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董董董董董董董董 1961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 78年 年 年 年 ,,。 70 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 。,。,。 年年年 ,,,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 ,一。,。 1973 年 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 ,( 《》 “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 年年年年 - 年年年 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一,,,,,,,。 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 ,,、,,。体 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 ,,,,,。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西体,,西,。,,,,,,一一。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一。, 年年年年年年年 ,。,,,, ----- 年年 ,。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一,。、、,。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 6 年年年年 ,,一。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一。,西一。,。一,,,,,,,,西,,。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一,一。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一。,一一,。,,,;,,,。,,一。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一;,:、。,,一,,,! 年年年年年年

独中.docx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private school in malaysia

Citation preview

董教总独中工委会《 1961 年教育法令》实施,华文中学面对改制风暴。当时,在有关当局采取软硬兼施策略下,78 所华文中学接受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以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到了 70 年代再改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不接受改制的中学则成为独立中学,保持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经历这场风暴后,华文独中的办学陷入低潮。 由于完全没有政府的津贴,这些独中陷入经费短缺的困境,学生人数骤减, 其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在七十年代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独中复兴运动。这场运动的火焰首先在霹雳州点燃,而后获得全国各地热烈响应。 1973年,董教总召开“全国发展华文独中运动大会”,接纳《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成立董教总全国发展华文独中工作委员会(简称“独中工委会”)。

为了贯彻《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的“四大使命”与“六大方针”,独中工委会设立行政部与各相关工作委员会,开展课本编纂、举办考试、独中师资培训、技职教育、学生活动、升学辅导、出版业务、资讯收集、基金筹募、奖贷学金等业务。

【 选择独中-成就另一种实力 】

随着小六检定考试结束后,关心孩子的家长,开始思考应该选择哪一类的中学让孩子就读,也每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会借着报章杂志或说明座谈会,和家长们分析独中教育的特色,分享沙巴崇正中学的课程方式,希望提升家长对中学课程的认识,从而慎重思考属于孩子应该就读的学校种类,或选择符合家长期待的教育方式。

此刻,国家教育大蓝图的重大政策即将拍板定案,从政府学校、国民型学校到私立中小学等,政府都有较新的调整,也有更多的期望和面向。各个教育团体或社团,对教育政策的改变高度重视,也各具诉求据理力争,身为独中的工作者,我们对教育政策的调整或新纲领,不但密切注意,而且随时根据纲领调整方向。

但是,不论教育政策的调整如何,我们看到独中教育在马来西亚教育体系下,受到高度的重视,马来西亚独中生在世界各地的职场或学术机构,都受到高度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在小六后,我衷心提供个人的心得,我再度分析独中的特色,告诉关心教育的家长,希望您们明白,一所好的独中肯定成就孩子另一种实力。

首先,以本校沙巴崇正中学为例子,我们强调进入本校的学生都必须掌握三语。本校重视三语,从我们的入学考试就可以一览无遗。为什么强调三语,首先站在全民团结的基础,我们必须有能力掌握自己国家的语言。但除此,身为今天的地球公民,我们必须能运用国际上沟通的英语,身为独中学校,母语-----华语的学习,更是天经地义的事。

除了以上的基本宗旨外,本人要说的是英文的领域涵盖了各种知识和学科,掌握英语在和世界沟通

上畅行无阻,许多新科技新领域,因为孩子具备英文能力,在对新事物的研讨上没有阻碍,顺理成章的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或知识,学会英语对了解新知事半功倍。放眼今天的中国、台湾、香港等华人的地区,他们对英语的重视足以说明英语是通往世界的媒介和利器。

华文,很多家长视为畏途;甚至在以华语为媒介语的家庭也觉得华文不容易。家长的担心可以理解,但只要翻阅这几几年的华文,家长将发现,华文或华语的课程已经大幅度的改变,不论是中、港、台的华文教材呈现现代样貌、注重实用、重视语文熏陶。加上进入崇正的学生多数来自本州各华小、对华文的学习已经有 6 年的基础,到了崇正中学继续学习华文是水到渠成,非常自然的一门课程。

当然,一个人同时掌握多种语文不容易。但,马来西亚人对多种语文的适应性和学习力是天生高人一等。由于历史的渊源和环境,我们学习语文并不难。更进一步地说,对孩子的语文学习家长不要过分担忧,只要不要给与高标准的要求,您们将发现,崇正学生平日的语文表现在我们的眼中不够出色,但离开校门,出了社会,掌握各种语文,加上马来西亚人的方言能力,您们将对孩子表现另眼相看,也会对崇正坚持三语并重的原则表示赞同。

独中的数理水平较高。由于所选用的教材和学生的素质,长期的数理课程评估,我们发觉独中学生的数理水平高,在国际性的科学、数理比赛中往往是独中生独占鳌头。在网络时代,掌握数理的水平,运用科学的理论基础,衍化独特的程式解决生活的困境,造福社会人群,成为各国争取的人才及期待的结果。六年独中的训练,家长将发现独中学生数理水平不一样,为什么能直升大学一目了然。独中训练生活的能耐,是很多独中生在进入大学后的一大心得。独中经费多数拮据,为了筹措一砖一瓦,独中生时刻与校方的活动共进退。为经费筹款,参与活动,独中生在功课的研习中,还要参加协助许多活动;看起来是吃亏的独中生,最后是身经百战的生活高手,累积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寻求别人资助的胆量。亲爱的家长,在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孩子具备了这些拼搏的特质绝对是一项强势。

今天,看着许多家长踊跃的报考崇正,明天本校即将放榜。在放榜的喜悦中,很多家长立刻报名,希望孩子在崇正开创美好的未来;但许多入学考中等的家长,开始徘徊在读与不读的各项斟酌中,家长的心情我们可以了解,希望借着文字,我们能够加强家长对孩子选择独中的决心。

此刻,或许你还在犹豫独中的学位、独中的前途;我们坦然接受检视,我们乐于面对评估;我们勇敢接受质疑。身为独中的校长,我要说:选择独中,造就另一种实力;身为沙巴崇正中学的校长,我要说:选择崇正、造就更多的实力。在您们为孩子忧心忡忡时,请放心的让孩子就读独中,有一天,您将发觉您们为孩子,为华社,为国家成就了无数的栋梁!

(摘自亚洲时报)

 確保基设充足 独中招新生设限 】

东方日报 2013 年 9月 10日

(怡保 10日讯)霹州內大部分独中开始招收 2014 年度入学新生,至今报名反应鼓舞,延续今年新生踊跃报读之景,但为了確保校內的基设足于负荷新增人数,校方纷纷设定了新生人数限制!

霹州共有 9间独中,在过去数年来,这些独中皆出现新生人数暴增的情况,反映华社家长对独中的认同和前景的看好。

正因为今年入学的学生人数暴增,以致许多独中的基本设备如课室和宿舍已达饱和状况,甚至出现短缺不足的状態,因而设定新生人数限制。每所独中所设定的录取人数中,有的是比今年新生增加,有者则是「忍痛」缩减。

不过, 据悉, 有些独中在「重质不重量」,减少录取新生人数之余,却开设更多的班次,以便通过小班制,提供更好的教学和上课环境。

目前已开始招生的独中获得不错反应,根据校方,许多家长已踊跃拨电询问报名详情。

怡保育才独中代校长梁承源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该校于两三周前开始录取 2014 年度的新生,至今为止,报名者已有 209名。

「新生將于本月 21日参与入学考试,主要是作为分班用途,明年將开设 7班初一班。」他告知,该校一共有 1200多名学生,在招明年度新生方面,除了让家长前往学校报名之外,校方也通过家访招生。

该校教务处主任黎镇光说,有超过 80%的新生是家长亲自到校来报名,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

培南独中校长梁炳初说,虽然该校缩减了明年度所招收的新生名额,但將增加初一的班次,以便通过小班制让教师和学生,拥有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未招收已接询问

他受访时表示,今年的新生一共有 520名(加上插班生),分成 10班上课,基于课室严重出现短缺,而宿舍的留宿单位也不足,因此该校只录取 400名 2014 年度新生。「虽然来年新生录取的设定人数减少了,但是我们计划开办 12班初一班,將每班的学生人数减少。」

实兆远南华独中董事长陈志成表示,该独中拥有卓越和充足的基本设施,包括该校电脑教学系统也被公认是先进的,因此,希望能增加 2014 年入学的新生人数至 300名。

「今年入学的新生人数共有 180名,虽还未开始招收明年度新生,但目前已陆续接获许多家长致电询问详情,反应踊跃。」

他披露,近来该校学术和课外活动表现卓越,除了注重学术和课外活动之外,也通过言教和身教,培养学生的品德,以便孕育品德兼优的学生,深得家长的认同。

【 尊重国语、巩固国语 】作者: 孙和声 , 栏名: 狂声噪语 东方日报 2013 年 9月 11日

在民主程度不够,基本人权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主流媒体又受到中央执政集团控制的威权体制国大马,华教运动的活跃分子,特別是董总,常被官媒標籤为华人沙文主义者、反国家团结分子,甚至是反国语或反国语做为国民团结工具的极端主义者。 这种扣帽子的手法,確也为华教人士施加了不少心理压力,使得华教人士,在爭取母语教育的运动中,得格外谨慎,以免落入莫须有的圈套。

尽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华教人士依然得在这个心理压力下,据理力爭其合情、合理、合法的基本人权。这种吃力不討好的坚持,是令人可感可佩的;若否,今天华教、华文报恐怕早就断了根,大马也变得更单调与一元化。

依笔者的理解,华教人士走的实为尊重国语巩固母语的路线。说起来,这也是很委曲求全的。华人是马来亚建国三大民族之一,人口也占了约 25%,可华语华文就是得不到官方语文的地位,以至连华教人士,也不再突出这一点,而仅仅是退缩到保持华小现状的地位。说委曲,也確是够委屈,可连这一份努力,也被標籤为华人沙文主义者,真是天理何在。

在印度,不仅官方语文有近 20 种,正规的教学语文也有 30多种;许多非洲国家,如尼日利亚、南非等,也多实践多种官方语文。今年,被世界经济论坛(WEF)评定为世界最具竞爭力的前 3

名的瑞士、新加坡、芬兰等,也是实践多种官方语文的国家;显见,多元语文,不但无碍国民团结,若思路开放、格局够大,懂得善加利用,反而是可促进国家繁荣和谐的正道。

可在大马,华语与淡米尔语等,非官方语言也罢了,竟然还被定位为附加语文,地位比外来语英文还低;这未免太说不过去了。同理,政府政策也把国文学校定位为首选学校,这显然也与联邦宪法第 8条的,公民人人在法律前一律平等的条款与精神相背。因为,开宗明义把国小、国中定位为首选,就难免会歧视其他政府资助学校。这事实上,也是常期存在的蓄意人为造成的歧视,如师资不足、校地不足、学生一班人数太多(甚至有 50多人一班的)等等。最近,教育部还企图用经由量变导致华淡小变质的手法更是变本加厉,要加速国小化华淡小,这確是欺人太甚。

华人已足够委曲求全,独中学校也把国语列为必修必考科,显示对国语的充份尊重,且事实上,华小的水平在整体上,也高于国小(包括英文),即使国语稍为输给国小,也是预料中事;毕竟,华淡小得三语並重,不可能每个学童均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华校既然已尽力学好国语,中央政权依然处心积虑要使华文、淡米尔文「单一科目化」,也就是最终使其沦为地位次于外来语英语的附加语文与单一科目,而非教学媒介语,是华人无法接受的。这

也是华教人士反大蓝图中不利华淡小部份之因,这绝非反国语,是力保华淡小现状,使其不会最终沦为单一科目化。若连这么委曲求全的诉求也被標籤为反国语,这个国家也太无法无天了。

一个人若不是满怀兴趣,心悦诚服的要学习一种语文,再怎么强迫也是枉然的。 如果你自己都不能给自己一个学习这一语文的理由,那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除了让 SPM 文凭更亮眼外,家长和学生都不禁会问自己。。。花大部分人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这一语文,我以后能干嘛?

我需要精通它来阅读其他书本吗? (有很多这一类语文的书籍吗?)

我需要精通它来传承自己的文化吗?

我需要精通它来和朋友沟通吗?(在这社会上,那些 CEO,议员,部长自己不都用半咸半谈的国+

英语来沟通吗?)

我需要精通它来在职场上驰骋吗?

看来,只能自欺欺人的学习了。为了什么?嗯。。。就在在 SPM 中考 A+,光宗耀祖吧?

--------------------------------------------------------------------------------

【 教育藍圖‧ 華小國文 240 分鐘 】星洲日报 2013-09-07 09:05

(吉隆坡 6日訊)2013至 2025 年國家教育藍圖闡明,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結構將保持不變;尤其是授課使用華文和淡米爾文作為媒介語的國民型小學,現況將保持不變,這些學校的地位和基本特徵也將被保留;而華小第二階段國文時間,最終定案為每週 240 分鐘。

教育藍圖指出,作為國民教育體制的一環,華小和淡小將繼續獲得教育部的支持和援助。

此外,教育藍圖也指出,家長將繼續擁有把孩子送到任何國民小學或國民型小學的選擇權。

在小學畢業後,所有來自不同源流小學的學生們,將進入國民中學,這一項決定符合了在全國對話期間和此藍圖的初版推出後,各造所提出的多數意見。

教育藍圖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2010 年及其他研究員等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學生在初期教育階段使用母語學習,對未來的雙語或多語教育是最有效的準備。因此,家長可繼續選擇把孩子送往國小或國民型小學就讀。

包括華文獨中

提供多元化教育選擇

2013至 2025 年國家教育藍圖闡明,馬來西亞教育體系在小學和中學階段,不論是公立或私立學校,都為家長和學生提供了一個無可匹比的多元化教育選擇,包括華文獨中教育。

藍圖說,這些選擇是源自於我國的歷史遺產和豐富多元性,教育部正致力為各源流學校的所有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國家教育藍圖指出,華文獨中已構成我國私立學校最大的組成部份,60 所獨中所招收的學生總數現已達 6萬 6千 700 人。各別成立的獨中董事部與學校的行政領導層共同管理學校,並通過繳交學費和社會捐款資助每所獨中。

藍圖指出,獨中以華文為主要的教學媒介語,教導由董教總所制定的課程。此課程符合台灣和英國的學術基準。獨中高中三學生必須參與全國獨中統一考試(統考)的標準化考試。很多獨中也為學生報考大馬教育文憑(SPM)。

在小學方面,藍圖指出,如今在小學就讀的 290萬名學生中,98%是在公立教育體制內。而在這98%中,以國文作為教學媒介的國小就佔了 74%,以華文為教學媒介的國民型華小佔 21%,以淡米爾文為教學媒介的國民型淡小佔 3%,另外少過 1%為政府資助的宗教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

其餘的 2%就讀於私立學校,包括教導國民課程的私立學校、國際學校、宗教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

《國家教育藍圖》重點●2016 年將特別為母語不是馬來語、又未在國民小學就讀的學生,設計全新的 KSSR國文課程綱要。●教育部在 2017 年將推行中學標準課程(KSSM),並會重新檢討小學標準課程綱要(KSSR)。●鼓勵半津學校轉型為全津,教育部向地主租地,地主無需轉名。●秉持公平和透明原則,給予政府學校和半津學校財務支援和其他支援。●保留和改善預備班的課程和教學。●從 2017 年起,國民型小學的家長可選擇將子女送往參加小學輔導班或進入中學預備班。●教育部將於 2014 年起為四至六年級國文水平較弱的學生提供國文課後輔導班,家長可選擇讓子女參與與否。●2015 年年杪,所有國民型學校的國文教師,包括非主修國文的教師需進行國文程度檢測。●教育藍圖第二階段(2016-2020 年),四至六年級英文掌握能力較弱的小學生,需參與英文課後輔導班。●教育部承諾將繼續為國民型小學提供精通母語的國文教師,以教導一至二年級的學生。●如果有必要,教育部將提供額外教師給面對國文教師短缺的國民型小學。●從 2016 年開始,教育部將把大馬教育文憑(SPM)的英語科列為中學必考及必及格科。

●從 2016 年起,擴大加強“學生交融計劃”(RIMUP),推動不同類型學校的互動。●提高教師從業門檻,從成績排名前 30%的畢業生中選擇教師。

【 为诗巫独中献棉力 中央市场逾千摊位响应 】

一行独中斗争勇士展开积极的募捐行动。右 2、5及 7 分别为钱本统市议员、施宗安与刘利民。

(诗巫 1日讯)爱我独中 Astro慈善义演筹募教育基金活动,今早在中央市场向 1千多个摊位募捐,反应非常热烈,连友族也积极响应。

对于今早所开发的第一炮就取得如此大的反应,也给独中一针兴奋剂,在往后的日子当中,勇往直前。

另外,一行独中勇士明早也持续斗争的旅程,包括前往民众会堂菜市场、顺合花园菜市场、中华路菜市场、高原菜市场等地募捐。

公众的热烈响应,乃独中斗争勇士的一大动力。

一行人是为诗巫的 5间独中,公教中学、黄乃裳中学、光民中学、建兴中学及公民中学献一份力。

【 诗华日报 】

马来西亚独中 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教学模式,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学生能够多方面成功,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质、文化底蕴的培养,特别是人品和人格的高水平发展,坚持

“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董总为提升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收集和研究国内和国外的各种教育改革模式。最后,董总决定引进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刘京海校长的“成功教育”教学模式,这是因为它不仅仅有很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拥有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方案,可模仿、学习及采用。此教学模式主要以优秀教师的经验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与学电子平台,极大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益,有效地增加学生体验式学习,提供更丰富的情景和资源,体现多元学习方式的整合和多元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刘京海校长非常赞赏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坚持及顽强的办学精神,愿意给予大力支援,帮助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提升教学效益,巩固有效的学习成果。 

董总于 2009 年与上海闸北第八中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书,正式引进上海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教学模式。2010 年 6月开始在霹雳怡保育才独中、深斋中学以及培南中学实验推展初中数学和初中化学的成功教育教与学电子平台。一年后观察到有关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所的提升,随着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的教学信心增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亦大有增加,这转变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效益。“成功教育”在西马的推展引起了砂拉越州几所独中的关注与兴趣。砂州华文独中董联会会长天猛公刘利民于 2011 年 12月率领诗巫区独中的董事、校长与教师到上海实地考察“成功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拜访多所“成功教育”实验学校后,到访者均对成功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并对引进“成功教育”教学模式抱持着积极的态度。翌年(2012),董总应砂州华文独中董联会的要求,于 4月 21日至 26日安排了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刘京海校长与上海市成功教育东沟实验学校陆玲娣校长到砂拉越为华文独中办学者、校长和教师作专题讲座,主要介绍“成功教育”教学模式的办学思想、实践经验及进展。该专题讲座分别在诗巫区、古晋区和民都鲁开智中学进行,参与者来自砂州 13 所独中逾 240位校长和老师,分别为诗巫区约 102 人、民都鲁区约 40 人、古晋区约 95 人。古晋区的其中 4 所独中还特别停课一天,以让全校老师参与讲座。讲学期间,刘京海校长及陆玲娣校长参观了诗巫区的公教中学、黄乃裳中学、建兴中学、公民中学和光民中学以及古晋中华第一中学。参观的同时,他们进入课堂,听当地教师讲课并给予评语和指导。经实地考察后发现,砂拉越大部分的华文独中已具备推行“成功教育”所需的硬体设备(电脑和电视机),可即时采用“成功教育”

的教与学电子平台。之后,砂拉越有 11 所华文独中表达参与成功教育的推展计划。董总行政部也将初中数学和初中化学的教案和课件传交给这些华文独中。012年度成功教育教与学电子平台使用集中培训董总与上海闸北八中于 2009 年签订协议后,刘京海校长即安排上海成功教育的优秀教师依据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的初中数学和初中化学课程编撰教案和电子课件。尔后进行初中华文,初中生物,初中物理的教案及电子课件编撰工作。至今,初中数学、初中化学、初中生物和初中物理已拥有完整的教案及电子课件。初中华文则有了初一的教案和电子课件;初二和初三华文则在制作中。从 2010 年开始,刘校长每年皆安排相关科目的优秀教师来马,向参与推展成功教育的独中教师提供培训。2012 年 6月底,刘京海校长安排了 7位上海的优秀教师,分别到霹雳怡保及砂拉越进行为期 20天的教与学电子平台使用集中培训。其中,到霹雳怡保的 4位优秀教师是周秀茹、陆卫帼、陈玉彬和汤燕青,另外 3位到砂拉越的优秀教师则是王守新、严琦及吴雪梅。 

霹雳州怡保区参与培训计划的三所华文独中是育才独中、培南中学和深斋中学,培训对象以三所独中的初中物理、生物、华文教师为主。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初一华文下册》、《初中生物下册》、《初中物理下册》教与学

电子平台的教案、课件和教材使用,教案设计及备课,修订及制作教与学电子平台技术。各科的培训讲师为德育课周秀茹老师(上海闸北八中科研室主任暨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初中生物陆卫帼老师(上海闸北教师进修学院生物学科教研员暨中学生物高级教师)、初中华文陈玉彬老师(上海闸北教师进修学院初中语文科教研员暨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及初中物理汤燕青老师(上海闸北和田中学骨干教师暨中学物理一级教师)。砂拉越州古晋及诗巫区的集中培训与怡保区同期进行。砂州 11 所参与的学校是古晋中华第一中学、古晋中华第三中学、古晋中华第四中学、西连民众中学、石角民立中学、诗巫黄乃裳中学、诗巫公教中学、诗巫建兴中学、诗巫光民中学、诗巫公民中学、民都鲁开智中学。该区的培训科目为初中数学和初中化学。初中数学是由上海闸北八中的两位数学科高级教师王守新老师以及严琦老师指导,化学科则由上海市闸北新中初级中学化学科高级教师吴雪梅老师指导。除了教案与课件运用的实作培训外,上海老师亦给当地教师做教学示范和科学实验示范。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的分类

时间:2010-04-07  来源:华研通讯第 5-6期 黄集初 点击:3236

前言在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系统里,除了 1,290间华文小学外,还有 61间华文独立中学(以下简称独中)。这些独中分布在全马各地,由于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及地方风情,加上主事者的办学理念及管理方式,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所以,在研究独中时,除了要注意独中的共同性,更要注意他们的差异性。因此,需要把现有独中加以分类,以便于进行比较研究,发掘出其中的规律。董总现有的分类不足以应付学术研究的需要,所以,有必要重新建立独中的分类。

分类的意义在建立新分类之前,我们先探讨分类的意义。在面对各种教育问题时,不管是知识上的探讨,或是问题的解决上,我们都会自觉地或潜在地运用比较法。这里所谓的比较是指把两个事物并列在一起,然后根据比较者的“经验”和一定的外在“标准”做出的判断(顾明远、薛理银,1996: 44)。

我曾在两间独中担任过校长,所以有机会和董事们进行深入的接触,也与许多学校的校长针对各种教育课题进行交流。在这些过程中,大家的确都会做各种比较,然后得到一个判断,甚至是做出一个决策。对教育有广泛认识的董事与校长,在进行比较时会全面考虑各种条件,以学术用语来说,即会考虑可比性的问题。反之,如对教育认识不夠全面的,往往没有考虑到可比性的问题,就任意加以比较,所以很容易得出以徧概全的结论。

卡莱伯格:“真正的比较概念……只有在完成分类之后才可能提出……被比较的两种对象,必须表明它们属于同一类別”(尼尔‧丁‧斯梅尔塞,1992: 186)。所以,我们在进行比较之

前,必须先处理好分类的问题。所谓的分类就是使共同性大的对象放在一起,使差异性大的对象分开。因此,为了使独中之间有可以比较的基础,有必要事先进行适当的分类,以減少任意攀比的空间。

如何分类从统计学来讲,所谓的分类是指按照某一标准把所有研究的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別。这个分类的标准可归为三类:时间、空间及特性(陈超尘,1991: 38)。时间是做纵向比较的基础,可以是以年做单位,也可以以事物发展的变化做阶段性的分期。空间是指地域,如州属、国別等。特性又可分成质的特性及量的特性。以质的特性为分类的标准是反映事物在性质上旳差异,而以量的特性为分类标准是反映事物在数量上的差异。

这里对以量的特性为分类标准再加以说明。量的分类的难题是当我们在某些点加以切割时,难免会使事物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比如多少岁以下是儿童,多少岁以上是老人。这里就有很大的模糊性。一个人不可能前一刻是儿童,然后下一刻是成人,因为人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但为了分类上的需要,往往要牲牺一定程度的真实性。所以量的分类不像其他标准的分类那么明确,好比以性別这个性质来做为分类标准就相当明确。

由于量的分类在分组后,同一组內的差异性就会被抽掉,而各组之间的差异就会突显出来,因此分多少组是一个关键。分得太多组,会使性质相近的事物分到不同的组,反之,分得太少,又会使异差性大的事物放到同一组。所以,如何分组往往是根据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及数据分布的情况而决定。

量的分类另一要考虑的问题是组距的问题。组距分两种情况: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如以工资为分组的标准,0-1,000元、1,000-2,000元、......,这种情况是等距分组,反之,0-600元、600-1,500元、......,这种情况就是属于不等距分组。要采用等距分组,或是不等距分组,也是根据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及数据分布的情况而决定。一般上,数据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宜采用等距分组。而且等距分组的另一个好处是便于计算各种统计数据。不过,有时为了更好地突显事物的本质特征,反而不等距分组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比如贫富的划分,就要按照实际的情况来划分,不能机械式给予等距的划分。因此,很难一概而论,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做具体的分析。

旧分类的不足

上面是从理论上去梳理分类的意义及应如何分类,接下来是进入本文的主题。首先,先分析董总的分类有何不足之处。

董总原本的分类是以学生人数为标准,所以是一个量的分类。董总把所有的独中分成三大类:一、小型独中,学生人数在 300 人以下;二、中型独中,学生人数在 300 人至 1,000 人之间;三、大型独中,学生人数在 1,000 以上。

我们根据 2006 年至 2009 年的数据整理出下表:表 1. 各类独中的分布(董总的分类)1

  董总的分类有何不足之处?

一、分组太少。在理论上,分组太少会造成差异性大的对象放到同一组,以致看不出他们的差异,而很容易得出误差很大的推论;而在经验上,我曾在 4 所不同规模的独中服务过,特別是在两所独中担任过校长,可以感受到这个问题的确是存在,特別是在中型独中这一类別,一所400 人的学校和一所 800 人的学校是有明显的差异,可是都归类为中型独中。

二、分界点不太理想。何以 300 人以下是小型独中?何以 1,000 以上是大型独中?询问董总资讯局钟伟前主任,他的解释是过去的分类标准是 500 人以下为小型独中,1,000 人以上为大型独中。到了 1998 年在诗巫举行的全国华文独中教育改革交流会时,就把 500 人的分界点改为 300 人。改为 300 人的设想是一个年级一个班,每班 50 人,那全校就是 300 人,这是订 300 以下为小型独中的理据。做这样的改变最大的考量是如以 500 人为分界点,会有很多的独中被归类为小型独中,而当时小型是含有贬义,不像现在是提倡“小而美”。所以,为了使小型独中看起来没有那么多,所以把分界点往下调整。所以,这完全是一种现实的考量。

纵使如此,这样的规定,还是考虑得不夠完善。从表 2可知,在董总分类下,小型独中的每班平均学生人数(以下简称班均生数)低于 20 人;中型独中的班均生数在 30左右;大型独中,也在 43 人左右,各別去看也很少超过 50 人。从 2006 年至 2009 年,全国独中班均生数都很平稳地保持在 31 人左右。这是因为初中一到高中三之间,学生会不断流失,所以全校班均生数很难达 50 人。如高中又有分科,更不容易达 50 人。所以,一个班 50 人不是常态,如以这个做基准,会产生很大的认知误差。

表 2. 全国独中班均生数

  

从另一角度来看,以西马的情况来讲,如你问任一位独中校长,大型的独中应该要有多少学生,大概会回答 2,000 人。又比如一间有 400 人左右的独中,一般人大概会它归类成小型独中。但以东马的情况来讲,又是另一种情景。一间独中有 800 人以上,就会认为是大型独中;而所谓小型独中,通常是指少过 100 人的独中。

因此,综合这几方面的分析,现有的分界点是不理想的分界点。

三、不等距分组。董总的分类是一个不等距分组。可是我们从图 1 中可以看出数据的分布是相当均匀,除了 2,000 人以上的数据,特別是最后 3 个数据之外。在这种情形下,应以等距分组为佳,除非不等距分组能更突显一些本质特征。

图 1. 2009 年 61间独中的学生人数(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独中应如何分类由于董总现行的分类有种种不足之处,所以就重新考虑独中应如何进行分类。以下分 3 个标准来论述。量的分类董总现行的分类是属于量的分类,以学生人数为标准。那学生人数是不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呢?其实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我在担任某间独中校长时,计算过 2000 年至 2006 年的全校退学人数,少则 23 人,多则 73 人,平均是 48 人。所以,某独中年头有 320 人,到了年尾可能只有 280 人,于是就会出现由中型独中变成小型独中的现象。

由于独中学生的流动性太大,因此,就决定以班数做为分类的标准。其理由如下:一、班数比学生人数稳定。一间学校年头开了几个班,年尾也就是几个班,很少会有增減;二、班数的增減马上牽动学校的行政编制。班数增加,教师人数也要相应的增加。而教师人数的增減,又会影响到学校其他方面的安排。所以在实务上,班数能确定下来,学校很多事务就能确定下来,特別是教务处;三、班数反映学校的支出。我们常常会听到一种论述,即每收一个学生,董事会就要贴多少钱云云。其实这是把平均成本当成边际成本来论述。正确的说每增加一个学生,学校就多一笔收入。除非学生人数增加到不得不增班,那每多一个班,教师通常会增加,要不然有些教师就会出现超节的情况,不管那一种情况,学校就会明显地增加支出。所以,班数会比学生人数更能反映学校的财政负担。

标准确定后,下来是分多少组。从理论上来讲,3组是太少了,最少是 5组。如根据 Stuges的经验公式, 2  算出来是 6.9组,即应分 7组。再考虑了东西马的情况,我决定分成 5组。由于数据的分布是相当均匀,所以除了头尾两组外,中间的 3组就采用等距分组。因此,新的分类如下表:

表 3. 独中新的量的分类

  表 3 另列学生人数是做为辅助标准。因为一般人还是习惯用学生人数来衡量学校的规模;另一方面有时资料提供上只有学生人数,而没有班数。所以,下来的各表,如有班数就以班数为标准,缺乏班数数据,就采用学生人数为标准。

根据新的分类,2006 年至 2009 年各类型独中的分布如表 4。表 4. 各类型独中的分布

  如果比较表 1 和表 4,董总分类下的独中状况,和新的分类下的独中状况显然是不一样。在董总分类下,独中总体看起来只有三分之一以下是小型独中;而在新的分类下,微型独中和小型独中就占了约一半,而且如以中型独中为分界线来观察数据的变化,有两极化发展的现象出现。至于那一种分类更能反映真实的情况,那就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空间的分类还有一个是空间的分类。这个在董总里面就没有一个特別规定的分类,只是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习惯性地分为西马和东马。但是以我对独中的认识,地区性的差异是很明显的存在,所以

把全马 13 州又分成五大区域:一、南马,包括柔佛及马六甲;二、中马,包括森美兰、雪兰莪及吉隆城直辖区;三、北马,包括霹雳、吉打、梹城及吉兰丹,四、砂拉越,自成一个单位;五、沙巴,也是自成一个单位。

这里对东马的情况加以说明。通常我们会把砂拉越和沙巴统合在一起,事实上,这两个地区的差异性还是相当大的。从土地面积来说,砂拉越面积与马来半岛面积之比是 1:1.06,即一个砂拉越就相当于一个马来半岛。沙巴比两个彭亨还大一点,马来半岛与沙巴的面积之比是1:0.56,也就是说沙巴比半个马来半岛还大。因此,整个东马的土地面积是马来半岛的 1.5倍。而马来半鸟已经因地域性的差异分成南中北,而东马这么辽阔的地方,不可能忽略地域性的差异,而不分成两个单位。地方上的民情可以从统考的考试媒介语上反映出来。沙巴是全国唯一可以在非语文科目选用英文出题及作答的州属;而砂拉越,据我在那里当校长两年的接触,3  是普遍接受非语文科目以华文为唯一考试媒介语的政策,除了东边一、两所受沙巴影响的独中。质的分类独中还有一种分类,大家都忽略了,那是曾改制的独中和没改制的独中。所谓曾改制的独中是指当年的华文中学改制后,又另外设立独立班,后来这些独立班又“独立”出来,拥有自己的校园而成为独立中学。所以,这类的独中会面临原来学校的直接竞争压力,以致在生存及发展上都不容易。如果又是同一个董事会,那情况会更微妙。所以,这个分类还是有它的意义,不应被忽略。下面综合空间及质的分类,再附上国民型国中的情况,制成一张表以作为参考。

表 5. 曾改制独中分布与国民型华文中学对照 4

    从上表可以看出,曾改制独中最多的地区是在北马,而北马也是国民型华文中学最多的一区。

新的分类下的独中概述首先,综合量的分类和空间的分类标准,我们整理出下面 4 个表:

表 6. 2006 年独中分类

  表 7. 2007 年独中分类

  

表 8. 2008 年独中分类

表 9. 2009 年独中分类

我们另外再依据同样的分类标准,对全国 78间国民型华文中学又制作多一个分类表,以作为对照:

 表 10. 2005 年国民型华文中学分类

资料来源:数据整理自杨慧吟,2005

下来,我们就上述的 5 个表及有关的数据,对各类独中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一、微型独中。基本上都是分布在砂拉越和沙巴,这也不是奇怪的现象。根据 2002 年的华裔人口统计,东马华裔人口加起来大概有 84万左右,但却有 23间独中,假设这些华裔人口平均支持每间独中,每间独中平均可得到的人口数为 36,521;而西马这边的华裔人口有 508万,5  独中有 37间,平均为 137,297,多了 3.75倍。所以,微型独中都分布在东马是一个很合理的现象,特別是砂拉越,情况会更严重,董总其实应该给于这类型的独中更多的关注及援助。二、小型独中。这是间数最多的一组。所以,针对小型独中,按照改制与否,特制作一张表如表 11。

表 11. 2009 年小型独中的类型及分布

 从这张表可以看出,小型独中基本上可以说是曾改制的独中,特別是对北马而言。从表 10 中做进一步的计算,大约有 51%国民型华文中学的规模是属于巨型,其中北马就占了约 35%;反观独中,大约只有 15%左右是属于巨型,而且都不在北马。所以,我们可以说小型独中大量的存在,是因面临国民型华文中学强大的竞争压力而来的。

三、中型独中。从近 4 年来的走向来看(表 6、7、8、9),是往两极分化。这最大可能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反映,人口从乡镇大量往城市集中的结果。是否如此,需要进一步针对每一独中所在地区的人口状况做具体的分析才能确定。

四、大型独中。从统计数据来看,从这里开始,独中就进入另一门槛,数量大幅度的减少。对北马、砂拉越的独中而言,大型独中可以说是它们的极限了。而其他区的独中,从中型独中扩大规模到大型独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五、巨型独中。几乎都集中在南马和中马,从这些巨型独中所在地理位置来看,都是位于人口密集的地区,而人口密集的地区一定也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所以不管是生源、师源还是财源,都是占尽优势。因此,要发展成为巨型独中,良好的外在环境是必要条件。由此观之,最可能再出现巨型独中的地区,应该是在吉隆坡和梹城,所以我的预估,未来十年,巨型独中最多11间。

结语我会深入研究独中的分类这一课题,除了研究上的需要外,更重要也是因实务上的需要。举个例子:某位董事以 4,000 人的独中为标准,来评鉴只有 400 人的独中校长的各种举措,请问合理吗?以常理来讲,这两所独中的规模差了十倍,简直不具有任何的可比性。但以董总的分类标准来讲,400 人的独中是归类为中型独中,4,000 人的独中是归类为大型独中。从中型到大型,只差一个等级,拿来做比较,似乎也不过份。但如以新的分类标准,400 人大概可以归类于小型独中,而 4,000 人肯定是巨型独中,从小型到巨型,跨了三个等级,明显是不具有任何的可比性。

本人曾在 4间独中任职,更担任过两间独中的校长,所以,我相信很多独中的校长及行政人员常会面临这种困扰,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深入探讨独中分类的最大动机。其次,从上述的分类及数据的分布,中小型独中才是独中的常态。可是,华社及董事会常会以学生人数为标准来衡量学校的办学成绩,所以常常会以巨型独中为标准来衡量其他类型独中,甚至标榜为学习的榜样。而报章又常在旁推波助澜,造成认识上的误区。其实,学校的规模常受制于两个外在因素:一、当地的人口基数,严格来讲是准备进入中学的小六生人数;二、其他的学校的竞争,包括国中和其他独中。所以,衡量学校的办学成绩应以教学品质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教师才是学校最大的资产。对巨型学校的迷思,往往反映出人们是把学校当企业来办,其实巨型学校与因材施材的理念是相冲突的(李桂强,2007: 26),这种经济效应和教育效应之间如何平衡,是值得理性的去审视。不过,对于学校规模应多大才适宜,有机会再择文专门探讨,这里就不深入讨论。

总括而言,现有的独中分类显然是不足以反映独中真实的面貌,必须有另一套分类标准,本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注释1. 所有独中的学生人数及班数都是根据董总资讯局提供的数据。2. Stuges 经验公式,组数 = 1 + log N/log2,N是指数据的数量。3. 民都魯开智中学,2005-2006。4. 笨珍培群独中原本是曾改制的独中,但原来的国民型华文中学倒闭了,所以这里把它归属于沒改制的独中。5. 董总教育数据,“1970-2002 年全国各州华裔人口增长趋势”,董总网页,2009 年 8月,http://www.djz.edu.my/resource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01:1970-2002&catid=75:2009-07-31-05-27-30&Itemid=76

参考书目

-陈超尘 1991。《统计学》。台北:商务印书馆。-顾明远、蒒理银 1996。《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李桂强 2007。〈对巨型学校的理性审视〉,《教学与管理》,第 6期,6月 1日。太原:山西省教育学院。-尼尔‧丁‧斯梅尔塞,王宏周、张平平译 1992。《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杨慧吟 2005。《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指南》。吉隆坡:华中校长理事会。【 从根本着手提升国语程度 】 

陈纹达 21•08•2013

八月廿日下午三时在华总会议室由教总召开的汇报与交流会上,教总主席王超群校长及校长职工会主席彭忠良校长针对董总代表除了表明董总坚持 4、5、6 年级的国语课间为 180 分钟外,并提出对教育大蓝图的见解及提议把数学与科学的课间调回英化教数理前的 210 分钟,提出反驳时说,政府不可能会接受我们提出的反建议。我当时就说,在谈判之前先替政府设立前提下定论及自我设限已经犯了谈判上的第一个错误;自送 30 分钟是第二个无可救药的错误!

教总自动把国语教学课间从 180 分钟增加至 210 分钟,就算这建议对提升国语程度是有必要的,在跟教育局博弈,自送 30 分钟上门,就策略上已经失去谈判气势,未上谈判桌就已经输了,何况这是自我打开缺口,无意中替教育部制造机会蚕食其它华语教学课间,真是进退失据!

我们的责任是提出我们对维持与发展母语教育的需求与看法,而不是预先替政府定下底线才提出要求。

话说回头,青蛙图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不应该被狭义看待为针对某某个人或团体,而应该是给华社以当头棒喝或警惕语广义看待。打个比喻,我们把课间的 150、180、210 分钟比喻为驾车时速从150、180、增速至 210kmh,政府可以更快的到达"单元主义教育政策"目标!华社、华教权益每每在协商后终而复始被逐步蚕食,值得深思。

根据教育大蓝图的调查报告指国小与华小的国语小六检定考试成绩,从 2005至 2011 年的差距已缩短至微不足道的 0.3% 。

學習國語本是身為國民的責任;小学学习语文的主要功能在于方便学习与沟通,其内容为未来衔接初中课程做准备已经足够,而不是在于培养未来的马来文学家。

礙於華小三語并重的實事,不能因為加強國語能力而犧牲華、英語學習的時間。華小多為上下午班製,而且班級學生人數遠遠超出教育局的規定,公務、教與學的時間緊迫、緊張,給老師學生壓力,是教育政策與制度造成的後果。若要提升国语程度而增加国语教学课时是消极的办法,也不是唯一的办法;其中就可以在备忘录中提出如下几点反建议:

1。制度化增建华小以减少班级学生拥挤的人数2。以合理化科学化的老师学生比率教学3。减少老师繁杂的行政事务4。培训具备双语资格的老师5。编纂适合华小的国语教科书6。结合科技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7。提升老师教学素质如创意教学以增进师生互动,无形中也增进师生关系8。提升老师教养与素质等

华小学校不足是导致学校班级拥挤的根源,若政府公平合理对待华社宪法下保障的权益,除政策上制度化增建华小与拨款外,制度化培训双语老师,一劳永逸解决华小师资长期不足的问题,剔除行政上不利华教的障碍与偏差,华小国语的成绩超越国小并非不可能的事。

建议教总坚持之前与董总联合六华团包括校长职工会、华总等华团达致 180 分钟的协议(最近的联合备忘录是 2012 年 10月),而不是私自改变教学时间至 210 分钟;这也是造成董教总之间分歧的主要因素。

联合备忘录建议的 180 分钟是由教总及校长职工会以专业的身份根据 2011 年政府所公布的教学课时研拟提呈的。在道德与信义上,建议教总尊重这份备忘录,放弃 210 分钟的建议,与董总联合华社,要求政府从根本解决教育的问题。董教总不止要共同反对教育大蓝图内不利母语教育的政策,还要提反建议把发展母语教育的几点因素纳入教育大蓝图制定为教育政策,解决几十年华社对政府的不满。

【 国际学校林立 华教独中大挑战 】

(巴生 24日讯)林连玉基金会副主席吴建成表示,华文独中和华文教育的未来挑战,除了教育部所推动的「首选学校」(Premium School),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国內的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

「我国在 2 年內,从原本的 36间国际学校增加至目前的 96间,而且经过非正式统计应该已超过96间,这显示出国內中產阶级对应于英文教育的需求而產生的变化。」

他说,根据我国教育法令的规定,是不容许英式学校的復辟,所以在政府默许下,首先允许国际学校收取一半的学生,接著半年前开始就全面开放给人民选择就读。

「在未来,我国將出现许多私立或国际学校,而且不止是英文中小学的私立学校出现,就连学术专业化,设备更齐全的华文中小学私立学校也会出现。」

巴生独中有联繫他表示,独中在面对即將出现的私立、国际学校、政府英校,以及华文私立学校等的挑战下,华教应该避免分化,必须凝聚力量將办学方向从独中转至华小,以更有绩效的办学方式来迎合挑战。

吴建成是今午出席由林连玉基金会在巴生兴华中学举办的「华教节序幕礼系列,巴生 4 独中教育说明会」上如此披露,逾 200名来自全国各州的董联会和独中代表出席了这场说明会。

出席者尚包括前董总行政主任莫泰熙、巴生中华独中校长罗丽蓉、兴华中学校长黄秀玉、副校长苏进存,以及巴生光华辅导处主任李芊潓等。

另外,吴建成指出,纵观全国 60 所独中教育的发展,巴生 4 独中曾拥有较强的联系,并曾拥有共同的毕业典礼、共同考试,甚至拥有巴生 4 独中工委会这样的组织。

他表示,其他地区的独中办校方式各自为政,反观巴生则有很好的联系。

「雪隆区的独中则最有生命力,若要实行独中现代化教学,雪隆区的独中当作为先驱身份。」

选考 SPM 独中生离校率仅 3%

另外,今午出席教育说明会的华教代表,询问有关巴生 4 所独中是否注重 SPM 考试而进行双轨制式教育制度,若让学生考取 SPM 文凭后,离校率是否像吉隆坡一些独中般高?

据了解,巴生 4 独中都是采取让学生自由选择是否参加政府考试,其中兴华的 SPM 报考率更达80%!但与其他地区的独中相比,巴生的独中生在考取 SPM 文凭后的离校率并不高,只有 3至5%!

巴生兴华中学校长黄秀玉透露,校方向来都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否考取政府考试文凭,而兴华学生有

90%选择初中政府考试,另外逾 80%的高中生则选择考取 SPM 文凭。

「校方多数在课后安排补习班让 SPM 考生准备考试,至于考了 SPM 文凭就离开学校的考生不多;兴华学生比较向往校园生活,离校率仅不到 3%。」

她表示,学校发现甫考完 SPM 大马教育文凭后离校的学生,都是因父母因素而放弃就读高三而到校外继续升学,其中的因素些可能包括学费或时间问题。

巴生中华独中校长罗丽蓉表示,该校学生报考大马教育文凭的学生维持一个班级,约 30 人左右,所以离校的学生都不多,考生多坚持完成 6 年的中学生涯。

她说,该校也是採取自由报考的措施,让学生选择性报考大马政府考试;不过,由于选择报考的人数並不多,所以考生大多是都在放学后到外补习。

巴生光华独中辅导处主任李芊潓则指出,该校考取 SPM 文凭后离校的学生只佔 5%;辅导处会为SPM 考生分析离校深造或续读高三的利与弊,以让学生能更清楚未来的方向。

她指,有別于兴华和中华,光华则根据学校融合在课堂的配合。学生若要选考大马政府考试,就会安排在同一班级;而不选考的学生则会注重为统考做好准备。

「通常学生都会到了初中三才选考政府考试,考生人数足够的话,亦会根据学生需求安排补习班,通常都会安排在下午时间,并向外聘请师资为考生准备考试。」

东方日报 2013 年 8月 24日

【政治影响教育 独中发展 4挑战】

(吉隆坡 17日讯)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讲师李树枝指出,在大马的政治与教育拉锯战之下,我国目前的华文独立中学发展正面临 4 大挑战,即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財政困境、承认统考文凭及增建分校。

他表示,根据《1961 年教育法令》,独中除了面临统考受承认及增建分校的困境,凡在大马教育制度下的学校须以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

他以近期教育部公佈关丹中华中学为例,说明独中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的挑战。

大选派钱难解財困他也点出,儘管人们认为,越小型的独中被视为似乎需要更多財务资源,而大型独中所需的財务支援看似不多,但事实上却並非如此。

李树枝今日出席「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 8届国际会议」时,在题为「大马华文教育:特徵、困

境及政治」的对话会中,如是指出。

主讲者还包括华社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集初、台湾东海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曹淑瑶、台湾国立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林佩环等人。

「基于大型独中的师生人数庞大,其建设及软硬体开销也成为华社的沉重负担,而政府在大选时期以『派红包』的拨款方式,也未能完全解决独中的財务困境。」

李树枝认为,大马教育部近期所推出的《2013-2025 年教育发展大蓝图》,也让华社遭受到单元主义教育的衝击。

华文师资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林佩环也以其名为「马来西亚国民型中学华文班困境之初探」的论文,点出我国华文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

她表示,全国中学近年来的华语母语班维持在 1000班左右,如果教育部没有制度化培训中学教师,问题將无法获得解决。

她指出,2012 年全国中学母语班共有 1068班,其中以柔佛州最多,共有 315班、雪兰莪有 150

及霹雳有 129班。

「据 2012 年全国中学华文教师调查表,具备师范课程体系资格的教师有 180 人、持有大学华文资格者 1588 人、具备中学华文资格,但因有特別职务而没有执教的则为 236 人及其他等。」

此外,黄集初也在会谈中,提到我国民型中学的华校特徵及精神,处于逆水行舟的不稳定状態。

他指出,在一项以校园的用语(华语)的突出水平为指標的调查,各国民型中学所保留的华校特徵差异极大,其中保留较为完善包括北马区域,其次为霹雳州及中南马区。

【摘自东方日报 2013 年 8月 17日】

为什么会有独中?===========

2012/06/18 星洲日报/大柔佛~作者:舒庆祥

最近有关独中的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上至首相,下至升斗小民,议论纷纷。为什么会有独中问题?独中从何而来?

让我们重温一下历史吧!

新山宽柔中学是我国第一所华文独中。那是 1958 年 1月 1日的事。

之前,宽中董事部对是否要接受改制的问题进行过争论。但据巳故华教领袖黄复生的记述,大家并没有太大争执。不过,他指出,有两个人发挥了最大的影响力,他们从一开始就大力反对接受改制,这两人分别是黄羲初及黄庆云。

宽中董事部是在 1957 年 12月 16日晚上,在新山中华公会会议厅,作了这个历史性的决定。

为什么不能接受改制呢?

简言之,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华校一旦接受改制,就将面对下列后果:改组董事部、限制学龄、高初级文凭考试须以英文作答。这是当时执行的《拉萨教育报告书》最主要的内容。

2因素拒绝改制

以宽中而言,一旦接受改制,大批超龄生将被迫离校,因为改制后的中学,不容超龄生就读,此其一;接受改制,许多学生可能被迫要提早离校,因为改制的中学,马来文被列为必修科,而且必须及格才能升级,此其二。宽中董事部就是基于上述两大因素—,宣布不接受改制,而毅然走上独中之路。

前宽中校长黄继翔曾这么写到:“该年 6月,马来联邦教育顾问兼教司卡氏来函,要求本校改制为国民型中学,董事部以兹事关系重大,特召开会议多次,深入研究,同时又与柔佛州各华文中学之董事部,交换意见,权衡利害,结果决定遵循董总、教总,马华中央教育委员会三大机构之决策,宣布由 1958 年 1月 1日起,成为非政府津贴之‘独立中学’,自力更生,……而最后数年间,虽遭受当局之种种压力,而本校之立场,始终坚持不变。”

我国之所以有独中就从那时而来。

之前,槟城的钟灵中学已接受改制。钟灵的决定,影响深远,接着芙蓉的振中及昔加未的华侨中学宣布改为准国民中学。幸好,宽中的决定起了挽狂澜于即倒的作用。芙蓉中华中学向宽中看齐,拒不改制。因此,在当时的马来半岛,只有一所华文学校接受特别改制,两所改准国民中学,其余的70多所,仍保留原有的华校特质。

华教面临压力

然而,到了 1961 年,《拉曼达立教育报告书》实施后,风云突变,政府只允准两类中学存在,即全津贴中学与独立中学,所谓全津中学,就是接受津贴的前华文中学,而独立中学就是不接受津贴的前华文中学,后者可继续存在,但须受政府条例的限制。在此形势下,华文中学一所接一所变色。至该年年底,总共有 55 所华文中学接受改制,只有 16 所不接受改制。柔佛州不接受改制的华文

中学计有:新山宽中、麻坡中化、居銮中华、峇株华仁、永平华文中学、新文龙中华等。

不接受改制的独中,继后面对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有关当局动员一切资源,说服各华文中学董事部,改变观点,接受改制,另一方面,则褫夺林连玉的公民权,禁止教总顾问严元章博士入境,与此同时,允许接受改制的国民型中学,开设下午班,收容及格的学生,更批准改制中学附设独立班,与仅存的独中竞收学生。

我国的华文独立就是在当年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一直走过来的。

考虑沙巴特殊教育环境 独中有本身发展蓝图

(本报三十日讯)为了提升沙巴独中人文艺术水平,沙巴独中董总应该要做播种人,要做为各校的桥梁,要不辞艰辛,任劳任怨的长期为该目标努力前进。

在为第一届沙巴华文独中舞蹈营《携手舞动未来》主持闭幕仪式时,沙巴独中董总主席丹斯里刘瑞发致词作上述发表时称,虽然舞蹈艺术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达致,必须细水长流,假以时日才能见到成果,但,相信只要秉持此宗旨,独中的人文艺术必会提升,加上内部的努力,外部的协助下,各独中的舞蹈文艺等表现,必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才并驾齐驱,让沙巴的舞蹈艺术独具一格,却又能融入世界。

丹斯里刘瑞发也表示沙巴独中董总于1978年成立后,一方面认同全国独中董总制定的大方向,一方面也考虑沙巴特殊的教育环境,因此,就有了一套适合沙巴本身推广的教育大蓝图。

他表示此大蓝图,除了课程、师资、活动以外,还包括了教师的提升,独中课程的扩展等等,基于此蓝图的理念,尽量和国内外的教育团体,机构或学校互通有无,提供平台,让老师有机会出国学习,同时也可服困难,冲破障碍,延聘学友专长的老师到本州,将有关的专业心得与本州的教育工作者,各校的师生,互相分享,彼此学习。

此次的华文独中舞蹈营,就是沙巴独中董总在扩展教育下的另一次进展和突破,集合州内独中舞蹈的爱好者,齐集在沙巴崇正个中学,难得的是获得中国深圳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江红副主任的协助,为此次的舞蹈营推荐了两位中国杰出舞蹈家,白凌和柯小斌,两位老师不远千里而来,为舞蹈营付出心血,加上沙巴两位著名舞蹈老师刘伟义与韩玉萍,在思维老师的教导下,此舞蹈营不论在理论的理解,技巧的演练还是舞蹈概念的扩展,大家都可满载而归。

他在致词时感谢在密集的五天里,马不停蹄的给予学院指导的四位舞蹈老师,同时也感谢崇正中学愿意承办第一届舞蹈营,在人力、财力、物力都不足的情况下,克服难题,将其成功举办,这开创了沙巴独中舞蹈团历史性的一刻,也写下了沙巴独中董总历史性的一页,更开拓沙巴独中交流的新篇章。

过去五天盖舞蹈营是热闹的,是令人难忘的,展望未来沙巴的舞蹈舞台,肯定是辉煌的,闪亮的,因为全体沙巴独中舞蹈爱好者,在此共同携手舞动未来,以肢体语言明白的承诺:缘起不灭。

01/06/13 (亚洲时报)

守护教育这一片净土2013/05/02 光华日报

~作者:董格宁

既然院长自言他不知道“公众”越界的动机,怎么接着论证“可能他们要上厕所”?这么一问,当见这一番说辞存有牵强之处。而且,事发之后,迟至“晚上 11 点多前往检查时,没有人在那里”,又能证明什么?

学校是学术的殿堂,也是教育的净土,校门之前挂起的那一张“闲人免进”告示,白纸黑字点出的正是此事。但是,遵奉“政治正确”之名,凡事都有破格之举,一切既定的规律,往往随之遽然改变了。

因为“政治正确”的剧情需要,大马两岸的学校,皆成为政治人物演出的舞台:举凡比赛开幕,运动会闭幕,筹款晚宴,要不是都邀来当朝的权贵,一个个政要也不请自来被看见。然则,界限的底线毕竟何在?

50 年代的学潮之际,罢课四起,政府因此派员想要闯入峇都名校华仁中学校园捕人。目击者回忆:校长严元章博士出面挡驾:“学校范围是我管的,搞教育的地方,有什么差错,是我教育失败,要捉学生先捉我!”

贤者的明镜尽管在前,可是谁愿思齐? 4月 29日国阵主席纳吉访问南方大学学院酿生事故,两名充当礼仪小姐的学生控诉,遭到国阵支持者非礼之事,正是当下的一面借鉴。

南方大学学院院长祝家华博士翌日接受《当今大马》与《KiniTV》采访,甚至证实初步调查显示,一些“公众”曾经进入学生宿舍与厕所,唯在短暂逗留之后离开,没发生任何不愉快事件:

“保安打开闸门,让他们停车。一些人进入厕所,我不知道他们的动机,可能他们要上厕所,但他们并没在宿舍内逗留很久就离开。当我在晚上 11 点多前往检查时,没有人在那里。”

既然院长自言他不知道“公众”越界的动机,怎么接着论证“可能他们要上厕所”?这么一问,当见这一番说辞存有牵强之处。而且,事发之后,迟至“晚上 11 点多前往检查时,没有人在那里”,又能证明什么?

由此可见,院方管理层这一回合的失责,是毋庸赘言的。可惜,祝家华博士与 200名学生在校园

内静坐抗议的学生对话时,仍然一再地遮遮掩掩,忸忸怩怩,不但避重就轻,而且也不愿正视问题的核心:

“同学们可能不清楚社会与政治的复杂。我昨天已经道歉,今早也向两名(受害者)同学道歉。那么,向社会道歉是什么意思?政治与社会比较复杂。向社会道歉是什么含义呢?这个是复杂了。”

复杂?怎么说“这个是复杂了”?耶稣一早说得明明白白:“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那么,政治的归政治,教育的归教育,请问南院,这间中到底有何复杂?

不但这样,祝家华博士反复论述,始终围绕在“复杂”两个字,力促学生阅读他的硕士论文《解构政治神话——大马两线政治的评析》:“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我希望你们上这门课。副校长,去我桌子拿我写的书来。”

事情到这个阶段,院方显然还没有觉察自己的严重失误。祝家华博士对外道歉,仍然补充他只是针对非礼之事,而不是针对政治渗入校园向社会道歉:“我有这个责任向他们道歉,但仅只就这起事件道歉。”

可是,南方大学学院为何还分不清,当初要不是董事门户开放,欢迎政治渗入校园,何来非礼的“虚惊一场”?红灯现在亮起来,政治人物是否应当从此自禁于大学的门外,守护教育这一片净土,朝野的领导不妨为我们说明各自的立场。

交大每年保送 10 独中生.提供奖学金就读医学系

(诗巫 1日讯)砂华总、诗巫省华团、砂华文独中董事联合总会和诗巫省华文独中董联会与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签署《合作意向书》,内容包括希望交通大学每年保送 10名独中生就读医学系、提供奖学金、考虑在诗巫设立考场、每年在砂中区招生,以及探讨联办【医科班】之可能性。

今早只有诗巫华团会长陈发枝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黄钢教授签署合作意向书,由于国选缘故,来自民都鲁的砂华总会长黄益隆、2位候选人,即砂华文独中董事联合总会会长刘利民和诗巫省华文独中董联会主席拿督张泰卿不克出席签署仪式。

《合作意向书》的内容如下:砂拉越位于东马,人口约 250万,是马来西亚最大州属,在全国六十一间华文独立中学之中,约有四分之一共计十四间独中位于砂拉越。

在一项统计数字显示,砂拉越华裔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率为全国之冠。显见,砂拉越华裔同胞对子女教育之重视程度。

基于大马政府教育政策缘故,华文独中不被列入国家教育主流,然而,多年来马来西亚华社为维护母语及保存中华文化,不惧艰辛,出钱出力,坚守华教堡垒。

砂拉越十四间独中在无政府拨款支助下,董事部每年都必须竭尽所能四处张罗庞大办学经费。不但如此,因大马政府十二年免费教育制度下,独中更在招生方面面对政府中学的强大竞争。同时亦因经费匮乏,无法提供更优于国中待遇与福利予老师,故对目前执教的独中老师奉献精神,即敬佩又感动!

诗巫省华人社团联合会乃配合砂拉越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砂拉越华文独中董事会联合总会及诗巫省华文独中董联会的共同推动下,积极为独中生寻求更大的国际发展空间,包括出国深造等问题。

该会代表团为争取大马政府承认中国医学学术资格认证,而在 2012 年前往贵校拜访时,见识了贵校医学院规模之大以及先进科技之医疗设备之完善。令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如今在积极争取后,中国医学学术资格认证已成功获得大马政府正式承认,该会等对贵校这一路来的大力协助与指导,铭感五内!

故而希望与贵校加强联系,共同为提升双方医学术水平及医疗服务品质,携手合作,共创辉煌。

在董总的基础上,特签署合作意向书如下:

(一)希望与该校达至共识,每年能保送砂拉越 10位或以上优秀独中生就读医学系。

(二)希望该校提供奖学金予品学兼优而家境清寒学子,使其有机会继续深造。

(三)希望该校能于砂拉越中区-诗巫设立【考场】,让全砂更多其他源流中学的华裔生(非独中生)亦能前往该校就读医学系。

(四)希望该校每年于砂中区举行招生活动。

(五)探讨与该校联办【医科班】之可能性。

(六)此次合作意向书每二年或三年作一次修改,以使双方合作机制更臻完善。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血泪史之一:永远不熄灭的火种,不屈不饶的民族大业》JAN 12

作者 正義之聲

对于许多中生代,尤其是年轻的朋友来说,他们对于大马华文教育的发展史,或许只是一知半解,或许印象模糊。那么,就趁着这个机会,让我们先来温习一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走过的心酸路。希望大家给一点耐心,不要嫌它枯燥。因为,我想忠实的把华教历史呈现给大家。对于那些喜欢论政的朋友而言,这篇文章可以为你提供相当完整的大马华文教育发展资料。

几乎每一年,我们都会看到临教续聘的问题。还有华小学生爆满,学位不足,但是政府又不批准增建华小。还有华文小学每年都需要筹募发展经费,教学设备残旧破烂,又得不到教育局的拨款。为了适龄孩子的入学问题,为人父母者到处奔波,请人拜托,只求能够在心仪的华小得到一个学位。

为什么华文小学每年都要面对这么多问题?为什么跟国小比起来,华小要像一个私生子一样,卑贱的生存?而马华却还经常一边帮着巫统打压华教,一边却又以《争取》到的一点点小恩小惠,不忘提醒华社要对马华感恩?今晚,我想跟大家谈谈的,正是这个大课题。

尤其是年轻的朋友,对大马华文教育的发展史,或许只

是一知半解。那么,就趁着这个机会,让我们先来温习一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走过的心酸路。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若从 1819 年在槟城所建立的第一间私塾–五福书院算起,已有 192 年的历史。

这 192 年里,华文教育经历无数的风雨波折,起落浮沉,面对英国殖民政府的打压,到了马来西亚独立之后,又不断受到巫统的种族极端主义,加上马华不断的背叛和出卖,能够走到今天,确实不容易。其中的心酸痛苦,不足以为外人道。

以下谨简要叙述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一些重要里程碑,以便对今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历史渊源有个梗概的认识。希望大家给一点耐心,不要嫌它枯燥。因为,我想忠实的把华教历史呈现给大家。

现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能够保存 1283间华小,60间独中及 2 所多元媒介的学院,是经过192 年的漫长岁月,与英殖民主义者、日本侵略者、及独立后单元化的国家教育政策展开的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及付出了无数先烈们的性命、自由、血汗和奉献之后所取得的成果。华教的生存与发展,体现了华族注重子女教育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反对同化和捍卫民族特征与尊严的决心。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一开始便以民办教育的姿态出现。

当时华人由中国大量移民到马来西亚当劳工。为了解决子女的教育,就在会馆、宗祠、神庙或其他简陋的地方建立私塾,以方言媒介传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四书》、《孝经》之类的经典古籍,以及书法,珠算等。

1898 年,中国满清政府采纳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的主张,进行教育改革,建立了新式学堂,并推行到马来西亚。马来西来第一间现代式华校是创立于 1904 年的槟城中华义学。所教授的课程包括修身、读经、国文(华文)、外国语(英语)、历史、地理、算术、物理学、体操等。

此后,各地私塾竞相仿效。五四运动之后,教学媒介语即由方言改为普通话。随着 1911 年中国辛亥革命成功之后,马来西亚华人由于受到中国革命思潮的影响,兴学之风更盛,使华文教育出现欣欣向荣的盛况。截至 1920 年止,马来联邦共有华校 181间,海峡殖民地(即新加坡,马六甲和槟城)则有华校 313间。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英殖民政府推行”英文至上”的政策,英文教育是少数统治者的特权教育,对华文教育则漠不关心,让其自生自灭。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当时马来亚华文教育是中国侨民的教育,它的学制、媒介、教学法与教学目标等皆直接受到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1920 年英殖民政府实施学校注册法令,规定凡满十名学生的学校便须注册,而且必须在课程、行政与卫生等方面符合殖民政府的要求。注册法令实施后,立即有十多间华文学校被取消注册,而且在 1925 年至 1928 年之间,至少有 315间华文学校被取消注册。英殖民政府这项法令的矛头主要是指向华文学校,因为当时的马来亚华文学校深受中国政治思潮,特别是具有鲜明反殖与民主意识的五四运动的影响,这是英殖民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英殖民政府的这项措施引起马来亚华人社会的普遍反对,但仍强行实施,并将当时的华教领导人左希泉、陈新政、余佩皋、 宋林木、钟乐臣等递解出境,遣送回中国。英殖民政府在 1924

年及 1931 年分别在海峡殖民地及马来联邦增设专司华校事务的副教育提学司及华文学校视学官,加强对华文学校的管制。

1924 年,英国殖民政府开始津贴华文学校,但数目微不足道。1924 年津贴 33,000元,只占该年教育总开支的 1.6%;1938 年提高至 195,000元,只占该年教育总开支的 5.1%而已。1925 年,英殖民政府修正学校注册法令,授权教育提学司不准涉及所谓”颠覆”活动的教师进行注册。

据 1937 年马来亚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书所提供的资料,当年华文学校学生共有 86,289 人,约为英文学校学生的两倍。这说明了尽管受到各种压制,华文学校仍然蓬勃发展,表现了它的坚韧生命力。

到了 1938 年海峡殖民地与马来联邦已有华校 1015间,学生 91,534 人,教员 3,985 人,马来属邦柔佛州则有华校 245间,学生人数达 14,423 人,至于东马,沙巴州 1939 年有华校59间,学生 4,779 人;砂劳越州 1938 年已有华校 144间。在殖民政府不断打压限制之下,马来亚华文教育的发展不但没有萎缩,反而更加百花齐放!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对族群教育的重视和捍卫的决心。

1941 年,在日军占领马来西亚时期,由于中日战争及马来亚华族人民鲜明的抗日反侵略的正义立场,造成日军血腥屠杀华族同胞。

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许多反日的华校教师与学生惨遭杀害,或被迫逃亡,仅槟城州的钟灵中学,就有 8名教师及 50名学生殉难。绝大多数学校被迫停课,奉日军之命而复办的寥寥无几。

许多校舍被破坏或占用,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所经历的最黑暗的时期。当年的林连玉老师,原本在吉隆坡尊孔中学当老师,也因为躲避日军的追杀而暂时放下教鞭,退隐到雪州沿海小镇而揽(Jeram)养猪。直到 1945 年日军战败投降,才重回尊孔中学。

1945 年日本投降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再度发扬热心教育的优良传统精神,奋力复办并全面发展各地的华文学校。经过一年的努力,马来亚联合邦的华校已有 1105间,学生 172,101

人,教员 4513 人,复兴之快充分说明华族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1954 年 6月 4日槟榔屿三轮车工友联合会举行了“为南洋大学义踏”活动,500辆三轮车义踏一天,筹获款项逾万,轰动星马两地,充分体现华人社会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精神。

到了 1955 年,南洋大学在马来亚和星加坡各地华裔群众热烈支援和欢呼声中宣告诞生,标志着本地区的华文教育已发展为由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

但在同一期间,华文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危机四伏!可惜的是,星、马人民共同创建的南洋大学,只度过短短的 25 年春秋(1955-1980)便为”英文至上”的星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所消灭。人民行动党的党魁,就是李光耀。不过,南洋大学毕竟培养了万多名优秀的南大儿女,而且留下不朽的南大精神!

面对着空前高涨的反殖民斗争与独立要求,英殖民政府对具有强烈爱国意识与反殖民传统的华文教育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企图伺机一举加以消灭!

1948 年,由于马共与英殖民政府进行武装对抗;英殖民政府宣布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许多华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被拘禁或遣送出境。一些学校,如雪兰莪州加影华侨学校,因此被迫关闭。

此外,为了杜绝乡村人民接济马来亚共产党(马共),英殖民主义者在《柏利斯计划》下把57万乡村人民强行迫迁到简直就像是大集中营的 480 个新村,华校也由于迫迁和重建而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新村的由来。

1949 年英殖民政府的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提出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来塑造”共同的国民意识”及提倡”统一教育制度”,这项建议不但受到华人的非议,也遭到马来人的激烈反对。1951 年初,英殖民政府公布《巴恩教育报告书》,建议以官方语文(英、巫)为媒介的国民学校取代华、印文学校,华人社团纷纷表示反对。

1951 年年底,在林连玉努力奔走串联之下,全国华校教师联合会总会(简称教总)于是应运而生。林连玉出任第一任教总主席,一直到他于 1961 年被巫统和马华联手,递夺他的公民权为止。前后长达 10 年。

教总的创立宗旨,是本着各族公民权利与义务一律平等及接受母语教育是基本人权的信念,争取华、印文与英、巫文并列为官方语文,主张各族母语母文教育一律平等,要求华文教育被承认为国家教育之一环,为民族语文与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展开不懈的斗争。

1952 年教育法令》接纳《巴恩报告书》的建议,宣布以英、巫文媒介的国民学校取代华、印文学校。但是华社也同时推出《方吴报告书》,强调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并建议政府承认及扶助华教的发展,使它成为马来亚国家教育的一环。后来《1952 年教育法令》由于财力问题及遭受强烈反对而不能有效执行。

1953 年,马华公会(简称马华)联合教总和董总(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联合会总会的简称)组成”马华公会华文教育中央委员会”–通称”三大机构”,共同向政府争取华文教育公平合理的权益和地位。

三大机构操作至 1959 年止的这段期间是董教总(董总和教总的简称)与马华关系良好,共同维护华教的时期。而联盟政府当年也承认,董教总代表大马华文教育发言的地位。

由于《1952 年教育法令》不得人心及不能有效执行。《1954 年教育白皮书》便建议在华校开设英文班,企图逐渐以英文班取代华文班,最终达到变质与消灭华校的目的;教总呼吁全国华校拒绝为政府开设英文班,粉碎了英殖民主义者的阴谋。

1953 年,教总第一次提出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获得当年马华公会第一任总会长陈祯禄答应将它列为该党争取的最后目标。1964 年教总再度发起列华文为官方语文运动,却不获马华支援,以至功败垂成。同时,教总主席沈慕羽还因此事被马华开除党籍。

当年的马华总会长,就是陈祯禄的儿子陈修信。

而沈慕羽当年也是马华青年团的创办人兼第一任总团长。在 1955 年的马六甲会谈中,教总以大选时支援东姑领导的联盟作为废除《1952 年教育法令》的代价,把华、印校死刑判决书(因《1952 年教育法令》意图消灭华、印学校,故有此称)销毁掉。

同年 7月,联盟(多个政党的联合体)在马来亚第一届全国大选中赢得 52席中的 51席,取得压倒性大胜。同年 9月,政府成立以当时教育部长拉萨为首的教育委员会,检讨《1952 年教育法令》及《1954 年教育白皮书》,并于 1956 年发表了《1956 年教育委员会报告书》,通称《拉萨报告书》。1956 年,为抗议当局不以华文学校作为学童入学登记站,华教人士发动了热火朝天的”火炬运动”,争取华裔公民把子女送进华文学校,取得广泛教育群众的作用。

为了保持三大民族的团结以利向英殖民政府争取独立,《拉萨报告书》对教育问题作了一些调整,显示了开明的一面,其中包括:

(1)承认三种语文源流学校并存,各以其母语为主要教学媒介;

(2)提供一种”能为本邦全体人民接受”的教育政策;

(3)使马来文成为本邦国家语文,同时维护及扶助本邦非马来人语文及文化之发展。

可是,它在“最终目标”一节却以缓和的语气婉转地提出了”一种语文,一个源流”的教育政策,为往后的教育纷争埋下了伏线。有关的报告书中第十二段条文这样写:”我们相信本邦教育政策之最终目标,乃将各籍儿童聚集于一个国民教育制度之下,在此种制度之下,本邦国语(马来语)乃主要之教学媒介,虽然我们认达成此种目标之进展,必须系逐渐者,而不能橾之过急也。”

1956 年,在教总的交涉下,教育部长拉萨答应不将上述”最终目标”列入法令中,使《1957

年教育法令》显得比较合理,华教的危机也获得缓和。

1957 年教育法令第 3条:“本邦的教育政策乃要达致一个为全体人民所接受的国家教育制度。此制度必须符合人民的要求,促进他们本身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以达致一个以巫语为国语,同时,其它居住于本邦的各种族的语文文化也得到维护扶助其发展的国家。”

尽管这样,政府仍然鼓励华文中学接受政府津贴金,改制成英文中学。在国家独立前,槟城州的钟灵中学、森美兰州的振华中学及柔佛州的昔加末华侨中学先后接受改制为国民型中学,但其他中学仍然站稳维护华教的立场,不为所动,肩负着艰巨的时代使命。

1957 年教育部通过各州教育局向中小学校校长发出的、责令超龄学生家长签保子女自动退学。当时,吉打、槟城、霹雳、雪兰莪、柔佛等地的华文中学都曾发生罢课学潮,反对改制 20条及驱逐超龄生。钟灵中学学生还写了”爱吾华文、爱吾钟灵”的血书,以示捍卫华教的决心。

《1961 年教育法令》的通过是联盟政府开始推行单元化教育政策的标志。使华教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空前严峻的考验。《1961 年教育法令》接纳《拉曼达立报告书》的建议,使”最终目标”更为明朗化与具体化。

对中学,报告书建议:”为了国家团结,(教育政策的)目标必须是从国家制度的学校中消灭种族性的中学,以确保各族学生在国民中学和国民型中学里就读。”对小学,《1961 年教育法令》第 21条(2)规定教育部长有权在认为适当的时候把国民型小学改为国民小学。仅仅上述两项条文已经足以置华文小学和华文中学于死地!

在《1961 年教育法令》通过前,马来西亚半岛原有华文中学共 69间。法令通过后,华文中学立即面对改制浪潮的冲击。在严峻的考验下,董教总始终站稳维护民族教育的立场,坚持”

津贴金可以被剥夺,华文中学不能不办” 。

在这种情况下,联盟政府还是一意孤行,对教总的领导人进行镇压:褫夺教总主席林连玉先生的公民权及永远禁止教总顾问严元章博士进入本邦;另一方面,则利用马华政客出面鼓吹改制的好处,并保证改制中学将有三分之一课程继续保持以华语为教学媒介。

结果有 54间华文中学在威迫利诱下接受改制,只有 15间站稳立场,宁可放弃津贴金,成为”

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华文中学接受改制是 60 年代华文教育式微的最主要原因,它使华文教育的发展至少落后十年,而且差点儿就此一蹶不振。

 1965 年,小学升中学会考取消,华文小学的学生可以自动升入国民型中学的中学预备班,国民型中学的学生因此人数大增,而华文独中则面临学生短缺的困境。

1967 年,教育部长佐哈里宣布从 1968 年开始,只有持政府承认文凭的中学生,才准出国深造,意图断绝华文独中学生出国深造之路,这是董教总申办独立大学(简称独大)的直接原因。筹办独立大学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援,展开了广泛的筹款运动。虽然马华公会反对筹办独立大学,其会长陈修信甚至公然比喻独大的成立 简直比铁树开花还难。

可是,联盟政府为了缓和华裔选民的强烈不满情绪,终于在 1969 年全国大选前二天批准独立大学有限公司之注册申请。1969 年的大选竞争十分剧烈,当时华裔为主的反对党以列华、印文为官方语文,保存四种源流教育制度,创办独大等作为宣传主题,结果华裔执政党候选人惨败,反对党大捷。过后即在五月十三日爆发”513″种族骚乱事件。

513事件过后,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独大筹款活动也被禁止,争取创办独大的行动也被迫搁置。从 1970 年开始,英文小学所有学科(英文除外)便由一年级开始逐年改变,到 1975 年英文小学实际上已全部改为国民小学(马来文小学)。

英文中学一年级至五年级的媒介语,则在 1976-1980 年逐步改变,到了 1980 年英文媒介的课程已全部改为国语媒介。英文小学改为国民小学,是华族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前车之鉴,他们深恐当局会在”适当”的时候,把华文小学也改为国民小学。因此,危机意识大为提高,连马华公会当年的总会长李三春也发出”与华小共存亡”的誓言。

1971 年政府开始实施《马吉依斯迈报告书》的主张,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以种族的人口比例作为收生的根据,即所谓的”固打”制。其实,从 70 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各大专马来学生的人数大大超越其人口比例(据第三、四、五大马计划的资料,1970 年马来大专学生占53.7%,1975 年 71.3%,1980 年 73.3%,1985 年 75.5%),造成非马来学生与家长的普遍不满。同年,《大学及大专学院法令》通过。

从”独大案件”的判词看来,在该法令下,非马来文媒介大学,包括私立大学的设立,已不可能。然而,以英文及阿拉伯文为教学媒介的回教大学却在马来西亚建立起来,为此,政府还特地修改”大学与大专学院法令”以达到网开一面的目的。

独立大学的被拒,与回教大学的建立,说明马来西亚华裔公民的语文地位在国内还不如英文与阿拉伯文等外国语文!到了 90 年代,政府允许数百间私立学院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仍然不允许华文作为私立学院的主要教学媒介,这种公然的语文歧视政策是任何有尊严的民族都难以接受的。

1971 年独大有限公司根据《大学及大专学院法令》的规定,正式向最高元首提呈《独立大学计划》,要求陛下恩准,结果在 1974 年大选前被拒绝。1977 年,独大有限公司再度向最高元首提呈由 4238 个华团与政党签盖的要求恩准创办独大的请愿书。经过各种途径的争取,当局还是拒绝给予批准。

1980 年,独大有限公司被迫就独大创办遭拒绝事,正式入禀高庭起诉政府,最后仍然以败诉告终。至此,政府单元化政策可谓已经基本就绪,逐步推行,华小与独中的生存与发展,全靠华社的团结一致,誓死维护。火种不灭,才能薪火相传。

明天我们再继续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血泪史之二:《被巫统和马华始乱终弃的孤女—国民型华文中学与独中的孤军奋战!》

Good!!!!!!!!!!!!!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是除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以外唯一拥有小学、中学、大专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马来西亚人口约 2600多万,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组成,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马华人约 62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23.6%,祖籍以中国福建、广东和海南为主,日常社交中除使用方言外,华语是他们共同使用的母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在全球已成为一种强势语文。马政府对华文教育态度有所好转。我积极与马开展教育交流,为马华文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马华文教育有着广阔的前景。

  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历史悠久

  自 19世纪初,华文教育以私塾的形式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出现至今,虽历尽艰辛坎坷,但从未在马中断过。不论是在英国殖民时期、日战期间,还是在独立以后,无论受政府法令和政策的限制,还是受马来民族主义情感的制约,但在华人社团和马华人政党的共同努力下,马华文教育保存完好。

  为维护华人学习母语的权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长期以来,马华社通过华人政党向政府提出诉求;“董教总”(马华文学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和马华文学校教师会总会的简称),作为维护和发展马华文教育的主要民间机构,为华教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华社、华商出钱出力,支持华小和独中的生存与发展。马华文教育能有今天的发展,凝聚了马华各政党和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热心华文教育的华社有识之士的满腔心血。

  二、马华文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相当的规模

  据马教育部提供的最新资料,马现有华文小学 1290 所,华文独中 60 所,华文大专院校 3

所(南方学院、韩江学院、新纪元学院)。除此之外,还有 153 所国民小学提供交际华文课程,78 所国民改制型中学设有华文必修课程,24 所寄宿中学向马来学生提供华文课程,16 所师范学院开办中小学中文教师培训课程,马来亚大学、博特拉大学、国民大学等国立大学也设有中文系,其中马来亚大学还设有中国问题研究所。全国就读华文人数超过 20万人,其中华文独中在校学生6万多人。近年来,不仅是华裔子女进华校,一些马来人、印度人的子女也开始到华校读书。目前就读华文独中的马来学生约 5000多人,就读华文小学的非华裔学生近 7万人。

  华文已成为马新闻媒体的主要语言之一。目前马全国中文报刊杂志几十家,马国家新闻社提供中文资讯服务,国家电视台开设了华文新闻,播放华语影片,Astro卫星电视设有多个华语频道。吉隆坡国际机场不仅在 3 年前开始使用中文投影通告,而且在今年年初开始用华语广播航班抵离信息。多年来,马华人文化协会、华人作家协会、华文出版社和文艺团体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精通中国历史文化的汉学家在马不乏其人。这些传媒、组织和学者对华文的传播和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马华文教学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马政府主张保持各种族文化特色,鼓励各种族交流和融合,学习对方的语言,促进种族和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强大,中文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为便于在中国寻找更大的商机,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来马旅游,马政府对华文的重要性有新的认识,对华文教育的态度也有所松动。目前,马华小的教师工资由政府发放。政府也承诺将改善华小教学设施,培训更多华文师

资。今年 5月,马总理巴达维宣布在第九五计划内,马所有国民小学将开设中文课程。在压倒多数的国民小学引进华课程,将意味华文进入马主流社会,其意义不同凡响。

  马教育部还多次邀请我汉语语言专家来马进行华语规范讲座。今年 5月,应马教育部的邀请,由我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教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主编李行健教授和上海大学教授余志鸿组成的华语规范讲演团来马,在吉隆坡和槟城等地举办巡回讲座。马来西亚高教部副部长韩春锦亲自担任讲座筹委会主席。这些互动形式的讲座广受马华文界的欢迎,吸引了数千人次出席。

  四、马华文教育面临的困难

  由于历史和种族的因素,马政府对华文教育仍采取限制政策,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始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课题。

  在“新经济政策”下,马政府在教育领域实行固打(比例)制,大学在录取新生时不以分数为录取标准,而是按种族比例分配。2002 年政府虽将固打制改为绩效制(成绩),但未能改变教育歧视政策,许多品学兼优的华裔子女被国立高等学府拒之门外,难以获得政府奖学金到国外深造。长期以来,马政府不承认独中的文凭,初、高中毕业生必须在参加政府学校同等的水平考试,才能获得政府承认的相关文凭,进入高中或大学。此外,马政府至今还不承认中国大学的文凭,给赴华留学生回国就业造成困难,影响了学生到中国留学的积极性。

  马政府长期致力于马来语成为唯一教学媒介语的努力。前两年,马政府又提出用英语作为数理科教学用语。这些都对华文母语教学产生重大冲击。

  马华文教育虽面临政府的限制、华校资金和师资不足等诸多困难,但拥有良好基础的华文教育,在马华人社团和华人政党的重视和支持下,特别是随着我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中马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马华文教育仍有很好发展前景。我宜继续做好马上层的工作,将马华人社团、马华人政党、国内教育部门及我馆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使马华文教育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