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是停留在温哥华的最后一 个周末,很难得的一个冬日 的艳阳天。查好了班车到达时间,出门往左,刚到站 台,49路车来了,上车出示月票,和司机互换了微笑和 问候,找个车窗旁的位置坐下。窗外依然是温哥华美 丽的街景,只是心情迥然不同。记得刚到时,坐在班车 上,心里默念的总是:还有XX个月,坚持!不知从什么 时候开始,打气的话已变成了:还有XX天,要珍惜! 临别梳理自己的感受时,总是觉得要是能够越过 初到时的茫然无措,直接进入到状态之中时的游刃有 余该有多好。可是现在想来,隐隐对茫然无措的定义 有了怀疑,因为那实在不应是茫然无措,我还记得中 研部老师手一挥,笑得酒窝深深的:跟着我准没错! 我们一行十人,在她带领下熟悉学院、学校,参观教 堂、老人院,去渔人码头,去教授家作客,集体聚餐。 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活动。室友很是羡慕:你们多好啊, 有老师带着,不像我们放敞似的。就这样,很快我们 就从最初的适应期进入到了繁忙的学习中。每周的 课,Chapel,seminar,还有每周例行的图书馆之 行;看书,查资料,讨论,写文章,久违的学生生活就 这么扎扎实实地回归了。游刃有余固然谈不上,些许的 手忙脚乱更增添了学生身份的实在感。有百思不得其 解的时候,也有恍然大悟的时刻;累了或是懒惰时,也 会忍不住惦记以前悠闲的日子,再看看床头的一摞摞 书和整理的笔记,又继续埋首书页:这样的日子实在 算不得精彩,更不轻松,但确实值得而且难得。 UBC终点站到了。下车在校园里慢慢走着。周末 的校园人不多,静静的,草坪上偶有小松鼠活泼地 跳着。拿出相机,一路拍着美丽的学院、校园、图书 馆、远处的雪山、五彩的天空。定格在相机里的清 幽宁静夹杂着临别之际淡淡的不舍,终有些情难自 禁:别了,维真,别了,温哥华,六个月的学习生活终 究会浓缩成一段难忘的回忆,在以后的日子里徐徐 地展开来,希望是你依旧的美丽。 间过得好快啊!从踏进维 的校门到几天后的离开, 六个月的时间马上就要过去了。这六个月的时间带 给了我很多美好的经历和感受,不管是学习还是其 它,我都从其中收获甚丰。临走前写下自己的感受, 我的心里一直涌现的两个字就是:感恩。 感恩在维真的学习。作为一所专业化的神学研 究机构,它有一支专业而又虔诚的教学队伍、一种 传授知识和信仰的神圣使命以及一群因寻求神圣 而相聚的学生,这一切都让我在维真的学习经历和 感受耳目一新。维真的课程很精致细腻,知识和信 仰共存存;维真的教授很专业很虔诚:传道和授业 兼行,有着中国古人“师者”的魅力;而维真和周围 学校的密切关系也让我们得以去参观、学习并搜集 资料。为了这一切的学习收获而感恩。 感恩在维真的生活。除了学习,以维真为中心 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结识老师、认识同学和朋 友、在中研部老师的带领下周末去不同的教会参观 和去不同的地方游玩、参加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 感恩节被邀请到同学家一同庆祝、在这边同学带领 下去爬山、利用学习外的时间感受温哥华美丽的雪 山大海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在 异国他乡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这种不同的感受肯定 要影响我以后的生活,不仅仅是甜蜜的回忆,还有 诸多要借鉴的东西。 感恩维真中研部的努力。从一开始的筛选到迎 接入学、从安排饮食起居到课程学习、从一起分享 快乐到共同克服困难,中研部都为我们做出了很大 的努力。在此感谢为我们辛苦奔波的许志伟老师和 孜孜不倦无微不至的中研部老师,他们付出的汗水 是让人感动的。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维真 学院中研部的成绩,就没有诸多同学在学习和生活 上巨大的收获。作为众多受益学生中的一员,我向 两位老师表达我最诚挚的祝福和感谢。 潘静文 四川大学 刘绪雷 中国人民大学 2010 年度的维真学院与中国高等学府的博士生共同培训项目又完满结束了, 他们愿意和读者分享在维真六个月的难忘回忆! 2010 2

Chinese Studies Newsletter Winter 2011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hinese studies newsletter winter 2011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Chinese Studies Newsletter  Winter 2011

这是停留在温哥华的最后一个周末,很难得的一个冬日

的艳阳天。查好了班车到达时间,出门往左,刚到站台,49路车来了,上车出示月票,和司机互换了微笑和问候,找个车窗旁的位置坐下。窗外依然是温哥华美丽的街景,只是心情迥然不同。记得刚到时,坐在班车上,心里默念的总是:还有XX个月,坚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打气的话已变成了:还有XX天,要珍惜!

临别梳理自己的感受时,总是觉得要是能够越过初到时的茫然无措,直接进入到状态之中时的游刃有余该有多好。可是现在想来,隐隐对茫然无措的定义有了怀疑,因为那实在不应是茫然无措,我还记得中研部老师手一挥,笑得酒窝深深的:跟着我准没错!我们一行十人,在她带领下熟悉学院、学校,参观教堂、老人院,去渔人码头,去教授家作客,集体聚餐。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活动。室友很是羡慕:你们多好啊,有老师带着,不像我们放敞似的。就这样,很快我们就从最初的适应期进入到了繁忙的学习中。每周的课,Chapel,seminar,还有每周例行的图书馆之行;看书,查资料,讨论,写文章,久违的学生生活就这么扎扎实实地回归了。游刃有余固然谈不上,些许的手忙脚乱更增添了学生身份的实在感。有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也有恍然大悟的时刻;累了或是懒惰时,也会忍不住惦记以前悠闲的日子,再看看床头的一摞摞书和整理的笔记,又继续埋首书页:这样的日子实在算不得精彩,更不轻松,但确实值得而且难得。

UBC终点站到了。下车在校园里慢慢走着。周末的校园人不多,静静的,草坪上偶有小松鼠活泼地跳着。拿出相机,一路拍着美丽的学院、校园、图书馆、远处的雪山、五彩的天空。定格在相机里的清幽宁静夹杂着临别之际淡淡的不舍,终有些情难自禁:别了,维真,别了,温哥华,六个月的学习生活终究会浓缩成一段难忘的回忆,在以后的日子里徐徐地展开来,希望是你依旧的美丽。

时间过得好快啊!从踏进维真的校门到几天后的离开,

六个月的时间马上就要过去了。这六个月的时间带给了我很多美好的经历和感受,不管是学习还是其它,我都从其中收获甚丰。临走前写下自己的感受,我的心里一直涌现的两个字就是:感恩。

感恩在维真的学习。作为一所专业化的神学研究机构,它有一支专业而又虔诚的教学队伍、一种传授知识和信仰的神圣使命以及一群因寻求神圣而相聚的学生,这一切都让我在维真的学习经历和感受耳目一新。维真的课程很精致细腻,知识和信仰共存存;维真的教授很专业很虔诚:传道和授业兼行,有着中国古人“师者”的魅力;而维真和周围学校的密切关系也让我们得以去参观、学习并搜集资料。为了这一切的学习收获而感恩。

感恩在维真的生活。除了学习,以维真为中心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结识老师、认识同学和朋友、在中研部老师的带领下周末去不同的教会参观和去不同的地方游玩、参加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感恩节被邀请到同学家一同庆祝、在这边同学带领下去爬山、利用学习外的时间感受温哥华美丽的雪山大海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在异国他乡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这种不同的感受肯定要影响我以后的生活,不仅仅是甜蜜的回忆,还有诸多要借鉴的东西。

感恩维真中研部的努力。从一开始的筛选到迎接入学、从安排饮食起居到课程学习、从一起分享快乐到共同克服困难,中研部都为我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此感谢为我们辛苦奔波的许志伟老师和孜孜不倦无微不至的中研部老师,他们付出的汗水是让人感动的。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维真学院中研部的成绩,就没有诸多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巨大的收获。作为众多受益学生中的一员,我向两位老师表达我最诚挚的祝福和感谢。

潘静文 四川大学

孙清海 山东大学

刘绪雷中国人民大学李建全

武汉大学

温哥华是个美丽的城市,美得让人心颤,美得让人心醉。

在这样风景如画的城市中 “诗意地栖居”,唯一需要的就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细细体味每一颗小草,每一株树木,每一片森林,每一座雪山,每一处海滩,你会发现这个城市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上帝伟大而奇妙的创造,每一时刻都会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与感动。

温哥华也是个人性化的城市,人与人之间非常友善,非常热情。别的且不说,单说你行走在街上永远都是“车让人”,常常令我们这些习惯了在车水马龙中胆战心惊的人,也逐渐学会了在车辆疾驰的时候,大胆在人行道上“闲庭信步”,接受车辆的“敬礼”,得到了在中国城市中永远无法配得的“礼遇。

感谢天父上帝,让我在这样美丽和人性化的城市中生活了整整180天,让我在六个月的时间细细欣赏了这个城市中的许多美景,体会这个人性化城市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让我更加感动于“以耶和华为神的,那国是有福的”这圣经金句的深切含义。温哥华夏天的宜人气候,秋天的火红枫叶,冬天的洁白飞雪,都是上帝赐给这个城市的珍贵礼物,而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爱心与友善,热情与互助,也是上帝的大爱在这个以基督徒为主体的国度中的彰显与传递。

感谢维真学院的许教授给了我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不但有机会可以查阅到自己博士论文研究最前沿最权威的参考资料,也可以借机向John Hare、 Packer等世界知名的研究学者当面请教学术问题。半年的时间让我足以收集到自己论文所需的全部资料,这对我今后的学术之旅必将是大有裨益。感谢中研部的老师,无论在学习,活动还是在生活上曾经给予我们的关心与帮助,让我们常常感动于她的无私之爱,也感谢她对我们的包容与教诲,使我们这些“骄傲无知”的人也学会了友爱与良善,感恩与宽容。

感谢Loren Wilkinson教授。他不但邀请我们到他居住的Galliano小岛上去做客,使我们经历了三天真正的“原生态生活”,而且热情邀请维真的专家学者参加我们的Seminar学术讨论,使我们得益于从这些“大腕”级的名家中学会学术的严谨,思维的谨慎,论证的严密。

时间过得真快,6月末刚刚到达温哥华的时候,一切还都那

么陌生。当我已经对温哥华熟络的时候,却要离开她了。大海、蓝天、雪山,温哥华让人流连忘返。更让我难忘的还是维真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尤其是中国研究部的深情厚谊。

宗教哲学的John Hare教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串起从古希腊一直到当代宗教思想的矶珠。他对我的研究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指导。对于我的课程论文,John Hare教授不仅肯定了它的意义,指出了存在问题,连语法错误都做了逐一修改。

OT Foundation,Iain Provan教授的讲授,在旧约的宏阔背景下,地理、历史和人文逐一展开。特别是那些曾经不经意的旧约人物与国家城市突然绽放出巨大价值。

Loren Wilkinson先生组织的seminar,使我们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思想的撞击、视野的拓展,总让人感觉意犹未尽。

许老师和中研部老师在学习和生活给予我的无微不至关怀,让我感动。他们的崇高信仰和奉献精神让我由衷的崇敬。

图书馆、图书馆里静谧的环境、人性化的服务,使得它们成为我真正的精神家园。

林恩峡谷、Grouse Mountain、维多利亚、加利亚诺以及满天雪雁、鲑鱼回游、夕阳红叶,在那些壮阔的景致中,感受了震撼心灵的力量。

我的人生中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一段时间如此多姿多彩和丰满充实,在即将离开的时候,心中充满不舍。

再见,维真;再见,温哥华。

感谢维真学院的chapel时间,让我们留恋于赞美诗的“天籁之音”,真正感悟到了信仰的虔诚和敬拜的神圣;感谢维真学院的library,让我们可以自由地查阅资料,静心地写作;感谢维真学院的bookstore,让我们可以购得最珍贵最权威的学术著作。

感谢中西教会的弟兄姐妹们,他们的关心、友爱与祷告,在信仰上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与扶持,使我常

常在信心软弱的时候仍然持守于对基督的信仰。

2010 年度的维真学院与中国高等学府的博士生共同培训项目又完满结束了, 他们愿意和读者分享在维真六个月的难忘回忆!

主編:許志偉教授 執行編輯:潘玉儀 免費訂閱 函索即寄

維真學院中國研究部網址 www.regentcsp.org 維真通訊編輯部電郵 [email protected] Printed in Canada

2010

第2期

Page 2: Chinese Studies Newsletter  Winter 2011

2

想来从绚烂的夏季到第一次在温哥华看到大雪,来温哥华已

经快要半年了。在回国之际,回想来加拿大的日子,收获颇丰,心中也颇有不舍和留恋。有一位维真的同学问过我,“你来加拿大这些日子,会将什么带回中国?”仔细想想有很多。第一个让我想起来的是这里的生活方式。半年时间让我体验到这种悠闲但不懒散的生活。这里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做起事情来可以慢条斯理,但不能拖拉随意。温哥华环境优美,可以在街头,在校园,放缓脚步去感受这种低调的美。我喜欢拿着相机照下在这里所看到的美好。温哥华还是一个有文化交融的地方,当地人对我们这些外国来的学生非常包容,因为在这里生活也很自在,而且还能结交一些朋友。Houston教授和Loren教授对我们CSP的学生非常友善,分别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做客。另一方面,在维真学院的课程非常紧凑,维真学院的教授们都非常友好,也非常严格,Stackhouse教授的课程有趣又深入,Provan教授的课程使我了解作为西方文化背景的知识。Seminar上,我们交流论文进展,也会有教授为我们做response。有幸院长Rod Wilson教授给我做response,我未曾想到他会如此认真的阅读我所写的大纲,而且仔细地将他的问题也分门别类。其中有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共勉:这篇论文对学术有何增进作用,而这种作用又如何在真、善、美方面影响世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每每下笔写作时可以提醒自己的问题。在维真的学习经历,让我了解到北美严谨的学术训练。维真学院有很多学术资源,维真学院的图书馆和UBC的图书馆有大量的资料可以查询,对我的学业有很大帮助。

离别在即,我想,这不是分别,只是换一种方式在身边。在温哥华的这些日子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这些美好而有趣的经历会如影随形。我会想念在这里的日子的。很感激有这样的机会来到温哥华,来到维真学院。

孔慧 复旦大学

葛体标中国人民大学

这些札记是在维真求学期间陆续记下的,愿它不至于成为空乏的

言辞。我也要特别感谢维真所提供的访学机会,期间所学、所谈、所获或许也可略见于这些札记中。

1. 坐在UBC法学图书馆的底层,只有我一个人翻阅书籍纸页的声音。整个下午都静悄悄的,没有人来。我继续阅读阿奎那论自然法的著作。这里有些阴冷,法学图书馆的建筑完全由水泥墙砌成,没有贴上墙砖,粗砾的墙壁灰色地挺立着。在一排排的书架之间,间或是几排阅读的座位。但是,这里空荡荡的。我甚至在想,如果这个下午我不在这里,这些书将相互凝视、相互阅读。我惊扰了这一层图书室的安静,仿佛这里将会升起一座法庭。它虽然冷峻,但是庄严。那么在这一场审判中,我是什么角色呢?

2 和朋友在巴士上谈论存在。他的言语和我的言语在巴士隆隆的前行声中对话。在劳役般的旅途中,我们不至于失去对至高之物的渴慕。逐渐地,我感到这一场对话要求我放弃我的肉身,而只是让我的言语进入到存在中去。就在我意识到这种放弃时,我一下子觉察到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在说话。我也不再是对我身边坐着的、那个肉身的朋友说话,而是对他的灵魂说话。我回想起荷尔德林的诗句:自从我们是一场对话。在友爱的言语的柏拉图对话中,是此与彼的对话,是一个灵魂朝向另一个灵魂对话。这时语言会开花。

3 整天都在下着小雨。傍晚,我走出屋子,站在屋檐下看这雨蒙蒙的花园。我站在三棵向日葵旁,手不由自主地托在向日葵的花盘上。当我微微将花盘抬起,我刹那间感到我轻轻抬起了一张少女的脸。我不由自主地凝视着它,仿佛它就是爱的全部表达。这一切都远远地超越了我的意志和思想。这一个花盘仿佛是向我而来的。那些我所需要的事物实际上都不是我逐求所得,而是因我所需,它以奥秘的方式自动向我走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万物都迎面走向它所需要的人。

4 在异国的斗室里,屋子里都是空寂的味道,都是木和琴的声音。我知道音乐从虚无中流淌出来,虚无需要寻找它自己的音调,它需要捕获那些茫然的声音,让这些音符具有灵魂。只有灵魂的声音才能渗透到一个人的灵魂里去。我尤为偏爱《墨子悲丝》这一古琴曲。我仿

佛看到墨子走在大路上,看见了白丝染色,我仿佛看见了他为人的沉沦哭泣。有谁像墨子那般感慨世间的浊秽,人心的光明已经晦暗呢?这种在灵魂里战栗的忧伤是对众生痛苦的认同,但是我们已经失丧了。

来到温哥华的日子正值初夏。简洁的机场,各色的车辆,高大的树

木,各异的房子,还有学院的绿屋顶尽是新鲜的印象。初夏的温哥华如同一个欢乐年轻的女生热情地把来自异国的我拥入怀中,让我投入了在这里的生活。而陆陆续续的学习任务和在忙碌的生活中,有艰辛,有郁闷,也

有奋发和充实。尽管这些是如此地吸引人,但最让我留恋的依然是

维真的人们和亲和的气氛。维真学院的学生和老师来自于世界各地,可却并没有太强的地域感,因此结交国外友人也从不是件困难的事。我经常惊叹于世界各地的相似性。但,也常会因文化差异,在哈哈大笑的外国同学中为对他们而言极为有趣的外国笑话露出礼节性的微笑。相似性和差异性融合在这里的同学中。而那些不同的老师,也许在课堂上他们显得非常的严谨和认真,但课堂下的他们也是一样的友善。更有一些教授热情洋溢地邀请我们做客,让我感受到了维真学院老师跟学生的紧密联系。坦诚而友善的交往是维真给我留下的很深刻的印象。

这里丰富的学术资源也让我觉得留恋。中国研究部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向这里的知名教授们学习和与之交流学术思想的机会。老师们跟我们一起分享了研究论文,并耐心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而在我们提交的研究论文计划中,他们总是认真地给我们宝贵建议。我依稀记得提交尚未成熟的论文大纲时那种惴惴不安的心情。而这种不安却在和点评我的教授的交流中慢慢地消失了。他专业的态度和精辟地点拨给予我很多思考空间。而我们的讨论并不仅仅限于论文本身,也涉及更多问题。在学术研究上,也认识了一位真的进一步交往的学术之友。她无私的帮助和有趣的思想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这些在常绿的屋顶下欢畅的讨论是我珍贵的回忆。

白驹过隙,于是我要走了,要踏上另一段旅程。维真学院那绿屋顶会常青于我心。当我回头的时候,我发现在这个充满了回忆的温哥华即便在冬日给人的感觉也鲜有萧瑟。也许那就是给我的温暖的拥抱吧。

沈茜

复旦大学

让我特别感谢维真学院中研部给我这次访学半年的机会。

半年中,复杂的时间洪流漫过我易忘、多变和瘦弱的身体与灵魂。若非恩典的馈赠,粗糙的沙流中焉有记忆的珍珠?……在这里我只能略谈一二。首先,是温哥华的优美自然风光和社会秩序;相形之下,我们祖国的环境的那个污染和社会人心秩序啊……

其次,但却最重要的是,对我个人信仰反省的促益。在此之前,我常常不由自主地要陷入卫斯理式的完全主义的焦虑中,好几次因没有得救的确据而夜不能寐;但另一面我又在神学智识的追求上野心勃勃,凭着一点曾有的原文学习和神学上的走马观花就常常热烈地构想着如何成为一个广博的“神学家”,从原文开始、到释经、到圣经神学,再到系统神学、再到各种实践神学……噢,上帝却还没有在某个半夜里取走我这轻狂性命!但是,在维真学院里,在一起的敬拜中,在了解了那里的同学和老师都在干些什么之后,特别在巴刻老师的系统神学引论课上,我已经看到自己的狂妄无知,“不知道自己在求什么”;终于,我已经能慢慢地从浮躁中沉静下心,甚至能略带欣喜地满足于从神学的ABC学起了,比如从反复读威斯敏斯特信经开始……我也意外地重视起了清教徒—改革宗的神学传统,在稍微的学习中个人的信仰焦虑虽然有时越发增加,但我已经开始顺心,觉得这未必是坏事,而且在信仰历史中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另外,我也第一次意识到现代神学中的正统派与自由派之争到底意味着什么,对我个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最后,跟几位同学在信仰、哲学和文学等上几乎每日不断的探讨甚至争吵也让我获益不浅;维真学院图书馆很多书让我大开眼界,许多神学中的人和事是我闻所未闻的;最最后,我也要特别感谢在中文教会的聚会和学习,这让我对“教会论”尤其深有领会,也特别让我确信教会是医治像我这般个体文人基督徒狂躁毛病的惟一所在——当然,更是要让天使和世人观看、赞叹的地方。

苏炳森 四川大学

Page 3: Chinese Studies Newsletter  Winter 2011

2

想来从绚烂的夏季到第一次在温哥华看到大雪,来温哥华已

经快要半年了。在回国之际,回想来加拿大的日子,收获颇丰,心中也颇有不舍和留恋。有一位维真的同学问过我,“你来加拿大这些日子,会将什么带回中国?”仔细想想有很多。第一个让我想起来的是这里的生活方式。半年时间让我体验到这种悠闲但不懒散的生活。这里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做起事情来可以慢条斯理,但不能拖拉随意。温哥华环境优美,可以在街头,在校园,放缓脚步去感受这种低调的美。我喜欢拿着相机照下在这里所看到的美好。温哥华还是一个有文化交融的地方,当地人对我们这些外国来的学生非常包容,因为在这里生活也很自在,而且还能结交一些朋友。Houston教授和Loren教授对我们CSP的学生非常友善,分别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做客。另一方面,在维真学院的课程非常紧凑,维真学院的教授们都非常友好,也非常严格,Stackhouse教授的课程有趣又深入,Provan教授的课程使我了解作为西方文化背景的知识。Seminar上,我们交流论文进展,也会有教授为我们做response。有幸院长Rod Wilson教授给我做response,我未曾想到他会如此认真的阅读我所写的大纲,而且仔细地将他的问题也分门别类。其中有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共勉:这篇论文对学术有何增进作用,而这种作用又如何在真、善、美方面影响世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每每下笔写作时可以提醒自己的问题。在维真的学习经历,让我了解到北美严谨的学术训练。维真学院有很多学术资源,维真学院的图书馆和UBC的图书馆有大量的资料可以查询,对我的学业有很大帮助。

离别在即,我想,这不是分别,只是换一种方式在身边。在温哥华的这些日子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这些美好而有趣的经历会如影随形。我会想念在这里的日子的。很感激有这样的机会来到温哥华,来到维真学院。

孔慧 复旦大学

葛体标中国人民大学

这些札记是在维真求学期间陆续记下的,愿它不至于成为空乏的

言辞。我也要特别感谢维真所提供的访学机会,期间所学、所谈、所获或许也可略见于这些札记中。

1. 坐在UBC法学图书馆的底层,只有我一个人翻阅书籍纸页的声音。整个下午都静悄悄的,没有人来。我继续阅读阿奎那论自然法的著作。这里有些阴冷,法学图书馆的建筑完全由水泥墙砌成,没有贴上墙砖,粗砾的墙壁灰色地挺立着。在一排排的书架之间,间或是几排阅读的座位。但是,这里空荡荡的。我甚至在想,如果这个下午我不在这里,这些书将相互凝视、相互阅读。我惊扰了这一层图书室的安静,仿佛这里将会升起一座法庭。它虽然冷峻,但是庄严。那么在这一场审判中,我是什么角色呢?

2 和朋友在巴士上谈论存在。他的言语和我的言语在巴士隆隆的前行声中对话。在劳役般的旅途中,我们不至于失去对至高之物的渴慕。逐渐地,我感到这一场对话要求我放弃我的肉身,而只是让我的言语进入到存在中去。就在我意识到这种放弃时,我一下子觉察到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在说话。我也不再是对我身边坐着的、那个肉身的朋友说话,而是对他的灵魂说话。我回想起荷尔德林的诗句:自从我们是一场对话。在友爱的言语的柏拉图对话中,是此与彼的对话,是一个灵魂朝向另一个灵魂对话。这时语言会开花。

3 整天都在下着小雨。傍晚,我走出屋子,站在屋檐下看这雨蒙蒙的花园。我站在三棵向日葵旁,手不由自主地托在向日葵的花盘上。当我微微将花盘抬起,我刹那间感到我轻轻抬起了一张少女的脸。我不由自主地凝视着它,仿佛它就是爱的全部表达。这一切都远远地超越了我的意志和思想。这一个花盘仿佛是向我而来的。那些我所需要的事物实际上都不是我逐求所得,而是因我所需,它以奥秘的方式自动向我走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万物都迎面走向它所需要的人。

4 在异国的斗室里,屋子里都是空寂的味道,都是木和琴的声音。我知道音乐从虚无中流淌出来,虚无需要寻找它自己的音调,它需要捕获那些茫然的声音,让这些音符具有灵魂。只有灵魂的声音才能渗透到一个人的灵魂里去。我尤为偏爱《墨子悲丝》这一古琴曲。我仿

佛看到墨子走在大路上,看见了白丝染色,我仿佛看见了他为人的沉沦哭泣。有谁像墨子那般感慨世间的浊秽,人心的光明已经晦暗呢?这种在灵魂里战栗的忧伤是对众生痛苦的认同,但是我们已经失丧了。

来到温哥华的日子正值初夏。简洁的机场,各色的车辆,高大的树

木,各异的房子,还有学院的绿屋顶尽是新鲜的印象。初夏的温哥华如同一个欢乐年轻的女生热情地把来自异国的我拥入怀中,让我投入了在这里的生活。而陆陆续续的学习任务和在忙碌的生活中,有艰辛,有郁闷,也

有奋发和充实。尽管这些是如此地吸引人,但最让我留恋的依然是

维真的人们和亲和的气氛。维真学院的学生和老师来自于世界各地,可却并没有太强的地域感,因此结交国外友人也从不是件困难的事。我经常惊叹于世界各地的相似性。但,也常会因文化差异,在哈哈大笑的外国同学中为对他们而言极为有趣的外国笑话露出礼节性的微笑。相似性和差异性融合在这里的同学中。而那些不同的老师,也许在课堂上他们显得非常的严谨和认真,但课堂下的他们也是一样的友善。更有一些教授热情洋溢地邀请我们做客,让我感受到了维真学院老师跟学生的紧密联系。坦诚而友善的交往是维真给我留下的很深刻的印象。

这里丰富的学术资源也让我觉得留恋。中国研究部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向这里的知名教授们学习和与之交流学术思想的机会。老师们跟我们一起分享了研究论文,并耐心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而在我们提交的研究论文计划中,他们总是认真地给我们宝贵建议。我依稀记得提交尚未成熟的论文大纲时那种惴惴不安的心情。而这种不安却在和点评我的教授的交流中慢慢地消失了。他专业的态度和精辟地点拨给予我很多思考空间。而我们的讨论并不仅仅限于论文本身,也涉及更多问题。在学术研究上,也认识了一位真的进一步交往的学术之友。她无私的帮助和有趣的思想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这些在常绿的屋顶下欢畅的讨论是我珍贵的回忆。

白驹过隙,于是我要走了,要踏上另一段旅程。维真学院那绿屋顶会常青于我心。当我回头的时候,我发现在这个充满了回忆的温哥华即便在冬日给人的感觉也鲜有萧瑟。也许那就是给我的温暖的拥抱吧。

沈茜

复旦大学

让我特别感谢维真学院中研部给我这次访学半年的机会。

半年中,复杂的时间洪流漫过我易忘、多变和瘦弱的身体与灵魂。若非恩典的馈赠,粗糙的沙流中焉有记忆的珍珠?……在这里我只能略谈一二。首先,是温哥华的优美自然风光和社会秩序;相形之下,我们祖国的环境的那个污染和社会人心秩序啊……

其次,但却最重要的是,对我个人信仰反省的促益。在此之前,我常常不由自主地要陷入卫斯理式的完全主义的焦虑中,好几次因没有得救的确据而夜不能寐;但另一面我又在神学智识的追求上野心勃勃,凭着一点曾有的原文学习和神学上的走马观花就常常热烈地构想着如何成为一个广博的“神学家”,从原文开始、到释经、到圣经神学,再到系统神学、再到各种实践神学……噢,上帝却还没有在某个半夜里取走我这轻狂性命!但是,在维真学院里,在一起的敬拜中,在了解了那里的同学和老师都在干些什么之后,特别在巴刻老师的系统神学引论课上,我已经看到自己的狂妄无知,“不知道自己在求什么”;终于,我已经能慢慢地从浮躁中沉静下心,甚至能略带欣喜地满足于从神学的ABC学起了,比如从反复读威斯敏斯特信经开始……我也意外地重视起了清教徒—改革宗的神学传统,在稍微的学习中个人的信仰焦虑虽然有时越发增加,但我已经开始顺心,觉得这未必是坏事,而且在信仰历史中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另外,我也第一次意识到现代神学中的正统派与自由派之争到底意味着什么,对我个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最后,跟几位同学在信仰、哲学和文学等上几乎每日不断的探讨甚至争吵也让我获益不浅;维真学院图书馆很多书让我大开眼界,许多神学中的人和事是我闻所未闻的;最最后,我也要特别感谢在中文教会的聚会和学习,这让我对“教会论”尤其深有领会,也特别让我确信教会是医治像我这般个体文人基督徒狂躁毛病的惟一所在——当然,更是要让天使和世人观看、赞叹的地方。

苏炳森 四川大学

Page 4: Chinese Studies Newsletter  Winter 2011

这是停留在温哥华的最后一个周末,很难得的一个冬日

的艳阳天。查好了班车到达时间,出门往左,刚到站台,49路车来了,上车出示月票,和司机互换了微笑和问候,找个车窗旁的位置坐下。窗外依然是温哥华美丽的街景,只是心情迥然不同。记得刚到时,坐在班车上,心里默念的总是:还有XX个月,坚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打气的话已变成了:还有XX天,要珍惜!

临别梳理自己的感受时,总是觉得要是能够越过初到时的茫然无措,直接进入到状态之中时的游刃有余该有多好。可是现在想来,隐隐对茫然无措的定义有了怀疑,因为那实在不应是茫然无措,我还记得中研部老师手一挥,笑得酒窝深深的:跟着我准没错!我们一行十人,在她带领下熟悉学院、学校,参观教堂、老人院,去渔人码头,去教授家作客,集体聚餐。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活动。室友很是羡慕:你们多好啊,有老师带着,不像我们放敞似的。就这样,很快我们就从最初的适应期进入到了繁忙的学习中。每周的课,Chapel,seminar,还有每周例行的图书馆之行;看书,查资料,讨论,写文章,久违的学生生活就这么扎扎实实地回归了。游刃有余固然谈不上,些许的手忙脚乱更增添了学生身份的实在感。有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也有恍然大悟的时刻;累了或是懒惰时,也会忍不住惦记以前悠闲的日子,再看看床头的一摞摞书和整理的笔记,又继续埋首书页:这样的日子实在算不得精彩,更不轻松,但确实值得而且难得。

UBC终点站到了。下车在校园里慢慢走着。周末的校园人不多,静静的,草坪上偶有小松鼠活泼地跳着。拿出相机,一路拍着美丽的学院、校园、图书馆、远处的雪山、五彩的天空。定格在相机里的清幽宁静夹杂着临别之际淡淡的不舍,终有些情难自禁:别了,维真,别了,温哥华,六个月的学习生活终究会浓缩成一段难忘的回忆,在以后的日子里徐徐地展开来,希望是你依旧的美丽。

时间过得好快啊!从踏进维真的校门到几天后的离开,

六个月的时间马上就要过去了。这六个月的时间带给了我很多美好的经历和感受,不管是学习还是其它,我都从其中收获甚丰。临走前写下自己的感受,我的心里一直涌现的两个字就是:感恩。

感恩在维真的学习。作为一所专业化的神学研究机构,它有一支专业而又虔诚的教学队伍、一种传授知识和信仰的神圣使命以及一群因寻求神圣而相聚的学生,这一切都让我在维真的学习经历和感受耳目一新。维真的课程很精致细腻,知识和信仰共存存;维真的教授很专业很虔诚:传道和授业兼行,有着中国古人“师者”的魅力;而维真和周围学校的密切关系也让我们得以去参观、学习并搜集资料。为了这一切的学习收获而感恩。

感恩在维真的生活。除了学习,以维真为中心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结识老师、认识同学和朋友、在中研部老师的带领下周末去不同的教会参观和去不同的地方游玩、参加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感恩节被邀请到同学家一同庆祝、在这边同学带领下去爬山、利用学习外的时间感受温哥华美丽的雪山大海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在异国他乡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这种不同的感受肯定要影响我以后的生活,不仅仅是甜蜜的回忆,还有诸多要借鉴的东西。

感恩维真中研部的努力。从一开始的筛选到迎接入学、从安排饮食起居到课程学习、从一起分享快乐到共同克服困难,中研部都为我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此感谢为我们辛苦奔波的许志伟老师和孜孜不倦无微不至的中研部老师,他们付出的汗水是让人感动的。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维真学院中研部的成绩,就没有诸多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巨大的收获。作为众多受益学生中的一员,我向两位老师表达我最诚挚的祝福和感谢。

潘静文 四川大学

孙清海 山东大学

刘绪雷中国人民大学李建全

武汉大学

温哥华是个美丽的城市,美得让人心颤,美得让人心醉。

在这样风景如画的城市中 “诗意地栖居”,唯一需要的就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细细体味每一颗小草,每一株树木,每一片森林,每一座雪山,每一处海滩,你会发现这个城市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上帝伟大而奇妙的创造,每一时刻都会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与感动。

温哥华也是个人性化的城市,人与人之间非常友善,非常热情。别的且不说,单说你行走在街上永远都是“车让人”,常常令我们这些习惯了在车水马龙中胆战心惊的人,也逐渐学会了在车辆疾驰的时候,大胆在人行道上“闲庭信步”,接受车辆的“敬礼”,得到了在中国城市中永远无法配得的“礼遇。

感谢天父上帝,让我在这样美丽和人性化的城市中生活了整整180天,让我在六个月的时间细细欣赏了这个城市中的许多美景,体会这个人性化城市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让我更加感动于“以耶和华为神的,那国是有福的”这圣经金句的深切含义。温哥华夏天的宜人气候,秋天的火红枫叶,冬天的洁白飞雪,都是上帝赐给这个城市的珍贵礼物,而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爱心与友善,热情与互助,也是上帝的大爱在这个以基督徒为主体的国度中的彰显与传递。

感谢维真学院的许教授给了我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不但有机会可以查阅到自己博士论文研究最前沿最权威的参考资料,也可以借机向John Hare、 Packer等世界知名的研究学者当面请教学术问题。半年的时间让我足以收集到自己论文所需的全部资料,这对我今后的学术之旅必将是大有裨益。感谢中研部的老师,无论在学习,活动还是在生活上曾经给予我们的关心与帮助,让我们常常感动于她的无私之爱,也感谢她对我们的包容与教诲,使我们这些“骄傲无知”的人也学会了友爱与良善,感恩与宽容。

感谢Loren Wilkinson教授。他不但邀请我们到他居住的Galliano小岛上去做客,使我们经历了三天真正的“原生态生活”,而且热情邀请维真的专家学者参加我们的Seminar学术讨论,使我们得益于从这些“大腕”级的名家中学会学术的严谨,思维的谨慎,论证的严密。

时间过得真快,6月末刚刚到达温哥华的时候,一切还都那

么陌生。当我已经对温哥华熟络的时候,却要离开她了。大海、蓝天、雪山,温哥华让人流连忘返。更让我难忘的还是维真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尤其是中国研究部的深情厚谊。

宗教哲学的John Hare教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串起从古希腊一直到当代宗教思想的矶珠。他对我的研究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指导。对于我的课程论文,John Hare教授不仅肯定了它的意义,指出了存在问题,连语法错误都做了逐一修改。

OT Foundation,Iain Provan教授的讲授,在旧约的宏阔背景下,地理、历史和人文逐一展开。特别是那些曾经不经意的旧约人物与国家城市突然绽放出巨大价值。

Loren Wilkinson先生组织的seminar,使我们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思想的撞击、视野的拓展,总让人感觉意犹未尽。

许老师和中研部老师在学习和生活给予我的无微不至关怀,让我感动。他们的崇高信仰和奉献精神让我由衷的崇敬。

图书馆、图书馆里静谧的环境、人性化的服务,使得它们成为我真正的精神家园。

林恩峡谷、Grouse Mountain、维多利亚、加利亚诺以及满天雪雁、鲑鱼回游、夕阳红叶,在那些壮阔的景致中,感受了震撼心灵的力量。

我的人生中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一段时间如此多姿多彩和丰满充实,在即将离开的时候,心中充满不舍。

再见,维真;再见,温哥华。

感谢维真学院的chapel时间,让我们留恋于赞美诗的“天籁之音”,真正感悟到了信仰的虔诚和敬拜的神圣;感谢维真学院的library,让我们可以自由地查阅资料,静心地写作;感谢维真学院的bookstore,让我们可以购得最珍贵最权威的学术著作。

感谢中西教会的弟兄姐妹们,他们的关心、友爱与祷告,在信仰上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与扶持,使我常

常在信心软弱的时候仍然持守于对基督的信仰。

2010 年度的维真学院与中国高等学府的博士生共同培训项目又完满结束了, 他们愿意和读者分享在维真六个月的难忘回忆!

主編:許志偉教授 執行編輯:潘玉儀 免費訂閱 函索即寄

維真學院中國研究部網址 www.regentcsp.org 維真通訊編輯部電郵 [email protected] Printed in Canada

2010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