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中國書畫組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蘇峰男教授 神遇迹化─基隆港都景觀之畫境創作研究 研究生:張素花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chang su-hua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hang su-hua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chang su-hua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中國書畫組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蘇峰男教授

神遇迹化基隆港都景觀之畫境創作研究

研究生張素花 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1

第一章 緒 論

「仁者樂山」基隆三面環山山勢臨海不陡不高易上好下登臨任何

山頭均可眺望大海看大船入港看漁火點點的夜景bullbullbull

「智者樂水」基隆有的是水玩水戲水釣魚觀浪聽濤到處都可

親水甚至坐船盪漾在汪洋大海享受藍天碧海之浩瀚感覺bullbullbull

早年困在經年風雨中淒美的「雞籠」已隨著時代的腳步蛻變了好山好

水的基隆居台灣頭咽喉特殊地理位置兼具「商漁軍」港每天船帆過旅

隨著潮來潮去數說著一段經歷戰火滄桑的過去歷史的烙印存在成時空交錯

的港都遺留太多讓人探討研究的空間

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當下多元文化風貌興

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

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

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

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基隆擁有優異地理環境而孕育出獨有的特殊風貌隨著氣候潮浪衝擊下灣

澳淺灘形成變化多端的海蝕奇岩另有不同的意境及多樣化景觀為詩人畫家

的最愛尋找靈感的地方

就如一次探視大武崙古蹟時站在山頭眺望天氣忽變突見遠處海面遽雲

湧上山巒頃刻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遊湖面猶如天湖般

湖上吊橋又似橫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

立足於仙境般的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2

另有獅嶺匝雲竿林仙境古礮憶舊仙洞探幽八斗夕照暖東峽谷千

疊奇岩等新舊八景1外更有許多景點卻是常令人留連忘返而又經常興起

著畫探討意境的地方 在人文習俗上亦有許多典故不但是歷史文獻的研究亦有被作為藝術發揮的

題材廟口小吃崁仔頂魚市一年一度的中元普渡歷經戰火風雨千錘

百煉的港都的確有著鮮少人知的的意境風情在繪畫藝術上有很大研究發揮的

空間

中國山水畫與花鳥畫在構圖布局上差異性很大用筆著色處理過程廻然不

同如何去經營好山水畫作品六朝王微<敘畫>論〝披圖按牒效異山海〞2

說明山水畫不同於地形圖而是著重於畫境的表現什麼樣的景色用什麼樣筆

法用什麼形式作到筆情墨趣的意境當需探討畫理還要深悟實踐畫法如謝赫

六法論3

一氣韻生動是也 二骨法用筆是也 三應物象形是也

四隨類賦彩是也 五經營置位是也 六傳移模寫是也

在選擇研究主題時為何毅然放棄花鳥畫專長如履薄冰的捨長取短因在

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港都畫作

的渴望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都風情〞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我不敢期望有多大成就但循師古師造化深信〝勤能補拙〞研習出我藝術生

涯另一新里程而奢望有〝遷想妙得〞之收穫

1 為增添繪畫創作研究有力的素材戮力尋找閱讀文獻資料探討基隆境

1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122頁

3

界地理人文歷史的沿革期能更增進對基隆深層的認識

2 因選擇創作研究對於主題的繪畫畫境表現需多方研讀古今畫論及美學

論俾更充實自己在繪畫理論方面的知識以詮釋論證創作從孕育試繪

寫生至作品完成其過程中技法及媒材融合之研究如何表現出畫者對景物

特有的意境之觀察心得藉以驗證是否真能有「我自用我法」而有「遷想

妙得」之意外收獲

3 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

第二節 研究重點與方法

一創作研究重點

1 歷史沿革形成「港」「都」獨特人文地域景觀

本文係以中國水墨畫描繪基隆港都景觀為創作論文在開始從事寫生

繪製作品之前必須對本文研究之地域作一描述介紹因為創作要項係對景

觀畫境之表現所以對基隆地區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沿革瞭解認識方能準

確的畫出水墨畫境的港都特色

(1)從「雞籠」正名「基隆」歷史沿革

(2)「港」「都」地域景觀特色

2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概況

3 中國繪畫有關意造境生美學之畫境探討

二研究方法

基隆地域景觀包含多樣化港都之呈現完成不同風貌古蹟廟宇及

4

新舊建築海蝕奇岩及河川地質習俗慶典及風土人情均有可看性之意境

可作表現水墨畫畫境研究取之不盡之題材

主要創作研究要項及方法有

1 基隆地域形勢景觀之特色表現

基隆地形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勢不高走向逼海平地狹隘市區以

海港分東岸及西岸兩岸景觀互以襯景因此有以「一河兩岸」之構圖

畫法另有漁港即景亦有兩岸景觀互襯之構圖畫法

2 地質景觀之海蝕奇岩河川壺穴等以寫生探討山水畫皴法之運用

3 港都人文風土習俗彩繪表現

4 就實地觀察以寫生試繪後着重意境之取捨轉化為畫境表現之完成作

品以呈現基隆地域景觀之山水畫特色

謝 誌

本論文得以完成首先感謝指導教授蘇峰男教授及林進忠教授

巨細靡遺的啟示與教導歐豪年教授涂璨琳教授的批評與指導在

校期間受教於張清治老師羅振賢老師黃永川老師劉素貞老師

曾肅良老師的教誨使我在學習過程中理論觀念論文製作獲益不

少特別致敬楊式昭師母給予論文寫作的提示及提供資料特致

最誠摯的謝意

感謝在寫作過程中協助提供資料的朋友及同事們大兒子蘇家涵

在電腦技術方面的協助使我論文寫作過程中無障礙的順利進行

5

第二章 探討基隆地區繪畫藝術概況

本文係以中國水墨畫描繪基隆港都景觀為創作論文在開始從事寫生繪製

作品之前必須對本文研究之地域作一描述介紹因為創作要項係對景觀畫境之

表現所以對基隆地區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沿革瞭解認識方能準確的畫出水墨

畫境的港都特色

基隆地理位置4於台灣北部

三面環山東北通外海桶盤嶼

社寮嶼(今和平島)與對岸火

號澳(萬人堆鼻)尖端處築東西

防波提及東西碎波提為基隆港

航道出港口基隆嶼在港口處

有如天然屏幛境內三面多山

山勢逼海平地甚少面積約為

一三二平方公里餘十七世紀前

即有平埔族居住於此 圖 1 西班牙人所繪之基隆港圖(中央圖書

館臺灣分館藏)

基隆由「雞籠」正名之由來

基隆原名「雞籠」一詞見於明嘉靖時日本一鑑及萬曆四十五

年(西元一六一七年)張燮所著「東西洋考」「bullbullbullbullbull因山形似

雞龍旋由山名轉為地名」一為郁永河「裨海記遊」云「臺之東北隅

有一小山圓貌去水面十里孤懸海中以雞籠名者肖其形」一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編印 2001年 7月 4至 8頁

6

為日本安倍明義著「基隆地名研究」「雞籠山之地名係由住居社寮島

(今和平島)的原住民平埔族自稱凱達格蘭(Ketangaran)轉為地

名」後來漢人把 Ketangaran 中的 tanga省略掉即為 (凱蘭)取

其譯者為「雞籠」至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四年)本市設臺北分

府通判始改「雞籠」名為「基隆」蓋取「基地昌隆」之意語言

也和雞籠相近保留古地名的歷史意義甚為得體5

第一節 認識「雞籠」「港」「都」人文歷史及地域景觀

一人文歷史

1 西班牙荷蘭竊據至明鄭時期

基隆的開發史6隨著臺灣在明萬曆十八年(西元 1590年)被葡萄牙船發現

而讚美稱為「伊拉福爾摩沙」(ILA Formosa)意為美麗海島台灣海峽一帶即

常為西歐海上冒險家經常出沒明熹宗天啟四年(西元 1624 年)荷蘭人佔據台

灣南部繼而西班牙人後二年

佔據雞籠社寮島(今和平島)

建「聖薩爾瓦多城」設教堂

理番政建礮台廣墾植並與

大陸及日本通商至明崇禎五

年(西元 1641年)由淡水進據

臺北再沿雞籠河闢路通雞籠 圖 2西班牙人在社寮島建「聖薩爾瓦多城7」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6 有關基隆開發史亦參考洪連成《基隆開發史-崁仔頂文化》基隆基隆市政府 1997年 10月 7 圖 2錄自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8頁

7

積極經營北部使佔據南部的荷蘭人倍感威脅 後荷蘭人三次北攻雞籠終

於驅逐西班牙人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維多利亞」北荷蘭城殖民經營北台

灣直至明永曆十五年(西元 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將荷蘭人驅逐收復臺灣

設承天府隨即大陸漳泉潮惠等地居民陸續來台定居鄭成功歿其子鄭

經來臺繼任命劉國軒由海道經金包里攻入雞籠將仍佔據社寮島 21 年的荷蘭

人驅離收復北部鄭經雖想對雞籠之拓展重視但因仍一心以抗拒清軍光復中

原為急務無暇顧及後鄭氏之孫於永曆 37年(西元 1683年)降清臺灣設府

屬諸羅縣其時雞籠仍然荒蕪蓁莽清廷無意開發至清道光 21年(西元 1840

年)雖屬廳治仍未被重視僅為七百餘戶居民之漁村

2清廷治台時期

道光 21年(西元 1841年)鴉片戰爭英海軍三次由雞籠攻襲為守將邱繼

功擊退此時清廷以雞籠位於東亞航運中繼站盛產煤金礦產為英美等外國覬

覦開始重視增加軍備同治二年 (西元 1863年)雞籠成為滬尾(今淡水)副

港與打狗(今高雄)同時開發為商埠並因世界海運交通歐亞航線縮短行駛

東南亞船隻增加雞籠港價值愈趨重要同治 11年(西元 1872年)設置海防同

知掌管海防同年設煤務司從事官營煤礦同治 13年「牡丹社事件」清廷

派船政大臣沈葆楨駐台防備日本興師討番籌劃設廳治呈報朝廷以

「雞籠一區建縣治則其他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

末技之民四集海防既重亦非雜佐微員所能鎮壓若事事受成於艋

舺則又官與民交困宜設廳治之」8

遂於光緒元年(西元 1875年)設臺北分府通判雞籠漸呈興隆清光緒元年(西

元 1876年)取基地昌隆之義改「雞籠」為「基隆」光緒 10年(西元 1884年)

中法之役法將孤拔率海軍來犯因水土不服統帥及兵士病死慘重(於中正路

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5頁

8

靠海路旁仍有法國公墓)不得不議和此後清廷對臺轉為重視增修砲台及槍

砲加強海防防備並派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勵精治台

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後將基隆升格為廳分管轄基隆金包里三貂嶺石碇

四堡革新行政實施保甲整頓財政振興工礦改革墾務積極擘劃經營交

通事業於光緒 17 年鑿穿獅球嶺隧道築建經由八堵汐止南港松山至台北

大稻埕的全台第一條鐵路更積極籌劃築港當他銳意興建基隆為全台楷模惜

因新政推行受到重挫在病痛及身心俱疲之餘辭官歸養基隆興築措施就此

停止9

3日本佔據統治時期

台灣四季如春物產礦產豐饒在經濟上已能自給自足在軍事地位與澎

湖群島金門馬祖同為扼守台灣海峽之重地但因滿清政府不知重視甲午年

戰敗根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佔據台灣之後一方面計劃軍事建設

另一方面即開始實施殖民地經濟掠奪極度發展台灣農產物資工業原料供應日

本本國因此台灣便失去國際貿易之地位及重要性海運亦鮮有歐美商船來靠

泊但因基於戰略和經濟上的需要積極籌劃築港工程10計分五期建港計畫

截灣取直港灣及河流開闢運河浚深水域增設碼頭及裝卸港埠設施萬噸

船舶得以靠泊1908 年配合縱貫鐵路貫通全台來港船舶增多進口及輸出貨物

因而暢旺裝卸量遽增商旅亦以基隆為重要進出之港口帶動基隆工商業各方

面迅速興隆日本並積極建設基隆市政整建市容街道完成水電郵政鐵

路建設至 1930 年基隆已是巨輪船舶雲集商旅船員充斥燈紅酒綠擁有 8

萬餘市民的城市

4戰後光復時期

9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印行 74年 11月 9日

9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隆港因處於日軍軍需補給重要港口故為盟軍轟炸目

標破壞慘重港灣設施無一倖免港內炸沉大小船隻數百艘基隆港為之癱瘓

全市建築大半被毀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幾成廢墟

民國 34 年台灣光復後之復建工作在基隆港務局成立即着手修復及新建

工程積極打撈港內沉船疏浚航道逐步完成復舊工程港區稍具規模隨著

國內外經濟復甦來港船貨增加因應世界貨櫃化船舶噸位急增的巨輪擴建外

港第一二突堤碼頭及改建東岸碼頭增闢聯外的交通道路暢通了進出口貨

港埠設施不斷增加改善營運業務蒸蒸日上基隆港已是躍居世界排名的國際貨

櫃港港務業務蓬勃發展亦是基隆市日益興盛繁榮的動力市政建設新市區

開發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基隆已在順應經濟結構丕變之潮流已擺脫過去過

渡期之淒美哀怨港都風情假日休閒活動的重視擁有優異地理環境而孕育出獨

有的特殊風貌灣澳淺灘形成變化多端的海蝕奇岩 多處古蹟名勝景觀人

文習俗慶典的特殊帶動觀光事業的興起基隆不祇是工商業的港都亦是觀光

休閒的好去處

二地域景觀

基隆是位於基隆火山群和大屯火山群中間為沉積岩所構成之丘陵稱為基隆

丘陵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全年降雨最高達 213天雨

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十九日黑」

之諺語11基隆河正流貫於中間因受地質構造的支配丘陵作東北至西南的走

向東北端伸入海中者均受氣候及強烈海蝕成為特殊海岸地形孕育出多變化

的海蝕奇岩12不但是豐富之地質研究寶藏亦是藝術工作者最愛的研究題材

1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年 10月 12頁 1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以水墨畫畫境呈現基隆景觀將分以

1 市港及漁港之風貌

基隆三面環山北面臨海基隆河及支流由南向北蜿蜒入海山勢逼海島

嶼羅列灣澳曲折形成多個屏幛在前的天然國際商(軍)港(插圖)及漁船避

風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外木山等漁港(插圖)

圖 3 基隆港全景 圖 4 漁港

市內有基隆河支流之田寮港牛稠港蚵殻港(今

西定河)石硬港(今南榮河)等四港門13 市區於

日據時代本有多處歐州文藝復興式古建築如郵局

(插圖)14火車站(插圖)海港大樓(插圖)現

僅餘海港大樓其餘均為一般建築市容整齊因

山多平地狹隘建屋亦多依山勢而建為一 標

圖 5 郵局舊觀

圖 6 火車站舊貌 圖 7 海港大樓(僅存舊辦公大樓)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08頁 14 本章舊建物引用《基隆市志-列傳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1

準的港都山城從 1899 年起隨築港工程的陸續完成港內多處灣澳沙灘填土浚

濬改建為碼頭及增闢為平地因此市街面積增加並供發展之用市區建築街道

交通依國家建設規劃逐年改善尚屬整齊美觀基市因歷經多次外國佔據融合

了多種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時期有不同類型遺蹟留存豐富了港都的文化背景

到基隆釣魚吃海鮮批買魚貨是基隆重要產業之一基隆位於北濱海岸

線中央外有冷暖水流交會形成絕佳漁場內有多處曲折的岩岸灣澳為漁

船避風出入漁場作業最天然的漁港及漁業重鎮計有第 1類的正濱漁港八

斗子漁港第 3類的較小型的外木山漁港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及碧沙觀光

漁港等皆是體驗漁村風情的絕佳地點

2 砲台古蹟懷舊

內政部為保存中華文化資產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勘定基隆市列級古蹟

計有一級(國定)古蹟 1處二級(省定)古蹟 2處三級(市定)古蹟 4處15概

述如下

˙ 一級(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

位於中正路大沙灣山上正對基隆港口居高臨下地勢曲折險竣隱密

扼守港口正門宛如海門天險建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 1840年)其戰役為

清道光二十一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人覬覦基隆礦業派船艦進襲雞籠港為

圖 8 海門天險 圖 9 古砲

1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2

姚瑩指揮守備還擊英軍死傷甚多終不得逞光緒十年(西元 1884年)中法

戰爭雖曾發砲擊中法艦但仍遭法軍摧毀僅城門及城墻留存戰後劉銘傳鑑於

海口緊要積極購砲重建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砲臺砲

臺區內仍有舊式砲墩數座配備砲有二千觔及五百觔另墻垣兵房彈藥庫等

殘跡與城牆門上陰刻的「海門天險」四字表露著當年的悍衛海防屏障英勇戰

˙ 二級(省定)古蹟大武崙砲臺

位於大武崙山頂於清光緒年間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與東側槓子寮砲

臺及二沙灣砲臺互成犄角16日據時代曾改建過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營房有

石砌房舍及山洞兩種砲座區為按裝四門大砲現已無留存整個砲台設置可

轉動方位射角包含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為扼守港口的重要據點

圖 10大武崙砲台 圖 11 舊營舍

˙ 二級(省定)古蹟槓子寮砲臺

位於深澳坑與八斗子交界山嶺建於清

代於日據時大事修造成大型砲臺區遺址

保存完整六座砲台扼守基隆

港北部遠眺基隆嶼八斗子漁港等北部

海岸視野極佳砲臺山區清幽景美 圖 12槓子寮砲臺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3

為一瞻仰歷史兼具觀光的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獅球嶺砲臺

位於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清

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建造數

座小型砲臺之一擁有控制全港最好

的視野諸砲臺中最內部地勢最高

不僅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據點 亦是

防止敵人攻進台北盆地的前衛現無 圖 13 砲台營舍

大砲建物遺蹟所剩不多

˙ 三級(市定)古蹟白米甕砲臺

位於中山區光華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及及荷蘭佔據時期

即設有砲臺因此又有「荷蘭城砲臺」之

稱控制港口外為長形平面一字排開歷

經數十年戰役仍能可貴地保持完整地 圖 14 三座並排之砲台

勢為海拔 60公尺面對碧藍大海視野遼闊基隆嶼近在眼前除了瞻仰歷

史遺跡亦是觀海的好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

力倡設置全台鐵路時於基隆獅球嶺開鑿鐵路隧

道全長 235公尺洞內有有趣的洞內洞及依上坡

曲度弧形而鑿築鋪軌當時是台灣最艱難的工程 圖 15 獅球嶺鐵路隧道

貫通至台北光緒十七年(1891年)10月通車這已百年歷史的鐵路隧道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2: chang su-hua

1

第一章 緒 論

「仁者樂山」基隆三面環山山勢臨海不陡不高易上好下登臨任何

山頭均可眺望大海看大船入港看漁火點點的夜景bullbullbull

「智者樂水」基隆有的是水玩水戲水釣魚觀浪聽濤到處都可

親水甚至坐船盪漾在汪洋大海享受藍天碧海之浩瀚感覺bullbullbull

早年困在經年風雨中淒美的「雞籠」已隨著時代的腳步蛻變了好山好

水的基隆居台灣頭咽喉特殊地理位置兼具「商漁軍」港每天船帆過旅

隨著潮來潮去數說著一段經歷戰火滄桑的過去歷史的烙印存在成時空交錯

的港都遺留太多讓人探討研究的空間

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當下多元文化風貌興

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

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

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

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基隆擁有優異地理環境而孕育出獨有的特殊風貌隨著氣候潮浪衝擊下灣

澳淺灘形成變化多端的海蝕奇岩另有不同的意境及多樣化景觀為詩人畫家

的最愛尋找靈感的地方

就如一次探視大武崙古蹟時站在山頭眺望天氣忽變突見遠處海面遽雲

湧上山巒頃刻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遊湖面猶如天湖般

湖上吊橋又似橫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

立足於仙境般的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2

另有獅嶺匝雲竿林仙境古礮憶舊仙洞探幽八斗夕照暖東峽谷千

疊奇岩等新舊八景1外更有許多景點卻是常令人留連忘返而又經常興起

著畫探討意境的地方 在人文習俗上亦有許多典故不但是歷史文獻的研究亦有被作為藝術發揮的

題材廟口小吃崁仔頂魚市一年一度的中元普渡歷經戰火風雨千錘

百煉的港都的確有著鮮少人知的的意境風情在繪畫藝術上有很大研究發揮的

空間

中國山水畫與花鳥畫在構圖布局上差異性很大用筆著色處理過程廻然不

同如何去經營好山水畫作品六朝王微<敘畫>論〝披圖按牒效異山海〞2

說明山水畫不同於地形圖而是著重於畫境的表現什麼樣的景色用什麼樣筆

法用什麼形式作到筆情墨趣的意境當需探討畫理還要深悟實踐畫法如謝赫

六法論3

一氣韻生動是也 二骨法用筆是也 三應物象形是也

四隨類賦彩是也 五經營置位是也 六傳移模寫是也

在選擇研究主題時為何毅然放棄花鳥畫專長如履薄冰的捨長取短因在

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港都畫作

的渴望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都風情〞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我不敢期望有多大成就但循師古師造化深信〝勤能補拙〞研習出我藝術生

涯另一新里程而奢望有〝遷想妙得〞之收穫

1 為增添繪畫創作研究有力的素材戮力尋找閱讀文獻資料探討基隆境

1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122頁

3

界地理人文歷史的沿革期能更增進對基隆深層的認識

2 因選擇創作研究對於主題的繪畫畫境表現需多方研讀古今畫論及美學

論俾更充實自己在繪畫理論方面的知識以詮釋論證創作從孕育試繪

寫生至作品完成其過程中技法及媒材融合之研究如何表現出畫者對景物

特有的意境之觀察心得藉以驗證是否真能有「我自用我法」而有「遷想

妙得」之意外收獲

3 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

第二節 研究重點與方法

一創作研究重點

1 歷史沿革形成「港」「都」獨特人文地域景觀

本文係以中國水墨畫描繪基隆港都景觀為創作論文在開始從事寫生

繪製作品之前必須對本文研究之地域作一描述介紹因為創作要項係對景

觀畫境之表現所以對基隆地區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沿革瞭解認識方能準

確的畫出水墨畫境的港都特色

(1)從「雞籠」正名「基隆」歷史沿革

(2)「港」「都」地域景觀特色

2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概況

3 中國繪畫有關意造境生美學之畫境探討

二研究方法

基隆地域景觀包含多樣化港都之呈現完成不同風貌古蹟廟宇及

4

新舊建築海蝕奇岩及河川地質習俗慶典及風土人情均有可看性之意境

可作表現水墨畫畫境研究取之不盡之題材

主要創作研究要項及方法有

1 基隆地域形勢景觀之特色表現

基隆地形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勢不高走向逼海平地狹隘市區以

海港分東岸及西岸兩岸景觀互以襯景因此有以「一河兩岸」之構圖

畫法另有漁港即景亦有兩岸景觀互襯之構圖畫法

2 地質景觀之海蝕奇岩河川壺穴等以寫生探討山水畫皴法之運用

3 港都人文風土習俗彩繪表現

4 就實地觀察以寫生試繪後着重意境之取捨轉化為畫境表現之完成作

品以呈現基隆地域景觀之山水畫特色

謝 誌

本論文得以完成首先感謝指導教授蘇峰男教授及林進忠教授

巨細靡遺的啟示與教導歐豪年教授涂璨琳教授的批評與指導在

校期間受教於張清治老師羅振賢老師黃永川老師劉素貞老師

曾肅良老師的教誨使我在學習過程中理論觀念論文製作獲益不

少特別致敬楊式昭師母給予論文寫作的提示及提供資料特致

最誠摯的謝意

感謝在寫作過程中協助提供資料的朋友及同事們大兒子蘇家涵

在電腦技術方面的協助使我論文寫作過程中無障礙的順利進行

5

第二章 探討基隆地區繪畫藝術概況

本文係以中國水墨畫描繪基隆港都景觀為創作論文在開始從事寫生繪製

作品之前必須對本文研究之地域作一描述介紹因為創作要項係對景觀畫境之

表現所以對基隆地區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沿革瞭解認識方能準確的畫出水墨

畫境的港都特色

基隆地理位置4於台灣北部

三面環山東北通外海桶盤嶼

社寮嶼(今和平島)與對岸火

號澳(萬人堆鼻)尖端處築東西

防波提及東西碎波提為基隆港

航道出港口基隆嶼在港口處

有如天然屏幛境內三面多山

山勢逼海平地甚少面積約為

一三二平方公里餘十七世紀前

即有平埔族居住於此 圖 1 西班牙人所繪之基隆港圖(中央圖書

館臺灣分館藏)

基隆由「雞籠」正名之由來

基隆原名「雞籠」一詞見於明嘉靖時日本一鑑及萬曆四十五

年(西元一六一七年)張燮所著「東西洋考」「bullbullbullbullbull因山形似

雞龍旋由山名轉為地名」一為郁永河「裨海記遊」云「臺之東北隅

有一小山圓貌去水面十里孤懸海中以雞籠名者肖其形」一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編印 2001年 7月 4至 8頁

6

為日本安倍明義著「基隆地名研究」「雞籠山之地名係由住居社寮島

(今和平島)的原住民平埔族自稱凱達格蘭(Ketangaran)轉為地

名」後來漢人把 Ketangaran 中的 tanga省略掉即為 (凱蘭)取

其譯者為「雞籠」至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四年)本市設臺北分

府通判始改「雞籠」名為「基隆」蓋取「基地昌隆」之意語言

也和雞籠相近保留古地名的歷史意義甚為得體5

第一節 認識「雞籠」「港」「都」人文歷史及地域景觀

一人文歷史

1 西班牙荷蘭竊據至明鄭時期

基隆的開發史6隨著臺灣在明萬曆十八年(西元 1590年)被葡萄牙船發現

而讚美稱為「伊拉福爾摩沙」(ILA Formosa)意為美麗海島台灣海峽一帶即

常為西歐海上冒險家經常出沒明熹宗天啟四年(西元 1624 年)荷蘭人佔據台

灣南部繼而西班牙人後二年

佔據雞籠社寮島(今和平島)

建「聖薩爾瓦多城」設教堂

理番政建礮台廣墾植並與

大陸及日本通商至明崇禎五

年(西元 1641年)由淡水進據

臺北再沿雞籠河闢路通雞籠 圖 2西班牙人在社寮島建「聖薩爾瓦多城7」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6 有關基隆開發史亦參考洪連成《基隆開發史-崁仔頂文化》基隆基隆市政府 1997年 10月 7 圖 2錄自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8頁

7

積極經營北部使佔據南部的荷蘭人倍感威脅 後荷蘭人三次北攻雞籠終

於驅逐西班牙人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維多利亞」北荷蘭城殖民經營北台

灣直至明永曆十五年(西元 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將荷蘭人驅逐收復臺灣

設承天府隨即大陸漳泉潮惠等地居民陸續來台定居鄭成功歿其子鄭

經來臺繼任命劉國軒由海道經金包里攻入雞籠將仍佔據社寮島 21 年的荷蘭

人驅離收復北部鄭經雖想對雞籠之拓展重視但因仍一心以抗拒清軍光復中

原為急務無暇顧及後鄭氏之孫於永曆 37年(西元 1683年)降清臺灣設府

屬諸羅縣其時雞籠仍然荒蕪蓁莽清廷無意開發至清道光 21年(西元 1840

年)雖屬廳治仍未被重視僅為七百餘戶居民之漁村

2清廷治台時期

道光 21年(西元 1841年)鴉片戰爭英海軍三次由雞籠攻襲為守將邱繼

功擊退此時清廷以雞籠位於東亞航運中繼站盛產煤金礦產為英美等外國覬

覦開始重視增加軍備同治二年 (西元 1863年)雞籠成為滬尾(今淡水)副

港與打狗(今高雄)同時開發為商埠並因世界海運交通歐亞航線縮短行駛

東南亞船隻增加雞籠港價值愈趨重要同治 11年(西元 1872年)設置海防同

知掌管海防同年設煤務司從事官營煤礦同治 13年「牡丹社事件」清廷

派船政大臣沈葆楨駐台防備日本興師討番籌劃設廳治呈報朝廷以

「雞籠一區建縣治則其他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

末技之民四集海防既重亦非雜佐微員所能鎮壓若事事受成於艋

舺則又官與民交困宜設廳治之」8

遂於光緒元年(西元 1875年)設臺北分府通判雞籠漸呈興隆清光緒元年(西

元 1876年)取基地昌隆之義改「雞籠」為「基隆」光緒 10年(西元 1884年)

中法之役法將孤拔率海軍來犯因水土不服統帥及兵士病死慘重(於中正路

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5頁

8

靠海路旁仍有法國公墓)不得不議和此後清廷對臺轉為重視增修砲台及槍

砲加強海防防備並派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勵精治台

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後將基隆升格為廳分管轄基隆金包里三貂嶺石碇

四堡革新行政實施保甲整頓財政振興工礦改革墾務積極擘劃經營交

通事業於光緒 17 年鑿穿獅球嶺隧道築建經由八堵汐止南港松山至台北

大稻埕的全台第一條鐵路更積極籌劃築港當他銳意興建基隆為全台楷模惜

因新政推行受到重挫在病痛及身心俱疲之餘辭官歸養基隆興築措施就此

停止9

3日本佔據統治時期

台灣四季如春物產礦產豐饒在經濟上已能自給自足在軍事地位與澎

湖群島金門馬祖同為扼守台灣海峽之重地但因滿清政府不知重視甲午年

戰敗根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佔據台灣之後一方面計劃軍事建設

另一方面即開始實施殖民地經濟掠奪極度發展台灣農產物資工業原料供應日

本本國因此台灣便失去國際貿易之地位及重要性海運亦鮮有歐美商船來靠

泊但因基於戰略和經濟上的需要積極籌劃築港工程10計分五期建港計畫

截灣取直港灣及河流開闢運河浚深水域增設碼頭及裝卸港埠設施萬噸

船舶得以靠泊1908 年配合縱貫鐵路貫通全台來港船舶增多進口及輸出貨物

因而暢旺裝卸量遽增商旅亦以基隆為重要進出之港口帶動基隆工商業各方

面迅速興隆日本並積極建設基隆市政整建市容街道完成水電郵政鐵

路建設至 1930 年基隆已是巨輪船舶雲集商旅船員充斥燈紅酒綠擁有 8

萬餘市民的城市

4戰後光復時期

9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印行 74年 11月 9日

9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隆港因處於日軍軍需補給重要港口故為盟軍轟炸目

標破壞慘重港灣設施無一倖免港內炸沉大小船隻數百艘基隆港為之癱瘓

全市建築大半被毀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幾成廢墟

民國 34 年台灣光復後之復建工作在基隆港務局成立即着手修復及新建

工程積極打撈港內沉船疏浚航道逐步完成復舊工程港區稍具規模隨著

國內外經濟復甦來港船貨增加因應世界貨櫃化船舶噸位急增的巨輪擴建外

港第一二突堤碼頭及改建東岸碼頭增闢聯外的交通道路暢通了進出口貨

港埠設施不斷增加改善營運業務蒸蒸日上基隆港已是躍居世界排名的國際貨

櫃港港務業務蓬勃發展亦是基隆市日益興盛繁榮的動力市政建設新市區

開發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基隆已在順應經濟結構丕變之潮流已擺脫過去過

渡期之淒美哀怨港都風情假日休閒活動的重視擁有優異地理環境而孕育出獨

有的特殊風貌灣澳淺灘形成變化多端的海蝕奇岩 多處古蹟名勝景觀人

文習俗慶典的特殊帶動觀光事業的興起基隆不祇是工商業的港都亦是觀光

休閒的好去處

二地域景觀

基隆是位於基隆火山群和大屯火山群中間為沉積岩所構成之丘陵稱為基隆

丘陵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全年降雨最高達 213天雨

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十九日黑」

之諺語11基隆河正流貫於中間因受地質構造的支配丘陵作東北至西南的走

向東北端伸入海中者均受氣候及強烈海蝕成為特殊海岸地形孕育出多變化

的海蝕奇岩12不但是豐富之地質研究寶藏亦是藝術工作者最愛的研究題材

1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年 10月 12頁 1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以水墨畫畫境呈現基隆景觀將分以

1 市港及漁港之風貌

基隆三面環山北面臨海基隆河及支流由南向北蜿蜒入海山勢逼海島

嶼羅列灣澳曲折形成多個屏幛在前的天然國際商(軍)港(插圖)及漁船避

風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外木山等漁港(插圖)

圖 3 基隆港全景 圖 4 漁港

市內有基隆河支流之田寮港牛稠港蚵殻港(今

西定河)石硬港(今南榮河)等四港門13 市區於

日據時代本有多處歐州文藝復興式古建築如郵局

(插圖)14火車站(插圖)海港大樓(插圖)現

僅餘海港大樓其餘均為一般建築市容整齊因

山多平地狹隘建屋亦多依山勢而建為一 標

圖 5 郵局舊觀

圖 6 火車站舊貌 圖 7 海港大樓(僅存舊辦公大樓)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08頁 14 本章舊建物引用《基隆市志-列傳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1

準的港都山城從 1899 年起隨築港工程的陸續完成港內多處灣澳沙灘填土浚

濬改建為碼頭及增闢為平地因此市街面積增加並供發展之用市區建築街道

交通依國家建設規劃逐年改善尚屬整齊美觀基市因歷經多次外國佔據融合

了多種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時期有不同類型遺蹟留存豐富了港都的文化背景

到基隆釣魚吃海鮮批買魚貨是基隆重要產業之一基隆位於北濱海岸

線中央外有冷暖水流交會形成絕佳漁場內有多處曲折的岩岸灣澳為漁

船避風出入漁場作業最天然的漁港及漁業重鎮計有第 1類的正濱漁港八

斗子漁港第 3類的較小型的外木山漁港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及碧沙觀光

漁港等皆是體驗漁村風情的絕佳地點

2 砲台古蹟懷舊

內政部為保存中華文化資產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勘定基隆市列級古蹟

計有一級(國定)古蹟 1處二級(省定)古蹟 2處三級(市定)古蹟 4處15概

述如下

˙ 一級(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

位於中正路大沙灣山上正對基隆港口居高臨下地勢曲折險竣隱密

扼守港口正門宛如海門天險建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 1840年)其戰役為

清道光二十一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人覬覦基隆礦業派船艦進襲雞籠港為

圖 8 海門天險 圖 9 古砲

1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2

姚瑩指揮守備還擊英軍死傷甚多終不得逞光緒十年(西元 1884年)中法

戰爭雖曾發砲擊中法艦但仍遭法軍摧毀僅城門及城墻留存戰後劉銘傳鑑於

海口緊要積極購砲重建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砲臺砲

臺區內仍有舊式砲墩數座配備砲有二千觔及五百觔另墻垣兵房彈藥庫等

殘跡與城牆門上陰刻的「海門天險」四字表露著當年的悍衛海防屏障英勇戰

˙ 二級(省定)古蹟大武崙砲臺

位於大武崙山頂於清光緒年間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與東側槓子寮砲

臺及二沙灣砲臺互成犄角16日據時代曾改建過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營房有

石砌房舍及山洞兩種砲座區為按裝四門大砲現已無留存整個砲台設置可

轉動方位射角包含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為扼守港口的重要據點

圖 10大武崙砲台 圖 11 舊營舍

˙ 二級(省定)古蹟槓子寮砲臺

位於深澳坑與八斗子交界山嶺建於清

代於日據時大事修造成大型砲臺區遺址

保存完整六座砲台扼守基隆

港北部遠眺基隆嶼八斗子漁港等北部

海岸視野極佳砲臺山區清幽景美 圖 12槓子寮砲臺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3

為一瞻仰歷史兼具觀光的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獅球嶺砲臺

位於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清

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建造數

座小型砲臺之一擁有控制全港最好

的視野諸砲臺中最內部地勢最高

不僅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據點 亦是

防止敵人攻進台北盆地的前衛現無 圖 13 砲台營舍

大砲建物遺蹟所剩不多

˙ 三級(市定)古蹟白米甕砲臺

位於中山區光華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及及荷蘭佔據時期

即設有砲臺因此又有「荷蘭城砲臺」之

稱控制港口外為長形平面一字排開歷

經數十年戰役仍能可貴地保持完整地 圖 14 三座並排之砲台

勢為海拔 60公尺面對碧藍大海視野遼闊基隆嶼近在眼前除了瞻仰歷

史遺跡亦是觀海的好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

力倡設置全台鐵路時於基隆獅球嶺開鑿鐵路隧

道全長 235公尺洞內有有趣的洞內洞及依上坡

曲度弧形而鑿築鋪軌當時是台灣最艱難的工程 圖 15 獅球嶺鐵路隧道

貫通至台北光緒十七年(1891年)10月通車這已百年歷史的鐵路隧道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3: chang su-hua

2

另有獅嶺匝雲竿林仙境古礮憶舊仙洞探幽八斗夕照暖東峽谷千

疊奇岩等新舊八景1外更有許多景點卻是常令人留連忘返而又經常興起

著畫探討意境的地方 在人文習俗上亦有許多典故不但是歷史文獻的研究亦有被作為藝術發揮的

題材廟口小吃崁仔頂魚市一年一度的中元普渡歷經戰火風雨千錘

百煉的港都的確有著鮮少人知的的意境風情在繪畫藝術上有很大研究發揮的

空間

中國山水畫與花鳥畫在構圖布局上差異性很大用筆著色處理過程廻然不

同如何去經營好山水畫作品六朝王微<敘畫>論〝披圖按牒效異山海〞2

說明山水畫不同於地形圖而是著重於畫境的表現什麼樣的景色用什麼樣筆

法用什麼形式作到筆情墨趣的意境當需探討畫理還要深悟實踐畫法如謝赫

六法論3

一氣韻生動是也 二骨法用筆是也 三應物象形是也

四隨類賦彩是也 五經營置位是也 六傳移模寫是也

在選擇研究主題時為何毅然放棄花鳥畫專長如履薄冰的捨長取短因在

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港都畫作

的渴望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都風情〞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我不敢期望有多大成就但循師古師造化深信〝勤能補拙〞研習出我藝術生

涯另一新里程而奢望有〝遷想妙得〞之收穫

1 為增添繪畫創作研究有力的素材戮力尋找閱讀文獻資料探討基隆境

1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122頁

3

界地理人文歷史的沿革期能更增進對基隆深層的認識

2 因選擇創作研究對於主題的繪畫畫境表現需多方研讀古今畫論及美學

論俾更充實自己在繪畫理論方面的知識以詮釋論證創作從孕育試繪

寫生至作品完成其過程中技法及媒材融合之研究如何表現出畫者對景物

特有的意境之觀察心得藉以驗證是否真能有「我自用我法」而有「遷想

妙得」之意外收獲

3 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

第二節 研究重點與方法

一創作研究重點

1 歷史沿革形成「港」「都」獨特人文地域景觀

本文係以中國水墨畫描繪基隆港都景觀為創作論文在開始從事寫生

繪製作品之前必須對本文研究之地域作一描述介紹因為創作要項係對景

觀畫境之表現所以對基隆地區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沿革瞭解認識方能準

確的畫出水墨畫境的港都特色

(1)從「雞籠」正名「基隆」歷史沿革

(2)「港」「都」地域景觀特色

2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概況

3 中國繪畫有關意造境生美學之畫境探討

二研究方法

基隆地域景觀包含多樣化港都之呈現完成不同風貌古蹟廟宇及

4

新舊建築海蝕奇岩及河川地質習俗慶典及風土人情均有可看性之意境

可作表現水墨畫畫境研究取之不盡之題材

主要創作研究要項及方法有

1 基隆地域形勢景觀之特色表現

基隆地形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勢不高走向逼海平地狹隘市區以

海港分東岸及西岸兩岸景觀互以襯景因此有以「一河兩岸」之構圖

畫法另有漁港即景亦有兩岸景觀互襯之構圖畫法

2 地質景觀之海蝕奇岩河川壺穴等以寫生探討山水畫皴法之運用

3 港都人文風土習俗彩繪表現

4 就實地觀察以寫生試繪後着重意境之取捨轉化為畫境表現之完成作

品以呈現基隆地域景觀之山水畫特色

謝 誌

本論文得以完成首先感謝指導教授蘇峰男教授及林進忠教授

巨細靡遺的啟示與教導歐豪年教授涂璨琳教授的批評與指導在

校期間受教於張清治老師羅振賢老師黃永川老師劉素貞老師

曾肅良老師的教誨使我在學習過程中理論觀念論文製作獲益不

少特別致敬楊式昭師母給予論文寫作的提示及提供資料特致

最誠摯的謝意

感謝在寫作過程中協助提供資料的朋友及同事們大兒子蘇家涵

在電腦技術方面的協助使我論文寫作過程中無障礙的順利進行

5

第二章 探討基隆地區繪畫藝術概況

本文係以中國水墨畫描繪基隆港都景觀為創作論文在開始從事寫生繪製

作品之前必須對本文研究之地域作一描述介紹因為創作要項係對景觀畫境之

表現所以對基隆地區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沿革瞭解認識方能準確的畫出水墨

畫境的港都特色

基隆地理位置4於台灣北部

三面環山東北通外海桶盤嶼

社寮嶼(今和平島)與對岸火

號澳(萬人堆鼻)尖端處築東西

防波提及東西碎波提為基隆港

航道出港口基隆嶼在港口處

有如天然屏幛境內三面多山

山勢逼海平地甚少面積約為

一三二平方公里餘十七世紀前

即有平埔族居住於此 圖 1 西班牙人所繪之基隆港圖(中央圖書

館臺灣分館藏)

基隆由「雞籠」正名之由來

基隆原名「雞籠」一詞見於明嘉靖時日本一鑑及萬曆四十五

年(西元一六一七年)張燮所著「東西洋考」「bullbullbullbullbull因山形似

雞龍旋由山名轉為地名」一為郁永河「裨海記遊」云「臺之東北隅

有一小山圓貌去水面十里孤懸海中以雞籠名者肖其形」一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編印 2001年 7月 4至 8頁

6

為日本安倍明義著「基隆地名研究」「雞籠山之地名係由住居社寮島

(今和平島)的原住民平埔族自稱凱達格蘭(Ketangaran)轉為地

名」後來漢人把 Ketangaran 中的 tanga省略掉即為 (凱蘭)取

其譯者為「雞籠」至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四年)本市設臺北分

府通判始改「雞籠」名為「基隆」蓋取「基地昌隆」之意語言

也和雞籠相近保留古地名的歷史意義甚為得體5

第一節 認識「雞籠」「港」「都」人文歷史及地域景觀

一人文歷史

1 西班牙荷蘭竊據至明鄭時期

基隆的開發史6隨著臺灣在明萬曆十八年(西元 1590年)被葡萄牙船發現

而讚美稱為「伊拉福爾摩沙」(ILA Formosa)意為美麗海島台灣海峽一帶即

常為西歐海上冒險家經常出沒明熹宗天啟四年(西元 1624 年)荷蘭人佔據台

灣南部繼而西班牙人後二年

佔據雞籠社寮島(今和平島)

建「聖薩爾瓦多城」設教堂

理番政建礮台廣墾植並與

大陸及日本通商至明崇禎五

年(西元 1641年)由淡水進據

臺北再沿雞籠河闢路通雞籠 圖 2西班牙人在社寮島建「聖薩爾瓦多城7」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6 有關基隆開發史亦參考洪連成《基隆開發史-崁仔頂文化》基隆基隆市政府 1997年 10月 7 圖 2錄自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8頁

7

積極經營北部使佔據南部的荷蘭人倍感威脅 後荷蘭人三次北攻雞籠終

於驅逐西班牙人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維多利亞」北荷蘭城殖民經營北台

灣直至明永曆十五年(西元 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將荷蘭人驅逐收復臺灣

設承天府隨即大陸漳泉潮惠等地居民陸續來台定居鄭成功歿其子鄭

經來臺繼任命劉國軒由海道經金包里攻入雞籠將仍佔據社寮島 21 年的荷蘭

人驅離收復北部鄭經雖想對雞籠之拓展重視但因仍一心以抗拒清軍光復中

原為急務無暇顧及後鄭氏之孫於永曆 37年(西元 1683年)降清臺灣設府

屬諸羅縣其時雞籠仍然荒蕪蓁莽清廷無意開發至清道光 21年(西元 1840

年)雖屬廳治仍未被重視僅為七百餘戶居民之漁村

2清廷治台時期

道光 21年(西元 1841年)鴉片戰爭英海軍三次由雞籠攻襲為守將邱繼

功擊退此時清廷以雞籠位於東亞航運中繼站盛產煤金礦產為英美等外國覬

覦開始重視增加軍備同治二年 (西元 1863年)雞籠成為滬尾(今淡水)副

港與打狗(今高雄)同時開發為商埠並因世界海運交通歐亞航線縮短行駛

東南亞船隻增加雞籠港價值愈趨重要同治 11年(西元 1872年)設置海防同

知掌管海防同年設煤務司從事官營煤礦同治 13年「牡丹社事件」清廷

派船政大臣沈葆楨駐台防備日本興師討番籌劃設廳治呈報朝廷以

「雞籠一區建縣治則其他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

末技之民四集海防既重亦非雜佐微員所能鎮壓若事事受成於艋

舺則又官與民交困宜設廳治之」8

遂於光緒元年(西元 1875年)設臺北分府通判雞籠漸呈興隆清光緒元年(西

元 1876年)取基地昌隆之義改「雞籠」為「基隆」光緒 10年(西元 1884年)

中法之役法將孤拔率海軍來犯因水土不服統帥及兵士病死慘重(於中正路

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5頁

8

靠海路旁仍有法國公墓)不得不議和此後清廷對臺轉為重視增修砲台及槍

砲加強海防防備並派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勵精治台

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後將基隆升格為廳分管轄基隆金包里三貂嶺石碇

四堡革新行政實施保甲整頓財政振興工礦改革墾務積極擘劃經營交

通事業於光緒 17 年鑿穿獅球嶺隧道築建經由八堵汐止南港松山至台北

大稻埕的全台第一條鐵路更積極籌劃築港當他銳意興建基隆為全台楷模惜

因新政推行受到重挫在病痛及身心俱疲之餘辭官歸養基隆興築措施就此

停止9

3日本佔據統治時期

台灣四季如春物產礦產豐饒在經濟上已能自給自足在軍事地位與澎

湖群島金門馬祖同為扼守台灣海峽之重地但因滿清政府不知重視甲午年

戰敗根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佔據台灣之後一方面計劃軍事建設

另一方面即開始實施殖民地經濟掠奪極度發展台灣農產物資工業原料供應日

本本國因此台灣便失去國際貿易之地位及重要性海運亦鮮有歐美商船來靠

泊但因基於戰略和經濟上的需要積極籌劃築港工程10計分五期建港計畫

截灣取直港灣及河流開闢運河浚深水域增設碼頭及裝卸港埠設施萬噸

船舶得以靠泊1908 年配合縱貫鐵路貫通全台來港船舶增多進口及輸出貨物

因而暢旺裝卸量遽增商旅亦以基隆為重要進出之港口帶動基隆工商業各方

面迅速興隆日本並積極建設基隆市政整建市容街道完成水電郵政鐵

路建設至 1930 年基隆已是巨輪船舶雲集商旅船員充斥燈紅酒綠擁有 8

萬餘市民的城市

4戰後光復時期

9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印行 74年 11月 9日

9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隆港因處於日軍軍需補給重要港口故為盟軍轟炸目

標破壞慘重港灣設施無一倖免港內炸沉大小船隻數百艘基隆港為之癱瘓

全市建築大半被毀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幾成廢墟

民國 34 年台灣光復後之復建工作在基隆港務局成立即着手修復及新建

工程積極打撈港內沉船疏浚航道逐步完成復舊工程港區稍具規模隨著

國內外經濟復甦來港船貨增加因應世界貨櫃化船舶噸位急增的巨輪擴建外

港第一二突堤碼頭及改建東岸碼頭增闢聯外的交通道路暢通了進出口貨

港埠設施不斷增加改善營運業務蒸蒸日上基隆港已是躍居世界排名的國際貨

櫃港港務業務蓬勃發展亦是基隆市日益興盛繁榮的動力市政建設新市區

開發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基隆已在順應經濟結構丕變之潮流已擺脫過去過

渡期之淒美哀怨港都風情假日休閒活動的重視擁有優異地理環境而孕育出獨

有的特殊風貌灣澳淺灘形成變化多端的海蝕奇岩 多處古蹟名勝景觀人

文習俗慶典的特殊帶動觀光事業的興起基隆不祇是工商業的港都亦是觀光

休閒的好去處

二地域景觀

基隆是位於基隆火山群和大屯火山群中間為沉積岩所構成之丘陵稱為基隆

丘陵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全年降雨最高達 213天雨

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十九日黑」

之諺語11基隆河正流貫於中間因受地質構造的支配丘陵作東北至西南的走

向東北端伸入海中者均受氣候及強烈海蝕成為特殊海岸地形孕育出多變化

的海蝕奇岩12不但是豐富之地質研究寶藏亦是藝術工作者最愛的研究題材

1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年 10月 12頁 1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以水墨畫畫境呈現基隆景觀將分以

1 市港及漁港之風貌

基隆三面環山北面臨海基隆河及支流由南向北蜿蜒入海山勢逼海島

嶼羅列灣澳曲折形成多個屏幛在前的天然國際商(軍)港(插圖)及漁船避

風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外木山等漁港(插圖)

圖 3 基隆港全景 圖 4 漁港

市內有基隆河支流之田寮港牛稠港蚵殻港(今

西定河)石硬港(今南榮河)等四港門13 市區於

日據時代本有多處歐州文藝復興式古建築如郵局

(插圖)14火車站(插圖)海港大樓(插圖)現

僅餘海港大樓其餘均為一般建築市容整齊因

山多平地狹隘建屋亦多依山勢而建為一 標

圖 5 郵局舊觀

圖 6 火車站舊貌 圖 7 海港大樓(僅存舊辦公大樓)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08頁 14 本章舊建物引用《基隆市志-列傳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1

準的港都山城從 1899 年起隨築港工程的陸續完成港內多處灣澳沙灘填土浚

濬改建為碼頭及增闢為平地因此市街面積增加並供發展之用市區建築街道

交通依國家建設規劃逐年改善尚屬整齊美觀基市因歷經多次外國佔據融合

了多種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時期有不同類型遺蹟留存豐富了港都的文化背景

到基隆釣魚吃海鮮批買魚貨是基隆重要產業之一基隆位於北濱海岸

線中央外有冷暖水流交會形成絕佳漁場內有多處曲折的岩岸灣澳為漁

船避風出入漁場作業最天然的漁港及漁業重鎮計有第 1類的正濱漁港八

斗子漁港第 3類的較小型的外木山漁港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及碧沙觀光

漁港等皆是體驗漁村風情的絕佳地點

2 砲台古蹟懷舊

內政部為保存中華文化資產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勘定基隆市列級古蹟

計有一級(國定)古蹟 1處二級(省定)古蹟 2處三級(市定)古蹟 4處15概

述如下

˙ 一級(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

位於中正路大沙灣山上正對基隆港口居高臨下地勢曲折險竣隱密

扼守港口正門宛如海門天險建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 1840年)其戰役為

清道光二十一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人覬覦基隆礦業派船艦進襲雞籠港為

圖 8 海門天險 圖 9 古砲

1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2

姚瑩指揮守備還擊英軍死傷甚多終不得逞光緒十年(西元 1884年)中法

戰爭雖曾發砲擊中法艦但仍遭法軍摧毀僅城門及城墻留存戰後劉銘傳鑑於

海口緊要積極購砲重建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砲臺砲

臺區內仍有舊式砲墩數座配備砲有二千觔及五百觔另墻垣兵房彈藥庫等

殘跡與城牆門上陰刻的「海門天險」四字表露著當年的悍衛海防屏障英勇戰

˙ 二級(省定)古蹟大武崙砲臺

位於大武崙山頂於清光緒年間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與東側槓子寮砲

臺及二沙灣砲臺互成犄角16日據時代曾改建過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營房有

石砌房舍及山洞兩種砲座區為按裝四門大砲現已無留存整個砲台設置可

轉動方位射角包含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為扼守港口的重要據點

圖 10大武崙砲台 圖 11 舊營舍

˙ 二級(省定)古蹟槓子寮砲臺

位於深澳坑與八斗子交界山嶺建於清

代於日據時大事修造成大型砲臺區遺址

保存完整六座砲台扼守基隆

港北部遠眺基隆嶼八斗子漁港等北部

海岸視野極佳砲臺山區清幽景美 圖 12槓子寮砲臺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3

為一瞻仰歷史兼具觀光的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獅球嶺砲臺

位於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清

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建造數

座小型砲臺之一擁有控制全港最好

的視野諸砲臺中最內部地勢最高

不僅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據點 亦是

防止敵人攻進台北盆地的前衛現無 圖 13 砲台營舍

大砲建物遺蹟所剩不多

˙ 三級(市定)古蹟白米甕砲臺

位於中山區光華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及及荷蘭佔據時期

即設有砲臺因此又有「荷蘭城砲臺」之

稱控制港口外為長形平面一字排開歷

經數十年戰役仍能可貴地保持完整地 圖 14 三座並排之砲台

勢為海拔 60公尺面對碧藍大海視野遼闊基隆嶼近在眼前除了瞻仰歷

史遺跡亦是觀海的好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

力倡設置全台鐵路時於基隆獅球嶺開鑿鐵路隧

道全長 235公尺洞內有有趣的洞內洞及依上坡

曲度弧形而鑿築鋪軌當時是台灣最艱難的工程 圖 15 獅球嶺鐵路隧道

貫通至台北光緒十七年(1891年)10月通車這已百年歷史的鐵路隧道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4: chang su-hua

3

界地理人文歷史的沿革期能更增進對基隆深層的認識

2 因選擇創作研究對於主題的繪畫畫境表現需多方研讀古今畫論及美學

論俾更充實自己在繪畫理論方面的知識以詮釋論證創作從孕育試繪

寫生至作品完成其過程中技法及媒材融合之研究如何表現出畫者對景物

特有的意境之觀察心得藉以驗證是否真能有「我自用我法」而有「遷想

妙得」之意外收獲

3 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

第二節 研究重點與方法

一創作研究重點

1 歷史沿革形成「港」「都」獨特人文地域景觀

本文係以中國水墨畫描繪基隆港都景觀為創作論文在開始從事寫生

繪製作品之前必須對本文研究之地域作一描述介紹因為創作要項係對景

觀畫境之表現所以對基隆地區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沿革瞭解認識方能準

確的畫出水墨畫境的港都特色

(1)從「雞籠」正名「基隆」歷史沿革

(2)「港」「都」地域景觀特色

2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概況

3 中國繪畫有關意造境生美學之畫境探討

二研究方法

基隆地域景觀包含多樣化港都之呈現完成不同風貌古蹟廟宇及

4

新舊建築海蝕奇岩及河川地質習俗慶典及風土人情均有可看性之意境

可作表現水墨畫畫境研究取之不盡之題材

主要創作研究要項及方法有

1 基隆地域形勢景觀之特色表現

基隆地形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勢不高走向逼海平地狹隘市區以

海港分東岸及西岸兩岸景觀互以襯景因此有以「一河兩岸」之構圖

畫法另有漁港即景亦有兩岸景觀互襯之構圖畫法

2 地質景觀之海蝕奇岩河川壺穴等以寫生探討山水畫皴法之運用

3 港都人文風土習俗彩繪表現

4 就實地觀察以寫生試繪後着重意境之取捨轉化為畫境表現之完成作

品以呈現基隆地域景觀之山水畫特色

謝 誌

本論文得以完成首先感謝指導教授蘇峰男教授及林進忠教授

巨細靡遺的啟示與教導歐豪年教授涂璨琳教授的批評與指導在

校期間受教於張清治老師羅振賢老師黃永川老師劉素貞老師

曾肅良老師的教誨使我在學習過程中理論觀念論文製作獲益不

少特別致敬楊式昭師母給予論文寫作的提示及提供資料特致

最誠摯的謝意

感謝在寫作過程中協助提供資料的朋友及同事們大兒子蘇家涵

在電腦技術方面的協助使我論文寫作過程中無障礙的順利進行

5

第二章 探討基隆地區繪畫藝術概況

本文係以中國水墨畫描繪基隆港都景觀為創作論文在開始從事寫生繪製

作品之前必須對本文研究之地域作一描述介紹因為創作要項係對景觀畫境之

表現所以對基隆地區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沿革瞭解認識方能準確的畫出水墨

畫境的港都特色

基隆地理位置4於台灣北部

三面環山東北通外海桶盤嶼

社寮嶼(今和平島)與對岸火

號澳(萬人堆鼻)尖端處築東西

防波提及東西碎波提為基隆港

航道出港口基隆嶼在港口處

有如天然屏幛境內三面多山

山勢逼海平地甚少面積約為

一三二平方公里餘十七世紀前

即有平埔族居住於此 圖 1 西班牙人所繪之基隆港圖(中央圖書

館臺灣分館藏)

基隆由「雞籠」正名之由來

基隆原名「雞籠」一詞見於明嘉靖時日本一鑑及萬曆四十五

年(西元一六一七年)張燮所著「東西洋考」「bullbullbullbullbull因山形似

雞龍旋由山名轉為地名」一為郁永河「裨海記遊」云「臺之東北隅

有一小山圓貌去水面十里孤懸海中以雞籠名者肖其形」一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編印 2001年 7月 4至 8頁

6

為日本安倍明義著「基隆地名研究」「雞籠山之地名係由住居社寮島

(今和平島)的原住民平埔族自稱凱達格蘭(Ketangaran)轉為地

名」後來漢人把 Ketangaran 中的 tanga省略掉即為 (凱蘭)取

其譯者為「雞籠」至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四年)本市設臺北分

府通判始改「雞籠」名為「基隆」蓋取「基地昌隆」之意語言

也和雞籠相近保留古地名的歷史意義甚為得體5

第一節 認識「雞籠」「港」「都」人文歷史及地域景觀

一人文歷史

1 西班牙荷蘭竊據至明鄭時期

基隆的開發史6隨著臺灣在明萬曆十八年(西元 1590年)被葡萄牙船發現

而讚美稱為「伊拉福爾摩沙」(ILA Formosa)意為美麗海島台灣海峽一帶即

常為西歐海上冒險家經常出沒明熹宗天啟四年(西元 1624 年)荷蘭人佔據台

灣南部繼而西班牙人後二年

佔據雞籠社寮島(今和平島)

建「聖薩爾瓦多城」設教堂

理番政建礮台廣墾植並與

大陸及日本通商至明崇禎五

年(西元 1641年)由淡水進據

臺北再沿雞籠河闢路通雞籠 圖 2西班牙人在社寮島建「聖薩爾瓦多城7」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6 有關基隆開發史亦參考洪連成《基隆開發史-崁仔頂文化》基隆基隆市政府 1997年 10月 7 圖 2錄自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8頁

7

積極經營北部使佔據南部的荷蘭人倍感威脅 後荷蘭人三次北攻雞籠終

於驅逐西班牙人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維多利亞」北荷蘭城殖民經營北台

灣直至明永曆十五年(西元 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將荷蘭人驅逐收復臺灣

設承天府隨即大陸漳泉潮惠等地居民陸續來台定居鄭成功歿其子鄭

經來臺繼任命劉國軒由海道經金包里攻入雞籠將仍佔據社寮島 21 年的荷蘭

人驅離收復北部鄭經雖想對雞籠之拓展重視但因仍一心以抗拒清軍光復中

原為急務無暇顧及後鄭氏之孫於永曆 37年(西元 1683年)降清臺灣設府

屬諸羅縣其時雞籠仍然荒蕪蓁莽清廷無意開發至清道光 21年(西元 1840

年)雖屬廳治仍未被重視僅為七百餘戶居民之漁村

2清廷治台時期

道光 21年(西元 1841年)鴉片戰爭英海軍三次由雞籠攻襲為守將邱繼

功擊退此時清廷以雞籠位於東亞航運中繼站盛產煤金礦產為英美等外國覬

覦開始重視增加軍備同治二年 (西元 1863年)雞籠成為滬尾(今淡水)副

港與打狗(今高雄)同時開發為商埠並因世界海運交通歐亞航線縮短行駛

東南亞船隻增加雞籠港價值愈趨重要同治 11年(西元 1872年)設置海防同

知掌管海防同年設煤務司從事官營煤礦同治 13年「牡丹社事件」清廷

派船政大臣沈葆楨駐台防備日本興師討番籌劃設廳治呈報朝廷以

「雞籠一區建縣治則其他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

末技之民四集海防既重亦非雜佐微員所能鎮壓若事事受成於艋

舺則又官與民交困宜設廳治之」8

遂於光緒元年(西元 1875年)設臺北分府通判雞籠漸呈興隆清光緒元年(西

元 1876年)取基地昌隆之義改「雞籠」為「基隆」光緒 10年(西元 1884年)

中法之役法將孤拔率海軍來犯因水土不服統帥及兵士病死慘重(於中正路

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5頁

8

靠海路旁仍有法國公墓)不得不議和此後清廷對臺轉為重視增修砲台及槍

砲加強海防防備並派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勵精治台

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後將基隆升格為廳分管轄基隆金包里三貂嶺石碇

四堡革新行政實施保甲整頓財政振興工礦改革墾務積極擘劃經營交

通事業於光緒 17 年鑿穿獅球嶺隧道築建經由八堵汐止南港松山至台北

大稻埕的全台第一條鐵路更積極籌劃築港當他銳意興建基隆為全台楷模惜

因新政推行受到重挫在病痛及身心俱疲之餘辭官歸養基隆興築措施就此

停止9

3日本佔據統治時期

台灣四季如春物產礦產豐饒在經濟上已能自給自足在軍事地位與澎

湖群島金門馬祖同為扼守台灣海峽之重地但因滿清政府不知重視甲午年

戰敗根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佔據台灣之後一方面計劃軍事建設

另一方面即開始實施殖民地經濟掠奪極度發展台灣農產物資工業原料供應日

本本國因此台灣便失去國際貿易之地位及重要性海運亦鮮有歐美商船來靠

泊但因基於戰略和經濟上的需要積極籌劃築港工程10計分五期建港計畫

截灣取直港灣及河流開闢運河浚深水域增設碼頭及裝卸港埠設施萬噸

船舶得以靠泊1908 年配合縱貫鐵路貫通全台來港船舶增多進口及輸出貨物

因而暢旺裝卸量遽增商旅亦以基隆為重要進出之港口帶動基隆工商業各方

面迅速興隆日本並積極建設基隆市政整建市容街道完成水電郵政鐵

路建設至 1930 年基隆已是巨輪船舶雲集商旅船員充斥燈紅酒綠擁有 8

萬餘市民的城市

4戰後光復時期

9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印行 74年 11月 9日

9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隆港因處於日軍軍需補給重要港口故為盟軍轟炸目

標破壞慘重港灣設施無一倖免港內炸沉大小船隻數百艘基隆港為之癱瘓

全市建築大半被毀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幾成廢墟

民國 34 年台灣光復後之復建工作在基隆港務局成立即着手修復及新建

工程積極打撈港內沉船疏浚航道逐步完成復舊工程港區稍具規模隨著

國內外經濟復甦來港船貨增加因應世界貨櫃化船舶噸位急增的巨輪擴建外

港第一二突堤碼頭及改建東岸碼頭增闢聯外的交通道路暢通了進出口貨

港埠設施不斷增加改善營運業務蒸蒸日上基隆港已是躍居世界排名的國際貨

櫃港港務業務蓬勃發展亦是基隆市日益興盛繁榮的動力市政建設新市區

開發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基隆已在順應經濟結構丕變之潮流已擺脫過去過

渡期之淒美哀怨港都風情假日休閒活動的重視擁有優異地理環境而孕育出獨

有的特殊風貌灣澳淺灘形成變化多端的海蝕奇岩 多處古蹟名勝景觀人

文習俗慶典的特殊帶動觀光事業的興起基隆不祇是工商業的港都亦是觀光

休閒的好去處

二地域景觀

基隆是位於基隆火山群和大屯火山群中間為沉積岩所構成之丘陵稱為基隆

丘陵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全年降雨最高達 213天雨

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十九日黑」

之諺語11基隆河正流貫於中間因受地質構造的支配丘陵作東北至西南的走

向東北端伸入海中者均受氣候及強烈海蝕成為特殊海岸地形孕育出多變化

的海蝕奇岩12不但是豐富之地質研究寶藏亦是藝術工作者最愛的研究題材

1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年 10月 12頁 1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以水墨畫畫境呈現基隆景觀將分以

1 市港及漁港之風貌

基隆三面環山北面臨海基隆河及支流由南向北蜿蜒入海山勢逼海島

嶼羅列灣澳曲折形成多個屏幛在前的天然國際商(軍)港(插圖)及漁船避

風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外木山等漁港(插圖)

圖 3 基隆港全景 圖 4 漁港

市內有基隆河支流之田寮港牛稠港蚵殻港(今

西定河)石硬港(今南榮河)等四港門13 市區於

日據時代本有多處歐州文藝復興式古建築如郵局

(插圖)14火車站(插圖)海港大樓(插圖)現

僅餘海港大樓其餘均為一般建築市容整齊因

山多平地狹隘建屋亦多依山勢而建為一 標

圖 5 郵局舊觀

圖 6 火車站舊貌 圖 7 海港大樓(僅存舊辦公大樓)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08頁 14 本章舊建物引用《基隆市志-列傳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1

準的港都山城從 1899 年起隨築港工程的陸續完成港內多處灣澳沙灘填土浚

濬改建為碼頭及增闢為平地因此市街面積增加並供發展之用市區建築街道

交通依國家建設規劃逐年改善尚屬整齊美觀基市因歷經多次外國佔據融合

了多種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時期有不同類型遺蹟留存豐富了港都的文化背景

到基隆釣魚吃海鮮批買魚貨是基隆重要產業之一基隆位於北濱海岸

線中央外有冷暖水流交會形成絕佳漁場內有多處曲折的岩岸灣澳為漁

船避風出入漁場作業最天然的漁港及漁業重鎮計有第 1類的正濱漁港八

斗子漁港第 3類的較小型的外木山漁港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及碧沙觀光

漁港等皆是體驗漁村風情的絕佳地點

2 砲台古蹟懷舊

內政部為保存中華文化資產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勘定基隆市列級古蹟

計有一級(國定)古蹟 1處二級(省定)古蹟 2處三級(市定)古蹟 4處15概

述如下

˙ 一級(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

位於中正路大沙灣山上正對基隆港口居高臨下地勢曲折險竣隱密

扼守港口正門宛如海門天險建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 1840年)其戰役為

清道光二十一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人覬覦基隆礦業派船艦進襲雞籠港為

圖 8 海門天險 圖 9 古砲

1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2

姚瑩指揮守備還擊英軍死傷甚多終不得逞光緒十年(西元 1884年)中法

戰爭雖曾發砲擊中法艦但仍遭法軍摧毀僅城門及城墻留存戰後劉銘傳鑑於

海口緊要積極購砲重建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砲臺砲

臺區內仍有舊式砲墩數座配備砲有二千觔及五百觔另墻垣兵房彈藥庫等

殘跡與城牆門上陰刻的「海門天險」四字表露著當年的悍衛海防屏障英勇戰

˙ 二級(省定)古蹟大武崙砲臺

位於大武崙山頂於清光緒年間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與東側槓子寮砲

臺及二沙灣砲臺互成犄角16日據時代曾改建過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營房有

石砌房舍及山洞兩種砲座區為按裝四門大砲現已無留存整個砲台設置可

轉動方位射角包含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為扼守港口的重要據點

圖 10大武崙砲台 圖 11 舊營舍

˙ 二級(省定)古蹟槓子寮砲臺

位於深澳坑與八斗子交界山嶺建於清

代於日據時大事修造成大型砲臺區遺址

保存完整六座砲台扼守基隆

港北部遠眺基隆嶼八斗子漁港等北部

海岸視野極佳砲臺山區清幽景美 圖 12槓子寮砲臺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3

為一瞻仰歷史兼具觀光的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獅球嶺砲臺

位於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清

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建造數

座小型砲臺之一擁有控制全港最好

的視野諸砲臺中最內部地勢最高

不僅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據點 亦是

防止敵人攻進台北盆地的前衛現無 圖 13 砲台營舍

大砲建物遺蹟所剩不多

˙ 三級(市定)古蹟白米甕砲臺

位於中山區光華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及及荷蘭佔據時期

即設有砲臺因此又有「荷蘭城砲臺」之

稱控制港口外為長形平面一字排開歷

經數十年戰役仍能可貴地保持完整地 圖 14 三座並排之砲台

勢為海拔 60公尺面對碧藍大海視野遼闊基隆嶼近在眼前除了瞻仰歷

史遺跡亦是觀海的好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

力倡設置全台鐵路時於基隆獅球嶺開鑿鐵路隧

道全長 235公尺洞內有有趣的洞內洞及依上坡

曲度弧形而鑿築鋪軌當時是台灣最艱難的工程 圖 15 獅球嶺鐵路隧道

貫通至台北光緒十七年(1891年)10月通車這已百年歷史的鐵路隧道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5: chang su-hua

4

新舊建築海蝕奇岩及河川地質習俗慶典及風土人情均有可看性之意境

可作表現水墨畫畫境研究取之不盡之題材

主要創作研究要項及方法有

1 基隆地域形勢景觀之特色表現

基隆地形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勢不高走向逼海平地狹隘市區以

海港分東岸及西岸兩岸景觀互以襯景因此有以「一河兩岸」之構圖

畫法另有漁港即景亦有兩岸景觀互襯之構圖畫法

2 地質景觀之海蝕奇岩河川壺穴等以寫生探討山水畫皴法之運用

3 港都人文風土習俗彩繪表現

4 就實地觀察以寫生試繪後着重意境之取捨轉化為畫境表現之完成作

品以呈現基隆地域景觀之山水畫特色

謝 誌

本論文得以完成首先感謝指導教授蘇峰男教授及林進忠教授

巨細靡遺的啟示與教導歐豪年教授涂璨琳教授的批評與指導在

校期間受教於張清治老師羅振賢老師黃永川老師劉素貞老師

曾肅良老師的教誨使我在學習過程中理論觀念論文製作獲益不

少特別致敬楊式昭師母給予論文寫作的提示及提供資料特致

最誠摯的謝意

感謝在寫作過程中協助提供資料的朋友及同事們大兒子蘇家涵

在電腦技術方面的協助使我論文寫作過程中無障礙的順利進行

5

第二章 探討基隆地區繪畫藝術概況

本文係以中國水墨畫描繪基隆港都景觀為創作論文在開始從事寫生繪製

作品之前必須對本文研究之地域作一描述介紹因為創作要項係對景觀畫境之

表現所以對基隆地區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沿革瞭解認識方能準確的畫出水墨

畫境的港都特色

基隆地理位置4於台灣北部

三面環山東北通外海桶盤嶼

社寮嶼(今和平島)與對岸火

號澳(萬人堆鼻)尖端處築東西

防波提及東西碎波提為基隆港

航道出港口基隆嶼在港口處

有如天然屏幛境內三面多山

山勢逼海平地甚少面積約為

一三二平方公里餘十七世紀前

即有平埔族居住於此 圖 1 西班牙人所繪之基隆港圖(中央圖書

館臺灣分館藏)

基隆由「雞籠」正名之由來

基隆原名「雞籠」一詞見於明嘉靖時日本一鑑及萬曆四十五

年(西元一六一七年)張燮所著「東西洋考」「bullbullbullbullbull因山形似

雞龍旋由山名轉為地名」一為郁永河「裨海記遊」云「臺之東北隅

有一小山圓貌去水面十里孤懸海中以雞籠名者肖其形」一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編印 2001年 7月 4至 8頁

6

為日本安倍明義著「基隆地名研究」「雞籠山之地名係由住居社寮島

(今和平島)的原住民平埔族自稱凱達格蘭(Ketangaran)轉為地

名」後來漢人把 Ketangaran 中的 tanga省略掉即為 (凱蘭)取

其譯者為「雞籠」至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四年)本市設臺北分

府通判始改「雞籠」名為「基隆」蓋取「基地昌隆」之意語言

也和雞籠相近保留古地名的歷史意義甚為得體5

第一節 認識「雞籠」「港」「都」人文歷史及地域景觀

一人文歷史

1 西班牙荷蘭竊據至明鄭時期

基隆的開發史6隨著臺灣在明萬曆十八年(西元 1590年)被葡萄牙船發現

而讚美稱為「伊拉福爾摩沙」(ILA Formosa)意為美麗海島台灣海峽一帶即

常為西歐海上冒險家經常出沒明熹宗天啟四年(西元 1624 年)荷蘭人佔據台

灣南部繼而西班牙人後二年

佔據雞籠社寮島(今和平島)

建「聖薩爾瓦多城」設教堂

理番政建礮台廣墾植並與

大陸及日本通商至明崇禎五

年(西元 1641年)由淡水進據

臺北再沿雞籠河闢路通雞籠 圖 2西班牙人在社寮島建「聖薩爾瓦多城7」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6 有關基隆開發史亦參考洪連成《基隆開發史-崁仔頂文化》基隆基隆市政府 1997年 10月 7 圖 2錄自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8頁

7

積極經營北部使佔據南部的荷蘭人倍感威脅 後荷蘭人三次北攻雞籠終

於驅逐西班牙人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維多利亞」北荷蘭城殖民經營北台

灣直至明永曆十五年(西元 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將荷蘭人驅逐收復臺灣

設承天府隨即大陸漳泉潮惠等地居民陸續來台定居鄭成功歿其子鄭

經來臺繼任命劉國軒由海道經金包里攻入雞籠將仍佔據社寮島 21 年的荷蘭

人驅離收復北部鄭經雖想對雞籠之拓展重視但因仍一心以抗拒清軍光復中

原為急務無暇顧及後鄭氏之孫於永曆 37年(西元 1683年)降清臺灣設府

屬諸羅縣其時雞籠仍然荒蕪蓁莽清廷無意開發至清道光 21年(西元 1840

年)雖屬廳治仍未被重視僅為七百餘戶居民之漁村

2清廷治台時期

道光 21年(西元 1841年)鴉片戰爭英海軍三次由雞籠攻襲為守將邱繼

功擊退此時清廷以雞籠位於東亞航運中繼站盛產煤金礦產為英美等外國覬

覦開始重視增加軍備同治二年 (西元 1863年)雞籠成為滬尾(今淡水)副

港與打狗(今高雄)同時開發為商埠並因世界海運交通歐亞航線縮短行駛

東南亞船隻增加雞籠港價值愈趨重要同治 11年(西元 1872年)設置海防同

知掌管海防同年設煤務司從事官營煤礦同治 13年「牡丹社事件」清廷

派船政大臣沈葆楨駐台防備日本興師討番籌劃設廳治呈報朝廷以

「雞籠一區建縣治則其他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

末技之民四集海防既重亦非雜佐微員所能鎮壓若事事受成於艋

舺則又官與民交困宜設廳治之」8

遂於光緒元年(西元 1875年)設臺北分府通判雞籠漸呈興隆清光緒元年(西

元 1876年)取基地昌隆之義改「雞籠」為「基隆」光緒 10年(西元 1884年)

中法之役法將孤拔率海軍來犯因水土不服統帥及兵士病死慘重(於中正路

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5頁

8

靠海路旁仍有法國公墓)不得不議和此後清廷對臺轉為重視增修砲台及槍

砲加強海防防備並派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勵精治台

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後將基隆升格為廳分管轄基隆金包里三貂嶺石碇

四堡革新行政實施保甲整頓財政振興工礦改革墾務積極擘劃經營交

通事業於光緒 17 年鑿穿獅球嶺隧道築建經由八堵汐止南港松山至台北

大稻埕的全台第一條鐵路更積極籌劃築港當他銳意興建基隆為全台楷模惜

因新政推行受到重挫在病痛及身心俱疲之餘辭官歸養基隆興築措施就此

停止9

3日本佔據統治時期

台灣四季如春物產礦產豐饒在經濟上已能自給自足在軍事地位與澎

湖群島金門馬祖同為扼守台灣海峽之重地但因滿清政府不知重視甲午年

戰敗根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佔據台灣之後一方面計劃軍事建設

另一方面即開始實施殖民地經濟掠奪極度發展台灣農產物資工業原料供應日

本本國因此台灣便失去國際貿易之地位及重要性海運亦鮮有歐美商船來靠

泊但因基於戰略和經濟上的需要積極籌劃築港工程10計分五期建港計畫

截灣取直港灣及河流開闢運河浚深水域增設碼頭及裝卸港埠設施萬噸

船舶得以靠泊1908 年配合縱貫鐵路貫通全台來港船舶增多進口及輸出貨物

因而暢旺裝卸量遽增商旅亦以基隆為重要進出之港口帶動基隆工商業各方

面迅速興隆日本並積極建設基隆市政整建市容街道完成水電郵政鐵

路建設至 1930 年基隆已是巨輪船舶雲集商旅船員充斥燈紅酒綠擁有 8

萬餘市民的城市

4戰後光復時期

9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印行 74年 11月 9日

9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隆港因處於日軍軍需補給重要港口故為盟軍轟炸目

標破壞慘重港灣設施無一倖免港內炸沉大小船隻數百艘基隆港為之癱瘓

全市建築大半被毀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幾成廢墟

民國 34 年台灣光復後之復建工作在基隆港務局成立即着手修復及新建

工程積極打撈港內沉船疏浚航道逐步完成復舊工程港區稍具規模隨著

國內外經濟復甦來港船貨增加因應世界貨櫃化船舶噸位急增的巨輪擴建外

港第一二突堤碼頭及改建東岸碼頭增闢聯外的交通道路暢通了進出口貨

港埠設施不斷增加改善營運業務蒸蒸日上基隆港已是躍居世界排名的國際貨

櫃港港務業務蓬勃發展亦是基隆市日益興盛繁榮的動力市政建設新市區

開發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基隆已在順應經濟結構丕變之潮流已擺脫過去過

渡期之淒美哀怨港都風情假日休閒活動的重視擁有優異地理環境而孕育出獨

有的特殊風貌灣澳淺灘形成變化多端的海蝕奇岩 多處古蹟名勝景觀人

文習俗慶典的特殊帶動觀光事業的興起基隆不祇是工商業的港都亦是觀光

休閒的好去處

二地域景觀

基隆是位於基隆火山群和大屯火山群中間為沉積岩所構成之丘陵稱為基隆

丘陵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全年降雨最高達 213天雨

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十九日黑」

之諺語11基隆河正流貫於中間因受地質構造的支配丘陵作東北至西南的走

向東北端伸入海中者均受氣候及強烈海蝕成為特殊海岸地形孕育出多變化

的海蝕奇岩12不但是豐富之地質研究寶藏亦是藝術工作者最愛的研究題材

1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年 10月 12頁 1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以水墨畫畫境呈現基隆景觀將分以

1 市港及漁港之風貌

基隆三面環山北面臨海基隆河及支流由南向北蜿蜒入海山勢逼海島

嶼羅列灣澳曲折形成多個屏幛在前的天然國際商(軍)港(插圖)及漁船避

風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外木山等漁港(插圖)

圖 3 基隆港全景 圖 4 漁港

市內有基隆河支流之田寮港牛稠港蚵殻港(今

西定河)石硬港(今南榮河)等四港門13 市區於

日據時代本有多處歐州文藝復興式古建築如郵局

(插圖)14火車站(插圖)海港大樓(插圖)現

僅餘海港大樓其餘均為一般建築市容整齊因

山多平地狹隘建屋亦多依山勢而建為一 標

圖 5 郵局舊觀

圖 6 火車站舊貌 圖 7 海港大樓(僅存舊辦公大樓)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08頁 14 本章舊建物引用《基隆市志-列傳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1

準的港都山城從 1899 年起隨築港工程的陸續完成港內多處灣澳沙灘填土浚

濬改建為碼頭及增闢為平地因此市街面積增加並供發展之用市區建築街道

交通依國家建設規劃逐年改善尚屬整齊美觀基市因歷經多次外國佔據融合

了多種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時期有不同類型遺蹟留存豐富了港都的文化背景

到基隆釣魚吃海鮮批買魚貨是基隆重要產業之一基隆位於北濱海岸

線中央外有冷暖水流交會形成絕佳漁場內有多處曲折的岩岸灣澳為漁

船避風出入漁場作業最天然的漁港及漁業重鎮計有第 1類的正濱漁港八

斗子漁港第 3類的較小型的外木山漁港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及碧沙觀光

漁港等皆是體驗漁村風情的絕佳地點

2 砲台古蹟懷舊

內政部為保存中華文化資產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勘定基隆市列級古蹟

計有一級(國定)古蹟 1處二級(省定)古蹟 2處三級(市定)古蹟 4處15概

述如下

˙ 一級(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

位於中正路大沙灣山上正對基隆港口居高臨下地勢曲折險竣隱密

扼守港口正門宛如海門天險建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 1840年)其戰役為

清道光二十一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人覬覦基隆礦業派船艦進襲雞籠港為

圖 8 海門天險 圖 9 古砲

1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2

姚瑩指揮守備還擊英軍死傷甚多終不得逞光緒十年(西元 1884年)中法

戰爭雖曾發砲擊中法艦但仍遭法軍摧毀僅城門及城墻留存戰後劉銘傳鑑於

海口緊要積極購砲重建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砲臺砲

臺區內仍有舊式砲墩數座配備砲有二千觔及五百觔另墻垣兵房彈藥庫等

殘跡與城牆門上陰刻的「海門天險」四字表露著當年的悍衛海防屏障英勇戰

˙ 二級(省定)古蹟大武崙砲臺

位於大武崙山頂於清光緒年間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與東側槓子寮砲

臺及二沙灣砲臺互成犄角16日據時代曾改建過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營房有

石砌房舍及山洞兩種砲座區為按裝四門大砲現已無留存整個砲台設置可

轉動方位射角包含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為扼守港口的重要據點

圖 10大武崙砲台 圖 11 舊營舍

˙ 二級(省定)古蹟槓子寮砲臺

位於深澳坑與八斗子交界山嶺建於清

代於日據時大事修造成大型砲臺區遺址

保存完整六座砲台扼守基隆

港北部遠眺基隆嶼八斗子漁港等北部

海岸視野極佳砲臺山區清幽景美 圖 12槓子寮砲臺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3

為一瞻仰歷史兼具觀光的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獅球嶺砲臺

位於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清

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建造數

座小型砲臺之一擁有控制全港最好

的視野諸砲臺中最內部地勢最高

不僅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據點 亦是

防止敵人攻進台北盆地的前衛現無 圖 13 砲台營舍

大砲建物遺蹟所剩不多

˙ 三級(市定)古蹟白米甕砲臺

位於中山區光華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及及荷蘭佔據時期

即設有砲臺因此又有「荷蘭城砲臺」之

稱控制港口外為長形平面一字排開歷

經數十年戰役仍能可貴地保持完整地 圖 14 三座並排之砲台

勢為海拔 60公尺面對碧藍大海視野遼闊基隆嶼近在眼前除了瞻仰歷

史遺跡亦是觀海的好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

力倡設置全台鐵路時於基隆獅球嶺開鑿鐵路隧

道全長 235公尺洞內有有趣的洞內洞及依上坡

曲度弧形而鑿築鋪軌當時是台灣最艱難的工程 圖 15 獅球嶺鐵路隧道

貫通至台北光緒十七年(1891年)10月通車這已百年歷史的鐵路隧道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6: chang su-hua

謝 誌

本論文得以完成首先感謝指導教授蘇峰男教授及林進忠教授

巨細靡遺的啟示與教導歐豪年教授涂璨琳教授的批評與指導在

校期間受教於張清治老師羅振賢老師黃永川老師劉素貞老師

曾肅良老師的教誨使我在學習過程中理論觀念論文製作獲益不

少特別致敬楊式昭師母給予論文寫作的提示及提供資料特致

最誠摯的謝意

感謝在寫作過程中協助提供資料的朋友及同事們大兒子蘇家涵

在電腦技術方面的協助使我論文寫作過程中無障礙的順利進行

5

第二章 探討基隆地區繪畫藝術概況

本文係以中國水墨畫描繪基隆港都景觀為創作論文在開始從事寫生繪製

作品之前必須對本文研究之地域作一描述介紹因為創作要項係對景觀畫境之

表現所以對基隆地區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沿革瞭解認識方能準確的畫出水墨

畫境的港都特色

基隆地理位置4於台灣北部

三面環山東北通外海桶盤嶼

社寮嶼(今和平島)與對岸火

號澳(萬人堆鼻)尖端處築東西

防波提及東西碎波提為基隆港

航道出港口基隆嶼在港口處

有如天然屏幛境內三面多山

山勢逼海平地甚少面積約為

一三二平方公里餘十七世紀前

即有平埔族居住於此 圖 1 西班牙人所繪之基隆港圖(中央圖書

館臺灣分館藏)

基隆由「雞籠」正名之由來

基隆原名「雞籠」一詞見於明嘉靖時日本一鑑及萬曆四十五

年(西元一六一七年)張燮所著「東西洋考」「bullbullbullbullbull因山形似

雞龍旋由山名轉為地名」一為郁永河「裨海記遊」云「臺之東北隅

有一小山圓貌去水面十里孤懸海中以雞籠名者肖其形」一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編印 2001年 7月 4至 8頁

6

為日本安倍明義著「基隆地名研究」「雞籠山之地名係由住居社寮島

(今和平島)的原住民平埔族自稱凱達格蘭(Ketangaran)轉為地

名」後來漢人把 Ketangaran 中的 tanga省略掉即為 (凱蘭)取

其譯者為「雞籠」至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四年)本市設臺北分

府通判始改「雞籠」名為「基隆」蓋取「基地昌隆」之意語言

也和雞籠相近保留古地名的歷史意義甚為得體5

第一節 認識「雞籠」「港」「都」人文歷史及地域景觀

一人文歷史

1 西班牙荷蘭竊據至明鄭時期

基隆的開發史6隨著臺灣在明萬曆十八年(西元 1590年)被葡萄牙船發現

而讚美稱為「伊拉福爾摩沙」(ILA Formosa)意為美麗海島台灣海峽一帶即

常為西歐海上冒險家經常出沒明熹宗天啟四年(西元 1624 年)荷蘭人佔據台

灣南部繼而西班牙人後二年

佔據雞籠社寮島(今和平島)

建「聖薩爾瓦多城」設教堂

理番政建礮台廣墾植並與

大陸及日本通商至明崇禎五

年(西元 1641年)由淡水進據

臺北再沿雞籠河闢路通雞籠 圖 2西班牙人在社寮島建「聖薩爾瓦多城7」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6 有關基隆開發史亦參考洪連成《基隆開發史-崁仔頂文化》基隆基隆市政府 1997年 10月 7 圖 2錄自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8頁

7

積極經營北部使佔據南部的荷蘭人倍感威脅 後荷蘭人三次北攻雞籠終

於驅逐西班牙人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維多利亞」北荷蘭城殖民經營北台

灣直至明永曆十五年(西元 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將荷蘭人驅逐收復臺灣

設承天府隨即大陸漳泉潮惠等地居民陸續來台定居鄭成功歿其子鄭

經來臺繼任命劉國軒由海道經金包里攻入雞籠將仍佔據社寮島 21 年的荷蘭

人驅離收復北部鄭經雖想對雞籠之拓展重視但因仍一心以抗拒清軍光復中

原為急務無暇顧及後鄭氏之孫於永曆 37年(西元 1683年)降清臺灣設府

屬諸羅縣其時雞籠仍然荒蕪蓁莽清廷無意開發至清道光 21年(西元 1840

年)雖屬廳治仍未被重視僅為七百餘戶居民之漁村

2清廷治台時期

道光 21年(西元 1841年)鴉片戰爭英海軍三次由雞籠攻襲為守將邱繼

功擊退此時清廷以雞籠位於東亞航運中繼站盛產煤金礦產為英美等外國覬

覦開始重視增加軍備同治二年 (西元 1863年)雞籠成為滬尾(今淡水)副

港與打狗(今高雄)同時開發為商埠並因世界海運交通歐亞航線縮短行駛

東南亞船隻增加雞籠港價值愈趨重要同治 11年(西元 1872年)設置海防同

知掌管海防同年設煤務司從事官營煤礦同治 13年「牡丹社事件」清廷

派船政大臣沈葆楨駐台防備日本興師討番籌劃設廳治呈報朝廷以

「雞籠一區建縣治則其他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

末技之民四集海防既重亦非雜佐微員所能鎮壓若事事受成於艋

舺則又官與民交困宜設廳治之」8

遂於光緒元年(西元 1875年)設臺北分府通判雞籠漸呈興隆清光緒元年(西

元 1876年)取基地昌隆之義改「雞籠」為「基隆」光緒 10年(西元 1884年)

中法之役法將孤拔率海軍來犯因水土不服統帥及兵士病死慘重(於中正路

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5頁

8

靠海路旁仍有法國公墓)不得不議和此後清廷對臺轉為重視增修砲台及槍

砲加強海防防備並派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勵精治台

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後將基隆升格為廳分管轄基隆金包里三貂嶺石碇

四堡革新行政實施保甲整頓財政振興工礦改革墾務積極擘劃經營交

通事業於光緒 17 年鑿穿獅球嶺隧道築建經由八堵汐止南港松山至台北

大稻埕的全台第一條鐵路更積極籌劃築港當他銳意興建基隆為全台楷模惜

因新政推行受到重挫在病痛及身心俱疲之餘辭官歸養基隆興築措施就此

停止9

3日本佔據統治時期

台灣四季如春物產礦產豐饒在經濟上已能自給自足在軍事地位與澎

湖群島金門馬祖同為扼守台灣海峽之重地但因滿清政府不知重視甲午年

戰敗根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佔據台灣之後一方面計劃軍事建設

另一方面即開始實施殖民地經濟掠奪極度發展台灣農產物資工業原料供應日

本本國因此台灣便失去國際貿易之地位及重要性海運亦鮮有歐美商船來靠

泊但因基於戰略和經濟上的需要積極籌劃築港工程10計分五期建港計畫

截灣取直港灣及河流開闢運河浚深水域增設碼頭及裝卸港埠設施萬噸

船舶得以靠泊1908 年配合縱貫鐵路貫通全台來港船舶增多進口及輸出貨物

因而暢旺裝卸量遽增商旅亦以基隆為重要進出之港口帶動基隆工商業各方

面迅速興隆日本並積極建設基隆市政整建市容街道完成水電郵政鐵

路建設至 1930 年基隆已是巨輪船舶雲集商旅船員充斥燈紅酒綠擁有 8

萬餘市民的城市

4戰後光復時期

9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印行 74年 11月 9日

9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隆港因處於日軍軍需補給重要港口故為盟軍轟炸目

標破壞慘重港灣設施無一倖免港內炸沉大小船隻數百艘基隆港為之癱瘓

全市建築大半被毀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幾成廢墟

民國 34 年台灣光復後之復建工作在基隆港務局成立即着手修復及新建

工程積極打撈港內沉船疏浚航道逐步完成復舊工程港區稍具規模隨著

國內外經濟復甦來港船貨增加因應世界貨櫃化船舶噸位急增的巨輪擴建外

港第一二突堤碼頭及改建東岸碼頭增闢聯外的交通道路暢通了進出口貨

港埠設施不斷增加改善營運業務蒸蒸日上基隆港已是躍居世界排名的國際貨

櫃港港務業務蓬勃發展亦是基隆市日益興盛繁榮的動力市政建設新市區

開發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基隆已在順應經濟結構丕變之潮流已擺脫過去過

渡期之淒美哀怨港都風情假日休閒活動的重視擁有優異地理環境而孕育出獨

有的特殊風貌灣澳淺灘形成變化多端的海蝕奇岩 多處古蹟名勝景觀人

文習俗慶典的特殊帶動觀光事業的興起基隆不祇是工商業的港都亦是觀光

休閒的好去處

二地域景觀

基隆是位於基隆火山群和大屯火山群中間為沉積岩所構成之丘陵稱為基隆

丘陵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全年降雨最高達 213天雨

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十九日黑」

之諺語11基隆河正流貫於中間因受地質構造的支配丘陵作東北至西南的走

向東北端伸入海中者均受氣候及強烈海蝕成為特殊海岸地形孕育出多變化

的海蝕奇岩12不但是豐富之地質研究寶藏亦是藝術工作者最愛的研究題材

1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年 10月 12頁 1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以水墨畫畫境呈現基隆景觀將分以

1 市港及漁港之風貌

基隆三面環山北面臨海基隆河及支流由南向北蜿蜒入海山勢逼海島

嶼羅列灣澳曲折形成多個屏幛在前的天然國際商(軍)港(插圖)及漁船避

風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外木山等漁港(插圖)

圖 3 基隆港全景 圖 4 漁港

市內有基隆河支流之田寮港牛稠港蚵殻港(今

西定河)石硬港(今南榮河)等四港門13 市區於

日據時代本有多處歐州文藝復興式古建築如郵局

(插圖)14火車站(插圖)海港大樓(插圖)現

僅餘海港大樓其餘均為一般建築市容整齊因

山多平地狹隘建屋亦多依山勢而建為一 標

圖 5 郵局舊觀

圖 6 火車站舊貌 圖 7 海港大樓(僅存舊辦公大樓)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08頁 14 本章舊建物引用《基隆市志-列傳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1

準的港都山城從 1899 年起隨築港工程的陸續完成港內多處灣澳沙灘填土浚

濬改建為碼頭及增闢為平地因此市街面積增加並供發展之用市區建築街道

交通依國家建設規劃逐年改善尚屬整齊美觀基市因歷經多次外國佔據融合

了多種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時期有不同類型遺蹟留存豐富了港都的文化背景

到基隆釣魚吃海鮮批買魚貨是基隆重要產業之一基隆位於北濱海岸

線中央外有冷暖水流交會形成絕佳漁場內有多處曲折的岩岸灣澳為漁

船避風出入漁場作業最天然的漁港及漁業重鎮計有第 1類的正濱漁港八

斗子漁港第 3類的較小型的外木山漁港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及碧沙觀光

漁港等皆是體驗漁村風情的絕佳地點

2 砲台古蹟懷舊

內政部為保存中華文化資產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勘定基隆市列級古蹟

計有一級(國定)古蹟 1處二級(省定)古蹟 2處三級(市定)古蹟 4處15概

述如下

˙ 一級(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

位於中正路大沙灣山上正對基隆港口居高臨下地勢曲折險竣隱密

扼守港口正門宛如海門天險建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 1840年)其戰役為

清道光二十一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人覬覦基隆礦業派船艦進襲雞籠港為

圖 8 海門天險 圖 9 古砲

1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2

姚瑩指揮守備還擊英軍死傷甚多終不得逞光緒十年(西元 1884年)中法

戰爭雖曾發砲擊中法艦但仍遭法軍摧毀僅城門及城墻留存戰後劉銘傳鑑於

海口緊要積極購砲重建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砲臺砲

臺區內仍有舊式砲墩數座配備砲有二千觔及五百觔另墻垣兵房彈藥庫等

殘跡與城牆門上陰刻的「海門天險」四字表露著當年的悍衛海防屏障英勇戰

˙ 二級(省定)古蹟大武崙砲臺

位於大武崙山頂於清光緒年間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與東側槓子寮砲

臺及二沙灣砲臺互成犄角16日據時代曾改建過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營房有

石砌房舍及山洞兩種砲座區為按裝四門大砲現已無留存整個砲台設置可

轉動方位射角包含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為扼守港口的重要據點

圖 10大武崙砲台 圖 11 舊營舍

˙ 二級(省定)古蹟槓子寮砲臺

位於深澳坑與八斗子交界山嶺建於清

代於日據時大事修造成大型砲臺區遺址

保存完整六座砲台扼守基隆

港北部遠眺基隆嶼八斗子漁港等北部

海岸視野極佳砲臺山區清幽景美 圖 12槓子寮砲臺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3

為一瞻仰歷史兼具觀光的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獅球嶺砲臺

位於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清

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建造數

座小型砲臺之一擁有控制全港最好

的視野諸砲臺中最內部地勢最高

不僅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據點 亦是

防止敵人攻進台北盆地的前衛現無 圖 13 砲台營舍

大砲建物遺蹟所剩不多

˙ 三級(市定)古蹟白米甕砲臺

位於中山區光華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及及荷蘭佔據時期

即設有砲臺因此又有「荷蘭城砲臺」之

稱控制港口外為長形平面一字排開歷

經數十年戰役仍能可貴地保持完整地 圖 14 三座並排之砲台

勢為海拔 60公尺面對碧藍大海視野遼闊基隆嶼近在眼前除了瞻仰歷

史遺跡亦是觀海的好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

力倡設置全台鐵路時於基隆獅球嶺開鑿鐵路隧

道全長 235公尺洞內有有趣的洞內洞及依上坡

曲度弧形而鑿築鋪軌當時是台灣最艱難的工程 圖 15 獅球嶺鐵路隧道

貫通至台北光緒十七年(1891年)10月通車這已百年歷史的鐵路隧道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7: chang su-hua

5

第二章 探討基隆地區繪畫藝術概況

本文係以中國水墨畫描繪基隆港都景觀為創作論文在開始從事寫生繪製

作品之前必須對本文研究之地域作一描述介紹因為創作要項係對景觀畫境之

表現所以對基隆地區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沿革瞭解認識方能準確的畫出水墨

畫境的港都特色

基隆地理位置4於台灣北部

三面環山東北通外海桶盤嶼

社寮嶼(今和平島)與對岸火

號澳(萬人堆鼻)尖端處築東西

防波提及東西碎波提為基隆港

航道出港口基隆嶼在港口處

有如天然屏幛境內三面多山

山勢逼海平地甚少面積約為

一三二平方公里餘十七世紀前

即有平埔族居住於此 圖 1 西班牙人所繪之基隆港圖(中央圖書

館臺灣分館藏)

基隆由「雞籠」正名之由來

基隆原名「雞籠」一詞見於明嘉靖時日本一鑑及萬曆四十五

年(西元一六一七年)張燮所著「東西洋考」「bullbullbullbullbull因山形似

雞龍旋由山名轉為地名」一為郁永河「裨海記遊」云「臺之東北隅

有一小山圓貌去水面十里孤懸海中以雞籠名者肖其形」一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編印 2001年 7月 4至 8頁

6

為日本安倍明義著「基隆地名研究」「雞籠山之地名係由住居社寮島

(今和平島)的原住民平埔族自稱凱達格蘭(Ketangaran)轉為地

名」後來漢人把 Ketangaran 中的 tanga省略掉即為 (凱蘭)取

其譯者為「雞籠」至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四年)本市設臺北分

府通判始改「雞籠」名為「基隆」蓋取「基地昌隆」之意語言

也和雞籠相近保留古地名的歷史意義甚為得體5

第一節 認識「雞籠」「港」「都」人文歷史及地域景觀

一人文歷史

1 西班牙荷蘭竊據至明鄭時期

基隆的開發史6隨著臺灣在明萬曆十八年(西元 1590年)被葡萄牙船發現

而讚美稱為「伊拉福爾摩沙」(ILA Formosa)意為美麗海島台灣海峽一帶即

常為西歐海上冒險家經常出沒明熹宗天啟四年(西元 1624 年)荷蘭人佔據台

灣南部繼而西班牙人後二年

佔據雞籠社寮島(今和平島)

建「聖薩爾瓦多城」設教堂

理番政建礮台廣墾植並與

大陸及日本通商至明崇禎五

年(西元 1641年)由淡水進據

臺北再沿雞籠河闢路通雞籠 圖 2西班牙人在社寮島建「聖薩爾瓦多城7」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6 有關基隆開發史亦參考洪連成《基隆開發史-崁仔頂文化》基隆基隆市政府 1997年 10月 7 圖 2錄自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8頁

7

積極經營北部使佔據南部的荷蘭人倍感威脅 後荷蘭人三次北攻雞籠終

於驅逐西班牙人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維多利亞」北荷蘭城殖民經營北台

灣直至明永曆十五年(西元 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將荷蘭人驅逐收復臺灣

設承天府隨即大陸漳泉潮惠等地居民陸續來台定居鄭成功歿其子鄭

經來臺繼任命劉國軒由海道經金包里攻入雞籠將仍佔據社寮島 21 年的荷蘭

人驅離收復北部鄭經雖想對雞籠之拓展重視但因仍一心以抗拒清軍光復中

原為急務無暇顧及後鄭氏之孫於永曆 37年(西元 1683年)降清臺灣設府

屬諸羅縣其時雞籠仍然荒蕪蓁莽清廷無意開發至清道光 21年(西元 1840

年)雖屬廳治仍未被重視僅為七百餘戶居民之漁村

2清廷治台時期

道光 21年(西元 1841年)鴉片戰爭英海軍三次由雞籠攻襲為守將邱繼

功擊退此時清廷以雞籠位於東亞航運中繼站盛產煤金礦產為英美等外國覬

覦開始重視增加軍備同治二年 (西元 1863年)雞籠成為滬尾(今淡水)副

港與打狗(今高雄)同時開發為商埠並因世界海運交通歐亞航線縮短行駛

東南亞船隻增加雞籠港價值愈趨重要同治 11年(西元 1872年)設置海防同

知掌管海防同年設煤務司從事官營煤礦同治 13年「牡丹社事件」清廷

派船政大臣沈葆楨駐台防備日本興師討番籌劃設廳治呈報朝廷以

「雞籠一區建縣治則其他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

末技之民四集海防既重亦非雜佐微員所能鎮壓若事事受成於艋

舺則又官與民交困宜設廳治之」8

遂於光緒元年(西元 1875年)設臺北分府通判雞籠漸呈興隆清光緒元年(西

元 1876年)取基地昌隆之義改「雞籠」為「基隆」光緒 10年(西元 1884年)

中法之役法將孤拔率海軍來犯因水土不服統帥及兵士病死慘重(於中正路

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5頁

8

靠海路旁仍有法國公墓)不得不議和此後清廷對臺轉為重視增修砲台及槍

砲加強海防防備並派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勵精治台

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後將基隆升格為廳分管轄基隆金包里三貂嶺石碇

四堡革新行政實施保甲整頓財政振興工礦改革墾務積極擘劃經營交

通事業於光緒 17 年鑿穿獅球嶺隧道築建經由八堵汐止南港松山至台北

大稻埕的全台第一條鐵路更積極籌劃築港當他銳意興建基隆為全台楷模惜

因新政推行受到重挫在病痛及身心俱疲之餘辭官歸養基隆興築措施就此

停止9

3日本佔據統治時期

台灣四季如春物產礦產豐饒在經濟上已能自給自足在軍事地位與澎

湖群島金門馬祖同為扼守台灣海峽之重地但因滿清政府不知重視甲午年

戰敗根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佔據台灣之後一方面計劃軍事建設

另一方面即開始實施殖民地經濟掠奪極度發展台灣農產物資工業原料供應日

本本國因此台灣便失去國際貿易之地位及重要性海運亦鮮有歐美商船來靠

泊但因基於戰略和經濟上的需要積極籌劃築港工程10計分五期建港計畫

截灣取直港灣及河流開闢運河浚深水域增設碼頭及裝卸港埠設施萬噸

船舶得以靠泊1908 年配合縱貫鐵路貫通全台來港船舶增多進口及輸出貨物

因而暢旺裝卸量遽增商旅亦以基隆為重要進出之港口帶動基隆工商業各方

面迅速興隆日本並積極建設基隆市政整建市容街道完成水電郵政鐵

路建設至 1930 年基隆已是巨輪船舶雲集商旅船員充斥燈紅酒綠擁有 8

萬餘市民的城市

4戰後光復時期

9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印行 74年 11月 9日

9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隆港因處於日軍軍需補給重要港口故為盟軍轟炸目

標破壞慘重港灣設施無一倖免港內炸沉大小船隻數百艘基隆港為之癱瘓

全市建築大半被毀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幾成廢墟

民國 34 年台灣光復後之復建工作在基隆港務局成立即着手修復及新建

工程積極打撈港內沉船疏浚航道逐步完成復舊工程港區稍具規模隨著

國內外經濟復甦來港船貨增加因應世界貨櫃化船舶噸位急增的巨輪擴建外

港第一二突堤碼頭及改建東岸碼頭增闢聯外的交通道路暢通了進出口貨

港埠設施不斷增加改善營運業務蒸蒸日上基隆港已是躍居世界排名的國際貨

櫃港港務業務蓬勃發展亦是基隆市日益興盛繁榮的動力市政建設新市區

開發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基隆已在順應經濟結構丕變之潮流已擺脫過去過

渡期之淒美哀怨港都風情假日休閒活動的重視擁有優異地理環境而孕育出獨

有的特殊風貌灣澳淺灘形成變化多端的海蝕奇岩 多處古蹟名勝景觀人

文習俗慶典的特殊帶動觀光事業的興起基隆不祇是工商業的港都亦是觀光

休閒的好去處

二地域景觀

基隆是位於基隆火山群和大屯火山群中間為沉積岩所構成之丘陵稱為基隆

丘陵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全年降雨最高達 213天雨

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十九日黑」

之諺語11基隆河正流貫於中間因受地質構造的支配丘陵作東北至西南的走

向東北端伸入海中者均受氣候及強烈海蝕成為特殊海岸地形孕育出多變化

的海蝕奇岩12不但是豐富之地質研究寶藏亦是藝術工作者最愛的研究題材

1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年 10月 12頁 1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以水墨畫畫境呈現基隆景觀將分以

1 市港及漁港之風貌

基隆三面環山北面臨海基隆河及支流由南向北蜿蜒入海山勢逼海島

嶼羅列灣澳曲折形成多個屏幛在前的天然國際商(軍)港(插圖)及漁船避

風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外木山等漁港(插圖)

圖 3 基隆港全景 圖 4 漁港

市內有基隆河支流之田寮港牛稠港蚵殻港(今

西定河)石硬港(今南榮河)等四港門13 市區於

日據時代本有多處歐州文藝復興式古建築如郵局

(插圖)14火車站(插圖)海港大樓(插圖)現

僅餘海港大樓其餘均為一般建築市容整齊因

山多平地狹隘建屋亦多依山勢而建為一 標

圖 5 郵局舊觀

圖 6 火車站舊貌 圖 7 海港大樓(僅存舊辦公大樓)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08頁 14 本章舊建物引用《基隆市志-列傳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1

準的港都山城從 1899 年起隨築港工程的陸續完成港內多處灣澳沙灘填土浚

濬改建為碼頭及增闢為平地因此市街面積增加並供發展之用市區建築街道

交通依國家建設規劃逐年改善尚屬整齊美觀基市因歷經多次外國佔據融合

了多種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時期有不同類型遺蹟留存豐富了港都的文化背景

到基隆釣魚吃海鮮批買魚貨是基隆重要產業之一基隆位於北濱海岸

線中央外有冷暖水流交會形成絕佳漁場內有多處曲折的岩岸灣澳為漁

船避風出入漁場作業最天然的漁港及漁業重鎮計有第 1類的正濱漁港八

斗子漁港第 3類的較小型的外木山漁港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及碧沙觀光

漁港等皆是體驗漁村風情的絕佳地點

2 砲台古蹟懷舊

內政部為保存中華文化資產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勘定基隆市列級古蹟

計有一級(國定)古蹟 1處二級(省定)古蹟 2處三級(市定)古蹟 4處15概

述如下

˙ 一級(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

位於中正路大沙灣山上正對基隆港口居高臨下地勢曲折險竣隱密

扼守港口正門宛如海門天險建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 1840年)其戰役為

清道光二十一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人覬覦基隆礦業派船艦進襲雞籠港為

圖 8 海門天險 圖 9 古砲

1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2

姚瑩指揮守備還擊英軍死傷甚多終不得逞光緒十年(西元 1884年)中法

戰爭雖曾發砲擊中法艦但仍遭法軍摧毀僅城門及城墻留存戰後劉銘傳鑑於

海口緊要積極購砲重建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砲臺砲

臺區內仍有舊式砲墩數座配備砲有二千觔及五百觔另墻垣兵房彈藥庫等

殘跡與城牆門上陰刻的「海門天險」四字表露著當年的悍衛海防屏障英勇戰

˙ 二級(省定)古蹟大武崙砲臺

位於大武崙山頂於清光緒年間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與東側槓子寮砲

臺及二沙灣砲臺互成犄角16日據時代曾改建過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營房有

石砌房舍及山洞兩種砲座區為按裝四門大砲現已無留存整個砲台設置可

轉動方位射角包含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為扼守港口的重要據點

圖 10大武崙砲台 圖 11 舊營舍

˙ 二級(省定)古蹟槓子寮砲臺

位於深澳坑與八斗子交界山嶺建於清

代於日據時大事修造成大型砲臺區遺址

保存完整六座砲台扼守基隆

港北部遠眺基隆嶼八斗子漁港等北部

海岸視野極佳砲臺山區清幽景美 圖 12槓子寮砲臺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3

為一瞻仰歷史兼具觀光的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獅球嶺砲臺

位於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清

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建造數

座小型砲臺之一擁有控制全港最好

的視野諸砲臺中最內部地勢最高

不僅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據點 亦是

防止敵人攻進台北盆地的前衛現無 圖 13 砲台營舍

大砲建物遺蹟所剩不多

˙ 三級(市定)古蹟白米甕砲臺

位於中山區光華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及及荷蘭佔據時期

即設有砲臺因此又有「荷蘭城砲臺」之

稱控制港口外為長形平面一字排開歷

經數十年戰役仍能可貴地保持完整地 圖 14 三座並排之砲台

勢為海拔 60公尺面對碧藍大海視野遼闊基隆嶼近在眼前除了瞻仰歷

史遺跡亦是觀海的好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

力倡設置全台鐵路時於基隆獅球嶺開鑿鐵路隧

道全長 235公尺洞內有有趣的洞內洞及依上坡

曲度弧形而鑿築鋪軌當時是台灣最艱難的工程 圖 15 獅球嶺鐵路隧道

貫通至台北光緒十七年(1891年)10月通車這已百年歷史的鐵路隧道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8: chang su-hua

6

為日本安倍明義著「基隆地名研究」「雞籠山之地名係由住居社寮島

(今和平島)的原住民平埔族自稱凱達格蘭(Ketangaran)轉為地

名」後來漢人把 Ketangaran 中的 tanga省略掉即為 (凱蘭)取

其譯者為「雞籠」至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四年)本市設臺北分

府通判始改「雞籠」名為「基隆」蓋取「基地昌隆」之意語言

也和雞籠相近保留古地名的歷史意義甚為得體5

第一節 認識「雞籠」「港」「都」人文歷史及地域景觀

一人文歷史

1 西班牙荷蘭竊據至明鄭時期

基隆的開發史6隨著臺灣在明萬曆十八年(西元 1590年)被葡萄牙船發現

而讚美稱為「伊拉福爾摩沙」(ILA Formosa)意為美麗海島台灣海峽一帶即

常為西歐海上冒險家經常出沒明熹宗天啟四年(西元 1624 年)荷蘭人佔據台

灣南部繼而西班牙人後二年

佔據雞籠社寮島(今和平島)

建「聖薩爾瓦多城」設教堂

理番政建礮台廣墾植並與

大陸及日本通商至明崇禎五

年(西元 1641年)由淡水進據

臺北再沿雞籠河闢路通雞籠 圖 2西班牙人在社寮島建「聖薩爾瓦多城7」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6 有關基隆開發史亦參考洪連成《基隆開發史-崁仔頂文化》基隆基隆市政府 1997年 10月 7 圖 2錄自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8頁

7

積極經營北部使佔據南部的荷蘭人倍感威脅 後荷蘭人三次北攻雞籠終

於驅逐西班牙人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維多利亞」北荷蘭城殖民經營北台

灣直至明永曆十五年(西元 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將荷蘭人驅逐收復臺灣

設承天府隨即大陸漳泉潮惠等地居民陸續來台定居鄭成功歿其子鄭

經來臺繼任命劉國軒由海道經金包里攻入雞籠將仍佔據社寮島 21 年的荷蘭

人驅離收復北部鄭經雖想對雞籠之拓展重視但因仍一心以抗拒清軍光復中

原為急務無暇顧及後鄭氏之孫於永曆 37年(西元 1683年)降清臺灣設府

屬諸羅縣其時雞籠仍然荒蕪蓁莽清廷無意開發至清道光 21年(西元 1840

年)雖屬廳治仍未被重視僅為七百餘戶居民之漁村

2清廷治台時期

道光 21年(西元 1841年)鴉片戰爭英海軍三次由雞籠攻襲為守將邱繼

功擊退此時清廷以雞籠位於東亞航運中繼站盛產煤金礦產為英美等外國覬

覦開始重視增加軍備同治二年 (西元 1863年)雞籠成為滬尾(今淡水)副

港與打狗(今高雄)同時開發為商埠並因世界海運交通歐亞航線縮短行駛

東南亞船隻增加雞籠港價值愈趨重要同治 11年(西元 1872年)設置海防同

知掌管海防同年設煤務司從事官營煤礦同治 13年「牡丹社事件」清廷

派船政大臣沈葆楨駐台防備日本興師討番籌劃設廳治呈報朝廷以

「雞籠一區建縣治則其他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

末技之民四集海防既重亦非雜佐微員所能鎮壓若事事受成於艋

舺則又官與民交困宜設廳治之」8

遂於光緒元年(西元 1875年)設臺北分府通判雞籠漸呈興隆清光緒元年(西

元 1876年)取基地昌隆之義改「雞籠」為「基隆」光緒 10年(西元 1884年)

中法之役法將孤拔率海軍來犯因水土不服統帥及兵士病死慘重(於中正路

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5頁

8

靠海路旁仍有法國公墓)不得不議和此後清廷對臺轉為重視增修砲台及槍

砲加強海防防備並派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勵精治台

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後將基隆升格為廳分管轄基隆金包里三貂嶺石碇

四堡革新行政實施保甲整頓財政振興工礦改革墾務積極擘劃經營交

通事業於光緒 17 年鑿穿獅球嶺隧道築建經由八堵汐止南港松山至台北

大稻埕的全台第一條鐵路更積極籌劃築港當他銳意興建基隆為全台楷模惜

因新政推行受到重挫在病痛及身心俱疲之餘辭官歸養基隆興築措施就此

停止9

3日本佔據統治時期

台灣四季如春物產礦產豐饒在經濟上已能自給自足在軍事地位與澎

湖群島金門馬祖同為扼守台灣海峽之重地但因滿清政府不知重視甲午年

戰敗根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佔據台灣之後一方面計劃軍事建設

另一方面即開始實施殖民地經濟掠奪極度發展台灣農產物資工業原料供應日

本本國因此台灣便失去國際貿易之地位及重要性海運亦鮮有歐美商船來靠

泊但因基於戰略和經濟上的需要積極籌劃築港工程10計分五期建港計畫

截灣取直港灣及河流開闢運河浚深水域增設碼頭及裝卸港埠設施萬噸

船舶得以靠泊1908 年配合縱貫鐵路貫通全台來港船舶增多進口及輸出貨物

因而暢旺裝卸量遽增商旅亦以基隆為重要進出之港口帶動基隆工商業各方

面迅速興隆日本並積極建設基隆市政整建市容街道完成水電郵政鐵

路建設至 1930 年基隆已是巨輪船舶雲集商旅船員充斥燈紅酒綠擁有 8

萬餘市民的城市

4戰後光復時期

9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印行 74年 11月 9日

9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隆港因處於日軍軍需補給重要港口故為盟軍轟炸目

標破壞慘重港灣設施無一倖免港內炸沉大小船隻數百艘基隆港為之癱瘓

全市建築大半被毀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幾成廢墟

民國 34 年台灣光復後之復建工作在基隆港務局成立即着手修復及新建

工程積極打撈港內沉船疏浚航道逐步完成復舊工程港區稍具規模隨著

國內外經濟復甦來港船貨增加因應世界貨櫃化船舶噸位急增的巨輪擴建外

港第一二突堤碼頭及改建東岸碼頭增闢聯外的交通道路暢通了進出口貨

港埠設施不斷增加改善營運業務蒸蒸日上基隆港已是躍居世界排名的國際貨

櫃港港務業務蓬勃發展亦是基隆市日益興盛繁榮的動力市政建設新市區

開發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基隆已在順應經濟結構丕變之潮流已擺脫過去過

渡期之淒美哀怨港都風情假日休閒活動的重視擁有優異地理環境而孕育出獨

有的特殊風貌灣澳淺灘形成變化多端的海蝕奇岩 多處古蹟名勝景觀人

文習俗慶典的特殊帶動觀光事業的興起基隆不祇是工商業的港都亦是觀光

休閒的好去處

二地域景觀

基隆是位於基隆火山群和大屯火山群中間為沉積岩所構成之丘陵稱為基隆

丘陵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全年降雨最高達 213天雨

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十九日黑」

之諺語11基隆河正流貫於中間因受地質構造的支配丘陵作東北至西南的走

向東北端伸入海中者均受氣候及強烈海蝕成為特殊海岸地形孕育出多變化

的海蝕奇岩12不但是豐富之地質研究寶藏亦是藝術工作者最愛的研究題材

1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年 10月 12頁 1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以水墨畫畫境呈現基隆景觀將分以

1 市港及漁港之風貌

基隆三面環山北面臨海基隆河及支流由南向北蜿蜒入海山勢逼海島

嶼羅列灣澳曲折形成多個屏幛在前的天然國際商(軍)港(插圖)及漁船避

風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外木山等漁港(插圖)

圖 3 基隆港全景 圖 4 漁港

市內有基隆河支流之田寮港牛稠港蚵殻港(今

西定河)石硬港(今南榮河)等四港門13 市區於

日據時代本有多處歐州文藝復興式古建築如郵局

(插圖)14火車站(插圖)海港大樓(插圖)現

僅餘海港大樓其餘均為一般建築市容整齊因

山多平地狹隘建屋亦多依山勢而建為一 標

圖 5 郵局舊觀

圖 6 火車站舊貌 圖 7 海港大樓(僅存舊辦公大樓)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08頁 14 本章舊建物引用《基隆市志-列傳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1

準的港都山城從 1899 年起隨築港工程的陸續完成港內多處灣澳沙灘填土浚

濬改建為碼頭及增闢為平地因此市街面積增加並供發展之用市區建築街道

交通依國家建設規劃逐年改善尚屬整齊美觀基市因歷經多次外國佔據融合

了多種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時期有不同類型遺蹟留存豐富了港都的文化背景

到基隆釣魚吃海鮮批買魚貨是基隆重要產業之一基隆位於北濱海岸

線中央外有冷暖水流交會形成絕佳漁場內有多處曲折的岩岸灣澳為漁

船避風出入漁場作業最天然的漁港及漁業重鎮計有第 1類的正濱漁港八

斗子漁港第 3類的較小型的外木山漁港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及碧沙觀光

漁港等皆是體驗漁村風情的絕佳地點

2 砲台古蹟懷舊

內政部為保存中華文化資產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勘定基隆市列級古蹟

計有一級(國定)古蹟 1處二級(省定)古蹟 2處三級(市定)古蹟 4處15概

述如下

˙ 一級(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

位於中正路大沙灣山上正對基隆港口居高臨下地勢曲折險竣隱密

扼守港口正門宛如海門天險建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 1840年)其戰役為

清道光二十一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人覬覦基隆礦業派船艦進襲雞籠港為

圖 8 海門天險 圖 9 古砲

1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2

姚瑩指揮守備還擊英軍死傷甚多終不得逞光緒十年(西元 1884年)中法

戰爭雖曾發砲擊中法艦但仍遭法軍摧毀僅城門及城墻留存戰後劉銘傳鑑於

海口緊要積極購砲重建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砲臺砲

臺區內仍有舊式砲墩數座配備砲有二千觔及五百觔另墻垣兵房彈藥庫等

殘跡與城牆門上陰刻的「海門天險」四字表露著當年的悍衛海防屏障英勇戰

˙ 二級(省定)古蹟大武崙砲臺

位於大武崙山頂於清光緒年間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與東側槓子寮砲

臺及二沙灣砲臺互成犄角16日據時代曾改建過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營房有

石砌房舍及山洞兩種砲座區為按裝四門大砲現已無留存整個砲台設置可

轉動方位射角包含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為扼守港口的重要據點

圖 10大武崙砲台 圖 11 舊營舍

˙ 二級(省定)古蹟槓子寮砲臺

位於深澳坑與八斗子交界山嶺建於清

代於日據時大事修造成大型砲臺區遺址

保存完整六座砲台扼守基隆

港北部遠眺基隆嶼八斗子漁港等北部

海岸視野極佳砲臺山區清幽景美 圖 12槓子寮砲臺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3

為一瞻仰歷史兼具觀光的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獅球嶺砲臺

位於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清

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建造數

座小型砲臺之一擁有控制全港最好

的視野諸砲臺中最內部地勢最高

不僅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據點 亦是

防止敵人攻進台北盆地的前衛現無 圖 13 砲台營舍

大砲建物遺蹟所剩不多

˙ 三級(市定)古蹟白米甕砲臺

位於中山區光華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及及荷蘭佔據時期

即設有砲臺因此又有「荷蘭城砲臺」之

稱控制港口外為長形平面一字排開歷

經數十年戰役仍能可貴地保持完整地 圖 14 三座並排之砲台

勢為海拔 60公尺面對碧藍大海視野遼闊基隆嶼近在眼前除了瞻仰歷

史遺跡亦是觀海的好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

力倡設置全台鐵路時於基隆獅球嶺開鑿鐵路隧

道全長 235公尺洞內有有趣的洞內洞及依上坡

曲度弧形而鑿築鋪軌當時是台灣最艱難的工程 圖 15 獅球嶺鐵路隧道

貫通至台北光緒十七年(1891年)10月通車這已百年歷史的鐵路隧道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9: chang su-hua

7

積極經營北部使佔據南部的荷蘭人倍感威脅 後荷蘭人三次北攻雞籠終

於驅逐西班牙人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維多利亞」北荷蘭城殖民經營北台

灣直至明永曆十五年(西元 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將荷蘭人驅逐收復臺灣

設承天府隨即大陸漳泉潮惠等地居民陸續來台定居鄭成功歿其子鄭

經來臺繼任命劉國軒由海道經金包里攻入雞籠將仍佔據社寮島 21 年的荷蘭

人驅離收復北部鄭經雖想對雞籠之拓展重視但因仍一心以抗拒清軍光復中

原為急務無暇顧及後鄭氏之孫於永曆 37年(西元 1683年)降清臺灣設府

屬諸羅縣其時雞籠仍然荒蕪蓁莽清廷無意開發至清道光 21年(西元 1840

年)雖屬廳治仍未被重視僅為七百餘戶居民之漁村

2清廷治台時期

道光 21年(西元 1841年)鴉片戰爭英海軍三次由雞籠攻襲為守將邱繼

功擊退此時清廷以雞籠位於東亞航運中繼站盛產煤金礦產為英美等外國覬

覦開始重視增加軍備同治二年 (西元 1863年)雞籠成為滬尾(今淡水)副

港與打狗(今高雄)同時開發為商埠並因世界海運交通歐亞航線縮短行駛

東南亞船隻增加雞籠港價值愈趨重要同治 11年(西元 1872年)設置海防同

知掌管海防同年設煤務司從事官營煤礦同治 13年「牡丹社事件」清廷

派船政大臣沈葆楨駐台防備日本興師討番籌劃設廳治呈報朝廷以

「雞籠一區建縣治則其他不足而通商以後竟成都會且煤務方興

末技之民四集海防既重亦非雜佐微員所能鎮壓若事事受成於艋

舺則又官與民交困宜設廳治之」8

遂於光緒元年(西元 1875年)設臺北分府通判雞籠漸呈興隆清光緒元年(西

元 1876年)取基地昌隆之義改「雞籠」為「基隆」光緒 10年(西元 1884年)

中法之役法將孤拔率海軍來犯因水土不服統帥及兵士病死慘重(於中正路

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境界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5頁

8

靠海路旁仍有法國公墓)不得不議和此後清廷對臺轉為重視增修砲台及槍

砲加強海防防備並派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勵精治台

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後將基隆升格為廳分管轄基隆金包里三貂嶺石碇

四堡革新行政實施保甲整頓財政振興工礦改革墾務積極擘劃經營交

通事業於光緒 17 年鑿穿獅球嶺隧道築建經由八堵汐止南港松山至台北

大稻埕的全台第一條鐵路更積極籌劃築港當他銳意興建基隆為全台楷模惜

因新政推行受到重挫在病痛及身心俱疲之餘辭官歸養基隆興築措施就此

停止9

3日本佔據統治時期

台灣四季如春物產礦產豐饒在經濟上已能自給自足在軍事地位與澎

湖群島金門馬祖同為扼守台灣海峽之重地但因滿清政府不知重視甲午年

戰敗根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佔據台灣之後一方面計劃軍事建設

另一方面即開始實施殖民地經濟掠奪極度發展台灣農產物資工業原料供應日

本本國因此台灣便失去國際貿易之地位及重要性海運亦鮮有歐美商船來靠

泊但因基於戰略和經濟上的需要積極籌劃築港工程10計分五期建港計畫

截灣取直港灣及河流開闢運河浚深水域增設碼頭及裝卸港埠設施萬噸

船舶得以靠泊1908 年配合縱貫鐵路貫通全台來港船舶增多進口及輸出貨物

因而暢旺裝卸量遽增商旅亦以基隆為重要進出之港口帶動基隆工商業各方

面迅速興隆日本並積極建設基隆市政整建市容街道完成水電郵政鐵

路建設至 1930 年基隆已是巨輪船舶雲集商旅船員充斥燈紅酒綠擁有 8

萬餘市民的城市

4戰後光復時期

9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印行 74年 11月 9日

9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隆港因處於日軍軍需補給重要港口故為盟軍轟炸目

標破壞慘重港灣設施無一倖免港內炸沉大小船隻數百艘基隆港為之癱瘓

全市建築大半被毀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幾成廢墟

民國 34 年台灣光復後之復建工作在基隆港務局成立即着手修復及新建

工程積極打撈港內沉船疏浚航道逐步完成復舊工程港區稍具規模隨著

國內外經濟復甦來港船貨增加因應世界貨櫃化船舶噸位急增的巨輪擴建外

港第一二突堤碼頭及改建東岸碼頭增闢聯外的交通道路暢通了進出口貨

港埠設施不斷增加改善營運業務蒸蒸日上基隆港已是躍居世界排名的國際貨

櫃港港務業務蓬勃發展亦是基隆市日益興盛繁榮的動力市政建設新市區

開發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基隆已在順應經濟結構丕變之潮流已擺脫過去過

渡期之淒美哀怨港都風情假日休閒活動的重視擁有優異地理環境而孕育出獨

有的特殊風貌灣澳淺灘形成變化多端的海蝕奇岩 多處古蹟名勝景觀人

文習俗慶典的特殊帶動觀光事業的興起基隆不祇是工商業的港都亦是觀光

休閒的好去處

二地域景觀

基隆是位於基隆火山群和大屯火山群中間為沉積岩所構成之丘陵稱為基隆

丘陵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全年降雨最高達 213天雨

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十九日黑」

之諺語11基隆河正流貫於中間因受地質構造的支配丘陵作東北至西南的走

向東北端伸入海中者均受氣候及強烈海蝕成為特殊海岸地形孕育出多變化

的海蝕奇岩12不但是豐富之地質研究寶藏亦是藝術工作者最愛的研究題材

1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年 10月 12頁 1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以水墨畫畫境呈現基隆景觀將分以

1 市港及漁港之風貌

基隆三面環山北面臨海基隆河及支流由南向北蜿蜒入海山勢逼海島

嶼羅列灣澳曲折形成多個屏幛在前的天然國際商(軍)港(插圖)及漁船避

風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外木山等漁港(插圖)

圖 3 基隆港全景 圖 4 漁港

市內有基隆河支流之田寮港牛稠港蚵殻港(今

西定河)石硬港(今南榮河)等四港門13 市區於

日據時代本有多處歐州文藝復興式古建築如郵局

(插圖)14火車站(插圖)海港大樓(插圖)現

僅餘海港大樓其餘均為一般建築市容整齊因

山多平地狹隘建屋亦多依山勢而建為一 標

圖 5 郵局舊觀

圖 6 火車站舊貌 圖 7 海港大樓(僅存舊辦公大樓)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08頁 14 本章舊建物引用《基隆市志-列傳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1

準的港都山城從 1899 年起隨築港工程的陸續完成港內多處灣澳沙灘填土浚

濬改建為碼頭及增闢為平地因此市街面積增加並供發展之用市區建築街道

交通依國家建設規劃逐年改善尚屬整齊美觀基市因歷經多次外國佔據融合

了多種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時期有不同類型遺蹟留存豐富了港都的文化背景

到基隆釣魚吃海鮮批買魚貨是基隆重要產業之一基隆位於北濱海岸

線中央外有冷暖水流交會形成絕佳漁場內有多處曲折的岩岸灣澳為漁

船避風出入漁場作業最天然的漁港及漁業重鎮計有第 1類的正濱漁港八

斗子漁港第 3類的較小型的外木山漁港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及碧沙觀光

漁港等皆是體驗漁村風情的絕佳地點

2 砲台古蹟懷舊

內政部為保存中華文化資產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勘定基隆市列級古蹟

計有一級(國定)古蹟 1處二級(省定)古蹟 2處三級(市定)古蹟 4處15概

述如下

˙ 一級(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

位於中正路大沙灣山上正對基隆港口居高臨下地勢曲折險竣隱密

扼守港口正門宛如海門天險建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 1840年)其戰役為

清道光二十一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人覬覦基隆礦業派船艦進襲雞籠港為

圖 8 海門天險 圖 9 古砲

1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2

姚瑩指揮守備還擊英軍死傷甚多終不得逞光緒十年(西元 1884年)中法

戰爭雖曾發砲擊中法艦但仍遭法軍摧毀僅城門及城墻留存戰後劉銘傳鑑於

海口緊要積極購砲重建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砲臺砲

臺區內仍有舊式砲墩數座配備砲有二千觔及五百觔另墻垣兵房彈藥庫等

殘跡與城牆門上陰刻的「海門天險」四字表露著當年的悍衛海防屏障英勇戰

˙ 二級(省定)古蹟大武崙砲臺

位於大武崙山頂於清光緒年間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與東側槓子寮砲

臺及二沙灣砲臺互成犄角16日據時代曾改建過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營房有

石砌房舍及山洞兩種砲座區為按裝四門大砲現已無留存整個砲台設置可

轉動方位射角包含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為扼守港口的重要據點

圖 10大武崙砲台 圖 11 舊營舍

˙ 二級(省定)古蹟槓子寮砲臺

位於深澳坑與八斗子交界山嶺建於清

代於日據時大事修造成大型砲臺區遺址

保存完整六座砲台扼守基隆

港北部遠眺基隆嶼八斗子漁港等北部

海岸視野極佳砲臺山區清幽景美 圖 12槓子寮砲臺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3

為一瞻仰歷史兼具觀光的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獅球嶺砲臺

位於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清

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建造數

座小型砲臺之一擁有控制全港最好

的視野諸砲臺中最內部地勢最高

不僅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據點 亦是

防止敵人攻進台北盆地的前衛現無 圖 13 砲台營舍

大砲建物遺蹟所剩不多

˙ 三級(市定)古蹟白米甕砲臺

位於中山區光華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及及荷蘭佔據時期

即設有砲臺因此又有「荷蘭城砲臺」之

稱控制港口外為長形平面一字排開歷

經數十年戰役仍能可貴地保持完整地 圖 14 三座並排之砲台

勢為海拔 60公尺面對碧藍大海視野遼闊基隆嶼近在眼前除了瞻仰歷

史遺跡亦是觀海的好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

力倡設置全台鐵路時於基隆獅球嶺開鑿鐵路隧

道全長 235公尺洞內有有趣的洞內洞及依上坡

曲度弧形而鑿築鋪軌當時是台灣最艱難的工程 圖 15 獅球嶺鐵路隧道

貫通至台北光緒十七年(1891年)10月通車這已百年歷史的鐵路隧道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10: chang su-hua

8

靠海路旁仍有法國公墓)不得不議和此後清廷對臺轉為重視增修砲台及槍

砲加強海防防備並派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勵精治台

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後將基隆升格為廳分管轄基隆金包里三貂嶺石碇

四堡革新行政實施保甲整頓財政振興工礦改革墾務積極擘劃經營交

通事業於光緒 17 年鑿穿獅球嶺隧道築建經由八堵汐止南港松山至台北

大稻埕的全台第一條鐵路更積極籌劃築港當他銳意興建基隆為全台楷模惜

因新政推行受到重挫在病痛及身心俱疲之餘辭官歸養基隆興築措施就此

停止9

3日本佔據統治時期

台灣四季如春物產礦產豐饒在經濟上已能自給自足在軍事地位與澎

湖群島金門馬祖同為扼守台灣海峽之重地但因滿清政府不知重視甲午年

戰敗根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佔據台灣之後一方面計劃軍事建設

另一方面即開始實施殖民地經濟掠奪極度發展台灣農產物資工業原料供應日

本本國因此台灣便失去國際貿易之地位及重要性海運亦鮮有歐美商船來靠

泊但因基於戰略和經濟上的需要積極籌劃築港工程10計分五期建港計畫

截灣取直港灣及河流開闢運河浚深水域增設碼頭及裝卸港埠設施萬噸

船舶得以靠泊1908 年配合縱貫鐵路貫通全台來港船舶增多進口及輸出貨物

因而暢旺裝卸量遽增商旅亦以基隆為重要進出之港口帶動基隆工商業各方

面迅速興隆日本並積極建設基隆市政整建市容街道完成水電郵政鐵

路建設至 1930 年基隆已是巨輪船舶雲集商旅船員充斥燈紅酒綠擁有 8

萬餘市民的城市

4戰後光復時期

9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印行 74年 11月 9日

9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隆港因處於日軍軍需補給重要港口故為盟軍轟炸目

標破壞慘重港灣設施無一倖免港內炸沉大小船隻數百艘基隆港為之癱瘓

全市建築大半被毀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幾成廢墟

民國 34 年台灣光復後之復建工作在基隆港務局成立即着手修復及新建

工程積極打撈港內沉船疏浚航道逐步完成復舊工程港區稍具規模隨著

國內外經濟復甦來港船貨增加因應世界貨櫃化船舶噸位急增的巨輪擴建外

港第一二突堤碼頭及改建東岸碼頭增闢聯外的交通道路暢通了進出口貨

港埠設施不斷增加改善營運業務蒸蒸日上基隆港已是躍居世界排名的國際貨

櫃港港務業務蓬勃發展亦是基隆市日益興盛繁榮的動力市政建設新市區

開發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基隆已在順應經濟結構丕變之潮流已擺脫過去過

渡期之淒美哀怨港都風情假日休閒活動的重視擁有優異地理環境而孕育出獨

有的特殊風貌灣澳淺灘形成變化多端的海蝕奇岩 多處古蹟名勝景觀人

文習俗慶典的特殊帶動觀光事業的興起基隆不祇是工商業的港都亦是觀光

休閒的好去處

二地域景觀

基隆是位於基隆火山群和大屯火山群中間為沉積岩所構成之丘陵稱為基隆

丘陵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全年降雨最高達 213天雨

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十九日黑」

之諺語11基隆河正流貫於中間因受地質構造的支配丘陵作東北至西南的走

向東北端伸入海中者均受氣候及強烈海蝕成為特殊海岸地形孕育出多變化

的海蝕奇岩12不但是豐富之地質研究寶藏亦是藝術工作者最愛的研究題材

1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年 10月 12頁 1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以水墨畫畫境呈現基隆景觀將分以

1 市港及漁港之風貌

基隆三面環山北面臨海基隆河及支流由南向北蜿蜒入海山勢逼海島

嶼羅列灣澳曲折形成多個屏幛在前的天然國際商(軍)港(插圖)及漁船避

風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外木山等漁港(插圖)

圖 3 基隆港全景 圖 4 漁港

市內有基隆河支流之田寮港牛稠港蚵殻港(今

西定河)石硬港(今南榮河)等四港門13 市區於

日據時代本有多處歐州文藝復興式古建築如郵局

(插圖)14火車站(插圖)海港大樓(插圖)現

僅餘海港大樓其餘均為一般建築市容整齊因

山多平地狹隘建屋亦多依山勢而建為一 標

圖 5 郵局舊觀

圖 6 火車站舊貌 圖 7 海港大樓(僅存舊辦公大樓)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08頁 14 本章舊建物引用《基隆市志-列傳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1

準的港都山城從 1899 年起隨築港工程的陸續完成港內多處灣澳沙灘填土浚

濬改建為碼頭及增闢為平地因此市街面積增加並供發展之用市區建築街道

交通依國家建設規劃逐年改善尚屬整齊美觀基市因歷經多次外國佔據融合

了多種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時期有不同類型遺蹟留存豐富了港都的文化背景

到基隆釣魚吃海鮮批買魚貨是基隆重要產業之一基隆位於北濱海岸

線中央外有冷暖水流交會形成絕佳漁場內有多處曲折的岩岸灣澳為漁

船避風出入漁場作業最天然的漁港及漁業重鎮計有第 1類的正濱漁港八

斗子漁港第 3類的較小型的外木山漁港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及碧沙觀光

漁港等皆是體驗漁村風情的絕佳地點

2 砲台古蹟懷舊

內政部為保存中華文化資產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勘定基隆市列級古蹟

計有一級(國定)古蹟 1處二級(省定)古蹟 2處三級(市定)古蹟 4處15概

述如下

˙ 一級(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

位於中正路大沙灣山上正對基隆港口居高臨下地勢曲折險竣隱密

扼守港口正門宛如海門天險建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 1840年)其戰役為

清道光二十一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人覬覦基隆礦業派船艦進襲雞籠港為

圖 8 海門天險 圖 9 古砲

1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2

姚瑩指揮守備還擊英軍死傷甚多終不得逞光緒十年(西元 1884年)中法

戰爭雖曾發砲擊中法艦但仍遭法軍摧毀僅城門及城墻留存戰後劉銘傳鑑於

海口緊要積極購砲重建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砲臺砲

臺區內仍有舊式砲墩數座配備砲有二千觔及五百觔另墻垣兵房彈藥庫等

殘跡與城牆門上陰刻的「海門天險」四字表露著當年的悍衛海防屏障英勇戰

˙ 二級(省定)古蹟大武崙砲臺

位於大武崙山頂於清光緒年間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與東側槓子寮砲

臺及二沙灣砲臺互成犄角16日據時代曾改建過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營房有

石砌房舍及山洞兩種砲座區為按裝四門大砲現已無留存整個砲台設置可

轉動方位射角包含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為扼守港口的重要據點

圖 10大武崙砲台 圖 11 舊營舍

˙ 二級(省定)古蹟槓子寮砲臺

位於深澳坑與八斗子交界山嶺建於清

代於日據時大事修造成大型砲臺區遺址

保存完整六座砲台扼守基隆

港北部遠眺基隆嶼八斗子漁港等北部

海岸視野極佳砲臺山區清幽景美 圖 12槓子寮砲臺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3

為一瞻仰歷史兼具觀光的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獅球嶺砲臺

位於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清

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建造數

座小型砲臺之一擁有控制全港最好

的視野諸砲臺中最內部地勢最高

不僅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據點 亦是

防止敵人攻進台北盆地的前衛現無 圖 13 砲台營舍

大砲建物遺蹟所剩不多

˙ 三級(市定)古蹟白米甕砲臺

位於中山區光華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及及荷蘭佔據時期

即設有砲臺因此又有「荷蘭城砲臺」之

稱控制港口外為長形平面一字排開歷

經數十年戰役仍能可貴地保持完整地 圖 14 三座並排之砲台

勢為海拔 60公尺面對碧藍大海視野遼闊基隆嶼近在眼前除了瞻仰歷

史遺跡亦是觀海的好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

力倡設置全台鐵路時於基隆獅球嶺開鑿鐵路隧

道全長 235公尺洞內有有趣的洞內洞及依上坡

曲度弧形而鑿築鋪軌當時是台灣最艱難的工程 圖 15 獅球嶺鐵路隧道

貫通至台北光緒十七年(1891年)10月通車這已百年歷史的鐵路隧道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11: chang su-hua

9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隆港因處於日軍軍需補給重要港口故為盟軍轟炸目

標破壞慘重港灣設施無一倖免港內炸沉大小船隻數百艘基隆港為之癱瘓

全市建築大半被毀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幾成廢墟

民國 34 年台灣光復後之復建工作在基隆港務局成立即着手修復及新建

工程積極打撈港內沉船疏浚航道逐步完成復舊工程港區稍具規模隨著

國內外經濟復甦來港船貨增加因應世界貨櫃化船舶噸位急增的巨輪擴建外

港第一二突堤碼頭及改建東岸碼頭增闢聯外的交通道路暢通了進出口貨

港埠設施不斷增加改善營運業務蒸蒸日上基隆港已是躍居世界排名的國際貨

櫃港港務業務蓬勃發展亦是基隆市日益興盛繁榮的動力市政建設新市區

開發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基隆已在順應經濟結構丕變之潮流已擺脫過去過

渡期之淒美哀怨港都風情假日休閒活動的重視擁有優異地理環境而孕育出獨

有的特殊風貌灣澳淺灘形成變化多端的海蝕奇岩 多處古蹟名勝景觀人

文習俗慶典的特殊帶動觀光事業的興起基隆不祇是工商業的港都亦是觀光

休閒的好去處

二地域景觀

基隆是位於基隆火山群和大屯火山群中間為沉積岩所構成之丘陵稱為基隆

丘陵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全年降雨最高達 213天雨

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十九日黑」

之諺語11基隆河正流貫於中間因受地質構造的支配丘陵作東北至西南的走

向東北端伸入海中者均受氣候及強烈海蝕成為特殊海岸地形孕育出多變化

的海蝕奇岩12不但是豐富之地質研究寶藏亦是藝術工作者最愛的研究題材

1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年 10月 12頁 1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年 04月

10

以水墨畫畫境呈現基隆景觀將分以

1 市港及漁港之風貌

基隆三面環山北面臨海基隆河及支流由南向北蜿蜒入海山勢逼海島

嶼羅列灣澳曲折形成多個屏幛在前的天然國際商(軍)港(插圖)及漁船避

風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外木山等漁港(插圖)

圖 3 基隆港全景 圖 4 漁港

市內有基隆河支流之田寮港牛稠港蚵殻港(今

西定河)石硬港(今南榮河)等四港門13 市區於

日據時代本有多處歐州文藝復興式古建築如郵局

(插圖)14火車站(插圖)海港大樓(插圖)現

僅餘海港大樓其餘均為一般建築市容整齊因

山多平地狹隘建屋亦多依山勢而建為一 標

圖 5 郵局舊觀

圖 6 火車站舊貌 圖 7 海港大樓(僅存舊辦公大樓)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08頁 14 本章舊建物引用《基隆市志-列傳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1

準的港都山城從 1899 年起隨築港工程的陸續完成港內多處灣澳沙灘填土浚

濬改建為碼頭及增闢為平地因此市街面積增加並供發展之用市區建築街道

交通依國家建設規劃逐年改善尚屬整齊美觀基市因歷經多次外國佔據融合

了多種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時期有不同類型遺蹟留存豐富了港都的文化背景

到基隆釣魚吃海鮮批買魚貨是基隆重要產業之一基隆位於北濱海岸

線中央外有冷暖水流交會形成絕佳漁場內有多處曲折的岩岸灣澳為漁

船避風出入漁場作業最天然的漁港及漁業重鎮計有第 1類的正濱漁港八

斗子漁港第 3類的較小型的外木山漁港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及碧沙觀光

漁港等皆是體驗漁村風情的絕佳地點

2 砲台古蹟懷舊

內政部為保存中華文化資產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勘定基隆市列級古蹟

計有一級(國定)古蹟 1處二級(省定)古蹟 2處三級(市定)古蹟 4處15概

述如下

˙ 一級(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

位於中正路大沙灣山上正對基隆港口居高臨下地勢曲折險竣隱密

扼守港口正門宛如海門天險建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 1840年)其戰役為

清道光二十一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人覬覦基隆礦業派船艦進襲雞籠港為

圖 8 海門天險 圖 9 古砲

1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2

姚瑩指揮守備還擊英軍死傷甚多終不得逞光緒十年(西元 1884年)中法

戰爭雖曾發砲擊中法艦但仍遭法軍摧毀僅城門及城墻留存戰後劉銘傳鑑於

海口緊要積極購砲重建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砲臺砲

臺區內仍有舊式砲墩數座配備砲有二千觔及五百觔另墻垣兵房彈藥庫等

殘跡與城牆門上陰刻的「海門天險」四字表露著當年的悍衛海防屏障英勇戰

˙ 二級(省定)古蹟大武崙砲臺

位於大武崙山頂於清光緒年間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與東側槓子寮砲

臺及二沙灣砲臺互成犄角16日據時代曾改建過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營房有

石砌房舍及山洞兩種砲座區為按裝四門大砲現已無留存整個砲台設置可

轉動方位射角包含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為扼守港口的重要據點

圖 10大武崙砲台 圖 11 舊營舍

˙ 二級(省定)古蹟槓子寮砲臺

位於深澳坑與八斗子交界山嶺建於清

代於日據時大事修造成大型砲臺區遺址

保存完整六座砲台扼守基隆

港北部遠眺基隆嶼八斗子漁港等北部

海岸視野極佳砲臺山區清幽景美 圖 12槓子寮砲臺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3

為一瞻仰歷史兼具觀光的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獅球嶺砲臺

位於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清

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建造數

座小型砲臺之一擁有控制全港最好

的視野諸砲臺中最內部地勢最高

不僅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據點 亦是

防止敵人攻進台北盆地的前衛現無 圖 13 砲台營舍

大砲建物遺蹟所剩不多

˙ 三級(市定)古蹟白米甕砲臺

位於中山區光華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及及荷蘭佔據時期

即設有砲臺因此又有「荷蘭城砲臺」之

稱控制港口外為長形平面一字排開歷

經數十年戰役仍能可貴地保持完整地 圖 14 三座並排之砲台

勢為海拔 60公尺面對碧藍大海視野遼闊基隆嶼近在眼前除了瞻仰歷

史遺跡亦是觀海的好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

力倡設置全台鐵路時於基隆獅球嶺開鑿鐵路隧

道全長 235公尺洞內有有趣的洞內洞及依上坡

曲度弧形而鑿築鋪軌當時是台灣最艱難的工程 圖 15 獅球嶺鐵路隧道

貫通至台北光緒十七年(1891年)10月通車這已百年歷史的鐵路隧道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12: chang su-hua

10

以水墨畫畫境呈現基隆景觀將分以

1 市港及漁港之風貌

基隆三面環山北面臨海基隆河及支流由南向北蜿蜒入海山勢逼海島

嶼羅列灣澳曲折形成多個屏幛在前的天然國際商(軍)港(插圖)及漁船避

風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外木山等漁港(插圖)

圖 3 基隆港全景 圖 4 漁港

市內有基隆河支流之田寮港牛稠港蚵殻港(今

西定河)石硬港(今南榮河)等四港門13 市區於

日據時代本有多處歐州文藝復興式古建築如郵局

(插圖)14火車站(插圖)海港大樓(插圖)現

僅餘海港大樓其餘均為一般建築市容整齊因

山多平地狹隘建屋亦多依山勢而建為一 標

圖 5 郵局舊觀

圖 6 火車站舊貌 圖 7 海港大樓(僅存舊辦公大樓)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08頁 14 本章舊建物引用《基隆市志-列傳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1

準的港都山城從 1899 年起隨築港工程的陸續完成港內多處灣澳沙灘填土浚

濬改建為碼頭及增闢為平地因此市街面積增加並供發展之用市區建築街道

交通依國家建設規劃逐年改善尚屬整齊美觀基市因歷經多次外國佔據融合

了多種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時期有不同類型遺蹟留存豐富了港都的文化背景

到基隆釣魚吃海鮮批買魚貨是基隆重要產業之一基隆位於北濱海岸

線中央外有冷暖水流交會形成絕佳漁場內有多處曲折的岩岸灣澳為漁

船避風出入漁場作業最天然的漁港及漁業重鎮計有第 1類的正濱漁港八

斗子漁港第 3類的較小型的外木山漁港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及碧沙觀光

漁港等皆是體驗漁村風情的絕佳地點

2 砲台古蹟懷舊

內政部為保存中華文化資產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勘定基隆市列級古蹟

計有一級(國定)古蹟 1處二級(省定)古蹟 2處三級(市定)古蹟 4處15概

述如下

˙ 一級(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

位於中正路大沙灣山上正對基隆港口居高臨下地勢曲折險竣隱密

扼守港口正門宛如海門天險建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 1840年)其戰役為

清道光二十一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人覬覦基隆礦業派船艦進襲雞籠港為

圖 8 海門天險 圖 9 古砲

1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2

姚瑩指揮守備還擊英軍死傷甚多終不得逞光緒十年(西元 1884年)中法

戰爭雖曾發砲擊中法艦但仍遭法軍摧毀僅城門及城墻留存戰後劉銘傳鑑於

海口緊要積極購砲重建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砲臺砲

臺區內仍有舊式砲墩數座配備砲有二千觔及五百觔另墻垣兵房彈藥庫等

殘跡與城牆門上陰刻的「海門天險」四字表露著當年的悍衛海防屏障英勇戰

˙ 二級(省定)古蹟大武崙砲臺

位於大武崙山頂於清光緒年間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與東側槓子寮砲

臺及二沙灣砲臺互成犄角16日據時代曾改建過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營房有

石砌房舍及山洞兩種砲座區為按裝四門大砲現已無留存整個砲台設置可

轉動方位射角包含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為扼守港口的重要據點

圖 10大武崙砲台 圖 11 舊營舍

˙ 二級(省定)古蹟槓子寮砲臺

位於深澳坑與八斗子交界山嶺建於清

代於日據時大事修造成大型砲臺區遺址

保存完整六座砲台扼守基隆

港北部遠眺基隆嶼八斗子漁港等北部

海岸視野極佳砲臺山區清幽景美 圖 12槓子寮砲臺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3

為一瞻仰歷史兼具觀光的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獅球嶺砲臺

位於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清

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建造數

座小型砲臺之一擁有控制全港最好

的視野諸砲臺中最內部地勢最高

不僅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據點 亦是

防止敵人攻進台北盆地的前衛現無 圖 13 砲台營舍

大砲建物遺蹟所剩不多

˙ 三級(市定)古蹟白米甕砲臺

位於中山區光華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及及荷蘭佔據時期

即設有砲臺因此又有「荷蘭城砲臺」之

稱控制港口外為長形平面一字排開歷

經數十年戰役仍能可貴地保持完整地 圖 14 三座並排之砲台

勢為海拔 60公尺面對碧藍大海視野遼闊基隆嶼近在眼前除了瞻仰歷

史遺跡亦是觀海的好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

力倡設置全台鐵路時於基隆獅球嶺開鑿鐵路隧

道全長 235公尺洞內有有趣的洞內洞及依上坡

曲度弧形而鑿築鋪軌當時是台灣最艱難的工程 圖 15 獅球嶺鐵路隧道

貫通至台北光緒十七年(1891年)10月通車這已百年歷史的鐵路隧道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13: chang su-hua

11

準的港都山城從 1899 年起隨築港工程的陸續完成港內多處灣澳沙灘填土浚

濬改建為碼頭及增闢為平地因此市街面積增加並供發展之用市區建築街道

交通依國家建設規劃逐年改善尚屬整齊美觀基市因歷經多次外國佔據融合

了多種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時期有不同類型遺蹟留存豐富了港都的文化背景

到基隆釣魚吃海鮮批買魚貨是基隆重要產業之一基隆位於北濱海岸

線中央外有冷暖水流交會形成絕佳漁場內有多處曲折的岩岸灣澳為漁

船避風出入漁場作業最天然的漁港及漁業重鎮計有第 1類的正濱漁港八

斗子漁港第 3類的較小型的外木山漁港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及碧沙觀光

漁港等皆是體驗漁村風情的絕佳地點

2 砲台古蹟懷舊

內政部為保存中華文化資產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勘定基隆市列級古蹟

計有一級(國定)古蹟 1處二級(省定)古蹟 2處三級(市定)古蹟 4處15概

述如下

˙ 一級(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

位於中正路大沙灣山上正對基隆港口居高臨下地勢曲折險竣隱密

扼守港口正門宛如海門天險建於清道光二十年(西元 1840年)其戰役為

清道光二十一年中英鴉片戰爭英國人覬覦基隆礦業派船艦進襲雞籠港為

圖 8 海門天險 圖 9 古砲

1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2

姚瑩指揮守備還擊英軍死傷甚多終不得逞光緒十年(西元 1884年)中法

戰爭雖曾發砲擊中法艦但仍遭法軍摧毀僅城門及城墻留存戰後劉銘傳鑑於

海口緊要積極購砲重建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砲臺砲

臺區內仍有舊式砲墩數座配備砲有二千觔及五百觔另墻垣兵房彈藥庫等

殘跡與城牆門上陰刻的「海門天險」四字表露著當年的悍衛海防屏障英勇戰

˙ 二級(省定)古蹟大武崙砲臺

位於大武崙山頂於清光緒年間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與東側槓子寮砲

臺及二沙灣砲臺互成犄角16日據時代曾改建過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營房有

石砌房舍及山洞兩種砲座區為按裝四門大砲現已無留存整個砲台設置可

轉動方位射角包含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為扼守港口的重要據點

圖 10大武崙砲台 圖 11 舊營舍

˙ 二級(省定)古蹟槓子寮砲臺

位於深澳坑與八斗子交界山嶺建於清

代於日據時大事修造成大型砲臺區遺址

保存完整六座砲台扼守基隆

港北部遠眺基隆嶼八斗子漁港等北部

海岸視野極佳砲臺山區清幽景美 圖 12槓子寮砲臺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3

為一瞻仰歷史兼具觀光的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獅球嶺砲臺

位於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清

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建造數

座小型砲臺之一擁有控制全港最好

的視野諸砲臺中最內部地勢最高

不僅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據點 亦是

防止敵人攻進台北盆地的前衛現無 圖 13 砲台營舍

大砲建物遺蹟所剩不多

˙ 三級(市定)古蹟白米甕砲臺

位於中山區光華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及及荷蘭佔據時期

即設有砲臺因此又有「荷蘭城砲臺」之

稱控制港口外為長形平面一字排開歷

經數十年戰役仍能可貴地保持完整地 圖 14 三座並排之砲台

勢為海拔 60公尺面對碧藍大海視野遼闊基隆嶼近在眼前除了瞻仰歷

史遺跡亦是觀海的好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

力倡設置全台鐵路時於基隆獅球嶺開鑿鐵路隧

道全長 235公尺洞內有有趣的洞內洞及依上坡

曲度弧形而鑿築鋪軌當時是台灣最艱難的工程 圖 15 獅球嶺鐵路隧道

貫通至台北光緒十七年(1891年)10月通車這已百年歷史的鐵路隧道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14: chang su-hua

12

姚瑩指揮守備還擊英軍死傷甚多終不得逞光緒十年(西元 1884年)中法

戰爭雖曾發砲擊中法艦但仍遭法軍摧毀僅城門及城墻留存戰後劉銘傳鑑於

海口緊要積極購砲重建現存的二沙灣砲臺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砲臺砲

臺區內仍有舊式砲墩數座配備砲有二千觔及五百觔另墻垣兵房彈藥庫等

殘跡與城牆門上陰刻的「海門天險」四字表露著當年的悍衛海防屏障英勇戰

˙ 二級(省定)古蹟大武崙砲臺

位於大武崙山頂於清光緒年間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與東側槓子寮砲

臺及二沙灣砲臺互成犄角16日據時代曾改建過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營房有

石砌房舍及山洞兩種砲座區為按裝四門大砲現已無留存整個砲台設置可

轉動方位射角包含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為扼守港口的重要據點

圖 10大武崙砲台 圖 11 舊營舍

˙ 二級(省定)古蹟槓子寮砲臺

位於深澳坑與八斗子交界山嶺建於清

代於日據時大事修造成大型砲臺區遺址

保存完整六座砲台扼守基隆

港北部遠眺基隆嶼八斗子漁港等北部

海岸視野極佳砲臺山區清幽景美 圖 12槓子寮砲臺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5頁196頁

13

為一瞻仰歷史兼具觀光的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獅球嶺砲臺

位於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清

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建造數

座小型砲臺之一擁有控制全港最好

的視野諸砲臺中最內部地勢最高

不僅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據點 亦是

防止敵人攻進台北盆地的前衛現無 圖 13 砲台營舍

大砲建物遺蹟所剩不多

˙ 三級(市定)古蹟白米甕砲臺

位於中山區光華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及及荷蘭佔據時期

即設有砲臺因此又有「荷蘭城砲臺」之

稱控制港口外為長形平面一字排開歷

經數十年戰役仍能可貴地保持完整地 圖 14 三座並排之砲台

勢為海拔 60公尺面對碧藍大海視野遼闊基隆嶼近在眼前除了瞻仰歷

史遺跡亦是觀海的好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

力倡設置全台鐵路時於基隆獅球嶺開鑿鐵路隧

道全長 235公尺洞內有有趣的洞內洞及依上坡

曲度弧形而鑿築鋪軌當時是台灣最艱難的工程 圖 15 獅球嶺鐵路隧道

貫通至台北光緒十七年(1891年)10月通車這已百年歷史的鐵路隧道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15: chang su-hua

13

為一瞻仰歷史兼具觀光的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獅球嶺砲臺

位於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清

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建造數

座小型砲臺之一擁有控制全港最好

的視野諸砲臺中最內部地勢最高

不僅是扼守基隆的重要據點 亦是

防止敵人攻進台北盆地的前衛現無 圖 13 砲台營舍

大砲建物遺蹟所剩不多

˙ 三級(市定)古蹟白米甕砲臺

位於中山區光華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及及荷蘭佔據時期

即設有砲臺因此又有「荷蘭城砲臺」之

稱控制港口外為長形平面一字排開歷

經數十年戰役仍能可貴地保持完整地 圖 14 三座並排之砲台

勢為海拔 60公尺面對碧藍大海視野遼闊基隆嶼近在眼前除了瞻仰歷

史遺跡亦是觀海的好景點

˙ 三級(市定)古蹟清代獅球嶺鐵路隧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

力倡設置全台鐵路時於基隆獅球嶺開鑿鐵路隧

道全長 235公尺洞內有有趣的洞內洞及依上坡

曲度弧形而鑿築鋪軌當時是台灣最艱難的工程 圖 15 獅球嶺鐵路隧道

貫通至台北光緒十七年(1891年)10月通車這已百年歷史的鐵路隧道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16: chang su-hua

14

是全台唯一留存下的鐵路遺蹟正如隧道南口由劉銘傳題匾額「曠宇天開」

及左右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毂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

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17

4 港都自然景觀

(1)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及暖暖壺穴)

˙和平島公園海蝕奇岩

和平島原名「社寮」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

平台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

岩」從出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

埕海蝕岩壁可尋找「海膽化石」

「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

物進化史釣魚戲水捉螃蟹

採海菜浮潛深潛均會有不少

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的遊戲

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 圖 16 覃狀岩

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們最

愛的景觀畫境

˙暖暖壺穴

「壺穴」為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

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素

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 圖 17 壺穴群

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

17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8頁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17: chang su-hua

15

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2)名勝景觀

臺灣府志及淡水廳志原有「雞籠八景」之記載亦有票選八景等現在

因時地變遷人為因素景觀破壞難免有遺珠茲以繪畫取景角度分

區探尋為宜18

˙中山區

以港面劃分為東西岸西岸為深水碼頭區軍用及港勤碼頭名勝景點

有三級古蹟之白米甕砲臺幽靜漁村漁產豐富的外木山小型漁港有「三

柱香」的協和火力發電廠此處與外木山連接的外木山海岸為戲水(早泳會

所在地)觀浪寫生取景甚佳的地方及仙洞巖等景觀

˙安樂區

有基隆通淡水八里的交通要道有古蹟兩處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三級古蹟獅球嶺鐵路隧道安置中元祭的漳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新山水

庫情人湖等著名風景區還有小型的

大武崙漁港另有歷史頗久的佛祖廟

十方大覺寺

圖 18 情人湖

˙中正區

即東岸區在與仁愛區交接地帶為行政文化重要行政區港務局的基港

大樓市政府大樓文化中心金融大樓有基市最高的長榮麗榮兩大

樓中正區幾乎完全臨海的區域曲折的灣澳島嶼造就海岸景觀壯麗

多變化及奇岩嶙峋遍佈擁有最壯觀的八斗子和平島海洋公園望幽谷

最大漁產最豐的八斗子長潭里望海巷正濱漁港等漁業重鎮及碧

18 《基隆》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6月 20日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18: chang su-hua

16

砂觀光漁港另有一級古蹟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中法戰爭史蹟的法國

公墓

˙信義區

田寮港運河兩岸係熱鬧的商業區亦是市府為重點文教區丘陵山地

可俯瞰全港的中正公園月眉山靈泉寺是有名的觀光景點紅淡山保育

林區視野遼闊

˙仁愛區

基隆市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市區中心有名的奠濟宮前廟口小吃

夜晚假日吸引外來擁擠休閒人口漁貨批

發的坎頂魚市香火鼎盛的媽祖慶安宮海港

的守護神的城隍廟寶明寺是幾座頗有盛名

的宗教寺廟

圖 19 奠濟宮

˙暖暖區

暖暖地名來源係此區本是番社所在地清乾隆年間漢人來開墾後取

番族近音稱為「暖暖」19基隆河支流暖暖溪沿岸山巒環抱形成峽谷即

暖東峽谷及暖暖水源地河床多處自然形成的壶穴群蔚為奇觀另有暖暖

苗圃等景點

˙七堵區

山區層巒疊翠泰安瀑布友蚋瑪陵坑溪流蜿蜒流經處風景優美

古橋(如翠谷橋)民舍是非常入畫的好地方因是屬五指山系常有台

灣藍雀老鷹雉雞等珍禽出沒居民多有種植水果蔬菜少許稻米

有著山林農家景緻

19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67頁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19: chang su-hua

17

5 中元祭民俗活動之由來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20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死亡甚多

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

光活動

圖 20 放水燈

第二節 歷史變遷有關「基隆」繪畫藝術之影響

一近百年台灣水墨畫傳承消長情形

中國繪畫百年來在臺灣美術發展中幾度消長臺灣因是隔海地緣關係「渡

海」成為台灣文化發展關鍵21水墨畫亦由早期渡海畫家移入台灣發展回顧臺

灣美術史不論任何種類的畫均有其藝術價值均有其傳承脈絡亦均涵蓋在

任何時期的美術運動但美術運動在早期的臺灣美術史並無任何一畫類有顯著

出色原因在早期那四百年的臺灣人們都處在流離顛沛時代生活困窘實

無心於藝事尤其在日據時代中國水墨畫在日本刻意壓制下逐漸消隱呈現空

白期是由長而消的隱伏狀態22日本據台期間視臺灣為殖民地其 50年統治下

20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21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47頁-159頁 2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9頁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20: chang su-hua

18

有意的隔絕中國傳統繪畫在臺未設置美術學校僅以提倡東洋畫膠彩畫當

時並舉辦「台展」「府展」予獎賞及榮譽許多愛好美術者紛紛投入其時參展

美術活動蔚為風氣不但孕育第一代西畫家也孕育了第一代膠彩畫家更鼓舞

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留日留洋接受專業訓練風氣也促進了當時美術團體之興

起23

二基隆地區中西繪畫概況

基隆因煤礦盛產及海上運輸樞紐地位而成為海上強權國家觊覦目標西班

牙荷蘭雖然佔據社寮島(今和平島)建城建教堂其目的均為掠奪毫無文化

建設可言而明鄭清初時期更將基隆視為邊陲蠻荒之地官府放逐重罪要犯的

地方流寇走私據點偶有大陸漁民來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及後福建沿海彰

泉州人移居基隆直至清康熙 22 年台灣納入版圖劉銘傳派調台灣開始對基

隆重視除開闢隧道鐵路打通對台北之交通並興學設治帶來中原文化此時

開始有關於「雞籠」之圖文記載為清乾隆年間范咸六十七所修《重修台灣府

志》(簡稱「范志」)中台灣八景中有「雞籠積雪」24另淡水廳志記載

陳培桂於同治十年(1871年)所修該書中有提到「全淡八景」指蜂

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

影關渡劃流25

依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島面積不大氣候屬熱帶副熱帶氣候但

受到山脈季風helliphellip等影響北部的氣候表現與南部不同helliphelliphellip雞籠

23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7頁 24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5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21: chang su-hua

19

地方孤縣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26

有關「雞籠」圖文出現係「雞嶼晴雪」在以圖示文以文取意文圖相櫬

意向叢生從美術的角度觀是台灣美

術史中值得重視的珍貴資料27

圖 20 「雞嶼晴雪」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

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藝術

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

一名「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

基隆燃放水燈圖」(如右圖)28這幅作品

是以台灣北部港口「基隆」中元普渡放

水燈遊行為題材評選以第一次有以台

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生深具「時代

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開始這種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僅得入選第二回

即以「圓山附近」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9 但二次大戰末期遭盟軍猛烈攻

26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89頁 27 蕭瓊瑞《圖說台灣美術史-渡台讚歌 荷西bull明清篇》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2月但此篇並無

「雞籠積雪」或「雞嶼晴雪」之圖畫登錄「雞嶼晴雪」之插圖係轉錄自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館藏 28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22: chang su-hua

20

擊轟炸港市幾乎毀損癱瘓史料亦難逃劫數國民政府遷台重築基隆後才

再尋文化藝術遺產30

到了 1938 年底基隆首次出現有「白洋會的西洋畫美術團體」會員八人舉

行兩次畫展後即告解散31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又由消漸長民國 40~60年代在台水

墨畫家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文社交最先成立的是

七友畫會32於民國 44年由鄭曼青馬壽華陶芸樓陳方張穀年劉延濤

高逸鴻共同組成33其中陶芸樓(1898~1964)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福建榕

城因結識台北林熊祥氏在 1943 年即應林氏邀請來台遊覽及展覽因時局變

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

深風格承繼王原祁章法簡潔以一河兩岸之作為多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

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氣息或台灣的風土34與當時定居基隆的倪蔣懷同為田寮

河畔中西畫兩大師

倪蔣懷祖籍福建1913 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即派基隆暖暖公學校任教後因

家境因素轉入礦業一生卻堅守水彩畫陣容繪畫風格近似石川欽一郎在當時

基隆地區是少數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除了熱心藝術常作寫生台灣各地及基隆

景觀水彩畫並經常贊助美術活動因此有「倪蔣懷-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與藝

術贊助者」之記載

早期基隆雖有展覽活動依據中央研究院所編「台灣美術大事年表」記載為

29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0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編印 2003年 4月 31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91頁 32 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月 153頁 33 林永發〈七有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史物叢刊 15 192頁 34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23: chang su-hua

21

1903年始有亦多屬於教會佈道或是收藏展等多是日籍畫家活動而已1933

年基隆始有「東壁書畫會」(後更名基隆書道會)積極推展書道活動至戰爭而

停止35戰後陶芸樓旅基後定居基隆於 1950年受聘為基隆美術研究會會長聯

誼藝文界同好籌辦 19621963 年度全市大展接著有美術學會之籌劃中小

學美術教師活動書道會復會女教師進修書畫班活動等至 1978 年美術節成

立「基隆市美術協會」繼而中西美術團體陸續成立帶動基隆藝文活動的熱絡

至目前較具活動的有基隆市書法研究會基隆市美術協會青荷葉畫會基隆

市青溪新文藝學會基隆市篆刻研究會基隆市攝影學會基青攝影學會象魚

畫會女青年書畫天臘書畫會水墨藝術學會基隆支會helliphelliphellip36

近年來基市藝文活動公辦有市府團管區港務局等單位定期舉辦展覽

其餘民間藝文社團活動亦屬活躍文復會 94 年在港西街原招商局及陽明公司

之建築改建為海洋文化館積極推辦大型海洋藝術活動基隆藝文隨著有朝向

海洋藝術之趨勢

35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78頁 36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 200304 181~187頁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24: chang su-hua

22

第三章 中國繪畫〝意造境生〞美學意象

中國水墨畫自山水畫擺脫為人物畫襯景自成一畫格後由唐宋元等

幾代均以師法造化崇尚自然寫實加意境水墨敷彩之構圖筆意兼有自我

意念之表現明末清初文人畫盛行重視筆趣墨韻以詩入畫以畫入詩

意在筆先以造境為寄情清末門戶開放學者畫家與西洋文化藝術互動中

國繪畫在媒材技法方面因吸收學習形成多元表現的不同畫風之畫派在歷代

繪畫發展過程除了畫法技法的論說外有關以意造境以景勝造境之意境畫

境雖然各抒己見但繪畫以形寫神並須寫情的理論係古人歷經自身的學養

從繪畫的實踐中探索而來此意造境生的論說實為中國繪畫美學畫論影響後學

者創作遵行的論據

第一節 中國傳統水墨畫「意境」美學析論

中國繪畫「意境」的概念自孔子主張「遊於藝」莊子的<消遙遊>以

及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崇尚自然為最高境界唐代張

彥遠更是明確地強調自然--〝自然者為上品之上〞朱景玄又主張三品之

外另立〝不拘常法〞之逸品從東晉顧愷之提及「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以「取

之象外」並提出首重氣韻傳神之「六法」為中國繪畫創作與評論的論據北宋

郭熙要求山水要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景又論述自然景物常

因季節變化及觀賞者位置心情不同而有變化萬千之景色意境並論及1

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詩helliphellip境界已熟心手以應方始縱橫中度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75頁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25: chang su-hua

23

左右逢源 -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畫意》2

此為中國繪畫明確使用ldquo境界rdquo之詞境界又被解釋為彊界境地景象清代

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指詩文圖畫的境界「意境」說的開始又畫論中第一次出現使用「意境」之詞者

為簡重光《畫荃》中提及3

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編可會

通焉

意境在藝術美學的內容為創作者以對景得以心思之感動掌握心中擬

想表達之意而結合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求諸具體神思心意隱寓

引人遙想使閱者會之以意予默契及思索想像的空間成就比原藝術創作

更具寬廣意象的美學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宗明義說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明白的說明境界(意境)是對藝術形象極高的美學要求

中國繪畫的發展自隋朝隨著美學思想由傳統思維循序演變六朝時代玄

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36頁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26: chang su-hua

24

學清談影響下文人畫家如顧愷之王微宗柄等隱世追求自由當自我意識

覺醒紛紛投入接近大自然姚最之「心師造化」「立萬象於胸懷」倪雲林「逸

氣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使藝術的創作者意識到繪畫藝術之價值應非

被宗教禮俗及教育所限無論繪畫或文學應以情意之投入以物借景抒發內心

感情與自然意境之感觸融合亦是天人合一所轉化之意境美在筆情墨韻中

使觀賞或閱讀藝術作品者視覺感覺上審美愉悅情悟

宋代蘇軾在藝術有關境界的要求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論畫以

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見解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其「簡

古」「淡泊」和反對「狂放」「劍拔弩張」的藝術要求統治著元代及其後的畫

論和繪畫方向4「遺物以觀物」「畫寫物外形」晁補之的論畫見解與蘇軾「蕭

散簡遠」對境界之簡古清新要求配合米芾「平淡天真」的繪畫標準理論即他

創的米點山水之「米氏雲山」之水墨清淡煙嵐式平淡天真共同對後世「文人

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文人畫的源起即是由此而起至元代文人學士抑鬱為異族奴隸於是借筆

墨繪畫以消恨解愁為探求自由的唯情寄託於詩畫境界紛紛投入藝術領域

借畫與詩結合隱意反抗自我解放紓情述志此時造就元四大家蔚然成一風

格並促使中國藝術領域融合了詩書畫渾然一體的美學新頁亦是傳統

繪畫由絢爛步入清新素雅從畫中有詩寄情寓意之筆墨趣味表現審美傾向及藝

術隱寓趣味煥然一新的文人美學蓬勃豐富了中國傳統藝術情景交融之審美意

境文人畫濫觴於北宋元代時成熟明清時盛行然而亦如南宋末年「人人

馬遠」「個個夏圭」模仿之風又盛於明末清初「家家一峰個個大痴」就此中

國繪畫創造的發展嚴重的遇到瓶頸

此時期石濤代表之法我派崛起與龔賢石谿等之遺民派「四王」的仿

古守法派畫論主張不同石濤認為繪畫的價值應是將物及景的形象在心中質

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102頁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27: chang su-hua

25

化而為藝術形態即「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的境界並強調繪畫是「借筆墨

以寫天地萬物」「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在師古師心師造化後應追求的

是「隨心所欲」的更高意境亦是不為定法所距延用「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

貫眾法」「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5以此無法而法之隨

心造詣藉藝揮灑孕化造境構成自我情思理念的轉化形跡6石濤特別強調

繪畫藝術創造的意義他從宇宙論來說明在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完整的精神世界

的重要性《苦瓜和尚畫語論》18章ldquo一畫論rdquo提出其內涵分為三方面一是作

為繪畫的本體ldquo眾有之本萬象之根rdquo二是理一方殊ldquo一畫之法乃自

我立rdquo三是一氣呵成在作品中以有形的線迹蘊含彌貫宇宙的生命之線這

是石濤繪畫美學的思想核心

石濤的繪畫理論影響「揚州八怪」他們亦都強調繪畫要抒發自己的真實性

情豎立個人自己的品味面貌性之所發筆之隨之無法無派無古無今

亦有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

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

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如鄭板橋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提出「化機」是「趣在法外」當在晨間見「煙光日影露氣」中竹林即胸中勃勃

的想畫竹在展紙落筆時又不是「胸中之竹」亦不是「眼中之竹」因此時情思

意念已隨筆趣墨韻融合而轉化為畫中之竹因此其題畫竹之見解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

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

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

在法外者化機也7

5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年 頁 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28: chang su-hua

26

中國繪畫的妙趣即在於此以「竹」之平凡中求其不凡的意境與山川與予神遇

而跡化同為心物合一而造就傳神得境的中國繪畫精要8

仿古派「四王」之王原祁提出「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勁為柔和」「實處轉

鬆奇中有淡而真氣乃出」過於偏頗的理論限定了後人繪畫途徑清初ldquo四

憎rdquo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等人法自我派「法自我立」強調「自我」的畫家

差不多過世了9 清末民初ldquo筆簡意饒rdquo之黃賓虹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

亦不入ldquo四王rdquo的規範金陵八家之龔賢藝術觀點與石濤等人相同10

一筆是則千筆萬筆皆是一點要圓及即千點萬點俱要圓

他反對一味模古主張繪畫應與造化同根與陰陽同候強調畫境的氣勢和效果

這些與「四王」極不同的特點在他們的創作上突顯了ldquo意境rdquo的創造結合了

ldquo思rdquo 與ldquo景rdquo的關連

近代國畫改革聲中五十至六十年代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

在表現生活面的繪畫及山水畫創作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及自我風格如以康有為

的「變法論」之「合中西」「唐宋正宗」「形神為主而不取寫意」在徐悲鴻之「革

命論」「調和論」「引西潤中」及反對「蕭條之數筆」相對而發揚光大近代畫論

可說是始於康有為

第二節 「情中景」「畫中境」移情意境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以意為主意至而氣韻出情境意境之畫境

畫境之與意境有以景勝寫境有以意勝造境之別在以景勝寫境時係賴寫生

技法對這景物描寫其具體形貌以為造境如以意勝造境就可很主觀的抒發

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5頁 8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21頁 9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73頁 10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年 1月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29: chang su-hua

27

繪畫經由學習入門學得筆墨技巧經一段時日已然純熟時仍需注入自己的情

思意念灌注平日對自然景物之熟悉意境以感性的構圖營造對景之情懷而孕

育轉化為筆趣墨韻且具寓情妙境的逸品

當見一令人驚豔的美景驚嘆之餘最常見的是一般人即拿起相機拍攝下

詩人學者即席吟詩作對畫家隨即有畫下美景之衝動情思意念間孕育移情之

渲洩宋朝王微<敘畫>論說11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

能髣髴之哉helliphellip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

以明神降之

移情作用係由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是外射作用的一種

就是把我的知覺或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12 亦是中國古代傳統「天人合一」說

法亦是虛和實景為實景一切大自然風景或生活物象均為實景情為繪畫創

作者對物對景因感情意念因內涵修養而產生情思意念雖為虛且自然觸

動融入實景清bull方士庶《天慵庵筆記》13

山川草木 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

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

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寄或率亦揮灑意皆煉金成液棄渣

存精曲盡蹈虛影之妙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變化萬千如何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神與物遊

1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30頁 12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項淵文化出版 200305 42頁 1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51頁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30: chang su-hua

28

創造動人的意境才足以表達心靈中蓬勃無盡的情感氣韻當遊覽山林景勝

時觀賞者常因季節時令及心境不同所處方位不同實景即會有不同變化

之景色作者因景色變化與其時內心意念情意感觸融入作畫之畫境之中

亦如北宋bull郭熙郭思《林泉高致bull山水訓》14

春山煙雲連綿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

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

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

見岩洞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

妙也

然而欲得意境萬千之畫境創作者之感受與欣賞者之感受雖有相同且需

創作者有更敏銳之觀察心思對描述繪畫之物象以經過自我本身的造詣涵

養以質化之轉化才能引導觀者欣賞者對自然與性靈相融通達天人之

境而得意境外之妙境李可染說ldquo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務精萃

部分的集中rdquo而境中「情」惲南田認為作畫者之因景之情境攝情感動生

情以意悟情之境界入畫又使賞畫者觀畫生情與作畫者情能互通進而

移人之情其論說15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

生情觀其運思纏綿無間飄渺無痕寂焉寥焉浩焉眇焉

塵渣盡矣靈便極矣一峰耶石谷耶對之將移我情

惲南田又說

14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242頁 1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31: chang su-hua

29

「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這就是「攝

情」只有作畫者攝情以情入畫鑒畫者才能感通而生情以情觀

景以情作畫反之又能移人之情乃至「可以潤澤神風陶鑄性

器」這就是藝術的作用

人與物象溝通融合為境情乃由心有所感情與境相應是情亦是境畫

者選擇物象為素材時必是對此物象心有所感情有所寄才能在內心產生

共鳴此來自內心的共鳴是情境交融是畫者主觀情境選擇客觀物象因此創

作來源自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即所謂形定而神注唐朝王昌齡所説16

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界

故得形似

中國繪畫無論山水或花鳥畫不論在設色賦彩或構圖經營均能有使人情境

相融的創作這就是所謂的「逸筆草草」卻能高妙感人此無他物象可以

「風雃頌賦比興」的轉換使水墨畫投入一個無盡的情境美感世

近代以本土意識之感情為出發帶有本土鄉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本身

感情的注入乃是對其生長的鄉土事物既有的情懷由其內心設定的情

境以筆墨轉化表現對人文與自然情感之渲洩達到觀畫者與其產生共鳴

第三節 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畫境表現

1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07 263頁264頁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32: chang su-hua

30

賴賢宗論說17意境美學實包含了一個由「以意識為審美的根源的意境論」

發展到「延異跡化的境界美學」的過程亦即在「空間性」的「場所」(境界)

中存有自身與思想者再差異化當中又一如而共同隸屬差異化自身而延異

跡化以最淺顯的說法一個已具有唯美條件的時空環境因自身的存在其

中或過程裡有著思想學識人格修養及與此時空環境的隸屬關係(如

生長學習就業)之直接影響有所變化經進而醞釀情緒帶入轉化為畫境

亦如莊子「身與物化」的美學觀近代魯迅論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認為18

「美術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又云「作者出於思

倘其無思即無美術然所見天物未必圓滿再現之際當加改造俾其得

宜是曰美化」石濤在贈黃燕思山水冊中題19「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

寄上燕思道兄與時所遊之處神會之也」這說明了他寫黃山並非寫黃山之行

而是「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如後附圖)他在與黃山朝夕相處ldquo搜

盡奇峰打草稿rdquo並稱ldquo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rdquo其意無非告訴要繪畫要創

作就要深入生活要走入自然去體會探索自然的奧秘譬如畫山水就要

去飽覽真山真水不但寫其態勢還要心悟意會其變化無窮之情境意境即是ldquo

應目會心rdquo體悟造化之理他又特別指出畫山川必須熟悉山川達到「山

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即《莊子》的「身與物化」境界同樣山川同

樣景物常因人心思理念境遇學養不同師法雖相同在筆墨技巧純練後

各自創作運用理念情思時其用心領會之程度亦因人而異構思之妙用須常

臨筆實作悟得其意境之神會顧愷之的ldquo以形寫神rdquoldquo悟對通神rdquo雖是為人

物畫論說移用于山水花鳥畫領域由對物象形神思維ldquo悟對rdquo于觀察體悟對

象的內在性情形象特徵在具象與抽象間領悟出情境的轉化亦即將外形與內

17 賴賢宗<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 2003925 1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7 328頁 19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04120頁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33: chang su-hua

31

在性神情轉化成意象經此悟對轉化畫面的是ldquo物與我rdquo交融的形象這乃

是神遇跡化的意境美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論及20縱觀中國歷代繪畫有關意造境生之構築

崇尚自然又形神兼俱而又突出自我為最高境界「遷想妙得」是東晉顧愷

之的精辟見解有點近似西方近代美學的「感情移入」或演員的「進入角色」只

有通過「遷想」「凝想形物」如畫山則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竹則其身與竹

化hellip達到主客觀統一才能妙得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了形象思維對繪

畫創作的意義朱光潛認為21藝術必須有「創造的想像」既是「想像」就不

能無中生有因為它不能離開意象而意象是由經驗得來的既是「創造的」

就不能祇是複演舊經驗必須含有新成分「根據已有的意象做材料把它們加

以剪裁綜合成一種新形式」材料是固定的形式是新創材料是自然形

式纔是藝術凡是藝術創造都是平常材料的不平常綜合創造的想像就是這種綜

合作用所必須的心靈活動這種隱意的心靈活動想像經由藝術創造跡化地表現於

畫中

從事藝術之創作者必須真正投入扵創作的過程才能由學習感受領

悟到藝術的「境界」乃是繪畫者的情思意念因對具象的「形」有所感動而

掌握心思感情的澎湃藉由得之外師造化及學習之動力以具象之「形」凝

聚抽象之「意」孕育迹化為發揮藝術創作之寄情結果是為神遇迹化之具體

表現

附圖一清 石濤 黃山圖共 16 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作

品22

20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01 35頁 2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 5月 239240頁 22 孫志華畢景濱編著北京景寶齋 2003年 5月出版之《石濤畫集》239240頁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34: chang su-hua

32

一石濤「得黃山之性」而與黃山神會之「黃山圖」賞析23

圖 1及圖 2

圖 3

圖 4

23 本篇「黃山圖」共 28幅摘錄自孫志華畢景濱編著《石濤畫集》北京景寶齋出版 2003年 8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35: chang su-hua

33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36: chang su-hua

34

圖 11 圖 12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37: chang su-hua

35

第四節 繪畫反映「時代意義」的作用

臺灣美術史中明清時代的臺灣書畫界如臺灣出生的林朝英莊敬夫等

或仕宦或客居臺灣的文人書畫家均以書法見長並兼善水墨畫大多是花鳥

人物有的也畫龍虎以及兼工廟宇寺壁裝飾畫家山水畫的傳統一直是較弱的

一環24

如前章所述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佔領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帶來日本文化及

藝術有關以「基隆」為題材的美術作品首

次出現於第一屆「官展」美術比賽的第一名

「特選作」是日本人村上英夫畫「基隆燃放水

燈圖」(如右圖)25 這幅作品是以台灣北部港

口「基隆」中元普渡放水燈遊行為題材評

選以第一次有以台灣風土表現台灣風景寫

生深具「時代意義」而給予最高獎也因此

開始這種題材一直被重視被延用下來如郭 圖 21村上英夫 基隆燃放水燈圖

雪湖在第一回參展作品以水墨畫「松壑飛泉」

僅得入選第二回改以重彩畫「圓山附近」

寫生作品參選而得「特選作」26此為因與

以基隆地方民俗活動之寫生畫相同其作

用為深具反映時代之意義

戰後中國水墨畫會在臺灣隨政府遷臺 圖 22 郭雪湖 圓山附近

24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百年台灣水墨畫之消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4頁 傅申<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本土化的中國山水情 25 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93頁105頁 26 劉素真〈植民地時代 圖畫教育制度 「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2002年 12月 81頁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38: chang su-hua

36

在台水墨畫家如七友畫會等定期與同好相聚談論畫藝賞玩收藏藝品形成藝

文社交其中陶芸樓因時局變化而定居基隆並曾在台灣文獻會工作編輯《台灣

詩壇》其傳統水墨畫功力甚深在基隆地區享有一定的聲譽但畫中少有時代

氣息或台灣的風土27相較與當時定居基隆同為田寮河畔中西畫兩大師的倪蔣

懷則較多有關基隆的寫生畫作

附圖摘錄自「倪蔣懷畫集」有關基隆寫生畫作六幅水彩畫28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27 傅 申〈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研討會-傅狷夫與台灣山水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88年 4

月 18~19頁 28 白雪蘭著《礦城bull麗島bull倪蔣懷》雄獅美術出版 2003年 8月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39: chang su-hua

37

圖 5 圖 6

因鑑於前人創作之深具時代意義體認藝術傳承是肩負時代之社會人文

生活習俗等反映乃至於關係環境變遷氣候變化之深遂如本次創作作品係以

當前環境下水墨寫生畫「基隆港」(如附圖)與前輩之畫作圖 123之船隻

已不同如今國際商港已貨櫃化船隻貨櫃輪動軏幾十萬噸以上港內已看不到

帆船及人力舢舨船隻戰後的基隆港經破壞復重建後港內碼頭擴建裝卸機械

化橋式貨櫃起重機高舉之吊臂已取代了過去直豎船帆桅杆市容建築物等均

已反映了時代之變化之迅速因此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

動但在目前生活品味要求標準提高傳統水墨畫對於反映時代意義的創作仍

需以情境意境之轉化孕育為畫境為必然之要件

張素花畫 基隆港 2006年 6月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40: chang su-hua

38

第四章 神遇而迹化的畫境創作實踐

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說29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

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繪畫所要傳達的並不是

「景」而是「境」境是理念情思的轉化在以人本為中心的繪畫本質功能便

是妙悟生機的煙雲供養此即清王昱所云的「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

孤悶釋燥心迎靜氣」《東莊畫論》如能深體其中三昧則世俗的功名利祿

傳承法統的法則規範乃至第三者觀賞的認知成見都顯得無關緊要重要的只

是自我的情思理念的轉化於畫境中

經由此次的創作研究過程中除得自於「師造化」之所學深感創作思維

之滯礙難行對於研究主題之體認乃是如何表現水墨畫之意境亦是如何將

實景轉化為畫境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並非祇是構圖打草稿而已

而是再次如何能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融入「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

之意境如何實踐此一「迹化」之轉化乃是我耿直之個性必須克服之最大課

題詳讀前人有關論說畫作之餘(摘錄故宮藏畫精選作品30如附圖二)深諳在

創作時需有理論的引領依我創作心得來說真正感受到一個繪畫創作者不

僅是對景寫生而已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景物之取捨時誠如蘇峰男<中國繪畫寫

生創作的法要析辨>所説31 寫生創作自觀察立意乃至取景構思創作有其

步驟過程也關連到物我之間的主客觀認知形神與筆墨相互結合並有取捨即

是在對景領會其ldquo景外意rdquo以至 ldquo意外妙rdquo的ldquo情中景rdquoldquo意中境rdquo之意境

再至轉化為畫境

29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30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31 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2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41: chang su-hua

39

著手創作作品開始希望從傳統寫生出發運用適合自己的畫法筆法去

描繪在繪畫過程對構圖佈局用筆用墨設色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學習運

用靈活的思維創作針對創作研究主題以作品展現研究成果

對於創作過程中實景的選擇存在著矛盾情結一方面欣見社會經濟興盛

港市日益繁榮一方面因人為的因素及過多的硬體設施影響自然景觀扼腕心

疼之餘唯有寄託筆墨在對景寫生思考取捨時回想前人論說謹記師長訓

詞該捨即捨能變即變將基隆景觀轉化為美好的畫境如下篇章表現於創作

作品

(前人作品如附圖二)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32

32 前人作品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42: chang su-hua

40

二前人「意造境生」作品賞析33

圖 1至圖 17之圖片及解說均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

圖 1

唐 李思訓 江帆樓閣

絹本 1019times547

此幅李思訓採用展子虔山水畫法「着重青綠山

腳則用泥金」技法而利用金碧朱粉發展成一種

「青綠山水」顏色農而古雅豔而不俗

圖 2

南糖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 156 times 160

此幅結構嚴謹遠近層次分明

畫中人物作拔河狀清高宗認為

圖繪初夏景色拔河祈雨不少

郊民來看熱鬧

圖 3

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絹本 1441 times 554

這幅特徵是山哆礬頭水邊風蒲

長披麻皴路徑曲折隱現苔點蒼茫

渾厚上有明朝董其昌寫的「僧巨然

真蹟神品」

33 圖及解說摘錄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 1981年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43: chang su-hua

41

圖 4

宋 郭熙 早春圖

絹本 1583 times 1081

郭熙畫山水石如鬼面樹如應爪

山的皴法多作「雲頭皴」

圖 5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絹本 1207 times 1028

這是一幅很受人注意的名畫圖中騎

在牛背上兩牧童曲身伏著逆風而行

牛的狂奔牧童的神態顯現狂風暴

雨的緊張氣氛

圖 6

宋 夏圭 溪山清遠(部份)

紙本 465 times 8891

畫面上留若干空白有不盡的畫

意使人覺得天地遼闊還能引

起觀畫人的冥想畫面簡練筆

法蒼勁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44: chang su-hua

42

圖 7

元 陳琳 溪艴圖

紙本 357 times 475

這幅畫是陳琳在造訪趙子

昂於松雪齋見一野鴨在

岸邊一時興起所作寫

生畫

圖 8

元 倪瓚 雨後空林

紙本 635 times 376

此幅設色畫構圖較複雜

圖中無一人所以叫「

雨後空林」

圖 9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絹本 264 times 26

圖中兩僧人揹經擔在山路上

朝其巖古寺走去遠景祇露

一山頭其餘景都在巖下

具有南宋「虛」勝於「實」

的章法

圖 10

明 宣宗 花下貍奴

紙本 415 times 393

畫中兩隻貓兒蹲在文石素淨花

下一沉思一舔爪神態生動可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45: chang su-hua

43

圖 11

明 沈周 廬山高

紙本 1938 times 981

畫上崇山峻嶺層層高疊機乎無

空隙由於沈周善用「虛實」和

「黑白」的均衡因此不覺擠迫

的感覺水與雲使密實的構圖顯得

渾厚雄偉又靈活

圖 12

明 倪端 補魚圖

絹本 1178 times 423

此圖左虛右實江上輕霧迷濛

使人想像畫幅之外尚有一望

無際的江水

圖 13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構圖學古人「運大軸祇三四

大分合」其中細碎處在強調山的

四面取勢董其昌有意在重整北宋

大氣勢的畫風

圖 14

明 龔賢 溪山疏樹

紙本 321 times 1023

此幅「溪山疏樹」用積墨法用墨層次

較少然於墨色中巧留空白造成光影

明暗的效果使墨色筆畫顯得細膩而富

變化這是龔賢作品的特點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46: chang su-hua

44

圖 15

明 文徵明 春雲出山

紙本 688 times 245

近景中央一道清流分開兩岸坡陀

樹木三五成叢右岸幾間房屋山腰

春雲冉冉上升遠景米家山顯出溼

潤的氣氛

圖 16

清 元濟 懷箇山僧圖

紙本 639 times 378

石濤的山水畫喜歡以吸水性強的生紙

再用溼筆作畫預先將畫紙打濕表現

雲煙漂渺的境界本幅也是用此畫法

圖 17

清 髡残 山高水長

紙本 321 times 1278

此幅畫的氣候多變的黃山天都蜂景色

峰插青天泉掛霓虹雲氣在群山

間穿流霧影蒼茫構圖蘩複境界幽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47: chang su-hua

45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實踐

一港與船之組曲

創作理念

小時候放學走過港邊最喜歡與同學坐在船碇上看大船入港看拖船忙

進忙出看老鷹迎著夕陽飛上飛下那時完全無視碼頭雜亂作業總是想流連那

無限美好的一刻高中畢業即如願以償進入基隆港務局服務擔任的工作即是

港務設施與船舶關係業務每天面對港與船似在對我說「畫我吧畫我吧」

此種心境正如日本畫家東山魁夷面對美好景色時就感覺從輕風中傳來大自然

向他呼喚「畫我吧畫我吧」

學理依據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最頂端天然深入之灣澳三面環山全景鳥瞰以另何

一角度均有山有水適宜「一河兩岸法」之畫法依據清朝簡重光《畫筌》論

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

何從着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1

中國山水畫以真景因情境而產生神境亦以實的形象與虛的情思聯想融合

轉化為「意境」的創造表現船與港之組合即因作者之朝夕相識孺慕之情孕

育迹化為畫境之表現

(附圖兩幅分為商港及漁港表現不同的景觀)

1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8頁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48: chang su-hua

46

(一)大船入港-基隆港

尺寸58 times 180 cm

媒材絹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6 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以一河兩岸法描寫基隆港東西兩岸之全景右上角虛處如宋人夏圭溪山

清遠圖在畫面上留若干空白的地方仍有不盡的畫意使人覺得天地遼

技法因試用以絹布作寫意畫因此在墨色層次上無法一次即如意想的分出恰

到好處的濃淡當改以先用極淡墨甚至用清水在需要濃淡表現虛實處

染刷再以濃墨落筆在實處部份與虛接觸呈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之效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49: chang su-hua

47

大船入港-基隆港

58 times 1

80 cm

絹 水墨設色 2005年 6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50: chang su-hua

48

(二)漁港即景-正濱漁港寫生

尺寸70 times 12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少許西畫顏料

創作年份2006年 5 月

創作理念

漁港漁村景色常給人有寧靜純樸的感覺在中國繪畫表現古人畫漁舟

漁翁漁釣常以簡筆寓意之畫法但在現今漁船已大型機動化漁村已隨漁港

建設而硬體化試以改變另一方式即「以西潤中」嘗試繪出漁港即景

構圖表現及技法

在實景寫生時為着重意境之畫境表現取捨之間仍以船之組合為主人物岸邊

垂釣之搭配亦是表現漁村風情點景之一本圖使用傳統水墨畫技法但因無近

山無坡石即無皴法之使用全幅以墨塊與線條之組合爰用書法之「開合」

「線質」「墨量」完成橫幅構圖用傳統國畫染色為主佐以少許西畫顏料藉

「以西潤中」之輔補達到漁船特色及水中船影之效果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51: chang su-hua

49

漁港即景-正濱漁港

120 times

70 水墨設色 麻紙 20

06年

5 月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52: chang su-hua

50

二砲臺憶舊

畫題二級古蹟-大武崙砲臺

尺寸85 times 250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4年 12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郊大武崙山上隱築砲台一處如今已屬二級古蹟相傳建於清光緒

年間其後歷經中英中法之戰役故壘舊營已斷垣殘壁饒有古意似述當年

將士守護疆土之壯烈戰事營舍前有老榕兩棵相依成趣枝柯扶疏右傾左伸

頗富劍拔弩張氣勢添增歲月痕跡見證前人保家衛國始有今日繁盛港都地域

景觀古今相映之風情

學理依據

〝畫樹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這是明末清初山水畫家龔賢對畫樹

的看法他又說〝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看畫先看樹helliphelliphellip〞2 再者石濤畫語

錄「林木章」論寫樹之法「如三五株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蹮排宕

或硬或軟運筆運腕大都多以寫石之法寫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隨其腕轉

與肘伸去縮來齊並一力」均說明畫樹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構圖表現及技法

整幅橫式以廣角平視前景兩棵大樹及樹葉均以線條勾勒並將前樹樹幹

2《 國畫技法 》地球出版社 1986年 6月 10日 99頁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53: chang su-hua

51

細部詳加描繪強調向右傾斜之姿態使與另一棵枝幹向左極伸之後樹形成〝劍拔

弩張〞之強有力姿態

營房建物因古舊破損以大寫意畫法用濃淡墨溼乾筆觸交互塗抹皴

擦畫出建物年久失修破牆斑剝以灰黑墨突顯歲月痕跡以中國傳統顏料設

色並以石青石綠提染樹葉增加層次最後整幅噴清水淡墨淡彩烘染

重點加染後吹乾以濃黑焦墨略點前景局部即告完成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54: chang su-hua

52

砲臺憶舊-大武崙砲臺

宣紙水墨設色

2004年

12月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55: chang su-hua

53

三地質奇觀(和平島海蝕奇岩)

1981年《基隆大事紀》寫社寮島者乃昔時荷蘭人築寮集社而住於該島

故取其名曰社寮島以地處於基隆港口與杙風如屏風先後歭列同為本港擁

護之保障又以其山巔可遠望海外之來航得有關防水路之要塞故又為本港北

門鎖鑰之重地也而山前漁庄成市島後怪石巉岩海面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

千態萬狀廣陵之潮弗足侔也惟以其四面環海春愁佳日水天相連蒼茫無

極身清其境也足起乘風波之想故為八景之殿3

(附圖二海蝕平台奇岩分佈速寫稿)

創作理念

和平島原名「社寮」4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在此登陸建城而留有「番字洞」

遺跡此島有如歷史及地質研究教室豐富多變化的海蝕奇岩鋪陳在海蝕平台

上有如榻榻米的「千疊敷」切割工整的「豆腐岩」一顆顆的「覃狀岩」從出

生到斷頭均在「萬人堆」裡可看到其一生過程在海蝕溝青菜埕海蝕岩壁

可尋找「海膽化石」「生痕化石」有如在翻閱地質與生物進化史亦是戲水觀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191頁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195604 203頁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56: chang su-hua

54

浪的最佳地點釣魚捉螃蟹採海菜均會有不少收穫這裡不但是老少咸宜

的遊戲天堂亦是詩人墨客孕育靈感的地方藝術研究工作者畫家捫最愛的

景觀畫境

學理依據

這一海岸地帶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各種奇岩造形獨特形狀變化奇

多結合成各種特殊自然景觀此類海邊海浪等景觀以渡海來台名畫家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說5

皴法雖多皆不外用以表現石面之紋理與凹凸而已既明乎此可予相

互掺用毋傭拘於一格蓋某一種石無非僅似某一種皴實際上此種相似之

皴絕不能盡某石之自然結構之態也

(一)畫題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

尺寸 64 times 14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12月

構圖表現及技法

此幅構圖重點在海蝕平臺全景雖然平臺計有豆腐岩海蝕溝覃狀岩

千疊敷窗狀岩番字洞等奇岩怪石因係著重於畫境之表現奇岩注重其形之

意象但仍不失「山分八面石有三方」之要訣右邊小山岩石壁祇取其三分之

二留出空間以便安排視野遼闊平遠法之意境山石之安排外留出百分之

二十空間為海面及少部分天空之造境為表現大部分岩石之質感以側鋒兼用中

鋒勾皴擦注重各種岩壁奇石之肌理

5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4頁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57: chang su-hua

55

千疊敷翠(和平島景觀

之一)64 times 140 c

m麻紙水墨設色 2

005年

12月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58: chang su-hua

56

(二)畫題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尺寸60 times 110 cm

媒材麻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3月

學理依據

畫史上「海浪」之畫作少見臺灣為海島四面環海海邊海水之變化無窮

傅狷夫渡海來臺見大海茫茫風湧浪濤變化無窮有驚濤駭浪有拍岸激石

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光銀瀾甚為感動因此定居八里實地觀察

深入體會發明海浪浪濤及海邊岩石因海水沖擊形成的各種特殊皴法如裂罅

傅狷夫 《山水畫法初階》6

臨寫稿本因為學習方法但觀察實景尤其對於畫水更屬重要淌能

常徜徉於海濱觀浪濤起伏變化既已心領神會繼而發於筆墨假以

時日必能心手相應揮運自如

構圖表現及技法

海水浪濤雖因風勢而起如有岩岸礁石林立更易激起浪花濤湧社

寮左岸觀景台邊覃狀岩林立有如萬人堆觀海此點最易激起洶湧浪濤因作者本

人生長於基隆臨近海邊就地利之便無論晴雨常至海邊觀浪因此以此取

景構圖全圖左實右虛留出較大空間讓焦點集中於激浪銀花之「虛勝於實」

6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97頁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59: chang su-hua

57

的表現

媒材以棉紙用水墨表現浪花用點漬法留白淡墨分染噴出之層次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60: chang su-hua

58

社寮銀瀾

(和平島景觀之二)

60 times 110 c

m 麻紙 水墨設色 2

006年

3月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61: chang su-hua

59

四離島風光

畫題基隆嶼探幽

尺寸69 times 130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5月

創作理念

基隆北方海上的基隆嶼為天然火山島島上無住戶僅有少許駐軍民國 82

年開放可登島遊覽島上新設有環島步道沿著步道或搭船環島一周火山礁岩

沿岸佈立甚是奇觀4-5月野百合盛開另有奇花野草接續而開礁岩海釣遊客

勇敢佇立蔚為奇觀深秋後東北季風增強即無法前往

學理依據

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bull山水性質》7

凡化山水 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環抱起伏之勢如

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筆不生軟

矣水便得濤浪瀠洄之勢如绮如雲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

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筆不板呆矣

7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244245頁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62: chang su-hua

60

構圖表現及技法

基隆嶼係火山岩形成四面臨海的島嶼山石質感較尖硬及乾枯島上因無

農蔭密林因此山岩以較銳利的斧劈皴佐以小披麻皴表現構圖着重表現海島

於海洋之灣澳因礁石散佈浪花拍岸激石後的漣漪迴蕩有波波相連的波浪濤湧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63: chang su-hua

61

離島風光-基隆嶼探幽

宣紙 水墨設色 6

9 times 13

0cm

2005年 5月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64: chang su-hua

62

五自然景觀

(一)畫題雲湧情人湖

尺寸78 times 14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5年 4月

創作理念

本幅作品寫景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海邊山上之情人湖該處為標高約 600 公

尺之山中湖因係臨海山上每遇天氣忽變雲從海上湧來站在山頭眺望頃刻

間隱處於山林間的「情人湖」但見悠雲漫游湖面猶如天湖般湖上吊橋又似橫

架在雲河上的鵲橋巢居山上的老鷹嘶叫飛翔此情此景恍如立足於仙境般的

飄逸內心悸動不已如此畫境久久至今不能遺忘

學理依據

山水畫之畫雲有行雲積雲湧雲等之別雲從海上湧瀰漫於山林間

而悠遊於山中湖此時畫雲之流動感尚需注意雲穿游於遠近之雜樹叢林安排

不能雜亂無章傅狷夫說8

作山水中樹縮小比例甚大故以求其意態為主遠望密

林煙靄洣漫杉耶松耶柏耶檜耶誰能安名

8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65: chang su-hua

63

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9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絪縕不分是為渾沌」和董其昌說的「蒼莽氣」差不多

石濤認為「化一而成絪縕天下之能事畢矣」「絪縕」效果就是要

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

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

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

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重點在雲由海面湧上山頭漫游於山林間有流動的感覺傅狷夫《山

水畫法初階》說10

畫雲以由淡加濃為原則(加濃須至淡墨未乾時為之)熟練後可自由

落墨不必拘泥筆用側鋒自上刮下落筆處輕收筆處重則雖

全為淡墨亦能呈現上淡下濃之效果

此種畫雲技法經試作後以用於熟宣棉紙絹等較不吸水之材質如以生宣吸

水性強可先將紙噴清水均勻後再以上法落筆染畫就會有鬆厚之雲層

9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10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81頁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66: chang su-hua

64

雲湧情人湖

7

8 times

145

cm 宣紙 水墨設色 2

005年

4月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67: chang su-hua

65

(二)畫題古橋流水(壺穴景觀)

尺寸140 times 70 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壺穴」是河床質硬岩石處受流水雨量回春作用坡度及岩石節理等因

素或沙礫石在渦流中迴撞磨蝕河床形成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窪坑稱為「壺

穴」以基隆河暖暖峽谷之暖江河床最多及七堵友蚋瑪陵坑溪亦有不少

七堵瑪陵坑溪之「翠古橋」為石磚砌成年代已久橋墩長草及青苔橋下

佈滿「壺穴」奇石在幽靜的山村古橋上俯視流水奇岩畫境天然形成

學理依據

清秦祖永認為橋樑有通氣脈的作用是以《繪事津梁》11

ldquo山中橋樑斷不可少地之絕處藉此通途可以引人入勝又為

通幅氣脈所關最為畫中妙用至石橋板橋須審地之所宜不

可漫用ldquo

構圖表現及技法

本幅以由下仰視角度側重於「壺穴」石塊及流水的表現以傳統水墨設

色於棉紙最後全幅以清水噴溼再用淡墨分染以增加層次

11 何研 著《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 1997年 12月 205206頁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68: chang su-hua

66

古橋流水 (壺穴奇觀) 140times70cm 水墨設色 麻紙 2006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69: chang su-hua

67

(三)畫題港都夜影(雨景)

尺寸110 times 60cm

年份2005年 4月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理念

基隆氣候受西南氣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多雨潮濕早年全年降雨最高曾達

213 天雨量達 3500 公釐因此有「雨港」之稱並有「新竹風基隆雨三

十九日黑」之諺語「港都夜雨」哀怨淒美的歌曲唱出港都過往商旅漂泊的

心聲隨著經濟社會形態的丕變哀怨淒美的故事雖已不再但港都的夜雨仍

是基隆在地人最思念親切的一景

學理依據

水墨畫畫雨水依據石濤畫語錄「「絪縕章第七」12

「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本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

的渾化狀態畫中絪縕是透過「筆與墨會」而表現出大自然的絪縕

氣象「畫於水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筆墨渾然一氣「不可雕

鑿不可極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不可無理在於

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他尤其強調要善於運用筆墨

而不要被筆墨所運「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蓋以運夫墨非墨運也操夫筆非筆操也」

12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版部 2004年 138頁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70: chang su-hua

68

構圖表現及技法

構圖取基隆港邊實景雖用一般水墨設色畫「雨水」如使用一般排筆刷法

在墨色與設色間雨水之連貫性不甚理想因此改試以「拒水法」即用稀釋之膠

水先於白紙上刷出欲表現雨水飄落之處待乾後再以水墨及設色畫景物因膠

乾後有拒水性自然會留出雨水之痕跡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71: chang su-hua

69

港都夜影 110 times 60cm 水墨設色 棉紙 2006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72: chang su-hua

70

六人文習俗

畫題慶讚中元-主普壇

尺寸100 times 65 cm

媒材宣紙水墨設色

創作年份2006年 6月

創作理念

基隆中元祭緣起於13清咸豐元年大陸移民來台之漳泉州人械鬥 死亡甚

多經調解後每年農曆七月由張廖簡吳劉唐杜等字姓輪流主普超渡亡魂

百年來代代相傳現已成為一熱鬧的民俗觀光活動

學理依據

明朝李日華《竹嬾畫媵》14

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然亦只是大概耳及其運筆后

雲泉樹石屋舍人物逐一因其自然而為之所謂筆到意生如漁

父入桃源漸逢佳境初意不至是也

構圖表現及技法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章法論15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時在畫面上ldquo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rdquo

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

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在畫面的空白虛筆處理使無

畫處皆成妙境

1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 2001年 7月 2001頁 14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2頁 15 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7年 1月 401頁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73: chang su-hua

71

慶讚中元 100 times 65cm 水墨設色 宣紙 2006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74: chang su-hua

72

第六章 結 論

因在基隆出生成長對養我育我的家鄉多年來常有以彩筆繪出著重意境之

港都畫作的渴望選擇此一創作主題乃是試以水墨畫寫生表現系列畫出〝港

都風情〞將基隆景觀以美好畫境表現出來亦是自我挑戰的開始

基隆在歷經戰火洗煉中破壞復重建憑藉特殊優異的地理條件擁有天然

良港數十年來在國內政治安定局勢中隨著政府各方面的建設步上國際經

濟起飛的腳步成為排名前列的國際貨櫃港因此市港建設克服「山多逼海

平地狹隘」之窘困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下聯內聯外交通積極改善使進出口

貨暢通維持國際商港的地位交通的便利也帶動了觀光活動的熱絡基隆異予

其他都市的特殊景觀得能分享給所有愛好大自然的人們

創作是為了捕捉保留以及傳達一些生活感動在現時政府力倡回顧過去

以思古懷舊結合展現現時多元文化風貌興起全民休閒風潮讓文化融入旅遊

知識而更具深度知性意義際會之時選擇此一研究創作覺得興趣昂然對

於社會工作有著參與感姑且不論研究結果會有如何成就但憑「師造化」以注

重「情境」「意境」詮釋「畫境」試繪出創作作品展示於社會大眾為基隆景觀

呈現另一藝術風貌

經由此次的創作學習經驗體認繪畫創作永無止境藝術傳承是無形的肩

負自我期許不斷的創作但創作亦需尋求創新具象與抽象的選擇仍然是以

具象與心思理念結合轉化迹化為畫境之表現為我持續創作的目標

再次引述林進忠教授《千秋遐想筆墨情》的話16繪畫理論是繪畫創作實

踐的反映和總結理論能夠引領創作而創作實踐也同時檢驗理論思想經由創

作品之完成當驗證其理論思想時雖然不竟完美但在理論的詮釋在構圖的

16 林進忠著《千秋遐想筆墨情》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 1996年 4月 10頁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75: chang su-hua

73

省思自覺受益良多今後繪畫的路程已多了明確的路標亦是這短短三年在校

學習中得良師造化之收益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76: chang su-hua

74

參考書目

(一)文獻資料

1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410

2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沿革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604

3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4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工礦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195708

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港務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6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7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8 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志-人口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304

9 潘吉編譯《臺灣番政志(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12

10張嘉珍編輯《雞籠早期風情畫》基隆市政府198806

11《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市政府編印 1988年 12月 20日

12 李欽賢作《台灣城市記憶》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04年 3月

13 基隆市政府《基隆 基隆市政府鄉土教材》 遠流出版公司 1998年 12月

14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指南》基隆港務局編印 1993年

15 基隆港務局《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文集》基隆港務局編印 74年 11月 9日

16《臺灣交通專輯》臺灣省政府交通處編印 1985年

17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列傳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18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一境界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200107

(二)專書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77: chang su-hua

75

1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蕙風堂出板部 2004年

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三民書局 2004年 7月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年 1月

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頂淵文化公司 2003年 5月

5 呂佛庭《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8年 8月

6 黃光男《浪蹟藝壇一覺翁》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 3月

6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三藝文化公司 2002年 4月

7 何延喆《中國山水畫技法學譜》天津楊柳青畫社 1997年 12月

9 謝里法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11月

10簫瓊瑞《圖說臺灣美術史》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5月

11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 4月

12行證院文建會《繪畫臺灣 之美》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5月

13謝蘶 《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14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台北臉譜書房 2001年

15譚詰王學孟《石濤》《徐悲鴻》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2004年 9月

16魏成光《國畫技法》地球出版社 1886年 6月

(三)論文集

1唐幼玲《滬尾的人文藝術探討暨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003年 5月

2黃光男《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楊式昭《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4林進忠《千秋遐想筆墨情 中國繪畫創作研究》林進忠畫集(五)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78: chang su-hua

76

5蘇峰男〈中國繪畫寫生創作的法要析辨〉《造形藝術學刊》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2002

6劉素真〈殖民地時代圖畫教育「官展」〉《造形藝術學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2年 12月

7陳瓊花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文建會 2004年 12月

8〈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內歷史博物館玄奘中國語文學系

2003年 9月

9 〈現代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 台灣省立美術館 1994年 3

10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

藝術論文集〉2005年 7月

(四)畫冊畫集

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藏畫精選》讀者文摘出版部 1981年

2 黃光男著《傅狷夫的藝術世界 全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年 3月

3 涂璨琳《南瀛鄉情》台南縣文化中心 1989年 9月

4 蘇峰男《蘇峰男畫集八》五熔堂 2004年 2月

5 林進忠《林進忠畫選集》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 10月

6 羅振賢《大地情緣-羅振賢畫集》台北縣文化局 2003年 11月

7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畫集》錦繡文化出版 1990年 9月

8 歐豪年《歐豪年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1978年 5月

9 傅狷夫《傅狷夫山水技法初階畫譜》華正書局 1989年

10石濤《石濤畫集》榮寶齋

11 李義弘《自然與畫意》雄獅美術 1986年 6月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79: chang su-hua

77

12黃才松《黃才松畫集(二)》1989年 1月

(五)工具書

1大辭典 三民書局

2中國美術辭典 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1998年出版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80: chang su-hua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College of Fine Arts

Graduate School of Plastic Art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creative study of Keelung landscape

picturesque sence

CHANG SHU-HUA

June 2006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

Page 81: chang su-hua

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