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中醫生理學 課程介紹:結構與綜論 三總中醫部 林睿珊主治醫師

中醫生理學 01 結構與綜論 2016.09.09lms.ndmctsgh.edu.tw/sysdata/96/5696/doc/108033ae37f59ce6/attach/81217.pdf · 中醫圖譜中的人←→西醫解剖圖 ... 骨:指的是所有支持性結構。(人的心臟、猪的心都具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中醫生理學 課程介紹:結構與綜論

    三總中醫部

    林睿珊主治醫師

  • 在這堂課裡,我要瞭解……•中醫生理學在中醫整體課程中之角色•學習中醫生理學之目的•中醫生理學課程之結構:形、精、氣、神

  • 讓我們先思考幾個問題

  • 醫生每天在做的事

  • 幫患者解決問題!

  • 綜觀「全貌」!

  • 奇邪淫溢,不可勝數!

  • Patients & Doctors in Today’s World

    Solve My Problems!

    IntegrationCMWM

    How to Develop Core Competencies?

  • 有這個病的「人」究竟:

    –會發生哪些問題?• 哪裡有問題?• 怎樣的問題?

    –為什麼會有問題?

    我們要怎麼處理這些問題?

  •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 如何度量?

    Appetite?Stool?Urine?Sleep?…….etc.

  • Black Box

    InputStimulation

    度量什麼?

    OutputResponse

    Etiology Signs & Symptoms

    科學操作的基本要素在測量!

  • 古人觀察測量的環境與記錄

    咱們來去瞧瞧…...

  • 東 西

  • 《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

    •疾病的發生

    •疾病的傳變

  • 疾病的發生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

    –喜怒不節則傷藏, ←中知人事(神)

    –風雨則傷上, ←上知天文

    –清濕則傷下, ←下知地理

    –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

  • 疾病的發生

    ‧岐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

    –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於陰也。

    –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

    –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

    –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

  • 疾病的發生

    ‧黃帝曰:余固不能數,故問先師,願卒聞其道。

    ‧歧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兩實相逢,眾人肉堅。

    ‧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 正氣 vs  邪氣

    正正

  • 正氣 vs  邪氣

  • 正氣 vs  邪氣

    《黃帝內經.靈樞經水》

    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

  • 疾病的傳變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

    ‧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故皮膚痛。

    ‧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

    ‧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洒淅喜驚。

    ‧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

    ‧留而不去,傳舍於伏衝之脈,在伏衝之時,體重身痛。

  • 疾病的傳變

    ‧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

    ‧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

    ‧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衝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

  • 奇邪淫溢,不可勝數!

  • 學醫三年,便謂天下無可治之病。行醫三年,始信世間無可用之方!

    孫思邈

  • 「醫」之年終考核

    •《周禮‧天官》篇:

    –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

    –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

    –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

    –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 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

    –……。

    –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

  •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 疾病 = 病因 X 病位 X 病性 X 病勢

    28   X 228 X 26 X 22

    2.8 X 1014

  • 如何進行多元變數分析

  • 平人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 +-

    +-

  • 症狀表現年齡職業家族史過去病史個人史

    望診

    聞診

    問診

    切診

    疲倦寒熱汗

    胃口排便睡眠

    中醫師的專業測量

  • 治療目標:平衡各臟腑的陰陽偏衰

  • 在這堂課裡,我要瞭解……•中醫生理學在中醫整體課程中之角色•學習中醫生理學之目的•中醫生理學課程之結構:形、精、氣、神

  • 知常是達變的前提和基礎,不知常則不足以達變。

    知常達變

  • 典籍課程結構改革

    人形骨度

    氣血津液

    藏象經絡

    病因病機

    病證診斷

    治法治方

    臨床應用

    導論醫史

    生理養生

    環境病因

    病理診斷

    方藥針灸

    臨床各科

  • 中醫現代課程結構

    中醫診斷學

  • 中醫生理學:課程目標

    ‧引導學生瞭解:

    –中醫生理學的基礎理論特點

    –及其在臨床醫療應用和學術研究的現況

    –為學習其他中醫學課程奠定基礎

  • 中醫生理學:課程內容

    週數 授課內容 週數 授課內容

    1 課程介紹:結構與綜論 10 中醫生理學:五臟(一)

    2 中醫生命觀的形成 11 中醫生理學:五臟(二)

    3 中醫胚胎學:始生 12 中醫生理學:六腑

    4 中醫解剖學:人形骨度 13 中醫生理學:奇恆之腑

    5 中醫解剖學:經絡系統(一)—正經 14 中醫生理學:精氣

    6 中醫解剖學:經絡系統(二)—正經 15 中醫生理學:五神

    7 中醫解剖學:經絡系統(三)—奇經 16 體質的基本概念、形成與分類

    8 中醫解剖學:經絡系統(四)—經筋 17 體質學說的應用與現代研究

    9 期中考 18 期末考

  • 上課及評量方式

    • 上課方式:– 初期以大堂授課為主– 在授課當週週三下班前,將講義或授課大綱上傳至數位學習系統• 未選修而欲索講義者,可洽中醫部辦公室(#88203)– 課後約兩週將授課影片上傳至三總之YouTube– 中長期建立網路教學與翻轉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出席狀況(20%)/筆試(40%)/學習心得報告(40%)

  • 在這堂課裡,我要瞭解……•中醫生理學在中醫整體課程中之角色•學習中醫生理學之目的•中醫生理學課程之結構:形、精、氣、神

  • 醫生每天做什麼事呢?

  • 對象是誰?

  • 現在沒車,我們闖一下紅燈吧…..

  • 是「亡先生」嗎?

  • 還是「存先生」?

  • 為什麼選擇「存先生」?

    Why Me ?

  • 什麼是「生命」呢?

  • 中醫又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呢?

  • 「中」醫

  • 我算不算具有生命呢?

    出處:《棋靈王》

  • 那我弟弟哩?出處:《鋼之鍊金術師》

  • 「生命」的第一個條件—形

  • 形—中醫解剖

    人體是由質能填充出來的,所以形體上的分類,與從物理的角度觀察有很重要的相關性。

    中醫圖譜中的人←→西醫解剖圖

    古代祭天儀式中,臟腑的排列方式是由巫醫決定的,左右位置和五行有關,是根據臟腑之間生物能的特點去做部位的安排。

  • 形—五體 筋:是所有體內筋膜韌帶的組織,連接骨與肉的組織。

    脈:《內經》提到「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指的是身體內傳遞水穀精氣的管狀組織。包括動、靜脈和淋巴管。

    肉:指的是一般肌肉組織,如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皮:指的是人體和外界的隔開的介面,包括皮膚、呼吸道上皮、部分消化道上皮。

    骨:指的是所有支持性結構。(人的心臟、猪的心都具有先天上決定的支持性纖維組織構成的骨骼系統)

  • 剛出生的小麥兜

    「成形」的大麥兜

    萎縮中的老麥兜

    形是由「精氣」填充而成的

  • 「生命」的第二個條件—精

  • 精—精、血、營、津、液 這五項是中醫所有質量基礎的來源。

    《內經》:「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輸於肺。」所以營出於中焦而到肺,從肺開始進入十二經絡營衛偕行,這是營氣的運送。走在脈內的為營,脈外的稱衛,所以營就是水穀之精。

    營到肺脈之處部分變化而赤變成血,所以從肺脈開始,脈裡就具備了營和血。

    中醫常營血並稱,因為血是從營化生出來的,之後就送到身體各處。

  • 精—精、血、營、津、液 津和液是生理運作的產物,水穀中的水進入身體後

    在經脈三焦中運送,所以《難經》說:三焦是「水穀之道路,原氣之別使。」

    淚、汗、涎、涕、唾,這些可經過經絡運送而出的都為「津」。

    例如:營氣被送到皮毛腠理,此時衛氣把營氣外推,水分跑出來就稱為「汗」。→嚎啕大哭的小寶寶!

    「液」在骨空之間(空指的是孔竅、孔隙),如腦脊髓液、骨關節液,具有滋潤、潤滑身體的功用。

  • 「生命」的第三個條件—氣

  • 氣 先天原氣:出生前就具備的。(腎)

    呼吸精氣:來自出生後,開始呼吸。(肺)

    水穀精氣:來自出生後,開始吃東西。(脾)

    以上三者加在一起,合稱「元氣」是身體所有能量的來源。

  • 「生命」的第四個條件—神

  • 神的「本體」 魂:「隨神往來謂之魂」歸於肝,是辨別力,可以辨識訊號。

    神:「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歸於心,是一種感覺的能力。沒有感覺則兩眼無神。

    意:歸於脾,是思考力,感覺之後辨別,辨別之後思考,思考之後才能執行。

    魄:「並精出入謂之魄」歸於肺,是執行力。當精不足的時候,想熬夜也沒辦法,因為執行力是「並精出入」的,沒有體力是無法執行的。而精是由水穀精氣而來的。

    志:歸於腎,有了執行力還要堅持下去,是一種堅持力。為何不能堅持,因為先天精氣不足。

  • 神的「過程」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任是接收訊號,是心的作用。

    「心之所憶謂之意」接受訊號之後,要去辨別,用從前記憶中的東西做比較。

    「意之所存謂之志」存入訊號的意義叫做志。

    「因志存變謂之思」根據存入的訊號以考量現在的狀況,做一個變化,叫做思。

    「思之遠慕謂之慮」用思做一個長遠的計畫叫做慮。

    「因慮處物謂之智」根據慮得結果來處理事情,叫做智。

  • 讓我們用兩個簡單的例子來看看「神」運作的過程

  • 用特特特慢鏡頭追蹤由眼到心的過程

  • 出處:《矢與自以為是的豬》

  • 出處:《矢與自以為是的豬》

  • 出處:《矢與自以為是的豬》

  • 出處:《矢與自以為是的豬》

  • 再次用特特特慢鏡頭追蹤由眼到心的過程

  • 出處:《矢與自以為是的豬》

  • 出處:《矢與自以為是的豬》

  • 出處:《矢與自以為是的豬》

  • 出處:《矢與自以為是的豬》

  • 出處:《矢與自以為是的豬》

  • 出處:《矢與自以為是的豬》

  • 出處:《矢與自以為是的豬》

  • 神的「反應」

    怒、喜、思、悲、恐,或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情緒只是五神變動之後的反應結果,七情本身不是病因,引起七情變化的才是病因。生氣不是病因,引起生氣的原因不去除,隨時都可能生氣。

    五神在出生前就有記載,是上一輩子的紀錄,這一輩子又會加強。所以有人說幾世的輪迴都一樣,因為從來不曾改變過。

  • 親愛的,妳真是我的○○寶貝!

  • Because you make me ○○顛倒!

  • Take Home Messages

  • 生命:「合令」

    形—結構

    精—質量—陰

    氣—能量—陽

    神—控制(自控系統)

  • 充滿趣味的學習過程!

    ︵ ︵

  • 生命旅途

    昔在黃帝,

    生而神靈,

    幼而徇齊,

    長而敦敏,

    成而登天。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 黃帝與其徒之對話!

    ︵ ︵

  • 《素問‧著至教論》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

    ‧雷公對曰:

    –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

    –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衡,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

  • 《素問‧著至教論》

    ‧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

    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

    生命中隨時隨地都可學習!

  •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