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

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作权法、商标法等不仅在条文上与

不相适

且更主要地存在着实施、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意识薄弱及对相关

法律的执行力度远远不够等要害问题。因而,人世后,在知识产

权领域,当务之急是删除和修改我国相关法律中与

应的地方,增加 中已有要求而在我国法律中尚属空白的规

定;同时,积极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意识,创造良好的知识

产权执法环境。为此,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普及工

作。

期刊文献信息已成为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媒介,从

的宣传到我国相关法律的公布、解释,以及具体案例的解

决方法等都能进行广泛的宣传,而期刊的连续性又可实现反复、

深入的宣传。通过广泛、反复、深入的宣传,才能转变国人的观

念,培养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我们的企业或个人能更好地掌

握和运用知识产权法来参与市场竞争,保护自己,争取主动。

后我国文化所面临的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汇、

及时而广泛地传递世界各国的文化

加入

碰撞和融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它影响着我国与其他

国家之间进行的经济贸易活动。文化的差异将影响双方的交流,

甚至可导致合作的失败。

文化产生于不同地域不同生态或自然环境下的不同民族或人

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是明显的,有些甚至是很大

的。这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因而

在世界全球化过程中跨文化交际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最典型的

差异如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国人十分注重人情关系,

时时事事都考虑使用人情关系,为了人情帮人办事,办任何事都

要找人情关系。人情、面子已成为不成文的但却是牢不可破的法

规,这些法规约束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形成一种不利于经济和社

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带来了腐败、造假、欺诈等严重的不良社会

现象。而美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很少顾及人情面子,他们常按照规

则,公事公办,不讲情面,即使是亲朋好友也是“人”、“事”两

清,对事不对人。在处理公务时,从不受感情驾驭,而以法律、

规则为准,符合法则的事,乞丐来了也给办好,不符合法则的

事,对总统也不给办,公私分明。这与中国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另一典型差异是在交际的过程中,中国人语言中庸、委

婉、圆滑,让美国人感到“模棱两可”、“不确定”,而美国人直

言快语,无所顾忌,则让中国人觉得美国人不拘礼仪,甚至有点

霸道。再者,不同国家民族身势语的差异也很容易造成误会。例

如,多数民族用点头表示“是”或“同意”,摇头表示“不是”,

但希腊人则用摇头表示“是”,用面部向前,头向后仰的动作表

示“不是” 在中国,长辈抚摸小孩子的头表示慈爱,而在泰

国,抚摸小孩子的头则被认为是对孩子的侮辱等等。

世界各国文化的差异不胜枚举。加入 后,中国将全方

界文化。总之,加入

位融入世界全球化潮流,各种经济、贸易、商业活动等都将会遇

到不同国家民族的合作者,充分了解合作者的文化习俗,对合作

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常常一个小小的误会便会导致全盘的失

败。此外,人世后,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会大大增加,而国人也

会更多地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观光旅游,这些都需要了解各国

的文化民俗,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期刊文献信息可广泛传播世界各国的文化。社会科学类的学

术期刊登载研究各国民族文化的论文,在知识层次的人群中传播

各国的文化;经济类期刊在传播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及贸易、

商务信息的同时,自然也要涉及各国的民族文化,因为民族文化

体现在各民族的任何活动中,而在经济贸易和商业交往活动中尤

其占有重要的位置;发行广泛,为大众所喜爱的文化生活类期刊

是宣传世界文化的主体,它们常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介绍世界

各国的民族文化、风俗人情,在广大的普通民众阶层广泛地宣传

世界各国的文化,如《世界文化》、《世界知识画报》、《知音》

(海外版)、《世界妇女博览》等便是专门宣传世界文化的期刊。

发行量较大的文学类期刊所刊载的外国文学,则间接地宣传着世

后,期刊文献信息将以其数量多、传

播广泛、内容新而完整、具连续性而对传播世界文化、宣传和发

展中国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研究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道德与文明

法音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孔子研究

齐鲁学刊

人文杂志

世界宗教研究

天风

现代哲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科学

心理学报

心理学动态

北京

北京

上海

南京

天津

北京

太原

济南

曲阜

西安

北京

上海

广州

北京

上海

北京

北京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哲 学

附录一  中国核心期刊文献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哲社版

哲学动态

哲学研究

中国道教

中国穆斯林

中国天主教

中国宗教

周易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

自然辩证法研究

宗教学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东北师大学报

复旦学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甘肃社会科学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贵州民族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黑龙江民族丛刊

湖北大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社科学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回族研究

哲社版

哲社版

哲社版

哲社版

哲社版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济南

北京

北京

成都

北京

北京

长春

福州

上海

兰州

南宁

贵阳

新乡

哈尔滨

武汉

长沙

上海

武汉

银川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 刊

季 刊

双月刊

月 刊

季 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哲社版

社科版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统计学、人口学

人文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江海学刊

江汉论坛

江苏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满族研究

民族论坛

内蒙古社会科学

南京大学学报

南京师大学报

南开学报

清华大学学报

求是学刊

人口学刊

人口研究

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与经济

山东大学学报

山东师大学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上海统计

社会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辑刊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学研究

深圳大学学报

世界民族

文史哲版

哲社

社科版

哲社版

哲社版

哲社版

社科版

哲社版

长春

南京

武汉

南京

南昌

沈阳

长沙

呼和浩特

南京

南京

天津

北京

哈尔滨

长春

北京

北京

北京

济南

济南

西安

上海

上海

上海

沈阳

长春

北京

深圳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世界知识

数理统计与管理

思想战线

四川大学学报

统计与决策

武汉大学学报

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师大学报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西域研究

厦门大学学报

新疆大学学报

学术交流

学术月刊

云南社会科学

郑州大学学报

中国藏学

中国人口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统计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中山大学学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社版

哲社版

哲社版

社科版

社科版

哲社版

哲社版

北京

北京

昆明

成都

武汉

武汉

兰州

兰州

成都

重庆

乌鲁木齐

厦门

乌鲁木齐

哈尔滨

上海

昆明

郑州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武汉

广州

北京

半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半年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哲社版

社科版

哲社版

哲社版

半月谈

北京国务院办公厅中国机构

比较法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当代世界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当代思潮

党的文献

党建

党建文汇

党建研究

党政论坛

东南亚纵横

法律科学

法商研究

法学

法学家

法学评论

法学研究

犯罪与改造研究

妇女研究论丛

工会理论与实践

公安大学学报

国际问题研究

国外社会科学

北京

北京

上海

北京

济南

北京

北京

北京

沈阳

北京

上海

南宁

西安

武汉

上海

北京

武汉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半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政治、法律

望:新闻周刊

拉丁美洲研究

理论导刊

理论探索

理论探讨

理论学刊

理论与改革

辽宁青年

领导科学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毛泽东思想研究

美国研究

民主与法制

青年研究

求实

求是

人民检察

人民司法

日本学刊

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探索

特区理论与实践

外交学院学报

现代法学

行政法学研究

学习与探索

北京

西安

太原

哈尔滨

济南

成都

沈阳

北京

郑州

北京

成都

北京

北京

北京

南昌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成都

武汉

北京

重庆

深圳

北京

重庆

北京

哈尔滨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半月刊

周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半月刊

月刊

月刊

半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政法论坛

政治学研究

政治与法律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中国法学

中国监狱学刊

中国青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中国行政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中外法学

保险研究

北方经济

北京商学院学报

财会通讯

财会研究

财会月刊

财金贸易

财经科学

财经科学

财经理论与实践

北京

北京

上海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保定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呼和浩特

北京

武汉

兰州

武汉

太原

成都

成都

长沙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不定期

不定期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经 济

财经论丛

财经问题研究

财经研究

财贸经济

财务与会计

财政研究

城市改革与发展

当代财经

当代经济科学

当代经济研究

当代亚太

东北亚论坛

东欧中亚研究

对外经贸实务

福建论坛

改革

改革与理论

改革与战略

港澳经济

工业技术经济

管理现代化

广东金融

广西会计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研究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经济评论

国际经贸探索

杭州

大连

上海

北京

北京

成都

南昌

西安

长春

北京

长春

北京

武汉

福州

重庆

郑州

南宁

广州

长春

北京

广州

南宁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广州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问题

国际商务

国际商务研究

国有资产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

湖北财政研究

湖南经济

会计研究

集团经济研究

价格理论与实践

价格月刊

建筑经济

江苏经济探讨

江苏农村经济

江苏商论

江西农业经济

金融理论与实践

金融研究

金融与经济

经济改革

经济管理

经济经纬

经济科学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经济论坛

经济评论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北京

北京

北京

上海

北京

北京

武汉

长沙

北京

苏州

南昌

北京

南京

南京

南京

南昌

北京

南昌

西安

北京

郑州

北京

北京

石家庄

武汉

北京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半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经济师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探索

经济学动态

经济学家

经济与管理研究

经济纵横

经营与管理

拉丁美洲研究

林业经济

煤炭经济研究

南方经济

南方农村

南开经济研究

农场经济管理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导刊

农业技术经济

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现代化研究

欧洲

企业管理

企业活力

企业家

太原

成都

太原

太原

昆明

成都

北京

长春

天津

北京

北京

广州

广州

天津

哈尔滨

北京

成都

杭州

北京

沈阳

北京

长沙

北京

北京

郑州

武汉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半月刊

企业经济

商场现代化

商业经济文荟

商业经济研究

商业经济与管理

商业研究

上海保险

上海财税

上海会计

上海金融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企业

涉外税务

审计理论与实践

审计研究

审计与经济研究

生态经济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文汇

世界经济研究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农业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税收与企业

税务研究

财政

四川会计

特区经济

南昌

北京

广州

北京

杭州

哈尔滨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深圳

沈阳

北京

南京

昆明

北京

上海

上海

北京

北京

北京

太原

成都

成都

深圳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投资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

物资流通研究

西亚非洲

现代国际关系

现代企业导刊

现代日本经济

学术研究

亚太经济

银行与企业

邮电企业管理

渔业经济研究

浙江经济

证券市场导报

中国财政

中国房地产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金融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问题

中国劳动科学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农垦经济

中国农业会计

中国审计

中国税务

中国投资管理

北京

上海

沈阳

北京

北京

北京

长春

广州

福州

武汉

哈尔滨

杭州

深圳

北京

天津

北京

北京

北京

厦门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中国土地

中国物价

中国物资流通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中外管理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京档案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比较教育研究

编辑学报

编辑学刊

编辑之友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出版发行研究

大学图书馆学报

档案

档案管理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研究

档案与建设

电化教育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高教探索

北京

北京

武汉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上海

太原

成都

北京

北京

兰州

郑州

北京

北京

南京

兰州

武汉

武汉

北京

广州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 刊

月 刊

月 刊

季 刊

双月刊

季 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 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文化、教育

高校理论战线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国际新闻界

黑龙江高教研究

湖南档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吉林教育科学

江苏高教

教育科学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评论

教育探索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与经济

教育与职业

科技进步与对策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管理研究

科学学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研管理

兰台世界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情报科学

情报理论与实践

情报学报

北京

广州

北京

哈尔滨

长沙

上海

长春

南京

大连

太原

福州

哈尔滨

北京

武汉

武汉

北京

武汉

北京

呼和浩特

天津

北京

沈阳

沈阳

北京

长春

北京

北京

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情报杂志

情报资料工作

人民教育

软科学

山东教育科研

山西档案

上海成人教育

上海档案

上海教育科研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收藏家

四川档案

体育科学

体育文史

体育学刊

体育与科学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图书发行研究

图书馆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论坛

图书馆杂志

图书情报工作

图书情报知识

图书与情报

外国教育研究

西安

成都

济南

太原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北京

成都

北京

北京

广州

南京

天津

合肥

长沙

天津

哈尔滨

银川

广州

上海

北京

武汉

兰州

长春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季 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 刊

双月刊

月 刊

季 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外国教育资料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现代传播

现代教育论丛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现代远距离教育

新闻爱好者

新闻大学

新闻界

新闻实践

新闻与成才

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与写作

新闻战线

新闻知识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浙江档案

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成人教育

中国出版

中国档案

中国电大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高教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中国记者

上海

武汉

西安

广州

北京

哈尔滨

郑州

上海

成都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西安

北京

杭州

长春

济南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 刊

月 刊

季 刊

双月刊

月 刊

月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半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中国软科学

中国特殊教育

中国体育科技

中国图书馆学报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辞书研究

日语学习与研究

外国语

外语电化教学

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界

外语学刊

外语与外语教学

现代外语

演讲与口才

语文建设

语言文字应用

中国俄语教学

中国翻译

中国科技翻译

北京

北京

北 京

北 京

北 京

北 京

沈 阳

北京

上海

北京

上海

上海

西安

北京

上海

哈尔滨

大连

广州

吉林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双月刊

双月刊

季 刊

月 刊

季 刊

月 刊

双月刊

月 刊

季 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语言、文字

北京文学

大家

当代

当代外国文学

当代文坛

当代作家评论

俄罗斯文艺

国外文学

红楼梦学刊

花城

解放军文艺

鲁迅研究月刊

民族文学研究

明清小说研究

青年文学

清明

人民文学

散文

上海文学

诗刊

十月

世界文学

收获

通俗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

北京

昆明

北京

南京

成都

沈阳

北京

北京

北京

广州

北京

北京

北京

南京

北京

合肥

北京

天津

上海

北京

北京

上海

武汉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文 学

外国文学动态

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研究

文学评论

文学遗产

文学自由谈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研究

文艺争鸣

小说月报

新文学史料

译林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作家

中篇小说选刊

钟山

作家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当代电影

当代戏剧

电视研究

电影创作

电影通讯

电影文学

北京

北京

武汉

北京

北京

天津

上海

北京

长春

天津

南京

长沙

北京

北京

福州

南京

长春

北京

北京

西安

北京

北京

北京

长春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艺 术

电影新作

电影艺术

黄钟

剧本

美术

美术观察

美术研究

民族艺术

人民音乐

上海戏剧

世界电影

书法研究

四川戏剧

舞蹈

戏剧

戏剧艺术

戏曲艺术

新美术

艺术百家

音乐创作

音乐研究

音乐艺术

中国电视

中国京剧

中国摄影

中国书法

中国戏剧

中国音乐

上海

北京

武汉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南宁

北京

上海

北京

上海

成都

北京

北京

上海

北京

杭州

南京

北京

北京

上海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中国音乐学

中外军事影视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安徽史学

当代中国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抗日战争研究

历史档案

历史研究

民国档案

清史研究

史林

史学集刊

史学理论研究

史学史研究

史学月刊

世界历史

文博

文史哲

文史知识

中共党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农史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北京

北京

北京

合肥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南京

北京

上海

长春

北京

北京

郑州

北京

西安

济南

北京

北京

北京

南京

北京

北京

季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历 史

中国文化研究

自科版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

自科版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

自科版

东北师大学报

东南大学学报

复旦学报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自科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湖南大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科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科技通报

自科版兰州大学学报

自科版

自科版

自科版

自科版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大连

沈阳

长春

南京

上海

兰州

哈尔滨

长沙

长沙

上海

上海

广州

武汉

武汉

长春

杭州

兰州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自然科学

中山大学学报

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进展

自然科学史研究

厦门大学学报

中国科学

中国科学

自科版

自科版

理科版

自科版

自科版

自科版

自科版

自科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

天津大学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自科版西北大学学报

自科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科版

辑,地球科学

辑,技术科学

中国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科版

自科版

蒙古大学学报

南昌大学学报

南京大学学报

南开大学学报

清华大学学报

山东大学学报

自科版

自科版

呼和浩特

南昌

南京

天津

北京

济南

西安

上海

成都

天津

上海

武汉

西安

西安

西安

西安

重庆

厦门

北京

北京

北京

合肥

长沙

广州

重庆

北京

北京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波谱学杂志

催化学报

大学物理

发光学报

分析测试学报

分析科学学报

分析试验室

分子催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高分子学报

高压物理学报

工程数学学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子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化学试剂

化学通报

化学物理学报

化学学报

化学研究与应用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数学

计算物理

武汉

大连

北京

沈阳

广州

武昌

北京

北京

长春

南京

北京

成都

西安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合肥

上海

成都

大连

北京

北京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数学、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

空气动力学学报

理化检验

力学进展

力学与实践

能物理与核物理

人工晶体学报

色谱

实验力学

数理统计与应用概率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数学进展

数学年刊

数学物理学报

数学学报

数学研究与评论

数学杂志

无机材料学报

无机化学学报

物理

物理化学学报

物理实验

物理学进展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科学与数学

应用概率统计

应用化学

福州

绵阳

上海

北京

北京

大连

合肥

长沙

北京

北京

上海

武汉

北京

大连

武汉

南京

北京

北京

长春

南京

长沙

北京

北京

上海

长春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应用力学学报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和力学

应用数学学报

有机化学

原子能科学技术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中国科学

中国稀土学报

冰川冻土

测绘科技通讯

测绘通报

测绘学报

沉积学报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城市问题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大气科学

地层学杂志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学报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西安

武汉

重庆

北京

北京

成都

南京

上海

北京

北京

西安

北京

北京

兰州

成都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石家庄

季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天文、地质、海洋

地理研究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

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学报

地图

地学前缘

地震

地震地质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地震学报

地震研究

地质地球化学

地质科技情报

地质论评

地质学报

地质与勘探

第四纪研究

干旱区地理

高原气象

古生物学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海洋工程

海洋技术

海洋科学

海洋通报

海洋学报

海洋与湖沼

北京

北京

武汉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哈尔滨

北京

昆明

贵阳

武汉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乌鲁木齐

北京

北京

青岛

北京

天津

北京

天津

北京

青岛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海洋预报

黄渤海海洋

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

经济地理

空间科学学报

空间科学学报

矿床地质

矿物学报

矿物岩石

旅游学刊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气象

气象科技

气象科学

气象学报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热带海洋

热带气象学报

人文地理

石学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水文

天体物理学报

天文学报

天文学进展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西北地震学报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京

北京

郑州

长沙

北京

北京

北京

贵阳

成都

北京

南京

北京

北京

南京

北京

青岛

广州

西安

北京

江陵

北京

北京

北京

武汉

兰州

北京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遥感学报

应用气象学报

云南天文台台刊

中国地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中国区域地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沙漠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自然资源学报

动物分类学报

动物学报

动物学研究

动物学杂志

古脊椎动物学报

广西植物

菌物系统

昆虫分类学报

昆虫学报

木本植物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人类学学报

生理学报

生态学报

生态学杂志

北京

北京

昆明

北京

西安

北京

济南

北京

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桂林

北京

杨陵

北京

哈尔滨

广州

北京

上海

北京

北京

季 刊

季 刊

季 刊

季 刊

季 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生 物

生物工程学报

生物物理学报

生物学通报

实验生物学报

兽类学报

微生物学报

微生物学通报

微体古生物学报

细胞生物学杂志

遗传

云南植物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

植物生理学通讯

植物生态学报

中国科学

癌症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北京医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病毒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北京

北京

北京

上海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上海

北京

昆明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广州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上海

重庆

西安

广州

季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医 学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护士进修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环境与健康杂志

基础医学与临床

江苏医药

解放军医学杂志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解剖学报

解剖学杂志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劳动医学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荟萃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内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免疫学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东医药

鞍山

北京

郑州

长沙

贵阳

成都

成都

天津

北京

南京

北京

天津

北京

上海

北京

北京

上海

上海

武汉

长春

石家庄

南京

武汉

南京

武汉

重庆

南京

济南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半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山东中医杂志

陕西医学杂志

陕西中医

上海精神医学

上海免疫学杂志

上海医学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上海中医药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生理科学进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生殖与避孕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实用放射学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实用护理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肿瘤杂志

中医

天津医药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卫生毒理学杂志

卫生研究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新医学

新中医

济南

西安

西安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西安

北京

北京

北京

上海

新乡

西安

成都

大连

西安

杭州

成都

天津

武汉

北京

北京

西安

西安

广州

广州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眼科研究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药物分析杂志

药学学报

医师进修杂志

营养学报

浙江中医杂志

职业医学

中草药

中成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公共卫生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中国急救医学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麻风杂志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郑州

郑州

北京

北京

大连

天津

杭州

广州

天津

上海

长春

广州

北京

哈尔滨

沈阳

沈阳

沈阳

哈尔滨

上海

成都

长春

广州

北京

广州

长春

西安

广州

北京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卫生经济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理学报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中国医院管理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中国针灸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沈阳

沈阳

沈阳

辽宁

沈阳

哈尔滨

沈阳

北京

北京

北京

南京

上海

合肥

北京

北京

沈阳

上海

哈尔滨

武汉

天津

北京

北京

北京

天津

北京

上海

重庆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杂志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天津

无锡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天津

北京

北京

石家庄

北京

上海

北京

南京

北京

武汉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武汉

北京

北京

石家庄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中药材

中医杂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北方园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大豆科学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广州

上海

武汉

北京

北京

天津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广州

广州

北京

上海

合肥

哈尔滨

北京

哈尔滨

大连

哈尔滨

南平

福州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农业科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科学

核农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北农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节水灌溉

林产工业

林业经济

林业科技

林业科技通讯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资源管理

浙江农业科学

棉花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农村电气化

农机化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杨 陵

保定

郑州

北京

武汉

长沙

石家庄

广州

武汉

长春

南京

武汉

北京

北京

哈尔滨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杭州

安阳

南京

南京

北京

哈尔滨

北京

北京

哈尔滨

季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森林工程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水产学报

水利渔业

水生生物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饲料工业

土壤

土壤肥料

土壤通报

土壤学报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厦门水产学院学报

畜牧兽医学报

遗传学报

园艺学报

杂交水稻

浙江林学院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

植物生理学通讯

植物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果树

中国奶牛

长沙

哈尔滨

泰安

北京

上海

丹江口

北京

北京

沈阳

南京

北京

沈阳

北京

洛阳

咸阳

重庆

厦门

北京

北京

北京

长沙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兴城

北京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半年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中国农机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食用菌

中国兽医科技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杂志

中国蔬菜

中国水产

中国水产科学

中国水稻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饲料

种子

作物品种资源

作物学报

作物杂志

半导体光电

半导体技术

半导体学报

包装工程

爆破器材

爆炸与冲击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武汉

南京

北京

北京

昆明

兰州

长春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杭州

郑州

北京

贵阳

北京

北京

北京

重庆

石家庄

北京

重庆

南京

成都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半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工业技术

变压器

表面技术

兵工学报

玻璃与搪瓷

材料保护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研究学报

长江科学院院报

车用发动机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汇刊

传感器技术

催化学报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弹道学报

弹箭与制导学报

低温工程

低温物理学报

低温与超导

地球物理学报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地质论评

地质学报

电测与仪表

电池

电瓷避雷器

沈阳

重庆

北京

上海

武汉

北京

杭州

沈阳

武汉

山西

北京

上海

哈尔滨

大连

安达(黑

龙江)

南京

陕西

北京

北京

合肥

北京

哈尔滨

北京

北京

哈尔滨

长沙

西安

月刊

双月刊

季 刊

双月刊

月 刊

月 刊

季 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 刊

双月刊

月 刊

双月刊

季 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电工技术学报

电机与控制学报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建设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气传动

电气自动化

电声技术

电视技术

电网技术

电线电缆

电信科学

电讯技术

电源技术

电站系统工程

电子技术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科学学刊

电子显微学报

电子学报

电子元件与材料

动力工程

锻压机械

锻压技术

发光学报

非金属矿

分析化学

北京

哈尔滨

西安

北京

南京

南京

天津

上海

北京

北京

北京

上海

北京

成都

天津

哈尔滨

北京

成都

北京

北京

北京

成都

上海

济南

北京

沈阳

北京

长春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半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粉末冶金技术

辐射防护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复合材料学报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钢铁

钢铁钒钛

钢铁研究学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学报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压电器

给水排水

工程机械

工程勘察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工程塑料应用

工具技术

工学报

工业建筑

工业微生物

功能材料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北京

北京

上海

沈阳

北京

北京

北京

长春

武汉

成都

北京

北京

杭州

西安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济南

成都

北京

北京

上海

重庆

南京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固体力学学报

光电工程

光电子、激光

光通信技术

光通信研究

光学学报

光子学报

广播与电视技术

硅酸盐学报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焊接学报

合成纤维

合成橡胶工业

河海大学学报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核动力工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核技术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核科学与工程

红外技术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红外与激光工程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华北电力技术

华东电力

化工进展

化工矿物与加工

武汉

成都

天津

广西

武汉

上海

北京

北京

北京

哈尔滨

哈尔滨

上海

兰州

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昆明

北京

天津

河北

北京

上海

连云港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化工冶金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

化学建材

化学世界

化学通报

火工品

火力与指挥控制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机床与液压

机器人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工艺师

机械科学与技术

机械强度

机械设计

机械制造

激光技术

激光与红外

激光杂志

计量学报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系统应用

计算机学报

北京

兰州

杭州

西安

上海

上海

北京

西安

太原

陕西

广州

沈阳

北京

北京

西安

郑州

天津

上海

成都

北京

重庆

北京

北京

上海

北京

重庆

北京

北京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研究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力学学报

继电器

建筑机械

建筑技术

建筑结构学报

建筑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金属矿山

金属热处理

金属热处理学报

金属学报

精细化工

精细石油化工

绝缘材料通讯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与决策

矿产综合利用

矿山机械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矿冶工程

离子交换与吸附

力学进展

北京

北京

成都

上海

大连

辽宁

河南

北京

北京

北京

湖北

马鞍山

北京

北京

北京

辽宁

天津

广西

广州

沈阳

成都

洛阳

徐州

长沙

天津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力学学报

炼钢

炼铁

炼油设计

量子电子学报

煤矿机电

煤矿自动化

煤炭科学技术

煤炭学报

煤炭转化

煤田地质与勘探

模具工业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膜科学与技术

摩擦学学报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耐火材料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泥沙研究

暖通空调

起重运输机械

汽轮机技术

强激光与粒子束

轻工机械

轻金属

燃料化学学报

燃气轮机技术

北京

武汉

武汉

洛阳

合肥

上海

常州

北京

北京

太原

西安

广西

北京

北京

北京

上海

天津

河南

南京

北京

北京

哈尔滨

成都

杭州

沈阳

北京

南京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自科版

热加工工艺

热力发电

热能动力工程

人民长江

人民黄河

日用化学工业

软件学报

润滑与密封

声学学报

施工技术

石油大学学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工程建设

石油化工

石油机械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矿场机械

石油炼制与化工

石油学报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石油钻采工艺

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科技

食品科技

世界建筑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水泵技术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陕西

西安

哈尔滨

武汉

郑州

北京

北京

广州

北京

北京

东营

涿州

天津

北京

沙市

北京

兰州

北京

任丘

上海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沈阳

上海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水科学进展

水力发电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水电技术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水利学报

水文

太阳能学报

特殊钢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天然气工业

天然气化工

铁合金

通信学报

土木工程学报

微波学报

微电子学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微特电机

微型计算机

无机材料学报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物理学报

西安矿业学院学报

稀土

稀有金属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湖北

武汉

成都

成都

吉林(吉

林)

北京

北京

南京

重庆

西安

上海

重庆

北京

江苏

武汉

北京

西安

内蒙古

北京

季刊

月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现代化工

现代雷达

小型内燃机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新技术新工艺

新建筑

新型建筑材料

信息与控制

选煤技术

压电与声光

岩矿测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冶金分析

冶金能源

冶金自动化

液压与气动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仪器仪表学报

印刷技术

应用化学

应用激光

应用声学

应用数学和力学

营养学报

西安

北京

北京

南京

天津

沈阳

北京

武汉

杭州

沈阳

唐山

重庆

武汉

南京

武汉

北京

辽宁

北京

北京

沈阳

北京

北京

长春

上海

北京

重庆

天津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 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 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 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选矿部分

油气储运

油气田地面工程

油田化学

有色金属

原子核物理评论

原子能科学技术

真空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郑州粮食学院学报

纸和造纸

制冷学报

制造技术与机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电力

中国调味品

中国给水排水

中国机械工程

中国激光

中国井矿盐

中国矿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中国粮油学报

中国煤炭

中国酿造

中国皮革

中国乳品工业

中国塑料

中国陶瓷工业

廊坊

黑龙江

成都

北京

兰州

北京

沈阳

北京

郑州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哈尔滨

天津

武汉

北京

鞍山

徐州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哈尔滨

北京

江西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中国稀土学报

中国油脂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有线电视

中国造纸

中国造纸学报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文信息学报

轴承

铸造技术

自动化学报

自动化仪表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钻井液与完井液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车用发动机

船舶

船舶工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港工技术

公路

公路交通科技

航海技术

北京

北京

西安

长沙

西安

北京

北京

济南

北京

北京

河南

西安

上海

辽宁

河北

长沙

山西

上海

上海

辽宁

天津

北京

北京

上海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年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交通运输

华东公路

机车电传动

舰船科学技术

内燃机车

内燃机学报

汽车工程

汽车技术

桥梁建设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水运工程

铁道标准设计

铁道建筑

铁道通信信号

铁道学报

铁道运输与经济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造船技术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航海

中国水运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铁路

中国造船

中南公路工程

综合运输

合肥

湖南

北京

辽宁

天津

北京

长春

武汉

上海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武汉

西安

成都

上海

西安

上海

武汉

北京

北京

上海

长沙

北京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季刊

半年刊

月刊

季刊

月刊

季刊

季刊

月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复合材料学报

工程热物理学报

固体火箭技术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工艺技术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航空学报

航天控制

空气动力学学报

流体力学试验与测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推进技术

宇航材料工艺

宇航学报

中国航天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分析化学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西安

长沙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四川

四川

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武汉

北京

长春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季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航天、航空

海洋环境科学

化工环保

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

环境化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

农村生态环境

农业环境保护

上海环境科学

水处理技术

中国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科学

重庆环境科学

自然灾害学报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杭州

南京

天津

上海

杭州

北京

北京

重庆

哈尔滨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双月刊

季刊

年版。注:文献资料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季刊,

《哲学杂志》

《哲学评论》

《伦理学》

《美国历史评论》

年创刊

《美国考古学杂志》

年创刊

《考古学》

《全国地理杂志》

《地理评论》

《美国地理学家学会纪事》

季刊,

《经济学季刊》

年创刊

《美国经济评论》

创刊

)半月刊,

《商业周刊》

《幸福》

《福布斯杂志》

月刊,

《美国银行家协会银行业杂志》

年创刊

)月刊,

)季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半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月刊, 年

)季刊,

年创刊

季刊, 年创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双月刊,

)季刊,

)双月刊,

附录二  外国重要期刊文献

美国期刊

《生活》

刊,

)双月刊,

)周刊,

《银行家杂志》

《时代》

《新闻周刊》

之一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年创刊,美国三大新闻期刊之一

)月刊,

)月刊,《大西洋月刊》

《哈泼斯杂志》

《哈佛法律评论》

创刊

《耶鲁法律杂志》

刊,

《美国国际法杂志》

年创刊

刊,

《国际武装力量杂志》

年创刊

《空军杂志》

《空军时报》

《海军时报》

《陆军时报》

《装甲兵》

《国家防务》

)月刊,

《出版商周刊》

《选目》

《出版情报周刊》

《美国印刷商》

《印刷术月刊》

《美国教育杂志》

)月刊, 

周刊,

)周刊,

)周刊,

)双月刊,

年创刊,美国综合性新闻画报

年创刊

)周

)月刊, 年创刊

)年八刊, 年

)年八刊, 年创刊

)季

)月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月刊,

年创刊)月刊,

)季刊,

年创刊,美国三大新闻期刊

年创刊,美国三大新闻期刊之一

年创刊

《科学》

年创刊

年创刊

《美国教育研究杂志》

季刊,

)季刊,《教育》

《教育纪事》

《哈佛教育评论》

创刊

《教育研究评论》

年创刊

《音乐季刊》

年创刊

《美国音乐学会志》

年三刊,

《费城自然科学院院报》

)年刊,

)周刊,

《美国国家科学院汇刊》

《科学美国人》

《美国科学家》

《科学文摘》

《美国数学杂志》

年创刊

《美国数学月刊》

年创刊

《美国数学会通报》

季刊, 年创刊

《美国数学会汇刊》

年创刊)月刊,

年创刊)季刊,

年创刊

)季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半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年创刊

)年十刊,

双月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季刊,

年)季刊,

年创刊

)月刊,

《地质学杂志》

《生物学文摘》

《美国博物学家》

《生物学通报》

《生物科学》

《华盛顿生物学会会报》

)季刊,

年创刊

《数学评论》

《数学纪事》

《今日物理学》(

《物理学评论》

《现代物理学评论》

年创刊

《化学文摘》

《美国化学会志》

半月刊,

《分析化学》

年创刊

《电化学学会志》

刊 ,

《天文学杂志》

《天体物理学杂志》

创刊

《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年评》

)年刊,

《美国科学杂志》

年创刊

《美国地质学会通报》

年创刊

)双月刊,

半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半月刊,

)月刊, 年创刊

)月

年创刊)半月刊,

年创刊)周刊,

季刊,

年创刊)月刊,

年创刊)月刊,

年创刊)双月刊,

年创刊)月刊,

《美国植物学杂志》

年创刊

《植物学杂志》

阿诺德植物园杂志》

年创刊

年创刊

《美国动物学家》

《美国医学会志》

周刊,

刊,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年创刊

《美国外科学杂志》

年创刊

《外科学纪事》

《医学文献索引》

《农学杂志》

《农业研究》

《农作物科学》

《水土保持杂志》

月刊, 年创刊

《虫害防治》

作物病害》

《工业工程杂志》

年创刊

《工业周刊》

《技术评论》

《制造工程》

《工厂工程》

《电世界》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月刊,

年创刊)半月刊,

年创刊)月刊,

年创刊)年八刊,

年二十五刊, 年创刊

)季刊,

年创刊)月刊,

)月刊, 年创刊

)双

)周

年创刊)季刊,

)季刊,

)年十刊,

年创刊)季刊,

《计算机》

《工程与采矿杂志》

)月刊,

)月刊,

年创刊

《电子设计》

《电子学》 )月刊,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究与开发杂志》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汇刊》

年创刊

《采矿工程》

《冶金学汇刊》

)月刊,《铁时代》

《钢铁工程师》

《美国机械师》

《机械工程》

《机械设计》

《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志》

年创刊

《化学工程》

《化学周刊》

《化学技术》

《化学与工程新闻》

年创刊

《化学工程进展》

年创刊

)周刊,

)月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周刊,

年创刊)半月刊,

)月刊,

年创刊)年二十九刊,

年创刊)年十刊,

年创刊)月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月刊,

年创刊)月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双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双周刊,

)月刊,《电气与电子工程学会会报》

)月刊,

《纸浆与造纸工业技术协会志》

年创刊

《食品工程》

《乳品科学杂志》

创刊

《食品技术》

《家具世界》

《玩具》

《礼品业》

纺织研究杂志》

《针织时代》

《美国国际纺织品》

年创刊

纺织化学师与染色师》

年创刊

《工程新闻与纪事》

年创刊

土木工程杂志》

年创刊

)月刊,

《建筑文摘》

建筑》

《美国铁路工程学会志》

)双月刊,

)月刊,《铁路时代》

《汽车新闻》

汽车工业》

月刊,

年创刊

年创

)月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月刊,

年创刊

)月刊,

)月刊,

)周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月刊,

年创刊)周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半月刊,

)月刊,

年创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船舶技术》

《汽车趋向》

《造船工程师杂志》

年创刊

《船舶研究杂志》

创刊

《造船与轮机工程师学会汇刊》

《航空周刊与空间技术》

周刊, 年创刊

《美国航天》

《美国航空与航天学会会志》

创刊

《简氏世界飞机》

年创刊

《英国历史评论》

创刊

《考古杂志》

《地理杂志》

《地理》

《经济学家》

《英国印刷商》

《生存》

《经济学杂志》

《银行家》

)周刊,

)月刊,

年创刊

)季刊,

年创刊

)季刊,

)年刊,

)年三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月刊,

年创刊

)双月刊,

)季刊,

年创刊

年创刊

英国期刊

)年刊,

年)月刊,

年创刊月刊,

年创刊)季刊,

年创刊)年刊,

年季刊,

)双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欧洲货币》

《新政治家》

《观察家报》

年创刊

)周刊,《旁观者》

《伦敦新闻画刊》

《法律季评》

《新法律杂志》

周刊,

《简氏防务周刊》

《书商》

《英国印刷商》

年创刊

《国际科学教育杂志》

)年五刊,

)周刊,

《音乐时代》

《自然》

《新科学家》

《伦敦数学会志》

双月刊,

《伦敦数学会会报》

)双月刊,

《物理学界》

《哲学杂志》

英国化学会志》

创刊

)月刊,《化验师》

《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半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月刊,

年创刊)月刊,

年创刊

)周刊,

年创刊

)月刊,

年创刊)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周刊,

季刊, 年创刊

年创)月刊,

年创刊

)周刊,

年创刊)周刊,

年创刊)月刊,

《林奈学会生物学杂志》

年创刊)月刊,

《植物学纪事》

《林奈学会植物学杂志》

)月刊, 年创刊

《地质学杂志》

《地质学会志》

年创刊

《皇家学会哲学汇刊,

《动物学杂志》

《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

年创刊)月刊,

《英国医学杂志》

)周刊,《柳叶刀》

《英国皇家农业学会志》

年刊,

《工程师》

《工程》

周刊,

)月刊,

《普通工程师》

《电气评论》

《电时代》

《电子工程》

《计算机杂志》

《采矿周刊》

《采矿技术》

《机械工程师学会会报》

)月刊,

)周刊,

)周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十刊,

)双月刊,

年创刊)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月刊,

年创刊)季刊,

辑:生物科学》

)双月刊,

年创刊)双月刊,

年创刊

季刊,

年创刊

《机械与生产工程》

半月刊,

《化学与工业》

《制造业化学师》

《加工工程》

《化学工程师》

《国际糖业杂志》

创刊

《酿造学会杂志》

刊 ,

《纺织文摘》

纺织学会志》

《建筑评论》

)周刊,

《建筑师杂志》

《建筑》

《国际铁路杂志》

年创刊

《汽车工程师》

《造船技师》

《造船工程师学会汇刊》

)年三十刊,

航空杂志》

《爱丁堡数学会会报》

年三刊,

年创

年创

年创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月刊, 年创刊

双月刊, 年创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周刊,

年创刊)月刊,

)季刊, 年创刊

)月刊, 年创刊

)双月

年)月刊,

年创刊)月刊,

年创刊)月刊,

)月刊,

)半月刊,

年创刊

德国期刊

)季刊,《康德研究》

历史杂志》

《地理评论》

《经济周刊》

周刊,

济、金融期刊

《明镜》

)周刊,《明星》 年创刊

刊,

《民法实践文献》

年创刊

年创刊

《德国书业报》

半周刊,

)月刊,《印刷》

《职业与经济教育学杂志》

年八刊,

《六年制中学》

《国际音乐》

《自然科学》

《数学纪事》

《物理学杂志》

《化学报告》

《利比希化学纪事》

年创刊

《应用化学》

《地质学与古生物学新年鉴》

年创刊

年创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德国经

月刊, 年创刊

月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双 月

年创刊

)周刊,

)月刊,

)双月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矿物学文摘》

《德国地质学会志》

)半年刊,

《植物学报》

《动物学报》

《动物学年鉴》

《药剂文献》

年创刊

德国医学周刊》

刊 ,

《农学与作物科学杂志》

)双月刊,

《德国工程师学会志:发展、设计、生产》

)年十六刊,

《电技术杂志》

年创刊

)双周刊,《矿业杂志》 年创刊

)月刊,《金属学杂志》

创刊

)半月刊,《机器与工具》

刊,

《化学一工程师一技术》

年创刊

)周刊,

《国际音乐》

《靴鞋市场》

《梅利安德国际纺织报告》

年创刊

双月刊,妇女内衣》

年创刊

)季刊,

)双月刊,

)月刊,

年创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

)半月刊,

年创

)周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考古学杂志》

《历史杂志》

《法国与外国哲学理论》

)季刊,

《发展》

新经济学家》

《快报》

《问题》

《巴黎竞赛画报》

《国际法杂志》

年创刊

《国防》

《图书周刊》

《法国印刷》

《法国教育学杂志》

年创刊

《音乐评论》

《法国科学院报告》

)周刊,

)周刊,

)周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季刊, 年创刊

)半年刊,

年创刊

)周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周刊,

)季刊,

)月刊,

)周刊

年创刊

年创刊半年刊,

)季刊,

月刊

年创刊

)半月刊,

年创刊

法国期刊

月刊, 年创刊

)双《西门子计算机与通信杂志》

年创刊)年二十六刊,汉莎杂志》

年创刊

)月刊,《汽车技术杂志》

年创刊)月刊,《德国建筑报》

《法国植物学会通报》

)年七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纯粹与应用数学杂志》

)季刊, 年创刊

《法国化学会通报》

)月刊, 年创刊

《天文学》 )月刊, 年创刊

《法国地质学会通报》

季刊, 年创刊

《法国生物学会及其分会会议录》

)月刊,

年创刊

《巴斯德研究院通报》 )季刊,

《法国动物学会通报》

)季刊, 年创刊

)周刊,《医学快报》

年创)年八刊,《生理学杂志》

《法国农业科学院会议录》

《新工厂》 年创刊

)年十八刊

)周刊,

《电波》 年创刊

《微机时代》 年创刊

双月刊,

)月刊,

《矿业纪事 年创刊)月刊,

年创刊)年八刊,

《法国数学会通报》

年创刊)月刊,《研究》

《法国酿酒学杂志》

年创刊

刊, 年创刊

《巴黎时装杂志》

)年八刊,

纺织工业》

《艺术与装饰》

《铁路杂志》

年创刊

《铁路综论》

年创刊

《汽车工程师》

创刊

《商船周刊》

年创刊

《宇航研究》

《物理学杂志》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史学杂志》月刊,

日本期刊

)半月刊,

)双月刊,

)周刊,

年)月刊,

月刊,

)月刊,

)双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年十七刊,

年创刊

)月刊, 年创刊

《制鞋技术与轻革皮件加工业》

季刊,

)周《当前化学周报》

年创刊刊,

)双 月《机械、材料与电》

年创刊)月刊,

《冶金学杂志技术情报手册》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纺织工业杂志》(纤维工业杂志/纺织界)双月刊,

创刊

《新建筑》月刊,

《汽车技术》月刊,

年创刊《日本造船学会志》月刊,

《东洋经济周刊》(周刊东洋经济),

《钻石周刊》,

《经济学人》周刊,

《朝日周刊》,

《读卖周刊》,

《印刷杂志》月刊,

年创刊

《日本印刷学会论文集》季刊,

科学》月刊,

年创刊

《日本数学会志》

)季刊,

年创刊

《日本化学会通报》

)月刊,

年创刊《生物科学》季刊,

《植物学杂志》

《日本医事新报》周刊,

《农业与园艺》月刊,

年创刊《农业技术》月刊,

钢)月刊,

《电气学会杂志》月刊,

《铁与钢》(铁

《日本机械学会志》

月刊,

《机械设计》

《化学工程》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季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军事观察家》

《埃尔塞维尔杂志》

)周刊,

)周刊,

《时代》

《快报》

《军事杂志》

《意大利时装》

)双月刊,

《皮革、皮革制品、制革材料》

年创刊

《国际军事》

)周刊,

《国际航空与航天》

麦克莱恩》

《加拿大采矿与冶金学会通报》

年创刊

)季刊,

《捷克斯洛伐克数学杂志》

年创刊

《天与地》

年创刊

周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双月刊,

年十六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双月刊,

)月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年创刊

)月刊,

注:文献资料引自《中国出版百科全书

)双月刊, 年创刊

意大利期刊

荷兰期刊

《日本造船学会论文集》半年刊,

时代潮

中国与世界

今日中国

《家庭医生》杂志

大地杂志

中国文学

中国集邮

汽车之友

国际航空

环宇杂志

神州学人

今日中国

附录三    中国期刊网址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邮政研究》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矿大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方交大学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厦门科技

美国《科学》杂志

中国青年科技

世界

导报

世界

软件杂志

注:附录三、附录四引自赵燕群主编的《连续出版物工作

粮食工业技术期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科学杂志中国网站

科学

大众科学

科学美国人

国家地理杂志

生活

福布斯

幸福

亚洲周刊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新闻周刊

时代周刊

附录四  世界主要期刊网址

航空航天杂志

大众机械

俄罗斯科学新闻

新美国人杂志

美国科学新闻

美国科学院新闻报道

科学学报

洋葱

科学幻想周刊

新科学家

电子出版物(

天文杂志(

种计算机杂志(著名的

自然

个人电脑

网络期刊

多彩世界杂志

娱乐周刊

收藏

摩托车动向

汽车和驾驶员

旅行和休闲

音乐世界

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环境

美国国家太空科学数据中心新闻

澳大利亚航空杂志

技术杂志

计算机通信

信息杂志

期刊

实验室动物杂志

新西兰信息技术周刊

电信杂志

网络指南杂志

日本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太阳时报

计算机科学杂志

电脑生活

个人电脑周刊

计算机月刊

时装期刊

时装期刊

知识产权杂志

科学幻想小说期刊

文学杂志

艺术刊物

艺术期刊

密西西比评论

期刊

电子期刊

新加坡商业

联网杂志

国外期刊发展大趋势

新闻出版局期刊处,社会科学动态编辑部,

方汉奇主编

学出版社,

期刊管理

许力以主编

赵燕群编著

参 考 文 献

世界史纲(下册)马世力主编

陈仁风著 现代杂志编辑学

张觉明著

报刊管理

现代杂志编辑学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报刊管理与利用

江乃武,和美瑛,佘广和等主编

张厚生,吉士云主编

版社,

赵燕群主编 连续出版物工作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中国出版百科全书

黄忠晶,胡文启主编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上)

于鸣镝,朱育培编著

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

社,

国外连续出版物发展态势与国内对策研究

来新夏等著

谢友宁

学,

情报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

武汉:湖北省

太原:书海出版社,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

连续出版物管理研究进展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继南主编 现代传播文集国际传播 北京:北京广播

科教材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等院校文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张隆栋,傅显明编著

献出版社,

籍 北京:书目文黄宗忠等译图书、图书馆的研究)

日 松见弘道著 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原名:图书馆与汉

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戴龙基等主编

译 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

法 许崇山等彼 世界新闻史泰鲁著阿尔贝,费尔南

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李荣标译世界最初事典英 罗帕逊著伯特里克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古代报纸探源黄卓明著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世纪的世界史工业文明的兴盛王斯德主编

济南:齐鲁书社,世界文化简史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编著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倪延年著

光明日报,检阅我国期刊计亚南

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中国出版年鉴刘菊兰主编

作,

图书情报工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统计研究王德恒,陈维军

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路甬祥

徐兴余,陈育旺等

民出版社,

肖东发

学院出版社,

徐引篪,霍国庆

版 社,

大学生与图书馆胡刚

吴慰慈,刘兹恒

盛小平

戴秀文

电子期刊张学军 情报理论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基础杜煜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胡道元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国红 图书馆学期刊的引文分析 江西图书馆学刊,

书馆学报,

李万健 中国图中国图书馆学期刊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取向

郭华 江西图书馆学刊,试论期刊的作用

江汉大学学报,试论期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蔡贤华

津图学刊,高校图书馆学术期刊的开发与利用关宪

图书馆建设,充分开发期刊资源为重点学科服务梁丽

河北科技图苑,师专图书馆期刊工作现代化探讨

图书馆,论网络电子期刊资源建设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国图书馆年鉴

天津:天津人大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图书馆藏书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现代图书馆学理论

作的发展方向

乔晓东,曾建勋

报,

程淑

徐引篪,霍国庆

版社,

电化教育研究,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

富平,贺燕

电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汪冰

社 ,

张倩苇

网络环境下中文连续出版物管理与服务探讨

见: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世纪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

版社,

见:网络时代

统计与信息论

郑巧英,杨宗英

的图书情报工作

董惠娜

)坛,

管茵茵

情报学刊,

佘广和 见:新世纪文献信息工作研

试论期刊文献数字化

西安:西安出版社,

程淑

西安:西安出版社,

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并存发展的前景分析

新世纪文献信息工作研究

周迪

献信息工作研究

国外期刊引进工作的新趋势与新问题

西安:西安出版社,

黄萍

西安:西安出版社,

电子期刊与期刊工作的新思路

工作研究

从曾建勋,朱晓东,乔晓东

编辑学报,

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的形成与发展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研究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员素质培养的思考

见:

见:新世纪文

见:新世纪文献信息

科技期刊群看编辑工

情报学

图书馆杂志,

现代图书馆学理论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

期刊信息资源管理与社会效益

大学图书

李敏

刊,

世纪文献信息共享的有益实践面向

年度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会议上

: ,

李本民,张学勤 信息与决策 现代情报,

见:马自卫

北京:海洋出版社,

发展与变革

符福桓主编

盖茨著

中国图书馆学会工作通讯,

比尔

社,

信息查询技巧罗兰德,

海口:海口出版社,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胡冰,范海燕

关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下)肖自力

在周慕尧

的讲话

朱强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图书馆发展与变革

数字图书馆与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辜正坤译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信息社会学

未来之路

克南曼著

网络为王

面向刘涛 世纪文献资源共享探析 吉首大学学报(社

,增刊

中关村文献信息网络建设论文集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新改版 情报杂志,

张启瑞,闫尧蕾 “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及网站内容全

国家图书馆学

见: 世纪

图书馆杂志,

北刘岩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世纪图书馆

正确理解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日本图书馆法律体系研究

科版),

李国新

社,

先进文化的晓烁 大特征 团结报,

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邹广文主编

社,

科学与文化

中外文化新视野

信息文化:人类文化发展的新走势

冯之浚主编

戴剑平主编

郭洁敏

陈峰君

文化研究,

邓大好

戈云

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

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

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

论大学素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社,

转引自费建国,王晓萍

终身教育引论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朗格朗

李忠杰

金元浦

崔相录

文辅相

中国共产党,

文化研究,

湖南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

给教师的建议(下)

教高一司字国家教委 号文件《关于改进和发展文

郭昀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市场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教育的艺术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素质教育与高校图书馆的美育导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解放日报,

文化研究,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取

文化研究,

合肥:黄山书社,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

网络环境下信息安全的技术保护刘晓敏

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产权

陈佑清 论“素质教育”概念的规定及其特性

报(社会科学版),

单桂稀 全面把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其内涵

国冶金教育,

石福荣 高校图书馆与人才培养 云南高教研究,

俞培果 论高校图书馆为素质教育服务

吕思永,杜素琼 浅谈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

图书馆学报,

面向李盛兵 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价值观之转变

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

教研究,

高钢 三月风,

电子期刊的类型与利用 情报资料工作,李爽

施云

电子期刊形态探微

网上期刊研究

严丽

彭伟

北方论丛,辛果 论知识产权的特征

阳东辉 创信息产权概念构建信息法体系

科学学报,

中国信息导报,佟延伟

王恺荣

文献信息工作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

料工作,

肖圣忠

网络信息产权的保护

刍论图书馆版权问题

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

湘潭大学社会

情报科学,

情报理论与实践,

上海高

四川

图书馆杂志,

南京师大学

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的几点意见》

知识产权信息的概念内容特点和功能

网络建设中优化期刊电子化管理的思考

信息科学、资料 作,

罗志勇 图书情报网络化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作 ,

袁嘉秀

马海群

作,

谈春梅,汪令全

学图书馆学报,

信息资料的网络管理风险杨锐

情报杂志,

贸易走向未来世贸组织秘书处编

北京:法律出版社,

郑志海,薛荣久主编

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时事资料手册编辑部

手册,

人世后张建华主编

经济日报出版社,

瞭望,

建立适应全球化

中国现代化需要

图书馆,

黄健,谭军,姚建文,吴爱珍

中国加入

膨胀的就业压力易杳

跨文化交际学贾玉新著

“人世”后的我国图书信息专业及其对策丁梅娟

加入

息导报,

谭运桂

范恒山

刘光溪

期刊多层网络化服务的开发与实现

情报资料工

图书情报

网络知识产权保护

张江波,索必成译

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

世贸组织基本原则问答

瞭望,

再论中国面临的紧要问题

争的新体制

加强标准情报工作,迎接

瞭望,

北京:中

时事资料

北京:

图书馆面临的社会文化环境变化与对

中国信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日本十所图书馆考察报告

中国信息导报编辑部

总量稳定中的竞争内涵

梅文

莲子

方宝花

报工作,

胡伟献,梅国华

情报科学,

苗华建

中国信息导报,

冉向东 论加入

加入

报(社会科学版),

王悦

(志,

试论学术期刊对知识创新的主要功能

美国百强期刊研究之

图书情报工作,

王一心

馆学报,

包韫慧

出版广角,

传媒,中国期刊盛况空前

传媒,沉着应战,振我中华期刊

关于期刊信息资料综合开发的理性思考

情报杂对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

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 重庆大学学

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大学图书馆学报,

期刊信息资料开发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图书情

大学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