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33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汪子錫(Wang, Tzu-Hsi) 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本研究運用警政統計、立法院公報紀錄、新聞報導等三種資料,以關鍵詞搜尋, 取得具有意義的統計數字,據以分析兩岸共同打擊跨境電信詐騙犯罪成效。 兩岸跨境電信詐騙犯罪受輿論矚目始於 2003 年,在 2005 年達到高峰並持續 惡化,迄至 2008 年治安機關對於此類犯罪仍然束手無措。但是 2009 年兩岸簽訂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後,兩岸聯手打擊犯罪集團取得成效。 綜觀輿論脈絡的發展是從民怨批評不滿,轉變為大量報導破案新聞,形成對執法 機關有利的輿論氣候。協議前、後不同的執法成效,也驗證了兩岸合作打擊犯罪 的必要性。 關鍵詞:兩岸合作執法、電信詐騙犯罪、輿論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and Future Prospect of Combating Telecom Fraud through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from Public Opinion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33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法律與法制)

汪子錫(Wang, Tzu-Hsi)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摘  要

本研究運用警政統計、立法院公報紀錄、新聞報導等三種資料,以關鍵詞搜尋,

取得具有意義的統計數字,據以分析兩岸共同打擊跨境電信詐騙犯罪成效。

兩岸跨境電信詐騙犯罪受輿論矚目始於 2003年,在 2005年達到高峰並持續

惡化,迄至 2008年治安機關對於此類犯罪仍然束手無措。但是 2009年兩岸簽訂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後,兩岸聯手打擊犯罪集團取得成效。

綜觀輿論脈絡的發展是從民怨批評不滿,轉變為大量報導破案新聞,形成對執法

機關有利的輿論氣候。協議前、後不同的執法成效,也驗證了兩岸合作打擊犯罪

的必要性。

關鍵詞:兩岸合作執法、電信詐騙犯罪、輿論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and Future Prospect of Combating Telecom Fraud through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from Public Opinion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Page 2: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第 12 卷 第 5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5月

34

PROSPECT & EXPLORATION

壹、前言

隨著全球化資訊社會的來到,許多跨境流動的限制都被解除,全球交流更

為便利。例如全球貨物自由貿易、全球即時通信、網路即時傳遞圖文、開放出

境旅行、合法網路銀行國際匯兌等等。這一系列對於人流、錢流、物流、信息

流的解禁,加速了全球的發展與進步,與此同時,電信詐騙集團也利用科技傳

播提供的條件進行犯罪。1

新興傳播科技顯示出巨大的傳播滲透力與通信極為方便的魅力。新電子

媒介以網際網路為核心,匯聚了行動電話、寬頻傳輸、搜尋引擎、資料庫、

影音傳輸下載等等,幾乎不可限量的傳播數位化(digital)發展,出現了媒介

(media)、資訊(information)與傳播的大匯流(convergence)現象。大匯流

的傳播科技功能,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也為詐騙犯罪提供了前所未有

的犯罪良機。

2009 年有一份民意調查顯示,臺灣地區民眾對於「電話網路詐騙氾濫」滲

透生活造成困擾,已經達到民怨的高峰。電信詐騙案件成為社會毒瘤,輿論撻伐

不斷。雖然詐騙過程會涉及許多不同部門主管的業務,但是第一線執法的警察部

門無可避免的首當其衝,警察承受民怨與輿論壓力,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2

2013 年 6 月臺北《中央社》記者從北京發回電訊,引述大陸地區發言人在

例行記者會上的說明:「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實施近 4 年,據大陸

當局統計,期間兩岸警方聯合偵破上萬起電信詐騙案件,逮捕四千七百多名嫌

犯」。以此觀之,兩岸合作打擊跨境電信詐騙犯罪,已取得成效,也可以說成效

斐然。3

在這則《中央社電訊》的前後兩天,還出現近 30 則與電信詐騙有關的新

聞,例如:6 月 8 日《中國時報》第 A10 版刊登「兩岸與馬來西亞合作破獲詐騙

集團,54 名臺嫌遣返」;同一天《自立晚報》電子報刊登「偵破兩岸三地詐欺集

團,54 名臺籍嫌犯遣返」。6 月 10 日《旺報》第 A10 版刊登「電信詐騙,兩岸

1 汪子錫,「臺灣幫派從本地犯罪發展到跨境有組織犯罪的類型分析」,發表於第七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澳門:中央警察大學、中國警察協會等主辦,2012年 11月)。

2 葉毓蘭、汪子錫,「詐騙橫行,政府應全方位應戰」,警光(臺北),第 662期(2011年),頁 16-21。3 周慧盈,「電信詐騙,兩岸 4年破案萬起」(2013年 6月 9日),2013年 7月 1日下載,《中央社》,

http://nplnews.ly.gov.tw/。

Page 3: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法律與法制)

聯手偵破上萬起,司法互助協議實施近 4 年已有 5 項具體成效」;同日《青年日

報》第 4 版刊登「兩岸司法交流,提昇打擊犯罪成效,陸方自 100 年起已派出逾

60 人次來臺」;聯合晚報第 A2版刊登「首例,大陸發還我方被騙贓款」等等。

從 2009 到 2013 的 4 年期間,電信詐騙案件從「民怨不止」翻轉為「民怨

停息」,新聞報導從大量的「負面批評」到「中性報導」以及大量的「正面肯定

報導」,是難得一見的現象。新聞輿論大幅度的改變報導傾向,必然基於某種事

實。那麼,這其中事實是什麼,又是如何變化的,都值得加以分析探究。

從一件電信詐騙犯罪過程來看,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必須顯示出「一減

一增」的事實才能佐證,也就是「發生案件次數減少、逮獲嫌犯人數增加」,惟

有這兩種具體情況同時出現時,才能說兩岸四地合作打擊詐騙犯罪取得了成效。

為達到此一成效,需要多種因素配合,包括「民眾提高警覺,免於受騙」、

「金融機構、電信公司配合」、「警察有效執法」等等。但是,由於電信詐騙犯

罪已經演進為「跨境化」犯罪模式,如果犯罪者能安然遊走兩岸四地,那麼,

即使「破案」,也無法「歸案」,仍然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岸四地

警務「跨境合作、共同打擊」能否被具體實踐,才是取得打擊跨境電信犯罪成

效的關鍵因素。

也因此,為了能夠歸納「兩岸合作打擊跨境電信詐騙犯罪」是否有明顯成

效,本研究將簽訂《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南京協議)》的

2009 年 4 月設為中間期點,以此一日期劃分為簽署前、簽署後兩個不同階段,

以不同年份的輿論反映來加以比較研究,並且佐證「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

司法互助協議」具有顯著貢獻。本研究同時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一、輿論是否反映了合作打擊跨境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

二、輿論在簽署前、簽署後如何看待警方防治跨境電信犯罪的成效?

三、針對不同時期,跨境電信詐騙犯罪出現的輿論氣候有何種轉變?

本研究認為,除了警察機關自行公布犯罪統計與破獲件數之外,「輿論」是

一個評斷「打擊犯罪成效」極為重要的指標。而且歸納出輿論的看法,對於兩

岸今後展開更前瞻的深化合作時,應該深具參考價值。另需加以說明的是,在

本研究的行文之中「詐欺」為法律條文用詞,「詐騙」則為新聞報導用詞,「詐

欺」與「詐騙」具相同意思,皆為英文單字“fraud”之意。

Page 4: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第 12 卷 第 5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5月

36

PROSPECT & EXPLORATION

貳、理論與文獻

一、跨境電信詐騙犯罪

從犯罪學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來看跨境電信詐騙犯

罪,足以解釋為什麼此類犯罪會猖狂發展並且氾濫成災。依據「理性選擇理

論」的見解,電信詐騙犯罪與日常活動具有密切關係,犯罪的選擇受到犯罪者

對目標弱點認知的影響,犯罪者很關心目標物的便利,他們會選擇較為熟悉、

有弱點的人;以及可以接近或是開放的、容易逃脫的地方來犯罪,只要犯罪目

標愈適當或愈容易接近,犯罪就愈可能發生。當犯罪過程是「低成本、獲利

高、風險低、刑度輕」的話,那麼,犯罪發生的機率就更高。4 跨境電信詐騙犯

罪頻傳,而且犯罪組織具有快速複製、快速再生的能力,都是犯罪者基於理性

選擇的結果。跨境電信詐騙犯罪的「犯罪情勢」與「治理擘劃」說明如下:

(一)跨境電信詐騙的犯罪情勢

2012 年一項關於跨境詐騙犯罪的研究,發現從臺灣地區向外看,與電信詐

騙有關的地區較為顯著的計有 13 個,分別是大陸地區、港澳地區、日本、南

韓、越南、泰國、菲律賓、緬甸、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以及位於非

州的奈及利亞。這些最經常出現的相關地理位置,以簡圖 1示意如下。5

4 See L. J. Siegel, Criminology(West Wadworth Publishing Co.2003);汪子錫、章光明,「警察犯罪預防政策行銷的理論與實例探析」,警學叢刊(臺北),第 43卷第 6期(2013年 6月),頁 47-67。

5 Tzu-His,Wang. & Yu-Lan,Yeh. “The Types of Cross-Border Fraud Crimes in the Past Decade: An Approach of Typology Analysis of Taiwan’s Newspaper Coverage” in AAPS 2012 China (Shenyang:AAPS. 10-13 July. )

資料來源:(Wang & Yeh ,2012)

圖 1:跨境詐騙犯罪地緣環境簡圖

南韓

日本

大陸

印度 臺灣

菲律賓

新加玻

馬來西亞奈及利亞

香港澳門

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

Page 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37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法律與法制)

上述 13 個境外之中,又以大陸地區在詐騙新聞報導中出現的次數最多,尤

其在 2011 年時出現 2,185 筆,占該年度全部詐騙新聞(不限電信詐騙)7,766 筆

的 28.13%。這個統計說明了在跨境電信詐騙中,以兩岸之間最具有關聯性。6

大陸地區最早是臺灣地區電信詐騙集團的首腦藏身之處、集團指揮地點、

詐騙電信機房、犯罪集團不良份子逃避警方追緝的藏匿地點;後來又演變為臺

灣與大陸不良分子合夥詐騙大陸地區民眾的新情勢,使得兩岸都出現了被害人。

回顧電信詐騙犯罪的發展,始自 2001 年中獎詐騙風潮,此種書面通知中獎

犯罪手法持續了 2 年。後因受害情形擴大,2003 年以後,有組織的跨境詐騙集

團逐漸成型,大量蒐購人頭電話及帳戶,並觀察社會脈動及最新時事,編造誘

騙劇本與教戰守則,結合電子金融服務轉帳匯款功能,詐騙得手後的金錢經由

多國或多人帳戶洗錢,隱匿犯罪所得,逃避追緝。7

經過 10 年的演變,臺灣地區電信詐騙集團從事犯罪活動,無論在數量、規

模與手法翻新的速度都很可觀,而且由在地犯罪發展為大範圍的跨境犯罪,情

況一度十分嚴重。臺灣地區詐騙集團較早期的跨境作業,是把大陸地區作為電

信叩客中心 (call center),或者將香港作為「賽馬會彩券中獎」的詐騙故事發生

地。然而,由於資通訊設備與使用不斷創新並提供便利,臺灣地區跨境詐騙已

經把觸角伸向更多周邊地區,甚至複製經驗,將跨境詐騙的被害人擴大到大陸

地區。2009 年兩岸開始積極合作跨境掃蕩之後,取得一定成績,詐騙集團不得

不轉往鄰近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地作業。這些跨境的作業內

容,或者成為電信機房的據點,或者在當地複製詐騙技倆,形成「遍地開花」

的景象,新聞媒體稱此一現象為「臺灣詐術輸出,行騙天下」。8

(二)打擊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的執法擘畫

多年來,兩岸四地學者專家與執法人員,從實務到理論,都提出各種打擊

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的擘畫,致力於提供民眾免於遭到電信詐騙的安全環境。臺

灣地區學者章光明在其《警察政策》一書中以打擊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為中心任

6 Tzu-His,Wang. & Yu-Lan,Yeh, “The Types of Cross-Border Fraud Crimes in the Past Decade: An Approach of Typology Analysis of Taiwan’s Newspaper Coverage”。

7 黃茂穗,「反詐騙 165專線的現況與未來」(2008年 9月 26日),2013年 6月 30日下載,《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http://www.ntpu.edu.tw/gradcrim/temp/I_F_20080926145540.pdf。

8 汪子錫、葉毓蘭,「跨境詐騙犯罪的類型與治理分析」,展望與探索(臺北),第 11卷第 3期(2013年 3月),頁 67-90。

Page 6: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第 12 卷 第 5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5月

38

PROSPECT & EXPLORATION

務,提出一個「兩岸四地共同打擊犯罪模式」的構想。他的主要觀點在於因應

全球治理、區域整合的大環境趨勢。

他指出,就經濟課題而言,臺灣經濟發展須重新定義戰略位置,才能找到

利基,例如,臺灣與大陸簽訂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便是其中一

環,治安問題亦然。面對兩岸共同打擊詐欺犯罪議題,也應該從全球治理、區

域整合的思維出發,才是正確的策略思維。9

在兩岸共同打擊電信詐欺犯罪的參考架構上,章光明、張淵崧提出一個

兩岸四地合作平臺模式。在這個模式中,建議以臺灣地區、大陸地區、香港地

區、澳門地區各自組會員團體,此一會員團體包括公部門、私部門、第三部門

等,納入三種不同身分的成員,彼此之間透過會員團體互動連繫,而不是個人

的活動或者行動。臺灣、大陸、香港、澳門四個會員團體,彼此之間建構起一

個「兩岸四地共同打擊詐欺犯罪合作平臺」,在此平臺上,很明確的合作事項包

括:犯罪資料庫、情資交換、司法互助、研究發展、犯罪諮詢、教育訓練、電

信網路及電子金融技術等。10

二、輿論

(一)傳播學對輿論的釋義

從大眾傳播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的觀點來看,新聞報導的

內容是透過符號,建構一種再現(representation),而非客觀事件的真實。換

句話說,媒介的新聞報導內容可以影響個人對社會的認知形成輿論(public

opinion),但是輿論不必然是客觀與理性、合乎邏輯的,而且輿論是對某一事件

評價的總合,包括正面、負面與中立意見在內。11

傳播學出現許多理論來解釋傳播效果,例如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

認為媒介會建構閱聽大眾對外在世界社會真實的認知,具有建立個人認知的功

能。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認為在電視媒體長期影響下,足以深刻影響

9 章光明,警察政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12),頁 274-282.10 章光明、張淵菘,「從全球治理觀點論兩岸共同打擊詐欺犯罪」,展望與探索(臺北),第 8卷第 10期(2010年 10月)。

11 See W. Lippmann. “ Public opinion, ”In D. L. Protess, & M. McCombs Eds., Agenda Setting : Readings on Media,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making (New Jers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92.)

Page 7: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39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法律與法制)

社會大眾的認知、態度和行為, 12而且是「長期累積的,緩慢卻深遠的效果」。

13

新聞框架概 (news framing)將框架定義為「成組或成群的訊息或有意義的

動」。14

無論是議題設定、涵化理論、框架概念,都解釋了媒介具有製造輿論與

引導輿論的能力。

民意測量的數據可以片面解釋輿論的傾向,但輿論不等同於民意測驗。參

考傳播學者諾爾紐曼(Noelle-Neumann)提出輿論氣候(climate of opinion)

這樣一個名詞,用「氣候」來形容輿論,顯然十分傳神。輿論接近於一種氛

圍,像氣候般籠罩著人們,但氣候也會變化。根據諾爾紐曼在其著名的沉默螺

旋理論(The Spiral of Silence)中的解釋,她認為人類具有類似準統計的感官

能力(a quasi-statistical sense),以此來覺察輿論氣候,這種本能透過兩個管道

加以實現,其一是大眾傳播媒介,另一個則是人際傳播。諾氏指出大眾媒介具

有累積(accumulation)、無所不在(ubiquity)、共振和諧(consonance)三種

特質,媒介的這些特質與作用促使民眾失去選擇性理解的能力,進而得以引導

民意。15

(二)兩岸學者對「輿論」的釋義

兩岸學者從傳統中華文化出發,對於「輿論」二字也做出釋義。

大陸地區學者指出,輿論意指公眾公開表達的意見,其涵義來自於一個轉

換的過程。《漢書》顏師古注:「輿即車也」。後輿由車轉義為車夫,所謂輿人又

演化為眾人、眾多之意,輿人之論就是指普通民眾、下層人的議論或意見。16

臺灣新聞傳播學者李瞻教授在其《新聞學原理》中整理出輿論的釋義,他

認為先聖先賢對輿論極為重視,古代留下的輿論理論,亦居世界輿論發展史的

崇高地位。

李瞻教授認為,古代不僅有重視輿論之理論,同時有徵詢輿論的制度;

12 M. Morgan. & N. Signorielli, “ Cultivation Analysis: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thodology, ” In Signorielli, N. & Morgan, M. Eds., Cultivation Analysis: New Directions in Media Effects Research(Newbury Park, CA: Sage.1990), pp.13-34.

13 G. Gerbner.& L. Gross, “Living With Television: The Violence Profil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2),1976,pp.173-199.

14 See J. W. Tankard, & Others,“ Media Frames: Approaches To and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Paper Presented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Division(Boston. 1991).

15 E. Noelle-Neumann“The Spiral of Silence: A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4, 1974,pp.43-51.

16 楊明品,新聞輿論監督(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頁 3-6。

Page 8: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第 12 卷 第 5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5月

40

PROSPECT & EXPLORATION

君主為求下情上達,特設太師之官,下設行人、遒人,使之深入民間求詩,使

「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證也」。而政府臨時遇有重大事故,亦由小司

寇直接召集萬民而徵詢意見: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至於地

方人民,亦可於「鄉校」議論執政之善否。17

綜合中西方學者關於「輿論」(public opinion)的見解,可歸納出兩個要

點:其一,輿論從新聞報導或透過眾口之言而形成;其二,輿論針對執政良善

與否加以評論,因而對施政者產生無形或有形的壓力。

參、詐騙犯罪輿論的形成與研究設計

一、詐騙犯罪輿論的形成

輿論是針對某一事件的發生或者某種現象的出現,所引發社會大眾的評

價,這些評價雖然可能不盡相同,但是形成輿論的前題,必然要基於某一事件。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圖。

圖 2:電信詐騙犯罪形成社會輿論的關係元素及作用

跨境電信詐騙案件的處理流程,從被害人報案後,警察機關必須在受理報

案後展開犯罪偵查,追捕犯罪人,同時也需依規定將年度案件發生數、破獲數

逐層向上級通報,彙集成全國範圍的年度「警政犯罪統計報告」。在立法院方

17 李瞻,新聞學原理(臺北:黎明,2001),頁 512-518。

9

圖 2:電信詐騙犯罪形成社會輿論的關係元素及作用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圖。

跨境電信詐騙案件的處理流程,從被害人報案後,警察機關必須

在受理報案後展開犯罪偵查,追捕犯罪人,同時也需依規定將年度案

件發生數、破獲數逐層向上級通報,彙集成全國範圍的年度「警政犯

罪統計報告」。在立法院方面,立法委員受理民眾陳情後,可依職權

對政府行使質詢權、提案權,這些議事上發生的立委問政記錄,也被

整理保留,並在「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網頁對各界公開,可以透過人

名、日期、關鍵字進行查找。

換言之,除了新聞報導輿論之外,形成跨境電信詐騙犯罪輿論氣

候的元素,還有「警政犯罪統計」、立法委員「問政記錄」二者。從

統計數據可以觀察到案件發生、破獲量的歷年消長,以推論政府防治

電信詐騙的整體效益如何。從立委質詢內容,可以觀察到對於政府打

擊此類犯罪的具體民間反應。

二、研究設計

(一)警政犯罪統計與輿論

警政犯罪統計依據不同背景、階層、樣目,由刑事警察局紀錄科

定期分類編製而成,編製完成的警政統計送至警政署,並由警政署統

計室上傳到內政部統計處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可以透過其他平行或上

級機關網路的連結。地方政府也會製作轄內的犯罪統計上傳,這些統

警政犯罪統計

民意代表問政

新聞報導 社會輿論

眾 報

Page 9: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41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法律與法制)

面,立法委員受理民眾陳情後,可依職權對政府行使質詢權、提案權,這些議

事上發生的立委問政記錄,也被整理保留,並在「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網頁對

各界公開,可以透過人名、日期、關鍵字進行查找。

換言之,除了新聞報導輿論之外,形成跨境電信詐騙犯罪輿論氣候的元

素,還有「警政犯罪統計」、立法委員「問政記錄」二者。從統計數據可以觀察

到案件發生、破獲量的歷年消長,以推論政府防治電信詐騙的整體效益如何。

從立委質詢內容,可以觀察到對於政府打擊此類犯罪的具體民間反應。

二、研究設計

(一)警政犯罪統計與輿論

警政犯罪統計依據不同背景、階層、樣目,由刑事警察局紀錄科定期分類

編製而成,編製完成的警政統計送至警政署,並由警政署統計室上傳到內政部

統計處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可以透過其他平行或上級機關網路的連結。地方政

府也會製作轄內的犯罪統計上傳,這些統計資料,民眾除了可以在網路流灠閱

讀與下載,也會以紙本出版發行。

本研究從「警政署資訊網」18

中的警政統計通報頁面,搜尋各種類型與 2003

至 2012年之間 10年期間的刑案統計,並篩選出本研究所需的詐欺案件統計資料。

(二)民意代表的問政與輿論

本研究從「立法院全球資訊網」19

頁面,搜尋「立法院公報」、「質詢與答

覆」,並篩選出 2003 至 2012 年之間 10 年期間,出現「電信詐騙」關鍵詞的問

政資料。

立法委員由人民選舉產生,有固定的任期,在任期中必須代表民意問政。

問政的方式包括質詢、發言與提案。本研究以「電信詐騙」為焦點,查找搜尋

立法委員的問政紀錄,包括各種關於「電信詐騙」的問政次數,也檢視具體內

容是否對警方在打擊跨境電信詐騙成效,是出現批評,抑或是肯定,以此探討

民意對於兩岸共同打擊詐騙犯罪的評價如何。

(三)詐騙犯罪輿論形成與資料來源

18 「警政統計通報」,2013 年 7 月 10 日下載,《內政部警政署》,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np?ctNode=11358&mp=1。

19 「議事暨公報管理系統」,2013年 7月 10日下載,《立法院全球資訊網》,http://lci.ly.gov.tw/LyLCEW/lcivComm.action#pageName_searchResult=1。

Page 10: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第 12 卷 第 5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5月

42

PROSPECT & EXPLORATION

本研究從「新聞知識庫管理系統」 20搜尋,此一系統提供臺灣地區主要報

紙新聞電子版,以及中央通訊社的電訊稿。搜尋的方式是以「電信」、「詐騙」

兩組關鍵詞交集,搜尋具備這兩個關鍵字的新聞數量,除了觀察統計數字的變

化,亦從新聞標題比較輿論焦點以及輿論反映。

透過前述三種設計,探尋電信詐騙案件在不同時期,在社會上出現的「輿

論氣候」。綜合而言,本研究具有以下兩個特色:

1. 以輿論進行電信詐騙案件分析,是針對與詐騙有關的輿情進行深層次的

思維加工和分析研究,以期得到相關結論,而內容分析法則是進行輿情

分析的方法之一。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資訊內容作客觀系統的定量分析

的專門方法,其目的是釐清訊息中的意義(meaning),並且發掘其中的

隱含性情報,對事件做出評斷以及預測。

2. 以 10 年期間為研究範圍,具有歷史研究途徑(historical approach)的

意涵。歷史研究運用史實資料與方法,來陳述相關議題的演變,並以此

解釋其中的因果關係,並對未來的發展做出預測推斷的研究途徑。從問

題發生及演變的長時間研究,歸納出可供解釋與預測的理論。21

肆、研究發現

一、三種有關跨境電信詐騙統計的發現與分析

(一)警政犯罪統計

1.2003 年起連續 10 年詐騙刑案統計變化

根據《警政犯罪統計年報》近 10 年的統計資料,電信詐騙犯罪案件在 2003

年的發生數是 37,191 件、破獲數 7,526 件、嫌犯數 5,754 人,當年的破案率為

20.23%;2004 至 2009 年的 6 年之間,每年的發生數接近 4 萬件,犯罪高峰出

現在 2005 年的 43,023 件。在這 6 年之間,破案率逐年提高,到了 2008 年破

案率已達到 85.15%。2009 年 4 月簽訂《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

議》後,當年底及次年都開展數次跨境合作大規模掃蕩,使藏身境外的大小詐

騙集團犯罪分子無所遁形,不但犯罪數大幅下降,破獲數與逮捕嫌犯數亦大幅

20 「新聞知識庫管理系統」,2013年 7月 10日下載,《立法院國會圖書館》,https://nplssl.ly.gov.tw。21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 (臺北:紅葉文化,1994),頁 247。

Page 11: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43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法律與法制)

度提高,取得明顯成效。兩線之間的開口幅度愈見縮小,代表發生數與破案數

愈接近。22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警政統計年報 2012 製圖

圖 3:2003 年起連續 10年詐騙刑案統計變化

2. 以 2009 年為中間點的前後兩年詐騙刑案統計比較

將以上統計縮小範圍加以比較觀察,以最近 5 年的統計比較,可以更清楚

的從圖形走勢看到兩岸合作打擊跨境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斐然。

以圖 4 為例,2008、2009 兩年的犯罪發生數近於平行,到了 2010 年,也

就是《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簽訂後 1 年,就開始呈現連續 3

年的陡降趨勢。

電信詐騙犯罪案件在 2012 年的發生數降到 20,141 件,僅是 10 年前的半

數,而破獲數 15,984 件,逮捕嫌犯數 17,561 人,這是 10 年來首度出現逮捕嫌

犯數高於破獲數。代表的意義是,兩岸已經在司法互助上展開緊密合作,警方

不但能夠破案,也能夠一網打盡嫌犯,不像從前有太多漏網逃脫的嫌犯。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警政統計年報 2012 製圖

圖 4:以 2009 年為中間點的前後兩年詐騙刑案統計比較

22 「警政統計通報」,2013 年 7 月 10 日下載,《內政部警政署》,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np?ctNode=11358&mp=1。

12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發生數

破獲數

嫌犯數

圖 3:2003 年起連續 10 年詐騙刑案統計變化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警政統計年報 2012 製圖

2.以 2009 年為中間點的前後兩年詐騙刑案統計比較

將以上統計縮小範圍加以比較觀察,以最近 5年的統計比較,可

以更清楚的從圖形走勢看到兩岸合作打擊跨境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

斐然。

以圖 4為例,2008、2009 兩年的犯罪發生數近於平行,到了 2010

年,也就是《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簽訂後 1 年,

就開始呈現連續 3年的陡降趨勢。

電信詐騙犯罪案件在 2012 年的發生數降到 20,141 件,僅是 10

年前的半數,而破獲數 15,984 件,逮捕嫌犯數 17,561 人,這是 10

年來首度出現逮捕嫌犯數高於破獲數。代表的意義是,兩岸已經在司

法互助上展開緊密合作,警方不但能夠破案,也能夠一網打盡嫌犯,

不像從前有太多漏網逃脫的嫌犯。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發生數

破獲數

嫌犯數

圖 4:以 2009 年為中間點的前後兩年詐騙刑案統計比較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警政統計年報 2012 製圖

12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發生數

破獲數

嫌犯數

圖 3:2003 年起連續 10 年詐騙刑案統計變化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警政統計年報 2012 製圖

2.以 2009 年為中間點的前後兩年詐騙刑案統計比較

將以上統計縮小範圍加以比較觀察,以最近 5年的統計比較,可

以更清楚的從圖形走勢看到兩岸合作打擊跨境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

斐然。

以圖 4為例,2008、2009 兩年的犯罪發生數近於平行,到了 2010

年,也就是《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簽訂後 1 年,

就開始呈現連續 3年的陡降趨勢。

電信詐騙犯罪案件在 2012 年的發生數降到 20,141 件,僅是 10

年前的半數,而破獲數 15,984 件,逮捕嫌犯數 17,561 人,這是 10

年來首度出現逮捕嫌犯數高於破獲數。代表的意義是,兩岸已經在司

法互助上展開緊密合作,警方不但能夠破案,也能夠一網打盡嫌犯,

不像從前有太多漏網逃脫的嫌犯。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發生數

破獲數

嫌犯數

圖 4:以 2009 年為中間點的前後兩年詐騙刑案統計比較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警政統計年報 2012 製圖

Page 12: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第 12 卷 第 5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5月

44

PROSPECT & EXPLORATION

3. 民眾感受詐欺刑案嚴重程度演變

民眾對為「詐欺案件嚴重程度感受」如何,可以視為某種方式的輿論反

映,對此,2011 年 2 月 2 日警政署發布的「民眾對詐欺案件嚴重度感受分析」

顯示,民眾認為居住鄉鎮市區詐騙犯罪嚴重程度,自 2006 年的 6 成左右逐漸下

降,至 2010 年已降至 4 成以下,與公務統計詐欺案發生數之變動趨勢一致,顯

示政府加強全民防詐騙宣導及警察機關積極防制作為已略見成效。23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警政統計通報 2011 年第 5 號製圖

圖 5:民眾感受詐欺刑案嚴重程度演變

(二)立法委員問政統計

搜尋 10 年來立法委員針對電信詐騙案件的問政表現,經逐年檢視立法院公

報後發現,並沒有顯著的、大量的問政紀錄。舉例來說,2003 至 2012 年的 10

年之間,全部立法委員的質詢共計 8,203 次,其中與電信詐欺有關的質詢有 128

次,僅占 1.56%。

表 1:立法委員代表民意對電信詐欺的問政表現 10年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質詢 18 27 21 12 24 6 4 6 8 2

發言 0 3 1 0 1 0 1 0 0 1

提案 0 1 0 0 0 0 1 0 0 1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表(註:質詢統計包括總質詢及書面質詢、發言包括委員會發言、提案為

臨時提案)

23 「警政統計通報」,2013年 7月 10日下載,《內政部警政署》,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ct?xItem=55398&ctNode=11393&mp=1。

13

3.民眾感受詐欺刑案嚴重程度演變

民眾對為「詐欺案件嚴重程度感受」如何,可以視為某種方式的

輿論反映,對此,2011 年 2 月 2 日警政署發布的「民眾對詐欺案件

嚴重度感受分析」顯示,民眾認為居住鄉鎮市區詐騙犯罪嚴重程度,

自 2006 年的 6成左右逐漸下降,至 2010 年已降至 4成以下,與公務

統計詐欺案發生數之變動趨勢一致,顯示政府加強全民防詐騙宣導及

警察機關積極防制作為已略見成效。23

0

10

20

30

40

50

60

70

2009Q1 2009Q2 2009Q3 2009Q4 2010Q1 2010Q2 2010Q3

嚴重

不嚴重

圖 5:民眾感受詐欺刑案嚴重程度演變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警政統計通報 2011 年第 5號製圖

(二)立法委員問政統計

搜尋 10 年來立法委員針對電信詐騙案件的問政表現,經逐年檢

視立法院公報後發現,並沒有顯著的、大量的問政紀錄。舉例來說,

2003 至 2012 年的 10 年之間,全部立法委員的質詢共計 8,203 次,

其中與電信詐欺有關的質詢有 128 次,僅占 1.56%。

表 1:立法委員代表民意對電信詐欺的問政表現 10 年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質詢 18 27 21 12 24 6 4 6 8 2

發言 0 3 1 0 1 0 1 0 0 1

提案 0 1 0 0 0 0 1 0 0 1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表(註:質詢統計包括總質詢及書面質詢、發言包括委員

會發言、提案為臨時提案)

雖然搜尋到的數量不算多,研究者逐一閱讀其內容,仍可發現若

23 「警政統計通報」,2013 年 7 月 10 日下載,《內政部警政署》,

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ct?xItem=55398&ctNode=11393&mp=1。

Page 13: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4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法律與法制)

雖然搜尋到的數量不算多,研究者逐一閱讀其內容,仍可發現若干顯著的

內容,可以佐證立法委員對於「電信詐騙案件」所形成的輿論氣候。試舉「協

議」簽訂前後 2 則立法委員問政紀錄為例,其一是 2004 年對於警察無力防制電

信詐騙案的指責與抨擊;其二為 2012 年對警察的嘉許與肯定。

1. 立法委員抨擊警察無力防制電信詐騙的輿論氣候

2004 年 5 月 18 日立法院第 5 屆第 5 會期一則立法委員提案內容略稱:「針

對目前社會充滿詐騙案件造成人心惶惶,防不勝防,尤其近年來不斷發生電話

詐欺、恐嚇、自動提款機與金融卡詐騙案件,每年受騙報案人數超過十萬件以

上,損失金額接近二、三十億,這些報案的僅是冰山一角,未報案與吃案的件

數是政府公布案件的四、五倍,一般竊盜案件更多,但是政府真正破案的件數

卻少之又少,任由民眾繼續受騙。本席非常不滿,政府有義務要維護百姓的生

命財產安全,卻任由電話詐欺 恐嚇、自動提款機與金融卡詐騙案件一而再、再

而三的發生,毫無有效遏止的對策」。24

同年 5 月 6 日立法院第五屆第五會期科技及資訊委員會第八次全體委員會

議,會議提案內容略以:邀請交通部率電信總局、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內

政部率警政署署長、刑事警察局、電信警察隊;法務部率調查局;財政部率金

融局;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等,分別就「手機詐財、ATM網路安全管

理設計,防制利用電信工具、金融人頭帳戶犯罪及實施國民身分證電子化(I

C卡)措施」作專案報告,並備質詢。25

這些質詢形同對於公權力無法壓制電信詐欺犯罪橫行,提出嚴重的質疑,

立法委員代表民眾,提出對司法檢調機關高度的不滿。

2. 立法委員肯定警察打擊電信詐騙績效的輿論氣候

2012 年 4 月 20 日立法院第 8 屆第 1 會期一篇立法委員質詢稿對警方給予

正面肯定。該質詢稿內容略稱:

詐騙犯罪成為十大民怨,每年遭詐騙損失高達新臺幣 150 億元,令民眾

深惡痛絕。在各方努力下,警政署配合相關部會推動幾次跨境查緝專案,對降

低詐騙犯罪收到極大的成效,不只是詐騙案件發生數下降,被詐騙金額也減少

24 立法院公報,第 93卷 28期(2004年),頁 31-132。25 立法院公報,第 93卷 28期(2004年),頁 411-444。

Page 14: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第 12 卷 第 5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5月

46

PROSPECT & EXPLORATION

75%。2011 年更從東南亞押解回臺四百餘名詐欺犯。26

這則質詢的主題其實是在質疑相關法規刑責過輕,有違民眾期待。但是在

前提說明中對於第一線偵辦詐騙案件的檢調單位多所肯定,出現了肯定檢警調

機關打擊電信詐騙績效的輿論氣候。

事實上,觀察近 10 年來的立法委員問政,在從 2009 年之後已經完全沒有

對偵辦不力的指責。關於電信詐騙的質詢焦點,集中在四個部分:(1)對犯罪

者刑罰太輕應加重處罰(2)對網路與電信科技業者的管制(3)對遭詐騙受害

人的保護(4)預防個人資料外洩。

(三)新聞報導統計

本研究首先在「新聞知識庫管理系統」27

網頁分別鍵入「電信」、「詐騙」兩

組關鍵詞,搜尋到在新聞文字中,同時出現這兩個關鍵詞的新聞,將所得到的

出現數量以年度區分製成表 2,並進一步分析。本研究接著再以 2012 年的新聞

標題為樣本,分別以具有打擊詐騙犯罪成效意涵的字詞,例如破獲、逮捕、落

網、移送、遣返等,分別鍵入後,統計個別出現數字,製成表 3,並進一步分

析。打擊與查緝電信詐騙(Fraud)刑事案件的成效,可以新聞事件的動態加以

推估。如果嫌犯「在逃」、警方「追緝中」,則刑案偵查並未結束。若是新聞出

現「破獲」詐騙集團、「逮捕」集團成員、首腦「落網」、「移送」法辦、嫌犯於

近日「遣返」等關鍵字,則意謂詐騙集團已告偵破,犯罪嫌移人已依司法程序

管束,具體顯現打擊犯罪的成效。

1.2003 年起 10 年的新聞報導統計

根據報紙新聞數量統計,在 2003 至 2012 年的 10 年之間,出現最多的是

2004 年的 1,017 則,主要報紙包括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則

有 340 則。在 2004 至 2006 年之間暴增達到高峰,除了顯示詐騙犯罪快速蔓

延,也顯示更多人加入詐騙集團。這段期間也顯示出政府在某種程度上對於詐

騙犯罪是束手無策的。

2009 年之後,新聞數量逐年降低,分別為 2009 年 528 則、2010 年 516

則、2011 年 499 則以及 2012 年的 467 則。

26 立法院公報,第 101卷 22期(2012年),頁 302。27 「新聞知識庫管理系統」,2013年 7月 10日下載,《立法院國會圖書館》,https://nplssl.ly.gov.tw。

Page 1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47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法律與法制)

若以主要報紙來比較,四大報在 2009 年 211 則、2010 年 207 則、2011 年

178 則以及 2012 年的 143 則。數字下降的十分明顯,這個發現與警政統計的結

果符合,可參考表 2。

表 2:2003 年起 10年電信詐騙新聞報導量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全部 534 1017 685 912 746 365 528 516 499 467

主要報 189 340 217 384 390 178 211 207 178 143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表

新聞數量顯示了輿論關注的程度,顯然在 2012 年時,新聞輿論對於電信詐

騙愈來愈降低其關注的程度。關注程度逐年降低可以推估是詐騙案件發生數減

少,但是新聞報導的內容如何,才是輿論反映的重點。

2.2012 年報紙新聞標題顯示電信詐騙犯罪執法成效

本研究統計 2012 年的 467 則報紙新聞標題,統計與執法成效有關的字詞,

包括破獲(破案)、逮捕(捕獲)、落網、移送、遣返(待遣返、遣送)、羈押

(聲押)、掃蕩、打擊、合作(兩岸合作、跨境合作)等,發現如下表所示。

表 3:2012 年報紙新聞標題出現電信詐騙犯罪執法成效相關詞破獲 逮捕 落網 移送 遣返 羈押 掃蕩 打擊 合作

次數 60 53 17 2 39 25 9 12 20

% 12.84 11.34 3.64 0.4 8.35 5.35 1.92 2.56 4.28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表

將表 3 執法成效相關詞出現次數所占比例相加,為 50.68%,在沒有理會

「同時出現在同一標題」的情況下,2012 年一整年的報紙新聞,在關於電信詐

騙案件的報導所形成的輿論氣候,對警方或執法單位而言,顯然十分正面。

尤其「遣返」、「合作」、「打擊」、「掃蕩」等與跨境合作有關的字詞出現

的比例也占了 17.11%,這些數據都說明了 2009 年簽訂《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

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之後,兩岸四地在共同打擊跨境電信詐騙犯罪上,已經取

得明顯的成效。這個來自新聞輿論的佐證與肯定,更鞏固之前的警政統計正確

Page 16: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第 12 卷 第 5期 中華民國 103 年 5月

48

PROSPECT & EXPLORATION

性,同時,也可以說明,兩岸共同打擊跨境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絕對不是警

察或執法單位的自我標榜而已。

新聞報導形成的輿論氣候,說明了民眾對於警察的抱怨大幅降低,這是兩

岸四地警務人員歷經多年持續不斷的努力,締造出來得之不易的成果。於此同

時,在肯定警方的成效之外,報紙新聞輿論的焦點也開始轉移,新聞輿論關注

的焦點已經移到如何以科技與制定新政策,來繼續強化打擊尚未絕跡、也不會

絕跡的跨境電信詐騙犯罪。

伍、結論

回顧兩岸電信詐騙犯罪從 2003 年開始在臺灣地區新聞媒體上大量出現,

2004 至 2007 年達到犯罪高峰期,社會輿論對於電信詐騙「氾濫成災」產生許多

民怨。然而 2009 年簽訂《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之後,產生

了極為有效的助力。《協議》給兩岸合作解決跨境犯罪提供了依據,也說明兩岸

交流合作,才能解決社會輿論對於跨境電信詐騙的抱怨與不滿。

在 2009 年簽訂《協議》之前,立法委員抨擊警察及相關機關無力制止詐

騙犯罪,主要原因是彼時的追緝都受到限制,詐騙集團從容遊走兩岸,不斷犯

罪。簽訂《協議》後,兩岸警務部門才開始邁出了制度化合作跨境治理的重要

一大步。

2011 年 6 月,兩岸檢調司法、刑事警察機關與東協四國在同步執行跨國掃

蕩詐騙集團「0310」專案,捕獲嫌犯近 600 名,也是臺灣地區治安史上最大規

模跨境掃蕩詐騙集團。此後 2011 年 9 月兩岸聯合東南亞七國共同執行「0928」

專案再度有效打擊跨境詐騙集團。此後,跨境詐騙案件雖然仍續發生,但已經

有效壓制詐騙集團的囂張氣燄。

從以上研究中,本研究將跨境電信詐騙犯罪者、執法者、新聞輿論的歷史

演變製成表 4 供參考:

Page 17: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 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 35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 (法律與法制)

49

從輿論分析兩岸合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成效與今後展望 專題研究(法律與法制)

表 4:跨境電信詐騙犯罪、執法者、新聞輿論的歷史演變

犯罪者的犯罪發展 執法者的打擊成效 輿論反映的轉變

2003 之前 犯罪初始期 束手無策期 批評受害人貪念期

2003 至 2005 犯罪高峰期 執法無力期 抨擊執法不力期

2006 至 2009 上 犯罪氾濫期 局部成效期 民怨高峰期

2009 下至 2011 犯罪遭重創期 跨境合作執法期

有效打擊期

民怨舒緩期

2012 犯罪收歛期

伺機重組期

深化跨境合作

尋求有效防堵期

民怨下降期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表

從表 4 可以說明本研究的重要結論,也就是在 2009 年簽訂《海峽兩岸共同

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的前後,無論在詐騙犯罪者、執法者與輿論都有轉

變。具體而言,2012 年的新聞輿論,客觀的反映了民眾對於兩岸合作打擊跨境

電信詐騙成效,已經「有感」。

2009 年下半年至 2012 年,詐騙犯罪集團開始遭到重創,進入收斂期與伺

機重組期。以今日科技的創新與便利,本小利大的詐騙犯罪不會絕跡,在面臨

警方積極的掃蕩與打擊下,犯罪分子只是暫時收斂觀風向而已。因此,兩岸警

務人員在取得初步成效之後,更須繼續深化合作。

綜觀 10 年來的輿論脈絡發展,詐騙犯罪使得輿論從批評不滿,轉變為大

量報導破案、境外逮捕、押解遣返、司法審判的新聞。輿論氣候形成凡有案必

破,只是時間期不等而已。

在《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框架下,兩岸四地警務人員

應該展開更深化的合作,因為跨境電信詐騙犯罪的發生數有可能減少,但不會

絕跡。尤其犯罪刑責過低的誘因,使得跨境電信詐騙犯罪仍會成為生活中常態

化的犯罪,甚至於還會繼續朝向犯罪集團事業化、專職化、機動化的方向發展。

兩岸四地執法人員應在既有基礎上擴大合作範圍,採取更為靈活的多邊合

作、多邊防堵策略。而在多邊合作之前,更要凝聚兩岸四地執法人員的合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