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談中醫傷科常見的下肢神經卡壓綜合症 林文彬 林園中醫診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前言 神經卡壓綜合症是周圍神經受壓迫、損傷,進而導致神經傳導被阻斷,造成 肢體的感覺與運動功能發生障礙。神經卡壓綜合症,屬骨-纖維管、室壓迫綜合 症之一。為周圍神經行經某部骨纖維管,少數為纖維緣,受到壓迫和慢性損傷引 起炎性反應,產生神經功能異常。Tinel 徵陽性為其特點。 一、梨狀肌綜合症 由於梨狀肌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引起臀腿痛,稱為梨狀肌綜合症。梨狀肌位 於臀中肌的內下方,起始於薦骨前面,第二至第四盆側薦骨孔的之周圍,纖維集 中向外走,穿過坐骨大孔,出骨盆外至臀部,停止於股骨大轉子之內緣(圖 1.1)。 其作用為外轉大腿,是髖關節的外旋肌,由薦神經之枝支配之。 梨狀肌的體表投影為尾骨尖至髂後上棘作連線,此線中點至股骨大轉子頂點 作連線,此直線剛好為梨狀肌下緣(圖 1.2)。 圖 1.1 梨狀肌位置 圖 1.2 梨狀肌體表投影圖 (一)病因 梨狀肌的變異、痙攣、炎症、水腫等因素均能對坐骨神經產生壓迫症狀。 梨狀肌綜合症的病因,常見因素如下: 1.梨狀肌容易受到外傷或炎症等刺激,引起梨狀肌的攣縮,而擠壓坐骨神 經。如髖部扭閃時,髖關節急劇外旋,梨狀肌猛烈收縮;或髖關節突然內收、內 旋,使梨狀肌受到牽拉,均可使梨狀肌遭受損傷。又如肩負重物久站久蹲,感受 風寒等都能使梨狀肌損傷。損傷後充血、水腫、痙攣,肥厚的梨狀肌刺激或壓迫 坐骨神經引起臀腿痛。 2.變異的梨狀肌擠壓坐骨神經,使坐骨神經遭受壓迫或使坐骨神經的營養血 管產生局部的循環障礙,動脈的供血不足和靜脈的回流受阻礙等病理改變。 3.坐骨神經在梨狀肌處,受炎症等因素刺激後,形成局部粘連,因而神經可 位移的範圍縮小,張力增加。

談中醫傷科常見的下肢神經卡壓綜合症linyen.uncma.com.tw/u3/990530/990530-13.pdf · 痛。 (五)鑑別診斷 注意與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梨狀肌綜合症等進行鑑別。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談中醫傷科常見的下肢神經卡壓綜合症 林文彬

    林園中醫診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前言

    神經卡壓綜合症是周圍神經受壓迫、損傷,進而導致神經傳導被阻斷,造成

    肢體的感覺與運動功能發生障礙。神經卡壓綜合症,屬骨-纖維管、室壓迫綜合

    症之一。為周圍神經行經某部骨纖維管,少數為纖維緣,受到壓迫和慢性損傷引

    起炎性反應,產生神經功能異常。Tinel 徵陽性為其特點。

    一、梨狀肌綜合症

    由於梨狀肌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引起臀腿痛,稱為梨狀肌綜合症。梨狀肌位

    於臀中肌的內下方,起始於薦骨前面,第二至第四盆側薦骨孔的之周圍,纖維集

    中向外走,穿過坐骨大孔,出骨盆外至臀部,停止於股骨大轉子之內緣(圖 1.1)。

    其作用為外轉大腿,是髖關節的外旋肌,由薦神經之枝支配之。

    梨狀肌的體表投影為尾骨尖至髂後上棘作連線,此線中點至股骨大轉子頂點

    作連線,此直線剛好為梨狀肌下緣(圖 1.2)。

    圖 1.1 梨狀肌位置 圖 1.2 梨狀肌體表投影圖

    (一)病因

    梨狀肌的變異、痙攣、炎症、水腫等因素均能對坐骨神經產生壓迫症狀。

    梨狀肌綜合症的病因,常見因素如下:

    1.梨狀肌容易受到外傷或炎症等刺激,引起梨狀肌的攣縮,而擠壓坐骨神

    經。如髖部扭閃時,髖關節急劇外旋,梨狀肌猛烈收縮;或髖關節突然內收、內

    旋,使梨狀肌受到牽拉,均可使梨狀肌遭受損傷。又如肩負重物久站久蹲,感受

    風寒等都能使梨狀肌損傷。損傷後充血、水腫、痙攣,肥厚的梨狀肌刺激或壓迫

    坐骨神經引起臀腿痛。

    2.變異的梨狀肌擠壓坐骨神經,使坐骨神經遭受壓迫或使坐骨神經的營養血

    管產生局部的循環障礙,動脈的供血不足和靜脈的回流受阻礙等病理改變。

    3.坐骨神經在梨狀肌處,受炎症等因素刺激後,形成局部粘連,因而神經可

    位移的範圍縮小,張力增加。

  • 4.由於周圍組織的病變,如薦髂關節、盆腔卵巢或附件等發生炎症,可波及

    梨狀肌,引起無菌性炎症,從而刺激坐骨神經而出現症狀。

    (二)症狀及診斷

    以患側臀部及下肢坐骨神經痛為主,其疼痛症狀常因勞累、感受風寒、或走

    路活動後加重,可出現間歇性跛行,臥床休息後,其症狀減輕。嚴重者,自覺臀

    部有“刀割樣"或“燒灼樣"疼痛,不能入睡,影響日常生活。有的患者會陰部

    覺不適或陰囊睪丸抽痛(1)。

    檢查患者腰部無明顯壓痛和畸形,活動不受限。梨狀肌部有壓痛和放射痛,

    局部能觸及條索狀隆起,有鈍厚感,或者肌腹呈彌漫性腫脹,肌束變硬、豎韌,

    彈性減低,沿坐骨神經可有壓痛,直腿抬高受限,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直腿抬

    高 60°以內可致疼痛加重,超過 60°疼痛反而減輕(2)。

    梨狀肌緊張試驗:

    1.第一種方法:病人仰臥,當直腿抬高試驗受限時,再將下肢作內旋動作,

    若出現坐骨神經痛症狀加重即為陽性(圖 1.3)。

    2.第二種方法:病人俯臥,患肢屈膝,醫生一手按在病人患側臀部,另一手

    握住踝關節向外板,使髖關節產生內旋動作,若出現坐骨神經痛症狀加重,即為

    陽性。

    3.另有一種方法,病人坐位,雙膝合攏後再分開,用力對抗術者雙手向內的

    推擠,若肌力弱,疼痛加重者為陽性(3)。

    圖 1.3 梨狀肌緊張試驗

    (三)類症鑒別

    要與腰椎間盤突出症及臀上皮神經損傷類症鑒別。

    (四)治療

    1.手法治療 急性期手法宜輕柔,恢復期或緩解期手法可稍重,並配合彈撥

    法等。

    2.針灸治療 秩邊透環跳配陽陵泉

    二、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症

    臀上皮神經在髂嵴(圖 2.1)上方骶棘肌外緣處分別穿出腰背筋膜淺層到皮

    下,然後跨髂嵴到臀部皮下及皮膚(圖 2.2),在跨越髂嵴處有骨性纖維管道固

    定,保護神經免遭壓迫。但此管如變形、縮窄,即能壓迫神經或腰部急性扭傷時,

    被牢牢固定的神經受到牽拉,即可引起損傷。

    在急性腰臀部組織損傷中佔 40%~60%(4)。臨床上在髂嵴下方的臀部有時可以

  • 摸到疼痛性“筋結",手法推拿按摩復位後,症狀可緩解。

    圖 2.1 髂嵴 圖 2.2 臀皮神經

    (一)解剖

    臀上皮神經來源於 T11~L 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其中以 T12~L3 為主。神經

    在平 L3 棘突、L4 棘突上緣平面穿出骶棘肌後外緣,與原走行方向成 110∘左右

    角度,在骶棘肌筋膜鞘內向下至髂嵴,在髂嵴上緣與原走行角度成約 90∘(圖

    2.3),向外下後方穿過骶棘肌腱和背闊肌腱之間,在淺筋膜內分支達支配區的皮

    膚(圖 2.4)。

    圖 2.3 在髂嵴上緣轉折 90 度 圖 2.4 臀上皮神經在髂嵴處的解剖

    神經在穿出腰背筋膜後層時,有一定的規律,穿出點以骶棘肌外緣與髂嵴緣

    交會處為中心 2~2.5 厘米範圍內。L3 神經後支從此點穿過佔 90%以上。

    神經損傷最常見的是通過骨纖維管的神經。來源於 L1、L2 的臀上皮神經穿

    出深筋膜即進入皮下;L3 和 L4 穿過髂嵴處的骨纖維管後,多數先在深筋膜的夾

    層中斜經臀肌間溝上部,或平行於臀肌間溝的雙層筋膜中,下行一段距離後再至

    皮下。

    臀上皮神經除自己相互吻合外,還會與股外側皮神經或髂腹下神經的外側皮

    支吻合。臀上皮神經分布在臀上部的皮膚,臨床上有不過膝的下肢牽扯痛可能與

    吻合支有關。

    在髂嵴上,骶棘肌與背闊肌之間,有 3-5mm 寬的間隙,由於肌腱的力學作用,

  • 腱止處髂嵴上緣的軟骨突出,上覆橫行的纖維與髂嵴共同圍成一個由前內上向後

    外下的骨纖維管,上下徑約 1mm 左右。

    骨纖維管非常光滑,磨擦係數極小,臀上皮神經從此管道通過的規律是從上

    而下,即 L1-L4 依次排列,每條神經相隔一層極薄的筋膜(圖 2.5、圖 2.6)。

    圖 2.5 臀上皮神經骨纖維管 圖 2.6 臀上皮神經間隔筋膜

    (二)病因病機

    1.滑車效應 臀上皮神經在跨越髂嵴時,轉折角度大,又被該處的骨纖維管

    固定。因此出現定滑輪的受力效應。無論是屈、伸、旋轉,都在此處受力摩擦。

    急性外傷,該處受損機會多。慢性摩擦,該處增生,骨纖維管狹窄,神經受壓,

    出現慢性無菌性炎症及臨床症狀。臨床上該處受損情況最多,佔 80%以上。

    2.神經異位 神經異位多見於兩種情況,腰背筋膜後層在髂嵴緣附著處易被

    急性撕裂,神經可在這些撕裂處移位而受到卡壓,長時間後,疤痕黏連神經,活

    動時遠端的神經受到牽拉而異位(圖 2.7)。另一種情況是與神經相鄰的脂肪因

    外力作用被擠出脂肪纖維格,或由於老年性退行性皮下脂肪萎縮發生結構的改

    變,使神經被壓迫或牽位,造成脂肪球嵌頓性疼痛或牽拉性疼痛(圖 2.8)。

    3.神經在纖維鞘內撕脫 急性創傷時,臀上皮神經突然被抽動,可以在臀部

    皮下的神經纖維鞘內被撕脫,出現臨床症狀,臀部臀上皮神經分布區廣泛壓痛。

    這種情況在車禍和運動員訓練時多見。

    圖 2.7 筋膜撕裂神經卡壓 圖 2.8 脂肪疝出壓迫臀上皮神經

  • (三)症狀

    1.典型的臨床症狀是臀上皮神經分布區即臀上部疼痛,有時伴有腰部的疼

    痛。可放射至大腿,一般痛不過膝,這可能與臀上皮神經的來源及吻合支有關。

    2.急性損傷有劇烈疼痛,腰腿部活動受限,需雙手扶持它物才能翻身、起坐。

    3.慢性的臀上皮神經損傷疼痛呈持續性,性質有酸脹痛,也有刺痛。

    4.慢性的臀上皮神經損傷常可引起急性發作。發作的誘因往往在一些日常動

    作即可誘發,如曬衣服時用竿將衣服掛到高處、咳嗽、打噴嚏等,有些騎自行車

    時就會發作。

    (四)檢查

    1.直腿抬高試驗陰性,一些急性損傷因疼痛劇烈可出現假陽性反應,但一般

    被動直腿抬高試驗可陰性。腰部活動受限,直腿抬高試驗均在 70 度以上。

    2.屈膝屈髖可牽拉臀上皮神經誘發出疼痛。

    3.壓痛點在後正中外線外側 10 厘米,髂嵴下 2.5 厘米處(2)。如果神經纖維

    鞘撕脫可在臀部臀上皮神經分布區有廣泛的壓痛。

    4.慢性損傷和一些伴肌緊張的情況有時可摸到“條索樣"硬物,按之滾動疼

    痛。

    (五)鑑別診斷

    注意與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梨狀肌綜合症等進行鑑別。

    (六)治療

    1.手法及小針刀治療

    (1)急性損傷的治療 只需手法和髂嵴緣骨纖維骨處局部治療。神經纖維鞘

    內撕脫損傷,可注意制動,臀上部手法推拿,熱敷局部皮膚。骶棘肌反射性痙攣

    可用滾、按、擦手法放鬆。

    (2)髂嵴緣骨纖維管狹窄的治療 可用小針刀圓針刺入到骨纖維管內撬動擴

    大骨纖維管。配合推拿手法治療。

    (3)神經異位的治療 垂直於神經走行方向彈撥,平行神經走行方向滾、揉

    即可復位。配合同方向的斜扳法,也可將神經牽拉回位,有黏連的異位可用小針

    刀斜刃針鬆解。

    2.針灸治療

    (1)第二腰椎夾脊配阿是穴

    (2)阿是穴配陽陵泉

    3.局部中藥熏洗及理療亦有裨益。

    三、股外側皮神經卡壓綜合症

    股外側皮神經自腰大肌外緣穿出後,橫跨髂肌至髂前上棘內側,通過由髂前

    上棘與腹股溝韌帶外端的兩層之間所形成的骨-纖維管內,然後從水平方向急轉

    直下進入大腿(5)(圖 3.1、圖 3.2)。

  • 圖 3.1 股外側皮神經 圖 3.2 股外側皮神經的皮膚支配區

    (一)病因

    股外側皮神經在骨盆內行程長,且骨盆出口及進入股部有角度,加上走行有

    先天變異,這些因素可導致神經受壓。另外,由於損傷、骨盆內外的壓迫等原因,

    該神經在髂前上棘處的骨-纖維管內受到卡壓引起本病。諸如骨盆骨折、佔位性

    病變、外來壓迫物、外傷引起血腫、水腫,及手術造成局部瘢痕粘連,均可引起

    神經病變(6)。腰椎退行性變及內臟下垂等體內刺激亦會引起大腿前外側疼痛和感

    覺異常,燒灼樣疼痛(7)。

    (二)症狀及診斷

    1.表現為大腿前外側感覺異常(圖 3.3),麻、痛、蟻走感、燒灼感,也可

    有感覺敏感。行走及活動時加重,休息可緩解。

    2.股外側皮神經支配區觸、痛、溫度覺可有減弱。

    3.髂前上棘前內側可有壓痛、放射痛。

    4.髖過伸可使疼痛加重,無運動障礙。

    圖 3.3 股外側皮神經感覺異常區 圖 3.4 股外側皮神經測試點

    (三)檢查

    髂前上棘內下方處 Tinel 徵陽性,在髂前上棘內側約1厘米處按壓是否有壓

    痛(圖 3.4),再叩擊如有向大腿前外側放射,可診斷由髂前上棘處骨纖維管嵌

    壓引起的股外側皮神經損傷。

  • (四)治療

    1.手法治療 髂前上棘內側用滾法,一指禪,彈撥等手法。

    2.局部艾條灸揉法 艾條旋轉薰灸,至皮膚稍呈紅暈時,用掌根揉壓患處,

    反覆數遍,每天 1次。

    3.走罐法 應用梅花針加走罐法。

    3.小針刀

    四、腓神經卡壓綜合症

    腓神經卡壓綜合症包括腓總神經卡壓綜合症、腓淺神經皮支卡壓綜合症和踝

    前腓深神經卡壓綜合症(前跗管綜合症)(8)。腓總神經是坐骨神經的一個主要分支

    (圖 4.1),從腓骨小頭後側的深筋膜下,通過腓骨頸後外側的一個骨性筋膜管,

    在管內分為淺支(腓淺神經)、深支(腓深神經)和回返支。淺支到小腿下 1/3

    處穿出深筋膜成為皮支,支配大部足背皮膚感覺。腓深神經下行在踝部伸肌支持

    帶下方經過。

    圖 4.1 腓總神經

    腓神經的感覺分布主要為腳背及小腿的前面與側面(圖 4.2)(9),大致來說,

    足部各周邊神經的感覺支配如下,足部內側係由隱神經支配,足背為腓神經,外

    側為腓腸神經(圖 4.3)(10)。

  • 圖 4.2 腓神經感覺分布 圖 4.3 足踝感覺分布

    (一)腓總神經卡壓綜合症

    腓總神經卡壓症是指膕窩至腓骨頸段腓神經受壓而引起的病變。任何致壓因

    素,使腓總神經受壓時均可引起腓總神經支配區的運動和感覺功能障礙。

    1.病因:

    常見原因有骨折,脛骨外側平台骨折,腓骨頭、頸骨折,石膏、小夾板壓迫,

    佔位性病變或腱鞘囊腫,腓骨頸部軟組織挫傷,膝部外側副韌帶直接撞擊(圖

    4.4),水腫壓迫等(11),長時間盤坐如練氣功盤膝坐位後可出現無痛性垂足,極度

    屈膝位或蹲位時間過長如電焊工人長時間蹲位等,使腓總神經在腓骨頸後外側的

    骨性筋膜管部位受到卡壓而發病。

    2.症狀及診斷:

    (1)足及小腿外側痛與皮膚感覺障礙,行走加快或足內翻時加劇。

    (2)病程長者常伴有踝及足趾背伸力減弱或消失,肌力明顯減弱,肌肉萎縮。

    (3)腓骨頸後外側有明顯壓痛,並向小腿放射,Tinel 徵陽性。

    (4)嚴重者出現足下垂(圖 4.5)及步伐上的障礙。

    圖 4.4 腓骨頸部挫傷 圖 4.5 足下垂

    3.治療

    (1)手法治療 在腓骨長短肌、小腿後外側肌用手法按摩,放鬆肌肉,在

    腓骨頸外側滾法放鬆,對症狀輕的患者有效。在腓骨頭下方、腓骨頸外側上方、

    腓骨上肌止點處,用彈撥手法可取得療效。

    (2)針灸療法(12) 應用電針療法,取患側條口、太衝穴。太衝穴要略向足

  • 大趾側斜刺。刺條口時要求針尖要刺入足拇長肌中。

    (3)小針刀療法 。

    圖 4.6 腓淺神經

    (二)腓淺神經皮支卡壓綜合症

    腓淺神經皮支在小腿外側中下 1/3 出口處穿出深筋膜(圖 4.6)。據研究,

    82%在外踝上 10cm 處穿出深筋膜,其餘在外踝上 11-12.5cm 處穿出。腓淺神經

    支配小腿前外側及大部足背部感覺及足的外翻運動(13)(圖 4.7)。

    圖 4.7 腓淺神經足外翻運動

    1.病因

    常由於足踝部的內翻損傷,及腫物或外來壓力的壓迫等原因而受到卡壓。

    急性的腓淺神經受壓,常與腓骨骨折等因素引起的小腿前外側室壓力增高有

    關。運動員也常見由於肌肉肥大和特殊動作的勞損引起腓淺神經受壓。腓淺神

    經穿出孔處的筋膜有增厚的纖維膜,與神經走向垂直,這種穿出孔的解剖結構

    特點,能够直接引起對神經的卡壓,特別是一些職業性動作可影響到這些纖維。

  • 2.症狀及診斷

    (1)患側足背感覺疼動或感覺異常。

    (2)小腿下 1/3 處明顯壓痛

    (3)足用力內翻時,腓淺神經皮支在近側筋膜開口處受到牽拉,誘發出疼

    痛。

    (4)在筋膜穿出孔處,有時能觸到“空虛"感或“突起"感。

    (5)Tinel 徵在筋膜穿出孔處呈陽性,叩擊時可放射到小腿外側或足背。

    3.治療

    用手法及針灸治療無效後可考慮小針刀治療,用凹刃注射針與神經走向平行

    刺切或推切筋膜,鬆解嵌壓。

    (三)踝前腓深神經卡壓綜合症

    腓深神經行經踝部伸肌支持帶下方(圖 4.8),其深筋膜穿出孔在第一、二

    蹠骨間的中段,大部在距趾蹼緣 4-5cm 穿出,分成二支;趾背外側神經和第二趾

    背內側神經,分布於第一趾蹼相對緣及鄰近的骨膜、趾關節和趾間關節。

    圖 4.8 踝前腓深神經

    1.病因

    常因踝部扭傷,及外來壓迫而造成神經卡壓。

    2.症狀及診斷

    (1)主訴足背疼痛,每於踝關節蹠屈或稍長時間不活動後加劇,行走活動後

    可減輕。

    (2)檢查發現足背及第一、二蹠間背側感覺過敏、遲鈍或消失。

    (3)第一、二趾蹼間骨中部壓痛明顯,Tinel 徵陽性。

    3.治療

    輕症用針灸及手法治療,局部取穴。嚴重者用小針刀鬆解神經出口處的筋

    膜,鬆解嵌壓,術後再配合理療。

  • 五、踝管綜合症

    踝管綜合症是指脛後神經及其分支通過踝關節內側之纖維骨性隧道(踝管)

    時,受到來自管內的或管外的壓力,而產生的症候群。最常見到的症狀為足底夜

    間灼痛,可使病人痛醒,為了緩解疼痛,病人常將患腿置於床邊搖動或施以按摩。

    (一)局部解剖

    踝管是踝關節內側之纖維骨性隧道,長約 2~2.5cm。其頂部由屈肌支持帶

    構成,兩側和底部由距骨和跟骨的內側面構成。踝管內有脛骨後肌、趾長屈肌腱、

    脛後血管、脛後神經以及足拇長屈肌腱,肌腱周圍有腱鞘(圖 5.1,圖 5.2)。在

    神經、血管和肌腱之間,有纖維間隔和少量脂肪、結締組織。脛後動脈通過內踝

    後面,在屈肌支持帶下面發出分支,供應足內側皮膚(14)。

    圖 5.1 踝管解剖圖 圖 5.2 踝管橫切面

    脛後神經通過內踝後面,在屈肌支持帶下面發出跟支,在支持帶下方脛後神

    經分為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圖 5.3),足底內側神經,支配足拇展肌、

    5個趾短屈肌、第 1蚓狀肌和內側三個半腳趾的感覺;足底外側神經則潛入足拇

    展肌深面,通過足拇長屈肌腱旁的纖維弓,然後經過足底面,支配跖方肌、小趾

    外展肌和外側的一個半足趾的感覺(圖 5.4)(15)。從上述局部解剖情況來看,若脛

    後神經、血管在踝管內受壓,可產生三個神經分支支配區的相應症狀。

    圖 5.3 踝管內脛後神經 圖 5.4 脛後神經皮枝分布

  • (二)病因病機

    本病主要好發於年青人,年齡在 15~30 歲之間,男性多見,女性肥胖者亦

    多發,單側多於雙側,多數為從事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者。

    產生本病的主要病因是踝部扭傷、骨折畸形癒合、局部慢性勞損或由於足的

    外翻畸形,致屈肌支持帶緊張性增加,加重了對脛後神經、肌腱的壓迫,造成腱

    鞘水腫、充血,鞘壁增厚,體積增大,以致擠壓管內脛後神經而產生踝管綜合症。

    歸納產生踝管綜合症的原因有三類(16):

    1.踝管腔縮小

    (1)外傷 如脛骨遠端、內踝骨折,骨折塊向後擠壓造成踝管內腔狹窄;踝

    關節周圍扭挫傷、擠壓傷、跟骨骨折及創傷後水腫擠壓踝管使其狹小;各種創傷

    後期纖維化使脛後神經在踝管內與周圍組織粘連,從而產生脛後神經損傷症狀。

    (2)脛後靜脈栓塞性靜脈炎 脛後靜脈瘀血,擠壓踝管使其狹小。

    (3)先後天的足外翻畸形 扁平足患者,使屈肌支持帶及足外展拇肌起點張

    力增大,擠壓跖骨;先天性解剖變異,如增生或肥大的副外展拇肌。

    2.踝管內組織堆積過多

    常見的有:(1)脛後肌、屈拇、屈趾肌腱的腱鞘炎,腱鞘囊腫。(2)類風濕性

    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的局部骨與軟組織的侵襲,骨膜組織腫脹與炎症。(3)脛

    後神經及其分枝的神經鞘膜病。(4)體重增加造成的踝管內脂肪組織推積過多。

    (5)某些藥物引起踝管內組織增生。

    3.脛後神經出踝管後分出足底內側神經與足底外側神經,這一對神經在外展

    拇肌筋膜纖維弓神經進入處受到擠壓,也可出現踝管內神經受壓的症狀,足外翻

    時神經症狀加重。

    因各種原因造成脛後神經受壓後,最敏感的是脛後神經鞘膜上的小動靜脈,

    因受壓造成循環障礙,血流減少,神經缺氧,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通透性增加,蛋

    白滲出,因體液張力原因而產水腫,進一步增加踝管內壓力,造成脛後神經鞘膜

    動靜脈受壓嚴重,更加損脛後神經,造成惡性循環。脛後神經對缺血十分敏感,

    因而受壓後應及時減壓,因神經的連續性仍保持完整,軸束無變性,及時減壓後

    神經的病損仍可逆,如治療不及時,發生軸束中等程度的損傷,會發展成為神經

    變性。

    (三)症狀

    輕者常在行走、久立或勞累後,內踝下方有不舒服的感覺,燒灼或針刺樣疼

    痛,休息後一般症狀較輕,但疼痛依然存在,局部有壓痛。較重者足跗部和跟骨

    內側出現感覺異常或麻木,踝管部有梭形腫塊,叩壓可引起明顯疼痛,並可向足

    底放射,足趾皮膚可有發亮、汗毛脫落、少汗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徵象,甚或有

    足部內在肌萎縮現象。

    (三)檢查

    1.神經幹叩擊試驗 叩擊或重壓內踝後面脛後神經出現疼痛及麻木感覺即

  • 為陽性。踝關節蹠屈或背伸,甚至患肢抬高或下垂時均可使症狀出現或加重。

    2.止血帶試驗 在小腿雙側扎止血帶,充氣後使壓力維持在收縮壓以下,阻

    滯靜脈回流,而動脈保持通暢。患肢足底如出現疼痛與麻木感覺為陽性。

    3.X光片檢查 晚期X光片可在距骨內側顯示有明顯的骨刺形成。

    (四)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坐骨神經痛、周圍血管病、跖間神經纖維瘤、跖底胼胝、急性縱弓

    扭傷或足底筋膜炎及局部風濕樣病損相鑑別。

    (五)治療

    1.手法治療

    (1)早期可在內踝後作推揉摩擦,起到活血、通絡、止痛作用。

    (2)點穴:伏兔、鶴頂、內外膝眼、足三里、委中、承山、三陰交、環跳、

    崑崙、太谿、內庭等。

    (3)用捋順法,患者側臥床上,患側在下,助手握住小腿遠端固定,術者一

    手握住足前部,另一手握住足跟部,拔伸牽引踝關節,搖晃,使踝背伸外翻,兩

    拇指在足背伸時自踝管遠端向近端推移數次。

    (4)改良推法(17) 先用揉捏法放鬆小腿肌肉,並刺激承山、委中2穴,再以

    拇指沾少許推拿油揉推踝關節及足跟部,以內側為主,力量由輕到重,然後重力

    彈撥跟腱及內踝處,並沿跟腱兩側以拇指推、擦內踝處至灼熱為止。最後牽拉踝

    關節及5趾即可。

    2.藥物治療

    (1) 內服藥 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消腫止痛,方選舒筋活血湯、大活絡丸。

    (2) 外用藥 外敷可用活血消腫藥物如消腫化瘀散、金黃膏、五虎丹等。另

    用骨傷洗藥每日 2次熏洗患部。

    3.針灸療法

    穴取神門、三陰交、阿是,針刺患側。並於阿是穴行溫針法,神門穴留針並

    同時運動患側拇指,行蹬地運動 5-15 分鐘。

    4.其他療法 此外,還可選用小針刀療法、理療、電療、肢體抬高等方法治

    療。

    六、足底總趾神經卡壓綜合症

    本病為足底總趾神經在相鄰兩個蹠骨頭、蹠間深韌帶與蹠腱膜之間受到卡壓

    所致(圖 6.1)。病因常為長久站立、步行,累積形成的慢性損傷。主訴蹠骨頭

    下方有陣發性灼痛,多累及第三、四趾,行走和站立可加重疼痛,休息和脫鞋後

    減輕。

    症狀及診斷

    1.患者多為女性。

    2.患側蹠骨下方有陣發性灼痛或劇痛,行走時加劇,休息後緩解。

    3.檢查患部的兩蹠骨之間有明顯壓痛,可觸及腫塊,且兩相鄰足蹠的相對面

    出現感覺障礙,及皮膚乾燥無汗。

  • 治療

    1.採用局部制動,減輕卡壓病變的炎性反應,緩解症狀。但本病為緩慢進行

    性疾病,很少自愈。

    2.改穿寬頭平底軟鞋,矯正足的平坦橫弓,有蹠關節炎者應進行合理治療。

    3.手法治療 用滾法、按揉及彈撥手法,患部做縱向擠壓按揉,逆向彈撥。

    應注意避免手法粗暴,以免損傷神經。

    4.切斷趾間深韌帶亦可獲得療效。

    圖 6.1 足底總趾神經

    參考資料

    1.張安楨 武春發 中醫骨傷科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4.2:505

    2.韋貴康 中醫筋傷學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6:196

    3.黃樞 中國針法微型外科學 科學出版社 1998.12:139

    4.黃樞 中國針法微型外科學 科學出版社 1998.12:108

    5.孟憲藎等 新編骨科診療手冊 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1:459

    6.馮傳漢等 現代骨科診療手冊 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7.10:478

    7.黃樞 中國針法微型外科學 科學出版社 1998.12:114

    8.孟憲藎等 新編骨科診療手冊 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1:463

    9.劉華昌 臨床骨科檢查 合記圖書出版社 1986.5:99-100

    10.楊榮森 臨床骨科撿查指引 合記圖書出版社 1989.10:250

    11.馮傳漢等 現代骨科診療手冊 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7.10:477

    12.陳德成 王慶文 中國針灸對穴療法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5:181

    13.張北葉 骨科神經學 合記圖書出版社 1993.9:58

    14.韋貴康 中醫筋傷學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6:135

    15.楊毓華 王友和 中西醫臨床骨傷科學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998.1:503

    16.施杞 王和鳴 骨傷科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11;1084

    17.王大軍等 骨傷科疾病外治法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北京 1998.1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