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i 輔仁學派九十六學年度成果報告書 各組成果報告 基礎理論發展組 壹、計畫目標................................................................................................. 2 貳、實施策略................................................................................................. 2 參、執行成效——從六個工作要項看 ..................................................... 3 一、召開說明會..................................................................................... 4 二、召開讀書會:檢討、試用核心議題及其內文說明 ............... 4 三、應用哲學之推廣、PBL 教學型態之研究 ................................ 5 四、哲學人才之吸納與培養:鼓勵成員參加學術研討會、獎助 成員成果發表(含博碩士論文).............................................. 5 五、持續與輔仁學派其他小組對話.................................................. 7 六、舉辦成果發表會:成果的檢討與下一期的準備.................... 8 肆、績效評估指標 ........................................................................................ 8 一、工作要項之進度甘梯圖............................................................... 8 二、本期計畫對全校性整合型研究(或輔仁學派)所產生之意 .................................................................................................... 10 伍、檢討與發展 .......................................................................................... 10 一、本期計畫之檢討 .......................................................................... 10 1.執行計畫之經驗分享............................................................... 10 2.執行計畫之困難與建議 .......................................................... 11 二、後續之發展——第Ⅴ期(97 學年度)計畫 ......................... 11

輔仁學派九十六學年度成果報告書 - fju.edu.t01 日;2008 年1 月1 日、3 月27 日)。各次讀書會的主軸如下: [一]第一次說明會及第一、第二次讀書會的主軸:如何以「倫理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i

    輔仁學派九十六學年度成果報告書

    各組成果報告

    基礎理論發展組

    壹、計畫目標................................................................................................. 2

    貳、實施策略................................................................................................. 2

    參、執行成效——從六個工作要項看 ..................................................... 3

    一、召開說明會..................................................................................... 4

    二、召開讀書會:檢討、試用核心議題及其內文說明 ............... 4

    三、應用哲學之推廣、PBL 教學型態之研究 ................................ 5

    四、哲學人才之吸納與培養:鼓勵成員參加學術研討會、獎助

    成員成果發表(含博碩士論文).............................................. 5

    五、持續與輔仁學派其他小組對話 .................................................. 7

    六、舉辦成果發表會:成果的檢討與下一期的準備.................... 8

    肆、績效評估指標 ........................................................................................ 8

    一、工作要項之進度甘梯圖 ............................................................... 8

    二、本期計畫對全校性整合型研究(或輔仁學派)所產生之意

    義 .................................................................................................... 10

    伍、檢討與發展 .......................................................................................... 10

    一、本期計畫之檢討 .......................................................................... 10

    1.執行計畫之經驗分享............................................................... 10

    2.執行計畫之困難與建議 .......................................................... 11

    二、後續之發展——第Ⅴ期(97 學年度)計畫 ......................... 11

  • ii

    陸、附件 ....................................................................................................... 12

    【附件一】計畫召開說明會之相關資料 ....................................... 13

    【附件二】計畫召開讀書會之相關資料—倫理學十二命題 .... 16

    【附件三】應用哲學之推廣、PBL 教學型態之研究相關資料 19

    【附件四】鼓勵成員參加學術研討會相關資料 .......................... 23

    【附件五】計畫成果發表會之相關資料 A—邀請函、議程..... 34

    【附件六】計畫成果發表會之相關資料 B—所發表之論文 ..... 38

    【附件七】計畫成果發表會之相關資料 C —活動照片 ............ 76

    生命倫理教育組

    壹、研究計畫............................................................................................... 81

    一、生命倫理教育與認知改變......................................................... 81

    二、甘梯圖 ........................................................................................... 90

    貳、系內會議內容 ...................................................................................... 92

    一、96 生命倫理討論團體會議 ....................................................... 92

    二、96 認知改變討論團體會議 ..................................................... 106

    社會正義和平組

    壹、第一次討論會議 ................................................................................ 140

    貳、第二次討論會議 ................................................................................ 151

    參、第三次討論會議 ................................................................................ 159

    肆、第四次討論會議 ................................................................................ 167

    伍、援引國際條約作為憲法解釋基準對我國違憲審查制度的意義∕

    吳志光 ................................................................................................. 168

    陸、滅種罪(種族大屠殺)∕雷敦龢 ................................................. 188

  • iii

    柒、國際醉端處理機制與和平∕姚孟昌 ............................................. 205

    捌、人性尊嚴作為法治的核心價值:從大法官會議的解釋談起∕

    莊世同 ................................................................................................. 219

    身心靈整合組

    第一部分 人格整合與靈性發展之初探-以輔大學生為例 .......... 242

    第一章 緒論 ..................................................................................... 24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2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26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279

    第二部分 人格整合與靈性發展之初探-以輔大及各大專院校老

    師為例.......................................................................................................... 291

    第一場 身心靈整合-助人者的身心靈自我照護 .................... 293

    第二場 身心靈自我照護工作坊 .................................................. 337

    第三場 身心靈整合-自我照護工作坊 ..................................... 346

    第四場 伴渡生命黑版-從身心靈整合觀點談憂鬱症 ........... 374

    生活品質管理組

    計畫內容簡介............................................................................................. 413

    壹、生活品質管理組計畫背景 .............................................................. 416

    (一)民生學院的使命理想 ........................................................... 416

    (二)民生學院的教學服務方向 .................................................. 416

    (三)高齡化社會與民生學院的關聯.......................................... 417

    貳、研究目的............................................................................................. 418

  • iv

    參、文獻資料評述 .................................................................................... 418

    (一)傳統養生保健食品的定義 .................................................. 418

    (二)銀髮族養生餐點之營養考量 .............................................. 421

    (三)銀髮族養生餐食之菜單設計 .............................................. 424

    (四)銀髮族養生烘焙點心之設計與製作 ................................. 427

    肆、研究方法、進行步驟及執行進度 ................................................. 429

    (一)配合新莊社區銀髮族之大學體驗活動............................. 429

    (二)工作分配與角色扮演 ........................................................... 431

    (三)社區銀髮族養生餐食之設計與製作 ................................. 435

    (四)銀髮族養生餐點之問卷調查 .............................................. 436

    (五)完成之工作項目及成果....................................................... 440

    伍、參考文獻............................................................................................. 440

  • 1

    輔仁學派之基礎理論發展(Ⅳ)

  • 2

    壹、計畫目標

    本校經過四十年來的發展,各院、系、所之發展已漸趨成熟。

    為了本校未來進一步發展的需求,以及有鑑於整合型研究已是當前

    各學術機構之發展方向;遂有如何在創校宗旨的基礎上,發展全校

    性整合型計畫的思考。所謂全校性整合,簡單地說,亦即「致力於

    中華文化與基督信仰之交融」以建構出符合本校創校理念或輔仁核

    心價值之學術體系的過程。

    本計畫,即屬上述整合計畫——「建構符合輔仁核心價值或具

    有輔仁特色的學術理論」之全校性整合型研究(或「輔仁學派」),

    其中的一項子計畫,名稱為「輔仁學派之基礎理論發展」,其目標

    在於:逐步建構輔仁學派之基礎理論,以求此整合型研究能夠穩健

    地永續發展。

    本計畫雖只是個子計畫,卻是一個需要時間、人力不斷投入與

    發展之長程研究計畫。本計畫,自 93 學年度至 95 學年度,已進行

    參期(第Ⅰ~Ⅲ期);本期(96 學年度,第Ⅳ期)則是延續前面參期的工

    作。

    貳、實施策略

    本期計畫的實施策略,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持續核心議題及其內文說明之修改:

    本計畫前面幾期,雖然已初步確立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三

    大主題之核心議題,而且倫理學部分也有了內文說明的初稿(「倫

    理學十二個命題」,詳見,附件二);但是,離最後確定的版本(一般

    人能接受之簡明命題、具體實例)尚有一大段距離。

    二、持續應用哲學的推廣:

    本計畫前面三期,一直與哲學系三大學群(倫理哲學、社會哲學

  • 3

    和哲學諮商學群)密切結合,並且已在學校、社區之間獲得相當大

    的迴響(比如,「兒童哲學營」、「哲學諮商實習工作坊」等);然而,

    這樣的工作,尚須不斷地結合現實環境脈動以持續發展。

    三、持續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應用教學的研究:

    本計畫前期,已由尤煌傑教授帶領一群碩博士班選定「哲學概

    論」課程作為研究對象;但是,仍有持續修改以及擴大至其他課程

    的必要。

    (註:PBL 的精神可追溯到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所採用的「對話」

    (dialogue)。其主要特徵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目的則在於幫助

    學生從個案中以問題作為出發來進行教學,培養學生主動分析問

    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之能力)

    四、持續獎助成員成果的發表:

    本計畫前期已將獎助範圍擴大為:「凡成員發表的論文,內容

    與本計畫相關,且經評審通過者,皆可獲得獎助金( 包括,學術刊

    物、研討會、專書等方式的發表成果,或者選定與本計畫相關之議

    題作為個人學位論文之題目 );然而,哲學人才的培養沒有停止

    日,仍須持續地進行。

    五、持續與輔仁學派各小組之間的對話:

    本計畫前期,已成功營造出輔仁學派各小組對話的氛圍;但

    是,若要真正實現全校性之整合,尚有待持續地進行對話。

    參、執行成效——從六個工作要項看

    基於上述(五個實施策略),本期計畫乃擬定如下六個工作要項:

    1. 召開說明會

    2. 召開讀書會:檢討、試用核心議題及其內文說明

    3. 應用哲學之推廣、PBL 教學型態之研究

  • 4

    4. 哲學人才之吸納與培養:鼓勵成員參加學術研討會、獎助成員成

    果的發表(含博碩士論文)

    5. 持續與輔仁學派其他小組對話

    6. 舉辦成果發表會:成果的檢討與下一期的準備

    以下,即針對這六個工作要項之執行成效,逐一說明之:

    一、召開說明會

    本計畫,自 2007 年 5 月 1 日,提出第四期計畫申請之後,隨

    即開始籌備說明會相關事宜 ( 說明會,於 2007 年 10 月 18 日舉行,

    該會的相關資料,請參閱附件一)。

    二、召開讀書會:檢討、試用核心議題及其內文說明

    本期計畫,共計舉辦了四場讀書會(2007 年 10 月 25 日、11 月

    01 日;2008 年 1 月 1 日、3 月 27 日)。各次讀書會的主軸如下:

    [一]第一次說明會及第一、第二次讀書會的主軸:如何以「倫理

    學十二命題」(或稱倫理學核心議題)回應研發處召開之「輔

    仁學派研究計畫第一階段成果」研討會(2007 年 11 月 3 日)。

    [二]第三次讀書會的主軸:如何回應研發處召開之「輔仁學派第

    一階段期末會議」(2007 年 01 月 16 日)。

    [三]第四次讀書會的主軸:如何回應研發處召開之「輔仁學派學

    術社群第一次討論會」(2007 年 03 月 28 日)。

    (以上會議之相關資料,請參閱附件二)

  • 5

    三、應用哲學之推廣、PBL 教學型態之研究

    在應用哲學的推廣、PBL 教學型態之研究方面,本期計畫仍是

    延續前幾期的工作。具體的成果,包括下列幾項:

    [一]「第五屆兒童哲學營」的籌備與進行

    [二]「第八屆哲學諮商實習工作坊」的籌備與進行

    [三]2008 年 05 月 02-03 日,本組派員參與「輔大人大哲學論壇」,

    並發表二篇論文 (註1)。(參閱,附件三)

    [四]2008 年 06 月 07 日,本組派員參與「人生哲學課程教材教法

    研習會」並發表三場教學示範、二場研究報告(註2) 。(參閱,

    附件三)

    四、哲學人才之吸納與培養:鼓勵成員參加學術研討會、獎助

    成員成果發表(含博碩士論文)

    「吸納與培養人才」也是延續前面幾期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期

    計畫,在這方面的具體成果,包括:

    1 此指 2008 年 05 月 02 日-03 日,假輔仁大學文開樓三樓會議室(三 A)召開之「第十一屆輔大人大哲學論壇:哲學思辨與跨界對話學術研討會議程」。本組參與之成員

    包括:發表人/題目: 尤煌傑(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法在「西方美學理論及其批判」課程的應用;何佳瑞(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從多瑪斯美學中的「明晰」探討繪畫中的光線與色彩」。

    2 此指 2008 年 06 月 07 日,假輔仁大學濟時樓九樓會議室召開之「96 學年度人生哲學課程教材教法研習會」」。本組參與之成員包括:發表人/題目: 鍾隆琛(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教學設計與示範(一)」; 張勻翔 、周偉航(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兼任講師),「教學設計與示範(二)」; 鍾隆琛(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人生哲學教學評量研究報告」;吳瑞珠(輔大進修部哲學系副教授),「教學卓越計畫-人生哲學課程教學手冊製作研究報告」。

  • 6

    [一]擴大獎助成員成果(博碩士論文)的發表:

    本期計畫,於 2008 年 7 月 26 日「輔仁學派之基礎理論發展Ⅳ

    成果發表會」,獎助了三位成員。茲將獎助之相關資料列一簡表如

    下(可參閱,附件六、七):

    姓 名 職 稱 獎 助 項 目

    張勻翔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進

    修部哲學系兼任講師

    獎助論文:〈攝王於禮、攝禮於

    德—荀子之智德及倫理社會建

    構之意涵〉

    周偉航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進

    修部哲學系兼任講師

    獎助論文:〈麥金泰的內在善概

    念〉

    潘文琪 輔仁大學哲學系

    碩士生

    獎助論文:〈論情感的客觀性及

    合理性—以《情感的理趣》一書

    為據〉

    [二]鼓勵成員選定與本計畫相關之議題做學術研究。包括:

    1、2007 年 12 月 01 日,「第五屆輔仁大學哲學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

    會」,三篇( 蘇嫈雰、吳瑞珠、尤淑如);2007 年 12 月 23 日,「2007

    哲學的反思」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哲學會年度會員大會,二篇( 蘇

    嫈雰、吳瑞珠)。(註3)

    3 第一場學術會議,指 2007 年 12 月 01 日,假輔仁大學文開樓 3A 會議室召開之「第

    五屆輔仁大學哲學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本組參與之成員包括:發表人/題目: 蘇嫈雰(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談哲學諮商的價值引領系統」;吳瑞珠(輔大進修部哲學系副教授)「人的發展——卓越人文的意義」;尤淑如(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後研究員),「從實踐理智到合理性——MacIntyre 的行動哲學研究」。第二場學術會議,指 2007 年 12 月 23 日,假輔仁大學文華樓 413 室召開之「2007 哲學的反思」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哲學會年度會員大會。本組參與之成員包括:發表人/題目: 蘇嫈雰(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論君子教子的內涵」;吳瑞珠(輔大進修部哲學系副教授),「人的發展-整全與普遍的人文主義對話」。

  • 7

    2、2008 年 05 月 14 日,「第五屆士林哲學教學講習會論文發表會」

    一篇(施玫芳);2008 年 05 月 24-25 日,「輔仁大學哲學系第九

    屆校際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暨海峽兩岸輔仁大學武漢大學研究生

    哲學論壇」,三篇(巫穗雲、林裕倉、陳俊宇)。(註4)

    (以上相關資料,請參閱附件四)

    五、持續與輔仁學派其他小組對話

    本期計畫,仍持續與輔仁學派各小組( 包括「總計畫組」以及

    「生命倫理教育組」、「社會正義和平服務組」、「身心靈整合組」、「生

    活品質管理組」)進行對話。包括:

    [一]09 月 26 日,本組派員參與「第一階段成果研討會」籌備會

    議。 (註5)

    [二]11 月 03 日,本組派員參與「第一階段成果研討會」(同前註)

    [三]01 月 16 日,本組派員參與「期末會議」(註6)

    [四]03 月 28 日,本組派員參與「學術社群討論會」(註7)

    [五]04 月 30 日,本組派員參與「學術社群討論會」(註8)

    [六]06 月 06 日,本組派員參與「學術社群討論會」(註9)

    4 第一場學術會議,指 2008 年 05 月 14 日,假輔仁大學文華樓 310 室召開之「第五屆

    士林哲學教學講習會論文發表會」。本組參與之成員包括:發表人/題目: 施玫芳(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合購板眾的德行;評論人:周偉航(輔仁大學進修部哲學系兼任講師)。評論人:尤煌傑(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評論對象: 張 俊/波納文圖拉光照論的神學美學意涵)。第二場學術會議,指指 2008 年 05 月 24-25 日,假輔仁大學文學院文開樓 3A 舉行「輔仁大學哲學系第九屆校際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暨海峽兩岸輔仁大學武漢大學研究生哲學論壇」。本組參與之成員包括:發表人/題目:巫穗雲(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莊子.逍遙遊》之生命美學」;林裕倉(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從易場論啟發訊息系統之建構——淺談氣的形上原理」; 陳俊宇(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摹擬生活的哲學戲劇觀——亞里斯多德:《詩學》在倫理學的對話及應用」。

    5 此指研發處於 2007 年 11 月 03 日召開之「輔仁學派研究計畫第一階段成果研討會」。 6 此指研發處於 2008年 01月 16日召開之「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輔仁學派期末會議」。 7 此指研發處於 2008 年 03 月 28 日召開之「輔仁學派學術社群第一次討論會」。 8 此指研發處於 2008 年 04 月 30 日召開之「輔仁學派學術社群第二次討論會」。

  • 8

    六、舉辦成果發表會:成果的檢討與下一期的準備

    最後一個工作要項,亦即檢討評估本期計畫之各項工作(亦即前

    述五個工作要項),以利於下一期之後續發展。

    為完成此工作,潘小慧主任乃於 2008 年 7 月 26 日,假輔仁大

    學文開樓三樓會議中心召開「輔仁學派之基礎理論發展Ⅳ 成果發

    表會」。該會除開幕、閉幕式外,依序為:「頒獎與發表」、「輔仁學

    派之基礎理論」、「輔仁學派實務發展」三個場次。

    (關於本成果發表會之邀請函、議程、活動照片等,請參閱,附

    件五、七;關於所發表的成果,則請參閱,附件六)

    肆、績效評估指標

    至此,本期計畫自 2007 年 8 月至 2008 年 7 月已完成上述六項

    工作要項。底下,先將其進度甘梯圖列出,然後就其對全校性整合

    型研究(或輔仁學派)所產生之意義,作一簡要說明:

    一、工作要項之進度甘梯圖

    2007 年 2008 年 月次

    工作項目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負責人

    一、召開說明會

    (相關資料,見附

    件一)

    ◎ ◎ 潘小慧

    9 此指研發處於 2008 年 06 月 06 日召開之「輔仁學派學術社群第三次討論會」。

  • 9

    二、召開讀書會:

    檢討、試用核心議

    題及其內文說明

    (相關資料,見附

    件二)

    ◎ ◎ ◎ ◎ 潘小慧

    尤煌傑

    三、應用哲學之推

    廣、PBL 教學型態

    之研究(相關資

    料,見附件三)

    ◎ ◎ ◎ ◎ ◎ ◎ ◎

    潘小慧

    黎建球

    尤煌傑

    四、哲學人才之吸

    納與培養:鼓勵成

    員參加學術研討

    會、獎助成員成果

    的發表(含博碩士

    論文)(相關資料,

    見附件四)

    ◎ ◎ ◎ ◎ 潘小慧

    五、持續與輔仁學

    派其他小組對話 ◎ ◎ ◎ ◎ ◎ ◎

    黎建球

    潘小慧

    六、成果發表會:

    成果的檢討與下一

    期的準備(相關資

    料,見附件五、六、

    七)

    ◎ ◎ 潘小慧

    尤煌傑

    預定進度累計百分

    4

    8

    16

    24

    32

    44

    48

    60

    68

    76

    92

    100

  • 10

    二、本期計畫對全校性整合型研究(或輔仁學派)所產生之意

    本期計畫,雖只是「全校性整合研究(或輔仁學派)」其中的一

    個子計畫,甚且只是該子計畫永續發展中的第四期,卻已具有以下

    幾點意義:

    [一]「全校性整合研究(或輔仁學派)」既是將本校各院、系、所,

    整合在輔仁的核心價值之下;那麼建構輔仁核心價值之理論

    體系,以指引整個整合的進行,就顯得非常重要;而本期計

    畫之「初步確立核心議題」雖尚待檢討與試用,確已朝這個

    方向邁進一步。

    [二]本計畫屬全校性整合研究之「基礎理論發展組」。哲學理論

    總被認為是抽象、生澀,似乎不易與校內其他系所(非哲學

    系)有良好的互動或整合;然而,本計畫在應用哲學推廣上

    所累積的經驗與成果(持續舉辦「兒童哲學營」、「哲學諮商

    實習工作坊」),正足以打破這樣的誤解。

    伍、檢討與發展

    一、本期計畫之檢討

    1.執行計畫之經驗分享

    [1] 本計畫從前期至今,已成功營造出輔仁學派各小組對話的氛

    圍。固然,它離最後的目標(建構出符合本校創校理念或輔仁

    核心價值之學術體系)尚有一大段距離,但至少讓成員在後續

    的工作,有了可資討論的模式與平台。

  • 11

    [2] 本計畫在應用哲學推廣方面,「兒童哲學營」已舉辦了四屆、「哲

    學諮商實習工作坊」也即將邁入第九屆,在學校、社區之間一

    直獲得相當大的迴響。這樣的成果,讓我們堅信將哲學與實踐

    結合、讓哲學走出學院,是一條正確的路。

    2.執行計畫之困難與建議

    [1] 倫理學之核心議題,在本計畫前期(95 學年度),固然初步以十

    二個命題加上內文說明與實例的形式將它初步確立了;本期

    (96 學年度),更在成果發表會當天,嘗試透過綜合座談的方

    式,探問走向實踐之路的可能。然而,如何將它修訂至讓非哲

    學系或一般人能懂?又,如何讓它能夠真正發揮全校性整合

    (或輔仁學派)之基礎理論的作用?恐怕仍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

    路。

    [2] 「吸納與培養人才」一直是本計畫重要的工作之一。本計畫至

    今已推出具體措施並實際獎助了十位成員,雖獲得不少正面肯

    定,卻也被不少人批評:評審辦法未制度化、對象未普及化。

    這樣的批評固然欠公允,卻也提供我們未來修改的方向。

    二、後續之發展——第Ⅴ期(97 學年度)計畫

    下一期計畫( 97 學年度,第Ⅴ期 )主要仍延續前面四期(第Ⅰ~

    Ⅳ期)而來。其工作重點,預計有如下幾點:

    [一]長程計畫之承前啟後:本計畫乃立足於前期計畫之成果,持

    續逐步建構輔仁學派之基礎理論,以為下一期工作奠定良好

    的基礎。日後仍需持續檢討、試用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

    三大主題之核心議題及其內文說明。

  • 12

    [二]應用哲學之推廣:本計畫充分結合哲學系之倫理哲學、社會

    哲學和哲學諮商學群三大學群,使哲學之理論與應用得以相

    互發明。日後仍需持續推動「兒童哲學營」、「哲學諮商實習

    工作坊」。

    [三]教學型態之改良:以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取代

    傳統教學型態,不僅有助於「老師、研究生、大學生在課程

    的互動中共同成長」,而且它將使輔大成為第一個實行 PBL

    教學的大專院校;進一步推廣,更可成為他校觀摩及未來實

    行之範本。日後仍需持續進行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應用教學的研究。

    [四]哲學人才之培養:本計畫乃透過座談、讀書會的方式帶領一

    群碩、博士生進行相關的研究;並且鼓勵成員在計畫內儘可

    能發揮與深化自己所專攻的領域。

    [五]持續與輔仁學派其他小組對話。

    陸、附件

    一、【附件一】 計畫召開說明會之相關資料

    二、【附件二】 計畫召開讀書會之相關資料—倫理學十二命題

    三、【附件三】 應用哲學之推廣、PBL 教學型態之研究相關資料

    四、【附件四】 鼓勵成員參加學術研討會相關資料

    五、【附件五】 計畫成果發表會之相關資料 A—邀請函、議程

    六、【附件六】 計畫成果發表會之相關資料 B—所發表之論文

    七、【附件七】 計畫成果發表會之相關資料 C—活動照片

  • 13

    【附件一】 計畫召開說明會之相關資料

  • 14

    輔仁學派之基礎理論發展Ⅳ

    第一次說明會

    會議記錄

    會議地點:文華樓士林哲學中心(LI310)

    會議時間:2007 年 10 月 18 日 12:10~13:30

    主 持 人:哲學系 潘小慧主任

    記 錄:鍾隆琛

    一、本次說明會主題:

    ‧本組工作報告(含前期成果、本期預期成果)。

    ‧關於 11 月 3 日「輔仁學派研究計畫第一階段成果」研討會。

    二、討論結果摘要:

    ~~關於「如何在 11 月 3 日研討會上回應各組提案?」

    .撰寫格式:

    1、事實 ( 案例照錄 )。

    2、案例重點分析 ( 改寫、濃縮、摘要案例 )。

    3、目前可能的選項。

    4、道德問題分析:

    [1] 改寫的命題所涉及的道德原則

    [2] 對比本組的倫理學十三個命題

    [3] 評估各種選項的道德性

    [4] 實際限制

    5、我們的建議:

  • 15

    附註:專業倫理學的七大步驟:

    1事實;2道德問題分析;3解決方案;4主要關係人;

    5評估各方案的道德性;6實際限制;7最後決定。

    .提案認養及其撰寫人:

    一、生命倫理教育組

    [一]案例 1:愛她 就是讓她長不大? 【張勻翔】

    [二]案例 2:重症新生兒是否應該治療? 【何佳瑞】

    [三]案例 3:保密? 通報? 【尤淑如】

    二、正義法治與和平組 【周偉航】

    三、身心靈整合組

    [一]案例1:癌末病患與靈性需求 【蘇嫈芬】

    [二]案例2:生理與心理之外,還有別的嗎?【吳瑞珠】

    三、下次讀書會的目標與時間:

    ‧目標:各撰寫人初步完成所認養提案之書面回應。

    ‧繳交及討論時間:2007 年 10 月 25 日(四) 同時間地點 。

  • 16

    【附件二】 計畫召開讀書會之相關資料—

    倫理學十二命題

  • 17

    命題總覽

    命題一、「倫理學是研究人性行為,在人的理智指導下,依據最高

    的理性法則,成為有德者的學問。同時促人反省並透過生

    活,達成『至善』的目標,完成人生的目的。」

    命題二、「整個宇宙顯露造物者天主對宇宙萬物的愛,人和宇宙萬

    物的關係,仿效造物主『生生之德』化生萬物的關係 ,

    以至於天人合一。」

    命題三、「生命以天所定的規律為規律,天地之道含有人生之道,

    內在於人,人當以盡心盡性。」

    命題四、「『惡』是『善』的反面,為『善的闕如』。『惡』依附在『存

    有』上:當這存有物所具的『善』不足,在『善』的程度

    上有所欠缺。」

    命題五、「人性行為是出於『理智』的認識與『意志』的同意之行

    為。理智與意志二者是一個官能,兩個作用。理智是認識

    的官能,對象為真理;理智發現善,意志會追求善。」

    命題六、「意志是自由的,意志自由是指在一切條件齊備之後,選

    擇做或不做,做此或做彼的能力。自由意志以永律或人之

    性及自然道德律為標準。」

    命題七、「倫理學最高的理性法則為『良知』,它乃人性所固有的一

    種判斷行為善惡的內在能力。」

    命題八、「肯定自然道德律的存在,認為天主給予人良心上的道德

    規律,使人依其理性之光判斷是非,而『行善避惡』是其

    基本原則。」

  • 18

    命題九、「法律的基礎是自然律,法律決不能與自然律相抵觸;因

    人有位格,是以人的權利來自於天性,擁有自由而不受人

    干預。」

    命題十、「輔仁學派的倫理學既是目的論又是德行論。德行是指『理

    智指導意志做出正確且中庸的行為習慣』」。

    命題十一、「看重德行分類中的智、義、勇、節,為四樞德,兼顧

    及信、望、愛三超德,對於其它附屬德行或副德,亦不

    偏廢。」

    命題十二、「人生的最終目的乃是追求幸福。幸福的意義是獲得至

    善或至福。要在人生之中獲得至善或至福,必須要在日

    常生活之中具備德行。」

  • 19

    【附件三】 應用哲學之推廣、PBL教學型態之

    研究相關資料

  • 20

    [一]第十一屆輔大人大哲學論壇:哲學思辨與跨界對話學術研討

    會議程

    會議地點:輔仁大學文開樓三樓會議室

    2008年5月3日(星期六)

    時間 會程 主持

    主講人/職稱 論文題目

    8:40

    9:00

    報到

    鈕則誠

    銘傳大學社會

    科學院院長兼

    教育研究所所

    中國大陸高校「兩

    課」的教育哲學解

    讀:台灣觀點

    尤煌傑

    輔仁大學哲學

    系教授

    「以問題為基礎的

    學習」(PBL)教學

    法在「西方美學理論

    及其批判」課程的應

    牛宏寶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教授

    心與眼:中西藝術交

    互凝視中的自我身

    份建構和知識形成

    9:00

    10:20

    (80’)

    哲學教

    材教法

    第四

    場:

    張振

    輔仁

    大學

    哲學

    系教

    何佳瑞

    輔仁大學士林

    哲學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

    從多瑪斯美學中的

    「明晰」探討繪畫中

    的光線與色彩

  • 21

    [二]「人生哲學課程教材教法研習會」議程

    民國 97 年 6 月 7 日(星期六)濟時樓九樓會議室

    8:30

    9:00

    報 到

    開 幕 致 詞 主 持 人

    9:00

    9:10

    郭維夏 使命副校長

    陳德光 主任

    輔大宗教系教授

    兼全人教育課程

    中心主任

    第一場 主 講 人 主 持 人

    教學設計策略

    與方法(20’)

    蔡淑麗 副教授

    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

    進修組副教授

    多媒體輔助教

    學之應用

    (20’)

    聶達安 助理教授

    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助理教授

    杜金換 助理教授

    輔大義大利文系助理教授

    9:10

    10:00

    開放討論(10’)

    程予誠 副教授

    輔大影傳系副教

    授兼媒體與教學

    資源中心主任

    10:00

    10:20

    茶 敘

    第二場 主 講 人 主 持 人

    10:20

    12:00

    服務學習教學

    設計與示範

    (20’)

    汪惠娟 副教授

    輔大哲學系副教授

    吳子清 講師

    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兼任講師

    魏思齊 副教授

    輔大全人教育課

    程中心 副

    教授

  • 22

    生命教育教學

    設計與示範

    (20’)

    詹嫦慧 講師

    輔大神學院

    生命倫理中心

    貞潔教育部講師

    教學設計與示

    範(一)(20’)

    鍾隆琛 助理教授

    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

    教學設計與示

    範(二)(20’)

    張勻翔 講師

    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兼任講師

    周偉航 講師

    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兼任講師

    開放討論(20’)

    12:00

    12:10

    休 息

    第三場 主 講 人 主 持 人

    人生哲學教學

    評量研究報告

    (15’)

    鍾隆琛 助理教授

    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

    教學卓越計畫

    -人生哲學課

    教學手冊製作

    研究報告

    (15’)

    吳瑞珠 副教授

    輔大進修部哲學系副教授

    12:10

    13:00

    綜合座談(20’)

    潘小慧

    輔大哲學系教授

    兼系主任及全人

    教育課程中心

    人生哲學課程召

    集人

    閉 幕

  • 23

    【附件四】 鼓勵成員參加學術研討會相關資料

  • 24

    [一]第五屆輔仁大學哲學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議程

    會議地點:輔仁大學文開樓 3A 會議室

    96 年 12 月 1 日(星期六)

    時間 會

    程 主持人 主講人/職稱 論文題目

    8:20

    8:50 報到

    8:50

    9:00

    潘小慧教授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鈕則誠

    銘傳大學教育

    研究所教授

    作為應用倫理學

    的殯葬倫理學之

    定位

    潘玉愛

    元培科技大學通識教育

    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企業倫理該以何

    為合理基礎

    蘇嫈雰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兼任助理教授

    談哲學諮商的價

    值引領系統

    9:00

    10:30

    (90’)

    黃 藿

    中央大學

    通識教育

    中心教授

    兼主任

    古旻陞

    明新科技大學

    人文社會與科學學院

    人文藝術教學中心講師

    論柏格森的「時

    間—綿延」觀念

    10:30

    10:50 茶 敘

  • 25

    杜保瑞

    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馮友蘭新理學建

    構的理論反省

    趙敏芝

    中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講師

    〈養生主〉義理

    思想解析

    陳復

    中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

    助理教授

    孔子的冥契主義

    10:50

    12:20

    (90’)

    曾春海

    政治大

    哲學系

    教授

    施凱華

    聯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講師

    智者「不共般若」

    圓頓義之研究

    12:20

    13:40 午 餐

    曾春海

    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山水美感與憂鬱

    症之治療

    李開濟

    國防醫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禪宗的超越概念

    與限制

    黃信二

    中原大學

    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論禪宗《壇經》

    心性觀之哲學人

    類學意義

    13:40

    15:10

    (90’)

    陳福濱

    輔仁大

    哲學系

    教授

    林宣佑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黃老思想的理論

    與實踐——以奇

    美企業為例

    15:10

    15:30 茶 敘

  • 26

    陳俊輝

    輔仁大學哲學系

    兼任副教授

    存在與知識——

    試由祁克果的

    「我在故我思」

    談起

    羅慎平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柏拉圖的正義觀

    吳瑞珠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人的發展——卓

    越人文的意義

    陳文祥

    輔大科學與宗教研究中

    博士後研究員

    生成或演變:懷

    德海、郎尼根與

    朱子的觀點

    15:30

    17:10

    (100’

    )

    尤煌傑

    輔仁大

    哲學系

    教授

    尤淑如

    成功大學中文系

    博士後研究員

    從「實踐理智」

    到「合理

    性」——MacInty

    re 的行動哲學研

    17:10

    17:20

    潘小慧教授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 27

    [二]中國哲學會「2007 哲學的反思」學術研討會暨年度會員大會

    時間:2007 年 12 月 23 日(日)

    地點:輔仁大學濟時樓九樓國際會議廳

    會 議 議 程(預定安排中)

    8:30 - 9:00 報 到

    8:50

    9:00

    開幕致詞:

    黎建球(輔仁大學校長、中國哲學會理事長)

    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9:00 - 9:10 休 息

    在亞洲的中國哲學方法 跨文化溝通與亞洲脈絡 9:10

    10:10

    (60

    ")

    主持人:

    李賢中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台

    灣)

    與談人:

    吳進安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

    資料整理研究所教授(台

    灣)

    宋 灝

    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德

    國)

    杜保瑞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

    授(台灣)

    沈享民

    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台灣)

    主持人:

    黃筱慧

    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台

    灣)

    與談人:

    高凌霞

    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台

    灣)

    蕭宏恩

    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教授(台灣)

    吳志鴻

    元培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台灣)

    陳學毅

    東吳大學與師範大學

    兼任助理教授 (奧地利)

  • 28

    10:10 - 10:30 茶 點

    第一場 第二場

    主持人:葉海煙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主持人:黎建球

    輔仁大學校長、中國哲學會

    理事長

    賴賢宗

    國立臺北大學

    中文系副教授

    兼系主任

    謝林的老子哲

    學詮釋與

    海德格的思想

    轉折:東西哲學

    跨文化溝通之

    一例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

    教育中心助理

    教授

    反思「禮」觀

    念:論儒家之

    「禮」

    從「樂中禮」

    向「法中禮」

    轉變之意義

    吳進安

    國立雲林科技

    大學漢學資料

    研究所

    教授

    墨家終極關懷

    的烏托邦性格

    陳旻志

    南華大學

    文學系助理教

    聖人崇拜與儒

    道合一之

    文化模式探討

    蕭宏恩

    中山醫學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教授

    墨家之言「命」

    與當代生死醫

    學哲學的反思

    潘玉愛

    元培科技大學

    兼任助理教授

    張履祥對宋明

    理學的檢討

    10:30

    12:00

    (90

    ")

    林宏仁

    中國文化大學

    哲學研究所博

    士生

    儒家義命關係

    的反思

    黃敏郎

    輔仁大學

    哲學研究所博

    士生

    哲學諮商方法

    論:儒家對話

    12:00 - 13:20 午 餐

  • 29

    第三場 第四場

    主持人:曾春海

    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主持人:陳文團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陳振崑

    華梵大學

    哲學系副教授

    論主體性思維

    中的審美意識

    林志明

    國立台北教育

    大學藝術學系

    副教授

    當代法國美學

    研究對康德

    《第三批判》

    的詮釋與開展

    黃秋韻

    育達商業技術

    學院通識教育

    委員會助理教

    孔子美學精神

    的反思

    幽 蘭

    巴黎藝術與語

    言研究所、法

    國高等社會科

    學院、法國國

    家科學院研究

    指導、教授

    中西美學理論

    與藝術實踐之

    研究的轉譯與

    會通

    13:20

    14:30

    (70

    ")

    林宣佑

    輔仁大學

    哲學研究所博

    士生

    《文子》之

    「自然美學」

    研究

    劉千美

    多倫多大學

    東亞研究所教

    古典文人詩畫

    理論中

    的美學範疇與

    藝境

    14:30 - 14:50 茶 點

    第五場 第六場

    主持人:朱建民

    東吳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

    主持人:陳福濱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14:50

    張雪珠

    輔仁大學

    哲學系教授

    亞里斯多德

    《物理學》中

    的運動論證

    李富雄

    (第一作者)

    聖約翰科技大

    學兼任助理教

    原始儒家的道

    德境界

    與效用主義

  • 30

    黃苓嵐

    元培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由「亞當.史

    密斯問題」看

    《道德情感

    論》中利他與

    利己性問題

    盛慶琜

    (第二作者)

    淡江大學管理

    科學研究所榮

    譽教授

    吳瑞珠

    輔仁大學

    進修推廣部副

    教授

    「人的發展」

    -「整全」與

    「普遍」的人

    文主義對話

    蘇嫈雰

    台灣藝術大學

    兼任助理教授

    論君子教子的

    內涵

    16:20

    (90

    ")

    鄭揚宜

    國立中央大學

    哲學研究所博

    士生

    自我、主體與

    晚期現代性中

    的社會正義

    馬耘

    育英醫護管理

    專科學校通識

    教育中心助理

    教授

    老子道概念王

    弼注辨析

    16:20 - 16:30 休 息

    全球化中亞洲哲學的主體性 全球化下亞洲的價值與信仰16:30

    17:30

    (60

    ")

    主持人:

    朱建民

    東吳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

    (台灣)

    與談人:

    葉海煙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台灣)

    郭朝順

    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台

    灣)

    主持人:

    陳福濱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台灣)

    與談人:

    黃 藿

    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教授(台灣)

    司馬忠

    輔仁大學語言中心主任(印

    度)

    高凌霞

    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

    (台灣)

    陳旻志

    南華大學文學系助理教授

    17:30 會員大會暨晚宴

  • 31

    [三]輔仁大學哲學系第九屆校際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暨

    海峽兩岸輔仁大學武漢大學研究生哲學論壇

    發表人 職 稱 論文名稱

    古旻陞

    明新科技大學人文社會與

    科學學院人文藝術教學中

    心講師

    柏格森理論中有關知覺問

    題之研究

    吳旭時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傅柯—考掘學之方法與實

    巫穗雲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莊子.逍遙遊》之生命

    美學

    李 珊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

    宋代山水畫論的空間意

    識——以《林泉高致》為

    李 璐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試論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

    思想及其意義

    林裕倉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從「易場論」啟發訊息系

    統之建構——淺談「氣」

    的形上原理

    邵 華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論海德格爾對康德實踐哲

    學的解讀

    崔發展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漢宋之爭中的「性命」解

    釋——以阮元與李翱為例

    陳俊宇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摹擬生活的哲學戲劇

    觀——亞里斯多德:《詩

    學》在倫理學的對話及應

  • 32

    陳喬見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

    孝:宗教、政治與倫理——

    先秦孝觀念之嬗變及儒家

    之孝

    陳德海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

    “John Duns Scotus

    (1266-1308) and

    Heidegger.” (1889-1976):

    “Haecceitas” and “Dasein”

    黃 敏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從性到心——《壇經》心

    性會通疏解

    黃 翔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張載以「太虛即氣」為核

    心的形上原理

    熊文嫻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二維多級理論模型對名詞

    穩定性的處理

    劉 科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

    感情、情感與道德——道德

    哲學在現代性中的演化及

    意義

    劉佩容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彩繪玻璃畫窗與宗教審美

    經驗——以中世紀哥德時

    期為例

    劉建平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儒道美學在徐復觀藝術思

    想中的地位論辨

    樊克偉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周濂溪作聖工夫之道德規

    範根源之研究

    戴 勁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馬克思「純粹經驗的方法」

    和生活世界問題

    羅月美 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亞里斯多德論科學與技藝

    之區別

  • 33

    王授民 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評羅爾斯對效益主義的理

    宋巧涵 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亞里斯多德論友誼的形式

    林信安 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莊子哲學所開顯的哲學教

    學法及運用——將莊子哲

    學工夫論運用在哲學教學

    林耀麒 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楚簡〈五行〉篇與《孟子》

    初較

    張雅嵐 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從馬里旦的人文主義及教

    育哲學談人本教育的可行

    曾晟銘 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論馬里旦意志自由(freedom

    of will)的意義

    劉耀仁 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首綱:作為劇作家的尼采

  • 34

    【附件五】 計畫成果發表會之相關資料A—

    邀請函、議程

  • 35

    [一] 成果發表會邀請函及回條

    敬啟者: 輔仁大學哲學系擬訂於九十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六),於本校文開樓3A會議室舉行「輔仁學派之基礎理論發展(Ⅳ)成果發表

    會議」。謹此誠摯邀請您蒞臨與會,隨函檢附會議議程暨報名表乙

    份,敬請於七月二十一日(一)前賜覆。 耑此 敬頌 時祺

    輔仁大學哲學系輔仁學派工作小組 敬啟 九十七年七月七日

    聯絡地址:242 台北縣新莊市中正路 510 號輔仁大學哲學系 聯絡人及電話:輔仁大學哲學系 02-29052309、潘文琪 0935611554 傳真電話:02-29017490 網站:http://www.philosophy.fju.edu.tw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

    輔仁學派之基礎理論發展(Ⅳ)成果發表會議

    姓 名

    服 務 單 位 職稱

    通 訊 處

    聯 絡 電 話

    □ 參 加: □ 午餐﹙□葷、□素、﹚ □ 不用餐

    □ 不克參加

    簽名:

    ※ 為便於製作名牌及準備會議資料,請務必於 7 月 21 日(星期一)

    前 email 或傳真。

    聯絡人及電話:輔仁大學哲學系 02-29052309、潘文琪 0935611554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傳真電話:02-29017490

  • 36

    [二]成果發表會議程

    輔仁學派之基礎理論發展(Ⅳ)成果發表會議程

    民國九十七年七月二十六日(星期六)

    時間 會程 主持人 主講人 職稱 研討主題/內容

    8:40-9:00 報 到

    9:00

    9:10 開幕式 潘小慧

    輔仁大學哲學

    系教授兼系主

    開幕致詞

    張勻翔

    輔仁大學哲學

    博士/進修部哲學系兼任講師

    獎助論文:〈攝王於

    禮、攝禮於德—荀子之智德及倫理社會

    建構之意涵〉(15’)

    周偉航

    輔仁大學哲學

    博士/進修部哲學系兼任講師

    獎助論文:〈麥金泰

    的內在善概念〉(15’)

    潘文琪

    輔仁大學哲學

    系 碩士生

    獎助論文:〈論情感

    的客觀性及合理

    性—以《情感的理趣》一書為據〉(12’)

    9:10

    10:00

    (50’)

    第一場

    頒獎與

    發表

    張振東

    輔仁大

    學哲學

    系教授

    開放討論 (8’)

    10:00-10:20 茶 敘 (20’)

    潘小慧

    輔仁大學哲學

    系教授兼系主

    倫理的理論與實

    踐—以多瑪斯論人性行為的善與惡為

    基礎的討論 (20’)

    綜合座談 (20’)

    10:20

    11:10

    (50’)

    第二場 輔仁學

    派 基礎理

    尤煌傑 輔仁大

    學 哲學系

    教授 開放討論 (10’)

    11:10-11:20 茶 敘 (10’)

  • 37

    尤煌傑輔仁大學哲學系

    教授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應用教學研究成

    果報告:在「西

    方美學理論及其

    批判」課程的應

    用 (15’)

    潘小慧

    朱珮吟

    輔仁大學哲學系

    教授兼系主任

    輔仁大學哲學系

    碩士生

    「第五屆兒童哲

    學營」

    成果報告 (10’)

    黎建球

    陳若吟

    輔仁大學校長/哲

    學系教授

    輔仁大學哲學系

    碩士生

    「第六屆哲學諮

    商實習工作坊」

    成果報告 (10’)

    11:20

    12:05

    (45’)

    第三場

    輔仁學

    實務發

    鍾隆琛

    輔仁大

    進修部

    哲學系

    兼任助

    理教授

    開放討論 (10’)

    12:05

    12:10 閉幕式 潘小慧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兼系主任

    閉幕致

    午餐/賦歸

  • 38

    【附件六】 計畫成果發表會之相關資料B—

    所發表之論文

  • 39

    [一]第一場:頒獎與發表

    博士論文成果發表 1

    《攝王於禮、攝禮於德-荀子之智德及倫理社會建構之意涵》

    張勻翔

    指導教授:潘小慧

    關鍵詞:化性起偽、心、性、荀子、智德、聖人、道、德、積、禮

    論文總頁數:157 頁

    本研究「荀子之智德及社會倫理建構之意涵-以攝王於禮、攝

    禮於德為核心」在跳脫傳統以孟子為正宗儒家來解讀荀子的詮釋架

    構;另以德行倫理學的視角重新審視荀子的思想,以荀子的智德思

    想為研究主題,並且對於他由智德的陶成所開拓成的社會倫理具有

    的真正意涵予以釐清,同時亦針對荀學的智德與西方德行倫理學傳

    統之核心概念-亞里斯多德的智德進行比對,就以對照出中西方兩

    種智德觀的不同與一致處。這項工作可為當代的孔學現代化提供新

    的可能性。

    本研究首先針對歷代的荀子評價進行分述。就論者來看,無論

    是漢代、宋明、明末以及清代對於荀子的評價不能算是真正體認荀

    子。宋明以降對於荀子的研究受制於以孟子詮釋荀子的架構,因而

    難有公允的解讀,而此等現象在今日仍舊存在著;其中,「性惡」

    一說最為人垢病;不過荀子在被否認的同時,卻又是一直持續發展

    著。時人指出當代荀子研究由於「中學西解」詮釋路徑的錯誤,因

    而荀子思想中真正的核心-明智的取捨態度-遂不被正視。論者以

    為,「中學西解」並非導致荀子智德為時人忽略的原因,由《荀子》

  • 40

    思想中對於德行的強調來看,以德行論作為詮釋的參照系,是合理

    的。荀子的智德思想承繼孔子「學」的精神,良好德行的擁有得通

    過後天教化的陶成,德行是一種由發展而來的優良品格。荀子是以

    智德成就「內聖」,並由之開拓出儒家的「外王」理想。(第一章)

    荀子不同於孔子以「仁」為全德、「智」為殊德;他將「智」

    提高至同「仁」德為全德,並強調德治。聖人即具有「智」德之人,

    其生命是諳合理、盡其情、從其欲的。「化性起偽」的對象是「情」,

    「化性起偽」所以可能,在「心」為身體主宰、為自由的、具知能、

    本具有趨向善的意志傾向。荀子為緩和的主智精神,「智」德為一

    種可進行認識、分析、推理、與權衡倫理實踐的理智德行,具「智」

    德者的思慮活動難為一般人所認識。「智」德的陶成與自然生命轉

    為理想生命有著密切的關係,社會的正理平治亦要求君王必須具備

    「智」德。所謂「明天人之分」,意指配合自然、善用自然,並且

    包含有主動參天地、明天道以實踐人道的意義。「天」不只為自然,

    聖人立人道,還當識天才足有為人取法之範示。(第二章)

    生命品格的發展過程,即生命之知能經「禮」養成道德的知識

    理性,並漸次地由行禮之積累,完成具道德之實踐理性之「智」德

    的歷程。「天」與人有著根源的統一,他們在目的上也是相同、一

    致的。「禮」具「超越義」之義,整個天地的規律即客觀之「禮」

    的表現,「智」德者制禮,是有所本、有所據的。荀子兼重「法先

    王」與「法後王」,「法先王」著重彰明道德知識的邏輯及所持之不

    變之理,這是「先王」與「後王」共同持守的「道貫」;「法後王」

    的強調,為的是將此「道貫」推理作用於現實,以完成符合歷史所

    具之動態性特徵的禮制;生命、人事與國家皆經由「禮」而與整體

    有一和諧的關係。時人嘗評荀子之「禮」為功利思想,並不公允。

    道德在荀子那裡具有內在與工具之雙重性價值,理想生命的實現包

    含有內在德行的養成與自然生命之自然傾向的合理滿足。(第三章)

  • 41

    荀子與亞里斯多德無論在德行為道德踐履的關鍵、德行與目的

    的關係、陶成德行的途徑、人性結構中本具有向善的意志傾向、德

    行一體論等關注的解讀,皆有著若合符節之處;不過,他們所共同

    強調的智德,在內涵上並不相同。亞里斯多德雖重智德,但是對於

    技術及純粹思辨的科學知識予以獨立的位置,他們的成就亦為理想

    生命的要素;相較於亞氏,技術在荀子那裡不具獨立地位,科學知

    識在荀子那裡,只是具有落實「智」德之實現人道的工具性意義。

    (第四章)

    本研究旨在重新審視荀子智德思想及社會倫理建構之意涵,並

    指出其智德思想的價值於當代在會通荀子與孟子的嘗試上,可以嘗

    試的途徑。(第五章)

  • 42

    博士論文成果發表 2

    《麥金泰的內在善概念》

    周偉航

    一、研究動機

    筆者於博士班就讀過程中,曾撰寫數篇有關「運動倫理學」

    (sport ethics)領域之會議與期刊論文。在進行各篇論文參考資料

    的研讀、分析與進行論述的過程中,不難察覺麥金泰(Alasdair

    MacIntyre)的德行倫理學體系,被頻繁運用在運動倫理學議題的分

    析過程中,且為此學門之主流方法論。

    國內運動倫理學界,在近年知曉並面對如此之世界潮流,亦對

    麥金泰理論進行理解及詮釋的工作,以期能正確、詳細、適當地運

    用麥金泰的德行倫理學體系。雖有初步詮釋運用成果,但細而觀

    之,現行所得或能滿足教學上之需要,不過尚無法達到學術研究之

    一般要求。

    此缺憾之處,大致可歸類為幾個面向:首先,在企圖整理、歸

    納並掌握麥金泰理論架構時遭遇到技術性困難。麥金泰可供運動倫

    理學運用之理論架構,主要出自其《德行之後》(After Virtue)一書

    之第十四章,但其相關論述,實穿插出現於其各主要著作之內文、

    序言與再版序言之中。因此,要對之獲得一穩固且全面性地理解,

    不如想像中容易,必須對其龐雜文獻資料盡可能進行整理。而在現

    實狀況中,尚少有學者或團體能竟其功。

    其次,國內學者對於麥金泰的研究分析,因尚在初期階段,於

    撰寫研究文字時,多重於對其理論進行整體介紹,因而縮減或忽略

    對單一概念的討論。是以現有文獻資源多所重疊,且有不夠專深之

    憾。

  • 43

    第三,是學界對於部份專有詞彙與概念定義上有著歧見,特別

    是「實踐」(practice)、「內在善」(internal goods)以及「德行」(virtues)

    等關鍵詞。這些詞彙常引起學者們在運用上的爭論,包括「實踐是

    否為眾人同時參與的活動?」、「某某事物是否具備內在善,或其本

    身就是內在善?」、「某某品質是德行嗎?」

    對於上述問題,隨討論焦點趨於集中,部份已漸獲得共識,亦

    有部份未形諸文字。因此本研究將選取其中之「內在善」一詞作為

    主要研究對象,另採煩細文字進行整理。

    為何「內在善」一詞需要特別處理?這牽涉到第四面向的實務

    問題,也就是麥金泰的理論「重點」究竟為何?

    往昔因「德行倫理學」之名,學界普遍認為麥金泰理論重點在

    於德行之運作架構,包括其運作場域及其運作結果的互動性關係;

    因此研究焦點常集中在「德行」概念之上,對於此概念的相關研究

    也最多,堪稱充足。但於運動倫理學界的實際運用中,或有學者發

    現德行及個別德行的定義會引起爭議,在實例中諸德之間的衝突也

    會造成理論釐清時的困擾,這或許代表麥金泰的相關架構不見得具

    有百分之百的穩固性。

    在嘗試代其處理爭議的過程中,運動倫理學學者亦發現麥金泰

    整體理論裡,最具有說服力與實用效果者,應是其「內在善」概念。

    但「內在善」究竟為何?麥金泰如何定義這個概念?他放置此概念

    於其體系的何處?這個概念是否有發生過流變?他是否放棄過或

    始終保持這個概念?他如何將這個概念應用在實際生活狀況中?

    其他學者如何分析他的「內在善」觀點?如果把視野轉往時間性的

    脈絡,麥金泰的「內在善」概念,包括其與「外在善」(external goods)

    之間的差異性又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在此脈絡中麥金泰援引何

    人?與援引者有何關鍵差別?又反駁何人?被何人所批駁?其反

    駁內容又是否影響到其理論發展?而「內在善」之特性是用以支持

  • 44

    或對抗何種倫理學體系?最後,麥金泰對於「內在善」的觀點,有

    何優勢與缺失?其缺失如何彌補?而此概念又可應用於何領域之

    上?

    以上的這一連串問號,由現在、過去,以至於未來,構成了本

    文的研究脈絡。筆者從事此題目的最主要動機,就是企圖藉由這樣

    的研究過程,讓「內在善」概念得以更加明確,足以供人參考利用。

    二、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範圍可以區分為文字資料及討論領域兩個層面來分

    別說明。在「文字資料」方面,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以麥金泰本人之

    著作為主,輔以其他相關的哲學論述。為求貼近題旨,本研究主要

    處理的麥金泰著作為《倫理學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德

    行之後》、《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Whose Justice? Which

    Rationality?),以及最近的作品《依賴理性動物—為何人類需要德

    行》(Dependent Rational Animals: Why Human Beings Need the

    Virtues)。

    而國內外學者對於麥金泰理論的整理、說明與分析,本研究亦

    有涉及,並給予完整的介紹。另外,為了處理內在善理論之實際應

    用部份,本研究亦論及運動倫理學及通俗文化的相關論述,因此採

    用幾本常見的論文或資料總集,以做為論述之參考。

    而在「討論領域」方面,本研究的研究範圍以麥金泰的「內在

    善」概念為主,包括其對於「內在善」與「外在善」概念之定義與

    例釋,其德行倫理學架構的基本概念及其組合與互動過程。另外,

    亦會由此定義出發,於倫理學史的發展過程中,搜尋內外在善概念

    形成的原因及其過程,亦涉及各主要哲學家對於善或人類道德行動

    目的之討論。於延伸發展之部份,則集中於應用倫理學領域,主要

    討論運動倫理學對於此觀念的應用、詮解以及其爭論;另外亦會討

  • 45

    論「內在善」概念於通俗文化領域中的應用可行性,以及將來的跨

    領域運用可能性。

    三、研究方法

    自本研究肇始,即察覺麥金泰理論散見各章,難以系統性整

    理。其本身雖有一定架構,但尚有不少模糊之處。過去之研究,如

    以下之文獻分析所見,未見對「內在善」之專論;而本研究所重者

    範圍相對較小,他故之方法,自不適於所需。

    故本研究另開新格,首先仍如傳統詳閱其文本,再依關鍵字,

    先行確認所有麥金泰與其他學者對於「善」及其他相關專有名詞進

    行討論之篇章;再將各篇章文字中譯,所獲約數萬字之普。透過此

    法過濾,可確保不致遺漏麥金泰對於「內在善」概念之主要研討文

    字。

    又此法所得之數萬字實為雜蕪,再依「時間」及「理論發展」

    之脈絡性,重新編排其先後順序,為章節編次之依據。因篇幅

    仍大,筆者又將其重點摘出,故成今貌。

    另外,本研究採取「現在—過去—未來」1此種特殊的進路,

    而非常見之「過去—現在—未來」的推論布局,有以下之理由:

    一、麥金泰的理論有先釐清說明之必要。因其論述以缺乏系統

    性聞名,故先整理出其對「內在善」定義之大要,方有利之後其他

    部份之處理。是以筆者先假設性地將其各書中定義性觀點視為其自

    身特出之觀點,由此確立其論述架構主旨與大要後,才可能回頭溯

    源。

    二、確立麥金泰理論的完整樣貌後,方有可能針對其體系的結

    構特點,分別找尋其起源。麥金泰內外在善概念來源相當紛雜,有

    直接來源、間接影響,尚有為對抗反對意見而特別強調的部份。因

    1 章節內容之安排請見後。

  • 46

    此確立其現存理論之後,方可能追究其來源,如先看到其前的倫理

    學史部份,則或有失焦之慮。

    三、仍然將「未來」放在最後,是因為推測性與應用性的論述

    必須立基於明確的基礎理論之上,同時經過釐清的起源脈絡,可使

    應用者避免重蹈覆轍。

    四、麥金泰本人之研究亦採此時間性分析的作法,在非倫理學

    史的《德行之後》與《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中均可看到此種來

    回於時間脈絡的方式,雖與常模不同,但更能突顯各項爭議與問題

    的脈絡性。

    四、研究目的

    本研究預期達到的目標如下:一、釐清麥金泰隱於言中的「內

    在善」概念,並於其德行倫理學架構之中準確的安放此概念。麥金

    泰的架構包括了以下的專有名詞:「實踐」、「德行」、「卓越標準」

    (standard of excellence)、「卓越表現」(excellence in performance),

    甚至是「幸福」(happiness)、「善」(good),當然還有「內在善」

    與「外在善」。如何透過麥金泰的支字片語而將這些概念精準的組

    合起來,是本研究最重要的目標。

    二、找尋內「內在善」概念的形成脈絡,明確描繪其演化圖譜。

    由「善」的概念發展過程開始,包括「效益」(utility)與其他被麥

    金泰視為「虛幻」價值概念的影響,到最後麥金泰所具體描述的「內

    在善」概念,這個冗長的發展脈絡讓「內在善」的真切含義更加突

    顯,我們亦可從中得知麥金泰個人的創獲部份究竟為何。因此本研

    究的第二目標就是從其龐雜的文字中摘要出這個發展過程。

    三、本研究亦會討論到現有「內在善」概念的應用,以及應用

    過程所遭遇到的爭議,以及可行的解決方式。限於筆者能力,除粗

    略說明大要,只能專章討論運動倫理學與通俗文化分析的部份。因

  • 47

    此本研究設定之第三目標,即說明「內在善」在應用方面的優缺點、

    改善方式,以及其實際的運作過程。

    五、文獻回顧

    國內對於內外在善概念的整理與分析,已有相當之成果,但仍

    有幾個主要的缺憾:

    一、學者論述多半傾向於《德行之後》的討論,《誰之正義?

    何種合理性?》中的「卓越善」與「效用善」概念,即使有所提及,

    多半只有帶過並未詳細分析。

    二、對於「內在善」與「外在善」的定義承襲性較強,所採取

    的分析性結論差別不大。當然這可能是導因自麥金泰本身文字的詮

    釋困難。

    三、大部份學者都沒有考量到麥金泰對於「敘事」與「傳統」

    進行討論時牽涉到「內在善」與「外在善」的部份。

    觀察現有文獻,可發現並無專門針對麥金泰之內外在善概念之

    單一研究,且均無法全面性的滿足本研究所設定的目標,或完整的

    涵蓋研究所預設的範圍。雖則如此,前列研究者所留下的資料,亦

    頗有可觀,足以為本研究起始之參考。

    六、各章內容要旨

    第一章內容為前言,以本摘要的內容為主。

    在第二章裡,由麥金泰的本人著作出發,分析其各階段著作對

    於「內在善」概念的介紹與看法,包括了《德行之後》(前期)、《誰

    之正義?何種合理性?》(中期)與其他的後期散章,基本上涉及

    其學思形成與變化的主要過程。透過資料的整理與描述,在第二章

    的結尾部份,對於「內在善」概念做出最大限度的分析與定義。在

    這整個過程之中,可發現麥金泰的核心態度無甚改變,而只在針對

  • 48

    特定的爭議性部份,特別是「外在善」(效用善)的處理上,隨著

    時間而越趨緩性。

    如本研究文只純為討論麥金泰對「內在善」的定義,那麼在第

    二章結束後,實際上已可說是完成了這樣的工作。但於此所獲得的

    成果仍不足以讓觀者滿意,因為對於學界的觀點,「內在善」概念

    的緣起與發展過程,問題之解決與將來的展望等等部份仍未涉及,

    是以第三、四、五章就分別針對這些需求來進行討論。

    在第三章中,針對國外學者對於「內在善」概念的討論與介紹

    進行分析,獲取了諸多與「內在善」概念相關的當前議題或爭點,

    筆者也在整理這些爭論之後,提出個人的看法。在對「內在善」的

    定義與問題獲得一定程度共識後,本章最末也特別針對「內在善」

    的譯名問題進行了討論。本研究旨在為國內學界充分介紹說明麥金

    泰的理論,故特增此專節以論譯名之問題。

    透過第三章的描述,不但對「內在善」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也

    可由學者們的分析交互印證筆者於第二章的部份推論與假設,而使

    整體論述更加堅實。然學者們所提出之質疑,麥金泰不能盡答;由

    筆者假為回應之處,又恐不切麥金泰本意,且亦有無解之處。是以

    尚需更多文獻以供判斷,而當代資料多已慮及,是以必須回顧麥金

    泰眼中的倫理學史,由其中探尋麥金泰「內在善」概念形成的脈絡。

    在第四章中,本研究將焦點放回麥金泰的文本,觀察他在《倫

    理學簡史》與《德行之後》兩書中,在「內在善」概念成型之前的

    觀點。在《倫理學簡史》裡,他依照時序脈絡,批判了諸多倫理學

    觀點,雖然主張亞里斯多德主義,但欠缺核心的架構來回應這所有

    的問題。而在《德行之後》,他以特定議題回核心,來回穿梭於倫

    理學史,找尋問題的關鍵與對應的解決方式;最後將問題的焦點設

    定為「德行」,而解決的方式,則就是第二章所提及的「內在善」

    架構。

  • 49

    麥金泰用時間的角度來看待倫理學,而本研究採用同樣的方法

    來看待麥金泰,同樣穿梭在麥金泰的著作與相關著作中,如果第二

    章是麥金泰個人「敘事」的「成型至現在篇」,第四章就是麥金泰

    個人「敘事」的「回顧篇」,為了確保脈絡不中斷,故隱去筆者的

    主觀意見,其他學者的意見亦相對為少,主要以麥金泰的角度來看

    待倫理學史。因為先對麥金泰的理論進行了理解,所以在這樣回顧

    的過程中,我們得以在許多早期的段落發現其當前架構的一絲片

    羽,多數得自史中的各倫理學家,部份來自於他對倫理學家意見的

    進一步解讀,少數則是因應批判對立派別所需。於今以蔚然成型的

    麥金泰式架構,就在這種過程中逐漸明晰,而使讀者對其本意更能

    把握。

    第五章主要為筆者個人意見的表達及整理。首先提及一些筆者

    認為麥金泰「內在善」架構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與筆者的一些補

    充性想法。接著討論「內在善」概念的可能運用的幾個學門方向,

    特別是筆者曾經為文討論過的通俗文化分析以及運動倫理學。這些

    都是筆者認為在將來「內在善」概念及其理論大有發展空間的方

    向,所以雖嫌零散,但考量發展性,仍提出以供觀者批判。

    在這個部份,雖然引用諸多筆者之前的相關論文,不過因為個

    人想法的改變,重述過後的段落與原作相比,亦有不小變化。如筆

    者在從事本研究之前,一直為「德行」在麥金泰的架構中是否有工

    具化的傾向而感到困擾,而在本研究中完整的過濾麥金泰著作後,

    方確立了此種想法明顯有誤。另外,對於「內在善」與社群「共同

    善」之間的關係,「內在善」與「幸福」或「善及至善」之間的關

    係,也都在描述麥金泰理論的過程中而逐步澄清,因此在運用「內

    在善」概念做應用推論時,也就更有把握。

    在結語的部份,筆者針對各章內容作一摘要,並針對一些問題

    作出回應。以下簡單介紹筆者所整理出來的麥金泰內在善體系:

  • 50

    在我們人生的絕大多數活動中,都會有一些表現卓越的人所留

    下來的標準或目標。這可能是具體的金錢、財富,也可能是無形的

    榮耀、名次與成就。當我們在追求這些目標的時候,只要具備相關

    的德行,不管最後是否有達程目標,都可以獲得這些活動中專屬的

    內在善。

    而我們努力一一搜集讀書的內在善,工作的內在善,人際關係

    的內在善,家庭生活的內在善,不斷的搜集下去,直到告別這個世

    界;當我們回顧自己或他人的一生,發現其中充滿了小小的內在

    善,使得我們整體人生堪稱為善(美好)的,那我們就可以說,我

    們過了幸福的一生。

    七、本研究可能招致之批評與回應

    本文因研究方式特殊,可能招致以下之批判:首先,筆者在第

    四章中對於哲學史的回顧,是以麥金泰著作中的觀點為主,而非全

    面引述倫理學史的原典與二手資料。筆者並沒有針對麥金泰之外的

    所有倫理學史觀點,進行「客觀」的「善」觀念觀察。是以論者或

    質疑「善」觀念的發展不如麥金泰所言,也可批判本研究缺乏對於

    「善」概念的整體討論,不夠健全。

    回應這兩方面的批判,必須涉及本研究概念成形之初的考量。

    在尚未決定研究方向前,筆者一度嘗試以「士林哲學之善概念的歷

    史」為研究主軸,但此議題實然過大,遠非筆者能力所及,故逐步

    縮減,最後僅選取麥金泰的「內在善」概念作為研究目標。是以論

    者如以「應包括所有對於善的討論」來要求本研究,則本研究不論

    目的性與結構設計上皆顯有所差距。但若以「應能將單一學者之單

    一概念說明清楚」,則本研究的架構設計應能符合此一須求。

    考量現實狀況,筆者以後者標準來對此研究進行品質之控管,

    自然會引起另一種質疑,即以麥金泰為核心,是否會有忽略或錯解

  • 51

    亞里斯多德主義或多瑪斯主義的概念?本研究方法特性之一,即為

    採用麥金泰的個人視野來分析其思想來源,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

    德等,又欠缺其他學者之觀點,有此質疑,實屬自然。

    論者或認為,有必要全面說明客觀版本的柏、亞等人理論,但

    本研究主要企圖為釐清麥金泰本人想法;而其本人想法來自於其對

    先前哲學家的詮解,即便這樣的詮解可能有不夠客觀、非主流意

    見,或是根本性的錯解(他也承認曾經對多瑪斯有錯解),但若此

    詮解實然影響其個人理論,就有討論之必要,且應為核心。相對而

    言,如麥金泰本人沒有意識到某部份「正確」的柏、亞等人理論,

    這部份的理論除非必要,或是可以影響到之後對於「內在善」的爭

    議部份,筆者限於空間,只能節錄幾位學者的相關看法。

    是以對於前述兩個可能的質疑方向,筆者的看法如下。對於「善

    觀念的發展或許不如麥金泰所言」,筆者的回應是確有可能,在《倫

    理學簡史》中的分析可能是不足的,也可能是偏疏的,但這不影響

    到筆者對於「內在善」定義的討論,與對其概念發展過程的梳理。

    而對於「缺乏對於善概念的整體討論,可能不夠健全」的質疑,筆

    者的回應是,本研究設定並非全面介紹善概念,只著眼於麥金泰的

    「內在善」一者。

    不過,這不代表筆者在本研究中完全忽視「善」概念的歷史發

    展。在第四章中筆者摘錄了《倫理學簡史》與《德行之後》的討論

    要旨,以《倫理學簡史》一書在學界的地位,相信麥金泰的介紹本

    身,已是某種對於「善」觀念的分析權威。筆者即使多事增添,或

    重新處理一次,亦難出於其右,且會打亂行文脈絡。

    順此質疑,則可能產生另一種批判,即本研究採用麥金泰式的

    歷史回顧法,包括了透過觀察他個人之學思歷程、其他學者對他的

    分析,以及筆者個人推測,共同構成本研究的主幹;但用麥金泰的

    方法剖析麥金泰,是否合理?

  • 52

    這代表筆者有個基本的預設,也就是認定麥金泰的方法是可行

    且可靠的研究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麥金泰在建立其論述的同

    時,也同時說明了他這種分析方法的卓越性:不考慮到脈絡,關於

    思想的分析就會是空虛的。第四章中,已看過其對情緒論及啟蒙計

    劃的批判,他顯然認為脫離時空背景而企圖去建立普遍論述,成效

    將相當有限;最安穩的操作方式是回到發展脈絡中,尋找可能產生

    影響的每個環節。筆者亦認同這樣的觀點,且認為這種操作方式可

    運用到其他的哲學研究上,包括對他自身的研究。

    然而必須承認,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其效果仍屬有限。

    諸多麥金泰短篇論文、早期的著作,與一些主要著作均未列入討論

    的範圍中,主要的因素是因為這些篇章並不在「內在善」概念的脈

    絡裡。

    在這些未用文獻中,部份關於「善」的討論,筆者曾經掙扎是

    否應該將之列入。幾經考量之後,筆者所持的討論與採用標準如

    下:對於在「內在善」概念產生之前,以摘要式的作法處理「善」

    的發展脈絡,此即第四章的內容;而「內在善」概念產生之後,則

    只討論與「內在善」直接相關的段落,而不涉及他中晚期對於「善」

    與「德行」概念的想法改變,這就是第二章與第三章的部份內容。

    這樣的作法目的是在確保本研究討論的主旨不致偏失,但亦無法避

    免有所疏漏之憾。

    另一針對本研究的可能批判,是對於第五章有關未來之推測部

    份,或許顯得太過樂觀。該章之論述態度傾向將「內在善」理論視

    作為一方法論,並審視此一方法論於不同學門的適用性。在某種程

    度上,筆者似乎將之視為最強而有力的分析標準,但這樣的觀點也

    有其危險性:能夠解釋一切的理論,可能等於沒有解釋。2

    2 例如將一切自然及人事的變化解釋為某某神靈的旨意,並不能為我們帶來知識。

  • 53

    筆者承認,這個方法論可能在部份的社會科學中沒有說服力,

    特別是在商業學門。在一個強烈預設「外在善」重要性的典範之中,

    將之改易為以「內在善」為尊,可能會造成其學科基礎的崩壞,而

    我們其實無法確定這樣的結果是「好」的:因為在兩者間並沒有可

    公度的標準存在。但筆者相信,在可見的將來,「內在善」概念的

    被使用程度將會逐日擴大,其內容也會因為新進學者的討論與修

    改,而有不同的改變,甚至可能出現更具有說服力的架構,就如同

    麥金泰對亞里斯多德所進行的挑戰與修改。

    八、與輔仁學派的互動關係

    本研究與輔仁學派之互動關係大致如下數點。首先,麥金泰為

    當代新士林哲學家,知名的多瑪斯主義者(形上學部份),也被稱

    為革命的亞里斯多德主義者(倫理學與政治哲學)。在其著作中雖

    然對亞里斯多德與多瑪斯的倫理學系統有諸多根本性的批判,但仍

    然援引了這些體系的基本架構,以建立其更具普遍性的倫理學系

    統。輔仁學派倫理學架構承繼士林哲學,同時吸收中西各倫理學論

    點之優點與趨勢,此點正好與麥金泰的想法相符。面對多元文化之

    世界,麥金泰提供了一個更能有效聯結幸福與德行之德行論體系。

    其次,麥金泰的倫理學系統在應用倫理學方面愈成主流,雖有

    哈博瑪斯的系統共同競逐,但在英語學界其保有一定的方法論優

    勢,且有諸多的改良版本。輔仁學派如採取其中較佳者,可幫助在

    應用倫理發面的發展,且與國際潮流契合。

    第三,麥金泰的系統提供了一種無固定內容的活性,雖然可能

    挑戰輔仁學派傳統的核心道德定義,但也提示了一種可能,即如果

    輔仁學派的理論有其跨時空的卓越性質,那麼在麥金泰所指出的卓

    越競逐過程將證明這種卓越性。

    以上為針對筆者博士論文的摘要性介紹。

  • 54

    [二]第二場:輔仁學派基礎理論

    倫理的理論與實踐

    —以多瑪斯論人性行為的善與惡為基礎的討論∗

    潘小慧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

    輔仁大學士林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輔仁學派之基礎理論發展組計畫主持人

    內容摘要:筆者曾以多瑪斯大著《神學大全》第二部的第一部分的

    第 18 問的 11 個論題為主要素材,探討關於人性行為的善與惡之一

    般問題。此文基本上得出以下五個要點:(一)經由解析「人性行

    為」的意涵,確定「人性行為」即是「倫理行為」;(二)人性行為

    的善與惡可從人性行為的對象、環境和目的等三方面論述;(三)

    確定中立性行為之意涵及其存在;(四)環境對人性/倫理行為善惡

    之影響;(五)道德內在化的特點;最後結論出「人性行為的善必

    須出於整體完全的原因,也就是包含各個因素--對象、環境和目的

    --的正確、正當與正直」。本文嘗試奠基於〈多瑪斯論人性行為的

    善與惡〉一文的研究所得,進一步探問如何將此理論應用至應用倫

    理學之個案討論與分析之上,以作為輔仁學派基礎理論建構與其他

    領域對話的試擬平台。

    關鍵詞:多瑪斯、倫理學、神學大全、人性行為、善、惡、對

    象、目的、環境、中立性行為

    ∗ 筆者曾以〈多瑪斯論人性行為的善與惡〉為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