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排版•植字•印刷 超企印刷及傳訊有限公司 香港 新界 將軍澳 將軍澳工業邨駿盈街八號一樓 一、本刊文章純由各界義工提供稿件,內容並不代表督印人之意見。 二、如欲轉載本刊任何文字或圖片,請事先知會本刊,並請惠寄所登書刊,以作記錄。 三、本刊歡迎投稿,賜稿請詳列姓名、地址及電話以便聯絡,屆時本刊有權刪改內容,如無聲明,稿件概不發還。 四、珍惜此刊,閱後請轉送其他人士,又或將新讀者之姓名、地址、電話及出生年份填表擲交本會。同時並請預先知會該新讀者。 五、本刊荷蒙公益金 贊助部份經費,謹此致謝。義工成員 採訪及撰稿 包括各界專業人士,如中西醫、社工、大學教授、編輯、記者、作家、詩人、漫畫家、攝影家、美容師、收藏家及退休人士等。 發行工作 –– 東區六通拳晨運人士 聖雅各福群會家長義工組 聖雅各福群會松柏會會員 個別社區熱心人士 眾 言 堂 【第五頁】 二○一六年四月十五日 二○一六年四月十五日 【第四頁】 我有一 個怪習慣,很 喜歡聆聽身旁人對話。我不認識這 些身邊人,他們可能是餐廳裡其他 食客,港鐵車廂的一對母女,甚或 是街上數位家庭主婦的閒聊。只要 我聽到一些有趣的話題,哪怕只是 雞毛蒜皮的小事,又或者與我無關 的內容,我也會豎起耳朵,聽聽他 們在說甚麼。 試過有一次,正當我在快餐 店享用下午茶之際,聽到鄰桌有兩 位女士討論如何清潔家居,其中一 人說只要將沾滿漂白水的紙巾放在 浴室牆角,就能清除那些黑黑的 霉菌。我聽到忍不住搭話︰「真的 有用嗎?」兩人愕了一下,可能沒 有想到居然有人「偷聽 」她們聊天 吧!「有用呀,我經常這樣做 呢…… 」結果我們討論了足足十分 鐘,直到兩人要趕去接兒女放學, 才匆匆告別。 又有一次,同樣是在餐廳, 我遇到一對婆孫,讀幼稚園的小孫 女放學後,還要參加英文補習班, 婆婆覺得小孫女很辛苦,但又慨嘆 現今教育制度下,家長都不敢怠 慢,結果把孩子的學習活動堆得滿 滿。 為甚麼我這樣喜歡聽別人說 話呢?並不是我八卦,而是 透過這些對話,我可以了解更 多身邊的人和事,漸漸就能建 立起更多話題庫,與人交談時 大派用場。 有些朋友跟我說,跟一些新 朋友相遇,又或者參加朋友聚會 時,經常都有冷場,不知道該談甚 麼,最後惟有東拉西扯,有點為了 聊天而聊天的感覺。想跟別人打開 話匣子,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尋找對 方有興趣的話題,再以當中一些有 趣的內容為楔子,分享個人經驗或 意見,再請對方說說他的看法,對 方會感到大家有共同話題,亦有被 尊重的感覺,自然就願意繼續跟你 談下去。 我們如何能「儲」起話題?這 得靠平時多觀察、多聆聽、多分 享,就像我「偷聽 」別人聊天一 樣,當然我不是教大家鬼鬼祟祟地 偷聽人家聊天,但只要大家平時能 多點打開耳朵,細聽身邊有無人在 討論有趣的話題,當然東家長、西 家短的蜚短流長,又或者人家私隱 就不要聽,否則只要找到好話題, 「調校 」好頻道,你自然能接收到 有用資訊。 你或者會問,耳朵哪需打 開?無錯,生理上是不需要的, 但很多人在心理上就早早把耳朵關 起,拒絕接收外邊的事物,或只是 選擇性地聽取「合心意」的資訊, 這不單無助我們與世界保持接觸, 亦對我們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希 望各位「老友記」也能打開耳朵, 正如俗語所講「隔離飯香 」,可能 你會從中有所得著呢! 餘暉 餘暉 鄧駿暉 樣一群年輕 的藝術家和 義工,拋卻了高薪厚職,出錢 出力的,在短短兩年間,把一 條寧靜而古老的村落,活化起來 了。這便是新界以北的坪輋村, 現在又被人稱為「壁畫村」。 衹要你沿著坪洋公立學校 旁邊的小徑向前走,一路上已看 到很多有趣的卡通人物和花卉圖 案。非常吸睛!你一定會舉起 手機影拍個不停!衹需再走上數 分鐘光景,你便會眼前一亮, 一間彩色鮮豔、繽紛亮麗、畫 滿壁畫的村屋便會出現。壁上畫 作有幾何圖案、太陽花草、四 季景致及卡通農作物等等。 聽說把這條村的能量活化 的是一位年輕人,他放棄一切市 區繁喧生活,聯同一 班愛好藝術工作者發 起的。難得的是他們 得到村民的支持和贊 助,找來世界各地的 壁畫藝術家︰其中包 括台灣、日本、法國 和尼泊爾等等,使牆 上的壁畫更具國際 化。如今已完成數間 「壁畫屋」了! 這一條別具特色、獨一無 二的「壁畫村 」,可算是這班年 青義工的心血結晶!如果你們有 興趣,不妨也來這裏走走啊。 伯:「你 設計的 同學會會徽很不錯啊! 」馬 太︰「謝謝。」麥小姐剛至, 「睇緊乜嘢? 」麥小姐看了 看︰「咦?咁熟口熟面嘅?」 馬太︰「用你早前畫展的圖 畫,改動些少而成……」 胡小姐︰「哦,原來係 二次創作。」麥小姐臉色一 沉,「你抄襲我個圖之前, 好應該問聲我先呀…… 」馬 太:「咪咁小氣啦,趕時間, 隨手拈來,快靚正嘛。」麥 小姐不悅︰「仲話我小氣! 我係原創者,你借我條裙遮 自己隻腳,起碼都尊重吓 我,得到我授權至改圖 呀……」 「我有 call 過你咖,你 冇聽電話……趕時間嘛。」 馬太解釋,陳伯:「是我錯, 我追咗佢交圖好多次。」麥 小姐理直氣壯地:「我覺得 趕時間、貪方便之類只是藉 口而已,正所謂『不問自取, 是為賊也 』,你擅自拿我的 圖來二次創作,同賊有乜分 別?」 馬太:「有冇咁嚴重 呀?我做義工啫,非牟利, 冇收錢,二次創作都算係創 作呀,我也有付出時間和精 力咖…… 」麥小姐:「總之 你未問過我就亂改我幅圖就 唔啱啦!」胡小姐:「早知自 己做原創咪唔駛煩囉……」 受歡 受歡 黃美嫦 滿使12 便稿滿滿書屋 書屋 岑家雄 英國著名的老牌雜誌 「經濟學人」在 2010 年曾 以封面專題去論述人生的 快樂曲線,點出青少年與 老年是快樂的,但人生乃 是 U 型發展,人到中年, 就陷入 U 型底部橫行的不 快樂低谷。 最近有需要翻查資 料,重溫當年這篇文章, 再切入自己的人生軌迹, 確是有 U 型的勢態,幸而 我在谷底的日子並不太長, 雖然亦同樣面對中年的經 濟壓力,特別是一對女兒 赴海外留學的開支,由於 計劃得早,一切都在控制 中,特別是我沒有上文所 列舉中年谷底困惱之一, 是子女的反叛,相信這也 是東西社會有別吧。 回到人漸老去而快樂 上升的道理,我亦認同, 最大原因是人到無求,除 了品格漸高外,欲求與貪 念也會減少,無欲無求, 正是快樂的保障。 生命的成熟周期,會 改變一個人看世界的眼界, 能看得通透,看得廣容, 世界就不再一樣了。 我亦鼓勵更多中年朋 友及早醒覺,走出谷底, 反而有些事情是無法改變, 就集中心力去改變那些可 以改變的事情吧! 今日的你,處於人 生 U 型曲線的那個階段 呢? 使使便使便使穿言老 言老 邱可珍 李錦洪 滿所思 所思 黃翠雲 每年三月最「靚」嘅 節目,就係去花展睇花 嘞,五顏六色,認真開 心。嗱,有啲大片大片用 花砌成嘅圖案,好似地毡 咁,又有用花砌嘅公仔, 乖孫最鍾意啲大冬菇,即 刻諗到好多細時學嘅成 語︰花團錦簇、繁花似 錦…… 我又鐘意睇啲插花 比賽,用啲唔同材料,本 來係枯枝都變得好有型。 照例有好多人影 相,不過原來又有人寫生 喎,但係忽然落起雨嚟就 狼狽啲嘞。 今年最特別係連樹 都有,黃色花仔,叫做黃 花風鈴喎,黃得嚟又幾清 新。咁隔嚟個師奶就話, 南昌公園有吖,不過而家 重未開喎,呢啲新種嘅樹 我真係唔識,以前剩係見 木棉,重成日執咗嚟 當毽踢添,後尾先知原來 木棉花好有益,係五花茶 裏面嘅其中一種花喎。而 家啲人都唔興飲五花茶咯。 查實香港街道都成日 有花睇㗎,好似杜鵑啦。 我又鍾意啲人喺騎樓種簕 杜鵑,一開花就大大片, 好夠氣勢,而且好襟開。 到夏天我就鍾意見 到鳳凰木開花,成棵樹紅 晒好似火咁。洋人叫佢做 「森林之焰 」真係冇錯。 維多利亞公園有兩棵好 正,所以過咗花展,一樣 有得賞花! 月記 月記 珍 嬸 朋友方先生自退休 後,經常到長者中心服 務,也愛參加新玩意, 活躍的生活方式很適合他 夫婦倆。新春期間他誠意 邀請我到荃新天地,欣賞 他們有份參與的《長者英 雄龍獅匯》比賽。初時我 有點難以置信,醒獅活動 要有武術根底,又考體 力,方先生雖然玩得, 但算不上是運動型,懷疑 他是否鬧着玩。 活動當天到了現 場,台前飄揚着「夏國璋」 的旗幟,他與其他隊員 穿上全副武裝,精神抖擻 地準備比賽。為配合猴 年,當日他們準備了《靈 獅戲寶》一幕,扮演孫悟 空的是友伴八十三歲的芬 姐,她的雙腿有力,還 能輕鬆表演一字馬功夫。 她笑說秘訣在於經常拉 筋。當天團隊在「主題、 特色、神態、技術、合 作」各方面表現優秀,贏 得金獅獎殊榮! 方先生提到舞獅是 他的童年夢想,小時候的 他遇上舞獅表演必追隨獅 隊凑熱鬧。想不到六十多 歲之年竟有機會成為夏氏 傳人「獅王」夏德建的「徒 弟 」,並在舞台上表演, 為此倍感自豪。回想半年 多前偶然參加了西園長者 中心的舞獅班,得到夏德 建師傅悉心指導,期間學 習了舞獅頭、獅尾、打 鑼鼓等各個環節。今次的 表演讓他更投入,並體會 團隊精神的重要。他感謝 師公有心訓練長者,透過 學拳術強身健體,又見識 到不同慶節的舞獅表演。 喜見方先生今次學 習舞獅令兒時夢想成真, 也証明每個人的潛能無 限,要突破自己,成功 之道在於樂於嘗試,把握 機會啊! 詞:梁 愛 奕 琪 良朋繞身邊,愛心共勉, 共創未來,齊參詳, 愛心互送,熱心奉獻, 情飄揚。 面對現實 吳之瑩 文:阿展媽媽 圖:敏  怡 耆想 耆想 王浩鈞 舊話 舊話 潘國靈 活化 賞花 (一) 自己

面對現實的是一位年輕人,他放棄一切市 區繁喧生活,聯同一 班愛好藝術工作者發 起的。難得的是他們 得到村民的支持和贊 助,找來世界各地的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面對現實的是一位年輕人,他放棄一切市 區繁喧生活,聯同一 班愛好藝術工作者發 起的。難得的是他們 得到村民的支持和贊 助,找來世界各地的

排版•植字•印刷 超企印刷及傳訊有限公司 香港 新界 將軍澳 將軍澳工業邨駿盈街八號一樓一、本刊文章純由各界義工提供稿件,內容並不代表督印人之意見。 二、如欲轉載本刊任何文字或圖片,請事先知會本刊,並請惠寄所登書刊,以作記錄。 三、本刊歡迎投稿,賜稿請詳列姓名、地址及電話以便聯絡,屆時本刊有權刪改內容,如無聲明,稿件概不發還。 四、珍惜此刊,閱後請轉送其他人士,又或將新讀者之姓名、地址、電話及出生年份填表擲交本會。同時並請預先知會該新讀者。 五、本刊荷蒙公益金贊助部份經費,謹此致謝。義工成員 採訪及撰稿 包括各界專業人士,如中西醫、社工、大學教授、編輯、記者、作家、詩人、漫畫家、攝影家、美容師、收藏家及退休人士等。 發行工作 –– 東區六通拳晨運人士 聖雅各福群會家長義工組 聖雅各福群會松柏會會員 個別社區熱心人士

眾 言 堂【第五頁】 二○一六年四月十五日 二○一六年四月十五日 【第四頁】

我 有 一個怪習慣,很

喜歡聆聽身旁人對話。我不認識這些身邊人,他們可能是餐廳裡其他食客,港鐵車廂的一對母女,甚或是街上數位家庭主婦的閒聊。只要我聽到一些有趣的話題,哪怕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又或者與我無關的內容,我也會豎起耳朵,聽聽他們在說甚麼。

試過有一次,正當我在快餐店享用下午茶之際,聽到鄰桌有兩位女士討論如何清潔家居,其中一人說只要將沾滿漂白水的紙巾放在浴室牆角,就能清除那些黑黑的

霉菌。我聽到忍不住搭話︰「真的有用嗎?」兩人愕了一下,可能沒有想到居然有人「偷聽」她們聊天吧 !「 有用呀 , 我經常這樣做呢……」結果我們討論了足足十分鐘,直到兩人要趕去接兒女放學,才匆匆告別。

又有一次,同樣是在餐廳,我遇到一對婆孫,讀幼稚園的小孫女放學後,還要參加英文補習班,婆婆覺得小孫女很辛苦,但又慨嘆現今教育制度下,家長都不敢怠慢,結果把孩子的學習活動堆得滿滿。

為甚麼我這樣喜歡聽別人說

話呢?並不是我八卦,而是透過這些對話,我可以了解更多身邊的人和事,漸漸就能建立起更多話題庫,與人交談時

大派用場。有些朋友跟我說,跟一些新

朋友相遇,又或者參加朋友聚會時,經常都有冷場,不知道該談甚麼,最後惟有東拉西扯,有點為了聊天而聊天的感覺。想跟別人打開話匣子,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尋找對方有興趣的話題,再以當中一些有趣的內容為楔子,分享個人經驗或意見,再請對方說說他的看法,對方會感到大家有共同話題,亦有被尊重的感覺,自然就願意繼續跟你談下去。

我們如何能「儲」起話題?這得靠平時多觀察、多聆聽、多分

享,就像我「偷聽」別人聊天一樣,當然我不是教大家鬼鬼祟祟地偷聽人家聊天,但只要大家平時能多點打開耳朵,細聽身邊有無人在討論有趣的話題,當然東家長、西家短的蜚短流長,又或者人家私隱就不要聽,否則只要找到好話題,

「調校」好頻道,你自然能接收到有用資訊。

你或者會問,耳朵哪需打開?無錯,生理上是不需要的,但很多人在心理上就早早把耳朵關起,拒絕接收外邊的事物,或只是選擇性地聽取「合心意」的資訊,這不單無助我們與世界保持接觸,亦對我們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希望各位「老友記」也能打開耳朵,正如俗語所講「隔離飯香」,可能你會從中有所得著呢!

餘暉無限好餘暉無限好◆ 鄧駿暉

有 這樣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和

義工,拋卻了高薪厚職,出錢出力的,在短短兩年間,把一條寧靜而古老的村落,活化起來了。這便是新界以北的坪輋村,現在又被人稱為「壁畫村」。

衹要你沿著坪洋公立學校旁邊的小徑向前走,一路上已看到很多有趣的卡通人物和花卉圖案。非常吸睛!你一定會舉起手機影拍個不停!衹需再走上數分鐘光景,你便會眼前一亮,一間彩色鮮豔、繽紛亮麗、畫

滿壁畫的村屋便會出現。壁上畫作有幾何圖案、太陽花草、四季景致及卡通農作物等等。

聽說把這條村的能量活化的是一位年輕人,他放棄一切市區繁喧生活,聯同一班愛好藝術工作者發起的。難得的是他們得到村民的支持和贊助,找來世界各地的壁畫藝術家︰其中包括台灣、日本、法國和尼泊爾等等,使牆上的壁畫更具國際化。如今已完成數間

「壁畫屋」了!這一條別具特色、獨一無

二的「壁畫村」,可算是這班年青義工的心血結晶!如果你們有興趣,不妨也來這裏走走啊。

陳伯:「你設 計 的

同學會會徽很不錯啊!」馬太︰「謝謝。」麥小姐剛至,

「睇緊乜嘢? 」麥小姐看了看︰「咦?咁熟口熟面嘅?」馬太︰「用你早前畫展的圖畫,改動些少而成……」

胡小姐︰「哦,原來係二次創作。」麥小姐臉色一沉,「你抄襲我個圖之前,好應該問聲我先呀……」馬太:「咪咁小氣啦,趕時間,隨手拈來,快靚正嘛。」麥小姐不悅︰「仲話我小氣!我係原創者,你借我條裙遮自己隻腳,起碼都尊重吓我 , 得 到 我 授 權 至 改 圖

呀……」「我有 call 過你咖,你

冇聽電話……趕時間嘛。」馬太解釋,陳伯:「是我錯,我追咗佢交圖好多次。」麥小姐理直氣壯地:「我覺得趕時間、貪方便之類只是藉口而已,正所謂『不問自取,是為賊也』,你擅自拿我的圖來二次創作,同賊有乜分別?」

馬太 :「 有冇咁嚴重呀?我做義工啫,非牟利,冇收錢,二次創作都算係創作呀,我也有付出時間和精力咖…… 」麥小姐:「總之你未問過我就亂改我幅圖就唔啱啦!」胡小姐:「早知自己做原創咪唔駛煩囉……」

做個做個受歡迎的人受歡迎的人

◆ 黃美嫦

很多人總以為這

個世界虧欠了他們,

千方百計要從別人那

裡攫取一些什麼,他

們永遠不滿足,也永

遠不快樂!也有一些

人卻努力要為這個世

界盡一點心力,散發

一點光熱,不論他們

本身的能力如何,然

而,即使一點小小的

燭光,也能給他週遭

的環境帶來些許溫暖

和光明! 誠

然,這個世界

並不完美,「與其詛咒

黑暗,何不點亮蠟

燭」?

願我們心中長明

不滅的亮光,給我們

的人生賜下無窮的希

望和喜樂!

這是節錄自杏林

子的「生之歌‧

點亮

蠟燭」,近日不少年青

人厭身,結束自己生

命,頓然想起杏林子

在12歲時罹患了罕見

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

發病時手腳腫痛,行

動極為不便,由於病

患令杏林子不得不中

途輟學,故此杏林子

的最高學歷僅為「北投

國小畢業」,杏林子初

時甚為介意,她比很

多人看來更有資格抱

怨上蒼不公、殘忍。

然而杏林子後來

漸漸釋懷,因為這代

表了「以後的學問都是

自個兒修的」。自此

杏林子即通過函授學

校及教育電台刻苦自

學,她的母親亦總不

辭勞苦的替她借書。

函授學校的老師曾拿

杏林子的作品到報刊

發表,鼓勵了她日後

嘗試投稿。

除了寫作外,杏

林子亦致力服務殘障

人士。她早年曾到傷

殘服務中心為和她一

樣在身體上有殘缺的

人做義工服務。及後

更成立伊甸殘障福利

基金會(後改名為伊甸

社會福利基金會),實

踐其「福音」與「福利」

並重的「雙福」理念。

杏林子的晚年在幾乎

無法執筆的情況下,

仍以口述方式寫作不

輟,作品中充滿了求

生的意志,足以激勵

人心。杏

林子的著作均

充滿激勵人心的訊息,

她以身處「苦難」的角

色以生命、以文章去

鼓舞灰心者,引發心

靈喜樂,盼更多不管

多微小的燭光能暖自

身,照他人,添潤温

暖及光明!

三味書屋三味書屋◆ 岑家雄

英國著名的老牌雜誌「經濟學人」在 2010 年曾以封面專題去論述人生的快樂曲線,點出青少年與老年是快樂的,但人生乃是 U 型發展,人到中年,就陷入 U 型底部橫行的不快樂低谷。

最近有需要翻查資料,重溫當年這篇文章,再切入自己的人生軌迹,確是有 U 型的勢態,幸而我在谷底的日子並不太長,雖然亦同樣面對中年的經濟壓力,特別是一對女兒赴海外留學的開支,由於計劃得早,一切都在控制中,特別是我沒有上文所

列舉中年谷底困惱之一,

是子女的反叛,相信這也是東西社會有別吧。

回到人漸老去而快樂上升的道理,我亦認同,最大原因是人到無求,除了品格漸高外,欲求與貪念也會減少,無欲無求,正是快樂的保障。

生命的成熟周期,會改變一個人看世界的眼界,能看得通透,看得廣容,世界就不再一樣了。

我亦鼓勵更多中年朋友及早醒覺,走出谷底,反而有些事情是無法改變,就集中心力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吧!

今日的你,處於人生 U 型曲線的那個階段呢?

隨着社會結構的變

遷,昔日幾代同堂的大家

庭越來越少,即使三代同

堂,已是十分令人羨慕,

取而代之都是兩代住在一

起的小家庭。近年歐美、

日本等先進國家,有鑑於

失智症越來越普及以至年

輕化,很多長者在剛踏入

老年階段,就已出現失智

症的病徵。專家們認為導

致這個現象的其中一個成

因,是小家庭的流行,做

成了獨居老人的數目大幅

增長,長者與兒孫見面溝

通機會少之又少,呆板的

歲月可能是失智症產生的

誘因之一。故推動社會上

「代間學習」的概

念,鼓勵不同世

代的人互相學

習。特別是祖父

母與孫輩的共同

學習,通過一些

「老人口述歷史」

的活動,一方面

增進雙方的關

係,也促使文化

傳承及反哺,增

加長者與家人或

年輕人接觸的機會,既可

令昔日的文化代代相傳,

亦可彌補小家庭社會的漏

洞。

「身後事」這個話

題在長者群中並不陌生,

相聚時只要有人提起,

大家都會坦然透露自己

的心聲,但總加上一句︰

讓子女安排好了。

不過如果大家留

意的話,便會發覺上

述話題在長者家人中

卻甚少談論,其中一

個原因就是話題敏感,

身為子女的不敢輕易提

及,尤其家境富有的,

害怕父母誤以為他們覬

覦著他們的錢財。

如果長輩有宗教信

仰的,即使跟子女的不

同,後者也會尊重他們

的意願安排喪禮。

預早安排身後事是

一個值得提倡的行動,

起碼讓成年子女知道自

己的意願,省卻後者不

必要的猜測或爭拗。

近年不少長者中心

都舉辦一些跟「生死教

育」有關的活動,包括

講座、參觀長生店和壽

衣店等,也向長者灌輸

火葬後撒灰和儲存灰燼

等的方式,同時鼓勵他

們告知家人,以便作

出安排。由於

本港土地供

應少,所以愈來愈多

人選擇葬禮以火葬方式

進行,即使不願也得

接受。近

年社會人士也勸

喻長者離世時捐出器官,

讓有需要的病人獲得幫

助,這種善舉值得支持。

我印象中的攀

登架是方形的、幾層

高的俗稱「馬騮架」,

看照片方才想起昔日

攀登架的設計原來那

麼多樣,有拱橋形

的,有半圓球形的,

甚至有蛇形扭曲狀、

毛毛蟲形狀、房車支

架造型等等,一群孩

童名副其實像「甩繩

馬騮」般在攀登架上

施展身手、舒展根

骨,應該特別適合精

力旺盛的男孩玩耍。

攀登架少時不

多玩,直式的鐵皮滑

梯倒是曾經熟悉

的,大熱天時鐵皮吸

收陽光散發溫熱,從

高高窄窄的滑梯滑下

來,很有一點高速下

滑的暢快感覺;一輪

不夠,再攀上樓梯鑽

進鐵籠式平台,等待

下一輪的高速下滑。

一道平常滑梯,孩童

也可不按常規,自創

出不同的玩法,如倒

轉從梯底爬回梯頂,

也是試過的。鞦韆則

始終以最簡單的木塊

坐板最經典,木塊最

初是供坐的,玩著玩

著雙腳踩在木板上,

雙手握著圓環鐵索,

靠著自身的身體擺

動,盪呀盪,盪得

半天高,箇中「高

手」,又好像以女孩

居多。其他如蹺蹺

板、迷宮、穿山洞、

氹氹轉、石屎乒乓波

枱等不一而足;現在

很多已沒了蹤影,

如果沒有攝影師以影

像捕捉紀錄下來,

很多細節已不復喚起

了。

也不純是為了

懷舊,從兒童遊樂場

設施的變化,自可觀

察到一點「兒童成長

學」,或是成人如何

看待兒童的心理變

化。(待續)

愛老言老愛老言老◆ 邱可珍

同心圓同心圓◆ 李錦洪

耳畔傳來小孫女朗

讀的妙韻: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欲斷

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她正

在溫習功課呢。)頓覺清

明又到了。香港的學校

假期安排,通常清明節

與復活節相連,師生們

會享有十天左右的長

假,稍可紓緩緊湊的學

習生活。中國

的古詩韻味,

抒情寫意,令人神往且

歷久不衰。小孫女不甚

瞭解這首杜牧的詩作「清

明」內容,我略加釋義:

清明節那天,下著紛紛

細雨。一路上,前往掃

墓的人們神色哀傷,詩

人身處其中也受到感

染,心裏感到很難過。

怎樣消除內心的悲傷

呢?詩人想到找一間酒

家歇一歇,喝一點酒,

解解哀愁,於是向路邊

的牧童詢問酒家在哪

裡,牧童用手指向遠處

開滿杏花的村莊。

小孫女說︰「我記

得每年的清明節,爸媽

都會帶我們到墳場拜祭

爺爺和爺爺的媽媽,爺

爺和太嫲都住在同一個

墳場裏,但不同座數

的。」我問︰「今年會去

嗎?」她說︰「一定會!

我很想念爺爺呢!記得

買兩束鮮花讓我插上

去,我會向爺爺和太嫲

問好啊!」

我也將會遙寄我的

「心花」,向「老伴」問

一句:「你好嗎?我偕

子孫們又來探望你

啦!」然

後,大家默默禱

告:感謝天父!

雖然清明節是假

期,但總帶點「哀愁」;

而復活節是紀念耶穌死

後復活,卻帶給人們「盼

望」!

老有所思老有所思◆ 黃翠雲

每年三月最「靚」嘅節目,就係去花展睇花嘞,五顏六色,認真開心。嗱,有啲大片大片用花砌成嘅圖案,好似地毡咁,又有用花砌嘅公仔,乖孫最鍾意啲大冬菇,即刻諗到好多細時學嘅成語︰花團錦簇、繁花似錦……

我又鐘意睇啲插花

比賽,用啲唔同材料,本來係枯枝都變得好有型。

照 例 有 好 多 人 影相,不過原來又有人寫生喎,但係忽然落起雨嚟就狼狽啲嘞。

今年最特別係連樹都有,黃色花仔,叫做黃花風鈴喎,黃得嚟又幾清新。咁隔嚟個師奶就話,南昌公園有吖,不過而家重未開喎,呢啲新種嘅樹我真係唔識,以前剩係見

木棉,重成日執咗嚟當毽踢添,後尾先知原來木棉花好有益,係五花茶裏面嘅其中一種花喎。而家啲人都唔興飲五花茶咯。

查實香港街道都成日有花睇㗎,好似杜鵑啦。我又鍾意啲人喺騎樓種簕杜鵑,一開花就大大片,好夠氣勢,而且好襟開。

到夏天我就鍾意見到鳳凰木開花,成棵樹紅晒好似火咁。洋人叫佢做

「森林之焰」真係冇錯。維多利亞公園有兩棵好正,所以過咗花展,一樣有得賞花!

珍嬸月記珍嬸月記◆ 珍 嬸

朋友方先生自退休後,經常到長者中心服務,也愛參加新玩意,活躍的生活方式很適合他夫婦倆。新春期間他誠意邀請我到荃新天地,欣賞他們有份參與的《長者英雄龍獅匯》比賽。初時我有點難以置信,醒獅活動要有武術根底,又考體力,方先生雖然玩得,但算不上是運動型,懷疑他是否鬧着玩。

活 動 當 天 到 了 現場,台前飄揚着「夏國璋」的旗幟,他與其他隊員

穿上全副武裝,精神抖擻地準備比賽。為配合猴年,當日他們準備了《靈獅戲寶》一幕,扮演孫悟空的是友伴八十三歲的芬姐,她的雙腿有力,還能輕鬆表演一字馬功夫。她笑說秘訣在於經常拉筋。當天團隊在「主題、特色、神態、技術、合作」各方面表現優秀,贏得金獅獎殊榮!

方先生提到舞獅是他的童年夢想,小時候的他遇上舞獅表演必追隨獅隊凑熱鬧。想不到六十多歲之年竟有機會成為夏氏傳人「獅王」夏德建的「徒

弟」,並在舞台上表演,為此倍感自豪。回想半年多前偶然參加了西園長者中心的舞獅班,得到夏德建師傅悉心指導,期間學習了舞獅頭、獅尾、打鑼鼓等各個環節。今次的表演讓他更投入,並體會團隊精神的重要。他感謝師公有心訓練長者,透過學拳術強身健體,又見識到不同慶節的舞獅表演。

喜見方先生今次學習舞獅令兒時夢想成真,也証明每個人的潛能無限,要突破自己,成功之道在於樂於嘗試,把握機會啊!

沐春風

大家唱大家唱詞:梁 愛

◆ 奕 琪

良朋繞身邊,愛心共勉,共創未來,齊參詳,愛心互送,熱心奉獻,情飄揚。

隔離飯香

代間學習的興起

生之歌

面對現實

◆ 吳之瑩

相交樂相交樂◆ 文:阿展媽媽

圖:敏  怡

忽發耆想忽發耆想◆ 王浩鈞

兒時舊話兒時舊話◆ 潘國靈

活化鄉村的能手

清明雜思

快樂曲線

身後事

賞 花

當鞦韆成了搖籃(一)

版權爭議突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