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有四節,第一節為逆境商數的意義,第二節為 逆境商數的理論基礎,第三節為資優生與逆境商數,第四 節為社會興趣與逆境商數。 第一節 逆境商數的意義 壹、逆境商數的起源 逆境是指個體從事目的活動受到主客觀因素的阻礙干 擾,致使預期的動機和目的不能實現、需要不能得到滿足 時而產生的狀態,隨著逆境的出現,人們通常會伴隨著負 面情緒,包含失望、痛苦、緊張、焦慮、悲傷、抑鬱、恐 懼、憤怒等情緒(孤草,2002)。 而商數可具體告訴我們測出數量的多寡,因為是量化 的,所以亦可用此分數,作個體間客觀的比較。研究者承 上所述,界定出「逆境商數」的意義,是指個體面對逆境 時正向心理反應之數值。 當我們觀察別人處理人生逆境時,不知不覺塑造了我 們個人獨特的逆境反應形式(Stoltz,2000a),其原因來自 於大腦的運作。身體裡的細胞都有它的受器(receptor), 而連接這些受器的物質則稱做胜肽(peptide),胜肽是腦部 最多樣,最有力的化學傳遞者,當我們在回應人生事件 時,胜肽就在體內流竄,影響身體內所有的系統,胜肽深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793/2/n...工作的興趣和毅力 , 使個體仍然願意再投入以增加工作的 表現 , 這種力量即是一種挫折復原力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有四節,第一節為逆境商數的意義,第二節為

    逆境商數的理論基礎,第三節為資優生與逆境商數,第四

    節為社會興趣與逆境商數。

    第一節 逆境商數的意義

    壹、逆境商數的起源

    逆境是指個體從事目的活動受到主客觀因素的阻礙干

    擾,致使預期的動機和目的不能實現、需要不能得到滿足

    時而產生的狀態,隨著逆境的出現,人們通常會伴隨著負

    面情緒,包含失望、痛苦、緊張、焦慮、悲傷、抑鬱、恐

    懼、憤怒等情緒(孤草,2002)。

    而商數可具體告訴我們測出數量的多寡,因為是量化

    的,所以亦可用此分數,作個體間客觀的比較。研究者承

    上所述,界定出「逆境商數」的意義,是指個體面對逆境

    時正向心理反應之數值。

    當我們觀察別人處理人生逆境時,不知不覺塑造了我

    們個人獨特的逆境反應形式(Stoltz,2000a),其原因來自

    於大腦的運作。身體裡的細胞都有它的受器(receptor),

    而連接這些受器的物質則稱做胜肽(peptide),胜肽是腦部

    最多樣,最有力的化學傳遞者,當我們在回應人生事件

    時,胜肽就在體內流竄,影響身體內所有的系統,胜肽深

  • 16 

    受一個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影響,也就是取決於個人如何體

    驗和解釋人生事件,因此,我們面對逆境時,逆境本身並

    不能主宰我們,而是我們「對逆境的反應」才會影響到我

    們的身心狀況(Stoltz,2000a)。

    心理學者Cacioppo發現,腦部在遭逢挫折等負面事件

    時,反應會比對正面事件更加強烈(引自Stoltz,2000a),

    腦部對逆境反應激烈的目的是為了讓體內所有系統都提高

    警覺,以準備迎戰,而難以承受困難的人,則常會有免疫

    系統受損、疲勞、退縮、絕望、沮喪等身心狀況。

    逆境商數對人類的影響相當深遠,不管是在生理、心

    理或行為表現上,茲將Stoltz的逆境商數反應模式圖繪製

    如下(圖2-1):

  • 17 

    資料來源:莊安琪(譯)(2000)。P.G.Stoltz 著。工作 AQ(頁 50)。臺 北市:時報文化。

    圖 2-1 逆境商數反應模式圖

  • 18 

    貳、逆境商數相關名詞的意義

    一、挫折

    (一)挫折的意義

    而挫折也是屬於逆境心理,張振成(2003)認為挫折是

    指個體的行為傾向遇到干擾或阻礙,以致不能實現或延遲

    其實現的經驗。孤草(2002)認為挫折是指人們在某種動機

    的推動下,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受到障礙或無法克服這

    種障礙,而產生的緊張狀態與情緒反應。馮江平(1991)指

    出當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自己能力無法克服或自

    認為無法克服的障礙與干擾,造成本身需要或動機不能獲

    得滿足時所產生的消極的情緒反應,即是挫折。研究者歸

    納上述之觀點,認為挫折是指遇到困難卻無法有效解決而

    產生失敗、失望的情緒感受。

    (二)挫折產生的必要條件

    孤草(2002)認為挫折產生的條件需包含:有必要的動

    機和目標、有滿足動機和達到目標的手段或行為與挫折情

    景的發生。

    馮江平(1991)挫折必須要有挫折情境(個體需要不能獲

    得滿足的內外阻礙或干擾等情境狀態或條件)、挫折認知

    (個體對挫折情境的知覺、認知和評價)與挫折反應(當自己

    的需要不能獲得滿足時,所產生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三者同

    時存在,才能構成心理挫折。

    根據 Clifford(1988)的建設性失敗理論,造成挫折的

  • 19 

    主因是預期狀況與實際狀況的差距,實際表現與目標之比

    值小於 1(F=P/G<1),也就是當實際表現狀況不如預期

    時,就會有挫敗感。至於挫折是否會有建設性影響,主要

    來自於「當能力與目標相當時,失敗建設性效果增加,目

    標太艱鉅或太簡單時,反而效果降低」。

    (三)挫折的來源

    依據陽光基金會心理師何立博(2002)指出挫折產生的

    生態觀點,挫折來源有生理、心理、家庭、學校與社會(如

    表 2-1 所示),挫折成因有身體創傷、疾病、自己的外表與

    身材、生理發展、經濟、婚姻、親子衝突、課業、同學、

    師生關係、失去重要人物、人際與異性的關係與就業等,

    研究者根據其分類並參酌本身實務輔導學生的經驗,歸納

    出青少年的挫折來源來自於下列幾方面:

    1.外在環境之挫折

    (1)來自家庭方面的挫折,如親子溝通、家庭經濟、父母教

    養、手足關係。

    (2)來自學校方面的挫折,如課業表現、人際關係。

    (3)來自社會方面的挫折,如社會價值觀、理想社會與現實

    狀況之差距。

    2.個體內在之挫折

    (1)來自生理方面的挫折,如對自己的身材容貌不滿意。

    (2)來自心理方面的挫折,如理想目標與現實表現上之差

    距、存在意義追尋上的挫折。

  • 20 

    表 2-1 挫折產生的生態觀點

    挫折 來源

    挫折成因 影響 影響因素 結果

    生理 身體創傷、 疾病、自己 的外表與身 材、生理發 展

    生 理 症 狀、行為 表現

    創傷程度

    心理 動機衝突、 需 求 不 滿 足、生涯發 展

    自 我 概 念、對事 件 的 歸 因、情緒 反應

    人格、表達 與 情 緒 管 理、正向積 極的角度、 有改善自我 的意願與能 力

    家庭 經 濟 、 婚 姻、親子衝 突

    家庭關係 家庭經驗、 家人的支持 與陪伴

    學校 課 業 、 同 學、師生關 係

    課業、同 儕與師生 關係

    學校經驗、 同 儕 的 支 持、教師的 態度

    社會 失去重要人 物、人際與 異性的關係 與就業

    人際關係 社會資源

    正向 1. 更堅毅的人格特

    質 2. 更有同理心及願

    意助人 3. 增進處理問題的

    能力 4. 正向的認知思考 5. 對人生意義的追

    尋 6. 對生命認知的轉

    變 負向 1. 身體健康損害 2. 情緒失調 3. 工作效率降低 4. 人際關係受阻 5. 適應能力降低 6. 習得無助

    資料來源:何立博(2002)。挫折與適應。2006 年 6 月 12 日,取自

    myweb.hinet.net/home12/a-bao/y2005/ftpdoc/ 挫 折 與 適 應 講 義.pdf

    二、挫折容忍力

    吳清山和林天祐(2003)指出挫折容忍力是指個人需求

    無法獲得滿足或是在遭遇困難情境時,能夠承受困境打擊

    或忍受需求,以維持正常生活的能力。張春興(2002)認為

  • 21 

    挫折容忍力是指個人在遭遇挫折時,免於行為失常的能

    力,亦即個人能夠承受環境打擊或經得起挫折的能力,也

    就是個體對挫折的一種適應能力,使個體能承受精神打擊

    而不至人格變態或行為失常。李海洲與邊和平(1995)解釋

    挫折容忍力的意義,為個體在遭遇挫折情境時,能夠經得

    起打擊和壓力,並且具備擺脫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得以避

    免心理與行為產生失常的一種耐受能力。馮江平(1991)則

    說明挫折容忍力為個體適應挫折、抗禦和對付挫折的一種

    能力,也就說個體遭遇到挫折打擊後,能夠忍受和排解挫

    折的程度,挫折容忍力愈強者,愈能忍受重大的挫折。

    綜合上述專家學者所述,研究者歸納挫折容忍力的定

    義為個體在面對失敗或困難時,願意堅持的傾向,而失敗

    容忍力(failure tolerance)是指忍受遭遇到之失敗或困

    難且繼續向前的程度,根據國內關於挫折容忍力與失敗容

    忍力之研究(如表 2-2 所示),研究者發現其內涵都是相近

    的,因此失敗容忍力與挫折容忍力,其本質是相同的。

  • 22 

    表 2-2 挫折容忍力與失敗容忍力內涵之因素

    研究者 研究工具 挫折容忍力之因素 田 運 虹 (2001)

    1.學校生活經驗問卷 ((1)家庭社經地位調查

    表 (2)挫折容忍度量表 (3)自我省察表 2.兒童違規行為之教

    師評定量表 3.兒童學業成就調查

    挫折容忍度量表的學業篇採用林 淑美修訂 Clifford 的學業失敗容 忍力量表,人際篇採用謝毓雯參 考林淑美之概念分為情緒感受、 行動取向與學業冒險三個因素。

    張 玉 玲 (2000)

    1.國中生學業表現解 釋風格問卷

    2.數學科學業能力選 答測驗

    問卷內容分成正向和負向學業表 現兩種情境,每個情境包含個別 性、恆常性和普遍性三個解釋向 度。

    謝 毓 雯 (1998)

    1.建設性思考量表 (陳武雄,1995)

    2.挫折經驗量表 3.社會支持量表 4.挫折容忍力量表

    1.建設性思考量表的因素含積極 正向性的思考、自我侷限性思 考、沉緬於過往的負面思考、 二分法思考、神秘的思考、不 信任或猜忌、拒絕的因應。

    2.挫折經驗量表的因素含人際挫 折與學業挫折。

    3.挫折容忍力量表(分為學業篇與 人際篇)的因素含情緒感受、行 動取向與學業冒險。

    林 淑 美 (1989)

    1.情境說明 2.情境實驗 3.學業失敗容忍力量

    表 4.學業失敗歸因量表 5.目標接受量表 6.失敗反應量表

    1.情緒感受:反應出個體遭受學 業失敗或犯錯時的感受,如難 過、沮喪、生氣等。

    2.行動取向:反應個體遭遇學業 難題或失敗時,所採取的行動 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

    3.學業冒險:反應出個體對於困 難的功課喜好或樂於嘗試的程 度。

    三、挫折復原力

    挫折復原力的理論來自於研究歷經危機或創傷的個

  • 23 

    體,一般而言,當危機或創傷發生後,個體可能在行為

    上、情緒上、智力上、學業上與社會上產生一些困境,從

    逆境中調適回來可視為挫折復原 力 (Bland & Sowa ,

    1994)。

    Wolin 和 Wolin(1993)描述迅速恢復精力的個體是堅強

    的、不會受傷的與難以征服的;Rutter(1987)認為挫折復

    原力是一種緩和個體面對危機的保護機制,扮演著面對壓

    力、創傷事件或逆境之正向角色,可修正、改進或改變個

    體面對環境中的危險,以及適應不良的狀況。

    根據 Clifford(1988)的建設性失敗理論,雖然實際表

    現與目標的比質小於 1(意指挫折或失敗),卻能增加個人對

    工作的興趣和毅力,使個體仍然願意再投入以增加工作的

    表現,這種力量即是一種挫折復原力。

    Brooks 和 Goldstein(2004)認為挫折復原力應包含有

    效處理緊張及壓力並適應日常挑戰的能力、從失望困境及

    創傷中復原並發展出明確且切合實際的目標的能力、能夠

    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自在相處並尊重自己及他人的能

    力。Brooks 和 Goldstein 亦指出具有挫折復原力的特質:

    (一)知道如何加強自己的抗壓力。

    (二)有同情心。

    (三)有效溝通、展現人際互動能力。

    (四)具有紮實的解決問題及決策技巧。

    (五)設立切合實際的目標及期望。

    (六)由成敗中學習。

  • 24 

    (七)是社會中具有同情心及貢獻力的一份子。

    (八)根據有意義的價值觀過踏實的生活。

    (九)幫助他人感受特別之處時,也覺得自己很特別。

    因此,挫折復原力即指當個體對生活事件有所不滿,

    或是面臨一些挫折事件而感到失望、憤怒與不悅時,必須

    主動修正造成這些問題之負面因素的能力;這項能力能使

    個體遇到生活、工作、情感等各種壓力與不如意時,以正

    面積極的態度面對。

    綜上所述,挫折復原力的定義為個體面對挫折或困難

    時,發展出的正向因應策略,是一種彈回(bounce back)或

    恢復原狀的能力,減低個體生理或心理失常的能力。其概

    念和前述「失敗容忍力」或「挫折容忍力」的含意相近,

    都代表著面對困難時堅忍不拔的精神與態度,皆是逆境商

    數裡所欲探討的特質。

    參、逆境商數的效能

    根據 Stoltz 在逆境商數上的研究,逆境商數可明確地

    測量出一個人面對逆境時的處理能力,一個人逆境商數愈

    高,愈能以彈性面對逆境,積極樂觀地接受困難的挑戰,

    發揮創意找出解決方案,因此能不屈不撓,愈挫愈勇,而

    終究表現卓越。

    Stoltz(1997)認為逆境商數對生活的影響相當深遠,

    一個人在生活上或工作上的成就決定於一個人的逆境商

  • 25 

    數;舉凡手術恢復的時間長短、承受痛苦的程度、解決問

    題的能力、競爭力、樂觀、決策、銷售表現、領導能力、

    團 隊 表 現 、 面 對 變 化 的 靈 敏 度 、 韌 性 和 耐 力 等 。

    Stoltz(1997)亦指出,逆境商數具有以下的效能:

    一、逆境商數可檢測出承受逆境及征服逆境的能力。

    二、逆境商數可預測哪些人將克服逆境,哪些人會被逆境

    擊倒。

    三、逆境商數可預測哪些人將超越預期的表現,而哪些人

    不會。

    四、逆境商數可預測哪些人將會放棄,哪些人會堅持到

    底。

    五、逆境商數是一個具有科學理論基礎的工具,可利用它

    來改善對逆境的反應,提升整體的專業效能。

    六、逆境商數是一種成功的新觀念,告訴你如何發揮你的

    潛能。

    Stoltz 並依逆境反應的不同,分為三類型的人:第一

    種人是輕易放棄的人(Quitter),這種人是痛苦、沮喪的,

    他們會很快放棄所遭遇到的困難,且看到別人成功時,他

    們會覺得惋惜後悔;第二種人是半途而廢者(Camper),他

    們會承擔生命中的挑戰,然而當環境變得愈來愈艱困時,

    這類型的人會滿足於現狀,卻犧牲了達到更高目標的可能

    性;第三種人是攀登者(Climber),不論環境多險惡,他們

    總會一直往上爬,不讓逆境阻礙他們的路,這類型的人充

    滿能量,持續、堅毅與韌性是他們的寫照,他們把生活上

  • 26 

    的不順遂當成重要的學習機會,逆境是一種可以克服的挑

    戰,而不是一種痛苦或悲劇。

    Stoltz 對逆境反應的三種分類也可和馬斯洛的需求層

    次論作對照(如 2-2 圖所示),我們可看出第一類型的人比

    較重視低層次的滿足,而能夠登峰造極的人,往往具有高

    層次自我實現的需求,這就是為什麼高成就的人總有堅韌

    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難以追求卓越的原因。

    圖 2-2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與逆境商數三類型人

    資料來源:莊安琪(譯)(1997)。P.G.Stoltz  著。逆境商數(Adversit y quot ient:  turning  obstacles  into  opportunities)。臺北市:時報文 化。

    肆、逆境商數的因素

    逆境商數的因素共包含四個:控制(C)、責任承擔

  • 27 

    (O)、逆境影響範圍(R)與逆境影響時間(E),簡稱 CORE,

    分列如下:

    一、控制:顯示出一個人對挫折的控制能力,然而,我們

    無法真正測量出個體控制逆境的程度,所以在本研究

    中,採用「感受」的向度,意指為一個人「覺得」自

    己對某個困境有多大的控制力。

    二、責任承擔:面對困難時,責難是於事無補的,過度責

    怪自己將導致信心的摧毀,過度責怪別人又造成團隊

    中彼此間的不信任,將永遠無法從困境中突破。而責

    任承擔是一個較為建設性的觀點,一個勇於承擔責

    任、願意再接再厲的人,才能突破逆境,在此因素

    中,愈能承擔責任的人,擁有愈高的逆境商數。

    三、逆境影響範圍:此因素代表著挫折對生活層面的影響

    有多大,越是誇大挫折,越會擊垮一個人的鬥志。若

    把挫折視為特定事件,限制逆境範圍,將使個體覺得

    有能力處理困難,不至失意喪志或驚慌失措。

    四、逆境影響時間:一個人將逆境視為暫時因素(我努力不

    夠)比將逆境視為永久原因(我先天能力不好)顯得有更

    高的挫折復原力;從另外一個角度觀之,將挫折視為

    永遠難以改變的事實(覺得挫折會持續很久),比視挫

    折為短暫事實(很快就會過去了)的人,更容易被逆境

    擊倒。因此,在此因素中,我們要了解「挫折的原因

    會持續多久」以及「挫折會持續多久」。

  • 28 

    第二節 逆境商數的理論基礎

    壹、 習得無助感

    Seligman(1975)進行一項習得無助感的實驗,證實一

    旦動物學會牠們的行為是無益的,就不再主動嘗試。他將

    小狗分為三組,第一組的小狗是有自我控制力的,習得逃

    避電擊的方法,第二組小狗和第一組一樣,經歷相同次數

    和強度的電擊,但是無論用任何方法,牠們就是無法停止

    電擊,第三組的小狗是控制組,從未接受過電擊。實驗

    時,只要小狗跳過柵欄就可逃避電擊,結果發現,第一組

    和第三組的小狗很快就跳過柵欄,但第二組的小狗馬上就

    放棄了,即使承受電擊也不逃避。

    習得無助感運用於人類的實驗來自於 Hiroto(1975),

    他將人們分為三組,第一組受試者習得控制按鈕以停止噪

    音,第二組受試者則按了各種鈕,噪音仍舊存在,第三組

    受試者未受過噪音干擾。實驗時,受試者只要把手放在實

    驗箱的一邊,就有難聽的噪音出現,手放在另一頭,就可

    停止噪音,第一組和第三組的受試者成功地停止噪音,但

    第二組的受試者,連試都不想試,任由噪音干擾。如果人

    們連噪音這種小挫折都會習得無助的話,那麼生命中經歷

    更大的挫敗,將很有可能從這些經驗中學會無助。

    Diener 和 Dweck(1978)研究孩子的習得無助感,發現

    無助的孩子將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而精熟的孩子懂得自

    我監控與自我指導,也就是說,無助的孩子將焦點擺在失

  • 29 

    敗的起因,而精熟的孩子著重在失敗的補救;此外,無助

    的孩子往往不以現階段的成功預測未來的成功,這種對成

    功抱持低信念的態度,反而使他們缺乏面對困境的持續

    力。

    此外,在 Dweck(1976)的研究中,提到習得無助感在

    性別上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受到教師的影響,女孩子

    常將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而男孩子常將失敗歸因於缺乏

    動機。

    學者對於無助所造成的失敗現象大多從動機的概念來

    解釋,認為個體將無助感轉移至後來類似的工作上,造成

    解決問題的動機大為減低,致使表現不佳(Abramson,

    Seligman,& Tensdale,1978)。然而,Clifford(1988)認

    為習得無助的理論忽視目標的重要性與失敗後的反應,其

    實,失敗是可能帶來正面影響的,他認為習得無助感這種

    逃避失敗的心態是不當的。

    Stoltz(1997)總結 Seligman、Peterson、Maier 和

    Dweck 等在習得無助感上的研究,摘要出:

    一、習得無助感的理論解釋了為何人們會放棄。

    二、習得無助感是能力感上的障礙。

    三、一旦習得,很容易看出一個人的無助。

    四、人們可以對無助免疫。

    五、對無助免疫的人將永不放棄。

    六、習得無助的盛行將造成沮喪的增長。

    七、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對逆境反應是不一樣的。

  • 30 

    八、男性與女性被教導不同的逆境因應方式,因此,對

    逆境的反應也有所不同。

    九、習得無助感是可因教導而改變的。

    貳、 歸因理論

    解釋或歸因,在個人的世界觀裡是最基本的要素,不

    同 的 解 釋 , 決 定 了 他 麼 思 想 、 感 覺 、 意 志 及 行 動 。

    Weiner(1986)表示成功或失敗的歸因向度有起因(locus

    of causality) 、 穩 定 性 (stability) 與 控 制 感

    (controllability),起因代表對事情發生的解釋是屬於

    個人或是環境的,穩定性指對事情發生的解釋是持續還是

    暫時的,控制感表示對事情是可掌握的或是超乎個人可以

    控制的。

    而後 Seligman(1990)延伸 Weiner 的理論,提出解釋

    風格(explanatory style)的理論,雖增加了普遍性這個

    向度,但 Weiner 理論中的控制感卻不再存在,茲將

    Seligman 的理論說明如下:

    (一)永久性(permanence):代表永久的或暫時的。

    認為挫敗將永久存在,即是一種悲觀的解釋型態,而

    把挫敗解釋為暫時的,將會更有自信面對未來的挑戰,所

    以無助感低的人通常相信挫折只是一時的。

    (二)普遍性(pervasiveness):代表特定的或一般的。

    把失敗視為普遍的狀態,將擴大失敗的範圍,換言

    之,當某件事情失敗後,則其他所有事情也都會失敗;若

  • 31 

    把失敗視為特定的,則不會將某件事情的失敗帶到其他生

    活層面上。

    (三)個別性(personalization):代表內在的或外在的。

    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責怪自己,也可能責怪他人或

    環境,怪罪自己就是一種內在化的解釋型態,將可能導致

    自卑,而責怪他人或環境就是一種外在化的解釋型態,比

    較不會失去自尊。當面對成功時,若歸因於他人或運氣,

    則這種人是悲觀的,若能歸因為自己的努力,則是樂觀

    的。換句話說,面對挫折時,以歸因外在因素為佳,面對

    成就時,以歸因內在因素(自我)為佳。

    Weiner 理論中的「起因」和 Seligman 解釋風格中的

    「個別性」相似,「穩定性」和解釋風格中的「永久性」

    相似,而「控制感」和逆境商數理論中的「控制」向度類

    似(表 2-3)。

    表 2-3 Weiner 之歸因向度、Seligman 之解釋風格與逆境

    商數理論之因素對照表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Weiner 歸因向度

    起因 穩定性 控制感

    Seligman 解釋風格

    個別性 永久性 普遍性

    逆境商數 理論

    責任承擔 影響時間 控制 影響範圍

  • 32 

    Stoltz(1997)根據先前的研究,提出逆境商數這個概

    念,其因素包含控制、責任承擔、逆境影響範圍與逆境影

    響時間。他與 Seligman 理論最大的差異是,他增加了「控

    制」的向度及「責任承擔」的概念,「責任承擔」與

    Seligman 理論中的「個別性」並不相同,Seligman 認為自

    責的人,較無法有高度的挫折容忍力,也就是一個人越將

    負面事情歸因於內在因素,則越會感受到無助及缺乏控制

    能力,然而根據 Stoltz 的理論,會反省自己的人,反而越

    能承擔責任。

    Stoltz 的論點在往後的研究中陸續得到證實,例如:

    Silvester、Patterson 與 Ferguson(2003)指出將負面事

    件歸因於外在因素的業務員,通常成就較低,因為他們覺

    得自己無法改變結果,就不去努力。這樣的研究結果和

    Seligman 的解釋風格理論相異,而與逆境商數的理論較一

    致,因逆境商數強調愈能承擔責任的人,愈能影響局面。

    此外,Johnson(2005)在「樂觀、逆境與表現:比較解

    釋風格與逆境商數」的研究結果發現,當一個人將事件歸

    因於內在因素,則擁有較高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將導致

    一個人對事情較有控制力,這也和 Seligman 的解釋風格理

    論相異。Johnson 亦表示逆境商數用於鑑定誰比較有能力克

    服困難以及誰比較無助時,比解釋風格較能提供完整而一

    致的架構。

  • 33 

    參、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是指個體對於能否完成特定

    表現所需能力的評估與信念,自我效能會影響個體面對問

    題時的努力程度,實徵研究發現:1.高自我效能者面對障

    礙、痛苦時,有較高的堅持毅力;2.低自我效能者容易動

    搖已付出的努力,放棄堅持的決心;3.當自我效能降低,

    焦慮就會增加(Pintrich & Degrot,1990)。

    根據 Rotter(1966)的控制理論(locus of control

    theory),內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的人將獎賞

    及處罰歸因於自己的行動,而外控的人(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將獎賞及處罰歸因於機運等外在因素,由此可

    看出,外控的人,忽視自己能夠控制局面的能力。

    Bandura(1995)指出優異的社會改革者,都會有一股強

    烈的信念,認為他們有能力改變社會上不好的地方,這股

    信念將促進人們福祉的提升。由此可知,在克服逆境的過

    程中,提高自我效能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掌握感影響了人

    們如何正向因應逆境。

    McMillan 和 Reed(1994)表示挫折復原力高的學生有

    強烈的自我效能,持續相信他們會成功,且因為這是他們

    自己選擇要去做的,所以會善用時間以提供自我支持。

    Ford(1994)也發現挫折復原力強的非裔青年,較能控

    制自我,且具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Lazarus(1993)指出成人挫折復原力的特質為具有減緩

    壓力的能力,例如自我效能高、足智多謀、樂觀和建設性

  • 34 

    的思考。

    Stoltz(1997)在逆境商數的理論中,提到「控制」這

    個因素,控制的理論基礎即來自自我效能,若一個人有高

    度的自我效能時,他會給予自己對某個目標有強烈的承

    諾,即使面對挑戰時,亦不會放棄自己的初衷。

    綜合上述學者之觀點,自我效能確實在克服逆境的歷

    程中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肆、逆境商數的相關研究

    一、逆境商數之研究

    從逆境商數最近的國外研究資料(表 2-4)與國外尚在進

    行中之逆境商數研究資料顯示(表 2-5),逆境商數已經從過

    去集中在企業、職場上的研究,漸漸推廣至教育領域,即

    使在教育上的研究,研究對象也從教育行政人員、教師,

    逐漸擴增至學生身上,可見逆境商數在教育上的運用,已

    逐漸受到重視。

    然而,目前國內關於逆境商數的研究大部份運用於企

    業界,多半利用逆境商數預測工作績效,目前尚無運用在

    教育界的研究,國內有必要將逆境商數理論應用至教育領

    域之嘗試。

  • 35 

    表 2-4 國外逆境商數研究一覽表

    年代 研究名稱 摘要 Johnson (2005)

    樂觀、逆境與 表現:比較解 釋風格與逆境 商數

    解釋風格和逆境商數這兩種模式都是用 來提供人們對事件歸因的解釋,雖然有 一些不一樣,但是他們都強調著面對逆 境應該展現挫折復原力的重要性,此研 究主要在探討解釋風格與逆境商數之間 的關係,並了解在高逆境的工作下,解 釋風格與逆境商數之間是否有相關。解 釋風格與逆境商數之間是有相關的, 「控制」是串聯此兩種模式之最重要的 元素。解釋風格中的假設「負面事件將 導致習得無助與缺乏控制感」在此研究 中並沒有得到證實,根據研究結果,逆 境商數模式提供我們在鑑定具有堅韌力 和無助的人時,一個更完整且一致的架 構。

    Villaver (2005)

    Rizal 省一所 公立學校與一 所私立學校女 教師之逆境商 數

    研究對象有 74 名來自公立學校的老師 及 31 名來自私立學校的老師,這些教 師大多是成年初期、已婚、屬於中產階 級、教學年資大約十年或十年以下。成 年初期的教師約是中逆境商數,成年晚 期的教師約是中低逆境商數;單身者一 半是中逆境商數、一半是稍低逆境商 數,已婚者大部分是中逆境商數;十年 或低於十年年資的教師有中逆境商數 的,年資十一年至二十年的教師大多數 的是稍低逆境商數;低社經地位的老師 多是中逆境商數,中產階級的教師大約 是稍低逆境商數;整體觀察,教師大部 分是中逆境商數,公私立學校教師並沒 有顯著差異。

    Williams (2003)

    校長對逆境的 反應與學生成 就的關係

    本 研 究 主 要 在 探 討 Flagstaff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of Arizona 十七名校長與七十九名教師對 逆境之反應和學生成就表現的關係,過 去研究顯示校長對學校的經營管理、學 校文化的塑造、教師團隊合作的風 氣、、、等有影響,也有學者表示校長 因應逆境的方式影響到學校的整體風氣 與學生的成就,在研究中,校長與教師 完成 Stoltz 於 1997 年所編制的 ARP 量表,而學生的成就表現採計最近這兩 年標準化學業成就的測驗結果,此外, 研究中訪談了五位校長以獲取質性資

  • 36 

    料,研究結果顯示,具有較高逆境商數 的校長,學生的成就測驗分數較高,而 教師對學校環境的控制性較高,影響到 校長與教師的關係,也影響到學生的成 就表現。

    Markman (2002)

    逆境商數:在 冒險過程中復 原力的角色

    將機會轉變成商品或服務的歷程充滿著 挑戰,這種充滿冒險的歷程需要決心與 強烈的自我信念,此研究評量 199 位專 利發明者面對逆境時的逆境商數,研究 結果發現逆境商數在領導技術上的發明 者與為其員工確實有差異,尤其在「控 制感」與「責任感」的向度上。

    資料來源:Peak Learning.(2006a).Recently completed research.  Retr ieved June 16, 2006,  from http://www.peaklearning.com/grp_research.html 

    表 2-5 國外尚在進行中之逆境商數研究一覽表

    D'souza (2005)

    探討中學學校氣氛與學生逆境商數之關係

    Chiu (2005)

    香港學生逆境商數提升方案之初探研究

    Ferrer (2004)

    以逆境商數與領導能力預測菲律賓首都地區大學職員生 產力及工作表現

    Crandall (2004)

    逆境商數與低薪水的員工

    Sabatinos (2004)

    護士情緒智商與挫折復原力之關係

    Villanueva (2003)

    逆境商數與喪父的青少年

    Kaye (2003)

    十年級學生成功、失敗與挫折復原力

    Fulgêncio (2003)

    逆境商數在休閒運動的研究

    Anoop (2003)

    管理效能中逆境所扮演的角色

    Tan (2002)

    企業家的逆境商數

    Lin (2002)

    臺灣教育領導人與美國教育領導人對逆境反應與逆境商 數成績之比較

    資料來源:Peak  Learning.(2006b).Recent  projects  underway.  Retrieved June 16, 2006,from  http://www.peaklearning.com/grp_underway.html

    http://www.peaklearning.com/grp_research.htmlhttp://www.peaklearning.com/grp_underway.html

  • 37 

    二、逆境商數相近概念之研究

    雖然在教育領域上,目前沒有逆境商數的研究,然與

    逆境商數相近概念的研究卻有不少;雖然挫折容忍力、失

    敗容忍力、失敗反應等名詞之內涵與逆境商數理論概念相

    近,但架構其實並不相同。

    在研究方法上,國內逆境商數與其相關概念的研究偏

    重於量化研究,而國外逆境商數的研究偏重於質性研究,

    經考量研究目的後,採用量化研究。

    在研究對象上,國內逆境商數相關概念的研究多以國

    中生為主,高中生較少;研究者把研究對象設定在中學資

    優班學生,以囊括高中與國中之受試者,藉此了解中學生

    的逆境商數現況,且因資優生獨特的特質以及中學生面臨

    挫折向度之多元,將使逆境商數的研究結果更有意義。

    伍、逆境商數的測量工具

    一、逆境反應量表簡介

    國外有關逆境商數的研究,都是使用 Stoltz(1997)編

    著的「逆境反應量表」,英文名稱為 Adversity Response

    Profile,簡稱 ARP,簡介如下:

    (一)量表的因素

    Paul Stoltz 提出逆境商數的概念,可了解一個人面

    對困境的能力,由 CORE 四個要素構成,結合修正後的解釋

    風格理論、自我控制力理論,並加入責任承擔的概念,形

  • 38 

    成以下因素:C 代表控制(control),O 代表責任承擔

    (ownership),R 代表逆境影響範圍(reach),E 代表逆境

    影響時間(endurance)。

    (二)逆境商數的常模

    其常模的建立來自於全美 27 個公司及教育單位,共計

    2414 名員工與學生參與此研究,其中有 3%的人漏填了性

    別,15%的人漏填了種族,在有填答性別的問卷裡,41%是

    女性,在有填答種族的問卷裡,80%是非西班牙裔的白種

    人,5%是西班牙裔,6%是非裔美國人,3%是亞裔美國人,

    2%印裔美國人,其餘不包含上述種族類別的是 4%,平均年

    齡為 38 歲,研究參與者年齡分佈從 15 歲至 77 歲

    (Stoltz,2000b)。

    逆境商數四個分量表的分數從 10 到 50,因此逆境商數

    總分的分佈從 40 至 200,有一半的研究參與者其逆境商數

    總分低於 146,有 5%的人低於 122,5%的人獲得高於 176

    的分數,25%的人低於 135,25%的人高於 159。性別和種族

    得分的差異未達顯著水準(Stoltz,2000b)。

    (三)逆境商數的信度

    利用 Cronbach α係數考驗內部一致性,預試人數共

    837 人,考驗結果為「控制」向度.77,「責任承擔」向

    度.78,「逆境影響範圍」向度.83,「逆境影響時間」向

    度 .86 , 總 量 表 是 .86 , 由 此 可 知 此 問 卷 之 信 度 良 好

  • 39 

    (Stoltz,2000b)。

    (四)逆境商數的效度

    在區辨效度部份,向度間相關最高是「控制」與「責

    任承擔」的相關,達 0.55;其次為「逆境影響範圍」與

    「逆境影響時間」之相關,達 0.43,這些向度間的相關皆

    低於分量表之最低信度,由此可知,該量表具有良好的效

    度,他們可測出逆境商數中不同的向度,在聚斂效度部

    份,根據一些預測員工績效的研究得知,ARP 可預測工作上

    的表現(Stoltz,2000b)。

    二、國內關於挫折容忍力之評量工具

    (一)Clifford(1988)的量表

    國 內 使 用 的 量 表 大 多 採 用 林 淑 美 (1989) 修 訂

    Clifford(1988)之學業失敗容忍力量表,其向度包含情緒

    感受(反應出個體遭受學業失敗或犯錯時的感受,如難過、

    沮喪、生氣等)、行動取向(反應個體遭遇學業難題或失敗

    時,所採取的行動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與學業冒險(反應出

    個體對於困難功課喜好或樂於嘗試的程度)。

    (二)Seligman(1975)的量表

    張玉玲(2000)根據 Seligman(1975)解釋風格量表所

    編,問卷內容分成正向和負向兩種學業表現情境,每個情

    境包含個別性、永久性和普遍性三種解釋向度。

  • 40 

    (三)人事智能量表(吳武典,2004)

    人事智能量表由吳武典、簡茂發、邱金滿參考 Gardner

    多元智能理論之人事智能裡的知己和知人兩種智能,並根

    據生態心理學的觀點,增加人我互動這一項編製而成,全

    量表分為知己、知人、人我三方面。

    (四)建設性思考量表 (陳武雄,1995,引自謝毓雯,1998)

    建設性思考量表的因素含積極正向性的思考、自我侷

    限性思考、沉緬於過往的負面思考、二分法思考、神秘的

    思考、不信任或猜忌、拒絕的因應。

    (五)結論

    根據國內的量表,可知林淑美(1989)的量表是針對學

    業上的失敗,而吳武典(2004)的量表則著重在人際部份,

    張玉玲(2000)參考 Seligman(1975)所編製的量表缺乏「控

    制」的向度,而建設性思考量表並不是針對挫折的反應,

    而是強調思考的向度,研究者評析國內外相關量表,認為

    ARP(逆境反應量表)的四個向度:控制、責任承擔、逆境影

    響範圍與逆境影響時間,最能符合本研究所欲評量的內

    涵,因此採用 ARP 之架構進行逆境商數量表的編製。

  • 41 

    第三節 資優生與逆境商數

    目前無法找到逆境商數應用在資優生的研究,唯相關

    研究僅有挫折復原力(resilience)之概念,本節主要以資

    優生的挫折復原力作為理論探討的基礎。

    壹、 資優生的挫折復原力

    Werner(1984)指出挫折復原力高的孩子喜歡追尋新的

    情境、認真處事、克服恐懼、倚靠自己,並展現出強烈的

    獨立性,且在混亂的情境中表現穩定的態度,他們透過興

    趣、嗜好、課外活動以減低壓力情境。

    而這些用來形容高挫折復原力的特質也可用來形容資

    優孩童的特質,包含工作投入、學業成就、語言能力、反

    省能力、智商、築夢能力、學習慾望、成熟、內在控制、

    冒險與自我了解。相似的特質曾被 Baldwin(1987) 、

    Levine 和 Tucker(1986)、 Maker(1982)、 Olszewski、

    Kulieke 和 Buescher(1987)、Renzulli 和 Smith(1978)

    與 Scott(1988)討論過(引自 Bland & Sowa,1994)。

    Neihart(2001)也表示資優生和挫折復原力高的孩子顯

    現出共通的特質,例如聰慧與好奇、自我效能高、具幽默

    感、問題解決能力強,且挫折復原力高的學生家長通常不

    會要求孩子一成不變,他們讓孩子學習自治,並且有正向

    的解釋風格。

    然而,資優生的特質與高挫折復原力的孩子有共通特

    質,就代表資優孩子擁有高度挫折復原力嗎?有些學者認

  • 42 

    為資優生擁有較多的資源,使他們獲得社會或情意上的優

    勢,然而,有些學者認為資優生反而會有較多社會與情緒

    上的困難(Bland & Sowa,1994),因目前的研究尚未有定

    論,所以本研究欲繼續探討資優生與普通生在面對逆境時

    反應上之差異。

    在 資 優 生 的 挫 折 來 源 部 份 , 根 據 Strip 和

    Hirsch(2000)的歸納,資優生的壓力源有:來自社會、父

    母、師長同儕或自己的過高期望、對世界的憂慮、因廣泛

    的興趣造成過多的課外活動、對於學校重複而簡單的學習

    感到厭煩、父母或師長過度的苛責、缺乏同儕的激盪而感

    到孤單、父母的管教太過急切或放任等,這些壓力源將可

    能導致挫敗感。此外,Strip 和 Hirsch(2000)認為資優生

    的沮喪感與挫敗感,主要來自於完美主義以及對倫理、道

    德、正義的茫然,而自尊與同儕關係亦是困擾的來源。

    影響挫折復原力的因素有很多,根據 Reis、Colbert

    與 Hebert(2005)的研究,歸納出促進高成就資優生挫折復

    原力發展的「保護因素」與低成就資優生所經歷到的「危

    險因素」,簡介如下:

    一、保護因素

    高成就資優生有明顯的高度自信,顯示出對自我的了

    解、想要成就的目標、以及為了達成目標所要掌握的方

    向,儘管社會環境充斥著負面問題,但他們仍正向發展

    著,這些學生除了擁有高度挫折復原力外,還展現出以下

  • 43 

    的特質:決心、動機、意志力、正向的問題解決、獨立、

    企圖心與抱負、對周遭世界以及他人的敏感度、與對文化

    殊異的認同。

    保護因素亦包含了社會支援網,如:其他高成就同儕

    的鼓勵與家庭成員、教師或其他成人的支持。他們周圍不

    乏追求卓越的朋友、以及努力達成目標的同學,還有各科

    老師、教練、輔導老師、以及行政人員等,這個不可欠缺

    的支援網對資優生是相當重要的。

    此外,大部份的高成就資優生都會參與各式各樣的課

    內外活動,這些活動在學生挫折復原力的培養、時間上的

    運用、學業上的精進,影響相當深遠,也因為他們忙著這

    些活動,減少負面因素對他們的傷害。

    張德聰彙整 Brooks 和 Goldstein(2003)挫折復原力

    之概念,針對因應挫折之有利因子,歸納出下列八個因

    素,二十五項因子(表 2-6)。由表中之彙整,得知具有以上

    二十五項特質的人,具有促進挫折復原力發展的「保護因

    素」。

  • 44 

    表 2-6 因應挫折之有利因子

    S 因素 挫折復原力來自願意對自己生活的負責與控制(self-

    control),學習對壓力的良好因應(stress coping) ,培

    養自信心(self-confidence)

    U 因素 體會自己是獨特的(unique)個體,並尊重他人的個別差

    異,有自知之明(understanding),不忘自菲薄,能不斷學

    習,跟得上時代所需(update),學習有用的(useful)因應

    挫折之道

    C 因素 具備有效的人際溝通(communication),能具有民胞物與的

    胸懷與 社會 貢獻 心力 者 (contribution) ,能 把握 時機

    (chance),化危機為轉機,改變(change)負面生活腳本,

    願意迎接挑戰(challenge),承擔責任

    E 因素 具 有 同 理 心 (empathy) , 能 將 心 比 心 , 具 備 有 效 能 的

    (efficiency) 解 決 問 題 及 做 決 定 , 能 由 成 敗 經 驗

    (experience)中正向學習,並具有持續的毅力(endurance)

    H 因素 懷抱希望(hope),心理健康的兩大要素即為希望與成長,自

    助助人(help),面對挫折除了人助、天助外,自助為重要因

    素,進而由助人中更可學習成長

    L 因素 具有愛心,愛己愛人,被愛(to love and be loved),能

    夠由挫折中學習(learning)及具備反省能力

    M 因素 追尋並探索發展自己的價值意義(meaning),踏實生活

    R 因素 善用資源(resource),如親友社會心理諮商輔導機構,能

    發展合於現實的(realistic)目標及期望,學習做得對

    (right),學習與責任(responsibility)

    資料來源:洪慧芳(譯)(2004)。R. Brooks & S. Goldstein 著。挫折 復原力(The power of resilience)。臺北市:天下雜誌。

    二、危險因素

    這些危險因素包含早期不好的學習經驗、不良的學習

    習慣、不佳的師生關係、缺乏挑戰性的課程、不可靠的輔

  • 45 

    導經驗,這些低成就者不但對課程不感興趣,反而負面地

    被同儕及環境影響,且很少發展出建設性因應策略,久而

    久之,造成低成就者的行為問題、管教問題、毅力不足、

    低自我效能、時間運用太閒散、不切實際的抱負等。

    一些家庭問題也影響到低成就學生,包含與家長的衝

    突、兄弟姊妹之間的爭執、家中不良的典範與價值觀、學

    習上或生活上缺乏支持、家長不當的期許等,當然,高成

    就學生亦有一些相似的家庭問題,但是他們已習得正向的

    因應方式。

    綜合上述資料,研究者認為挫折復原力是由個人、環

    境與社會因素等結合發展出來的,學生在面臨壓力與逆境

    的同時,需要有保護因素以幫助他們發展正向的個人特

    質,而最重要的保護因素就是支援系統的協助,如:良師

    典範、資優課程、課外活動、同儕的激勵、家人的支持

    等。

    貳、資優生挫折復原力的研究

    從過去資優生挫折復原力的研究,發現目前的研究偏

    重於質性研究(表 2-7),且著重探究特殊族群(低社經地

    位、文化殊異、環境不利等)資優孩子的挫折歷程與復原歷

    程,以及探討促成他們高成就或低成就的保護因素與危險

    因素,這些保護因子與危險因子已從過去研究中獲得相當

    豐富之資訊,然而較缺乏針對一般資優孩子之全面性量化

    探討。

  • 46 

    從部份研究中,也可看到挫折復原力在性別上的差

    異,Kline 和 Short(1991a,1991b)表示隨著資優男孩的成

    長,受到的鼓勵會愈來愈多,但隨著資優女孩的成長,受

    到的鼓勵會愈來愈少,自信也會逐漸減低,研究顯示高中

    女孩比國中女孩有更低的自尊,此外,青春期的女孩比小

    女孩們有較高的完美主義,且很容易受傷。

    表 2-7 資優生挫折復原力之研究一覽表

    作者 研究內容

    Werner (1987)

    為一個長達三十年的追蹤研究,針對夏威夷的亞裔美 國人,結果發現因應挫折的策略和歸因、家庭關係與

    外在的支持有關。

    Kline 和 Short (1991)

    研究從一年級至至十二年級共八十九位資優女生,結 果發現女生的自視、自信、勇氣、自尊隨著年紀增長

    而減低,此外完美主義、失望與挫敗、情感脆弱隨著 年齡增長的增加。建議應引導女生自我認同,並給予

    典範人物以鼓舞她們。

    Kline 和 Short

    (1991) 研究從一年級至至十二年級共八十二位資優男生,利

    用問卷了解他們在自信、完美主義、和雙親的關係、 和同儕的關係、失望與挫敗的狀況。研究結果發現國

    中資優男生比高中資優男生有更多的挫敗感。

    Plucker

    (1994) 研究一位十三歲亞裔美國人的壓力源與調適歷程

    Ford

    (1994) 探討非裔資優生的逆境與養育方法。

    Reis、

    Hebert、 Diaz、

    Mazfield 和 Ratley

    (1995)

    針對三十五名高中生進行個案研究,研究結果發現高

    成就和低成就並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貧窮和低成 就、父母離婚與低成就或家庭大小與低成就並無相

    關。成功的學生多半有支持的成人、參與進階課程、 參加許多課外活動;高成就的學生通常有很高的自信

    與對危機因素的克服力量,高成就的女生通常選擇不 要去約會,本研究中發現文化與性別差異是存在的。

  • 47 

    Arellano 和

    Padilla (1996)

    訪談三十位拉丁優秀學生,了解到他們如何克服困境

    (社經危機)。

    Hebert (1996)

    訪談三位拉丁資優高中生。

    Worrell

    (1997) 比較有挫折容忍危機之學生(n=17)與無挫折容忍危

    機(n=24)學生,探討他們自陳危機因素與保護因素 的不同。

    Peterson (1997)

    訪談十一位中學生,個人的困境、獲得的支持、危險 與暴力、家庭環境、學校經驗、對未來的期許。

    Farrall (2003)

    青少年期的資優生經驗到孤獨、疏離與情緒痛苦,因 為他們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本文章描述九年級

    資優女生認知與情意上的需求,以提供他們面對逆境 的自信與能力之抽離課程。

    Reis、Colbert 和 Hebert

    (2005)

    針對三十五名在都市地區經濟不利、文化殊異及學術 性向優異之高成就與低成就資優生進行為期三年的研

    究,探究挫折復原力在高成就與低成就兩個族群的狀 況,本研究採用比較個案研究與人種誌這兩種研究方

    法,危險因素與保護因素在本研究中亦受到探討。

    Howard

    (2005) 本研究旨在探討逆境、阻礙和挑戰對於塑造一位成功

    領導者的影響,研究對象共有九名,來自政治、軍 界、商界、、、等等,都是當代非凡的傑出領導者。

    研究結果發現,促成他們成為傑出領導者的重點: 1.早期的逆境並不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2.在成年期遇到阻礙或困難時,他們將之視為機會。 3.良師在他們的生命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協助他們

    成為更傑出的領導者。 4.宗教信仰和家庭是他們成功以及突破困境的關鍵。

    5.這些超越逆境的領導者具有誠實、正直、關心他 人、溝通能力強、了解市場、且樸實謙遜。

  • 48 

    第四節 社會興趣與逆境商數

    壹、社會興趣的意義

    社會興趣是指個人對於自身以外的人與事物之注意與

    關懷,人不是只求個人生存和發展的,而是要使大家都能

    和諧相處,為社會的利益而合作(黃堅厚,1999),其內涵

    為個人透過對社會福祉的貢獻而產生自尊和被重視感。社

    會興趣是阿德勒學派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一個人透

    過對社會福祉的貢獻而產生自尊和被重視感,另一方面,

    也因為服務社會,而正向的補償了原有的自卑感。

    Adler 相信與他人相處是我們生命中第一個面臨的課

    題,影響到日後社會適應的程度,也影響了我們對問題的

    看法(車先蕙、李璨如、帥文慧、陳正文、張明玲譯,

    2004),所以人生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定程度的社會興趣介

    入,也可以說人生問題經常在考驗我們的社會興趣(文韶華

    譯,2005),舉例而言,若家長過度保護孩子,不讓孩子的

    社會興趣加以擴展,那麼孩子將變得沒有能力解決生活中

    的困難。

    一個人的社會興趣深受到母親、父親、同胞手足、老

    師、朋友、伴侶、工作夥伴等的影響,若社會興趣發展良

    好,則有助人際技能的發展、情緒的管理與控制;若發展

    上若有障礙,則易產生自卑感與焦慮感,並與人有疏離

    感,不易建立親密的關係,亦會阻礙人際關係的正常發

    展,而產生人際隔閡。

  • 49 

    社會興趣能力包括行為、情感與認知三個面向,在行

    為部份,包含能盡己所能幫助別人、鼓勵他人,並願對社

    會盡心盡力,包含助人行為、分享行為、參與行為、尊重

    行為、合作行為、彈性行為、同理行為、鼓勵行為、改善

    行為等;在情感方面,包含能與團體融為一體,信任他

    人,接受自己的缺點,包含歸屬感、自在感、共識、信任

    他人、勇氣及樂觀;在認知方面,能明白人人具有平等的

    權利與義務,且能推己及人,以個人對社會福祉的貢獻來

    評 鑑 個 人 的 價 值 及 共 同 關 心 社 會 的 繁 榮 與 興 衰

    (Kaplan,1991;引自許維素,1992)。

    當個體帶著社會興趣追求優越時,能夠時時刻刻設身

    處地為他人著想、熱心幫助別人、待人接物抱持著服務奉

    獻的態度,則完美的社會實現將成為個體的首要目標,而

    逐漸取代個體的完美化。

    研究者依據相關文獻,歸納出社會興趣的意義:

    一、社會興趣是對團體歸屬感的表現

    人類不能離群索居,因此社會在人類的適應過程中扮

    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歸屬感是 Maslow 所稱人類生活在社會

    上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若能對社群有認同感,則會表現出

    較高社會興趣,並且以此為基礎向外繼續拓展,臻至對全

    人類之關懷。

    二、社會興趣是對周遭人事物的注意

    社會興趣由個體拓展至對社會的關心,尤其關懷社會

  • 50 

    的現狀與社會上受苦難的人,表現出同理、接納與關懷的

    態度,並且渴望對社會有所貢獻。

    三、社會興趣是適應生活的指標

    人生的問題的解決,需要靠社會興趣,因為人活在世

    界上必定與他人互動交流,若無法在社群中得到歸屬感或

    認同感,將感到疏離,且面臨困境時,得不到支援,因

    此,社會興趣是適應生活的重要指標。

    四、社會興趣是自我實現的基礎

    社會興趣的發展是從自我向外擴大的,由自我中心擴

    大到家庭,進而拓展至學校、社會與世界,當個體的社會

    興趣拓及對全人類之關懷,事事以服務奉獻為考量,則達

    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貳、 社會興趣與挫折復原力的關係

    根據 Reis、Colbert 與 Hebert(2005)的研究,孩子在

    生命中至少有一位支持性的成人,以協助他們發展出挫折

    復原力,這個成人不一定要是父母,但是至少是一個可以

    提供心理支持的人。我們都知道社會網絡的支持,對孩子

    挫折復原力的提升,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而本節所探討

    的社會興趣,就是促成資優生社會支持網絡的基礎。

    那些對人性有超然見解的偉大天才,都對人與人的互

    動關係有著深刻的洞見,也因此顯露出他們的不凡,這種

  • 51 

    才華主要來自他們對人類的興趣,他們超然的經驗、非比

    尋常的知識與洞見,是社會興趣帶給他們的報酬(文韶華

    譯,2005)。

    Adler 也指出人生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定程度的社會興

    趣介入,藉由社會興趣,提升與其他人合作、交際的能

    力,如果沒有這種能力,就會出現各種強烈的自卑感,以

    及隨之而來的後果(文韶華譯,2005)。從 Adler 的理論,

    我們了解到社會興趣的不足將影響到生活上的不適應,而

    不適應者遇到挫折或心理失衡時,即顯現出社會興趣的不

    足。

    歸因理論中「解釋」的這種觀點,是個人世界觀裡是

    最基本的要素,不同的解釋風格,決定了他的思想、感

    覺、意志和行動,「解釋」風格來自從小家庭給他的生活

    模式,家庭是每個孩子最早塑立社會興趣的地方,影響孩

    子未來如何「解釋」所遭遇到的事件。

    Werner 和 Smith(1982)描述挫折復原力高的孩子是活

    躍的、感情豐富的、溫厚的,他們發展出社會網絡,這社

    會網絡包含提供支持、受同儕歡迎、具有許多好朋友、相

    信成人給他的建議、以良師為典範等。由此可知,孩子的

    挫折復原力和社會網絡有關,網絡的建立源於社會興趣,

    愈能發展出社會興趣的孩子,將擁有較多資源,舉例而

    言,挫折復原力高的孩子從成人身上獲得較多回饋,且較

    容易從成人身上尋求協助。

    Strip 和 Hirsch(2000)指出資優孩子可能對社會或世

  • 52 

    界上的事件感到憂慮,透過「利他主義」的實際行動,例

    如參加信仰團體、慈善機構或童子軍活動,讓孩子學習助

    人的方法,利他主義可培養孩子的社會興趣,減低社會負

    面事件在孩子身上造成的無力感與挫敗感。

    此外,達賴喇嘛在「生活的藝術:滿足、喜悅與成就

    之 指 引 」 (The Art of Living: A Guide to

    Contentment, Joy, and Fulfillment) 一 書 中 ( 引 自

    Brooks & Goldstein, 2004)提到憐憫心與挫折復原力的

    密切關係,書中寫「加強憐憫心可以帶來額外的正面效

    果,其中一個就是當你愈有憐憫心時,你愈有韌性可應付

    逆境,更有能力將逆境順轉。我也認為,愈有利他的胸

    襟,就會愈勇敢;愈有勇氣,就愈不會感到氣餒及失意。

    所以憐憫心也是內心的一股力量,內心的力量愈強,心意

    就愈堅定,有堅定的心意,就愈可能成功,不管有什麼障

    礙都一樣。但如果感到徬徨、害怕、缺乏信心,就會因此

    感到悲觀,我覺得那是失敗的開始」。

    Werner 和 Smith(1982)在「兒童至中年的旅程:危

    機、挫折復原力與復原」(Journeys from Childhood to

    Midlife: Risk, Resilience, and Recovery)一書中提

    到,擁有挫折復原力的人被問及個人優點時,答案都是類

    似的物質,例如憐憫心,貼心、計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意及努力等,在此憐憫心又再度受到證實(Brooks &

    Goldstein, 2004)。

    心理學家 George Vaillant 追蹤研究一群男性哈佛畢

  • 53 

    業生長達六年,探討影響老人情緒健康的因素,他發現,

    與年輕人維繫友誼,可以讓老年生活更快樂,這裡並不是

    指讓年輕人照料老年人,而是指付出比回報更多,願意和

    年輕人分享經驗的老人,過得最豁達,這種貢獻自己智

    慧、幫助他人的行為,不管在哪個年紀,都會讓人更貼近

    且更能忍受挫折(引自 Brooks & Goldstein, 2004)。

    由上述理念,讓我們了解到,當真心關懷他人時,不

    但可為生命增加一些價值和意義,也可培養我們的樂觀與

    韌性,憐憫心、同情心或同理心即是社會興趣的一種表

    現。

    參、有關社會興趣的研究

    一、社會興趣與服務、助人行為的關係

    Crandall 和 Harris(1976)發現受試者在社會興趣量

    表上的分數和在「監獄兩難遊戲」(Prison's Delemma

    Game)中所表現的社會行為有正相關,同時也發現那些願意

    奉獻時間去幫助別人者在社會興趣量表上的分數,較不願

    助人者為高。此外社會興趣分數和助人者的同理心分數有

    正相關。

    黃堅厚(1985)仿照 Crandall 所用的方法,編訂「中文

    社會興趣量表」(CSIS),以我國大學生及專科學生進行研

    究,結果發現,大學生在社會興趣量表上的分數與其社會

    型價值有顯著相關。

    蔡佳靜(2002)發現高社會興趣學童在對自己與父母、

  • 54 

    同學、老師的互動情形,及對自己學業表現的看法、是否

    樂於助人等的描述上,比低社會興趣學童更正面、積極、

    肯定,擁有較高的自我概念。

    林昀嫈(2003)的研究結果發現成長服務方案對低收入

    戶青少年的社會興趣有顯著效果;而黃秀惠(2004)的研究

    結果發現國小兒童社會興趣與利社會行為有顯著正相關。

    二、社會興趣與心理適應

    Crandall 在編訂社會興趣量表時,曾同時進行了一些

    研究,結果顯示,受試者在社會興趣量表上的分數和一般

    行為適應有相關。另一組大學生接受了社會興趣量表和

    「生命目的量表」(purpose in life test),計算之間的

    相關,發現社會興趣高者對於生命持有正面肯定的態度。

    此外,Crandall 和 Lehman(1977)利用 Holmes 和

    Rahe 所編的「社會再適應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請 91 名大學生指出生活中不愉快

    的事件,結果顯示他們的壓力分數和其社會興趣量表之分

    數呈負相關。

    蔡佳靜(2002)發現社會興趣與自我概念總分、師生自

    我概念、學業自我概念、家庭自我概念、同儕自我概念間

    有顯著正相關。陳碧慈(2002)的研究結果發現國小學童不

    管是男性、女性或是全體的社會興趣與適應行為均呈顯著

    相關。而施玉鵬(2002)的研究也發現自我概念、同儕關係

    與社會興趣間有顯著相關。

    http://etds.ncl.edu.tw/theabs/site/sh/search_result.jsp?hot_query=%E6%9E%97%E6%98%80%E5%AB%88&field=AU

  • 55 

    這些研究都顯示社會興趣和個人生活適應有正相關,

    Adler 認為社會興趣是關係生活適應的重要人格變項,在這

    些研究中獲得了支持。

    三、社會興趣與家庭

    許維素(1992)的研究結果指出家庭氣氛可以有效預測

    自卑感、社會興趣與生活型態的發展。而吳淑禎(1991)的

    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的早期家庭經驗與社會興趣有相當關

    係,大學生有正向早期家庭經驗者,諸如父母關係和諧、

    子女合作、家庭成員彼此尊重和支持,其社會興趣較高,

    反之,如果父母彼此相爭、輕視,對子女冷漠或手足關係

    不佳,則其社會興趣較低。此項結果證實了 Adler 觀念的

    普及性,並不是只在西方人中發現而已。

    由以上研究,可以歸納出社會興趣和自我概念、心理

    適應、同儕關係、家庭經驗、利社會行為等有相關,印證

    了發展資優生挫折復原力的保護因素「社會網絡支持」的

    重要性,而社會網絡的支持來自資優生與社會的互動,這

    互動關係,就是社會興趣所欲探討的內涵。

    肆、社會興趣的評量工具

    一、國外量表

    (一)社會興趣量表(the Social Interest Scale, SIS)包

    含了許多成對的形容詞(Crandall, 1981),由受試者自

    每對中選擇一個能夠表示出他們想要擁有的態度,例如

  • 56 

    助人、同情和體諒等字眼,可顯示出個人社會興趣的程

    度。

    (二)社會興趣指標(the Social Interest Index, SII)是

    一種自陳式量表,受試者可從中挑選能夠代表其人格特

    性的陳述(Greever, Tseng, & Friedland, 1973),例

    如「我不介意幫助朋友」,類似像這樣的題目,可了解

    個人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社會興趣的「蘇利曼量表」(the Sulliman Scale of

    Social Interest)也是一種對社會興趣的測量工具

    (Mozdzierz, Greenblatt, & Murphy, 1988 ;

    Sulliman, 1973;引自車先蕙等譯,2004)。

    二、國內量表

    ( 一 ) 黃 堅 厚 (1985) 的 「 社 會 興 趣 量 表 」 , 是 修 訂

    Greever、 Tseng 和 Friedland(1973)編訂的社會興

    趣指標(SII)、Crandall 的社會興趣量表(SIS),以大

    學生為研究對象。

    ( 二 ) 「 兒 童 社 會 興 趣 量 表 」 是 由 許 維 素 (1992) 依 據

    Crandall(1991) 之 社 會 意 義 , 參 考 阿 德 勒 學 派

    Crandall(1975)所編製之「社會興趣指標」(Social

    Interest Index)、Harry Gottesfeld (1991)所編製

    的 「 團 體 心 理 治 療 之 社 會 興 趣 量 表 」 (Group

    Psychotherapy Social Interest Scale),以及國內

    黃堅厚(1985)之「社會興趣量表」,加以修訂而成,用

  • 57 

    以測驗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社會興趣程度(引自許維素,

    1992)。

    (三)顏裕峰(1993)的「社會興趣量表」,是根據 Adler 的

    理論、Greever、Tseng 和 Friedland(1973)編訂的社

    會興趣指標(SII),並參考吳淑禎(1991)的「社會興趣

    量表」、許維素(1992)的「兒童社會興趣量表」編製而

    成,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