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Number 40, 2014.06.01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Center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Newsletter 中心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 Facebook: NTU Research Center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 & Regenerative Medicine. 中心主任:楊偉勛 教授 榮譽主任:鍾正明 院士 總編輯:謝豐舟教授 副總編輯:吳益群教授 編輯顧問:孫以瀚研究員 編輯幹事: 陳敏慧教授、徐善慧教授、黃敏銓教授、 丁照棣教授 、陳思原教授、李士傑教授 曹伯年副教授、楊宗霖副教授、林頌然副教授 王弘毅副教授、劉逸軒助理教授、陳佑宗助理教授 林泰元助理教授、 陳沛隆助理教授 製作劉麗芳 製作 劉麗芳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Number 40, 2014.06.01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Research Center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p gy

Regenerative Medicine Newsletter

中心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Facebook: NTU Research Center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 & ceboo : N U ese c Ce e o eve op e o ogy &

Regenerative Medicine.

中心主任:楊偉勛 教授榮譽主任:鍾正明 院士

總編輯:謝豐舟教授副總編輯:吳益群教授編輯顧問:孫以瀚研究員

編輯幹事: 陳敏慧教授、徐善慧教授、黃敏銓教授、丁照棣教授 、陳思原教授、李士傑教授曹伯年副教授、楊宗霖副教授、林頌然副教授王弘毅副教授、劉逸軒助理教授、陳佑宗助理教授林泰元助理教授、 陳沛隆助理教授

美編製作:劉麗芳美編製作 劉麗芳

Page 2: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本次主題1. 專題演講預告

(1). 2014年06月18日( ) 年 月 日

蕭信宏 助理教授 臺大醫學院寄生蟲學科

Signal regulation of mosquito reproduction

(2).2014.08.15-16 – 基隆海洋大學

第 屆台灣發育生物研討會( l l l )第15屆台灣發育生物研討會(Developmental Biology Retreat)

2. 活動照片

(1). 2014年03月17日-呂勝春教授

(2). 2014第三屆分子生醫影像攝影競賽(2). 2014第三屆分子生醫影像攝影競賽

3. 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

陳良基學術副校長

4. 做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記參加GIS創新×創業講座

陳良基學術副校長

5. 【人物專訪】熱愛土地、研究土地、順應土地的研究員──劉益昌老師專訪熱愛 地 研究 地 順應 地的研究員 劉益昌老師專訪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6. 【人物專訪】用地質科學來經營,愛家鄉的心╱訪陳文山教授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7. 2014國際癌症新知研討會

第11屆前瞻生物醫學科學新知研討會暨第13屆海峽兩岸生物醫學研討會

主辦單位:林榮耀教授學術教育基金會、臺北醫學大學 1

Page 3: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專題演講預告:

主講人:蕭信宏(Shi H Shi )(Shin-Hong Shiao) 台灣大學醫學院寄生蟲學科助理教授

演講主題:演講主題

Signal regulation of mosquito reproduction

演講時間:2014年06月18日,12:30-01:30PM台大醫學院202教室

專長:病媒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寄生蟲分子生物學

2

病媒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寄生蟲分子生物學

Page 4: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各位老師 同學:各位老師、同學:

您好!第15屆台灣發育生物研討會(Developmental Biology Retreat)將於今年8月15-16日在基隆台灣海洋大學校園舉行,並自即日起開始接受網路報名,本次會議亦是台灣發育生物學會成立後第一次舉行,竭誠歡迎各位來到基隆與老朋友敘舊、認識新朋友、分享您最新的研究成果、共饗海鮮大餐…。會議議程、註冊、交通、住宿相關訊息請至我們的網頁瀏覽 http://dev2014.ntou.edu.tw。提醒您,大會摘要截止日期是6月30日。請各位幫忙將此訊息轉寄給您大會摘要截止日期是 月 日 請各位幫忙將此訊息轉寄給您周遭的親朋好友,樓上招樓下,大家作伙來基隆作客。為鼓勵同學參加,今年發育生物學會將提供部分學生會議補助,詳情請參閱我們的網頁。讓我們相約在8月,期待您的光臨!心動,不如行動,趕緊來報名吧!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生命科學暨生物科技學系

許濤 胡清華 敬上許濤、胡清華 敬上

3

Page 5: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4

Page 6: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2014年03月17日演講照片-台大醫學院202教室演講人演講人 ::呂勝春教授

台大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題題 目目::TIF-1beta, a key epigenetic coordinator, plays crucial roles in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plasticity.

5

Page 7: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6

Page 8: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激發科學與生命藝術的聯繫,Art is forever!—2014第三屆分子生醫影像攝影競賽得獎名單揭曉內容:本校分子生醫影像研究中心於5月13日假博理館B1藝廊舉行「2014

第三屆分子生醫影像攝影競賽曁展覽」開幕暨頒獎儀式,此活動特別邀請到臺大醫學系婦產科謝豐舟名譽教授及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林唯芳教授致詞並頒獎。

「分子生醫影像攝影競賽」今年已是連續第3年舉辦,本中心希望藉由攝影競賽活動,激發分子影像領域的進步,結合藝術、科學與技術的理念,促進更多人參與並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分子生醫影像領域。

本次攝影競賽開放投稿至4/16截止 投稿作品共計55篇 今年更有本次攝影競賽開放投稿至4/16截止,投稿作品共計55篇。今年更有美嘉儀器、明基友達、台灣儀器行熱情贊助本活動優勝獎品,更提高了投稿作品品質。經聘請6位評審委員評選,得獎者依序為:優勝1名-生命科學院生命科學所博士生陳品妤;明碁友達特別獎1名-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生張為芳;優選2名-電機資訊學院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博士生林冠良、分子生醫影像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陳又與資訊學研究所博士生林冠良 分子生醫影像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陳又誠;及佳作12名。

7

圖說:分子影像中心孫啟光主任(右四)、臺大醫學系婦產科謝豐舟名譽教授(右五)、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林唯芳教授(左三)、分子影像中心陳中明副主任(右二)等貴賓,與所有得獎者合影。

Page 9: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優勝作品名稱:生命之樹 (陳品妤)

【藝術性】蘊存著豐富人生經驗的大腦如秋意濃濃之樹葉,

樹幹位置是生命中樞腦幹所在。

【實驗性】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的健康高齡男子的全腦白質神經束與灰質接觸的端點分佈。

8

Page 10: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優選作品名稱:靈光乍現Serendipity (陳又誠)

【藝術性】在一片茫茫雜亂的思緒中,一道閃電彷彿從外太空般突然打進腦袋中,在 片茫茫雜亂的思緒中 道閃電彷彿從外太空般突然打進腦袋中

瞬間點石成金。

9

【實驗性】此為一團聚集之奈米金粒在水溶液中快速游動的瞬間,利用Leica 多光子螢

光顯微鏡快速紀錄之影像。

Page 11: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轉載於陳良基副校長 2014 05 24 臉書轉載於陳良基副校長 2014.05.24 臉書

陳良基教授台灣大學學術副校長

這是福智基金會的理念,也是眾多福智青年積極學習向上的信念,我個人非常贊同、認同這樣的理念。而且,我覺得這樣的信念應深植在教與學習者每個人的心中,因為唯有從內心發出,才能成為持之以恆學習的動力。從事教育服務工作的人,應該要隨時檢視自己身負的恆學習的動力。從事教育服務工作的人,應該要隨時檢視自己身負的這個重大使命!

當然,每個人成長背景不同,深植心中的信念也早在小時候就已慢慢養成。我記得我小時候很喜歡閱讀,鄉下農村沒有甚麼書籍,所以我連父親的議會議事錄,也讀得津津有味。這也提醒了我,雖然現

10

在網路無遠弗屆,但在偏遠鄉區、在一些資源匱乏的家庭、社會角落,也許仍有許多成長中的年輕小朋友,說不定與我一樣,很喜歡閱讀,也與我當年一樣,都面臨無書可讀的情境。

Page 12: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大家知道,我最近出了一本《創新的人生》。寫作之初,就是希望以自身的經歷,期盼激勵現在手中沒有多少資源的人,只要認真、努力的學習創新,總會有實現夢想的機會。許多周邊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展閱該書,確實感受到許多正面激勵力量。很令我驚訝的,昨日(5/23)電子信箱中 突然出現 封主旨為“來自孫震的問候”的信 趕(5/23)電子信箱中,突然出現一封主旨為 來自孫震的問候 的信,趕緊打開來看,真的是孫震校長的來信。而且信中寫著” 讀完第一章〈百年樹人的農耕式教育〉和第二章〈從田庄到台大〉,並且很快翻閱了一下後面的部分,深受感動,所以趕緊寫這封信表示感謝和敬佩之意。”。孫校長是聘我來台大的校長,得到他的誇讚和勉勵,真是無比的歡欣。無比的歡欣

而孫校長的信,也讓我想起,我在新書記者發表會時,曾說過希望兩類人能看到這本《創新的人生》。一類是如前述的,給有心積極向上的朋友們。而另一類,就是擁有資源者、享受社會資源者,希望大家都能成為社會資源的生產者,而不只是社會資源的消耗者。我致詞時,是這樣說的: 「 神佛給我們這個位置 ,給我們這些資源, 就是想要透過這個位置去幫助這個社會。 如果沒有達到這樣的期待, 神佛也可以隨時把這個東西拿走。」。我衷心希望,擁有資源時,要常常心想,這都是神佛要透過自己的位置來幫助更多人!。《創新者的解答》那本書的作者Clayton Christensen ,受邀在TED 演講 “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時,也這樣說: 「上帝不會找個會計師來計算你的績效,他會問生? 時,也這樣說: 「上帝不會找個會計師來計算你的績效,他會問你”我把你放在世界上的這個位置上,那些人因為你的幫助變得更好?”」

源於這些啟發,以及心繫無書可讀的小朋友們,我將於近日起自行買些書,捐贈給一些偏鄉或弱勢區域的單位或機構,希望能將正面行買些書 捐贈給 些偏鄉或弱勢區域的單位或機構 希望能將正面的力量,透過書籍傳遞到那些小朋友手中,期盼能因閱讀,激發他們從內心培養認真向上的積極態度,讓有目的學習的動力,從小時候就能深植在他們心中,讓教育成為他們提升的力量。歡迎擁有資源的朋友一起來做這件事,或者也請轉告我哪裡最有需要,希望透過大家的努力,共同擴大社會正面力量,讓下一代變得更好,讓社會變得更好!

11

學術副校長

敬筆

2014年05月24日

Page 13: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創新的人生》轉載於陳良基副校長2014.04.16臉書

12

**本書版稅全數捐贈「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學術發展基金會」推廣創意創業使用

Page 14: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做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記參加GIS創新×創業講座記參加 創新×創業講座

轉載於陳良基副校長 2014.05.14 臉書

昨晚(5/12)參加GIS 2014年度的校內大戲:創新×創業─創業家思維與創業價值觀。GIS全名為Global Initiatives Symposium (全球集思論壇),是臺大校內頗為活躍的學生國際活動,每年都在暑假期間,邀集來自全球各地大學學子,在臺大舉行盛大的創新論壇,今年KeynoteForum 預定於七月中舉行。昨日的創新創業講座算是校內的暖身,但卻 已 吸 引 超 過 二 百 人 報 名 , 充 分 展 現 臺 大 人 對 創 新 的 熱 度 !

我答應參加這場講座,除了原本就該展現對熱情同學的支持,也是為了捧一下這次重要貴賓華亞科技高啟全董事長的場。我與高董事長算是多年舊識,他是我建中的學長,在臺灣半導體業界赫赫有名。1975年從臺大化學系畢業旋即出國。拿到碩士後就進入職場,他跟張1975年從臺大化學系畢業旋即出國 拿到碩士後就進入職場 他跟張忠謀董事長一樣,第一份工作就選擇正在起飛的新興半導體產業。張董事長進入德州儀器,高董事長則選擇在美國加州矽谷的Fairchild工作。Fairchild這家公司在全世界高科技界可是個無人不知的傳奇,她是全球半導體設計業的鼻祖公司,後來矽谷一些知名的公司,包括Intel,AMD等都由其分離出來。也因此,高董事長的職涯,就隨著半導體技術的流傳,很神奇地從Intel到韓國Samsung,再到日本UME-J。西元1987年台積電成立時,他被張忠謀董事長找來,成為台積電第一個聘自海外的員工,年方32歲就高任台積電廠長。西元1989年乘著當時臺灣第一波的半導體創業潮,成立旺宏電子。到後來成立華亞科技,他 見 證 了 臺 灣 高 科 技 產 業 核 心 能 力 的 成 長 與 茁 壯 。

13

Page 15: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我在開場中,引用了「Make Meaning!」(創造意義!) 做為創新的發端,並以自己從小在農家,所有農作都需整地、播種、除草、的發端 從小在農家 所有農作都需 播種 除草施肥等步驟後才能有採收的真實經驗,比喻創新是需要耐心耕耘、等待與堅持的流程。我在做研究時,會先問自己這些成果做出來後有甚麼意義? 可以幫助那些人? 目的就是提醒自己,研究是一種創新的過程,需要時間和心力。既然要投入那麼多心力,當然希望自己是走在對的路上。我的運氣不錯,當年選擇了IC設計這個題材,是後來電腦 通信等不可或缺的必要技術 因此 我像是個科技志工後來電腦、通信等不可或缺的必要技術,因此,我像是個科技志工,努力地耕種科技田,也很自然產出了許多的技術移轉。我跟聽眾分享,了解自己在做甚麼?為什麼做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和伙伴們會因為清楚知道我們在做有意義的創造,更能激發非常優異的執行能力。好好的耕耘,當然就有好收成。這也就是「以終為始」的理念。的理念。

高董事長接著以他年輕時走過的親身體驗,告訴在場聽眾,年輕時候是要追求經驗,不是追求金錢,要追求機會,而不是追求22K。他隨著工作流動,從不眷戀舒適圈,也造就他因緣際會,認識許多現在仍在三星、Intel、 日本產業界的好朋友。所以旺宏創業之初,有經驗的設廠人員來自台積電和聯電,研發有 Intel 及日本 UMC-J人員助陣,先期產品線來自三星,行銷有日本任天堂等協助,可說是一帆風順,公司一成立就開始賺錢,當時真是意氣風發,年輕得志。但從沒經歷失敗的人生 也讓他嘗到巨大的苦果 他以自己當年因但從沒經歷失敗的人生,也讓他嘗到巨大的苦果。 他以自己當年因年輕氣盛在旺宏電子創業過程中,大跌一跤,甚至被逐出公司的經歷,與聽眾分享,寧願愈早嘗試,愈早遇到大挫折,才有本錢儘早再爬起來。高董事長說話直率又頗為風趣,峰迴路轉的精采創業故事博得滿堂彩。

14

Page 16: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當然,最熱絡的就是Q&A的對談時間,同學們都能把握難得的機會提問,題目都相當有深度,例如,如何刺激自己走出舒適圈,如何培養創新,如何面對失敗的恐懼,創業過程那麼艱辛,如何兼顧生活品質等等。我最欣賞高董事長對最後一個問題的回答。他說在創立旺品質等等 我最欣賞高董事長對最後 個問題的回答 他說在創立旺宏電子前三年,雖然每天都非常忙碌,甚至還必須跑三點半軋支票,但卻是他人生最快樂的回憶。因為在一天天building baby的過程裏,自己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事,每個時刻都用盡自己的全力,讓夢想能實現,那真是美妙!

我覺得這句話真的講的太棒了,「做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了解自己生活的意義,了解自己奮鬥的目標,做每一件事都會充滿快樂、能量和活力!詩人威廉考柏也說過:「真正快樂的來源,是為了某種我們看重的意義而花費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生命。」而生命就是以時間為單位的,了解自己花時間的意義,雖然很忙、很累,命就是以時間為單位的,了解自己花時間的意義,雖然很忙、很累,但卻能過得快樂,卻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活出無限的自己!

學術副校長

敬筆

2014年05月14日

15

Page 17: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人物專訪】熱愛土地、研究土地、順應土地的研究員──劉益昌老師專訪

http://case.ntu.edu.tw/blog/?p=17156#more-17156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採訪/撰文│郭冠廷攝影│黃道佐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溯源臺灣島,從片土地的起源談起,一直到臺灣島上出現住民。「臺灣島上有兩大文化體系 目前臺灣主要的文化體系 是較晚才

16

「臺灣島上有兩大文化體系。目前臺灣主要的文化體系,是較晚才過來的漢文化。另一個則是是原來就住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經過長久演化構成的文化體系。學術界稱為南島文化(原住民文化)。」

Page 18: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土地,讓所學與興趣得以交融

益昌老師高中唸的是臺中一中,最喜歡與擅長科目是:歷史、地理 生物 三個截然不同的領域 讓年輕的益昌老師迷惘 不知道該理、生物。三個截然不同的領域,讓年輕的益昌老師迷惘,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自己在大學 精進的專業領域,遂將命運交給志願卡決定。而自小熱愛土地的老師,就此進入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就讀,認真且扎實的研究我們身處的這塊土地,而在這段過程中漸 漸發現,過去的所學與喜愛,逐步融合在每天沉思的過程當中。

921搖出變調的人地關係

考古家研究的對象,都隱匿在這片大地之中。從大學時代開始,一直到進入中央研究院做研究。益昌老師與土地的關係相當的密切,所從事的工作多和考古遺址有關係。

「真正讓我很認真想這些(土地)問題,是1990年前後,八里的污水處理場。」當時的十三行遺址遭受開發單位的破壞,而益昌老師是該遺址搶救考 古發掘的協同主持人,也是實際當地負責考古挖掘的人。「我開始認真思考(我與土地的關係),自90年代後段開始。臺灣的環境影響評估制度逐漸上軌道。而我 參與了這個部分。」

老師長期擔任環保署的環境影響評估委員。老師看了大量開發的老師長期擔任環保署的環境影響評估委員。老師看了大量開發的計畫書,他面色凝重的表示:『很多開發案沒有順應自然的利用方式,「完全」沒有尊重這塊土地。』1999年,臺灣這片土地對住民提出警告,益昌老師的老家正是災區。

「921地震,以單一的行政區域死亡的人口比例來進行比較,最高的就是我們新社。」傷亡人數並非最高的地區,但是「比例最高是高的就是我們新社 」傷亡人數並非最高的地區 但是 比例最高是我們。」老師重複 了一次,這段讓人難以忘懷的記憶。「新社原本是窮鄉僻壤,很多房子都是泥磚牆,泥磚牆禁不起地震就倒下來。我的同學裡面,有好幾個都在921中過世了。」

隨後老師,連續擔任考古組主任、考古學門召集人。也在考古中心服務,兼任考古中心執行長。但所有的問題卻集中在這一段時間發生 「我有機會看到很多東西 雖然這些東西很沉很重 但老師毅

17

生,「我有機會看到很多東西。」雖然這些東西很沉很重,但老師毅然決然的挺身面對這些問題,認真的思考:「臺灣這片土地該怎麼辦?」

Page 19: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交織難解的人地關係

老師要讓大家從長時間的尺度,來面對臺灣當代的土地的生成過程 從臺灣還和亞洲連在 起時 直到變成 個獨立的地理單位 這程,從臺灣還和亞洲連在一起時,直到變成一個獨立的地理單位。這漫長的歲月中,臺灣演化出很多特有種和特有亞種。

就像和人類血緣很密切的臺灣獼猴,就是台灣特有亞種,「台灣海峽冰河時期是陸地,本來走路就可以過去了,是後來陸地才被海水封起來。」他們就此 在這個島上就悠哉悠哉的又過了三、四千年。我封起來。」他們就此 在這個島上就悠哉悠哉的又過了三、四千年。我們這次溯源的目的,也是希望大家在聽講之際,能夠產生這樣的想法:「原來啊!來這塊土地是這麼變的。」

這是一個很大的主題,我們不僅僅要知道地質學者、地理學者怎麼看這塊土地,也還要知道生物學家對於臺灣物種的看法。從一門考古人類學門研究的過 程當中,逐步將老師當年感興趣的歷史、地理、生物,三門截然不同的領域,結合在一起。老師從跨領域雨不斷的自我反思後發現,「人本來是自然的一部分。但這 關係也一直在變。變調的人開始影響自然。造成土石流,地形逐漸構成。」這是一項議題:「人是參與者。」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變調的結果,人從自然的 部分 變成干預自然 這片土地的人類 要重新審視自己對土地的一 部分,變成干預自然。這片土地的人類,要重新審視自己對土地的態度。老師說:「我們要重新把人抓回來,讓他變成這塊土地的物種。」人和自然,人和土地之 間,參與、干預、破壞,這些關係彼此之間就是這次「交織」的所在。

我們必須重新取捨!我們必須重新取捨!

「臺灣人忘記土地倫理。」因此,益昌老師主講的題目,就是要談:土地和人群所構成的這座臺灣島。老師將從過去人地相處的關係為引子。讓我們藉機 反思,我們目前與土地相處的方式,是不是有一個重新思考定位的可能。「我們今天的臺灣,原來其來有自!」臺灣今天

18

的面貌,都是在上面活動的住民所造成的, 我們勢必要重新取捨,與土地面對面溝通,尋找和平共處的可能。

Page 20: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考古學研究者的責任

我們與讀者之間,可以用我們的母語國語(或閩南、客語)交流。但是我們本地的原住民社會,卻不是如此。「原住民不同族群之間,不能夠用族語溝通 只能夠用外來語 在日本統治時期 用的是日不能夠用族語溝通,只能夠用外來語。」在日本統治時期,用的是日本話。在現代,用的是漢語系的國語、閩南語、客語。

精美的玉器,不但是社會地位的象徵,也有著相當的宗教信仰意涵。在三千年前的臺灣,臺灣人身上沒有掛著玉飾品的儼然就是落後的表徵。但是,我們 卻發現從荷蘭時代開始的紀錄,一直到19世紀末,的表徵 但是 我們 卻發現從荷蘭時代開始的紀錄 直到19世紀末日本人統治臺灣做的調查。這些都揭示臺灣的原住民社會,沒有玉器!為什麼臺灣原住民從史前一路發展下來, 對於玉器這項裝飾品,卻產生如此大的「斷裂」呢?原因是什麼?確切改變的時間點又在什麼時候?對原住民又造成哪些影響?這些複雜現象的背後都有深層的意 義。「身為一位考古學研究者,我有責任把這些交代清楚。」

責任編輯 Kerina Hua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zyxIZ0HLC4

19

Page 21: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人物專訪】用地質科學來經營,愛家鄉的

心╱訪陳文山教授http://case.ntu.edu.tw/blog/?p=17156#more-17156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採訪/撰文│石阜攝影│黃道佐

20

本次應劉益昌老師之邀,台大地質系的陳老師會為探索講座的參與朋友們帶來一系列,台灣這塊寶島──在這萬年的歲月當中──的海陸變化。

Page 22: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在野外的山路上,對河川溪流無比熟悉、聽遍啁啾鳥語蟲鳴唧唧、飽參每一掊土的氣息與每一個地方文化的芳馥,並且深怕你我不甚清楚,毫不厭煩的願意一再解釋 這裡的礦物組成、那裡的地形特色,何處的水文充滿了研究價值,何地的工業儼然已經侵犯了形特色,何處的水文充滿了研究價值,何地的工業儼然已經侵犯了生態平衡……甚至,當地球上任何一處天搖地動,足以具備新聞價值之 時,媒體不一定會先想到中央氣象局的地震測報中心,但一定會先採訪這一位為寶島書寫履歷表、不遺餘力的地質學家──陳文山老師。

本次應劉益昌老師之邀,台大地質系的陳老師會為探索講座的參與朋友們帶來一系列,台灣這塊寶島──在這萬年的歲月當中──的海陸變化。光陰荏苒、滄 海桑田,在寶島上有「人」出現,其事出乃必有其因:靜靜沉睡在台東八仙洞的那些刮削器、刀器,其事出 有其 靜靜沉 在 東八仙洞的那 削是至少兩萬七千年前的長濱人日常生活的紀錄,他們是舊時器時 代的人們,生物上與當今的我們沒有什麼不同,但在那個時間點,眾所周知的舊時器時代,讀者可知道台灣海峽根本就並不存在?

為何當時兩岸相連?為何當時台灣有人出現?這是巧合?還是另有他故?另有他故?

放眼全世界,大約在二萬七千年以前,地球開始最後一次冰期,當時海平面下降,許多今日的海峽海灣當時都是陸地一片,人們在某片土地上生存繁衍, 當人口即將超過環境可以負載的程度之時,遷徙便會發生。一代一代,有一部分人群向著沿海移動,因為氣候遷徙便會發生 代 代,有 部分人群向著沿海移動,因為氣候宜居,有海洋的水氣調節,草木生長得繁茂,牲畜亦欣 欣向榮,人類因此與環境交互作用,留下了為了生存而踏出的足跡,朝著湛藍的海洋,一步一步……。

21

Page 23: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陳文山老師笑稱,自己的父親是在水泥公司工作,因此家裡有許多書籍與岩石、化石、動植物有關,一些化石更是在在引發陳老師童年的好奇心;而舅舅的化 工專業,也讓陳老師在小小年紀,就接觸了顯微鏡等真實的科學儀器 在探索自然的步調之中 提早從接觸了顯微鏡等真實的科學儀器,在探索自然的步調之中,提早從具象的觀察,進入微觀的世界。中學時期,陳老師與當今的學 生一樣經歷著體制內的教育、體制內的考試,陳老師強調,與其他同學並沒有甚麼不同;但他在課餘之時遊逛舊書攤,對那些動植物相關書冊特別有興趣,閱讀理解 的過程中,奠定未來研究之路上不忽視生態平衡的觀念思維。生態平衡的觀念思維。

有趣的是,當年陳老師唸理工甲組,而非生農的丙組,所以可以說因緣際會下進入了地質科學系。但在那之後,老師一路念到了博士,並且留在學系內任 教至今,二十幾年的光陰,其教學風格也樹立卓群。陳老師秉持著「教室外的教材與教室內的同等重要」的教育態度,將自己開設的課程投入大量野外考察的元素, 每一次考察陳老師也都親力親為,是在今日大學裡、研究所裡難得一見的「實務型課程」。而他在古代環境科學的老本行,基本上因為結合的科學層面極廣,使得老 師對於不同領域的涉獵也成為相當豐富的教學材料,例如考古學等等,老師便可擴大應用於生痕化石、沉積岩 地震斷層構造的上課內容中岩、地震斷層構造的上課內容中。

在九二一地震之後,由於陳老師對其災區附近地形地質熟悉,因此一腳踏入了「地震」這條辛苦的道路。老師認為自己對於這一方面並不是一開始就完全 能夠無縫接軌,而是先從熟悉方法、方向,慢慢在從自己的領域跨向另一個半未知領域的過程中,去做溝通上慢慢在從自己的領域跨向另 個半未知領域的過程中 去做溝通上的磨合、研究上的創新。言談至此,在台灣的科學研究 這一方面,陳老師坦言,跨領域整合的研究雖然已經比數十年前好很多,但比起全球跨領域整合的速度跟趨勢,台灣乃至於東亞洲顯然還不夠;過去一篇論文的第一 作者獨大之現象非常普遍,但時至今日,數位作者共同發表的文章才真正是主流,研究團隊少則兩三人、多則二

22

三十人甚且不止,若還有研究室或實驗室強調著第一 第二作者,實乃某種程度上限制了跨科學的可能性。

Page 24: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就像是期許台灣考古人類學系的同學們為了擁有基本的地質觀念,都應該要修普通地質學一樣,陳老師認為,身為台灣人,既然我們的教育有「偏好文本、輕 視實物」的傾向,我們的政府應該要鼓勵教育機關或是家長 好好地帶孩子到戶外 或者到各式各該要鼓勵教育機關或是家長,好好地帶孩子到戶外,或者到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讓孩子們能夠接受各種領域的薰陶以及各種展品帶來的感動。以台大的地質標本館為例,館內有八至九成的展品是日治時期的遺存,其餘的是在這幾十年中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的珍貴台灣地質記錄,陳老師非常鼓勵爸 爸媽媽們帶著小朋友來參觀,或著中小學校的老師能夠帶著學生來校外教學,希冀能啟迪孩子在心著中小學校的老師能夠帶著學生來校外教學,希冀能啟迪孩子在心靈上的科學之苗。

而,我們為何要知道這些地質歷史?其重要性何在?陳文山老師認為,只要身為人,能思考、會創造,就應該對我們的居住所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 是巨大尺度的、亦可是渺小層級的:小如砂石乃至於原子、大至地球甚或是宇宙,皆是我們正存於其中的環境。陳老師選擇了地球科學範疇當中的地質科學,可以說 是環境科學中根本的根本,由於地形地質乃會影響到其上的水圈、氣圈、生物圈,沙礫土壤以下則蘊含能源利用、古生物學甚至是古氣候學的研究材料。讀者可知, 日治時期,太陽帝國最先調查台灣的 批科學研究是關乎於甚麼樣的領域嗎?正是台灣的土地地質總的一批科學研究是關乎於甚麼樣的領域嗎?正是台灣的土地地質總勘、生物相勘察等等呀,否則,焉能以高速建設當時的寶島台灣呢?帝國主義擴張之前,對殖民地的調查,不就是環境科學的核心架構嗎?

某一群人,曾在萬年以前踏上了台灣的土地,他們之後如何某 群人 曾在萬年以前踏上了台灣的土地 他們之後如何生活?冰期漸入尾聲,海水注入台灣海峽,隔絕了兩岸的生活,有著什麼影響?後來他們學會 用火,留下了什麼?他們又製做了甚麼樣的器物,在何處留下生存的印記?敬請期待陳文山老師猶如抽絲剝繭一般地,藉由台灣寶島萬年來的地形地貌變化,揭開台 灣地質事件的神秘面紗。

23

責任編輯 Kerina Hua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X_WYh-uA9g#t=15

Page 25: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敬 邀2014國際癌症新知研討會、第11屆前瞻生物醫學科學新知研討會暨第2014國際癌症新知研討會 第11屆前瞻生物醫學科學新知研討會暨第

13屆海峽兩岸生物醫學研討會主辦單位:林榮耀教授學術教育基金會、臺北醫學大學

敬愛的學界先進,您好:臺北醫學大學與林榮耀教授學術教育基金會即將在2014/06/27 ~

2014/06/28 (五、六) 於臺北醫學大學舉行 “2014國際癌症新知研討會、第11屆前瞻生物醫學科學新知研討會暨第13屆海峽兩岸生物醫學研討會” (201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Recent Advances in Cancer (ISRAC) Th 11th S i f th F ti f Bi di l S i(ISRAC), The 11th Symposium of the Frontiers of Biomedical Sciences and 13th Cross-Strait Symposium on Biomedical Research)。大會網址

: http://ISRAC2014.tmu.edu.tw/

2014 ISRAC 會議五大主軸1. Chromosome Instability in Cancer Development

2. Niche Environment in Cancer Development3. Biomarker and Individualized Therapy in Cancer

4. Stem Cell Research in Cancer5.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 Cancer

24

Page 26: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期望藉由這次盛會齊聚國內外專家學者,透過相關領域研究人員的互動,交換最新發展趨勢,共同探討癌症生物醫學研究及應用的重要新知與技術,促進兩岸學術交流並與國際接軌以及創新合作的契機,結合國內外頂尖學者的經驗與智慧,追求更卓越的醫學研究成果。而學生們也能透過活動獲取寶貴的知識與建議,培養其國際觀及創新能力有正向提升作用。敬邀先進共襄盛舉並多多協助推廣。

秉持多年來林榮耀教授學術教育基金會鼓勵學生論文發表之精神,本次研討會參選者之論文將以壁報形式於 103 年 6 月 27~28 日在臺北醫學大學研討會中展示,第11屆財團法人台北市林榮耀教授學術教育基金會論文獎除了每篇壁報參加者皆補助獎助金外,審查小組將依論文之重要性、創新性、實用性擇優選出推薦優秀論文及小組將依論文之重要性 創新性 實用性擇優選出推薦優秀論文及壁報展示獎共10篇 (優秀論文獎至多5名可獲榮譽獎牌及獎金參萬元整,壁報展示獎至多5名可獲榮譽獎狀及獎金伍仟元整) 並於研討會上舉行頒獎典禮,研討會徵稿文件及細節,請參閱大會網站。敬請千萬不要錯過!

誠摯的邀請 您與貴研究室成員一起參加這個盛筵!

投稿日期:即日起至2014/04/30大會網站:http://ISRAC2014 tmu edu tw/大會網站:http://ISRAC2014.tmu.edu.tw/註冊報名費用:免費

25

Page 27: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26

Page 28: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27

Page 29: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28

Page 30: 臺灣大學「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電子報 Research …homepage.ntu.edu.tw/~ntucdbrm622/1030601.pdf · 這張影像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影像重組與神經纖維追蹤技術呈現年過九旬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