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秦咏诚 张藜 人间事 B1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与我们一起发现人生传奇 主编/陈新 编辑/张严涵 美编/路虓辉 责校/项战 下载北京头条 App 让现在告诉未来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 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中国的70周年华诞,有很多爱国歌曲被一唱再唱,不同的歌曲,熟悉的旋律, 各有动人心处。很难断定是什么原因,《我和我的祖国》再度走红,成了“年度 神曲”,或许是因为同名电影的神助攻,或许是新华社发起的“70 年来,有没有那么 一首歌,让你听了就热泪盈眶”问答活动中被提及次数最多,无论身在何处,似乎总 有人在轻轻哼唱,而你自己也是不由自主地跟着轻轻和。 自诞生起,《我和我的祖国》传唱三十多年,唱出了对祖国的爱,也唱出了人民对 幸福生活的满足。首唱者李谷一就曾表示,它强调了我们每一个人,强调了我们每个 人对祖国的贡献, “我”个人和国家的关系。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 地飞翔。……这个敏感的精灵, —它从雷 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 遮不住太阳, ──是的,遮不住的!”1963年, 秦咏诚从高尔基散文诗《海燕》中获得灵感, 继续以他熟悉的“海”为主题,创作了声乐协 奏曲《海燕》,让交响乐队和女高音合作,用音 乐塑造出了海燕的形象。如果说,小提琴协 奏曲《海滨音诗》是一幅平静的画卷,那么声 乐协奏曲《海燕》就是一首壮阔的颂歌。 和《海燕》一起诞生的,是秦咏诚的儿子 秦际凯,于是,儿子的小名就是这部作品的名 称。是秦咏诚想好了给儿子取名海燕而为迎 接儿子出生创作了这部作品,还是早就想创 作《海燕》而恰巧儿子出生了?如今似乎已经 说不清楚了。 1964年春,上级通知李劫夫到黑龙江省 大庆油田体验生活。老师身体不好,学生秦 咏诚应邀作陪。在那里十多天,他们深入到 “铁人”王进喜钻井队,看到了设备简陋、气 候恶劣,而石油工人却用冲天干劲创造着一 个个奇迹。征集来的歌词先由老作曲家们 选用,之后,秦咏诚也去翻了一下,被薛柱国 《我为祖国献石油》深深地吸引:“锦绣河山 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 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 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 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 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 是我的家。……” 秦咏诚认为,这歌词就是对石油工人精 神境界的最好诠释。那一刻,他甚至想到了 要用列车一路狂奔的快节奏,传达石油工人 豪迈、有力的精神气质。在招待所饭堂,秦咏 诚用20分钟时间完成了这首歌的创作,并迅 速传唱开去。2019 年 6 月,《我为祖国献石 油》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优秀歌曲 100 首”。 《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成功,让 32 岁的秦 咏诚成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筹拍的故事片《创 业》主创之一,并以 1965 年完成的插曲《满怀 深情望北京》作为电影音乐的基础之一。秦 际凯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不少《创业》拍废的 胶片,他用手电筒将胶片图像打到墙上玩。 儿子出生三个月,秦咏诚就将母亲从大 连接到沈阳,一直到儿子长至十八岁。秦际 凯说: “我小时候,爸爸在样板戏学习班,我们 在家里都是奶奶照顾。街坊都知道有位秦奶 奶。广播里天天播爸爸创作的《毛主席走遍 祖国大地》和《北京,地拉那》。”地拉那是阿尔 巴尼亚的首都,秦际凯至今记得歌曲唱道: “北京,地拉那,中国,阿尔巴尼亚。英雄的城 市,英雄的国家。中阿人民并肩前进,团结在 马列主义旗帜下。” “那时候,你觉得爸爸了不起吗?”记者问 秦际凯。 “没有,”秦际凯说,“他和别人家的爸爸 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我妈妈小时候家庭条件 好,家里有保姆,大家闺秀就没有学会做饭。 妈妈做饭不好吃,家里就是爸爸做饭。擀面 条,做菜,上手很快。他的朋友们说他是‘美 食家’。不过,那时候没有什么好吃的,最常 吃的是棒子面做的饼子,把我都吃伤了。” 1933年夏天,秦咏诚在大连出生。他很 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秦家是从山东省 赣榆县“闯关东”到的大连(1953 年赣榆县划 归江苏,现在是连云港市的赣榆区)。 1932年秋天,张藜出生在同一个城市。 这一年,这个城市的大事是青年刘长春从上 海出发前往美国洛杉矶参加奥运会,开启了 中国人踏上奥运赛场的处女秀。那时,大连 被日军占领,称为“关东州”。当半个多世纪 之后,张藜在秦咏诚的曲调上填写《我和我 的祖国》的时候,从小生活在异民族统治下 的他们,心灵深处应该比一般的中国人更懂 得“祖国”的意义。 1945年,13岁的张藜在大连一中读书, 日占时期要学习日语,苏联占领后学习俄 语,但他更愿意用母语表达。他曾听说中国 女孩获得苏联红军救助,就创作了一篇《输 血的故事》,发表在《中苏友好》杂志上。 而秦咏诚受年长自己 6 岁的舅舅姜世琳 的影响,玩手风琴和钢琴。14 岁时,秦咏诚 就发表了自己创作的歌曲,展露出良好的音 乐天赋。秦咏诚的表弟、姜世琳的儿子姜杰 在北京办钢琴城十分有名,他对记者说: “1945 年,苏联红军占领大连后,日本人离开 大连,什么东西都不让他们带走。日本人家 的东西集中起来放在马路上,作为战利品分 配给中国老百姓。我奶奶,也就是秦咏诚的 姥姥,和我爸爸放弃了领取大衣柜,领了一 架钢琴。” 1948年,张藜进东北鲁艺戏剧系攻读文 学,秦咏诚则参加了大连地下党领导下的关 东社会教育工作团。1950年,张藜从东北鲁 艺毕业后留校从事文学创作。两年后,秦咏 诚进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师从李劫 夫、霍存慧学习作曲。 李 劫 夫 1913 年 出 生 ,比 秦 咏 诚 长 20 岁。曾创作《歌唱二小放牛郎》《革命人永远 是年轻》《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一系列脍 炙人口的歌曲。他作词作曲的《我们走在大 路上》于 2019 年 6 月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而秦咏诚被认为是继李劫夫之后,东北最杰 出的作曲家。 秦际凯说:“爸爸是劫夫大大非常喜欢 的学生,大大经常点名把我爸爸叫到家里聊 音乐。”1954 年,秦咏诚完成管弦乐《欢乐的 草原》。那时,秦咏诚是学生会主席,比他小 一岁的宣传部长乐平秋来自成都,两人有了 交往。1956年秦咏诚完成小提琴曲《抒情 曲》并毕业留校任教。 1957年,秦咏诚进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苏 联作曲专家列·西·古洛夫学习,之后与乐平 秋恋爱结婚,并完成了交响诗《二小放牛 郎》。1960 年,秦咏诚的女儿出生了。 1957 年和 1962 年,张藜两次被下放到 农村改造,这一去就是十几年。那时,秦咏 诚的创作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完成小 提琴独奏曲《海滨音诗》。《海滨音诗》展现在 听众面前的是海滩上碧波无垠的画面,仿佛 听众和作者一起坐在沙滩上,享受着夏日微 风拂面、浪花涌动的情景。如果不是从小生 活在大连,无数次地面对大海,对大海有别 样情感,秦咏诚怎么写得出来呢? 有海的滋养,有爱的滋养,有音乐的滋 养,29岁的秦咏诚完成了一次杰出的创作。 而与此同时,30 岁的张藜在乡下劳动,点种、 割田、赶车、喂猪、沤麻、打绳,砍柴、下井,所 有苦活累活都干过。无数个住在马棚里的 夜晚,望着星星,耳边隐约传来一首未来的 歌唱:“白涯涯的黄沙岗挺起棵钻天杨,隔着 篱笆有一座海青房。没有的总想有哇,得到 的还盼望,盼来盼去谁愿盼个透心儿凉?女 人不是水呀,男人不是缸,命运不是那辘轳, 把那井绳缠在自己身上……” 1976 年岁末,秦咏诚的恩师、一直为时 代而歌的李劫夫以 63 岁的年纪病逝。张藜 在农村改造十多年后,获得平反,并且进入 北京中央民族乐团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而秦咏诚则挑起了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 任的重担。 1981年,张藜和作曲家钟立民合作了 《鼓浪屿之波》传唱一时。1984 年,秦咏诚推 荐姜杰去找从沈阳音乐学院调入北京市文化 局担任领导职务的作曲家卢肃,卢肃以《团结 就是力量》知名。当时北京正复建群艺馆,姜 杰就参与了该项工作。 姜杰也是这时候,由表哥带着结识了张 藜。在姜杰眼里,张藜是个很普通的小老 头,操一口非常地道,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土 的大连话。但是,他表达的内容,非常深 刻,方式也非常幽默。姜杰说:“张藜的歌 词来源于生活,歌词的深度就是生活的深 度,这与张藜本人很多年在乡下受苦受难是 分不开的。” 秦咏诚曾经和姜杰说:“张藜写下‘你 是一支柳,绿了我一身’,写的是恋爱中的 男女,多么好的词!一个‘绿’字,就是一个 春天啊!” 张藜特别喜欢秦咏诚的小提琴曲《海滨 音诗》,希望秦咏诚把它改编成个歌曲的篇 幅。秦咏诚答应了,并很快完成了任务。可 是,张藜拿到曲子以后,琢磨了几乎半年时 间,却没填出一句词。 这是一个中秋节的清晨,正在张家界采 风的张藜一直沉浸在秦咏诚给定的旋律 中。当天门山日出的美景映入眼帘,震惊到 了张藜。流水,村寨,云海,朝阳,受过无数 苦难的张藜想到了“祖国”,于是他脱口而 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 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 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 落,路上一道辙……” 而第二段,他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的大 连,用“海”和“浪花”来描摹“祖国”和“游子” 的关系。如果不是对海有深刻的理解,他怎 么会写出这样的句子:“我的祖国和我,像海 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 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 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我最亲爱 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 波心中的歌。” “张藜这小子真行,太厉害了!”秦际凯模 仿父亲的口吻说。秦际凯说:“《我和我的祖 国》歌词写得好!无论歌词还是曲调,都是先 写的人容易,后写的人难。先写的,动机与风 格自己可以把握,而后写的人必须理解已有 的内容,再去完善它。我觉得张藜在我父亲 的基础上填词,更厉害!” 那时,歌唱家李谷一已经大红大紫,秦咏 诚希望由李谷一来演唱这首歌。李谷一果真 唱了,并且让这首歌赢得了听众的喜爱。不 过,李谷一将“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 说”的脉搏,按照自己的经验和习惯改为了 “温情”。数年后,他们一起参加《鲁豫有约》 节目,张藜说: “李谷一改成‘温情’,我心里不 愿意。为啥呢?我心里说,我这是诗的语言, 我怎么和她说呢?我说了,又怕她不唱。她 如果不唱,我多冤呢!所以我不吱声。但是 我有一次跟李谷一说,你做点统一语言的工 作,我说得多委婉!我怕‘得罪’她。”秦咏诚 说: “我们不放手,我们要通过实践,由群众来 辨别”。最后,张藜表示: “这个歌就是李谷一 给唱起来的!如果李谷一不唱,这个歌就谁 也不认识它!” 张藜、秦咏诚晚年都定居在北京。张藜 身体不好,秦咏诚在儿子陪伴下还去看望老 朋友。可是,秦咏诚竟然先张藜去世了。秦 际凯告诉我,父亲葬礼上没有播放哀乐,播 放的是小提琴曲《我和我的祖国》。 秦咏诚去世一年后,张藜去世,是不是 播放了《我和我的祖国》不得而知。但是,数 年后的2019年国庆节,这首歌火得一塌糊 涂。两个有故事的大连人,故事都已消散, 留下的歌还会唱很久很久…… 本版文/刘红庆 供图/秦际凯 旋律的前身是小提琴协奏曲《海滨音诗》 历时半年才填出了词 “一般人认为《我和我的祖国》是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实际上写成‘秦咏诚曲,张藜填 词’更准确。这不是说要把我父亲放在前面,而是这样才能更加体现词作者的不容易。”国庆假 期,在北京陪母亲过节的秦际凯这样告诉记者。 秦际凯是秦咏诚的儿子,沈阳音乐学院教师。他们家过着“两岸三地”的生活,母亲在北 京,妻子在沈阳,女儿在美国。所以,奔波就是秦际凯生活的常态,在父亲去世后,几乎每周都 要到北京陪几天母亲。而今,到处都在唱父亲创作的《我和我的祖国》,他相信,均已作古的父 亲和张藜先生老哥俩会为这样的情景所感动。 两个有故事的大连人 秦咏诚(左)、张藜在敦煌莫高窟 上世纪 60 年代的秦咏诚 秦咏诚(右)到家中看望张藜 《我和我的祖国》曲谱

一刻也不能分割 - YNET.comepaper.ynet.com/images/2019-10/11/B01/bjbqb20191011B01.pdf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新中国的70周年华诞,有很多爱国歌曲被一唱再唱,不同的歌曲,熟悉的旋律,各有动人心

  • Upload
    others

  • View
    1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一刻也不能分割 - YNET.comepaper.ynet.com/images/2019-10/11/B01/bjbqb20191011B01.pdf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新中国的70周年华诞,有很多爱国歌曲被一唱再唱,不同的歌曲,熟悉的旋律,各有动人心

天/天/副/刊

秦咏诚 张藜

人间事 B1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与 我 们 一 起 发 现 人 生 传 奇

主编/陈新 编辑/张严涵 美编/路虓辉 责校/项战

下载北京头条App让现在告诉未来

最近,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

《我和我的祖国》词曲作者秦咏诚、张藜的故事

词和曲的作者

一刻也不能分割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

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新中国的70周年华诞,有很多爱国歌曲被一唱再唱,不同的歌曲,熟悉的旋律,各有动人心处。很难断定是什么原因,《我和我的祖国》再度走红,成了“年度

神曲”,或许是因为同名电影的神助攻,或许是新华社发起的“70年来,有没有那么一首歌,让你听了就热泪盈眶”问答活动中被提及次数最多,无论身在何处,似乎总有人在轻轻哼唱,而你自己也是不由自主地跟着轻轻和。

自诞生起,《我和我的祖国》传唱三十多年,唱出了对祖国的爱,也唱出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满足。首唱者李谷一就曾表示,它强调了我们每一个人,强调了我们每个人对祖国的贡献,“我”个人和国家的关系。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1963年,秦咏诚从高尔基散文诗《海燕》中获得灵感,继续以他熟悉的“海”为主题,创作了声乐协奏曲《海燕》,让交响乐队和女高音合作,用音乐塑造出了海燕的形象。如果说,小提琴协奏曲《海滨音诗》是一幅平静的画卷,那么声乐协奏曲《海燕》就是一首壮阔的颂歌。

和《海燕》一起诞生的,是秦咏诚的儿子秦际凯,于是,儿子的小名就是这部作品的名称。是秦咏诚想好了给儿子取名海燕而为迎接儿子出生创作了这部作品,还是早就想创作《海燕》而恰巧儿子出生了?如今似乎已经说不清楚了。

1964年春,上级通知李劫夫到黑龙江省大庆油田体验生活。老师身体不好,学生秦咏诚应邀作陪。在那里十多天,他们深入到

“铁人”王进喜钻井队,看到了设备简陋、气候恶劣,而石油工人却用冲天干劲创造着一个个奇迹。征集来的歌词先由老作曲家们选用,之后,秦咏诚也去翻了一下,被薛柱国《我为祖国献石油》深深地吸引:“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秦咏诚认为,这歌词就是对石油工人精

神境界的最好诠释。那一刻,他甚至想到了要用列车一路狂奔的快节奏,传达石油工人豪迈、有力的精神气质。在招待所饭堂,秦咏诚用20分钟时间完成了这首歌的创作,并迅速传唱开去。2019年6月,《我为祖国献石油》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成功,让32岁的秦咏诚成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筹拍的故事片《创业》主创之一,并以1965年完成的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作为电影音乐的基础之一。秦际凯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不少《创业》拍废的胶片,他用手电筒将胶片图像打到墙上玩。

儿子出生三个月,秦咏诚就将母亲从大连接到沈阳,一直到儿子长至十八岁。秦际凯说:“我小时候,爸爸在样板戏学习班,我们在家里都是奶奶照顾。街坊都知道有位秦奶奶。广播里天天播爸爸创作的《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和《北京,地拉那》。”地拉那是阿尔巴尼亚的首都,秦际凯至今记得歌曲唱道:

“北京,地拉那,中国,阿尔巴尼亚。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国家。中阿人民并肩前进,团结在马列主义旗帜下。”

“那时候,你觉得爸爸了不起吗?”记者问秦际凯。

“没有,”秦际凯说,“他和别人家的爸爸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我妈妈小时候家庭条件好,家里有保姆,大家闺秀就没有学会做饭。妈妈做饭不好吃,家里就是爸爸做饭。擀面条,做菜,上手很快。他的朋友们说他是‘美食家’。不过,那时候没有什么好吃的,最常吃的是棒子面做的饼子,把我都吃伤了。”

1933年夏天,秦咏诚在大连出生。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秦家是从山东省赣榆县“闯关东”到的大连(1953年赣榆县划归江苏,现在是连云港市的赣榆区)。

1932年秋天,张藜出生在同一个城市。这一年,这个城市的大事是青年刘长春从上海出发前往美国洛杉矶参加奥运会,开启了中国人踏上奥运赛场的处女秀。那时,大连被日军占领,称为“关东州”。当半个多世纪之后,张藜在秦咏诚的曲调上填写《我和我的祖国》的时候,从小生活在异民族统治下的他们,心灵深处应该比一般的中国人更懂得“祖国”的意义。

1945年,13岁的张藜在大连一中读书,日占时期要学习日语,苏联占领后学习俄语,但他更愿意用母语表达。他曾听说中国女孩获得苏联红军救助,就创作了一篇《输血的故事》,发表在《中苏友好》杂志上。

而秦咏诚受年长自己6岁的舅舅姜世琳的影响,玩手风琴和钢琴。14岁时,秦咏诚就发表了自己创作的歌曲,展露出良好的音乐天赋。秦咏诚的表弟、姜世琳的儿子姜杰在北京办钢琴城十分有名,他对记者说:

“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大连后,日本人离开大连,什么东西都不让他们带走。日本人家的东西集中起来放在马路上,作为战利品分配给中国老百姓。我奶奶,也就是秦咏诚的姥姥,和我爸爸放弃了领取大衣柜,领了一架钢琴。”

1948年,张藜进东北鲁艺戏剧系攻读文学,秦咏诚则参加了大连地下党领导下的关东社会教育工作团。1950年,张藜从东北鲁艺毕业后留校从事文学创作。两年后,秦咏诚进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师从李劫夫、霍存慧学习作曲。

李劫夫 1913 年出生,比秦咏诚长 20岁。曾创作《歌唱二小放牛郎》《革命人永远

是年轻》《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歌曲。他作词作曲的《我们走在大路上》于2019年6月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而秦咏诚被认为是继李劫夫之后,东北最杰出的作曲家。

秦际凯说:“爸爸是劫夫大大非常喜欢的学生,大大经常点名把我爸爸叫到家里聊音乐。”1954年,秦咏诚完成管弦乐《欢乐的草原》。那时,秦咏诚是学生会主席,比他小一岁的宣传部长乐平秋来自成都,两人有了交往。1956年秦咏诚完成小提琴曲《抒情曲》并毕业留校任教。

1957年,秦咏诚进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苏联作曲专家列·西·古洛夫学习,之后与乐平秋恋爱结婚,并完成了交响诗《二小放牛郎》。1960年,秦咏诚的女儿出生了。

1957年和1962年,张藜两次被下放到农村改造,这一去就是十几年。那时,秦咏诚的创作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完成小提琴独奏曲《海滨音诗》。《海滨音诗》展现在听众面前的是海滩上碧波无垠的画面,仿佛听众和作者一起坐在沙滩上,享受着夏日微风拂面、浪花涌动的情景。如果不是从小生活在大连,无数次地面对大海,对大海有别样情感,秦咏诚怎么写得出来呢?

有海的滋养,有爱的滋养,有音乐的滋养,29岁的秦咏诚完成了一次杰出的创作。而与此同时,30岁的张藜在乡下劳动,点种、割田、赶车、喂猪、沤麻、打绳,砍柴、下井,所有苦活累活都干过。无数个住在马棚里的夜晚,望着星星,耳边隐约传来一首未来的歌唱:“白涯涯的黄沙岗挺起棵钻天杨,隔着篱笆有一座海青房。没有的总想有哇,得到的还盼望,盼来盼去谁愿盼个透心儿凉?女人不是水呀,男人不是缸,命运不是那辘轳,把那井绳缠在自己身上……”

1976年岁末,秦咏诚的恩师、一直为时代而歌的李劫夫以63岁的年纪病逝。张藜在农村改造十多年后,获得平反,并且进入北京中央民族乐团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而秦咏诚则挑起了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的重担。

1981年,张藜和作曲家钟立民合作了《鼓浪屿之波》传唱一时。1984年,秦咏诚推荐姜杰去找从沈阳音乐学院调入北京市文化局担任领导职务的作曲家卢肃,卢肃以《团结就是力量》知名。当时北京正复建群艺馆,姜杰就参与了该项工作。

姜杰也是这时候,由表哥带着结识了张藜。在姜杰眼里,张藜是个很普通的小老头,操一口非常地道,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土的大连话。但是,他表达的内容,非常深刻,方式也非常幽默。姜杰说:“张藜的歌词来源于生活,歌词的深度就是生活的深度,这与张藜本人很多年在乡下受苦受难是分不开的。”

秦咏诚曾经和姜杰说:“张藜写下‘你是一支柳,绿了我一身’,写的是恋爱中的男女,多么好的词!一个‘绿’字,就是一个春天啊!”

张藜特别喜欢秦咏诚的小提琴曲《海滨音诗》,希望秦咏诚把它改编成个歌曲的篇幅。秦咏诚答应了,并很快完成了任务。可是,张藜拿到曲子以后,琢磨了几乎半年时间,却没填出一句词。

这是一个中秋节的清晨,正在张家界采风的张藜一直沉浸在秦咏诚给定的旋律中。当天门山日出的美景映入眼帘,震惊到了张藜。流水,村寨,云海,朝阳,受过无数苦难的张藜想到了“祖国”,于是他脱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而第二段,他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的大连,用“海”和“浪花”来描摹“祖国”和“游子”的关系。如果不是对海有深刻的理解,他怎么会写出这样的句子:“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

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张藜这小子真行,太厉害了!”秦际凯模仿父亲的口吻说。秦际凯说:“《我和我的祖国》歌词写得好!无论歌词还是曲调,都是先写的人容易,后写的人难。先写的,动机与风格自己可以把握,而后写的人必须理解已有的内容,再去完善它。我觉得张藜在我父亲的基础上填词,更厉害!”

那时,歌唱家李谷一已经大红大紫,秦咏诚希望由李谷一来演唱这首歌。李谷一果真唱了,并且让这首歌赢得了听众的喜爱。不过,李谷一将“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的脉搏,按照自己的经验和习惯改为了

“温情”。数年后,他们一起参加《鲁豫有约》节目,张藜说:“李谷一改成‘温情’,我心里不愿意。为啥呢?我心里说,我这是诗的语言,我怎么和她说呢?我说了,又怕她不唱。她如果不唱,我多冤呢!所以我不吱声。但是我有一次跟李谷一说,你做点统一语言的工作,我说得多委婉!我怕‘得罪’她。”秦咏诚说:“我们不放手,我们要通过实践,由群众来辨别”。最后,张藜表示:“这个歌就是李谷一给唱起来的!如果李谷一不唱,这个歌就谁也不认识它!”

张藜、秦咏诚晚年都定居在北京。张藜身体不好,秦咏诚在儿子陪伴下还去看望老朋友。可是,秦咏诚竟然先张藜去世了。秦际凯告诉我,父亲葬礼上没有播放哀乐,播放的是小提琴曲《我和我的祖国》。

秦咏诚去世一年后,张藜去世,是不是播放了《我和我的祖国》不得而知。但是,数年后的2019年国庆节,这首歌火得一塌糊涂。两个有故事的大连人,故事都已消散,留下的歌还会唱很久很久……

本版文/刘红庆 供图/秦际凯

旋律的前身是小提琴协奏曲《海滨音诗》

历时半年才填出了词

“一般人认为《我和我的祖国》是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实际上写成‘秦咏诚曲,张藜填词’更准确。这不是说要把我父亲放在前面,而是这样才能更加体现词作者的不容易。”国庆假期,在北京陪母亲过节的秦际凯这样告诉记者。

秦际凯是秦咏诚的儿子,沈阳音乐学院教师。他们家过着“两岸三地”的生活,母亲在北京,妻子在沈阳,女儿在美国。所以,奔波就是秦际凯生活的常态,在父亲去世后,几乎每周都要到北京陪几天母亲。而今,到处都在唱父亲创作的《我和我的祖国》,他相信,均已作古的父亲和张藜先生老哥俩会为这样的情景所感动。

两个有故事的大连人

秦咏诚(左)、张藜在敦煌莫高窟

上世纪60年代的秦咏诚 秦咏诚(右)到家中看望张藜

《我和我的祖国》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