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编辑:崔斌斌 电话:010-82296572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教师成长 2020年11月4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9 周刊 本文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这是他为《别去读诗》这本 书写的序言节选。如何读诗?这在历来是一个难解的话 题。本文回到诗歌的本源,破了某些对诗歌的偏见,告诉 读者,诗歌是和自我关联的,也是多元丰富的。也许我们 需要的不是去了解诗歌的高深含义、术语渊源,最重要的 可能只是去阅读。 (杨赢) 读诗 每周推荐 | 〔美〕斯蒂芬妮·伯特 《郭初阳的语文课》是11本小册子的套装 合集,收有郭初阳老师的10节语文公开课实 录,另有一本课例评述集。从郭初阳2004年 就很有影响力的课例《愚公移山》,到 2014 年 的公开课《牧人的故事》,教学文本丰富多变: 文言文、小说、童话、科幻、电影……这套书跨 越10年,力图呈现作者不同时段的教学理念 和实践。 相较普通中小学语文教师,郭初阳的课 堂教学自有鲜明特色。仅就这套书,10节语 文课,有教材课文,有教师自选的经典名篇, 《牧 人 的 故 事》的 文 本 甚 至 是 教 师 自 主 编 写。这样的选择,扩大了文本供给,丰富了 教学选择。 不少语文教师,以“语文味”为概念力图 确立语文教学的专业性。他们强调语文不是 历史,不是政治,最后演变成语文课应该教这 个、不应该教那个。语文教学确有专业性,字 词读音,句式修辞,辞章润色,人性分析…… 但任何教学内容都有价值取向,无视学生需 要什么、困惑什么,反倒觉得学生应该学什 么,不要学习什么,这实在不应该。 与之不同,郭初阳的教学内容不仅呈现 字词读音、句子理解、人性分析,也有以课例 《愚公移山》比较中西文化,在“如何给《南方 周末》投稿”中渗透公民视角的评论与写 作。《苏格拉底的申辩》文本教学,郭初阳传 递哲学史与哲学常识,而《哈里森·伯杰隆》 的科幻小说教学又蕴含对自由的理解……约 定俗成之外,郭初阳的课极大拓展了语文教 学边界,使其有更多可能性。对学生而言, 这些课例的丰富内涵满足了他们生命成长 的不同需求。 就具体教学实践而言,郭初阳早期的课 堂教学引入大量关联文本,以互文和对比建 立联系,呈现非比寻常的广度与深度。课例 《愚公移山》《项链》《父母的心》是其典型。这 些课例大气磅礴,发人深思,但如课例评述集 里所述,郭初阳早年更多关注自己的教学预 设,有意无意忽视了学生的困惑和体验。年 轻的郭初阳课上也未能免俗,喜炫技和讲道, 只因姿态和博学,让人心生喜欢。 随着年岁渐长,郭初阳的语文课不再是 姿态上的对话,他更为注重学生的体验和需 求。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 学习形式。这样的课有更多不确定性,却也 更为迷人,因为不同个体的独立思考、相互对 话、自我反省有真正实现的可能。郭初阳没 有收入此套丛书的课例,有的甚至完全以学 生的认知和需求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这些变 化,是更为深刻地理解权利与自由之结果,只 有这样,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郭初阳博览群书,视野开阔,有良好的学 术训练,又有勇气传播常识。他心怀理想,又 脚踏实地,身为普通教书匠,依然打磨教学技 艺,个中甘苦,外人又能知晓多少? 不少学者和媒体人赞叹郭初阳的课是 “最好的”语文课,甚至有人认为听了他的 课,就不用听别的语文老师上课,我明确表 示反对。 我赞叹郭初阳的课,但我认为他的语文 课还能有更多可能性:学生输出教学内容的 课堂实践的完善,考场作文和日常读写的融 合,游戏化教学的探索……没有完美的人,何 来完美的课?与其赞美郭初阳的课最好,不 如相信他的语文课有更多可能性。 以郭初阳的课来看,未来应该打破中小 学教师整体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方式雷同的 状况,出现更多有价值、有思考的课,涌现更 多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学校,满足不同学生 的成长需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的 发展,这样未来不仅会有郭初阳,还会有“王 初阳”“李初阳”……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八中学) 进一步,再进一步 殷国雄 也许诗歌会向我们展示神圣、庄严、古怪与 未知。也许这是一门难度很大的艺术,而诗人 值得因其纯正的技术得到赞许,就像特技飞行 员在半空中完成了翻转一样。也许诗歌会让我 们感到内心温暖,或者维持我们生活的幻象;也 许它会引发革命,或(引用W.H.奥登的话来说 就是)“祛魅与解毒”。也许我们需要在学校里 学习诗歌—毕竟,诗歌是门古老而复杂的艺 术,有专门的研究学者。也许只有在学校外,我 们才能了解诗歌的真相,因为它是直觉和本能 的产物,正如拉丁文谚语所说, “诗人是天生的, 不是后天造就的”。也许诗歌只是一个大多数 人都无法理解的谜团。也许几首诗会变成你手 中的钥匙,通过阅读,你会了解诗歌的一切。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们知道如何读诗,或者 诗到底是什么、诗有什么好处或你为什么要读 诗,通常来说,他们已经错了。“poetry”这个词 有许多相互重叠的意思,大部分指诗歌作品。 作品很多,写作方式很多,读诗的理由也很多, 如果你想找到、喜欢、热爱并且写出更多的诗, 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它们区分开。人们读诗的 理由各式各样,你的理由,可能你的叔叔、你最 好的朋友、你的女儿或你的导师并不认同。 我之所以提笔写这本书,是因为有些书、 有些教师会告诉读者和学生—诗歌是某种 单一的事物,而这种做法让我感到沮丧。有时 读者和学生会尝试着喜欢上诗歌,而他们有时 也会因为某位代表诗人(如罗伯特·弗罗斯 特)、某个阅读理由或某种诗歌风格(现代自由 诗),觉得诗歌这种东西不对他们的胃口。这 就像草草听过贝多芬或肯德里克·拉马尔,然 后就得出自己不喜欢音乐的结论,其实世界上 有多种音乐类型、多种欣赏音乐的方式,如果 你寻找倾听、问对了人,没准儿就会找到适合 自己的。 不要把诗歌理解为某种单一的事物,而要 将其视为一套用词语创造事物的工具,正如音 乐是用声音创造事物的工具(节拍、韵律、和 声、结构形式、乐器)一样,要尝试去读各种类 型的诗,寻找不同的读诗理由,通过不同的诗 歌获取不同的体会方式。如此说来,如果没有 更好的比喻的话,诗歌就像纽约的地铁(尽管 修缮得稍微好了点)。系统始终运转,它可以 带你到达纽约的任何一个地方,但不是每趟列 车每时每刻都在运行,每趟列车都有自己特定 的目的地。同样,诗行可以带你到达许多情感 地带,到达历史上的许多地方和当今世界的许 多地方,但是每一行诗只会去某些特定的地 方,而你想搭乘什么线路,取决于你想去哪儿。 “诗”(poem)源自一个古希腊动词,意为“创 造”(tomake);中世纪苏格兰人称诗人为“mak- ers”,即用文字进行创造的人。他们没有共同的 目标,只有共同的语言技巧。如果你想知道“诗 歌”的定义,不妨了解一下这些技巧:声音模式、 隐喻、语言中的其他象征手法,以及一些无法直 接阐述出来的语言发生作用的方法。诗歌和诗 人以语言为工具,完成各样的创作,就像吉他手 用吉他演奏乐曲,或者歌手用声音歌唱一样。 一般来说,人们在谈论“诗歌”这一话题时 往往十分严肃,他们或许和我品位相投,但对 待这门艺术的态度不同,因此用一部卡通片来 进行类比或许有所帮助。如果你(或你家里的 什么人)玩《宝可梦》游戏或者看同名动画片, 你会发现里面有许许多多会变身的卡通小怪 物,每个小怪物都有不同的技能。尽管身处同 一个宇宙、遵循同样的定律,但实际上,诗歌和 诗人们在诗歌技巧及目的上有所不同,这有点 接近宝可梦之间的差异:你可以让卡咪龟灭 火,可是,如果你想要点火的话,小火龙会是更 好的选择。同样,相较于那些令我们不安且自 我质疑的“点火”诗歌,那些能使我们平静下 来、抛开日常生活、重新确认自己的“灭火”诗 歌一样重要,因为身处一个可怖的世界,我们 常常需要能让自己镇定下来的慰藉。 也就是说,同一首诗的不同部分—以及 不同的诗—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将你带到不 同的地方,诗歌—不是“诗”,而是一首首的 诗歌—能够支持民权运动,抚慰垂死之人, 庆祝新生,带你进入无法想象的角色和环境, 促使你辞职、找到新工作或根本不工作,给你 带来如填字游戏、缝纫、看篮球比赛、打篮球或 完成数学推理题一般的愉悦,还有(也许最重 要的是),它能让你感觉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 很少有诗歌能够同时达到上述所有目 的。为了实现你想要的目的,找到你喜欢的 诗,你要接受这一点: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 诗人、作曲家托马斯·坎皮恩所言,“不要事事 求全”。一首诗从某一角度对某一位读者来说 伟大,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令人恐惧、望而 却步。 在被作品打动之前,我们也并不需要描述 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不需要提前知道那些 专业术语,事实上,我们聆听或阅读一位优秀 诗人作品的经历,就是我们想要(如果我们想 的话)明白那些术语的原因。你可以为了得到 智识而读诗,可以为了获得惊奇感而读诗,也 可以为了感受而读诗,抑或仅仅为了繁复而奇 特的语言,全然不知诗学技艺的历史而读诗。 我把这本书叫作“别去读诗”,因为你如果 正在为读、写和捍卫一种叫作“诗”的东西而寻 找理由,那么你可能已经做错了。确实存在一 种叫作“诗”的东西,存在一种遣词造句的历 史,它不受词语含义的限制,且(与其他形式相 比)常出现押韵的句子。同样,有一种叫作音 乐的东西,那些曲调和节奏被人有意按照模式 制作出来,但与其说我们在听“音乐”,不如说 在听贝多芬、碧昂丝,与其说我们在学烹饪,不 如说我们在学做意大利面、煎蛋饼、韩式石锅 拌饭或越南河粉。我们不做“运动”,而是打篮 球或滑冰。我在读(或学、写、教)的不是诗,而 是那些从事诗歌创作的诗人的作品。这些诗 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及不同的目的,也给了我们 各种各样阅读它们的理由。 (选自斯蒂芬妮·伯特《别去读诗》,袁永苹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版) 慢煮品浓香 张敏华 成长,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只要愿意,每个 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可以享受成长的愉悦。 我外出教学交流,即便是同一个主题的讲 座,上同一篇课文,每次展示之前必须花时间 再改进。假如没有新的突破,我宁可不上。原 地踏步的事情最乏味,宁可不做。 如何才能真正成长呢? 第一,要心怀梦想。 30岁左右,我对学校的一位特级教师敬佩 不已,心里不止一次想: “如果这辈子我能成为像 他这样的老师,此生足矣。”如今,教龄已过 30 年,我终于可以自豪地对自己说,梦想可以变为 现实,而且还可以更好! 梦想可以让我们充满希望,让我们保持充 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便只有三尺讲台,有 了梦想,也可以筑成心中的长城。 第二,要拥有“三心”。 一是爱心。只有心中有爱,才会保持热情 投入,才会在困境中仍然坚持寻求突破。 我所带的工作室成员到省城听课学习,晚上 总是要聚集在一起讨论白天的课……我经常被 他们感动,他们因热爱而让内心变得纯粹宁静。 二是敬畏之心。对教育,要保持敬畏之 心。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自以为是,陶醉在 自己的一点小成功里。 有人说“成功只有一天”。我一开始很疑惑, 再看解释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是:只允许自己在 成功时兴奋一天,第二天一切归零,重新开始。 有时听到有人说“我的教育思想……”“某 某语文流派……”我都会觉得有些恐惧。“教育 思想”“教学流派”,多崇高的字眼,需要我们保 持敬畏,需要深厚的积淀,不可轻易亵渎。 三是感恩之心。一位年轻教师上了一堂 很成功的课,我表扬了她。她说,这是另一位 老师指导的功劳。我听后对她说:“你懂得感 恩,还会进步的。” 第三,要拥有一个正能量的朋友圈。 记得我第一次参评名师,因为某些因素没 有评上。有点沮丧的时候,一位朋友对我说: “没评上,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足够优秀。” 听了他的话,我瞬间释怀了。如果他换一 种说法:“是哦,怎么那么不公平?”我是不是更 加郁闷了? 没有足够优秀,那就继续努力吧!这句话, 我后来也送给了一位曾经在评比中失利的徒弟。 拥有正能量的朋友,才会有人提醒、指正 你未觉察的“过”,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第四,要乐于助人。 “有需求就会有进步”,这是我经常挂在嘴 边的话。许多时候我的“忙”,是因为有人请求 帮助,为别人修改文章,为别人备课……这样的 忙,看似为他人做嫁衣,但也不尽然。因为“授 人玫瑰,手留余香”。你在帮助别人备课的时 候,其实自己也在成长。 第五,要给自己积淀的时间。 28 岁那年我就曾经被推荐参评特级教师, 当时有位评委说了一句话: “这个年纪就评上,以 后怎么办?”我至今都很感谢这位老师。从 28 岁 到40岁评上特级,这12年的积淀比什么都可贵。 老师们,不要急,慢慢来。人生如同煮一 壶茶,慢慢煮,才能体会到浓香。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教研室) 那个“隐秘的角落” 卜红艳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孩子的世界是美好 的,但电视剧《隐秘的角落》震惊了我,让我重 新审视学生的心理状况。班级里的那位“双 面娇娃” —小涵(化名),着实让我感受到来 自隐秘的角落里的那份震惊。 在父母眼里,她是这样的孝顺的小太阳:周末,她妈妈发来信息, 与我分享孩子为他们做手抓饼的激动和 喜悦。 骄傲的名片:家人的朋友圈,要么晒出她 获奖的图片,要么晒出她自觉练习书法的照 片,要么晒出她做家务的照片…… 在老师眼中,她是这样的学习小能手:一年级时就能完整快速阅 读《安徒生童话》;课堂上,回答问题最积 极,每次考试都是前三甲;书法比赛作品最 漂亮…… 优秀小老师:英语课上,她是辅导小徒弟 最多的小老师,教同学拼单词,抽背课文。 亮眼的舞台星:班会主持、“遂外之声”、 红歌赛的朗诵总少不了她的身影。 如此优秀的学生,在同学面前却展现出 了另一面。她掌握“大权”,大家畏惧她,于是 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她的狂欢要人陪:她入睡困难,为了排解 难熬的时间,她命令寝室所有人陪她聊天、狂 欢,如果有谁告密,就用自己班长的权力扣除 她们的“智慧币”。 她的弃食要人吃:餐盘里的菜比较多,或 者有她不喜欢吃的菜,就命令旁边的同学 吃掉。 她的事情要人做:她总让人帮着拿洗漱 的杯子、拖地、倒洗脚水…… 同学对她敢怒不敢言,甚至不敢告诉老 师。因为她用“优秀”的表现蒙蔽了老师的 双眼。 墨菲定律说,如果事情有变化的可能, 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这一 天真的来了。一个家长打来电话投诉她,说 她的“武力”让自己的孩子不敢上学;也有个 别孩子开始反抗,偷偷到我面前控诉她的 “恶行”。 对于这样的“双面娇娃”,我该如何让她 认清自己,不再骄横傲视呢?我开始对她实 施无痕教育: 首先是减少展示机会—不过分重用。 为了打消她的过度骄傲,我告诉其他老师不 要过分“重用”她,适当“冷落”她。 其次是引起家长重视—直击重点。有 一次,我给她多发了一份奖品,是一本童话故 事书,里面记载的是如何与同学交往、友好相 处的故事。随后,我与家长单独交流此前种 种做法的目的,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并提醒他 们正确引导孩子。 再次是进行“罢免” —彻底解放。因为 再次“压榨”同学,我把她叫到办公室,直言不 讳地指出她的不足,罢免了她的职务,并跟她 解释这么做的原因。 此外还变换说法—保留尊严。利用小 组总结的时间,我让她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 反思,并且把我的罢免说成是“引咎辞职”,保 留她的尊严。 除了这些,我还进行了许多教育,我知道 这个过程让她有些痛苦,但这是成长的代 价。很快这些措施有了效果,曾经疏远她的 同学开始接纳她,那个因她不敢上学的孩子 与她又成了好朋友。 作为教师,既要看到孩子的美好,又要体 察到孩子内心“隐秘的角落”,理解他们,呵护 他们,带领他们朝向阳光。每个人最初的恶, 都始于微小的念头,紧随这点微小念头而来 的是暴风雨般的失控,希望我能让小涵有一 个再次美好的出发。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遂宁市遂州外国语小学校) 我们的体育老师雷老师,羽毛球打得很棒,每次羽毛球课,他总 是手把手教我们每个动作,直到我们学会。我们都很喜欢他,亲切地 叫他“大雷”。 湖北省远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黄涛 指导教师 钟鸣 且行且思 师生之间 童心绘师 悦读·话题

也许诗歌会向我们展示神圣、庄严、古怪与 歌”的定义,不妨了解 …€¦ · 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编辑:崔斌斌 电话:010-82296572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也许诗歌会向我们展示神圣、庄严、古怪与 歌”的定义,不妨了解 …€¦ · 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编辑:崔斌斌 电话:010-82296572

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编辑:崔斌斌 电话:010-82296572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教师成长2020年11月4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9版周刊

随看随想

本文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这是他为《别去读诗》这本书写的序言节选。如何读诗?这在历来是一个难解的话题。本文回到诗歌的本源,破了某些对诗歌的偏见,告诉读者,诗歌是和自我关联的,也是多元丰富的。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去了解诗歌的高深含义、术语渊源,最重要的可能只是去阅读。 (杨赢)

读 诗每周推荐 | 〔美〕斯蒂芬妮·伯特

《郭初阳的语文课》是11本小册子的套装

合集,收有郭初阳老师的 10 节语文公开课实

录,另有一本课例评述集。从郭初阳 2004 年

就很有影响力的课例《愚公移山》,到 2014 年

的公开课《牧人的故事》,教学文本丰富多变:

文言文、小说、童话、科幻、电影……这套书跨

越 10 年,力图呈现作者不同时段的教学理念

和实践。

相较普通中小学语文教师,郭初阳的课

堂教学自有鲜明特色。仅就这套书,10 节语

文课,有教材课文,有教师自选的经典名篇,

《牧人的故事》的文本甚至是教师自主编

写。这样的选择,扩大了文本供给,丰富了

教学选择。

不少语文教师,以“语文味”为概念力图

确立语文教学的专业性。他们强调语文不是

历史,不是政治,最后演变成语文课应该教这

个、不应该教那个。语文教学确有专业性,字

词读音,句式修辞,辞章润色,人性分析……

但任何教学内容都有价值取向,无视学生需

要什么、困惑什么,反倒觉得学生应该学什

么,不要学习什么,这实在不应该。

与之不同,郭初阳的教学内容不仅呈现

字词读音、句子理解、人性分析,也有以课例

《愚公移山》比较中西文化,在“如何给《南方

周末》投稿”中渗透公民视角的评论与写

作。《苏格拉底的申辩》文本教学,郭初阳传

递哲学史与哲学常识,而《哈里森·伯杰隆》

的科幻小说教学又蕴含对自由的理解……约

定俗成之外,郭初阳的课极大拓展了语文教

学边界,使其有更多可能性。对学生而言,

这些课例的丰富内涵满足了他们生命成长

的不同需求。

就具体教学实践而言,郭初阳早期的课

堂教学引入大量关联文本,以互文和对比建

立联系,呈现非比寻常的广度与深度。课例

《愚公移山》《项链》《父母的心》是其典型。这

些课例大气磅礴,发人深思,但如课例评述集

里所述,郭初阳早年更多关注自己的教学预

设,有意无意忽视了学生的困惑和体验。年

轻的郭初阳课上也未能免俗,喜炫技和讲道,

只因姿态和博学,让人心生喜欢。

随着年岁渐长,郭初阳的语文课不再是

姿态上的对话,他更为注重学生的体验和需

求。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

学习形式。这样的课有更多不确定性,却也

更为迷人,因为不同个体的独立思考、相互对

话、自我反省有真正实现的可能。郭初阳没

有收入此套丛书的课例,有的甚至完全以学

生的认知和需求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这些变

化,是更为深刻地理解权利与自由之结果,只

有这样,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郭初阳博览群书,视野开阔,有良好的学

术训练,又有勇气传播常识。他心怀理想,又

脚踏实地,身为普通教书匠,依然打磨教学技

艺,个中甘苦,外人又能知晓多少?

不少学者和媒体人赞叹郭初阳的课是

“最好的”语文课,甚至有人认为听了他的

课,就不用听别的语文老师上课,我明确表

示反对。

我赞叹郭初阳的课,但我认为他的语文

课还能有更多可能性:学生输出教学内容的

课堂实践的完善,考场作文和日常读写的融

合,游戏化教学的探索……没有完美的人,何

来完美的课?与其赞美郭初阳的课最好,不

如相信他的语文课有更多可能性。

以郭初阳的课来看,未来应该打破中小

学教师整体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方式雷同的

状况,出现更多有价值、有思考的课,涌现更

多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学校,满足不同学生

的成长需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的

发展,这样未来不仅会有郭初阳,还会有“王

初阳”“李初阳”……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八中学)

进一步,再进一步□殷国雄

也许诗歌会向我们展示神圣、庄严、古怪与

未知。也许这是一门难度很大的艺术,而诗人

值得因其纯正的技术得到赞许,就像特技飞行

员在半空中完成了翻转一样。也许诗歌会让我

们感到内心温暖,或者维持我们生活的幻象;也

许它会引发革命,或(引用W.H.奥登的话来说

就是)“祛魅与解毒”。也许我们需要在学校里

学习诗歌——毕竟,诗歌是门古老而复杂的艺

术,有专门的研究学者。也许只有在学校外,我

们才能了解诗歌的真相,因为它是直觉和本能

的产物,正如拉丁文谚语所说,“诗人是天生的,

不是后天造就的”。也许诗歌只是一个大多数

人都无法理解的谜团。也许几首诗会变成你手

中的钥匙,通过阅读,你会了解诗歌的一切。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们知道如何读诗,或者

诗到底是什么、诗有什么好处或你为什么要读

诗,通常来说,他们已经错了。“poetry”这个词

有许多相互重叠的意思,大部分指诗歌作品。

作品很多,写作方式很多,读诗的理由也很多,

如果你想找到、喜欢、热爱并且写出更多的诗,

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它们区分开。人们读诗的

理由各式各样,你的理由,可能你的叔叔、你最

好的朋友、你的女儿或你的导师并不认同。

我之所以提笔写这本书,是因为有些书、

有些教师会告诉读者和学生——诗歌是某种

单一的事物,而这种做法让我感到沮丧。有时

读者和学生会尝试着喜欢上诗歌,而他们有时

也会因为某位代表诗人(如罗伯特·弗罗斯

特)、某个阅读理由或某种诗歌风格(现代自由

诗),觉得诗歌这种东西不对他们的胃口。这

就像草草听过贝多芬或肯德里克·拉马尔,然

后就得出自己不喜欢音乐的结论,其实世界上

有多种音乐类型、多种欣赏音乐的方式,如果

你寻找倾听、问对了人,没准儿就会找到适合

自己的。

不要把诗歌理解为某种单一的事物,而要

将其视为一套用词语创造事物的工具,正如音

乐是用声音创造事物的工具(节拍、韵律、和

声、结构形式、乐器)一样,要尝试去读各种类

型的诗,寻找不同的读诗理由,通过不同的诗

歌获取不同的体会方式。如此说来,如果没有

更好的比喻的话,诗歌就像纽约的地铁(尽管

修缮得稍微好了点)。系统始终运转,它可以

带你到达纽约的任何一个地方,但不是每趟列

车每时每刻都在运行,每趟列车都有自己特定

的目的地。同样,诗行可以带你到达许多情感

地带,到达历史上的许多地方和当今世界的许

多地方,但是每一行诗只会去某些特定的地

方,而你想搭乘什么线路,取决于你想去哪儿。

“诗”(poem)源自一个古希腊动词,意为“创

造”(to make);中世纪苏格兰人称诗人为“mak-

ers”,即用文字进行创造的人。他们没有共同的

目标,只有共同的语言技巧。如果你想知道“诗

歌”的定义,不妨了解一下这些技巧:声音模式、

隐喻、语言中的其他象征手法,以及一些无法直

接阐述出来的语言发生作用的方法。诗歌和诗

人以语言为工具,完成各样的创作,就像吉他手

用吉他演奏乐曲,或者歌手用声音歌唱一样。

一般来说,人们在谈论“诗歌”这一话题时

往往十分严肃,他们或许和我品位相投,但对

待这门艺术的态度不同,因此用一部卡通片来

进行类比或许有所帮助。如果你(或你家里的

什么人)玩《宝可梦》游戏或者看同名动画片,

你会发现里面有许许多多会变身的卡通小怪

物,每个小怪物都有不同的技能。尽管身处同

一个宇宙、遵循同样的定律,但实际上,诗歌和

诗人们在诗歌技巧及目的上有所不同,这有点

接近宝可梦之间的差异:你可以让卡咪龟灭

火,可是,如果你想要点火的话,小火龙会是更

好的选择。同样,相较于那些令我们不安且自

我质疑的“点火”诗歌,那些能使我们平静下

来、抛开日常生活、重新确认自己的“灭火”诗

歌一样重要,因为身处一个可怖的世界,我们

常常需要能让自己镇定下来的慰藉。

也就是说,同一首诗的不同部分——以及

不同的诗——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将你带到不

同的地方,诗歌——不是“诗”,而是一首首的

诗歌——能够支持民权运动,抚慰垂死之人,

庆祝新生,带你进入无法想象的角色和环境,

促使你辞职、找到新工作或根本不工作,给你

带来如填字游戏、缝纫、看篮球比赛、打篮球或

完成数学推理题一般的愉悦,还有(也许最重

要的是),它能让你感觉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

很少有诗歌能够同时达到上述所有目

的。为了实现你想要的目的,找到你喜欢的

诗,你要接受这一点: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

诗人、作曲家托马斯·坎皮恩所言,“不要事事

求全”。一首诗从某一角度对某一位读者来说

伟大,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令人恐惧、望而

却步。

在被作品打动之前,我们也并不需要描述

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不需要提前知道那些

专业术语,事实上,我们聆听或阅读一位优秀

诗人作品的经历,就是我们想要(如果我们想

的话)明白那些术语的原因。你可以为了得到

智识而读诗,可以为了获得惊奇感而读诗,也

可以为了感受而读诗,抑或仅仅为了繁复而奇

特的语言,全然不知诗学技艺的历史而读诗。

我把这本书叫作“别去读诗”,因为你如果

正在为读、写和捍卫一种叫作“诗”的东西而寻

找理由,那么你可能已经做错了。确实存在一

种叫作“诗”的东西,存在一种遣词造句的历

史,它不受词语含义的限制,且(与其他形式相

比)常出现押韵的句子。同样,有一种叫作音

乐的东西,那些曲调和节奏被人有意按照模式

制作出来,但与其说我们在听“音乐”,不如说

在听贝多芬、碧昂丝,与其说我们在学烹饪,不

如说我们在学做意大利面、煎蛋饼、韩式石锅

拌饭或越南河粉。我们不做“运动”,而是打篮

球或滑冰。我在读(或学、写、教)的不是诗,而

是那些从事诗歌创作的诗人的作品。这些诗

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及不同的目的,也给了我们

各种各样阅读它们的理由。

(选自斯蒂芬妮·伯特《别去读诗》,袁永苹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版)

慢煮品浓香□张敏华

成长,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只要愿意,每个

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可以享受成长的愉悦。

我外出教学交流,即便是同一个主题的讲

座,上同一篇课文,每次展示之前必须花时间

再改进。假如没有新的突破,我宁可不上。原

地踏步的事情最乏味,宁可不做。

如何才能真正成长呢?

第一,要心怀梦想。

30岁左右,我对学校的一位特级教师敬佩

不已,心里不止一次想:“如果这辈子我能成为像

他这样的老师,此生足矣。”如今,教龄已过 30

年,我终于可以自豪地对自己说,梦想可以变为

现实,而且还可以更好!

梦想可以让我们充满希望,让我们保持充

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便只有三尺讲台,有

了梦想,也可以筑成心中的长城。

第二,要拥有“三心”。

一是爱心。只有心中有爱,才会保持热情

投入,才会在困境中仍然坚持寻求突破。

我所带的工作室成员到省城听课学习,晚上

总是要聚集在一起讨论白天的课……我经常被

他们感动,他们因热爱而让内心变得纯粹宁静。

二是敬畏之心。对教育,要保持敬畏之

心。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自以为是,陶醉在

自己的一点小成功里。

有人说“成功只有一天”。我一开始很疑惑,

再看解释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是:只允许自己在

成功时兴奋一天,第二天一切归零,重新开始。

有时听到有人说“我的教育思想……”“某

某语文流派……”我都会觉得有些恐惧。“教育

思想”“教学流派”,多崇高的字眼,需要我们保

持敬畏,需要深厚的积淀,不可轻易亵渎。

三是感恩之心。一位年轻教师上了一堂

很成功的课,我表扬了她。她说,这是另一位

老师指导的功劳。我听后对她说:“你懂得感

恩,还会进步的。”

第三,要拥有一个正能量的朋友圈。

记得我第一次参评名师,因为某些因素没

有评上。有点沮丧的时候,一位朋友对我说:

“没评上,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足够优秀。”

听了他的话,我瞬间释怀了。如果他换一

种说法:“是哦,怎么那么不公平?”我是不是更

加郁闷了?

没有足够优秀,那就继续努力吧!这句话,

我后来也送给了一位曾经在评比中失利的徒弟。

拥有正能量的朋友,才会有人提醒、指正

你未觉察的“过”,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第四,要乐于助人。

“有需求就会有进步”,这是我经常挂在嘴

边的话。许多时候我的“忙”,是因为有人请求

帮助,为别人修改文章,为别人备课……这样的

忙,看似为他人做嫁衣,但也不尽然。因为“授

人玫瑰,手留余香”。你在帮助别人备课的时

候,其实自己也在成长。

第五,要给自己积淀的时间。

28岁那年我就曾经被推荐参评特级教师,

当时有位评委说了一句话:“这个年纪就评上,以

后怎么办?”我至今都很感谢这位老师。从28岁

到40岁评上特级,这12年的积淀比什么都可贵。

老师们,不要急,慢慢来。人生如同煮一

壶茶,慢慢煮,才能体会到浓香。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教研室)

那个“隐秘的角落”□卜红艳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孩子的世界是美好

的,但电视剧《隐秘的角落》震惊了我,让我重

新审视学生的心理状况。班级里的那位“双

面娇娃”——小涵(化名),着实让我感受到来

自隐秘的角落里的那份震惊。

在父母眼里,她是这样的——

孝顺的小太阳:周末,她妈妈发来信息,

与我分享孩子为他们做手抓饼的激动和

喜悦。

骄傲的名片:家人的朋友圈,要么晒出她

获奖的图片,要么晒出她自觉练习书法的照

片,要么晒出她做家务的照片……

在老师眼中,她是这样的——

学习小能手:一年级时就能完整快速阅

读《安徒生童话》;课堂上,回答问题最积

极,每次考试都是前三甲;书法比赛作品最

漂亮……

优秀小老师:英语课上,她是辅导小徒弟

最多的小老师,教同学拼单词,抽背课文。

亮眼的舞台星:班会主持、“遂外之声”、

红歌赛的朗诵总少不了她的身影。

如此优秀的学生,在同学面前却展现出

了另一面。她掌握“大权”,大家畏惧她,于是

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她的狂欢要人陪:她入睡困难,为了排解

难熬的时间,她命令寝室所有人陪她聊天、狂

欢,如果有谁告密,就用自己班长的权力扣除

她们的“智慧币”。

她的弃食要人吃:餐盘里的菜比较多,或

者有她不喜欢吃的菜,就命令旁边的同学

吃掉。

她的事情要人做:她总让人帮着拿洗漱

的杯子、拖地、倒洗脚水……

同学对她敢怒不敢言,甚至不敢告诉老

师。因为她用“优秀”的表现蒙蔽了老师的

双眼。

墨菲定律说,如果事情有变化的可能,

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这一

天真的来了。一个家长打来电话投诉她,说

她的“武力”让自己的孩子不敢上学;也有个

别孩子开始反抗,偷偷到我面前控诉她的

“恶行”。

对于这样的“双面娇娃”,我该如何让她

认清自己,不再骄横傲视呢?我开始对她实

施无痕教育:

首先是减少展示机会——不过分重用。

为了打消她的过度骄傲,我告诉其他老师不

要过分“重用”她,适当“冷落”她。

其次是引起家长重视——直击重点。有

一次,我给她多发了一份奖品,是一本童话故

事书,里面记载的是如何与同学交往、友好相

处的故事。随后,我与家长单独交流此前种

种做法的目的,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并提醒他

们正确引导孩子。

再次是进行“罢免”——彻底解放。因为

再次“压榨”同学,我把她叫到办公室,直言不

讳地指出她的不足,罢免了她的职务,并跟她

解释这么做的原因。

此外还变换说法——保留尊严。利用小

组总结的时间,我让她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

反思,并且把我的罢免说成是“引咎辞职”,保

留她的尊严。

除了这些,我还进行了许多教育,我知道

这个过程让她有些痛苦,但这是成长的代

价。很快这些措施有了效果,曾经疏远她的

同学开始接纳她,那个因她不敢上学的孩子

与她又成了好朋友。

作为教师,既要看到孩子的美好,又要体

察到孩子内心“隐秘的角落”,理解他们,呵护

他们,带领他们朝向阳光。每个人最初的恶,

都始于微小的念头,紧随这点微小念头而来

的是暴风雨般的失控,希望我能让小涵有一

个再次美好的出发。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遂宁市遂州外国语小学校)

我们的体育老师雷老师,羽毛球打得很棒,每次羽毛球课,他总

是手把手教我们每个动作,直到我们学会。我们都很喜欢他,亲切地

叫他“大雷”。 湖北省远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黄涛 指导教师 钟鸣

且行且思 师生之间

童心绘师

悦读·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