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能源與材料科技系 實務專題論文 耐熱性聚乳酸生分解材料之 分解速率探討 指導老師:黃建銘 博士 班級 學號 姓名 四化四甲 BB99009 李仕育 四化四甲 BB99031 徐裕修 四化四甲 BB99032 張凱婷 四化四甲 BB99902 江宜潔 四化四甲 BB99905 陳皓雲 中華民國 102 12 24

能源與材料科技系 實務專題論文 - ir.hust.edu.twir.hust.edu.tw/bitstream/310993100/3965/1/... · 而成母粒( Master-batch ),於加工過程中以高於70%以上的傳統塑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能源與材料科技系

    實務專題論文

    耐熱性聚乳酸生分解材料之

    分解速率探討

    指導老師:黃建銘 博士

    班級 學號 姓名 四化四甲 BB99009 李仕育

    四化四甲 BB99031 徐裕修

    四化四甲 BB99032 張凱婷

    四化四甲 BB99902 江宜潔

    四化四甲 BB99905 陳皓雲

    修 平 科 技 大 學

    中 華 民 國 1 0 2 年 1 2 月 2 4 日

  • 致謝

    本專題能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黃建銘博士提供許多寶貴的

    知識;特別要感謝劉勳諺學長從旁協助及提供許多經驗還有【銘安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義務提供材料跟成品讓我們做實驗。

    感謝系上提供很多活動,參加化工研討會和參觀綠色博覽會,讓

    我們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層面,增廣見聞。也提供我們很多意見,在

    此次的專題可以更順利。亦要感謝汪信宏先生借我們器材以及提供方

    法。

    感謝口試委員揭由志老師與薛公邑老師清楚明確地指出論文各

    章節中詞不達意、語焉不詳之處,以利學生修正改進,學生衷心感激

    不已。

    I

  • 摘要

    本專題依據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CNS14432『塑膠材料在控制

    堆肥環境下最終好氣生物分解度及崩解性測定法』與 ASTMD648

    『塑料熱變形溫度試驗方法』來進行相關研究。

    結晶性聚乳酸(CPLA)高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一般性聚乳

    酸(PLA)低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杯

    蓋;聚琥珀酸丁酯(PBS)+50%無機物低模溫射出成型品 BB 彈

    進行結晶對分解度;厚度對分解度的探討。且對於 CPLA 及 PLA

    的筷子其耐熱性進行是否能利於市面上的使用。

    進行 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PLA 低模溫射出成型品

    筷子、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杯蓋,經過 12 週的分解後過篩其

    過篩率分別為 92%、98.4%、98.76%,均通過生分解成品崩解性

    標準。

    II

  • 目錄

    致謝 ................................................................................................ I

    摘要 ............................................................................................... II

    目錄 .............................................................................................. III

    圖目錄 ............................................................................................... V

    表目錄 ............................................................................................. VI

    第一章、緒論 ........................................................................................... 1

    1-1、高分子聚合物 ( High Polymer )的分類 ..................................... 2

    1-2、可分解塑膠的概念 ...................................................................... 4

    1-3、聚酯(Polyesters): ........................................................................ 5

    1-4、澱粉合膠(Starch-based Polymers) ............................................... 8

    1-5、其他 .............................................................................................. 8

    1-6、生物可分解塑膠的檢測、標準與認證: ................................. 10

    第二章、實驗部分 ................................................................................. 11

    2-1、原料 ............................................................................................ 11

    2-2、實驗器材 .................................................................................... 12

    2-3、檢測方法 .................................................................................... 14

    2-4、實驗步驟 .................................................................................... 15

    III

  • 2-4-1 產品對耐熱性能與結晶度之探討 ........................................ 15

    2-4-2 分解度之探討 ........................................................................ 16

    2-5、實驗裝置圖 ................................................................................ 17

    第三章、結果與討論 ............................................................................. 18

    3-1、熱變形溫度、熔化熱、玻璃轉移點之討論 ............................ 20

    3-2、分解度的觀察 ............................................................................ 21

    3-2-1、樣品 A(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 ............................ 21

    3-2-2、樣品 B(PLA 低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 ............................... 22

    3-2-3、樣品 C(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杯蓋) ............................ 23

    3-2、分解度之觀察結論 .................................................................... 24

    3-2-1、樣品 A(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 ............................ 24

    3-2-2、樣品 B(PLA 低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 ............................... 25

    3-2-3、樣品 C (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杯蓋) ........................... 26

    3-3、樣品分解率之比較 .................................................................... 27

    3-3-1 樣品 A 與樣品 B 之結晶性對分解行為比較 ...................... 27

    3-3-2 厚度對 CPLA 樣品之分解度的比較 ................................... 27

    第四章、結論 ..................................................................................... 28

    參考文獻 ............................................................................................ 29

    IV

  • 圖目錄

    圖 1-1高分子聚合物分支圖 ................................. 2

    圖 1-2 可分解塑膠組織認證 ............................... 10

    圖 2-6、篩網 ............................................ 12

    圖 2-5、精密天平 ........................................ 12

    圖 2-3、粗秤天平 ........................................ 12

    圖 2-4、環境箱 .......................................... 12

    圖 2-2、試樣瓶 .......................................... 12

    圖 2-1、氣體供應系統 .................................... 12

    圖 2-7、DSC 熱分析儀 .................................... 13

    圖 2-8高分子材料分解度測試裝置 .......................... 17

    圖 3-1 樣品 A的 DSC升降溫曲線圖 ......................... 18

    圖 3-2 樣品 B的 DSC升降溫曲線圖 ......................... 19

    圖 3-3樣品 A ( CPLA高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 ) ............... 21

    圖 3-4樣品 B (PLA低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 .................. 22

    圖 3-5樣品 C (CPLA高模溫射出成型品杯蓋) ................. 23

    V

  • 表目錄

    表 3-1、結晶性 CPLA筷子與一般性 PLA筷子之熱變形溫度與熔化熱

    跟玻璃轉移點 .................................. 20

    表 3-2、樣品經 12週堆肥後各樣品的過篩率 ................. 27

    VI

  • 第一章、緒論

    實驗目的及動機

    1. 比較結晶性 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與一般 PLA 低模溫射

    出成型品筷子之分解度進而探討分解度(過篩率)之關聯性。

    2. 由 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杯蓋

    對分解度之影響。

    3. 觀察聚琥珀酸丁酯+50%無機物低模溫射出成型品BB彈之高填

    充量無機物對分解度之影響。

    生物可分解材料定義:

    生物可分解塑 (biodegradable plastics): 由細菌、黴菌、藻類等天然

    微生物作用而降解之可分解塑膠。一般以可不斷重複取得的天然資

    源,如微生物、植物、動物,所製成的一種聚合物。傳統的塑膠材

    料不能被微生物分解成水和𝐶𝑂2,如:PE、PVC、PS、PP…等。可

    替代以石油為基質的傳統塑膠,可利用傳統塑膠的生產機器加工。

    具有類似傳統塑膠製品之物性,使用方法相同。丟棄後,經堆肥或

    掩埋即可完全分解。

    生物可分解塑膠特點:

    生物可分解塑膠主要的材料是澱粉、聚乳酸及纖維蛋白質,其內容

    物不含傳統塑膠成分,在製型方式和一般用途的使用方面仍和傳統

    塑膠相差無異。生物可分解塑膠可於多氧環境下,在土壤中由好氧

    微生物、水及氧等作用分解成二氧化碳及水,在少氧環境下,由厭

    氧微生物及H2O等作用分解成二氧化碳及甲烷。

    聚乳酸(PLA)是重要的乳酸衍生物產品,是以玉米提煉的乳酸

    為單體經化學合成的新型生物可分解高分子材料,具有無毒、

    無刺激性、生物相容性好、強度高和可生物分解及吸收等特1

  • 點,不汙染環境,是目前最有發展前途的可生物分解高分子

    材料。

    聚乳酸由澱粉發酵成的乳酸為原料,因為是來自於植物,所以石化

    資源減少許多。雖然能生分解,但在常溫中需要約25個月才能水解,

    生分解開始需要11.4個月,這是一個缺點,所以如果在製作堆肥的

    高溫(60℃-70℃)和高含水率(50-60%)下可以分解非常快,約

    50日。

    1-1、高分子聚合物 ( High Polymer )的分類

    1、高分子聚合物 ( High Polymer ) 包含塑膠與橡膠兩種,乃是無數的分

    子以長鏈狀態的單體聚合而成的物質。

    2、熱塑體 ( Thermoplastics ) :一般稱熱塑性塑膠,材料會隨溫度的升

    高而熔化,隨溫度的降低而凝固,凝固後再加溫又可再熔化,可不斷的

    以溫度變化來改變型態,以結構排列不同分為下列兩種:

    不定形體:如聚苯乙烯 ( PS )、聚氯乙烯 ( PVC )。

    半結晶體:如聚乙烯 ( PE )。

    一般生物可分解塑膠,為熱可塑性塑膠。

    圖 1-1高分子聚合物分支圖

    2

  • 3、熱固體 ( Thermoset ):一般稱熱固性塑膠,材料在液態狀態時,期分

    子呈長鏈狀排列,利用加溫加壓使其反應而固化,期分子產生交錯鏈結

    ( Cross Linking )現象而成堅硬狀態,固化後即使再加溫也不會使材料軟

    化或熔融。如:酚甲醛、環氧樹脂。

    4、彈性體 (Elastomer ):橡膠材料本身的分子呈網狀排列,但分子鏈長

    且具高彎曲性,材料具高度的恢復性。

    3

  • 1-2、可分解塑膠的概念

    1、光降解性塑膠( Photodegradable Plastics ):

    定義:以傳統塑膠材質( PS、PP、PE、PVC 等 )加上「光敏促進劑

    (感光性添加物)」以傳統的生產設備加工成製品。利用紫外線

    之輻射能量,引起光敏促進劑高分子鏈斷裂的連鎖反應,促使塑

    膠產生裂化。碎裂後殘留塑膠碎片,而塑膠的物性與質量不因碎

    裂而改變( 塑膠仍無法分解 )。

    缺點:

    (1)必須曝露於陽光下方能裂解。若光降解塑膠製品被掩埋或沈於

    水底,則將無法進行裂解,導致可腐化的垃圾因被無法腐化的

    塑膠袋包覆而不易分解。

    (2)光敏促進劑具有劇毒,進行分解反應後可能危害環境。

    (3)碎裂後殘留的塑膠碎片,與不分解的塑膠物性相同。

    (4)易造成使用者誤解其為「完全分解」而助長隨地丟棄,造成的

    環境污染。

    2、崩解性塑膠( Disintegradable Plastics )

    定義:以傳統塑膠材質( PS、PP、PE、PVC 等)與澱粉( Starch )混煉

    而成母粒( Master-batch ),於加工過程中以高於 70%以上的傳統塑

    膠加上低於 30%以下的母粒做製品加工。藉由在製程中,以傳統

    塑膠摻配澱粉及生物發酵物的成份,誘使環境普遍存在的微生物

    吞噬澱粉及生物發酵物,進而達到分解消耗。崩解性塑膠中之澱

    粉被微生物吞噬過程中,會使高分子基質的組織變成多孔性,導

    致塑膠製品物性弱化及表面積增加,產生崩解。由於生物分解的

    過程純粹是消耗澱粉及生物發酵物的生物活動,製品中殘留的塑

    膠材質物性與質量不會改變,仍無法被微生物所分解。

    4

  • 缺點:

    (1)由於製造技術之關係,製品中塑膠成份居高﹙約佔 70%以上,

    掩埋無法完全分解、焚燒易產生有害物質,不符合環保標準與

    趨勢。

    (2)碎裂後殘留的塑膠微粒、碎片較不分解前更難加以蒐集處理。

    (3)易造成使用者誤解其為「完全分解」而助長隨地丟棄,造成的

    環境污染。

    3、生物可分解塑膠( Biodegradable Plastics )

    又稱生物可分解材料(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生物高分子聚合

    物( Bio-Polymer )或綠色塑膠( Green Plastics )。

    定義:

    (1)由可不斷重複取得的天然資源,如微生物、植物、動物,所製成

    的一種聚合物。

    (2)具生物可分解的能力,生產時無毒害產生。

    (3)可替代以石油為基質的傳統塑膠,可利用傳統塑膠的生產機器加

    工。

    (4)以 ISO14855 檢測,並取得可堆肥化的標準,為環境最友善的熱

    可塑性塑膠材料。

    優點:

    (1)材料天然、無毒。

    (2)使用任何廢棄物處理方式﹙如焚化、掩埋、回收、堆肥﹚皆不致

    對環境造成任何衝擊。

    (3)具有類似傳統塑膠製品之物性,使用方法相同。

    (4)丟棄後,經由堆肥或掩埋即可完全分解。

    ◎ 分類:已商業化為主

    1-3、聚酯(Polyesters):

    1、脂肪族─芳香族聚酯的嵌段分子聚合物(Aliphatic-Aromatic Polyester

    Copolymers): 5

  • 結合 PET 優良的物性與脂肪族聚酯的生物可分解性,同時使 PET

    呈現較軟易彎曲與低噪音的特性,熔點約為 200℃。依據應用的不同,

    可以有 3 個脂肪族單體合併在 PET 的分子結構中,也同時造成較弱的

    聚合鏈,因此使得它們容易因水解作用而分解。

    加工方式:吹氣成型法(Blow molding),射出成型法(Injection

    molding), 發泡(Extrusion)

    美國 Dupont─Biomax

    韓國 IRe Chemical─EnPol

    美國 Eastman Chemical Co.─Eastar Bio copolyesters

    德國 BASF─Ecoflex

    2、脂肪族聚酯(Aliphatic Polyesters)

    脂肪族聚酯的特性與 PE 及 PP 很類似,雖然具有生物可分解的特

    性,但沒有像芳香族聚酯擁有良好的熱塑性及機械特性。可在 140~200

    ℃時以傳統機器加工。

    加工方式:吹氣成型法(Blow molding),射出成型法(Injection

    molding),發泡(foaming),擠壓(foaming)

    日本 Showa Highpolymer─Bionolle

    韓國 SK Chemicals─SKYGREEN

    韓國 Saehan Ind.─ESLON GREEN

    韓國 Samyang Co.─TRISORB

    韓國 IRe Chemical─EnPol

    3、聚乳酸─脂肪族聚酯的異量分子聚合物 (Polylactide Aliphatic

    Polyester Copolymers) 以乳酸與其他脂肪酸以一定的比例共聚合而成的共聚合物,可

    因為混合脂肪族聚酯的比例不同,可行成於類似 PS 剛性較好的材質,

    與類似 PP 較柔軟的材質。可以在 200℃下以傳統機器加工。

    加工方式:吹氣成型法(Blow molding),射出成型法(Injection

    molding),發泡(foaming),真空成型(Vacuum forming)

    日本 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 Inc.─DIC 6

  • 4、聚己內酯(PCL, Polycaprolactone)

    PCL 是一種以原油所化學合成的一種熱可塑性聚合物,雖然不

    是取材於可重複取得的天然原物料,但卻是一種可完全生物可分解

    的聚合物。PCL 對水、油質、溶劑與氯有很好的抵抗性。低熔點(58~60

    ℃)、低黏度、易加工。 是一種常用的聚胺酯,用於表面塗佈、接

    著劑、合成皮與合成紡織纖維。

    加工方式:吹氣成型法(Blow molding),射出成型法(Injection

    molding), 發泡(Extrusion)

    比利時 Solvay─CAPA

    美國 Union Carbide Corp.(UCC)─Tone

    日本 Daicel Chemical Ind.

    5、聚羥基羧酸酯(PHA, Polyhydroxyalkanoates)、

    聚羥基丁酸酯(PHB, Poly-beta-hydroxybutyrate)、

    聚羥基戊酸酯(PHBV, Polyhydroxybutyrate-valerate)。

    PHAs 是利用糖或油質以微生物菌發酵後再聚合而成的一種線

    性聚酯,在這個族群中超過百種以上的單體可以相聯結而呈現各種

    不同材料的特性,可以形成熱可塑性塑膠或彈性體,熔點在 40~180

    ℃之間。最常見的 PHAs 是 PHB,特性與 PP 很類似,但較堅硬易碎。

    PHBV 是 PHB 的一種異量分子聚合物,硬度較差但較不易碎,通常

    應用於包裝材料。

    加工方式:吹氣成型法(Blow molding),射出成型法(Injection

    molding), 發泡(Extrusion)

    美國 Monsanto Company─BIOPOL

    英國 ICI─Biopol

    德國 Biomer

    6、聚乳酸(PLA, Polylactide)

    聚乳酸是一種以天然穀類作物為原料的聚合物。

    製程如下:

    7

  • (1)、取材於可恢復的資源(Renewable Resource):

    將玉米等穀類作物碾碎後,從中提取出澱粉,然後將澱粉製成未

    精化的葡萄糖。未來技術將克服減去碾碎的過程,直接以大量的

    農作物來提取原料。

    (2)、發酵(Fermentation):

    以類似生產啤酒或酒精的方式來發酵葡萄糖,而葡萄糖發酵後變

    成類似於食物添加用與人體肌肉組織內中的乳酸。

    (3)、中間型產物(Intermediate Production):

    將乳酸單體以特殊的濃縮製程,轉變成中間型產物─減水乳酸,

    為一種環狀二聚物。

    (4)、聚合(Polymer Production):

    單體減水乳酸經過真空淨化,再以一種不使用溶劑的溶解製程來

    完成開環的動作,使單體聚合。

    (5)、聚合物修飾(Modification):

    由於聚合物分子量與結晶度的不同,可使材料特性的變化空間很

    大,所以因應不同應用產品,將 PLA 做不同的修飾。

    1-4、澱粉合膠(Starch-based Polymers)

    以修飾澱粉與其他熱可塑性高分子混煉而成的一種膠粒,添加澱粉的

    主要原因是要降低成本與加強聚合物的生物可分解的能力。

    1-5、其他

    1、聚醋酸乙烯酯(PVA, Polyvinyl acetate)

    聚乙烯醇 PVOH(Polyvinyle alcohol)

    義大利 Idroplast SpA─HYDROLENE

    台灣長春石化

    2、酪蛋白甲醛(Casein Formaldehyde)

    8

  • 3、醋酸纖維(Cellulose Acetate)

    日本 Nippon Shokubai

    4、角質(Horn)

    9

  • 1-6、生物可分解塑膠的檢測、標準與認證:

    圖 1-2 可分解塑膠組織認證

    10

  • 第二章、實驗部分

    2-1、原料

    品名 成型品

    結晶性聚乳酸(CPLA)高模溫射出

    《以下簡稱樣品 A》 筷子

    一般性聚乳酸(PLA)低模溫射出

    《以下簡稱樣品 B》 筷子

    結晶性聚乳酸(CPLA)高模溫射出

    《以下簡稱樣品 C》 杯蓋

    供應商:銘安科技股份有限成型品

    11

  • 2-2、實驗器材

    圖 2-1、氣體供應系統 圖 2-2、試樣瓶

    圖 2-3、粗秤天平 圖 2-4、環境箱

    圖 2-5、精密天平 圖 2-6、篩網

    12

  • 圖 2-7、DSC 熱分析儀

    13

  • 2-3、檢測方法

    本專題研究是參考“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CNS14432『塑膠材料在控

    制堆肥環境下最終好氧生物分解度及崩解性測定法』”利用此測定法來

    進行研究。

    因為此原料通過 ok compost 測試證實可以被分解,因此本實驗不

    做生物分解度之CO2釋放測定,僅針對成品成品之崩解速度做研究。

    委託邦泰複材股份公司使用 ASTMD648『塑料熱變形溫度試驗方

    法』來檢測樣品 A 及樣品 B 的熱變形溫度。並以 DSC 熱分析儀觀察

    樣品之熔化熱與玻璃轉移點(Tg)。

    本次實驗所使用之崩解試樣為 CPLA 耐熱枝筷子簡稱樣品 A、不

    耐熱 PLA 筷子簡稱樣品 B、CPLA 耐熱杯蓋簡稱樣品 C、PBS BB 彈簡

    稱樣品 D。

    14

  • 2-4、實驗步驟

    2-4-1 產品對耐熱性能與結晶度之探討

    1、DSC 熱分析儀之操作步驟

    (1)開電腦 開氮氣, 出口壓力 15~20 psi

    (2)開 DSC 電源,約兩分鐘後,Ready 燈亮或 LCD 螢幕出現 TA 圖樣

    (3)執行 Instrument Explorer

    (4)點選 DSC 圖示,開啟連線控制視窗

    (5)執行 Control \ Go to standby temperature,讓 DSC 升溫到 30 度

    (6)開啟 RCS 電源開關,將下方開關撥到 Manual.

    (7)約五六分鐘後,Cooling 綠燈亮,RCS 開始冷卻降溫

    (8)執行開機烘乾 CELL 的除水氣程序

    (9)Equilibrate at 300°C Isothermal for 30min (10)完成後便可正常做實驗

    2、操作條件

    (1)將待測樣品與空白樣品盤,分別置入樣品槽中。

    (2)設定起始溫度為 30℃,並持溫度五分鐘後,以每分鐘 10℃升溫至

    200℃。

    (3)持溫度 1 分鐘

    (4)以每分鐘下降 10℃降溫至 30℃

    (5)觀察曲線其升降溫是否有明顯玻璃轉移點(Tg)變化。

    15

  • 2-4-2 分解度之探討

    1、CPLA對分解度之探討

    (1)將濕度為50﹪~60﹪之堆肥取600g共需4份,分別放入堆肥罐中,

    再將各樣品秤重各100g,放入先前的堆肥罐中,將4個堆肥罐置

    入環境箱內,各別通入空氣,烘箱溫度設定在58℃。

    (2)在實驗過程中每7~10天必須翻堆一次及補充水分,避免通道阻塞,

    造成氣體無法輸送至試樣,使試樣分解不均勻的情形發生。

    (3)12週後利用2mm孔徑之篩網過篩並計算其過篩率。

    2、野外環境對BB彈分解度之探討

    (1)樣品D以模擬野外環境所以放置到校園陽光曝曬之土壤中。

    (2)樣品D每7~10天取5顆進行秤重並紀錄數據。

    16

  • 圖 2-8高分子材料分解度測試裝置

    2-5、實驗裝置圖

    依據國家標準 CNS14432 規範中所描述之實驗裝置,如下圖

    圖表說明:

    (1)空氣

    (2)不含CO2之空氣

    (3)排放空氣

    (4)頂部空氣

    (5)試驗混合物 (含堆肥、樣品、水。)

    (6)氫氧化鈉溶液

    (7)CO2去除系統

    (8)堆肥容器

    (9)CO2吸收容器

    (10) CO2滴定檢測系統

    17

  • 第三章、結果與討論

    圖 3-1 樣品 A的 DSC升降溫曲線圖

    18

  • 圖 3-2 樣品 B的 DSC升降溫曲線圖

    19

  • 3-1、熱變形溫度、熔化熱、玻璃轉移點之討論

    表 3-1、結晶性 CPLA 筷子(樣品 A)與一般性 PLA 筷子(樣品 B)之熱變形

    溫度與熔化熱跟玻璃轉移點

    表 3-1 為結晶性 CPLA 及一般性 PLA 之熱變形溫度、熔化熱與玻璃轉

    移點,觀察熔點的積分面積可得知樣品 A 與樣品 B 之熔化熱分別為

    26.98J/g 與 22.94J/g。

    可明顯看出 CPLA 熱模射出的樣品其結晶度比 PLA 低模溫樣品高

    17.6%[(26.98-22.94)/22.94=17.6%]。

    而低模溫射出的 PLA 在 58℃時有明顯的玻璃轉移點所以樣品在 58

    ℃時會明顯的軟化而不耐熱。由樣品 A 的 DSC 升降溫曲線圖可知高

    模溫射出的樣品其 TG 變得較不明顯,顯示在 58℃樣品不會有明顯

    的軟化現象。對耐熱有明顯的改善,使得樣品 A 之 HDT 可達 100

    ℃,優於樣品 B 之 60.5℃。

    樣品 熱變形溫度(℃) 熔化熱(結晶熱 J/g) 玻璃轉移點℃

    樣品 A 100 26.98 不明顯

    樣品 B 60.5 22.94 58

    20

  • 3-2、分解度的觀察

    3-2-1、樣品 A(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

    第一週

    第五週

    第九週

    第二週

    第六週

    第十週

    第三週

    第七週

    第十一週

    第四週

    第八週

    第十二週

    崩解前

    崩解後

    (過篩)

    圖 3-3樣品 A ( CPLA高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 )

    21

  • 3-2-2、樣品 B(PLA 低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

    第一週

    第五週

    第九週

    第二週

    第六週

    第十週

    第三週

    第七週

    第十一週

    第四週

    第八週

    第十二週

    崩解前

    崩解後

    (過篩)

    圖 3-4樣品 B (PLA低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

    22

  • 3-2-3、樣品 C(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杯蓋)

    第一週

    第五週

    第九週

    第二週

    第六週

    第十週

    第三週

    第七週

    第十一週

    第四週

    第八週

    第十二週

    崩解前

    崩解後

    (過篩)

    圖 3-5樣品 C (CPLA高模溫射出成型品杯蓋)

    23

  • 3-2、分解度之觀察結論

    3-2-1、樣品 A(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

    週期 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樣品 A)狀態

    第一週 樣品 A 沒有變化

    第二週 樣品 A 沒有變化

    第三週 樣品 A 沒有變化

    第四週 樣品 A 仍然沒有變化,但表面有些許發霉

    第五週 樣品 A 沒有變化,表面幾乎都發霉

    第六週 樣品 A 土壤表面發霉,但樣品 A 沒有明顯的崩解現象

    第七週 樣品 A 土壤表面依然有發霉,土壤中的少部分樣品 A 開始

    有崩解的現象。

    第八週 樣品 A 土壤表面依然有黴菌,翻攪樣品 A 有明顯的逐漸崩

    解現象。

    第九週 表面開始乾燥並減少黴菌,翻攪土壤中的樣品小於 0.5cm

    ,明顯發現數量變少,有些許部分已經分解在土壤中。

    第十週 樣品 A 已經大量分解在土壤裡面,但還是有部分尚未分解

    第十一週 在翻攪土壤過程,80%以上的樣品 A 已經分解於土壤裡面。

    第十二週 目視樣品 A 幾乎看不到了,只剩餘少量的殘餘,必須翻攪

    土壤才可看到。

    24

  • 3-2-2、樣品 B(PLA 低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

    週期 PLA 低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樣品 B)狀態

    第一週 樣品 B 沒有變化

    第二週 樣品 B 沒有變化

    第三週 樣品 B 沒有變化

    第四週 樣品 B 仍然沒有變化,但表面有些許發霉

    第五週 樣品 B 有一部分開始裂解,用手摸會有粉末落下。表面部

    分發霉。

    第六週 表面明顯佈滿黴菌,再翻攪泥土的過程中,發現有少部分

    白色粉末,樣品 B 有小部分再裂解。

    第七週 表面依然佈滿了黴菌,樣品 B 有明顯的崩解現象。

    第八週 表面的發霉現象,慢慢減少。土壤中的樣品 B 大份部開始

    崩解呈白色粉末狀。

    第九週 表面剩下少部分發霉,在翻攪泥土過程中,有許多白色粉

    末佈滿在土壤裡面。

    第十週 表面幾乎沒有黴菌,樣品 B 幾乎都有崩解現象。

    第十一週 在翻攪土壤過程,目視 90%以上的樣品 A 分解於土壤裡面。

    第十二週 目視樣品 B 已經崩解於土壤中,清楚看見粉末散佈在土壤。

    25

  • 3-2-3、樣品 C (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杯蓋)

    週期 樣品 C (CPLA 高模溫射出成型品杯蓋)

    第一週 樣品 C 沒有變化。

    第二週 樣品 C 沒有變化。

    第三週 樣品 C 用手碰觸略為有脆度。

    第四週 表面有部分發霉,樣品 C 變脆。

    第五週 表面有發霉,但沒有明顯的分解現象。

    第六週 表面有發霉,在翻攪土壤過程中,有些許的樣品 C 出現分

    解現象。

    第七週 在翻攪土壤中的樣品 C 有明顯的分解現象。

    第八週 表面有明顯的發霉,樣品 C 開始分解,體積變小。

    第九週 表面佈滿黴菌,少部分樣品 C 已經分解成小碎片散佈於土

    壤中。

    第十週 表面幾乎佈滿黴菌,樣品 C 大份部已開始出現分解現象,

    出現大量粉末。

    第十一週 表面的黴菌越來越多,分解出許多白色粉末。

    第十二週 表面黴菌有減少的現象,目視樣品 C 已經全部分解於土壤

    之中。

    26

  • 3-3、樣品分解率之比較

    表 3-2、樣品經 12 週堆肥後各樣品的過篩率

    3-3-1 樣品 A 與樣品 B 之結晶性對分解行為比較 觀察 3-2-1 與 3-2-2 之分解過程照片,可以發現樣品 A 與 B 均於第四

    週長出黴菌,黴菌量隨著時間增加而增加,於第六週時,兩者之黴菌量

    達最高峰。

    樣 A 之黴菌量於第七週後逐漸減少,至第九週後幾乎消失不見;樣

    品 B 之黴菌量並未 隨著培養週數而明顯減少直至第十二週。由此可知

    CPLA 中之結晶區會使黴菌生長受限。

    進而比較兩者 12週後之過篩率,樣品B達 98.4%高於樣品A之 92%,

    由此而知 CPLA 結晶區會抑制樣品分解的進行。

    3-3-2 厚度對 CPLA 樣品之分解度的比較 觀察 3-2-1,3-2-3 之分解過程之照片,可明顯看出樣品 C 之 CPLA

    杯蓋,黴菌亦於第四週後出現,黴菌量隨著培養週數越來越多。

    且於第六週已明顯變脆出現分解現象,進一步觀察 11 週時照片,發

    現樣品 A 約有 80%分解於出培養土壤中,樣品 C 幾乎已轉成粉末狀,

    分散於培養土攘中。

    由此可知,CPLA 薄殼樣品的分解速率明顯較 CPLA 筷子高,經 12

    週後之過篩率,樣品 A 與樣品 C 分別為 92%與 98.7%,故同成分之較厚

    產品確實會延長分解時間。

    樣品代號 過篩率(%)

    樣品 A 92

    樣品 B 98.4

    樣品 C 98.7

    27

  • 第四章、結論 1、一般在使用筷子夾食物時,時問溫度最高不會超過 70℃,由以上

    得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高模溫射出的筷子已經非常合適。

    2、表 3-5 為樣品經 12 週堆肥後各樣品的過篩率比較,可明顯看出高

    模溫射出成型體的過篩率 92%比低模溫射出成型品的過篩率 98.4%

    低,相較之下低了 6.95%表示說結晶度越高它的分解速度就會越

    低。

    3、樣品A的厚度為8.7mm樣品C的厚度為0.33mm,兩者相差8.37mm,

    由表 3-5 可以看出樣品 A的過篩率為 92%,樣品 C 的過篩率為 98.7%

    相較之下低了 7.28%,由此可知,樣品的厚度越厚則分解速度就會

    越低。

    28

  • 參考文獻

    1. 經濟部台灣環保產業國內可堆肥化材料檢測技術發展現況,中華

    民國93年 第24期,作者翁豐嶽研究員、陳盈州助理研究員、劉照國

    助理研究員、林玉寶副研究員、林畢修平專案主持人。

    2. 中華民國環保生物可分解材料協會

    http://www.ebpa.org.tw 3.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http://www.pidc.org.tw/zh-tw/div1/12/pages/p120019.aspx 4. 圖解生物可分解塑膠,作者 黃建銘 博士

    29

    致謝摘要目錄圖目錄表目錄第一章、緒論1-1、高分子聚合物 ( High Polymer )的分類1-2、可分解塑膠的概念1-3、聚酯(Polyesters):1-4、澱粉合膠(Starch-based Polymers)1-5、其他1-6、生物可分解塑膠的檢測、標準與認證:

    第二章、實驗部分2-1、原料2-2、實驗器材2-3、檢測方法2-4、實驗步驟2-4-1產品對耐熱性能與結晶度之探討2-4-2分解度之探討

    2-5、實驗裝置圖

    第三章、結果與討論3-1、熱變形溫度、熔化熱、玻璃轉移點之討論3-2、分解度的觀察3-2-1、樣品A(CPLA高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3-2-2、樣品B(PLA低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3-2-3、樣品C(CPLA高模溫射出成型品杯蓋)

    3-2、分解度之觀察結論3-2-1、樣品A(CPLA高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3-2-2、樣品B(PLA低模溫射出成型品筷子)3-2-3、樣品C (CPLA高模溫射出成型品杯蓋)

    3-3、樣品分解率之比較3-3-1樣品A與樣品B之結晶性對分解行為比較3-3-2厚度對CPLA樣品之分解度的比較

    第四章、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