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族学 与社会学学院 最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单位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理念 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咨询电话:0771-3260137 学院网址:http://msy.gxun.edu.cn/ 微信公众号:广西民族大学民社学院 学院概况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于 2003 年 7 月,拥有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 社会工作、人类学 5 个本科专业,学科教学(历史)、文物与博物馆 2 个专业硕 士点,民族学、中国史、科技史 3 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点以及民族学一级学 科博士学位点。学院办学基础雄厚,拥有 14 个研究中心、1 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 5 个实验室、1 个资料室,拥有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 以及民族博物馆和民族学博士点资料室等科研平台与教学资源。学院一直秉承“民 族性、国际性、区域性”的办学特色,办学成就突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 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在中国南方与东南亚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领域成就斐然。 民族学博士点资料室 民族博物馆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 67 人,其中专任教师 49 人,具有高级职称 34 人,博 士学位 35 人,博士生导师 12 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 人,教育部新 世纪人才 1 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 2 人,广西优秀专家 4 人,广西教学名 师 2 人,广西十百千人才 1 人,广西文化名家 2 人,广西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2 人,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 3 人。 学院荣获“广西工人先锋号”称号 科学研究 学院科研成绩突出。拥有 1 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 个自 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 个自治区特聘专家岗,4 个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1 个自治区“2011 协同创新”培养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基地和平台, 有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85 国家哲学 社会学科创新基地“南方工作站”等多个与外单位合作共建的科研平台。2014 年以来,学院教师共承担 52 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重大项目 4 项;出版著作 50 部,发表论文 270 余篇,荣获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 果奖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9 项,三等奖 20 项。 国际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曾先后与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课题合作、 资料交流、人员互访讲学与考察活动。学院与日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英国 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老挝新闻文化部文化研究所、越南汉喃研究院、香港中 文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先后在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及中国 的昆明、南宁等地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会议,以及明乡人故里 文化论坛国际会议、全球 Diaspora(移民社群)面临的挑战和方向国际学术大会 等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为我院与国内外学者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师生来访 38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gxunzs.gxun.edu.cn/__local/8/CC/D8/7610F2204666AFDF922... · 能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适应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人员、地方文史工作者和管理人才。

  • Upload
    others

  • View
    2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gxunzs.gxun.edu.cn/__local/8/CC/D8/7610F2204666AFDF922... · 能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适应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人员、地方文史工作者和管理人才。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最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单位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理念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咨询电话:0771-3260137学院网址:http://msy.gxun.edu.cn/

微信公众号:广西民族大学民社学院

学院概况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于 2003 年 7 月,拥有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 5 个本科专业,学科教学(历史)、文物与博物馆 2 个专业硕士点,民族学、中国史、科技史 3 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点以及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学院办学基础雄厚,拥有 14 个研究中心、1 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5 个实验室、1 个资料室,拥有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以及民族博物馆和民族学博士点资料室等科研平台与教学资源。学院一直秉承“民族性、国际性、区域性”的办学特色,办学成就突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在中国南方与东南亚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领域成就斐然。

民族学博士点资料室

民族博物馆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 67 人,其中专任教师 49 人,具有高级职称 34 人,博士学位 35 人,博士生导师 12 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1 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 2 人,广西优秀专家 4 人,广西教学名师 2 人,广西十百千人才 1 人,广西文化名家 2 人,广西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2 人,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 3 人。

学院荣获“广西工人先锋号”称号

科学研究

学院科研成绩突出。拥有 1 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 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 个自治区特聘专家岗,4 个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 个自治区“2011 协同创新”培养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基地和平台,有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85 国家哲学社会学科创新基地“南方工作站”等多个与外单位合作共建的科研平台。2014年以来,学院教师共承担 52 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4 项;出版著作 50 部,发表论文 270 余篇,荣获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9 项,三等奖 20 项。

国际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曾先后与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课题合作、资料交流、人员互访讲学与考察活动。学院与日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老挝新闻文化部文化研究所、越南汉喃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先后在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及中国的昆明、南宁等地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会议,以及明乡人故里文化论坛国际会议、全球 Diaspora(移民社群)面临的挑战和方向国际学术大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为我院与国内外学者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师生来访

38

Page 2: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gxunzs.gxun.edu.cn/__local/8/CC/D8/7610F2204666AFDF922... · 能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适应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人员、地方文史工作者和管理人才。

人才培养

学院办学定位紧紧围绕“民族学”学科平台,突出

“民族性”的办学特色,以“大民族学”学科理念为指导,

以“民族化、区域化、国际化”为目标,培养民族地区

具有优秀民族视野、具有扎实学科知识及具有较强社会

服务能力的综合人才。学院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

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理念,我院学生通过教师指

导在专业学习、竞技比赛等方面获得显著成绩。近五年,

累计获得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创业项目 75 个;全国“挑

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连续三届获全国

三等奖;第四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

总决赛获铜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辩论赛、

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也多次获奖。同时,学生考研氛围浓厚,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保持在 30% 以上;学院注意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坚持全员参与,全程指导的原则,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历年就业率保持在 90% 以上。

优秀校友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铜奖。

历史学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获 1 个二等奖,2 个三等奖。

本科专业介绍

学院拥有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 5 个本科专业,其中民族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广西一流学科,历史学是自治区级

优质专业和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与人类学也均是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专业。

民族学:本专业优势显著、特色鲜明,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民

族学教学和研究的重镇,具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和濒临东南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民族学专业以我校“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特

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田野相结合,注重传授和创新田野调查民族研究的方法论和现代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

力。从观念上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并通过前往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社会调查等实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民族历史、民族政治、民族经济、

民族文化和传统,掌握国家的民族政策、树立起为民族地区服务的意识,从而培养本地区具有宽广民族视野、扎实科学知识和较强社会服务能

力的实务性人才。

历史学:本专业是师范兼非师范类专业,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理念,结合我校“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办学特色,坚持师范

培养目标和泛北部湾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特色,践行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原则,培育德才兼备、实践创新的历史基础教育人才和史学研究

人才,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为根本,能够掌握民族理论政策,熟悉广西民族地区中学教育特点,掌握中学基本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

能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适应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人员、地方文史工作者和管理人才。

社会学:本专业倡导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注重培育和践行公平正义理念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社会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

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国际视野和国情意识,具备联系中国社会实际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具备跨文化沟通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具备服

务社会和管理社会的能力。能够在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文化、民族、宗教、新闻传播等领域,以及社会团体、福利机构、企业等组织从事

专业性工作,或者运用社会学专业知识独立创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培养具备较高理论素养、较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

型人才。

社会工作:本专业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为指导,以我校“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为办学特色,坚持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务训练相结合,注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传授与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并从观念上培养学生服务意识,通过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体验生活,关注民生,了解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了解民族

地区城乡各类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和需求,树立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从而培养具有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

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实务型人才。

人类学:本专业是国家民委特色专业,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人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国际视野和国情意识,具备

联系中国社会实际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具备跨文化沟通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具备服务社会和管理社会的能力。能够在党政机关,教育、

科研、文化、民族、宗教、新闻传播等领域,以及社会团体、福利机构、企业等组织从事专业性工作,或者运用人类学专业知识独立创业、组

织提供社会服务。

优秀学生

漆高峰,2018 届民族学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全国英语竞赛 C类特等奖等荣誉,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贡嘎江村,2018 届社会学专业毕业生,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张 金 萍,2009-2016 年在学院就读民族学专业本科生和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2016 年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邹 桂 森,2013 届 民 族学专业毕业生,现为北京科技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

39

2019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