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II 輔仁學派一百學年度成果報告書 目錄 基礎理論組/何佳瑞主任 美感愉悅與幸福:以多瑪斯的思想為例/士林哲學研究中心 何佳瑞主任 1 人的處境:幸福的意義及其倫理學基礎/哲學系所 潘小慧教授 8 人的兩重幸福-卓越的追求與愛感的滿全/哲學系 吳瑞珠副教授 15 人的處境:幸福的向度/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 蘇嫈雰助理研究員 23 人到宗教的超越:馬雷夏與拉內的超驗多瑪斯主義初探/天主教學術 研究中心 陳文祥助理研究員 32 洞察至福:郎尼根的超驗智慧/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 陳文祥助理研 究員 39 論現代數位媒體中的虛擬真實/應用美術系所 方彩欣副教授 46 君子的處遇與追尋:淺談孔子的「禮治」思想/哲學系博士候選人 李惠美 54 《墨子》道德哲學初探─「『兼愛』是否為『無等差之愛』」為論/ 哲學系博士生 韋展勛 65 人的處境:幸福的向度─以印度古典哲學「梵我同一」為例/哲學系 博士生 張偉萱 75 中國古代坎坷知識分子的幸福論:以揚雄為例/哲學系博士生 深川真樹 84 專訪人物:江漢聲 校長/何佳瑞主任 93 專訪人物:學術副校長 周善行教授/何佳瑞主任 95 專訪人物:使命副校長 聶達安神父/何佳瑞主任 98 專訪人物:行政副校長 陳榮隆教授/何佳瑞主任 101 專訪人物:服務學習中心主任 潘榮吉教授/何佳瑞主任 103

輔仁學派一百學年度成果報告書 目錄 · ii . 輔仁學派一百學年度成果報告書. 序 . 目錄. 基礎理論組/何佳瑞主任. 美感愉悅與幸福:以多瑪斯的思想為例/士林哲學

  • Upload
    others

  • View
    4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II

    輔仁學派一百學年度成果報告書

    目錄

    基礎理論組/何佳瑞主任

    美感愉悅與幸福:以多瑪斯的思想為例/士林哲學研究中心 何佳瑞主任 1

    人的處境:幸福的意義及其倫理學基礎/哲學系所 潘小慧教授 8 人的兩重幸福-卓越的追求與愛感的滿全/哲學系 吳瑞珠副教授 15 人的處境:幸福的向度/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 蘇嫈雰助理研究員 23 人到宗教的超越:馬雷夏與拉內的超驗多瑪斯主義初探/天主教學術

    研究中心 陳文祥助理研究員 32 洞察至福:郎尼根的超驗智慧/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 陳文祥助理研

    究員 39 論現代數位媒體中的虛擬真實/應用美術系所 方彩欣副教授 46 君子的處遇與追尋:淺談孔子的「禮治」思想/哲學系博士候選人

    李惠美 54 《墨子》道德哲學初探─「『兼愛』是否為『無等差之愛』」為論/

    哲學系博士生 韋展勛 65 人的處境:幸福的向度─以印度古典哲學「梵我同一」為例/哲學系

    博士生 張偉萱 75 中國古代坎坷知識分子的幸福論:以揚雄為例/哲學系博士生

    深川真樹 84 專訪人物:江漢聲 校長/何佳瑞主任 93 專訪人物:學術副校長 周善行教授/何佳瑞主任 95 專訪人物:使命副校長 聶達安神父/何佳瑞主任 98 專訪人物:行政副校長 陳榮隆教授/何佳瑞主任 101 專訪人物:服務學習中心主任 潘榮吉教授/何佳瑞主任 103

  • III

    生命倫理組/李錦虹助理教授

    四層次提問法在電影教學之應用 109 第一次電影教學工作坊-帶領教師:方隆彰老師 119 第二次電影教學工作坊-帶領教師:方隆彰老師 128 第三次電影教學工作坊-帶領教師:方隆彰老師 134 第四次電影教學工作坊-帶領教師:方隆彰老師 138

    社會正義和平組/陳榮隆副校長

    未來犯罪人與「人渣」的權利/法律學系 吳志光教授 151 探討以天主或自然法當作人權的基礎/法律學系 雷敦龢副教授 154 「野蠻」的復權:台灣修復式正義與轉型正義實踐的困境與脫困之道

    /法律學系 吳豪人副教授 180 兩公約時代中被遺忘的一群-身心障礙者/學士後法律學系 姚孟昌

    助理教授 199 法治社會下的和平:論 Hans Kelsen 的法和平正義理論/法律學系

    鍾芳樺助理教授 209

    身心靈整合組/黎建球教授

    【身心靈整合之處遇──身體健康】 前言 231 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體育室 林建勳老師 237 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醫學系 葉炳強教授 250 運動、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論壇及 Q&A 256 休閒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社會學系 丁文郁助理教授 264 飲食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營養科學系 王果行教授 274 休閒、飲食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論壇及 Q&A 281 身體失能者之身心靈整合處遇/臺北體院運動教育研究所 韓福榮

    助理教授 285

  • IV

    醫療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社會學系 曾凡慈助理教授 294 身體失能、醫療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論壇及 Q&A 304 睡眠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護理學系 闕可欣助理教授 309 身心平衡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健康休閒管

    理學系 陳建安老師 319 睡眠、身心症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論壇及 Q&A 329

    生活品質管理組/王果行教授

    計畫背景與研究目的/營養科學系 曾明淑副教授 337 前言 338 材料與方法 339 結果與討論 342 結論與建議 351 附錄一 低碳飲食成效評量正式問卷 353 【第一部分】(環保訊息關心度& 知識) 354 【第二部分】 (態度) 357 【第三部分】 (行為) 358 【第四部分】(自我效能) 359 附錄二 低碳飲食營養教育課程大綱 360 課程照片 363

  • 229

    輔仁學派

    一百學年度

    身心靈整合組

    成果報告書

    100 年 9 月 ─ 101 年 7 月

  • 231

    【身心靈整合之處遇──身體健康】 前言 身體就像一塊未知大陸,它承載著我們探索世界的功能,透

    過身體欲望、感覺,使心理與靈魂同時反應世界與自身。時間讓

    身體、心理、靈魂無時不刻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赫拉克利特斯:

    「我們不可能踏入同一條河流兩次。」一切都在流變之中,包含

    我們自己。我們身處於所有的變化中,以為的幸福遲遲沒有降臨,

    生命的苦難卻無法避免,佛經提及人生、老、病、死、怨憎、愛

    別離、求不得、煩惱識盛苦等;聖經視痛苦精粹了生命中無法陳

    述的部分。不論是否被主體察覺,身心靈三者彼此經驗、重疊、

    揉合著所有時空下的境遇,然而該如何透過能夠覺察的主體,開

    展真正幸福的可能? 身心靈整合之處遇系列研討會欲以痛苦為出發,探討身體健

    康、心理成熟及靈魂美麗三者如何在生命的處境下相遇,身體在

    這三者中扮演著最直接與世界及他者連結中介,透過身體感知世

    界的同時,該如何將身體調整至可能的最佳狀態使與其它二者整

    合中能夠是一堅實的基砥。本研討會運動、環境、休閒、飲食、

    身體失能、醫療、睡眠、身心平衡,從最基本的生活起居、生活

    休閒至醫學、社會學、身心學討論,試匯聚各方專業及智慧從諸

    多層面檢驗,使對身體的探索能有更深入的理解與體認。 身體、心理、靈魂之間的彼此影響、拉扯甚至引領我們至生

    命中不同的層次,然後再次斷裂、再次相遇、再次整合…。透過

    圓錐式的成長,尋求生命中不完美卻完滿的生命經驗,在每一個

    當下發生,時時刻刻。

  • 232

    【身心靈整合的處遇之身體健康】

    以中、西方經典為據論痛苦及其應對

    日期:6 月 8 日(五) 地點:輔仁大學 / 倬章樓四樓聖保祿廳 DG410

    場次 時間 議題 發表人 職稱

    運動、環境在身

    心靈整合中的功

    能。

    8:30~8:50 運動 林建勳 教授 輔仁大學 體育系

    8:50~9:10 環境 葉炳強 教授 輔仁大學 醫學系

    9:10~9:50 論壇 丁文郁、林建勳、葉炳強

    9:50~10:00 Q&A

    休息 10:00~10:30

    休閒、飲食在身

    心靈整合中的功

    能。

    10:30~10:5

    0 休閒

    丁文郁 助理

    教授

    輔仁大學 社會學

    10:50~11:1

    0 飲食 王果行 教授

    輔仁大學 營養科

    學系

    11:10~11:5

    0 論壇

    丁文郁、王果行、林建勳、葉炳強 11:50~12:0

    0 Q&A

    用餐 12:00~1:00

    身體失能

    (disabilities)、

    醫療在身心靈整

    合中的功能。

    1:00~1:20 身體失

    能 韓福榮 教授

    臺北體院

    運動教育研究所

    1:20~1:40 醫療 曾凡慈 助理

    教授

    輔仁大學 社會學

    1:40~2:20 論壇 曾凡慈、韓福榮、陳建安、闕可欣

    2:20~2:30 Q&A

    休息 2:30~3:00

    睡眠、身心平衡

    在身心靈整合中3:00~3:20 睡眠

    闕可欣 助理

    教授 輔仁大學 護理系

  • 233

    的功能。

    3:20~3:40 身心平

    衡 陳建安 老師

    台東大學 身心整

    合與健康休閒管

    理學系

    3:40~4:20 論壇 曾凡慈、韓福榮、陳建安、闕可欣

    4:20~4:30 Q&A

    結語 4:30~5:00

    計畫主

    持人總

    黎建球 院長

    計畫主持人簡歷

    姓名:黎建球

    現職: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學歷: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

    經歷:紫色大綬景星勳章

    聖大額我略教宗騎士團爵士

    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

    專長:形上學、倫理學、知識論、中西基礎哲學比較研究、

    哲學諮商、生命哲學

    發表老師簡歷(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姓名:丁文郁

    現職: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學歷: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全國農漁會自救會執行秘書

    全國農業金庫獨立董事

    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高級研究員兼訓練處處長

    專長:休閒社會學、鄉村社會學、非營利組織理論與管理

  • 234

    姓名:王果行

    現職: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教授兼民生學院院長

    學歷:美國普渡大學食品營養系博士

    經歷:台灣營養學會常務理事

    中華營誌主編

    美國註冊營養師

    專長:礦物質營養、膳食療養、臨床營養

    姓名:林建勳

    現職:輔仁大學體育系老師

    學歷: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

    經歷:教育部初級體適能指導員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 B 級游泳教練

    CMAS 潛水二星教練

    專長:銀髮族體適能、銀髮族體適能促進、老年人體能活動設計

    姓名:陳建安

    現職:國立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健康休閒管理學系兼任講師

    學歷: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休閒運動產業管理學系碩士

    經歷:國信物業 CHI-Link 社區健康管理專案執行經理

    立誠管理顧問公司養生首席顧問

    長春健診預防醫學中心專任養生老師

    專長:藝用人體解剖學、藝術知覺開發、

    人物人體素描、養生教育、身心學、養生技術

  • 235

    姓名:曾凡慈

    現職: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

    經歷: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國防醫學院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台大社會系研究助理

    專長:醫療社會學、性別社會學、科技與社會

    姓名:葉炳強

    現職:輔仁大學醫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最高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沙烏地阿拉伯法德親王醫院內科顧問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

    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

    專長:認知神經心理、神經超音波學、臨床神經科學、臨床醫學

    姓名:韓福榮

    現職: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博士

    經歷:臺北市立啟聰學校高職部教師兼組長、教務主任

    臺北市立士林高商教師兼教務主任

    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兼代理系主任

    專長:聽覺障礙教育與輔具、發展障礙教育與轉銜、

    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親職教育

  • 236

    姓名:闕可欣

    現職:輔仁大學護理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博士

    經歷:元培科技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

    元培科技大學護理系講師

    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講師

    專長:心理衛生研究、睡眠障礙研究、戒癮研究、

    量性及介入研究、非藥物治療模式

  • 林建勳-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37

    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林建勳

    輔仁大學體育室老師

    壹、前言

    社會文明的發展,使得人類在生活中各項事物上越加的便

    利,即使是在工作上,機械、儀器、電腦、網路等的發明,讓人

    類原本必須以較多勞動力方能完成的事務,由機器取而代之,更

    在短短數秒內,即可將資訊傳遞至地球的另一端,大大地提升了

    工作效率。然而人們對完美的成就表現並未因文明的進展而停下

    腳步,反而持續的自我要求,卻也因而產生了更大的壓力,也因

    為生活與工作型態的轉變,讓身體的活動量減少許多。這些轉變

    也導致所謂文明病的產生,如代謝症候群、肥胖、壓力症候群等,

    甚而引發更嚴重之身心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憂鬱症等,

    抗壓性弱、受挫力低、退縮、適應不良等現象,亦造成相當的社

    會問題,有些人甚至以自殘試圖來逃避。也因此,許多減壓、減

    重、放鬆的方法與課程陸續出現,而運動則是目前被大力提倡的

    有效方法之一。如同 John 與 Eric 所說,壓力和缺乏運動(現代生活的兩大特徵)衍生出關節炎、慢性疲勞症候群、纖維肌痛症

    等,也是其他自我免疫疾病的重要因素,用任何方法減輕壓力,

    尤其是運動,都可以幫助病患從這些疾病中復原(John 與 Eric 著,謝維玲譯,2009)。

    承上,經許多研究、實驗證實,運動的參與在身體、心理與

    社會性的適應均有正向的助益,其原因可由運動的發展來一探究

    竟。運動在過去是由身體勞動發展而來,人們在生產勞動之餘的

    閒暇時間裡,透過模擬勞動的方式、娛神的活動方式和自娛的方

    式等,以遊戲方式可作為對勞動生活的一種補償,是人內心歡愉

    情緒的一種宣泄,而「遊戲」型態也形成了體育的雛形(顏天民,

  • 林建勳-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38

    2003)。在遊戲的發展過程中,相互比較的形式和特徵逐漸顯現,使得遊戲的內容和範圍繼續擴大成為競技活動,進而成為具有一

    定本質屬性、與遊戲既有關聯又有所區別的社會活動。 因應競技性活動的參與,身體活動教育的需求也隨之產生,

    亦即體育。體育是一種身體活動的教育,是以身體與智力活動為

    基本手段,根據人體生長發育、技能形成和機能提高等自然規律,

    提高身體素質的社會活動(熊斗寅,1996),但並非所有的身體活動都可稱之為體育,必須把身體各種動作的運用進行系統性地統

    合,並以有意識、有目的地指揮身體運動(劉湘溶、劉雪豐,2007),同時因應情境需求,採用策略選擇模式決定以何種動作來回應主

    體的要求或外來的刺激。因此體育是一種包含身體、心智相互結

    合的社會性活動,當情境包含競技需求時,更是另一種高層次的

    身心活動,也因為如此,競技性體育,或競技運動,均是透過進

    一步系統性的規範,展現身體、心理以及社會層面統合的成就,

    對人體的全面發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例如,美式足球名人堂四分衛 Roger Staubach 即曾說:「運動

    競賽的經歷使我學會駕馭事業上與生活上的事務。」相反地,曾

    是大聯盟投手的 Tom House 卻說:「在職業運動界待得越久,運動員喪失瞭解與因應真實世界的能力」(引自 Robert 等著,簡曜輝等譯,2005)。同樣在競爭的場域中,同樣身為職業運手,卻有著相反的體認,可見體育運動對人體的影響不僅僅於生理層面。

    在追求全人發展的世代,身心靈的整合可透過許多不同的管道來

    達成,而體育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又具備什麼樣的功能與影響,

    本文就運動在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等層面進行探討,來瞭解運動

    如何促進身心靈的發展。

    貳、運動可提升身體生理機能的功效與適應

    一、運動可改善體適能以增進身體機能 近年來,許多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均發現其國人體重有

    逐年上升之趨勢,肥胖人口亦逐年增加,調查結果發現,人們除

    了在飲食習慣的改變外,大多是由於缺乏運動所造成。因此運動

  • 林建勳-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39

    成為各國促進國人健康的主要策略之一,美國運動醫學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ACSM)亦提出從維持健康方面考量時,應包含下列幾項要素: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肌力(Muscular Strength)與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 )、柔軟性( Flexibility)、以及身體組成( Body Composition)等,透過運動即可增進上述之各項身體機能。以下簡述各項體適能要素之意義以及重要性(江界山等,2005;Rotiman著,林嘉志譯,2006):

    1.心肺耐力: 代表身體整體氧氣供輸系統(Oxygen Supply System)能力的優劣,涉及範圍包括肺呼吸、心臟以及血液循環系統

    的機能。運動中之有氧訓練可增強心肌、有益血管系統、

    強化呼吸系統、改善血液成份、提供較充裕之有氧能量,

    亦可減少心血管循環系統疾病。

    2.肌力與肌耐力: 肌力表示肌肉一次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而肌耐力則是肌

    肉承受某種適當的負荷時,可進行該動作之反覆次數的多

    寡,或持續承受該負荷的時間長短。透過肌力訓練可使肌

    肉比較結實有張力、避免肌肉萎縮、有助保有較勻稱之身

    材、提升身體動作效率、保護骨骼關節等組織、幫助維持

    良好的身體姿態(posture),肌肉適能較好的人亦較能夠享受運動的成就感與樂趣。

    3.柔軟性: 指關節的可動範圍(Range of Motion)。好的柔軟性可避免關節僵硬(Joint Stiffening)及肌肉縮短(Muscle Shortening)、減少大範圍動作造成之扭傷或拉傷,透過伸展運動來提升柔軟性,亦有助於提昇運動能力,以完成運

    動及日常生活之動作。

    4.身體組成: 主要指體內之脂肪與非脂肪兩種成份,一般以體脂肪百分

  • 林建勳-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40

    比為代表,並藉由體重控制來維持理想的體脂肪。運動可

    提升減重的速率,也有助於維持理想體重,可重新設定脂

    肪調節器而調降設定點(Set-point),亦可增加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Werner 與 Sharon 著,李水碧譯,2004)。

    二、身體在運動訓練過程中產生正向適應 經過系統性的運動訓練,可以增進體適能,也產生了骨骼肌

    適應,而骨骼肌適應可由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或耐力訓練(Endurance Training)獲得較明顯的改善成果。阻力訓練的一個主要適應是提升肌肉質量,這是由於肌肉增大(hypertrophy)而非肌纖維數量的增加,肌肉增大造成肌肉橫斷面的面積增加,

    便可提升肌肉產生的力量。然而,研究顯示久坐者接受訓練時,

    最初 1~2 個月,肌力增加了,但肌纖維通常沒有增大的跡象(Komi,1986),有人認為此時期肌力增加的結果是由於神經的適應(Ruther、Golden、Harris 與 Dudley,1995)。經過這樣的神經適應後,僅使用較少的肌群就可舉起初期訓練所使用的次大負

    荷的重量(Ploutz、Biro、Tesch 與 Dudley,1994),亦即每一肌肉單位可以舉起較大的負荷,再逐漸引起肌肉增大。至於肌耐力

    訓練,它的一個基本適應是增加受訓肌肉的有氧容量,這使得運

    動者在接受有氧耐力訓練之後,可以用更輕鬆的方式完成某一絕

    對強度的運動或比賽,例如馬拉松賽跑。這樣的適應是由於肌肉

    內肝醣的節省,亦即運動時使用較少的肝醣,進而增加運動持續

    時間及減少乳酸的堆積,甚至可增加脂肪的使用而節省肝醣的消

    耗(Holloszy,1998),因此如欲達到降低體脂肪的目的,參與此類型的肌耐力訓練也是有所幫助的。

    此外,有氧運動對於心臟血管也有許多正面的幫助,進而提

    升身體的適應性,包括增加心輸出量、每跳輸出量,以及使休息

    及非最大心跳率下降,減低心臟的負擔。體內的微血管可提供移

    除熱及代謝副產品的管道,藉由有氧訓練增加肌肉密度,也提高

    微血管的密度,如此可以減少氧氣與代謝受質的擴散距離,以加

  • 林建勳-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41

    速代謝(Kraemer、Volec 與 Fleck,1998)。經過有氧運動的訓練,亦可增加骨骼肌內粒線體的大小及數量,進而能夠從血液循環中

    取得更多的氧,造成更大的動靜脈含氧差,以提高運動時的負荷

    程度。整體而言,有氧耐力訓練亦可提升最大攝氧量、增加呼吸

    容積、產生較低的血乳酸濃度、增加粒線體和微血管密度,提升

    個體的心肺功能,以適應更高負荷的工作,同時可增進體脂肪的

    使用,減少體脂肪,維持健康的身體組成。

    三、運動亦可增加大腦的適應性 近來,醫學界亦開始探討運動對大腦的影響。根據達爾文

    (Charles Darwin)的進化論,學習是人類為了適應環境變化所採用的一種生存機制,而在大腦這個微環境裡則是指細胞跟細胞間

    會形成新的連結,以便接力傳送訊息。經過實驗室的證實,大腦

    是有彈性的,亦即是有可塑性的,更是個適應性很強的器官。這

    與用重量訓練來雕塑肌肉是差不多的道理(John 與 Eric 著,謝維玲譯,2009),增加肌肉的使用便可提升肌肉的能力,這也就是用進廢退論。人體的生長發育有其依年齡增長而有不同的改變,而

    身體是用來幫助完成日常生活作息所用,在訓練身體執行日常動

    作時,也是在鍛鍊大腦。經過研究顯示,有氧運動可以提高神經

    傳導物質的數量,製造新生血管以輸送生長因子,還能促進新細

    胞的生成;複雜的技巧運動則能藉由強化及拓展神經網路,將所

    有的元素全部派上用場,而且動作愈複雜,神經突觸的連結也會

    愈複雜(John 與 Eric 著,謝維玲譯,2009)。因此接受較高難度事物的挑戰,對大腦而言確實是有其正面的功效。

    參、運動可培養心理的正向發展 體育運動的參與,不論是休閒性運動或競技性運動,都是增

    加身體的活動量,差別只是在於程度上的不同。然而在運動參與

    過程中,均是從初級動作開始學習,經過訓練或練習使得技巧逐

    漸熟悉,或是增進體能。在運動的學習過程以及參與比賽的情境

    中,對參與者的心理均有正面的效應,包含了自我知覺、心理調

  • 林建勳-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42

    適、放鬆、應對壓力、焦慮以及情緒等方面。 自我知覺是有關自我的看法,範圍可從廣義(例如自尊感)

    到領域特殊性(例如身體勝任能力知覺)到行為特殊性(例如自

    我效能)(Fox,2002)。Weissm 與 Duncan(1992)針對參與運動夏令營的三至六年級的受試者進行研究,以瞭解同儕關係和身體

    勝任能力知覺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實際上知覺到同儕接受度較

    高者和知覺身體勝任能力有較高程度的相關;此外,同儕接受度

    的變項和其他重要動機變項,例如知覺的成功、對成功的未來預

    期及穩定等,亦有正向的關聯。學者 Buhrmann 與 Bratton(1977)建構的高中女生社會地位之研究,發現學生中的運動選手和非選

    手相比,選手會從女孩、男孩和老師接受到較高地位的等級,而

    且運動選手擁有較佳的技能也會有比較高的地位等級。可知,青

    少年的知覺就是具有高超的運動本領將可以彰顯社會地位。 一個人對自我的看法同樣地會影響一個人對自我的肯定與

    否,尤其在面對困難情境時的想法,從較低程度的壓力,到較高

    程度的焦慮,甚至到疾病狀態的憂鬱。若個體在壓力情境下無法

    進行自我調適,就可能造成更嚴重且負向的心理狀態,而身體和

    大腦會如何反應壓力,跟許多因素有關,其中之一是基因、背景

    和個人經驗。對於壓力,袐訣就在於個人怎麼面對!決定用什麼

    方法面對壓力,不但會改變個人的感受,也會改變大腦(John 與Eric 著,謝維玲譯,2009)。研究顯示,以身心靈平衡運動加上身心放鬆冥想引導之方式作為運動介入,相較僅進行身心靈平衡運

    動或不運動者,在憂鬱傾向、整體睡眠品質及影響日間功能上均

    有較顯著之改善(顏智淵,2008),包括有氧運動或無氧運動,亦能降低憂鬱症狀(李昭慶,2000)。在焦慮狀態方面,近來許多文章均發現健身運動對於減低焦慮上有其正面效應,學者們對此亦

    有共同的看法: (1)健身運動與降低肌肉緊張有相關。 (2)從事健身運動均能減低焦慮,但以在 30 分鐘的效果最大。 (3)在效益上,長期的訓練計畫(為期一週以上的時間,而不是

    數小時或數日)比短期的訓練計畫較能產生正面的改變效應。 (4)多數的研究仍將焦點集中在減低焦慮的有氧健身運動上。

  • 林建勳-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43

    (5)24 小時內焦慮的程度會回到從事健身運動前的焦慮水準。 Joshua Broman-Fulks 在 2004 年的研究中,發現以最大心跳率

    五成以上的運動強度進行介入,對焦慮敏感度較高的受試者均有

    降低其焦慮敏感度的成效,但激烈運動(強度較高組)的效果比

    較快,也比較好,而且只有激烈組感覺自己對焦慮的生理症狀不

    再那麼恐懼。其理論依據則是,當我們的心跳和呼吸在運動過程

    中變快,我們會認識到這些生理現象不見得會引發焦慮,然後愈

    來愈習慣身體的自然反應,不再自動假設它們是有害的現象。因

    此,這項實驗支持了「焦慮其實是認知錯誤」的觀點。心臟科醫

    師 Carl Lavie 與 Richard Milani(2004)也指出,運動訓練已證實可以減輕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焦慮症狀,足以支持運動訓練也是治

    療慢性焦慮的方法之一。Hales 與 Yudofsky(1996)更指出運動對輕、中度的憂鬱症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且適用於任何年齡及性

    別。 「焦慮其實是認知錯誤」,當我們面對不同環境所帶來的刺激

    能夠適當進行心理調適時,便比較能正向地去面對困境與壓力。

    運動時,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像肌肉般的塑造、分解與重塑,壓力

    則會使它們變得更有彈性,運動就是這樣強迫身心做出調適的。

    Gould 等(1993)訪談 20 位美國 1988 年奧運摔角隊選手,發現優勝的選手使用較正面的自我談話,有較窄和較立即的注意力焦

    點,為偶發負面狀況亦有較佳的心理準備,以及較多方面的心理

    練習。其中一位摔角選手描述其對逆境自動地反應能力:

    有時候在特別錦標賽中,我總是練習不要讓任何事干

    擾我所嘗試要完成的事情。所以我所嘗試的是如果某事會

    (可能會)干擾我…完全淨空我的心靈並且集中精神在所

    要來臨的事情…我的處置策略就是從我心中完全趕走它

    ,我猜我是幸運的,因為我能做到。(Gould 等,1993)

    肆、運動增進個人與社會的互動能力

    體育運動一直以來都屬於一種社會性活動(顏天民,2003;熊斗寅,1996;劉湘溶、劉雪豐,2007),余銀等(2008)也提出

  • 林建勳-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44

    體育運動除可增強心理適應能力、培養堅定意志品質等,亦具有

    促進社交能力發展的效果。在體育運動的練習與比賽中,可以使

    少年和同儕互動、去參與合作性的活動,以及在有吸引力和刺激

    性的場域中去追求競爭性的活動,運動亦提供參與者機會去經驗

    和適應其他人在不同的運動目的,以及公平性議題上的多樣化觀

    點(Sophia Jowett,2008)。Johnson 等(1985)分析 1924 年至 1981年間 122 篇有關競爭與合作態度對作業表現影響的研究,其中 65篇發現合作比競爭產生較好的成就與表現,此外,亦有 108 篇發現合作比獨立或個別工作能達到較高的成就。運動成就即是合作

    與競爭的成果,在團隊內,成員在練習中相互合作進行不同動作

    的練習,也相互合作擔任不同角色或位置來完成練習或比賽,在

    準備參與正式比賽時,則在團隊內彼此競爭,以最佳表現爭取參

    賽機會。團隊對外比賽時,內部成員的合作與凝聚力,提升了團

    隊士氣來呈現最佳表現;與他隊的關係則是以競爭的方式來獲取

    最高榮譽,並將此榮譽歸於整體團隊。團隊成員間之互動可增進

    彼此友誼,友誼品質又透過參與該運動的樂趣與彼此承諾而提

    升,也再次提升個人在運動中的樂趣(Weiss 與 Smith,2002)。 各項運動均有其運動進行中的規範,在進行運動比賽時亦有

    相應的運動規則來規範參與者的行為,並以公平競爭為原則。如

    此規範化的競技運動,亦會隨著人們社會生活的發展而有所變

    動,包括以人為制定的強制性統一規範,以一個國家內容的民族

    文化特點所制定的,或以傳統約定規範為基礎,也隨時代發展而

    變化,同時也以法律、道德準則,以及社會輿論為制約的規範(顏

    天民,2003)。運動規則等同於運動情境中的法律,要求參與者必須依規則進行各項動作,同時在培養個人對於律法的尊重。此外,

    競技運動不同於社會生活其他領域活動的區別,乃在於它以運動

    主體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直接對抗為活動形式,運動可不斷地提高

    生理的極限和心理的負荷能力,提高參與者的身心健康,同時較

    好的身心、技能表現亦可為其他人提供良好的參照,成為團隊中

    的學習榜樣。只是競技運動即使在其規範內,亦可能會對自己和

    對手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傷害(劉湘溶、劉雪豐,2007),因此運動也受道德的規範,運動道德除了包含以人為本、規則公平、團隊

  • 林建勳-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45

    合作、積極進取外,尚有一項為有限傷害,讓參者與瞭解在不同

    情境中,即使可能傷害到他人或可能被傷害時,仍須依道德規範

    讓自己的行為有所節制,並作自我調適,來面對這些內在與外來

    的刺激。 在運動選手訓練過程中,必須嚴格服從所屬團隊所定的要

    求,遵守團隊制定各項有關比賽、訓練、生活、飲食等各類管理

    規定,在訓練與比賽中也要絕對服從教練的指揮,按照訓練或比

    賽計畫執行;比賽中也要無條件服從裁判的判罰,做到尊重裁判、

    尊重對手、尊重觀眾和運動涉及的所有人,更要堅決摒棄一切不

    正當的競爭行為(劉湘溶、劉雪豐,2007)。已有不少研究對青少年關於重要他人(例如:教練、父母和同儕)贊同或不贊同在參

    與運動中出現不合法行為(如攻擊行為)的信念進行調查,發現

    這些信念會與青少年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有關(Mugno 與 Felt,1985;Smith,1974;Stephens,2001;Stuart 與 Ebbeck,1995)。因此透過運動的參與,可培養確實遵守規範法條、符合道德精神

    的態度與行為。

    伍、運動有助於身心靈的發展 人們在參與體育運動的訓練或比賽就是在尋求一種需要的滿

    足,人們透過比較、競爭的形式,比較彼此的優劣,或與自我進

    行比較,以獲取所需的功利或自我成就,展示個人內在的精神(顏

    天民,2003),而這些需要的滿足也再次增強了參與體育運動的意願。人體透過運動的參與,提升了身體的機體能力,強化心理對

    不同環境、壓力的適應,也促進參與社會活動的合作、競爭等團

    體生活的適應,使得個人在身心靈均能有正面的助益。 在許多不同的運動項目,均依其特性或參與者的目的,可獲

    得不同程度的成效,較常用來作為身心靈調和的運動項目如太極

    拳、瑜珈、皮拉提斯等較為個人性的運動。太極拳運動可增強心

    肺血管功能、提升免疫能力、對下肢肌力與平衡有所助益,對骨

    質密度的增加亦有顯著的幫助(劉文禎,2002);瑜珈講求完整的身體訓練,瑜珈的深呼吸有助集中注意力,完整均衡的收縮、伸

    展動作,可訓練全身肌肉與彈性(彭郁芬、溫富雄,2006),亦可

  • 林建勳-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46

    減低壓力與消除神經緊張,有助於肌肉放鬆的效果,能增加自律

    能力與自我學習(劉美珠,1990);皮拉提斯則是一種經由身體穩定的動作控制,來訓練深層的肌肉,加強核心肌群,利用專注

    (concentration)、呼吸(breathing)、控制力(control)、流暢感(flow)、核心(centering)、精確度(precision)等 6 項運動要點,能讓身與心在動作間有深度的對談。

    許多人一旦年紀變大,身體變差,體力日漸下滑,會愈來愈

    不想接受挑戰,甚至只是參加比較靜態的橋牌大賽;但是接受挑

    戰是很重要的,因為接受挑戰能提振我們的復原力(Robert 與Daniel 著,簡曜輝等譯,2005),而當我們學習較高技巧或複雜性的技能,可為自己帶來刺激與愉悅,並且在無數次的失誤經驗中

    思考如何改變,以克服困難,達成目標,培養信心與勇氣,如同

    諾亞貝林的瑜珈哲學中提到,「你所需要達到的是舒適地去體驗這

    些體位法,而非經歷痛苦勉強。要學習信任自己身體的智慧,你

    的身體會帶領你去做最適切的練習。真實地面對自己能做到的程

    度,就能得到最大的助益,給自己多點耐心,時間會讓你看到所

    有美好的改變」(Belling,2004)。即使是競技運動中,亦可透過心理計畫的運用來調整自己面對未知挑戰的準備(Orlick 與Partington,1988),例如一位運動員即敘述其方法:「這方案和計劃已經在我腦中準備好了。為了這次競賽,我已經自動化了,像

    是把計劃以循航控制並且讓它執行。我意識到我所付出的努力與

    對手和我的相對位置,但我總是把焦點放在下一步要做什麼」。

    陸、結語

    Robert 醫師(2005)提出運動能讓人保有活力的原因包括有:運動能強化心血管系統、運動能調節熱量、運動能減少肥胖問題、

    運動能提高壓力閾值、運動能提振情緒、運動能增強免疫系統、

    運動能鞏固骨骼、運動能激發動機、運動能強化神經可塑性等。

    運動亦可以激發肌肉及神經元的修復機制,讓身心變得更強壯、

    更堅韌,更能應付未來的挑戰,擁有更好的反應力與適應力;保

    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大腦動機中心裡的細胞還會分泌出新的多巴

    胺受體,讓人變得更積極。運動更可以是一種自我強化行為,幫

  • 林建勳-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47

    助自己戰勝自己的基因。 超過一個世紀以來,增加對身體的要求來提升肌力表現的概

    念已成為肌力訓練的基本原理(Fleck 與 Kraemer,1997;Knuttgen與 Kraemer,1987),而這樣的原理應用到身心靈的發展上,更是提醒我們要尋找適當的方法來面對各式各樣對身體的要求,不論

    是在身體、心理或是社會適應層面,壓力愈大時,愈要讓身體活

    動,大腦才能運轉得更順暢,讓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維持平衡。

    因此,讓自己加入某個運動團體,透過身體活動的參與,自我激

    勵的對話,社交互動的刺激,來享受這個具複雜性、挑戰性、報

    酬性以及趣味性的體驗,讓運動成為改變自我,追求身心靈整合

    的主要管道。

    參考文獻 余銀、沈麗芬,〈休閒體育對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的改善〉,

    《體育成人教育學刊》,卷 24,6 期,頁 49-51,2008。 李昭慶,〈憂鬱症與運動〉,《大專體育》,卷 50,頁 82-88,2000。 彭郁芬、溫富雄,〈身心靈平衡運動-Body Balance〉,《大專體

    育》,卷 86,頁 140-146,2005。 熊斗寅,〈什麼是體育〉,《體育文史》,卷 6,頁 11,1996。 劉文禎,〈太極拳運動對骨質疏鬆症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

    教練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2。 劉美珠,〈瑜珈─身心合一的科學〉,《中華體育》,卷 4,1 期,頁

    44-50,1990。 劉湘溶、劉雪豐,〈體育倫理學論綱─一種新的見解和思路〉,《湖

    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卷 4,頁 29-37,2007。 顏天民,《競技體育的意義》,中國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3。 顏智淵,〈身心靈平衡運動課程介入對大專女學生憂鬱傾向及睡眠

    品質之影響〉,《國立台灣體育大學論叢》,卷 19,2 期,頁37-49,2008。

    顏智淵,〈不同訓練頻率身心靈平衡運動對大專女生健康體能之影

    響〉,《成大體育》,卷 41,2 期,頁 72-83,2009。

  • 林建勳-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48

    Belling, N.著,王俐之譯,《瑜珈慢慢來》,台北市:相映文化,2004。 Buhrmann, H. G., & Bratton, R.D. “Athletic participation and status

    of Alberta high school girl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Sociology 12(1997): 57-69.

    Carl J. Lavie, M., & Richard V. Milani, MD. “Prevalence of anxiety in coronary patients with improvement following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exercise train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93.3(2004): 336-339.

    Fleck, S. J., & W. J. Kraemer. Designing Resistance Training Programs(2nd ed.). 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 1997.

    Fox, K. R. Self-perceptions and sport behavior(2nd ed.).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2002.

    Gould, D., Finch, L. & Jackson, S. “coping strategies used by national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4(1993): 453-468.

    Hales, R. E., & Yudofsky, S. C. Synopsis of psychiatry.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y Press, 1996.

    Holloszy, J. O. “The regulation of carbohydrate and fat metabolism during and after exercise,” Front Bioscience 3, D1011-0127, 1998.

    John J. Ratey, M., & Eric Hagerman.著,謝維玲譯,《運動改造大腦》,台北: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8。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Motivational processes in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situations (Vol. 2).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1985.

    Joshua J. Broman-Fulksa, M. E. B., Brian A Rabianb, & Michael J Webster.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anxiety sensitivit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2(2),(2004): 125-136.

    Knuttgen, H. G. a. W. J. K. “Terminology and measurement in exercis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 Research 1,(1987): 1-10.

    Komi, P. V. “Training of muscle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actions of

  • 林建勳-運動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49

    neuromotoric, hypertrophic, and mechanical factors,” International Joural of Sports Medicine 7,(1986): 10-15.

    Kraemer, W. J., J. S. Volec, and S. J. Fleck.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adaptations to resistance training (3rd ed.). Baltimore: Williams & Wilkings, 1998.

    Orlick, T., & Partington, J “Mental links to excellence,”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1988): 105-130.

    Ploutz, L. L., R. L. Biro, P. A. Tesch, and G. A. Dudley. “Effect of resistance training on muscle mass involvement in exerci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76,(1994): 1675-1681.

    Robert, S. W., and Daniel Gould 著,簡曜輝、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譯,《競技與健身運

    動心理學》,再版,台北市:臺灣運動心理學會,2005。 Roitman, J. L.著,林嘉志譯,《ACSM 健康與體適能證照檢定要點

    回顧》,台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6。 Ruther, C. L., C. L. Golden, R. T. Harris, and G. A. Dudley.

    “Hypertrophy,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the nature of skeletal muscle activation,”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9,(1995): 155-159.

    Sophia Jowett, D. L.著,盧俊宏、廖主民譯、季力康主譯,《運動社會心理學》,初版,臺北市:師大書苑,頁 50,2008。

    Weiss, M. R., & Duncan, S.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competence and peer acceptance in the context of children's sports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14,(1992):177-191.

    Weiss, M. R., & Smith, A.L. “Friendship quality in youth sport: relationship to age, gender, and motivation variables,” 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24,(2002): 420-437.

    Werner W. K. Hoeger, S. A. H.著,李水碧譯,《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湯姆生,2004。

  • 250

    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葉炳強

    輔仁大學醫學系教授

    環境是什麼?以醫學觀點而言,環境是指所有週圍狀況或影

    響作用於生物體。國際流行病學會對環境的定義是所有外在於人

    類宿主,包括物理性、生物性、社會性、文化性…等等;任何或

    所有能夠影響人類健康狀況的因素。以此定義而延伸,任何非遺

    傳因素,就歸為環境。 環境的重要性?以人類的整個生命縱軸來檢視環境的影響,

    可分為成長期 (生命早期:以發展及成長為主) 、成年期 (生命中期:以維持最高可能的功能為主)及老年期 (成年後階段:以維持獨立自主可能及預防失能為主)。以下試以成長期及老年期兩個友善環境的概念來說明環境對發展及保持身、心、靈完整的重要性,

    成長階段以 2004 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兒童友善城市」(Child-friendly Cities)的架構,從「我的家庭」、「安全與保護」、

    「遊樂與康樂」、「我的學校」及「社區參與」等。高齡友善城市

    (Aged-friendly Cities)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計畫的基礎上於 2005 年提出八大議題:五個社會性議題:社會參與、敬老和社會包容、市民參與和就業、資訊與通訊、社

    區支持與健康服務;三個物理性議題:室外空間與建築、交通、

    居住。我們就能夠環境的整體性。 環境對健康的影響有多大?估計全球疾病負擔的 24%和全部

    死亡的 23%可歸因於環境因素。在「2004 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所涉及的 102 類主要疾病、疾病組別和殘疾中,環境風險因素在其中 85 類中導致疾病負擔。在不同疾病狀況中,可具體歸因於環境的疾病比例差別很大。在全球範圍,估計 24%的疾病負擔(健康壽命年損失)和 23%的所有死亡(早逝)可歸因於環境因素。在0-14 歲的兒童中,可歸因於環境的死亡比例高達 36%。就各類疾

  • 葉炳強-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51

    病狀況的環境因素而言,各個地區有很大不同,這是由於各個地

    區的環境風險和享有衛生保健的機會不同。例如,發展中地區全

    部死亡的 25%可歸因於環境原因,而在已發展地區,只有 17%的死亡是出於此類原因。

    壹、前言

    作為一個臨床工作的醫師,「環境」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是無

    庸置疑,我們首先從公共衛生的觀點來檢視「環境」及其重要性。

    貳、環境是什麼? 如何來定義「環境」,基本上在我們生物體以外的週圍都叫環

    境的話,這個定義就比較廣,可是我們也可以不用那麼廣,用週

    遭發生會影響到生物體的事情,我們也可以叫環境。所以假如說

    細看一點的話,週遭物理性的,比如說我們居住的環境,房間對

    我們的影響,若這個房間很舒服,那我們聽課必較專心,這些都

    可以視為物理性。生物性、社會性、文化性這些可能對我們人類

    身、心健康都有影響的,我們都可以把他視作為環境。假如我們

    把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所有不是我們本來體質,不是基因所影響,

    所產生的因素,我們也可以叫環境,這樣三方面來看的話範圍就

    很廣。 那基本上我們從世界衛生組織來看,環境定義涵蓋了四大面

    向,一個「物理性」環境(Physical,房子、冷氣、燈光),「自然」

    環境(Natural,綠化、空氣品質等等),再來就是「社會」(social,

    包含學校風氣,都市氛圍所有相關的事情),接著就是「行為」,(behavioural,我們行為模式,我們受到漢文化影響)。

    參、環境的重要性?

    我們再看到底環境對我們人類的重要性是什麼?與醫療模式

    相關的,生、老、病、死,從出生年老到死亡,我們從功能演化

    來看,環境的影響,這也是 WHO 看環境對健康的影響,他們有一個模式,把人分成三個時期,就是早期生命需要發育成長,過

  • 葉炳強-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52

    來就是成年人的維持,維持一個我們最好的功能,到老年期的時

    候多少就是會退步,成年跟老年期是一個很大的範圍,盡量維持

    一個很好的功能,相對可能因為疾病等因素就可能比較早衰退,

    就跟我們上面提到的環境四大部分有很大關係。

    肆、高齡友善城市 所以沿用世界衛生組織的模式,就容易了解不同的面向,青

    少年以後是發育期或發展期也有一個兒童友善城市,我們去看聯

    合國到底把小朋友在一個地方怎麼生長、發育、學習有一個的條

    件去定義說這個地方適不適合他居住或生長。2004 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兒童友善城市」(Child-friendly Cities)的架構,

    從「我的家庭」、「安全與保護」、「遊樂與康樂」、「我的學校」及

    「社區參與」等 1

    但更重要的模式就是從成長以後到高齡,因為他佔我們生命

    百分之八十以上,我們在整個校園坐車、坐捷運、用手機等等,

    到底這個城市這個地方到底是否對我們友善。高齡友善城市

    (Aged-friendly Cities)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計畫的基礎上於 2005 年提出八大議題

    2

    1 http://www.childfriendlycities.org/en/overview/what-is-a-child-friendly-city

    :五個社會性議

    題:社會參與、敬老和社會包容、市民參與和就業、資訊與通訊、

    社區支持與健康服務;三個物理性議題:室外空間與建築、交通、

    居住。我們就能夠環境的整體性。把整個對我們中高齡適合的友

    善城市,八個面向中社會性的議題較多,社會參與、敬老、社會

    包容、市民參與、就業、資訊跟通訊、社區支持跟健康服務,許

    多跟運動相關的都納進來,運動應該是分成兩個面向,一是物理

    性,一是社會性,運動涵蓋了參與和互動。而物理性包含幾個議

    題,室外空間、交通、建築、居住。在這八個議題,大家可以看

    到一般來說,用環境的定義,物理性、自然性、社會性跟行為性,

    事實上涵蓋蠻大部分,環境我們都是要注意到,顧慮到才能夠適

    2 Global aged friendly cities: A guid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

  • 葉炳強-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53

    合我們居住。

    伍、健康主要決定因素模式 接著我們來看健康,中高齡時,我們都會有些退步,健康總

    是不像我們某個時段這麼好時,我們要從三個面向來看,我們住

    家環境、工作環境、遊戲運動環境,這可能影響到包括食物、空

    氣、水、房子,這些前面的友善的條件,我們只要避免包括生物

    性、化學性、物理性、社會性以及心理性的傷害,這樣對我們身

    心靈健康都最好。除了從基本的年齡性別遺傳因素來看,過來我

    們就會看到(社會,社區的因素),到從小時候的教育,工作居住,

    社會醫療等等,這樣才會幫我們有健康的環境,身心靈,接著就

    是外面的部分,社會及文化都能夠涵蓋,都能讓我們有好的居住

    的話,好的生活、好的營養、好的教育,這絕對都是主要因素。3

    陸、更好培養身心的環境? 再來我們來看選擇,這些環境我們可以選擇,可以改變,讓

    我們更好。我們剛剛提到教育是重要的環境,教育是一個社會以

    及行為的環境,我們大家都有一個經驗或知道,讓我小孩讀書環

    境比較好要怎麼做?學區的選擇?大家看好的國中,國小就選一

    個好的地方,這樣學區的環境是否就可以保證我們有更好的「身」

    與「心」的健康,這還是一個問號。

    柒、更好培養靈性的環境? 那要培養出好的靈性的環境,以天主教的隱修院為例,例如:

    深坑的隱修院,那就是聖衣會的隱修院,所以隱修院或修道的人

    是否要選一個好的環境才能夠讓他的靈性可以培育,基本上假如

    我們從外在,回頭來看剛剛四個模式,儘管是在培養靈性時我們

    3 Dahlgren G, Whitehead M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social equity in health: background document to WHO – strategy paper for Europe.” Institute for Future Studies: Stockhol, 1991.

  • 葉炳強-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54

    還是選一個物理性環境,或是自然環境,甚至一個社會環境,跟

    比較多社會沒那麼融入,稍微遠一點,自然的環境,也要有好的

    教堂,祈禱的地方,可是重要的是靈性的行為部分,沒有任何單

    一面向改變,只有一個環境,就能擔保身、心、靈可以整合了。

    換句話說,主體與環境同樣重要。

    捌、環境在流行病學三角的重要性 健康相反的是什麼?疾病、不健康。那我們就要來看,「流行

    病學三角」以「宿主」 (hosts)、「病原體」(pathogens)及「環境」(environment)來看對健康的影響,不管是人 (host) 跟外界的致病原、致病體相處在一個環境,他可能會生病,但如果有一個健康

    的環境,也不見得會受到感染,疾病就不見得會發作,例如皰疹

    病毒原來就存在宿主體內,當「環境」的抵抗力下降時,才會感

    染發病。這就是一般流行病學所提倡的「流行病學三角」。

    玖、環境對健康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就來看到,世界衛生組織在 2006 年對於環境對健康及疾

    病的影響,有很多觀察以及建議,如何改善來預防疾病,我們都

    沒注意到全世界有很多人的生活疾病是受到環境的影響,疾病中

    有 24%是跟環境相關的,死亡可能歸因於環境的因素佔 23%,所佔的比例很大,換句話說,所有疾病跟死亡有 1/4 跟環境相關。4

    拾、環境決定您能活多久 世界衛生組織於 2006 年發表一份報告 「Preventing disease

    through healthy environments」就明白指出 102 類主要疾病、疾病組別和殘疾中,環境風險因素在其中 85 類中導致疾病負擔。我們熟悉的傳染性疾病,如腹瀉及上呼吸道感染跟環境很有關係;當你

    缺乏運動,在已開發國家,心血管以及腦血管都是影響到我們發

    4 “Preventing disease through healthy environments: Towards an estimate of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 of diseas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

  • 葉炳強-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55

    病的因素;其他如精神衛生包括自殺,憂鬱,環境的影響也很大;

    在惡性腫瘤中,環境的因素也不可忽視。另一個觀察「環境決定

    您能活多久」來探討壞的環境的曝露,比較不同國家的平均餘命 (Life Expectancy) /可預防的失能調整生命年(Preventable DALYs, per 1,000 capita,數值越大表示可改變的環境越多)5

    ,從已開發國

    家最長壽的日本 82/15,瑞典 81/15,美國 78/19,巴西 70/37,印度 62/68,寮國 59/118,阿富汗 42/217,我們清楚看到環境能決定我們能活多久,環境對身心靈都很重要。

    拾壹、結語 環境不只可以決定我們生命的長度,可以決定我們心靈的深

    度與寬度。

    參考文獻 http://www.childfriendlycities.org/en/overview/what-is-a-child-frien

    dly-city Global aged friendly cities: A guid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 Dahlgren G, Whitehead M.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social equity in health: background document to WHO – strategy paper for Europe.” Institute for Future Studies: Stockholm, 1991.

    Preventing disease through healthy environments: Towards an estimate of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 of diseas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

    5 失能調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是衡量整體疾病負擔的一種方法。最初是由世界衛生組織所開發,現在則漸漸地在公共

    衛生和健康影響評估等方面變得普遍。失能調整生命年「擴展了因過早

    死亡而損失的潛在壽命這一概念…將因為健康狀況不佳或失能而損失的

    『健康』年歲也包括進去。」失能調整生命年是依靠在對慢性病的影響

    最適當的量測是時間這一前提之下,不論是過早死亡而損失的時間,或

    是因疾病失能而耗費的時間。(摘自維基百科)

    http://www.childfriendlycities.org/en/overview/what-is-a-child-friendly-city�http://www.childfriendlycities.org/en/overview/what-is-a-child-friendly-city�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6%BE%E7%97%85%E8%B2%A0%E6%93%94&action=edit&redlink=1�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6%BE%E7%97%85%E8%B2%A0%E6%93%94&action=edit&redlink=1�

  • 256

    運動、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論壇及 Q&A 丁文郁問:

    針對剛剛發表這兩篇,我有兩個觀點,第一個我想從運動在

    身心靈整合上的,我們常常講要活就要動,這個動我想只要接受

    過現代教育,就是指運動,運動對我們身體的健康好處也不用有

    多少的研究去證明,但在心理,或靈性這方面,運動到底功能如

    何,透過剛剛林建勳老師提過去的文獻再再證明了這樣的觀點,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講,上個月我突然有板機手,那剛開始求助於

    西醫,他一定是骨科或復健,怎麼弄都無法讓他恢復正常,因為

    我因緣際會下在四年前去學習了一個我把他是為運動,叫做太極

    導引,我把我的情況跟我在做太極導引的老師說,因為他過去是

    舉重國手,他說在我們做的太極導引中,你回去後就天天做就好,

    就那一天回來之後,每天上午下午我每天幾乎都做 30 分鐘,做了一個月之後他真的好了,所以我們在做太極導引時,很多宗教都

    有做,在很多禪修中他都被視為運動的一環,禪修再對我們靈性

    上的作用,我想在經過很多宗教的神祇人員或信徒,他們都會有

    說明,所以說從廣泛上來談,到底如何去界定運動範圍,包含林

    建勳老師也做了相當篇幅上的陳述,我本身領域是休閒社會學,

    那我們看現在很多學校包含體院系,或是一般綜合大學,他們把

    運動跟休閒是結合在一起,換言之把運動的領域拓廣,把他從休

    閒的概念結合,我想這對台灣在提倡運動在身心靈上的功能是一

    個正面的幫忙,針對葉葉炳強老師所提環境在身心靈上,我想從

    小接受教育以來,都接受到孟母要三遷,是為了要有好的環境,

    而從生物學來講,我們都在在從文件上得到證明,環境對個人在

    社會化或個性化的影響,絕對會大於基因,因為我當年是讀丙組

    的,所以我很多朋友現在都屬於名醫級的,他們都跟我說許多的

    疾病,基本上是不用用藥物就可以治療好的,我就跟他說那開醫

    院要幹麼,他說醫院如果能夠治療人類的疾病,那台灣的醫療院

    所將會越開越多,那我就問他說,那什麼才會回到你剛剛所說的,

  • 運動、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論壇及 Q&A

    257

    大部分都不需藥物治療,他說注重你的環境減輕你的壓力,壓力

    跟環境這兩大因素,是導致人類疾病,在他們行醫多年之後,他

    們回歸到從這上面調整,不然台灣的健保會不斷的提高,變成教

    學醫院越來越多,但這都不是治本而是治標的方式,所以我們也

    常講,千金買房,萬金擇鄰,這邊所謂的鄰是是大環境的社區,

    剛剛葉炳強老師也有提到,我剛剛從歐洲回來,我們看到很多歐

    洲大主教的聖母堂,或提到我們台灣的佛教甚至一貫道的道堂跟

    修行的地方,大部分都建在風景明媚的地方,希望透過跟一個良

    好環境的互動,來培養本身心理與靈性上的質量。我想在這方面

    葉炳強老師從醫學的觀點已經提供很多來自 WHO 的論述,是全世界權威的證明,很感謝有機會來聽到這兩邊,把我對這兩邊聽

    完後的回應來做一個報告。 在這邊我很想請教林建勳老師,因為我發現現在的趨勢,運

    動與休閒的結合,我不曉得站在純粹是 physical、education 的觀點,他認同這樣的趨勢嗎?還是應該認為休閒放在運動裡面,變

    成運動是大集合,休閒是小集合還是把運動放在休閒領域裡面,

    彼此間做跨領域的結合,競技類的是否可以除外還是說在運動類

    的哪幾個領域裡面才是較適合與休閒結合?我想請林建勳老師在

    他體育專業的立場上,來說明一下。醫療方面,我現在是醫療的

    受益者,我們就常常在講,前輩碰面時都講吃飽沒,現在都講吃

    藥沒。所以醫療這塊,我會想知道壓力,這部分如何告訴我們的

    病患,或如何透過教育,有系統的來從小一直到高等教育都有相

    關的課程來教導我們的國民如何去透過良好的環境,互動來減

    壓,讓我們的健保不要每年調健保費用,讓大家過比較有尊嚴的

    生活品質,不要每次見面都在講吃藥沒,謝謝。

    林建勳答: 丁文郁老師剛剛提到運動跟休閒這兩個到底這兩個我們怎麼

    樣去區分,如果從我們在運動領域來說,只要強度比較弱一點,

    社會性比較高的,我們都會把他歸納在休閒活動裡面,高爾夫球、

    保齡球、撞球,都是比較休閒的運動,而實際上幾乎所有的運動

    項目都可以當做休閒,如果從休閒的角度來看,就不要讓自己再

  • 運動、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論壇及 Q&A

    258

    進行這樣的休閒活動時,不要有太多的身心壓力,成就需求,這

    樣就可以當作是休閒運動,其實在體育教育裡,中學,大學以上

    我們希望給學生的,除非是代表隊選手在訓練,基本上身體的運

    動能力技巧不會提升到哪裡去,我們希望學生學到的是使用身體

    的基本方式,跟在運動情境當中,可以帶給他什麼樣的思考以及

    刺激,所以我們常常試著讓學生去比賽,在比賽過程當中,之前

    上課有學生,讓他們打雙打比賽,因為學生年紀較大,像媽媽類

    的,這個學生其實算中度到重度自閉,這兩個不知怎麼分的分到

    同組,相互合作跟對方比賽,比賽過程中互相看不順眼,這個覺

    得他不太動,另一個覺得你都搶我的球,最後就在場上吵起來,

    就不想打比賽,如果是這種狀況,我們會去輔導他告訴他,如果

    你就這樣放棄,你連自己人合作的機會都不給他的時候,就連上

    場比賽的機會都沒有了。所以後來不應該吵,應該怎麼去分配球,

    當自己能力不足時要可以分配給另一個夥伴去負責,當若是自己

    能力較好時,就負責較大的區域就好,這樣最後比賽他們兩個反

    而是贏了對手。在體育教育裡面,運動差異在我來看,學生們在

    上體育課時都從休閒角度去論之,可是我們也盡量把體育課跟我

    們身心發展,合作對於他們在工作場合作領域裡面怎麼樣去運

    動,把經驗轉移到日常生活當中,這反而是比較重要的,他如果

    對某些運動很有興趣,就可以在把自己基本能力去做比較高的成

    就角度去訓練。而每個體育參與者的目的性是不太一樣的,所以

    不能一概而論。那只是說到底我們在面對壓力跟生活工作,情緒

    再宣洩時,有沒有辦法用運動讓自己做些宣洩,以及再運動時的

    體驗能不能轉一到日常生活中使用,這反倒是我們必須來思考的。

    葉炳強說明: 如何讓自己一直維持不同生命週期與功能的模式,在深藍色

    (健康較佳而不受疾病影響的部分),不要讓他下降的那麼快,不要到橘色的地方 (失能),這是我們所謂健康促進的概念,今天整個研討會,我們討論的非常完整,從上午來看,把上午的做的好,

    就是把健康促進做的很好,下午疾病部份就是很少,失能很少,

    醫療很少,睡的好,身心平衡,今天來參與的聽眾或弟兄姊妹、

  • 運動、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論壇及 Q&A

    259

    老師、同學,從聽的內化變成我們生活一部分時,這樣我們身心

    靈整合就是成功的,也是我們目前在國民健康,我們可以容易想

    到,比較屬於機構性的想法,推動社區或是老人健康促進,不外

    乎飲食、運動、環境、休閒。就是國民健康促進推動的手段,也

    是減少生病、減少失能、減少生理疾病的發生都是由前面的想法

    來做。我是從今天的幾個想法來在套進去,這樣大家比較容易運

    用出來。 我很想聽聽院長的想法,院長是哲學系的教授,靈性健康比

    較好,可是大家知道他最近運動休閒做的很多,所以假如相對來

    講,方向是跟我們不太一樣,是從靈性的健康來向身體運動休閒

    部分加強,從這個角度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你的經驗 黎建球院長說明:

    我先講講我的經驗,這四個我都有在做,第一個就是運動,

    我是騎腳踏車,我上上禮拜才去日本騎了 285 公里,四天跟同僚去騎,去年跟同學去環島,環台也是騎腳踏車,我常常鼓勵自己

    每個禮拜有三天去游泳,自從不當校長以後就每天帶便當,便當

    飲食就比外食要好很多,那我休閒,運動,然後靈性,我每天早

    上 4:50 起床然後 6:00 去教堂望彌撒,讓心靈得到安定,這是我的經驗,我就要問兩位,你剛剛提到兩個名人觀點都不同,那你

    覺得這兩個名人裡面對於我們健康的重要性是什麼?第二個你剛

    剛提到運動在身心靈重要的時候,只提了三樣靜態活動,瑜珈、

    太極,那劇烈的運動裡面,是不是就沒有?還是說劇烈運動裡面

    如何去維持身心靈的平衡?再來就是想請教葉炳強老師,焦慮是

    現代人的通病,那從你的專業來看,要如此面對身心靈平衡要如

    何去處理焦慮?葉炳強老師很了不起,他在臺大醫院,我們稱他

    葉八點,到耕莘就葉十點,最後回來就葉十二點,你要怎麼樣去

    處理你的焦慮問題?

    丁文郁答: 這兩個名人的觀點剛好相反,也是我在前言裡面所提的,運

    動本身其實可以看到很多選手,資質很好可以練到一半就退縮了

  • 運動、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論壇及 Q&A

    260

    不練了,問題是對於自己,外來的訓練內容跟刺激沒有信心,或

    是無聊,當然職業選手都已有很高的運動成就,他們對於自己的

    解讀就不一樣,在面對外來的壓力時,運動上的壓力跟競爭情境

    是可以讓我們把經驗轉移出去,轉移到日常生活去使用,就是我

    剛剛講在課堂跟教導學生的合作觀念,如果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

    當中,所有的刺激外在環境對他來說,運動當下的情境,他都可

    以拿來當作一個比擬,如果今天以這兩個學生的例子,我告訴他

    們說你們兩個一定要互相合作,若他們自己去解讀我們就是不能

    合作,那街下來就是我就不能在參與這樣的運動項目,或不跟他

    在一起,就變成是退縮的行為了,從比較負面的看法,我覺得他

    們都專注在訓練當中,我只要把這個需求做好,而不去顧慮外在

    環境時他就會把自己縮在小小運動領域裡面去,就會跟社會脫

    鉤。第二個問題是,剛剛提到三個運動是目前比較是合作身心靈

    調和的運動,因為壓力比較大時,人們希望先把自己的情緒心境

    down 下來,我們會選擇靜態性的運動,跟自己對話。做初步緩和,在劇烈性運動來說,我以前練柔道,在實戰中,不是摔對手,就

    是被摔,一個不小心就被押在地上,這樣的情境會讓我專注在當

    下,在我上場前我也會做很多準備,這樣不同的心境,讓我在進

    行這樣的工作前,我可以去找各種資源讓我去做預備,這種想法

    就跟基督教有關,在教導上也蠻符合本身的觀念,先準備好在去

    上場去比賽,比賽當中就像我剛剛講到,運動中有個有限傷害,

    我的運動能力比你強很多,我才有辦法去決定我要傷害你有多

    深。所以在這樣部分上,我對自己要求,就是我讓自己得分,裁

    判喊暫停時我就讓自己放手,有些教練是教學生,不要讓對方起

    來,就是把運動當戰場,在靈性的培養上面,不見得是一個好的

    方法,所以劇烈的運動,跟靜態的運動一樣可以讓我去做好身心

    靈的發展。另外一個就是跆拳道或柔道比賽的那條線,當你在這

    條線之外表示你在場外,所以我們練習到,當我在線內線外,你

    的表現就完全不一樣,成就技巧也要展現出來,場下時就要變成

    是虛心接受,與對方和諧相處的立場。這樣的運動情境讓我們去

    學習到,在不同場合時都有不同的立場,角色居立在這個社會。

    這就是我的心得跟分享。

  • 運動、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論壇及 Q&A

    261

    葉炳強答:

    院長剛剛提到焦慮的部分,那焦慮本身我們大部分的人,會

    把他認定為心理或精神疾病,當然也不見得是疾病,適當的焦慮

    是好的,過度就比較不健康,所有的疾病,我們都可以用身心,

    社會,或靈性的健康去解釋,有個病很明顯,結核病根環境有影

    響,就如同剛剛流行病學的三角模式,可能有結核的菌在不同人

    身上,可是你沒有被傳染到,同樣的焦慮本身,在生物的心理或

    是精神,社會以及靈性方面,因為靈性這塊雖然也被認為在我們

    健康重要的一部分,可是靈性的測量比較少,治病機轉不容易了

    解,目前比較少正規,傳統教科書會提到,所以這也是我們重要

    的發展一部分,任何疾病的機轉,或影響到底靈性的比重佔多少,

    都是我們發展的一部分,那麼回到剛剛焦慮,大部分屬於心理或

    精神的因素,焦慮他本身有很生物性的一面,有的人天生就不會

    焦慮,神經很大條,有人就是天生很緊張,就回到剛剛的架構,

    疾病回不會發生的三大因素,一個是環境,人本身,或是外來其

    他生物性因素,很多研究觀察,有人天生就很焦慮,社會環境,

    心理環境也是一部分,院長提到,怎麼去避免,我想這是回到整

    個今天的主題,所有的結合,是可以改變的,心理上的疾病或環

    境上的因素,外在的因素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減少藥物的使用。

    有人工作 5 點就累,有人 6 點,跟心理跟靈性有關,假如你很享受這個工作,或這個工作對你來講是可以幫助別人,像院長,可

    能工作到很晚也不一定會累。你不願意做的事,做 15 分鐘就不想做。前兩天聽到一個故事,院長向七年級學生鼓勵,七年級當實

    習醫師,是最辛苦的一年,五六年級當學生不懂可以問,七年級

    要動手,所有人都把你當工作團隊理最需要承受壓力的,當醫療

    環境不是那麼好的時候,許多工作超時,壓力大,血汗醫院等的

    去年有實習醫師過勞往生的,院長要鼓勵大家時,有一群人要蓋

    很漂亮的教堂,用很好的石頭,可是他們的工作就是把石頭鋸成

    適當大小才可以弄起來,去看奇怪怎麼每個人表情不一樣,有人

    有苦瓜臉,去問大家,回答,天氣這麼熱,石頭這麼重,我重複

    做相同的事,你還來問,快走吧;走一走又看到另一個人,另一

  • 運動、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論壇及 Q&A

    262

    個人輕鬆許多,就去問你在做什麼,他就回答我在蓋一個教堂,

    因為當地人沒有一個好的教堂,他就把這份工作當作很重要;他

    往前走看到一個人在唱詩歌,就問你怎麼這麼熱大熱天,東西又

    重,你為什麼這麼愉快,就說我就在準備一個很好的房子來頌揚

    上主,就從這三個人來看 sociale nvironment 或 behavioral environment 這幾個都是可以改善我們心理跟精神上的疾病。這是我的回答。

    戴老師問:

    我上禮拜有機會跟以前神學院神父聊天,我說這麼多神父、

    修女在修道追求靈性發展,可是為什麼最近聽到有這麼多修女得

    乳癌,那麼多神父包括單樞機得肺腺癌,我有朋友在慈濟在當志

    工也聽到慈濟那邊很多上人得到了猛暴性肝癌,所以為何追求靈

    修,也跟我們普通人一樣?有沒有什麼研究,單身生活跟婚姻生

    活的長短有什麼差異,靈修有沒有統計數字上有顯著性影響身心

    靈健康,艾立勤神父說依照他看的一些資料,是因為修道生活本

    來就異於常人,照聖經上說,是比較特殊的道路,違反自然,所

    以照樣會得癌症,不知道你們有什麼觀點? 葉炳強答:

    這問題很難,戴老師提到修道士異於常人,我沒有辦法回答,

    我沒有那方面的體驗,我想疾病與年齡同樣的用這個模式來看,

    任何人都有生命的極限,回到生物體,每個人都是生命體,受造

    物都會有他的極限,所以不管我們的環境是多麼的好,包括身心

    靈環境,社會環境,都有他的限度,這就是第一個部分。再來就

    是我們學到疾病也是有跟基因本身相關,很多疾病發生,目前越

    來越多的證據告訴我們,不同疾病,包括乳癌有他基因的受體,

    目前標靶藥物的治療也開始有很大的進步,那所以這部分,我們

    所有東西還是一個整合性的,每個人像戴老師提到,修道者還得

    乳癌,當然乳癌除了基因,還有其他因素如飲食,環境等,修道

    的人,早期比較辛苦,他們的飲食,可能是相對不健康,可能吃

    的時間,或工作時間等,所以疾病會發生在樞機主教也會發生在

  • 運動、環境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論壇及 Q&A

    263

    老百姓的身上,我想這是平等的,真的是很難去回答,到底靈性

    的修道,選擇這樣的生活對疾病的發生比例是怎麼樣,有研究去

    探討憂鬱症跟宗教傾向的關係,進教堂,祈禱的人發生憂鬱症的

    比例是減少,很多這樣相對性的研究,因為疾病種類很多,有些

    疾病可以避開,但人生活在這樣大環境中,沒有辦法 supernatural超然,所以就是要很謙虛,這是我的回答,不曉得丁文郁老師有

    沒有要說的。

    丁文郁答: 戴老師的問題蠻有趣的,我認識一個牧師最近也才住院,的

    確神職人員在靈性修養上有一定的程度,但他們其實也太忙了,

    工作量大。就我們的觀點來說,他們身體的活動量是不適當的,

    在人體的適應裡面,要給他適當的壓力才會逐步進步,我覺得有

    些人在歷經病痛後,復原比較好說是因為信仰的關係,可是我會

    覺得是因為信仰而讓他願意去改變他原有的行為,去改變他過去

    不適當的日常生活行為,讓他去減少一些病痛,故身體變的比較

    健康,可是神父修女的目標就像葉炳強老師講的,目標是在天主

    的愛,所以他們或許不認為這些對他們來說是痛苦的,所以他們

    的病痛還是會存在,就人體來說不去做適當的改變跟訓練活動,

    這些病痛還是會存在。

    葉炳強答: 同樣一個病,可是因為他靈性健康或是他的心理健康比較

    好,對他怎麼樣去面對這個病,態度又不一樣,所以同樣的他還

    是能夠把他的失能,不管是心理或靈性失能的時間幅度減到最

    低,可能身體的能力比較差,以樞機主教來看,最近他還在寫東

    西,還在忙碌,同樣的他把他失能的時間減到很少,雖然會得病,

    但是跟身心靈健康還是很不一樣的。

  • 丁文郁-休閒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64

    休閒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

    丁文郁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

    壹、前言 助理教授

    1882 年 9 月 5 日,2 萬名美國勞工舉著旗幟在聯邦廣場歡呼遊行,旗幟上標語寫著:「8 小時工作、8 小時休息、8 小時娛樂」。平心靜氣想一想,自工業革命之後,不工作餘暇時間足足佔領人

    類生命的三分之二,這也顯示出休閒對現代人類的重要性由此可

    見。 隨著後工業化社會來臨,我國服務業從國民產毛額比率而

    論,在 1988 年首度超越工業與農業兩者之總合,成為社會經濟結構的主要產業。由於我國國民所得逐年提升,並在 2001 年起實施週休二日,使得國人不工作的餘暇時間增加,因此導致國人對休

    閒需求與日俱增,不僅成為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更演變成全民

    文化與全民運動。 國人對各種休閒活動的熱衷與參與,以及休閒產業日益蓬勃

    發展,呈現與世界同步現象,使得休閒產業逐步成為我國服務業

    主要產業。而台灣高等教育院校,近年來紛紛成立與休閒產業相

    關系所,以培養休閒產業人才,更為我國日益蓬勃發展的休閒產

    業發展奠定丕基,這在在意味著 21 世紀的台灣,已進入了大眾休閒(mass leisure)的時代。

    貳、休閒是什麼?

    誠如前言所述,「休閒」是當今社會最夯的名詞與議題之一,

    但「休閒」並非現代名詞,因為在西元前 5 世紀古希臘哲人、有

    # 本文發表於 2012 年 6 月 8 日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舉辦之「身心靈整合的處遇之身體健康」研討會。

    ∗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博士、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講授休

    閒社會學)。

  • 丁文郁-休閒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65

    「西方休閒哲學之父」稱謂的亞里斯多德,就已開始討論「休閒」

    的意義,他也是世界上分析休閒的第一人。只是隨著社會與時代

    的變遷,「休閒」一詞也被賦予不同內涵,不僅是年紀和教育的差

    異影響人們對「休閒」的理解,不同年代與地理區域也賦予「休

    閒」具有不同的特殊意義,其所涵蓋的意涵與涉獵層面相當廣泛。 什麼是休閒呢?真是大哉問,因為這是一個涉及多個學門領

    域的議題。首先從休閒的語源與語義而論,英語的"leisure",和拉丁語"licere"及古希臘語的"schole"有著密切淵源。從字源來看英文的"leisure"原係由拉丁語"licere"轉化而來,休閒(leisure)具有「許可」(licence)與「自由」(liberty)的時間,意指被社會允許的、可以自由選擇的時間。

    而古希臘語的"schole"亦指"leisure",後來被引申為 school(學校)、scholar(學者)兩字。"schole"係指無拘無束的行動、或指擺脫工作之後所獲的的自由時間、或所從事的自由活動。此外

    "schole"也含有舉行學術討論的場地之意。 所以從休閒語源來探討"leisure"的定義,一方面意指一種解

    放、自由、自在或是免於被佔有的心境,亦即一種精神上無拘無

    束、自由自在的閒暇情境;另一方面,也象徵著一種自我教化(the cultivation of self)的學習。

    根據 Shivers(1981)的歸納指出,一般探討休閒意涵常見的定義取向有以下幾種觀點(鄭健雄,1997):

    (一)從「遊憩」觀點(leisure as recreation):亦即將「休閒」視為與「遊憩」同義。例如所謂休閒是指在閒

    暇時間所從事的自發性活動;或是所謂休閒是一種經驗或

    活動的方式,經由個人的選擇與參與,而得到歡樂與滿足

    (二)從愉悅觀點(leisure as pleasure):所謂休閒是處在一種愉悅、快樂的情境,套用亞里士多德的用語,只

    有休閒中的人,才可以享受幸福快樂的美滿人生。

    (三)從恢復精神觀點(leisure as rejuvenation):它的目的在使人能在精神恢復以後繼續投入工作。

  • 丁文郁-休閒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66

    (四)從一種存在狀態觀點(leisure as a state of being):意即一種「所為就是目的」的態度與心境。

    (五)從功能觀點(leisure as function):例如法國社會學家 Dumazedier(1967)即認為休閒乃是遠離平日工作、家庭、社會責任的束縛所從事的活動,以達到放鬆心

    情、豐富人生、增廣見聞與社會參與、以及提昇創意的功

    能。

    (六)從社會階層觀點(Leisure as social Stratification):Veblen(1899)認為休閒乃資產階級的象徵,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休閒」已經演變成為一種世俗用以

    炫耀身份地位的象徵,只有中、上階層與資本家等特定階

    級才能擁有休閒。

    (七)從時間觀點(leisure as Time):大多數人認為「休閒」就是個人自己支配的餘暇時間,或是「休閒」是

    不受職責束縛的自由時間,亦即休閒乃是可以自由裁量的

    時間(discretionary time)。

    綜合上述各家定義,有的是古典休閒觀點,有的則是當代一

    些社會學與心理學的看法,可見「休閒」的意涵已呈現多元化概

    念,包括的範圍相當廣泛,它幾乎涵蓋工作以外的所有層面。而

    藉此前述彙整可發現休閒是「工作」的相對詞,意即「不工作」

    之謂;指個人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而言;指個人應付生活的一種幽

    雅心境。職是言之,本文將「休閒」定義為是一種人們在自由時

    間內參與活動時,所經歷的愉快與滿足的感覺。

    參、為什麼需要休閒? 開始於 1870 年代的工業革命,不但是人類史上第一波革命,

    更是休閒發展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嶺。因為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和自

    然、人和神、以及人際間的關係,故被稱為第一波革命。但從休

    閒發展史而論,工業革命不但促成了工作與休閒的分離,並將休

    閒概念、行為、活動,從有錢、有權、有閒階級所專屬,釋放出

  • 丁文郁-休閒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67

    來成為普羅大眾所必須,且是一種人權的象徵。易言之,工業革

    命讓休閒從特有階級的象徵,成為大眾取向的行為或活動。 經由工業革命,機器取代傳統手工業,導致在生產過程人類

    由主體(subject)變成客體(object)。而在工業革命摧枯拉朽下,與工作及生產工具產生異化的人們,必須利用非工作餘暇時間,

    從事休閒活動,藉以放鬆自己,以減除工作上的緊張、壓力或失

    落、無成就感,並克服身心的疲憊。 進入 1970 年代後工業化社會時代,資本主義已大行其道,使

    得各行各業都必須面臨高度的競爭,所以人們通常透過休閒活

    動,藉以轉移情緒,讓身體與心理解除對工作上的牽掛與懸念,

    使大腦暫時脫離一切跟自己相關工作之事務,以便有足夠時間與

    機會去沉澱、思考與創造。也進而使得人民在休閒情境中,得以

    達到身心靈健全整合、自我成長與發展,並開拓視野,使得生命

    更加豐富且更具意義。職是言之,休閒對工業革命後人類的必要

    性與重要性可見一斑。

    肆、休閒的功能 進入大眾休閒時代,休閒對個人、家庭與社會及經濟發展有

    著相當的功能。對個人而言,彙整余嬪、Bloland、Witt et. al,之歸納,休閒具有 6 個主要功能,分別為放鬆、淨化、補償、類化、娛樂與經由需求的滿足而平衡人生(周錦弘等,2005)。謹依序闡述如後:

    (一)放鬆:休閒之始乃是為了放鬆。休閒的放鬆功

    能有 2 個作用面,其一是恢復,個人參與休閒活動是為了恢復精力包括心智與體能;其二則是歧異性的放鬆,指的

    是個人參與休閒活動,是為了讓參與者從工作中或其他一

    些活動中脫離出來。所以以放鬆為主的休閒,可以幫助個

    人維持生理與心理的平衡。

    (二)淨化:淨化是解除情緒的心理過程。從事休閒

    活動可以解除某些負面或是負擔過重的情緒,有助於我們

    維持情緒平衡。

  • 丁文郁-休閒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68

    (三)補償:休閒活動可以幫助個人彌補生活中不足

    或缺憾,讓人有機會達成在工作或其他活動中,難以達成

    的目標或無法滿足的需求。如我國許多名醫因家庭或父母

    期許之故,無法依其嗜好或興趣就讀,必須選擇從事醫療

    工作,但卻以繪畫、演奏樂器等嗜好、興趣做為主要休閒

    活動。

    (四)類化:指在休閒中人們容易持續已有的,且通

    常多與工作有關的活動。如許多職業棒球選手如王建民等

    ,喜好以高爾夫球為休閒活動;音樂老師傾向於彈奏樂器

    或歌唱的休閒方式。

    (五)娛樂

    (六)經由需求的滿足而平衡人生

    對家庭的價值而言,由於休閒活動具有高度模仿性,往往因

    為有家人從事某項休閒活動,而促使全家人發展出興趣共同參

    與。因此經由參與共同的活動,得以促進溝通,增進家庭和樂、

    融合的氣氛。 對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價值而言,鑒於個人與家庭為社會基

    礎,透過休閒對個人及家庭的功能,可以促進社會善良風氣的維

    持,進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由於休閒對個人的功能,可以增進

    其工作滿意度與提高工作效率;另外,積極參與休閒活動可以帶

    動休閒服務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些都可以促進經濟成長。 伍、休閒與身心靈健康之關係

    早在 1969 年Frankl就認為人具有身體(Body)、心理(Mind)及靈性(Spirituality)三種層面 1

    1 身體係指生理、心理則指人們心中想法念頭、靈性指的是內在的精神;也就是心中想法再昇華之後的產物。

    ,這三個層面整合才能使人完整。

    從全人健康(Holistic health)觀點而論,認為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其健康不再等同沒有疾病,全人健康必須包括身體、

  • 丁文郁-休閒在身心靈整合中的功能

    269

    心理、社會、情緒和靈性,其中身體、心理、靈性等層面的健康,

    在近來越來越受到重視。所以說身心靈健康的觀念,現在已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