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紡織產業分析 班級:碩經一甲 學生:王綉慧 19656117 高嘉穗 19646116

紡織產業分析 - nfuba.nfu.edu.twnfuba.nfu.edu.tw/ezfiles/31/1031/img/468/ind07.pdf · 追撚與合股撚紗加工:DTY 或Air Texture Yarn 的單股纖維加撚或是兩種纖維以上合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紡織產業分析

    班級:碩經一甲 學生:王綉慧 19656117

    高嘉穗 19646116

  •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二章 紡織產業介紹

    第一節 何謂紡織產業

    第二節 紡織產業特色

    第三節 紡織產業的沿革

    第三章 台灣紡織產業

    第一節 台灣紡織產業發展與演進

    第二節 台灣紡織產業之發展現況

    第三節 台灣紡產業特色

    第四章 加入 WTO 對台灣紡織產業的影響

    第一節 什麼是 WTO?

    第二節 加入 WTO 對台灣總體經濟的影響

    第三節 加入 WTO 台灣廠商的應對措施

    第四節 加入 WTO 對台灣紡織產業的影響

    第五節 台灣紡織產業在世界

    第五章 紡織產業未來趨勢

    第一節 台灣紡織產業 SWOT 分析.

    第二節 台灣紡織產業之未來趨勢

    第三節 台灣紡織產業關鍵成功因素

    第六章 個案描述

    第一節 簡介與沿革

    第二章 市場分析

    第三章 產品用途及產製過程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文獻

  • 第一章 緒 論

    台灣紡織業發展至今,已經歷將近五十年的歲月,於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前五年期間,

    產業發展狀況更是達到歷年來的高峰水準,但卻也在國家經濟整體環境的變遷影響與產業

    發展條件的改變壓力下,不得不重新思考台灣紡織產業未來所應走的路。尤其是在面臨中

    國大陸紡織產業日益茁壯的情形下,對於近年來以中國大陸和美國為主要出口地區的台灣

    紡織產業,更是亟需調整產業步驟與方向以為因應;於此同時,兩岸同時加入WTO 後的

    市場開放問題,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研發與產業轉型,以及如何掌握當前發展迅速的電子商

    務系統,都是值得台灣紡織產業者深思與面對的課題。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下,台灣紡

    織產業不論是在投資環境、市場行銷、技術研發、經營管理、人力資源等方面,都因為投

    資環境惡化的影響而面臨產業的發展瓶頸。因為紡織產業的生產製程冗長,致使一般的產

    業研究分析多是以各分項製程為主,少有整體性的詳盡資料,歷年紡織中心ITIS 計畫對於

    紡織產業的研究也都是以產品,或是分項產業的研究觀點切入;因此,科專計畫規劃執行

    台灣紡織產業的全面性調查報告具有重要意義,紡織全產業的調查報告為持續性題目,但

    已多年未以此主題為調查標的,在此新世紀開始,適逢台灣紡織產業面臨轉型的瓶頸,列

    入此題目,除總覽台灣紡織產業的發展現況與趨勢、市場規模與需求,以及探討產業所面

    臨的發展困境外,更將針對台灣紡織廠商較多採用的發展策略提出解析與建言,期許能釐

    清真正適合台灣紡織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台灣紡織產業從以往的棉紡到現在的人纖產業,根據歷史經驗都能夠隨機應變而成功

    的轉型,趕上全球紡織產業發展的腳步。相對的,在歷經數次的環境變動,也使得台灣紡

    織業者對於世界潮流趨勢的掌握,有著比其他開發中國家紡織業者有更敏銳的觸覺,正因

    此而總能領先一步取得市場商機。台灣紡織產業長久發展下所累積經驗的雄厚基礎,已經

    具備轉型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發展條件,只要確切掌握高附加價值產品市場與技術的發

    展趨勢,積極投入高成長產品族群,掌握新世紀環境的契機,發展出台灣紡織產業的新紀

    元。

    第二章 紡織產業

    第一節 何謂紡織產業

    紡織產業範圍涵蓋纖維、紡紗、織造、染整成衣、服飾等產品及技術。目前我國紡織關

    聯產業可分上游、中游、下游以原料區分有合成纖維(Synthetic fiber)、天然纖維(Nature

    fiber)、再生纖維(Regenerated fiber)。其人造纖維製程屬上游產業,是來自石油化工業的產

    品,如環己內醯胺的 CPL(Caprolactam)是耐隆 6(Nylon6)的原料;乙二醇 EG(Etnylene Glycol)

    和對苯二甲酸 PTA(PnenylTeredimethane Acid)是聚酯纖維(Polyester)的原料。中游為天然纖

  • 維與人造纖維之製程、紡紗、織布與染整業,下游則有成衣、服飾、窗簾等紡織品製造業。

    第二節 紡織產業特色

    紡織產業大部份人認為愈上游產業,其資本與技術密集度高,但只在下游的產業如果

    要創造更高的產品價值,反而需要更多更高技術去研究發展。上游的製造產品都是以『量』

    為生產,而後段製造是以『質』來生產,換言之愈下游的織布、染整、成衣製成階段,更

    需要新技術、新資訊去創造新產品,創造較高的產品附加價值。

    (一)紡織工業上、中、下游關係密切

    紡織工業上、中、下游其產業間的原料供需與產品流通密切,產業關聯度高,連鎖效

    果強,且多為經濟發展中關聯性之產業,故上、中、下游產業間唯有整合產銷體系,加強

    專業分工,改善經營體質來提高產品品質及競爭力,才能共享產銷體系整合之經濟效益。

    (二)使用資本附著技術(Capital embodied technology)

    紡織工業就生產技術而言,對專業技術的依賴程度較低,使用的大多資本附著技術

    (Capital embodied technology),即較倚重紡紗機、織布機及染整設備等機器裝置,亦即生產

    技術主要來自紡紗機械工業而非紡織業本身。一般來說,使用資本附著技術之輕工業較容

    易在開發中國家發展,因為開發中國家可由先進國家進口設備,是以在抵工資成本的競爭

    優勢下,很容易便可打入先進國家市場,因此在紡織產業發展以趨成熟之階段,必須能具

    備新產品之設計開發能力與上下游之整合能力才能掌握住競爭優勢。

    (三)產品用途日趨廣泛

    紡織業屬於傳統之民生工業,其下游之產品主要為衣著服飾等民生必需品,但由於各

    類纖維生產技術及織造技術之發展有長足進步,紡織品之應用範圍已不限於衣服用布,在

    工業用布、傢飾用布等需用量之比重預期將逐步增加。

    (四)已由「生產導向」時代進入「行銷導向」時代

    隨著經濟發展與國民生活水準之提高,消費者對於衣著服飾已不侷限於基本功能性要

    求,更重要的是材質、款式、色澤、舒適性及流行性等特點必須符合消費者的需要,是以

    對紡織業而言已由「生產導向」時代進入「行銷導向」時代,而由於流行之多變,產品之

    生命週期愈來愈短,除非產品開發受市場潮流影響外,高級紡織品亦趨向少量、多樣及因

    應流行轉變而縮短交期等生產方式,強調快速反應之能力。

  • 第三節 紡織產業的沿革

    探討纖維織品新產品研發,需上溯自上游新纖維的研究開發,其次是中間織布業的企

    劃、設計與研發新布料,以及染整加工業的技術與加工方式的研究發展,參考(圖 2-1),纖

    維的新產品研發在這上、中游的分工中各有其重要地位。其中以織布業的企劃、設計與研

    發的角色最重要,因為最終使用者下游成衣製造關係最直接密切,隨時必須掌握市場資訊

    與流行脈動,所以它的企劃與研發現況的敘述,將以各段生產流程為主幹,再估以研發

    的角色功能補助說明。

    圖 2-1

    資料來源:〝產業價值鏈的思索〞,吳道昌。中國紡織研究中心(1997)

    一、纖維織品業各流程

    以下為纖維的大略系統如(圖 2-2)

    (一)人造纖維的種類:

  • 圖 2-2 人造纖維的種類

    資料來源:整理自 Understanding Textiles,1997

    嫘縈人造纖維生產流程圖:

  • 圖 2-3 人造纖維(嫘縈)製造流程圖

  • 資料來源:整理自 Understanding Textiles,1997

    人造纖維的生產流程非常複雜,如圖 2-3,技術與資本投資均較高。從上面人造纖維

    的種類中,我國較偏重於聚酯絲與尼龍絲的發展,特別在聚酯絲方面,研發新纖維的種類

    較尼龍多。新纖維的種類,如陽離子可染型的 CD 聚酯纖維:此為分散性、陽離子性染料

    型聚酯纖維(Cation-free dyeable PET fiber)(許永綏,1992〝天然纖維與特殊纖維〞徐氏基金

    會),細單尼纖維與海島型超細纖維:此為複合型超細纖維,於 1970 年由日本東麗發表應

    於人造麂皮,其纖維結構分為蕊與鞘。蕊(core)又稱為島,成分為聚酯,約為 0.1~0.6d。鞘

    (sheath)又稱為海,成分為聚苯乙烯 PS,是可染整過程中亦溶於熱水或鹼液,達到開纖效

    果。(宮本武明、本宮達也;1997 新纖維材料入門;紡織研究中心出版)中空纖維,防燃纖

    細,抗紫外線纖維,蓄熱保溫陶瓷纖維,抗菌防臭纖維,高吸水性纖維、高收縮纖維、彈

    性纖維以及高模數低收縮 HMLS(High Modulus Low Shrinkage)的高強力纖維等… ..均已研發

    出來。這些新素材也迅速帶動下游的新產品發展,其發展的流程可以說從纖維的加工到成

    品布的各段設計與組合,而產生無窮的變化,其中變化的巧妙是否帶來商機,完全掌握在

    設計的新產品是否能符合流行趨勢與消費者的需求。這些產品設計流程包括纖維的加工、

    纖維織品的織造與染整、加工。

    (二)紗線、纖維的加工與新產品研發:

    而人造纖維的加工,主要經過延伸、假撚、複合撚紗、追撚與合股撚紗等等,其加工

    種類與流程如下:

    1. 全延伸絲 FOY(原絲)加工:部分順向絲 POY(PartialOrientation Yarn)→延伸→完全順向絲

    FOY(Full OrientationYarn)

    2. 延伸撚紗 DTY(加工絲)加工:POY→延伸→假撚→DTY(Drawing Twisting yarn)加工絲

    3. 仿毛紗加工 Air Texture Yarn:POY→延伸→氣撚→AirTexture Yarn 氣撚加工絲(TASLAN)

    仿毛紗

    4. 複合假撚加工 Composite Air Texture Yarn:POY(1)+POY(2)→延伸→氣撚→Air Texture

    Yarn 特殊仿毛紗

    5. 追撚與合股撚紗加工:DTY 或 Air Texture Yarn 的單股纖維加撚或是兩種纖維以上合

    股並撚等;(如追撚、合股紗、花紗 Fancy Yarn)

    6. 包繞紗加工:彈性紗(萊卡 Lycra or Spandex)包繞棉纖維或原絲、加工絲,其種類有 Cord

    Yarn、Twist Yarn、Covering Yarn、Air Entangled Yarn 等等。

  • 以上纖維加工是纖維織品研發的第一段步驟,也是各業者掌握特殊素材的關鍵之一。

    這些纖維間互相組合的加工方式的變化,結果產生更多、更新的產品。

    二、纖維織品的製造

    紡織品研發中最主要的第一步驟是胚布的設計。因為在生產階段設計者不管是自主

    性,客戶委託的研發案都是要根據流行趨勢與市場的需求,在構思中設計新布料的雛形,

    加上基本的物性、械性能的需求等。從資料庫中搜尋出適合的紗種,或者需要開發新紗種。

    最後再設計該布料的密度、織造、紋路、色澤的變化、外觀、手感與品味,然後決定染整

    方式,此種由上而下的設計流程如圖 2-4。

    圖 2-4 長纖梭織布料的新產品研發流程

    資料來源:Dastoor, 1989

    三、纖維織品的新產品研發:

    在研發之前,先要根據公司產品策略,市場需求與流行趨勢先做產品發展企劃。企劃

    設計流程如圖 2-5 此企劃案以「規格開發」與「花樣設計」為主,必須考慮流行、美感與

    實用,考慮生量過程是否需要技術方面的能力,以及獲利能力,才能使產品順利研發成功。

    以上是研發設計者擬定意象構思之前該思考的項目。

  • 圖 2-5 紡織流行商品企畫設計的流程圖

    資料來源:紡拓會提供

    由於紡織品素材的設計與發展進步很快,如今紡織品由過去較少樣化的形式,轉變到

    隨消費者需求、流行而設計的多樣化產品。一般衣著紡織品的研發大部份在布料之組織結

    構和美學的性能的設計,然而現今紡織品的材料已朝向多功能型態發展,除了美觀、手感

    的需求外,需具備其他機能,如抗菌防臭、吸汗排濕、透氣防水、抗紫外線等等機能性紡

    織品,其材料設計上應用到許多特殊化學添加物,其效能需要用精密的儀器與設備來檢

    驗,有些需符合食品藥物的標準。另外於高科技紡織品的布料設計的基本特性,更要求需

    符合某一功能性的需求,可能包含某些機械性能,諸如強力、伸度、模氏、熱收縮與透水

    係數等等。因為牽涉多方面(纖維、織造技術、後處理加工等等)的技術開發,所以需要一

    套完整的研發流程,所以有全面研發設計的觀念產生,如圖 1-6 所示,是單一的纖維或技

    術開發,以及規格與花樣設計皆屬於部份設計的一部份;不如全面設計的一貫性。全面設

    計是根據

    某一欲研發的紡織產品,從纖維、技術開發到規格與花樣設計開發,系統性地去設計和研

    發,此種研發設計需要要很長的時間,成功率較難掌握。一般以大纖維公司的能力較為可

    為。如日本帝人纖維公司從纖維材料到成品的全面設計案例,其仿毛紗 Milpa 布料的研發

  • 即此一代表性產品。

    圖 2-6 長纖梭織布新產品設計系統概略圖

    資料來源:Dastoor, 1989

    長纖梭織布的染色與整理加工之新產品研發布料染色整理加工的用意,是因為胚布由

    原絲、紗線所織成,胚布含有油劑、漿料與雜物等等,缺乏使用的性質。經過退漿、

    精練、染色與整理加工之後,使布料具有手感及外觀及尺吋安定的性能。所以一塊好的布

    料,除了特殊的原絲、紗線和精心設計的織紋之外,更需要好的染色整理加工,賦予布料

    流行的色彩、外觀和吸引人的手感觸覺。如此才能完成一塊具有生命、有風味的布料。也

    才能吸引消費者購買。長纖織物梭織布料的染色整理加工的流程圖如圖 1-7,其中解撚過

    程為長纖織物在染整中前處理必備的處理,可以增加織物的豐厚感,而減量的處理主要針

    對聚酯纖維的強撚纖物,可以增加聚酯纖物的垂墜性、反撥性。以上所述的各種染整加工,

    如表 2-1,可以給相同的胚布,經過不同的處理,而產生全然不同效果的布料。所以染色

    整理加工的流程在布料研發設計之中,佔有極重要的角色。

  • 表 2-1 長纖梭織布料整各流程的加工項目

    資料來源:整理自“An Introduction To Textile Technology"(1991)

    1. 長纖梭織布料染色整理加工的流程(圖 2-7)

    圖 2-7 長纖梭織布料染色整理加工的流程

    2.長纖梭織布新產品研發:

    目前長纖梭織布的整理加工,以特殊柔軟加工最為流行,因此加工可使布料豐厚、更

    具有極佳的垂墜性和反撥性,撥水加工目前以超撥水廣泛用於運動休閒服。(Active wear)

    方面。另外塗佈、貼合加工,由於 PU 膠膜與其他特殊材質的透氣薄漠發展非常迅速.可

    以使布料達到高透氣輿高防水性,並且可以將兩種不同材質、不同織法,如梭織、針織與

    不織布的不同布料貼合在一起,形成一種三明治織物,具有可透氣、撥水、防水與保溫的

    多功能紡織品,此多功能機能性紡織品,是目前各紡織公司極力研究發展的高科技紡織品。

  • 長纖梭織布業新產品研發的問題:

    根據絲織公會出版各種長纖梭織布的專刊與訪拓會出版的各種文獻等等(卓、陳,民

    88 年),整理出長纖梭織布業業者在新產品研發的問題如下四點:

    1. 上游纖維製造廠、纖維加工廠、織造廠與染整加工廠之間的聯繫缺乏效率。因為國內

    的紡織廠並非都是一貫廠,如果各生產段沒有充分快速的聯繫方法,則對於新產品研

    發的試樣

    1. 達成時問與成功率難以控制。

    2. 長纖為梭織功能性織品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是國內目前缺乏公正的認證與檢驗單位。

    3. 目前國內新纖維的開發有待加強,開發新纖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與時間,並且需要非

    常專業的石化技術。

    4. 長纖紡織業發展至今,開發新產品視唯一生存之道,投入在打樣與試染樣的數目與成

    本難以記數。另外礙於公司、工廠的現實環境與設備的限制,許多研發設計案胎死腹

    中。如果國內有專業的打樣、試樣公司,必能減少研發成本與提昇研發成功率。

    長纖梭織業新產品新發的未來方向:

    根據公會有關長纖梭織布的專刊與訪拓會反紡織研究中心的長纖梭織布發展文獻等

    等(J. A. Sanfeliu;連榮盛,民 88 年),整理出長纖梭織布業業者在新產品研發的問題如下

    三點:

    1. 功能性紡織品的發展是未來的趨勢,這種紡織品將給消費者帶來舒適與方便的穿著感

    覺。

    2. 積極培養研發人才,降低研發人才的流動率,將現有技術人員在教育,充實專業知識。

    產業用、防護性、生醫等高科技紡織品的研究發展。第三章 台灣紡織產業

    第一節 台灣紡織產業發展與演進

    1. 萌芽期(1940 年代) 台灣光復之初,國內紡織機械設備數量嚴重不足,只有棉紡二萬餘枚,

    棉織機 800 多台,而國民政府自大陸撤退來台後,許多紡織廠遷移來台灣,加入生產行

    列,此時台灣紡織工業才具雛型,同時政府並獎勵民間投資設廠,並訂立進口管制政策,

    使得紡織業開始萌芽。

    2. 進口替代期(1950 年代) 此一時期紡織品生產平均每年增加 25.8%,紡織業的就業人口佔

    製造業的 20%以上,在國內方面並配合政府紡織業輔導措施及擴大內銷市場需求,而國

    外方面則有美國的援助。

    3. 出口擴張期(1960 年代) 此時期美國停止對我國的援助,並且對台灣輸美棉製品予以設

    限,為了因應外在環境的變遷,國內紡織業者進行了產業調整方向:

  • (1) 人造纖維工業投資設廠。

    (2) 發展成衣工業,其結果造成了質與量的擴充與成長。

    4. 成熟期(1970 年代) 此時期紡織業逐漸轉變為資本技術密集產業,同時前期擴張效應已顯

    現出來,紡織業為國賺取大量外匯,使我國對外貿易由逆差轉為順差,紡織業年出口額

    近 39 億美元,佔全國出口額 21%。 另國內面臨兩次石油危機及上游原料壟斷,廠商之

    間競爭的影響,國內紡織場已逐漸進入飽和呈現成熟階段。

    5. 轉型期(1980 年代至今) 政府產業政策逐漸轉移至電子產業,紡織業面臨土地、勞工及環

    保成本的提 高,造成紡織業者外移,而未外移的廠商則致力於研發改良,使得產品結構

    性 改變,以符合客戶的需求。近年來更朝向高附加價值產品研發方向努力,並加 重外

    銷的比例。

    第二節 台灣紡織產業之發展現況

    1.產業價值鏈

    台灣本身缺乏天然纖維,且生產人纖的成本較低廉聚酯織物應是我國將來發展之重

    心,而長纖本身特性較短纖為優且多變化性,逐漸成為全球消費的主流,未來因人造纖維

    的可塑性高,隨科技進步及各人纖製造國不斷的研究開發,將有更多供服裝及產業用的特

    殊機能纖維問市,屆時織布業也將織出各類具特殊功能服飾及產業用布。

    紡織產業、上、中、下游關聯情形如(圖 3-1、圖 3-2)說明台灣紡織產業結構中看出上、

    中、下游產業垂直整合的基礎架構。

  • 圖 3-1

    資料來源: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整理(2000)

  • 圖 3-2 紡織工業上、中、下游結構圖

    上游──人造纖維業

    人造纖維業為紡織工業的上游產業,其利用石化工業所生產的中間原料(例如 EG、PTA、

    AN、CPL),採一貫作業的生產方式,(參考圖 3-2)由原料製成再生纖維與合成纖維等相關

    系列產品,是屬於資本與技術較為密集的產業,從資本規模來看以大企業居多。而我國人

    造纖維主要的產品包括聚酯絲、聚酯棉、尼龍絲、嫘縈絲等,除縲縈絲供給不足需要進口

    外,其餘大致可自給自足。台灣的人纖業因有紡織業,成衣與服飾業等中下游產業支

    撐,因而產量得以不斷的擴增,在充分供應國內需求之餘尚能外銷,近幾年的生產量皆位

    居世界前幾名,其中的聚酯絲產量早已位居世界第一,人纖業因上游原料穩定且充分的供

    應及業者致力汰換機器設備,使得人纖製品逐漸成為我國輸出的主要紡織品,在相關石化

  • 原料及聚酯纖維產能相繼續擴充之下,我國在原料供應與成本上將更具優勢。

    中游──紡紗、織布、染整業

    紡織工業之中游產業涵蓋了由紡紗、織布到染整等有關的一次、二次與三次加工製

    程。在一次加工的生產階段中,將人造纖維與天然纖維(例如棉、麻、毛)等原料混紡成各

    式紗支供應下游廠織布之用;二次加工生產則是將來自紡紗廠之人纖紗、棉紗或混紡紗織

    造成各種布匹以供染整或直接供成衣、人工皮革使用;最後,三次加工再將素色胚紗或胚

    布染色,整理而成為成品紗或成品布。由製程來看中游紡織與染整業實為冗長,加工過程

    複雜且原料與產品間的供需關係極為密切。廠商的資本規模來看,早期僅紡紗廠以大企業

    為居多,織布與染整廠多為中小企業。近年來中游廠商逐漸投入大量資本於設備和技術提

    升上,中小廠逐漸垂直整合成大廠,因此有轉向資本密集之勢。且以織布業產銷情形而論,

    織布業概分為短纖織布及長纖織布二大類,其中短纖布以棉布及人纖棉布為代表,長纖布

    以尼龍

    布及聚酯絲織布為代表,依目前統計數字可發現近來短織布在產量方面幾乎已呈逐年衰退

    之勢,而在銷售方面,棉布因單價提高而逐年成長,尼龍布無論在產、銷方面均較聚酯絲

    織布相對穩定,究其原因則為尼龍絲原料成本相對於聚酯加工絲穩定。整體而

    言,織布業近年因來自國內之競爭而致產銷量值呈現不穩定之成長,業者多朝向高單價及

    高附加價值產品發展,以致其產量雖無法繼續成長,但銷售值方面則仍大致維持小幅度之

    成長。

    下游──成衣業

    成衣業為整體紡織工業最下游的產業,所謂『成衣』係指經裁剪縫合成型之梭織及針

    織而言,一般依製造方式不同,可區分為針織成衣、梭織成衣及編織成衣三大類。

    由於成衣的製造加工層次多,必須仰賴大量勞力,且生產自動化進行相當困難,是屬於勞

    力密集型的產業。在台灣經濟發展初期,成衣工業的貿易順差為我國賺取豐厚的外匯收

    入,並為國內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然而到了 1970 年以後,陸續受到石油危機、原料價

    格暴漲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所加諸的配額數量限制,使得台灣紡織品競爭力大為減弱,再

    加上東南亞新興紡織工業國廉價產品競銷激烈,可看出成衣業在台灣的經營條件日益惡

    化,

    同時亦反應出台灣的生產環境已逐漸不適合此一勞力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為因應此情勢,

    業者已紛紛將勞力密集以及成品型態的生產移至海外,而留在台灣者則進行產品以及生產

    技術的改善或朝向高附加價值之流行時裝發展,部分廠商則以多角化經營來因

  • 應。

    早期紡織業替台灣賺進了不少外匯,但近年來由於面臨土地、勞工及環保成本高,造

    成產業外移亦使得進出口值所佔的比率逐年下滑,而如何將傳統紡織產品提升為紡織科技

    產品,增加其產品附加價值及國際競爭力,唯有藉著上、中、下游完整體系結合之優勢,

    上游原料質、量優良並且能自給自足,並能供給紡織產品研發與創新所需之素材,以及優

    良人力資源、產、官、學充份互動及配合,整合有限紡織資源及發揮極大綜合效益,邁向

    紡織科技化的高產值目標。

    2.台灣紡織產業的競爭力

    截至 2004 年第三季為止,紡織產業的發展主要仍維繫於全球經濟景氣好轉與上

    游 原物料價格上漲的雙重影響,在人造纖維的產品的仍有不錯的獲利空間,根據中華民

    國 工業生產統計月報統計(表 3-1),2004 年 1-7 月台灣紡織工業總產值為 2997.8 億

    元新台 幣,與 2003 年同期相比成長 7.7%。其中人造纖維業比重佔整體紡織工業的

    27.6%,產 值達到 827.05 億元新台幣,且明顯比 2003 年同期成長約 15.6%;至於中、

    下游的織布 業和成衣業,雖因原物料價格上漲有其提高售價之利基,但卻也因面臨原物

    料成本的上 升問題與石油價格不斷上升的壓力下,未來短期間內台灣織布業者獲利仍然

    需要進一步 的觀察。

    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可知,紡織業迄今仍是台灣紡織產業最主要的部分,比重約佔

    60.7%,在國內外市場景氣回穩的影響下,2004 年 1-7 月台灣紡織業產值為 1818.4 億

    元 新台幣,同期相比增加 6.75%。然而,2004 年前七個月的成衣服飾品業產值表現則不

    如 人造纖維業與紡織業般出色,近幾年來成衣服飾品業產值的下降趨勢仍沒有逆轉回升

    的 跡象,2004 年前七個月的產值較 2003 年同期減少約 3.4%,為 352.4 億元新台幣。

    年度 人造纖維業 紡織業 成衣服飾品 合計

  • 2001 103146 318998 73040 495184

    2002 112690 306889 68127 487706

    2003 127781 290772 65165 483718

    2004(1-7 月) 82705 181837 35237 299779

    與 2003 年同期比較

    % 15.60 6.75 -3.40 7.70

    占紡織工業總值比

    重 % 27.6 60.7 11.8 100.0

    表 3-1 2001 年至 2004 年 ( 1-7 月 ) 台灣紡織產業產值變化情形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工業生產統計月報;紡織所 ITIS 計劃整理;2004/10

    2. 紡織業的生產值及進、出口現況

    年度 整體製造業 紡織業 紡織業在製造業的比重

    1997 7,093,760 615,458 8.68%

    1998 7,302,964 608,381 8.33%

    1999 7,529,295 570,479 7.58%

    2000 8,477,441 578,299 6.82%

    2001 7,449,948 505,514 6.79%

    2002 8,067,551 497,795 6.17%

    2003 8,772,890 494,713 5.64%

    2004 10,353,454 526,930 5.10%

    表 3-2 整體製造業及紡織工業生產值 單位:百萬新台幣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紡織拓展會(2008)

    年度 整體製造業 紡織業 紡織業在製造業的比重

    1997 2,373,036 285,730 12.0%

    1998 2,360,611 277,762 11.8%

  • 1999 2,456,638 277,001 11.3%

    2000 2,452,604 262,765 10.7%

    2001 2,292,698 240,972 10.5%

    2002 2,327,663 234,020 10.1%

    2003 2,388,186 228,544 9.6%

    表 3-3 整體製造業及紡織工業受雇員工人數 單位:人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紡織拓展會(2005)

    類別

    年 紡織品 電子產品

    資訊與通 訊

    產品

    基本金屬

    製品 機械 其他

    2000 15,220

    (10%)

    31,699

    (21%) 19,556(13%)

    13,523

    (9%) 9,676(7%)

    58,702

    (40%)

    2001 12,636

    (10%)

    23,610

    (19%) 15,670(13%)

    11,333

    (9%) 8,345(7%)

    51,307

    (42%)

    2002 12,144(9%) 25,850

    (20%) 16,040(12%)

    12,547

    (10%) 9,078(7%)

    54,983

    (42%)

    2003 11,884(8%) 31,158

    (22%) 14,057(10%)

    14,330

    (10%) 9,865(7%)

    62,886

    (43%)

    2004 12,539(7%) 40,533

    (23%) 12,795(7%)

    18,325

    (11%)

    11,973

    (7%)

    77,850

    (45%)

    表 3-4 近五年紡織品與各類產業出口比較表 單位:百萬美元

    註:( ):表示佔當年度總額的百分比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紡織拓展會(2008)

    類別

    年 紡織纖維 布 紗 成衣 服飾品 總值

    2000 622(22%) 608(21%) 641(22%) 843(29%) 179(6%) 2,892(100%)

  • 2001 524(22%) 455(19%) 427(18%) 800(34%) 153(7%) 2,359(100%)

    2002 582(24%) 472(19%) 550(22%) 711(29%) 156(6%) 2,471(100%)

    2003 512(21%) 512(21%) 452(19%) 680(28%) 245(11%) 2,402(100%)

    2004 584(22%) 588(22%) 471(18%) 818(30%) 227(8%) 2,688(100%)

    表 3-5 近五年紡織品主要進口項目 單位:百萬美元

    註:( ):表示佔當年度總額的百分比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紡織拓展會(2008)

    類別

    年 布 成衣 紗 紡織纖維 服飾品 合計

    2000 9,516(63%) 2,211(15%) 1,799(12%) 947(6%) 722(5%) 15,195(100%)

    2001 7,781(62%) 1,775(14%) 1,606(13%) 798(6%) 674(5%) 12,634(100%)

    2002 7,340(60%) 1,538(13%) 1,720(14%) 934(8%) 611(5%) 12,143(100%)

    2003 6,938(58%) 1,467(12%) 1,876(16%) 1,031(9%) 573(5%) 11,884(100%)

    2004 7,204(57%) 1,302(10%) 2,229(18%) 1,216(10%) 589(5%) 12,539(100%)

    表 3-6 近五年紡織品主要出口項目 單位:百萬美元

    註:( ):表示佔當年度總額的百分比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紡織拓展會(2005)

    度 地區

    2000 日本 412

    (14%)

    香港 380

    (13%)

    美國 245

    (8%)

    韓國 231

    (8%)

    義大利 173

    (6%)

    其他 1,451

    (51%)

    2001 香港 366

    (16%)

    日本 284

    (12%)

    美國 228

    (10%)

    韓國 184

    (8%)

    義大利 155

    (7%)

    其他 1,142

    (47%)

  • 2002 香港 334

    (14%)

    日本 275

    (11%)

    美國 225

    (9%)

    韓國 177

    (7%)

    義大利 139

    (6%)

    其他 1,323

    (53%)

    2003 香港 310

    (13%)

    日本 279

    (12%)

    中國大陸

    238(10%)

    美國 251

    (10%)

    韓國 164

    (7%)

    其他 1,160

    (48%)

    2004 香港 387

    (14%)

    日本 331

    (12%)

    中國大陸

    256(10%)

    美國 250

    (9%)

    韓國 175

    (7%)

    其他 1,289

    (48%)

    表 3-7 近五年紡織品主要進口來源 (單位:百萬美元)

    度 地區

    2000 香港 4,790

    (32%)

    美國 2,588

    (17%)

    印尼 577

    (4%)

    菲律賓

    493(3%)

    越南 467

    (3%)

    其他 6,280

    (41%)

    2001 香港 3,883

    (31%)

    美國 2,179

    (17%)

    印尼 480

    (4%)

    越南 459

    (4%)

    日本 364

    (3%)

    其他 5,270

    (41%)

  • 2002 香港 3,698

    (30%)

    美國 2,027

    (17%)

    越南 624

    (5%)

    印尼 460

    (4%)

    中國大陸

    539(4%)

    其他 4,796

    (40%)

    2003 香港 3,180

    (27%)

    美國 1,885

    (16%)

    中國大陸

    1,214(10%)

    越南 695

    (6%)

    印尼 447

    (4%)

    其他 4,464

    (37%)

    2004 香港 3,002

    (24%)

    美國 1,804

    (14%)

    中國大陸

    1,701(14%)

    越南 863

    (7%)

    印尼 495

    (4%)

    其他 4,673

    (37%)

    表 3-8 紡織品主要出口市場 單位:百萬美元

    註:( ):表示佔當年度總額的百分比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紡織拓展會(2005)

    第三節 台灣紡產業特色

    台灣紡織產業特色主要為:

    1. 紡業上游屬資本密集型產業,而中、下游的紡紗、織布、染整、成衣則屬於勞力密集

    產業,意味愈下游,使用的人力愈多。

    2. 紡織品在產量方面,出口地區以香港為主,產品主要布類為大宗。

    3. 紡織品在品質方面,以結合上、中、下游專業分工,研發產品並加入銷售概念並掌握

    產品流行。

    4. 從 OEM 製造型態,發展進階成為具有垂直整合及水平分工之國際性產銷體系。

    5. 以國際企業型態及觀點來看,在跨國管理模式方面,採國際分工合作,並藉由業界相

    互合作降低海外投資風險。

    第四章加入 WTO 對台灣紡織產業的影響

    第一節 什麼是 WTO

    “關稅合作理事會"(Customs Co-operation Council;CCC)於 1953 年 1 月 26 日在比

    利時布魯塞爾成立(並自 1983 年起將每年 1 月 26 日訂為國際海關節),另鑒於 GATT 烏

    拉圭回合談判獲致結論,訂於 1995 年 1 月 1 日成立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爰於 1994 年 10 月起採用“世界關務組織"(WCO;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

    為其工作名稱,除以平行的名稱表示兩者間有密切合作關係外,且更清楚顯示其為全球性

    國際組織。關稅合作理事會已由原先侷限於歐洲國家發展成為具世界性及影響力的組織,

  • 會員數也由 1953 年的 17 國成長至目前的 169 個會員。

    WCO 主要的工作為:調和貨品分類之稅則號列、落實 WTO 關稅估價協定、研擬非優

    惠性產品原產地規定、調和及簡化關務程序、研發關務改革及現代化計畫,協助會員海關

    當局趕上時代潮流。其中尤其是以發展國際貿易之共通語言-HS 制度最為重要且影響最為

    深遠。「商品統一分類制度國際公約」簡稱 HS 公約,於 1988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係將

    各項貨品以 HS 六位碼的方式進行分類編號,如優酪乳為 0403.10。目前 HS 公約擁有全世

    界超過 100 個以上的會員,即使非 HS 公約會員絕大多數均已採用 HS 制度。制定 HS 制度

    的目的有:方便關稅之徵收、監督管制性貨品、國際貿易統計、促進貿易便捷化、訂定原

    產地規定以及查緝之用等。

    第二節 加入 WTO 對台灣總體經濟的影響

    在經濟上我國加入WTO在經濟方面計有下列 10 項利益:

    • 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解決紛爭:我國與各WTO會員國的貿易爭端,可透過

    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尋求解決;各會員無法不依規範而任意對我國產品課徵不

    合理關稅或片面限制我國產品輸入,我國產品外銷之權益與商機將可獲得保障。

    • 排除各國對我國出口品的歧視:我國可以援引最惠國待遇原則及執行數量限制之不

    歧視原則,要求其他WTO會員在進口配額分配時予以公平的待遇。

    • 調降關稅,降低生產成本:農、工業原料的進口關稅調降,將有助廠商降低生產成

    本,提升國際競爭力;此外,消費產品之關稅下降,亦有助刺激國內消費市場,從

    而活絡商業活動,促進景氣回升。

    • 改善各國對我不當的反傾銷措施:過去部分國家在反傾銷調查過程中,對於調查案

    件產業損害成立條件之寬鬆與嚴謹程度,依對象是否為WTO會員而有差異,嚴重

    影響我出口權益。此等歧視情形可望於我國成為WTO會員後獲得改善。

    • 簽署政府採購協定,創造商機:估計每年政府採購協定會員間彼此開放之政府採購

    市場規模達 2,000 億美元。我國簽署政府採購協定,將可依據不歧視原則,進入各

    簽署國之政府採購市場,為我商創造龐大商機。

    • 拓展國外服務業市場:可在平等之地位上,依據各國在服務貿易開放清單,拓展相

    關市場。例如:金融保險業者可拓展海外業務,進行國際化轉型,有利我國推動全

    球運籌中心。

  • • 善用食品衛生檢驗與動植物檢疫協定:過去許多國家透過防疫措施保護其國內市

    場,我國入會後,將可援引該協定排除各國對我動植物出口品之歧視性待遇,進一

    步拓展我產品之出口市場。

    • 有效保護智慧財產權:我國科技發展迅速,每年提出之著作物與專利申請案為數眾

    多;但是因為國際現勢,我國無法簽署國際間保護工業財產權的巴黎公約及保護著

    作權之伯恩公約等,以及無法加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我國入會後,

    由於WTO規定各國須在最惠國待遇的基礎上,提供智慧財產權之有效保護,我國

    也可享受這些保護。

    • 有利我國資訊產品的出口拓銷:各簽署國的資訊產品包括資訊、通訊、電子零組件、

    半導體及其製造測試設備等,關稅自 1997 年 2000 年分日階段調降為零。我國簽署

    資訊科技協定(ITA),將有助我國資訊產品的拓銷。

    • 透過WTO通知制度,掌握各國市場商機:依據WTO規定,各國於制定或執行之

    任何與WTO協定有關之法規,皆須遵循各相關協定之規定,履行其通知義務,以

    確保各國貿易相關法制與措施之透明化。對各國上述措施及政策之即時掌握,將有

    助拓展海外新市場,創造出口商機。此外,倘我國入會後倘認為其他會員所採取之

    措施違反WTO協定,亦可透過WTO之爭端解決程序,要求與相關國家進行諮

    商,解決相關問題,以排除我商之出口障礙。

    第三節 加入 WTO 台灣廠商的應對措施

    為因應加入 WTO 後之經營環境轉變,業者認為政府應採取之措施,以「防止大陸產

    品對台灣傾銷」達 49.5%顯著高於其他措施,其次是「儘速開放三通,降低運輸成本,提

    高競爭力」(佔 48.5%)、第三是「提供關稅資訊」(佔 46.9%)、第四是「提供詳細的兩岸經

    貿規範資訊」(佔 45.9%)、第五是「提供大陸商情資訊」(佔 43.8%)、第六是「協助拓銷海

    外市場(含大陸)」(佔 43.8%)、第七是「詳細的 WTO 經貿規範資訊」(佔 41.2%),其他依序

    是「多舉辦 WTO 相關研討會」(佔 27.3%)、「協助降低出口障礙」(佔 24.7%)、「在大陸地區

    設立經貿辦事處」(佔 19.6%)和「期望政府協助轉型」(佔 16.0%。

    上述結果顯示,由於業者擔心開放大陸產品進口引發的激烈競爭,因而要求應防止大

    陸產品對台灣傾銷。同時,基於大陸投資與兩岸往來的需求,也要求「儘速開放三通,降

    低運輸成本,提高競爭力」,另外,受訪者對於 WTO 規範、兩岸經貿等資訊、協助拓銷海

    外市場和舉辦 WTO 相關研討會,也有需求。

    其中,就 WTO 相關資訊之取得而言,本次調查中,受訪者表示,其所獲得加入 WTO

  • 相關資訊主要是「報章雜誌」(佔 84.5%)、其次是「電視媒體」(佔 82.5%)、第三是「官方

    網站」(佔 31.0%)、第四是「全國工業總會網站」(佔 26.5%)、第五是「相關研討會」(佔 26.5%)、

    第六是「民間網站」(佔 10.5%)。

    其中,有 61.7%受訪者表示「知道可利用經濟部國貿局經貿資訊網,獲得有關加入

    WTO 之完整資訊」;同時,業者普遍肯定經濟部國貿局網站內容已相當豐富。但也有受訪

    者認為,經貿資訊網應增列下列加入 WTO 之相關資訊內容:

    一、即期發佈 WTO 最新經貿資訊,並定期彙整我國加入 WTO 對各種行業所產生之

    衝擊與分析,以及實務上所面臨之問題與解答;

    二、WTO 相關經貿規範、各會員國經貿網或海關資料庫的連結查詢服務;

    三、大陸「2002 年進口關稅稅則及稅率」(中文)完整資料查詢;台灣與大陸相同產

    品關於稅則及稅率之對照及修正情形;

    四、增列電子信箱,廣納廠商建言並答覆廠商對加入 WTO 相關問題之疑慮;

    五、政府准許大陸進口之工業用材料及成品明細表;

    六、增列大陸專欄:舉凡大陸地區所公告的各項有關經貿方面的訊息,都可由此得

    到最新 up date 的訊息;

    七、進出口貨品之統計資料,能當月統計、隔月初公佈,以充分因應國際經貿所需

    之快速便捷服務。

    第四節 加入 WTO 對台灣紡織產業的影響

    (一)國際市場競爭劇烈

    台灣加入 WTO 後內銷紡織品市場將面臨來自其他國家與地區之廉價品競爭,數以千

    計之內銷成衣廠商如何因應來自越南、柬埔寨、中國大陸等地之進口貨;而上游之棉紗、

    人纖等紡織廠商又如何面對來自印度、中國大陸、南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之

    廉價品競爭;加以中國大陸、南韓近年來紡織加工技術不斷成長,台灣賴以發展之成品布

    廠商亦飽受威脅。

    (二)非關稅之貿易障礙與日高築

    貿易自由化後多數國家假貿易自由化之名,實則築高貿易障礙如伴隨而來之德國偶氮

    染料禁運規定、環保標童、福馬林含量規定、徵收包裝用塑膠帶環保回收處理費用、全球

    成衣責任生產(WRAP)認證計劃,甚至歐洲推行的機能性符碼(performance code)等要求廠商

    須取得上述種種認證方准予進口。

  • (三)區域經濟效應

    由於地緣關係,NAFTA 及 EU 地區過去之供應國,NAFTA 由墨西哥及中南美洲取

    代,EU 則由東歐、土耳其及非洲等國家主導,排擠我國紡織品之外銷。

    第五節 台灣紡織產業在世界

    1. 生產基地分散世界各地

    紡織品貿易先後在《短期棉紡織品協定》(1961 年)、《長期棉紡織品協定》(1962 年)及

    《多種纖維協定》(1974 年)架構下,以配額之方式限制貿易持續進行長達三 十餘年,成為

    GATT 禁止歧視性數量限制之特殊例外(表 2)。1995 年 1 月 1 日起生 效之 WTO(Agreement on Textiles and Clothing,簡稱 ATC), 規範了紡織品配額在

    十年過渡期以分階段方式逐步取消(表 3),並自 2005 年首日起 進入一個無配額限制的新

    時代。在配額制度實施期間,紡織產業製造商往往將生產 活動往未受配額限制的區域

    移動,等到該新興地區亦受到配額管制,就再往下一個 沒有配額管制的地區移動。因

    此,配額制度之設立,長期以來深深影響紡織產業的運作生態。

    國際紡織品協定 期限 涵蓋產品範圍 主要演變

    短期紡織棉紡織品

    協定(STA)

    1961 / 10~1962

    / 09 棉紡織品及成衣

    產生市場擾亂時可對特定國

    設限

    長期紡織品協定

    (LTA)

    1962 / 10~1973

    / 12

    含棉主價值 50%

    以上的棉紡織品

    及成衣

    可片面設限。設限額數不可

    超過前一年進口量 5%

  • 多種纖維協定

    (MFAI)

    1974 / 01~1977

    / 12

    所有棉、羊毛及

    人造纖維製品 給予擾亂市場較明確的定義

    MFA II 1978 / 01~1981

    / 12 同 MFA I 增列合理的偏離條款

    MFA III 1982 / 01~1986

    / 07 同 MFA I

    去除合理的偏離條款,引進

    反激增條款

    MFA IV 1986 / 07~1994

    / 12

    擴大涵蓋絲麻製

    對低度開發及羊毛產國給予

    優惠承諾

    表 4-1 紡織品設限沿革一覽表

    資料來源:紡拓會

    階段

    項目

    第一階段

    1995~1997

    (三年)

    第二階段

    1998~2001

    (四年)

    第三階段

    2002~2004

    (三年)

    過渡期間結

    2005 年 1 月 1

    回歸 GATT 項

    (自由化%)

    16% 33%(16%+17%)51%(33%+18%) 100%

  • 尚未自由

    化% 84% 67% 49% 0%

    調增成

    長率 +16% +25% +27%

    彈性條

    款 與原雙邊協定一致,惟換類、移用及預借三者無合併使用上限。

    優惠小

    會員

    對市場佔有率低之小供應國給予優惠,使其掌握較大市場佔有機

    會。

    G

    A

    T

    T

    式 取消設

    各會員得取消設限,惟應於年度開始時生效,並應於三個月前通

    知出口會員及 TMB。

    表 4-2 ATC 協定自由化措施摘要

    2. 各國配額之彈性運用

    廠商為了順利出貨,往往利用世界各地的生產基地,依照訂單的大小,彈性運 用配

    額,間接形成全球部局的原因之一。

    3. 配額下的採購模式 配額制度同樣造成特殊的採購模式,為了滿足顧客的需要,不得

    不到 世界各地尚有配額的地區採購,結果,不免造成資源扭曲,違反市場機制及違背採

    購模式的 現象。

    二、紡織品貿易完全解除配額限制下台灣紡織業因應之策略

    世界貿易組織於 2004 年 10 月 1 日召開貨物貿易理事會例會,審議紡織品與服裝協 議

    最後階段的執行情況,會議上絕大多數成員主張取消紡織品和服裝配額的限制。2005

    年 1 月 1 日起,全球紡織品貿易完全解除配額限制,我國紡織產業將面臨嶄新局面的全

    球自由競爭。

    第五章 紡織產業未來趨勢

    第一節 台灣紡織產業 SWOT 分析.

    (一)優勢(Strength)

  • 1. 產業體系完整(上、中、下游關聯產業網路完整,具有群聚相互支援優勢。)

    2. 上游纖維原料的供應充裕。

    3. 布類產品成本低,交期準確,信譽佳,競爭力強。

    4. 設備投資自動化程度高且達經濟生產規模。

    (二)弱勢(Weakness)

    1. 中、短期內,仍屬於 OEM 產業,缺乏自創品牌難有超額利潤。

    2. 研發創新的投入仍嫌不足,無法克服新纖維原料短缺的問題,不利於高檔與差異化產

    品 的開發。

    3. 國民所得日益提高,產業屬於高勞力密集,對人事成本費用負荷重。

    4. 機具設備目前依賴國外進口,自製能力不足,對製程能力提升有所阻礙。

    5. 欠缺有效行銷通路的掌握與開拓。

    (三)機會(Opportunity)

    1. 全球人口持續成長,屬於民生必需品的紡織業應仍有成長空間。

    2. 加入 WTO 後所帶來的新市場商機及取消配額問題,對國內競爭力應有正面效益。

    3. 利用台灣優秀的電子資訊產業技術,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的應用,提高產業效率與競爭

    力。

    4. 國民所得提高,增加對高科技紡織品市場的需求強度,有利於台灣廠商的切入空間。

    (四)威脅(Threaten)

    1. 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大陸的低價產品威脅日益增強。

    2. 生態環保意識抬頭對產業成本一大負擔。

    3. 加入 WTO 後,對成衣產業將產生更大的競爭壓力。

    4. 中小企業對於電子資訊產品與網際網路的接受程度不夠,有礙於效率的改善。

    5. 上、中、下游互信基礎不足,垂直整合度不佳。

    第二節 台灣紡織產業之未來趨勢

    (一)產業之發展情形

    國內之紡織工業係屬歷史悠久、生產規模較大、產銷體系較完整且分工精細的主要產

    業之一。依照中華民國現行職業標準定義與分類,廣義的紡織工業分為「纖維製造業」、

    「紡織業」與「成衣、服飾品等各種織物生產製造業」。其中所指之「紡織業」包括紡紗

  • 織布業、針織成衣業、人織加工絲業及印染加工業等。弘裕公司主要營業項目為各種棉毛

    絲織纖維織品之製造代織、買賣、印染、整理及加工內外銷等,故弘裕公司屬行業可歸類

    於「紡織業」。

    我國紡織產業的發展過程,從初期的進口替代階段、中期的出口擴張階段,迄目前的

    技術與管理升級階段,可說是國內產業結構演進的一個標準典型,其各階段發展情形如下:

    表 5-1 紡織階段發展情形

    整體而言,我國紡織業的發展已從以勞力密集的製衣工業(如成衣加工、毛衣等)逐漸

    發展為一具完整上、中、下游紡織生產體系且所產製之成品亦已涵蓋傳統之紗布、人纖、

    成衣以至特定功能之不織布工業用特種布料、建材、傢飾用布料等,確實成就一多元化發

    展之產業。

    (二)產品之發展趨勢

    紡織品為民生必需品,而其主要原料除特殊產品外(例如皮草),目前多由天然纖維、

    人造纖維或天然纖維與人造纖維之混合纖維所合成,且為世界紡織品之趨勢。弘裕公司產

    品為纖維織品,所運用之素材涵蓋長纖與短纖等,產品主供一般服裝,皮包、皮

    箱、公事包、運動袋、沙發及蚊帳等之用。展望我國紡織工業之未來,紡織品之走向將具

    有下列三項特色:少量多樣化、織紋設計多元化、R 加工處理多次化,即成品布市場將轉

    型為追求流行及品質之導向。以紡織工業中游之織布業而言,其產品由以往年度之大量生

    產將逐步變成少量多樣化之生產,並且須大幅縮短交期,而在布料開發方面,從胚布組織、

    布料圖案、染整變化及多次加工處理,均須隨時掌握市場之趨勢,以密切配合流行之脈動。

    在機器設備方面,為因應將來市場產品變化快之特性,織布業須由以前之勞力密集時代,

    轉為資本密集高性能機器時代,尤須配合現代電腦科技完成整廠、整線自動化,以減少勞

    動力之需求。

    結合染整技術來因應市場「快速反應」之趨勢。全世界目前已走向針對消費者需求及

  • 流行潮流來企劃少量多樣且短週期之產品,此即為「快速反應」之經營理念,而在紡織工

    業中最能賦予產品附加價值及產品差異化者為染整技術,故織布業結合染整技

    術才能在「快速反應」,時代贏得先機。綜上所述,在未來經濟持續成長,所得持續增加,

    消費者追求高品質且個性化之產品乃為一定之趨勢。故織布業必將走向少量多樣,交期短

    且電腦化、自動化生產之路。

    (三)產業競爭情形

    紡織業係屬傳統產業,其所面臨之營運風險有新台幣匯率變動的影響、工資上漲及勞

    動生產力下降及新興工業國家加入競爭等;惟織布業近年來致力於產品區隔化、開拓新市

    場來穩定布品消化、產品結構轉型及運用上游研發之高品質、高附加價值之紡織素材原料

    來開發特殊布品之新素材,再配合電腦輔助設計提高效率來逐漸擺脫大陸、南韓及東南亞

    國家之削價競爭;由於大陸及東南亞紡織業興起取代台灣低檔產品,迫使台灣產品發展走

    向中高級品,此舉適巧承接日本及歐洲所遺留的市場,給予長纖布為生產主力的台灣紡纖

    業更多的發展空間,以提升台灣成品布之出口競爭力。

    第三節 台灣紡織產業關鍵成功因素

    (一)技術依存

    藉由機器與技術的更新提高產量並降低成本。目前機器設備的技術已經發展到,合

    成纖維的紡絲速度將從現行的 7000 米/分(磁懸浮的火行車速率度)再提升到 16000 米 /

    分(即 960 公里 / 小時的飛機速度);聚酯短纖維生產線的單線產能將從現在的 1.5

    萬 公頓 / 年提升到 8 萬公頓 / 年。此外,以合併來擴大經營規模,例如,

    2000 年 SK Chemical 和 Samyang 公司的聚酯事業部以合資方式合併在 Huvis 名下。

    在整合與集中資 源後,南韓人造纖維業在其既有的基礎下,將是台灣人造纖維拓銷國際

    市場上可敬的對 手。現今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的世紀,新世紀的化學纖維科技發展將是

    和材料科學、生物 工程、精密製造和電子資訊技術結合,運用台灣產量豐富且高品質的

    化學纖維原料發展 高附加價值產品是台灣未來一大競爭優勢,未來可朝向高機能性纖

    維、差別化和機能性 纖維等領域發展。

    (二)行銷策略

    首先建立「品牌夥伴」,其意義在於面對國際上買家及品牌零售商大者恆大的趨勢, 主

    要市場之品牌商紛紛採取購併策略,市場漸由幾家大型品牌公司主導。也就是說,無 論

    是代理國外品牌,爭取新的代理品牌,獲得國外知名品牌商的授權生產,甚至延伸自 創

  • 品牌,提供成品布到成衣一貫化生產服務,達到滿足客戶全方位的需求等,都將是品 牌

    行銷的要點所在。

    再者,進行「行銷深化」,其主要是因應消費者導向、紡織產品少量多樣化的趨勢,使得

    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加上全球性區域經濟的興起,這些因素使得未來的紡織廠商必

    須在行銷上加強、深化。加強與客戶的合作關係,讓客戶如合夥人一般的密切關係能夠 使

    得供應鏈更有效率,未來買方將選擇和作業程序及系統先進的供應商合作,除了有助 於

    降低風險,更能降低產品開發費用及提高生產力。最後再配合上全球化或全球運籌佈 局

    策略,讓產業全面電子化加以配合,接著再發展電子商務以強化行銷通路。

    (三)強化差異性

    身為中國大陸聚酯絲第一大進口國的台灣,主要是以差異化纖維做為出口的主力產

    品,也突顯出中國大陸在生產差異化纖維的能力上仍有所不足,需仰賴國外供應,對台 灣

    聚酯纖維業而言乃是商機所在,也是台灣廠商現階段的優勢所在。

    (四)多點佈局

    環顧全球現今的主要競爭國家,以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和南韓與我國具有較直接 的

    競合關係,當區域經濟興起,縮短交期與快速反應成為全球紡織市場的趨勢時,跨國 運

    籌、多點佈局就成為紡織廠商保持及擴張市場佔有率的重要策略之一。

    (五)訂定國家戰略,進行策略性引導佈局

    政府責無旁貸應主導制定紡織產業政策,設立紡織產業專區並給予政策性優惠

    措 施。台灣紡織產業發展已有悠久歷史,是主要創匯來源,由上游原料供應至中、下游

    之 加工及製造早已自成一完整供應鏈體系。也就是說,政府應重視紡織產業,成立紡織

    工 業專區,並配合稅賦優惠、專業技術引進以及住宅開發等配套措施,吸引業者在台灣

    成 立全球運籌中心,透過上、中、下游供應鏈之快速反應體系,提高全球市場競爭力。

    (六)向高品質、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邁進

    近年來,台灣紡織產業的下游廠商紛紛出走,主要原因仍在於,紡織業是個勞力密 集度

    極高的產業,而台灣已喪失較低廉的人力成本優勢,為了繼續保持其競爭優勢,不

  • 但在台灣上、中、下游各個廠商幾乎不再擴廠外,唯有往高品質、高技術、高附加價值

    的產品邁進,才能有其競爭優勢。再者,未來系統化的高科技紡織品將是必然的潮流, 目

    前全球先進國家在衣著用、傢飾用、產業用三大類產品的比例為 4:3:3,台灣紡織 品

    在衣著、傢飾、產業三大領域纖維消費的比重為 8:1:1(表 5-2,與開發國家的纖維 消

    費結構有著很大的差異,顯示仍有進步的空間。

    年度 2000 年 2002 年 2005 年 2010 年

    紡織業總產值(NT 億元) 5,800 4,792 6,800 8,000

    紡織業出口值(億美元) 156 121 200 250

    布類每噸平均出口值(億美元) 4,650 4,214 5,200 6,000

    資本額 1 億以上 EPR 建構率 ─ ─ 30% 80%

    衣著、家飾及產業用比 30:10:10 80:10:10 75:14:11 65:20:15

    表 5-2 國內紡織業 2000 年至 2010 年可能發展情形

    資料來源:紡織中心 IT IS 計劃

    (七)產品創新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即商品,在現今微利時期,創造利潤日益艱難。唯一能夠使 利

    潤持續成長的,即是為客戶提供新產品與服務,做資訊蒐集及預測、協同設計、產品 開

    發等方面的投資,以及進一步的產品創新,讓客戶體驗到物超所值的愉悅。透過市場 研

    究及消費者趨勢可分析及預估市場需求,進而創新產品即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要讓

    「創新」成為一個公司的文化,企業必須有革新的觀念,並由管理階層來驅動。

    (八)走入市場指導生產

    國內業者要繼續佔有市場便須有參與國際性競爭的實力。以目前市場情況係以買方

    驅動價值鏈,因此供應鏈上的製造業者,勢必承受大型零售商、市場行銷及名牌製造商 擠

    壓產品價格及交貨期,所以一味降低成本與擴大生產已無法再為供應鏈創造更高的價 值

    與利潤。以台灣人造纖維產業為例,2003 年台灣的聚酯纖維與耐隆纖維延續 2002 年

  • 的趨勢,成為全球紡織品生產量的前三大。其中聚酯棉與聚酯絲產量仍名列世界第二

    位,僅次於中國大陸,至於耐隆纖維產量則位居全球第三位,產量小於美國與中國大陸, 足

    見其擁有世界級的實力的事實(表 5-3)不但在台灣內需市場足以支撐中、下游紡織業 的

    升級發展,且擁有今後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能力,就是最好的例子。

    年份 聚酯絲 聚酯棉 耐隆纖維

    2000 153.5(2) 94.0(3) 43.0(2)

    2001 152.5(2) 83.0(3) 39.1(2)

    2002 151.5(2) 87.5(2) 41.6(3)

    2003 155.5(2) 87.5(2) 46.9(3)

    表 5-3 2000 年∼2003 年台灣紡織品位居全球前三大生產排名

    資料來源:紡織中心 ITIS 計劃整理;2004 / 6

    註:括號內為全球生產排名

    整體而言,2005 年配額取消後,對於人造纖維業與紡織業中長期而言,並不會有太大

    的影響,至於成衣飾品業將面臨較嚴厲的挑戰,面對中國大陸所受配額限制取消,可年能

    成為世界級的成衣製造基地,全球的成衣業者無一不是戒慎恐懼,再加 2005 上人民幣

    匯率低估的情形下,大陸製品的競爭力將大增,勢必衝擊如越南、印尼、泰國等鄰近國家

    的成衣業,未來大單轉向大陸機會很大。因此,對其他國家成衣業者的出口訂單將造成嚴

    重的排擠作用,並有可能影響成衣的國際市場價格水準,預計會有將近 20%的降價幅度,

    加諸高油價時代的來臨,勢必造成廠商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台灣成衣業者的接單模式勢

    必朝向向低成本、短交期的快速反應訂單模式發展。。(李信宏;2004)

    然而,台灣成衣業者也無需太過於恐慌,在配額取消後,因為中國大陸出口至美國 地區

    的成衣產品激增,美國紡織品及成衣進口商協會專家 Brenda A.Jacobs 指出,美國也

  • 有可能利用新的全球防衛措施,來限制外國產品過量地進入美國市場,預測美國有可能會在

    下半年開始對中國大陸援引防衛條款,亦即設立關稅障礙,以增加中國大陸成衣業 者的出

    口成本,若中國大陸受到美國限制,其他東南亞地區如:柬埔寨、印度、印尼、 越南等地,

    將會有較多的出口競爭機會。因此,加強全球佈局當是台灣企業首要之策。 工業局表示,

    越南及非洲較適合國內廠商前往投資佈點,越南成衣每年外銷值約 60 億 美元,台商已在

    當地建立上中下游產業鏈,尤其上游有台商大力支撐,再以人工成本比 大陸低,最適合國

    內業者前往投資。

    因此,在面臨成衣產品的單價下滑現實下,台灣成衣業者為維持競爭力,除從事全 球

    化佈局外,亦將建議降低建置自有工廠的比重,尋求與其他具生產比較利益國家的成 衣廠

    商進行策略聯盟,以提高成衣生產價值鏈的彈性,且透過各地的生明產優勢,降低 生產成

    本,以提升獲利空間。

    第六章 個案描述

    第一節 簡介與沿革

    個案公司:弘裕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簡介

    弘裕公司成立於民國 59 年 9 月,創辦人已故葉朝成先生所創立,初期資本額 300 萬,

    公司位於彰化縣和美鎮和頭路 401 號,設立初期,購入 60 台換梭式織布機,從事織布代

    工業務,到民國 74 年 3 月擴充機器設備,陸續增加織布機至 218 台為國內短織工業用底

    布舉足輕重之專業製造廠,同年 10 月購置全興工業區工業用地 14,512 坪,積極投入長纖

    布製造廠之擴建,88 年 6 月股票在 OCT 正式掛牌買賣,資本額已增為肆億捌仟萬元,目

    前該公司的產品項目有塑膠製品加工製造買賣,各種棉花絲纖維織品之製造代織、買賣、

    印染、整理加工、內外銷等,89 年 5 月選任葉明裕先生為現任董事長,同年 10 月其資本

    額為陸億捌佰萬元,並列名國內 1000 大企業排名 432 名,棉紡織業營收第 10 名,可謂為

    國內頗具規模的大紡織廠。

    公司沿革

    1. 民國 59 年 9 月 由已故創辦人葉朝城先生以資本額 3,000,000 元創立,購入 60 台換梭

    式織布機,從事織布代工業務。

    2. 民國 74 年 3 月 增資為新台幣 20,000,000 元,擴充機器設備,陸續增加織布機至 218

  • 台,為國內短織工業用底布舉足輕重之專業製造廠。

    3. 民國 77 年 10 月 購置全興工業區工業用地 14,512.89 坪,積極投入長織布製造廠之擴

    建。

    4. 民國 78 年 11 月 增資為新台幣 60,000,000 元,以健全財務結構。

    5. 民國 80 年 11 月 增資為新台幣 120,000,000 元,興建全興廠廠房及購置長纖織布設備。

    6. 民國 81 年 6 月 全興廠第一期約 2,100 坪長纖織布廠建廠完成,引進日本 TSUDAKOMA

    最先進之全套整經漿紗併經機及 64 台噴水式織布機,正式跨入長纖布領域。

    7. 民國 83 年 9 月 增資為新台幣 180,000,000 元,更強化財務結構及業務拓展。

    8. 民國 85 年 和美廠設備汰舊換新,引進瑞士小鋼梭織布機 32 台,擴充短織布種產能及

    提升品質。全興廠增設整經併經機乙套及噴水式織布機 64 台,擴充長纖布種產能。

    9. 民國 86 年 6、12 月 改選董、監事,增加董監事員額以加強經營陣容。

    10. 民國 86 年 7 月 財政部證期會(86)台財証(一)51871 號函核准增資暨公開發行。

    11. 民國 86 年 10 月 增資為新台幣 380,000,000 元,興建辦公行政大樓,購置台北辦事處

    及強化財務結構。

    12. 民國 86 年 12 月 全興廠擴充設備,進口本 NISSAN 噴水式織布機 64 台擴充產能。

    13. 民國 86 年 列名國內 1000 大企業排名第 647 名;棉紡織業第 21 名。

    14. 民國 87 年 2 月 本公司全興廠長纖產品通過德國萊因公司(TUV)ISO 9002 品質認證。

    15. 民國 87 年 3 月 和美廠設備汰舊換新,購置噴氣式織布機 51 台及更新全套整經漿紗設

    備,提昇短織布種產能及品質。

    16. 民國 87 年 4 月 全興廠引進法國織布機龍頭 32 台,增加長織布產品種類及研發能力。

    17. 民國 87 年 6 月 財政部證期會(87)台財証(一)第 55972 號函核准辦理增資,實收資本額

    為 429,400,000 元。

    18. 民國 87 年 11 月 新建行政辦公大樓完工啟用。

    19. 民國 87 年 列名國內 1000 大企業排名第 605 名,棉紡織業營收第 17 名。

    20. 民國 88 年 6 月 股票在 OTC 正式掛牌買賣。

    21. 民國 88 年 6 月 財政部證期會(88)台財証(一)第 56519 號函核准辦理增資,為 485,222,000

    元。

    22. 民國 88 年 11 月 全興二廠引進日本豐田雙噴嘴水織機 28 台、32 台單噴嘴水織機及 60

    台法國多臂龍頭機。

    23. 民國 88 年 列名國內 1000 大企業排名第 503 名,棉紡織業營收第 10 名。

  • 24. 民國 89 年 2 月 本公司和美廠短纖產品通過德國萊因公司(TUV)ISO 9002 認證。

    25. 民國 89 年 10 月 依財政部證期會(89)台財證(一)第 58476 號函核准辦理盈餘、資本公積

    及員工紅利轉增資,增資後實收資本額為 608,862,120 元。

    26. 民國 89 年 10 月 股票上櫃轉上市於台灣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買賣。

    27. 民國 90 年 1 月 89 年度列名全國 1000 大企業排名第 432 名。

    公司組織

    組織系統圖:

  • 圖 6-1 弘裕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組織系統圖

    業務範圍

    (一)所營事業之內容:

    1. 各種塑膠製品之加工製造買賣。

    2. 各種棉毛絲纖維織品之製造代織、買賣、印染、整理及加工內外銷。

    3. 有關行紀業務進出口貿易事業。

  • (二)營業比重:

    表 6-1 弘裕八十九年各產品營業比重 單位:新台幣仟元

    (三)公司目前之商品項目:

    1. 長短纖工業用布。

    2. 長短纖成衣用布。

    3. 長纖家飾用布。

    4. 長短纖盤頭紗買賣。

    5. 代織代漿之勞務代工等。

    (四)計劃開發之新商品:

    1. SPANDEX 彈性衣料用布。

    2. 長短纖交織布種。

    3. 仿天然纖維新合纖布種。

    4. T/L、T/R 交織衣料。

    5. 強撚布。

    6. 吸濕排汗織物。

    7. 遠紅外線(保暖纖維)織物。

    第二節 市場分析

    (一)主要商品之銷售地區

    弘裕公司所產製之主要商品為長纖布、短纖布、長短纖交織布、針織布等,用途包含

    工業用及成衣用,所銷售之對象大部份為各大塑膠、橡膠 、皮包、皮鞋廠、成衣廠及出口

  • 貿易商,88 年營業收入中 78%以上為國內廠商,外銷則以出口香港、韓國為主。

    (二)市場占有率

    1. 弘裕公司為國內最大之工業用布製造商,於工業用布(PU、PVC 底布)市場擁有極高之市

    場占有率。

    2. 依中華徵信所 1999 年出版之「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 TOP500」調查,弘裕公司在台灣

    棉紡織業中名列第 17 名,尚優於上市櫃公司之年興紡織、福大棉業及新光紡織公司,

    顯示弘裕公司在棉紡織業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三)市場未來之供需狀況

    1.供給方面:

    短纖織物:

    由於台灣勞力缺乏,經營成本的增加 ,導致許多短纖織造業者移往海外發展,或因經

    營不善而退出市場 ,所以整體而言台灣短纖織造業在產品供給方面有萎縮的趨勢,目前台

    灣短纖織造業的主要競爭者,來自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各國等勞力低廉的開發中國家,但因

    其生產水準較低,因此所生產的產品大多屬低價位大眾化商品。故近幾年來弘裕公司全面

    性更新短纖織造之機器設備,除追求產量供應之增加及機動性外,更提昇短纖產品之多規

    格變化以減少開發中國家之競爭;另公司鑑於台灣在長纖方面的研發技術有明顯進步,目

    前已研發出多種特殊機能性纖維,因此長短纖複合組織物的開發將是未來弘裕公司發展的

    主流。

    長纖織物: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工業生產月報統計,88 年台灣聚酯織物生產量為 19.52 億平方公

    尺,較 87 年生產量 17.94 億平方公尺,成長 8.80%。未來因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各國挾其成

    本優勢,並大幅擴張產能,台灣長纖織物勢必受到嚴重的競爭壓力。為了突破此一現象,

    台灣絲織業勢必著力於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各國技術設備能力所不及的高層次特別加工,及

    高機能性織物的研究開發,以產製高品質、高附加價值的織物才能對外競爭。弘裕公司針

    對近年來因台灣聚酯絲及其加工絲產量均均世界第一,且不斷研發出各種多機能的特殊纖

    維,頗能滿足絲織廠織造特殊機能織物所需,故採多樣接單、彈性生產策略 ,除本廠計畫

    性生產供給固定客戶外,亦大力發揮委外代織廠之生產功能,機動性供應訂單之需,因此

    長纖絲織業未來應是屬穩定漸進之發展越勢。

  • 2.需求方面:

    根據 Freedonia Grout 預測 2003 年台灣廠商對纖維的需求約 202 萬噸,而生產量將高達

    385.6 萬噸,其意味有 183.6 萬噸需尋求外銷市場。以最近台灣聚酯纖維及加工絲相繼被土

    耳其、歐聯、美國、哥倫比亞、印度等國控告傾銷,加以最大的外銷市場中國大陸控制進

    口批文及採行自給自足的策略,未來政府若不加速織布染整專業區的開發、擴大下游對纖

    維的去化,產能過剩的問題將無法因全球需求成長而解決。該機構預測至 2008 年全球每人

    每年對工廠生產纖維(Manufactured Fiber)的需求為 7.5kg,此數據並不包括天然纖維。若以天

    然纖維屆時占 40%推算,2008 年每人每

    年纖維的需求達 12.5 公斤,因此以 2000 年約 7.8 公斤的數值來看,該數據應為合理,顯

    見對紡織品的需求仍有成長的空間。而隨著著經濟成長及紡織生產技術的進步,紡織業近

    年來已能生產符合各種需求的特殊機能性織物,此不僅擴大了紡織品的應用範圍,也為紡

    織業開拓美好的前景。

    第三節 產品用途及產製過程

    (一)主要產品之用途:

    表 6-2 弘裕主要產品用途表

    (二)產品之產製過程

  • 圖 6-2 弘裕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流程圖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台灣紡織產業發展至現今一直都是扮演著出口創匯的角色,尤其歷年來台灣紡織產業

    的競爭實力在外匯盈餘中已經說明一切,2001 年台灣總創匯金額157 億美元中,有66%是

    來自於紡織產業的貢獻。但是2001 年的紡織品出口值與貿易順差值卻是近五年來的新低

    點,而全國總貿易順差值也以157 億美元,在2001 年首次超越過紡織品的貿易順差值103 億

    美元。預計2002 年因為受到新台幣貶值以及中國大陸成衣產品的強勢出口競爭下,台灣紡

    織品的出口值將微幅下調至124 億美元;進口值則因為持續對上游特殊規格纖維產品的進

    口需求,而較2001 年成長6%,達到25 億美元。種種數值顯示台灣紡織產業的確已經面臨

    新的轉型發展階段,必須正視進出口貿易數字所呈現出來的警訊。目前台灣紡織產業擁有

    充沛的上游原料供應,聚酯纖維的年需求量185 萬公噸,產量235 萬公噸;而尼龍纖維一

    年的需求量約34 萬公噸,產量42 萬公噸,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但是2002 年兩岸同

    時加入WTO 後,台灣紡織產品已經出現相當大的潛在出口空間,尤其是相對於中國大陸的

    人纖、加工絲和成品布產品,台灣仍擁有相對的品質競爭優勢,甚至外移至中國大陸的台

    灣紡織廠商也因為上游人纖產品的品質穩定與準確交期的信賴感,而繼續使用來自台灣的

    人纖產品。中、下游的織布廠,一直是台灣紡織業的出口主力,中國大陸在中、高階布種

    的品質仍離台灣有著一段差距,加諸台灣擁有優良品質的上游人纖產品足以供應高階織布

    業者的需求,在產業發展型態上,台灣針織布業的中、小企業林立,對於少量多樣化的代

  • 工生產模式有著相當大的競爭生存空間,至於大宗規格的梭織布產品,則多移往海外尋求

    生產基地,現階段台灣織布業者積極朝向高附加價值成品布的開發,尤其是休閒功能布種。

    下游的成衣產業,台灣廠商大部分已經將生產基地外移至低工資成本地區生產,如:東南

    亞國家、中國大陸,或是中南美洲等地區,主要仍是以代工生產為主,但是因為在國際分

    工方面的通路掌控得宜,加諸全球化佈局的策略應用成功,也都有相當不錯的成長業績。

    總體而言,在全球經濟穩定成長和紡織品市場開放的前提下,預期台灣紡織產業上游

    的人纖產品以及加工絲產能可以順利去化,中游的成品布部分,因為生產技術優良,一向

    是為台灣紡織品的出口強項,更可以因為出口市場的開放而擴展市場空間。加入WTO 後,

    在正式進入全球化貿易時代的同時,不僅必須注重產品本身的出口競爭力,善加利用相鄰

    地區的競爭資源也是獲勝的關鍵成功因素,尤其是可以考慮至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地區進行

    資源整合,善加利用中國大陸市場的人力資源,進行分工計畫,發展台灣成為華人成品布

    設計中心,建立全球化的紡織情報系統、提升產品設計與商品行銷能力等工作。

    比較台灣與日本、美國製造業,其中日本製造業由盛而衰的關鍵在1985 年代左右,台

    灣則為1995 年左右。日本製造業已進行過結構調整,台灣才剛開始。美國製造業由盛而衰

    轉折點在1970 年,再由衰而盛的轉折點在1995 年。台灣仍處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期間,因

    此現階段恰逢時代環境的變革,協助紡織產業的升級、轉型及國際化更是當務之急:

    ‧升級:包括加強人纖產品的改質研發、產品創新技術水準的提升、流行設計

    能力的培養、利用中國大陸的廣大人口市場空間發展品牌策略或是自創品牌

    產品,以及加速產業電子化的速度,以建立規範標準達到產業全面電子商務

    化。

    ‧轉型:引進高科技及跨領域的異業整合。

    ‧國際化:整合中國大陸的人力資源,尋求創新、創造差異性,才能提升競爭

    力;積極發展台灣為亞太研發設計中心,開發高級纖維的關鍵使用材料與技

    術。

    參考文獻

    1. 黃明豐(2002),台灣紡織產業-纖維織品經營策略研究分析,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

    2. 劉昱立(2006),從廠商角度看台灣棉紡織工業的發展,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

  • 參考網頁

    紡拓會 http://news.textiles.org.tw/

    全球台商服務網http://news.textiles.org.tw/

    紡織品產銷知識應用服務網http://news.textiles.org.tw/

    台灣區絲織產業資訊網http://news.textiles.org.tw/

    蔡璞教學網 http://news.textiles.org.

    http://news.textiles.org.tw/http://news.textiles.org.tw/http://news.textiles.org.tw/http://news.textile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