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疫苗與疫苗接種 (Vaccine and Vaccination) 單元十 10-1 疫苗發展的歷史 報章延伸閱讀 10-2 免疫方式 10-2-1 主動免疫 (active immunization) 10-2-2 被動免疫 (passive immunization) 10-3 疫苗的種類 10-3-1 減毒疫苗 10-3-2 失活疫苗 10-3-3 次單元疫苗 (subunit vaccine)基因重組疫苗 (recombinant vaccine) 10-3-4 DNA疫苗 10-4 台灣預防接種的歷史

疫苗與疫苗接種 (Vaccine and Vaccination)microbiology.scu.edu.tw/MIB/lifescience/sung/單元十.pdf · 報章延伸閱讀. 10-2 免疫方式. 10-2-1 主動免疫 (active immunization)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疫苗與疫苗接種(Vaccine and Vaccination)

    單元十

    10-1 疫苗發展的歷史

    報章延伸閱讀

    10-2 免疫方式

    10-2-1

    主動免疫 (active immunization)

    10-2-2 被動免疫

    (passive immunization)

    10-3 疫苗的種類

    10-3-1 減毒疫苗

    10-3-2 失活疫苗

    10-3-3 次單元疫苗

    (subunit vaccine)和

    基因重組疫苗

    (recombinant vaccine)

    10-3-4 DNA疫苗

    10-4 台灣預防接種的歷史

  • 第四單元所述,免疫系統的特性包括專一性、記

    憶性、和耐受性。所以,當人初次遇到病原體時,引

    發的初級免疫力(primary immunity)較遲緩且防禦力不

    強,也不持久;因而經常無法保護人免於疾病。但

    是,初級免疫反應中產生的記憶細胞卻能在第二次遇

    到相同病原體時,引發既快且強又持久的免疫力,稱

    為二次免疫力(secondary immunity),此免疫力通常

    能保護人免於疾病(圖一)。因此,醫學上就利用免

    疫系統的特性,研發疫苗,以保護人類免於一些重大

    傷害的傳染性疾病。

    10-1 疫苗發展的歷史

    早在西元前的古中國與古希臘等國的百姓就已

    經會將天花患者的痘疤取下,以各種方式接種至健

    康人,以預防天花。雖然當時許多人因接種痘疤而

    得病,但因感染天花造成的死亡率確實稍微降低。

    10-2

    圖一、免疫反應具有記憶性,因而二級反應比初級反應強且

    持久

    疫苗與疫苗接種

  • 直至1798年,英國醫生Edward Jenner是第一位確

    立疫苗接種以預防天花者,成功的預防天花的發生

    因而控制天花的擴散。事實上,Jenner醫生並未研

    發出任何製造疫苗的方法,他所使用的疫苗是會引

    起牛隻生病的牛痘,而並非來自人類天花的痘疤。

    以現今免疫學解釋牛痘對人類有效的原因是,牛痘

    病毒與天花病毒同屬一個家族,它們的抗原性雷

    同;牛痘病毒進入人體不會引發疾病,但是引起的

    免疫力對天花病毒具有中和與清除的能力,此現象

    稱為交叉保護。接種牛痘成功後約100年,並未有任

    何其他傳染病的疫苗被研發出來。

    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一次失敗

    的實驗中,偶然地發現老化且失去致病力的病原菌

    可以保護宿主免於疾病。一連串的研究,巴斯德不

    但發展出使病原菌失去致病力的方法,更用科學方

    法證明這些失活的病原菌確實具有預防疾病的功

    能。巴斯德為了感念牛痘的接種成功,特地將這些

    失活且有保護力的病原菌命名為vaccine(現今稱為

    疫苗),字頭vacca在拉丁文是「牛 (cow) 」的意

    思。1885年,巴斯德成功地研發出第一個人類的疫

    苗—狂犬病疫苗。在此之後的二十世紀,疫苗隨伴

    而來得免疫學研究成果多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現今,疫苗接種是預防傳染病最直接、最有效

    和最經濟的方法,同時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機率也

    是最低的。因此,疫苗接種可以有效隔絕傳染病,

    其防治效果為公共衛生界的驕傲。目前因為疫苗接

    種的成功而從地球上消失的傳染病為天花,下一個

    消失的疾病可能是小兒麻痺。

    10-3

    疫苗與疫苗接種

  •  

    預防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方式,根據防禦性分子及

    細胞的來源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人體因抗原誘發而

    產生防禦性分子及細胞的主動免疫,以及由外界送入

    防禦性分子及細胞的被動免疫。

    10-2-1 主動免疫 (active immunization)

    一般所指的疫苗接種即屬此種免疫方式,將不同

    方式製備而成的病原體細胞或分子(即疫苗),依一

    定的時序,以注射或口服方式施予;最後誘發一長效

    期的保護力。不同的疫苗的施打時序也不盡相同,目

    前,除少數例外,大部分的疫苗多在初生後二個月開

    始施打,18個月時完成疫苗接種。施打的疫苗種類

    (圖二)也因國情不同而有些許差異。

    10-4

    圖二、嬰幼兒需施打的疫苗種類

    10-2 免疫方式

    疫苗與疫苗接種

  • 10-2-2 被動免疫 (passive immunization)

    此種免疫的典型例子即是胎兒藉由胎盤由母親處

    獲得IgG,提供其初生後短暫的抗病能力。如果初生

    後的嬰兒能吸食母親的乳汁,則可以獲得IgA,因而

    能持續提高嬰兒的抵抗力,此也是一種被動免疫。由

    母親處得到的是免疫球蛋白,此分子在體內僅能存在

    一段時間就會被代謝;所以,被動免疫提供的是一種

    立即性但短期效性的保護力。

     

    臨床上也會以人為操作的被動免疫進行疾病的治

    療或預防。常見的例子是被毒蛇咬到後會立即施打抗

    毒蛇血清,因為其內含有可以中和蛇毒的抗體。流感

    時,針對未打疫苗的老人直接施打Ig,也可以增強抵

    抗力。台灣B型肝炎的病患或帶病毒(帶原)的人口

    一直高居不下,為了預防國人罹患肝炎,甚至肝癌,

    從1986年開始,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但是為了

    避免因母親為帶原者可能造成的垂直感染,帶原母親

    的新生兒必須在初生後24小時內,施打一劑抗B肝病

    毒的疫苗,以中活和清除可能進入嬰兒體內的病毒,

    此劑的施打即為被動免疫。另外,當母親為Rh陰性而

    胎兒為Rh陽性時,在生產時,胎兒的血球細胞有機會

    進入母親體內,進而引發抗Rh抗體的產生;此抗體將

    會危及下一胎。為了避免此狀況的出現,在生產完

    後,醫生會立即對母親施打一劑抗Rh的抗體,在引發

    免疫反應前,此抗體會結合到胎兒紅血球,進而清除

    之。

    10-5

    以台灣為例,接種的疫苗包括:B型肝炎、三合一疫

    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小兒麻痺口服疫苗、

    日本腦炎疫苗、及MMR(麻疹、德國麻疹、腮腺

    炎)等。其中的B肝疫苗在初生後3-5天即開始施打。

    疫苗與疫苗接種

  • 10-3-2 失活疫苗

    此種疫苗因為病原體經過熱或化學法處理後而

    被殺死,所以其優點是安全性高;相對地,其效性

    比減毒疫苗差,且需做多次追加免疫。目前使用中

    的失活疫苗非常多,包括炭疽、霍亂、鼠疫、A肝、

    流行性感冒、狂犬病、小兒麻痺(沙克疫苗)和德

    國麻疹等。

    10-6

    10-3-1 減毒疫苗

    此種疫苗的病原體雖失去致病力,但仍具有感

    染力。因此,施予此種疫苗的優點是,可以自然感

    染方式將疫苗送入人體,引發免疫反應佳,且可以

    減少追加免疫的次數。缺點是其致病力可能在不明

    狀況下恢復,反而對接種人造成傷害。目前已知的

    減毒疫苗包括肺結核、傷寒、麻疹、腮腺炎、輪狀

    病毒和帶狀泡疹等疫苗,以及施用數十年的小兒麻

    痺沙賓疫苗。

    巴斯德所研發的疫苗有兩種,一種是病原體是

    活的但失去致病力,稱為減毒疫苗 (attenuated vaccine);另一種是將病原體殺死,稱為失活疫苗

    (inactivated vaccine)。長久以來,最為困擾科學家

    的疫苗問題就是有效性和安全性兩大問題,其次才

    會考慮到價格,以及如何改進接種方式以避免因多

    次注射帶來的不適感。針對不同的問題,科學家致

    力於改進疫苗的製作方式,因而目前研發的疫苗種

    類已不僅限於減毒疫苗或失活疫苗。

    10-3 疫苗的種類

    疫苗與疫苗接種

  • 10-3-4 DNA疫苗

    最新的研究是將帶有抗原分子基因的載體直接做

    肌肉注射,這種型式的疫苗就被稱為DNA疫苗。科學

    家希望DNA疫苗除了能引發免疫反應外,更期待此基

    因在人體內能持續的表現,合成抗原分子。如此一來

    10-7

    10-3-3 次單元疫苗(subunit vaccine)和基因重組疫苗(recombinant vaccine)

    上述兩種以完整細胞製備而成的疫苗,一直都有

    安全性與效性不夠的問題。所以,科學家試圖從病原

    體中找出具有保護力的抗原分子(例如病原體感染時

    所需的附著分子),將其純化出來做為疫苗。此種以

    病原體細胞組成的巨大分子作為的疫苗稱為次單元疫

    苗。其除了可以解決安全性問題,最主要目的是提高

    疫苗的效性。

    事實上,巨大分子的純化不易且成本高。目前醫

    學上針對蛋白質分子做為疫苗時,會採用基因工程的

    方式來製造,所得之疫苗被稱為基因重組疫苗。過程

    中先由病原體中篩選到合成此蛋白抗原分子的基因;

    接著將此基因連接到一個載體(通常是病毒)上,再

    送到細菌或人類的細胞中表現合成此蛋白抗原分子;

    送入細胞後的合成過程可以經標準化後,大量產生抗

    原分子(圖三)。最後,經過一個較為簡易的步驟即

    可純化得到大量的抗原分子。因此,基因工程方法製

    造疫苗不但可行,且能降低成本。目前我們所施打的B 肝疫苗就是一種基因重組的疫苗。

    疫苗與疫苗接種

  • 施打一次DNA疫苗就能一勞永逸,不需要再做追加免

    疫。目前此種疫苗的相關研究已在小鼠獲得不錯的成

    果,但是施用於人類仍有一些問題需克服,所以還需

    一段時間。

    圖三、基因重組疫苗製備的過程

    10-4 台灣預防接種的歷史

    我國自1948年引進白喉類毒素起,開啟了台灣預

    防接種史。其後自1954年開始,由於白喉破傷風百日

    咳混合疫苗(DTP)的接種率高,因此白喉報告病例數

    由1957年的2,186例,很快急遽下降,在1989年之後

    已不再有病例報告。此外,破傷風報告病例數則自

    1956年的1,004例,下降至1982年的11例,破傷風亦

    獲得有效控制。

    10-8

    疫苗與疫苗接種

  • 1947年台灣結核病之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94.44 人,所以1951年開始推行卡介苗預防接種,到1965 年全面推行嬰幼兒接種卡介苗(BCG),至2000年

    結核病之死亡率已降至每十萬人口6.91人,而20歲以

    上人口之盛行率亦自1957年的5.15%降至1993年的

    0.65%。

    1958年引進注射式沙克疫苗(IPV),1963年引進

    口服沙賓疫苗(OPV),小兒麻痺症病例由1958年之流

    行高峰760例,急速下降。但在1982年又發生一次大

    規模的小兒麻痺症流行(1,042例報告病例,98例死

    亡),探究其引發流行之原因,多因病患未接種或未按

    時完成應接種劑次。因此自1983年起,衛生署全面推

    動嬰幼兒統一使用預防接種紀錄卡的政策,同時列出

    各項疫苗的接種時間,以確保幼兒接種紀錄之正確及

    完整性,並確實提高接種完成率。自1984年起我國已

    不再出現野生株病毒引起之小兒麻痺病例,並於2000 年達成小兒麻痺根除目標。

    1967年“台灣血清疫苗研究製造所”開始生產日本

    腦炎疫苗,到了1968開始全面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JE),目前每一兒童均接受四劑日本腦炎疫苗之接

    種,而近十年來,台灣每年確定病數已控制在10~40 例之間。

    10-9

    1978年起針對出生滿9個月、15個月幼兒,全面

    推行各接種一劑麻疹疫苗,使得麻疹流行能有效控

    制。另為配合1992年開始實施之「根除三麻一風計

    畫」,滿15個月幼兒改為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

    疹混合疫苗(MMR),並於三年內對國小學童、國三以

    下學生全面施打一劑MMR疫苗。近幾年來,台灣已

    不再出現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之流行,報告病例

    數亦大幅下降,僅有少數零星病例發生。

    疫苗與疫苗接種

  • 自1984年起,台灣開始推行全球首創的B型肝炎

    疫苗接種計畫,並成功地將六歲幼兒的B型肝炎帶原

    率由原來的10.5%降低至1.7%,同時也明顯降低小孩

    肝癌發生率。B型肝炎疫苗接種以及防治成效已為國

    際矚目的典範,也開創以疫苗減少癌症發生率的新紀

    元。

    我國在1998年起,為推動政府「關切老人健

    康、加強老人福利」的政策,避免老人因流行性感冒

    而導致嚴重併發症、死亡及節省國家醫療費用,所以

    針對65歲以上高危險群老人及住在安養等機構的受照

    顧者及工作人員免費接種流感疫苗。針對該計畫實施

    後的評估結果顯示,安養機構老人接種疫苗後可減少

    54%因肺炎或心肺疾病住院的機率,並可減少75%的

    死亡機率,成功的改善與提升老人的健康及生活品

    質。

    在這預防接種的歷史過程中,一定要提到的是曾

    經得過台灣醫療貢獻獎的「台灣疫苗之父」李慶雲教

    授。李教授是國內自行研發疫苗的第一人,國內有許

    多預防接種的政策,都來自他心血與智慧的貢獻。所

    以,李教授被譽為台灣疫苗之父。

    由以上的預防接種歷史,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台

    灣在積極推行預防接種之後,有許多傳染病都能在短

    期之內根除或明顯的降低發生率及死亡率,也由於預

    防接種的徹底執行,台灣十大死因也由原本的傳染病

    為主之疾病型態轉為癌症及中老年慢性疾病,所以預

    防接種的普及,是疾病防治的重要課題。

    10-10

    疫苗與疫苗接種

  • 10-5 預防接種之未來展望

    預防接種過去已經成功的防治日本腦炎與B型肝

    炎等疫苗可預防傳染病,尤其是B型肝炎的防治,從

    發現病毒與肝癌的關連性、全面實施B型肝炎預防接

    種及接種的效果,台灣都有紮實的研究與數據報告,

    B型肝炎的防治,也因此成為全世界的典範,這是台

    灣成功的結合醫療與公衛而達成傳染病防治的重大成

    就。

    接下來的挑戰,即配合世界衛生組織(WHO)積極

    進行麻疹之根除作業;另外,為了關切老人健康、加

    強老人福利,疾病管制局也全力推動65歲以上老人全

    面接種流感疫苗,希望能確實照顧台灣的老人健康並

    節省社會成本。

    麻疹方面,由於注射活性減毒麻疹疫苗後,可以

    使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產生主動免疫;目前之預防

    接種政策為對滿九個月之嬰幼兒接種一劑,及滿十五

    個月接種

    MMR疫苗,另外也配合快速報告所有疑似

    病例,並採取迅速有效之防治措施,以避免麻疹病毒

    散播。德國麻疹方面,其防治之目的主要是預防孕婦

    在懷孕期間受感染而產下有先天性缺陷之後代,因此

    也對育齡婦女實施預防接種,以期防止先天性德國麻

    疹缺陷兒之發生。

    10-11

    本世紀以來,台灣十大死因能由原來的傳染病為

    主之疾病型態轉為癌症及中老年慢性疾病,男性與女

    性的平均壽命分別增加至72歲、78歲,預防接種的普

    及實為一大功臣。二十一世紀,我國未來的預防接種

    政策除延續上世紀的成就,更要積極開創預防接種的

    疫苗與疫苗接種

  • <報章延伸閱讀>

    聯合國倡導施打疫苗 降低幼童死亡率[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於舊金山 2005/9/29

    (中央社二十九日專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今天

    公布報告指出,據估計,全球每年大約有高達一百四十萬名五

    歲以下的兒童死於德國麻疹、百日咳或破傷風,其中又以西

    部、中部非洲最嚴重。事實上,如果對孩童們施打疫苗的話,

    這些死亡都是可以有效避免的。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二十九日公布的這項最新報告中指出,

    兒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區是在中部非洲以及西部非洲,例如奈及

    利亞以及其他長年處於戰亂的國家。統計數據顯示,在二零零

    三年,兒童接受麻疹疫苗注射率最低的國家包括了奈及利亞、

    中非共和國、寮國、巴布亞紐幾內亞、諾魯及萬那杜,這些國

    家的注射率都不及百分之五十。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出,每年全球累計約有一百四十萬

    名年齡在五歲以下的兒童死於德國麻疹、百日咳或破傷風,如

    果能夠普遍施打疫苗,這些死亡都是可以有效避免的。報告中

    指出,從一九九零年代開始,受到外國援助減少以及這些非洲

    國家經濟狀況惡化等因素影響,孩童施打疫苗的計畫也受到阻

    礙。

    10-12

    新氣象!未來,新疫苗尤其是多合一疫苗的引進、各

    項疫苗接種效益評估計畫之推展等,是我們共同努力

    的目標!

    Reported by Yichen Shih; Translated by James Decker

    疫苗與疫苗接種

  •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統計,每年全球大約有三千萬名嬰兒出生,

    而從一九九零年迄今,有一百零三個國家對於國內百分之九十

    的新兒生進行疫苗施打。不過,到現在還是有七十四個國家沒

    有施打疫苗的措施。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希望在二零一零年能夠達成全球百分之九十

    的初生兒都能接受預防疫苗注射的目標,目前已經投入十億美

    元的經費來推廣這項計畫,下一階段的工作推廣預計仍需要十

    億美元的預算。

    打完流感疫苗仍可能得流感,但是症狀會比較輕微

    [中廣新聞網] 2005.2.16

    坊間傳言,今年流感疫苗打了也沒效,照樣得流感,疾管

    局則表示,流感疫苗對一般人有百分之七十到九十的保護力,

    老人則降到百分之三十到五十,打完疫苗的確仍有小部分會得

    流感,但是疫苗可以降低後續的併發症,就算感染症狀也會比

    較輕微。(黃玉芳報導)過年前後,台灣進入了流感的高峰期,有些人抱怨,就算

    打了流感疫苗,還是照樣感冒,認為疫苗沒有用。不過疾管局

    預防接種組長顏哲傑表示,對北部一家機構評估,有兩百二十

    七人在去年十二月初接種,同時分析今年一月三號到二月三號

    間,有十四人出現發燒,流鼻水,大約接種後有百分之一點三

    的人還是會感染流感,不過症狀相對比較輕微。

    顏哲傑也表示,流感疫苗,對一般人有百分之七十到九

    十的保護力,老年人則是降到百分之三十到五十間。而且疫苗

    是由世界衛生組織,事先預測可能流行的病毒株產製而成,本

    來就可能跟實際流行的病毒株有差異,加上流感病毒也很容易

    變異。但是不要因此就認定疫苗無效,接種對象還是應該去施

    打。

    [醫學新知]注射食物源病原體的母雞,產蛋可能含有病菌抗體的研

    [路透華盛頓電]科學家周日稱,一種從普通雞蛋蛋黃中

    10-13

    疫苗與疫苗接種

  • 培養出的抗體混合物,可能阻止源于食品、且每年導致數千美

    國 人 喪 生 的 病 菌 傳 播 。 加 拿 大 阿 爾 伯 塔 大 學

    (UniversityofAlberta)的研究者發現,注射過大腸桿菌等食物產

    生的病原體的母雞,可以產生對該病菌的抗體。這種抗體會在

    該母雞產下的雞蛋蛋黃中積累。

    該研究由阿爾伯塔大學的食品化學家

    HoonSunwoo 負

    責,報告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的年會上。在給母雞注射過不同

    病原體之後,研究者對蛋黃中產生的每一種抗體進行了提取、

    處理並乾燥冷凍。然後將這些抗體混合在一起;科學家認為這

    樣配製成的混合液可以對付大多數源于食品的病菌。

    在試管

    內的初步研究中,與抗體有過接觸的食品源病菌無法進行繁

    殖。科學家稱,進一步的研究有望顯示,將抗體噴灑在食物表

    面,它們便可以阻止病菌。用於更廣泛的食物種類,如肉類、

    水果和蔬菜的實驗預計在六個月之內進行;人體實驗會在一年

    內實施。

    科學家正在進行研究,這種混合製劑是否適用于生產肉類

    產品的各個階段。例如,牛隻屠宰後就在上面噴灑製劑以防污

    染,或者在切割包裝時再進行處理。

    登革熱發燒 疫苗有待催生

    登革熱病毒總共有四種型別,分別是第1、2、3、4型。登

    革熱之所以危險是因為該疾病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登革出血

    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與登革熱休克症候群

    (Dengue Shock Syndrome),其致死率可高達四至五成。嚴重併發症之致病機轉目前尚有爭議,目前有兩種假說較

    為學界應用,其中最為常見的為「抗體依賴性免疫加強反應」

    ( 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說法,認為第一次

    感染登革熱病毒後體內自然產生的抗體,對其他型別的登革熱

    病毒再次侵入時可以鑑別出來,並和它結合成抗原-抗體複合

    體,但不會讓該抗原消失掉,反而會與白血球細胞膜上的接受

    體結合而進入其細胞內進行複製繁殖,結果釋放出一些化學物

    質(cytokines),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休克;同時又會使

    血液凝固功能受損,而產生如腸胃道出血、子宮出血、血尿等

    症狀。

    10-14

    疫苗與疫苗接種

  • 另一種稱為繼發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即病毒

    在人類或蚊子體內繁殖過程時產生變異,而這些變異的病毒會

    增加毒血症發生機率、疾病嚴重性(毒力)與流行的潛在危機

    等。

    登革熱是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國家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各

    國對安全的疫苗需求呼聲,相對的非常迫切。事實上,登革熱

    疫苗自1970年代即已展開研究,但進度緩慢,直到最近,才有

    針對四種型別的活性減毒疫苗進入人體試驗。目前世界各國的

    疫苗研究歸類有兩種,一種為活性減毒疫苗,另一種為基因重

    組疫苗,其中基因重組疫苗又分結構性蛋白與非結構性蛋白之

    研究。在泰國的實驗室登革疫苗方面的研究非常積極,目前已

    進行到人體試驗階段,而研究方向以活性減毒疫苗之單一型別

    或多種型別疫苗為主。此疫苗授權給法國史萬特巴斯德藥廠進

    行安全性與有效性試驗,第一期試驗在美國的Walter Reed軍

    方研究機構中進行,第二期則在泰國進行劑量與注射處方調整

    試驗,研究結果顯示有九成受試者可獲得對抗四種型別病毒的

    保護力。在台灣亦有相當多的專家學者積極參與疫苗的研發,

    其中高雄榮總黃永豐醫師等人的研究,是利用非結構性的病毒

    蛋白,以基因工程(DNA)的方式製造疫苗,並已經進入動物

    試驗階段。

    疫苗試驗中發現的問題包含(1)副作用:單一型別疫苗

    的副作用很輕微,但四種型別疫苗的副作用卻常發生且較嚴

    重。(2)競爭性干擾現象:因製作疫苗時發現第3型登革熱病

    毒的複製速度明顯的比第1與第2型登革熱病毒快,使抗體的產

    生以第3型為主。針對前述問題,目前也以不同的方式研製疫

    苗,如新病毒血清型組合,或利用同一血清型接種2劑或3劑疫

    苗的方式以達到提昇完全免疫的效能。

    截至目前為止,所發展的登革熱疫苗尚沒有非常安全、穩

    定的疫苗可以符合對抗四種血清型病毒之需求。因此,在尚未

    有經人體試驗證實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被核准上市前,建議

    民眾於日常生活中以及參與各項社區活動時,應避免被蚊蟲叮

    咬,若被病媒蚊叮到,發覺身體不適,應儘速就醫,而積極清

    除積水容器,杜絕病媒蚊孳生才是防治登革熱的根本之道。

    10-15

    疫苗與疫苗接種

  • 混合疫苗 未來接種趨勢[聯合報]記錄:薛桂文 2004.5.18

    地點:聯合報系第二大樓會議室

    主持人:張耀懋(民生報醫藥新聞組組長)

    與談人:鍾紹和(立法委員)

    黃立民(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

    顏哲傑(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預防接種組組長)

    近年來,許多四合一、五合一、六合一新疫苗上市,標

    榜可讓幼兒少打針,又預防多種疾病;但其安全性、有效性

    是否真如廠商宣傳那樣好?家長心中可能都不免嘀咕,因

    此,本報特舉辦此次座談會,邀專家就此問題深入剖析。

    根據衛生署現行規定,國內兒童在小學入學時,除有醫

    療特殊情形外,應完成的預防接種包括:卡介苗1劑、B型肝

    炎疫苗3劑、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DPT)4劑、小兒

    麻痺口服疫苗4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1 劑、日本腦炎疫苗3劑、以及水痘疫苗1劑,總共17劑疫苗。由於要接種的疫苗太多,藥廠便致力研發一針可預防多種疾

    病的混合疫苗,例如,國內已有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再

    加B肝或b型嗜血桿菌的「四合一疫苗」,也有再加上小兒麻

    痺的「五合一疫苗」,以及包括上述所有疫苗的「六合一疫

    苗」。

    不過,立法委員鍾紹和質疑,同一針所含的疫苗種類愈

    來愈多?萬一發生副作用,該如何釐清是何種疫苗的問題?

    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黃立民指出,這些混合疫苗在國內外

    都作過臨床試驗,安全性、有效性應無問題;且大部分疫苗

    已使用數十年,如今只是混合在一起施打,所以什麼疫苗可

    能出現何種副作用,醫界已相當清楚,不致於責任無法釐

    清。

    疾管局預防接種組組長顏哲傑也表示,衛署設有疫苗傷

    害救濟委員會,對疑似疫苗副作用的個案,都會詳加調查;

    據以往經驗,大部分個案其實都非疫苗引起,只因幼兒接種

    時程密集,其間健康出問題,家長自然以為與疫苗有關。鍾

    紹和則進一步質疑,目前國內核准的混合疫苗,有些只在歐

    洲上市,有些只獲美國許可,品質會不會有問題?

    10-16

    疫苗與疫苗接種

  • 身兼衛生署藥政處審查委員的黃立民解釋,進口疫苗都

    須獲得生產國許可證,及歐美十大先進國家至少一國許可,

    再經國內專家審核,才能在台上市;所以,台灣使用的疫苗

    至少有美國或歐盟的許可證,品質應無問題。

    黃立民強調,混合疫苗不僅可讓幼兒少挨幾針,減少醫

    療人員注射出錯的機率,有些疫苗的成分也經改良,副作用

    較少,因此混合疫苗將是未來預防接種的主流選擇。

    顏哲傑分析,新混合疫苗好處雖多,但礙於經費,迄未納入

    接種政策,因為四合一、五合一、六合一疫苗動輒一、兩千

    元,較傳統疫苗價格高出好幾倍,要改用新混合疫苗,現有

    預算實不足。

    顏哲傑說,之前疫苗經費擬增加,曾請預防接種諮詢委

    員會討論,是否改用新疫苗?最後專家決定,水痘造成的社

    會成本大,應優先增加水痘疫苗,其次是b型嗜血桿菌疫苗,

    最後才是改良型DPT疫苗。不過,衛生署雖無法提供新混合

    疫苗,並不反對民眾自費接種。

    「實驗性疫苗」可能帶來更大毒害

    編譯:薛珮臻,TrustMed國際新聞編譯中心

    根據英國的研究人員指出,只能提供對抗疾病某些功能

    的實驗性疫苗,可能會使大眾健康情況惡化。他們催促在推

    展任何還不完整的疫苗時(如那些正在為瘧疾研發的疫

    苗),必須小心謹慎。不完整的疫苗是指那些還未能完全預

    防人們被病原體感染的疫苗;舉例說,一些為瘧疾所研發的

    備用疫苗,是企圖阻擋這種疾病的寄生物在一個受感染者的

    血液中繁殖,以完全封鎖感染。

    據愛丁堡大學Andrew F. Read教授表示,令人關心的,

    是此種疫苗會促進「更險惡的」(nastier) 病原體的進化,對

    於未接種的人來說,那甚至會有更大的致死性。他和他的同

    事們使用一種數學上的模式,去觀察這些年來,不完整的疫

    苗可能如何在更多致命的病原體出現時提供幫助。他們在12

    10-17

    疫苗與疫苗接種

  • 月13日出版的《自然》中報導了這項發現。Read警告說,

    無論如何,他們的報導並不在表示要去引起對對標準疫苗的

    擔心。「這是我們的感覺……多數現在使用的疫苗都接近完

    美。」他告訴路透健康。然而,他也解釋說,這是由於那些

    疫苗對一種既定的疾病提高了一個人的自然免疫力。「我們

    所擔心的是:未來幾代的疫苗在對付疾病上,會如同瘧疾一

    樣,其發生的地方甚至連自然免疫力也不是非常好。」

    Read說。他的團隊的數學模式顯示,被設計用來阻斷一種

    病原體的散布,或減低其在人體內的毒性的疫苗,最終可能

    刺激更多致命病原體的存活。這可能接著會提高生病者的死

    亡率——比疫苗之救活人命,此事甚至還顯得更重要。根據Read表示,這項研究點出了在供給不完整疫苗

    上,有「發展中的風險」;而如果它們被使用,公共衛生專

    家必須嚴密監視在環境中出現的病原體毒性。

    (路透社醫藥健康新聞,發稿地點:紐約)

    10-18

    疫苗與疫苗接種

    投影片編號 1投影片編號 2投影片編號 3投影片編號 4投影片編號 5投影片編號 6投影片編號 7投影片編號 8投影片編號 9投影片編號 10投影片編號 11投影片編號 12投影片編號 13投影片編號 14投影片編號 15投影片編號 16投影片編號 17投影片編號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