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 年 2 月 22 日 星期一 责编/陈擎昊 组版/唐小妹 10 社会 毕业后报喜 做自媒体获近亿点播 符善皇大学老师们对符善皇的印象,几 乎都是“这个孩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看他那发音。”刚走进校园的符善皇,曾 因带着浓重的口音进入播音专业,遭到同学 笑话。那之后,学校一处废弃的操场上,符善 皇开始一个人对着荒芜的杂草练习发音。“a, o,e……”回应他的,是慢慢的改变。 当该学院的刘春荣老师把一条广告配音 交给符善皇配音时,符善皇激动难抑,反反复 复配音,直到教学楼关门才离开录音棚。“在 我教的学生中,主动想创作一个节目的,他是 第一个。”刘春荣老师说,跟符善皇三年相处 过程中,符善皇对自己的帮助也是挺大的。 符善皇对梦想的执着,打动了刘春荣。 另一位老师贺超则对符善皇的坚韧很是 欣赏。“他比常见的大学生身上多了一种韧 性,一种对梦想的执着。”贺超说,符善皇对梦 想的追求,显得特别“另类”。 符善皇确实和很多学生不同,他珍惜所 获得的求学机会。大学期间他没和家里要过 一分钱,他拍摄一个又一个短片,开设影像工 作室给自己挣生活费;他时常独自生活,节省 交际的时间来磨砺自己的各项技巧;他敢于 呐喊自己的梦想,敢于去远方冒险…… 毕业前夕,他把自己的求学经历拍成了 一个名为《书页年华》的短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前往北京,进入一 家电视台,成为一名编导做旅游节目。”符善 皇说,在北京租下房子之后,他第一时间给南 国都市报记者打了电话,告知他,“记者哥哥, 小学时和你说起的梦想,如今正在实现”,“我 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来追寻它。” 实现了一个梦想的符善皇,又有了新的 梦想。符善皇尝试做自媒体,做真正的“播音 员”。2015 年底,符善皇在互联网开设了一个 名为《地球的奇迹》的视频节目,给观众介绍 世界各地的人文风貌。“本期《地球的奇迹》, 符善皇就带你……”符善皇对着手中的录音 器,开始给大家介绍这个世界的奇妙,“我想 带着大家一起去看看世界。” 没想到,短短两个月时间,这个节目“火 了”。在系列节目的列表中,多的节目点播量 已近三百万,少的多数也有几万的点播量。 “总共合起来,已有近亿的点播量。” 不久前,一家媒体已和符善皇签了《地球 的奇迹》的使用协议,给予符善皇每月保底万 元收入。符善皇说,他有一个梦想,“想做一 个由视频做成的百科全书。” 符善皇和他的梦想都在路上。 电话是北京打来的。显示是一个曾被 南国都市报两度报道的海南贫困生符善 皇:“哥哥,你还记得十多年前我小学时和 你说起的梦想吗?我现在正在实现它。” 一个与梦想有关的喜讯,串起了一个 长达十余年的故事。 2002年,失去父亲的符善皇被推到了 一个濒临辍学的境地;2010年,考上大学 的符善皇同样面临着无力承担学费的困 境,两次,南国都市报的报道为他托起了希 望之舟。而符善皇也用他在困境中对诗和 远方的追求、对梦想的执着,打动着南国都 市报记者。 实现播音梦的符善皇,如今有了更大 的梦想。 南国都市报记者 杨金运 实习生 周丽/文 陈卫东/图 南国都市报的记者哥哥 小学时和你说的梦想正在实现 小学四年级 父亲亡故他险些辍学 2月21日,海口市东山镇解放后街的 一个破旧出租屋内,符善皇蜗居在他那简 陋到不能简陋的房间里,对着一个录音 器,给听众录制自媒体节目《地球的奇 迹》。 符善皇个子不高,有着粗眉毛,眉宇 之间透露出一股坚定。 符善皇的工作在北京,这只是符善皇 的临时居所。就在这户出租屋的隔壁,他 家那栋已经腐朽欲塌的瓦房已被推到,新 的地基已经打起来了。谁也想不到,这个 毕业一年半的小伙子已攒下了二十多万 元,来为苦了大半辈子的母亲王丹敏盖新 房。 王丹敏自小右眼失明。符善皇叫她 休息,苦惯了的她却不懂如何去休息。 最困难的处境出现在符善皇读小学 四年级的时候。符善皇的父亲,那个撑起 这个五口之家的男人,在一场意外中丧 生。符善皇记得,父亲去世的时候,口袋 里一分钱都没有,只有一包一块钱的香烟 和一把打火机。原本贫困的家庭,在父亲 去世后雪上加霜。 符善皇记忆中,残疾的母亲挑起一担 粽子,起先总是不好意思叫卖,慢慢地,为 了生活,开始在大街小巷叫。有一次,收 到一张百元假钞,母亲哭了好久,好伤心。 符善皇兄弟的学业开始变得岌岌可 危。王丹敏去学校求校长,求他能否晚点 交学费,求他学费能不能减少一点。符善 皇回忆,这时,一个姑妈看他家贫困,建议 年龄最大的符善皇辍学和她一起去卖鸡 蛋。母亲王丹敏说什么也不愿意,说要想 尽办法帮孩子上学。 所幸,第一个学期,学校的捐款暂时 帮助符善皇兄弟支付了学费。 但是,王丹敏并不知道今后能否靠卖 粽子供 3 个孩子上学。 一次偶遇,串起了南国都市报和符善 皇的缘分。南国都市报的记者在前往东 山镇向群小学采访时,发现了勇于表现自 己的符善皇,他在讲台上朗诵诗歌和唱 歌,这个阳光的男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一问对方家境,心里很受触动。 前往符善皇家中,看到家徒四壁的境况 后,很是心疼,这位记者决心要帮助这个 孩子。 关于符善皇的第一篇报道就这样出 现在南国都市报。 考上大学后 本报报道托起他的明天 符善皇记得,报道刊发之后便有好心人 士给他捐款。有一天,南国都市报记者再次 敲开那扇老旧失修的门,给他送来了爱心人 士 4000 元的善款。4000 元,符善皇的母亲 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时4000 元对我们来 说,帮助实在太大了。”符善皇说。 符善皇感恩说:“如果我当时辍学离开了 校园,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我想做一个播音员。”那一年,年幼的符 善皇这样对南国都市报记者讲述自己的梦 想。原来,从小符善皇便对电视节目有向往, “看到电视节目里说‘明年见’,我就会自言自 语说‘明年见’。” 但那时候,符善皇觉得这个梦想像天上 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 因为没有条件,符善皇就听广播,学习主 持人的发音;符善皇去书店,没钱买书便蹲在 书店里看书。符善皇参加演讲比赛、诗歌朗 诵比赛、作文比赛,拿到了一堆奖状。 一个关于播音的梦想,把少年符善皇的 人生照亮了。 2010 年,当高考的钟声敲响,符善皇想 报考播音专业的时候,身边的人瞅着他一米 六的个子,听着他带海南口音的普通话时,投 来了嘲笑的目光。 他用事实证明了一切。他考上了。这一 次,同样的求学困境摆在了他的面前。而这 一次,同样的帮助又出现了。南国都市报一 篇《残疾母亲一人撑起家 海南学子大学梦 濒临破碎》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位爱心人士默默资助符善皇四年之久。 符善皇走进了江西宜春学院的校园,开 启了寻梦之旅。 永远的追求 贫困也要有诗和远方 “他和我报道过的一些贫困生不一样。” 关注符善皇成长长达十余年之久的南国都市 报记者回忆说,在符善皇身上,他看到了梦想 的力量,看到一个人即使在贫困的处境中,也 能有“诗和远方”,“我一直关注着他的成长, 他身上有些东西,给人带来了心灵的温暖。” 符善皇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一头猪, 母亲去捡那些被丢弃的菠萝蜜来喂猪,闲话 传到符善皇耳朵里。“他们说,我家太穷了,爸 爸死了,妈妈残疾,要靠捡烂的菠萝蜜来吃。” 符善皇说,虽然自己处境不好,但其实一直努 力活得有诗意。 如今,符善皇的珍藏里仍有4本“作品 集”,其中 3 本是“诗集”。符善皇在其中一首 诗中写道:“起起落落的风帆/随风伫立的绳 杆/伴着沉醉的理想和燃烧的情怀/向天边旅 程/直到没入齐天的潮涌。” 符善皇热爱旅行。上大学之前,他和同 学去田野,去看那些天光云影,然后把它们变 成文字,写在笔记本,再抄写好,送给那些帮 助过他的人。他把其中一本诗集送给了一直 关注他成长的南国都市报记者。 上大学后,对远方的渴望,越发不可收拾。 符善皇开始穷游。买学生票搭上一辆火 车,到陌生的地方。“冒险是我很喜欢做的事 情。”符善皇记得,有一年元旦,他在一座原始 山上进行三天三夜穿越,迷路了,在结冰的山 上过夜。还有一次,符善皇去一个天然溶洞 探险,溶洞黑暗未知,深达十多公里。有地下 暗河,手中的灯光一点一点消失。如今想起 来,符善皇仍感觉挺惊险的。 这一切,丰富着这个贫困青年的诗意人生。 小学四年级,濒临辍学的他因南国都市报的一次报道得以继续学业; 考上大学时,南国都市报报道他的求学困境后爱心人士捐助他四年; 如今,毕业圆梦的符善皇从北京打来电话报喜符善皇求学过程中获过很多奖项。 4 1 2 3

南国都市报的记者哥哥 小学时和你说的梦想正在实现ngdsb.hinews.cn/resfile/2016-02-22/010/ngdsb20160222010.pdf10社会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责编/陈擎昊

  • Upload
    others

  • View
    1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南国都市报的记者哥哥 小学时和你说的梦想正在实现ngdsb.hinews.cn/resfile/2016-02-22/010/ngdsb20160222010.pdf10社会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责编/陈擎昊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责编/陈擎昊 组版/唐小妹10社会

毕业后报喜做自媒体获近亿点播

符善皇大学老师们对符善皇的印象,几乎都是“这个孩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看他那发音。”刚走进校园的符善皇,曾因带着浓重的口音进入播音专业,遭到同学笑话。那之后,学校一处废弃的操场上,符善皇开始一个人对着荒芜的杂草练习发音。“a,o,e……”回应他的,是慢慢的改变。

当该学院的刘春荣老师把一条广告配音交给符善皇配音时,符善皇激动难抑,反反复复配音,直到教学楼关门才离开录音棚。“在我教的学生中,主动想创作一个节目的,他是第一个。”刘春荣老师说,跟符善皇三年相处过程中,符善皇对自己的帮助也是挺大的。

符善皇对梦想的执着,打动了刘春荣。另一位老师贺超则对符善皇的坚韧很是

欣赏。“他比常见的大学生身上多了一种韧性,一种对梦想的执着。”贺超说,符善皇对梦想的追求,显得特别“另类”。

符善皇确实和很多学生不同,他珍惜所获得的求学机会。大学期间他没和家里要过一分钱,他拍摄一个又一个短片,开设影像工作室给自己挣生活费;他时常独自生活,节省交际的时间来磨砺自己的各项技巧;他敢于呐喊自己的梦想,敢于去远方冒险……

毕业前夕,他把自己的求学经历拍成了一个名为《书页年华》的短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前往北京,进入一家电视台,成为一名编导做旅游节目。”符善皇说,在北京租下房子之后,他第一时间给南国都市报记者打了电话,告知他,“记者哥哥,小学时和你说起的梦想,如今正在实现”,“我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来追寻它。”

实现了一个梦想的符善皇,又有了新的梦想。符善皇尝试做自媒体,做真正的“播音员”。2015年底,符善皇在互联网开设了一个名为《地球的奇迹》的视频节目,给观众介绍世界各地的人文风貌。“本期《地球的奇迹》,符善皇就带你……”符善皇对着手中的录音器,开始给大家介绍这个世界的奇妙,“我想带着大家一起去看看世界。”

没想到,短短两个月时间,这个节目“火了”。在系列节目的列表中,多的节目点播量已近三百万,少的多数也有几万的点播量。

“总共合起来,已有近亿的点播量。”不久前,一家媒体已和符善皇签了《地球

的奇迹》的使用协议,给予符善皇每月保底万元收入。符善皇说,他有一个梦想,“想做一个由视频做成的百科全书。”

符善皇和他的梦想都在路上。

电话是北京打来的。显示是一个曾被南国都市报两度报道的海南贫困生符善皇:“哥哥,你还记得十多年前我小学时和你说起的梦想吗?我现在正在实现它。”

一个与梦想有关的喜讯,串起了一个长达十余年的故事。

2002年,失去父亲的符善皇被推到了一个濒临辍学的境地;2010年,考上大学的符善皇同样面临着无力承担学费的困境,两次,南国都市报的报道为他托起了希望之舟。而符善皇也用他在困境中对诗和远方的追求、对梦想的执着,打动着南国都市报记者。

实现播音梦的符善皇,如今有了更大的梦想。

□南国都市报记者杨金运实习生周丽/文陈卫东/图

南国都市报的记者哥哥小学时和你说的梦想正在实现

小学四年级父亲亡故他险些辍学

2月21日,海口市东山镇解放后街的一个破旧出租屋内,符善皇蜗居在他那简陋到不能简陋的房间里,对着一个录音器,给听众录制自媒体节目《地球的奇迹》。

符善皇个子不高,有着粗眉毛,眉宇之间透露出一股坚定。

符善皇的工作在北京,这只是符善皇的临时居所。就在这户出租屋的隔壁,他家那栋已经腐朽欲塌的瓦房已被推到,新的地基已经打起来了。谁也想不到,这个毕业一年半的小伙子已攒下了二十多万元,来为苦了大半辈子的母亲王丹敏盖新房。

王丹敏自小右眼失明。符善皇叫她休息,苦惯了的她却不懂如何去休息。

最困难的处境出现在符善皇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符善皇的父亲,那个撑起这个五口之家的男人,在一场意外中丧生。符善皇记得,父亲去世的时候,口袋里一分钱都没有,只有一包一块钱的香烟和一把打火机。原本贫困的家庭,在父亲去世后雪上加霜。

符善皇记忆中,残疾的母亲挑起一担粽子,起先总是不好意思叫卖,慢慢地,为了生活,开始在大街小巷叫。有一次,收到一张百元假钞,母亲哭了好久,好伤心。

符善皇兄弟的学业开始变得岌岌可危。王丹敏去学校求校长,求他能否晚点交学费,求他学费能不能减少一点。符善皇回忆,这时,一个姑妈看他家贫困,建议年龄最大的符善皇辍学和她一起去卖鸡蛋。母亲王丹敏说什么也不愿意,说要想尽办法帮孩子上学。

所幸,第一个学期,学校的捐款暂时帮助符善皇兄弟支付了学费。

但是,王丹敏并不知道今后能否靠卖粽子供3个孩子上学。

一次偶遇,串起了南国都市报和符善皇的缘分。南国都市报的记者在前往东山镇向群小学采访时,发现了勇于表现自己的符善皇,他在讲台上朗诵诗歌和唱歌,这个阳光的男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问对方家境,心里很受触动。前往符善皇家中,看到家徒四壁的境况后,很是心疼,这位记者决心要帮助这个孩子。

关于符善皇的第一篇报道就这样出现在南国都市报。

考上大学后本报报道托起他的明天

符善皇记得,报道刊发之后便有好心人士给他捐款。有一天,南国都市报记者再次敲开那扇老旧失修的门,给他送来了爱心人士4000元的善款。4000元,符善皇的母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时4000元对我们来说,帮助实在太大了。”符善皇说。

符善皇感恩说:“如果我当时辍学离开了校园,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我想做一个播音员。”那一年,年幼的符善皇这样对南国都市报记者讲述自己的梦想。原来,从小符善皇便对电视节目有向往,

“看到电视节目里说‘明年见’,我就会自言自语说‘明年见’。”

但那时候,符善皇觉得这个梦想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

因为没有条件,符善皇就听广播,学习主持人的发音;符善皇去书店,没钱买书便蹲在书店里看书。符善皇参加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作文比赛,拿到了一堆奖状。

一个关于播音的梦想,把少年符善皇的人生照亮了。

2010年,当高考的钟声敲响,符善皇想报考播音专业的时候,身边的人瞅着他一米六的个子,听着他带海南口音的普通话时,投来了嘲笑的目光。

他用事实证明了一切。他考上了。这一次,同样的求学困境摆在了他的面前。而这一次,同样的帮助又出现了。南国都市报一篇《残疾母亲一人撑起家 海南学子大学梦濒临破碎》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位爱心人士默默资助符善皇四年之久。

符善皇走进了江西宜春学院的校园,开启了寻梦之旅。

永远的追求贫困也要有诗和远方“他和我报道过的一些贫困生不一样。”

关注符善皇成长长达十余年之久的南国都市报记者回忆说,在符善皇身上,他看到了梦想的力量,看到一个人即使在贫困的处境中,也能有“诗和远方”,“我一直关注着他的成长,他身上有些东西,给人带来了心灵的温暖。”

符善皇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一头猪,母亲去捡那些被丢弃的菠萝蜜来喂猪,闲话传到符善皇耳朵里。“他们说,我家太穷了,爸爸死了,妈妈残疾,要靠捡烂的菠萝蜜来吃。”符善皇说,虽然自己处境不好,但其实一直努力活得有诗意。

如今,符善皇的珍藏里仍有4本“作品集”,其中3本是“诗集”。符善皇在其中一首诗中写道:“起起落落的风帆/随风伫立的绳杆/伴着沉醉的理想和燃烧的情怀/向天边旅程/直到没入齐天的潮涌。”

符善皇热爱旅行。上大学之前,他和同学去田野,去看那些天光云影,然后把它们变成文字,写在笔记本,再抄写好,送给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他把其中一本诗集送给了一直关注他成长的南国都市报记者。

上大学后,对远方的渴望,越发不可收拾。符善皇开始穷游。买学生票搭上一辆火

车,到陌生的地方。“冒险是我很喜欢做的事情。”符善皇记得,有一年元旦,他在一座原始山上进行三天三夜穿越,迷路了,在结冰的山上过夜。还有一次,符善皇去一个天然溶洞探险,溶洞黑暗未知,深达十多公里。有地下暗河,手中的灯光一点一点消失。如今想起来,符善皇仍感觉挺惊险的。

这一切,丰富着这个贫困青年的诗意人生。

■小学四年级,濒临辍学的他因南国都市报的一次报道得以继续学业;■考上大学时,南国都市报报道他的求学困境后爱心人士捐助他四年;■如今,毕业圆梦的符善皇从北京打来电话报喜——

符善皇指着面前的地基说他们的新家

就准备建在这里。

符善皇在录音。 符善皇求学过程中获过很多奖项。

4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