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收到很多寄赠的材料,不少是“先进事迹 选”。虽然眼累,我也看,想看看各地宣传教育观 念有没有什么进步。耐着性子读,能看到不少有 趣的说法,看得我发怔,不是感动,我是犯糊涂。 如,某班主任发现学生数学成绩排名下降 后,立即通知家长找原因,“挤出时间找学生谈 话,耐心做思想工作……” 如,表扬教师,“学生全吃上饭了,他最后一 个去盛饭”; 如, “随时随地把学生放在心上,她的手机24 小时开着……” 如, “虽然他每个月收入只有两千多元,却拿 出一半接济贫困学生,自己多年就咸菜吃饭 ……” —于是,原本还算明白的我,被优秀教师 的先进事迹弄糊涂了。 “数学成绩排名”是怎么回事?是国家统计 局或是什么调查局要求做的项目吗?给学生成 绩“排名”,谁允许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凭 什么要“立即通知家长”,难道有规定要查遗传基 因?你这个老师,自己不好好休息,还随便去打 扰学生。他数学少考几分有什么要紧的,已经很 累了,他只想睡个好觉,休息一下也许就精神 了。你非得一厢情愿地去做什么“思想工作”,数 学没学好难道是他“思想”不好? 这个“学生全吃上饭了,他最后一个去盛饭” 的老师:你们那里食堂煮饭是不是被克扣了大 米?米饭不够,你去找学校,找政府,自己别饿 着,好么?你饿晕了,倒在讲台边,学生就没有老 师教了。你去翻翻旧书,小学读物“颜回攫食”, 孔子饿坏了,学生颜回讨到了米,煮了饭,先盛给 孔子吃。师道尊严,孔子肯定不会“学生全吃上 饭了,他最后一个去盛饭”的。侍候学生,关系颠 倒,对学生成长没什么好处! 这位“手机 24 小时开着”的老师,你的学生 是一群有麻烦的人么?他们是不是深更半夜也 经常弄出事来?你怎么把工作做得这么乱?还 有,没有手机的那些年,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每个月收入只有两千多元”的老师,你的情况 我们知道了,谢谢你向社会传达了某些地区的落后 信息。我们只能说,咸菜偶尔吃,很鲜美,但“多年就 咸菜吃饭”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还有,你们那里 的政府以及社会风气可能有些问题…… 什么年代了,还用老一套思维表彰教师,宣 传这个,教育能发展么?我被他们弄糊涂了。不 说了。大家听过这些,最好多想想。 只要多想想,好多“事迹”也就愚不可及,宣 传者的马脚也会露出来。某校教导主任介绍老 师敬业爱岗事迹:“周考”中发现了学生学习困 难,老师每天从百忙之中抽时间“辅导差生”。我 问她:学校搞“月考”,违反教育部门规定,已经很 不像话了,你们怎么敢搞“周考”的?每周都考, 学生哪有时间学习、思考呢?主任说: “我们是普 通学校,差生多啊” —这个教导主任教龄起码 有20年了,竟然一口一个“差生”,脸不红。 为什么很多优秀的毕业生不愿去当教师? 未必是他们没有理想,可能是他们在当学生时, 发现一些“优秀教师”并不聪明,他不想和他们去 做同事;或者,他认为那些被体制肯定的教师是 一群没事找事的人,而他不想那样度日。 —把学生教到不肯去当教师,这种教育就 是失败的,这个老师也失败。 我不是感动 我是犯糊涂 吴非 编辑:邹小娟 版面:盛慧梅 校对:纪冬 2016 9 12 日 星期一 B4 三人行 Insights 程玮 S CHOLAR WRITER 漂在南京的美国剩女 魏特琳记录下的悲情 吴非,本名王栋生,教师,著有《不 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课堂上 究竟发生了什么》《阿甘在跑》等。 魏阳 网络传情 儿子果同学有次回家过节。我顺口问他为什 么不把剑桥硕士的女朋友一起带回来?他假装突 然记起来的样子,说,哦,忘了跟你们说,我们分手 了。其实,我一开始也不看好剑桥硕士。这女孩 智商很高,情商有点问题。可他们从柏林上大学 起就认识,几次一起去古巴,先后都到了伦敦。在 一起相处了好多年。 在儿子小时候我就对他说过,只要他喜欢的 女孩子,我都会喜欢的。所以我努力学着喜欢 她。还没怎么太努力,我就真的喜欢上她了。为 了她,我专门注册推特,只要她一更新,有时候我 还没完全读出个东南西北,就立刻飞奔过去点 赞。为了我,她专门下载了中国的微信,和我互加 好友。过年过节,互相问候,互相写些暖心的话。 最可贵的是,她动不动会发一些果同学的照片过 来。打破了果同学报喜不报忧,或者喜忧都不报 的局面。感觉上她成了我安置在果同学身边的卧 底。 跟她处到这一步,我容易吗?出现这样前功 尽弃的局面,我真觉得有点可惜。可我有什么办 法?只是细细问他分手的经过。知道果同学一直 善待她,还帮她找了住处。我只能跟他说,以后推 特上我还会去给她点赞的噢。果同学很冷静地 说,当然可以,我们还是朋友。 然后,当妈的单刀直入地说,现在,请把你新 女朋友的照片拿出来给我们看看。他大惊,说,你 怎么知道我有新的女朋友了。我说,你回家到现 在,拍的那些照片,除了发给女朋友,是没有任何 别的人感兴趣的。我一直以为你是发给剑桥硕士 的。现在你说你们吹了,那肯定是发给了另外一 个。 果同学自嘲地说,我本来想过一阵告诉你们 的。我从小就知道,我的什么事都瞒不过你的。 于是,他把新朋友的照片给我们看。是个意大利 女孩,又是金发。有一个好听不好记的名字。 没几天,我在微信上收到一个加好友英语请 求,是个外国名字。有点纳闷,读了几遍名字,突 然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果同学的意大利女友。赶 紧接受好友请求,发过去鲜花,亲吻还有爱心。我 们开始了网络传情。 有一天早上起来刷微信,看到隔日的微信下 面有一大段英文的评论。大意是,我虽然看不懂 你的话,但我喜欢那些意大利国旗。我想,这是哪 路人马,竟然看不懂中国话?我的朋友圈里可都 是一色中国人。小半天过去以后,我一个激灵,突 然想起来,这是果同学的新女朋友。据说她经常 把我的微信拿到谷歌去翻译,翻出来当然牛头不 对马嘴。我这条微信上的意大利三个字,一概都 用国旗代替了,终于让她看明白了。我赶紧回复 她的评论,各种爱心和鲜花。 在这个网络的世界里,我就是这样兢兢业业 地跟在儿子后面,和他的女朋友展开新一轮的网 络传情。 T EACHER 程玮,中德文化交 流学者,中国儿童 文学作家。现定 居德国,主要作品 有《来自异国的孩 子》、《少女的红发 卡》、《米兰的秘 密花园》等。多次 获全国及省市文 学作品奖。 南京是中国最悲情的城市。这里的君王和 朝代,一个比一个短命;这里的人物和故事,一个 比一个悲剧。翻看南京的历史,感觉一章在和另 一章“比惨”。时至近代更是腥风血雨、愁云惨 雾;连一些和这个城市沾边的外国人,也变得凄 惨起来,让人一想到就心头直痛。 美国人魏特琳,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 铁匠之家。26岁时受基督教会派遣,来到中国传 教。1919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校长回美国化 缘,有人邀请魏特琳代理一年校长。魏特琳当时 有个在合肥认识的未婚夫,为了能来南京教书, 她推迟了婚礼。结果,远在美国的未婚夫就解除 了婚约。她此后再没有结婚。按现在的话说,魏 特琳成了独自一人飘在南京的外地剩女。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前 身。当时的校领导和教授大多是美国人。校训 是“厚生”二字,英文是“abundantlife”,再回译 成中文就是“充裕的一生”。有趣的是,这个女校 从校长到学生,很多人一辈子没有嫁人。换言 之,这些女人“充裕的一生”可能充满了其他很多 东西,唯独没有婚姻和小孩。也许对她们来说, 男人与家庭并不是必须品。她们“充裕的一生”, 是建立在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上的。比如1922 年,魏特琳就多方筹款,在女校校园建立了一所 小学,收教了150多名南京本地不识字的儿童, 由女校的学生教育。1927年北伐之后,国民政府 责令外国教会学校必须换中国人担任校长。巧 的是,继魏特琳之后任校长的吴贻芳,也一生奉 行独身。这些杰出的女人可以嫁给教育、扶贫、 慈善和社会进步,唯独不嫁给男人。 魏特琳最著名的事迹,是在1937年南京沦 陷之后,救助市民的壮举。在以金陵女院为中心 的“南京国际安全区”,她保护了成千上万名战火 中的南京难民。她的日记中记载,为了女学生不 被日军抓去轮奸,惨遭日军掌掴殴打,在和日军 的艰苦交涉中,她饱受侮辱恐吓。尽管举世公认 千万生灵因她而免遭涂炭,她却自责没能做得更 多。在目睹了太多暴行与血腥,品尝了太多无助 与悲哀之后,她终于精神崩溃,不得不回美国休 养。1941年,她在家中自杀身亡。 美国大使馆曾经催促魏特琳离开战火中的 南京。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个人觉得不能离 开……正如男人在有危险时不能离开他们的船 只,女人也不能离开他们的孩子。”这里所说的孩 子,就是指她在中国众多的学生。在去世前,她 写道:“假如我有十次完美的生命,我要把它们全 都献给中国。”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可 是,我总在想,如果今天有国人要把“十次生命献 给美国”,会遭来怎样的评价? 当今高涨的民族主义语境,让人时常曲解了 魏特琳的人道主义。细读日记,美国人魏特琳无 疑是爱中国的。但是,她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教 师,一个母亲,和一个女人,去帮助一个学生,一 个孩子,和另一个女人,帮助他们反抗贫困所带 来的不公,帮助他们脱离战争所强加的暴虐。这 种爱,源自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关切。 同样的,用魏特琳的日记来渲染对另一个民 族的仇恨,只会加深我们对她的误解。面对日军 暴行,她感叹:“这些日军的妻子,得知她们丈夫 的作为,不知道会感到怎样的羞愧。”这不是对某 个民族的谴责,而是一个女人,目睹了生命在战 争中凋零,人性在残暴中堕落之后,对另一些女 人,所唱出的悲凉哀歌。 魏阳,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历史系助 理教授。研究中国明清政治、 制度、文化史。 我们互加了微信好友

三人行 B4 Insightsepaper.yzwb.net/images/2016-09/12/B04/20160912B04_pdf.pdf · 她推迟了婚礼。结果,远在美国的未婚夫就解除 了婚约。她此后再没有结婚。按现在的话说,魏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三人行 B4 Insightsepaper.yzwb.net/images/2016-09/12/B04/20160912B04_pdf.pdf · 她推迟了婚礼。结果,远在美国的未婚夫就解除 了婚约。她此后再没有结婚。按现在的话说,魏

记手

师教

系关

子母

单书

家私

收到很多寄赠的材料,不少是“先进事迹选”。虽然眼累,我也看,想看看各地宣传教育观念有没有什么进步。耐着性子读,能看到不少有趣的说法,看得我发怔,不是感动,我是犯糊涂。

如,某班主任发现学生数学成绩排名下降后,立即通知家长找原因,“挤出时间找学生谈话,耐心做思想工作……”

如,表扬教师,“学生全吃上饭了,他最后一个去盛饭”;

如,“随时随地把学生放在心上,她的手机24小时开着……”

如,“虽然他每个月收入只有两千多元,却拿出一半接济贫困学生,自己多年就咸菜吃饭……”

——于是,原本还算明白的我,被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弄糊涂了。

“数学成绩排名”是怎么回事?是国家统计局或是什么调查局要求做的项目吗?给学生成绩“排名”,谁允许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凭什么要“立即通知家长”,难道有规定要查遗传基因?你这个老师,自己不好好休息,还随便去打扰学生。他数学少考几分有什么要紧的,已经很累了,他只想睡个好觉,休息一下也许就精神了。你非得一厢情愿地去做什么“思想工作”,数学没学好难道是他“思想”不好?

这个“学生全吃上饭了,他最后一个去盛饭”的老师:你们那里食堂煮饭是不是被克扣了大米?米饭不够,你去找学校,找政府,自己别饿着,好么?你饿晕了,倒在讲台边,学生就没有老师教了。你去翻翻旧书,小学读物“颜回攫食”,孔子饿坏了,学生颜回讨到了米,煮了饭,先盛给孔子吃。师道尊严,孔子肯定不会“学生全吃上饭了,他最后一个去盛饭”的。侍候学生,关系颠倒,对学生成长没什么好处!

这位“手机24小时开着”的老师,你的学生是一群有麻烦的人么?他们是不是深更半夜也经常弄出事来?你怎么把工作做得这么乱?还有,没有手机的那些年,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每个月收入只有两千多元”的老师,你的情况我们知道了,谢谢你向社会传达了某些地区的落后信息。我们只能说,咸菜偶尔吃,很鲜美,但“多年就咸菜吃饭”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还有,你们那里的政府以及社会风气可能有些问题……

什么年代了,还用老一套思维表彰教师,宣传这个,教育能发展么?我被他们弄糊涂了。不说了。大家听过这些,最好多想想。

只要多想想,好多“事迹”也就愚不可及,宣传者的马脚也会露出来。某校教导主任介绍老师敬业爱岗事迹:“周考”中发现了学生学习困难,老师每天从百忙之中抽时间“辅导差生”。我问她:学校搞“月考”,违反教育部门规定,已经很不像话了,你们怎么敢搞“周考”的?每周都考,学生哪有时间学习、思考呢?主任说:“我们是普通学校,差生多啊”——这个教导主任教龄起码有20年了,竟然一口一个“差生”,脸不红。

为什么很多优秀的毕业生不愿去当教师?未必是他们没有理想,可能是他们在当学生时,发现一些“优秀教师”并不聪明,他不想和他们去做同事;或者,他认为那些被体制肯定的教师是一群没事找事的人,而他不想那样度日。

——把学生教到不肯去当教师,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这个老师也失败。

我不是感动我是犯糊涂

吴非文

编辑:邹小娟 版面:盛慧梅 校对:纪冬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B4三人行Insights

程玮文

SCHOLA

R WRIT E

R漂在南京的美国剩女魏特琳记录下的悲情

吴非,本名王栋生,教师,著有《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阿甘在跑》等。

魏阳文

网络传情

儿子果同学有次回家过节。我顺口问他为什么不把剑桥硕士的女朋友一起带回来?他假装突然记起来的样子,说,哦,忘了跟你们说,我们分手了。其实,我一开始也不看好剑桥硕士。这女孩智商很高,情商有点问题。可他们从柏林上大学起就认识,几次一起去古巴,先后都到了伦敦。在一起相处了好多年。

在儿子小时候我就对他说过,只要他喜欢的女孩子,我都会喜欢的。所以我努力学着喜欢她。还没怎么太努力,我就真的喜欢上她了。为了她,我专门注册推特,只要她一更新,有时候我还没完全读出个东南西北,就立刻飞奔过去点赞。为了我,她专门下载了中国的微信,和我互加好友。过年过节,互相问候,互相写些暖心的话。最可贵的是,她动不动会发一些果同学的照片过来。打破了果同学报喜不报忧,或者喜忧都不报的局面。感觉上她成了我安置在果同学身边的卧底。

跟她处到这一步,我容易吗?出现这样前功尽弃的局面,我真觉得有点可惜。可我有什么办法?只是细细问他分手的经过。知道果同学一直善待她,还帮她找了住处。我只能跟他说,以后推特上我还会去给她点赞的噢。果同学很冷静地说,当然可以,我们还是朋友。

然后,当妈的单刀直入地说,现在,请把你新女朋友的照片拿出来给我们看看。他大惊,说,你怎么知道我有新的女朋友了。我说,你回家到现在,拍的那些照片,除了发给女朋友,是没有任何别的人感兴趣的。我一直以为你是发给剑桥硕士的。现在你说你们吹了,那肯定是发给了另外一个。

果同学自嘲地说,我本来想过一阵告诉你们的。我从小就知道,我的什么事都瞒不过你的。于是,他把新朋友的照片给我们看。是个意大利女孩,又是金发。有一个好听不好记的名字。

没几天,我在微信上收到一个加好友英语请求,是个外国名字。有点纳闷,读了几遍名字,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果同学的意大利女友。赶紧接受好友请求,发过去鲜花,亲吻还有爱心。我们开始了网络传情。

有一天早上起来刷微信,看到隔日的微信下面有一大段英文的评论。大意是,我虽然看不懂你的话,但我喜欢那些意大利国旗。我想,这是哪路人马,竟然看不懂中国话?我的朋友圈里可都是一色中国人。小半天过去以后,我一个激灵,突然想起来,这是果同学的新女朋友。据说她经常把我的微信拿到谷歌去翻译,翻出来当然牛头不对马嘴。我这条微信上的意大利三个字,一概都用国旗代替了,终于让她看明白了。我赶紧回复她的评论,各种爱心和鲜花。

在这个网络的世界里,我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地跟在儿子后面,和他的女朋友展开新一轮的网络传情。

TEAC

HER

程玮,中德文化交流学者,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现定居德国,主要作品有《来自异国的孩子》、《少女的红发卡》、《米兰的秘密花园》等。多次获全国及省市文学作品奖。

南京是中国最悲情的城市。这里的君王和朝代,一个比一个短命;这里的人物和故事,一个比一个悲剧。翻看南京的历史,感觉一章在和另一章“比惨”。时至近代更是腥风血雨、愁云惨雾;连一些和这个城市沾边的外国人,也变得凄惨起来,让人一想到就心头直痛。

美国人魏特琳,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铁匠之家。26岁时受基督教会派遣,来到中国传教。1919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校长回美国化缘,有人邀请魏特琳代理一年校长。魏特琳当时有个在合肥认识的未婚夫,为了能来南京教书,她推迟了婚礼。结果,远在美国的未婚夫就解除了婚约。她此后再没有结婚。按现在的话说,魏特琳成了独自一人飘在南京的外地剩女。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当时的校领导和教授大多是美国人。校训是“厚生”二字,英文是“abundantlife”,再回译成中文就是“充裕的一生”。有趣的是,这个女校从校长到学生,很多人一辈子没有嫁人。换言之,这些女人“充裕的一生”可能充满了其他很多东西,唯独没有婚姻和小孩。也许对她们来说,男人与家庭并不是必须品。她们“充裕的一生”,是建立在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上的。比如1922年,魏特琳就多方筹款,在女校校园建立了一所小学,收教了150多名南京本地不识字的儿童,由女校的学生教育。1927年北伐之后,国民政府责令外国教会学校必须换中国人担任校长。巧的是,继魏特琳之后任校长的吴贻芳,也一生奉行独身。这些杰出的女人可以嫁给教育、扶贫、慈善和社会进步,唯独不嫁给男人。

魏特琳最著名的事迹,是在1937年南京沦陷之后,救助市民的壮举。在以金陵女院为中心的“南京国际安全区”,她保护了成千上万名战火中的南京难民。她的日记中记载,为了女学生不被日军抓去轮奸,惨遭日军掌掴殴打,在和日军的艰苦交涉中,她饱受侮辱恐吓。尽管举世公认千万生灵因她而免遭涂炭,她却自责没能做得更多。在目睹了太多暴行与血腥,品尝了太多无助与悲哀之后,她终于精神崩溃,不得不回美国休养。1941年,她在家中自杀身亡。

美国大使馆曾经催促魏特琳离开战火中的南京。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个人觉得不能离开……正如男人在有危险时不能离开他们的船只,女人也不能离开他们的孩子。”这里所说的孩子,就是指她在中国众多的学生。在去世前,她写道:“假如我有十次完美的生命,我要把它们全都献给中国。”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可是,我总在想,如果今天有国人要把“十次生命献给美国”,会遭来怎样的评价?

当今高涨的民族主义语境,让人时常曲解了魏特琳的人道主义。细读日记,美国人魏特琳无疑是爱中国的。但是,她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母亲,和一个女人,去帮助一个学生,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女人,帮助他们反抗贫困所带来的不公,帮助他们脱离战争所强加的暴虐。这种爱,源自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关切。

同样的,用魏特琳的日记来渲染对另一个民族的仇恨,只会加深我们对她的误解。面对日军暴行,她感叹:“这些日军的妻子,得知她们丈夫的作为,不知道会感到怎样的羞愧。”这不是对某个民族的谴责,而是一个女人,目睹了生命在战争中凋零,人性在残暴中堕落之后,对另一些女人,所唱出的悲凉哀歌。

魏阳,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研究中国明清政治、制度、文化史。

我们互加了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