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修改、增刪、販售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淨下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修改、增刪、販售

Page 2: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2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第5卷/共22 編輯出版:淨願蘭若 釋心賢

本論「隨文釋義」,我們分成二大科:

第一大科、「承聖言以標宗」,是在說明本論的宗旨:『如世尊言,一切法

無我』。天親菩薩在造論之前,先標出本論是依止佛陀的聖教量為本論的宗

旨。什麼是本論的宗旨呢?「一切法無我」。就是說︰一切有為法、無為法,

不管是生滅法、不生不滅法,這些法都不是自然而有的,也不是上帝創造的,

都是要假借因緣和合才能夠出現的,從體性上來觀察,它是「畢竟空」──

無我、無我所,所以叫做「無我」,學習本論就是要了解這個道理。

第二大科、「設問答以明宗」,就是設立了二個問答,來廣泛的說明「一

切法無我」的道理。這當中就有二番的問答:「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

Page 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3 -

先解釋什麼是一切法的「差別相」,然後再說明「無我」的道理。那麼天親菩

薩解釋一切法,是先簡略的說明一切法的項目,就是五位百法的名稱,以及

生起的次第。以下就廣泛、詳細的說明百法的差別相。

戊二、重舉五位詳列百法

己一、心法

所謂「心」,唯識的定義就是「了別」,是說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能夠

對所緣的境界,生起明了、分別的功能,這叫「心法」。

心法總共有八個識,先把它的內容標出來:

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

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Page 4: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4 -

「心法」在一切有為法當中,它造業的勢力最強大,「一切最勝故」。它

的內容有八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解釋分成二段:第一個「總標」,先將心法的體性跟作用作

一個總標;第二段再詳細的解釋八識的作用。總標當中又分成二段,第一段

是發明「心識的體性」,第二段是講「心識的作用」。先看第一段:

『心性離過絕非,尚不可名之為一,云何有八?』

我們這一念心的本質,「性」就是本質,雖然經常起煩惱,遇到可愛的境

界起貪煩惱、遇到不可愛的境界起瞋煩惱,這些都是一種外在的作用,就它

的本性來說,是『離過絕非』;以教門來說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

就是「離相」離一切相;以禪宗來說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

們的本性離一切的過非,那麼既然是離一切過非,尚不可名之為一,云何有

Page 5: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5 -

八?它是一種無我、無我所的清淨法性,這種平等法性的境界是沒有對立的,

「一」都不可得,哪有所謂「八」識的體性呢?

『若論相用,浩然無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顯著者,略有八種。』

既然它的「本性」是畢竟空,那麼這八個識是怎麼安立呢?是約著它的

「相狀」跟「作用」來說的。因為內心一動,就有作用、就有相狀,可能是

染污的相狀,也可能是清淨的相狀;每個人的煩惱跟善根不同,所以內心不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有情分中「相用」最顯著者,略有八種。』我們無法把每一個人的起心動念,

很微細、清楚的講出來,就把比較明顯的,列出八種作用。

意思是說:我們研究《百法》,不要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我們這念心

Page 6: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6 -

有八個體性,我們原本妄想就很嚴重,研究唯識之後,還打了八個妄想、有

八個心,不是這個意思。是就著它的各種功能,各安立一個法──眼識的功

能,能夠了別外在的色塵,我們安立作「眼識」;能夠聽到聲音,安立它是「耳

識」;能夠去嘗味道,安立作「舌識」…有這樣的功能,就安立這樣的作用。

比如我們說海公長老,我們可以稱他「院長」,也可以稱他「方丈和尚」,那

他的名稱是怎麼安立的呢?是約「作用」。他在佛學院能夠表現領導的作用,

安立作「院長」;他能夠住持一間寺廟,安立作「方丈」…他有各式各樣的名

稱,老和尚、長老…這些都是約著他所展現的作用來安立的;其實他就是他,

海公就是海公,都是同一個人。

同樣道理,這以下的八個識,是因為我們內心有八個很特殊的作用,雖

然每一個人的心識各式各樣,但是大致上有八個最大的作用,所以安立了八

Page 7: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7 -

個識,是約著它的「相、用」安立的。這是我們應該清楚的。不要認為有八

個自體的識,這樣就違背前面天親菩薩已經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我」的宗旨

了。所以『就有情分中相用最顯著者,略有八種』,這個「相用」是一種因緣

所表現的作用。這是蕅益大師在解釋八識之前,先作一個說明。

關於這八個識,我們先看附表二─八識業用,這是引用台中李炳南老居

士所畫的。

Page 8: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8 -

Page 9: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9 -

先看圖的右上邊,這個「性」是指「真如佛性」─「真者」,真實不虛,

它的體性是不顛倒、真實不虛的;「如者」,恆常不變,縱使造了五逆十惡,

仍然是一種清淨的境界;它是「真」,也是「如」的一種佛性;佛者「覺」也,

一種明明覺覺的本性。

從經典上來看,這個真如佛性是我們每個人本來具足的,不管我們願不

願意承認,它恆常存在,它的相貌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可以說是「本來

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現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三件事情一直在

繫縛我們:第一個是「煩惱」,我們多多少少都有煩惱活動,有些人煩惱重、

有些人煩惱輕,都有煩惱。其次,我們內心有無量無邊的「業力」,常常感

覺到有些事情自己實在做不了主。第三個是「果報」。這就是惑、業、苦三

者的輪轉。

Page 10: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10 -

我們再來看看「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惑、業、

苦」不是本來有的,我們本來不是這樣的境界,是後來才有的,所以是可以

對治、消滅的。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清淨本然,但是一念不覺、一念的妄動,

如《大乘起信論》上說:「真如不守自性」,真如原本是很清淨的,但是我們

凡夫不歡喜安住在空性,就向外去動──「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就

變成了「識」。這個「識」雖然是了別,但是「識」有雜染的意味,凡夫才講

「識」,聖人是講智慧的「智」。通常我們在經論裡看到「識」,就是有染污的

意思,不是清淨的,所以圖表中有很多黑點,表示有很多的煩惱、業力、痛

苦的果報,也就是有惑業苦的輪迴。

這八個識有八個功能,《成唯識論》把它會歸成三大類:

第一個、「異熟」─第八識

Page 11: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11 -

「第八識」它的形相非常的微細,我們昨天有簡單說過,第八識並不造

業,它不造善業也不造惡業,永遠保持「無記」的狀態。你造善業它也不幫

助你,你造惡業它也不阻止你,完全沒有意見;前七識要造重大的善業、惡

業,它就是相續保持一種無記的狀態。那麼它的功能是什麼呢?就是「受熏」,

接受業力的熏習,把種子保存下來,就做這件事情。所以我們第八識的功能,

《唯識學》安立作「異熟」,它的功能就是異熟;另外一個功能「阿賴耶」,

前面有說過,就是「攝持」。

這地方《成唯識論》是安立作異熟。「異熟」的意思,簡單說就是「果報」

─果報識,它本身不造業,只是收集你造業的結果,受熏。為什麼不直接解

釋為「果報」呢?因為它含有三個特殊的意義:

(一)、異時而熟::::是說第八識的功能,我們前七轉識在造業的時候,不

Page 12: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12 -

能馬上得果報,第八識先把它保存下來,這個業力要累積一段時間。好比我

現在出了家、或者準備要出家;我現在開始造善業,造了極樂世界的善業、

或者是天道的善業,雖然我造了那麼大的善業,但是我現在的果報,還是人

的果報。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異時而熟」,這些善業先被保存下來,不是

馬上得果報,你現在的果報暫時被第八識攝持住、這個果報的勢力還沒有消

失,所以不能馬上轉變。簡單說就是:「造業時間」跟「得果報的時間」不一

樣,這就是「異時而熟」。

(二)、異類而熟::::前面是講「時間」的差異,這裡是講「因跟果」性質

的差異。異類,「類」就是種類,所謂「因通三性,果為無記」,是說︰你造

業時,有善業、惡業、無記三性;你能夠造廣大的善業,也可能因一時的糊

塗,造了重大的惡業,業有善性、惡性,但是果報只有「無記」,果報不講善

Page 1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13 -

惡。你當一個貧窮的人、得到貧窮果報,只能說「這是惡業所招感的不可樂

果報」,不可以說「貧窮是屬於惡性」;如果這個果報的本質就是「惡性」,因

為惡性有招感性,它又會招感惡的果報,這樣的話,一個人要是墮落到一個

惡的果報,那就永遠沒辦法解脫了。事實上有些人在貧窮當中奮發向上、更

加努力,這種果報反而使令他增上,怎麼能說它是惡性呢?所以:「果報」不

論善惡,果報只論可樂、不可樂!

(三)、「變異而熟」:這是說從因到果的過程,會有一些變化。比如說

我造了五逆十惡,這些業力被第八識攝持住了,內心就會有一些不安,但是

只要尚未得果報的業力,都還有很多的變數。你可以透過拜懺、念佛的修行

功德──清水珠投到你的內心,跟你的五逆十惡一接觸──濁水不得不清。

念念之間,就把你五逆十惡的罪業慢慢的給消滅掉。

Page 14: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14 -

只要一口氣還在,自己的業力,都有能力去改變!

業力不是永遠保持不變的,這就是「變異而熟」。除非這個「果報」已經

出現了,那就很難改變了;只要這個業力還被第八識保存著,那就有很大的

變數,有可能會隨因緣條件而繼續增長,也有可能會消減下來,它會起變化。

綜合上述:「因」和「果」之間有三種性質:一個是「異時」,指時間上

的差異;第二個「異類」,是指性質上的差異;第三個「變異」,是從因到

果,中間產生各式各樣的變化。這三種性質都是以「第八識」為主,所以安

立第八識叫「異熟識」。從無始劫來到現在,它負責收集你的業力,把你每一

生所造的業力,全部收集起來,處於內心當中,並不斷地變化。當然它自己

不能變化,就是你前七識去造業,然後對它產生影響,總之第八識的主要功

能就是「異熟」。

Page 15: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15 -

第二個、「思量」─「第七識」

第七意識它不造善也不造惡,跟第八識的性質一樣,都是屬於無記,不

過它的無記是「有覆無記」。前面的第八意識是「不覆」,它不覆蓋真如、也

不障礙聖道,但是第七意識它會障礙聖道。第七意識的功能是「思量」,思量

就是思惟度量。我們說「識」有了別性,那第七意識為什麼安立作「思量」

呢?因為第七識的明了性,它的特性──能夠對所緣境生起很「深入」的思

惟觀察,它的深入跟微細,不是前六識所能比的,而且是「相續」的觀察。

「第七識」不像「第六意識」的所緣境是變化的,第六意識有時候想善、

有時候想惡,有時候想過去、有時候想現在,就像猴子去抓樹枝一樣,一下

子抓住這棵樹枝,又放掉、抓另一棵…前六識都是隨著你的根、塵接觸,不

斷的變化。而第七意識是非常專一的,它的所緣境就是「第八識」,一直注意

Page 16: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16 -

第八識。做什麼呢?就把第八識錯認為「我」,執持第八識的「見分」為我。

這是怎麼回事啊?就是說:第七意識的性質,並不向外攀緣,它的明了

性不向外,它歡喜向內。它向內攀緣誰呢?攀緣第八識。第八識的明了性非

常微細,剎那生、剎那滅,剎那生、剎那滅…但是因為第七意識的心識比較

粗,第八識比較細,所以它以為第八識是恆常住、不變異的,它的明了性一

直存在,是常住真心;就好像我們看日光燈一樣,感覺燈光是相續的,其實

日光燈閃爍的頻率,一分鐘有一百二十下,但是我們眼睛的觀察力比較粗,

看日光燈,也是感覺日光燈是常住不變的。第七識也是這樣,它一次一次對

第八識思量--恆審思量第八識,然後執為我,它的功能就是「執我」。

第七識在有漏位是「執我」,但是轉識成智之後,就轉成思量「我法二空」

平等之理─平等性智;凡夫位是思量「我法二執」,所以產生是非、對立觀念;

Page 17: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17 -

這兩個不同,但都是思量。

第三個、「了境」─「前六識」

前六識的功能,《成唯識論》安立作「了境」,「了」就是「了別」的意思。

雖然八識都有了別功能,但是前六識的了別功能特別明顯,因為第八跟第七

識的了別性,都非常微細,不是那麼明顯。第八識的了別性所發動出來的作

用,是「異熟」的特性多;第七識是「思量」的特性多;前六識是「真實了

別」──能夠了別外在六塵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並且廣泛的

明了分別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安立作「了境」。

在圖表中,我們看第六意識是在「中間」,然後從右邊到左邊,就是眼、

耳、鼻、舌、身。前六識大都是一起活動的,它的功能就是了境,了別外在

六塵的境界。

Page 18: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18 -

從這個表,我們可以知道整個唯識大綱,依《成唯識論》的分類,分成

這三類:第一個,它的體性是「異熟」;第二個「思量」是第七意識︰第三個

「了境」是前六識。

以下,我們再看蕅益大師說明「別釋八識的相用」,蕅祖把八識分成了四

類:一、是前五識,二、第六識,三、第七識,四、第八識。先看「前五識」:

『依於眼根,了別色塵,名為眼識。依於耳根,了別聲塵,名為耳

識。依於鼻根,了別香臭,名為鼻識。依於舌根,了別滋味,名為舌識。

依於身根,了別痛癢寒熱等觸,名為身識。』

前五識的作用是「了境」,但是前五識的了境,有它「所依的根」以及「所

緣的境」。所謂「依」,是指它的依處要有「根」。「根」在《唯識學》是解釋

為「依托」,這是一種譬喻,就像一棵樹要生起枝葉花果,必須要依托它的

Page 19: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19 -

根去吸收陽光、水分跟礦物質等等,才能生長枝葉花果來。同樣的,我們前

五識要生起了別的功能,也要依止「根」。我們的眼根能夠看到四大,眼根就

是我們的眼球,它是屬於色法。

這個「根」,醫學上比較膚淺的看法,是認為我們眼睛能夠了別青黃赤白,

是因為眼睛裡有「視神經」的系統,這個視神經是一種色法,可以用顯微鏡

看到。但是佛法否定這樣的思想,佛法認為我們眼睛能夠看到東西,是我們

內心有一個明了的「心法」,是「眼識」的作用。舉個例子:我從這個地方開

車到竹山,從竹山開到鹿谷,雖然說是車子在走,但是是誰在開車呢?是

「人」,真正能夠開車的是人,你沒有人,車怎麼會動呢?也就是說:因為有

眼識、有心法在裡面,這個心法是無形無相的,「根」只是依止處而已。

《楞嚴經》上說:一個人雖然眼球敗壞了,但是他的眼識仍然存在,怎

Page 20: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20 -

麼說呢?你眼球敗壞,你看到的是一片暗相,但是你那個明了性還在。如果

說我們能夠見到東西是眼球的作用,當眼球破壞的時候,你整個明了功能,

應該都消失掉才對。但事實上不然,雖然它不能分別青黃赤白,它看到眼前

是一片黑暗,還是看到了。你看到了沒有?「我看到了!」看到什麼呢?「看

到一片黑暗!」一片黑暗也是所緣境。就像一個人在暗室沒有燈光的地方,

也是看到了暗相。所以《八識規矩頌》中有解釋:「愚者難分識與根」,就是

這句話──愚痴的人無法分別「根」跟「識」,根是色法,沒有明了性,真

正明了的是「心法」。不過,這裡我們要解釋一下,「根」雖然沒有明了性,

但是它是「識」所依托,當「根」敗壞時,「識」的了別還是會有障礙。

再看附表二下方「所緣」─是色塵,青黃赤白…等等。

「識」、「所依」、「所緣」,三者關係,《瑜伽師地論》講一個譬喻說:有

Page 21: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21 -

一個人,他開一部車到某一個地方去辦事,能開車的人就是「識」,(明了性

就是「識」);車子就是所依,也就是「根」,必須要依止「根」;處所就是「塵」,

要到那個塵境去造業;可能是造善業、造惡業、各式各樣的業,那些要辦的

事就是「業」。從這樣的譬喻就可以知道,「識、根、塵」,這十八界的關係,

主要的作用是在「識」,能夠造業的是「識」。但是識要造業,不能單獨活動,

必須依止「根」還有「所緣境」,才能夠造業,這就是「所依」跟「所緣」。

那麼,耳識要依止「耳根」,去分別各式各樣、高低曲折的聲音。鼻識要依止

「鼻根」,才能夠分別各式各樣香臭的味道;舌頭依止「舌根」,才能夠分別

酸甜苦辣的味道;身識依止「身根」,才能夠分別痛、癢、寒熱等等觸塵。「五

識」依止「五根」,去了別「五種塵境」,這個就是五識的功能。

我們一般講「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界」就是界限。在凡夫位,

Page 22: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22 -

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界限,「眼識」只能夠了別「色塵」,你

想用眼睛去聽聲音,我們凡夫不可能辦到!它有它活動的範圍,「眼識」活動

的範圍就在青黃赤白色塵上,不可能跑到聲音的境界去活動,只有聖人才可

能辦到,「初地菩薩」的六根就能夠互用;比如說這個人的眼睛壞掉了,沒關

係,他用耳朵可以看到色塵,他的耳識能夠了別色塵;這是入了「法性」的

聖人,六根才能夠互用;這十八法對他來說沒有障礙,但是凡夫就各有各的

界限,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其次,「前五識」不能單獨生起了別的功能,「前五識」一定要依止「第

六意識」。從這個圖表可以看出來:雖然你用眼睛看東西,但是你的第六意識

不在這裡──心不在焉,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比如說,我的眼睛專心在

看一件東西,又想要專心念佛,這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說,我們「眼耳鼻

Page 2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23 -

舌身」五識的活動,一定要跟「第六意識」配合,才能產生認識作用。前五

識不能單獨活動,它要以第六意識當作增上緣,這是前五識的情況。前五識

我們比較容易了解,因為前五識是比較容易觀察到的境界,不像第七識、第

八識那麼的微細。

當然,每個人的「五識」不太一樣,這是過去的因緣。有些人的眼識功

能特別強,能夠看到陰間的事情,了別性特別廣大;有些人的舌識特別敏銳,

你看那些賣茶的人,能夠微細地分別這些茶的味道;再看看「龍樹菩薩」,分

辨味覺的舌識也很特別,他拜一位師父學隱身術,他師父不肯教他,只把隱

身術的藥丸交給他,他把藥丸放到嘴裡嚼一嚼,就把七十五種藥味,每一種

藥味的含量及其比例全部寫出來,他師父被他嚇到了,因為一般中醫藥味合

在一起之後,就很難辨別出來,連用儀器都無法分別出來,他的舌識分別能

Page 24: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24 -

力到這種境界。

其實,「眼、耳、鼻、舌、身」雖然不能單獨活動,但是它能夠幫助「第

六意識」,特別是我們人道法界,「眼睛」跟「耳朵」就非常重要了。你的眼

睛不能看東西,就很糟糕了,不能看經典;耳朵不能聽聲音,就不能聽聞法

義;所以這五識當中,「眼識」跟「耳識」對於修學佛法的人很重要。這就是

「前五識」,它是依止「五根」了別「五塵」的境界,都是向外攀緣的。

再看「第六意識」,蕅祖的註解:

『依於意根,徧了五塵,亦能分別落謝影子,亦能通緣過去未來,

名為意識。』

「第六意識」所依止的根是「意根」,意根很特別,它是屬於「心法」。

前五識所依的根都是「色法」,是地水火風所成,沒有明了性的色法。但是第

Page 25: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25 -

六意識所依的「意根」,是屬於心法,是有明了性的,依止第七識為其所依止

根,來做三件事情:

一、徧徧徧徧了五塵

所謂「徧了五塵」,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五俱意識」。前面的五識只能夠

分別自類的塵境,「眼識」只能夠了別「色塵」,乃至「身識」只能夠了別「觸

塵」;但是第六意識不同,第六意識能夠跟前面的五識合作,普遍地了別五塵

的境界,它的活動範圍很廣,能夠了別顏色、聽聲音、也能夠嗅香,乃至於

觸覺。它可以跟前面的五識同時活動,普遍了別五塵的境界,所以叫「五俱

意識」。

二、亦能分別落謝影子

第六意識也能夠生起「獨頭意識」──脫離前五識而單獨活動。「前五識」

Page 26: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26 -

一定要配合「第六意識」才能夠活動,但是第六識可以不需要和前五識一起

活動。比方說我在打坐時,我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的分別都停下

來,第六識還是可以專心的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它能分別五塵所落謝的影

像─獨頭意識,所以可以單獨的打妄想、分別。這是講到空間,再看它的時

間。

三、亦能通緣過去、未來

前五識只能夠分別現在的境界,第六意識不同──雖然這件事情已經過

去了,它能夠單獨地把過去的影像,再次的回憶起來;雖然這件事情還沒有

出現,心中沒有印象,它可以自己創造一個印象出來,籌計未來;所以它的

分別功能,就比前五識廣大──「通緣過去、通緣現在、通緣未來」,名為「意

識」。

Page 27: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27 -

『前五識所依五根,皆是淨色。此第六識所依意根,則是心法。』

這是補充說明前面五識所依的五根,都是「淨色根」,屬於「色法」;那

麼第六意識所依的「意根」,它是有了別性的「心法」。

Page 28: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講記 · 動的時候,是離過絕非,什麼事都沒有,但是這種情況我們做不到,凡夫就 是喜歡起心動念,一動之後,『浩然無涯』,內心的活動就有各式各樣。『今就

- 28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http://www.dhamiu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