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己的山自己攀 蒋晓华 退休后,读书成了我的主要生活。 为什么读书?我想起了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 员为什么登山,他回答说:“因为山在那里!”棒极 了!我套用这句话,因为书在那里。 活了大半辈子,陆陆续续买了一屋书,大部分 都没有读完,或是没有精读。 苏东坡是我崇拜的偶像。他的全集我有,各 种选集也买了一些。但最吸引我的是明代王如锡 的选本《东坡养生集》。在他看来,苏东坡的很多 诗文都是养生的好范本,包括前后《赤壁赋》。他 把苏东坡的相关诗文辑为《饮食》《方药》《居止》 《游览》《服御》《翰墨》《达观》《妙理》《调摄》《利济》 《述古》《志异》十二卷,列了一千多篇,功夫下得太 足了。我这个“坡粉”,差得太远。 我喜欢《水浒传》,但我读不过金圣叹,读不过 鲍鹏山。读着《鲍鹏山新批水浒传》我就在想,何 时我也能写出一部“新批”呢? 读了几十年鲁迅的书,如今渐入佳境,得之于 钱理群选编的《鲁迅入门读本》。噢,鲁迅的文章 还可以这样排列组合。钱理群引导我读出了有血 有肉的鲁迅,有情有义的鲁迅,把现在的一切都看 得分明的鲁迅。鲁迅作品散发出的光芒穿透了中 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跟着袁行霈读《好诗不厌百回读》,看着毕飞 宇的《小说课》,敬佩得不得了。他们能把经典揉 碎到这个程度,他们能把名著剖析到这般境界,怎 可能写不出好文章?怎可能做不了好学问? 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敬佩对人类、对民族精神 世界有深远影响的人,于是我选择了读他们的 书。这是全人类、全民族的山,也是自己的山,自 己的山自己攀。 山上充满了迷人的景色,山上充满了醉人的 风光。 苏东坡的诗文,很多都是不用解释的。“人皆 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不用解释,“寂寂东坡一病翁, 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 酒红。”不用解释,“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 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也不用解 释。尤其是到我这个年龄,什么都读明白了,一切 都不用解释了。心与东坡先生通。 自己的山自己攀,不虚此生。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副刊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视觉:武帆校检:司宇亮 副刊 悦读 7 责任编辑:王婷电话:0991-5509362 (本版图片均据本报资料库)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 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中华文明数千年一 系,除了用于计算之外,数字的意义由原来表示纯 粹的数目和数量发展演绎出多种语义。中央党校 教授钟国兴《中华文化密码:通达智慧之门》一书 深度挖掘从零至九这十个数字背后的文化秘密, 阐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丰富内涵,解析中华文化 所独有的思维方法,给予读者全新的视角认识中 国传统文化。 本书作者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灿若繁星、多 姿多彩,根源在于其信息的排列方式、表达方式不 同。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上的差异就在数字,正是 这些最简单的数字,所代表的最基本、重要的信息 便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塑造民族共同 的思维方式框架,因此它们的不断组合、演绎,就 形成了一个民族颇具特色而又绚丽多彩的文化。 各个民族都有关于自己数字的文化,而这些数字 背后又有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基 本规则,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自己的“密码本”。 作者在书中指出,从零开始,每个数字都分别 被赋予丰富的含义,这是理解中华文化的钥匙。 用这一串钥匙,就可以连续打开中华文化宝藏的 一层层大门,窥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 慧、气度、神韵,探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 处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我国有五千 年的灿烂文明,中华文化的精华滋养着当代中国 人的精神世界,中华文化的智慧提振着当代中国 人的精神力量。读罢此书,能让我们更加明白数 字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中华传统 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独特魅力,从而涵养中国精神, 滋润现代人生。 核心阅读 在新疆,牧民逐水草 而居。他们在一处生活一 段时间后,就会举家远行 到另一片草地,称为“转 场”。在遥远、纯净又充满 诗意的新疆边陲小城青 河,作者杨奋用细腻的笔 触,带读者领略质朴而又 温馨的转场风景。 《转场》讲述了十五个 关于幸福、爱情、现实和失 去的故事,围绕新疆这个 辽阔的地方展开。故事中 的人物有至亲至爱的母 亲,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 记忆里抹不去的故人和生 命中匆匆路过的身影…… 杨奋笔下的世界,是一个 充满人情味的江湖。 有些人从村里到城 里,遇到对的人安顿下来 生活,也有人在转场的日 子里等待着另一半的到 来。到不了的远方,回不 去的家乡,是我们一生的 转场。 1984年,我出生在地图上一眼找不到 的、中国西北偏北的一个小城的一户汉族人 家,这个小城叫青河,距离阿勒泰市300多 公里,距离乌鲁木齐市十七八个小时车程。 在那里,我生活了20年。 后来的10多年,我去过很多地方。在阿 勒泰的时候,总会说我是青河人;在乌鲁木 齐的时候,总是说我是阿勒泰人。但在其他 地方,我都要一遍一遍地解释为什么我是新 疆人,我解释的难度会比别的新疆人更大一 些,因为我除了鼻子不高、眼睛不大外,我真 的不高不帅。 上初中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另 一个县城的同学于军威,他每天需要骑车十 几公里,特别是在有8个月冰封期、西伯利亚 冷空气到处弥漫的青河,他裹着厚厚的棉 衣,一进班,从帽子、手套、围巾一直脱到鞋 子才能勉强活动着翻开书本。当他脱下帽 子,你会发现他眼睛乌黑,睫毛上挂着白霜, 一脸天真。 一次,填写籍贯的时候,班里同学的家 人来自五湖四海,只有于军威填写了青河。 老师说,你回家问问家人。他回到家里,问 了爷爷翻了家谱,他的爷爷又问了自己年迈 的父亲,得到的答案是:他们祖祖辈辈就居 住在这里。 那时候,我慢慢理解了籍贯这个词,我 的爷爷是从北京来到青河,我的姥爷是从河 南来到青河。 我的爷爷是军人也是援疆干部,我的童 年,时常会听他讲述在青河的那些经历,火 车慢腾腾地穿越大半个中国,再坐东风汽车 晃悠半个月来到青河,靠着书信与远方的亲 戚沟通,从地窝子住起,干体力活养活家庭, 一砖一瓦地建起了房子,修建了公路,他们 与各族人民一起开垦建设了青河。 而我的父亲和母亲因缘巧合走到一起, 生下了我,我的户口本上写着:新疆青河 县人。 我的父亲参与过独库公路的修建,当完 兵回到青河成为记者。有一年大雪封山,他 带着我去采访,一个从北京来的记者说:你 们留在这里生活,就是对祖国最大的贡献。 那时我并不懂他说的意思,只是觉得他 被冻傻的样子很可爱。而且他根本不懂小 镇生活的快乐,在小镇有钱人吃菜,没钱人 吃肉,我们家顿顿有肉吃,还能有比这更好 的生活吗? 大学毕业之后,我的同学绝大部分留在 了青河,结婚生子,在这里坚守着自己的生 活,建设着家园。我远走各地,渐渐明白了 那名记者的话,这里的人为祖国边疆建设付 出了一切。 所以我们记住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记住 了上海支青,记住了援疆干部,记住了全国 各地的人奔赴新疆,他们去了如同青河一般 寒冷的地方,去了塔什库尔干这样高海拔的 地区,他们生活在新疆的角角落落,生儿育 女,他们和各族人民一起肩负着建设新疆的 重任,他们和他们的孩子都是真正的新 疆人。 新疆除了壮丽的风景以及让人垂涎欲 滴的美食,还有努力生活的各族人民,他们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是 可爱的新疆人。 在外地,经常有人问我,你是新疆人 啊?你怎么不像? 我总是会给他们说:你不应该忘记生活 在新疆的汉族人,他们是汉族人,他们也是 新疆人,他们与全疆各族人民生活在一起, 一起奋斗,为新疆的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似乎每一个新疆人,一生之中不仅仅要 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与家庭,还肩负了宣传新 疆、建设新疆,减少误解、去掉标签的使命。 从那以后,我就总会想起青河的那些老 人,他们给我讲述的那些故事,在我们县城 一座山的后面埋葬了我的爷爷、姥爷和父 亲,还有很多如他们一般在这里出生、用一 生建设家园、并在这里逝去的人,我就在想, 如果没有人去写他们,那再过几年,人们就 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故事了。 所以在我的新书《转场》里有两篇文章 《阿勒泰山下一家人》和《青格里杂货铺》,就 是写这一代人,他们都老了,有些人离开了, 但他们把青春与热血都抛洒在这片土地上。 我在书里写了《驻疆记者》,一个爱新疆 美食的湖南姑娘;也写了在外地打拼的我的 新疆老乡李硕与疾病抗争的故事;还有迷茫 但不放弃生活的老肖;以及把新疆当作家乡 的大冰。这些人的生命与新疆建立起丝丝 缕缕的联系,有人从别的省市来到新疆,有 人从新疆去了其他省市,有人依旧在家乡过 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生活。 说来惭愧,最早我写文字是因为我生活 很落魄,但文字给了我力量,那种感觉我至 今还记得,就如同土豆丝炒出了肉香的味 道;超市关门前,我与老太太一起抢一元一 袋的特价水果胜利的表情,后面这两句不是 比喻,是我当时的生活。 后来的我出完第一本书,就越来越敬畏 文字,而这本书我陆续写了3年,这3年我从 乌鲁木齐辗转到北京,又从北京回到乌鲁木 齐,再从乌鲁木齐到达长沙,过着以乌鲁木 齐为中心,到处辗转漂泊的生活。 我给在每一个城市里交的朋友介绍新 疆,当免费的新疆旅游规划师,带他们吃新 疆的美食。也会与新疆老乡们聚会,我们的 话题永远离不开新疆,我们常去新疆餐厅, 吃着拌面、想着新疆。 我总是有一种感觉:回不去的家乡,到 不了的远方,注定了我们一路的转场。 我注定回不到青河生活,我去了太多的 地方,要做的事还很多,而且每一次带着久 违的眷恋回到青河,哪怕刚下汽车,每一个 人打招呼都是:你什么时候走?走之前请你 吃饭。 这3年我依旧写着那些最普通的人,为 了柴米油盐、为了生活而努力的人,他们的 悲伤,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写到我的老妈,她一辈子生活在离海 最远的新疆西北偏北的小城,她到50多岁 才第一次看到大海,她紧张兮兮地第一次出 国,回来很认真地问我:我这辈子没白活 吧?我听老妈给我讲起他们开垦边疆住在 地窝子里的生活,这个放在人群里显得沧桑 而普通的老人就是一个个质朴的新疆老人 最真实的代表。 我写《终点站乌鲁木齐》,那绿皮火车是 多少人的回忆,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如今乌鲁木齐到兰州高铁朝发夕至,新疆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新疆安宁祥和,人们的生活越来 越好,我老妈总是感慨新疆的变化,而这些 是新疆各族人民奋斗的结果。 这 3 年新疆旅游大发展,游客爆棚,而这 些口碑是多少人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换来的, 可是他们在工作之余还要努力经营自己普 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家庭。 新疆人会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爱护家 乡,因为他们知道这背后的付出是多么巨 大;新疆人也会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爱护家 庭,因为他们更加懂得家的温暖。 写完这本书,我看着书里的每一个人 物,就想到了转场,想到了夕阳西下,牧民赶 着羊群踏着金辉,抖落一身尘土,穿梭在历 史的暖流中。 在等待新书出版的日子里,我疯狂地运 动了半年。我告诉自己要在青河过年,因为 我的家乡早已经变成了美丽的小城,那里柏 油马路四通八达,高楼林立,人民安居乐 业。我历经转场,归来即使不是少年,也不 该是个油腻的中年人,我要奔跑着去拥抱我 的家乡。 作为新疆人真的很幸运,因为这片土地 上的人,有着优秀的品质与宽广的胸怀。 我能做的很少,《转场》这本书写了我对 新疆、对家乡的眷恋与爱。 而新疆,不该被遗忘的那些人,是每一 名普普通通的新疆人,他们生活中国这片土 地上,为祖国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解密中华文化的 一串钥匙 于是之94岁的夫人李 曼宜记录下了风波迭起、世事 沧桑中的相依相傍。《我和于 是之这一生》起笔自1949年于 是之与李曼宜的相识、相知、 相爱,有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甜 蜜忧伤,更有于是之此后60余 年里在话剧表演事业和个人 命运上的艰难跋涉,道出了风 光无限的演员生活背后那不 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这本回 忆录质朴平实,细腻动人,从 中可看到这对伉俪贯穿一生 的深爱和信任。不论是研究 于是之本人,还是研究中国当 代话剧,这本书都有着重要参 考价值。 北京和平解放、首批国产汽车 到北京、梅兰芳含饴弄孙、金水桥上 的时装表演、在故宫尝可口可乐、天 安门前的崔健……《北京城市影像 志》是北京出版集团围绕新中国成立 70周年策划推出的大型主题图书。 该书以时间为脉络,以镜头为线索, 通过“北京映像”“北京故事”“北京纪 事”三个部分,以百姓生活写真为主 要内容,相对完整、客观地梳理和呈 现了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北京百姓生 活的变迁史。 历时 5 载,汇集 40 余位大家,近日, 近 60 万字的《中国大家》一书由中国方正出 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该书将中央纪 委国家监委网站《聆听大家》栏目历时数年 采访的几十位文史、科学大家的精彩访谈 编辑出版,以口述实录的方式,首次披露了 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 3 位“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和二月河、莫言、叶嘉莹、樊锦诗、欧 阳自远等大家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守望中国价值》选取“天人合一”“民为邦本” “中庸之道”等最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26个核 心理念,通过理论分析、名言旁证、故事讲述、诗歌延 伸、美文选萃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描述、阐 释,探寻中国现代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向,在传统的 基础上构建现代中国特色的文化理念,为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解读提供新的视角,为现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钟芳

可爱的新疆人 - epaper.bingtuannet.comepaper.bingtuannet.com/pc/att/201912/20/fb5e122e-c... · 自己的山自己攀 蒋晓华 退休后,读书成了我的主要生活。 为什么读书?我想起了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可爱的新疆人 - epaper.bingtuannet.comepaper.bingtuannet.com/pc/att/201912/20/fb5e122e-c... · 自己的山自己攀 蒋晓华 退休后,读书成了我的主要生活。 为什么读书?我想起了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

自己的山自己攀●蒋晓华

退休后,读书成了我的主要生活。为什么读书?我想起了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

员为什么登山,他回答说:“因为山在那里!”棒极了!我套用这句话,因为书在那里。

活了大半辈子,陆陆续续买了一屋书,大部分都没有读完,或是没有精读。

苏东坡是我崇拜的偶像。他的全集我有,各种选集也买了一些。但最吸引我的是明代王如锡的选本《东坡养生集》。在他看来,苏东坡的很多诗文都是养生的好范本,包括前后《赤壁赋》。他把苏东坡的相关诗文辑为《饮食》《方药》《居止》《游览》《服御》《翰墨》《达观》《妙理》《调摄》《利济》《述古》《志异》十二卷,列了一千多篇,功夫下得太足了。我这个“坡粉”,差得太远。

我喜欢《水浒传》,但我读不过金圣叹,读不过鲍鹏山。读着《鲍鹏山新批水浒传》我就在想,何时我也能写出一部“新批”呢?

读了几十年鲁迅的书,如今渐入佳境,得之于钱理群选编的《鲁迅入门读本》。噢,鲁迅的文章还可以这样排列组合。钱理群引导我读出了有血有肉的鲁迅,有情有义的鲁迅,把现在的一切都看得分明的鲁迅。鲁迅作品散发出的光芒穿透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跟着袁行霈读《好诗不厌百回读》,看着毕飞宇的《小说课》,敬佩得不得了。他们能把经典揉碎到这个程度,他们能把名著剖析到这般境界,怎可能写不出好文章?怎可能做不了好学问?

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敬佩对人类、对民族精神世界有深远影响的人,于是我选择了读他们的书。这是全人类、全民族的山,也是自己的山,自己的山自己攀。

山上充满了迷人的景色,山上充满了醉人的风光。

苏东坡的诗文,很多都是不用解释的。“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不用解释,“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不用解释,“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也不用解释。尤其是到我这个年龄,什么都读明白了,一切都不用解释了。心与东坡先生通。

自己的山自己攀,不虚此生。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副刊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视觉:武帆 校检:司宇亮

副刊悦读 7版责任编辑:王婷 电话:0991-5509362

(本版图片均据本报资料库)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中华文明数千年一系,除了用于计算之外,数字的意义由原来表示纯粹的数目和数量发展演绎出多种语义。中央党校教授钟国兴《中华文化密码:通达智慧之门》一书深度挖掘从零至九这十个数字背后的文化秘密,阐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丰富内涵,解析中华文化所独有的思维方法,给予读者全新的视角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作者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灿若繁星、多姿多彩,根源在于其信息的排列方式、表达方式不同。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上的差异就在数字,正是这些最简单的数字,所代表的最基本、重要的信息便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塑造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框架,因此它们的不断组合、演绎,就形成了一个民族颇具特色而又绚丽多彩的文化。各个民族都有关于自己数字的文化,而这些数字背后又有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基本规则,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自己的“密码本”。

作者在书中指出,从零开始,每个数字都分别被赋予丰富的含义,这是理解中华文化的钥匙。用这一串钥匙,就可以连续打开中华文化宝藏的一层层大门,窥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探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华文化的精华滋养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华文化的智慧提振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读罢此书,能让我们更加明白数字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独特魅力,从而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

核心阅读在新疆,牧民逐水草

而居。他们在一处生活一段时间后,就会举家远行到另一片草地,称为“转场”。在遥远、纯净又充满诗意的新疆边陲小城青河,作者杨奋用细腻的笔触,带读者领略质朴而又温馨的转场风景。

《转场》讲述了十五个关于幸福、爱情、现实和失去的故事,围绕新疆这个辽阔的地方展开。故事中的人物有至亲至爱的母亲,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记忆里抹不去的故人和生命中匆匆路过的身影……杨奋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江湖。

有些人从村里到城里,遇到对的人安顿下来生活,也有人在转场的日子里等待着另一半的到来。到不了的远方,回不去的家乡,是我们一生的转场。

1984 年,我出生在地图上一眼找不到的、中国西北偏北的一个小城的一户汉族人家,这个小城叫青河,距离阿勒泰市300多公里,距离乌鲁木齐市十七八个小时车程。在那里,我生活了20年。

后来的10多年,我去过很多地方。在阿勒泰的时候,总会说我是青河人;在乌鲁木齐的时候,总是说我是阿勒泰人。但在其他地方,我都要一遍一遍地解释为什么我是新疆人,我解释的难度会比别的新疆人更大一些,因为我除了鼻子不高、眼睛不大外,我真的不高不帅。

上初中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另一个县城的同学于军威,他每天需要骑车十几公里,特别是在有8个月冰封期、西伯利亚冷空气到处弥漫的青河,他裹着厚厚的棉衣,一进班,从帽子、手套、围巾一直脱到鞋子才能勉强活动着翻开书本。当他脱下帽子,你会发现他眼睛乌黑,睫毛上挂着白霜,一脸天真。

一次,填写籍贯的时候,班里同学的家人来自五湖四海,只有于军威填写了青河。老师说,你回家问问家人。他回到家里,问了爷爷翻了家谱,他的爷爷又问了自己年迈的父亲,得到的答案是:他们祖祖辈辈就居住在这里。

那时候,我慢慢理解了籍贯这个词,我的爷爷是从北京来到青河,我的姥爷是从河南来到青河。

我的爷爷是军人也是援疆干部,我的童年,时常会听他讲述在青河的那些经历,火车慢腾腾地穿越大半个中国,再坐东风汽车

晃悠半个月来到青河,靠着书信与远方的亲戚沟通,从地窝子住起,干体力活养活家庭,一砖一瓦地建起了房子,修建了公路,他们与各族人民一起开垦建设了青河。

而我的父亲和母亲因缘巧合走到一起,生下了我,我的户口本上写着:新疆青河县人。

我的父亲参与过独库公路的修建,当完兵回到青河成为记者。有一年大雪封山,他带着我去采访,一个从北京来的记者说:你们留在这里生活,就是对祖国最大的贡献。

那时我并不懂他说的意思,只是觉得他被冻傻的样子很可爱。而且他根本不懂小镇生活的快乐,在小镇有钱人吃菜,没钱人吃肉,我们家顿顿有肉吃,还能有比这更好的生活吗?

大学毕业之后,我的同学绝大部分留在了青河,结婚生子,在这里坚守着自己的生活,建设着家园。我远走各地,渐渐明白了那名记者的话,这里的人为祖国边疆建设付出了一切。

所以我们记住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记住了上海支青,记住了援疆干部,记住了全国各地的人奔赴新疆,他们去了如同青河一般寒冷的地方,去了塔什库尔干这样高海拔的地区,他们生活在新疆的角角落落,生儿育女,他们和各族人民一起肩负着建设新疆的重任,他们和他们的孩子都是真正的新疆人。

新疆除了壮丽的风景以及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还有努力生活的各族人民,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是

可爱的新疆人。在外地,经常有人问我,你是新疆人

啊?你怎么不像?我总是会给他们说:你不应该忘记生活

在新疆的汉族人,他们是汉族人,他们也是新疆人,他们与全疆各族人民生活在一起,一起奋斗,为新疆的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似乎每一个新疆人,一生之中不仅仅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与家庭,还肩负了宣传新疆、建设新疆,减少误解、去掉标签的使命。

从那以后,我就总会想起青河的那些老人,他们给我讲述的那些故事,在我们县城一座山的后面埋葬了我的爷爷、姥爷和父亲,还有很多如他们一般在这里出生、用一生建设家园、并在这里逝去的人,我就在想,如果没有人去写他们,那再过几年,人们就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故事了。

所以在我的新书《转场》里有两篇文章《阿勒泰山下一家人》和《青格里杂货铺》,就是写这一代人,他们都老了,有些人离开了,但他们把青春与热血都抛洒在这片土地上。

我在书里写了《驻疆记者》,一个爱新疆美食的湖南姑娘;也写了在外地打拼的我的新疆老乡李硕与疾病抗争的故事;还有迷茫但不放弃生活的老肖;以及把新疆当作家乡的大冰。这些人的生命与新疆建立起丝丝缕缕的联系,有人从别的省市来到新疆,有人从新疆去了其他省市,有人依旧在家乡过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生活。

说来惭愧,最早我写文字是因为我生活很落魄,但文字给了我力量,那种感觉我至今还记得,就如同土豆丝炒出了肉香的味

道;超市关门前,我与老太太一起抢一元一袋的特价水果胜利的表情,后面这两句不是比喻,是我当时的生活。

后来的我出完第一本书,就越来越敬畏文字,而这本书我陆续写了3年,这3年我从乌鲁木齐辗转到北京,又从北京回到乌鲁木齐,再从乌鲁木齐到达长沙,过着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到处辗转漂泊的生活。

我给在每一个城市里交的朋友介绍新疆,当免费的新疆旅游规划师,带他们吃新疆的美食。也会与新疆老乡们聚会,我们的话题永远离不开新疆,我们常去新疆餐厅,吃着拌面、想着新疆。

我总是有一种感觉:回不去的家乡,到不了的远方,注定了我们一路的转场。

我注定回不到青河生活,我去了太多的地方,要做的事还很多,而且每一次带着久违的眷恋回到青河,哪怕刚下汽车,每一个人打招呼都是:你什么时候走?走之前请你吃饭。

这3年我依旧写着那些最普通的人,为了柴米油盐、为了生活而努力的人,他们的悲伤,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写到我的老妈,她一辈子生活在离海最远的新疆西北偏北的小城,她到 50多岁才第一次看到大海,她紧张兮兮地第一次出国,回来很认真地问我:我这辈子没白活吧?我听老妈给我讲起他们开垦边疆住在地窝子里的生活,这个放在人群里显得沧桑而普通的老人就是一个个质朴的新疆老人最真实的代表。

我写《终点站乌鲁木齐》,那绿皮火车是多少人的回忆,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如今乌鲁木齐到兰州高铁朝发夕至,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新疆安宁祥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老妈总是感慨新疆的变化,而这些是新疆各族人民奋斗的结果。

这3年新疆旅游大发展,游客爆棚,而这些口碑是多少人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换来的,可是他们在工作之余还要努力经营自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家庭。

新疆人会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爱护家乡,因为他们知道这背后的付出是多么巨大;新疆人也会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爱护家庭,因为他们更加懂得家的温暖。

写完这本书,我看着书里的每一个人物,就想到了转场,想到了夕阳西下,牧民赶着羊群踏着金辉,抖落一身尘土,穿梭在历史的暖流中。

在等待新书出版的日子里,我疯狂地运动了半年。我告诉自己要在青河过年,因为我的家乡早已经变成了美丽的小城,那里柏油马路四通八达,高楼林立,人民安居乐业。我历经转场,归来即使不是少年,也不该是个油腻的中年人,我要奔跑着去拥抱我的家乡。

作为新疆人真的很幸运,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着优秀的品质与宽广的胸怀。

我能做的很少,《转场》这本书写了我对新疆、对家乡的眷恋与爱。

而新疆,不该被遗忘的那些人,是每一名普普通通的新疆人,他们生活中国这片土地上,为祖国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可爱的新疆人

——

《转场》写作感言

●杨奋

解密中华文化的一串钥匙

▲于是之 94 岁的夫人李曼宜记录下了风波迭起、世事沧桑中的相依相傍。《我和于是之这一生》起笔自1949年于是之与李曼宜的相识、相知、相爱,有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甜蜜忧伤,更有于是之此后60余年里在话剧表演事业和个人命运上的艰难跋涉,道出了风光无限的演员生活背后那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这本回忆录质朴平实,细腻动人,从中可看到这对伉俪贯穿一生的深爱和信任。不论是研究于是之本人,还是研究中国当代话剧,这本书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北京和平解放、首批国产汽车到北京、梅兰芳含饴弄孙、金水桥上的时装表演、在故宫尝可口可乐、天安门前的崔健……《北京城市影像志》是北京出版集团围绕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策划推出的大型主题图书。该书以时间为脉络,以镜头为线索,通过“北京映像”“北京故事”“北京纪事”三个部分,以百姓生活写真为主要内容,相对完整、客观地梳理和呈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百姓生活的变迁史。

▶历时 5 载,汇集 40 余位大家,近日,近60万字的《中国大家》一书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该书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聆听大家》栏目历时数年采访的几十位文史、科学大家的精彩访谈编辑出版,以口述实录的方式,首次披露了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 3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和二月河、莫言、叶嘉莹、樊锦诗、欧阳自远等大家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守望中国价值》选取“天人合一”“民为邦本”“中庸之道”等最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26个核心理念,通过理论分析、名言旁证、故事讲述、诗歌延伸、美文选萃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描述、阐释,探寻中国现代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向,在传统的基础上构建现代中国特色的文化理念,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解读提供新的视角,为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