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 hfuu.edu.cn · Web view自 评 报 告 (附 录) 学 校: 安 徽 理 工 大 学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完成时间: 2014-7-20 联系信息: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附录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自 评 报 告

(附 录)

学 校: 安 徽 理 工 大 学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完成时间: 2014-7-20

联系信息: 王 传 礼

[email protected]

学校负责人签字:

学校盖章: 安 徽 理 工 大 学

二〇一四年七月

附 录

1附录1 上次的认证结论与改进计划

2附录2 学生指导相关文档与记录索引

4附录3 近五年内培养目标修订相关记录文档索引,包括社会机制参与活动的记录

5附录4 近五年内毕业生反馈信息相关文档记录索引

6附录5 全部课程的大纲,任课教师名单和最近三届学生成绩分布

197附录6 近三年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清单

232附录7 最近一年完整年度的本科生课表

232附录7-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0级(2013-2014)第一学期课程表

238附录7-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1级(2013-2014)第一学期课程表

246附录7-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2级(2013-2014)第一学期课程表

263附录7-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3级(2013-2014)第一学期课程表

276附录7-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0级(2013-2014)第二学期课程表

277附录7-6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1级(2013-2014)第二学期课程表

282附录7-7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2级(2013-2014)第二学期课程表

297附录7-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3级(2013-2014)第二学期课程表

310附录8 过去4年中教学过程控制中形成的对培养目标以及出口要求评估的主要数据记录索引

311附录9 全体教师的专业简历

333附录10 全体试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简历

335附录11 本专业全体在读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统计数据

341附录12 近三年实际进入企业合作实践基地的学生以及实践内容

341附录12-1 近三年与本专业固定合作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一览表

342附录12-2 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基地情况一览表(生产实习)

350附录12-3 近三年本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基地的情况一览表(毕业实习)

360附录13 近两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名单与各人参与活动简述

366附录14 近两年参加社会实践平台活动的学生名单与各人参与活动简述

附录1 上次的认证结论与改进计划

本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论证为第一次申请论证。

附录2 学生指导相关文档与记录索引

附录2-1: 2011~2013年机械工程学院迎新及入学教育安排

附录2-2: 安徽理工大学学生手册

附录2-3: 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入学须知

附录2-4: 近三年学院新生晚自习巡查安排

附录2-5: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校友报告图片、新闻稿资料

附录2-6: 安徽理工大学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附录2-7: 2011~2013年安徽理工大学新生班主任聘任通知

附录2-8: 2011~2013年安徽理工大学新生辅导员助理聘任通知

附录2-9: 机械工程学院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考研经验交流会资料

附录2-10: 安徽理工大学教师辅导答疑规定(教务〔2005〕22号)

附录2-11: 关于开展机械工程学院“名师导航行动”的通知(机械政〔2013〕9号)

附录2-12: 本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课表

附录2-13: 本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存档资料

附录2-14: 学校就业办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TTT认证培训班报名的通知

附录2-15: 职业指导师(国家二级)资格证书复印件

附录2-16: 本专业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课表

附录2-17: 就业网站、QQ群、短信平台截图

附录2-18: 学生处心理健康体系文件

附录2-19: 近三年学院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新闻稿资料

附录2-20: 温馨提示语资料

附录2-21: 本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课表

附录2-22: 近三年学生处下发的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文件

附录2-23: 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干预表复印件

附录2-24: 学校近三年下发的的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活动文件

附录2-25: 关于组织申报“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团队”的通知

附录2-26: 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考核办法

附录2-27: 知名教授、企业家、成功的毕业生校友来校讲座记录

附录2-28: 近三年学院下发的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文件

附录2-29: 安徽理工大学本科生素质拓展教育考核暂行办法

附录2-30: 关于印发《安徽理工大学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的办法(试行)》的通知(校 教务〔2005〕18号)

附录2-31: 机械工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暂行办法(试行)文件(机械政[2006]23)、关于开展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的本科生弹性导师制的通知(机械政[2009]22)

附录2-32: 就业办主页吉讯测评软件截图

附录2-33: 《我心飞翔》教材,《扬帆》报刊、辅导员发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原件及复印件

附录2-34: 专业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图片、获奖证书奖杯照片材料

附录2-35: 机械工程学院综合测评激励加(减)分标准(机械政[2011]9)

附录3 近五年内培养目标修订相关记录文档索引,包括社会机制参与活动的记录

附录3-1: 关于印发《安徽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的通知(校政[2013]21号)

附录3-2: 《关于开展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审定验收工作的通知》(教务[2013]28号);

附录3-3: 机械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2013年修订版)研讨会纪要;

附录3-4: 2009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

附录3-5: 2012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附录3-6: 201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

附录3-7: 安徽理工大学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附录3-8: 《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校政[2009]7号)

附录3-9: 《安徽理工大学本科生素质拓展教育考核暂行办法(修订)》(校政[2009]20号)

附录3-10: 《关于开展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审定验收工作的通知》(教务[2013]28号)

附录3-1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附录3-12: 《安徽理工大学关于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若干规定》(校教务〔2005〕6号)

附录3-13: 校企合作协议书

附录3-14: 2012-2014年用人单位反馈意见表

附录3-15: 2012-2014年校友反馈意见表

附录3-16: 2011-2013年毕业生反馈意见表

附录4 近五年内毕业生反馈信息相关文档记录索引

附录4-1: 应届毕业生座谈会记录

附录4-2: 安徽理工大学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价表

附录4-3: 机械工程学院往届毕业生回校座谈记录

附录4-4: 用人单位参与2013版培养方案修订意见汇总

附录4-5: 安徽理工大学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问卷

附录4-6: 2012-2014届本专业就业去向统计

附录5 全部课程的大纲,任课教师名单和最近三届学生成绩分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课程编号:1601001110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课内学时:48 开课学期:2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围绕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主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全面、系统和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神实质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总结和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有关概念、范畴以及各种原理之间的联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本课程的重点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并能运用该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四)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主阵地。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内容

绪论

第一章 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2、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3、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认识与实践;2、真理与价值;3.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商品经济的矛盾。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1、垄断资本主义。2、资本主义新变化。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地位。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的展望;2、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符合毕业要求1与毕业要求9中的相关内容要求,主要如下:

1)符合毕业要求1中要求: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符合毕业要求9中要求:能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 次

绪论

1

2

3

4

5

6

7

学 时

4

10

10

7

7

3

3

4

三、教材及参考书

(一)使用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书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央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

任课教师名单和最近三届学生成绩分布

任课教师:李长虹、刘正文

学生成绩分布:

11-12学年:机设2011-1-10班,合计329人

优秀人数

14

良好人数

206

中等人数

91

及格人数

16

不及格人数

2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4.26

良好率%

62.61

中等率%

27.66

及格率%

4.86

不及格率%

0.61

12-13学年:机设2012-1-10班,合计338人

优秀人数

12

良好人数

134

中等人数

135

及格人数

51

不及格人数

6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3.55

良好率%

39.64

中等率%

39.94

及格率%

15.1

不及格率%

1.78

13-14学年:机设2013-1-10班,合计320人

优秀人数

5

良好人数

123

中等人数

144

及格人数

46

不及格人数

2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1.56

良好率%

38.40

中等率%

45.0

及格率%

14.4

不及格率%

0.6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课程编号:1602001110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课内学时:32 开课学期:1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民主国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使学生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本课程的重点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等,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中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课。它使学生“懂得些中国历史”,了解国史、国情,为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奠定历史知识的基础,又为学生在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立足今天,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明确为明天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奠定思想教育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内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2、洋务运动的兴衰;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3、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4、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良好的开局;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二)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符合毕业要求1与毕业要求9中的相关内容要求,主要如下:

1)符合毕业要求1中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2)符合毕业要求9中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次

学时

4

2

4

4

4

4

4

4

2

4

三、教材及参考书

(一)使用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书目:

1.李侃、龚书铎:《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2.陈廷湘:《中国现代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任课教师名单和最近三届学生成绩分布

任课教师:祁庆永、吴卫红、史志刚、李军生

学生成绩分布:

11-12学年:机设2011-1-10班,合计352人

优秀人数

63

良好人数

206

中等人数

79

及格人数

4

不及格人数

0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17.90

良好率%

58.52

中等率%

22.44

及格率%

1.14

不及格率%

0.00

12-13学年:机设2012-1-10班,合计354人

优秀人数

131

良好人数

180

中等人数

41

及格人数

2

不及格人数

0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37.01

良好率%

50.85

中等率%

11.58

及格率%

0.56

不及格率%

0.00

13-14学年:机设2013-1-10班,合计320人

优秀人数

27

良好人数

245

中等人数

41

及格人数

7

不及格人数

0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8.44

良好率%

76.56

中等率%

12.81

及格率%

2.19

不及格率%

0.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课程编号:1603001110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课内学时:48 开课学期:1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属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理论课,也是贯彻实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方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与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载体。开设本课程旨在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对当代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掌握道德和法律知识,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大有作为。

(三)本课程的重点

适应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四)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公共课,是一年级的必修课。对其他课程具有指导作用。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内容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第三节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第三节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第二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第三节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第四节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二)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符合毕业要求1、毕业要求5与毕业要求9中的相关内容要求,主要如下:

1)符合毕业要求1中要求:具有较好的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符合毕业要求5中要求:具备基本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法律意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的法律、法规、经济、安全和伦理等因素,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

3)符合毕业要求9中要求:能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 次

绪论

1

2

3

4

5

6

7

学 时

6

4

6

6

8

6

4

8

三、教材及参考书

(一)使用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书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任课教师名单和最近三届学生成绩分布

任课教师:李子煊、张太保、韩剑尘、王于红

学生成绩分布:

11-12学年:机设2011-1-10班,合计351人

优秀人数

28

良好人数

202

中等人数

118

及格人数

3

不及格人数

0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7.98

良好率%

57.55

中等率%

33.62

及格率%

0.85

不及格率%

0.00

12-13学年:机设2012-1-10班,合计338人

优秀人数

10

良好人数

139

中等人数

171

及格人数

18

不及格人数

0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2.96

良好率%

41.12

中等率%

50.6

及格率%

5.33

不及格率%

0.00

13-14学年:机设2013-1-10班,合计320人

优秀人数

0

良好人数

60

中等人数

225

及格人数

35

不及格人数

0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0

良好率%

18.75

中等率%

70.31

及格率%

10.94

不及格率%

0.0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课程编号:1602002111;1602003112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课内学时:64 开课学期:3-4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和行为动机,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勤奋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准确向大学生讲授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涵;帮助大学生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了解国情、民情和党情,明确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勤奋学习的积极性。

(三)本课程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国两制”。

(四)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主阵地。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初步探索;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特点;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符合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5与毕业要求9中的内容要求,主要如下:

1)符合毕业要求1中要求: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符合毕业要求5中要求: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

3)符合毕业要求9中要求:能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学 时

12

6

12

6

6

6

6

12

6

6

4

6

4

2

2

三、教材及参考书

(一)使用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书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任课教师名单和最近三届学生成绩分布

任课教师:

11-12学年上学期:吴卫红;

11-12学年下学期:吴卫红;

12-13学年上学期:吴卫红、祈庆永;

12-13学年下学期:祈庆永、陈应仙;

13-14学年上学期:王琦、林晓凤、宫盼盼;

13-14学年下学期:王晓晖、姚梅林、周良发。

学生成绩分布:

11-12学年上学期:机设2010-1-12班,合计415人

优秀人数

304

良好人数

111

中等人数

0

及格人数

0

不及格人数

0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73.25

良好率%

26.75

中等率%

0.00

及格率%

0.0

不及格率%

0.00

11-12学年下学期:机设2010-1-12,合计418人

优秀人数

154

良好人数

208

中等人数

55

及格人数

0

不及格人数

1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36.84

良好率%

49.76

中等率%

13.16

及格率%

0.0

不及格率%

0.24

12-13学年上学期:机设11-1-10班,合计352人

优秀人数

40

良好人数

171

中等人数

110

及格人数

29

不及格人数

2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11.36

良好率%

48.58

中等率%

31.25

及格率%

8.24

不及格率%

0.57

12-13学年下学期:机设11-1-10班,合计343人

优秀人数

1

良好人数

158

中等人数

143

及格人数

41

不及格人数

0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0.29

良好率%

46.06

中等率%

41.69

及格率%

11.95

不及格率%

0.00

13-14学年上学期:机设12-1-10班,合计358人

优秀人数

13

良好人数

193

中等人数

133

及格人数

14

不及格人数

5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3.63

良好率%

53.91

中等率%

37.15

及格率%

3.91

不及格率%

1.40

13-14学年下学期:机设12-1-10,合计316人

优秀人数

65

良好人数

139

中等人数

109

及格人数

23

不及格人数

1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19.29

良好率%

41.25

中等率%

32.34

及格率%

6.82

不及格率%

0.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课程编号:2501001110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课内学时:16学时 开课学期:1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爱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

1.知识要求:能掌握普通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2.运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深入分析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有意义的解决思路。

3.重塑自我能力:运用所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分析自己心理素质方法存在的优劣势,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加大践行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的身心素质。

(三)课程重点

1、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极其调适

2、自我意识的评估

3、气质类型与测试量表

4、人格塑造和优化

5、掌握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增强学习自信心和胜任力

6、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7、掌握人际关系障碍的类型及调适方法

8、关于失恋、网恋等恋爱误区的解读和调适方法

9、掌握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提高情绪调适能力

10、有效的挫折心理应对与压力调节方法

11、理解生命的可贵并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12、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基础必修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联系紧密,是大学生心理通识知识课程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课程,是学习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内容

第一章 概述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1.1 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

1.2 认识自我

1.3 大学生常见认识自我的偏差及健全

第二章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2.1 人格的基本知识

2.2 气质——天赋秉性

2.3 大学生常见人格障碍与调适

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

3.1 大学生常见学习障碍与调适方法

3.2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3.3 大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培养

第四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爱情心理

4.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4.2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

4.3 大学生恋爱面面观

第五章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压力调节与挫折应对

5.1 情绪是内心的体验

5.2 大学生情绪管理

5.3 大学生压力调节与挫折应对

第六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6.1 大学生生命教育

6.2 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

(二)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符合毕业要求1、7、9中的要求,(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能正确地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能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 次

1

2

3

4

5

6

学 时

3

3

3

3

3

1

三、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主要参考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心理健康教育》,黄希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

《心理健康训练手册:成功心理素质》,李媛,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版

《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程》,郑洪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版

《社会心理学(第8版)中文版》,(美)戴维•迈尔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版

《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文版》,(美)格里格·津巴多,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版

《人格心理学(第七版)》,(美)柏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版

课程任课教师名单和近三届学生成绩分布

任课教师:

11-12学年上学期:王冰洁、李双双

12-13学年上学期:郑孝莲、马庆玲

13-14学年上学期:庄炯梅、姜松梅

学生成绩分布:

11-12学年上学期:机设2011-1-10班,合计356人

优秀人数

26

良好人数

287

中等人数

40

及格人数

3

不及格人数

0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7.30

良好率%

80.62

中等率%

11.24

及格率%

0.84

不及格率%

0.00

12-13学年上学期:机设2012-1-10班,合计339人

优秀人数

4

良好人数

152

中等人数

172

及格人数

11

不及格人数

0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1.18

良好率%

44.84

中等率%

50.74

及格率%

3.24

不及格率

0.00

13-14学年上学期:机设2013-1-10班,合计320人

优秀人数

112

良好人数

159

中等人数

46

及格人数

3

不及格人数

0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35.00

良好率%

49.69

中等率%

14.38

及格率%

0.94

不及格率%

0.00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课程编号:1401001110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课内学时:16 开课学期:6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面向应届毕业生开设,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实践性又较强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对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选择职业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学生毕业前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课程对市场经济发展、就业市场状况和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掌握求职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就业政策, 正确选择职业,更好地利用就业指导机构指导自身就业,为将来的发展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在就业过程中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三)本课程的重点

就业形势与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准备就业材料;面试技巧;就业协议签订的基本程序和应注意的问题;派遣、改派、人事代理;适应社会,完成角色转换,实现成功就业;创业过程、流程与准备。

(四)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发展、就业择业的教育体系。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内容

第一章 认识就业

1、就业形势与政策;2、就业程序及时段; 3、择业途径与就业落实方式。

第二章 就业准备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正确评价自我; 3、就业心理准备;4、准备就业材料。

第三章 就业技巧、方法

1、就业信息的收集处理;2、就业安全;3、面试技巧;4、自荐的技巧;5、求职礼仪;6、笔试的技巧。

第四章 就业权益保护

1、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2、就业协议签订的基本程序和应注意的问题;3、就业协议的解除;4、派遣、改派、人事代理。

第五章 步入职场

1、报到前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2、角色认知与角色转换;3、适应社会,完成角色转换,实现成功就业。

第六章创业教育

1、创业内涵与意义;2、创业素质与能力;3、创业政策与信息;4、创业过程、流程与准备;创业误区的避免。

(二)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符合毕业要求1、毕业要求7与毕业要求9中的相关内容要求,主要如下:

1)符合毕业要求1中要求: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毕业要求7中要求:具备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能正确地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

3)毕业要求9中要求:能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 次

1

2

3

4

5

6

学 时

2

2

4

2

4

2

三、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程艺 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任课教师名单和最近三届学生成绩分布

任课教师:刘大为、郭莉、黄胜龙、沈豫浙、宫盼盼、程高新

学生成绩分布:

11-12学年:机设2009-1-12班,合计424人

优秀人数

69

良好人数

265

中等人数

80

及格人数

10

不及格人数

0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16.27

良好率%

62.50

中等率%

18.87

及格率%

2.36

不及格率%

0

12-13学年:机设2010-1-12班,合计417人

优秀人数

53

良好人数

174

中等人数

167

及格人数

23

不及格人数

0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12.71

良好率%

41.73

中等率%

40.48

及格率%

5.52

不及格率%

0

13-14学年:机设2011-1-10,合计371人

优秀人数

17

良好人数

334

中等人数

20

及格人数

0

不及格人数

0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4.83

良好率%

94.89

中等率%

5.68

及格率%

0.00

不及格率%

0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科(非英语专业)所有专业

课程编号:1102001111~ 1102001114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课内学时:256 开课学期:1-4

一、课程目标要求:

结合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及安徽理工大学学生实际状况,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具体教学目标是学生经过本课程学习之后听、说、读、写、译、词汇量达到如下:1.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谈话和讲座,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180词,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2.口语表达能力:能用英语就一般性话题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表达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3.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9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适中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4.书面表达能力:能基本上就一般性的主题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5.翻译能力: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6395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包括中学和一般要求应该掌握的词汇),其中约2200个单词(包括一般要求应该掌握的积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二、主要内容: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中心,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强调课程的基础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以及教师作用的指导性。课堂教学以多媒体课件为依托,解决学习材料中所涉及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教师主要指导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发展听、说、读、写、译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线,提供内容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英语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选用的精读教材由浅入深,按照主题编排,每个主题为一单元,课文涵盖的范围包括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等,多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课后配有相应的课文理解、词汇、语法、讨论、翻译和写作练习,兼顾语言技能和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获得背景知识、理解课文并灵活掌握所涉及的语言点及其用法。选用的听说教材也是按照主题编排,由听和说两部分构成,旨在培养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我校还坚持不懈的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积极组织英语角、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演唱比赛等活动,为营造积极的英语学习氛围和提高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来有效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内涵。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有机会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英语,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三、先修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基本达到《英语课程标准》八级水平(高中毕业)之后进行学习。

四、课程简介:

大学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了280学时、16学分,学习时间是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共4个学期。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素养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我校大学英语课程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堂教学因材施教,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注重技能训练、自主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构建出多媒体大班授课、课后答疑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听、说、读、写、译课全方位实行多媒体教学;根据学生入学成绩和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分级,实现分级教学动态管理模式;利用我校校园网、调频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自主学习体系和学习环境,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限制。

五、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符合毕业要求1,毕业要求6, 毕业要求9与毕业要求10中的相关内容要求,主要如下:

1)毕业要求1中要求: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2)毕业要求6中要求:掌握一门外语;

3)毕业要求9中要求:能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能力;

4)毕业要求10中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郑树堂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郑树堂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应惠兰主编《新编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虞苏美主编《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束定芳主编《快速阅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许道林主编《新编大学英语阅读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

[7]. 黄建滨主编《新编大学英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 程永生主编《全新大学英语作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七、考查方式:

由两部分组成:平时学习占30%,考试占70%

任课教师名单和最近三届学生成绩分布

任课教师: 李宁、王鸿萍、徐芳、李成忠、徐慧芳、魏抗抗、张梅芳

陈莹莹、余烁、卜巧玲、兰兴武、王萍、陈岳红、涂敏、李军伟、贾丽丽、刘春荣、王化菊、王嵘、丁永红、李静、陈少彬、赖海琼、张晓军、杜峰、谢壮、程少武、廖华云、吴建华、王义军、桂江洪

学生成绩分布:

12-13学年上学期:机设2011-1-10班,合计336人

优秀人数

0

良好人数

32

中等人数

124

及格人数

155

不及格人数

25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0

良好率%

9.52

中等率%

36.90

及格率%

46.13

不及格率%

7.44

12-13学年上学期:机设2012-1-10班,合计357人

优秀人数

0

良好人数

55

中等人数

166

及格人数

113

不及格人数

23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0

良好率%

15.41

中等率%

46.50

及格率%

31.65

不及格率%

6.44

12-13学年下学期:机设2011-1-10班,合计266人

优秀人数

8

良好人数

50

中等人数

108

及格人数

78

不及格人数

22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3.01

良好率%

18.80

中等率%

40.60

及格率%

29.32

不及格率%

8.27

12-13学年下学期:机设2012-1-10班,合计353人

优秀人数

0

良好人数

25

中等人数

141

及格人数

155

不及格人数

32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0

良好率%

7.08

中等率%

39.94

及格率%

43.91

不及格率%

9.07

13-14学年上学期:机设2012-1-10班,合计332人

优秀人数

2

良好人数

32

中等人数

124

及格人数

137

不及格人数

37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0.60

良好率%

9.63

中等率%

37.35

及格率%

41.27

不及格率%

11.14

13-14学年上学期:机设2013-1-10班,合计330人

优秀人数

2

良好人数

29

中等人数

157

及格人数

123

不及格人数

19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0.61

良好率%

8.79

中等率%

47.58

及格率%

37.27

不及格率%

5.76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601001111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课内学时:16 开课学期:1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学分2.5,总学时40。本课程根据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操作系统及应用、Office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模块,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熟悉计算机网络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能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本课程的重点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

(四)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础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内容

第一章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1、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2 、外部存储器; 3、 输入输出设备。

第二章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1、计算机中的常用数制; 2、计算机数据与编码; 3、计算机软件系统。

第三章 计算机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基础;2、Windows基本操作;3、Windows磁盘管理与设置。

第四章 Office办公软件

1、Office办公软件简介;2、 Word;3、 Excel;4、 PowerPoint。

第五章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1、计算机网络概述;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Internet基础;4、物联网技术。

第六章 多媒体技术

1、多媒体概述;2、多媒体系统的组成;3、多媒体计算机技术;4、多媒体数据的压缩与编码;5、Windows的多媒体功能。

第七章 数据库应用技术

1、数据库概述。2、数据库操作。3、信息查询与统计。

第八章 网页制作技术

1、网页制作概述;2、HTML语言基础;3、使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

第九章 常用工具软件及应用

1、下载工具软件;2、压缩工具软件;3、多媒体播放软件;4、阅读工具与其他。

第十章 信息安全技术

1、信息安全概述;2、信息安全研究的内容;3、操作系统安全;4、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病毒防范。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符合毕业要求3、毕业要求6、中的内容要求,主要如下:

1)毕业要求3中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

2)毕业要求6中: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熟悉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三)学时分配

章 次

1

2

3

4

5

6

7-10

学 时

1

1

4

4

2

2

2

三、教材及参考书

李敬兆,《大学计算机高级教程》,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任课教师名单和最近三届学生成绩分布

任课教师:朱广丽、胡胜利、张玉、赵宝、韦忠亮、许家昌、刘向举

学生成绩分布:

11-12学年:机设2011-1-10班,合计329人;

优秀人数

25

良好人数

129

中等人数

148

及格人数

26

不及格人数

1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8.81

良好率%

39.21

中等率%

44.98

及格率%

7.90

不及格率%

0.3

12-13学年:机设2012-1-10班,合计331人;

优秀人数

54

良好人数

194

中等人数

68

及格人数

15

不及格人数

0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16.3

良好率%

58.6

中等率%

20.54

及格率%

4.5

不及格率%

0.00

13-14学年:机设2013-1-10班,合计320人。

优秀人数

28

良好人数

149

中等人数

128

及格人数

14

不及格人数

1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8.75

良好率%

46.56

中等率%

40

及格率%

4.38

不及格率%

0.3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科非计算机专业

课程编号:0601004112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课内学时:56学时(含实验24学时) 开课学期:2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C语言程序设计》是工科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示例的分析,掌握使用C语言程序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一般方法和特点,理解Windows应用程序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和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思想,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开发简单的Windows应用程序,并为今后进一步使用C语言程序或其他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了解Windows应用程序的基本知识;理解面向对象、事件驱动、控件、输入输出等基本概念;掌握C语言程序开发环境和进行简单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

(三)本课程的重点

面向对象、事件驱动和程序开发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在学习之前最好具有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的经验,以及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内容

第一章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概述

1、概述。2、C语言程序的发展及编程特色。3 、C语言程序的安装与启动。4、 C语言程序的集成开发环境。5、C语言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

第二章 C语言程序设计初步

1、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概念。 2、窗体。 3、标签、文本框和命令按钮。

第三章C语言基础

1、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2、常量与变量。3、C语言中的运算符和表达式。4、C语言程序书写规则。5、C语言的常用内部函数。6、C语言的基本输入输出语句。

第四章 C语言的程序控制结构

1、顺序结构。2、选择结构。3、循环结构。4、其他控制语句。

第五章 数组

1、概述。2、一维数组。3、二维数组。4、动态数组。5、控件数组。

第六章 过程

1、过程概述。2、事件过程。3、Sub过程。4、Function过程。5、过程之间参数的传递。6、数组作为过程的参数。7、过程和变量的作用域。8、过程的嵌套和递归调用。

第七章 常用控件与系统对象

1、图片框与图像框。2、单选按钮与复选按钮。3、列表框和组合框。4、框架。5、计时器。6、滚动条。7、多窗体。8、ActiveX控件。9、常用系统对象。

第八章 界面设计

1、通用对话框。2、菜单设计。3、工具栏设计。4、状态栏设计。5、多文档界面。

第九章 文件

1、文件概述。2、文件系统控件。3、顺序文件。4、随机文件。5、二进制文件。6、常用的文件操作语句和函数。7、应用举例。

第十章 键盘和鼠标事件

1、键盘事件。2、鼠标事件。

第十一章 图形和多媒体

1、图形控件与方法。2、图形的坐标系统。3、常用图形方法。4、多媒体应用。

第十二章 数据库程序设计

1、数据库基础。2、C语言可视化数据管理器。3、用控件访问数据库。4、ADO对象编程模型简介。5、使用数据窗体向导。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符合毕业要求3 与毕业要求9 中的内容要求,主要如下:

1)毕业要求3中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

2)毕业要求9中要求:能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学 时

2

2

4

4

4

4

4

2

2

1

2

1

(四)含实验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名称

时数

备注

实验一

C语言程序设计初步

2

实验二

基本控制结构

2

实验三

基本程序设计

4

实验四

用户界面设计

4

实验五

菜单设计

2

实验六

文件操作

4

实验七

数据库编程

2

实验八

综合程序设计

4

三、教材及参考书

潘地林主编. 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谭浩强主编. C语言程序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任课教师名单和最近三届学生成绩分布

任课教师:

11-12学年11级:李磊、潘地林、朱广丽、孙克雷、王卫平;

12-13学年12级:杨高明、蒋社想、刘慧临、刘向举、郭同柱、朱君、

梁兴柱、顾荣荣。

学生成绩分布:

11-12学年:机设2011-1-10班,合计328人;

优秀人数

28

良好人数

112

中等人数

119

及格人数

45

不及格人数

24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8.54

良好率%

34.15

中等率%

36.28

及格率%

13.72

不及格率%

7.32

12-13学年:机设2012-1-10班,合计325人;

优秀人数

15

良好人数

84

中等人数

130

及格人数

72

不及格人数

24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4.62

良好率%

25.85

中等率%

40

及格率%

22.15

不及格率%

29.54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理科(非数学)本科各专业

课程编号:1201001111(2)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课内学时:184 开课学期:1,2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高等数学A是理科(非数学)本科个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它是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服务的。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函数与极限;2、一元函数微积分学;3、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4、多元函数微积分学;5、无穷级数(包括傅立叶级数);6、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本课程的重点

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多元函数微积分学;无穷级数(包括傅立叶级数);微分方程。

(四)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是学习后续数学和其它专业课的基础理论课。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内容

说明:教学要求较高的内容用“理解”、“掌握”、“熟悉”等词表述,要求较低的内容用“了解”、“会”等词表述。

高等数学A(一)

一、函数、极限、连续、

1. 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有界性。

2. 理解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的概念。

3. 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4. 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5. 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及换元法则。

6. 理解子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极限与其子数列的极限之间的关系。

7. 理解极限存在的夹逼准则,了解实数域的完备性(确界原理、单界有界数列必有极限的原理,柯西(Cauchy),审敛原理、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8. 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的阶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 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和在一个区间上连续的概念,了解间断点的概念,并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

10. 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介值定理,最大最小值定理,一致连续性)。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1. 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

2. 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双曲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 。

3. 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

4. 掌握初等函数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

5. 会求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6. 理解罗尔(Rolle)定理和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了解柯西(Cauchy)定理和泰勒(Taylor)定理。

7. 会用洛必达(L’Hospital)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

8. 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会求解较简单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9. 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拐点,会描绘函数的图形(包括水平和铅直渐进线)。

10. 了解有向弧与弧微分的概念。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并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11. 了解求方程近似解的二分法和切线法。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1. 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换元法和分步积分法。会求简单的有理函数及三角函数有理式的积分。

2.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了解函数可积的充分必要条件。

3. 理解变上限的积分作为其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掌握牛顿(Newton)莱布尼兹(Leibniz)公式。

4. 掌握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步积分法。

5. 了解广义积分的概念及广义积分的换元法和分步积分法。了解广义积分的比较审敛法和极限审敛法,了解广义积分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

6. 了解

G

函数及其主要性质。

7. 了解定积分的近似计算法(矩形法、梯形法、抛物线法)。

8. 掌握用定积分表达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如面积、体积、弧长、功、引力等)的方法。

高等数学A(二)

四、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1. 会计算二阶、三阶行列式。

2. 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

3. 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掌握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4. 掌握单位向量、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5. 掌握平面的方程和直线的方程及其求法,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解决有关问题。

6. 理解曲面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了解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7. 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8. 了解曲面的交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

五、多元函数微分学

1. 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

2. 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以及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 理解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了解一阶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4. 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5. 掌握复合函数一阶偏导数的求法,会求复合函数的二阶偏导数。

6. 会求隐函数(包括由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确定的隐函数)的偏导数。

7. 了解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并会求它们的方程。

8. 理解多元函数极值与条件极值的概念,会求多元函数的极值。了解求条件极值的拉格朗日乘数法,会求解一些较简单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应用问题。了解最小二乘法。

9. 了解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

10. 了解向量函数与矢端曲线的概念,了解向量函数的导向量与微分的概念。

六、多元函数积分学

1. 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2. 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了解三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了解重积分的换元法。

3. 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及相互间关系,掌握两类曲线积分的计算方法。

4. 掌握格林(Green)公式及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5. 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相互间的关系,会计算两类曲面积分。

6. 掌握高斯公式,了解曲面积分与曲面形状无关的条件。

7. 了解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8. 了解数量场、向量场及向量微分算子( 的概念,了解散度、旋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了解无源场、无旋场及调和场的概念。

9. 会用重积分和曲线积分以及曲面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如体积、曲面面积、弧长、质量、重心、转动惯量、引力、功、通量等)。

七、无穷级数

1. 理解无穷级数收敛、发散以及和函数的概念,熟悉无穷级数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 掌握几何级数和p--级数的收敛性。

3. 了解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和极限审敛法,掌握正项级数的比值审敛法。

4. 了解交错级数的莱布尼兹定理,会估计交错级数的截断误差。

5. 了解无穷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了解绝对收敛级数的一些基本性质。

6. 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项级数的一直收敛性。

7. 掌握比较简单的幂级数收敛域的求法。

8. 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

9. 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 会利用

e

x

x

x

x

sin

cos

ln(

)

1

+

(

)

1

+

x

m

的马克劳林(Maclaurin)展开式将一些简单的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11. 了解幂级数在近似计算上的简单应用。

12. 了解函数展开为傅里叶(Fourier)级数的狄利克雷(Dirichlet)条件,会将定义在

(

)

-

p

p

(

)

-

l

l

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并会将定义在

(

)

0

l

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或余弦级数。

八、常微分方程

1. 了解微分方程、解、阶、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 掌握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会解齐次方程和伯努利(Bernoulli)方程,了解用变量代换求解方程的思想。

3. 会解全微分方程,能观察出最简单的积分因子。

4. 会用降阶法解下列方程:

y

f

x

n

(

)

(

)

=

¢

¢

=

¢

y

f

x

y

(

,

)

¢

¢

=

¢

y

f

y

y

(

,

)

.

5. 了解一阶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定理及求近似解的步骤。了解奇解的概念。

6. 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了解常数变易法。

7. 掌握常系数齐次线性方程的解法,会求自由项形如

P

x

e

n

x

(

)

l

[

]

e

P

x

x

P

x

x

x

n

l

a

b

b

(

)

cos

(

)

sin

+

的常系数非齐次线性方程的特解。

8. 了解常系数线性方程组及尤拉(Euler)方程的解法。

9. 了解幂级数解法及勒让德(Legendre)函数。

10. 会用微分方程解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和物理问题。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符合毕业要求2与毕业要求9 中的相关的内容要求,主要如下:

1)毕业要求2中要求:掌握必要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及其在机械工程科学中的应用能力;

2)毕业要求9中要求:能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次

十一

十二

十三

合计

时数

4

20

14

16

16

10

16

14

18

16

14

10

18

184

三、教材及参考书

《高等数学》(第一版)上,下册,朱士信,中国电力出版社

任课教师名单和最近三届学生成绩分布

任课教师:

11-12学年下学期:张家秀、马莹、王林、许峰、朱章遐;

12-13学年上学期12级:夏鸣、姚爱娣、许峰、程荣、张翠梅 ;

12-13学年下学期12级:程荣、马文娟、王兆华、马莹、姚爱娣、

周继振、孙丽环、朱章遐、张翠梅;

13-14学年上学期13级:殷月竹、房明磊、朱章遐、周小红。

学生成绩分布:

11-12学年下学期:机设2011-1-12班,合计351人;

优秀人数

14

良好人数

59

中等人数

89

及格人数

100

不及格人数

89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3.99

良好率%

16.81

中等率%

25.36

及格率%

28.49

不及格率%

25.36

12-13学年上学期:机设2012-1-10班,合计338人;

优秀人数

40

良好人数

68

中等人数

86

及格人数

88

不及格人数

56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11.83

良好率%

20.12

中等率%

25.44

及格率%

26.04

不及格率%

16.57

12-13学年下学期:机设2012-1-10班,合计338人;

优秀人数

42

良好人数

53

中等人数

77

及格人数

77

不及格人数

89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12.43

良好率%

15.68

中等率%

22.78

及格率%

22.78

不及格率%

26.33

13-14学年上学期:机设2013-1-10班,合计320人。

优秀人数

33

良好人数

59

中等人数

115

及格人数

110

不及格人数

3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率%

10.31

良好率%

18.44

中等率%

35.94

及格率%

34.37

不及格率%

0.94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科各专业

课程编号:1202003111(2)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课内学时:112 开课学期: 2、3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根基,是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重大支柱。同时,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于自然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广泛地应用于各门工程技术,因此,《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基础课。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大学物理的教学,学生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较全面的认识,对本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正确地掌握理解,并具有初步的运用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打坚实的基础。

2、通过大学物理的教学,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人才素质,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打下必备的基础。

(三)本课程的重点

重点要掌握物理学中力学、热学、振动和波、光学、电磁学以及近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高等数学为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本门课程的学习将为学习后续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内容

第1章 机械运动的描述

1.1 描述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          

1.2 描述质点运动的线量;            

1.3 描述刚体转动的角量;            

第2章 质点运动的基本定律 

2.1 牛顿运动定律

2.2 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

2.3 功 动能 动能定理

2.4 保守力 势能 势能定理

2.5 功能原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

2.6 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  

第3章 刚体定轴转动的基本定律

3.1 转动动能与转动惯量  

3.2 力矩

3.3 转动定律 

3.4 动量矩定理与动量矩守恒定律 

3.5 力矩的功与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第4章 经典统计规律

4.1 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