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部分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兴趣 Chen Chun 我出生于中国浙江,于 2017 年在兰州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大 陈醇 学三年级时,我曾前往台湾大学参加为期一年的交换生项目。目前 我的研究兴趣是晚唐到明初的中国儿童史以及宋代文人笔记。 论文题目:《夷坚志》中的儿童与童年叙事(暂定) 指导老师:王昌伟教授 研究概述:我的研究主要关注宋代文人笔记中的儿童和童年叙写。 具体而言,我将尝试从分析《夷坚志》中的“童子(巫)”、“女 童”、“神童”和其他儿童形象入手,呈现宋人的儿童观念,还原 “童”这一观念在历史语境中的建构过程。并希望“儿童的发现” 可以为中国早期现代性的重诠和重评提供不同的视角。 Deng Shengtao 教育背景: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邓盛涛 研究兴趣:中古佛教与道教、唐宋思想史、三教会通思想 暂定题目:圭峰宗密(784-841)与中晚唐华严禅思想的兴起 指导老师:劳悦强副教授 中国佛教发展至中晚唐出现一些新的格局,首先是教门与宗门的紧 张对立,教门内部则有法性、法相与破相三宗的激烈对峙,宗门之 内南宗禅与北宗禅亦水火难容。此局势呼唤一个自洽而圆融义理的 系统,内在地疏通与化解此诸多对立。 而作为华严五祖和菏泽禅传人的圭峰宗密大师算是应运而生。因 此,本研究计划从探寻中晚唐华严宗与禅宗的互动入手,进而以宗 密对《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经论的疏释为中心,探寻他如 何以颇具特色的华严禅思想对中晚唐思想史的诸般问题作出回应。 Dong Chang 教育背景:南开大学 文学学士;加州伯克利大学交换生 研究兴趣:汉魏六朝文学 董畅 论文题目:六朝至唐宋间“死而复生”类故事研究——以《太 平广记》为核心(暂定) 指导老师:苏瑞隆副教授 “死而复生”类故事作为文学母题之一,与古人的生死观、宇宙 观、宗教与鬼神观念等联系紧密。最早对死而复生现象的记载可 追溯至先秦的神话古籍中。及至汉魏六朝,随着宗教信仰的进一 步传播,古人的生死观念、鬼神观念发生变化,志怪小说中的死 而复生类故事也随之涌现。唐宋时期,以“死而复生”为题材的 小说更为繁盛,到《太平广记》辑录时期可以说达到了其发展的 高峰,此类书中仅《再生》一类共有 12 卷 128 篇。笔者将以此 类书中的“死而复生”类故事为研究底本,对六朝至唐宋时期 “死而复生”类型故事进行系统梳理分析,试图总结此类作品的 基本特征与叙事特点,同时结合文化与宗教视角对“死而复生” 类故事的写作独特性与思想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部分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兴趣 - NUS Faculty of Arts ... Students/MA Students_Chinese_19.pdf部分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兴趣 Chen Chun 我出生于中国浙江,于2017年在兰州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 Upload
    others

  • View
    2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部分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兴趣 - NUS Faculty of Arts ... Students/MA Students_Chinese_19.pdf部分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兴趣 Chen Chun 我出生于中国浙江,于2017年在兰州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部分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兴趣

Chen Chun 我出生于中国浙江,于 2017 年在兰州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大

陈醇 学三年级时,我曾前往台湾大学参加为期一年的交换生项目。目前

我的研究兴趣是晚唐到明初的中国儿童史以及宋代文人笔记。

论文题目:《夷坚志》中的儿童与童年叙事(暂定)

指导老师:王昌伟教授

研究概述:我的研究主要关注宋代文人笔记中的儿童和童年叙写。

具体而言,我将尝试从分析《夷坚志》中的“童子(巫)”、“女

童”、“神童”和其他儿童形象入手,呈现宋人的儿童观念,还原

“童”这一观念在历史语境中的建构过程。并希望“儿童的发现”

可以为中国早期现代性的重诠和重评提供不同的视角。

Deng Shengtao 教育背景: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邓盛涛 研究兴趣:中古佛教与道教、唐宋思想史、三教会通思想

暂定题目:圭峰宗密(784-841)与中晚唐华严禅思想的兴起

指导老师:劳悦强副教授

中国佛教发展至中晚唐出现一些新的格局,首先是教门与宗门的紧

张对立,教门内部则有法性、法相与破相三宗的激烈对峙,宗门之

内南宗禅与北宗禅亦水火难容。此局势呼唤一个自洽而圆融义理的

系统,内在地疏通与化解此诸多对立。

而作为华严五祖和菏泽禅传人的圭峰宗密大师算是应运而生。因

此,本研究计划从探寻中晚唐华严宗与禅宗的互动入手,进而以宗

密对《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经论的疏释为中心,探寻他如

何以颇具特色的华严禅思想对中晚唐思想史的诸般问题作出回应。

Dong Chang 教育背景:南开大学文学学士;加州伯克利大学交换生研究兴趣:汉魏六朝文学董畅

论文题目:六朝至唐宋间“死而复生”类故事研究——以《太

平广记》为核心(暂定)指导老师:苏瑞隆副教授“死而复生”类故事作为文学母题之一,与古人的生死观、宇宙

观、宗教与鬼神观念等联系紧密。最早对死而复生现象的记载可

追溯至先秦的神话古籍中。及至汉魏六朝,随着宗教信仰的进一

步传播,古人的生死观念、鬼神观念发生变化,志怪小说中的死

而复生类故事也随之涌现。唐宋时期,以“死而复生”为题材的

小说更为繁盛,到《太平广记》辑录时期可以说达到了其发展的

高峰,此类书中仅《再生》一类共有 12 卷 128 篇。笔者将以此

类书中的“死而复生”类故事为研究底本,对六朝至唐宋时期

“死而复生”类型故事进行系统梳理分析,试图总结此类作品的

基本特征与叙事特点,同时结合文化与宗教视角对“死而复生”

类故事的写作独特性与思想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Page 2: 部分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兴趣 - NUS Faculty of Arts ... Students/MA Students_Chinese_19.pdf部分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兴趣 Chen Chun 我出生于中国浙江,于2017年在兰州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Lai Chia Yee 赖佳瑜

教育背景: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荣誉学士学位课程,

目前正在国大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汉语语言学”双学位硕士研

究生班就读。

研究兴趣:现代汉语语用、语法、语义;新马华语。

论文题目:马来西亚华语中的“形容词+一下”(A一下)结构

指导老师:李子玲副教授

在普通话和新马华语中,补语“一下”,搭配动词时表达的是“短

暂的时间、略微、一次”义,如“等一下”、“看一下”,意思为

等一会儿、略微地看。可是,“一下”作为补语时在马来西亚的用

法和普通话、新加坡华语有不同之处。 首先, 在马来西亚,“一

下”还可以搭配心理动词,如喜欢、讨厌,构成很喜欢一下、很讨

厌一下。这里的“一下”就没有了“一次、短暂的时间、略微”义。

另外,在马来西亚华语中,“一下”还经常与形容词搭配,如很美

一下、蛮坏一下。这里的“一下”也和“很喜欢一下”中的“一下”

一样并没有“一次、短暂的时间、略微”义。

另外,“A一下”的结构必须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才能在句子中独立

充当谓语和补语。可见,程度副词在这一结构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

角色。而且不是所有的程度副词都能搭配 A一下出现。这是个很特

殊的现象,因为普通话和新加坡华语并没有这样的说法。这当中可

能涉及量级结构和语用等的现象或者受马来西亚当地方言的影响,

因为马来西亚的广东话就有说“几美一下”。经过初步的调查,我

们发现“一下”在作为补语使用时及词语搭配上在马来西亚似乎更

为丰富多样。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分析。

Leong Wen Yin 教育背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荣誉学士

梁文颖 研究兴趣:现代汉语语法;新马华语

论文题目:马来西亚华语的“谓词+掉”结构

指导老师:李子玲副教授

新马地区的华语有个特殊的“谓词+掉”结构,在语用上和词语搭

配上和现代汉语普通话都有不同之处:(1)新马地区的“掉”可

以出现在形容词之后;(2)根据现有研究,普通话的补语 “掉”

搭配动词时表达的是“去除、离开”义,但这并不能用来解释新马

华语“动词+掉”的特殊现象,如“照顾掉”;(3)在普通话和新

加坡华语里,搭配“掉”的谓词几乎都是消减义和消极义的。然而,

我们在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里发现了不带有负面色彩的“褒义/增量

谓词+掉”,如可说:“好掉”。经过非正式的初步调查,我们发

现 “谓词+掉”在中南马的使用及词语搭配上似乎比北马更为丰富

多样。

Page 3: 部分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兴趣 - NUS Faculty of Arts ... Students/MA Students_Chinese_19.pdf部分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兴趣 Chen Chun 我出生于中国浙江,于2017年在兰州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Liao Yiran 廖依然

教育背景: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荣誉学士

研究兴趣:华语语系广播、亚洲文化冷战、新加坡华人传统与文化

研究题目:五、六十年代的南洋广播——马来亚电台与丽的呼声个

案研究

指导老师:徐兰君副教授

本研究将南洋广播在东南亚区域内的兴起与发展历程重置于五、

六十年代的文化冷战语境中,尝试探讨官方与民营的“文化建

制”——马来亚电台、丽的呼声这类广播机构在南洋人民的日常

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南洋广播又该如何定义?此外,在当时

的冷战格局下,南洋广播在语言驳杂、文化多元的东南亚区域内

如何推动马来亚化、并且帮助南洋人民形塑和想象其南洋身份?

“声音”与各种权力的关系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Peng Chengxin 彭城鑫

我来自中国湖南省。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我的研究兴趣是海外华

人以及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互动。

论文题目:南洋华人与现代中国的形成:从思想史的视野出发(暂

定)

指导老师:黄贤强副教授

本篇研究将基于思想观念层面,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中新马华

人群体的作用做一探讨。该研究试图跳出传统华侨华人研究中“中

国中心史观”的陷阱,而是承认新马华人群体的行动具有其主观性

与复杂性,不单纯地将南洋华人作为中国本土的附属,只单方面强

调中国本土对南洋华人的“施给”作用。另外,该研究不将眼光局限

在经济、投资、物质层面,而是试图了解新马华人和近代中国更深

次的交流互动,以此理解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新马华人这一“边缘” 社会对处于“本位”的中国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影响,通过这一“海外

华人视野”丰富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Yang Zhizhong 杨治中

教育背景:B.A.西北师范大学 (2003)研究兴趣:东南亚道教、东南亚儒学、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

论文题目:新加坡民间道教祭祀仪式中的“武乩”与东南亚其他种族

式的关 系及影响

指导老师:丁荷生教授

本课题旨在研究新加坡民间道教祭祀仪式中的武乩(如:“操五宝”,

割舌,身体穿刺等)活动产生的文化根源,变迁及发展状况以及和其

他宗教和信徒的互动关系。通过史料研读,碑记研究,乡野调查等方

法取得研究资料,从而梳理其起源,发展变迁以及和其他东南亚宗教

的关系,进而探讨这种民间道教祭祀仪式在现代新加坡社会环境中的

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