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義義義義 義義義 《》 () 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 義義 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 義義義 、、 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 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 義義義 義義義 義義義 義義義 義義義 義義義 義義 、、、、、、、、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 義 義義義義義義 。,一。 義義 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 :,。西 ﹁﹂ 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 …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 一: 義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一一, 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義 義義義義義義 、。﹂ 義義義 義義義義 一。, 義義義義 。: 義 義義義義義 、、、 義義義義義義 、、、西、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義和雙月刊》第十四期目錄(年月)義和聖堂介紹三樓門庭文物擺設之含義︵中門對聯︶不 達經典背誦專欄選考科目︱論語選讀編輯部仙佛聖訓新加坡興一聖堂編輯部理事長嘉言道貫古今‧德昭日月王昆德歷代祖師介紹第十二代祖師︱太公望王 紫道學研究易經研究陳泳宏修行者的人生觀編輯部自戒信條、百效丹、懺悔方案楊德盛明善復初,動中靜陳淑鳳業力與解脫邱家宏人生的真諦編輯部真善美人生陳淑敏道學用語詞彙李宜璋義和聖堂活動概況編輯部編後語編輯部助印大德芳名錄編輯部義和聖堂介紹︵十一︶ 不達三樓門庭文物擺設之含義︵中門對聯︶  中門之左邊是︵大慈、大悲、大智、大行、大願、大忠、大孝、大義、大德合道︶;中門之右邊是︵至道、至德、至中、至正、至精、至聖、至虛、至靈、至誠配天︶。別說是要解析這九大九至要合道配天,恐怕連一大都不至。  常言道:﹁畫是有形之詩,而詩則是無形之畫。﹂西方哲學家尼采曾說過頗富哲理的一句名言:﹁參透為何,才能因應如何……。﹂後輩們還記憶猶新想起構思對聯的前輩者之凝思感言;﹁每一大一至中都象徵著仙佛菩薩之愿力,只要面對照此詩句而發願效法去實行者皆是菩提可證、理域在期。﹂  義和聖堂在三曹普渡的大時代裡,是扮演著乘載九六原胎兒女返回故家鄉︵無極理天︶的一艘白陽慈舟大法船。而我們先從義和聖堂最原始上,上天所恩賜的壇名︵義和天壇︶來談就不難發現他的寶貴處。所以師尊老大人曾云:﹁佛堂

Page 2: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是仙佛的歡喜地、是三曹普渡的事務所、是眾生性靈的加油站、佛堂是天堂的介紹所、是學佛的改良所、成道的修煉所、西方功德的加油站、眾生性靈的救濟站、培養品德的大學校、避劫的眾福地、仙佛的歡喜地、捨念的清靜地。  佛堂為什麼是諸佛菩薩歡喜來的地方呢?因為在這裡可以引導眾生明心見性認理歸真。這不就是壇經機緣品慧能祖師所言:﹁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上天︵無極老︶降道,普渡九六原人之靈性能夠返本還鄉。諸佛菩薩為了這一大事因緣倒裝下凡搭幫助道。圓德帝君亦曾言:﹁天道普渡之因緣,在昭明眾生已沉落之性靈。﹂因此義和聖堂就是為這一大事因緣,而誕生在這娑婆世界中。然而九大之大慈大悲大智大行大願大忠大孝大義大德合道;九至是至道至德至中至正至精至聖至虛至靈至誠配天。當中每一大及每一至都是諸佛菩薩所共同擁有的願力及體證。只是以彌勒祖師之大慈掀開序幕,大發慈心九轉十生不退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其實這九大願力所凝聚的目標,都是要眾生︵九六原人︶、求道、知道、修道、行道而成道合道。而透過九至之發心體證使原人齊登彼岸配天。  八萬四千之法門中就有一法是這麼說的:﹁妄失本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六祖壇經行由品:﹁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因此九大|九至合道配天,無非是讓九六原人直指見性、見性成佛。如遠離見性法門那來大與至;若不能超脫這生死苦海怎言合道配天。又想起師尊老大人慈悲之一段話:﹁沒有到過北京,只依圖畫解說北京風景,都不是究竟。﹂願有緣佛子同修證提攜,共同為此一大因緣盡點棉薄之力,讓此生劃下完美的句點。經典背誦專欄選考科目︱中庸證釋第九章◎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齋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惟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

Page 3: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曰:﹁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選考科目︱論語選讀學而 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為政 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Page 4: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八佾 第三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里仁 第四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公冶長 第五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雍也 第六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

Page 5: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述而 第七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仙佛聖訓 編輯部  持重端心得 理性正原則  戒律規意識 禮節約性格  守綱倫常適 知體用處合  道種第二度 根據果改革    吾乃  六四祖 接領旨 再至興一 隱叩畢 愛徒們安矣  持戒是思想純正自我絜矩的發端  持戒是念頭控制慾望減少的唯專

Page 6: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持戒是身形樸實行住坐臥的規範  持戒是清齋淡素斷因護靈的根源  持戒是守道妙方淨盡三毒的信念  持戒是中直不阿改邪歸正的尊嚴  持戒是從繁到簡由有至空的歷練  持戒是修法粗細工夫真假的中堅  持戒是凡俗從容聖懷廣大的條件  持戒是財富當前制心不動的豁然  持戒是感情正常男女清朗的照見  持戒是拿捏分寸佛規禮節的完全  持戒是約束有形解脫無形的法變  持戒是自我要求自在歸依的平安  持戒是初學入門老道入定的層面  持戒是自內而外可淺能深的因緣  持戒是保守性理推動真理的示現  持戒是撇開固執非假特異的內涵  持戒是本份之上道德之中的實驗  持戒是證菩薩道六度萬行的大關  萬古奇緣 劃開絕後空前  遠山裡觀止一線  千般真趣 只關玩味無限  近水處注入湧泉  萬行天意 一度境界示現  雲海中浮生遂變  千載難逢 直到天色再見  星空外依舊明天  千江有水千江月啊  萬里無雲萬里晴  是大道我深行  逍遙其中 日月合成明  來往時道為憑調寄:把根留住    隱辭駕 返天交命師尊老大人白話慈訓:  只要堅持,再累,也能把課聽完;  只要堅定,再考,也能把道普傳;

Page 7: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只要堅信,再難,也能把持誓愿;  只要堅決,再變也能把心牢栓,是不是啊?  之前的修行路,徒兒們可有把心把持住?  在這兩天的班會裡,徒兒們可有把心把持住?  在畢班之後的未來,徒兒可能把心把持住?  往往徒兒的把持只在一瞬之間;  往往徒兒的把持只在一天兩天;  往往徒兒的把持或在一年兩年;  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又進行一貫儀式,是表示著排場?還是表現著禮儀?  又著起一身禮服,是表示著天命?還是表現著道氣?  又擔當一身使命,是表示著工作?還是表現著修習?  修道與學習,修習!  徒兒啊!為師又問了四個問題了,相信這一次,徒兒是聽懂為師有何提點了?  為師一樣是強調著,外做事,內受持的區別;  為師一樣是強調著,外在虛實,內在真實的真實意義與價值。  為師希望的,是徒兒不再刻意,只停頓在表面上的做功課,  而要在內地裡的下工夫啦!  白陽末期,最大的出入就是,內聖與外王不能平衡。  看看道場一片片,似很真實,但是想想每個徒兒的內在,可有紮實?  看看佛堂一棟棟,酷似雕樑畫棟,但是想想每個徒兒的修持,  是否只做到外在的行功,而內在是空啊?  當心念迷昧,切切要以戒為師;當心術不正,切切要以戒為師啊!  徒兒要戒慎自己的身,莫近左道旁門了!  徒兒要戒慎自己的口,莫讓是非造謠了!  徒兒要戒慎自己的意,莫要清濁胡鬧了!  為師常說,不明理,焉修道。  記得昨天為師對徒兒說了什麼主題來著?︵班員答:佈施︶  今日為師說持戒。何謂持戒?為師不叫徒兒解釋,但願徒兒修持,好不好啊?︵班員答:好︶  供請下。再請。  今日為師說持戒,不叫徒兒解釋,但願徒兒修持。  周徒啊,代為師各發一顆,寫訓文。  都有了嗎?徒兒們都有供了嗎?︵班員答:有︶

Page 8: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徒兒們把心靜一靜,聽為師幾句叮嚀。  今日為師說持戒,但不要徒兒解釋,只要徒兒修持。徒兒答應說好不好啊?︵班員答:好︶  現在在徒兒手上都有供,是不是?︵班員答:是︶  為師要批訓,讓徒兒把供吃了,這是第一個叮嚀,為師要批訓,要徒兒把供吃了。  第二,先吃皮再吃果,這是第二個叮嚀,先吃皮再吃果。  第三,要吃就吃的乾淨,徒兒都是清上人才了吧?︵班員答:是︶  要吃就吃得乾淨,吃剩一顆心,就吃剩一顆心,徒兒聽懂話嗎?︵班員答:聽懂︶好,開始。︵師尊老大人批聖訓︶  徒兒停止食用,這一場為師強調什麼主題啊?︵班員答:持戒︶  第一個叮嚀,為師批訓,徒兒吃供,這是做到了持戒了嗎?  還是徒兒守住了道?  第二個叮嚀,先吃皮,再吃果,徒兒做到了持戒了嗎?  還是守住了道?說吃就吃了?  第三個叮嚀,要吃就吃得乾淨,徒兒吃乾淨了嗎?  持戒的真諦,關鍵在於心,心向道是道,心持戒就持戒。  供放下。時代不同了,徒兒們修道的時代不同了,縱所謂有什麼,辦道科學化,但是自心本性,是一樣的,是保守的。  就像此時此刻,不管是為師以,天然法相示現,或是濟公活佛之相,但是本性、本靈是一樣的,徒兒啊!是一樣的。  徒兒也要一樣,無論在聖在凡,這顆持戒之心,要保守得住,保守得好。本靈,是一樣的。  為師看看徒兒都有一顆柔軟的心,當徒兒唱著為師送給徒兒的聖歌時,那個當下,何須持戒啊!那個當下的心,多美啊!  心是持戒的根本,把根紮穩,腳跟站穩,哪怕風吹雨打啊?  哪怕譭謗啊?哪怕他人說清不清濁不濁啊?徒兒說是不是啊?  ︵班員答:是︶  最後為師再送給徒兒幾句話,一起抄下吧。︵師尊老大人批聖訓︶  待會徒兒供繼續吃,吃得乾淨,吃剩一顆心,徒兒聽懂話嗎?  辦道共同努力,修道是自個兒的事,持戒也是自個兒修持。

Page 9: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自古沒有聖賢仙佛,含含糊糊成道的:  自古沒有仙真菩薩,隨隨便便證得的。  持戒是一門大工夫,是徒兒們最弱的一環。  因為持戒是無時無刻的!是一不小心的!是一不留神的!  一切的主宰,就在心了!徒兒在守道的同時,也做到持戒了嗎?  徒兒自認聽命持戒的同時,有道嗎?  徒兒們好自為之吧!都站起來,寫上  隱辭駕 返天交命理事長嘉言道貫古今‧德昭日月 王昆德編按:本文為王理事長於﹁一貫道世界總會﹂成立十週年慶祝大會中賀詞全文。  接辦一貫道世界總會於西元二六年九月廿四日在台灣高雄六龜﹁神威天台山﹂道場所舉行的﹁一貫道世界總會成立十週年﹂慶祝大會。對於世界總會促使一貫道走向國際化與學術化等各方面的努力付出,獻上無限的敬意與賀忱。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感謝天恩師德庇祐,過去諸位老前人、前人輩們憑著無比堅韌、犧牲奉獻的開荒毅力,以及荷擔師尊、師母慈悲普渡三曹的大愿力,自西元一九四六年以來,在台灣渡過了無數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官考,直至西元一九八七年,中華民國政府宣布一貫道合法化後,才於西元一九八八年︵民國七十七年︶成立﹁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正式開展一貫道歷史性的一頁。這是大道降世,奉天承運,機緣成熟,運勢使然。道貫古今,德昭日月,白陽旗幟,飄揚九州,在各組線道場老前人、前人輩們合德同心的努力開創之下,西元一九九六年,在美國洛杉磯成立了﹁一貫道世界總會﹂,十年來,滴下血淚汗漬,邁著穩健的步伐,一步一腳印地走出一片更寬廣的天空,可喜可賀!回首過去,瞻望未來,一貫道走得浩然堅定、光明坦蕩、無怨無悔。  伏羲以降,道統心法脈脈相傳,性理真傳普傳於世,至今歷劫不衰,甚而更加發揚光大。若非道真、理真、天命真,何能如此?聖人老子有云:﹁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大道是天下萬物、唯民所止的大殿堂,是善人實現理想的大舞台,是不善人生命不再飄零的止歸處,縱使人世間備極天子、三公之尊貴,享極璧玉駟馬之富貴,亦不如坐進此道的極其安穩舒適、快樂無憂且長久。無怪乎,至聖先師孔子要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而亞聖孟子也隨後說出:﹁天下溺

Page 10: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援之以道。﹂正是﹁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所謂﹁救世惟憑一貫舟﹂,欲跳脫生死輪迴,欲拯救沉溺苦海的天下蒼生,大道是不二的法門,而大道的尊貴,也唯有真修實煉,冷暖方能自知。  現今正是真儒復興的時代,一貫道便是要透過中華文化的振興,以達成真儒復興的使命,強調的是儒家入世的觀念、四維八德綱常倫理、仁義道德博施濟眾等精神的朗現;強調的是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度,憑著強烈堅定的意志力,戰勝險惡環境的精神展現。因此,冀望除了以舉辦學術研討會來彰顯真道的玄妙義理外,更應提倡人人讀經、研習經典奧義,真正實踐體驗於日常生活修辦之中,以達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修辦道立德兼備的終極目標;除了共享合法化的修辦便利外,更應以堅定信念,以般若妙智慧,效法過去一貫道諸聖諸賢無畏無懼、任考不倒的精神,攜手協力突破接踵而來的層層文字道盤考,圓成彌勒家園的實現與師尊、師母普渡收圓的神聖使命。  祝福一貫道世界總會會務弘展!  各位前賢聖凡如意!(從一貫道總會訊轉載)歷代祖師介紹︵十二︶ 王紫第十二代祖師︱太公望  太公望,本姓姜名尚,字子牙,道號飛熊。周朝東海許州人,乃金精子降世。祖先為堯時代的四岳諸侯之一,因曾助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這個地方。故後人呼其名曰﹁呂尚﹂。  又當文王得遇姜尚之際,其狀如魚得水,雀躍萬分,在敬師宴上,當場宣布周之先祖太公曾經提出的讖言:﹁將來一定有一位聖人來到周國,周國即因有了他就大大的興旺起來。﹂並指明這位姜尚便是周代先祖太公盼望已久的聖人,立即封賜為﹁太公望﹂。在朝廷中尊為﹁師尚父﹂以長輩、尊師之禮來敬侍之。  太公望前半生窮困顛沛,未逢﹁時﹂的苦痛,樣樣備嚐。他曾在路邊賣小吃,在牧場做雜工,三餐尚不得溫飽。雖具過目成誦的智慧,雖精讀詩書,熟稔戰陣韜略,了悟天地奧妙之玄機,但總無用武之地。封神榜中特演繹出其做事諸多一連串不順的故事,真是應了孟子所說的那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甚至連結髮之妻都受不了這種潦倒與淒苦,在應了﹁貧賤夫妻

Page 11: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百世哀﹂的諺語下,主動的求去,姜尚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孤寡伶仃,只好由河南的老家。遷移到陝西渭水流域邊遠的僻壤之地,放下十丈紅塵的牽纏,專心學道,想不到這一落難,反而成為他生命的重新開始,因為他得遇崑崙山玉虛闡教先師元始天尊之教化,積三十年的修持,助元始天尊封神之實務,體證了道的尊貴,遙接商之天命,成為傳承給周文王天命的橋樑人物。  當姜太公學道有成,奉師命下山渡眾時,已是七十二高齡了。臨行前恩師給了一份錦囊,內中載有讖言一首:﹁一十年來窘迫鄉,耐心守分且安然,磻溪石上垂竿釣,自有高明訪子賢。輔佐聖君的相父,九三拜將握兵權,諸侯會合逢戊申,九八封神又四年。﹂  道本有顯有隱,當姜太公初下山時的前十年為道隱時期,以鬚髮均白之翁,於渭水旁之磻溪釣﹁魚﹂,他的方式很獨特,每次垂釣,從不用餌,且釣竿定然離水三寸,其狀則長鬚飄拂,態靜神閒,目不旁觀,凝神歛氣。偶有樵夫騷客路過,無不油然好奇地駐足,與之同定靜於溪畔半響,道凝而合,每問其故,姜公曰:﹁吾在此,名雖垂釣,我自意不在魚,吾在此不過守清雲而得路,撥陰翳而騰霄,豈可曲中而取魚乎,非丈夫之所為也。吾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故魚是直的﹁願者上鉤,不願者回頭。﹂  有一天,周文王演了一個卦,得  姤卦,為君臣相遇的吉祥卦,便帶了一批子弟兵︵含次子發|日後的武王︶往渭水流域玩賞,行不多時,忽見前面一曲清溪,幾株楊柳,景緻十分幽雅,便隨著溪水走去。走了一段,只見前面峭壁深高,一大片竹林,枝葉繁密,青翠可愛,好像沒有人跡一般。文王問侍從:﹁這是什麼地名,景緻這般幽靜?﹂侍長答道:﹁這是凡谷,向來很少有人走到這裡。﹂文王正要尋路再走,忽聽水聲淙淙,由竹裡流出,清脆得像琴聲一般,如此情狀,自然像磁鐵般地將文王吸引住。聆聽了片刻,文王便尋著水聲,向右轉出。原來搗脈幽泉,由凡谷竹叢淙淙流下,蜿蜒曲折,一路碰著山石,就發出琤琤琮琮的音樂聲響,十分悅耳,大家沿著泉水,且行且聽,文王再向左右道:﹁這水叫什麼名字?﹂侍長答以:﹁這水名叫茲泉,流到前面匯成水潭,曲折流

Page 12: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入渭水。﹂不久即抵達此清澈如鏡的水潭。侍長又介紹道:﹁此潭邊有天然磻石,其狀如太師椅,磻石可以坐躺,故此潭名叫磻溪。﹂文王聞言抬頭一望,但見不遠處有位年約八十老翁,長鬚飄拂,手持釣竿,離水三寸,凝神專志,對這群人的車馬喧嘩,視若無睹。文王見狀,自言自語道:在此地傑清靜之聖境,此人獨自在此修行,定靜安然,非有道之士豈能如此。便止住左右,自己獨行,向面前這位有道隱士,行個大禮,打個招呼。此刻,那位高齡隱士見文王駕到,忙起身答禮,自嫌怠慢,兩人幾句寒喧,便可肝膽相照,宛如夙世好友,請教其有關天文、地理、國計民生,所得答案句句得體,切中時要,且關於戰陣韜略,無一不精,對其足智多謀,更是佩服之至。文王告訴自己:﹁此人莫非便是我周太公盼望久矣之賢德之士,豈可怠慢。﹂即刻虔誠求教,尊為國師,並禮聘其回西岐。為不失禮賢下士之忠誠,命左右備車,親自為之推輦,左右視之,恐平時不曾推車的文王,不知是否能勝任而擔憂。想不到文王推起車來步步為營,健步而行,在車上的太公望從容端坐,毫無愧色,且在文王推輦的第一步起,便朗聲數著﹁一、二、三、四……。﹂當號數聲到三百四十一步時,車輦正往高陡前進,不意間掉進一個大坑洞,文王使勁用力,卻依然無法再前進,左右見狀,為之叫屈,卻前去幫助,太公望責之,文王即忙斥退左右,做幾次的深呼吸後,藉簡單的槓桿原理,舖石為基,終通過了窿洞,轉而向東,再度前進,只聞太公望的數聲再起﹁一、二、三、四……﹂,但由於方才用力過久過猛,故推車時,手有點顫抖,文王仍咬緊牙根,努力以赴,左右侍,心生不忍,欲前去代替,均被文王婉拒,更難為的是路面顛簸得很厲害,當文王再度推至五百十五步時,終不支倒地,左右急忙施以急救。  當文王甦醒後,太公望即刻下車,雙手合拱作揖向文王祝賀道:﹁周朝宏福,聖王宏福,我周天下將可享國祚八百五十六年,為史上最長之朝代。﹂文王答禮後敬問其故,太公望道:﹁此乃天命所繫,商代暴君當道天命已屆,理將交棒,我周歷代先祖施道佈德,率先遵天合德,理當接續天命,今聖王推車,每推一步,代表享國祚一年,聖王分兩階段推車,前半段有三百四十一步,後半段有五

Page 13: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百一十五步,合計八百五十六步,故周之國祚已明定八百五十六年矣!﹂文王聞言,強作精神,請太公望再上車,願為之繼續推輦,姜太公說:﹁天機已洩,天命傳承由此而定,謹謝聖王禮賢之德,今將天命交付予汝父子,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後人即判定周朝必分成前後兩階段︵西周、東周︶。而前半段文王之推車,力順而穩健,代表西周物阜民豐、國運昌隆;後半段之推車,顛簸不順,應了日後國都東移、王畿縮小、王權不張,諸侯亂政,春秋戰國長期動盪不安的局勢。而文王為太公望之推輦之故事,正代表天命之偉大,先天代表師生,後天則為相君,如此禮賢下士,亦成為後世之美談。  回到西岐的太公望,以八十高齡之身,德高望重,文王拜為國師、稱師尚父,並為次子發︵後之武王︶娶名媳婦,對象便是太公望的么女,親上加親,使得日後周大業有了開端。  周文王之有姜尚,就如同成湯之有伊尹,事無大小都決定於姜尚,事實亦證明有道之修士,不但有相國之才,亦能臨陣指揮,且有將帥之才,文武兼備,他亦寫了一部兵書叫﹁六韜﹂,供防制四夷之用。總之,姜尚之對周,其貢獻之大,只有後來的周公可以相比,即前有姜尚,後有周公,興周滅紂、天命鼎革之事,方能依序完成。後人將太公望的一生以讚美詞兩首表揚之: ﹁四八悟道,修身煉性;  奉旨下山,輔相國政;  渭水持竿,磻溪隱性;  八十時來,飛熊入夢。  龍虎欣逢,西岐共聖;  先為相父,託孤事定。  紂惡且盈,周德隆盛;  三十六路,紛紛相競。  九三拜將,全臺盟證;  會合諸侯,天人相應;  三死七災,緣期果證;  滅紂興周,武功永訣。﹂又﹁六韜留下成王業,妙算玄機不可窮;  出將入相千秋業,伐罪弔民萬古功。  運籌帷幄超風后,燮理陰陽壓老彭;  旦古軍師為第一,聲名直並泰山隆。

Page 14: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武王奉天承運,革命成功後,封姜尚於齊,齊國因而大治,不久姜尚便駕鶴西歸了,時年已一百四十歲了。武王特為封賜,承接天命德澤,享八百五十餘年的周代基業。 (圖)第十二代祖師︱太公望易經研究(十二) 陳泳宏第十五節:由二八易位談西南得朋、東北喪朋之涵意一、二八易位圖:二、二八易位給我們的啟示:  掃地必然要欠身:  掃地角落最難掃:  掃過後一再掃,仍有灰塵:  掃地時即令門窗全部緊閉,灰塵仍然存在:三、二八易位與天道的關係:  從人象的角度論論﹁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的含意:  從五行生剋的角度論﹁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的含意:  從天文角度論﹁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的含意:  從﹁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論與天道的關係: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之關係:   為生存而學:   為明道復見天地之心而學:   與道德經的關係:   與金剛經的關係:   西南得朋、為學日益,即金剛經第三分﹁大乘正宗分﹂之含意:   東北喪朋、為道日損,即金剛經第四分﹁妙行無住分﹂之含意:   以六十四句相配六十四卦之理。(主講者:詹前輩)   真如實相。  本在我身。   懺之於心。  同起同落。   同行同坐。  同言同聞。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尋之不覓。  取之不得。   捨之不失。  無人不有。   無人得有。  無人不見。   無人得見。  無人不明。   無人得明。  無人得離。   無人不離。  若覓真相。

Page 15: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返觀內照。  虛懷若谷。   去妄存誠。  內無生念。   外無著相。  六根不染。   六塵非有。  心如虛空。   不著空見。  空有真空。   湛然常寂。  心澄神清。   良知良能。  活潑天機。   不思而得。  不見而知。   不聞而通。  不學而明。   萬法之宗。  至理之本。   純善之觀。  如然如在。   原樸純真。  單純無為。   溥博淵泉。  無滯無礙。   感而遂通。  通而隨應。   自然而發。  而時出之。   天真直用。  應用無窮。   用而不有。  去來自由。   不出不入。  動而不亂。   靜而不斷。  動靜無心。   能所俱民。  如如真空。   本然性相。  能悟之者。   淨心歸性。  圓明自在。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與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之關係:   ﹁有﹂:將有字分上下拆開來看,即十月,由無入有,所謂十月胎足。﹁有﹂何以謂十月,從何而來,簡言之,有從虛無之境而來,它是自然就有。   ﹁朋﹂:即雙月,六十四卦經文坤卦,之彖辭記載,謂﹁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自﹂:即真我,靈光,俗言目頭欠點,靈光自隱在身中,今得一復現,使坎中一陽顯發而明,故目得一成自,為靈光本來之象。   ﹁遠﹂:世間之遠,即陰陽之隔,天地對照。   ﹁方﹂:指易中方位之二八,西南與東北。   ﹁來﹂:八畫,即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後天之性,道德經稱為德。四、結論:  傳心法要說: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切圓通一切性,一法偏合一切法,

Page 16: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吳博士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夜夜是春宵,日日是好日。﹂  濟公活佛曰:﹁實實在在的修道,好好地護持道盤慧命,為師沒留下什麼給你們,只要徒兒能善待千千萬萬真修實煉的兄弟姐妹,讓他們出頭,讓他們成就,讓他們回到理天;古德云:﹁欲証無上佛道,先作眾生馬牛﹂,我們修道人應有讓眾生踩著我的肩膀而成道的精神,為師就願和諸佛菩薩一樣,以血肉舖成讓眾生安安穩穩修道成佛的路。﹂修行者的人生觀 編輯部一、前言:  在歷代明師的道統中,我們可看出不少大覺者、善知識,苦心孤詣地希望找到能承傳其道的人才。這一份替天科選人才的行誼,不只是﹁智︵知︶者﹂,更是個﹁行者﹂。“知行合一”是一位修行者必須具備的。二、修行者的人生觀,可分為幾點:  歡喜甘願的人生觀:人活在世間,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應如何去面對、承擔,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彌勒祖師說:﹁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哭著過是一天,笑著過也是一天,何不存著一顆喜樂的心去面對呢?但是除了歡喜做,還要甘願受,人在六萬年來的過去世到現在造多少業,誰也不敢說,今天既然帶業來到人世間,所有的因果輪迴就要坦然的去面對承擔。更要能知命、認命、了命,遭受一次考驗,就過一次關,過去世所造的因也就了卻一個。  樂觀進取的人生觀:走在紅塵路上,有太多的不如意,挫折與困難,也唯有堅持著目標與理想,才能保持繼續前進的力量。所以,做人|要有圓融樂觀的胸襟;做事|則要有積極進取的態度。  包容接納的人生觀:彌勒祖師說:﹁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包容|是需要掏空自己,以及放下一直存在的分別心,作為一個修行者,是要從善如流,而不要嫉惡如仇,時時刻刻存好心、說好話。師尊慈悲:﹁學習天地之包容萬物的雅量,那麼你的路才會無限的寬廣。﹂  通權達變的人生觀:人所以會有那麼多的煩惱,常常因為執著|非如此不

Page 17: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可,如父母對子女,師長對學生的要求一樣。聖經說:﹁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打開另一道窗。﹂無論如何要為自己找出路,找另一扇窗,人生才會圓圓滿滿。  單純真誠的人生觀:世界上最單純的人是小孩,他沒分別心,老子主張:﹁復歸於嬰兒﹂;要我們反璞歸真。耶穌也說:﹁如不能回到小孩的模樣,斷不能進天國。﹂在爾虞我詐的社會上,人心世態炎涼而多變,唯有常保持一顆感恩與懺悔的心,才能找回到自己內心的本真。  服務犧牲的人生觀:走在道場上,大多數的修行者都知道要行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這是基本的六度波羅密之一。國父孫中山先生也說過:﹁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俗語說:﹁施比受更幸福。﹂感謝別人,讓我們有付出的機會。唯有﹁付出﹂所得到的快樂是長久而持續;而﹁擁有﹂所得到的快樂,它是短暫的,又不容易掌握的。張良大仙慈悲:﹁真正的快樂是無求;真正的享受是付出。﹂  慈悲無忍的人生觀: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渡人是修行者基本慈悲心的流露。說到慈悲,多數人會聯想到﹁婦人之仁﹂,其實,孔子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即是忍耐,也就是﹁不受七情六慾的牽制﹂,心中無我,以眾生為念,確實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慈悲胸襟。三、結論:  大家畢竟是凡人,既是凡人 就有喜、怒、哀、樂等七情六慾。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而我們白陽期的修行法門,是在家出家,在塵不染塵,一定要跟眾生在一起修辦道,並要全力以赴完成白陽修士的使命。(轉載文章) 自戒信條、百效丹、懺悔方案 楊德盛一、自戒信條  真我覺悟,自我反省自己辯駁,自己改造自己學習,要認識真我,立志向改作風,剔積弊,發新願,另闢一條新的生命。  真我懺悔方式分為兩層。   對母為子當孝是否真孝,是否真心有否違背。   對己對人是否合理,對物是否廉潔對己是否守戒,每月一小懺,每季一大懺,每年一總懺。

Page 18: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真我作風,要捨己濟眾,決不借眾以成己,捨個人救大眾者光明,借眾人成己者黑暗,如攏絡眾人為自己勢力,或借眾人功德作個人臉上的粉,有那樣思想的人永遠黑暗。  真我戒律,抱老子的樸,守孔子的矩,樸是吃苦耐勞,低心下氣,實行作到必能免了輪迴之苦,矩是不驕,不貪,不妄,不疑,記住這四條,本性自然光大,這才算完全的人。  真我生活,要看破世界一切苦惱,不貪享受供養,以溫,良,恭,儉,讓,為日常生活,穿布衣,吃粗糧,少說話,裝憨像。  真我態度,眼光明亮,識人識過,頭腦清楚,遇事果斷,立場坦白。 不作非理事。 不交非理人。 不說非理話。 不花非理錢。 不去非理地。二、百效丹  家裡上下,一視同仁,不分彼此,上慈下孝、互相勸勉,年長的感化居家自己做個榜樣,個人降伏身心,不可猜疑誤會,錢財要來清去白,兄弟姐妹各負各責,各盡其心,大家歡歡喜喜的和氣一團,立起大志,親友效法,不愧佛家兄弟姐妹一場,依此遵行的保你清紅有份。若作已意不遵的,苦惱無邊,望家中大小實行始終如一。  信為根本,無信不立,說了不算,人不贊成,自誤誤人,無路可走,立不住功德誤了前程。  在從前馬馬虎虎不知認過,回頭自思,能不愧過去光陰,有人勸解,得聞過則喜,先找自己毛病,去了病根,永不再發,才能稱得起完人。  人有病多自己不識不知,自家有病,自家得審察,自家犯過那樣的病,治好了自己,才能給人治病。  互相討論,去短留長,有了長處,大家效法,有了短處,大家相勸,人家說出了短處,總得感激接受,從此別犯,得有恒心,立其大志成其賢人。  對有本領的好人,艱難莫瞞,人都是要強,要個好看,好人有了困難,理當相助,等他時來運轉,成其大器,才算義氣賢人。  有病治不好的人,得讓人家明瞭,別受他的傳染,了終身,沒法挽回,

Page 19: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甚是可惜。  有了小過,自當醒覺,即速改掉,心中懺悔,檢點行為,躬行實踐,不前程。  一切總得清楚,時間短少,先過後功,還可成就,先功後過,一筆勾銷,前功盡棄,無日可了,萬般可憐。  光陰寶貴,一刻千金,過往立過清修,素口,種種大愿,受過一切困苦艱難。堪堪來到成佛。結果的時期,只這一剎那啦,怕你識不透時機,天不待人務要內外清靜,防範仙佛鑒察。虛假不實、好高鶩遠、假傳慈語、誇張好勝、壓蓋一切、結黨分派、說了不算、口不應心、懈怠偷安、貪心妄想、嗔心嫉忌、浪費物、猜疑誤會、凡聖不分、假公濟私、妄言是非、攬權霸勢、掩醜蓋惡、見解偏邪、使巧鬥智、失禮放蕩、乖僻任性、功圖名、滅人顯己,欺上瞞下,來不清去不明,各種病根,不是人人盡犯,不犯者亦有之,如犯一二條者,見了這百效丹,即速去了有犯著的病,如若不拿他去了損壞身體,自誤殘生悔之晚矣,注意注意,去病罷。三、懺悔方案  慈諭:知悉您等都好吧,這時正在忍耐之際,望您等忍耐一時,過去這一場,就善惡分班了,這是一個大淘汰,望您等別看易了,行功了愿的好人雖有劫難,上天准能保護安全,如心口不一的,各人檢查各人身心,有過的趕快懺悔盡淨吧,免吾晝夜掛念,要想躲劫難,必須真心感上天。別沒路,年限沒有好久啦,上天再慈不能替人辦理全世,各人一世行為,是善是惡到頭,上天再給定奪,吾盼您功多過無,千萬遵著吾說的話實行,是吾的盼望此詢。  對道 是否認真堅定,有否傷道。違道。考道。誤道。  對母 是否真孝,真忠,真心,真誠。以母心為心。是否聽話。或違背有否應付瞞哄。  對仙佛 是否認清。是否虔誠。是否信敬。或懷疑輕視。  對愿 是否認真。照愿實行。是否違愿。反愿。  對己 是否護短矜長。聞過則願感激接受。有否好高鶩遠。誇張好勝。懈怠偷安貪心妄想。掩醜蓋惡。營僻任性。邪思淫念。顛倒夢想,曾否知過。懺悔改

Page 20: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過。  對人 對前人是否敬,對後學是否愛。對前人後學同仁是否和。有否嗔心嫉妒。猜疑誤會。妄言是非。攬權霸勢。見解偏邪。使巧鬥智,失禮放蕩。瞞上欺下。貌合心離。曾否諫議。成全勸解。  對財物 是否廉儉。有否浪費物。來不清去不明。  對事 是否忠於職責。盡心盡力。虛假不實。說了不算。口不應心。凡聖不分。假公濟私。見解偏邪。窈竊盜名。滅人顯己。四、結論:  值此劫考迫近之際,務望諸同仁恪遵  慈諭,各人深刻細密認真的檢查,各人的身心,多多反省對照下,要找出具體事實的對象來,千萬別說囫圇。明善復初,動中靜 陳淑鳳一、前言: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是偈語,是彌勒祖師在耕種時見道所作,道本自然,道在一切生活之中,而農夫的生活最近道。他們識天時,敬天、畏天,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生活素樸,能知福、惜福,連孔夫子感嘆說:吾不如老農。在這首偈語中,暗藏含著無上天機。二、手把青秧插滿天:  ﹁手﹂乃是下手、入手之意,也可說是首要的意思。﹁田﹂是我們心田、性地。  我們人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佛家又將八識比做田地,人心稱為七識田,就如同種田。人生在世,所種的善惡,就是來世的富貴、貧賤,二十八宿為人的藏田,稱為八識田,是善惡的倉庫,古語說:耕田不下種,枉費耕田力。但是八識田所種的善惡,即成為輪迴的種子。  ﹁青秧﹂青者是一種顏色,看到青色就感覺清涼、舒暢、無憂無慮。青秧即是青苗、幼苗,乃赤子之心懷有赤子之心者,離道不遠,貴在天真未鑿,一片圓明,後有善惡。人身中也有一個樸,就是上天賦予我們本性,它的本體也是清靜無為;光明如日月,是靜定之心,是未動心以前的心。簡單的說,即是﹁道心﹂。  天下蒼生,生性都是極其良善,就是原來之善、原來之初善,也就是完完全全純潔不染的赤子之心,但人因落於凡身,物慾蒙蔽太深,氣稟薰染太重,自然迷昧,有而不知有。同時受累世因果業力的影響,七情六慾功其中,十色五光擾其外,靈性日傷,心中無主,永遠也不能超脫七情六慾的束縛。  今天幸逢能遇大道普傳,而能得天命,授明師一指見性,也就是得到返回

Page 21: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天真的玄妙關鍵,體悟到人之根本就是﹁道﹂。手把青秧插滿田,也就是說入手認性,一指見性之意,得道之時在天命無上威神加持之下,就有成佛的正因、道種,種在我們八識田中,直啟我們這些末法眾生的佛心,尋找至善寶地。  上上根器的人在點道之時,即刻頓悟見其具足的無漏自性,如六祖惠能,認識自己本來的真面目,菩提自性,即是心性合一,這時能勇於修正道,永不退縮,就是大丈夫、天、人師了。我們中下根器之人,如何把求道時,剎那的良心發現,佛心流露化為永恆,如何內修心性,外行公德,就是我們天道第子,先得後修的真義。三、低頭便見水中天:  水中天,便是性天,莊嚴之天,反過來說是明心見性,須低頭。人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低心下氣,把一切心低下來,把一切火氣意識、念頭放下。我們平常不願低頭,乃是我執、我見、我慢的障礙。  在六祖壇經中,惠能來道法性寺,印宗法師在那講經已久,本是佛門大法師,卻能降伏多年來的我慢心,捨己從人的來請教惠能,足見印宗法師是一位罕見的大德,也因此他才能得聞至高無上的頓悟法門。  人之心中如常有輕慢別人的意念,那就是自我觀念太重,非但無功可言,而且這種我執,使自己如入羅網之中,有了你我的分別心,就會累積很多罪業,一位僧人名叫法達,聽說曹溪來了六祖大師,他也想去請教大師,但他自認禮頌妙法蓮華經,已有三千多遍,非常自負,見了六祖不按佛規禮節,五體頭地,因此六祖做了一偈:  禮本哲慢幢,︵致敬頂禮,本來就同折消高舉如幢幡的我慢︶  頭溪不至地?︵為何頂禮時,頭不著地︶  有我罪即生,︵心存我慢,罪業便生起︶  亡功福無比。︵若有功,而能不存功德之心,便成無漏因,有無比的福德︶  人之迷妄常執著法相,一味觀心看淨,反而成了道流的阻礙,無法見性,若執於法相,反而被法束縛自己,六祖要人修持不動心性的功夫,對他人的是非、善惡、功過、得失皆不放在心上。昔日馬祖道一為沙彌時,常一人獨自坐禪,一

Page 22: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日懷讓禪師對他說:大德坐禪圖什麼?馬祖回答:圖作佛。懷讓禪師就地磨磚,馬祖道一問:磨磚做什麼?懷讓禪師回答:磨作鏡,馬祖道一問:磨磚那能成鏡?懷讓禪師回問:那坐禪豈能成佛?用牛拉車,車不動請問打牛還是打車?學坐禪,禪不在於坐臥,學做佛,佛無定相,法是無住的,因此求法不應有取捨的執著。  六祖惠能: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壇經坐禪品第五︼禪定也就是六祖所說的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之意。心平、行直,其實就是﹁道﹂。  一個見性之人,不會忘失自己本來清靜的佛性,常存真心就是去妄心,存正念就是去雜念,存正氣所以去噪氣。見性是見到自己的佛性,從科學的角度看,就是瞭解自己生命所蘊藏含的能量,並且能無限度開發自己的能量。當然是否有得道,也是有神能否轉化為靈的重要關鍵。︻不修禪定,還是有不斷煩惱︼  彌勒祖師的偈語提示我們先要得道,就是手把青秧插滿田,接著低頭便見水中天,低頭就是叩首中做起。人一叩謂之命,叩首是真正低心下氣法,叩首時,全身放鬆,一心一意,若有若無的守玄,然後手抱合同,子亥相交懷中抱,如嬰兒。叩首在 前,神凝而心定,意識而心念止,一上一下叩首,人在叩首禮拜過程中,人與神靈會像凡鐵一般,經過千錘百鍊,愈來愈精純,會自動感應,吸取浩然正氣,因為叩首禮拜其目的,就是借由叩首的方式,使自性佛和至上主宰完全和諧一致。叩首禮拜在動的部份,意守玄關,動是屬於煉精化氣,在靜的部份是屬煉氣化神。看起來非常平凡的叩首禮拜法,實際上是動靜合一,就是煉神返虛的一貫作業,養浩然正氣,並且直養而無害的功夫。動也是身體內各臟腑器官的運動,是屬於氣的激發或開發,靜是屬於氣一步一步當中,不知不覺契入最奧妙處……見性成佛。四、六根清靜方為道:  人剛出生時是一塵不染,天性喜愛清靜,涉入凡事慾望也就跟著多了。  長春子曰:人生本靜是其性也,感物而動是其欲也。  人為什麼有﹁慾﹂呢?那是因為生而有六門,六門生六塵,再生六欲之故。  六門: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都是向外發展,所以具有六傖塵。

Page 23: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六塵:視、聞、嗅、嚐、覺、知的功能。  六門配合六塵就有六慾:色、聲、香、味、觸、法的需求。  三者聯合作業,便有眼喜觀物、耳喜聽聲、鼻喜嗅香、身喜接觸、意喜知情,人心也就被慾牽著走了。  長春子曰:人有耳、目、口、鼻、身體之感,而成中之欲,由是有愛、憎、喜、怒、憂、樂。愛過則傷情、憎過則傷氣、喜過則傷脾、怒過則傷膽、憂過則傷肝、樂過則傷神。  天有五辰,人有五臟、五官,地有五行,五臟以心為主,心以神為器,人之生死,天君司之。神不離心則生,神離心則死。所以真人全神、上智全心、中人全身、下智主求耳、目、口、鼻、身體的欲望,而自傷生命。﹁以心為形役﹂心是為身體作無形的勞役,而大家也任由這顆心愈來愈複雜,愈勞瘁。  何曾想過,儘管身體穿著華貴保暖的衣裘,心一恐懼,再保暖的衣料,也禁不住身體發抖;儘管眼前擺滿美好的食物,心一警戒,再好的食物,也難下咽;儘管旅社陳設豪奢,心一憂急,再氣派的床褥,也築不成夢鄉。只有讓內心寧靜、簡單,才不易毀傷。  布衣、粗,曲肱之處也許正是安樂鄉。  天地者,陰陽也。陰陽者,動靜也。動而無靜,則萬物不成,靜而無動,萬物不生。  動者自然之流形,靜者人心的修養。人身須動,而人心須靜,心不靜則身不安。  心動是因欲生,要使人恢復清靜,要能遣其欲而澄其心,使欲念降低到最低最小的程度。  有志修道之人,就是要修養自己使內心清靜無欲,修是把本性外的枝枝節節修掉,養自己的本性良知、良能。  佛家治心的第一步是叫人不要濫用五官,甚至要我們去除這些有效官感作用,再進一步就是看輕、看透人生的真假,所謂天真收圓即是收斂一切慾念色相,復回圓明自性的本來面目,這就是修道。  修道尚簡不可不知,慾簡則心靜,事簡則身安,法簡則易從,政簡則易舉,禮簡則易守。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物得一以亨,一者簡之至也。  私欲雜念不生,天賦的本性與道合而為一,這才是真正的清靜,但這種清靜

Page 24: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是自自然然地發出來,心中不住相,以真常應物,真常得性,應對合理,進退合宜,如此清靜才能漸入真道,才能謂之得道。五、退步原來是向前:  退步即是不爭,道家一味守柔,居後不居先,謙退而不爭,道德經云: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聖人之道,為而不有,有而不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又說不爭之德可以配天,因為二人之爭,一勝一敗,三人爭一勝二敗,十人爭一勝九敗,損九而益一勝,豈是天地之初心,天道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惡。  進一步說退步乃是知止,知止、知足才能不危、不辱。而且退步並不是放棄、消極,而是要效法彌勒祖師的大肚能容,慈心佈滿,善利萬物而無形,人己兩忘,無以為爭,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不爭才是道用之無窮。六、結語:  總而言之,修道之人,明善復初,必須要有正確的信念,真誠的態度,深信因果,惜福惜緣,慚愧感恩,而在動靜之間,用心的察覺,徹底的省悟,明心見性,才能在定慧、空有、福慧之間找到衡點,而能無住生心,隨緣自在,然後自利利他,圓融無礙而證圓滿的菩提。業力與解脫 邱家宏一、前言  業是造作的意思,人的一切身、口、意以及善惡的思想行為都叫做業。業的力量,在過去、現在、未來都繼續存在,而且發生作用,如影隨形,寸步不離,與我們息息相關,而產生業的輪迴。應在我們的身上就成了所謂的命運。  佛對我們說:一個人不管是受苦或享福,都是他自己過去的各種業所造成的,因為每一個人過去的業都不一樣,所以今世的生活也都不同。  在那先比丘經中有一段話:  舍衛國國王:彌蘭王有一天問一位比丘,這位比丘叫那先比丘。國王問比丘:為什麼世人都不同,有的長壽,例如彭祖歲很長壽;有的夭折︵顏回歲︶,剛出生就過世。有的健康,有的多病,時常吃藥,沒吃藥不舒服,有的美貌,如嫦娥生得很美,有的醜陋。有的富貴,王永慶、蔡?� 蚰 L們都很有錢,我們也希望作他的子孫為什麼不能,因為過去世沒種福田。有的貧賤,從早上做到晚上做得

Page 25: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很辛苦還是沒錢,有的很聰明,有的愚蠢。  那先比丘說:國王陛下,在我解答這個問題以前先請教你,為何果實有紅、黃、青、甜、苦、軟、硬的分別呢?  彌蘭王說:那是因為種子不同的緣故。  那先比丘說:陛下,同樣的道理,世人的境遇不同是因為各人的業力不同的緣故。  因此才說:一個的人處境,決定於他自己的造的業,每一個人都是自己造業的繼承者。二、何謂業力 業的種類  業的本身是沒有好壞的,向好的方面走就是善業,向壞的路走就是惡業,無好、無壞的則稱為無記業。  善業:我們所做的事,對自己有利益,對他人也有利益,或者是犧牲自己的利益,使他人因此得到利益這就是善業。  例如:咱們行功立德,若是還要著形相,這叫做有住的佈施,有住的佈施跟超生了死沒關係,而且也跟自性沒關係,這還是落在生死輪迴之中,就像梁武帝他三里一寺,五里一庵,他所做的是為著功德而佈施,他還要著功德相,這就是有住的佈施,以後會受著善報,佛、菩薩他們就不同,佛、菩薩他們所行的佈施是無住的佈施,在金剛經第十四分離相寂滅分:  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如是就是無住,不著相的布施,如是布施就是無住於心,才能如經文裏所說: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照明,見種種色。  不可著功德相而布施,如果著功德相而布施就是有住布施,如果能達到無住布施,就像人有眼睛一目了然,就像日光照大地清清楚楚顏色分明,自己佛性自然流露,而達到佛的境界。但是大部份的人佈施都是重善德,還是落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輪迴之中,所以說在施捨之中仍有所著這叫做善業。  舉一個比喻:一個班上有四十位學生,為什麼他會得第一名呢?是老師給

Page 26: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的嗎?不錯,是老師給他的,但是老師是依據什麼給他第一名呢?老師總不會說我比較喜歡這位就給第一名,不喜歡那一位就給四十名吧!老師絕對公平我們不能找老師理論,應該反省自己,想想自己是怎樣讀書的。  佛語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惡業:就是所做的事,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到他人的利益這叫做惡業。  惡業包括十惡業,身有三惡,殺、盜、淫。   殺:殺業的罪特別重。  旗山有一位太太在世時是在殺雞的,本來是她自己殺,到賺錢以後就買機器來殺,有一次騎車要去買紅糖來醃製,回途中,那包紅糖掉下去,她就騎回去撿,正好有一輛載滿砂石的三輪車,從對面開過來,把她撞得向後翻倒在地上,而車上的石頭滾下來,正好壓在她的肚子上,腸肚都流出來,最後被壓死,這種報應就是在世時割取別人的腸肚,去世時自己的腸肚也被割取出來,而我們在修道,點傳師前輩者鼓勵我們吃素,就是叫我們不要再與眾生結惡緣,要不然冤冤相報何時了。   盜:沒有經過人同意,而從中強取叫盜。  過去有一位居士,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在南山侍奉三寶佛,修行二十多年,他除了每一天下山勸世渡化眾生以外,就是在精舍禮佛領悟真理、參禪打坐,人人都稱讚他是一位有道居士,因為精誠所致所悟的真理已經達到登峰造極,每一次在參禪都是法喜充滿,金色身穩坐金色蓮台,金光閃閃無半點污點,可以說是一位佛理高超居士。  有一天這位居士正在煮午餐之時,飯已經煮熟,正在炒菜,在五味調和之下缺鹽,他就到鄰居借鹽調味,但是至鄰家不見主人,他就想不如自己取之,等主

Page 27: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人回來時再說不遲,他未經人允許,自己取其鹽回來調味,午餐吃飯後,他就入禪房參禪悟道,到入定之時發現性中金光一股黑氣,而蓮花卻有黑點,展開慧眼一看,即知一股黑氣是一堆鹽,這位居士在定中驚醒,便至街上買一牛車鹽到鄰居賠罪,鄰家謂曰:一把鹽何必還我這麼多呢?居士曰我拿你一把鹽,連本帶利息,已經成山那麼多了,一車不算多也,居士向鄰居道歉後,便回家再懺悔入定參禪本性已回復光明了,蓮花污點也沒有了。古曰:﹁一草一木俱有主人﹂雖是小小一把鹽,不經人家允許便犯了盜。   淫:萬惡淫為首。更不可犯  三國志中的蜀志記載,糜竺的祖先都是經商家裏非常有錢可以說是億萬富翁,有一次他從洛陽回來的時候,在半路上遇見了一位婦女,要求搭他的便車,他跟那位婦女一齊坐車,坐了好幾里路,糜竺的心都不動,後來那位婦女對糜竺說:坦白告訴你好了,我是一個天使,我其實是奉命要去焚燒你家的,非常感謝你的仁慈讓我搭了便車,在沿途我發現你是一位正人君子所以我才坦白把實情告訴你,糜竺請求那位天使不要焚燒他家,那位天使說:這是你自己過去世的業力造成的,我自己也只是奉命行事而已,所以不可不焚燒,這樣好,你趕快開車回家,把貴重的東西先搬出來,我慢慢走等到中午才開始點火。糜竺回到家中,把所有的家丁都叫來,而且把家中所有貴重的財物都搬到室外,他家果然在中午的時候發生了一場火災這是不動淫念的善報,由於糜竺的正直,不起絲毫邪念而躲過一場災禍,相反的如果糜竺在況途中,想入非非甚至動了淫念,姦淫那位婦人,那麼命中所應該碰到的業力,躲也躲不掉,所以善念有善報,惡念有惡報,唯有心念端正,才能除災避難。   口有四惡:惡口、妄言、綺語、兩舌。    惡口:凡是毀謗、諷刺、尖酸、刻薄的話均是惡口。

Page 28: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惡口傷人,聽在對方耳中,有如矛刺心,很容易使人產生仇恨、報復心,而且惡口一出就破壞了自己的口德,污染了自己的口,有時候被孩子吵煩就亂罵,如果不幸應驗到怎麼辦?惡口不但會傷害他人,傷害最重的還是自己。  有一個人他一向一面吃飯,一面罵,每吃一頓飯必定會罵他的僕人批評別人甚至於還自己生氣摔餐具、擲湯匙、扔筷子,有一次出外做生意住在旅社,到了吃飯之時還是又罵人又拋擲東西,旅館老板對他十分討厭,但是因為是客人,只好忍氣吞聲,當那個人要離開時,旅館老板就送一隻小狗給他。走了大約二十里路肚子餓了,他叫僕人盛飯給狗吃,狗先是汪汪亂叫一陣子,然後很粗魯的吃飯,並且一面吃一面叫,而主人在桌上吃飯,也是又罵又吃,互相對應,每日如此,有一天僕人忽然忍不住失聲大笑,主人才了解旅館老板送狗給他之用意。所以惡口的結果最後還是傷到自己。   妄言:不實際的話不要亂說叫不妄言。  修道不一定要有什麼樣的階層才會成道,也不是要文憑才可以成道,而是不妄言,要老老實實,不虛言。  過去有一位道親是賣粽子的,一有開班時就跟壇主說:讓後學包一些素粽子來給道親。壇主說:天氣那麼熱,吃粽子不好啦!他便說:沒關係啦!我包的粽子很好吃,真的非常的好吃。講得那位壇主不得不接受,讓他有了愿的機會,因為他講的話就是老老實實、實實在在,他也不會講其他的大道理,後來他歸空回去。 老賜封給他一個實實在在的大仙果位。   綺語:綺語就是愛管別人的閒事,講一些沒用或沒有營養的話。  過去彰化有一位助產士,有一天三更半夜,走過一個公園,遠遠看到有一對男女在那裏約會,那位男的她看得很清楚,但是女的看不清楚,她一回去以後就到處宣揚說:某某人的兒子不知道和那家的女兒在公園約會,後來經過調查的結果才知道那個女的就是她自己的女兒,她到處講了一大堆廢話,使得她的女兒覺得很羞恥而沒臉見人,就跑去上吊自殺,這就是太愛管人家的閒事而造成這種不幸的事,故不要綺語。   兩舌:就是一口有如兩個舌頭,在兩邊講不同的話,使人發生爭吵。

Page 29: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例如:唐玄宗的兵部尚書李林輔論才藝、書法、學問都很好,但是做官不正直,平時與人接觸在外表上表現得很好,非常會做人嘴裏盡說一些好聽善意的話,但背後是一個非常狡猾陰險,時常出壞主意來害人,故被稱為口蜜腹劍。   意有三惡貪、瞋、痴。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不為自己的利益,一切為眾生著想,凡人正好相反,所得已經足夠了。欲永遠不滿足,還想盡辦法獲取更多,世人稱之為貪。  南北朝時候,河南省有一位名叫樂羊子,娶一賢妻,有一天羊子在路上撿到了一塊黃金,回去便將它交給妻子,本意是要讓妻子高興,想不到妻子卻說:我曾聽說一個有志氣的人,是不喝盜泉之水,一個廉正的人是不吃賄賂或不清楚的東西,你怎麼可以撿別人遺失的金子,為了這些小錢財,而污損自己的品行呢?羊子聽了,很慚愧便把撿來的金子交由官府處理,並聽妻子的建議,到遠方去拜師求學。  人的欲望都是貪而無厭的,財、色、名、食、睡越多越好,只要能爭取的,無不拼命的去爭取,貪到了還好,貪不到時,就動了瞋火,發了脾氣,甚至做出更多傷天害理的事。頗值得我們修道人謹慎。   無記業:是沒有善惡的分別,同時也不會產生業報。例如:走路吃飯或睡覺等,同樣的一個人無意間踏死一隻昆蟲,這種行為也是無記業,從前有一個瞎眼和尚在無意間踩死了一隻螞蟻其他和尚看到了,就去告訴佛陀,佛陀認為那個和尚踩死螞蟻是無意的這種行為不是善也不是惡叫做無記業。  我們所造的業,無論巨細,都會輸入八識田中,也就是我們的心地,因為心如一片田地,我們每一個念頭,就如一粒種子,我們的身、口、意、業一切的動作都是種子,善的種子自然結善果,惡的種子則結惡果,例如:播種甜瓜的種子就結甜瓜。苦瓜的種子,就結苦瓜一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會種瓜得豆的,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因果律,但如果種下的不屬於善,也不屬於惡的種子,自然也不會有結果,那就是無記業。  所以善與惡以真理來說都是業,不然的話世人怎麼有貧富之分怎麼會有貴賤

Page 30: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之別,怎麼會有聰明與愚痴呢?而這個善惡業最後會受到果報而這個果報的力量就叫業力。︵待續︶人生的真諦 編輯部一、前言  所謂人生之真諦,就是人生到底是怎麼個情形,生前是如何,死後又是如何?生與死和人生又有何關係,生活在世上怎麼樣才有價值?一般人從小不懂事,當然不會想這些問題,等到年紀大了,懂事後開始成家立業,每天為生活奔忙,為追求名利,勞碌奔波,也很少去想這些問題。因此遇到了事情,都不知如何抉擇才最正確。或許也有很多人會考慮到這些問題,但是大都由於不瞭解﹁生﹂與﹁死﹂,對生前死後的事不瞭解,因此也說不出所以然來。一天過一天,對自己有利的,多參加一下;沒有利害關係的,則懶得去管,隨著時間因循下去,以至於老死。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對社會眾生一點好處都沒有,各位前賢,你們認為這種人生有沒有價值?二、生死與人生之關係  生而為人,至少對﹁人生﹂應該有所瞭解。語云:﹁生死事大,人命關天。﹂所以要瞭解﹁人生﹂就要瞭解﹁生死﹂,現在我們試著從古聖先賢留下的話來研究這個問題。  莊子曰:﹁我本不欲生,忽而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而死期至。﹂說明了一個人的生死,自己是沒有主權的。順治皇帝出家歌曰:﹁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生我之前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矇矓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我們人的一生大概就是如此,由於不知生前死後的事情,所以來的時候迷迷糊糊,去的時候不知往那裡走。因此不知做什麼才有價值,而在世上空手來空手去。亞力山大帝臨死之前吩咐侍從,將棺材打兩個洞,讓兩隻手伸出來,表示他雖位在萬人之上,亦是空手而去。每個人死時都差不多,頂多穿幾件衣服而已。每個人都不知生前的事,所以說生我之前誰是我。生我之後,從小不懂事,也不知道自己生是什麼樣子,有什麼責任義務都不知道。等到長大成人才知道自己是什麼人,是父母的子女,有一些什麼責任。但是過不了幾年,兩眼一閉,自己又變成什麼呢?也是不知道。人生就是這樣糊裡糊塗,沒有意義,不知修道成道以後不生不死,不必來也不必去。人生實在有很多煩惱,活著的時候受盡辛苦,死時家人悲傷,而成仙成佛不生不死,自然就不用悲傷了,故生與死和人生的關係非常重大。至於生死的變化情形如何?變化的原則又是什麼,此可由﹁因果輪迴﹂題中研究,這裡暫且不提。

Page 31: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三、人生苦樂分析  其次來討論人生苦樂的問題,各位認為人生是苦多還是樂多?或者說有苦有樂是不是?大家不講話,可見真的是﹁苦不堪言﹂啊!佛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在我個人來說,我感覺人生是快樂的,怎麼講呢?因為從小到現在都沒有受過什麼苦。小時是在父母的襁褓中長大,上學以後更是無憂無慮,上了高中、大學更是自由,要考試就看書,不想讀書時就睡覺,不然就逛街看電影,假日就出去郊遊、旅行,沒錢就伸手向父母要,什麼責任也不必負擔,是不是很快樂?但是快樂的時光很短暫,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這樣快樂,因為真正人生的苦,我們還沒有嚐受過。  雖然擁有很多財產,可不一定會快樂。要怎樣才算真正的快樂。第一、身體健康不生病。第二、物質享受不缺乏,要什麼有什麼。第三、家庭圓滿,沒有天倫的不幸,子女很孝順,都做官光宗耀祖,不做壞事,不會帶給自己煩惱,這樣的人生確實很快樂。但一萬家有一家嗎?大概沒有,即使有,又能享受多久,而且誰也免除不了生、老、病、死等種種基本的痛苦。  生︱就是生活,為生活勞苦奔波。人若貧窮時,總羨慕住在高樓大廈,出入有汽車的富貴人家;但是你說,他就快樂嗎?我看不見得,雖然吃用方便一點,每天苦心鑽營,為各種事業盤算,金錢週轉都要絞盡腦汁,夜晚十二點還睡不著覺,要是家庭不圓滿那更痛苦。家庭雖是清苦一點,吃完晚飯在外邊乘涼,家人共同談天,享受天倫之樂,無憂無慮,還比他們要快樂得多。漢初張良就因看透﹁人生之苦﹂而立志出家修道,張良感嘆做人難,﹁多言人嫌少言痴,惡被人厭善被欺。富遭嫉妒貧遭賤,算來自然合天機。青山不管人間事,綠水何能洗是非?子房收拾安身處,搖頭擺手說不知。﹂  做人無論是處在那一種環境,各人皆有各種不同之苦,以聰明才智來說,人人都不一樣,你聰明一點,什麼事情多表示一點意見,雖然是好意,人家不一定高興,說你﹁囉囌﹂是不是這樣?多言不好,那我不說,人說什麼我做什麼。人家又說你愚笨,什麼都不懂。以人心的善惡來說,各人也不同,你做惡事當然惹人討厭,像流氓人一見就討厭,再看更傷心;那就做好人,人家看你好,反正你不敢對他怎樣,就欺負你,人善被人欺。以貧富來說,富貴之家總被嫉妒,被謀

Page 32: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財害命;你說家裡有錢不好,那我做窮人好了,但貧窮別人又看不起你,到親戚家去,人家還以為你要去借錢呢!所以世上無論你是那一種人,總不能十全十美,每個人都有快樂、痛苦憂愁的地方。 ﹁人生難免八大苦 生不得息費心思  終日奔馳為利祿 為誰辛苦為誰儲﹂  老︱人有少年、壯年,就有老年。人老的時候也很痛苦,年老力衰,任何事情都力不從心。少年時辛苦忙碌,沒有時間遊玩;老了時間多些,想爬山旅行,大概也沒有那份力氣。年輕時清苦工作,省吃儉用,為了家庭子女奔波勞苦,老了想享受一下,多吃一些也不行,冷的熱的酸的辣的硬的軟的煎的炸的都不能吃;如果子女不孝順,那更可憐了,街上拾字紙、賣獎券,大部份是老人家,實在可憐。如多關心一下子女,反被罵囉嗦,一點價值都沒有,人老也是痛苦。 ﹁人老氣衰智力失 守門看戶若孤獨  兩鬢如霜骸骨瘦 一家之事難作主﹂  病︱其次是病,人不可能永遠不生病,生過病就會瞭解生病的痛苦,平常朋友有病,總會安慰他,﹁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話雖然說了,他還是痛苦。猛將張飛死都不怕,就是怕生病,因為人一生病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疾病世間那個無 四大假相如色圖  有朝一日遭風雨 青紅赤白盡模糊﹂  死︱一生的希望、理想、計劃、遠景,因為生命的結束從此絕望。想到這就免不了對死亡產生恐懼,當然你也會捨不得與親人離開,如是義務未盡或含冤而死,那就更痛苦了。 ﹁人死人懼如猛虎 嬌妻愛子啼哭哭  骷髏拋在荒郊外 幽靈受罪有誰知﹂  以上是生、老、病、死四大痛苦。  求不得苦︱希望無法達成也是一種痛苦,﹁人生不如意事,十居八九﹂,考大學三年都考不上很痛苦。前幾年有位青年就因為考場失意,在澄清湖跳塔自殺。生意失敗也很痛苦,愛情及其他方面求之不得都很痛苦。 ﹁求不得苦心如痴 心不在焉神若失  並非上天不作美 心中所欲命中無﹂  愛別離苦︱就是與親人的別離。﹁生離異地相懸苦,死別猶如碎肝腑﹂,相愛又別離,朝朝暮暮望穿秋水,實是痛苦。﹁死別﹂那更痛苦了,父母恩尚未報

Page 33: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答,有人少而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都會令人哀痛欲絕,可是這是人世免不了的呀! ﹁生離異地相懸苦 死別猶如碎肝腑  多少柔情多少淚 無情無欲樂自如﹂  怨憎會苦︱你說別離不好,那就天天廝守在一起,天天在一起也不一定快樂。有的夫婦不和,婆媳不睦,兄弟相爭,或﹁一見就討厭﹂但必須天天見面,真可謂﹁冤家路窄﹂!遇此種事情,真是比在地獄還苦。 ﹁怨憎相會苦特殊 冤家夫婦最痛苦  雙方專找不是處 朝暮吵鬧動文武﹂  五蘊盛苦︱五蘊熾盛,也是一種痛苦,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看見有形有色的東西,即映在腦海中,擾亂我們的心。﹁受﹂,我們對形色產生反應,而有愛惡之感,產生愛惡的意念。﹁想﹂,就是動腦筋,愛者想辦法佔有、奪取。討厭的想辦法摒棄,脫離。﹁行﹂,去做就是行,動了腦筋想了辦法就去做。﹁識﹂,事情做後留下痕跡,在我們腦中就成了識,也就是我們後天﹁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性﹂。  所謂五蘊,我舉個例子給大家做參考,就容易明白。如果銀行職員管理鈔票,天天看鈔票,就是『色』;常在腦中浮現,腦中接『受』後感覺需要它。因為太太生病,自己交際花費又多,因此動了念頭想辦法得到它,而不讓人發覺。今天想拿不行,有人在看著,但心中老是『想』。有一天沒有人看到,就偷了起來,這是『行』。這有兩個可能,一個是被發現,那就身敗名裂,自然很痛苦。如果沒被發現是不是就快樂?每天都戰戰兢兢,別人多看一眼,以為是知道自己秘密。半夜人敲門,以為警察來了,所以殺人犯很多後來都自首、因為逃亡實在痛苦,白天總好像有人跟蹤,夜裡好像『受害者』就在後面,吃睡都不安,所以不管有沒有被發現,都很痛苦。這件事過後,如果被人發現,腦中永遠記住那一幕,如果身敗名裂,人人指責,那更悔恨不及。  五陰熾盛,色色形形的東西印在腦中,全都想要,每天動腦筋,想擁有這個佔有那個,又不一定能得到,做了壞事良心譴責,於心難受,種種思想,齊湧上心頭,因此思想混沌,五陰熾盛也很痛苦。  以上是佛家說的人生八苦,儘管有許多苦,但我們還沒有嚐受到,不知個中滋味。但只要是處在凡塵的人,就免不了這些苦,我們本身想要免除這些苦就要修道,行功立德,能夠成道,上天封有天爵,就可以不生、不滅、不老、不死,不必在人間受這些苦。

Page 34: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四、人生價值分析  我們來談談一個人活在世上,要怎樣才算有價值,我們從一個角度來分析,每一個人有生必有死,人死後眾人或歷史對他的評價是怎樣?所謂﹁蓋棺論定﹂,因為每一個人從生到死,壽命的長短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也不一樣,還有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一生所做的事都不相同,所以死後別人對他的評價也就不同。在這裡大略將之分成四類:  第一類,死後﹁遺臭萬年﹂。  第二類,死後﹁無聲無息﹂。  第三類,死後人為他﹁立銅像﹂。  第四類,﹁裝金身﹂。  那一類人死後遺臭萬年呢?就是自古以來的﹁亂臣賊子﹂為何會遺臭萬年呢?是因為他們活在世上的時候,為了自己私利,殘害忠良,以致斷送國家民族,如古時奸臣曹操、秦檜,至今人人討厭他、辱罵他。記得小時候,跟母親去看歌仔戲,奸臣演出時,人人大喊大叫,還有人忍不住丟石頭,做人做到如此地步,還有什麼價值可言。現在的人,大都以地位的高低,賺錢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就。但是儘管做大官,發大財,或得了個博士學位,人家就會尊重你嗎?可不一定,如果沒有德性,待人不合乎﹁禮﹂,人家表面上奉承,背後就辱罵,內心也看不起你。自古以來,聖人對人成就高下是以﹁德行﹂為準,如曹操雖是學識淵博,但最後成遺臭萬年的人。還有秦檜,因圖名利,陷害忠良岳飛,為後人所不齒,此可由杭州西湖岳王墓前一詩可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人﹂。故有德之人名留千古馨香萬代,無德之人遺臭萬年。  第二類人:﹁無聲無息﹂。就是他活在世上對眾人沒多大好處,死了對世人也沒什麼損失。就像夜晚天空的一顆小星,雖掛在夜空,大地沒有增加多少光彩,即使殞落了,亦不暗淡多少。凡夫俗子,就是屬於﹁無聲無息者﹂,每個人從小因父母養育長大以後,就做事賺錢,接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成家立業,而後養育兒女,終日為著子女、家庭奔波勞碌,不得歇息,直到死為止,無聲無息的消失,世間沒有別人知道你,紀念你,這實是太可悲的了。  第三類人:﹁立銅像﹂。英雄豪傑在生之時,對國家、民族、人民有莫大貢獻,死後眾人為紀念他、崇拜他,就為他立個銅像讓眾人瞻仰,如我們的國父一生為救國家、救民族,受苦受難,而非要做大官,發大財。所以今天我們尊稱他老人家為國父,故做對眾人有益的事業,眾人就懷念你、紀念你,只為自己打算

Page 35: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將來只有自己子孫紀念你。  第四類人:﹁裝金身﹂。就是聖、神、仙、佛,他們在世的時候,因立德、立功、立言,故能不朽於世,案頭馨香,萬世受人景仰,所謂不朽:一則他們能活在人的心中,人人紀念他。二則歸空後上天憑他功德,按功定果,享受天爵,配享天廟,如孔老夫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週遊列國,為了要實行王道於天下,而趨於世界大同,當時雖陳蔡絕糧,仍是弦歌不輟。釋迦牟尼在生之時,認透人間是苦海,立志出家,苦修苦練,終於成道,成道後講經說法渡眾生,亦是受苦受難而不屈,最後終至成佛。南海古佛在世時,亦是慈悲救眾,受世人供奉。所以聖、神、仙、佛對眾生有恩,大家感恩因而為他們立廟裝金身,給眾人朝拜。  我們瞭解這些道理以後,知道如要了脫生死就要修道;要脫離人生苦海,永遠逍遙快樂就要修道;要在歷史上名留千古,成聖成佛也要修道。我們都得道了,可以說是非常幸運。  由以上所談人生真諦,知各人前途各人打算,老天給了每個人一生的歲月,要怎樣做這一生才算有價值,大家是不是明白了呢?  五、人生的真諦一、為什麼要探討人生?▲人都會死,必然的事人不愛聽,總愛聽未必然的美言! 生而為人不容易:輪迴轉世、人身難得 健全活下來不容易:父母苦心、環境造就 活得充實有意義不容易:名利與山水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死往何處去?鴻毛與泰山、成仁取義二、人生是什麼? 人生如戲:舞臺上各有角色 人生如夢幻泡影:醒悟時一場空 人生如流水:畢竟東流去 人生如四季輪轉:花開花謝 人生是修道好機會:學習的歷程三、人生的苦與樂︱比較便生苦樂:美醜高低大小▲人生之樂: 人生三大樂: ︱父母健在兄弟無故︱天助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自助 ︱得天下英材教育之︱人助 人生四大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Page 36: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一般人看法:物質不缺、精神愉快(表面假相︱富翁與鞋匠)▲人生之苦: 生苦︱哭著來到世間、生活是一個難關、家庭、養生送死 老苦︱身心俱疲、老來不中用、老人三件歪 病苦︱人無千日好、英雄只怕病來磨 死苦︱理想破滅、意外橫死與善終、死者已矣生者長戚 求不得苦︱學業事業名利 愛別離苦︱愛情友情親情 怨憎會苦︱業力冤欠債主、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路窄 五蘊盛苦︱色受想行識煩惱多、貪瞋癡疑慢、怨恨惱怒煩四、人生的價值在那裡? 遺臭萬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無生無息︱草生草死、陀螺般庸祿 立銅像︱救渡眾生、為別人付出就成偉人偶像(但有時空限制) 裝金身︱聖神仙佛,受人膜拜馨香,永世不朽(魏徵與關公)真善美人生 陳淑敏一、前言  人從出生到死去,中間這一段稱之為﹁人生﹂。在這之間,延生出三個問題:一、生之前,我們從那裡來?二、人活在這世間上,要做什麼?應該做什麼,才能使我們的人生有意義?三、人死之後,要到那裡去?在六祖壇經中,有一天五祖向弟子們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因此我們知道,其實以上三個問題是息息相關的,也就是不知道生死大事,就不知道人活在這世上該做什麼?二、人生的意義與目的  一九九九年最受歡迎的電視卡通 Pokemon的第一部電影這樣演著,人類科學家為了要研究 Pokemon,利用DNA製造了一隻世界上具有最強超能力的Pokemon,叫Mewtwo。Mewtwo一被製造出來,就問兩個問題,﹁為什麼我被生在此這裡?﹂﹁我在這裡的目的是什麼?﹂  因為科學家無法給它一個滿意的答覆,而它又不願做為人類的試驗品,因而產生仇恨,恨人類把它製造出來,是為了要利用它,恨其他所有的 Pokemon甘心為人類利用。因此,它就利用它的超能力,製造戰鬥,用以消滅人類與 Pokemon。

Page 37: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最後男主角為了要阻止戰鬥,拯救人類與 Pokemon,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Mewtwo看見這一幕,他才恍然大悟,原來人與 Pokemon之間不是利用關係,而是有著相互關懷,相互照顧的朋友關係,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救對方。最後Mewtwo要走的時候,它說:﹁每個生物在這世界上,都在追求它生命的意義與目的在那裡?  而事實上,一個生命的價值是取決於此生命對這世界貢獻多少來決定。﹂由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我們人迷迷糊糊的出生在這世界上,有多少人曾經問過,我們為什麼出生在這世上?又我們的生活目的是什麼?我們的生命價值又在那裡?在歷史中,有很多人來來往往,我們會記得的,是那些對人類有貢獻的人,而不是那些最有錢、最有權勢的人。因此我也說,我們人的價值,在於我們對這世界的貢獻有多少。  在這世界上,我們會擁有很多東西,要懂得利用我們所擁有的去服務別人,貢獻社會國家。如果不懂善用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來為人服務,擁有也等於沒有。人是﹁主﹂,物是﹁客﹂,人要役萬物,而不是為萬物所役,要為﹁物主﹂,而不是﹁物役﹂,要為﹁財主﹂,而不為﹁財奴﹂。世上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給我們用的工具和手段,懂得如何善用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為人謀最大幸福,才是人生最可貴之處。三、犧牲奉獻,貢獻己能,才是真善美的人生  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個例子,曾經有一部美國的片子,它這樣演著:男主角很喜歡幫助別人,從小就幫助過很多人,做過很多好事。他曾奮不顧身地救過他弟弟免於一個致命的災難。他也曾救過一個同村的人,免於包錯藥毒死人。他幫助過很多人。他爸爸開的銀行被陷害出了問題,村人要領錢,領不到錢,大家恐慌。因為壞人想搞倒他爸爸的銀行,然後壟斷全村財務,如此後果不堪設想。  他正巧路過,他就把身上僅有的三千元全部拿出來,拯救了他爸爸及全村的危機。他沒房子住,村人幫他修建一間破屋。後來他存錢想去唸大學,結果又遇到父親中風,銀行要他接管,為了拯救父親的銀行,也為了全村著想,他把念書

Page 38: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的機會讓給他弟弟。原本與弟弟約好,等弟弟唸完,回來接管銀行工作,但是弟弟一畢業就有了一份好工作在等著他,為了弟弟的前途,他讓弟弟去,自己只好放棄讀書的機會。  他這輩子都在為別人做事,放棄了度蜜月的玩樂享受,放棄了讀大學的機會,放棄了他的理想抱負,也沒賺到很多錢,住在一間村人為他修補的破屋,但他和他太太及孩子都樂在其中。後來他工作的銀行出了問題,幾乎破產。他就覺得人生實在無望,不想活了。然後有位天使就出來救他,並問他有何願望了,他說,他活著沒意義,什麼都沒有,他希望從沒有被生出來。  天使覺得是個好主意,就順從他意,把全村變成沒有他的樣子,當他跑回村子一看,全村都變了,沒有人認識他,很多人都變成很潦倒,因為沒有他的幫助的緣故。他弟弟在小孩時就意外身亡,他太太變成了老太婆,沒嫁出去。他看到這景象覺得不可思議,就跑回去找天使算帳。  天使就跟他說:﹁你看整個村子沒有了你,就變成這樣。因為你從來沒有被生出來,所以很多曾受過你幫助的人,如今因為沒有你的幫助而窮困潦倒,你弟弟小時候的意外,也因為沒有你救他而不幸身亡。你太太也沒人可嫁,當然也就沒有小孩,整個村子因為有你,大家安居樂業,欣欣向榮。﹂  當時,他聽不下天使的話,只覺得不可思議,同時他也擔心全村的人以及自己家人,他就要求天使把他變回原狀。變回來後,他馬上跑回家去看太太及小孩還在不在。他一回到家卻發現全村的人都在他家等他。因為全村的人知道他家的銀行有了財務問題,每人都出錢五毛、一塊、兩塊,湊成了一筆不小的數目,解決了銀行的問題。因為那銀行是全村子大家的,全村人的財務都在那兒活動,銀行倒了對所有人都沒有好處。當初他為了救銀行及全村人的生計,犧牲了度蜜月的錢,犧牲了唸大學的機會。如今銀行有困難,全村人就一起來撐過去。此時,他弟弟也從遠地趕回來,看見此情景,就說了一句話:﹁我哥哥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為何說他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他住在一間沒人住的破屋中,銀行也經營到差一點倒了,自己一點錢都沒有。為何說他富有?因為他對全村的貢獻,使全村人都安居樂業,全村人都喜歡他,都像他家人般,他有困難,大家都來幫忙,所

Page 39: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以說他是個最富有的人。富有不一定指擁有很多錢。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學位的好壞,不在於名位的高低,更不在於財富的多少,而在於你對於人世間貢獻得多少。擁有很多東西,而不知善用,等於沒有,反而成為絆腳石及負擔。  這位男主角堪稱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他的人生就可稱得上是真善美的人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常常我們會面臨抉擇,世事無法兩全,需擇一而行時,就要應用我們的智慧,認清﹁真假﹂,認清那個是真的,要認﹁真﹂做事。在前面的例子中,男主角面對要去度蜜月或者要幫助全村人解除財務生計,他選擇放棄度蜜月,把錢拿去幫助全村。當他面對要不要唸大學或者要幫助父親拯救全村的銀行,他選擇放棄唸大學的機會,而全力拯救關係著全村人生計的銀行。在佛家來說,財富、愛情、學位、權勢都是﹁緣﹂。緣合即來,緣盡則散。唯有﹁真理﹂,真者不假,理者常而不變,才能永恆。我們做人要懂得孝順父母親,友愛兄弟姊妹,幫助同胞手足,這些都屬於真理,真常不變的道理。四、擇善固執,是修道過程中之重要步驟  在我們﹁認清真假﹂之後,接著我們更要﹁擇善固執﹂。靠著我們的智慧選擇真善,是﹁智與仁﹂的表現,而固執就是要我們遇到千魔萬考永不退志,即是﹁勇﹂的實踐。中庸有言:﹁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我們平時,只要有誠心,相信上天,相信道,用良心本性做事,自然生出妙智慧,知道什麼是﹁真善﹂,然後就要拳拳服膺,千魔萬考,永不退志。認識真假後,知道什麼是真的,就多做一些﹁真﹂的事,假的事就不要太執著,一切的煩惱就會消失。  心經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就是要我們需懂得迴光返照,內觀反省,想想平時所做所為是否合乎真善,此乃智與仁的表現。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要我們在擇善之後要努力去做,乃擇善固執,勇的實踐。  照見五蘊皆空,是在識透真假後,認知色受想行識五蘊一切皆空,不在執著。度一切苦厄就是當我們不執著於世上一切形形色色的假象時,就煩惱全盡,不再痛苦,倘若我們能常常做如此的省思,心境自然會提昇,自我的修持自然會長進。

Page 40: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五、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在擇善固執之後,我們還應該懂得感恩與服務。人知道要感恩,就會知道要奉獻自己,為別人服務。我們要善用有限的生命,發出光和熱照亮別人,溫暖了別人,也溫暖了自己,人的一生最難能可貴的是在於懂得﹁服務﹂的重要,進而做到﹁捨己為人﹂。  ﹁服務﹂的精髓在於出自﹁良心﹂、﹁本性﹂,由﹁良心﹂自然生出﹁愛心﹂、﹁耐心﹂和﹁信心﹂,愛心不夠,真情不露。只要愛心夠,自然生出無比的耐心,想出無數的方法去克服萬難。所謂﹁愛心萬能﹂。六祖也曾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愛心和耐心。媽媽在帶小孩,用的是從本性良心所發出的真愛,自然生出無比的耐心,小孩自然就被照顧得無微不至。修道人要渡化眾生,完全在於他的愛心夠不夠?愛心夠,自然就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六、結語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可能會擁有很多的金錢、事業、權勢或名位,其實這些都只是踏腳石。踏腳石愈大,可以跳得愈遠。但是即使沒有踏腳石,只要方向對,慢慢走、努力走,一樣也會到達彼岸。有些人用他一生全部的力量,都在建立一塊踏腳石,卻不知道用它來當踏板,跳到彼岸。  或者方向不對,跳錯方向,愈跳愈偏,就永遠也到不了目的地。在修道的里程碑上,重要的不是有沒有踏腳石,或踏腳石的大小;重要的是方向要對,以及願意努力的往前,就一定可以走到目的地。因此我們一定要認﹁真﹂做事,擇﹁善﹂固執,並懂得感恩,為人服務,進而捨己為人。  認清真假,認﹁真﹂做事,可以確保我們的方向正確;擇﹁善﹂固執,是告訴我們要勇往直前,永不退縮;感恩服務是讓我們的人生過得更﹁美﹂。真善美的人生就是修道人要回理天最好的踏腳石!(轉載文章) 道學用語詞彙︵十四︶ 李宜璋轉︻八士︼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此周初之異事。一婦生四胎。每胎雙生。故取名伯、仲、叔、季,那時人才盛極。故論語云周有八士。︻八仙︼漢鍾離、曹國舅、李鐵拐、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此為八仙之名。︻八方向︼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是分八方。︻八邪︼一、眼觀美色。二、耳聽惡聲。三、鼻聞味香。四、口貪生靈。五、心生邪念。六、意追邪情。七、足行邪地。八、手亂舉動。︻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是為八卦之名也。

Page 41: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八音︼音樂有八音、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曰滔風、東南曰熏風、南曰巨風、西南曰淒風、西曰颺風、西北曰厲風、北曰寒風,是為八方之風。︻八苦︼佛家云。生、老、病、死、五陰盛、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是為八苦。人人難免。宜應設法躲之。︻八則︼ 孝順公婆。 順從丈夫。 除去暴性。 事要實在。 妯娌相敬。 要學手穩。 要有廉潔。 要顧羞恥。此八件是坤輩之護身法。必當學之行之。︻八條目︼大學上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能依照行之。大同世界也不遠也。︻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一年之八節。︻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為人倫。人人必當行之。︻八難︼水、火、刀、兵、旱、澇、饑、饉,此為八種之災難。︻八難︼一至三即三惡道。一、地獄道。二、餓鬼道。三、畜生道。罪孽深重難於見佛。四、生北瞿盧洲。有樂無苦不思求道。五、生長壽天、安樂之地。逸樂遙勝。更不欲修道。六、生佛前佛後。不能與佛結緣。七、生聰明才辨。自稱己能。不肯信佛。八、生諸根不俱。即聾盲瘖啞痴瘋等。求道有障。亦不能進道。︻八種分別︼壽、殀、窮、通、智、愚、賢、否,一落後天便有分耳。︻八寒八熱︼八寒地獄與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又名八寒冰地獄,即額浮陀、尼羅浮陀、呵羅羅、阿婆婆、嘔、鬱波羅、波頭摩、芬陀利,此八獄在鐵圍山底;八熱地獄又名八災火地獄,即等活、黑繩、眾合、叫喚、大叫喚、炎熱、眾熱、無間,此八獄在閻浮地下,五百由旬處,重累而住。︻八萬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的簡稱。︻八萬法藏︼又名八萬法蘊,即八萬四千的法藏。︻八萬細行︼八萬是用以形容數目之多,此八萬細行是大乘菩薩戒外的微細行儀。︻八萬威儀︼大乘菩薩有八萬之威儀。八萬是八萬四千之略,是形容數量很多。︻八萬四千︼數目很多的意思。這是印度人所常說的一種習慣語,佛經上亦習用此句來說數目之多,並非有這麼一個八萬四千的確定數目。︻八萬四千病︼八萬四千的煩惱。病就是煩惱的意思。︻八萬四千光明︼謂無量壽佛的每一相好,都含有八萬四千的光明。︻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個進入佛地的門戶。︻八萬四千相好︼觀無量壽經說:﹁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八萬四千勞塵︼八萬四千個煩惱,勞塵就是煩惱的意思。︻八顛倒︼凡夫的四倒與二乘的四倒,合稱為八顛倒。凡夫的四倒是誤認世間為

Page 42: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常樂我淨;二乘的四倒是誤認永寂為槃,即無常樂我淨。︻八變化︼又名八神變,或八自在,即能小、能大、能輕、能自在、能有主、能遠至、能動、隨意。義和聖堂活動概況 編輯部一、活動概況  年月日舉辦英文三寶班  年月日舉辦學界四年教育研究班  年月日舉辦年終悔過班︵台北地區︶  年月1至3日年寒假大專高專成長營︵二天二夜︶  年月日辭歲  年月日舉辦新春團拜  年月、日兩日舉辦新春志向班︵神源山︶二、活動概況  月日舉辦學界四年教育研究班  月日舉辦人才再教育班︵清上︶  月日舉辦大狀元讀經會考︵上午︶  月日舉辦小狀元讀經會考︵上午︶編後語 編輯部  一貫道於民國年傳入台灣,興毅何老前人於民國年渡台先至台南傳道。當時交通不發達,老前人及前人輩們,遠路坐火車外,其餘皆以徒步或以腳踏車代步,風雨無阻,非常辛苦。尤其是當時天道未奉准傳道,官考難免。若非天恩師德庇佑,前人輩們無法堅持犧牲奉獻之精神全力以赴。若非道真、理真、天命真,何能如此?而今一貫道合法化後,奉天承運,道貫古今、德昭日月,白陽旗幟飄揚九州,全世界有個國家普傳聖道。如此趨勢全世界道親攜手合作,圓成彌勒家園,實現師尊師母普渡收圓的神聖使命,藉以促進世界大同,則指日可待也。  易經二八易位;二八易位二八迴旋始氣傳 任偕奇偶結奇緣 三三謂善還稱本七九為根又是源 得理從三因見動 法門不二識當先 參同易理源歸一 那管人間道與禪 西南得朋乃初三之月,因初一初二不見其月,初三之月微漏其機乃道顯之象,東北喪朋乃二十九之月,不見其月,乃道隱之象,朋乃道也,論語一書謂之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有道至遠方來,西方十萬八千里,得之才能不

Page 43: 大門之文化傳承 · Web view有幾個,能把持在二六之間,不離方寸寶田? 鎮壇詩念一遍。 又穿上一色白衣,是表示著個體?還是表現著統一?

亦樂乎,盡心去修才能達到超生了死之境。  修道士要歡喜做、甘願受、樂觀進取、包容接納、通權達變、單純真誠、服務犧牲、慈悲無忍的人生觀,白陽修士是先得而後修,不必拋妻離子,家人可同修,並可一世修一世成,吾人既得三寶,要遵行師尊師母,內外兼修,又如國父所說:﹁知行合一﹂及﹁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務實修辦道。凡人皆被七情六慾所困惑而不能悟出真我。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是白陽修士的修行法門。  白陽使者若能保守十大願、遵守佛規十五條,則有如百效丹見效、慈悲心自然流露,凡事皆以眾生為重,修辦道盡心盡力,多加佈施懺悔必能悟出真我。  修道人明善復初,就是要修成赤子之心恢復本來面目。如能善用三寶心法,低心下氣效法佛菩薩之聖行,內外兼修並勤於布施、修辦道、行功立德,完成上天所賦與之使命,以達成修性了命、了道,則成道有望也。  人生的因緣果報是由自己前生中甚至累世所作所為而締造的。俗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所以其因果造就了個人的業力,而且如影隨形、寸步不離,時點一到隨即出現。  人生於世是經萬八年之六道輪迴不斷,生生死死不知其所以然。人生無常,吾人生為人身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的,無常一到,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隨即要撒下片刻不能留。故順治皇帝詩曰:﹁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生我之前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矇矓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人之生老病死無人可免的,此外尚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及五陰盛苦︵色、受、想、行、識︶之八大苦。活佛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師尊云:﹁行盡天下路,唯有修道不誤人﹂。故為了脫生死,應畢生貢獻己能於修辦道上,以完成上天賦與之使命。  人之一生有醉生夢死、得過且過、追求真善美,各自有之。我們修士諒必以真善美人生為目標。我們既然得道就必須認理歸真,擇善固執,認真修辦道,並時時感謝皇恩服務眾生貢獻己能,會使我們的人生更美,也是我們修道人要回理天的最佳選擇。助印大德芳名錄  許玉      五本  莊見      五本  王瑞菱     二五本  王柏楊     二五本  廖士豪    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