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 消費是 這樣看 消費是 這樣看 經歷 《街市水魚歷險記》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 初級組推介作品獎 為了「消化獎」 首次到街市買餸, 欠經驗,一望便知是兩條「水魚」。 百般無知、千種恐懼、萬分尷尬下, 還得記錄當刻的思慮、感覺和體會。 任務一: 豆角炒豬肉 買豆角卻在揀甜豆, 檔主好心提醒, 依然堅持豆就是豆; 買得一斤甜豆, 好速速走。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怎知這是忠言, 只知那很逆耳。 任務二: 煎蝦餅 研究蝦餅菜譜 「煎蝦餅,應該買蝦膠?」 「要造餅,當然要加發酵粉!」 毫不猶疑,當即支持。 煎蝦餅 = 煎蝦 + 造餅 = 蝦膠 + 發酵粉 這我們還是懂的!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 消費是 這樣看 消費是 這樣看 經歷 《街市水魚歷險記》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 初級組推介作品獎 為了「消化獎」 首次到街市買餸, 欠經驗,一望便知是兩條「水魚」。 百般無知、千種恐懼、萬分尷尬下, 還得記錄當刻的思慮、感覺和體會。 任務一: 豆角炒豬肉 買豆角卻在揀甜豆, 檔主好心提醒, 依然堅持豆就是豆; 買得一斤甜豆, 好速速走。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怎知這是忠言, 只知那很逆耳。 任務二: 煎蝦餅 研究蝦餅菜譜 「煎蝦餅,應該買蝦膠?」 「要造餅,當然要加發酵粉!」 毫不猶疑,當即支持。

煎蝦餅 = 煎蝦 + 造餅 = 蝦膠 + 發酵粉 這我們還是懂的!

Page 2: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水魚」的感受 扮專家, 知道造餅要發酵。 不是很專業嗎? 「水魚」的感覺 大家都缺乏街市經驗, 互相附和起來, 還產生 一起找到答案的革命情感! 「水魚」的體會 當一無所知, 會假裝無所不知。 但在街市中, 小黃魚不是黃花魚的 BB, 九肚魚沒有九個肚子, 蓮霧始終不是蓮藕。 任務:清蒸魚頭 累積錯誤後, 才學會不恥下問的意思。 認真聆聽檔主指導, 完成了「清蒸魚頭」。 《餐桌上的堅持》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 初級組推介作品獎 長輩有餐桌上的要求和堅持, 從小照辦,不求甚解。 可是 他們以前過的日子, 與我們已大為不同, 為何我們仍要跟從? 理解不了的堅持 滿桌吃不完的美饌,還堅持要碗白飯; 我已吃撐,還堅持讓我「多吃點」; 「痘皮老公」的恐嚇 ──不可剩飯粒; 吃飯必需挺腰捧碗,頂天立地; 尊重食物,掉在地的也不能浪費。 掉到桌上、地上的飯菜, 我們認為不衞生, 婆婆堅持不能浪費,照樣……

Page 3: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我只好吃得極度小心, 否則…… 從前三餐不繼的彷徨, 令長輩對珍惜食物 近乎執著。 我們眼中老掉牙的捱窮故事, 婆婆說來 眼眶也濕了。 「多吃點啊,多吃點。」 那不容拒絕的嘮叨, 不過是長輩對後輩的補償心理, 喜惡在一念之間。 窮苦的日子磨塑了他們, 豐足的生活陶鑄了我們。 大家的習慣不同, 對錯可以簡單二分嗎? 《珍貴的時光》中華基督教會銘賢書院 高級組推介作品獎 菲林相機, 沒有 LED 熒幕, 只有細小觀景器, 傳統得新奇, 所以用得雞手鴨腳。 菲林有限, 按下快門, 就不能逆轉, 珍貴得昂貴, 所以拍得步步為營。 影室老顧客關太, 全家到影室拍照, 已經十四年―― 是孩子成長的印記, 年度的儀式, 家族的回憶。 菲林要等待沖曬, 漫長的等待, 也醞釀期待。 龐大的記憶體,

Page 4: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滿足了瘋狂拍照的慾望。 即拍即看, 隨時、隨手也隨便了, 不用太認真了。 拍下的照片,只是 默默躲在電腦記憶體中, 凍結著…… 「拍菲林很貴,值嗎? 」 「只要過程開心,就值了。」 消費中也得到: 期待、滿足、家庭觀念、藝術感等, 難以用金錢衡量的感覺, 有時,才是最大的得著。 科技進步了, 一切來得太易, 不再珍貴, 便不會珍惜。 《五個變心的故事》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 高級組推介作品獎 都說是「心頭好」, 擁有前,如珍如寶; 擁有後,遺棄遺忘。 「變心才是永恆」? 當初的感覺, 當中的過程, 究竟是怎樣的? 被忘掉的松鼠 小三時渴望的松鼠公仔布袋。 十萬分努力,考個全級第四名, 得到了。 時間久了, 袋子的款式變化了⋯⋯ 怎麼可愛的松鼠仔,看來很幼稚了⋯⋯ 雖曾信誓旦旦, 終也變心了⋯⋯ 孩子愛鞋子 我愛偷穿媽媽的高跟鞋,

Page 5: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女孩嘛,誰不渴望長大! 終於有了一雙有踭鞋, 到街市、公園, 與它都形影不離。 人慢慢長大, 沒有了以前那種 好喜歡、非常喜歡、超級喜歡的心情。 現在我更渴望的, 是智能手機和電腦。 真的是「變心」了嗎? 我們的購物經驗少, 對沒能得到的東西, 會放大對它的喜愛和渴望。 就像初戀, 總把對象 想得很完美。 是期待和現實的落差, 不是無情,只是常情。 消費是 這樣看 對照 《從前風聞有你》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 高級組優異選題獎 我們關懷弱勢社群婦女的消費處境, 嘗試了解在港南亞裔的生活和想法。 訪問了社工、南亞裔婦女和她們的商店。 收入 可選的工種有限, 多數是散工, 通常是貨車司機、建築工人, 家庭收入每月約一萬元, 五成家庭領取綜援。 支出 孩子的補習費? 因中文差去補習? 原來並不。 從沒想過讀大學, 男孩中學畢業便工作, 女孩長大便嫁人。

Page 6: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課外活動的費用? 熟讀可蘭經是基本責任, 放學後習經至晚上, 週日往清真寺禮拜。 課外活動?根本沒空。 最重視的消費 過新年 需要三千至四千, 才能「豐衣」「足食」過新年。 新年前兩個月還未儲到? 冷水洗澡,省下煤氣費, 不吃肉,每餐省一點。 無所不用其極, 一定要過好新年。 我們認為是問題的,他們認為不是。 我們認為不是問題的,他們認為是。 我們常說要幫人, 卻把自己的觀念套入他們的生活, 我們真的有幫到他們嗎? 《不地道的地道》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 高級組優異選題獎 在香港, 可以品嚐到各地「特色」美食。 但那味道, 地道嗎? 若從沒在當地生活過, 怎樣判別 是「當地特色」還是「本地特色」? 我們訪問了各地的「當地人」, 看他們怎樣評鑑香港的「地道美食 」。 意大利人看 PIZZA: 「香港的批底厚,份量少了大半。」 「不夠脆,沒口感。」 「用的是茄膏,不是新鮮番茄。」 「扭紋芝心,在意大利,沒聽過。」 「意粉」:

Page 7: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香港的,很多汁。當地 PASTA 是乾的。」 原來,在當地人口中,香港的「地道」: 美式「漢堡包」: 牛肉質量差,少汁。份量、配料不夠多。 韓國泡菜: 太軟身,粘口,不夠酸和辣 。 川菜: 不夠麻辣,太少油。 潮州滷水: 醃製時間不夠,味道、顏色都淡。做不到咸甜甘香。 原來我們吃到的各地「特色」, 已經沒有了當地的特色! 原來「偽地道」, 就是香港的「特色」! 原來,我們追求的, 只是味道,不是地道。 不地道又有甚麼關係? 我們卻會笑外國人, 吃到的唐人餐, 不是我們吃的中國菜。 真笨! 消費是 這樣看 感覺 《星聲》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 初級組優異作品獎 追星迷偶像, 不是那一代的專利或專長。

爸媽,你也年青過, 沒迷過偶像? 那爺爺外婆, 當時又是甚麼態度? 於是,做了個實驗, 向上一代和他們的上一代, 推介細味彼此的偶像, 憶述細數各自的情懷。

然後交換走進彼此的世界兩星期,

Page 8: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來一次「三代同狂」。 YY:三個時空.三代星空 婆婆的星空: 偶像叫郭蘭英,唱的是「革命歌曲」:《白毛女》、《小二黑結婚》 YY 的體驗:好歌易入腦,現在懂哼《我的祖國》。

媽媽的星空: 狂迷鄧麗君,婆婆極反對那些「情情塌塌」。 YY 的體驗:原來鄧麗君聲音很溫柔,媽媽曾經很少女。

YY 的星空: 追的是功夫熊貓。 媽媽說我太「低能」,我說媽媽缺童真。 外婆則成了強力「後援」! KT:四代分嚐,交互共享 太婆的偶像:白燕 外婆:她演的賢妻良母就是以前的我! 外婆的偶像:張學友 太婆、媽媽、我:哇!好聽啊! 媽媽的偶像:張小嫻 外婆:不過是韓劇的暗戀和單戀! 我:很文青。 KT 的偶像:Ariana Grande 太婆、外婆嫌她吵,媽媽開始哼她的歌。 實驗結果:張學友成了四代共同的偶像!

我們對另一代總有成見, 認定: 上一代的老土, 下一代的輕狂。 實驗過進入另一代的世界, 才體驗到 兩代間的「溝」, 不是很深。 《頭上的現實》佛教大雄中學 高級組優異作品獎、優異選題獎 「頭可斷,髮不可亂!」 是理想容貌的重中之重。 不都說鼓勵青少年: 嘗試、創新、追求理想, 靈活、自主,還要包容,

Page 9: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關心身邊的人和事, 貼近社會和生活的脈搏嗎?! 但要面對的校規才是現實: 固定而嚴謹, 單一的統一; 要求簡單保守, 禁絕風尚潮流。 這消費的處境, 就是如此。 六、七十元剪個 MK 頭,超值! 返到學校,訓導主任話髮長過眉, 不單扣分,還要再剪過。 趁新年剪了個韓式空氣瀏海, 覺得自己女神級 但我曾經是 Prefect, 和老師又相熟…… 返學還是梳回 all back 頭, 紮起又夾起…… 女神,你髮線似乎越來越後退…… 那社會的現實呢? 「我是警察,整齊短髮才配合形象。 做學生時,我就寧願犯校規也要『潮』。 現在是工作、是專業, 就是應該這樣。」 理想是: 自己的髮型,自己決定? 現實是: 為了操行分、老師的期望、職業的要求, 不能不低頭。 這消費的考慮因素, 是學校、是工作, 都與自己無關。 消費是 這樣看 發現

Page 10: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多餘」的爸爸媽媽 》聖公會陳融中學 初級組最佳選題獎 我們都有無數封了塵,「多餘」的衣物用品。 原來大多是父母作主買的。 衣服、褲、鞋 大小不對 + 款式不好 + 風格不合 + 不屬我們的年代 = 我不喜歡 = 多餘 圖書和練習 太多 看不完 做不完 + 太複雜看不懂 + 太沉悶 / 太幼稚已不適合自己年齡 = 不喜歡、麻煩 = 多餘 和爸媽對話後:

陳媽媽: 「問你喜歡甚麼, 你總是說『隨便』和『不知道』。」 原來:自己才是元兇!

黎媽媽: 「都是望你能學多點; 希望對你有用, 希望你開心, 沒想你會不喜歡。」 原來:自己辜負了家人的期望和付出。

李爸爸: 「很簡單,以為你會喜歡或有用,沒想太多。」 原來:自己只是躲起來抱怨,沒有坐下來伸冤! 林媽媽: 「記得你說過喜歡這款式的。 只是 size 不對罷了。」 原來:需要經常 update。那個「說喜歡」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 哪個孩子不曾覺得父母親是「多餘」的? 但其實那是對我們的付出。

Page 11: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離晒譜》優才(楊殷有娣)書院 高級組最佳選題獎、傑出作品獎 訪問員:iPhone 6S 64GB 幾錢? 受訪者一:$6000 幾 受訪者二:$6000 幾 受訪者三:$6000 幾 受訪者四:$7000 (白米的價錢牌) 受訪者五:$50 或$100 受訪者六:$20 幾 (Nike 波鞋價錢) 受訪者七:$700 幾 受訪者八:$700 幾 (Godiva 雪糕價錢) 訪問員:Godiva 甜筒知唔知幾錢? 受訪者九:$40 幾 受訪者十:$40 幾 (牙膏價錢) 受訪者十一:$50 幾 受訪者十二:$10 幾、$20 旁白:在訪問過程中,大多數同學對日常生活用品價格的反應是: 「我當然不會知道啦!」 「估錯左咪估錯左囉,沒有什麼大不了/那又如何?」 我們不知道價錢,又真的應該是理所當然嗎? 消費是 這樣看 成長 「襪語」麗澤中學 初級組季軍 襪語 嘉寶 「媽!我又穿了妹妹的襪返學!羞死!」 媽和我倆姐妹的襪放在一起, 妹妹負責依「楚河漢界」放。 但實景永是「不分彼此」。 媽也常穿錯我的襪! 改善計劃 教妹妹摺好、 放好襪子。

Page 12: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鈺冰 「媽!這襪怎只得一隻!煩死!」 真受不了媽粗心的性格, 襪子總是「被失蹤」, 掉到樓下或床底。 說服媽媽, 「優化」曬晾、摺叠、擺放的方法。 思敏 「媽!你買的新襪又破了!討厭死!」 媽總是買最便宜的。 但質量不好, 會滑下來、破洞、或腳臭。 以後由我買, 計入零用錢, 買自己合意的。 實驗一周後, 不再有 穿錯、不成對、 找不到或破洞的襪了! 嘉寶妹妹:「雖然麻煩兼辛苦,但我要堅持!」 鈺冰媽媽:「沒有失蹤事件,還不錯!就是太麻煩了!」

思敏:「零用錢都被吞噬了。『自己買』的代價太沉重!」 十多年來, 從沒有這麼認真的 跟家人商量問題。 原來生活中的瑣事 可以是溝通的橋樑。 從「勿語」到了「襪語」, 希望有天, 一家人會是「蜜語」! 《風險評估》可立中學(嗇色園主辦) 初級組季軍、優異選題獎 初中生, 想買甚麼, 總要得爸媽的同意。

Page 13: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問?不問?怎樣問? 每步都危機四伏, 都要作一番風險評估。 A 同學 生日禮物想要 自己也覺昂貴的 即影即有相機。 開口問的風險評估: 老媽難於溝通, 沒信心可招架她那「十萬個為甚麼」! 失敗風險指數:75% HOWEVERRRR… 不問,機會就等於 0。 結果 如願以償。 從此坦白說出自己的 WISH LIST。 風險只是自己想出來的, 或許爸媽不是想像般「恐怖」! B 同學 想看偶像韓星演唱會, 票價 $1200,時間至午夜 12 時,在亞洲博覽館! 開口問的風險評估: 14 歲想去夜街 風險指數:90%

偷偷去的風險評估: 藉口——學校有活動 可是,家長通告呢? 有甚麼活動會搞到半夜? 風險指數:100%! 最後投降了! 組員 C 自小渴望留披肩的長髮, 媽卻只准剪「冬菇頭」。 哭鬧、說服老爸、收買理髮師,結果失敗指數:100% 去年,在估計風險指數是 65%下, 開口爭取,才知媽媽的「風險評估」是: 1. 貪靚,會讀書不專心! 2. 長髮會搶走大腦營養! 3. 她小時也是短髮,還是自願的!

Page 14: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但最後:「你真的大個女了!」 竟然放手讓我作主! 金錢並非首要。 父母首肯,才是關鍵。 得讓他們看出, 我「長大」了, 限制才會減少! 《心「稱」》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 高級組季軍 心「稱」 心裡判斷值不值得的量度工具。 是價錢、功能、樣式、品牌? 還是: 「它讓我感到滿足!」 「我買的,是我的快樂!」 「我認為它值就是值!」 「稱」與「值」 成人禮:6000 元的手錶 「很『奢侈』!媽媽想要我成功時, 也不忘他們的栽培。」 「600 元的也一樣,有母愛嘛!」 「60 元的?不會戴了,會給人笑!」 每月數百元的化粧品 「更喜歡幫人化粧,像在作畫。」 「看到『作品』們很滿意那妝容時, 最有成就感!」 「是玩具,也是夢!」 囤積的布料 「可以做手作禮物、設計服裝。」 「不用再為求認同, 而跟潮流!找回自己!」 40 多元的午餐便當 「唔要食頹飯!」 「抖擻精神,應付乏味的課堂, 溺斃所有的不快!」 「Eat Hard! Work Hard!」 5000 元減肥工程 「減了 20 磅,沒人再叫我『肥魚』。」 「重拾自信,享瘦生活!」

Page 15: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值與不值 消費背後的意義 或許有很多詮釋的空間, 可惜我們甚少發掘。 是被世界劃一的觀念所操控, 還是不願走出自己所建的圍牆? 消費是 這樣看 關懷 《唔知米貴》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 初級組亞軍 調查 33 位本級同學, 估計 34 項消費的價錢。 統計誤差率, 跟進訪問原因。 唔知米貴? 米: 有 19 人(58%)「知價錢」(誤差率低於 25%) 9 人(27%)「唔知價」(不知價、誤差率逾 75%) 但最「離譜」的, 以為是$20。(8 公斤的泰國米,售價$85) 最「唔知價」的 最多人答「不知道」: 1. 垃圾袋(13 人,39%) 2. 食油(10 人,30%) 最高「誤差率」: 食鹽 旅行團費 同是 67%(22 人)誤差率逾 75% 低「誤差率」的 海洋公園門票(79%) iPhone(70%) 看電影(64%) 最留意價錢因為: 是慣常的消費?(海洋公園?) 是自己付款?(iPhone?) 因為最稀罕!

Page 16: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最「估佢唔到」的 常常喝的可樂: 73%完全不知價或「高誤差」。 不常去的 Starbucks: 88%答對或接近。 因為: 「多是拿家裡的。」 「喜歡,所以留意。」 但是: 不受歡迎的寶礦力, 卻有 85%答對或接近。 「因為貴!」 最知價的 $6 的校章, 61%完全答對。 不戴校章是要記過的, 卻經常「失魂」, 每早校務處外總有一條人龍。 大部份同學, 對大部份東西, 都「唔知價」, 尤其是日常用品。 「唔知米貴」被視為定律, 覺得「唔緊要」、「冇所謂」。 不用改、不會改, 也改不了。 這是我們消費狀況的寫照。 我們會讓這持續下去嗎? 《商城記》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 高級組亞軍 這「多變的年代」, 「變」、「怎樣變」不是我們能控制, 但得學會接受。 屯門的安定與友愛商場翻新後, 合二為一。 新商場有甚麼改變了? 改變了甚麼?

Page 17: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桃花依舊,人物全非」 低收入屋邨的商場, 出現了讓人慢悠悠享受生活的高級咖啡店, 賣上班服的店…… ──不合襯的配搭!? 竟也有 Pizza Hut 和 KFC,顧客一直不少, 難怪身邊這麼多胖子! 陌生的安心 現在往左走、往右走, 感覺都差不多。 總搞不清方向, 但卻有一份安心。 因為抬頭都能看到指示牌。 熟悉的陌生 陌生的外貌, 卻還有熟悉的東西。 街市仍在, 但多了冷氣和提供手推車。 「雞蛋仔」店仍有, 卻是小店被「北角」「名牌」迫死了。 陌生的熟悉 明明是新的, 可是又非常熟悉; 熟悉的是商場的模式。 再陌生的地方, 終究也會變成熟悉。 變成我生活的一部分。 「叮噹可否不要老,伴我長高。」 幼時公公帶我玩的投幣「砵砵車」仍在; 假日家人仍可同在商場搶減價貨; 但感覺總與回憶的不一樣。 我們無法阻止外在改變, 只能阻止自己回憶褪色, 「你未忘,我未忘,猶勝伴在旁。」 是商場變了?是人變了? 最好與最壞的時代 新不如舊? 新的不一定要如舊。

Page 18: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只是 有些味道變質了, 有些風景明媚了。 我無權拒絕社會的改變, 但改變之後的, 也沒想像中那麼糟。 我們只是嘗試了 去感受/去了解/去融入 這個多變的社會…… 《從奶粉廣告看兩代「虎媽」》聖羅撒書院高級 高級組亞軍 Compared 20 milk powder TV ads from 1985-95 and 2005-15 to reflect differences of ideal images of children and expectations of parents of now and then. Characters in the Ads CHILDREN THEN 100% NOW 100% PARENTS THEN 60% NOW 100% SIBLINGS THEN 20% NOW NONE ANIMALS THEN NONE NOW 40% Behaviours featured Parent-child interacting: main feature, increased from 50% to 70%。 Parent teaching child: increased from none to 50% now. Parents now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ir children learning how to walk only, but expecting an all-rounded development. Children’s Behaviours featured Appearance in 1985-95 / 2005-15 Most: Learning to walk / none; Reading / none Second: Questioning / 2nd None: Drawing / 1st; Calculating, Learning alphabets, Playing musical instruments / 2nd Props Learning tools (drawing, music, science) are used NOW, but NONE in then. Chemicals Ads are NOW emphasising on those beneficial to children’s intellectual self (DHA, ARA etc), but NONE in then. Those beneficial to children’s health, more emphasised then are LESS featured now. Reflecting changes of value orientation and expectation

Page 19: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of parents. 消費是 這樣看 體會 《界「限」》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 初級組冠軍、優異選題獎 面對爸媽在消費上、生活上, 定的「界」、設的「限」, 怎樣有效、和平地「推界」,突破困境? 我們做了一次「理性溝通」的實驗: 用「科學的證據」去說服他們。 每天的烚蛋 外婆做早餐 是每人兩隻烚蛋,說有助發育。 天天如是,實在是折磨⋯⋯ 嘗試說服媽媽: 「蛋很貴,每月要三百多」 「吃其他也貴!」 「膽固醇太高,會患心血管病!」 「只吃蛋白就不會。」 我倒過來被說服了! 原來: 媽早就曉得只吃蛋白。 外婆從不知我喜好。說出來後,烚蛋少了。 同一屋簷下,互不知曉的,竟有這麼多…… 亂吃的藥 感冒時,媽總叫我先吃弟弟剩下的藥, 「醫管局開的藥都一樣。」 這次,我拉媽看網上搜集的資料: 1. 傷風、感冒、流感是不同的。 2. 感冒藥起碼有五類,組合、成份、藥效大異。

理性且嚴肅地指出她的誤解後, 媽只應了聲「好!」。 卻發現家中各人 ──沒說一句話,氣氛沉寂得很……

Page 20: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隨意的鹹味 爸近來改買鹹味牙膏。 每次就像含了一把鹽, 唯有只刷 30 秒。 不敢和人說話,怕那異味…… 但牙膏卻用之不竭。 和爸痛陳利弊,結果: 「你唔想用,咪唔用囉!」 就這樣隨意?! 過後,牙膏真的改回了薄荷味。 原來:平日看似漠不關心,我的事他總放在心。 爸媽習慣安排、照顧我們, 子女習慣埋怨、忍受他們。 偶爾會對抗, 經常少對話。 經歷這次實驗, 多聽彼此的心意, 種種「界限」逐漸模糊起來。 原來: 所有「界限」和衝突, 不過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狂人日記》迦密中學 高級組冠軍 不用手機一個月, 日子怎麼過? 習慣會有甚麼改變? 我倆又會怎樣改變? 變成一個狂人? 外出時, 不能塞住耳筒聽音樂, 不再隔絕和外界的溝通, 渾身不自在。 唉,最怕八卦阿姨的無聊問題。 原來, 要應付愛搭訕的人, 也不太難。 只是我把「恐怖」無限放大了。

Page 21: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重新感受周圍的人和事, 才發覺自己怕得很多餘。 我是個路痴, 不能上 Google Maps, 迷了路, 便沒有人知道我的下落…… 也不能接受, 不知身在何處, 又不知應怎樣走的感覺。 太依賴手機找路, 實在不太好。 但對我來說, 卻又是最好! 平日在手機設定六個鬧鐘, 仍起不了床。 買了鬧鐘, 拿著它發呆。 我有點鄙視自己, 連設定鬧鐘也不會。 鬧鐘只會響一次, 按下再睡,便會遲到。 結果沒有。 原來關鍵不在設定多少次響鬧, 而是自己的意志。 不用 WhatsApp 聯絡, 就像全世界在用口和耳交流, 而自己是聾和啞的。 只得拜託同學, 將重要訊息電郵給我。 一個月下來, 發現這樣的消息沒有十次。 不用手機, 應有更多閒暇。 但從周五放學後到周日晚上, 看了 7 小時電視劇, 玩了 5 個半小時《三國殺》, 看了 4 小時小說, 還重拾興趣,縫了一個熊公仔。

Page 22: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焦點片段》錄像 (錄像字幕) … · 「水魚」的思慮. 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我是「水魚」! 在陌生的環境,

要做的功課卻還…… 我們都以為, 是手機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過了這個月, 才明白, 影響我們的, 是自己的性格。 其實只不過是 你我他 過日子的方式 第十七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