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本科生课程学习手册 2018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本科生课程学习手册...会心理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 6 个博士点。设有社会学一级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本科生课程学习手册

    (2018 版)

  •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 5

    1.1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简介 ................................................................................. 5

    1.2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本科专业简介 ................................................................. 6

    1.2.1 • 社会学专业 • ............................................................................................ 6

    1.2.2 • 社会工作专业 • ........................................................................................ 7

    1.2.3 • 心理学专业 • ............................................................................................ 7

    1.3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国际交流项目简介 ......................................................... 8

    第二章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本科生培养体系及课程体系 • ............................. 9

    2.1 本科生培养体系 • .................................................................................................... 9

    2.2 课程体系 • ................................................................................................................ 9

    2.2.1 • 社会学专业 • ............................................................................................ 9

    2.2.2 • 社会工作专业 • ...................................................................................... 13

    2.2.3 • 心理学专业 • .......................................................................................... 17

    第三章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部分课程简介 ............................................................... 21

    3.1 专业课程 .................................................................................................................. 21

    3.1.1 社会学专业 ................................................................................................. 21

    3.1.2 社会工作专业 ........................................................................................... 215

    2

  • 3.1.3 心理学专业 ............................................................................................... 242

    3.2 通识教育课程 ........................................................................................................ 350

    第四章 附录 • .................................................................................................................. 419

    4.1 •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 • ............ 419

    4.2 •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关于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相似度检测的实施细则•

    ....................................................................................................................................... 423

    4.3 •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本科生奖学金评定实施办法 ............................... 425

    4.4 •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关于推荐 2018 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

    生的实施办法 • ............................................................................................................ 430

    4.5 • 2018 年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本科生转专业方案 • ............................... 433

    4.6 •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学生参与学术会议资助计划实施办法 • ............ 434

    4.7 2018各专业培养方案 .......................................................................................... 436

    4.7.1 社会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 436

    4.7.2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 439

    4.7.3 心理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 441

    4.8 2018各专业指导性修读计划 .............................................................................. 443

    4.8.1 社会学专业指导性修读计划 .................................................................... 443

    4.8.2 社会工作专业指导性修读计划................................................................. 447

    3

  • 4.8.3 心理学专业指导性修读计划 .................................................................... 451

    4

  • 第一章 前言

    1.1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简介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成立于 2004 年,是在原社会学系和人口学研究所

    的基础上建立。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创建于 1925 年,孙本文、应成一、言心哲、雷洁琼等

    著名社会学家曾在社会学系任教;1988 年恢复重建。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创建于 1978 年,

    吴斐丹、桂世祚等曾在人口研究所工作。2004 年,社会学系与人口研究所合并,组建社

    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彭希哲任建院院长。在保留社会学系、人口研究所的基础上,新

    建社会工作学系、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系,恢复重建了心理学系。2014 年成立人类学民

    族学研究所。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是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优势的学院,设有社会学、社会工作、

    心理学 3 个本科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社会管理方向)本科第二专业;拥有社会学、人

    口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 6 个学术型学位硕士点,应

    用心理(MAP)和社会工作(MSW)2 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社

    会心理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 6 个博士点。设有社会学一级

    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国家创新基地博士后流动站。

    复旦大学社会学一级学科现为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B 类);在前两轮教育部学科评

    估中,社会学一级学科总体实力名列全国前五,师资力量全国第一;社会学二级学科名列

    全国前三,在华东地区位列第一;学科整体属国内一流水平;据 ESI 指标,社会学一级

    学科部分领域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据 2015、2016 年 QS 世界大学排名,复旦大学社会学

    一级学科稳定位于世界前 51-100 位,在亚洲地区位居前 10、中国大陆并列第 2。

    学院现有全职教学科研人员 73 位,其中教授 28 位,副教授 24 位;34 位教师拥有

    哈佛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芝加哥大学、密西根大学、杜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杜

    克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博士学位。现有国家千人学者 1 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2 位,百千

    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 位,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 5 位,“马工程”首席专家 1 位,

    上海市领军人才 1 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2 位,曙光学者 2 位,浦江人才 18

    位,上海社科新人 2 位,全职外籍教授 1 位。学院聘请耶鲁大学 D. Davis、加州大学洛

    杉矶校区阎云翔等著名学者 10 位任兼职教授,其中,布朗大学钱震超为长江学者讲座教

    授,哈佛大学裴宜理、A. Kleiman、杜克大学林南、港中大李沛良等任顾问教授,马里兰

    大学社会学系著名学者陈绯念为讲座教授。

    学院设有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共同建设的“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国家 2011 协

    同创新中心(筹)、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人口与发

    展政策研究中心”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市高校国际大都市的治理与发展研究基地、复旦大

    5

  • 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上海市社会调查中心复旦分中心”、复旦

    大学社会科学数据中心、复旦大学当代社会生活资料中心、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复

    旦大学社会转型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基地、平台以及校级研究中心。

    学院已逐步形成了以社会发展、民生关怀和决策咨询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

    象的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学科群,综合实力国内一流,部分领域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是世

    界知名的人才培养中心和学术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贝克莱校区、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波士顿大学等 20 余所世界名校建立了多层次

    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国际化教育资源。目前是复旦大学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最

    多且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院之一。

    详细信息可登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官网 www.ssdpp.fudan.edu.cn。

    1.2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本科专业简介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社会科学、行为

    科学专业高级人才为目标。致力于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能

    力,具备同国际学术前沿对话的坚实基础;具备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的能力;成为在海内外学界及政商各界有优秀声誉的引领性人才。学院设有社会学、社会

    工作和心理学 3 个本科专业。

    1.2.1 • 社会学专业 •

    社会学专业设在社会学系。本专业培养具有广博的社会学理论知识、扎实的社会调查

    研究技能,能在教学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队从事社会调查研究、发

    展规划、政策研究、传媒与市场研究、公共管理等工作的社会学高级专门人才。

    在教学理念上,社会学专业注重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并通过社会实践领会到

    社会学作为知行之学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社

    会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社会学的主要学派及其观点;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社会

    统计分析的基本技术;初步具备综合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社会现象、社会过程进行

    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付诸实际应用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具备较强的写作、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6

  • 1.2.2 • 社会工作专业 •

    社会工作专业设在社会工作学系。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政治修养与道德素养,掌握人

    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工作理论,能在政府民生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境内外社会组织和

    公益机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媒体社会事务版块,从事宏观管理、政策研究、项目开发

    与管理、直接服务、专业评估等工作的应用型专精人才。

    在教学理念上,社会工作专业要求学生恪守“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

    业伦理,领悟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掌握社会工作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方法

    和技能;熟悉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善于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沟

    通、组织和协调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既能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又有较强的实际工

    作能力。

    本专业致力于将学生培养塑造成具有综融视野的通才社会工作者,又能在某一专攻领

    域独立开展专业实务的专精人才。

    1.2.3 • 心理学专业 •

    心理学专业设在心理学系。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人文修养,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服务

    于社会并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治疗、测量和训练的专业技能,能胜任心理学教学、

    科研及实际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

    在教学理念上,心理学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较扎实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

    本技能,接受良好的心理学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备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和

    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实际工作能

    力。

    7

  • 1.3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国际交流项目简介

    学院已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经学院等 40 多所欧美名校建立合作伙伴

    关系。截止至 2016 年,学院已先后与 13 个国家(美国、英国、丹麦、瑞典、芬兰、挪

    威、荷兰、希腊、泰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等)共 26 所境外大学签署学生交流项目,

    开展学生交流互访。学院每年送往海外交流学生稳定在 60-70 人,每年接收来自三十多个

    不同国家的留学生 200 余人。迄今为止,学院可提供的学生海外交流的机会已超过学生

    需求,基本实现了为每位在读本科学生提供至少一学期海外交流机会的培养目标,且学院

    国际交流项目主要为长期学期制交流项目(3 个月以上),以确保项目质量并为中外学生

    提供充足的学习和融入当地社会的时间。

    学院还与多个海外知名高校合作开办双学位项目。其中包括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

    学合作开办的双学位项目(Master in Social Policy,MSP)、与瑞典隆德大学开办的双学位

    项目(Master in Chinese Society and Public Policy),为优秀本科生继续读研深造提供了机

    会。学院目前在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洽谈建设本科全英文授课双学位项目,与伦敦政治经济

    学院洽谈合作人类学专业本科双学位项目。

    更多详细信息请登陆学院英文网站:http://ice.ssdpp.fudan.edu.cn。

    学院外事及国际合作微信平台:SSDPPFAO

    8

  • 第二章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本科生培养体系及课程体

    系 •

    2.1 本科生培养体系 •

    2.2 课程体系 •

    2.2.1 • 社会学专业 •

    社会学专业课程可以分为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学基础(方法)、分支学科和能

    力培养四大类。具体的课程体系请见下图。

    9

  • 10

  • (1)选课指导

    社会学专业本科学生在学期间,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 147 学分;其中,通识教育

    课程 46 学分,大类基础课程 31 学分,专业教育课程 62 学分(含社会调查实践 4 学分

    和毕业论文 4 学分),任意选修 8 学分,并通过复旦大学英语水平测试和计算机应用能

    力水平测试,方能毕业。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在专业课程的修读方面,学生的选课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与实践结合”的

    原则。基本的选课过程从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入门课程开始,之后进入到专门的古典与现

    代社会学理论训练和方法论训练。基于这些课程,学生进一步完成社会学分支研究方向的

    演习,最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具体而言,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除常规通识教育课程之外,应完成社会学导论课

    程的修读。此外,为后续的社会统计学课程打基础,学生应完成高等数学 D 课程。在第

    二个学期,学生需完成社会研究方法 A 的课程,以便对社会学的基本研究范式有所了

    解。在本学期,学生应继续完成数学类基础课程,修读线性代数,以及完成西方社会思想

    史课程。在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学生开始进行接受专业的社会学训练。在这个学期,学

    生需完胜古典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统计与软件应用(I)这两门课程。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

    研究兴趣,开始选择专业选修课。在第四个学期,学生继续完成理论与方法论的训练,修

    读当代社会学理论、社会统计与软件应用(II)以及家庭社会学等课程。第五个学期开

    始,学生的修读安排将更加关注社会学的分支方向。除了常规的选修课之外,学生需要完

    成经济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以及组织社会学的修读。此外,基于之前的理论与方法训

    练,本学期也需要完成社会调查实践(一)课程。在第六个学期,学生开始对质性研究方

    法有所接触,并修读社会分层与流动和中国社会等课程。社会调查实践(二)也需要在本

    学期完成。在本科阶段的第七个学期,学生开始进行学年论文的写作,到了最后一个学

    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11

  • (2)导师制

    社会学系积极配合复旦学院的导师工作,挑选专业优秀、热爱教学、具有责任心的骨

    干教师组建导师团队。导师为学生组织讲座、沙龙、经典读书计划和学术实践项目。经典

    读书计划项目是由导师挑选出一本他认为对学生成长有深刻影响的或者是学生必须看的经

    典书籍,然后面向学生开设讨论班形式的、小班制的读书小组,定期组织研讨。学术实践

    项目是依托导师的学术资源,组织学生自主设计研究课题,并由导师进行指导的项目。通

    过这些项目以及日常指导等形式,导师帮助学生在大学规划、专业学习、学术发展、读书

    指导、心理适应、人生体悟等诸多方面都能有所收获。

    (3)实践与能力训练

    社会学本科阶段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社会调查实践(一)与社会调查

    实践(二)。这两门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提升。

    具体而言,社会调查实践(一)重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独立进行抽样方案

    设计的能力,掌握在中国进行调查时常用的抽样方法和技术;掌握问卷设计的方法和技

    巧,能够围绕研究目的设计出有效度的调查问卷;了解调查培训的主要内容,掌握入户访

    谈的基本步骤、重要技巧;掌握调查资料整理、编码、录入、清理的基本方法;了解调查

    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以及掌握调查报告撰写的基本方法,能够撰写出规范的

    调查报告。在这门实践课程中,学生需要阅读推荐参考书中的相关内容;完成任课老师布

    置的实践任务;以及完成一篇 2000 字以内的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实践(二)旨在使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学术论文写作不同环节的工作,培养学

    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能够提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问题;掌握如何根据所要研究的主

    题进行文献梳理;了解基本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并能应用于分析具体的研究问题;掌

    握基本的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并熟练的应用于研究实践;以及掌握研究论文撰写的基本

    方法,能够撰写出规范的学术论文。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基于自己的研究问题,系统梳理

    相关的文献。针对每篇文献,陈述该文作者如何论述其研究问题具有价值。之后,学生基

    12

  • 于文献信息,提出至少三条理由,说明本研究问题针对前人研究具有新的学术价值,并基

    于自己的研究问题,提出相关研究设计,将所需数据、变量、分析手段一一列明,完成研

    究设计。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综合两次期中作业,完成一篇正式的学术论文。

    该论文需采用正式论文格式。

    除了实践类课程之外,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到大量的课外社会实践,例如

    参与到与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形成共建关系的实践基地所组织的课外实践项目中。

    2.2.2 • 社会工作专业 •

    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学生在学期间,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 147 学分。其中,通识教

    育课程 46 学分,大类基础课程 27 学分,专业教育课程 66 学分(含社会工作实习 8 学

    分和毕业论文 4 学分),任意选修 8 学分;通过复旦大学英语水平测试和计算机应用能

    力水平测试,方能毕业。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在通识教育模块,I 类核心课程须修满 26 学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修读 14

    学分,七大模块修读 12 学分。七大模块 12 学分中每模块最多选读 2 学分,回避第四模

    块“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即修读第四模块课程将不计入七大模块学分中。II 类专项教育

    课程修满 16 学分;III 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修满 4 学分。具体的课程体系请见下图。

    13

  • 14

  • (1)选课指导

    作为一门以实践为本的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体系不仅包括了本专业范畴

    内的价值基础、伦理与技术等,它还涵括了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科学范畴内一般社会科学类

    属的知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需要通过扎实的专业实习来实现专业

    理论与实务能力的转化与整合。

    专业必修课总计 51 学分,分设“社会工作基础”、“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社会

    工作研究方法”和“实习与论文”四大模块。此四个模块的课程和基础教育模块中的《社

    会工作导论》构成了社会工作的基础学科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修读,本专业的同学不仅

    能习得理解和解释特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理论视角和专业知识,更能获得和提升直接

    服务与间接服务的专业能力,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在专业必修课基础上,本专业学生还须选修合计 15 个学分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亦分

    设了“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社会工作技巧”、“机构与项目管理”,以及“社会发展

    与政策实践”四大模块课程。四个模块的课程为衔接性课程,非平行的方向课。“社会工

    作实务领域”主要讲授当前相应实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研究。“社会工作技巧”主要

    讲授奠定专业临床实务能力的社会工作、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机构与项目管理”主要以

    讲授中观层面社会工作实务能力为主。“社会发展与政策实践”模块则主要以讲授宏观层

    面的专业知识、政策实践和研究为主。

    本专业的同学必须在每一个类型的课程中至少选修一门课程,以此拓展专业知识,形

    成既有综融视野又有专业素养的综合能力。本教学团队师资力量强大,既有本土著名的社

    会工作教育学者和实务领军人才,也有海外知名高校毕业的青年学者,更有全职加盟的外

    籍海外教授。

    15

  • (2)导师制

    每年社会工作学系都会挑选专业优秀、热爱教学、具有责任心的骨干教师组建导师团

    队。导师为学生组织讲座、沙龙、经典读书计划、学术实践项目。经典读书计划项目由导

    师挑选出一本个人最为推崇的专业书籍或对其个人影响最深的书籍,然后组织学生形成以

    分享、研讨为形式的小班制读书小组,定期组织研讨。学术实践项目则依托导师个人的学

    术资源,组织学生自主设计研究课题,并由导师进行指导。另由导师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特

    长,组织学生开展特定的主题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互助团体中深化自我认知,提高心理

    社会适应力。

    (3)实践与能力训练

    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实践为本的应用型学科,也是一个融价值观、知识与技巧于一体的

    专业。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本专业同学需根据要求完成社会工作的专业实习,实现专业理

    论与实务能力的转化与融合提升。

    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须完成社会工作实习(一)和社会工作实习(二),以贯通理论

    与实践,较好的展现本专业特有的知识和价值。丰富全面的实习工作能为专业学生提供大

    量专业工作经验的积累,有利于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并能娴熟地运用到专业工作

    中。

    社会工作实习(一)为第一阶段,学生需要完成 250 小时的实习时间,主要目的在于

    让学生对其专业机构类型及特性的了解,同时提升学生作为助人工作者的基本条件的形

    成。在所实习的机构项目或服务社区内开展需求评估工作,明确下一阶段中专业服务的方

    向和目标。

    社会工作实习(二)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实践课程中最为重

    要的一个环节。在本阶段中,学生需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 800 小时实习中的 550 小时

    的实习时间,包括实地实习工作和与实习相关的阅读、写作、检讨、汇报等。主要目的在

    16

  • 于让学生在专业服务机构中将已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伦理和专业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

    予以整合与实践。在督导的指导下开展专业预估、服务计划制定、实施、评估、跟进等专

    业服务,通过反思检讨加强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提升专业实务的操

    作技能,不断加强和完善学生作为助人工作者的基本能力。

    除此以外,本专业学生将会在课程过程和课堂之外进行大量的校内外社会调查和社会

    实践,在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转化与提升过程中逐渐成长为有情怀、有视野、有技术的社会

    工作专业人才。

    2.2.3 • 心理学专业 •

    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学期间,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 148 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

    48 学分,大类基础课程 26 学分,专业教育课程 64 学分(含专业实践 4 学分、学年论文

    1 学分和毕业论文 6 学分),任意选修 10 学分,并通过复旦大学英语水平测试和计算机

    应用能力水平测试,方能毕业。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具体的课程体系请见

    下图。

    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修读要求,以及留学生的水平测试要求,参见相

    应修读说明。

    17

  • (1)选课指导

    修读要求:I 类核心课程,修满 28 学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修读 16 学分,七

    大模块修读 12 学分。七大模块 12 学分中每模块最多选读 2 学分,回避第四模块“社会

    18

  • 研究与当代中国”,即修读第四模块课程将不计入七大模块学分中);II 类专项教育课程,

    修满 16 学分;III 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修满 4 学分。

    学生应在大类基础课程中的自然科学类课程中修满 26 学分(“高等数学 B”、“大

    学物理 B”、“基础物理实验”、“现代生物科学导论 A”、“心理学导论”)

    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又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专业必修课共计 42 学

    分,又大致可分为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实验和统计方法、心理学主要分支领域、以及时间

    与论文四大板块。专业选修课也相应分成心理学各分支、临床与咨询服务、应用心理学和

    其他四个板块。专业选修课根据每一学期的具体情况酌情开设,但并不是每年都开。心理

    学专业的学生只需修满 22 学分即可达到培养方案的规定。任意选修课 10 学分,根据学

    校的有关规定,可以在整个复旦的本科生开放课程中选择。

    (2)导师制

    每年心理学系都会挑选专业优秀、热爱教学、具有责任心的骨干教师组建导师团队。

    导师为学生开展讲座、组织沙龙和各类学术讨论、制订经典读书计划、帮助学生开展学术

    实践项目。导师还负责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学术和职业生涯方面提供咨

    询。帮助学生认清、整合各种课获得的学习、工作及实践的资源,答疑解惑,使得学生能

    够明确自己的目标,达到与专业有关的、理想的生涯规划与发展。

    (3)实践与能力训练

    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理论和科研能力的同时,也非常重

    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在此就有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成

    具体的研究项目,在实验室和研究开展的地方开展研究的能力。心理学专业的研修计划

    里,贯穿整个大三年级,有两门必修的专业实践课程,分别是专业实践(一)和专业实践

    (二)。根据双向选择,会在大三学期初,老师发布各自的研究方向和具体从事的项目,

    学生可以根据方向来选择导师,也可以根据导师的既有项目来选择实践的课题。虽然不在

    19

  • 教室里授课,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紧密交流、切磋,会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实际开展心

    理学研究的能力。

    此外,实践也包括将心理学书本知识转化成各种“产品”的过程。在教育、工程、金

    融、人力资源、互联网领域,心理科学都有其广阔的用武之地。心理学系也与各类企业、

    机构、机关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设有很多的实践基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近有

    关机构实习,虽然没有学分,但也是很好的职场锻炼。因此,本专业也非常鼓励学生进行

    实践活动。

    20

  • 第三章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部分课程简介

    3.1 专业课程

    3.1.1 社会学专业

    一、大类基础课程

    1. 社会学导论

    1.1 社会学导论(徐珂)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SOSC120002 学分 3 周学时 3

    开课时间

    (或仅注明

    春秋学期)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秋 春

    课程英文名

    称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类别 文理基础课程

    课程主页 -

    预修课程 - 后续课程 -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网上讨论 考核方式 过程评价和期末闭卷考试

    课时分配 每周 3 课时 大纲提供者 徐珂

    其他信息

    二、课程简介

    社会学学科的入门课程。

    三、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21

  • 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对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有初步的了解,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能

    够从社会学视野来看待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

    课程要求学生对社会学经典著作有重点地阅读,并开展适量的社会调研,对各类问题进

    行批判性思考和积极讨论。

    四、主要教材

    1,马工程重点教材《社会学概论》,人民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吉登斯,《社会学》(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刘豪兴、徐珂主编,《社会学概论》(2012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Giddons, A., Sociology, 6th edition, Polity Press Ltd. 吉登斯,社会学(第六版)—影印

    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五、参考资料

    孔德,《论实证精神》,商务印书馆,1999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 年

    迪尔凯姆,《自杀论》,商务印书馆,1996 年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 年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世纪出版集团,2010 年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西美尔,《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

    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学林出版社,2000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

    帕雷托,《普通社会学纲要》,三联书店,2001

    22

  •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1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97 年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1994

    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里茨尔著,顾建光译,《社会的麦当劳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

    福柯,《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1999

    克罗齐埃著,刘汉全译,《科层现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

    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

    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布尔迪约、帕斯隆,《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2

    布尔迪约、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商务印书馆,2002

    费孝通,《江村经济》

    费孝通,《乡土中国》

    费孝通,《生育制度》

    六、课程基本内容(含章节名称和知识点)

    23

  • 课程安排

    Week one & two: Developing a sociological outlook

    Week three & four: A brief history of sociology

    Week five: Ideas of society

    Week six & seven: Theories of social change

    Week eight: Socialization

    Week nine & ten: Families

    Week eleven: Deviance

    Week twelve & thirteen: Modern organization

    Week fourteen & fifteen: Theories of stratification

    Week sixteen: Review

    评分构成

    1,“阅读经典”读书笔记 1 篇 10%

    2,“获得历史感”访谈记录 1 篇 10%

    3,e-learning 讨论 10%

    4,期末闭卷考试 70%

    5,附加分 5%

    七、课程特色

    1. 理论讲解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 重视经典阅读

    3. 重视线上讨论和即时反馈

    4. 过程性评价的形式较多样

    24

  • 1.2 社会学导论(吴菲)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SOSC120002 学分 3 周学时 3

    开课时间

    (或仅注明

    春秋学期)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课程英文名

    称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类别 文理基础课程

    课程主页 无

    预修课程 无 后续课程 其他社会学专业课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 考核方式 平时测验+期中报告+期末闭卷

    考试

    课时分配 3 课时以老师讲解为主 大纲提供者 吴菲

    其他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对社会学进行基础的导览式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社会学视角分析个人生

    活以及周围的社会现象。以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为基本立足点,我们将首先介绍社会学

    经典理论的三大传统以及研究方法的两种主要取向。运用这些理论及方法论工具,我们将对

    于社会学中以下四个主要的研究簇群进行考量:个人与社会、社会差异与不平等、社会制度

    以及社会变迁。在每个研究簇群下,我们选取若干主要的研究议题,介绍相关的核心概念及

    理论视角,及其在中国本土研究应用。

    三、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目标:修完本课程,学生将能够:

    1. 掌握社会学三大经典理论传统的核心观点、三大主要解释范式以及两种研究方法取

    向的主要概念及应用。

    2. 运用理论、解释范式以及适合的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议题进行分析。

    25

  • 3. 从个人经验出发,提出社会学问题,与已有研究形成对话。

    要求:

    1. 学生在每次课程前,阅读有关课本章节,以及老师布置的中国研究论文。

    2. 参加若干次课堂小测验,按时提交期中报告,参加期末闭卷考试。

    四、主要教材

    艾伦.G.约翰逊 著, 喻东、金梓 译. 2016.《见树又见林: 社会学与生活》. 北京:中央编

    译出版社

    理查德.谢弗 著,赵旭东 译.2014.《社会学与生活》(第 11 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五、参考资料

    详见课堂大纲

    六、课程基本内容(含章节名称和知识点)

    第一讲 初识社会学

    第二讲 三大经典理论传统及三大解释范式

    第三讲 社会学的方法论

    第四讲 文化

    第五讲 群体、组织与社会结构

    第六讲 越轨、犯罪与社会控制

    第七讲 社会分层

    第八讲 社会流动

    第九讲 性别

    第十讲 家庭

    第十一讲 婚姻

    第十二讲 信仰与宗教

    26

  • 第十三讲 健康与医疗

    第十四讲 人口

    第十五讲 城市化与城乡关系

    第十六讲 全球化

    每一讲的知识点详见课堂大纲

    七、课程特色

    基本知识点讲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并重,结合经典理论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1.3 社会学导论(王威海)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SOSC120002 学分 3 周学时 3

    开课时间

    (或仅注明

    春秋学期)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秋 春

    课程英文名

    称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类别 文理基础课程

    课程主页

    预修课程 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

    科 后续课程 其他人文学科的专业课程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考核方式 作业、期中考试、期末闭卷考试

    课时分配 3 大纲提供者 王威海

    其他信息

    二、课程简介

    27

  • 社会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科学。一方面,社会学是所有社会科学的中心学

    科,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社会学理论,另一方面,社会学又面向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

    活、社会问题,让我们可以准确地认识现实社会,有助于我们科学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社会问

    题。本课程才西方社会学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入手,联系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课程广泛涉

    及社会学的诸多研究领域,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将所学地社会学

    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社会中去。

    课程由浅入深,既有一定的理论介绍,又有大量的实例解释,通俗易懂,并且紧密结合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期间的特点,突出了启发性和应用性。

    三、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第一,学生能够掌握社会学的基础概念

    第二,学生能够理解社会学领域内的基本理论

    第三,学生具有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主要教材

    《社会学概论》,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

    设重点工程教材)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2003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五、参考资料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 1995 年。

    迪尔凯姆:《自杀论》》,商务印书馆 1996 年。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 1985。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 1998 年。

    28

  • 六、课程基本内容(含章节名称和知识点)

    第一章 社会学课程简介

    第二章 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第四章 文化

    第五章 社会化

    第六章 群体

    第七章 组织

    第八章 家庭

    第九章 教育

    第十章 不平等: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第十二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

    七、课程特色

    1、社会学具有悠久思想渊源的年轻学科,可以追溯至人类文明的开端。

    2、社会学是研究范围十分广泛的学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社会学研究对象。

    3、社会学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面向社会现实。虽然社会学产生于欧美国家,但

    是处在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所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都适用于社会学的分析。

    2. 社会研究方法 A

    2.1 社会研究方法 A(俞志元)

    一、基本信息

    29

  • 课程代码 SOSC120009 学分 3 周学时 3

    开课时间

    (或仅注明

    春秋学期)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秋 春

    课程英文名

    称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A

    课程类别 文理基础课程

    课程主页

    预修课程 后续课程

    教学方式 讲授 考核方式

    作业 1:一份问卷调查研究报告 –

    20%

    作业 2: 一份定性研究报告 – 20%

    期中考试 - 20%

    期末考试 – 35%

    课堂参与 – 5%

    课时分配 大纲提供

    者 俞志元

    其他信息

    二、课程简介

    社会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本课程全面系统地向学生

    介绍社会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用技术。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并掌握如何把

    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变成可行的研究课题,如何设计出一套研究方案并实施,如何写出一份规

    范的研究计划书,以及如何撰写展示自己成果的研究报告。

    三、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

    了解社会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掌握研究设计和社会现象测量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对小型课题进行研究设计;

    掌握研究计划书的写作方法,以及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

    了解各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并初步掌握问卷调查法和访谈

    法;

    30

  • 了解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本过程,并初步了解资料量化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技术。

    四、主要教材

    艾尔·巴比,2011,《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风笑天,2009,《社会学研究方法》(第 3 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五、参考资料

    请参见六

    六、课程基本内容(含章节名称和知识点)

    教学进度:

    第 1 周:课程介绍和导论

    巴比,第 1 章

    风笑天,第 1 章

    第一部分:理论构建基础

    第 2 周:理论与研究

    巴比,第 2,5,6 章

    风笑天,第 2,5 章

    Evans, Peter, and James E. Rauch. 1999. “Bureaucracy and Growth: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Weberian’ State Structures on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4:748-65.

    Zhao, Dingxin 2000.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Discourses and Activities of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 Move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5: 1592-1632.(中文版图书,第 9 章)

    第 3 周:研究设计、研究伦理、研究计划书以及研究报告的写作

    巴比,第 3,4,17 章

    风笑天,第 3,4,13 章

    彭玉生,2010,《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社会学研究》第 2 期。

    Zhao, Dingxin. 2002. “The 1999 Anti-US Demonstrations and the Nature of Student Nationalism

    in China Today.”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49 (November/December): 16-28.

    31

  • 第二部分:问卷调查方法

    第 4 周:问卷设计和资料搜集I

    巴比,第 7,9 章

    风笑天,第 6,7 章

    游清鑫,2009,《民意调查新论》,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h5,6

    第 5 周:问卷设计和资料搜集 II

    - 提交问卷调查研究计划和调查问卷初稿

    讨论:

    Putnam, Robert D.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罗伯特·帕特南,2011,《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Chapter 1,2,3,15,16)

    Inglehart, Ronald. 1997.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Cul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1,3, 6,附录 4,5. (罗纳德·英格尔哈

    特,2013,《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 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第 6 周:定量分析 1-描述统计

    巴比,第 14,15,16 章

    风笑天,第 11 章

    汉密尔顿,2011,《应用 STATA 做统计分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第 1,2,3,4 章

    第 7 周:定量分析 2 –Stata 介绍

    第 8 周:数据录入和分析

    第 9 周:期中考试

    第 10 周:定量研究项目汇报

    - 提交作业 1 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并进行小组汇报

    第三部分:定性研究

    第 11 周:定性的实地研究 I – 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案例研究

    32

  • 巴比,第 10,13

    风笑天,第 10,12 章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第 10-13,15-16 章

    罗伯特.殷,2004,《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第 1,2 章

    讨论:

    - 怀特,威廉·富特,1994,《街角社会 : 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商务出版社。

    - 吉姆•柯林斯,2009,《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 第 1,2 章,后记。

    - 俞志元,2012,《集体性抗争行动结果的影响因素——一项基于三个集体性抗争行动的比

    较研究》,《社会学研究》第 3 期。

    第 12 周 :定性的实地研究 II

    - 提交定性研究计划书和访谈提纲

    第 13 周:其他研究方法: 实验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历史分析法,评估研究

    巴比,第 8,11,12 章

    风笑天,第 8,9 章

    List, John A. and David Lucking-Reiley. 2002. “The Effects of Seed Money and Refunds on

    Charitable Giving: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a University Capital Campaig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10, No. 1, pp215-233

    Pape, Robert. 2003. "The Strategic Logic of Suicide Terrorism,"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7, No 3, pp. 343-361.

    Skocpol, Theda. 1979. States and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s 1. (斯考切波, 2007,《国家与社会革

    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赵鼎新,2006,《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 14 周:定性研究项目讨论

    - 提交访谈记录

    第 15 周:定性研究项目报告汇报

    - 提交作业 2 定性研究分析报告

    33

  • 第 16 周:总复习

    七、课程特色

    基于项目的学习

    2.2 社会研究方法 A(田丰)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SOSC120009 学分 3 周学时 3

    开课时间

    (或仅注明

    春秋学期)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课程英文名

    称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ology A

    课程类别 文理基础课程

    课程主页 elearning

    预修课程 无 后续课程 无

    教学方式 讲授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课时分配 大纲提供者 田丰

    其他信息

    二、课程简介

    社会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本课程全面系统地向学生

    介绍社会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用技术。本课程注重学以致用,将指导同学们将自己感

    兴趣的问题设计成一套可行的研究方案,进而转化为一份规范的研究计划书。

    三、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掌握社会研究的基本原理。

    2.熟悉社会研究的基本步骤。

    34

  • 3.写出一份规范的研究计划书。

    四、主要教材

    艾尔·巴比,2009,《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五、参考资料

    从想法至研究:

    Sutton, R. I., & Staw, B. M. (1995). What Theory is No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0(3), 371-384.

    Greenhalgh, S. (2012). On the Crafting of Population Knowledg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8(1), 121-131.

    实验设计:

    Willer, R., Rogalin, C.L., Conlon, B., & Wojnowica, M.T. (2013). Overdoing Gender: A Test of the

    Masculine Overcompensation The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8(4): 980-1022

    Kuwabara, K. (2015). Do Reputation Systems Undermine Trust? Divergent Effects of Enforcement Type on

    Generalized 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20(5), 1390-1428

    实地研究:

    Parker, J.N. & Hackett, E.J. (2012). Hot Spots and Hot Moment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 and Social

    Movem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7(1): 21-44.

    Chroev, N. (2012). Changing Global Norms through Reactive Diffusion: The Ca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AIDS Drug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7(5), 831-853.

    Uzzi, B. (1996). Th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 The Network Effe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4), 674-698.

    定量研究:

    Morgan, S.P. and Rackin, H. (2010).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Fertility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6: 91-118.

    35

  • Hsu, G., & Grodal, S. (2015). Category Taken-for-Grantedness as a Strategic Opportunity: The Case of Light

    Cigarettes, 1964 to 1993.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0(1), 28-62.

    Phelan, J.C., Link, B.G., & Feldman, N.M. (2013). The Genomic Revolution and Beliefs about Essential

    Racial Differences: A Backdoor to Eugenic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8(2): 167-191

    六、课程基本内容(含章节名称和知识点)

    第一讲:社会研究与科学 (9.5)

    阅读资料:巴比,第一章、第二章

    第二讲: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关系 (9.12)

    阅读材料:巴比,第四章 3、4 节

    第三讲:选题和研究设计 (9.19)

    阅读材料:巴比,第三章;第四章 1、2、5、6、7、8 节

    第四讲:概念化、操作化和测量(10.10.)

    阅读材料: 巴比,第五章和第六章

    第五讲:抽样方法 (10.10.)

    阅读材料:巴比,第七章

    第六讲:实验法 I (10.17)

    阅读材料: 巴比,第八章

    第七讲: 实验法 II (10.24)

    第八讲: 定性的实地研究 I (10.31)

    阅读材料: 巴比,第十章

    第九讲: 定性的实地研究 II (11.7)

    第十讲:问卷调查 I (11.14)

    36

  • 阅读材料: 巴比,第九章

    第十一讲:问卷调查 II (11.21)

    **小组论文报告:调查研究**

    第十二讲:小组项目组间论证

    第十三讲:非介入性研究(12.5)

    阅读材料: 巴比,第十一章

    第十四讲:非介入性研究(12.12)

    第十五讲:**学生课堂演示(12.19)**

    七、课程特色

    /

    2.3 社会研究方法 A(李煜)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SOSC120009 学分 3 周学时 3

    开课时间

    (或仅注明

    春秋学期)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课程英文名

    称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ology A

    课程类别 文理基础课程

    课程主页

    预修课程 无 后续课程 社会调查方法

    教学方式 授课 考核方式 80%平时成绩+20%期末考核

    课时分配 大纲提供者 李煜

    37

  • 其他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社会研究方法的基础教程,介绍如何对社会现象、社会过程进行科学的研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培养以下能力:

    (1)作为 “消费者”具有对社会科学成果的鉴别能力:各类媒体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

    调查结果、学者成果的报告,哪些结论是可靠的、有价值的,哪些是片面、不靠谱,可以一

    笑了之的?

    (2)作为“鉴赏者”具有对研究的品鉴能力:解析研究成果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判断结

    论或观点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大小,欣赏研究之“美”,帮助日后形成学术品味。

    (3)作为“生产者”,作为一个科研菜鸟,设计你人生中第一个科学研究。

    在本课程,有两条线索贯穿始终,知识学习和实务操作:

    在知识学习上,学生将在课堂上全面系统地学习社会研究的基本原理、逻辑策略、常用

    的方法和相关实用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研究设计、社会研究涉及

    的一些具体方法及技巧(如文献综述、研究项目设计、抽样技术、问卷设计、实验设计、调

    查实施、数据准备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社会研究的基本思路,了解各类研

    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与评估的方法、技术及应用。

    在“实务”训练方面,以学生掌握社会学研究过程和技术为目的,要求学生“边干边

    学” (learning by doing)。努力培养学生建构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的实务能力。自己动脑

    动手,完成一个小型科研项目的设计,有条件的情况下付诸实施。

    三、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

    1、 了解社会研究的基本原理、逻辑和程序,能独立设计并实施一个小型研究计划;

    2、 了解方法论、研究设计和具体研究方法及技术三个层次上社会研究的基本知识,在定性

    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了解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3、 了解相关研究和写作技巧,包括文献综述、研究计划书和研究报告的基本写作方法;

    4、 初步掌握并能够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抽样方法;掌握问卷调查法,了解实验法、文献法

    38

  • 和实地研究法;了解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本过程。

    课程要求(Course Requirement)

    1、 按要求课前阅读并掌握相关教材和资料的内容(打者),其他“阅读材料”不做硬性阅

    读要求,大多作为工具书备查,或按兴趣自由浏览;

    2、 出席课堂和实践教学、完成作业;

    3、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小型课题,进行研究设计并准备研究计划书,作一次课堂演示报

    告。

    四、主要教材

    艾尔·巴比,2015,《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三版),邱泽奇译,Cengage Learning 出版

    社。

    劳伦斯﹒纽曼(著), 郝大海(译),2007,《社会研究方法- -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

    五版)》(社会学译丛•经典教材系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风笑天 2009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 3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五、参考资料

    韦恩·C·布斯、格雷戈里·G·卡洛姆、约瑟夫·M·威廉姆斯,2009,《研究是一门艺术》,

    新华出版社

    杨国枢、文崇一、吴聪贤 等 2006《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重庆大学出版社

    边燕杰、李路路 2006《社会调查实践:中国经验与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戴维•德沃斯 (David de Vaus),2008,《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oyce A. Singleton, Jr. 1999. Approaches to Social Research (3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六、课程基本内容(含章节名称和知识点)

    第一讲 作为科学的社会研究

    一、人们如何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

    二、科学是什么

    三、科学是怎样运作的

    四、作为科学的社会科学

    39

  •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的进路

    一、社会理论与社会研究

    二、演绎性研究与归纳性研究

    三、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

    四、谢三条

    第三讲 因果关系&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研究的目的

    二、因果关系及判断标准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四讲 研究设计与洋八股

    一、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设计流程与要件

    三、洋八股的框架与研究设计

    四、学术文献搜索、存储管理,文献引用格式

    第五讲 社会现象的测量

    一、概念化与操作化

    二、指标与量表

    三、测量层次

    四、信度与效度

    第六讲 问卷设计

    一、基本概念

    二、设问的基本原则与题型

    40

  • 三、问卷的结构

    第七讲 抽样及其实务

    一、为什么要抽样

    二、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三、概率抽样的术语、理论

    四、样本量的决定

    五、常用抽样实务:数楼法、地图法和户内 kish 抽样

    六、抽样误差与非抽样误差

    第八讲 实验法

    一、实验法的适用议题

    二、实验法原理与实验方案设计

    三、实验对象的选择和分配

    四、实验方法评价

    第九讲 调查法

    一、调查法的概念和类型

    二、调查实施的管理和控制

    三、CATI、CAPI 与网络调查

    四、各种调查法的优缺点

    第十讲 实地研究

    一、适合的议题

    二、实地研究的范式

    三、实地研究的执行和注意事项

    41

  • 四、实地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第十一讲 非介入测量与研究

    一、内容分析法

    二、二手统计资料分析

    三、历史/比较分析法

    第十二讲 定量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资料整理和分析概述

    二、调查资料的整理

    三、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四、社会科学统计软件简介

    第十三讲 定性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定性资料整理和分析概述

    二、定性资料的整理

    三、定性资料的编码

    四、定性资料的分析

    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定性资料

    第十四讲 研究计划书和研究报告的撰写

    一、研究计划书的撰写

    二、研究报告的撰写

    三、写作方法和技巧简介

    第十五讲 小结

    一、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2

  • 二、社会研究的伦理问题

    三、大数据时代的冲击

    七、课程特色

    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没有“时髦”的东西,都是社会研究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课堂

    不排斥“异端”、“另类”的方法论观点,但强调同学应该先深入了解“主流”的看法和技

    术,培养学生对各类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评判和鉴别能力。

    2.4 社会研究方法 A(魏星)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SOSC120009 学分 3 周学时 3

    开课时间

    (或仅注明

    春秋学期)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秋 春

    课程英文名

    称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ology A

    课程类别 文理基础课程

    课程主页

    预修课程 后续课程

    教学方式 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闭卷考试

    课时分配 大纲提供者 魏星/刘欣

    其他信息

    二、课程简介

    43

  • 社会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而重要的课程。本课程全面系统地向学

    生介绍社会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用技术。本课程注重学以致用。通过课程学习,可以

    了解如何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变成可行的学术研究课题,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并写出一份规范

    的研究计划书,如何撰写展示自己成果的研究报告;学生通过小组作业了解进行社会科学研

    究的全部流程。

    三、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社会研究的基本逻辑程序 。掌握研究设计、社会现象测量的

    基本内容和方法,并能够对小型研究课题进行研究设计;掌握研究计划书的写作方法。

    掌握并能够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抽样方法;掌握问卷调查法,了解实验法、文献法和实地

    研究的基本方法。

    了解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本过程,初步了解资料量化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技术 。并掌握研

    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方法。

    四、主要教材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华夏出版社,2009 年。

    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五、参考资料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

    德尔伯特·C·米勒、内尔·J·帕尔金德,2003,《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重

    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年。

    邱皓政,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spss 数据分析范例解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年。

    大卫.希尔弗曼,如何做质性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年。

    有关章节必要的补充参考文献

    六、课程基本内容(含章节名称和知识点)

    44

  • 第一章 社会研究与科学 概述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基础和特点;社会科学研究的伦

    理。

    第二章 范式、理论与社会研究 介绍几种经典社会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研究的归纳与演

    绎逻辑体系。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研究的目的,通则式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及错误标准。研究的分析单

    位及错误推理。研究设计的时间维度。研究计划书的撰写。

    第四章 概念化、操作化与测量 介绍概念化、操作化与测量的基本逻辑和准则。

    第五章 指标、量表 指标构建及筛选的原则,经典量表的构建。

    第六章 抽样 介绍主要的非概率抽样方法,概率抽样的优势,以及简单随机、系统抽

    样、分层抽样、多级整群抽样的主要方法。

    第七章 实验法 实验法主要适用议题,实验法相关概念,前实验设计和经典实验设计

    的特征,实验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第八章 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法主要适用议题,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自填式问卷、电话

    调查、面访的特点及差异。问卷调查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第九章 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的特征及适应议题,实地研究相关概念,实地研究操作流

    程及注意事项,实地研究的优缺点。

    第十章 非介入性研究 非介入性研究的适用议题,内容分析法、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

    历史比较分析法的主要特点。

    第十一章 定量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量化资料的分析方法,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多变量

    分析方法。

    第十二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质性分析的主要模式,质性资料处理与分析主要规范

    和方法。

    第十三章 社会统计 统计的基本概念,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其他多变量统计分析

    方法简介。

    45

  • 第十四章 阅读和撰写社会研究报告 如何进行文献回顾,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注意事

    项与写作规范。

    七、课程特色

    /

    3. 心理学导论(见心理学系课程简介)

    46

  • 二、专业教育课程

    (一)专业必修课程

    1. 古典社会学理论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SOCI130096 学分 3 周学时 3

    开课时间

    (或仅注明

    春秋学期)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课程英文名

    称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主页

    预修课程 后续课程

    教学方式 讲授 考核方式

    1、 五次课程作业,25%。

    2、 五次课堂小测试,25%。

    3、 讨论参与,10%。

    4、 期末考试论文,40%。

    课时分配 大纲提供者 刘欣、俞志元

    其他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以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齐美尔为代表的古典社会学家的理论。通过本课

    程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古典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学理论的特征

    和功能,掌握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观点,了

    解这些理论对当代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社会研究所具有的价值。

    本课程注重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原著理解古典社会学家的理论。对每位古典社会学理论家

    的代表性著作,都选出能代表其核心理论观点的片段,并辅以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后精

    读;同时还推荐了对原著解释、评论性的文献,帮助学生理解原著,了解古典理论与当代理

    论之间的联系。在学习每位古典理论家的理论之后,辅以将古典理论应用于当代研究的范

    47

  • 例,启发学生活学活用古典理论,以培养学生在古典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穿梭能力,增强

    其理论创新意识。

    三、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

    1. 了解古典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和思想背景,理解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现代性之间的关

    系,理解理论的特征和功能。

    2. 掌握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概念、理论观点和方法论要点。

    3. 了解这些理论对当代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的影响,了解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研究所具有

    的价值。

    4. 培养学生在古典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穿梭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创新意识。

    四、主要教材

    请参见六

    五、参考资料

    雷蒙·阿隆,2005,《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科塞,2007,《社会学思想名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Craig Calhoun et al. (eds) 2007.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2nd edition. Oxford: Blackwell.

    安东尼·吉登斯,2005,《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乔治·瑞泽尔,2014,《古典社会学理论》(第 6 版),王建民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北京公司。(英文版参考:George Ritzer. 2007.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4th edition.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乔纳森·特纳等,2006,《社会学理论的兴起》(第五版),侯钧生译,天津:天津人民

    出版社。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2005,《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者。

    于海,2010,《西方社会思想史》(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六、课程基本内容(含章节名称和知识点)

    48

  •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讲 何为社会学理论

    一、理论及其特征

    二、理论的构成要素

    三、理论的类型

    四、经典著作中的理论

    必读文献:

    Calhoun et al.2007:1-5 页。

    罗伯特·默顿,2008,《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南京:译林出版社。第一章,“社会学

    的人文方面和科学方面”(39-41 页)、“博学与原创”(41-45 页)、“经典理论的功能”(45-49

    页)。

    特纳等,2006:34-41 页。第三章,第一节“作为信仰体系的科学”、第二节“理论是什

    么”。

    第二讲 现代性与社会学理论的产生

    一、影响经典社会学理论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现代性

    三、经典社会学理论对现代性的回应

    Robert A. Nisbet, “The two Revolutions.” in 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pp.21-44.该文的摘要

    版只有大约 4 版,见 Ian Marsh et al.1998.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in Sociology,

    Routledge. Pp.7-12.本课程只要求读摘要版。

    瑞泽尔,2014:第一章,3-38 页。

    特纳等,2006:第一章,1-6 页。

    第二部分 涂尔干

    49

  • 第三讲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一、什么是社会事实

    二、如何观察和分析社会事实

    三、如何解释社会事实

    必读文献: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商务印书馆,2013 年版。23-34 页,46-48 页,50-

    64 页,105-134 页。

    迪尔凯姆:《自杀论》,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7-22 页。

    阿隆,2005:244-252 页。

    第四讲 自杀论

    一、不同类型的自杀

    二、自杀的社会原因

    必读文献:

    迪尔凯姆,1996,《自杀论》,商务印书馆。145-167 页,169-224 页,225-231 页,252-

    254 页,276-277 页,394-430 页。

    阿隆,2005:221-232 页。

    第五讲 社会分工论

    一、劳动分工的功能

    二、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三、压制性法律和恢复性法律

    四、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五、劳动分工的反常形式

    50

  • 必读文献:

    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 年版。1-8 页,24-32 页,42-43 页,67-72

    页,73-77 页,142-153 页,213-239 页,328-332 页,333-346 页。

    阿隆,2005:214-221 页

    Muller, H.,1994,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Organic Solidarity: The ‘Division of Labor’

    Revisited.”Sociological Forum, Vol. 9, No. 1, pp. 73-86.

    第六讲 宗教与社会

    一、宗教的社会属性

    二、图腾制度的社会学意义

    三、集体欢腾

    四、仪式及其社会功能

    必读文献:

    涂尔干,2011,《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北京:商务印书馆,(或者 2006 年上海人民

    出版社版本)。第一篇第一章,结论,29-63 页,574-615 页。

    Draper, Scott. 2014. “Effervescence and Solidarity in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53(2): 229-248.

    第三部分 马克思

    第七讲 异化

    一、关于“异化”概念

    二、黑格尔的异化概念

    三、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

    四、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五、异化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51

  • 六、异化的维度和测量

    必读文献:

    特纳等,2006:第七章,93-112 页。

    马克思,1844/2012,《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50-61 页:

    “我们且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

    了。”

    Dean, Dwight G. 1961.“Alienation: Its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6:753-758.

    第八讲 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

    二、基本概念

    三、社会结构理论

    四、社会发展理论

    必读文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共中央马

    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5 页。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阅读以

    下选段。

    158-167 页:“我们谈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

    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151-152 页:“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

    民生活的胜利过程中产生的一样。”

    52

  • 178-181 页:“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那么,一定阶级

    的统治似乎只是某种思想的统治这整个假象当然就会自行消失。”

    瞿铁鹏,2014,《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三章。

    特纳等,2006:第八章第一节,116-122 页。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2005:77-88 页。

    第九讲 阶级结构与阶级斗争

    一、阶级与等级

    二、阶级划分

    三、阶级关系

    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形成

    四、阶级意识

    五、阶级斗争

    六、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

    必读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1848/2012,《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399-422 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五十二章“阶级”,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654-655 页。

    马克思,1851/2012,《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

    卷)》。762-763 页:“小农人数众多,……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支配社会。”

    特纳等,2006:第八章第二节、第三节,122-139 页。

    赖特,2011,“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基础”,载赖特主编《阶级分析方法》,上海:复

    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章,1-33 页。

    53

  • 赖特,2006,《阶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3 章,64-106 页。

    第十讲 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选)

    一、商品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

    二、剩余价值

    三、资本家与工人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必读文献: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章“商品”的第 1、2、4 节,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十四

    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分别载于《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二卷)》95-106、122-127 页,156-1687 页, 235-241 页,290-300 页。

    瑞泽尔,2014:第六章,第 6 节。157-165 页。

    特纳等,2006:第三节。133-139 页。

    第四部分 韦伯

    第十一讲 社会行动与理解的社会学

    一、社会学的定义

    二、社会行动

    三、诠释性理解与因果解释

    四、社会行动的类型

    五、社会关系

    六、社会秩序

    必读文献:

    54

  • 韦伯,2010,《经济与社会》(第一卷),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一部分第一章

    第一节至第七节,92-128 页。

    吉登斯,2005:第十一章第一节、第二节,186-197 页。

    瑞泽尔,2014:第八章,第 1 节,209-220 页。

    第十二讲 支配结构

    一、权力与支配

    二、支配的正当性

    三、权威的类型

    四、科层制

    必读文献:

    韦伯,2010,《经济与社会》,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一卷第一部分第一章第十

    六节“权力与支配”,147-148 页;第三章第一到第五节,318-366 页。

    韦伯,2010,《经济与社会》,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二卷上册,1095-1144 页。

    瑞泽尔,2014:第八章,第 2 节,224-230 页。

    第十三讲 理性化与资本主义发生论

    一、传统主义与理性化

    二、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

    三、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

    四、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理性化

    五、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的特征

    六、资本主义何以原发于西方

    必读文献:

    55

  • 韦伯,2006,《经济通史》,上海:三联书店。第四篇“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173-231

    页。

    韦伯,2010,“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绪论”,载《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洛克斯伯里

    第三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14 页。

    柯林斯,2014,“韦伯晚年的资本主义理论:体系化”,载《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411-433 页。

    瑞泽尔,2014:第八章,第 2 节,230-239 页。

    第十四讲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一、资本主义精神

    二、天职观与预选说

    三、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四、儒教对资本主义兴起的阻滞

    必读文献:

    韦伯,2010,《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洛克斯伯里第三版),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第二、三、四、五章。

    韦伯,1995,《儒教与道教》,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5、6、8 章。

    瑞泽尔,2014:第八章,第 2 节,239-246 页。

    Barro, R. J. and McCleary R. M. 2003. “Relig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cross Countr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8 (5): 760-781.

    第十五讲 阶级、身份群体和政党

    一、阶级

    二、身份群体

    三、政党

    56

  • 四、阶级、身份群体和政党的区别

    必读文献:

    韦伯,2010:第二卷上册,第九章第六节“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1063-1078 页。

    韦伯,2010:第一卷第四章“身份群体与阶级”,420-426 页。

    布林恩,2011,“新韦伯主义阶级分析基础”,载赖特主编《阶级分析方法》,上海:复

    旦大学出版社。第二章,34-57 页。

    第五部分 齐美尔

    第十六讲 研究社会的方法论途径

    一、社会是什么

    二、社会互动的内容和形式

    三、社会学的问题领域

    必读文献:

    齐美尔,2002,《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

    会学的问题”,16-42 页;“社会是如何可能的”,358-375 页。

    齐美尔,2001,《时尚的哲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陌生人”,110-115 页。

    第十七讲 个性与社会

    一、社会组织与个性

    二、时尚的运作机制

    必读文献:

    齐美尔,2002:《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群

    体的扩大和个性的培养”, 42-49 页。

    齐美尔,2001:《时尚的哲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大都会与精神生活”,186-

    199 页;“时尚”,70-93 页。

    57

  • 七、课程特色

    大量原著阅读、小组讨论

    2. 西方社会思想史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SOCI130099 学分 2 周学时 2

    开课时间

    (或仅注明

    春秋学期)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课程英文名

    称 History of Western Social Thought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主页

    预修课程 社会学概论 后续课程 当代西方社会理论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期末闭卷考试

    课时分配 古代为 1/4;中古 1/4;近代

    1/2 大纲提供者 于海

    其他信息

    二、课程简介

    “西方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专业基础课,是社会学的学科史课程,是探究西方的社

    会思想和社会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演化的理论性课程。

    三、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58

  • 复旦大学志在创建一流大学、培养创新人才。高端人才不仅需要在专业上训练有素、知

    识上立于前沿;更需要在视野上贯通中西、理论上学养深厚,如此方能既往开来,引领未来

    世界潮流。“西方社会思想史”正是西方文化的贯通之学,更是理论思维的攀援阶梯,在高

    端人才培养上当仁不让,应有一席之地。作为社会学的基础理论课程,“西方社会思想史”

    融汇社会分析、历史溯源和哲学思维,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更对提升学

    生的理论能力、开阔国际视野、涵养人文精神等人性丰富和人格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都大

    有益处。

    四、主要教材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五、参考资料

    于海,《Western Social Theory》,复旦大学出版社

    六、课程基本内容(含章节名称和知识点)

    第一章:课程导论

    第二章:古希腊城邦社会学 2.1 柏拉图:人为什么受洞穴之困?2.2 亚里士多德:如何理解

    人是政治的动物?2.3 希腊理性的起源

    第三章:希腊化时代和古罗马社会思想 3.1 从城邦到世界主义帝国 3.2 罗马法精髓:人格和

    权利原则;3.3 斯多葛主义的社会思想

    第四章:中古基督教会的社会思想 4.1 基督教兴起的原因;4.2 奥古斯丁:中世纪的真正导

    师;4.3 阿奎那:人性与神恩

    第五章:文艺复兴社会思想 5.1 文艺复兴社会思想的特点;5.2 马基雅维利如何从神学解放

    政治学? 5.3 路德的宗教改革如何将神学从政治学解放出来?

    第六章:十七世纪的自然法 6.1 近代社会科学起源于自然法;6.2 霍布斯:人与人为什么处

    于全面的战争中?6.3 洛克:从自然状态到社会契约; 6.4 众说纷纭自然法

    第七章:法国启蒙运动 7.1 启蒙运动的原则和精神;7.2 卢梭:自然与社会;

    59

  • 第八章:苏格兰启蒙运动;8.1 亚当斯密:人人自利如何达到对人人有益的结局?8.2 休谟:

    用合理的分析击破理性的自负;8.3 演化的理性和秩序

    第九章:德国启蒙运动 9.1 康德:个人的合目的性与历史的合目的性如何统一?9.2 黑格

    尔:市民社会与国家

    第十章:市民社会理论 10.1 市民社会的洛克传统;10.2 市民社会的孟德斯鸠传统

    七、课程特色

    本课程的特色是实践以原著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具体说是以一部好教材为自学导

    引,以经典研读为教学重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教学常规,以学科素养和人文修养为教学归

    宿。

    3. 社会统计与软件应用(I)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SOCI130184 学分 3 周学时 3

    开课时间

    (或仅注明

    春秋学期)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课程英文名

    称 Social Statistics and Software Application (I)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主页

    预修课程 后续课程

    教学方式 考核方式

    课时分配 大纲提供者 胡安宁

    其他信息

    二、课程简介

    60

  • 本部分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理统计基础。通过修读本课程,学生可以对基础概率

    论、各种一元与多元统计分布、统计推断基本逻辑等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这部

    分课程将介绍社会科学量化研究的入门知识,使学生熟悉基本的量化研究软件环境。

    三、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 课程参与(10%)

    2. 课程科研项目(40%)

    3. 完成课上练习及课后作业(50%)

    四、主要教材

    /

    五、参考资料

    /

    六、课程基本内容(含章节名称和知识点)

    1. 数理统计

    2. 数理统计(续)

    3. 定量研究入门 I

    4. 定量研究入门 I (续)

    5. 定量研究入门 II

    6. 定量研究入门 II(续)

    7. 缺失值处理

    8. 社会学研究举例+答疑

    七、课程特色

    /

    4. 社会统计与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