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1 雲林縣崙背地區族群與語言分佈的空間關係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韋煙灶 [email protected] 雲林縣崙背鄉族群分佈,若按漳、泉祖籍的差異來區分,呈現漳、泉各半的態勢, 西半部各村多屬泉州府(尤其是晉江籍),東半部屬漳州府(多數屬詔安縣二都籍)。但 崙背鄉東部及二崙鄉一向被認為是詔安客聚集的區域。然而,令人好奇的是這些「詔安 客」所用的閩南語明顯偏漳州腔;相對於西半部閩南人所用的母語,卻偏泉州腔。表示 「詔安客」的閩南語係習自原鄉漳州,而非透過在地的接觸學習而來。進一步顯示,在 渡臺移民之初,這些來自詔安二都的移民,已是具備閩、客雙語能力,而非純粹只操客 家語的。 進一步透過民間信仰的祭祀圈系統的空間性來觀察,麥寮拱範宮在崙背的祭祀圈範 圍,與洪惟仁等人所調查的雲林縣崙背鄉語言調查表(附圖)中的「閩語泉州腔」完全 吻合,也與本研究所調查的泉州系移民裔分布的範圍高度相符。表示在當地地方公廟祭 祀圈的空間組織與分布範圍可作為區隔族群差異的指標,也與語言群的空間分布型態呈 現一致性。在詮釋雲林縣二崙及崙背兩地祖籍詔安二都移民裔在原鄉與新鄉均具有多元 族群文化特質,以及雙語溝通能力,故宜以更寬廣的視野來討論其族群屬性。 關鍵詞:族群關係、雙語現象、詔安客、詔安二都、崙背

雲林縣崙背地區族群與語言分佈的空間關係之探討 · 1 雲林縣崙背地區族群與語言分佈的空間關係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韋煙灶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

雲林縣崙背地區族群與語言分佈的空間關係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韋煙灶

[email protected]

摘 要

雲林縣崙背鄉族群分佈,若按漳、泉祖籍的差異來區分,呈現漳、泉各半的態勢,

西半部各村多屬泉州府(尤其是晉江籍),東半部屬漳州府(多數屬詔安縣二都籍)。但

崙背鄉東部及二崙鄉一向被認為是詔安客聚集的區域。然而,令人好奇的是這些「詔安

客」所用的閩南語明顯偏漳州腔;相對於西半部閩南人所用的母語,卻偏泉州腔。表示

「詔安客」的閩南語係習自原鄉漳州,而非透過在地的接觸學習而來。進一步顯示,在

渡臺移民之初,這些來自詔安二都的移民,已是具備閩、客雙語能力,而非純粹只操客

家語的。

進一步透過民間信仰的祭祀圈系統的空間性來觀察,麥寮拱範宮在崙背的祭祀圈範

圍,與洪惟仁等人所調查的雲林縣崙背鄉語言調查表(附圖)中的「閩語泉州腔」完全

吻合,也與本研究所調查的泉州系移民裔分布的範圍高度相符。表示在當地地方公廟祭

祀圈的空間組織與分布範圍可作為區隔族群差異的指標,也與語言群的空間分布型態呈

現一致性。在詮釋雲林縣二崙及崙背兩地祖籍詔安二都移民裔在原鄉與新鄉均具有多元

族群文化特質,以及雙語溝通能力,故宜以更寬廣的視野來討論其族群屬性。

關鍵詞:族群關係、雙語現象、詔安客、詔安二都、崙背

2

1.前言1.1 研究議題的形成

在崙背及二崙等地來自前清漳州府詔安二都移民裔(詔安二都的地理意涵,後詳),其

所使用的客家話,是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公告的五種台灣客家話之一的「詔安客家話」,因此,

說詔安客家話的族群被定位為「詔安客」。詔安客家話與其他台灣客家話除了口音的差別

外,原鄉地理性差異也是值得討論的一環。來自詔安的移民裔未必全都是說閩南語,也未

必全是說客家語的。早期的研究並未清楚區隔漳州客家話與漳州(閩南)話的差異,(羅肇

錦,1998);晚近的研究卻又反過來過份凸顯詔安二都移民裔的客家成分。但真實歷史過程

是:各族群透過遷徙、混居、通婚而相互融合,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宜以單一

的角度來看族群結構。如張廖氏始祖張元子從漳州雲霄縣西林村(今火田鎮西林村,十分

靠近縣城)入贅到詔安縣官陂坪寨廖家,按西林村的地理位置屬於純閩南語區,從官陂張

廖氏宗族的口碑傳說(2010/01/25 官陂鎮光亮村訪張姓耆老1),前幾世坪寨(張)廖姓與西

林張姓,仍頗有往來。

在以語言作為判定標準,居住在崙背鄉東半部連接到二崙鄉的詔安二都移民裔,至今

年長者尚能以流利的客家話相互溝通,將這類客家話歸屬詔安客家話,在學術上並無太多

的爭論。但如果將空間尺度放大,將這些詔安二都移民裔所使用的閩南話與崙背西半部居

民的閩南腔予以對照,其閩南話的口音卻涇渭分明,詔安二都移民裔所說的閩南話明顯屬

於漳州腔(2009.09.09-10、2010.10.09-10 調查),在經過約 300 年左右的語言競合之下,這

些移民裔的母語有何趨向?研究區族群在空間分佈上顯示何種地理意涵?本文希望透過研

究區居民祖籍與地方公廟祭祀圈的調查成果,並對照語言學者的研究成果,一一加以探討。

1.2 研究途徑地理學是研究地表各種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和空間關係的一門學科,空間分析為本研

究主要運用之地理學研究觀點。要釐清研究區族群分佈的空間關係,首先必須彙整區內各

世居宗族移出地(原鄉),地理環境背景加以分析;其次,必須繪製較細緻的原鄉歷史方言

區圖(以閩、客式地名為分類指標),將研究區各世居宗族的原鄉,點繪在地圖上,來推測

研究區世居宗族原鄉可能的方言區歸屬,並加以歸納分析。本研究針對各世居宗族在移入

地(研究區)空間分布的地理意涵,進一步解構分析。

1.3 研究區的選定與研究目的1.3.1研究區的選定

本研究選擇雲林縣崙背鄉為研究區,在行文中也稱為崙背地區,個別的討論則會擴及

周邊鄉鎮。在洪惟仁(2007)的「崙背鄉語言分布圖」,西部為「閩語泉州腔」;東北部

為「閩語漳州腔」,東南部為「詔安客家話」,具有明顯的空間對應關係,加上這個區域

1 官陂廖姓在民國初年之時,受當時國民政府駐在官陂的張姓將領之鼓動,順勢全部復姓張,導致在台灣的張廖氏絕大多姓廖,原鄉官陂則只姓張的有趣現象。

3

也是台灣能說詔安客家話族群的聚集之處,其所蘊含的地理意涵值得進一步探索。

1.3.2 研究目的

本文所設定的目的如下:

1.釐清研究區族群與語言的空間(含移出地與移入地)分布型態。

2.探索歷史進程中研究區中詔安移民裔的母語趨向。

3.探討研究區之族群在空間分佈上顯示的地理意涵。

2.研究方法與研究過程

2.1 名詞定義2.1.1 閩客雙語族群

根據韋煙灶等人(韋煙灶、曹治中,2008;韋煙灶、林雅婷,2008;韋煙灶,2008;

韋煙灶、林雅婷、李科旻,2009;韋煙灶,2009;張智欽、韋煙灶、林雅婷,2010;韋煙

灶、林雅婷,2010;葉佳蕙、韋煙灶,2010)的研究,新竹及桃園沿海地區的閩南人稱附

近地區能操閩、客雙語的居民為「半福佬客」。再經過廣泛的田野訪查發現,新竹及桃園許

多鄉鎮均鑲嵌著這類半福佬客宗族,已經可清晰確認新豐、湖口、新埔、中壢、新屋、楊

梅、觀音等地半福佬客宗族的一些閩南語口音特徵是帶自原鄉而非習自台灣本土。

研究區有類似於桃竹地區半福佬客的族群,即來自詔安二都的移民裔,在日常生活中

能同時使用詔安客家話與漳州腔閩南話。這群族群過去也被稱為「奧客」,目前定名為「詔

安客」。但這個族群遷徙台灣之前,在原鄉是否必然是「客家人」?遷徙到台灣之後,放棄

雙語而改用閩南話,是否就是「福佬客」?這些問題仍是有待逐一釐清的,不應只憑主流

的說法就算了。由於研究區居民並不使用半福佬客之詞,奧客是一個不友善的稱呼,故本

研究將居住在研究區內同時操閩客雙語的居民,稱之為閩客雙語族群(簡稱雙語族群),這

麼做也可避免將本研究在開始討論之初,就驟然捲入帶有先入為主的閩、客之爭。

2.1.2 詔安客家話

漳州客家話指的是現今漳州市平和、詔安、南靖及雲霄四縣交界地帶的客家話,崙背

地區來自詔安移民裔所使用的客家話,行政院客委會及語言學者稱為詔安客家話,是漳州

客家話的一支。台灣詔安客家話的音韻研究成果,如陳秀琪(2002a;2000b)、廖列震(2002)、

張光宇(2004)等,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也正積極編制臺灣詔安客家話辭典,但這部分不是

本研究的重點,故不作有系統的討論。

2.2 空間抽樣基準的界定2.2.1 自然村的界定

本研究以自然村為最小空間抽樣的單位,但在台灣中、南部地區,因開發較早,自然

村從田野直觀還算容易認定,但在研究區仍有少數新興聚落,如濁水溪南岸的河岸新生地,

4

以及原本的三家村聚落發展擴大,或聚落規模變小,或聚落地名轉變,必須透過一些自然

村的操作步驟加以界定,整理如以下幾點(參:韋煙灶,2005):

1.現今仍沿用日治時期土名或小字名的聚落,像是阿勸村有四個自然村:阿勸、反鹽

園(鹽園)、店仔及中厝。

2.土地廟的祭祀圈可視為傳統自然村聚落的表徵,土地廟祭祀圈及其廟名所冠地名與

該聚落相吻合者,應視為自然村,如水尾村田底仔聚落(土地廟名:田底仔福德廟),為日

治時期西螺溪(現濁水溪主流)束堤,洪泛問題改善之後所發展出的新興聚落。

3.僅有村廟但無土地廟者,但大多數村廟均有土地神座,可視為具有取代土地廟功能,

村廟所在聚落視為自然村,如枋南村的新庄聚落為堡圖上所無的地名,建有村廟開山宮,

枋南(堡圖上的崩溝寮改稱)則有(自然)村廟光祿宮。

4.訪問在地耆老,綜合研判加以確認,豐榮村的東佃、中佃及西佃,附近鄉鎮居民均

耳熟能詳其地名及所在位置,故視為自然村。

2.2.2 世居宗族與世居居民

世居宗族指的是「受訪者本人向上推三代即已定居本聚落的宗族;或該宗族定根本地

已經超過 120 年」;而世居居民指的是世居宗族所傳的後裔,且仍定居於本地的居民。120

餘年前(清末)時的研究區大抵仍維持在農業傳統聚落型態,各聚落的宗族分佈與初墾時

代的差距較小,可藉以還原研究區初墾時或傳統社會結構中的族群分佈脈絡。

在研究區實際田野操作上,均未蒐集到相關族譜及田野史蹟資料,崙背東半部世居宗

族的祖籍地尚容易確認,但也僅知縣級行政區,這些缺漏大抵仍可以文獻補充;但在西半

部居民的訪查,則常常得到的是一問三不知,且聚落姓氏結構也較複雜,處理的方式是以

詢問其祖先墓碑祖籍,佐以公墓抄錄的姓氏祖籍及姓氏比例,再配合村廟或土地廟捐款人

的姓氏比例及廟誌線索,進行交互比對,勉強可獲得相關資訊。

2.3 地圖操作與分析2.4.1 以閩、客式地名資料繪製「福建南半部的閩、客語歷史方言分區圖」與「詔安閩、客

語歷史語言分區圖」

第一步是利用地圖分析,建立適用於原鄉當地的閩、客式地名檔案(如表 1 所示),利

用各類地圖冊(戴濟平,2005;岳天榮、戴濟平,2006;王秀斌主編,2007;福建地圖出

版社,2007;高靜秀主編,2009;星球地圖出版社,2009;林春敏,2009)在圖上標示出

閩、客式地名分布位置,為了增加地名的樣本數,再參酌 “Google map”的地名作為輔助。

第二步是以圖上閩、客式地名明顯的分界線作為閩、客歷史方言界線,繪製出「福建

南半部的閩、客語歷史方言分區圖」(圖 1)與「詔安閩、客語歷史方言分區圖」(圖 2),

將其方言區分為:閩南語區(漳州腔閩南話區)與客家語區(詔安客家語區)。

5

表1、閩、客地名用法的差異閩南式

地名用詞客家式

地名用詞閩客混用

地名地名舉例(閩—客)

備註

稠/椆欄、稠 /椆 (tieu,僅適用於詔安客語)

牛稠溪 /羊椆港—牛欄河

稠、欄為「圈」之意。「稠」為牢或椆的諧音字。這組地名是有效分別閩、客的指標地名詞。

稻/粟 禾 -- 大 稻 埕 / 粟 倉 仔街—大禾埕

稻、禾指「稻」,粟指「稻穀」之意。稻、粟vs.禾是有效分別閩、客的指標地名詞。

厝、宅 屋、伙房 --新厝、後宅—新屋/劉舉人伙房

厝、屋為房舍之意。伙房為共住之合院;宅為有果園的大宅院。這組地名詞最適合於分辨閩、客的指標地名詞,且數量頗多。

塊 座 -- 三塊厝—三座屋塊、座為「計算房舍的單位」。這組地名閩、客對應清楚,是有效分別閩、客的指標地名詞。

礁、乾、考(洘之諧音字)

旱、燥 -- 礁坑、乾坑、考溪—旱溝、燥坑

礁、乾、洘、旱、燥為「間歇河」之意。這組地名閩、客對應清楚,適合於分辨閩、客的指標地名詞。

舊 老 老 舊街—老街

舊、老皆相對於「新」。閩式地名也用「老」(唸「舊」寫成「老」的音字不符現象),「舊」可作為閩式閩式指標地名詞,「老」則必須以發音校對(不唸成「舊」)。

頂(作詞首) 上 上頂寮—上寮、山上/上山

頂、上為既存地名的方位或高低的對稱名,但閩式地名詞也用「上」(唸「頂」寫成「上」的音字不符現象),作為詞首的「頂」,可為閩式指標地名詞;「上」則必須以發音校對(不唸成「頂」)。

腳(地名末字)1.下2.樹下

下(地名末字)1.山腳—山下 /下山2.—榕樹下

腳、下為對稱於既存地名的「低處」或「聚落的邊緣」之意。閩式地名詞也用下(唸「腳」寫成「下」的音字不符現象),「腳」可為閩式指標地名,「下」則必須以發音校對。「樹下」為客式慣用地名詞,可作為指標地名詞。

1.後(地名末字)2.後壁

1.背(地名末字)2.後背

後(地名末字)

1. 港 仔 後 / 過 溝仔—河背/溝貝;社後—社皮2.後壁湖—後背窩

1.後、背為「背後或河流對岸」之意。「貝」為背之別字,顯示此客籍聚落是位於閩語區;閩式漳系地名「皮」被認為是由客式地名轉化,兩者可視為他稱地名,是聚落主要族群轉換的證據。2.後壁—後背是有效閩客指標地名詞。

平、墘片、唇/漘/ 、肚

勢、邊、月眉、峨眉

南勢;南平—下南片;港仔墘—河唇(漘)/塘

1.勢、平、片、邊皆為對稱於既存地名的某方位。平若指方位可作為閩式指標地名詞,若非則不可;「片」用於作為客式指標地名詞。2.墘、唇為「水邊」之意。墘與唇(漘/ )是好的閩、客對應指標地名詞。3.月眉與峨眉一般指曲流基蝕坡或河階邊的古基蝕坡地形,或其它新月狀的地形。「肚」指的是是曲流滑走坡面或半圓形(劇場河階)地形。肚是有效的客家指標地名詞。

溪洲 河壩/埧 -- 溪洲嘴—三河壩 溪洲與河壩(埧為壩的簡寫)意指河中沙

6

(埧) 洲或河谷平地,這組地名閩、客對應清楚。若洲用於沙洲,壩用於堤壩,則不具指標意義;「埧」可能借詞自中國南方民族,其作為閩、客式指標地名詞,比「洲」要有效。

爪、鼎金/覆鼎 凸、拱仔 -- 三爪子、福鼎金—三叉凸/拱仔溝

1.爪、凸為「獨立突出山嘴」之意。2.「拱」為客語「袋子中裝滿物突起狀」之意,故推測拱子溝指紅土礫石臺地區U型谷的谷坡上礫石突出的樣子,此地名目前只見於新竹關西。3.「鼎金」指突起的穹丘,客家語用「鑊」而不用鼎,故可認定「鼎金/覆鼎」為閩式地名詞。

坂 崖、溜/塯 崁(坎)崩崁仔、土坂—崩崖仔;黃泥溜/塯

崁與崖為陡坡之意;坂圍緩坡地之意,只見於閩南及粵東,不見於臺灣;溜或塯為滑坡之意。崁的指標性不強;「崖」則可作為客式指標地名詞。

嶴/岙 凹/垇/坳/ 畚(糞)箕/笨珠嶴—張嚴凹 /頭凹/尾凹

嶴是浙、閩沿海常用於指「山間平地」地形地名詞。垇(凹為垇的別字,通「坳」字)與凸相對,指山坳地形,均可作為客式指標地名詞。畚箕指U型谷或河口灣,「畚」諧音成「笨、糞」,笨港通常指U型河口灣。

垵 ( 按 )/ 鞍(uann1)

壢/瀝、窩、嵙/窠(khoo)

溪、坑、河、溝

—中壢 /深瀝;溪頭—照鏡尾 /大平窩尾;港墘—河唇;內垵 (按 )/內鞍—大平窩;—二嵙山、門子窠/獅窠(獅坑)

1.閩、客的坑皆指小溝豁,閩式的「坑頭」在源頭,客的坑指稍大的溪谷,「坑頭」在下游,兩者頭、尾語義恰恰相反,作為指標地名詞,必須在語義上區隔。2.垵為鞍之俗體字,又按為垵的諧音別字,指具鞍部地形特徵之處或三面環丘的谷地,澎湖此類地名不少。垵可作為閩式指標地名詞。3.客家與的「窩」意為坑的支流,尤其是指出入口狹長的山谷;壢(瀝)指「水流沖蝕形成的山溝」;嵙指小溪谷。壢(瀝)、窩均是有效的客式指標地名詞。4.嵙(簡體字寫成「科」)與窠同音且同義,同「坑」之意,均指支流或小河谷。嵙之地名詞常見於臺灣的臺中縣市交界處;福建的汀江流域、永定、詔安、平和,廣東饒平、大埔等地。

崙崠、峎 (地名末字)、崩崗

嶺、壟(壠、龍)、山、分水、墩(屯為墩之改寫)

草嶺—草崠/凍頂/伯公峎/崩崗下

1.嶺、崠(凍為崠之諧音別字)、峎為「山脊」與「高而平」之意。2.崗、壟(壠)、橫屏均有「山岡」之意,壟(壠)常成諧音雅字「龍」。3.崙與屯(墩)為閩、客對稱用法,不完全成立;崩崗(岡)可作為客式指標地名詞;崙可作為閩式指標地名詞。

挖拐、轉水 (轉溝水,「溝」的原字為「鉤」)

--挖仔尾—十八拐 /轉水角、轉溝水

閩南語寫成「挖」者實為「斡」的諧音別字,指地形轉彎處(通常指河流轉彎);轉水為河流突然轉彎處;轉溝水為「轉鉤水」的諧音地名。此組地名詞的閩客語對應清楚。

×排× ××排 -- 大排沙、排寮—燥 「×排×」是將「排」作形容詞意指「列」。

7

樹排、大草排、西河排

「××排」是將「排」作地名詞,可能是客語借詞自瑤、畲等族,意為「橫列高地邊緣的坡地」,多半引伸為「山嶺」之意。「××排」是客家語普遍的地名詞。

埭(岱) -- -- 後江埭/陳岱—「埭」常雅化成「岱」(文讀唸/tai/、白讀唸/te/)為「土堤」之意,是閩語區常見的地名詞,但不見於臺灣。

兜(tau44) -- -- 嶺兜—「兜」為「附近或接近」之意,常見於閩南及粵東閩語區,卻少見於臺灣。

汫(ciann41) 淡 淡 汫水港、汫洲—「汫」之意通「淡」,其正體字為「」,為閩南語地名上慣用的俗體字。

-- 畲、 ( )、斜 -- —黃畲/登 /木棉斜

蔣炳釗(2008:38):「《廣東通志》:畲與 (見於粵、贛,不見於臺、閩)同,或作畲」;斜可能為畲或 之同音別字(黃志繁、周偉華,2009:76)。故 可視粵東的客式指標地名詞。

資料來源:整理自陳國章,1997,1998,1999;楊鏡汀,1998;韋煙灶,2003;蔣炳釗,2008;黃志繁、周偉華,2009。

圖 1、利用閩、客式地名詞所繪製的福建南半部閩、客歷史語言分區圖

資料來源:整理自:戴濟平,2005;岳天榮、戴濟平,2006;王秀斌主編,2007;林春敏,2009;高秀靜主編,2009。

8

將圖 1 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1987)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對比,

結果相似,所不同的是:《中國語言地圖集》中所繪製的客家語區全部歸入閩、客雙語區,

閩南語區則仍為閩南語區,這個現象將在文後提出討論。但從經驗法則來看,在小比例尺

地圖(約 1/30 萬)所列舉的地名應當偏向於「遠近馳名」,即地名起源較早。本研究所謂

的「閩、客式地名」通常是較具草根性的地名,較少經過雅化,故地名起源較早,反而能

對應到本研究所需的閩、客歷史方言分區。研究者透過實地訪查(2010/01/22-26),發現「詔

安閩、客語歷史方言分區圖」與現今詔安閩、客族群的空間分布型態,差異有限。

圖 2、利用閩、客式地名詞所繪製的詔安閩、客歷史語言分區圖註:表中畲族地名包括:帶有畲與斜兩個詞的地名(說明見表 1)。

9

資料來源:整理自:王秀斌主編,2007;福建地圖出版社,2007;星球地圖出版社,2009;林春敏,2009;

高秀靜主編,2009。

2.4.2 繪製研究區「世居宗族的族群屬性分區圖」

第三步是將這些世居宗族開基祖的族群屬性分為:閩南區(祖籍落在閩南語區)、客家

區(祖籍落在客家語區),將以點資料形式分別點繪在這地圖上,以觀察研究區在拓墾初期

閩、客族群分佈可能的空間結構;最後據此解析研究區世居宗族祖籍與現今閩、客語言區

形塑之關聯性。

在此必須強調:利用世居宗族原鄉名與地圖比對所作出來的語言分區及族群分區圖,

均是為還原到拓墾初期的情況,不宜未經修訂直接引用作為現今閩客語言區劃分的依據。

2.4 文獻回顧2.4.1 漳州客家語及台灣詔安客家語音韻研究之回顧

李如龍、張雙慶(1992)主編《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已有漳州客家話的調查記錄;

莊初升、嚴修鴻(1994)針對漳屬四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雙語方言區的地理分布及音韻加

以探討,張光宇(1996)在《閩客方言史稿》一書中,對於閩、客方言的地理分布語音韻

特色,進行宏觀的比對。丁邦新、楊秀芳、羅肇錦(1997)尚將雲林縣二崙與崙背視為福

佬客區,羅肇錦(2000)對上述兩個鄉的客家話已經有較清楚的界定。廖列震(2002)調

查與分析雲林縣崙背地區詔安客話音韻,陳秀琪(2002a)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針對崙

背及二崙地區的詔安話進行較為清晰的音韻記錄與分析。蔡素娟,、鄭錦全、劉慧娟(2007)

及鄭錦全(2008)探討詔安話與閩南話的詞彙關係,並藉此觀察語言的變遷過程。

2.4.2 社會語言與語言地理研究之回顧

李如龍(2001)對於閩南及閩西的閩、客接觸語雙語現象提出理論性分析,陳秀琪

(2002b)台灣詔安客家話為例,探討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李靜霖(2008)以不同年齡、

性別及社會背景(即社會語言)的角度,探討二崙與崙背地區詔安客家話使用的時空特性。

莊初升、嚴修鴻(1994)與張光宇(1996)均有詳細到鄉鎮級甚至自然村級的閩客語言地

理分布討論。邱彥貴、吳中杰(2001)在《台灣客家地圖》一書中針對客家原鄉的地理分

布情形,以圖文加以解說。鄭錦全、蔡素娟(2006)、黃菊芳等(2007)、蔡素娟等(2007)、

鄭錦全與蔡素娟(2007)崙背鄉閩南語及客家話的互動,進行地理與語言互動的探究,以

家戶為調查單位探討崙背地區地理語言的分布情形。洪惟仁(2007)以行政村到自然村為

調查的空間單元,已繪製「崙背鄉語言分布圖」(圖3,洪惟仁教授提供)。

10

圖 3、洪惟仁(2007)所繪製之雲林縣崙背鄉語言分布圖

2.4.3 崙背地區族群關係及族群文化研究之回顧

羅肇錦(1997)以漳州客存在的事實,試圖釐清漳泉械鬥中的閩客情結,其論點頗具

創見,但對於閩、客族群在原鄉的地理空間分佈,尚未透過詳細的田野調查證據呈現。李

11

佳穎(2006)及李雪溱以西螺地區張廖宗族及其構成的地域為研究對象,李嫦薇(2006)、

許瑛玳(2008)與廖婉粧(2008)等,從觀察詔安客的生活方式、節慶形式、多元文化、

歷史過程及社群組織等視角,來看「台灣詔安客」的族群認同或區域發展。然而,在命題

上均不免落入閩、客二分法的窠臼;以及將福佬化均指向是在台灣發生,或受強勢的閩南

文化涵化所形成的。這些過度標籤化的論述,應與近幾年台灣的政治生態有關,但很少人

願意對此作進一步的探討。

3.研究結果與討論

3.1 原鄉二都—新鄉崙背之地理性比較3.1.1 原鄉—新鄉客家語與閩南語區之地理性比較

1.詔安古今行政區劃的比較

清代漳州府詔安縣目前的行政區歸屬為中國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圖 4、圖 5),縣行

政區範圍大致固定。全縣面積 1285 平方公里(林春敏,2009),與雲林縣的 1291 平方公里

相當。詔安全縣分為 6 鄉 9 鎮及若干林場。清代的詔安縣,在縣級之下的非正式地方行政

區分為二都、三都與四都,東山島為五都與六都(圖 6)。(2010.01.25 訪詔安縣前文化局副

局長李應梭先生)所謂的「詔安二都」包括現今秀篆、官陂、霞葛、太平鎮及金星鄉等五

鄉鎮,屬於東溪(清代稱為羊尾溪)中、上游的庵上溪、石陂面溪與金溪等流域區。2

在清代閩南地區縣級之下的非正式地方行政區中,位階最高者大抵稱為里,里下稱為

都或圖,都、圖之下為鄉、約或總(估計比臺灣目前鄉村地區的村、里約大 3-5 倍);市集

之地稱為墟。如金門過去屬於泉州府同安縣翔風里,地分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

二十等都,十五都指大嶝保(大嶝島,屬中國廈門市)、十六都指小嶝保(小嶝島,屬中國

廈門市)、二十都指烈嶼保、其餘各都在金門本島。(許維民,2006:34)。烈嶼保轄 33 鄉,

鄉的位階不似現今的鄉、鎮級行政區,反而有些像是行政村。鄉、總之下為社,頗似自然

村。但是在漳州之詔安、雲霄、漳浦及東山等地,縣之下的非正式地方行政區中,位階最

高者為都,都下為保。

2詔安東溪發源於平和縣大溪山,由西北向東南流經詔安縣的官陂鎮、霞葛鎮、太平鎮、建設鄉、西潭鄉、

南詔鎮、橋東鎮,在宮口港注入大埕灣。河道全長 89 公里,流域面積 1127 平方公里。中游行水區最寬處 550米。

12

圖 4、清代臺灣漢人主要移民祖籍地行政區圖

2.原鄉客家語與閩南語區的分佈範圍

按詔安當地一般說法,詔安二都為客家區,三都與四都為閩南區,但從圖 2 的資料顯

示,太平鎮及紅星鄉兩鎮北半部為客家區,南半部為閩南區。從閩、客式地名的空間分布

型態來看,壁壘分明。莊初升、嚴修鴻(1994)也獲得類似的研究結果,研究者訪問當地

人的說法(2010/01/25 訪李應梭先生),也與莊、嚴兩人的研究結果相仿。所以來自詔安二

都太平鎮及金星鄉的移民裔,未必屬於客家區,必須獲得鄉鎮級以下的祖籍地名資訊,才

能作進一步的推論。

3 原鄉的地理環境差異對客家區與閩南區語言構成的影響

從地形與水系的分布型態來看,詔安大部分土地均位於東溪流域區(圖 5),三都與四

都大半為平原且靠海,富農、漁鹽之利;二都地區的山地與丘陵佔據了 80%以上的面積,

河谷平原只佔不到二成,詔安二都與三、四都的生活條件的優劣對比,是十分清晰的。原

鄉土地贍養力較差的推力,促使二都居民大量向外移民詔安縣城南詔鎮搭車出發,抵達詔

安二都的官陂鎮就需要耗費近 3 個小時,到秀篆鎮則約需 4 個小時,在以走船、牛車、馬

車及步行為主的年代裡,縣城與二都的往來交通,恐怕得費時兩日,相反要到平和縣舊縣

城九峰或廣東饒平舊縣城三饒則只有到詔安縣城一半到三分之一的路徑,清代這兩個縣城

均是屬於閩客混居的地區3,周邊地區則為客家區。

3 丘逢甲於清光緒 25 年(1899)所寫的〈抵饒平作〉之第二首中的兩句:「舊俗仍高髻,遺民半客音」,前

13

圖 5、目前的詔安縣行政區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林春敏 2009:58-59。

從二都到縣城以東溪水系相通,但其間有山脈橫亙,東溪以橫谷形式在太平墟(今太

平鎮治)橫切山脈。距離、地形、水系、生活條件及政治核心—邊陲對應(縣城在下游)

等因素,使得詔安的客家語區與閩南語區的聯繫,若即若離。客家區居民對閩南語區需求

句顯露百餘年前三饒仍帶有畲族遺風,後句顯示是屬於半山客語區。然而三饒號稱「縣治歷五紀,名邑馨元歌」,饒平一向是潮汕話優勢區,縣城怎可能沒有大批的閩南(潮汕)人湧入定居?1899 年之時三饒地區的族群分佈狀況最可能的是:畬族、客家人與閩南人混居的區域。(韋煙灶、林雅婷,2010)平和縣舊縣城九峰鎮過去為閩、客混居的情況,縣城之內說閩南語,周邊村落的屬客家語區。(莊初升、嚴修鴻,1994;2010.01.23訪平和縣國台辦朱先生)。

14

者多,反過來閩南語區對客家區的需求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語言學界(1987)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將詔

安二都劃歸為閩、客雙語區,莊初升與嚴修鴻(1994)討論漳屬四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雙

方言區提到「這條分界

線的東側都屬閩南話區

,居民基本上只能操一

種方言,即閩南話;分

界線的西側屬客家話區

,一般都說客家話,也

有很多人會說閩南話」

。因此,在地理環境相

似,地緣又相近的詔安

與及饒平兩縣,在閩、

客語言分區有著相似的

結構:閩南語是整個縣

的優勢語言,上游的客

家人能操閩、客雙語,

下游的閩南人只會說閩

南語(含潮汕話)。

3.1.2 原鄉二都與新鄉崙

背的地理環境比較

詔安的緯度、年平

均降水量(約 1450mm

)與土地面積均與雲林

縣相當,相當(參:林

春敏,2009;台灣水文 圖 6、清代漳州府詔安縣各都的分布

年報,2009)。但最冷

月(一月)均溫,則因大陸性氣候特徵較顯著,比台北還冷 2-4℃,比雲林冷了 4-6℃(參:

王秀斌,2009;福建省地圖出版社,2009)。最冷月均溫的高低,反映了農業土地贍養力的

高低,新鄉(崙背與二崙)顯然優於原鄉。

崙背鄉東部及二崙鄉全境屬於濁水溪沖積扇的扇央到扇端地帶,湧泉充沛,利於耕作,

比起原鄉的狹小河谷平原、丘陵及山地,更是勝過多籌。使得在拓墾之初,一批批的詔安

二都移民絡繹不絕的從原鄉到新鄉落戶定居。

3.1.3 崙背地區東半部與西半部地理環境之比較

15

雲林縣崙背鄉共有 14 個行政村,按其地理區位及本研究的探討需要,將之分為東半部

(以下稱東崙背),包

括:水尾、枋南、西榮

、東明、南陽、崙前、

羅厝及港尾等 8 村;西

半部(以下稱西崙背)

,包括:草湖、豐榮、

舊庄、五魁、大有及阿

勸等 6 村。東崙背總面

積為 21.225 平方公里,

2010 年 5 月的人口數為

16,046 人,人口密度為

756.0 人/平方公里;西

崙背總面積為 37.259 平

方公里,2010 年 5 月的

人口數為 11,657 人,人

口密度為 312.0 人/平方

公里。(崙背戶政事務所

,2008;崙背鄉公所,

2009)。

整個崙背鄉雖均屬

於濁水溪沖積扇平原, 圖 7、崙背鄉行政村與自然村的分布

但從較微觀的角度透視 註:括弧中的地名為堡圖上的土名,目前已經很少用了。

東崙背的地理環境優於

西崙背。濁水溪沖積扇扇端湧泉帶約位於崙背與麥寮鄉交界一帶(楊萬全,1989),平均地

下水位約離地面 4-6 公尺(2009.09.09 調查),湧泉水源較不受氣候乾旱影響,崙背自初墾

以來是一個利於農耕的區域。但東崙背地勢稍高,較不虞淹水;西崙背地勢低,其地下水

位較接近地面4,因此地面卑濕,較不利於居住品質,並有淹水之虞,而豐榮、草湖及水尾

等村靠近濁水溪南岸的地區,秋冬春均苦於東北季風帶來沙塵暴,生活品質惡劣,大有及

阿勸村的南部地區,在歷史上曾多次遭受,新虎尾溪改道的威脅(參:鄭五郎,2006),聚

落發展較不穩定,社會經濟較差。

自然環境的差異的結果反映在人口密度上,西崙背的人口密度僅及東崙背的 41.3%,

4近年因地下水開發才使地下水位下降,而低於地面,研究者推測在初墾之時,崙背地區的沖積扇扇端面上,應仍有受壓湧泉噴出。

16

但較重要的影響是東崙背在拓墾之初,各世居宗族在入墾之初,較能獲得安身立命的所在。

在本研究的田野訪查中,東崙背各自然村的姓氏較單純,主要姓氏也容易確認,各姓氏宗

族往往從初墾聚落向周邊聚落擴張,形成新聚落。相反的,西崙背各聚落均缺乏優勢姓氏,

加上過去社經環境較差(整個區域找不到幾間像樣的三合院古厝),居民對於祖先的來歷,

往往無法說明白。這些情況自然會對東、西崙背兩個區域居民的歷史感、自我認同感、族

群意識的形塑產生影響。

3.2 崙背地區世居居民祖籍與地方公廟之調查成果分析3.2.1 世居居民祖籍之調查與分析

從崙背地區世居居民祖籍之調查結果來看(表 2、圖 8),分群而居的規律性頗為明顯,

泉州系移民裔分布在西崙背,與麥寮、台西的泉州系移民裔連成一氣。漳州系移民裔分布

在東崙背,與二崙、西螺的漳州系移民裔連成一氣,這些漳州移民裔大多數為詔安二都籍,

由於這群詔安二都移民的居住地較為聚集,有助於保留其原鄉的語言,其所使用的客家語

即是詔安客家話。日治以後才遷居本地的臺灣島內移民裔,主要分布在濁水溪南岸的河岸

新生地。

表 2、崙背鄉各自然村世居宗族的祖籍地分佈

行政村 自然村 世居宗族 原籍 現今行政區 備註

1.顏(顏貴派下)

泉州府晉江縣 泉州市晉江市1.訪談;2.楊緒賢(1980),頁 301。貓兒干

(圍仔內)2.蔡 來源不詳

貓兒干(後社)

林 泉州府晉江縣 泉州市晉江縣 訪大有村林先生。

東佃厝 許姓為多 大城鄉海墘厝 彰化大城鄉頂庄村 訪談

中佃厝 雜姓?→竹南、新竹→本地

訪談:約有 30 餘戶客家,目前僅餘約 3-4 戶。在日治時期遷居本地(復興農林公司之佃戶)。

豐榮村

西佃厝 魏?→大城鄉頂庄村海墘厝→西佃厝

訪西佃 82 歲魏姓耆老:豐榮村 21 鄰,祖籍不詳,遷居本地約百年。

1.林 泉州府晉江縣陳江泉州市晉江市陳埭鄉

1.訪談:林姓佔 50%以上;2.墓碑祖籍

2.許(石龜派)

泉州府晉江縣 泉州市晉江市丁亭1.訪談;2.墓碑祖籍

草湖村 草湖

3.蔡 泉州府晉江縣 泉州市晉江市1.訪談;2.墓碑祖籍

五魁村 五塊厝 1.林泉州府晉江縣陳江→東勢厝(東勢鄉)→五塊厝

泉州市晉江市陳埭鎮→東勢厝→本地

訪談

17

2.許(龍江派)

泉州府晉江縣 16都龍湖亭

泉州市晉江市龍湖1.訪談:與北港鎮許姓為宗親關係。2.墓碑祖籍

舊庄(舊厝)

林 泉州府晉江縣陳江泉州市晉江市陳埭鎮

訪談:林姓佔 70%以上。

1.林 ?→元長→本地訪談:自稱林姓元長房(六房)派下裔孫。下竹圍

2.詹 訪談舊庄村

頂厝(頂寮)

許(石龜派)

泉州府晉江縣 泉州市晉江市1.訪談。2.墓碑祖籍

1.蔡(濟陽派)

泉州府晉江縣 泉州市晉江市

2.楊 漳州府平和縣 漳州市平和縣

3.鄭 泉州府南安縣 泉州市南安市大有

4.許(太岳派及龍江

派)

1.泉州府同安縣2.泉州府晉江縣

1.廈門市翔安區後許2.泉州市晉江市

1.訪鄭五郎先生。2.大有村創建於 1700 年前後,1778 年濁水溪氾濫沖出新虎尾溪時,鄰近聚落遷居來的雜姓村。參:鄭五郎(2006) :〈大有永安宮簡介〉。3.鄭姓在雲林各鄉鎮有鄭成功輪祀系統(共五大房輪祀,大有為第五房),此鄭姓宗族於 1740 年遷台。

佃厝仔1.廖姓

2.其他雜姓

漳州府南靖縣永豐里→西螺→本地

漳州市南靖縣→西螺→本地

訪談:1.本村居民遷居;2.日治時期廖文毅於西螺新社引進宗親進行開墾;3.大城鄉頂庄村遷居。

大有村

新豐(新厝仔)

雷、林、陳等雜姓

雷:泉州府晉江縣 泉州府晉江市雷姓遷自麥寮鄉雷厝村(雷姓為泉州大姓)

1.廖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

漳州市詔安縣官陂鎮

訪談

2.李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

漳州市詔安縣秀篆鎮

訪談鹽園(反鹽園)

3.林泉州府晉江縣陳江→東勢厝(東勢鄉)→鹽園

泉州市晉江市陳埭鎮→東勢厝→本地

訪談:81 歲林先生,遷居本地約百年。祖先說閩南語(口音偏泉州腔);目前閩南、客家雙語均通

阿勸張(鑑湖

派)泉州府晉江縣陳埭鎮湖中村

泉州府晉江市陳埭鎮湖中村

訪阿勸村前村長張先生:均為閩南人。

下店仔(店仔)

阿勸村

中厝張(鑑湖

派)泉州府晉江縣陳埭鎮湖中村

泉州府晉江市陳埭鎮湖中村

1.訪談2.墓碑祖籍

水尾 廖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

漳州市詔安縣官陂鎮

訪談

1.鍾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

漳州市詔安縣官陂鎮上官陂

訪談

2.廖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

漳州市詔安縣官陂鎮

堂號為詔安堂頂街仔(頂新街子)

3.陳 ?→彰化縣十三甲?→彰化縣埤頭鄉豐東村十三甲

訪 69 歲陳先生,定居本地約 60 年。

4.吳 來源不詳

水尾村

下街仔(下新街子)

顏(顏貴派下)

泉州府晉江縣 泉州市晉江市1.訪談;2.楊緒賢(1980),頁 301。

18

田底子雜姓(陳、葉、徐稍

多)徐姓:?→中壢

田底仔堡圖上所無,為一新興自然村。1.訪談:北客與鄰近鄉鎮遷入所構成的雜姓村。2.〈田底仔福德廟誌要〉(1991)

1.曹 漳州府平和縣 漳州市平和縣1.訪談2.墓碑祖籍

洲仔2.陳

?→彰化縣海墘厝→溝仔→洲仔

彰化縣大城鄉頂庄村

訪 71 歲陳先生,定居本地約 40 年。泉州腔口音。

1.鍾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

漳州市詔安縣官陂鎮上官陂

訪談枋南(崩溝寮)

2.陳 彰化縣竹塘鄉頂溪墘彰化縣竹塘鄉溪墘村

訪陳姓 70 於歲耆老,定居本地約 100 年左右。

枋南村

新庄 鍾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

漳州市詔安縣官陂鎮上官陂

訪談

1.李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

詔安縣秀篆鎮 訪談羅厝(併崙背田寮)

2.廖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

詔安縣官陂鎮 訪談

1.李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

詔安縣官陂鎮 訪談福興

1.廖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

詔安縣官陂鎮 訪談

羅厝村

新厝仔 廖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

詔安縣官陂鎮 訪談

1.廖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

詔安縣官陂鎮 訪談

2.李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鎮

漳州市詔安縣秀篆鎮

訪談

3.林(九牧派下五常支派)

漳州府詔安縣三都含英村

詔安縣橋東鎮含英村

林姓九牧派開基莆田;五常支派開基詔安橋東鎮含英村(原鄉為漳腔閩南語區)

4.程漳州府漳浦縣粱(梁)山→詔安縣二都太平鄉後門山

詔安縣太平鎮→二崙→崙背

1.訪談;2.楊緒賢(1980),頁 341。

東明村、西榮村、南陽村、

崙背(併新田寮)

5.張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

詔安縣官陂鎮 訪談

崙前(崙下)

李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

詔安縣秀篆鎮 訪談:李武惠派下

面前厝(面前)

李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

詔安縣秀篆鎮 訪談:李武惠派下崙前村

崗子背(三榕仔?)

李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

詔安縣秀篆鎮 訪談:李武惠派下

1.廖(旭廷派下)

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

詔安縣官陂鎮 訪談港尾

2.李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

詔安縣秀篆鎮 訪談

新湳 李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

詔安縣秀篆鎮 訪談

港尾村

水汴頭(併下湳

1.廖(旭廷派下)

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

詔安縣官陂鎮 訪談

19

仔2.李

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

詔安縣秀篆鎮 訪談

3.2.2 地方公廟之調查與

分析

在本研究中,地方

公廟主祀神、分靈之祖

廟、祭祀圈範圍、建廟

過程與參與人群等,均

可提供居民祖籍線索,

以補或祖籍調查之短。

此外,地方公廟的祭祀

圈空間組織結構,通常

能有效反映地人士的人

群意向,以區隔我群與

他群的差異性。

從表 3 的內容檢視

,崙背地區地方公廟的

主祀神以媽祖最多,草

湖及舊庄兩間拱后宮均

分靈自麥寮的拱範宮。

崙背奉天宮媽祖分靈自

原鄉。港尾及鹽園的兩 圖 8、崙背地區各聚落宗族的祖籍地分布

座順天宮所祀之關聖帝 註:圖例中的島內移民指的是從台灣島內其他地區遷居到本地的居民

君,均為先民帶自原鄉

的詔安二都,與二崙一帶主祀關聖帝君的村廟系統連成一氣。枋南村新庄及枋南兩個自然

村的村廟均祀奉伏魔大帝(鍾馗),而祖廟也是宣稱來自詔安二都。

另外,從跨行政村地方公廟的祭祀圈範圍來看,麥寮拱範宮的祭祀圈範圍剛好涵蓋西

崙背的6個行政村5,與圖8的「泉州系移民區」所涵蓋的範圍,不謀而合。西螺福興宮祭

祀圈號稱53庄6,二崙西部及崙背輪值的角頭村民稱之為「中角」,中角8庄輪流迎請奉祀

媽祖活動,此8庄分別為:番社頭(頂番社、下番社)、湳底寮、八角亭(以上位於二崙)、

5 〈雲林縣麥寮拱範宮管理委員會組織章程〉第五條:本會為媽祖巡幸暨管理上之需要,將組織區域內之村落分為主股、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等五大股。股之轄區分配為:……主股。……東南股。……東北股。興化厝、山寮、架仔頭、大有、五魁、阿勸、舊庄、草湖、豐榮。……西南股……。西北股……。(雲林縣麥寮拱範宮管理委員會,2009)6 53 庄為虛數而非實際村莊數,在台灣西部,由北而南許多跨行政村祭祀圈的地方公廟,多半號稱 53 庄。

20

頂街、下街、崩溝寮、新庄(以上位於崙背鄉水尾及枋南兩村)。西螺老街福興宮的祭祀

圈帶有較明顯的漳州移民的地域性色彩。西螺新街另一間媽祖廟廣福宮的祭祀圈,則帶有

較明顯潮州系移民的地域色彩。西螺七嵌(也稱西螺七欠,主要範圍實則在二崙鄉)的(二

崙來惠村新店祝天宮)七欠媽帶有(張)廖氏祖宗會的色彩,其中僅第五欠港尾、田心仔

兩庄(均屬港尾村)位於崙背。東崙背跨行政村的祭祀圈空間結構較西崙背為複雜,但仍

可看出原鄉與新鄉地域性連結的脈絡。但可看出這種祭祀圈的地域性空間的連結脈絡及族

群分類意識,以漳、泉作為對應關係較強,閩、客(詔安二都)的對應色彩相對不突出。

表 3、崙背地區村廟的主祀神及其源流

行政村 自然村 廟名 主祀神 建廟年代 資料來源 備註

豐榮村 貓兒干 泰安宮 溫府王爺 1893 年泰安宮重建委員會(1984):〈泰安宮沿革誌〉

草湖村 草湖 拱后宮 媽祖 1872 年拱后宮管理委員會(1984):〈草湖村拱后宮沿革〉

麥寮鄉拱範宮分靈

五魁村 五塊厝 巡浩宮 三府千歲不註撰人(2010):《台灣寺廟網》,〈崙背鄉〉。 2010/6/11 瀏覽:http://twgod.com/CwP/P/P233.html

舊庄村 舊庄 拱后宮 媽祖 1947 年舊 庄 村 拱 后 宮 重 建 委 員 會(1996):〈舊庄村拱后宮沿革〉。

麥寮鄉拱範宮分靈

大有 永安宮 玄天上帝 1949 年丁秋豐、鄭五郎(2007):〈崙背大有永安宮沿革誌〉大有村

新豐 聖元宮 媽祖 《台灣寺廟網》,〈崙背鄉〉

鹽園 順天宮 關聖帝君 1968 年 張清林(1968):〈順天宮沿革誌〉初墾之時移民帶自詔安。

阿勸 順安宮池、張、李府千歲

《台灣寺廟網》,〈崙背鄉〉阿勸村

中厝 天師府 張天師 《台灣寺廟網》,〈崙背鄉〉

水尾村 --

新庄 開山宮

1.開山聖侯(介子推)2. 伏魔大帝(鍾馗)

1842 年 翁國雲(2001):〈開山宮沿革簡史〉

道光 22 年(1842)本村 立 廟 祭 祀 →1928、1988、2001年重修。

枋南村

枋南 光祿宮光祿大夫伏魔大帝

羅厝村 羅厝 啟安宮 鄭新登公 《台灣寺廟網》,〈崙背鄉〉

奉天宮 媽祖嘉慶 2 年(1797 年)

1.黃華全(1887):〈奉天宮重整仝立碑記〉2.崙背奉天宮

為崙背 (東明、西榮、南陽三村)共祀的公廟。東明村 崙背

天衡宮玉皇大天尊

西榮村 崙背 順安宮張、李、莫三府王爺

《台灣寺廟網》,〈崙背鄉〉

21

南陽村 崙背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崙前村 崙前 順天宮 媽祖 《台灣寺廟網》,〈崙背鄉〉

港尾 順天宮 關聖帝君 1897 年港尾順天宮管理委員會:(1988):〈港尾順天宮沿革誌〉

初墾時移民帶自詔安。1897 年已採取爐主輪祀的方式。港尾村

水汴頭 崇賢寺 釋迦佛祖 嘉慶 24 年(1821)

不註撰人:(1992):〈崇賢寺沿革志〉

3.2.3 世居居民祖籍、地方公廟祭祀圈與語言調查的對照分析

本研究從世居居民祖籍、地方公廟祭祀圈等方面的歸納,確實呈現西崙背與東崙背兩

區漳、泉兩系對應的態勢,但漳州系之中的詔安二都籍的地緣性特別突出,若獨立看待成

一區,崙背東南部則構成一個閩語漳州腔—詔安客家語言島。洪惟仁(2007)的「崙背鄉

語言分布圖」應將「詔安客家語區」修訂為「詔安客家語—閩語漳腔區」區。

3.3 崙背詔安二都移民裔的再定位3.3.1.多元族群融合形成的客家支系

雲林二崙與崙背地區詔安二都移民中,張廖氏是最具代表性的宗族,張廖氏始祖張元

子在元末順帝時,從西林村(今雲霄縣火田鎮西林村)入贅到詔安官陂坪寨廖三九郎家為

婿,目前西林村屬於純閩南語區。「火田」二字暗示刀耕火種的「游耕」生活方式,西林村

在元朝初年仍有畲族的足跡7;「三九郎」頗似畲族慣用的「法名」系統(徐勝一,2008),

至今零星的畲族地名仍殘留在詔安二都地名中(見:圖 2)。從官陂張廖氏宗族的口碑傳說

中,在前幾代,坪寨(張)廖姓與西林張姓,仍頗有往來。

說張廖氏在原鄉即擁具有多元族群融合特徵,並不為過,來到崙背及二崙可繼續發展

這種多元族群性格特徵的優勢,這究竟是張廖氏主動還是被動的適應在地環境,是一個有

趣的研究議題,有待後續發掘。因此,東崙背這群詔安二都移民裔,不宜單純以「客家」

的視角來詮釋,應以更宏觀、開闊的視野來看待。

3.3.2.具備閩客雙語能力的族群特質

崙背的詔安二都移民裔能操閩客雙語佔有左右逢源的優勢,許多研究者均有提及(李

嫦薇,2006;李佳穎,2006;許瑛玳,2008),然而從移墾史料顯示,諸多詔安二都移民在

遷台之後即定居崙背與二崙地區,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這些詔安二都移民裔的分佈地區

頗為集中,這是使得詔安客家話能夠一直維持到現在的重要因素,東崙背地區摻雜的漳州

系閩南人,勉強可確認的只有來自詔安縣三都含英村的林姓,因此,不太可能透過台灣島

內遷徙過程的語言接觸而習得閩南話。可見,其閩南話乃帶自原鄉二都,而非習自台灣本

7 郭志超(2006)引清嘉慶《雲霄廳志˙名跡》:「『(五通廟)在西林,舊志傳,元將陳君用建城時,遂有此廟,中祀五方之神,國朝里人吳鏞募眾重修』此述的注云:『和邑志(按:平和縣志):查此廟石柱鐫有盤、藍、雷等字樣,盤、藍、雷係陳所征蠻僚。廟柱為蠻所捨,則建廟必在開屯之先,雲霄宮廟惟此最古』」。

22

地。因此,這些所謂的詔安客入墾之時,即能同時使用閩、客雙語溝通,而非純粹使用客

家語。相對的,其文化特質也就不完全是在與「台灣閩南人」接觸過程而形成的。

3.3.3 夾在漳、泉語區的過渡性空間特質

洪惟仁從小川尚義(1907)所繪製的「臺灣言語分布圖」觀察到夾在漳、泉語區;漢、

原語區常常存在客家的足跡8。重新檢視台灣各地帶有漳、泉語區;閩、客語區之過渡色彩

的區域,往往可以發現一群特定的雙語族群,研究者舉例如下:淡水與石門間的三芝汀州

永定及武平客家人,新店與中和間的大坪頂有詔安二都移民,北桃園漳州系閩南人與南桃

客家人間的半福佬客,新竹泉州系閩南人與客家人之間的半福佬客,彰化西半部泉州系閩

南人與南投漳州系閩南人間的饒平客及漳州客,雲林沿海泉州系閩南人與內陸漳州系閩南

人間之詔安二都移民,高屏地區漢、原間的客家人。

這些過渡地區的族群,多半具有雙語溝通能力(習自原鄉,而非本地接觸學習的),如

桃竹地區的半福佬客能通閩客雙語、研究區詔安二都移民裔的老年層均能操閩、客雙語。

研究區的詔安二都移民,選擇這種具有過渡性空間特質的原因是主動選擇?還是不得不然

的接受?有待後續加以釐清。

4.結論

本研究嘗試透過田野調查、地圖比對以及原鄉考察等方式,將研究區內的世居宗族祖

籍資料放到主題地圖上呈現。本研究發現研究區的世居宗族的原鄉地緣結構,民間信仰組

織的空間結構,對比語言學者的語言地理調查成果,均可見與語言群分佈的空間結構相互

呼應的態勢。運用詳實的世居宗族祖籍調查,佐以能反映地域性色彩的各種地方公廟的表

徵(如祭祀圈)來佐證,當有助於解釋在崙背地區現今族群與語言群分布的「空間過程」,

也有助於解析其拓墾過程中真實的族群互動關係。

對於濁水溪平原區(雲、漳兩縣)的粵東饒平、海、陸豐、閩南詔安等地的移民裔,

實不宜驟然推定為福佬客,這些移民裔的原鄉本來就是多元族群所交融之地,族群分布區

域聱牙相錯,居民能通閩、客雙語;在新鄉同樣的,孰是閩?孰是客?仍是大哉問的問題。

在詮釋雲林縣二崙及崙背兩地祖籍詔安二都移民裔的族群文化特質及語言時,不妨更寬廣

的從其多元族群性格,而不採取閩、客二分法的視角。另外,宜避免只用台灣的調查結果

作為推論的依據,跨界的語言、地理調查才可更透徹的釐清相關問題。

5.參考文獻丁邦新、楊秀芳、羅肇錦,1997:《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語言篇》。南投:

8 洪惟仁(2009)教授提供研究心得。

23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書局。

王秀斌主編,2009:《福建省地圖冊》。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水利署編,2008:《台灣水文年報》。台北:經濟部水利署。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

李佳穎,2006:《西螺地區「張廖」宗族特色與在地歷史發展》。台南:台南大學台灣文化

研究所。

李雪溱,2008:《西螺七欠發展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

李靜霖,2008:《雲林縣二崙、崙背地區詔安客語使用的時空分析》。高雄:師範大學地

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嫦薇,2006:《從多元文化看台灣詔安客的族群認同—以雲林縣崙背鄉詔安客為例》。嘉

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城邦發行。

岳天榮、戴濟平編,2005:《福建省交通地圖冊》。福州:福建地圖出版社。

林春敏主編,2009:《福建省地圖冊》。福州:福建地圖出版社。

星球地圖出版社編,2009:《福建省地圖冊》。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

洪惟仁,2007:〈雲林縣崙背鄉語言調查表〉(未出版)。

韋煙灶,2005):〈地名調查時界定「正式地名」的指標—新竹南寮地區調查的實例〉,《第

一屆地名學術研討會論文》,第 71-100 頁。。臺北:內政部

韋煙灶、曹治中,2008:〈桃竹苗地區台灣閩南語口音分布的區域特性〉,《地理學報》,第

53 期,第 41-71 頁。台北:台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

韋煙灶、林雅婷,2008:〈桃園及新竹沿海地區閩、客移民分佈的地理意涵—以新屋及新豐

的調查為例〉,《台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北部場)》。台北:中央研究

院台灣史研究所。

韋煙灶,2008:〈新竹沿海地區的地理環境變遷與區域發展〉,《海洋文化學刊》,第 5 期,

第 141-190 頁。基隆: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

韋煙灶,2009:〈桃園地區粵東移民分布的地理意涵解析-以觀音、新屋、楊梅三地調查為

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九十八年度計畫成果報告》,第 15-16 頁。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韋煙灶、林雅婷、李科旻,2009:〈以地圖作為研究工具來解析台灣閩、客族群分佈的空間

關係—以桃園新屋與彰化永靖的比較為例〉,《第十三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 B3:1-22 頁,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韋煙灶、林雅婷,2010:〈方言群的空間分布特性與歷史地理區域形塑之關聯性探討--—以

楊梅及新屋地區為例〉,《台灣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0)新竹場》,第

24

2-1~1-24 頁。新竹: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郭志超,2006:《台閩民族史辨》。合肥:黃山書社。

徐勝一,2008:〈客家族譜郎名的再解讀—以閩粵徐氏東海堂為例〉,《粵東客家地域社會與

文化學術研討會》。梅州: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

陳秀琪,2002a:《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新竹:新竹師範學院台灣

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2b:〈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台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第二屆漢語方

言小型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收錄《語言暨語言學客語專刊》

7.2:第417-434頁。

高秀靜主編,2007:《福建省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莊初升、嚴修鴻,1994:〈漳屬四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雙方言區〉,《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1994 年第 3 期,第 81-94 頁。福州:福建師範大學。

雲林縣政府編,2002:《細說布嶼東堡:二崙鄉》,雲林:雲林縣政府。

許瑛玳,2008:《雲林縣詔安客家文化圈的歷史形成—以崙背、二崙二鄉鎮為例》。桃園:

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維民,2006:《走訪金門古厝》。金門:金門縣政府。

黃菊芳、郭彧岑、蔡素娟、鄭錦全,2007:〈漢語方言分布微觀:雲林縣崙背鄉水尾村的

客家方言〉,《語言微觀分佈國際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

張光宇,2004,〈台灣詔安客家話比較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九十

三年度計畫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智欽、韋煙灶、林雅婷,2010:〈方言群的空間分布特性與歷史地理區域形塑之關聯性探

討--—以楊梅及新屋地區為例〉,《台灣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0)新竹

場》,第 1-1~1-41 頁。新竹: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葉佳蕙、韋煙灶,2010:〈新竹紅毛港的區域形塑與其周邊的族群關係〉,《2010 年中國地

理學會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楊緒賢,1980:《台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楊萬全,1989:〈濁水溪平原平原的水文地質研究〉,《地理學研究》,第 13 期,第 57-91 頁。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廖列震,2002:《雲林縣崙背地區詔安客話音韻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應用語言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廖婉粧,2008:《張廖族人的移入大西螺地區與社群組織之發展(1683-1895)》。台北:

台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

蔡素娟、鄭錦全、劉慧娟,2007:〈從崙背詔安客語的詞彙與音韻變化看語言變遷〉,《語

言接觸與語言變遷工作坊》。嘉義:中正大學。

25

戴濟平編,2005:《廈門市地圖冊》。福州:福建地圖出版社。

鄭五郎,2006:〈大有永安宮簡介〉。雲林:大有永安宮管理委員會。

鄭錦全、蔡素娟,2007:〈雲林縣詔安客話與閩南語互動之研究〉,《第六屆雲林研究學

術研討會》。斗六:雲林科技大學。

鄭錦全、蔡素娟,2006:〈崙背鄉閩南語及客家話的地理分佈與互動〉《台灣人時地綜合

研究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

鄭錦全,2008:〈詔安話與閩南話的詞彙關係〉,《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桃園:

中央大學。

譚其驤主編,1996:《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代。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羅肇錦,1998:《「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初探》,第 49 卷第 4 期,第 173-185 頁。南投:台

灣文獻。羅肇錦,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不註撰人,?:〈崙背鄉〉,《台灣寺廟網》。瀏覽日期:2010 年 6 月 14 日。網址:http://twgod.com/

財團法人雲林縣西螺福興宮,2010;〈財團法人雲林縣西螺福興宮全球資訊網〉。瀏覽日期:

2010 年 6 月 14 日。網址:http://www.taiping.org.tw/

雲林縣麥寮拱範宮管理委員會,2009::〈雲林縣麥寮拱範宮管理委員會組織章程〉,《開山

媽祖‧縣定古蹟‧拱範宮》。 瀏 覽 日 期 : 2009 年 9 月 11 日 。網址:

http://kongfantemple.org.tw/page004_01_03.html/

雲林縣崙背戶政事務所,2008:〈雲林縣崙背戶政事務所(網站)〉。瀏覽日期:2010 年 6

月 14 日。網址:http://lunbei.household.yunlin.gov.tw/

雲林縣崙背鄉公所,2009:〈雲林縣崙背鄉公所全球資訊網〉。瀏覽日期:2010 年 6 月 14

日。網址:http://www.lunbei.gov.tw/tour/index.asp?m=13&m1=4&m2=26&page=2/

維基百科,?:〈詔安東溪〉,《自由的百科全書》。瀏覽日期:2010 年 6 月 14 日。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zh-hk/%E8%AF%8F%E5%AE%89%E4%B8%9C%E6%B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