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一、毕业论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 Web view小学教育专业 . 2019届毕业论文指导书 二o一八年十月 目 录 一、毕业论文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一、毕业论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小学教育专业

2019届毕业论文指导书

二O一八年十月

目 录

一、毕业论文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二、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三、毕业论文工作的程序

四、毕业论文的选题

五、毕业论文的基本构成及有关要求

六、毕业论文答辩

七、毕业论文成绩评定

八、毕业论文阶段的学生管理

附件一: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附件二:毕业论文规范格式要求

附件三:毕业论文示例

附件四:论文表格栏目填写要求和结束上交材料目录

附件五:毕业论文定稿检查评价项目要点

附件六: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标准

一、毕业论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毕业论文写作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教学实践环节,也是培养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成果,使学生毕业以后尽快适应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合格教师。

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应该高标准、严要求。其任务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技能与具体课题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将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内容得到全面、系统的应用,并进一步得到巩固、充实和提高。

2. 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密切联系教育教学实际,能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成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学生通过独立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获取独立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养成严谨的科研作风。

二、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本科毕业班学生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质量较高、形式规范的毕业论文(或者写出调查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论文字数:10000字以上。

2.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包括选题;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分析、整理收集资料(或者调查资料和处理有关数据);开题报告;拟订论文提纲(或者制定调查与实验方案);撰写和修改毕业论文。论文经过审查合格后学生才有资格进行答辩。

3.论文要有一稿撰写和修改、二稿修改、三稿修改(至少要进行三次以上修改)、定稿。论文的过程要规范。对指导教师每一次提出的修改意见,学生都应认真对待并且及时修改。论文须经指导教师同意才能最后定稿。

4.学生应该掌握查阅本专业相关文献(或技术)资料的方法,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文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围绕课题研究进行广泛的调研和文献检索。

5.论文题目确定后一般不得中途变更。每篇论文须有300字左右的论文中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不超过250个实词),并附有所查阅国内外的有关文献的参考文献目录。

6. 论文要求内容丰富,论点正确,观点鲜明,论据真实、充分,论证严密,结构严谨,数据可靠,资料翔实,条理清楚,文字简洁流畅。

7.毕业论文一律按学校统一规定格式用计算机编辑、打印、装订,要求使用A4文稿纸,纸张由学生自理。 最后上交的论文定稿,一式三份,并且同时上交定稿电子稿版和整套毕业过程材料。

8.毕业论文撰写应该符合《常州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构成及有关要求》和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上的有关要求。

三、毕业论文工作的程序

毕业论文工作的程序将按照以下统一程序进行。

1.教育与人文学院成立毕业论文工作委员会。

2.教育与人文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委员会制定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计划。

3.教育系分配毕业论文教学任务,布置课题的准备,组织对教师申报的课题进行讨论,并报教育与人文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委员会审核。

4.教育系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动员,并安排学生选择课题或指定课题。

5.学生收集查阅资料、开展调研并完成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阅开题报告。

6.毕业论文初期检查。

7.开始毕业论文各项具体工作。

8.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9.完成毕业论文工作。

10.毕业论文后期检查。

11.成立由院、系领导及具有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

12.指导教师审阅毕业论文。

13.评阅教师评阅毕业论文。

14.组织答辩。

15.成绩评定和成绩汇总。

16.优秀毕业论文推荐。

17.毕业论文资料的整理归档。

18.教育系对本届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总结。

19.教育与人文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委员会对本届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并进行工作总结。

四、毕业论文的选题

1.选题是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教育与人文学院将依据下列原则对毕业论文选题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核。

(1)原则一:课题的选择应从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出发,注重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符合教学基本要求,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展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选择学术研究性质的课题。

(2)原则二:课题的选择应尽可能来自或结合当前教育工作的实际,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应尽可能结合未来从事教育活动的实际需要。

(3)原则三:课题的选择应考虑到课题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按时完成。

(4)原则四:课题的选择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与提高,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有所创造、有所创新。

2.下列情况的课题不宜安排做毕业论文

(1)题目偏离本专业所学的基本知识;

(2)题目范围过窄、内容简单,达不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

(3)学生难以胜任的高难度课题;

(4)毕业论文期间无法完成或不可能取得阶段性成果。

3.毕业论文的课题每年要进行更新。

4.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为一人一题,如课题需要两人或几人协作完成,须由指导教师提出,经专业系主任批准,但每个学生必须有相对独立完成的部分或不同的实现方法。

5.毕业论文课题一般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出,或积极鼓励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选题申报表中要对课题的来源、主要内容、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工作要求及所具备的条件等做出简要的陈述。专业系主任应组织相应学科的教师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认真审议,教育与人文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委员会依据选题的原则对申报的课题进行严格的审核。

6.对于学生在校外单位进行毕业论文的课题,也应按同样的申报、审批程序进行严格审查。

7.选题、审题工作应及早进行,一般应在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前一个学期末进行。毕业论文课题必须在毕业论文开始前确定。

8.审题工作完成后教育系应根据已确定的课题和指导教师及时做好学生的课题落实工作。

9.课题落实后,教育与人文学院将课题进行汇总,填写“毕业论文课题汇总表”,并报教务处备案。毕业论文课题批准后,不得任意改变。如确需更改,须办理变更手续,并经教育与人文学院审查批准后报教务处备案。

五、毕业论文的基本构成及有关要求

根据《科学技术报告、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编写格式》(国标GB7713--2005),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基本构成、编排、印刷及装订要求作以下规定。

(一)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基本构成

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通常由题名、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等几部分构成。

1.题名

课题名称要求概括、简洁、确切。题名中不使用非规范的缩略词、符号、代号和公式,通常不用问话方式。标题的字数应适当,一般不超过20字。若题目语义未尽可用副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副题应处于从属地位,一般可在题目的下一行用破折号“——”引出。

2. 摘要

应扼要叙述本论文研究课题的来源、工作的主要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完成哪些工作,获得的观点和成果;要求文字简练、概括、准确(一般在论文、设计完成后再写)。毕业论文要求有英文摘要。中文摘要约3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不超过250个实词。

3. 关键词

关键词的个数为3-8个,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关键词的排序,通常应按研究的对象、性质(问题)和采取的手段排序,而不应任意排列。关键词后面加冒号,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用分号。英文摘要撰写要求如下:

(1)用词应准确,使用本学科通用的词汇;

(2)英文摘要应该符合英语语法规范。例如英文中主语(作者)常常省略,因而一般使用被动语态,应使用正确的时态并要注意主、谓的一致。必要的冠词不能省略;

(3)关键词按相应专业的标准语写出;

(4)中、英文摘要的内容须一致。

4. 目录

目录由毕业论文各部分内容的顺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页排在“摘要”之后。目录应该用“……”联系名称和页码。

5. 插图和附表清单(必要时)

6. 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单位、术语等汇集表(必要时)

7. 引言(前言)

应说明本论文选题缘由、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情况的评述、本课题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设计)的思路、方法等。

8. 正文(引言之后不要出现“正文”两字)

论文的正文是作者对本课题研究内容全面详细的表述,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它占全文的较大篇幅。正文内容要求客观真实,合乎逻辑,层次分明。设计说明书的正文应包括设计方案论证部分、计算部分、设计部分、实验部分(实验方法、线路、数据处理及安装调试等)等。

正文中内容层次(或者章、节)顺序要清楚,均使用汉语一、二、三……和阿拉伯数字。层次顺序一般为:一、(第一层);(一)(第二层);1.(第三层);(1)(第四层);①(第五层)。

9. 结论

应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归纳和综合,得出准确、完整、精练的结论。如不可能导出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指出建议、研究设想、改进意见、待解决的问题等。

10.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及材料的可行程度。引用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写法的规范性。参考文献一般应是实际查阅过并对论文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一般不应间接使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成果,必须列在参考文献中。

11. 附录

将各种篇幅较大的图纸、数据表格、计算机程序等附于论文或说明书之后。

如果论文中引用的符号较多,为了节省论文的篇幅,并且便于读者查阅,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明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12. 致谢

以简炼的文字对指导教师和支持、协助完成论文(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六、 毕业论文的答辩

1.教育与人文学院由一名院长或副院长负责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教育与人文学院成立由院、系领导及具有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参考标准》(见附件一),制定本学院各专业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细则,指导本学院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进行答辩安排,检查答辩工作进程,解决答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育与人文学院将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及答辩安排上报教务处。

2.答辩委员会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由答辩小组组织答辩。答辩小组成员不得少于3人(另设专人负责答辩记录),答辩小组成员必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3.答辩问题一般应围绕毕业论文课题并结合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提出,难易要适当。

4.毕业论文的答辩成绩,由答辩小组成员分别按评分细则打分,以平均法计算得出。

5.在校外进行的毕业论文,原则上应回校进行答辩,特殊情况须在校外答辩的应经教育与人文学院院长批准,并由答辩委员会指派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在校外进行答辩。

6.答辩程序

(1)答辩学生进场;

(2)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论文作简要介绍,介绍时间10-15分钟;

(3)答辩小组成员查看学生说明书、图纸、毕业论文等资料,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4)答辩小组成员进行提问,学生对提问进行答辩,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5)答辩要有记录;

(6)学生退场;

(7)答辩小组成员填写“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表”;

(8)记录人根据答辩小组成员给出的答辩成绩,填写“毕业论文答辩成绩统计表”,由答辩小组负责人审核后签名。

7.答辩纪律

(1)凡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时间前来参加答辩的学生或未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不准参加答辩;如需安排补答辩,应由答辩委员会提出意见,经教育与人文学院同意,教务处批准,否则作不及格论处。

(2)正在参加答辩的学生,未经答辩委员会(小组)许可,不得擅自离开答辩室。

(3)递交的毕业论文以及有关资料,答辩结束后学生不得带走。

(4)答辩小组成员不得擅自让学生翻阅答辩记录,也不得透露答辩成绩评定情况。

(5)违反上述纪律的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必要的行政处分。

七、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

1.教育与人文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细则。

2.毕业论文的过程成绩(含指导教师的建议评定成绩、评阅教师的评定成绩和答辩成绩)应采用百分制记载,综合成绩评定应采用五级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详见附件一)

3.答辩全部结束后由各答辩小组进行学生毕业论文的综合成绩评定。综合成绩评定应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评定成绩、评阅教师的评定成绩和答辩成绩分别按30%、20%、50%的权重求得并转化成五级制,由答辩小组负责人审核后签名。

4.答辩委员会对毕业论文的综合评定成绩进行审定。

5.毕业论文成绩经答辩委员会审定后,方可向学生公布。

八、毕业论文阶段的学生管理

毕业论文阶段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以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和质量。为此,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

1.学生应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规定的要求。

2.尊重指导教师,虚心接受教师及有关人员的指导和检查,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工作进度、工作设想,听取教师的指导。

3.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别人的成果。

4.学生应在指导教师指定的地点进行毕业论文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有病、有事要办理请假手续。请假超过毕业论文全过程1/3者,成绩按不及格处理。累计旷课30学时以上者,取消答辩资格。

5.在学校所在地进行毕业论文的学生,必须每周回校一次向有关教师汇报工作进展。在外地进行毕业论文的学生必须每月回校一次向有关教师汇报工作进展,同时每周通过网络向相关教师提交毕业论文进展情况记录,教师也必须通过网络向学生提出意见及下周进度要求。

6.毕业论文结束时,学生应将毕业论文定稿、毕业论文一、二、三稿、以及进展记录、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资料成果按规定整理归档,在规定时间内送交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阅。

附件一: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优秀:

1. 选题质量较高,能圆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毕业论文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毕业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具有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态度认真,作风严谨。

2. 能在毕业论文课题的范围内较全面地查阅国内外的有关文献,资料翔实。

3. 毕业论文的内容完整,数据正确,概念清楚,文理通顺,判断恰当,图表规范、字迹清晰。

4. 论文内容丰富,论点正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文字简洁流畅。

5. 在答辩中,陈述思路清晰、表达清楚、语言流畅,逻辑性较强,回答问题正确。

良好:

1. 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毕业论文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态度认真,作风严谨。

2. 能在毕业论文课题的范围内认真地查阅国内外的有关文献,运用得当。

3. 毕业论文内容完整,数据正确,概念清楚,字迹、图表清晰、整洁。

4. 论文内容丰富,论点正确,论据较充分,结构较严谨,文字简洁流畅。

5. 在答辩中,陈述思路清晰、表达清楚、语言流畅,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中等:

1. 能按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毕业论文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表现较好。

2. 能查阅与毕业论文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运用得当。

3. 毕业论文内容完整,数据基本正确,概念较清楚。

4. 论文内容完整,论点较正确,论据较充分,结构较严谨,文字通顺。

5. 在答辩中,陈述正确、能回答所提出的主要问题,且基本正确。

及格:

1. 基本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基本上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毕业论文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工作能力一般,工作尚认真。

2. 能查阅毕业论文必要的文献资料,运用无重大差错。

3. 毕业论文内容完整,数据无重大错误,但不够整洁,方案基本合理,但有个别错误。

4. 论文内容完整,论点基本正确,有论据,文字较通顺。

5. 在答辩中讲述不够清楚,回答问题重点不突出,但尚能表达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有不确切之处。

不及格:

1. 未能完成毕业论文规定的任务,毕业论文中有原则性错误,工作态度不认真。

2. 论文不完整,有重大原则性错误。

3. 在答辩中出现较多的概念性错误,基本上没有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附件二:

毕 业 论 文 规 范 格 式 要求

一、装订要求和论文顺序

毕业论文单独装订成册,使用统一封面。

毕业论文的内容及装订顺序依次为:

1.封面(单独一页)

2.摘要(含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一般合成一页,如超过一页,则英文摘要、关键词另起一页)

3.目录

4.插图和附表清单(必要时)

5.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单位、术语等汇集表(必要时)

6.正文(含引言或前言)

7.结论

8.参考文献

9.附录(必要时)

10.致谢

二、论文用字,编辑,打印,用纸及顺序

1.论文用纸

毕业论文要求用A4纸(210mm╳297mm)打印,采用白色复印纸或打印纸。汉字要求使用宋体,注释用页末注(即把注文放在加注处一页的下端),参考文献用尾注。公式、图表应按顺序编号,并与正文对应。

2.页眉和页码

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最后,在每一页的最上方,页眉之下可划一条线,页眉为“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毕业论文”。字体:华文新魏,字号五号,居中排列(在计算机工具栏 “视图”中“页眉和页脚”里设定)。

页码设置在页面底端:居中(在计算机工具栏 “插入”中“页码”里设定)。

3.页边距

论文页边距设置采取以下方式:上边距:2.5cm;下边距:2.5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5cm;装订线:0.5cm;选择“不对称页边距”。

4.字间距和行间距

论文一般使用的字体为宋体,字号:小四号宋体(注释和参考文献除外)。

字符间距:缩放100%;间距:标准;位置:标准。(在计算机工具栏 “格式”中“字体”里设定)。

段落设置:首行缩进2字符,两端对齐,行间距设置为:1.5倍。(在计算机工具栏 “格式”中“段落”里设定)。

5.论文用字,编辑与打印

论文一律用简化汉字(古汉语除外)全部打印,少量中英文无法打印的文字符号可允许手写,但须清晰整洁。正文、摘要用字为小四号宋体。不得使用不符合规定的简化字、异体字或乱造汉字。论文采用单面打印(或者复印)。

论文编辑软件要求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

三、封面 (格式见附件三)

论文封面按照学院统一要求,见附录。可从教育与人文学院网页上获得。填写项目内容应该正确完整。

四、中文摘要 (格式见附件四)

摘要页的格式为:在摘要之上方,写上论文题目。题目选三号宋体,加粗,居中。论文题目下面空一行。

论文摘要正文每行37个字(左右);正文选小四号宋体。“摘要”两个字用宋体小四号加粗,“摘要”两字之间空一个字距,“摘要”后面用“:”。

“关键词”三个字用宋体小四号加粗,关键词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3—5个,每个词之间用分号。

摘要页无页码。

五、英文摘要 (格式见附件四)

英文摘要和中文摘要要放同一页。中、英文摘要的内容须一致。

英文的论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翻译,论文题目中实词的首字母用大写字母,题目(居中);“Key words”一词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加粗;Abstract 选用Time New Roman,小四号,加粗,居左;正文每行约74个字符。正文内容选Times New Roman选用小四号。

六、目录 (“目录”二字用小三号宋体,加粗)(格式见附件五)

1.目录中章、节号均使用汉语一、二……和阿拉伯数字,目录层次最多到三级目录。层次顺序一般为:一、(第一层);(一)(第二层);1.(第三层)。 

2.参考格式如图所示,在汉语一、二……后面用顿号,阿拉伯数字1.2.3.后面用“.” 在各层次中的“.”号用半角。

3.目录中单页不显示页码,如果两页以上应单独显示页码,页码居中间。页码使用Ⅰ、Ⅱ、Ⅲ……

七、论文部分

正文部分的一级小标题用四号宋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在计算机工具栏 “格式”中“段落”里设定);二级小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粗。(文中任何一级标题如出现在页面下方最后一行,则用“回车”将此标题打入一下页)

正文部分的其它文字(除注释和参考文献外)用小四号宋体。

八、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四字用小三号宋体,加粗)

1.参考文献的注引与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的注引与参考文献格式按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的规定执行。

(1)参考文献的注引

正文中,引用文献资料论述某个观点时,应在所引用段落或句子的右上角,用方括弧进行角注,并用阿拉伯数字注明资料的出处。正文中每应用一次文献资料,角注时用[1],[2]……阿拉伯数字按先后次序分别排序。如:XXXX[1];XXXX[2];……。如引用两篇或两篇以上文献资料论述同一个观点时,应在所引用段落或句子的右上角方括弧中用以下方法注明,如:XXXXXX[4,5];XXXXXXXX[6~8]。

正文中进行角注的数字序号应与文后参考文献中所列出的文献资料相对应。

引用文献资料论述某个观点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就是保持原来语言壮态,不作任何改动;应该用双引号将直接引用部分标出,并且在段落或句子的右上角方括弧中注明引用的顺序号,例如:“XXXXXXXX”[9]。如果直接引用不能表达完整意思,作者应该作补充说明。间接引用也称为意引,一般也应该用自己话完整叙述引用观点(或者事例)然后注明引用的顺序号,例如:XXXXXXXX[10]

题名、摘要、关键词、目录等处不出现文献的角注。

(2)参考文献格式

①专著——是以单行本形式或多卷形式,在限定的期限内出版的非连续性出版物。它包括以各种载体形式出版的普通图书、古籍、学位论文、技术报告、会议文集、丛书等。

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起止页码.

例如:[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18.

②连续出版物——是一种载有卷期号或年月顺序号、计划无限期地连续出版发行的出版物。它包括以各种载体形式出版的期刊、报纸等。

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如:[1]聂莲,黄坤坤.教师是幼儿同伴对话的支持者和引导者[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45-46.

③电子文献——是以数字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关、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者相关设备使用的记录有知识内容或艺术内容的文献信息资料,包括电子书刊、数据库、电子公告等。

著录格式:[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 [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者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1]张桂梅.家园合作的现状与探索[EB/OL].[2007-01-11].http://www.Cnsece.com.

[说明:参考文献中间的标志 ①常用文献类型标志:普通图书为M,期刊为J,报纸为N,学位论文为D,电子公告为EB,专利为P,数据库DB,会议录C,汇编G.②常用文献载体标志:联机网络为OL,光盘为CD,磁带MT,磁盘DK.其余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

(3)参考文献的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加粗,居左。正文部分一律用五号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体五号),字间距设置为:标准;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论文中参考文献范例:(注: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加粗,居左。下面正文部分用宋体,五号,单独一页)

[1]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

[2]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2):37-38.

[3]陈山.世纪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唐山市开平区骨干教师培训实践作业感悟[J].班主任,2005(8):23-25.

[4]李洁.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灵魂是教师[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3-55.

[5]Gallagher, T. Contingent query sequences within adult-child discourse.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1981, 8: 51-62.

[6]Garvey, C. & Berninger, G. Timing and turn taking in children's conversation. Discourse Processes, 1981, 4, 27-57.

[7]Stockman, I. J. & Karasinski, L. The use of conversational repair strategies by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http://convention.Asha.Org/2006/handouts/855_1114Karasinski_Laura_0903749.Doc.

[8]—[11](省略)

[说明:①电子文献参考文献著录方法,见本指导书的附录二之八。]

九、论文的附录的规范

附录的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加粗,居左。正文部分一律用小四号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体小四号),字间距设置为:标准;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十、致谢

致谢的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加粗,居左。正文部分:用楷体,小四号。

附件三:毕业论文示例

以下论文示例在编入本文档时格式可能会有变化,仅供参考,请不要以此作为模板进行编辑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毕 业 论 文

题目: “你知道吗”版块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

二级学院: 教育与人文学院

专 业: 小学教育(数学与科学)

班级: 12教(理)

学生姓名: 黄淑晓

学号: 12180113

指导教师: 谢国忠

职称: 副教授

评阅教师: 周嘉禾

职称: 讲师

2016年5月

“你知道吗”版块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

摘 要:“你知道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部分,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基于对“你知道吗”版块的内容安排、编排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对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你知道吗”版块的教学通常与新课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可以借助“你知道吗”版块中的问题、史料等内容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渗透,借助“你知道吗”版块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后则可以借助版块中的相关内容,通过组织主题活动,与校本课程有效结合,进行课外拓展。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你知道吗”版块;教学策略

"Do You Know" Section of the Teaching Strategy Research:Taking the Mathematics Textbook of Primary School Published by Jiangsu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Do you know" is Su Jiao edition mathematics textbook of primary school an important part, this paper to Su taught version of mathematics textbooks for primary schools, for example, based on the arrangement of "Do you know" section of the content, layout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to the teaching strategy. "Do you know" section of the teaching is usually combined with the new class teaching. Teaching by "Do you know" section of the problem, and other historical import content of new curriculu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an be timely infiltration, with "do you know" section of the content to help students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after-school can through organizing theme activities,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expand with the section of the relevant content.

Key words: Jiangsu Education versio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material; "Do you know " section; teaching strategy

目 录

(目录中的页码为例文原文页码,非本文档中的页码)

1前 言

2一、“你知道吗”版块的内容安排

2(一)生活应用类

2(二)知识拓展类

3(三)数学史料类

4(四)人物故事类

4二、“你知道吗”版块的价值

5(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二)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生活化

6(三)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

6(四)有利于凸显数学文化价值

7三、“你知道吗”版块的教学策略

7(一)借助“你知道吗”版块,进行新课导入

71.问题引入,引发认知冲突

82.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

93.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10(二)结合“你知道吗”版块,进行课中渗透

101.引导合作学习,满足学生需要

112.运用注意规律,适时渗透版块教学

123.借多媒体呈现,加深学生理解

124.根据内容特点,与相关学科整合

135.依托版块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146.以练习渗入,促使学生及时巩固

14(三)依据“你知道吗”版块,进行课外拓展

151.组织主题活动,开阔学生视野

152.与校本课程结合,开拓学生思维

16结 语

17参考文献

18致 谢

前 言

新课改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增设了“你知道吗”版块,但通过多次小学见习以及实习发现:由于版块不涉及考试内容,很多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对这一版块的教学,淡化了这一版块的教育价值及其承载的功能;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组织学生进行简单阅读,将版块视为阅读材料,而其所要凸显的数学价值却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展现;还有的教师仅在教学中将其通过精美的课件呈现,而版块的实际作用却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发挥。

国内针对“你知道吗”版块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对版块内容及其编排特点的研究。如王九红博士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发表的《小学数学教材数学文化内容的编写——基于四种版本教材“你知道吗”栏目的统计与分析》,着重分析“你知道吗”版块在四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特点,提出了教材中对于这一版块编写存在的不足及自己的建议。第二,以“阅读材料”为主方向的教学策略研究。如韩玉文在《小学数学参考》2013年11期发表的《“你知道吗”教学思考与策略》,周萍在《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3年06期发表的《让数学文本解读不留缺憾——以“你知道吗”阅读材料教学为例》,陈云在《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03期发表的《有效利用“你知道吗”的几点策略》。这三位的教学策略都是基于将“你知道吗”版块定义为阅读材料而设计的,正是因为将这一版块视为阅读材料,使得他们对版块的教学策略研究有了很大的局限性。第三,依托版块价值的教学策略研究。如刘荣在《小学教学参考》2013年26期发表的《“你知道吗”板块教学思考》,张华在《小学数学参考》2015年23期发表的《浅谈五年级苏教版“你知道吗”的有效运用》,杨雪萍在《教师》2012年03期发表的《依托“你知道吗”,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综观以上三位的教学策略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具体的教学策略其实和前面几位学者相差不多,但不同点在于:他们的教学策略主要依托于这一版块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学策略的提出有了很明确的依托点。

尽管国内对于“你知道吗”版块的教学策略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研究,但是相关研究由于基于过大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策略显得空泛,实践操作方面也有所欠缺,为教学而设计教学,缺少教育学等方面的具体理论支撑。版块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更让许多教育研究者将相关教学策略局限于材料阅读。本文基于具体教育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这一版块着重研究其具体教学策略。

一、“你知道吗”版块的内容安排

为了增强数学教材的趣味性,体现数学的多元价值,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恰当地增设了“你知道吗”版块。

纵观所有的版块内容,我主要将其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生活应用类、知识拓展类、数学史料类、人物故事类。在此我将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实例分别呈现这四类内容。

(一)生活应用类

这类内容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及特征,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穿插生活常识,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使学生不再是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而是逐步形成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想看问题的意识。例如,图1是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中的一个版块内容。这里在巩固千克和克这两个重量单位的同时结合合理的饮食搭配,提醒学生改进自己的饮食习惯,适量饮食,正确搭配每天的食物。

图1

(二)知识拓展类

这类内容主要根据相关课时内容,对新的知识点进行拓展,拓展的内容并非考点但可能方便做题,可能拓宽视野,可能为更高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从对当前知识点的延伸诱导学生提高学习探索的兴趣,丰富学生学习视野。如,图2是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中的一个版块内容。反比例关系的图像在小学阶段不用掌握,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小学阶段的考点并且已经在前面的教学中涉及。因此,教材以“你知道吗”版块为媒介,简单介绍反比例关系的图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观察,为学生后阶段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图2

(三)数学史料类

这类内容主要介绍与数学有关的历史和文化。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一类版块内容的学习,了解所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完善,有助于学生明白数学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孩子形成较为全面的数学观。譬如,图3是二年级下册《认识万以内的数》中的一个版块内容。这里通过介绍算盘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算盘在我国社会的普及程度,在学生感受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算盘学习的兴趣。

图3

(四)人物故事类

这类内容主要介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数学家。如,图4是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中的一个相关内容,这里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个在这方面贡献较大的数学家韦达的介绍。这一类版块内容的设计有利于学生从中体会到前人的伟大,以前人为榜样激励自己的人生,并以此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

图4

通过整理归纳发现,教材对“你知道吗”版块的安排都是随教学内容相机穿插的。教材对这一版块的编写遵循着螺旋上升的原则,依附特定的数学知识,注重开发学生思维,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以上四类内容,我对这四类内容在12册教材中的分布做了一个简单的搜集和整理,具体可见下表1。

“你知道吗”版块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

年级内容类别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总数

数学史科

4

3

2

2

1

1

1

1

13

人物故事

1

2

3

知识拓展

1

3

1

1

1

3

3

2

3

2

3

23

生活应用

2

4

4

2

2

2

2

1

1

20

表1

二、“你知道吗”版块的价值

“你知道吗”版块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突出强调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你知道吗”版块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还可以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能力。但是当下小学教师很多都会忽视对这一版块的教学,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还是归咎于教师对这一版块教育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准确和深刻。下面我将分点阐述“你知道吗”版块的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兴趣是学生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一版块的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知识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

如图2的反比例图像。首先,动手实践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而画图恰巧又需要动手操作,学习兴趣由此产生;其次,学生对图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再来,在图像中确实能发现很多知识点或规律,在此,学生的求知欲完全被激发。因此这一内容一出来很容易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正反比例的内容更是充满了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教师还要担心学生的学习效率吗?结合上述案例,很显然,“你知道吗”版块的相关内容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生活化

随着数学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教材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相融。数据上,表1就能看出:生活应用类的内容在整个版块占比不容小觑。一直以来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孩子们:我们学数学到底是为什么?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个人认为最简单的:你的生活需要数学!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这一版块的增设更是体现了这一点。

如图5,这是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中的一个版块内容,这里的三个小片段很好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学生在学习方向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你知道吗”版块相关内容的学习,将数学运用于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维看待。由此不难看出,这一版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生活化。

图5

(三)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

通过“你知道吗”版块内容的学习,学生的知识面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拓展。学生可以通过人物故事类的材料阅读,了解祖冲之、韦达等数学家的故事;可以通过生活应用类的学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史料,了解计时方法、圆周率等一系列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

(四)有利于凸显数学文化价值

在现在的教育形式下,学生的发展趋于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而数学教材正是传承数学文化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材,充分挖掘有效资源,重视教材的每一个版块。“你知道吗”版块就是一个很好的可利用资源,其内容本身就涉及很多诸如数学史料、人物故事等方面,这些内容无不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小学生在体会其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

三、“你知道吗”版块的教学策略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方面包含了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不一样的版块对基本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你知道吗”版块就扮演着后者角色。这一版块与基本内容的呈现形式不同,当然也就意味着与基本内容的教学要求不同,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忽视这一版块的理由。教师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你知道吗”版块,促进教学多样化,从而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尽可能全面地突显这一版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价值。

“你知道吗”版块虽然看起来是一些“边角料”,但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于版块的特殊性,教师不会对其进行单独教学,那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呢?将怎样有效发挥它的价值呢?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个人观点,教师可以结合常规的课堂教学适时加入“你知道吗”版块进行辅助教学。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对“你知道吗”版块的教学策略进行具体阐述:

(一)借助“你知道吗”版块,进行新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进行正确有效的课堂导入,调动学生接下来的学习。

“你知道吗”版块恰巧就能作为新课导入的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若能利用相关版块内容巧妙合理地引入新知教学,并借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习方向,课堂教学效果肯定极为乐观。为此针对版块的不同内容,我将从四个方面提出我的相关教学策略。

1.问题引入,引发认知冲突

纵观“你知道吗”版块在教材中的编排,不难发现:随各单元的知识进度,版块以不同类别的内容伺机出现。部分版块内容本身以问题呈现,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引入新课。由于学生仅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相关问题,势必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教师可以以问题引入,打破学生以往的认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例如,五年级下册《圆》这一单元。在这之前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圆周率π,对π是什么?怎么来?学生都不知道。在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教授例5前出示图6作为问题引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在学生充满好奇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引入课题,学生对π有了清晰地认识后,对本节课圆周长和直径关系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图6

2.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发现,对学过的知识若是不经过及时、反复、长期的复习,是不可能长久、完全地保持在学习者的记忆中的。当然,克服遗忘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复习。

不难发现,这一版块的相关内容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起到复习旧知的作用,教师可以借“你知道吗”版块引入新课教授,从而引导学生再认回忆。

譬如,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例4是一个相较前面内容探索性比较强的例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完全熟练掌握量角的前提下进行的,为此巩固之前量角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前一页的“你知道吗”作为课前复习,巧妙引入新课。如图7,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之前量角的方法及注意点进行再认回忆,复习过后让学生完成版块出示的问题,在这样一系列的巩固后学生的旧知已被唤醒,接下来的新授就能进行得更顺畅了。

图7

3.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课堂上将版块作为故事引入,可以对小学生学习数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悠久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此,教师应该做到教学新颖、出其不意,使学生对课堂充满好奇和期待,感受学习带来的无尽乐趣。

“你知道吗”版块就“数学史料”类和“人物故事”类的内容占据很大部分,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在新知教授前将版块相关内容以故事引入,无不让学生充满新奇。

如,二年级下册《时、分、秒》,在学习新课前出示如图8,给学生两分钟时间看图,结合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让学生试着以故事的形式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演变过程,又能因为以故事的形式呈现而充满兴趣。故事讲完,教师再顺势设疑:现在人们都用钟表来计时,那钟表到底是什么样的?钟表上有哪些奥秘呢?小朋友们跟着老师来一起发现!因为有故事引入作铺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浓厚,接下来学习的效果当然也就更显著了。

图8

(二)结合“你知道吗”版块,进行课中渗透

要想最大程度地利用“你知道吗”版块,教师应该尽可能将版块内容与新授课紧密联系。很多时候教师可以将其渗透到课中,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将结合具体教育理论,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1.引导合作学习,满足学生需要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发展很重要但是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是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心理上的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教师应该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关心学生基本的生理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足够的安全感。教师应关心热爱学生,在教学中满足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

“你知道吗”版块涉及很多探索操作性的内容,根据学生需要,这样特点的版块内容更应该被教师重视及利用。教师可以结合这系列版块内容,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课中适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团队学习的环境下学生各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相应的满足,版块的价值也会因为这样的呈现形式显得尤为突出。

例如,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在教授练习十二第3题时涉及到统计学生的鞋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统计的严谨性,教师可以借此出示如图9的版块内容让学生阅读了解鞋码的得来后再引导小组合作进行统计。在团队合作、分工明确的前提下每位同学都参与练习活动中,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还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图9

2.运用注意规律,适时渗透版块教学

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不高,易被外界环境干扰,易对一成不变的课堂产生疲倦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学生若出现交头接耳、东张西望、眼神涣散等一系列小动作,就说明孩子的注意力已经分散了,所以教师应该及时提醒并结合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尽可能注重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风趣幽默的课堂教学中来。

“你知道吗”版块本身就具有独立独特的特点,学生对这一偶尔出现的版块内容充满着好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注意特点,适时渗透“你知道吗”版块的内容,调动学生饱满的情绪状态和学习积极性。

如四年级上册《统计图和条形统计表》,练习八全都是统计图统计表类的题目,做了8题下来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在练习第九题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由于第9题的问题情境是诗歌朗诵比赛,相应的版块情境是演唱比赛,都是贴近生活的情境,都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在略显枯燥的练习中穿插如图10的内容,学生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积极性也会被大大地激发。

图10

3.借多媒体呈现,加深学生理解

《课标》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充分考虑多媒体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多媒体资源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你知道吗”版块有些内容难免枯燥、抽象,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以便在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直观感知将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静止变为动态、由复杂变为简单、由枯燥变为有趣,并借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还以图7为例,教师可以在教量角的过程中渗透这样一个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和角度息息相关的问题。当然教师可以先简单表述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在书本上通过测量和想象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但是,为了版块教学多样化,为了版块教学趣味化,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版块中的情境。借助多媒体演示,教师可以避免由于相关内容本身枯燥抽象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学生也可以更形象地、具体地、真实地、直观地体会版块所要传达的知识内容。

4.根据内容特点,与相关学科整合

“你知道吗”版块内容不单单只涉及数学领域的知识还包含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为此,教师在课中教授“你知道吗”版块内容的同时不妨渗入相关学科知识。适时将其与其他学科整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如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在练习四第6题完成后可引入如图11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地球仪,结合地理知识和直观教具,让学生深刻理解上海和悉尼的气候特点。在学生明确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简单检查刚才的折现统计图,如果趋势走向不对,结合地理知识学生就能看出来,避免了不必要的错误,同时教师也实现了数学教学和地理教学的双赢。

图11

5.依托版块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结合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发现法”是儿童主要的学习方法。现代教学不应该仅让学生死死地掌握科学知识,而是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实践等方法学会自主发现。这样学生在结束正规的学校教育后,才能凭借自己的胆识和主见独立且无惧地面对压力和挑战;而在“死学”中成长的孩子,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主动发现的机会,从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思维、多主动、多发现地解决问题。

“你知道吗”版块内容种类繁多,有很多内容特别适合给学生当作学习材料,在学生接受完新型知识点后,教师以学习材料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主动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发现规律等。

如图12是四年级上册《可能性》的一个版块内容,教师可以在讲完例2和“试一试”后先出示如图第一段内容,接下来的事情就可以交给孩子们合作完成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不断试误的过程中自主发现硬币实验的结果。等学生完成实验并且交流完毕,教师再出示第二段验证学生的实验结果。这样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版块内容,合作操作、自主发现,学习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

图12

6.以练习渗入,促使学生及时巩固

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强化,要想学生在一堂课中接受大量的新知识,如果没有及时的强化和巩固,学生很难全面掌握,所以教师应该在知识点讲授完以后适时地加入练习。教材中除了一些常规的“想想做做”、“试一试”等练习,“你知道吗”版块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一版块的价值,有效利用版块资源,促使学生及时巩固。

再拿图7来举例说明,它既可以作为课前的复习引入,当然它还可以作为课中的渗透练习。教师可以在讲完新课后呈现这一版块内容,以练习的方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学生通过回忆复习、巩固练习,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

(三)依据“你知道吗”版块,进行课外拓展

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生活化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数学学习我们也可以打破常规,适时组织相关课外活动以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你知道吗”版块,某些类似的或是极具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给孩子阅读,再或者,版块的相关内容实在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把它放在课外,通过以课外拓展活动的形式进行补充教学,但当然决不是弃之不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你知道吗”版块,组织相应活动以开阔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下面我将结合版块内容特点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合适的教学策略。

1.组织主题活动,开阔学生视野

数学课堂的呈现形式不应该一成不变,教师可以尝试做一些改变和突破。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师上课节奏紧凑,学生每天都会被灌输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教师可以就“你知道吗”版块组织一个主题活动。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说说数学家”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前半节课,学生可以小组合作收集数学课本上有关人物故事类的版块内容;后半节课,学生上台说说你喜欢的数学家,看看他给你带来了什么?以这种形式利用“你知道吗”版块,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相关版块内容所带来的人文气息,可以在阅尽数学家故事的同时感受数学家们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借此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以数学家们为榜样,不断探索、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坚韧不拔。

在一系列诸如此类“你知道吗”版块的主题活动后,无论是学生的视野还是学生的素养都会有质的变化。

2.与校本课程结合,开拓学生思维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成为了一个热门,教师可以赶着校本课程的潮流,结合“你知道吗”版块,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在课外组织教学。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特点开设相关校本课程,教师可以借助这一优势组织对系列版块内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开放式教学。跳出考试的压力,版块或具趣味性或具挑战性的内容,可以在教师轻松的教学下促进学生愉悦地学习以开拓学生思维。

结 语

综上,“你知道吗”版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涉及面广泛,应用价值高。充分且合理地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并选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既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又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进而能够使数学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你知道吗”版块教育价值,让学生在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用数学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本文在分析版块内容及编排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其教育价值着重研究了这一版块的教学策略。对于这一版块,很少会将其单独呈现进行教学,更多的还是穿插在课堂新授知识的过程中。无论是新课导入还是课中渗透再或是课外拓展,以上一系列教学策略都是基于相关教育理论,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相关课程内容特点等进行教学的。当然,本文的研究尚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仍希望借此课题研究对当下的小学数学工作者和自己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王九红.小学数学教材数学文化内容的编写——基于四种版本教材“你知道吗”栏目的统计与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2.

[3]齐昕.国外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J].四川教育,1989,4.

[4]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上海:上海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刘荣.“你知道吗”板块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 2013,26.

[6]韩玉文.“你知道吗?"教学思考与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3,11.

[7]陈云.有效利用"你知道吗"的几点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3.

[8]周萍.让数学文本解读不留缺憾——以“你知道吗”阅读材料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3,6.

[9]张华.浅谈五年级苏教版"你知道吗"的有效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5,23.

[10]杨雪萍.依托“你知道吗”,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J].教师,2012,3.

[11]钟祖荣.刘维良.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2]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13]陈在瑞,路碧澄.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4]姚新付.“你知道吗”你用好了吗[J].小学数学参考,2012,1.

[15]李海东.“你知道吗”教学方法谈[J].小学教学研究,2006,11.

致 谢

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渐进,毕业论文也随之进入了尾声。本文研究是在导师谢国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设计再到修改最后到成文,都得到了谢老师认真、科学的指导。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在此,我要由衷感谢谢国忠老师给予我在毕业论文上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帮助。

同时,我要感谢教育与人文学院所有老师对我的栽培,他们渊博的知识、热情的工作态度激励着我。通过四年的学习,不仅完善了我的知识结构,开拓了我的视野,还大大提高了我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他们在我的论文撰写过程中也给予了很多意见,很好地完善了我的论文。

感谢你们!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毕 业 论 文

题目: 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的研究

二级学院: 教育与人文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

班级: 12教文

学生姓名: 黄豪楠

学号: 12180204

指导教师: 缪周芬

职称: 副教授

评阅教师:

职称:

2016年 5 月

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的研究

摘 要:课堂口头评价是课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教师以口语形式直接对学生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判断和比较,从而做出评价。课堂口头评价是各种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有效,对学生学习行为影响最大的方式之一。从分析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在口头评价上存在评价语言的匮乏和方式的单一等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四个策略即加强培训,精炼口头评价的语言;注重培养体态语言,和口头评价相结合;教师鼓励学生给自己评价和互相评价;以赞扬为主,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

关键字: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 ;策略

The Study of Oral Evaluation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 Abstract :Classroom oral assess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lassroom evaluation.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make appropriate judgments and comparisons on the behavior of students in the form of oral English, and make evaluation.Oral evaluation in classroom is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in all kinds of evaluation methods, and it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study the behavior of student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er in the classroom behavior.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in the oral assessment are lack of evaluation of language and style, such as the single, proposed four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refining the language of oral assessm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body language, and oral evalu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teachers encourage students to self-assessment, peer assessment; to praise, encourage and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oral evaluation; strategy

目 录

(目录中的页码为例文原文页码,非本文档中的页码)

1前 言

2一、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的作用

2(一)激励学生,促进发展

2(二)及时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2(三)丰富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3(四)情感互动,培养和教育学生

3二、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存在的问题

3(一)评价缺乏针对性,课堂气氛沉闷

5(二)口头评价缺乏变化,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

6(三)评价语言单调,打击学生学习动力

7(四)师生双方缺乏互动,效率不高

8三、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的策略

8(一)营造氛围,评价语言具体化

10(二)评价多样化,丰富口头评价的方式

11(三)丰富评价语言,多使用积极性的口头评价

12(四)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口头评价主体多样性

14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致 谢

前 言

学校课堂是学生接受启蒙的地方,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的地方。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激情的地方,是人、事、物完美合一的复杂系统,是教与学相结合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语言作为语文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言文章”“语言文字”等。

小学语文课堂是语言和言语行动相结合,口头评价在教学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等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口头评价。所谓评价,就是“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与态度和比较区分开来,课堂评价就是老师为了及时地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的一项评价活动。在课堂评价中,口头评价是使用频率最高,最直接有效的一个评价方式,是课堂评价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以口语形式直接对学生的某个行为或者某种活动等作出相应的判断和比较,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

具体而言,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的实施,一方面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老师会获得自己的教学反馈,通过反馈来纠正和调节自己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不过,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还存在诸多模糊、笼统、功利、失真的现象,这是值得广大语文老师反思的。分析原因,其一是语文教师们忽视口头评价的重要性,缺乏语文课堂正确使用口头评价的策略。事实上,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是否能够灵活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口头评价,而这也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的作用

教师主要以言语和语言活动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其课堂语言体现了评价的重要意义,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老师怎么样去说,怎么样去评价。课堂口头评价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定义上分狭义和广义的评价,狭义上是指老师在课堂中的语言点评活动,就是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各种表现作出相应的语言性评价;广义上是指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课堂活动的反馈与结果进行总结和指正。它是课堂评价中最直接的形式之一,在老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课堂师生之间互动交流中,都会穿插着老师的评价性语言。

(一)激励学生,促进发展

心理学证明,需要和动机具有驱动、唤醒和激励的作用,学习受反馈的推动。反馈的比例越大,学生学习的越快,同时,及时地反馈也会使成绩变好。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给予肯定性评价会使得学生受到鼓励,满足了心理需求,从而奋发学习。但是过度的激励也会使得学生自满,虚荣心增加,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适当的激励性口头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和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及时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每周一次的评价,反而效率高,因为学生不能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不利于学习。由此可见,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及时有效,这就是口头评价的及时性。老师对于学生课堂中的回答及时地回答,例如:“你这段句子读得很正确,如果声音再大一点点就好了。”“读得真好听,老师感觉就像一只黄莺在耳边唱歌一样,不过如果读得慢一点就更好了。”“读课文就要大声自信,不要低着头呀!”“这个字念得不好,跟老师再念一遍。”以上这些贴切的口头评价客观的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能够让学生自主反思自己的问题,及时地改正。

(三)丰富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不应该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老师与学生的思想碰撞,老师应该积极地应用口头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对学习的热情,不让他们拘泥于传统课堂,拘泥于课本知识。例如,老师在上《蒲公英》一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教学要求学生要会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老师在指导朗读时,突然想到如果加入自己对于三朵不同蒲公英选择的想法,会不会使得学生更能明白课文寓人生的道理呢?于是他就请了不同的学生来回答如果自己是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会选择什么地方定居呢?是波光粼粼的湖面还是金灿灿的沙漠还是黑黝黝不好看的黑泥土?学生在想象中自然而然身临其境,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在学生回答自己的观点后,评价道,“你让我们明白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和想法。同学们,你们又是一朵怎么样的蒲公英呢?”这样的口头评价,使得一般严肃紧张的语文课堂瞬间活泼了起来,让学生们立刻找到了学习到的乐趣,锻炼了思维,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四)情感互动,培养和教育学生

口头评价的作用在于培养和教育学生,通过师生之间语言的碰撞产生火花形成一个活泼开放、高效率的语文课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每个不同的动作都代表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思想,它们是师生之间知识的汇总、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老师,我认为这段话不只是一个含义,我认为它还是……我这样的解释,对吗?”等等这种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也是老师在口头评价中需要做到的。老师的口头评价不单单只是单纯意义上的评价,更多的是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和培养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存在的问题

“雪融化了会变成什么?”,某个老师在语文课堂上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小学生奇思妙想地回答道:“是春天!”但是,语文老师却一脸严肃地告诉他这个答案是错的,并且在黑板上写下“水”,叫学生们用心记住这个“标准答案”。

我们都知道雪融化了以后是水,这是常识,但是那个孩子的回答是错误的吗?

至今,我们的语文课本好词好句里还有“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如许优美的句子——这莫非不也是指春天吗?多么让人厌恶又面目可憎的所谓的“标准答案”呀,“咔嚓”一声就把想象的翅膀剪断了!

由此看来,我们在课堂的口头评价中并不是只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就会有预期的效果,不当的口头评价不但会使得学生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发现不了本身的错误,还会妨碍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评价缺乏针对性,课堂气氛沉闷

语文课程改革之后许多老师的课程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中,关于语文课上的口头评价也在与时俱进。的确,正确的口头评价不但可以使得学生清楚的发现自己学习上的问题,而且会使老师也发现自己教学上的错误。然而,还是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口头评价可有可无,并不重视,对口头评价的理念的理解还是流于表面,在课堂评价中经常出现参照不当、评价语言笼统、评价过高以及盲目多元等现象。

《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指导朗读:

师:谁愿意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这一段的?

生1: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师:读得真棒,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自由地默读一遍,读完了以后举起你的手来告诉大家你想读给我们听一听。

生2: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师:嗯,读得比刚刚那位同学进步了一点了哟!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你们认为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前后组交流讨论)

师:哦,他是这样一个勇敢智慧、沉着机敏的人,谁愿意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3:羊皮筏子上的艄公······(读得有点平淡)

师:(没作评价)你们班有谁读得很好呢?我们请那位同学来试一试好吗?

生4: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师:(高兴地)读得更棒了,毫不逊色于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了,(生4面露喜悦带点害羞)由此可见你上课十分的认真,对课文的感情理解的十分透彻。同学们,你们要以他为榜样学习呀!

从上面这个例子里不难看出这个老师在对学生朗读行为进行口头评价时尽力使用正面积极的语言,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不难看出,这位老师很想表现出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所以在三个不同学生分别朗读完后用“更”“越”等程度副词。然而,评价的层次性是使用在相同个体上,对照他们在课堂前后的行为以此来分析他们的学习情况。在这个例子中老师虽然也体现了层次性,但是因为他参照不当,在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之间使用了相同的评价原则,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都没有说明,这样反而会使得前三名学生产生消极、失落的心理,最后一名学生因为过于激励性的评价,会变得沾沾自喜,课堂的气氛久而久之就会沉闷起来。

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例子:《狐假虎威》的教学片断

师:通过刚刚同学们的表演,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生1: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

师:聪明在哪里?

生1:狐狸能够想办法救出自己。

师:狐狸被森林之王抓住了,不害怕反而想办法救自己,真聪明。

生2:我也认为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他利用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

师:狐狸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借助老虎的威风,这是善意的欺骗,也可以看出这只狐狸十分的聪明、勇敢。

(指读一)师:读得真棒,体现了狐狸再面对老虎时的从容不迫。

(指读二)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只聪明伶俐的狐狸。

(指读三)师:真神奇,读得活灵活现!

上述片段中,两位同学都认为文中的狐狸是“聪明”的,于是老师也就顺着学生的回答认为狐狸是“聪明”的,但是,联系实际试想一下,在生活中那些借别人的势力去欺负别人,逞威风鱼肉乡里的人,他们难道不和这只狐狸一样吗?我们难道也可以称他们为智慧、聪明的?显然并不是。这位老师在评价中没有指学生错误的回答,十分随意的评价,一味以学生为主,不管对错,这样会使得学生善恶不分。老师作为课堂知识的权威,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应该作出明确的回复,而不是含糊其辞,评价语言笼统,这样会使得学生觉得自己随便说什么都是对的,长期以往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回答,课堂也会变得很沉闷。

(二)口头评价缺乏变化,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

口头评价语言使用的欠妥和缺乏变化往往会导致其产生的效果不理想,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大体情况为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敷衍应付、铁面无私、冷嘲热讽和无的放矢等等。

敷衍应付指的是老师在课堂上不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直接的评价,使得学生很难及时有效的了解自己的成绩。比如,我们常常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用“嗯,哦”等语气词来敷衍学生,哪怕学生的回答不是很正确或者很深刻,也只会说“请坐,来,下一位同学回答”或者是:“这样啊,谁再来回答一下?”

铁面无私指的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铁面无私”,而是指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不分事实对错,态度十分的强硬,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让学生无法接受。

冷嘲热讽一般表现为老师用讽刺,嘲讽,冷血,挖苦等语言来评价、攻击表现不好的学生。

无的放矢讲的是老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缺乏针对性,虽然评价了,但是学生仍然毫无收获。

这是《九寨沟》一课里面师生之间的一段对话:

师:你们觉得作者在写九寨沟的美景时,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十分的愉悦,心情随景物而改变,可见,九寨沟的美景使得作者感到就好像是在人间仙境里面一样。

师:愉悦说得很好。

生:我觉得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的激动,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窜、敏、攀、眨巴、奔跑”。

师;十分正确。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这位老师的评语是没有针对性的,评语很笼统。第一个学生说“愉悦”,虽然没有错的,还是并不是很准确,第二个学生的回答,老师的评价也有点不妥。因为“正确”这个词语一般是用来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正误判断,但这里用来评价学生的主观感受,显然是不行的。其实学生只是把自己的主管感受表达出来,无所谓对错之分。

(三)评价语言单调,打击学生学习动力

经过我的观察不难发现,在当今小学语文课堂上,仍然大量存在着老师单一的上课,学生只是负责听的现象,整个课堂就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站在讲台上拿着教案灌输知识,学生在下面呆板的记录。“不错”“很好”“再想一下”“再思考一下”“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还有谁要回答一下”等等这类评价语的高频率出现,这些口头评价语都已经成为老师在课堂的常用语和习惯语。这些词语的高频率使用,使得它们失去了本来的激励性作用,甚至还会使得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师: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段主要写了“我”是怎么“摇桂花”的。

师:不错。

生:这段主要写了“我”“摇桂花”时的情景。

生:这段主要写了“我”“摇桂花”时高兴的心情。

师:也可以。

从上面这个小片段中,对于学生而言,老师的评价是对自己回答问题的指正,然而这位老师对于评价语的变化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解释。口头评价语言本身的诊断功能并没有体现出来。老师做出的对与错的判断,是对学生回答的一种“最极断定”,但是老师做出评价后,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却越来越小。

比如案例《四季》的教学片断

师:秋天来了,谷穗儿为什么会变弯?

生1:因为谷穗儿很重。

生2:因为谷穗儿很懒。

师:(有些焦急)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3:因为谷穗儿抬不起头。

师:(更加焦急)还有谁会说?

生4:秋天来了,谷穗儿成熟了。

师:(眼睛发亮,声音高昂)你很会动脑筋,很棒!

从这个例子里可以看出,其实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前,老师心里就意见设置了标准答案,而他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回答出他的答案,这样反而忽视了学生独创性的答案。这件的评价,就会使得学生越来越呆板,渐渐缺失创新性和独特性,更加谈不上利用这个问题来使得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了。

(四)师生双方缺乏互动,效率不高

当今,传统的口头评价对于老师还具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过于注重评价信息的单方面传递,在语文课中仍然以老师对学生的做评为主,评价的主体单一,忽略双方的互动。在教学中只是老师个人在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现象鲜少,甚至被忽视,更不要说学生去评价老师,因为学生对自己评价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明确,才会认为只有老师才有评价的权利,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随着年级的增加,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从上一个《狐假虎威》的案例中,可以看到这位老师其实已经发现口头评价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然而,老师没有发现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把评价的权利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没有让学生之间互评和自评。如果当时让学生相互之间互评或者是让他自评的话,这不仅仅是给予了学生更多机会来表现自己,也会让老师进一步的弄清自己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及时发现狐狸是“狡猾”而不是“聪明”这一个错误。

作为老师不应该把评价的“权利”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在教学环节中应该多一点“对于这位同学的回答,你们谁愿意发表一下自己独到的见解?”“请这位同学也做一做小老师,对这位同学的回答点评一下”等等类似的评价。当然,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解也要有一个接触、了解、吃透的过程,然后通过不断地实践,根据具体情况恰当运用不同口头评价方式,来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技能。

三、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的策略

口头表达能力是人类在社会生活里一种必需和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老师和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正确的口头评价应该以“培养学生学习乐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得到成功的满足,促进和谐地发展”为目标,重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方面的观察和理解学生,努力发现每个不同学生的优点,从不同方面对学生做出恰当、准确地评价,激发学生的潜力。

按照教育改革的要求,课堂内容的设置和实施应该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在每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的每一个口头评价都应该让自己的学生得到这三个方面的发展。

(一)营造氛围,评价语言具体化

在笔者多次课堂观察过程中,不难发现有很多优秀老师对于课堂口头评价语言应用成功的地方;很多优秀老师都在不断地雕琢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使得自己的评价语言更加完美。他们把一个个灵活的语言等成一个艺术品来塑造,营造出一种“教育与教学”的氛围。

1、 准确得体

准确得体的意思就是说老师对于学生的口头评价语言要求准确的同时还要恰当,确切地说就是要针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评语。而这些评价又恰当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提醒和纠正的作用,比如:

三年级一节语文课,某老师的上课语言记录:“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能再大声一点吗?”“哦,你听得真仔细啊,这个错误大家都没有发现呢,奖你一颗五角心。”“读得真好,可以当个小老师带大家读一遍吗。”“你还会用友爱组词,想必你的小伙伴一定很喜欢你。”“这个字应该怎么读呀,跟老师再读一读,第三声先下再上(老师用手比划)。”

这位语文老师细心地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