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005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 李文良 ** 論文旨在重建1895年清日臺灣統治政權轉換之際,大嵙崁(今桃園市大溪)地方的社 會運作,及其與外部世界的互動變化過程,藉此反思現行的「武裝抗日運動史」研 究,並嘗試觀察清朝國家對於臺灣社會的意義。結論認為:71216日發生的大嵙崁 戰役,是6月下旬北臺灣社會抗日氛圍轉變的結果,同時也影響了日軍接下來往南推進 佔領過程中所採行的「無差別殺戮」政策。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論文原初構想曾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與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合辦的「乙未戰爭與客家學術研討會」上發表,其 修改與田野調查則獲得「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項目編號RG045-P-14)」的資助,特此致謝。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來稿日期:2015831日;2015109日通過刊登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社會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專題論文

005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

李文良**

摘 要

論文旨在重建1895年清日臺灣統治政權轉換之際,大嵙崁(今桃園市大溪)地方的社

會運作,及其與外部世界的互動變化過程,藉此反思現行的「武裝抗日運動史」研

究,並嘗試觀察清朝國家對於臺灣社會的意義。結論認為:7月12至16日發生的大嵙崁

戰役,是6月下旬北臺灣社會抗日氛圍轉變的結果,同時也影響了日軍接下來往南推進

佔領過程中所採行的「無差別殺戮」政策。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 論文原初構想曾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與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合辦的「乙未戰爭與客家學術研討會」上發表,其

修改與田野調查則獲得「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項目編號RG045-P-14)」的資助,特此致謝。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來稿日期:2015年8月31日;2015年10月9日通過刊登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社會

Page 2: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十期006

一、前言

1895年7月12日至16日之間發生的大嵙崁戰役,一方面是6月下旬北臺灣社會抗日

氛圍轉變的結果,同時也是總督府接下來在中南部佔領過程中施行「無差別殺戮(格

殺勿論)」策略的關鍵戰役。因此,本文選擇以大嵙崁(文獻亦寫作「大姑陷」,約

為今桃園市大溪,特別是大漢溪以東至慈湖一帶)作為研究個案,先利用現存檔案史

料重建該地在政權轉換期間的歷史經過,再藉以探討臺灣社會以及日本軍方在領臺之

初的互動狀態。

本文的具體問題有以下二項:第一,大嵙崁地方社會在那一個時間點,對領臺的

日軍採行武裝抵抗行動?筆者希望可以藉此把握所謂的「武裝抗日」或「鄉土保衛

戰」之實態。第二,對於臺灣社會來說,1895年的政權轉換,其實也是長期以來一直

存在或許不怎麼清晰的清帝國,突然從百姓的實際生活或者心理上消失。乙未戰爭期

間的大嵙崁戰役因此也可以讓我們觀察:當國家不在的時候,或者社會陷於混亂失序

的情況下,地方社會究竟處於怎樣的狀態?地域社會中的那些人會想或被推出來恢

復、維持社會秩序?他們用怎樣的辦法來恢復秩序,結果又是什麼?換言之,大嵙崁

戰役也可以讓我們進一步思考:清代的國家對於社會到底具有怎樣的意義之問題。

「武裝抗日運動史研究(1895-1902)」一直是臺灣史的核心課題,累積了龐大

的研究成果。早期的研究受到戰後臺灣政治氛圍的影響,常立基於民族主義立場來詮

釋,在突顯日軍以優勢武力殘酷屠殺的同時,也強調臺灣住民普遍且積極的集體抵抗

行為。晚近研究中值得注意的趨勢之一是,將事件與人物重新回歸其所存在的時空環

境,從地方社會的立場來解說行動者選擇抵抗與否的動機。1 本文亦將承續此一脈絡。

歷史研究需紮根於史料,且最好能以對立雙方的史料來相互檢證。然而,就筆者

管見,現存日清政權轉換之際大嵙崁社會的同時代漢文文獻,只有當時也曾組織義民

1 武裝抗日運動史之研究成果頗多,本文不一一詳介,讀者可參閱:黃昭堂著,廖為智中譯,《台灣民主國之研

究》(臺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中譯,《日本統治下的台

灣》(臺北:玉山社,2005);陳怡宏,〈忠誠和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臺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

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吳密察,〈甲午戰爭、乙未之役研究的回顧與展

望〉,收入財團法人李登輝基金會編輯,《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與台灣變局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財團法

人李登輝基金會,2015),頁16-83。

Page 3: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專題論文

007

抵抗日軍的彰化鄉紳吳德功,在其所著的〈讓臺記〉中,有一小段話曾稍微提及大嵙

崁殘留清軍將領余清勝,在日軍發動大嵙崁戰役時的角色。因此,本文在重建政權轉

換之初大嵙崁的情況時,不得不完全仰賴日文資料,包括臺灣總督府的行政文書以及

實際從事征臺戰役的近衛師團之戰鬥詳報、軍醫部報告以及戰史等官方檔案。即使有

類似清代傳統方志的《大溪誌》,也是在日治末期由日人主導完成。2 換言之,本文

在資料的使用上難免會讓讀者有偏頗之感,但因為同時代臺灣方面的漢文史料確實極

為缺乏,田野調查也難以獲致足夠有效的訊息,只能期待日後有更多的史料出土來彌

補此一缺憾。

二、政權轉換前夕的大嵙崁社會

大嵙崁位居北臺灣最大河川淡水河主要支流大漢溪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關鍵位置

上。在近代公路系統尚未完備以前,河川通常也是平原進出山區的重要通道。作為山

區和平原物產流通重要據點的大嵙崁,因其優越的地理區位,在開發不久之後便成為

北部沿山地帶重要的商業市街。19世紀晚期在臺北的外商,大都會在大嵙崁設置分

店,如英國的魯麟洋行、德國的公泰洋行、西班牙的瑞記洋行等等。除此之外,以致

和、英芳、鴻隆、太和、廣合、中和等大商行為始,華僑茶商大小合計也有三、四百

家左右,這些商館主要從事附近山區生產的茶葉、樟腦等山林產物之收購。3 根據大

正元年(1912)的調查,大嵙崁街的住民總共有1,305戶、5,365人,是桃園地區重要的

商業市街之一。4

大嵙崁的對外交通也相當便利。首先,大漢溪具有水運功能,小型帆船在人力拉

牽的協助下,自臺北萬華至大嵙崁大約需要兩天的時間,順流而下則僅半天時間即可

2 吳德功,〈讓臺記〉,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割臺三記》,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5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1959),頁47-48。

3 富永豐,《大溪誌》(新竹:大溪郡役所,1944),頁134-135。

4〈桃園廳大嵙崁街市區改正認可〉《臺灣總督府及其附屬機構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12),

02079冊4案。以下簡稱《公文類纂》,並略去檔案館藏所在地及館藏地。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社會

Page 4: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十期008

抵達臺北,5 沿途均可通行載重10至20石左右的紅頭船。6 儘管由大嵙崁往北經三角湧

(今新北市三峽)至臺北之間山巒重疊,直到19世紀晚期仍未曾修築道路,行走頗為

困難,但由大嵙崁越溪往西北走路約2.5小時,即可抵達今天的桃園市(當時稱為桃

仔園街)。7 據明治28年(1895)的記載:「沿途平坦,路寬約1.5公尺,兩側皆植有

榕樹,行走相當容易」。8 因此之故,日本領臺初期從臺北到大嵙崁視察、旅行的官

員,除非有特定的視察路線,一般不會選擇經三角湧的陸路往南,而是沿著火車路線

至桃園,再由桃園往東南方步行至大漢溪邊,然後轉乘小船過河至對岸,進入大嵙崁

市街。是以大部分日人第一眼看到的大嵙崁街影像是:位在斷崖之上、易守難攻的重

要戰略據點。

大嵙崁市街往東不遠,有一個大約80公尺高的河階。經過河階再往東走1個小時,

即可以抵達當時的番界三層莊、草嶺一帶(今桃園大溪區頭寮、慈湖一帶),「該莊

是從大嵙崁通往蕃地最後的村落,背後以險峻的草嶺山作為和生蕃間的地界」。9 作

為最接近番地的漢人聚落三層莊,是在19世紀的20年代由板橋林家和當地的幾個家

族,投資經營開發。經過70年左右的開發經營,在19世紀末期已經順利建立了頭寮、

三層、尾寮三個主要的聚落,並有多處的陴塘、水圳等灌溉系統,供應水田以及民生

用水,農業生產穩定。三層莊田園的生產剩餘,除了供作投資經營者的報酬外,也可

以支撐這些投資經營者在山的稜線上,設置幾座的隘寮,並雇用隘丁,以防備來自山

區住民的出草威脅,維護墾區的社會安全。10

5 木村達編,《近衛師團軍醫部征臺衛生彙報》(東京:近衛師團軍醫部,1896),頁46。

6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頁35。

7 木村達編,《近衛師團軍醫部征臺衛生彙報》,頁48。明治28年9月2日,總督府官員為了和大嵙崁地方的生番

見面,在臺北搭乘12:30分的火車出發,於14:00抵達桃仔園。14:30自桃仔園出發,於17:00左右抵達大嵙

崁。〈大嵙崁生蕃會見臺北縣知事報告〉《公文類纂》(1895),00035冊07案。

8 木村達編,《近衛師團軍醫部征臺衛生彙報》,頁48。

9 9月8日,總督府官員為了和大嵙崁地方的生番見面,一行人在軍隊的保護下,於早晨10點出發,正午以前即抵達

三層莊。〈大嵙崁生蕃會見臺北縣知事報告〉,《公文類纂》(1895),00035冊07案。

10 關於清代大嵙崁之拓墾發展,可參閱黃富三,〈板橋林本源家族與清代北臺山區的發展〉,《臺灣史研究》2卷1期,(1995,臺北),頁5-49;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李文良,〈三層埔的土地拓殖過程與業主權取得:一個隘墾區的拓殖史研究(1790-1925)〉,《臺灣開發史論

文集》(臺北:國史館,1997),頁217-262。

Page 5: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專題論文

009

晚清在國家力量的支持下,漢人的拓殖勢力越過了漢番邊界的牛角隴山,進入湳

仔(大溪區湳子溝)一帶伐木、製腦以及拓墾。光緒12年(1886),劉銘傳裁撤民

隘,新編成隘勇營,駐防內山,以防備山區住民。大嵙崁地方最後一任隘勇營領導人

是總兵余清勝,他以統領的身份負責這項工作。11 值得注意的是,統領營是設在大嵙

崁街,低階的軍官以及士兵才在前線的山區駐紮防守。12 相關文獻也證明,余清勝攜

帶眷屬來臺就任,住在大嵙崁街上。市街上商業活潑,也沒有戰爭的氣息,清代大嵙

崁地方的行政官廳也都位在市街上,這些人彼此之間以及地方士紳有著一定的文化交

流。(表1)

11 余清勝之生平、經歷,目前缺乏史料可供說明。根據日本人的調查,余清勝自光緒18年(1892)起在大嵙崁擔

任隘勇統領。在此之前的隘勇統領是鄭有勤(1886-1889)、陳羅(1889)、林朝棟(1889-1892)。〈各地戰

鬥及情況報告〉,《公文類纂》(1895),00041冊7案;〈大嵙崁地方巡迴有田技師復命書〉,《公文類纂》

(1897),04519冊2案。

12 林朝棟在卓蘭、大湖地區也是如此,林朝棟的據點在大湖,低階軍官及士兵在山區。

圖1 大嵙崁及周邊地圖

資料來源:筆者繪製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社會

Page 6: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十期010

表1 晚清大嵙崁的地方行政機構

名 稱 負責人 地 點

撫墾局 陸自睦 李金興宅

磺腦局 史□□ 張人龍宅

統領營 余清勝 城內(後移至李傳亮宅)

地保 黃尚山

三快出張所 李阿固 廖心興宅

資料來源:富永豐,《大溪誌》(新竹:大溪郡役所,1944)

1895年臺灣割讓成為事實後,清廷曾親自下令軍隊返回,沒有離開山區的殘餘兵

員也因為餉銀不繼,而竄入了大嵙崁市街,這帶來社會秩序的混亂。雖然我們目前無

法確知,余清勝在割臺之後手下還有多少兵員,但從相關史料研判最多應該只有一百

人左右。畢竟缺乏官府的力量支撐,作為外地人的余清勝較難從大嵙崁籌得餉銀,以

維持軍隊原有的規模。不過,因為留下來的士兵有一大部份是余清勝自己的親兵,對

余氏本人有較高的忠誠度,這讓余清勝在清政權崩潰之後依然在大嵙崁保有一定主導

力量,日常生活起居尚能維持作為地方軍事要員的威儀。例如,即使到了六月中旬和

日軍會面的場合,日方的紀錄中還記載著,余清勝整肅儀容、穿著正式禮服,在親信

的簇擁下出現。13 只是清政府在割臺後已從臺灣撤離,即使余清勝及其部屬依然還在

大嵙崁也受到尊重,但比起清代還是有一些不同,他和地方士紳之間的關係也隨著時

間的流逝而逐漸產生了變化。

三 安民局的成立及其動向(6月7日至6月18日)

清日政權轉換之際,首先在大嵙崁成立且有資料可查的地方團體,是一個被稱為「安民

局」的組織。日本時代編纂的鄉土資料《大溪誌》有一段關於安民局成立過程的生動記載: 14

13 枠本乙吉編著,《臺灣懷古錄》(臺北:枠本乙吉,1920),頁115。

14 富永豐,《大溪誌》,頁104。

Page 7: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專題論文

011

由於唐景崧失敗遁竄回國,民心紛亂,匪徒恣意公然掠奪,百姓因此不得安

居。廖運潘、江次包、江國輝以及呂建邦等人,遂聚會於福仁宮,設立安民

局。並且籌募資金、雇用勇士,由簡玉和指揮,以維護地方的安寧。此時,正

好清政府為防備山地住民的屯兵解散,其隊長潘運來以及南崁駐兵統領余清

勝,也撤兵回到大嵙崁,俱與之謀議,各自召集舊屬,共同努力鎮壓匪徒。

廖、江、簡、呂都是大嵙崁街的大姓,早在19世紀初就曾共同投資參與市街的商

店起造以及周邊荒野的土地開發,累積了一定的財富和聲望。這些家族在大嵙崁的社

會地位,明顯地展現在街上最重要的一座廟宇——福仁宮——之祭祀活動。主祀開漳

聖王的福仁宮,是由街內的九大姓再加上其它所謂的雜姓組成十大公號,輪值主辦每

年在2月份舉行的主要祭典。這十大公號分別是:雜姓金漳盛、李姓金德興、江姓昌興

季、林姓金福昌、簡姓福漳隆、張廖姓福仁昌、黃姓永漳安、呂姓金漳利、王游姓金

閩安、陳姓金漳福等。廟宇祭祀是傳統漢人社會最重要的例行性公共活動,一般是由

地域社會內具有高度聲望和財富的家族來負責。主導祭典一方面反映了該家族在地域

內既有的社經地位,另一方面祭典儀式的進行也會強化家族的社會支配地位。15 福仁

宮的祭典輪值順序充分反映了大嵙崁地方是由幾個地方家族共同支配的型態。

根據當地廖姓家族一位重要文人,在明治42年(1909)編寫的一份調查報告:江

國輝以及廖運潘分別在光緒3年(1877)和18年(1892)進入武學。16 在日本領臺初期

許多大嵙崁地方呈報總督府的稟文中,廖運潘、呂建邦等人都曾自稱為「紳士」,和

地方公職人員並列。看來,即使已歷經清朝二百餘年的統治,經濟活動和文化交流都

還算是活潑的大嵙崁,只要在地方的府、縣學擁有身份,就可以被視為士紳,參與地

方社會事務的運作。他們往往在社會發生動亂的關鍵時刻,受到社會支持而出面主導

地方政局。

安民局基本上是由一位「局長」綜攬全局,局長之下有數位隊長分別防守各自的

責任區域。根據曾親身參與安民局籌組工作的呂建邦後來的回憶,「局長」是由廖運

15 陳世榮,〈近代大嵙崁的菁英家族與地方公廟:以李家與福仁宮為中心〉《民俗曲藝》138期,(2002,臺

北),頁239-278。

16 廖希珍,〈大嵙崁沿革誌〉。轉引自江宏一主持,《大溪鎮老城區歷史資源調查計劃》(臺北:財團法人國家

文化藝術基金會,1999)。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社會

Page 8: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十期012

潘擔任,江國輝則任「烏塗窟方面防衛隊長」;17 另外也有資料提及,簡玉和也負責

了其中的一個責任區。18 這意味著,「安民局」是由大嵙崁地方士紳主導。晚清為防

備山地住民而整備的隘勇以及屯軍,雖然也參與維護地方治安的工作,但多少有點被

視為傭兵、客卿的意味。其原因可能是和清政府組織撤離後、地方團體運作的資金來

源有關。除非余清勝和潘運來依然維持完整的兵力,進行軍事統治並抽取稅收,否則

就得仰賴地方士紳對於社會的資金動員。雖然安民局的運作經費及其取得方式,目前

缺乏詳細資料可供說明,但可以確定是由地方士紳主導,並向街庄住民募集「義捐

金」。19 這段記錄至少可以說明,儘管當時的大嵙崁是由地方士紳所主導,但地方士

紳或軍隊領導人並非是以清代地方政府姿態,依據稅收帳冊徵收田賦或釐金。20

安民局的資金籌募方式除了和組織成員的出身有關外,也和他們初期的控制區域

局限於市街有關。依據板橋林家管事林克成,在領臺當年8月17日向總督府呈報林家各

地租館收藏軍火器械清冊的檔案:林家的「大嵙崁租館:此館原存軍火,已被火燒,

現在無存」,「大嵙崁附近之三層租館、溪洲租館,茲被土匪佔據,器物搶去甚多,

其租館中的軍火諒必有失」。21 這顯示安民局實際維護的區域以大嵙崁市街為主,頂

多再加上周邊的幾個村庄。西邊在大嵙崁溪以西的桃園臺地、東側近山的三層庄、北

邊的烏塗庫地方,都不是穩定的控制區。控制力無法及於鄉村地帶,為其提供保護,

自然也難以掌控地方的田賦。

6月7日,總督府才剛進駐臺北城不久,安民局就派遣代表攜帶信件抵達臺北和新

政府展開接觸。根據呂建邦後來的回憶表示,當時為安民局派遣到臺北的人是「懂得

中國北京官話的賣卜師李銘鍾以及製腦業者黃同」。22 這樣的人確實很能反映作為山

17 美島邦彥,〈呂建邦氏より聽取せる領臺當時皇軍入街前後の街況〉,收入富永豐,《大溪誌》,頁146。

18 富永豐,《大溪誌》,頁104。

19 明清江南的一些城市,是由住民維護城市治安,其方式是居民付出勞役,自行巡邏,或按戶收取經費、聘用人員。

但是清代臺灣市街的情況到底如何,目前並不清楚。夫馬進,〈晚明杭州的城市改革與民變〉,收入Linda Cooke Johnson編,成一農譯,《帝國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頁60-96。

20 這和劉永福、唐景崧等原清代官員採用的方式不同。唐、劉等人基本上還是利用清政府的那一套架構和辦法:發

行郵票、有價證券,抽收釐金、田賦。

21〈兵器彈藥扱取方ニ關シ土人(林克成)稟請臺北縣進達〉,《公文類纂》(1895),00033冊8案。

22 美島邦彥,〈呂建邦氏より聽取せる領臺當時皇軍入街前後の街況〉,收入富永豐,《大溪誌》,頁145。

Page 9: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專題論文

013

林產物交易中心的大嵙崁之商業性格。23 雖然有關此次會面經過的原始檔案,目前尚

未發現,24 但《日清戰爭實記》收錄有一封以余清勝作為第一人稱而寫的稟文,應是

當時安民局上呈總督府之書信。25

大清統帶臺北大嵙崁隘勇屯兵等營、頭品頂戴、記名總兵、清勇巴圖魯余清

勝,謹稟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閣下,為稟請事。竊以總兵於光緒二十年奉

臺巡撫憲唐札委,統帶隘勇屯兵等營,駐防大嵙崁內山一帶。其地向係生蕃所

踞,自光緒十五年前巡撫憲劉始行剿撫開墾,而農切[商]腦務田[由]此肇

與[興]。但四面俱係崇山峻嶺,時有生蕃出沒於深林密叢中,殺斃生民,為

禍最烈。故設重兵鎮守,分紮各處碉堡,袤延百數十里,以資防範。總兵自奉

委以來,嚴加巡防,四境頗稱安謐。今既以全臺卑[俾]與貴大國,自應仰體

我朝講信修睦之至意,豈敢觀望違抗,有所希冀。至應如何遣散安頓,乃撫憲

竟無隻字示知。一旦委去,陷總兵於荊棘之中。欲速行遣散,恐生蕃乘機出

草,酷虐生靈。欲暫行駐守,迫於月餉無出且號令不行。群思解體。總兵始終

以保民為心,值此計出萬難,仰懇貴大國軫念瘡痍,速派大員前來,以安民

心,使土匪游勇,不致恣行劫槍[搶],而市民得以安堵無虞也。總兵久歷戎

行,日擬退休,貴大國既撫有此土,自有專營,未便久羈,但所部勇丁,半屬

招募,賞給船隻,帶同內渡,庶軍士還家,舟車有賴。素仰義聲,愛民如子,

故冒昧呈請。是否有當,伏乞天裁,迅賜批示遵行,深為德便。須至稟者。

大清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十九日

稍後為新政府派遣參與大嵙崁偵察行動,並成為余清勝在日方主要接觸窗口的近衛師

團翻譯官吉野利喜馬,後來也曾把這一段接觸經過寫成一篇文章,名為〈大嵙崁余清

23 吉野利喜馬的說法是:余將軍派遣來臺北的「使者」是一位姓李的「什長」。吉野利喜馬,《靖臺の宮》(臺

北:吉野利喜馬,1926增訂改題),頁105。

24 目前最接近的一手史料是總督府派遣參謀步兵少佐松川敏胤,從臺北發給暫紮於基隆的總督府參謀長大島久直少將

的幾通電報。〈各地戰鬥及情況報告〉,《公文類纂》(1895),00041冊7案。

25〈總兵余清勝の歸順〉,《日清戰爭實記》第32編(東京:博文堂,1895),頁15-17。文中曾提及余清勝「年

齡六十五歲,為溫良篤實之君子」。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社會

Page 10: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十期014

勝將軍降參記〉,同樣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史料。26 吉野在文章中也提及,余清勝主

要是建議日軍儘早派遣軍隊前來大嵙崁,接替防備山區原住民的工作,以便他可以放

心卸下職務,返回大陸的故鄉。

總督府接獲余清勝的信件後,感到「半信半疑」,認為有進一步確定的必要。6月

11日,臺灣總督府在近衛師團司令部移紮臺北城後,決定派兵前往偵察。總督府對騎

兵大隊長下達命令,要求偵察大嵙崁,其所聲明的派遣動機是:「大嵙崁有清將金清

勝[余清勝],原本負責鎮壓土蕃,因為臺灣割讓給日本之際,清朝的巡撫並沒有正

式告知去留,目前不知應該如何行動,故上書總督府,請示處置方針,以致於有此派

遣騎兵偵察之事」。此次派遣的偵察隊在總督府官方的文書中被稱為:「大姑陷偵察

隊騎兵小隊」。 27

6月12日清晨5點,由田中中尉所率領、有28名成員的「大姑陷偵察隊騎兵小

隊」,從臺北城出發。偵察隊在通過淡水橋後,經海山口、龜山崙嶺,很快便抵達

桃仔園街。之後轉往東走約三里多,到達大嵙崁溪左岸的高地。吉野利喜馬生動地描

述了他當時遠望大嵙崁街的情景:「對岸聚集了相當多的人,其中也混雜了小孩跟女

人,因為看不到持有武器者,判斷沒有敵兵,因此便從高地下來,首先由三匹馬搭了

渡船到對岸」。接下來雙方初次會面的場合:「有數位紳士,儀容端莊,遞交名片,

表達歡迎之意。等到全部的人都渡過了河,便整隊進入市街」。吉野利喜馬更記載了

當時大嵙崁街民對於日軍的好奇:「因為近衛騎兵的服裝是紅色的肋骨、紅色的帽子

以及紅色的短褲等美麗之軍裝,在偏好紅色的本島人眼中顯現出英勇強壯,廟的門前

聚集了男女老幼,爭相觀賞」。騎兵偵察隊當晚夜宿在當地士紳事先安排的廟宇中。

26 吉野利喜馬的文章曾先後刊登在《臺灣懷古錄》以及《大溪誌》。吉野利喜馬,1857年生,九州長崎市人,東

京外國語大學漢語學科畢業。1895年1月10日,受聘陸軍省雇員,擔任翻譯官;3月28日,由大本營改隸近衛師

團;7月23日,因政府規定「凡以陸軍省雇員身份由大本營派遣至臺灣者,改為臺灣總督府雇員」。臺灣平定

後,曾先後在總督府民政局以及臺中縣任官。〈勳八等吉野利喜馬、相浦丈一郎臺中縣事務ヲ囑託ス一ケ月七

拾五圓〉,《公文類纂》(1897),00200冊13案;〈吉野利喜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事務ヲ囑託ス〉《臺灣總

督府及其附屬機構公文類纂》(1902),00795冊55案。

27 近衛騎兵大隊長ヘ訓令:「一、大姑陷ニ清兵アリ專ラ土番ニ對シテ臺北地方ヲ掩護スルモノニシテ敢テ我軍

ニ抵抗セサルモノノ如シ。二、明十二日其隊ノ一小隊ヲ大姑陷方向ニ派遣シ臺北ヨリ大姑陷ニ通スル道路並

ニ該地ノ狀況ヲ偵察スヘシ。馬裝ハ成ヘク輕裝ニ為シ勉テ數日ノ糧秣ヲ攜行セシムルヲ要ス。」木村達編,

《近衛師團軍醫部征臺衛生彙報》,頁133-134。

Page 11: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專題論文

015

28 日臺雙方首次會面的氣氛看來極為和諧平穩。總督府派遣參謀步兵少佐松川敏胤,

稍後在給參謀長大島少將的偵察報告電報中也表示:「大嵙崁並無敵軍,人民表現出

高度出友善的態度」。29

6月13日早晨,穿著正式禮服的總兵余清勝,帶著數位隨從,威儀端正,在地方士

紳的陪同下,來到日軍宿營地點。余總兵在短暫寒暄之後,便談及大嵙崁地方的民情

現狀,並將先前上呈總督府之書信內容復述一遍。余清勝更向日軍代表提出大嵙崁軍

隊駐防圖、砲壘布置圖、屯兵隘勇配置圖以及屯兵隘勇名簿、軍械彈藥清冊等資料,

希望騎兵隊立即接手地方防務。然而,因為騎兵隊此行接受的指令僅止於偵察地方虛

實,並不包括長期的地方守備任務;騎兵隊長只好委婉向余清勝表示,一時之間仍無

法由他們接手,必須回到臺北請示上級後,才得以決定未來方針。騎兵隊長也邀請余

清勝等人隨同他們回到臺北。30

據吉野利喜馬表示:余清勝對於日方要求一同回到臺北的建議,並未多加思索,

立即應允;然在場的地方士紳代表們,卻顯現出疑慮的姿態。當天晚上,大嵙崁街士

紳呂建邦、廖運潘、李家充、江國輝、黃同、李颺、邱綽雲等七位做東,宴請來崁視

察的日軍。31

14日清晨,在日方的要求之下,余清勝只帶數位親兵,便隨偵察隊到臺北城。翌

日,在隨從人員的帶領下進入總督府,由參謀長大島少將親自接見款待。32 隨後,余

氏一行人在6月18日返回大嵙崁。這是大嵙崁地方鄉紳首次和日方的接觸經過。

從安民局的成立及其與日軍初期的接觸看來,自清軍撤離以至6月中旬期間,大嵙

崁地方並不是一開始就對新政權抱持著堅決武裝抵抗的姿態。由地方士紳和軍事領袖

組成的安民局,曾經主動試圖和新政權建立穩定和平的關係。值得注意的情況是,日

28 枠本乙吉編著,《臺灣懷古錄》,頁115。

29〈各地戰鬥及情況報告〉《公文類纂》(1895),00041冊7案。

30《臺灣懷古錄》,頁117。余清勝當時移交給日方的檔冊,目前尚未在臺灣總督府檔案找到,有可能已經佚失,

或者是保存在日本軍方的檔案中。

31 吉野利喜馬,《靖臺の宮》,頁106。至於雙方如何看待對方,特別是大嵙崁街的士紳們,目前缺乏資料可供進

一步說明。

32 吉野利喜馬,《靖臺の宮》,頁106。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社會

Page 12: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十期016

軍此時對於北臺灣的佔領接收也懷抱著樂觀的態度。6月17日,臺灣總督府在臺北城舉

行「始政典禮」,同一天更決定領臺的作戰方針:北部地方由近衛師團第1次輸送部隊

負責完成佔領接收即可,第2次輸送部隊抵達基隆後,即由海路直接前往南部,佔領臺

南、鳳山。33 翌日,總督府為了明瞭新竹、臺北間的社會狀況,並確保其間的鐵路運

輸與通信,編成一支先遣部隊,由步兵大佐坂井重季率領,由臺北往新竹推進。被稱

為「坂井枝隊」或「新竹枝隊」的日軍,沿鐵道一路往南挺進,於20日抵達中壢。枝

隊在給師團司令部的報告中宣稱:「自出發至今,沿途並未遭受攻擊」。34 類似的情

況也出現在北臺灣後來最嚴重的抗日區域——臺北盆地東南緣地區。6月25日,總督樺

山資紀命令防守臺北的近衛師團以及宜蘭守備隊,分別從臺北、宜蘭道路的兩端往山

區偵察,以掌握臺北東南緣山區的社會情況。27日,兩路的偵察隊在虎尾寮潭(今新

北市坪林區虎寮潭)會師,結果「各斥候均沒有遇到賊兵」。35 日軍因此也樂觀地認

為:北臺灣「賊情雖然甚不穩定,但似乎不需太多的兵力便可將之平定。臺北附近的

住民也普遍表現出恭順之意,北部之平定看來指日可待」。36

四 、抗日氛圍的顯現化(6月20至7月1日)

北臺灣社會對於新政府的態度大概在6月20日左右有了明顯的變化,一方面是武裝

抵抗運動的次數與區域明顯增加,另一方面則是「土匪」即將襲擊臺北城的謠言頻繁

出現,造成人心慌亂。

這些在北臺灣廣泛流傳的臺灣武裝民兵據點,沿山地帶包括大嵙崁是其中的重點

之一。例如,6月23日,「臺北城內流言百出,或言艋舺街將在本夜燒毀,或說明天將

33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編著,《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歷史草案》(臺北:捷幼,1991影印),頁38。

34 坂井枝隊開始受到臺灣民兵的抵抗,是在20日由中壢往新竹推進途中,此後臺灣社會的抵抗運動漸趨激烈,特別是

在新竹與龍潭一帶。達飛聲(James W. Davidson)著、陳政三譯註,《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臺南:國立臺

灣歷史博物館,2014),頁386-388。

35 許佩賢譯,《攻臺戰紀——日清戰史‧臺灣篇》(臺北:遠流出版,1995),頁140。

36 許佩賢譯,《攻臺戰紀——日清戰史‧臺灣篇》,頁161。近衛師團在6月7日派往打類坑(新莊)的偵察隊也

報告:「目前打類坑附近一帶並無敵兵」、「打類坑民眾害怕土匪來襲,請求派駐數名兵員」、「偵察隊至打

類坑時,百姓在市街口列隊歡迎,頗受優待」。〈各地戰鬥及情況報告〉,《公文類纂》(1895),00041冊7案。

Page 13: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專題論文

017

有數千敵兵從大姑陷經三角湧來襲,城中將有內應接應。此雖為一時之流言,不足為

信,但住民扶老攜幼逃遁,上書或親自密告之事,與日增多」。37 6月25日,陸軍局參

謀部通報所屬及近衛師團:「依土人之言,劉永福、林朝棟將率大軍,間道而來,在

明天晚上襲擊臺北城。因為有這樣的流言,臺北城內的人民目前逃竄避害者很多」。 38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情報是由位居臺北城的總督府以及師團司令部所獲得,情報也

已在臺北城內發揮了實際的作用,可見這樣的流言已在臺北至新竹的鄉村社會間廣泛

流傳。那麼,此時的大嵙崁地區處於怎樣的狀態呢?

在上述的情況下,類似先前總督府派遣穿著軍服之騎兵,隨意出入鄉村從事偵

察,以及余清勝僅攜帶數名親兵即往來臺北、大嵙崁之間的行動,可能已經難以進

行。日方的情報蒐集工作可能得高度仰賴偽裝的間諜來進行。現存檔案顯示,總督府

在六月底時至少曾兩次派遣間諜潛入大嵙崁,偵察社會狀況並和余清勝聯繫。這些間

諜報告可以讓我們稍微暸解,大嵙崁在北臺灣整體社會氛圍轉換時期的情況。

6月28日,近衛師團司命部派遣之間諜(以下稱為「間諜甲」)抵達大嵙崁,他描

述了當時市街的情況是:「大姑陷係由該地方士紳等以自衛之目的,所召集的壯丁約

150名所護衛,乃相安無事在營商,惟通至此地之各條道路,經常有盜匪出沒,即使單

獨行人亦不易安全通過」。這位間諜後來並未投宿,「當日即離開大嵙崁,於入夜時

分抵達桃仔園。此道仍到處不穩,沿途人民棄家不顧者為數甚多」。39 間諜甲在大嵙

崁時應該是和余清勝見了面,並且順利帶出余清勝的一封信件。這封信被保存在現在

的《臺灣總督府及其附屬機構公文類纂》之中:

37 木村達編,《近衛師團軍醫部征臺衛生彙報》,頁166。

38 木村達編,《近衛師團軍醫部征臺衛生彙報》,頁166。

39〈敵情及民情ニ關スル報告參謀部回附〉,《公文類纂》(1895),00033冊12案。以下三封書信,除第三封

仍保留漢文外,其餘兩封在檔案中已被譯為日文。此處之漢文係參酌檔案中譯本而成。括弧內之文字,應係當

時日譯者添加。林品桐等中譯,《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六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頁

276。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社會

Page 14: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十期018

吉野仁兄閣下:

自日昨尊駕蒞臨大嵙崁,鎮撫該地迄今,百姓已不再驚惶,各安堵其業,並恢

復平常。惟遠近仍有不穩之徒,出沒詭秘,聚眾劫殺,不絕其蹤跡。雖有當地

紳商耆老等招集團丁一、二百人,奈何仍無法壓伏。弟日前曾蒙篤渥眷愛,承

推介得見貴國大師,予以款待,給予文憑,以策行途安全,保護備至,諸如此

般皆吾老所賜,當應鳴謝於他日。惟目前困守此地,寸步難行。不僅至臺北有

七十里路,至桃仔園有二十里,中途匪徒搶劫槍殺行人,日夜難安,本市(大

嵙崁)亦復如此。至久留此地,無法至臺北。煩請閣下將被阻留之苦情事實,

詳敘于貴國總督府各位,並請垂鴻慈,派貴部兵一、二十人至大嵙崁,保護

弟及舍眷,前來臺北親領雅教。忝以閣下大義為懷,古道心腸,弟仍敢冒瀆清

聽,謹呈書候命,再申謝忱。並頌。起居清安。

大清國愚弟余清勝頓首 閏五月初五於大嵙崁寓次

余清勝信中所稱的吉野,應該就是6月隨騎兵偵察隊來到大嵙崁並擔任翻譯官的吉

野利喜馬。從現存三份余清勝的信函,全部都以吉野作為收信人,可知吉野利喜馬是

余清勝在日方主要的聯絡窗口。從余清勝回函看來,余氏無法至臺北並非是被地方士

紳挾持,主要是周邊連外道路危險所致。

吉野利喜馬接到余清勝的私函後,即呈報給師團司令部,而且日方極有可能立即

寫了回函,派遣間諜(以下稱為間諜乙)於6月30日再度潛入大嵙崁與余清勝會面,並

再次帶回余清勝的信函。近衛師團當時的回信內容,因檔案未及錄存而無法得知,但

《臺灣總督府及其附屬機構公文類纂》內收錄一件未署姓名、日期的信件,可能就是

余清勝的回函。40

吉野仁兄大人閣下:

頃奉惠函(參謀之來函),誦悉。弟雖庸材,毫無識見,惟恩義二字尚能分

明。伏惟兩國媾和乃古之常義。今我皇上既已訂約,自應化干戈為玉帛,坦誠

40〈敵情及民情ニ關スル報告參謀部回附〉,《公文類纂》(1895),00033冊12案。余清勝對於曆法的概念應該

還是陰曆,因為它在寫前一封信時寫明的日期還是「閏五月」,因此,這裡相對於「前月」應該不會是陽曆7月份,而是農曆的「閏五月」,而農曆閏5月1日是陽曆6月23日;陽曆的6月30日是農曆閏5月8日。

Page 15: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專題論文

019

相會,永固兩國友誼,各為我等國家出力。何況貴總督推誠相待,恩禮備至,

弟豈敢以不良相報。去月,大嵙崁紳民誠意為撫,實亦出於至誠,迄今並無他

意。新、苗之士庶皆以主戰為是,不勸以順和。弟羈困於異鄉,危如纍卵,雖

明知順為正,亦未敢稍讚一辭,蓋手無寸鐵,號令不能行也。他處之情況諒必

不難洞鑒,崁地自安民迄今,毫無反覆之意,惟生番來攻,殊令人可恨。本地

與鄰庄,土匪肆慾搶劫,且外江人(移住人民) 被殺傷者尤多,弟因此欲行而

罷。崁民既已安撫,閣下自應前來與民分憂。但土匪居心叵測,故來時宜多加

警戒。(此句係余氏標示特請注意之處)專此請安,並請鑒察。

弟 頓首(諒必怕途中之難,故予以匿名)。

或許是擔心間諜乙無法安然將信件送達臺北城,大概在7月1日左右,余清勝又親

自寫了一封信,派遣密使送到臺北。

敬稟者,李餘慶等。前月敝統余清勝前已呈稟貴大國總督府,蒙恩即派馬隊

二十八員至嵙崁,敝統遂同大人至臺北,貴總督面諭賞給路票,即日來城。不

料大嵙崁土匪聚眾劫搶,紛紛將敝統圍困,寸步難行。特著李餘慶、余本芳前

來求大人,大施食謀,救出敝統,來生結草銜環,肅修寸稟敝求吉大人台前,

公侯萬代。

兩位間諜的偵察報告以及余清勝的3封信函,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史料,可以一窺

6、7月之交的大嵙崁之社會氛圍。

首先,政治立場上傾向和現行政權建立關係的安民局,還是維護大嵙崁社會秩序

主要的地方團體,市街的秩序大致還算安穩。不過,大嵙崁周邊地區,特別是南方的

新竹、苗栗,主張採取武裝抗日的立場已經很明顯。曾經在6月中旬到臺北和日方會面

的余清勝,可能因此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猜疑,被迫退出安民局的運作核心。

第二,大嵙崁市街內的社會秩序依然安定、商業仍在進行,但對外的交通聯繫以

及往來則已呈現半封閉的狀態。這一方面是因為,確實有一些匪徒聚集在連外道路的

無人區域,肆機打劫;另一方面也因村落普遍存在著不安的感覺,外地人容易被猜

疑,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例如,前引間諜甲提交給總督府的報告即一再強調:通往大

嵙崁的各條道路,經常有盜匪出沒,行人不易安全通過,沿途居民大都棄家逃亡。事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社會

Page 16: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十期020

實上,間諜甲自己就在前往大嵙崁的路上,於三峽附近遇到數名的山賊,據說全身被

搜查,所攜帶的銀幣也全部被搶光,後來極力辯稱自己是附近的小商人,才勉強保住

了性命。間諜乙也在報告中陳述大嵙崁三條連外道路的情況:「大嵙崁至三角湧……

沿途時有行人遇害,持物被搶,或廝殺爭鬥,情勢頗為不穩」,「大嵙崁至新竹縣道

路……途中有龍潭坡[或作龍潭陂,即今桃園市龍潭]……,居民皆為廣東人,他鄉

人闖入者立予殺戮之」,「自大嵙崁至桃仔園之道路,雖比經三角湧通臺北之道路安

穩,但途中仍時有持兵器之兇匪,出沒危害良民」。余清勝本人也在給總督府的信件

中提到了他的觀察與困境:「本地與鄰庄土匪肆慾搶劫,且外江人(外來移住民) 被

殺傷者尤多,弟因此欲行而罷」。41 所以,即使大嵙崁街內商業活動依然持續既行,

非本地出身的余清勝,也無法離開市街,前往臺北。

6月29日,因各地頻繁的游擊戰,傷、病兵員急速增加,近衛師團軍醫部明顯感受

到各地軍醫普遍不足的窘境。臺灣總督府也在9點45分時致電參謀總長,提及:「本島

鎮壓之遷延,在政略上甚為不利,然因暑氣日盛,患者次第增加,又今日之勢,如混

成枝隊因為患者幾乎失去了戰鬥力。近衛師團雖已佔領新竹,但敵兵不斷來襲,出沒

兵站線,破壞鐵路、電線,聯絡頗為困難……政略上,欲要加速鎮壓,一時之間唯有

使用多數之兵,此乃目前之急務」。42

7月1日夜,經會議後總督府決定改變既定的軍事策略,中止第二輸送部隊南行,

命其在基隆上陸,而後在臺北集合。43 7月2日,總督府發布命令:(1)「敵兵在新竹

縣以南大嵙崁シンヤム一帶地方蔓延」;(2)近衛師團長應先掃蕩新竹縣以北的敵

人,而後漸次南進,使無後顧之憂。44 總督府終於明確提出北部掃蕩政策。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總督府在順利攻佔新竹後,接收行動反而因為各地游擊隊

的頻繁活動而受阻,大概在6月30日或7月1日左右,臺灣總督府斷然決定增加北臺灣的

兵力,並改變戰略,往強力鎮壓策傾斜。45

41〈敵情及民情ニ關スル報告參謀部回附〉,《公文類纂》(1895),00033冊12案。

42 木村達編,《近衛師團軍醫部征臺衛生彙報》,頁183-184;《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歷史草案》,頁54-55。

43《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歷史草案》,頁55-56。

44 木村達編,《近衛師團軍醫部征臺衛生彙報》,頁196。「シンヤム」,地點不詳。

45 6月29日,臺灣總督在回復參謀長的請示文件中還表示:等第二輸送隊集結完成後,將在7月3、4日左右和艦隊

向南部出發。

Page 17: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專題論文

021

五、大嵙崁戰役及其影響(7月1日至7月16日)

日本領臺當時著名的刊物《風俗畫報》,曾對日軍在7月16日首度進攻大嵙崁時

遭遇的抵抗,有一段動人的描述:「我軍攻擊大姑陷、衝鋒進入市區時,不要說是男

子,就連十五、六歲的少年及婦女也都拿著武器抵抗我軍」。這段紀錄和前引6月12日

日軍首次進入大嵙崁時街民友善的態度,呈現著極端的對照。那麼,明治二十八年夏

天的大嵙崁社會,對於新政府(日軍)的基本態度,為何在短短的一個月之內,有幾

乎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呢?

當時出刊的《風俗畫報》對於這個問題也感到高度的興趣,作者引用余清勝的說

法是:大嵙崁內分成「安民局」、「義民局」兩派勢力,相互傾軋。後來因為霧峰

林朝棟的一位姓傅的幕僚,假借林朝棟的名義,送信給一位姓康的人,並派遣康氏

潛入大嵙崁。46 義民局的首領劉、李、鄭等人也開始煽動動當地民眾。這使得想要歸

附日本的「安民局」勢力大為衰退,成為義民局之附庸。《風俗畫報》的作者雖然

對於余清勝的片面之言表示懷疑,但因余清勝先前對於日軍確實表現了高度的歸順之

意,因而《風俗畫報》也同意「大嵙崁之所以變成賊兵的根據地,大概這也是個原因

吧」。47

《大溪誌》對於社會氣氛轉變的時間點與原因有比較精確的描述:48

[七月初]二、三日後,傳來臺中府知事黎景嵩如下的告示:「依臺南副帥

劉永福之諭令,廈門的道臺已經就臺灣事宜和俄國領事協商,雙方約定俄國

近日將派軍艦掃蕩海上的日本軍艦。因此,命永福擊退島內的日軍。永福將帶

兵北上,一舉恢復臺北。島民應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拿起武器,把日軍完全擊

46《風俗畫報》所謂的傅姓幕僚應是傅德陞(文獻中亦寫作傅德星)。可參閱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割臺三

記》,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5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洪棄生,《瀛海偕亡記》,收入《臺

灣文獻叢刊》第5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47〈殘將余清勝來る〉,《風俗畫報(臨時增刊臺灣征討圖繪)》,第一編(東京:東陽堂,1895.08),頁28。該文亦收錄於《日清戰爭記實》第36編,(東京:博文堂,明治28年8月17日),頁36-37。臺灣總督府後來為

了美化日軍領臺,曾刻意凸顯領臺初期臺灣社會致力協力日軍的歷史,也從中塑造了幾個樣版,余清勝事件便

是其中一。西川滿著名的長篇小說《臺灣縱貫鐵道》,即用相當的篇幅描述了余清勝事件。西川滿,《臺灣縱

貫鐵道》(東京:人間の星社,1979)。

48 富永豐,《大溪誌》,頁104-105。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社會

Page 18: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十期022

滅」。49 見此告示,人心一變,驟然而起,安民、忠義一致決定抵抗[日本]

官軍。以武秀才江國輝為總指揮,呂建邦為副總指揮,李家充為幫辦,簡玉和

為營官,統轄十哨即一千人,稱為義民軍。

上述的說法意味著,大嵙崁地區對於即將到來的日軍,到底應該採行怎樣的應對

措施,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過程。整體的變化趨勢是:主張採行武力抵抗的勢力逐漸強

大,最後居於主導地位;早期以和談為主的勢力受此影響也轉向抵抗。更重要的是,

這樣的社會氣氛的轉變並不是大嵙崁在高度封閉的狀態下自我演變的結果,而是受到

外部情報不斷流入的影響。例如,前文曾提及,余清勝在7月初透過總督府間諜轉交一

封信給吉野利喜馬,余清勝在該信中也詳述了周邊社會氛圍對於大嵙崁社會的影響:

「去月[農曆5月],大嵙崁紳民誠意為撫,實亦出於至誠,迄今並無他意。新、苗之

士庶皆以主戰為是,不勸以順和。弟羈困於異鄉,危如累[纍]卵,雖明知順為正,

亦未敢稍讚一辭,蓋手無寸鐵,號令不能行也」。50

正因為如此,上述大嵙崁地方的變化過程,應該也能具體反映:北臺灣的社會在

日本領臺初期,對於日軍的態度曾經歷經了一個整體的變化過程。那麼,接下來的問

題是,在民間社會積極轉向武裝抵抗行動的同時,日方的態度如何呢?

7月8日,臺灣總督府正式下達指令給近衛師團,並由師團師令部通達至師團的基

層連隊:

三角湧附近一帶地方表面上雖然平穩無事,實際上則有不穩之徵候。現在在三

角湧、大嵙崁附近執行任務的騎兵斥候,雖然常常平安無事歸來,而且沿途也

受到各地土人的歡迎。然據間諜所言,這些只是表面上而已,如有機會,他們

將起而抵抗。如此,師團若欲南進,必先征討三角湧一帶,以免去後顧之憂。

幸而第二輸送部隊目前已在臺北附近集合,使之擔任此項任務,為目前之急

務,故司令部專門著手這項任務。51

49 黎景嵩的告示收入〈劉永福其他在島清國官吏處分照會方臺灣事務局ヘ稟申〉,《公文類纂》(1895),00028冊04案。

50〈敵情及民情ニ關スル報告參謀部回附〉,《公文類纂》(1895),00033冊12案。

51 木村達(編),《近衛師團軍醫部征臺衛生彙報》,頁205-206。

Page 19: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專題論文

023

7月10日下午5點,總督府發給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一份訓令,命其率領一個

混成枝隊,在12日分成3個縱隊出發,分別沿鐵路線、大嵙崁溪兩岸前進,掃蕩新竹以

東至大嵙崁間潛伏在各部落的敵兵及土匪,以絕將來師團南進之後患。各縱隊並應在

出發後的第3天,於龍潭坡集結完成。在此同時,總督府也認為:將來山根枝隊在完成

任務後,必須繼續往苗栗方向前進,假使佔領大嵙崁後,還要從山根枝隊抽調部分兵

力擔任守備部隊,將減少可用的兵力,故又特別命令預定作為大嵙崁守備隊的第一聯

隊第七中隊,隨山根枝隊同時出發。52

山根枝隊在7月12日凌晨3點準時從臺北艋舺街的營地出發,下午3點即順利抵達

三角湧。但此後的戰況出乎日軍預期,特別是負責大嵙崁溪右岸的坊城枝隊,在三角

湧至大嵙崁一帶受到民軍游擊隊的激烈抵抗。坊城枝隊後來甚至得仰賴其它部隊的救

援,才得以免於全軍覆沒。但是整個枝隊也因此比預定的日程晚了兩天,直到7月16

日下午6點,才完成大嵙崁街的佔領。從三角湧推進到大嵙崁短短的三里路程,日軍花

了整整四天的時間,才勉強貫通。我們可以從後來由日軍參謀本部編纂的正式戰史記

錄,一窺當時日臺雙方的戰鬥情況。53

首先是沿大嵙崁溪左岸推進的今田中隊。該中隊為了防範村民夜襲,13日晚上特

別避開村落,在二甲九庄外的田野中宿營。但凌晨3點左右,還是遭到大約五百人的

武裝勢力的襲擊。由於來襲之人頗為眾多,「今田中隊陸續出現傷者,情況頗為危

急」。大概在同一時間,負責補給任務的「大嵙崁輸送隊」也受到襲擊,「全部幾

乎被殲滅,僅有四名兵卒倖免於難,其中三名還負傷」。54 指揮官今田大尉研判已經

「無法遂行預定的任務」,遂趁著黑夜突圍,往桃仔園街(今桃園市)的方向撤退。

52 木村達編,《近衛師團軍醫部征臺衛生彙報》,頁210。原文誤作第一聯隊第一中隊,可參閱,參謀本部編纂,

《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第7、8卷(東京:東京印刷株式會社,1907),頁85。

53 參謀本部編纂,《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第7、8卷;〈大姑陷付近戦闘詳報(自7月13日至同月17日)〉

(1)、(2),《明治28年7月13日至同年9月15日「台湾嶋に於ける諸団隊戦闘詳報 其2」》(東京:防衛省

防衛研究所,1895),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以下簡稱JACAR) Ref. C06062015400、C06062015500。關

於日臺雙方之兵力佈署、推進情況,可參閱《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添附之地圖,別是「9三角湧及大

嵙崁附近之戰鬥圖」、「10大嵙崁附近之戰鬥圖」、「11龍潭坡附近之戰鬥圖」。這些附圖在中譯本《攻臺戰

紀——日清戰史‧臺灣篇》出版時,也以《日軍攻台戰鬥地圖集》之名,作為附冊一併出版。

54 日軍糧食輸送隊在大嵙崁溪遭到臺灣民兵劫殺的事件,後來成為日人敘述領臺戰爭時代表性的戰事之一。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社會

Page 20: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十期024

在桃仔園街稍事整補之後,於15日再前往龍潭坡,和準備攻擊大嵙崁街的山根枝隊之

主力部隊會合。55

沿大嵙崁溪右岸推進的坊城枝隊之主力部隊,在13日早上7點左右,也受到了武

裝民兵隊的襲擊。而且,因為大嵙崁溪右岸在三角湧至大嵙崁一段是山區,日軍只能

以一列縱隊的方式沿著崎嶇的道路前推。因此,當武裝民兵由山谷的兩側襲擊時,日

軍便呈現著「全隊被包圍在山谷之勢」,情況頗為危急。經過緊急的重整和調防,才

突破被圍之勢,並暫時逼退了來襲的武裝民兵。指揮官坊城俊章少佐也決定,各部隊

先就地構築陣地,穩定軍心,待夜晚來臨時再發動攻擊。日軍的前鋒部隊這時已經抵

達烏塗窟庄,和位於大嵙崁三層庄尾寮山的民兵陣地相望。14日清晨,日軍發動攻

擊,臺灣民兵退往大嵙崁街及鄰近村落,「旌旗飛舞,戰鼓聲鳴,頗有聲勢」。有一

小隊的日軍和據守尾寮庄的民兵進行肉搏戰,因「無法順利將之攻滅,遂放火將之驅

逐」。儘管日軍的攻擊行動有了進展,但就在此時突然有一千多名的臺灣民兵自三角

湧方向來襲,日軍又落入被前後夾擊的險境。坊城指揮官以「無砲兵援助且彈藥糧食

漸感缺乏為由」,決定在午後四點時避開大嵙崁街道,往中壢地方撤退。然而,撤退

轉進的戰術因為周邊不斷出現的民兵武裝襲擊,而遲遲難以進展。15日晚間,坊城枝

隊長經調查後發現,「每人平均持有的彈藥不到50發,糧食也僅存攜帶口糧2餐份」,

於是決定改變戰術,先編成兩組的求援小組,假扮成臺灣人的模樣,前往中壢和龍潭

坡求援。部隊則就地固守,等待援軍。56

16日早上,由於臺灣民兵依然不斷由四面來襲,坊城指揮官決定若今日沒有友軍

來援,將於翌日清晨往中壢方向突圍。下午2點左右,從大嵙崁街方面傳來砲聲,坊城

少佐知道友軍來援,遂下令部隊往大嵙崁街前進,「大嵙崁的戰況立刻轉為激烈,但

包圍坊城隊的匪賊依然沒有動搖」。下午六點左右,經過山砲的轟炸支援,「頑強抵

抗」的抗日民兵才逐漸撤走。日軍完成大嵙崁街的佔領,戰事終告一段落。大嵙崁街

因為日軍先前的火砲攻擊,以及「入城後為驅逐殘匪而放火」,致使市區幾乎全被焚

燬,直到翌日還可以看到火苗。57

55 參謀本部編纂,《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第7、8卷,頁86-87。

56 參謀本部編纂,《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第7、8卷,頁88-95。

57 參謀本部編纂,《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第7、8卷,頁96-101。

Page 21: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專題論文

025

從日方上述的戰史記錄看來,日軍在從三角湧往大嵙崁推進的過程中,遭到了臺

灣島民激烈抵抗,這是日軍自登陸以來未曾有的狀況。然而比較可惜的是,由於中文

史料目前幾乎沒有留存關於這次戰役的相關文獻,所以我們並不清楚當時臺灣島民在

具體上到底是以怎樣的組織,並採行怎樣的行動來攻擊日軍。58 只是從地緣關係來判

斷,這次的抵抗行動主要應該是以大嵙崁的義民局勢力為主。

日軍在7月16日攻佔大嵙崁後,並未依照原訂方針立即南進。原因是,先前三角

湧至大嵙崁間困苦的戰鬥過程,讓日軍覺得必須再次針對臺北—新竹區間,特別是山

區,進行徹底的掃蕩,才有辦法使前進的日軍無後顧之憂,同時使臺北免於流言之

苦。7月17日,臺灣總督府訓令近衛師團:59

經數次戰鬥被擊退的敵人正規軍,在臺灣北部早已不見蹤影;然而,今日在臺北

新竹間鐵路線南方的地帶,仍有頑固不降服的賊兵。此匪徒由附近村落招募民

兵,沒有整然的隊伍,武器彈藥也不充分,且常隱匿在家屋內。一旦遇見優勢的

我方軍隊來到,即簞食壺漿表示歡迎;如為小部隊時,則取巧引誘,苛擊殺戮。

其戰術頗為卑劣殘忍。先前狂擊我方糧食縱隊以及傳令騎兵,最近又襲擊糧食船

及其護衛兵。此地方村落乃匪賊之巢窟。不管表面如何良順,實皆是頑冥暴惡之

逆徒。故處置上應以戰時公法為限。如今,假使不將這些害物從根底除卻,臺灣

之未來將頗為憂慮。我已指示近衛師團長,今後自新竹出發、實行南進運動之

前,應先使用充足之兵力,漸次討滅上述地帶,嚴格施行臨機處分。即使只是一

個賊兵,都可能危害日後師團的南進以及兵站線,應一個也不留。

臺灣總督府終於正式下令師團長可斷然施行「臨機處分」,而且這樣的指示,不

只是給軍隊的指揮官而已,而是下達了基層連隊。此後近衛師團在南進前夕,又派兵

58 現存唯一記載大嵙崁余清勝勢力的同時代之中文文獻是:「閏五月初三日(西曆六月二十四日)……日軍分路

攻勦:一由新竹大路,一出安平鎮,一援三角湧……一枝兵出三角湧,遇三角湧義民黃曉潭、蘇力、蔡國樑、

黃國添、張龍安等率眾力拒,開地窟以陷馬足,沿山埋伏,日軍路徑生疏,為疑兵誘入,死傷亦百餘人。適

臺北聞報,添兵派將,由大嵙崁馳援。有降將余清勝引導,由小路俯攻三角湧,遂破之」。吳德功,〈讓臺

記〉,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割臺三記》,頁47-48。這段描述雖然指明余清勝協力抵抗日軍,但明確

稱為「降將」,且僅稱「引導」,顯在歷史評價上比較保守。

59 木村達編,《近衛師團軍醫部征臺衛生彙報》,頁244。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社會

Page 22: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十期026

二度徹底掃蕩臺北至大嵙崁之間,特別是鄰近三角湧附近的山區。60 此舉也揭開了日

後北臺灣地區長達七年(1896-1902)的武裝抗日運動之序幕。據此,7月12至16日間

發生的大嵙崁戰役,一方面是6月下旬北臺灣社會氛圍轉變的一個結果,另外也確立了

日軍接下來在佔領過程施行的「無差別殺戮」政策。61

六、結語

本文藉由相關史料重建了北臺灣大嵙崁地區,在明治28年(1895)6、7月間的社

會變化過程。對於大嵙崁地區來說,這段期間基本上也是所謂的清、日政權轉換空窗

期。日軍雖然早在6月7日即進駐臺北城,然截至7月16日下午5點佔領大嵙崁並配置

守備部隊之前,對於大嵙崁並沒有實際的支配能力。大嵙崁的個案研究可以讓我們理

解:臺灣本地社會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對日軍採取武裝抵抗行動,由地方菁英掌控的

自治團體曾在領臺初期試圖和日軍聯繫,尋求地方社會秩序得以穩定渡過政權轉換期

的管道,日軍對於臺灣社會的佔領接收,也呈現著樂觀的態度。

北臺灣整體的社會氛圍大約在6月底的時候開始有了明顯的轉變,日軍也在此時升

高了軍事鎮壓以及掃蕩的態勢。7月12至16日間發生的三角湧、大嵙崁戰役,一方面是

6月下旬北臺灣社會氛圍轉變的一個結果,另外也確立了日軍接下來在佔領過程施行的

「無差別殺戮」政策。慘烈的大嵙崁戰役,也迫使日軍迅速集結兵力,再度對大嵙崁

溪右岸山區進行兩次徹底的掃盪行動。北臺灣的淺山地區因而成為日軍無差別殺戮政

策最初的試驗地。從後來的歷史發展看來,臺灣人民不但沒有因此而屈服,反而更強

化了他們抗日的決心。以明治29年元旦圍攻臺北城的軍事行動為開端,臺灣社會展開了

為期長達7年(1896-1902)的武裝抗日活動,北臺灣山區成為期間最重要的抗日基地。

60 日方戰史記錄稱為「臺北、新竹間之掃蕩」,詳細的戰鬥過程,可參閱參謀本部編纂,《明治二十七、八年日

清戰史》第7、8卷,頁101-136;〈三角湧付近戦闘詳報(自7月22日至同月23日)〉,《明治28年7月13日至

同年9月15日「台湾嶋に於ける諸団隊戦闘詳報 其2」》(東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895),JACAR Ref.C06062015600。

61 日軍此後在新竹以南採行激進的軍事行動與社會抵抗,可參閱: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陳文德,《1895年決戰八卦山:乙未年抗日義軍浴血風雲錄》(臺北:遠流出

版社,1995);鄭天凱,〈政權交替下的地方社會—雲林事件(1896)的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Page 23: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專題論文

027

大嵙崁社會在政權轉換期間的變化狀態,也有助於我們思考清代國家對於社會的

具體意義。作為北臺灣近山地區核心商業市鎮的大嵙崁之案例顯示:不管社會內部的

意見傾向降服、抗日,或是兩派紛爭,我們都可以看到有一些人出面主持地方政局。

他們透過開會、武力脅迫等各種方式在凝聚某種共識,他們通常也可以找到廟宇等適

當場所以及經費來維持團體的運作,也不時透過各種管道獲取情報,觀察外在廣域社

會的態度,適時調整作為。地方自治的傳統在政權轉換期間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取

代國家維護社會秩序。雖然當時的大嵙崁地區確實有人趁國家權力真空的時候,溢出

規範,成為匪徒,靠打家劫舍過活。但是當這種人過度威脅鄉村社會的秩序時,他們

也成為地方社會防備的對象。地方武力伴隨著地方維安自治團體的成立,通常也是對

應於上述不安的社會狀態。儘管匪徒是社會問題之一,但並不是造成地域社會呈現整

體紛亂觀感的重要因素。

地域社會之所以在政權轉換期間依然普遍呈現出動亂、暴力的現象,主要的根源

在於:社會比較難形成超越村落或市鎮的共同組織以及共識。實際的社會情況往往

是,每一個村落內部是安全的,但是村落與村落之間的交通往來卻越來越困難。「外

港人」基本上是被高度猜疑的,他們很難獲得鄉村社會的信任。再加上少數的流匪破

壞了鄉村社會的信任感,終於導致了社會秩序的混亂。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社會

Page 24: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十期028

引用文獻

1. 〈大姑陷付近戦闘詳報(自7月13日至同月17日)〉(1)、(2),《明治28年7月13日至同年9月15日「台湾嶋に於ける諸団隊戦闘詳報 其2」》。東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895,アジア歴史

資料センター(以下簡稱JACAR) Ref. C06062015400、C06062015500。

2. 〈三角湧付近戦闘詳報(自7月22日至同月23日)〉,《明治28年7月13日至同年9月15日「台

湾嶋に於ける諸団隊戦闘詳報 其2」》。東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1895,JACAR Ref.C06062015600。

3. 〈大嵙崁出張所設置〉,《臺灣總督府及其附屬機構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1895,00003冊5案。以下簡稱《公文類纂》。

4. 〈大嵙崁生蕃會見臺北縣知事報告〉,《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895,00035冊7案。

5. 〈仝上[大嵙崁生蕃會見臺北縣知事報告]殖產部長報告〉,《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

獻館藏,1895,00035冊8案。

6. 〈大嵙崁兵營敷地獻納ニ關スル件〉,《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895,00051冊12案。

7. 〈大嵙崁管內蕃情報告〉,《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895,00035冊15案。

8. 〈大嵙崁地方巡迴有田技師復命書〉,《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897,04519冊2案。

9. 〈桃園廳大嵙崁街市區改正認可〉《臺灣總督府及其附屬機構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

館,1912,02079冊4案。

10. 〈吉野利喜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事務ヲ囑託ス〉,《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1902,00795冊55案。

11. 〈各地戰鬥及情況報告〉,《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895,00041冊7案。

12. 〈兵器彈藥扱取方ニ關シ土人(林克成)稟請臺北縣進達〉,《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

獻館藏,1895,00033冊8案。

13. 〈殘將余清勝來る〉,《風俗畫報(臨時增刊臺灣征討圖繪)》,第一編(東京:東陽堂,

1895.08),頁28。

14. 《日清戰爭實記》第32編。東京:博文堂,1895。

15. 〈敵情及民情ニ關スル報告參謀部回附〉,《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895,00033冊12案。

16. 〈勳八等吉野利喜馬、相浦丈一郎臺中縣事務ヲ囑託ス一ケ月七拾五圓〉,《公文類纂》。南投: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895,00200冊13案。

17. 〈劉永福其他在島清國官吏處分照會方臺灣事務局ヘ稟申〉,《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

獻館藏,1895,00028冊04案。

18. 大槻正秋編,《臺灣征討史(近衛師團臺灣征討史)》。東京 : 臺灣懇話會,1935。

19. 夫馬進,〈晚明杭州的城市改革與民變〉,收入Linda Cooke Johnson編,成一農譯,《帝國晚期的

江南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頁60-96。

20. 木村達編,《近衛師團軍醫部征臺衛生彙報》。東京:近衛師團軍醫部,1896。

21.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

Page 25: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專題論文

029

22. 吉野利喜馬,《靖臺の宮》。臺北:吉野利喜馬,1926增訂改題。

23. 西川滿,《臺灣縱貫鐵道》。東京:人間の星社,1979。

24. 吳密察,〈甲午戰爭、乙未之役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財團法人李登輝基金會編輯,《甲午戰

爭、馬關條約與台灣變局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財團法人李登輝基金會,2015,頁16-83。

25. 李文良,〈三層埔的土地拓殖過程與業主權取得:一個隘墾區的拓殖史研究(1790-1925)〉,

《臺灣開發史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7,頁217-262。

26. 枠本乙吉編著,《近衛師團南國征討史》。臺北:枠本乙吉,1925。

27. 枠本乙吉編著,《臺灣懷古錄》。臺北:枠本乙吉,1920。

28. 洪棄生,《瀛海偕亡記》,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5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29. 參謀本部編纂,《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第7、8卷。東京:東京印刷株式會社,1907。

30.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中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臺北:玉山社,2005。

31. 許佩賢譯,《攻台見聞—風俗畫報‧臺灣征討圖繪》。臺北:遠流出版,1995。

32. 許佩賢譯,《攻臺戰紀—日清戰史‧臺灣篇》。臺北:遠流出版,1995。

33.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34. 陳文德,《1895年決戰八卦山:乙未年抗日義軍浴血風雲錄》。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35. 陳世榮,〈近代大嵙崁的菁英家族與地方公廟:以李家與福仁宮為中心〉《民俗曲藝》138期,

2002,臺北,頁239-278。

36. 陳怡宏,〈忠誠和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臺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臺北:國立臺

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7. 博文堂,《日清戰爭實記》第32編。東京:博文堂,1895。

38. 富永豐,《大溪誌》。新竹:大溪郡役所,1944。

39. 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40. 黃昭堂著,廖為智中譯,《台灣民主國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

41. 黃富三,〈板橋林本源家族與清代北臺山區的發展〉,《臺灣史研究》2 卷1期,1995,臺北,頁

5-49。

42. 達飛聲(James W. Davidson)著、陳政三譯註,《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臺南:國立臺灣歷

史博物館,2014。

4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割臺三記》,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5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

44.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編著,《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歷史草案》。臺北:捷幼,1991影印。

45. 鄭天凱,〈政權交替下的地方社會—雲林事件(1896)的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5。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社會

Page 26: 一八九五年臺灣政權轉換之際的大嵙崁 社會mocfile.moc.gov.tw/files/201512/982d81b3-93a5-4a77... · 關鍵詞:甲午戰爭、抗日運動史、地方社會、殖民統治

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十期03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eration of local society of Dakekan (Daxi, Taoyuan City)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when Meiji Japan took over the sovereignty

of Taiwan from Qing China. This research has two aims: first, to reflect the prevailing

perspective of colonial Taiwan historiography— how the armed Taiwanese resisted Japanese

colonial rule. Second, to probe the meaning of Qing state to Taiwanese societ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Dakekan battle, which took place from July 12 to 16, resulted from shifting

stances the northern Taiwanese held toward the new authority, and resulted in indiscriminate

massacres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n the subsequent military conquest.

Keywords: Sino-Japanese War, The Historiography of Anti-Japanese Resistance Movement,

Local Society, Colonial Rule

From China to Japan: Dakekan Local Society in 1895

Wen-Liang Li*

*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T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