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TH210-E 2014-2015 年秋季 神學導論 李文耀博士 1 耶穌基督的位格與工作 1. 神學的起點:基督論 1.1 神學從「上帝的觀念」還是「聖經的教義」開始? - 關於前者,我們要先確定上帝的存在及人對上帝的普遍意識。 - 關於後者,我們要先確定聖經的權威與正典性。 1.2 神學從基督論開始 - 耶穌基督把隱藏的上帝表明出來 (約一 18)- 我們先相信耶穌基督,然後接受聖經的權威 (太五 17-20;路廿四 44-45)。我 們乃是相信由耶穌基督啟示出來的上帝所默示的聖經。 - 耶穌基督與父上帝的關係 啟示的性質 - 耶穌基督是完全了解父上帝嗎?為什麼? - 耶穌基督向人傳遞有關於上帝的知識嗎? - 這種知識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 耶穌說:「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 (ἑωρακὼς ἐμὲ ἑώρακεν τὸν πατέρα)。」(約十四 9) - 上帝已給予人言說自己的語言/(λόγος):講論耶穌基督便是講論上帝。 2. 位格與工作 2.1 在傳統的教義上,耶穌基督的位格與工作被拆開處理,前者屬於基督論的範疇 (Christology proper),後者針對救贖論的課題 (soteriology)1 2.2 耶穌基督的位格與工作卻是不可分割的: 2 - 亞他那修 (Athanasius of Alexandria, ca. 296-373):上帝的兒子成為人以致我們 可以成為神 (The Son of God became man so that we might become God)- 麥蘭頓 (Philip Melanchthon, 1497-1560):要認識基督便要認識他的益處 (To know Christ is to know his benefits)- 約拿單·威爾遜 (Jonathan R. Wilson):我們對「耶穌是誰」的理解,必定會模造 我們對「祂所做之事」的理解;而「祂所做之事」,也必定會模造了我們對 「祂是誰」的理解。位格與工作是互相緊扣的。 3 1 Kärkkäinen, Veli-Matti, Christology: A Global Introduction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3), 11. 2 Ibid., 11-12. 3 約拿單·威爾遜著,李金好譯:《基督教教義淺析》(香港:基道出版社,2011),頁 42

耶穌基督的位格與工作 - WordPress.com · - 聖父、聖子與聖靈沒有實質的區分。 - 聖子的受苦便等同聖父的受苦 (patripassianism)。 6 Ibid., 61-71;何文祺著:《基督的位格、神人二性:基督論要義導覽》(香港:浸信會出版社,2012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TH210-E 2014-2015 年秋季

    神學導論 李文耀博士

    1

    耶穌基督的位格與工作

    1. 神學的起點:基督論

    1.1 神學從「上帝的觀念」還是「聖經的教義」開始?

    - 關於前者,我們要先確定上帝的存在及人對上帝的普遍意識。

    - 關於後者,我們要先確定聖經的權威與正典性。

    1.2 神學從基督論開始

    - 耶穌基督把隱藏的上帝表明出來 (約一 18)。

    - 我們先相信耶穌基督,然後接受聖經的權威 (太五 17-20;路廿四 44-45)。我

    們乃是相信由耶穌基督啟示出來的上帝所默示的聖經。

    - 耶穌基督與父上帝的關係 啟示的性質

    - 耶穌基督是完全了解父上帝嗎?為什麼?

    - 耶穌基督向人傳遞有關於上帝的知識嗎?

    - 這種知識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 耶穌說:「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 (ὁ ἑωρακὼς ἐμὲ ἑώρακεν τὸν

    πατέρα)。」(約十四 9)

    - 上帝已給予人言說自己的語言/道 (λόγος):講論耶穌基督便是講論上帝。

    2. 位格與工作

    2.1 在傳統的教義上,耶穌基督的位格與工作被拆開處理,前者屬於基督論的範疇

    (Christology proper),後者針對救贖論的課題 (soteriology)。1

    2.2 耶穌基督的位格與工作卻是不可分割的:2

    - 亞他那修 (Athanasius of Alexandria, ca. 296-373):上帝的兒子成為人以致我們

    可以成為神 (The Son of God became man so that we might become God)。

    - 麥蘭頓 (Philip Melanchthon, 1497-1560):要認識基督便要認識他的益處 (To

    know Christ is to know his benefits)。

    - 約拿單·威爾遜 (Jonathan R. Wilson):我們對「耶穌是誰」的理解,必定會模造

    我們對「祂所做之事」的理解;而「祂所做之事」,也必定會模造了我們對

    「祂是誰」的理解。位格與工作是互相緊扣的。3

    1 Kärkkäinen, Veli-Matti, Christology: A Global Introduction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3), 11.

    2 Ibid., 11-12.

    3 約拿單·威爾遜著,李金好譯:《基督教教義淺析》(香港:基道出版社,2011),頁 42。

  • TH210-E 2014-2015 年秋季

    神學導論 李文耀博士

    2

    3. 耶穌是誰?

    3.1 兩個探索的進路

    - 從上而下:始於認信基督的神性,從神學的角度解讀聖經中的耶穌。

    - 從下而上:始於基督的人性,探索歷史的耶穌及信仰基督的歷史性。

    3.2 聖經中的耶穌基督:多元的面貌 (many faces)

    - 四福音從不同的角度描繪與見證耶穌基督:4

    - 馬可福音:受苦的僕人 (可一 11;賽四十二 1-25)

    - 馬太福音:猶太人的王、先知與祭司 (太一 1-17;十七 1-13)

    - 路加福音:眾人的朋友,顧念卑微的人 (路一 46-56;四 16-19)

    - 約翰福音:生命之道 (約一 1-18; 約壹一 1-4)

    - 不同的頭銜 (titles):5

    - 基督

    - Χριστός / : 受膏者的意思 (the anointed one)

    - 指涉舊約中三個獨特的職事:先知、祭司、君王

    - 上帝的兒子 (羅一 3-4)

    - 舊約:屬於上帝的意思 (出四 22;撒下七 14)

    - 新約:出現 124 次

    - 耶穌稱呼上帝為父 (太十一 27;可十三 32;路十 22)

    - 表達親密的關係:「阿爸」ἀββά (可十四 36)

    - 表達服從的意願:可十四 32-42

    - 表達特殊的地位:約五 19-24

    - 人子

    (son of Adam) ן־ָאָדםב ֶּ -

    - 指著某個人而言,如以西結 (結二 1)。

    - 強調人的脆弱 (詩八 4)。

    - 那將要來審判列國的王 (但七 9-14)。

    - 應用在耶穌身上:

    - 擁有權柄 (可二 10)

    - 必須受苦 (可八 31)

    - 榮耀再來 (可八 38)

    - 主 (κύριος)

    - 猶太人拒絕用此頭銜稱呼地上的君王。

    - 羅馬的王卻以 κύριος 稱呼自己,神化自己。

    - 新約作者刻意將 κύριος 限制在耶穌身上,對抗地上的君王崇拜。

    - 耶穌自稱是主:可十二 35-37

    - 相對於 κύριος 的稱呼便是奴僕 δοῦλος。

    4 Kärkkäinen, Christology: A Global Introduction, 30-43.

    5 Ibid., 23-29.

  • TH210-E 2014-2015 年秋季

    神學導論 李文耀博士

    3

    - 大衛的子孫 (太一 1)

    - 只在新約的福音書出現十一次。

    - 耶穌是猶太人期待的受膏者,是正統的,延續大衛的王權 (撒下七 12)。

    - 道 (λόγος)

    - 以馬內利 (Emmanuel)

    - 拉比 (Rabbi)

    3.3 耶穌基督的神性

    - 耶穌擁有上帝的一切屬性:西一 19

    - 地位與上帝同等:腓二 6

    - 在創造前與父上帝同在:約一 1;十 30

    - 無所不在:啟廿二 13;約八 57;太十八 20;太廿八 20

    - 無所不知:約十六 30;約廿一 17

    - 無所不能:行各種的神跡

    - 有赦罪的權柄:可二 10

    - 配受上帝所當得的敬拜:來一 6;腓二 9-11;啟五 12-13

    - 耶穌基督是道,這道創造而非受造:約一 10,14

    - 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能的真像 (He is the radiance of His glory and the

    exact representation of His nature, NASB):來一 3

    - 多馬的認信:約二十 28

    3.4 耶穌基督的人性

    - 有人的肉身:路二 52;來二 14;約壹四 2-3

    - 有人的靈魂:智慧 (路二 52)、情感 (太廿六 38;約十一 35;來五 7)、意志 (可

    十四 36)

    - 困倦 (約四 6)、肚餓 (太四 2)、口渴 (約十九 28)

    3.5 早期教會的爭論與定案

    3.5.1 最基本的認信:《使徒信經》(Apostles' Creed/Symbolum Apostolorum)

    Credo… in Iesum Christum, I believe in Jesus Christ,

    Filium Eius unicum, Dominum nostrum, His only Son, our Lord,

    qui conceptus est de Spiritu Sancto, who was conceived by the Holy Spirit,

    natus ex Maria Virgine, born of the Virgin Mary,

    passus sub Pontio Pilato, suffered under Pontius Pilate,

    crucifixus, mortuus, et sepultus, crucified, died, and buried,

    descendit ad inferos/ad inferna, he descended to the dead/into hell.

    tertia die resurrexit a mortuis, on the third day he rose again from the dead,

    ascendit ad caelos, he ascended into heaven,

    sedet ad dexteram Patris omnipotentis, sits at the right hand of the Father Almighty,

    inde venturus est iudicare from thence he will come to judge

    vivos et mortuos.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http://en.wikipedia.org/wiki/Jesus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ist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ogen%C4%93shttp://en.wikipedia.org/wiki/Son_of_Godhttp://en.wikipedia.org/wiki/Kyrios_%28biblical_term%29

  • TH210-E 2014-2015 年秋季

    神學導論 李文耀博士

    4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的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

    天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

    審判活人死人。

    3.5.2 耶穌是神,還是人呢?6

    - 伊便尼主義 (Ebiontisim)

    - 屬猶太人的派別,活躍於首兩個二世紀。

    - 生活清貧,尊崇律法,否定保羅書信,謹守猶太教獨一真神的教義。

    - 除了耶和華以外,不可有別的神。

    - 耶穌不單是先知,並擁有高於天使長的地位;否認童貞女生子。

    - 針對耶穌的出生,內部存在不同的想法。

    - 幻影說 (Docetism)

    - 此說流行於二、三世紀,深受諾斯底主義 (Gnosticism) 的影響。

    - 基督是完全的神,其人性是一個外表 (appearance) 而已。

    - 基督不是真正的人,故此祂的受苦也不是真的。

    3.5.3 耶穌基督與父上帝的關係為何?

    - 動能的神格唯一論 (Dynamic Monarchianism)

    - 或稱「嗣子論」(Adoptionism)。

    - 惟獨父上帝有絕對的主權 (sole sovereignty)。

    - 聖父的能力 (dynamis) 臨在耶穌身上,使耶穌的言行幾乎是神一樣。

    - 耶穌的轉捩點發生在受洗那一刻。

    - 耶穌是道 (logos):在聖靈的同在下遵行和完成父上帝的旨意。

    - 形態的神格唯一論 (Modalistic Monarchianism)

    - 聖父、聖子與聖靈是不同的形態/稱呼,不是三個位格 (persons)。

    - 父上帝是獨一的真神,卻在不同的情況下以不同的面貌 (faces) 出現。

    - 舊約時代:耶和華

    - 新約時代:耶穌基督

    - 教會時代:聖靈

    - 聖父、聖子與聖靈沒有實質的區分。

    - 聖子的受苦便等同聖父的受苦 (patripassianism)。

    6 Ibid., 61-71;何文祺著:《基督的位格、神人二性:基督論要義導覽》(香港:浸信會出版社,2012 年),

    頁 92。

  • TH210-E 2014-2015 年秋季

    神學導論 李文耀博士

    5

    - 亞流主義 (Arianism)7

    - 活躍於三、四世紀。

    - 上帝是獨一的,不是三位一體的 (申六 4;約十七 3)。

    - 聖子是第一個被造出來的,為了執行其餘創造之工。

    - 在某時間之先子並不存在 (there was a time when the Son was not)。

    - 子在時間中為父所生,萬世之前被造,在生之前並不存在。

    - 耶穌基督不是神,也不是人,是神人之間的第三者。

    3.5.4 耶穌基督的神人二性應如何理解?

    - 兩大陣營

    - 東方教會:以埃及的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為首,著重基督的神性。

    - 西方教會:以安提阿(Antioch)為首,著重基督的人性。

    - 東方教會

    - Cycil of Alexandria:兩性在耶穌基督裡聯合,聯合後只有一性存在,

    道 (Logos) 把人性聯合到自己裡面。

    - 亞波里拿留派 (Apollinarianism):

    - 在基督裡,人的思想和靈魂被神的思想和靈魂所取代,神性的道

    沒有被人性的思想所污染。

    - 耶穌基督的神性是位格的意識中心,肉體只不過是附加的;肉體

    內只有神的意識。8

    - 耶穌基督只有一個意旨,就是神的意旨;假如耶穌基督有人的旨

    意,就有犯罪的可能。9

    - 問題:假如只有部份的人性被耶穌基督取上 (assumed),那就只有

    部份的人性被救贖。10

    - 歐迪奇主義 (Eutychianism):11

    - 道成肉身前,基督有兩個本性;道成肉身後,祂只有一性。

    - 基督的人性只是他神性汪洋中的一滴葡萄酒。

    - 拒絕承認基督與我們同質。

    - 問題:道成肉身後的基督只有一種本性嗎?耶穌基督的人性是否

    被神性所吞噬?

    7 何文祺:《基督的位格、神人二性:基督論要義導覽》,頁 89-92。

    8 同上,頁 101。

    9 同上,頁 102。

    10 Kärkkäinen, Christology: A Global Introduction, 74.

    11 Kärkkäinen, Christology: A Global Introduction, 75;奧爾森著,吳瑞誠、徐成德譯:《基督教神學思想

    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頁 235-7。

  • TH210-E 2014-2015 年秋季

    神學導論 李文耀博士

    6

    - 西方教會

    - 維護兩個本性:耶穌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

    - 基督的兩性不損害基督的一致性。

    - 問題:基督是一個位格,還是兩個位格 (two persons)?

    - 涅斯多留主義 (Nestorianism)

    - 爭論點落在 theotokos (“God-bearing”) 上面。

    - 上帝不可能有一個母親。

    - theotokos 不可毫無保留地應用在馬利亞上。

    - 基督是兩個位格,一個是神性的,另一個是人性的。

    - 兩性聯合純屬道德性,反對屬性相通 (communicatio idiomatum)。

    3.5.5 大公教會的回應

    - 《尼西亞信經》(the Creed of Nicaea/ Symbolum Nicaenum, 325)12

    We believe in one God, the Father Almighty,

    Maker of all things visible and invisible.

    And in one Lord Jesus Christ, the Son of God, begotten of the Father

    [the only-begotten; that is, of the essence of the Father, God of God],

    Light of Light, very God of very God, begotten, not made,

    being of one substance with the Father (ὁμοούσιον τῷ Πατρί);

    by whom all things were made [both in heaven and on earth];

    who for us men, and for our salvation,

    came down and was incarnate and was made man;

    He suffered, and the third day he rose again, ascended into heaven;

    from thence he shall come to judge the quick and the dead.

    And in the Holy Ghost.

    - 《迦克墩信經》(the Creed of Chalcedon, 451)13

    We, then, following the holy Fathers, all with one consent,

    teach people to confess one and the same Son, our Lord Jesus Christ,

    the same perfect in Godhead and also perfect in manhood;

    truly God and truly man, of a reasonable [rational] soul and body;

    consubstantial [co-essential] with the Father according to the Godhead,

    and consubstantial with us according to the Manhood;

    in all things like unto us, without sin;

    begotten before all ages of the Father according to the Godhead,

    and in these latter days, for us and for our salvation,

    born of the Virgin Mary, the Mother of God, according to the Manhood;

    one and the same Christ, Son, Lord, only begotten,

    to be acknowledged in two natures,

    inconfusedly, unchangeably, indivisibly, inseparably;

    12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cene_Creed; accessed 9 Dec 2012. 13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lcedonian_Definition; accessed 9 Dec 2012.

    http://en.wikipedia.org/wiki/God_in_Christianityhttp://en.wikipedia.org/wiki/Kyrios_%28biblical_term%29http://en.wikipedia.org/wiki/Son_of_God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ogenes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substantialhttp://en.wikipedia.org/wiki/Salvation_in_Christianityhttp://en.wikipedia.org/wiki/Nicene_Creed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lcedonian_Definition

  • TH210-E 2014-2015 年秋季

    神學導論 李文耀博士

    7

    [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

    the distinction of natures being by no means taken away by the union,

    but rather the property of each nature being preserved,

    and concurring in one Person and one Subsistence,

    not parted or divided into two persons, but one and the same Son,

    and only begotten God (μονογενῆ Θεὸν), the Word, the Lord Jesus Christ;

    as the prophets from the beginning [have declared] concerning Him,

    and the Lord Jesus Christ Himself has taught us,

    and the Creed of the holy Fathers has handed down to us.

    4. 歷史的耶穌的探索14

    4.1 原初的探索 (the Original/Old Quest)

    (1) 第一個階段 (First Phase)

    - 賴馬魯斯 (Hermann Samuel Reimarus, 1694-1768)

    - 起點:耶穌的宣講與使徒對基督的信仰必須區分出來;聖經文本中的

    耶穌與真實生活的耶穌不同。

    - 理想:透過分析福音書的資料可重新建構歷史耶穌的真象。

    - 耶穌是一個敬虔的猶太人,他把自己的生命奉獻出來,為要呼喚以色

    到人回轉,從而在地上建立上帝的國度。耶穌宣講的整個內容可化約

    為「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三 2) 這一句話。

    - 耶穌沒有教導,也無意去建立一套基督教教義;耶穌不想廢棄猶太教。

    - 有關基督的宣講與屬靈教導是後來添加的,由耶穌的跟隨者發明出來。

    - 神蹟是不可能的,聖經有部份內容是不可靠的。

    - 萊辛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

    - 歷史的事實是偶然的,不能為理性真理的必然性提供證實 (accidental

    truths of history can never become the proof of necessary truths of reason)。

    - 後人對耶穌的認識乃建基於別人的權威上 (即福音書的作者的見證、

    敘述與報導),至於他們的可靠性,我們無從驗證。

    - 神蹟不在今天發生,故此亦不可能在耶穌的時代中發生。

    - 歷史的事實 (如:空墳墓) 與對事實的詮釋 (如:復活) 是不等同的。

    - 耶穌乃真正的宗教 (true religion) 的示範者、倡議者;基督宗教 (the

    Christian religion) 卻把耶穌當作神來崇拜。

    14

    Kärkkäinen, Christology: A Global Introduction, 90-108; Gerd Theissen and Annette Merz, The Historical

    Jesu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rans. John Bowden (London: SCM Press Ltd., 1998), 1-15; Hans Schwarz,

    Christolog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8), 7-71; Helen K. Bond, The Historical Jesus: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London: T&T Clark, 2012), 7-36;黃根春:《聖經深度行:歷史耶穌的研析》(香港:浸信會

    出版社,2013),59-105。

  • TH210-E 2014-2015 年秋季

    神學導論 李文耀博士

    8

    - 施特勞斯 (David Friedrich Strauss, 1808-1874)

    - 福音書對耶穌生平作出描述的歷史框架是早期教會的構思,把耶穌的

    一生理解為應驗舊約的彌賽亞預言。

    - 耶穌也確信自己是彌賽亞;他慢慢意識到,受苦與死亡是履行彌賽亞

    使命所不可或缺的部份。

    - 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期望:能施行神蹟、行為如摩西與大衛一般。

    - 基督只是後人所創造出來的神話 (myth)。

    - 神話是一個通過故事去表達信念的媒介,本身不是歷史(真相)。

    - 空墳墓只是一個傳說,復活的基督是門徒的幻覺、主觀的構想。

    - 復活是否真的發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表達了當時人們的文化意識。

    (2) 第二個階段 (Second Phase)

    - 自由派神學對採用歷史批判法 (historical criticism) 以尋找歷史的耶穌抱著

    非常樂觀的態度。

    - 霍爾茨曼 (Heinrich Julius Holtzmann, 1832-1910)

    - 對耶穌的報告作出來源的批判 (source criticism)。

    - 提出「二源論」(two source theory):馬可福音是最先完成的書卷,馬

    太與路加均以馬可福音為藍本,並加上一份「Q」的語錄。

    - Q 是最早期和最可靠去發現歷史耶穌的資料來源。

    (3) 第三個階段 (Third Phase):歷史耶穌的探索的衰退

    - 瑞德 (Wilhelm Wrede, 1859-1906)

    - 馬可福音乃教會群體的教義。

    - 耶穌乃彌賽亞是後人投射到他身上的信仰而已,耶穌的一生是非彌賽

    亞式的 (unmessianic life of Jesus)。

    - 史懷哲 (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15

    - 著作:

    The Mystery of the Kingdom of God: The Secret of Jesus’ Messiahship

    and Passion. Translated by Walter Lowrie. New York: Macmillan,

    1950 (German, 1901).

    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 A Critical Study of Its Progress from

    Reimarus to Wrede. Translated by W. Montgomery. New York:

    Macmillan, 1948 (German, 1906).

    15

    史懷哲是一位宣教士,在非洲最貧窮的地區傳講耶穌的福音,服事那裡的人。此外,他也是一位非常

    優秀的學者,除了取得神學博士學位外,也取得哲學博士、醫學博士及音樂學博士學位,後來更獲得挪

    威諾貝爾委員會頒授諾貝爾和平獎;參黃根春:《聖經深度行》,頁 60-1。

  • TH210-E 2014-2015 年秋季

    神學導論 李文耀博士

    9

    - 基本的立場:

    - 我們無可能準確地再重構耶穌的確實事蹟;福音書本身已是重構

    的結果。

    - 每位撰寫耶穌基督生平的學者,基本上只反映了該作者的自我與

    其喜惡,以及各自的關注點。

    - 主張:

    - 耶穌知道自己是彌賽亞;耶穌的彌賽亞身份在受洗時揭露出來。

    - 我們必須從終末的角度理解耶穌的彌賽亞身份 (an eschat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Jesus);與施洗約翰相似 (都是一個終末性的人物),

    耶穌宣講天國近了的信息。

    - 耶穌意識到上帝的國度將稍後降臨,他必須忍受死亡的痛苦。

    - 耶穌的倫理乃居間倫理 (interim ethics),為將來的上帝國作準備。

    - 歷史的耶穌距離我們甚遠,然而他的精神 (spirit) 仍然活著,影響

    今天的我們。

    - 布特曼 (Rudolf Bultmann, 1884-1976)

    - 嘗試把整個信仰的重點從「歷史的真相」放回到「信仰的意義」上:

    歷史給我們的意義是甚麼呢?

    - 我們不用確實知道歷史中的耶穌到底是怎樣的,信仰的重點應放在

    「關係」上:耶穌與我有何關係?「耶穌是基督」對我有何意義?

    - 區分歷史的耶穌 (historical Jesus) 與宣講的基督 (kerygmatic Christ):

    「宣講者」成為「被宣講的對象」(the proclaimer became the

    proclaimed)

    - 耶穌宣講「天國近了」的信息,他的門徒卻宣講耶穌是基督。重要的

    不是耶穌曾說過及做過些甚麼,乃是上帝在耶穌的十架和復活上說過

    及做過些甚麼。

    - 上帝在宣講耶穌的十架和復活的信息中向人發出呼召,人需要作出與

    基督同死同復活的實存性決定 (an existence decision)。

    - 基督信仰所關注的,是宣講的基督對活在當下的我有何生存的意義。

    4.2 新的探索 (the New Quest)

    - 祈士曼 (Ernst Käsemann, 1906-1998)

    - 他是布特曼 (Rudolf Bultmann) 的學生。

    - 提問:如果沒有歷史上生活過的耶穌,基督有沒有可能出現呢?

    - 基督 (一個稱號) 與耶穌 (一個名稱) 雖是不同的,但也有連貫的地方;宣

    講的耶穌 (preaching about Jesus) 與實際的耶穌 (information about Jesus)

    有一定的延續性。

    - 宣講的耶穌 (preaching about Jesus) 是認識歷史的耶穌的惟一來源。

  • TH210-E 2014-2015 年秋季

    神學導論 李文耀博士

    10

    - 基督論若不是建基於歷史的耶穌上,它便要崩潰。

    - 耶穌的生平是不可能被撰寫、重構出來的,然而,耶穌的公共生活

    (Jesus’ public life) 的主要內容卻可以被重構。

    - P. Winter, On the Trial of Jesus (1961); D. Catchpole, The Trial of Jesus, (1971).

    - 探索耶穌與猶太教的關係:耶穌的生活和教導有何猶太的特性?

    - 耶穌與猶太人的真正衝突在那裡?

    4.3 第三次的探索 (the Third Quest)

    - 耶穌是一個歷史人物 (historical figure),他的生活與行動植根於第一世紀的猶

    太主義和它獨特的宗教、社會、經濟與政治的情況。

    - 耶穌研究會 (Jesus Seminar):耶穌真實地說了些甚麼由一班學者去決定。

    - 布伯 (Martin Buber)、孟第福 (J. C. G. Montefiore)、里奇斯 (John K. Riches):

    探討耶穌的事件的猶太背景與社會條件。

    - 重要人物:

    - Geza Vermes, Jesus the Jew (1973)

    - E. P.Sanders, Jesus and Judaism (1985); The Historical Figure of Jesus (1993)

    - J. D. Crossan, The Historical Jesus: The Life of a Mediterranean Jewish

    Peasant (1991); Jesus: A Revolutionary Biography (1994)

    - N. T. Wright, Jesus and the Victory of God (1996)

    - J. D. G. Dunn, Jesus Remembered (2003)

    5. 不同的贖罪論16

    5.1 贖罪作為一個範例 (atonement as example)

    - 主要倡導者:索西奴叔姪 (Laelius Socinus [1525-1562] and Faustus Socinus [1539-

    1604])

    - 反對替代性滿足論(the idea of vicarious satisfaction):上帝要求的不是懲罰性的公

    義(retributive justice)。

    - 耶穌的死為我們樹立一個完美範例:奉獻自己的生命 (彌六 8;太廿二 37-40)。

    - 復活是重要的,因它引證了耶穌的講論和應許是真的。

    - 贖罪只是一個隱喻性的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而已。

    - 經文:彼前二 21;約壹二 6

    5.2 贖罪彰顯上帝的愛 (atonement as a demonstration of God’s love)

    - 主要倡導者:Peter Abelard (1079-1142)、Horace Bushnell (1802-1876)、Hastings

    Rashdall (1858-1924)

    - 前者的觀點著重人可以效法耶穌的方面,這裡強調基督的死顯示上帝的愛。

    16

    Erickson, Christian Theology, 781-841.

  • TH210-E 2014-2015 年秋季

    神學導論 李文耀博士

    11

    - 反對安瑟倫(Anselm)的滿足論,耶穌的死不是為了滿足上帝的尊榮與公義。

    - 問題不在上帝身上,乃在人身上:基督的救贖乃改正人對上帝的懼怕與無知。

    - 耶穌的死只是一個彰顯愛的方式(one of the modes)而已。

    - 上帝對罪惡世界的基本回應:憐憫而不是譴責。

    5.3 贖罪彰顯上帝的公義 (atonement as a demonstration of divine justice)

    - 主要倡導者:Hugo Grotius (1583-1645)

    - 出發點:罪的嚴重性

    - 上帝是全然聖潔和公義的;上帝設下律法幫助人認識祂的屬性,並與祂相交。

    - 上帝像是一個法官,按人的行為賞善罰惡 (羅二 6-11);然而,上帝也愛罪人。

    - 上帝可越過律法宣判人無罪嗎?上帝有權這樣做,但違反祂的聖潔與公義。

    - 上帝尋找一個可以赦免人的藉口。

    - 耶穌基督的死:顯示出上帝的公義及罪的嚴重性,亦滿足了司法的要求。

    - 與安瑟倫 (Anselm) 的滿足論不同,Grotius 不認為基督的死是一個懲罰。懲罰是

    不可能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 (punishment is not transferrable)。

    - 懲罰不是為了報應人 (retribution),乃是制止罪行的繼續發生。

    5.4 贖罪乃戰勝罪亡和邪惡的勢力 (atonement as victory over the forces of sin and evil)

    - 又稱為「贖價論」(ransom theory)

    - 主要倡導者:Origen (184/185 - 253/254) 及 Gregory of Nyssa (335 - 395)

    - 世界是一個善的勢力與惡的勢力角逐的場所;墮落之後,撒旦操縱著世界。

    - 耶穌基督的血乃一個把人從撒旦手中解出的贖金。

    - 經文:太廿 28;可十 45

    - 撒旦最終被上帝欺騙了:

    - 撒旦以為可以操縱耶穌的靈魂,卻是不能。

    - 撒旦不認為人真的可以完全被解放出來。

    - 撒旦也不曉得隱藏在耶穌的肉身背後存在著神性。

    - 撒旦在整個交易之中是個受害者,但撤旦是被自己的驕傲所害。

    - 上帝是公正的:結果證明手段是正確的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5.5 滿足論:贖罪乃向天父作出補償 (atonement as compensation to the Father)

    - 主要倡導者:安瑟倫 (Anselm Canterbury, 1033-1109)

    - 上帝被設想成一個執建君主 (feudal overlord),祂的尊榮需要保持著。

    - 上帝不單要求人滿足祂的要求,也要為祂的受辱作出補償。

    - 人靠自己絕不能滿足上帝,無法補償上帝的榮譽受辱;況且,人被邪惡的勢力

    所勝,成為上帝的仇敵。

    - 只有上帝才可作出如此的滿足,卻要由人來做。

    - 上帝的兒子成肉身是 (邏輯上) 必須的。

  • TH210-E 2014-2015 年秋季

    神學導論 李文耀博士

    12

    5.6 刑罰替代論 (penal-substitution theory)

    - 主要的提倡者:賀智 (Charles Hodge, 1797-1878)、巴刻 (J. I. Packer, 1926- )、斯

    托得 (John Stott, 1921-2011)、艾力遜 (Millard J. Erickson, 1932- )

    - 包涵

    - 視基督的死為一個祭 (sacrifice):來九 11-14;十 11-14

    - 安撫、平息上帝的忿怒 (propitiation):羅三 19-26;約壹四 10

    - 替代的觀念 (substitution):賽五十三 4-6;約一 29;林後五 21;加三 13;

    來九 28;後前二 24

    - 復和 (reconciliation):羅五 1-11

    - 主要的元素:17

    - 公義的滿足 (satisfaction of justice):

    (1) 人若要與聖潔、公義的上帝相交,公義 (justice) 必須滿足。

    (2) 聖潔、公義的上帝必懲罰罪惡。

    (3) 公義的滿足先於罪得赦免。

    - 公義的原則:做錯事必須接受處罰 (penalty)

    - 安撫上帝 (propitiation of God)

    (1) 上帝的忿怒落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

    (2) 耶穌基督的死平息上帝的怒氣。

    (3) 上帝與人的關係復和。

    - 安撫上帝在先,復活在後。

    - 上帝怎能同時以審判表達聖潔,又以寬恕表達愛呢?只有一個途徑,就是上帝

    為罪人預備代替者,使代替者承受審判,而罪人領受赦免。罪人仍要在身體、

    精神、社會方面承受罪的惡果。18

    - 舊約獻祭的背景

    - 逾越節與「擔當罪」

    17

    Ibid., 85-90. 18

    斯托得著,劉良淑譯:《當代基督十架》(台北:校園,2003 年),頁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