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1 《英汉笔译》课程教学大纲 The Course Syllabus of English - Chinese Translation 一、课程基本信息Basic 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16106802 Course Code16106802 课程名称:英汉笔译 Course Name English - Chinese Translation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Course TypeSubject Basic Course 时:32 Period 32 :2 Credit 2 适用对象:英语专业 Target Students Undergraduate Majoring in English 考核方式:考试 Assessment Examination 先修课程:基础英语、英语泛读 Preparatory Course Basic English, Extensive Reading 二、课程简介(Brief Course Introduction) 英汉笔译讨论汉英笔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该课程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现象 的概括性对比和大量相关译例,介绍汉语词、句子和语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通 过题材、风格、文体各异的笔译练习与讲评,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语境以及不 同的文体要求进行语篇翻译的技能。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is a skill-based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English majors. This course makes a detailed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o reveal how the same notion is approach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course also involves a lot of translation exercises of different topics and styles for the students to acquire due competence to translat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in a variety of context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学科基础课,旨在通过一学期的理论讲授、翻译实践和课堂讨论, 使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熟悉英汉笔译的基本方法(常规手段)与常用技巧(变 通手段),培养翻译熟练技能,掌握翻译艺术,基本具备较强的理解力、表达力、 适 应力和创造力,达到教育部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汉笔译技能要求以及专 业八级考试英汉笔译部分的达标水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翻译概述

《英汉笔译》课程教学大纲 - jwc.gdufe.edu.cnjwc.gduf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39/f1/94a305fa425b972bc688e617... · 英汉笔译讨论汉英笔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该课程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现象

  • Upload
    others

  • View
    4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

《英汉笔译》课程教学大纲The Course Syllabus of English - Chinese Translation

一、课程基本信息(Basic Course Information)课程代码:16106802Course Code:16106802课程名称:英汉笔译Course Name : English - Chinese Transla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Course Type:Subject Basic Course学 时:32Period :32学 分:2Credit :2适用对象:英语专业Target Students : Undergraduate Majoring in English考核方式:考试Assessment : Examination先修课程:基础英语、英语泛读Preparatory Course :Basic English, Extensive Reading

二、课程简介(Brief Course Introduction)英汉笔译讨论汉英笔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该课程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现象

的概括性对比和大量相关译例,介绍汉语词、句子和语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通

过题材、风格、文体各异的笔译练习与讲评,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语境以及不

同的文体要求进行语篇翻译的技能。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is a skill-based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Englishmajors. This course makes a detailed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oreveal how the same notion is approach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coursealso involves a lot of translation exercises of different topics and styles for thestudents to acquire due competence to translat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in a varietyof context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学科基础课,旨在通过一学期的理论讲授、翻译实践和课堂讨论,

使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熟悉英汉笔译的基本方法(常规手段)与常用技巧(变

通手段),培养翻译熟练技能,掌握翻译艺术,基本具备较强的理解力、表达力、

适 应力和创造力,达到教育部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汉笔译技能要求以及专

业八级考试英汉笔译部分的达标水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翻译概述

2

(一) 目的与要求

明确翻译的定义、标准和步骤;

掌握翻译的内涵和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主要内容

翻译就是把原语表达的原作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以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方

式完整而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的一种语际交流行为。

衡量译文质量的公认标准是忠实和通顺。所谓忠实,首先是指译者必须忠

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把原作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它

所反映的原作者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按译者

的意愿进行篡改、增删或出现遗漏;翻译中的忠实还指译者必须保持原作的民族

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和原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译者必须保存原作的丰姿,

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原作的风格特征。所谓通顺,就是指译文语言必须自然流畅,

符合规范,不能死译硬译、晦涩难懂,不能产生结构混乱、文理不通、逻辑不清

的现象。

翻译中的忠实和通顺总是相辅相成的。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或是

通顺而不忠实,脱离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都会使翻译失去传递信息、交

流思想的功能和意义。事实上,忠实着重于译者对原作的理解能力,通顺则强调

译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翻译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理解、表达、校核三个阶

段。

理解阶段对译文的忠实度有着直接的影响。理解是表达的前提,是翻译的

基础。理解是通过原文的上下文来进行的,主要包括理解原文的语言现象、逻辑

关系以及所涉及的事物,特别是一些特有事物、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典故或术

语等。

表达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文是否通顺,是否合乎目的语的表述规范

和行文习惯。表达是理解的结果。表达的好坏,即译文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译者

对原文的理解深度和对目的语的修养程度。在翻译表达上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

巧(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中分别加以探讨),其中最基本的两种方法是直译和意

译。直译法是指在译语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思想内容,又保留原

文的表现形式(包括比喻、意象、民族色彩等)。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由于

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有其特有的语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

译文的表达形式出现矛盾时,就应采用意译法,即在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原文思想

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表现形式的束缚,充分发挥目的语的优势,取神似而舍

形似。当然, 意译不是胡译、乱译。

校核阶段是理解与表达的进一步深化,是在校对、核实原文内容的基础上

对译文语言进行再次推敲和润色的阶段。对译文初稿通常需要校核两遍,第一遍

着重校核所译内容,第二遍着重润饰文字,尽量完善译文,达到忠实、通顺的翻

译标准。

本学期我们将重点探讨英语单词、短语和句子翻译的基本方法(常规手段)

与 技巧(变通手段)。

3

翻译是一项综合技能,要求译者有很强的理解力、表达力、适应力和创造

力。 第一,理解力即透彻理解原文全部语义信息的能力。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翻译是一种分析性很强的工作,在翻译学习中必须培养对原文的理解力。第二,

表达力即把原文全部语义信息按译语的语法规范组织语句的能力。表达是将意义

赋形于语言,理解与表达总是相辅相成的。第三,适应力即根据语言的社会功能

对译文进行调整的能力。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不同的社会交际场合或情景要

求使用不同文体的语言。第四,创造力即把原语中有但目的语中无的概念、命名

或表达法通过种种变通手段绕过障碍,顺利实现双语转换的应付能力。

语义结构是以语义为中心、融合语法和语用的语言系统。每一种语言都有

自己的语义结构系统。译者必须善于实现原语与目的语两种语义结构的相互转化,

以克服逐字对应、对号人座的死译、硬译。

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艺术。翻译不仅需要

译者对原文透彻的理解力,同时也考验译者对目的语的文字功夫。

充分的、持之以恒的翻译学习和翻译实践是获得翻译技能、掌握翻译艺术

的最佳途径。对于本学期接触到的大量佳译,应该反复琢磨、细细品味、深刻领

悟。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翻译的定义、标准、步骤和学习方法

3. 问题与应用

掌握翻译的内涵、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 思考与实践

翻译的要素是什么?

如何完成符合质量标准的译文?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第二章英汉语言对比。

(一) 目的与要求

1.明确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对表达的重大影响;

2.掌 握具体表达形式在目的语中的转换方式。

(二 ) 教学内容

第一节 Synthetic vs. Analytic(综合与分析)

1. 主要内容 Synthetic: inflected forms Analytic : function words, word order English: 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 Chinese: analytic language inflected forms, function words, word order, intonation and tone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English: inflectional

4

Chinese: non-inflectional English: flexible Chinese: inflexible English: articles, prepositions, auxiliary verbs, coordinators,

subordinators Chinese: particles, connectives, prepositions English: intonation language Chinese: tone language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Try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featur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more idiomatic.

第二节 Rigid vs. Supple(刚性与柔性)

1. 主要内容 English: rigid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 Chinese: supple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 English: rigid S-V concord Chinese: free from S-V concord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English ---Five basic patterns:

SV: The meeting has begun. SVO: The news surprised me. SVoO: She sang us a song. SVOC: We elected him our monitor. SVP: We are students. + variants, expansion, combination, omission, inversion

Chinese--- The subject is varied, often optional The predicate of a Chinese sentence is also varied and

complicated There are quite a few illogical expressions in Chinese The suppleness of the Chinese also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run-on sentence”(full sentence + minor sentence)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Rigid English: a complete sentence structure; S-V concord;

formal cohesion(形式照应) Supple Chinese: flexible sentence structure; semantic

coherence(意念连贯)

第三节 Hypotactic vs. Paratactic(形合与意合)

1. 主要内容 Hypotaxi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words, phrases or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Parataxi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words, phrases or

clauses without connectives English sentence building: featured by hypotaxis

5

Chinese sentence building: featured by parataxis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English---

1) relatives(关系词), connectives(连接词) relative or conjunctive pronouns and adverbs---who, whom,

whose, that, which, what, when, where, why, how coordinate or subordinate conjunctions---and, or, but, yet, so,

however, as well as, (n)either…(n)or…, when, while, as, since, until,so…that…, unless, lest

2) preposition in, to ,with, of onto, upon, within, inside according to, along with, in front of, apart from

3) Others inflection grammatical and notional concord expletives: it, there

Chinese---1) word order2) grammatical or rhetorical devices: repetition, antithesis, parallelism3) contracted sentences4) four-character expressions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English sentence building more often resorts to overt

cohesion(显性接应), frequently using cohesive ties. Chinese sentence building more frequently relies on covert

coherence(隐性连贯 ) and context, focusing on temporal and logicalsequences.

第四节 Complex vs. Simplex(繁复与简短)

1. 主要内容 English: complex Chinese: simplex English: subordinate clauses and phrases Chinese: coordination(并列结构), loose or minor sentences,

contracted sentences, elliptical sentences, run-on sentences, compositesentences(并列形式的复句)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English sentence-building: architecture style Chinese sentence-building: chronicle style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Difference between E &C- Division of English complex sentences into Chinese simplex

sentences

第五节 Impersonal vs. Personal(物称与人称)

6

1. 主要内容 English: impersonal Chinese: personal Impersonal: passives, 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introductory it,

abstract nouns as subjects Personal: actives, personal(animate) subjects, subjectless and

subject-omitted sentences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English: inanimate subjects, abstract nouns, it -什么事发生

在什么人身上

Chinese: animate subjects, invisible subjects-什么人做什么

事/怎么样了 English: passive(avoid doer or agent)-objective, indirect,

roundabout -shrinking from responsibility Chinese: active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Difference between E & C: convers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ubjects into Chinese personal subjects and English passives intoChinese actives

第六节 Passive vs. Active(被动与主动)

1. 主要内容 English: passive Chinese: active English: passives of various forms are frequently used Chinese: active forms are often used, including those in passive

sense (notional passives 意义被动式)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Reasons for the Wide Use of Passives in English 1) When the agent of an action is self-evident or unknown, or it

is unnecessary or impossible to mention the agent. 2) Syntactic factors: for cohesion, balance, end focus, end

weight, etc. 3) Rhetorical factors: for variation, etc. 4) Stylistic factors: more passives in informative writing,

notably in the objective, non-personal style of scientific articles, newsitems, and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Reasons for the Limited Use of Chinese Passives 1) The Chinese passive form marked by 被 is traditional felt to

be an inflictive voice (不幸语态) 2) The Chinese passive form should generally have an agent

after 被 , which restricts the use of passive form when the agent isunknown or difficult to mention.

3) Chinese has its own ways to denote passive sense

7

1> Notional passive: active in form but passive in sense 2> Subjectless or subject-omitted sentences 3> Using generic person as subjects 4> Using executive form (处置式)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Transference from the English passive to Chinese active

第七节 Static vs. Dynamic(静态与动态)

1. 主要内容 English: static Chinese: dynamic English: featured by its predominance of nouns over verbs;

nouns: refer to entities that are stable Chinese: more verbs used than nouns; verbs: indicate action,

activity, temporary or changing conditions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English Static Tendency 1> using agentive noun instead of verbs 2> using headline phrase instead of adjectives 3> predominance of nouns leading to wide use of prepositions 4> feeblization of verbs 5> using adjectives or adverbs instead of verbs

Chinese Dynamic Tendency 1> 动词连用

2> 动词(词组)充当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

3> 汉语动词常常重复或重叠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Owing to the difference above,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glish

nominal style into the Chinese verbal style is necessary: nouns intoverbs, adjectives into adverbs, prepositions into verbs, etc.

第八节 Abstract vs. Concrete(抽象与具体)

1. 主要内容 English: abstract Chinese: concrete English: Nominalization often results in abstraction. An

excessive reliance on the noun at the expense of the verb will, in theend, detach the mind of the writer from the realities of here and there,from when and how and in what mood the thing was done, andinsensibly induce a habit of abstraction, generalization and vagueness.

Chinese: prefers to use concrete or specific words and employsa “down-to-earth” style, often making abstract ideas plain by metaphors,similes, allegories, or other devices.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English Abstract Tendency

8

1> regarding abstract thinking a superior mind, a mark ofcivilized man

2> using abstract words to conceal the writer’s cloudy or trueideas

3> many means of feeblization of words: prefixes, suffixes,prepositionsChinese Concrete Tendency 1> replacing abstract nouns with verbs 2> employing category words to make abstract ideas more

concrete 3> using concrete words to explain abstract ideas 4> achieving concreteness by figuration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英译汉:化虚为实---通行文,添文采,增加译文的可读性;

汉译英: 化实为虚--- 消症结,化梗阻,增加转换的可译性

第九节 Indirect vs. Direct(间接与直接)

1. 主要内容 English: indirect Chinese: direct Reason: The wider use of such devices as euphemism,

understatement, litotes, indirect negation, tactful implication,periphrasis as well as the impersonal style and abstract diction makesEnglish more indirect than Chinese.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 Euphemism (委婉) 1> officialese euphemism 2> occupational euphemism 3> educational euphemism

(2) Understatement (克制陈述)

(3) Litotes (间接肯定)

(4) Indirect Negation(间接否定)

(5) Tactful Implication(婉转暗示)

(6) Periphrasis (迂回 )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Transference from English indirectness to Chinese directness is a

must.

第十节 Substitutive vs. Repetitive(替代与重复)

1. 主要内容 English: substitutive Chinese: repetitive Repetition of words in English is generally more or less

abnormal and objectionable except that it is rhetorical or significant. To

9

avoid repetition, English often employs substitution, ellipsis, variation,and some other devices.

Chinese, however, is more tolerant of repetition. Repetitivedevices such as reduplication, repetition, antithesis, and parallelism areoften used in Chinese.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Substitutive English 1. Substitution 1> nominal substitution 2> verbal substitution 3> clausal substitution 2. Omission (Zero-substitution) 3. Variation (变换)

Repetitive Chinese 1. Reduplication(重叠) 1〉名词重叠,表“每个”,“所有”, “许多”,“小”,“杂”,

或某种感情色彩

2〉数量词重叠,表示“每个”,“逐个”,“许多”,或某种感情

色彩

3〉动词重叠,表动作的轻微、反复、完成、连续、轻松、

随便

4〉形容词重叠,表程度加重、加深、减轻、或爱憎、厌恶

等情绪

5〉附加式重叠,使表达形象生动

6〉偏正并列式、动宾并列式、主谓并列式及其他形式的重

叠 2. Repetition 3. Parallelism (对偶与排比)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Try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more idiomatic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repetitive Chinese.(三) 思考与实践

1. 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是如何导致翻译技巧产生的?

2. 在翻译时如何充分利用英汉语的差异使表达更加地道?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第三章词义的选择。

(一 ) 目 的 与 要 求

1.掌握英汉语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差别;

2.培养依靠上下文来决定词语各种含义的判断力。

(二 ) 教 学 内 容

10

第一节 Choice of Affective Meanings(情感意义 )1. 主要内容

Three types of affective meanings: Positive 褒义

Neutral中性

Derogatory贬义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The same word can have different affective meanings in

different context.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Choose the right affective meaning.

第二节 Choice of Grammatical Meanings(语法意义)1. 主要内容

Different part of speech can give the same word differentmeanings.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part of speech, meaning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Choose the right grammatical meaning

第三节 Choice of Contextual Meanings(语境意义)1. 主要内容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defined by the context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context, logic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Choose the right contextual meaning

第四节. Choice of Collocative Meanings(搭配意义)1. 主要内容

Every language has its own usage and collocations.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collocation, cognition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Choose the right collocative meaning

第五节. Choice of Stylistic Meanings(文体意义)1. 主要内容

Some words convey the same idea but differ in stylistic features.These words are known as stylistic synonyms.

In some dictionaries, the different stylistic features are clearlymarked as formal, informal, literary, archaic, slang, etc.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Some Chinese stylistic synonyms Oral vs. written(口语/书面语) Contemporary vs. archaic (新词/旧词(现代词/古代词))

11

Common vs. official (普通用语/公文用语) Common vs. literary (普通用语/文学用语) Some English stylistic synonyms neutral / informal /formal(literary) some English words with their Chinese stylistic synonyms words/explanatory/descriptive(idiomatic)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Translators have to choose among formal words, neutral words,

and informal words to ensure that the style is appropriate to the originalcontext.

They must also determine whether to use standard language orregional dialects, archaic words or contemporary words, general wordsor technical terms, etc. Literary translators must also try to reflect theidiolec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writer.

第六节 Choice of Ambiguous Meanings(模糊意义)1. 主要内容

Ambiguity: one surface structure covering two or more deepstructures, that is, one linguistic expression allows more than oneunderstandings or interpretations.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Lexical ambiguity(词汇歧义): the multiple meaning of theutterance depends on the single word.

Structural ambiguity(结构歧义): the multiple meaning of theutterance depends on the sentence structure.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Clarify the ambiguity.

第七节. Choice of Extended Meanings(引申意义)1. 主要内容

It is often difficult to find a suitable Chinese translation for anEnglish word or expression in E-C dictionaries and a mechanicaltranslation may be unintelligible to our readers. One way out is toextend the meaning from the concrete or specific to the abstract orgeneral , or vice versa.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 extend the meaning from the concrete or specific to the

abstract or general 2> extend the meaning from the abstract or general to the

concrete or specific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Choose the right extended meaning.

第八节 Choice of Equivalent meanings (对应意义)1. 主要内容 Some English words or expressions look equivalent to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ts, but actually they are different. These are called “ falsefriends”. Careless beginners are liable to take too literally or mix up those

12

words or expressions which look alike in the two languages but in fact aredifferent in meaning. Care should be taken not be confined or taken awayby what we see in the original text.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false friends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Choose the equivalent meaning.

第九节 Choice of Exact Meaning(精确意义)1. 主要内容

A careful translator should weigh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before choosing suitable words.

Three criteria: Preciseness(准确)

Conciseness(精炼)

Gracefulness(优美) Three mistakes often made in choosing the meaning of a word

or an expression: Lapping up a word or an expression without digesting it(囫囵

吞枣)

Extending the meaning beyond its limits(引申过头)

Rigidly adhering to letter or form(拘泥字面)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词义轻重不同

词义范围大小不同

词语搭配不同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ynonymous expressions in the two

languages is always necessary for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第十节 Choice of Different Words for the Same Word and the SameWord for Different Words (同词异译,异词同译)

1. 主要内容 These is sometimes a need of Choice of Different Words for the Same

Word and the Same Word for Different Words (同词异译,异词同译)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 Different Words for the Same Word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more adequate and expressive, we need

to translate an English word or expression in many different wayswithout changing its meaning.

2> The Same Word for Different Words For consistency of concepts or rhetorical reasons,the same

word may be used for different words/expressions.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The choice of the right word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dependsmore on the context than upon a fixed system of verbal consistency.

13

(三) 思考与实践

在翻译时可以从哪些方面确定词语的意义?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第四章词义与修辞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词语翻译时各种修辞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2. 培养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贴切表达的意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

第 一 节 .歧 义 与 双 关

1. 主要内容

歧义是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语言同形异义的巧妙使用,是一个

词或词组以文字游戏的形式,出其不意地把互不相关的双重含义同时结

合起来,即利用同形异义词,紧扣双重情景,造成诙谐效果,使表达情

中有景,景中有情。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为了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绝,说话人往往采用歧义这一手段来实

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含歧义的模糊语言好处在于,你能说你想要说的话却又能否认掉,

言简意赅、灵活利己,一语双关、幽默风趣,意在言外、含沙射影。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上下文、语境和语言常识来判断其真实含义,准确翻译。

第 二 节 矛 盾 修 辞

1. 主要内容

矛盾修饰法是将两个意思截然相反的互相矛盾的词或词组结合在

一起来构成的一种思辨巧妙的修辞手法, 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浓缩到

一个相互矛盾或极不协调的修饰关系之中,用以深刻揭示事物间既矛盾

对立又协调统一的关系,表达辛辣、刻薄或看起来有悖常理却又闪耀着

哲理火化的思想,起一种出人意外、引人入胜的效果。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常见的矛盾修饰形式: adj.+n. creative destruction, living death, tearful joy; adj.+adj. cold pleasant manner, sour-sweet days, poor rich guys; adv.+adj. dully bright, mercifully fatal, falsely true v.+adv. hasten slowly (=make haste slowly), shine darkly,

groan loudly; n.+n. love-hate relationship, the sound of silence

14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翻译时尽量保持这种 “意外效果” ,让其“矛盾”存在,译出其 “相反” 的意思,使译文仍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 三 节 夸 张

1. 主要内容

夸张就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通过有意言过其实,故意把一般事

物往大、多、快、高、长、强或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以夸

大或缩小事物的某个方面来增强语气,起到强调的效果。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夸张是一种有很强的感染力的修辞手法,翻译中运用夸张可有效地

渲染气氛、烘托意境,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夸张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直译,以保持原文的艺术特色,使译文具

有相同的效果;

若读者不能理解或接受译文对原文的直译夸张,这时可采用意译法。

第 四 节 .类 比

1. 主要内容

类比是两类本质上不同的事物或两种情境之间扩展的或复杂的

比喻。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类比是用人们熟悉的事例说明较深的道理,或通过具体形象阐明

抽象的概念等。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在阐述事理时,把抽象概念具体化;

把深奥的哲理浅显化;

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

第 五 节 逻 辑 关 系

1. 主要内容

逻辑关系就是事物间相互的影响,作者通过“因果”,“条件”,

“让步”等这些关系把许多孤立的事与物联结成为一条思路,表达自己

的思想。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因果,条件,让步,递进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识别各种逻辑关系并运用于翻译中

第 六 节 重 复

1. 主要内容

重复是语言衔接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起着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5

重复显得累赘,所以语言应避免重复,但在特定情景中有意识的使

用重复,能起到非常有力的修辞效果。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重复能反复以同一信号刺激读者的感官,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尤

其在标语、口号、演说词里,有着激励感情、鼓动情绪的威力。

第 七 节 平 行 与 排 比

1. 主要内容

英语中把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的语句、短语、

词组用并列排比的方式依次排列而出的语言结构称为平行结构。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特点是排列整齐,音节悦耳,节奏有力,气势磅礴,可以把论点阐

述的更严密、更透彻、提高表达效果。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把握英汉类似结构,并运用于翻译中

第 八 节 拟 人

1. 主要内容

拟人是运用联想,把人以外的无生物(无生命的实体,抽象的概念

等)或有生物(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等)当作人来描写,把动物和没有

生命的事物当成有思想感情和性格的人类来描写,让它们具有人的行为。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把本来只适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或代词等用于写物,令人

感到非人的事物具有人的属性。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可采取直译——再现原文的生动形象;

有时带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或习惯用法,须变通处理。

第 九 节 反 语 与 讥 讽

1. 主要内容

反语就是用相反的词语表达本义,让所说的或所写的跟自己要表达

的原意恰好相反。反语有时可以表示人与人之间亲昵的感情,但多数情

况下是批判、揭露、警示、讽刺、嘲弄,当然也表示幽默、诙谐的情趣。

讥讽就是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语,对人或事

物的错误缺点或某种表现进行指责、揭露、批评或嘲笑。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反语这种修辞手段往往比正面论述更有力,

更能发人深思,可以使话语或文章更加有力,深沉幽默,具有感染力,

产生特殊的辛辣讽刺、幽默有趣的效果。

讥讽的种类:

温和的讽刺——常用较为温和、委婉的词语来论述、批评人或事物

的正确、聪明、善良等;

尖刻的讽刺——常用尖刻的语句揭露或讽刺人或事物的错误、愚蠢、

丑恶等。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6

通常采用直译;

当直译不能传情达意时,应采用补偿或变通的意译法。

(三) 思考与实践

在翻译时把握语气轻重或分寸的原则是什么?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第五章修饰语的翻译

(一 ) 目 的 与 要 求

1. 学习英语修饰语的种类和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

2.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掌握英语修饰语的翻译技巧。

(二 ) 教学 内 容

第 一 节 修 饰 范 围 的 确 定

1. 主要内容

准确判断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特别是修饰语的照应(或呼应)范围,在

英译汉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译者的重视。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英语句子的“多枝共干”式结构

3. 问题与应用

捋清修饰语照应关系上的脉络,避免因理解错误而导致误译。

第 二 节 英 语 定 语 从 句 的 翻 译

1. 主要内容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方面一个突出的不同之处是,英语句子比较“紧”,汉语句子比较“松”。这是因为英语常用定语从句和同位语来表述各种复杂的关系,

而汉语则习惯多用简短明了的单句。

四大类定语从句:

(1)简单的定语从句

(2)复杂的定语从句

(3)变相的定语从句

(4)以 as为关系代词所引导的定语从句。

翻译技巧:

(1)简单的定语从句基本上可译成四种形式:定语结构、并列分句、状语

从句和独立句、谓语结构、宾语结构。

(2)复杂的定语从句的翻译方式:顺译和倒译。

a.顺译:在翻译时基本上顺着原文次序,不改变主句在句首的位置,把定语

从句跟它另带的从句随后译出。

b.倒译: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1)复杂的英语句子,主句先说

出事物的主要动作、状态,而在定语从句里追述一些与此事物有关的情节。

17

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的思维方式。2)汉语遇到复杂情况时,叙述往往是先次后

主,否则就会觉得句子散漫,不好收拾。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思维方式。

(3)变相的定语从句(定语从句的派生形态, 分词短语和同位语实际上是变相

的定语从句)可译为:

a.汉语的并列分句

b. 汉语的状语从句(加上表示原因、目的或结果、时间、条件、让步的词

语)。

(4)以 as为关系代词所引导的定语从句译法有三种:

a. as在从句中作动词 do的宾语,代表有关分句中的一种行为(即主句的名

词性主语)的概念,可译为“这”或“这种”。

b. as在从句中作动词 be的表语,代表有关分句中一个相同或类似的名词或

名词词组可以推论出来的概念,可译为“这”或“这样”,或者重复前面的名词。

c. as在从句中作动词 be的表语,代表有关分句中一个形容词所表达的概 念,

可译为“这”或“这样”,或者重复前面的形容词。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英语定语从句的类型

3.问题与应用

掌握英语定语从句翻译的主要技巧。

(三) 思考与实践

在英译汉中如何正确理解原文、捋清修饰语的照应关系、准确无误地安排

译文?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第六章直译与意译

(一) 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掌握直译与意译两大翻译手段,并在翻译实践中结合起来予以灵活

运 用。

(二 ) 教 学 内 容

第 一 节 形 象 性 词 语 的 直 译 与 意 译

1. 主要内容

形象性词语,包括各种比喻和成语。翻译技巧:

(1)英语和汉语的许多形象比喻法在直观上是通的,因为这些形象比喻都以

人类共同的感知为依据,操不同语言的人对形象的感知及审美体验是大体

相通的。在翻译这类形象词语时应尽量用保留原文形象比喻的直译法,这

样可以保持原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形象性词语往往涉及语言文化背景问题。在下列情况下必须解除原文的

形象比喻,根据其内在含义进行意译: a.原文的形象比喻不符合译文的民

族文化 背景、语言习惯和心理以及审美观等等;b.不符合译文语境、特别

18

是语气上或文 体上的需要;c.原文的比喻或意象比较晦涩难懂,如果直译

可能引起译文行文阻 滞,晦涩难懂,甚至歪曲原意。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英汉形象性词语的异同

3. 问题与应用

在翻译英语形象性词语时,必须充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问题,灵活运用直

译 和意译两大手段。

第 二 节 正 说 与 反 说

1. 主要内容

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往往需要把英语中的正说译成汉语中的

反说,或把英语中的反说译成汉语中的正说,即将具有肯定词义的词语译成否定,

或將含有否定词义的词语译成肯定,这样才能做到既确切地表达了原意,又符合

汉语的规范。这种正说与反说的相互转换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技巧,属于特殊的意

译手段。翻译技巧:

(1)正说变反说:由于有些词语含有特殊意义,如果不从反面着笔,译文

就不通,这时必须反说。

(2)反说变正说: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常常对某些否定词在特定的语境中

所表 达的含义捉摸不定,不能一目了然,因为否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灵活

多变的。英 语中有的句子用了否定词却并不表示否定意义。因此,只有透

彻理解了特定的上 下文与某些否定词(组)所含的特殊意义之后,才能抓

住确切的含义,把原文的反 说转换为译文的正说。

(3) 翻译时应注意英语中表示部分否定的特殊表达法。

a. “ all ( every, both ) + not”结构:相当于汉语的“不是全部”、“不是每个都”、“不是两者都”。当否定词not放在 all,every,both之前时,其部分否定的意义

就更加明显。

b. “not+ always(many, much, quite, everywhere, entirely, wholly, altogether)”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not always = sometimes; not everywhere =somewhere; not wholly = insome degree; not altogether = somewhat。

c. “not…+ and…”结构:此结构中的and在连接两个状语(或定语、表 语)时,

与之搭配的not有时只表示部分否定,即只否定 and后面的部分。

d. “not. . . + aswellas”结构,带not的否定式谓语与 as well as连用时,not只否定它前面的部分,表示部分否定,而 as well as后面的部分则表示肯

定。

e. “cannot(cannever) ... + t o o . . . ”结构:此结构的深层意思是肯定的,相

当于汉语的“再怎么……也不为过”。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英语和汉语不同的表达习惯、正说与反说的相互转换、英语中表示部分否

定 的特殊表达法

3. 问题与应用

19

正说(肯定句)与反说(否定句)的相互转换是一种特殊的意译手段,其

目的正是为了充分发挥译文的优势。

第 三 节 英 语 难 词 难 句 的 意 译

1.主要内容

有些英文词语的词义非常灵活,很难翻译,只能将其融化到整个汉语句子

中,舍“形似”而取“神似”,依靠译者的传神之笔来摆脱汉语词义有时流于凝

滞的束缚。

(1)将英文难译词的词义融合到译文语句中时,常需灵活变通汉语句式,

充分利用汉语的各种表达手段和修辞法。

(2)用意译法处理英语的难词难句时,还有一个常用的有效手段:采用汉

语的四字结构。汉语拥有丰富多彩的四字结构,其中既有大量的成语,也

有纷繁的非成语。一般说来,汉语四字结构涵义深刻,表现力强,生命力

旺盛,在忠实于原文内容、风格和感情色彩的前提下恰当采用,能使译文

貌神倶合,大为増色。

a. 四字结构中的成语,有的言简意赅,能使译文凝炼、贴切,具有高度

的概括力;有的凭借修辞手段而构成,具体生动,形象鲜明,有助于

再现原文的语感、情态和形象,增加译文的感染力。

b. 非成语的四字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结合上下文的内在联系,由

表及里,灵活组合,有助于译文的通顺流畅。

c. 四字结构大都音节清晰,富于变化,连续运用时可形成对仗,琅琅上

口, 抑扬顿挫,起落跌宕,十分和谐,具有语音上的美感,可以増强

译文语言的齐整匀称和韵律节奏。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舍“形似”取“神似”、汉语的四字结构

3. 问题与应用

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往往造成翻译梗阻,因此,英语的难词难句必须采用

意 译法,依靠译者的传神之笔进行再创造。

第 四 节 英 语 长 句 的 结 构 性 意 译

1.主要内容

在很多情况下,英语长句和重心可以比较恰当地转换在汉语译文中。但是,

在更多的情况下,两种语系不同的语言无法在语序、句式和句子配列上完全契合,

因此,译者必须优先考虑如何发挥译文的优势,尽力保证译文的最佳可读性。

翻译方法:

在翻译英语长句时,应首先理清句义中的层次组织,然后通过成分切分,

分析单句、词项之间存在的线性组合和成分之间的层次递接关系。方法主要有:(1)包孕;(2)切分;(3)倒置;(4)拆离;(5)重组。在实际翻译中往往需要同时并用几种方法。

(1)包孕:翻译时将英语后置修饰成分放在中心词(即被修饰成分)之前,

使修饰成分在汉语译句中形成前置包孕。修饰语前置是汉语的正常语序,

20

前置包孕可使句义紧凑、结构整体感强、思维逻辑连贯,因此公文文体多

用此式。

表示原因、条件、前提等的英语状语成分也可用包孕法翻译。将状语译成

包孕式时,往往需要在连接处加上“而”、“则”之类的虚词,使全句更有连贯

性和紧凑 感。

(2)切分:翻译时将英语长句“化整为零”,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

主谓 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以及按意群切

断,译成汉语 的分句。将英语长句切断译成汉语分句,有两个好处:a.可以基本保留英语语序,顺译全句,可以减少漏译等疏漏;b.可以顺应长短句

交替、单复句相间的现代 汉语句法修辞原则。英语句式往往环扣相连、盘

根错节,而汉语则历来讲究音乐 美,倾向于用较短的句子来保证层次清晰、

语气连贯、含义清楚、脉络分明,而且能产生汉语特有的节奏感。

(3)倒置:将英语较长的复杂句包孕、切分成长短句,然后按意群进行局部

调整或总体调整,使汉语译句符合习惯表达法,即符合现代汉语论理叙事

的一般逻辑顺序。用此法译出的汉语句子恰恰是将原句的意思倒着说。

(4)拆离:将英语长句中的某些成分(分句、词组或词语)从句子主干中拆

开, 另行处理,以利于译句的总体安排。常见的情况是,英语长句中有些

成分很难用切分法顺译,也很难将其包孕在译句中,只能将其拆离,放到

译句的主干之首或句尾,以免造成行文上的梗阻。

(5)重组:脱离英语长句的层次和结构安排,按照汉语叙事论理的习惯重新

组合句子。这种译法的好处是:由于彻底摆脱了原文语序和句子形式的约

束,所以比较易于做到汉语行文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并使译文增添文采。

在使用重组法进行翻译时,必须首先将英语复杂的长句结构完全捋清,将

英语原意完全弄懂;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一丝不苟,避免疏漏,并时刻注意

把握好原文的轻重、分寸及语气。

结构性意译法的综合运用:以上介绍的几种长句翻译技巧在具体实践中往往

需要加以综合运用,其中最基本的技法是包孕和切分,有时还需巧妙地辅以其他

的长句翻译手段。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两个要点:a.注意译文行文的逻辑性与层

次感,不要“语无伦次”,应尽量与原文贴近;b.注意主次,在译文的句式安 排

上应突出原文中内在意念的重心。一般来说,汉语句子的重心倾向于后置,而 英

语句子的重心则既可能前置也可能后置。句子重心如何安排是长句翻译的关 键,

也是译者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功力的表现。

3.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英语长句的翻译原则和技巧

4. 问题与应用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在语序、句式和句子配列上往往无法完

全 契合,因此,在翻译英语长句时必须优先考虑如何发挥译文的优势,尽力保

证译文 的最佳可读性。

第 五 节 直 译 与 意 译 相 结 合

21

1.主要内容

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辩证地掌握直译法与意译法,不能将任何一种翻译方

法绝对化。直译和意译是互相关联、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两个对立

面, 在翻译实践中必须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在运用直译和意译这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时,必须针对不同的文体把握好

分寸。

(1) 要求较严格的直译:条约、法典、规章、政策、公文 、政治论文及

文献;

(2) 基本直译:学术理论、科技情报及著述;

(3) 一般要求直译,但必须考虑可读性:新闻报道和分析、报刊特写;

(4) 直译与意译兼顾,充分考虑可读性:传记、游记、札记等蠹长、短篇

小说;

(5) 基本意译,力求获得佳可读性:舞台或电影剧本、抒情散文;

(6) 必须完全意译,方能获得最佳可读性与艺术性:诗歌、歌词;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文体与翻译

3. 问题与应用

必须结合不同的文体要求来综合运用直译和意译手段。

(三 ) 思 考 与 实 践

英译汉时如何做到在尽量不损失原文各种信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汉语的优

势?

(四 ) 教 学 方 法 与 手 段

1.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2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讲 习 讨 小教学时数

题 论课程内容 课 课 课 计

第一章 翻译概述 1 1第二章 英汉语言对比 8 2 2 12第三章 词义的选择 2 2 2 6第四章 词义与修辞 2 2 2 6

第五章 修饰语的翻译 2 1 1 4

第六章 直译与意译 1 1 1 3

合计 16 8 8 32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 推荐教材

1. 王振国、李艳林.《新英汉翻译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 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二)教学参考资源

3. 董乐山等.《英译汉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4. 庄绎传.《英汉翻译练习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5. 刘重德.《翻译漫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6. 刘兴策等.《语言知识千问》.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7. 余立三.《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8.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9. 《中国翻译》编辑部.《论英汉翻译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年10. 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11. 冯树鉴.《英汉翻译疑难四十六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12. 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年

13. 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14. 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15. 徐有志.《现代英语文体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16. 段平.(高级科技翻译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23

17.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18. 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9.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20. 秦秀白.《文体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21. 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22. 金隄.《等效翻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23. 陈生保.《英汉翻译津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24. 冯梅、刘荣强.《英汉科技翻译》.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23.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24.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ri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Ltd. , 198825.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ST. Jermoe Publishing, 1997

七、其他说明

1. 学生必须在学期内认真自学完指定的翻译教材;

2. 学生每周必须认真翻译一篇短文(文体和题材多样化);

3. “习题课”主要用于作业讲评。

大纲修订人:田野 修订日期:2017年 3月大纲审定人:武敏 审定日期: 2017年 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