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编:王占伟 电话:010-82296726 编辑:孙和保 010-82296727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发现教学原创成果 2017年5月3日 6 样本 从写作走向教育 本报记者 王占伟 推荐理由 多年以来,被作文、假作文、被学习、假学习,让许多孩子 远离了写作和学习的快乐。如何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如何告 别假大空的作文?如何让小学生喜欢作文?如何用写作重塑 教师的专业生活?如何以写作为主线整合教学资源?山东省 滕州市北关小学带给我们诸多启发。 重新定位意味着一种创新。 许多小学在倡导生活化作文,但这一 课题在山东省滕州市北关小学换了一个字 —生活化写作。一个字的改变,不仅意 味着对习作的重新定位,而且让北关小学 找到了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创生了一种别 样的教育样态。 “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 义,发挥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 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 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 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 所瞄准的水平。”凭借对陶行知这段话的深 刻感悟,北关小学校长杨颖带领教师团队, 将生活化写作提升到教育的高度,改变了 学校教育生态,提升了教育品质。 告别“被写作” “假学习” 杨颖曾听家长讲过一件事:爸爸妈妈要 带孩子出去旅游,孩子很高兴。但一说要结 合旅游见闻写作文,孩子就干脆不去了。 还有一次活动让杨颖印象深刻:学校 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参加对象主要是四 年级和一年级学生,主持人在活动结束时 要求一年级学生写一句话,四年级学生写 一篇习作,现场立即发出一声叹息 “唉……” 对此,杨颖认为,这一声叹息暴露出学 校教育对写作指导的简单和生硬。学生读 书,就要求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原本不 愿意读书的学生,更加不喜欢读书。 为什么有些学生不爱学习,不喜欢写 作文?带着这样的疑问,杨颖在听课过程 中经常与师生交流。经过反复调研,杨颖 发现,学生不喜欢作文的主要原因是学生 并非真心想写作,而是被写作。学生没有 主动表达的激情与愿望,只是在教师的逼 迫下无病呻吟、闭门造车、“睁着眼睛说瞎 话”。模仿作文选集,套用其中的写作模 式,成为学生的“万能钥匙”。 “谎言是教育的大敌,作文说假话、编 故事直接导致的恶果是说谎变得心安理 得,甚至成为习惯。”杨颖分析认为,小学生 作文的生命力何在?只有一个词—真 实,说真话、写真事、言真情。学生可以看 到什么写什么,做了什么写什么,怎么想就 怎么写,至于文章的结构、文法、修辞以及 表达方式,都是可以训练的,也是可以修改 的。一篇好习作,一定要基于内容真实,否 则形式再好,对学生的成长往往也是有害 而无益的。基于此,杨颖认为,假写作、假 阅读等假学习,是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 率低的主要原因。 为告别“被写作”“假学习”,北关小学 提出了生活化写作的命题,要求师生记录 真人实事,诉说真心实话,表达真实情感。 “生活化写作的核心是记录生活,进而 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快 乐。生活化写作追求三爱、三会、三敬, ‘三 爱’是爱阅读、爱思考、爱实践; ‘三会’是会 观察、会记录、会合作; ‘三敬’是敬他人、敬 环境、敬规则。”副校长张德宝说。 “生活化写作,就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 标准,强调学生真实地观察、体验和记录生 活,在教师指导下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与 感受真实、准确地记录和表达出来。”在杨 颖看来,生活化写作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 教学和写作能力训练,而是一门综合课程, 其目标直接指向全面育人。 作为生活化写作教研组长,陈庆安认 为,生活化写作不是单纯记录原生态生活, 而是对生活本身的引导和创造,是对生活 的艺术化升华。“生活化写作 1+1”是陈庆 安对生活化写作的解读:从教育对象讲,理 解为“教师+学生”;从教育主体讲,理解为 “学校+家长”;从教育领域讲,理解为“校 内+校外”;从教育目标讲,理解为“读书+ 育人”;从教育形式讲,理解为“学习+生 活”;从学科整合讲,理解为“语文+其他所 有学科”;从方法指导讲,理解为“观察+思 考”;从团队构建讲,理解为“核心成员+参 与者”。 “无论‘生活化写作1+1’的外延有多 么宽泛,我们一直坚守‘当小学生,做真教 育’的学习心态,以写作为抓手,促进观察、 促进阅读、促进思考、促进学科教学资源的 整合,进而达成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创造生 活、享受生活的育人目标。”陈庆安说。 抢占教师成长高地 北关小学生活化写作研究的初衷,本 是为了通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习 成绩。但是,研究的过程却让教师有了意 想不到的收获。前不久,为积累生活化写 作素材,陈庆安在自己的班级要求每天有 一位学生做课前5分钟演讲,可以讲故事, 可以读文章,可以谈方法,可以求解惑。他 同时还要求,演讲的学生要交两篇文稿:一 篇是演讲稿,一篇是演讲心得。出乎意料 的是,最真的作文就在演讲心得里。上台 前的忐忑、紧张,演讲后的轻松释然和那种 自我挑战成功之后的喜悦,跃然纸上、溢于 言表。“这种经历和体验,或许能让学生终 身受用。”陈庆安说。 教师的辛苦大多来自于日常工作的低 水平徘徊。阅读、写作兴趣的激发,也让越 来越多的教师体验到成长的幸福。 读了《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一书,副 校长王浩对美国年度教师德雷珀的成长密 码有了感悟, “为什么德雷珀的写作思路不 会阻塞?原来她的创作灵感均来自于与学 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想法、一个问题、一 场冲突、一个场景。无论是一句话、一段音 乐、一种颜色、一种气味或是一种味道,都 可以不假思索地记录下来,这些感性的思 维会带来真正的灵感和真实的体会。德雷 珀的做法与我们的生活化写作有异曲同工 之妙。” 加入生活化写作教研组之前,教师张 瑞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 人,尤其不善于用文字表达”。然而,随着 她一次次把孩子们的作品制作成音乐相册 发到班级微信群里,孩子们的兴奋和自豪 深深感染着她,也让她产生了写作的冲动, 不仅将师生的收获写了出来,而且思路清 晰、思绪不断,“平淡的教学工作变得多彩 起来”。 作为学校教导主任,郭平不仅是生活化 写作教研组核心成员,而且是一个心理学爱 好者。当看到一些教师在家庭生活、工作中 出现纠结、烦躁的情绪时,郭平便有针对性 地写出《悦纳自己,做个有尊严的人》《看清 孩子的“作”》《做好来料加工的活,幸福着自 己的幸福》等系列文章,作为内部材料印发 给教师阅读。对这些文章的阅读与交流,让 教师心理通透了,幸福指数提高了,工作起 来也更加有爱、有法、有尊严。 郭平不仅同事关系好,其亲子关系更 为人称道。她非常注重对孩子的高质量陪 伴:交流读书收获,周末外出旅游,同写一 篇文章,母子互评作文……“娘俩似朋友, 交流乐融融”。 郭平说: “生活化写作为学校打开了一 个育人的切口,改善了师生关系,改变了教 师的精神面貌,我也在生活化写作中快速 成长。” 生活化写作让北关小学的许多教师找 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去年六年级学生离 校时,学生崔雯以陈庆安为对象写下了这 样的文字: “每每与老师相见,让我感触最深的 不是老师的容颜,而是那与众不同的背 影……老师的心情是多变的,时而阳光灿 烂,时而乌云密布。他的心情就像那空中 的风筝,我们是那扯动风筝的线;我们的失 败和成功,每时每刻都牵动着他的心。当 我们成功时,金灿灿的阳光洒落在他的身 上,他的背影是那样的欢快,就像跳动的音 符;当我们失败时,夕阳的余晖把他的影子 拉得好长、好长,那种落寞的背影,让我们 忽然觉得心里空空的……远远地再望一眼 那背影,老师似乎又多了一点操劳,又多了 一份岁月的痕迹,不知是我过于忧虑,还是 老师已经渐渐老去……心中突然有一种酸 涩,如同未成熟的柿子—是因为悲叹秋 天的来临,还是对老师日夜操劳的心疼?” “看到这段文字,我心生感动。这不就 是生活化写作的成果吗?”陈庆安深情地 说道。 用生活化写作整合学科 生活化写作唤醒的不仅是师生对写作 的自信,更是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自觉 意识。 去年10月,北关小学开展了走进秋天 实践活动,让学生捡树叶,创作树叶粘贴 画。活动融观察、手工、读书、写作、研究性 学习为一体,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构思贴 画主题和风格,根据文理、颜色、形状、大小 等选择树叶,运用工具制作树叶贴画。在 此基础上,学生要写出一篇关于树叶贴画 的习作,写出自己的收获、发现、心得、 感悟。 五年级一班学生徐飞扬在习作中这样 写道:“小区的花园里,地上落满了形状各 异的树叶。我将各种各样的树叶捡了一大 包,回家夹在厚厚的书里风干。在动手做 树叶贴画前,我准备好卡纸、剪刀、双面胶 和水彩笔。要做什么呢?树叶是树妈妈的 孩子,离开树妈妈的树叶会不开心,那就做 一棵大树吧,让‘叶宝宝’永远留在妈妈的 怀抱里。我将一片棕色的大叶子剪成一根 长条做树干,然后选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 的叶子粘在一起做成树冠,过程中要注意 颜色的搭配和形状的拼接,才能使大树看 起来更美、更逼真……我为它取名为《叶之 恋》,希望我们美好的童年,也能像树叶贴 画那样永远留在记忆里。” “小贴画蕴藏着大教育,不仅利于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规 划能力、合作能力,而且有助于养成良好的 学习、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环 保意识、创新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和热爱自然的高雅情趣。”杨颖说。 除了树叶贴画,北关小学还有丰富的 活动课程与写作紧密相连:拥抱春天、诵读 诗词经典、班级对抗大赛、征集国旗下讲 话、数学故事创作、寒假生活体验…… 去年春节放假前,根据学校统一安 排,陈庆安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实践性 作业:一是收集50条广告词,从中筛选 出10条最喜欢的,写出喜欢的原因。再 选出一条自认为最好的写一篇评价性短 文。二是春节期间,自拟10副春联,选 一条自己最喜欢的推荐给全班同学。“这 两道作业都是在训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与思考、概括与表达”。 数学教师孙瑞以前觉得生活化写作 与数学关系不大,但参加了3次生活化 写作教研活动后,她积极地把自己的数 学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打破以 往的教学方式。在教一年级学生认识长 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时,她让学生用萝 卜或土豆切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共同分享,学生学习 热情高涨,不仅认识了物体形状,还找到 了它们的特征,远远超出了一年级学生 学习的知识范围。 在教《钟表的认识》一课时,课前孙瑞 让学生动手做一个钟表学具,在制作的过 程中便认识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 格,每个大格里有 5 个小格;知道长针是时 针,短针是分针,甚至知道“几时”“几时半” 指针所在的位置,起到了很好的预习效 果。课堂上,孙瑞让孩子们讲“制作过程中 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孩子们在玩的过程 中也能学好数学,不仅感受到数学在生活 中无处不在,而且获得了探索数学的体验。 “数学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知 道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 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孙瑞说。 现在,生活化写作不仅成就了师生,而 且成为撬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支点。 “写作是深度思考,是自我救赎”,这种 认识让北关小学重新定义了写作,发现了 育人的核心。“能变成文字的思考,才是最 清晰、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教师习惯、品 格、能力的不同,其实就是思维方式和思维 品质的不同。而习惯、品格、能力形成的过 程,就是不断优化的过程。”杨颖说,“生活 化写作的团队力量正在让学校发生巨变。” 特级教师谈教学 特级教师谈教学 · · 卢世国 卢世国 核心素养落地的“双线组元” 双线组元即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采取 “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 构的编写形式。 “人文主题”即按照内容类型进行单 元组合课文,如四季美景、挚爱亲情、修身 正己、人生之舟等,形成一条贯串教材的 显在线索。“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 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 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 生观。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 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 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语文 要素”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阅读素 养的形成。 与新教材相比,旧教材采用单一的 “人文主题”组元,在使用过程中,这种单 一的组元方式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知 识点十分零散或者缺少必要的知识点,需 要师生自行从中寻找、归纳或者课外补 充。这种零散在缺少必要的指导性、陈述 性文字背景下,势必造成教师和学生很难 把握每一篇课文的具体学习要求和掌握 程度,更难以把握散见于每一篇课文里的 教学要点,造成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自学, 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双 线组元”使阅读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 “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做到了二者的协调 统一,强化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 践性。 以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为 例,谈谈“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是怎样 双线编排的,又该怎样开展教学? 六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分别是:第一 单元四时之景,第二单元亲情之爱,第三单 元校园之美,第四单元人生之舟,第五单元 生命之趣,第六单元想象之翼。 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第一单 元体会语言之美,品味精彩语句;第二单元 体会思想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三单元 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四单元圈点勾画, 厘清作者的思路;第五单元摘录积累,概括 文章的中心;第六单元快速阅读,展开联想 和想象 。 在学习每个单元时,还要将上述要求 具体化。我们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 元概述”为例。其中,第一段讲明“人文主 题”,四时之景美不胜收,通过朗读,品味语 言、领略景物之美。第二段指出“语文要 素”,教学方法是朗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 教学策略是品味语言,重点品味比喻和拟 人等修辞手法。“单元概述”将“人文主题” 和“语文要素”融为一体。 如何将“单元概述”阐述的精神落到实 处?助读系统承担了这个任务。这里以部 编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一课《春》为例。《春》是教读课文,助读系统 包括预习、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 写写和补白。其中,“思考探究”是这样设 计的: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美丽的图 画。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 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说 说你的理由。“思考探究”与“人文主题”相 适应,并指出教学方法—朗读。课后“积 累拓展”部分是这样的:想象下列各句描绘 的情景,说说语句的表达效果。这是对应 “语文要素”,重点品味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手法。 “课后补白”关于比喻的知识短文,与 品味比喻、拟人修辞相对应。语文教师要 认真研究助读系统,智慧设计教学流程,让 “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成为学生阅读素 养的“钙质”。 “人文主题”承载了“立德树人”,教师 在教学中要有机融合、随文渗透,使学生在 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 陶,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 德情操。 “语文要素”让培养学生语文“核心 素养”有了落脚点。“人文主题”与“语文要 素”齐飞,“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共进, 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沛县杨屯中学) 看到自己的作品,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学生制作的树叶贴画《孔雀》

发现教学原创成果 从写作走向教育 · 主编:王占伟 电话:010-82296726 编辑:孙和保 010-82296727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 Upload
    others

  • View
    2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发现教学原创成果 从写作走向教育 · 主编:王占伟 电话:010-82296726 编辑:孙和保 010-82296727 投稿邮箱:zgjsbxdkt@vip.163.com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主编:王占伟 电话:010-82296726 编辑:孙和保 010-82296727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发现教学原创成果

2017年5月3日 6版样本

从写作走向教育□本报记者 王占伟

推荐理由多年以来,被作文、假作文、被学习、假学习,让许多孩子

远离了写作和学习的快乐。如何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如何告别假大空的作文?如何让小学生喜欢作文?如何用写作重塑教师的专业生活?如何以写作为主线整合教学资源?山东省滕州市北关小学带给我们诸多启发。

重新定位意味着一种创新。许多小学在倡导生活化作文,但这一

课题在山东省滕州市北关小学换了一个字——生活化写作。一个字的改变,不仅意味着对习作的重新定位,而且让北关小学找到了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创生了一种别样的教育样态。

“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凭借对陶行知这段话的深刻感悟,北关小学校长杨颖带领教师团队,将生活化写作提升到教育的高度,改变了学校教育生态,提升了教育品质。

告别“被写作”“假学习”

杨颖曾听家长讲过一件事:爸爸妈妈要带孩子出去旅游,孩子很高兴。但一说要结合旅游见闻写作文,孩子就干脆不去了。

还有一次活动让杨颖印象深刻:学校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参加对象主要是四年级和一年级学生,主持人在活动结束时要求一年级学生写一句话,四年级学生写一篇习作,现场立即发出一声叹息——

“唉……”对此,杨颖认为,这一声叹息暴露出学

校教育对写作指导的简单和生硬。学生读书,就要求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原本不愿意读书的学生,更加不喜欢读书。

为什么有些学生不爱学习,不喜欢写作文?带着这样的疑问,杨颖在听课过程中经常与师生交流。经过反复调研,杨颖发现,学生不喜欢作文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并非真心想写作,而是被写作。学生没有主动表达的激情与愿望,只是在教师的逼迫下无病呻吟、闭门造车、“睁着眼睛说瞎话”。模仿作文选集,套用其中的写作模式,成为学生的“万能钥匙”。

“谎言是教育的大敌,作文说假话、编故事直接导致的恶果是说谎变得心安理得,甚至成为习惯。”杨颖分析认为,小学生作文的生命力何在?只有一个词——真实,说真话、写真事、言真情。学生可以看到什么写什么,做了什么写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写,至于文章的结构、文法、修辞以及表达方式,都是可以训练的,也是可以修改的。一篇好习作,一定要基于内容真实,否则形式再好,对学生的成长往往也是有害而无益的。基于此,杨颖认为,假写作、假阅读等假学习,是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为告别“被写作”“假学习”,北关小学提出了生活化写作的命题,要求师生记录真人实事,诉说真心实话,表达真实情感。

“生活化写作的核心是记录生活,进而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快乐。生活化写作追求三爱、三会、三敬,‘三爱’是爱阅读、爱思考、爱实践;‘三会’是会观察、会记录、会合作;‘三敬’是敬他人、敬

环境、敬规则。”副校长张德宝说。“生活化写作,就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

标准,强调学生真实地观察、体验和记录生活,在教师指导下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与感受真实、准确地记录和表达出来。”在杨颖看来,生活化写作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写作能力训练,而是一门综合课程,其目标直接指向全面育人。

作为生活化写作教研组长,陈庆安认为,生活化写作不是单纯记录原生态生活,而是对生活本身的引导和创造,是对生活的艺术化升华。“生活化写作 1+1”是陈庆安对生活化写作的解读:从教育对象讲,理解为“教师+学生”;从教育主体讲,理解为

“学校+家长”;从教育领域讲,理解为“校内+校外”;从教育目标讲,理解为“读书+育人”;从教育形式讲,理解为“学习+生活”;从学科整合讲,理解为“语文+其他所有学科”;从方法指导讲,理解为“观察+思考”;从团队构建讲,理解为“核心成员+参与者”。

“无论‘生活化写作 1+1’的外延有多么宽泛,我们一直坚守‘当小学生,做真教育’的学习心态,以写作为抓手,促进观察、促进阅读、促进思考、促进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进而达成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育人目标。”陈庆安说。

抢占教师成长高地

北关小学生活化写作研究的初衷,本是为了通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习成绩。但是,研究的过程却让教师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前不久,为积累生活化写作素材,陈庆安在自己的班级要求每天有一位学生做课前5分钟演讲,可以讲故事,可以读文章,可以谈方法,可以求解惑。他同时还要求,演讲的学生要交两篇文稿:一篇是演讲稿,一篇是演讲心得。出乎意料的是,最真的作文就在演讲心得里。上台前的忐忑、紧张,演讲后的轻松释然和那种自我挑战成功之后的喜悦,跃然纸上、溢于言表。“这种经历和体验,或许能让学生终身受用。”陈庆安说。

教师的辛苦大多来自于日常工作的低水平徘徊。阅读、写作兴趣的激发,也让越来越多的教师体验到成长的幸福。

读了《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一书,副校长王浩对美国年度教师德雷珀的成长密码有了感悟,“为什么德雷珀的写作思路不会阻塞?原来她的创作灵感均来自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想法、一个问题、一场冲突、一个场景。无论是一句话、一段音乐、一种颜色、一种气味或是一种味道,都可以不假思索地记录下来,这些感性的思维会带来真正的灵感和真实的体会。德雷珀的做法与我们的生活化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加入生活化写作教研组之前,教师张瑞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尤其不善于用文字表达”。然而,随着她一次次把孩子们的作品制作成音乐相册

发到班级微信群里,孩子们的兴奋和自豪深深感染着她,也让她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不仅将师生的收获写了出来,而且思路清晰、思绪不断,“平淡的教学工作变得多彩起来”。

作为学校教导主任,郭平不仅是生活化写作教研组核心成员,而且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当看到一些教师在家庭生活、工作中出现纠结、烦躁的情绪时,郭平便有针对性地写出《悦纳自己,做个有尊严的人》《看清孩子的“作”》《做好来料加工的活,幸福着自己的幸福》等系列文章,作为内部材料印发给教师阅读。对这些文章的阅读与交流,让教师心理通透了,幸福指数提高了,工作起来也更加有爱、有法、有尊严。

郭平不仅同事关系好,其亲子关系更为人称道。她非常注重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交流读书收获,周末外出旅游,同写一篇文章,母子互评作文……“娘俩似朋友,交流乐融融”。

郭平说:“生活化写作为学校打开了一个育人的切口,改善了师生关系,改变了教师的精神面貌,我也在生活化写作中快速成长。”

生活化写作让北关小学的许多教师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去年六年级学生离校时,学生崔雯以陈庆安为对象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每每与老师相见,让我感触最深的

不是老师的容颜,而是那与众不同的背影……老师的心情是多变的,时而阳光灿烂,时而乌云密布。他的心情就像那空中的风筝,我们是那扯动风筝的线;我们的失败和成功,每时每刻都牵动着他的心。当我们成功时,金灿灿的阳光洒落在他的身上,他的背影是那样的欢快,就像跳动的音符;当我们失败时,夕阳的余晖把他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那种落寞的背影,让我们忽然觉得心里空空的……远远地再望一眼那背影,老师似乎又多了一点操劳,又多了一份岁月的痕迹,不知是我过于忧虑,还是老师已经渐渐老去……心中突然有一种酸涩,如同未成熟的柿子——是因为悲叹秋天的来临,还是对老师日夜操劳的心疼?”

“看到这段文字,我心生感动。这不就是生活化写作的成果吗?”陈庆安深情地说道。

用生活化写作整合学科

生活化写作唤醒的不仅是师生对写作的自信,更是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自觉意识。

去年10月,北关小学开展了走进秋天实践活动,让学生捡树叶,创作树叶粘贴画。活动融观察、手工、读书、写作、研究性学习为一体,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构思贴画主题和风格,根据文理、颜色、形状、大小

等选择树叶,运用工具制作树叶贴画。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写出一篇关于树叶贴画的习作,写出自己的收获、发现、心得、感悟。

五年级一班学生徐飞扬在习作中这样写道:“小区的花园里,地上落满了形状各异的树叶。我将各种各样的树叶捡了一大包,回家夹在厚厚的书里风干。在动手做树叶贴画前,我准备好卡纸、剪刀、双面胶和水彩笔。要做什么呢?树叶是树妈妈的孩子,离开树妈妈的树叶会不开心,那就做一棵大树吧,让‘叶宝宝’永远留在妈妈的怀抱里。我将一片棕色的大叶子剪成一根长条做树干,然后选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粘在一起做成树冠,过程中要注意颜色的搭配和形状的拼接,才能使大树看起来更美、更逼真……我为它取名为《叶之恋》,希望我们美好的童年,也能像树叶贴画那样永远留在记忆里。”

“小贴画蕴藏着大教育,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规划能力、合作能力,而且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环保意识、创新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高雅情趣。”杨颖说。

除了树叶贴画,北关小学还有丰富的活动课程与写作紧密相连:拥抱春天、诵读诗词经典、班级对抗大赛、征集国旗下讲话、数学故事创作、寒假生活体验……

去年春节放假前,根据学校统一安排,陈庆安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一是收集 50 条广告词,从中筛选出 10 条最喜欢的,写出喜欢的原因。再选出一条自认为最好的写一篇评价性短文。二是春节期间,自拟 10 副春联,选一条自己最喜欢的推荐给全班同学。“这两道作业都是在训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概括与表达”。

数学教师孙瑞以前觉得生活化写作与数学关系不大,但参加了 3 次生活化写作教研活动后,她积极地把自己的数学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教一年级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时,她让学生用萝卜或土豆切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共同分享,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不仅认识了物体形状,还找到了它们的特征,远远超出了一年级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

在教《钟表的认识》一课时,课前孙瑞让学生动手做一个钟表学具,在制作的过程中便认识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知道长针是时针,短针是分针,甚至知道“几时”“几时半”指针所在的位置,起到了很好的预习效果。课堂上,孙瑞让孩子们讲“制作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也能学好数学,不仅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获得了探索数学的体验。

“数学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孙瑞说。

现在,生活化写作不仅成就了师生,而且成为撬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支点。

“写作是深度思考,是自我救赎”,这种认识让北关小学重新定义了写作,发现了育人的核心。“能变成文字的思考,才是最清晰、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教师习惯、品格、能力的不同,其实就是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的不同。而习惯、品格、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不断优化的过程。”杨颖说,“生活化写作的团队力量正在让学校发生巨变。”

特级教师谈教学特级教师谈教学··卢世国卢世国

核心素养落地的“双线组元”

双线组元即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编写形式。

“人文主题”即按照内容类型进行单元组合课文,如四季美景、挚爱亲情、修身正己、人生之舟等,形成一条贯串教材的显在线索。“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语文要素”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

与新教材相比,旧教材采用单一的“人文主题”组元,在使用过程中,这种单一的组元方式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知识点十分零散或者缺少必要的知识点,需要师生自行从中寻找、归纳或者课外补充。这种零散在缺少必要的指导性、陈述

性文字背景下,势必造成教师和学生很难把握每一篇课文的具体学习要求和掌握程度,更难以把握散见于每一篇课文里的教学要点,造成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自学,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双线组元”使阅读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

“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做到了二者的协调统 一 ,强 化 了 语 文 学 习 的 综 合 性 和 实践性。

以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谈谈“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是怎样双线编排的,又该怎样开展教学?

六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分别是:第一

单元四时之景,第二单元亲情之爱,第三单元校园之美,第四单元人生之舟,第五单元生命之趣,第六单元想象之翼。

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第一单元体会语言之美,品味精彩语句;第二单元体会思想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三单元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四单元圈点勾画,厘清作者的思路;第五单元摘录积累,概括文章的中心;第六单元快速阅读,展开联想和想象 。

在学习每个单元时,还要将上述要求具体化。我们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概述”为例。其中,第一段讲明“人文主

题”,四时之景美不胜收,通过朗读,品味语言、领略景物之美。第二段指出“语文要素”,教学方法是朗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教学策略是品味语言,重点品味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单元概述”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融为一体。

如何将“单元概述”阐述的精神落到实处?助读系统承担了这个任务。这里以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春》为例。《春》是教读课文,助读系统包括预习、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和补白。其中,“思考探究”是这样设计的: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美丽的图

画。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说说你的理由。“思考探究”与“人文主题”相适应,并指出教学方法——朗读。课后“积累拓展”部分是这样的: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语句的表达效果。这是对应

“语文要素”,重点品味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课后补白”关于比喻的知识短文,与品味比喻、拟人修辞相对应。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助读系统,智慧设计教学流程,让

“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成为学生阅读素养的“钙质”。

“人文主题”承载了“立德树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机融合、随文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要素”让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了落脚点。“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齐飞,“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共进,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沛县杨屯中学)

看到自己的作品,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学生制作的树叶贴画《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