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72 T AIWAN M EDICAL J OURNAL 2019, Vol.62, No.8 486 我對古物收藏及鑒賞可以說一生不移,購買 古董字畫,瓷器從不惜金錢,每每陷於囊空如洗 之窘境。在各收藏之中也有晚清醫療器具,如等 子(藥物的秤量器)、灣盤、藥櫃、酒精燈,以 及枯燥難解的手抄醫藥碎片及舊本,現就我所記 集所及,把眼光專注到悠遠的歷史,談談舊時的 行醫施藥情事,願與讀者分享。 明朝最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其歷時 27 年寫成的「本草經」及「奇經八詠考」是繼其家 傳及深山採藥並親身試藥實踐經驗的著作,堪稱 為承前啟後的古醫經典,但就其整體理章表意而 言,離現代證據醫學還差了很遠。「本草綱目」 手抄本中尚見「人肉可煎食」字樣,這就凌越醫 學常規,遠離現今醫學的治病救人倫理。 所傳,戰國時的醫家扁鵲,遍通醫道,行 醫各地,在趙為帶下醫(婦人科),在周為耳目 醫,在秦為小兒醫等。「扁鵲」是醫生的共稱, 還是百姓敬仰的某名醫的名字也無從藉考。至於 浮沉民間及戲曲中,傳說救人無數,免費治病, 被後人念之為華祖的華佗,他最為後人津津樂道 的為三國時名將關羽的「刮骨療毒」的故事也被 歷史學家所否定,因為關雲長與華佗在時間上還 差了好幾年,醫書的記載時間、地點、十分零 散,敘述隻言片語,往往久缺實證,我們很難從 這些離裂的「碎片」中完整地把故事縫接起來。 醫學歷史上,科學與宗教的不斷地碰撞中, 多數都是宗教佔了上風。或者科學在萌芽中受 壓。道教與佛教是先人民眾廣為尊崇的主流信 仰,其教義的發展一直滲透到醫藥治病的領域, 上至皇族下至民眾,一切求助於神,尤其是道 教。道教相信太上老君,把道教奠基人物推為三 清尊神,凡人無法超越,使形而上學的非理性的 崇道之風深入人心。 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是溺信道教,崇尚虛無的 代表人物,1522 年至 1566 年的嘉靖年間,皇帝 把崇道之風推到了頂峰,一心想往長壽成仙的皇 帝在宮中設置道場,招引大批道士高人,身著飄 逸冠服道袍,一副狂逸不羈姿態,日夜不停地設 齋打醮拜佛煉丹,病無大小一概求諸於神,根本 談不到醫病除疾的問題。嘉靖皇帝本人在 45 已經病弱纏身,他不求於醫道,反而是到萬法寺 向上天神明祈求祛病延年,60 歲時就駕崩於乾清 宮。到了 1619 年的明光宗,據鎖記載,他病重 時服用紅丸金丹治病,他服後似感有效,又多服 一丸,第二天凌晨就不治身亡,結束了 29 天的 皇齡生涯。 到了清朝早期的康熙 32 年,皇帝罹患熱 病,無法退燒,是法國及葡萄牙傳教士用金雞納 霜治療痊癒,大清朝從此有了瘧疾一詞。此後, 皇帝本人對西醫產生意趣,且對這些外國傳教士 信任有加,甚至降旨允許他們在宮中宿夜,任命 他們為內庭御醫。 來自國外的傳教士,從康熙至乾隆,一直 任職於宮中,這些教徒聽起來是傳教士,實際 上,他們不僅能看病治病,還可以中西結合自製 藥品,雖然這些外國傳教士的醫術對現在西醫來 說,只不過是淺識寡聞的「小兒科」而已,但是 在皇帝縱容之下,傳教士施展作為開始在皇宮設 置藥物製鍊及試驗室,備有純銀的器皿用具,製 做丸丹膏散,糖漿飲劑等,在外國當時盛行的蒸 餾法也傳入宮中,當時的故宮武英殿就設有露房 及酒精燈爐等從事藥露提煉及配做。製成的藥劑 文∕范明儒 古醫拾零 員林市宏元診所

古醫拾零 - tma.tw · 集所及,把眼光專注到悠遠的歷史,談談舊時的 行醫施藥情事,願與讀者分享。 明朝最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其歷時27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古醫拾零 - tma.tw · 集所及,把眼光專注到悠遠的歷史,談談舊時的 行醫施藥情事,願與讀者分享。 明朝最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其歷時27

72

T A I W A N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2019, Vol.62, No.8

486

我對古物收藏及鑒賞可以說一生不移,購買

古董字畫,瓷器從不惜金錢,每每陷於囊空如洗

之窘境。在各收藏之中也有晚清醫療器具,如等

子(藥物的秤量器)、灣盤、藥櫃、酒精燈,以

及枯燥難解的手抄醫藥碎片及舊本,現就我所記

集所及,把眼光專注到悠遠的歷史,談談舊時的

行醫施藥情事,願與讀者分享。

明朝最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其歷時27年寫成的「本草經」及「奇經八詠考」是繼其家

傳及深山採藥並親身試藥實踐經驗的著作,堪稱

為承前啟後的古醫經典,但就其整體理章表意而

言,離現代證據醫學還差了很遠。「本草綱目」

手抄本中尚見「人肉可煎食」字樣,這就凌越醫

學常規,遠離現今醫學的治病救人倫理。

所傳,戰國時的醫家扁鵲,遍通醫道,行

醫各地,在趙為帶下醫(婦人科),在周為耳目

醫,在秦為小兒醫等。「扁鵲」是醫生的共稱,

還是百姓敬仰的某名醫的名字也無從藉考。至於

浮沉民間及戲曲中,傳說救人無數,免費治病,

被後人念之為華祖的華佗,他最為後人津津樂道

的為三國時名將關羽的「刮骨療毒」的故事也被

歷史學家所否定,因為關雲長與華佗在時間上還

差了好幾年,醫書的記載時間、地點、十分零

散,敘述隻言片語,往往久缺實證,我們很難從

這些離裂的「碎片」中完整地把故事縫接起來。

醫學歷史上,科學與宗教的不斷地碰撞中,

多數都是宗教佔了上風。或者科學在萌芽中受

壓。道教與佛教是先人民眾廣為尊崇的主流信

仰,其教義的發展一直滲透到醫藥治病的領域,

上至皇族下至民眾,一切求助於神,尤其是道

教。道教相信太上老君,把道教奠基人物推為三

清尊神,凡人無法超越,使形而上學的非理性的

崇道之風深入人心。

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是溺信道教,崇尚虛無的

代表人物,1522年至1566年的嘉靖年間,皇帝把崇道之風推到了頂峰,一心想往長壽成仙的皇

帝在宮中設置道場,招引大批道士高人,身著飄

逸冠服道袍,一副狂逸不羈姿態,日夜不停地設

齋打醮拜佛煉丹,病無大小一概求諸於神,根本

談不到醫病除疾的問題。嘉靖皇帝本人在45歲已經病弱纏身,他不求於醫道,反而是到萬法寺

向上天神明祈求祛病延年,60歲時就駕崩於乾清宮。到了1619年的明光宗,據鎖記載,他病重時服用紅丸金丹治病,他服後似感有效,又多服

一丸,第二天凌晨就不治身亡,結束了29天的皇齡生涯。

到了清朝早期的康熙32年,皇帝罹患熱病,無法退燒,是法國及葡萄牙傳教士用金雞納

霜治療痊癒,大清朝從此有了瘧疾一詞。此後,

皇帝本人對西醫產生意趣,且對這些外國傳教士

信任有加,甚至降旨允許他們在宮中宿夜,任命

他們為內庭御醫。

來自國外的傳教士,從康熙至乾隆,一直

任職於宮中,這些教徒聽起來是傳教士,實際

上,他們不僅能看病治病,還可以中西結合自製

藥品,雖然這些外國傳教士的醫術對現在西醫來

說,只不過是淺識寡聞的「小兒科」而已,但是

在皇帝縱容之下,傳教士施展作為開始在皇宮設

置藥物製鍊及試驗室,備有純銀的器皿用具,製

做丸丹膏散,糖漿飲劑等,在外國當時盛行的蒸

餾法也傳入宮中,當時的故宮武英殿就設有露房

及酒精燈爐等從事藥露提煉及配做。製成的藥劑

文∕范明儒

古醫拾零

員林市宏元診所

Page 2: 古醫拾零 - tma.tw · 集所及,把眼光專注到悠遠的歷史,談談舊時的 行醫施藥情事,願與讀者分享。 明朝最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其歷時27

732019, Vol.62, No.8

487

均加上精美包裝及臘皮保存在御藥房的藥櫃備

用。皇廷中的藥櫃為珍貴紫檀木製成,抽屜均落

有官格體的標名,非常高貴講究,為今日所不

及。當時清朝藥房備有大量藥材,品種應有盡

有,河南的山藥、雲南的伏苓、廣東的橘紅、四

川的冬蟲夏草,可以說量足質精,這與現在之藥

材枯竭甚至以假代真的行情可以說完全不同。西

方醫學知識的介入及各具特色的醫藥建製為中西

醫發展進入最好的啟蒙階段提供了良好條件。眾

所周知的宮庭十大畫師之首的郎世寧在清朝歷奉

康、雍、乾三朝,除了在藝術上跨過了東西方差

異之外,對於引薦西方人前來施藥施醫也有正面

影響。郎世寧在清朝生活了51年,死後也葬於北京。對於鬆解滿清對外封閉政策起了很好作

用。

為了皇帝看病治病的方便,清宮專門設置太

醫院及御藥房。太醫院的醫師稱為御醫或太醫。

皇帝的御醫,包括太后、皇后專用太醫在內,太

醫院擁有百人左右。當時太醫的位階很高,御醫

為正一品官職,但到了皇上那裡他們就是真正的

奴才。不只如此,在皇權控一切的情況下,御醫

無疑也是最危險的職業,事關給皇上看病,可

能隨時引來自身的倒懸之急,甚至斷頭之危也。

所以御醫對皇帝的醫藥施用是格外不同尋常,那

是事關皇帝性命的大事。太醫院及御藥房是不分

時段,不分天時,日夜待奉。御醫一定要隨傳隨

到,奉旨入宮,御醫在內務府大臣帶領下,戰戰

競競,進入宮中,一跪三叩,診後再行跪安才能

側身而退。所用方劑,必先到御藥房共議,合議

無誤才可配藥。太醫院配藥對皇帝的合藥製訂,

尊從非常嚴格的程序,所有調劑過程需在太醫院

及太監的監視之下進行,煎製的湯藥必須經過太

醫官及太監的親口嘗試,才可進承皇帝服用。而

且,所有調藥、盛藥、服藥的用具均為純銀器。

如有調製不精,出現差錯者則杖打60,就是小有差錯或對御藥未加嘗試而呈送者也要鞭笞或杖

責板子。這是對皇帝診視病痛的無可垮越的清規

戒律。那麼對太后皇妃的疾病療治會是怎樣的

呢。

光緒6年2月,慈禧皇太后「聖躬欠安」,數月不愈,令軍機大臣盡速延訪各地醫學脉理精

通之名醫,會同太醫進方調理,一時轟動。那時

奉旨進入長春宮的太醫,個個心神縮縮,就連雙

眼都不敢正視一下。皇帝、太后面前先行三跪九

叩之後才隔簾診脉。再經過解脉、議方、配藥,

拆騰下來,太醫早已喘喘其慄,汗流浹背。可見

太后的派場比皇帝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皇宮內的皇太后太妃,大都體弱多病,平時

她們養尊處優,百無聊賴,除了看病服藥,還把

一些「紅丸金丹」供在菩薩面前,念佛誦經,以

便增加藥之神力,特稱「觀音丸」 ,彼此服用,相互慰藉。

在平時,皇帝不管有病沒病都需要太醫。太

醫必需訂定時間為皇上診脉開方,這種無事忙的

正常脉相,特稱之為「平安脉」,即使皇上沒病

也要開個藥方,稱做「代茶飲」。這種無聊而陳

腐的宮規,一直到了1920年,末代皇帝剪掉辮子,被趕出宮才告終止。皇權的高度集中及百姓

的苦難才得以緩解。

今天,我們的醫藥科技與醫師醫能早已與

古人大相逕庭,但是,知古惜今,當我們在喟嘆

中再回憶一下那擾攘的醫藥歲月中的傳統烙印,

對於 視古今醫藥文化的價值取向,也是不無

益,此乃我之拙文之所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