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四季與二十四節氣 11 前言 古代人們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節中午時所見到太陽的位置,其仰角高低並不相同。 於是在地上豎立一根竹竿,根據全年觀測的結果發現,夏季時其陰影似乎較短,冬季時則較長, 顯然隨著季節的變化,竹竿受陽光照射造成的陰影,其長短會跟著變化。在殷商 時期,便已知利 用「立竿測影」來定季節,到了周朝 更利用「土圭」來測量日影,並且用它來定出太陽在不同季 節裡的地平高度。 12 節氣的制訂 《二分二至》 一年四季中午時,「竿影」最短的那天稱為「夏至」,又稱「日北至」或「日長至」。「竿 影」最長的那天稱為「冬至」,又稱「日南至」或「日短至」。另外在春秋兩季裡發現,各有一 天晝夜時間相等,便定這兩天為「春分」和「秋分」,又稱「日夜分」。 「二至二分」都是四季的「中點」,因此古人稱這些「中點」所在的農曆月份,分別為「仲 春」、「仲夏」、「仲秋」與「仲冬」,合稱「四仲」。 夏至:太陽光線直射「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時,此時「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 ,稱為「夏至」(Summer Solstice)。 冬至:太陽光線直射「南回歸線」(Tropic of Capricorn)時,此時「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 長,稱為「冬至」(Winter Solstice)。 - 1 -

四季與二十四節氣 - eportfolio.lib.ksu.edu.tweportfolio.lib.ksu.edu.tw/user/4/9/4980K026... · 夏至:太陽光線直射「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時,此時「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四季與二十四節氣

    1–1 前言

    古代人們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節中午時所見到太陽的位置,其仰角高低並不相同。

    於是在地上豎立一根竹竿,根據全年觀測的結果發現,夏季時其陰影似乎較短,冬季時則較長,

    顯然隨著季節的變化,竹竿受陽光照射造成的陰影,其長短會跟著變化。在殷商時期,便已知利

    用「立竿測影」來定季節,到了周朝更利用「土圭」來測量日影,並且用它來定出太陽在不同季

    節裡的地平高度。

    1–2 節氣的制訂

    《二分二至》

    一年四季中午時,「竿影」最短的那天稱為「夏至」,又稱「日北至」或「日長至」。「竿

    影」最長的那天稱為「冬至」,又稱「日南至」或「日短至」。另外在春秋兩季裡發現,各有一

    天晝夜時間相等,便定這兩天為「春分」和「秋分」,又稱「日夜分」。

    「二至二分」都是四季的「中點」,因此古人稱這些「中點」所在的農曆月份,分別為「仲

    春」、「仲夏」、「仲秋」與「仲冬」,合稱「四仲」。

    夏至:太陽光線直射「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時,此時「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稱為「夏至」(Summer Solstice)。

    冬至:太陽光線直射「南回歸線」(Tropic of Capricorn)時,此時「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稱為「冬至」(Winter Solstice)。

    - 1 -

  • 春分:太陽光線由「南半球」移至「北半球」,直射「赤道」(Equator)時,此時「北半球」與「南半球」晝夜均分,稱為「春分」(Vernal Equinox)。

    秋分:太陽光線由「北半球」移至「南半球」,直射「赤道」(Equator)時,此時「北半球」與「南半球」晝夜均分,稱為「秋分」(Autumnal Equinox)。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二.陰陽出入.第五十》:『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

    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至於中秋之月,陽在正西,陰在正東,謂之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董仲舒:西漢廣川人(河北省棗強縣)(179 BC-104 BC),西漢名儒。少治春秋,西漢孝景帝

    時為博士,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十七巻……等書。

    《四立》

    《左傳》中記載春秋時期已經提到在「二分二至」時做觀測,有了「二分二至」以後,雖有

    利於農業生產的安排,但一年中氣候變化很大,且「二分二至」之間相隔時間很長,必然無法滿

    足農民生產上的實際需要,因此陸續又制訂了一些節氣,按推測是先增加四季的開始,即合稱「

    四立」的「立春」、「立夏」、「立秋」與「立冬」,為四時之首。到了戰國時代末期,以十五

    日為一節的二十四節氣便已形成。

    「四立」與「二分二至」稱為「分至啟閉」,亦稱為「八節」。隨著農業的發展,指導農事

    所需的節氣數目越來越多。

    戰國時期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中已經載有「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

    秋」、「處暑」、「白露」與「霜降」……等節氣名稱。 《呂氏春秋.卷第一.孟春紀》:『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 《呂氏春秋.卷第二.仲春紀》:『始雨水。桃李華。蒼庚鳴。鷹化為鳩。天子居青陽太廟,乘

    鸞輅,駕蒼龍,載青旂,衣青衣,服青玉,食麥與羊,其器

    疏以達。』 《呂氏春秋.卷第四.孟夏紀》:『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 《呂氏春秋.卷第五.仲夏紀》:『小暑至。螳蜋生。鶪始鳴。反舌無聲。天子居明堂太廟,乘

    朱輅,駕赤騮,載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與雞。其器

    高以觕。養壯狡。』 《呂氏春秋.卷第七.孟秋紀》:『立秋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

    - 2 -

  • 《呂氏春秋.卷第七.孟秋紀》:『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始用刑戮。天子居總章左個,

    乘戎路,駕白駱,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其

    器廉以深。』 《呂氏春秋.卷第九.季秋紀》:『霜始降,則百工休。』 《呂氏春秋.卷第十.孟冬紀》:『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 兩漢時期,由於農業已有進一步的發展,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天文訓》書中,二十四

    節氣已齊備且和現在的名稱完全相同,由此可斷定在兩漢時二十四節氣就已完備了。

    西漢.劉安《淮南子.卷三.天文訓》:『陰陽刑德有七舍。何謂七舍?室、堂、庭、門、巷、

    術、野。十二月德居室三十日,先日至十五日,後日至十五日,而徙所居各三十日。德在室則刑

    在野,德在堂則刑在術,德在庭則刑在巷,陰陽相德,則刑德合門。八月、二月,陰陽氣均,日

    夜分平,故曰刑德合門。德南則生,刑南則殺,故曰二月會而萬物生,八月會而草木死,兩維之

    間,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

    至,音比黃鍾。加十五日指癸,則小寒,音比應鍾。加十五日指醜,則大寒,音比無射。加十五

    日指報德之維,則越陰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陽氣凍解,音比南呂。加十五日指

    寅,則雨水,音比夷則。加十五日指甲,則雷驚蟄,音比林鍾。加十五日指卯中繩,故曰春分則

    雷行,音比蕤賓。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音比仲呂。加十日指辰,則穀雨,音比姑洗。加

    十五日指常羊之維,則春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風濟,音比夾鍾。加十五日指巳,則

    小滿,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則芒種,音比大呂。加十五日指午,則陽氣極,故曰有四十六

    日而夏至,音比黃鍾。加十五指丁,則小暑,音比大呂。加十五日指未,則大暑,音比太蔟。加

    十五日指背陽之維,則夏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涼風至,音比夾鍾。加十五日指申,則

    處暑,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庚,則白露降,音比仲呂。加十五日指酉中繩,故曰秋分雷臧,蟄

    蟲北向,音比蕤賓。加十五日指辛,則寒露,音比林鍾。加十五日指戌,則霜降,音比夷則。加

    十五日指蹄通之維,則秋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畢死,音比南呂。加十五日指亥,

    則小雪,音比無射。加十五日指壬,則大雪,音比應鍾。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陽生於子,陰生

    於午。陽生於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鵲始加巢,人氣鍾首。陰生於午,故五月為小刑,薺麥亭曆

    枯,冬生草木必死。』 四立:「立春」、「立夏」、「立秋」與「立冬」,稱為「四立」。

    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與「冬至」,稱為「二分二至」。

    立:季節的「開始」或「起點」,稱為「立」。 分:季節的「中心」或「中點」,稱為「分」。

    至:季節的「極頂」或「極點」,稱為「至」。 《呂氏春秋》:戰國時期秦呂不韋組織門客三千人,撰成共二十六卷,分為「八覽」、「六論

    」、「十二紀」,共一百六十篇。提出,天下是天下人的,為國者立公破私,

    方可得天下。 呂不韋:陽翟人(河南禹縣)(?BC -235 BC),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因有功於秦.莊襄王(

    - 3 -

  • 子楚),而為「秦相」,擔任秦相國十三年,為秦最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後封文信

    侯。呂不韋曾以有身孕之邯鄲女子趙姬獻給莊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而趙姬被莊襄

    王立為「夫人」。始皇時尊呂不韋為「仲父」(叔父),後與太后私通,畏罪自殺。居

    相位時,曾使門客著「呂氏春秋」一書。

    1–3 節氣的推算

    《平節氣》

    二十四節氣時間的推算,古代的方法是將該年「冬至」到下一年「冬至」,整個「回歸年」

    的時間365.242199天,平分為十二等分,每個分點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間的長度等分,其分點稱為「節氣」。也就是二十四節氣中,單數的叫做「節氣」,雙數的叫做「中氣」。

    節氣:二十四節氣中「單數」者,稱為「節氣」。 中氣:二十四節氣中「雙數」者,稱為「中氣」。

    十二個「中氣」加十二個「節氣」,俗名統稱二十四節氣,此種將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分所

    得到的節氣稱為「平節氣」。

    平節氣:由「冬至」開始,將一年365.242199天平分成二十四等分,每個分點定為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之間相隔15.218天,稱為「平節氣」。

    《定節氣》

    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為橢圓形,地球在軌道上各點運行的速率並不相同,以二十四等

    分「回歸年」時間所得「平節氣」的日期,並不能反映出地球在軌道上真正的位置。因此,從清

    初的《時憲曆》(西元1645年)起,節氣時刻的推算由「平節氣」改為「定節氣」。

    「定節氣」是由「春分」點開始,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每移動15°便定為一個節氣。繞行一周360°共有二十四節氣,以此方法推算出來的節氣日期,更能表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反映當時的氣候狀況。

    定節氣:由「春分」開始,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每移動15°便定為一個節氣,繞行一周360°共有二十四節氣,而每個節氣之間的位置相差15°,稱為「定節氣」。

    - 4 -

  • 二 十 四 節 氣(24 Solar Terms)

    1 立 春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2 雨 水 Rain Water 3 驚 蟄 The Waking of Insects 4 春 分 The Spring Equinox 5 清 明 Pure Brightness 6 穀 雨 Grain Rain 7 立 夏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8 小 滿 Grain Full 9 芒 種 Grain in Ear 10 夏 至 The Summer Solstice 11 小 暑 Slight Heat 12 大 暑 Great Heat 13 立 秋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14 處 暑 The Limit of Heat 15 白 露 White Dew 16 秋 分 The Autumnal Equinox 17 寒 露 Cold Dew 18 霜 降 Frost's Descent 19 立 冬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20 小 雪 Slight Snow 21 大 雪 Great Snow 22 冬 至 The Winter Solstice 23 小 寒 Slight Cold 24 大 寒 Great Cold

    1–4 節氣的長短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完全按照「迴歸年」(Tropical year)的長度而定。

    - 5 -

  •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為一年365.242199天,而一個圓形其圓周之總角度為360°。所以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天,對應於以太陽為中心(圓心)行進之角度大約為1°度,也就是說地球每天相對於太陽約行走1°。

    360° / 365.242199天=0.9856° /天 ≒1° /天

    但地球是以「橢圓形」軌道繞太陽公轉,依「刻卜勒第二定律」(Kepler’s 2nd Law)在「近

    日點」(Perihelion)附近,也就是「冬至」時,運行的速度較快。而在「遠日點」(Aphelion)附近,也就是「夏至」時,運行的速度較慢。

    所以,從地球來看,太陽在「黃道」(Ecliptic)上運行的速度也是「冬快夏慢」。「夏季」與「冬季」運行15°所須的時間自然不太一樣,因此兩節氣之間所經歷的時間長短也不同。因此,「冬季」的節氣較短,間隔較密。而「夏季」的節氣較長,間隔較疏。 近日點:地球繞太陽公轉,距離太陽最「近」的時候,稱為「近日點」(Perihelion),此時也就

    是「冬至」(Winter Solstice)。 遠日點:地球繞太陽公轉,距離太陽最「遠」的時候,稱為「遠日點」(Aphelion),此時也就

    是「夏至」(Summer Solstice)。 黃 道:地球繞太陽公轉,由地球上所見太陽在天球上所移動的大圓軌跡,稱為「黃道」(

    Ecliptic)。 刻卜勒第一定律(Kepler’s 1st Law):行星以「橢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轉,太陽位於其中一個

    焦點上。 刻卜勒第二定律(Kepler’s 2nd Law):同一行星與太陽間之連線,在相同時間內所掃過的面積相

    等。也就是說,行星在「近日點」時運行的速度較快,在

    「遠日點」時運行的速度較慢。

    刻卜勒第一定律 刻卜勒第二定律

    - 6 -

  • 1–5 節氣的遷移

    由於「迴歸年」(春分點到春分點)的長度約為365.242199天。因此相隔一年的同一個節氣,其間隔大約為365天又5個多小時。而我們現今所使用的陽曆一年為365天,所以在「陽曆年」中,同一個節氣於隔年所出現時間大約會晚5個多小時。

    365.242199天-365天=0.242199天 0.242199天× 24小時=5.812776小時 ≒5時48分46秒

    由於陽曆一年365天與「迴歸年」相差0.242199天,每累積四年就會多出約0.968796天。為了

    補足這個時間差,陽曆規定每隔四年就定一個「閏年」(Leap year),「閏年」全年共有366天,亦即在二月份增加一天成為29天。 例如2002年~2008年,「清明」節氣出現的時間; 2002年(民國九十一年):「清明」出現的時間是在4月5日7時18分。 2003年(民國九十二年):「清明」出現的時間是在4月5日12時52分。 2004年(民國九十三年):若2004年為「平年」(365天),「清明」出現的時間將是在4月5日

    18時43分。而2004年實際上是「閏年」(366天),由於二月多了一天,「清明」的日期因此提早一天,所以是4月4日18時43分。

    2005年(民國九十四年):「清明」出現的時間是在4月5日0時34分。 2006年(民國九十五年):「清明」出現的時間是在4月5日6時15分。 2007年(民國九十六年):「清明」出現的時間是在4月5日12時05分。 2008年(民國九十七年):若2008年為「平年」(365天),「清明」出現的時間是在4月5日17

    時46分。而2008年實際上是「閏年」(366天),由於二月多了一天,「清明」的日期因此提早一天,所以是4月4日17時46分。

    1–6 節氣與農曆之關係

    西洋的曆法中,只分「春分」、「夏至」、「秋分」與「冬至」四個節氣,對應太陽在「黃

    道」上,兩次穿越赤道、最北與最南的四個時刻,以作為四季的中心。 中國則把節氣分得更細,定出了二十四節氣,相鄰兩節氣對應太陽在「黃道」上運行15°的位置。

    「節氣」的名稱大都反應物候、農時或季節的起點與中點。由於「節氣」實際反應太陽運行

    所引起的氣候變化,故二十四節氣為「陽曆」自然衍生的產物,與「農曆」毫無關係。

    《農曆月》(Lunar month)

    在農曆中,農曆一個月的制訂是按照月球的「圓缺」(月相、Lunation)變化而定,規定一

    - 7 -

  • 個月的開始是月球位於「朔」的位置,即月球在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刻,從這一次「朔」到下一

    次「朔」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而「朔」所在的日期訂為農曆初一。

    月球運行軌道因為「攝動」的關係,「朔望月」的長度大約在29.27~29.83天之間變動,長期的平均值為29.530589天(29天12小時44分2.9秒),約為29.53天。 朔望月:以「月相」(Lunation)變化的周期作為一個月的長度,稱為「朔望月」、「太陰月」

    (Lunar month)或「會合月」(Synodic month),即農曆中的一個月,約為29.53天。

    《農曆年》(Lunar year)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一個「農曆年」,其長度為354.367068天,比一個「回歸年」(365.242199天)少了10.88天,將近11天。

    29.530589天×12=354.367068天 365.242199天-354.367068天=10.875131天

    10.88≒ 天

    如果依照以上的規定制定曆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顛倒錯亂的怪現象

    。例如某年的農曆春節是在寒冷的冬天,下一年的農曆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第三年的農曆春節又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依此類推,第16個農曆春節就會出現在炎熱的夏天。

    為了確保每個「農曆年」的正月~三月為春季,四月~六月為夏季,七月~九月為秋季,十

    月~十二月為冬季,於是制訂出「閏月」的辦法,以調合「朔望月」與「迴歸年」之間的差異,

    可確保「農曆年」的歲首在冬末春初,使「曆法」與「天時」相符合。

    《節氣與農曆月份》

    農曆規定每一個農曆月份中必定要有一個「中氣」,也就是每一個「中氣」必須標定在一個

    特定的農曆月份裡,例如「雨水」必定在農曆正月、「春分」必定在農曆二月、「穀雨」必定在

    農曆三月、「小滿」必定在農曆四月、「夏至」必定在農曆五月、「大暑」必定在農曆六月……等,其餘依此類推。

    季 節 農 曆 名 稱 分 類 黃 經 國 曆 天 數

    立 春 節 氣 315° 2/03-2/05 孟 春 正 月

    雨 水 中 氣 330° 2/18-2/20 驚 蟄 節 氣 345° 3/05-3/07

    仲 春 二 月 春 分 中 氣 0° 3/20-3/22 清 明 節 氣 15° 4/04-4/06

    季 春 三 月 穀 雨 中 氣 30° 4/19-4/21

    90天18小時

    - 8 -

  • 立 夏 節 氣 45° 5/05-5/07 孟 夏 四 月

    小 滿 中 氣 60° 5/20-5/22 芒 種 節 氣 75° 6/05-6/07

    仲 夏 五 月 夏 至 中 氣 90° 6/20-6/22 小 暑 節 氣 105° 7/06-7/08

    季 夏 六 月 大 暑 中 氣 120° 7/22-7/24

    94天1小時

    立 秋 節 氣 135° 8/07-8/09 孟 秋 七 月

    處 暑 中 氣 150° 8/22-8/24 白 露 節 氣 165° 9/07-9/09

    仲 秋 八 月 秋 分 中 氣 180° 9/22-9/24 寒 露 節 氣 195° 10/0-10/09

    季 秋 九 月 霜 降 中 氣 210° 10/23-10/24

    91天20小時

    立 冬 節 氣 225° 11/07-11/08 孟 冬 十 月

    小 雪 中 氣 240° 11/21-11/23 大 雪 節 氣 255° 12/06-12/08

    仲 冬 十一月 冬 至 中 氣 270° 12/21-12/23 小 寒 節 氣 285° 1/05-1/07

    季 冬 十二月 大 寒 中 氣 300° 1/19-1/21

    88天15小時

    南宋.王應麟《玉海》:『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故一歲有二十四氣。每月二氣,在月首

    者為節氣,在月中者為中氣。』 王應麟:字伯厚,南宋鄞縣人(1223-1296),為南宋寧波大學者。著有《四明七觀》、《玉海

    》、《困學紀聞》。相傳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兒童文學名著《三字經》為其所編。

    《閏月》

    「朔望月」(農曆月)的週期為29.53天,又稱「新月週期」。所以農曆的月份大月30天,小月29天,比一般太陽在黃道上運行30°的時間(約30天)為短。經過數月後,按「朔望月」所排出來的農曆月份,就有一個輪不上任何「中氣」,而這個沒有「中氣」的農曆月份就定為前一

    個農曆月的「閏月」。

    「閏月」由於它沒有月名,所以仍沿用上一個月的月名,稱為「閏」某月,例如著名的1995

    年閏八月。

    此種置「閏」的方法,可以保持季節與農曆月份相差不會太遠。所以,每年的「春節」(農

    曆正月初一)最早不會在陽曆1月23日之前,而最遲不會晚於陽曆2月21日,因為正月的中氣「雨水」一般在陽曆2月20日左右。 「雨水」(2月20日):若為農曆正月初一,則「春節」是陽曆2月20日。 「雨水」(2月20日):若為農曆正月二十九,則「春節」是陽曆1月23日。

    - 9 -

  • 閏月:農曆月份中沒有「中氣」者,稱為「閏月」(Intercalary month)。 閏:「閏」是「嵌入」、「插入」、「設置」(Intercalate)之意。

    《閏月:1849年~2031年》

    地球在「近日點」,也就是「冬至」附近時(農曆十一、十二月),運行的速度較快,因此

    兩「中氣」間的間隔日數較短,「閏月」出現的機會較少。

    地球在「遠日點」,也就是「夏至」附近時(農曆五月、六月),運行的速度較慢,因此兩

    「中氣」間的間隔日數較長,「閏月」出現的機會較多。

    所以,要過兩個「端午節」與「中秋節」是有可能的,但要過兩個「尾牙」與「除夕」就太

    難了。

    以下是西元1849年~2031年間,「閏月」發生的月份;

    - 10 -

  • - 11 -

    閏 月

    1849年 閏 四 月 1851年 閏 八 月 1854年 閏 七 月 1857年 閏 五 月 1860年 閏 三 月 1862年 閏 八 月 1865年 閏 五 月 1868年 閏 四 月 1870年 閏 十 月 1873年 閏 六 月 1876年 閏 五 月 1879年 閏 三 月 1881年 閏 七 月 1884年 閏 五 月 1887年 閏 四 月 1890年 閏 二 月 1892年 閏 六 月 1895年 閏 五 月 1898年 閏 三 月 1900年 閏 八 月 1903年 閏 五 月 1906年 閏 四 月 1909年 閏 二 月 1911年 閏 六 月 1914年 閏 五 月 1917年 閏 二 月 1919年 閏 七 月 1922年 閏 五 月 1925年 閏 四 月 1928年 閏 二 月 1930年 閏 六 月 1933年 閏 五 月 1936年 閏 三 月 1938年 閏 七 月 1941年 閏 六 月 1944年 閏 四 月 1947年 閏 二 月 1949年 閏 七 月

    1952年 閏 五 月 1955年 閏 三 月 1957年 閏 八 月 1960年 閏 六 月 1963年 閏 四 月 1966年 閏 三 月 1968年 閏 七 月 1971年 閏 五 月 1974年 閏 四 月 1976年 閏 八 月 1979年 閏 六 月 1982年 閏 四 月 1984年 閏 十 月 1987年 閏 六 月 1990年 閏 五 月 1993年 閏 三 月 1995年 閏 八 月 1998年 閏 五 月 2001年 閏 四 月 2004年 閏 二 月 2006年 閏 七 月 2009年 閏 五 月 2012年 閏 四 月 2014年 閏 九 月 2017年 閏 六 月 2020年 閏 四 月 2023年 閏 二 月 2025年 閏 六 月 2028年 閏 五 月 2031年 閏 三 月

  • - 12 -

    閏 月 年 份

    閏 一 月 無 閏 二 月 1890、1909、1917、1928、1947、2004、2023。 閏 三 月 1860、1879、1898、1936、1955、1966、1993、2031。

    閏 四 月 1849、1868、1887、1906、1925、1944、1963、1974、1982、2001、2012、2020。

    閏 五 月 1857、1865、1876、1884、1895、1903、1914、1922、1933、1952、1971、1990、1998、2009、2028。

    閏 六 月 1873、1892、1911、1930、1941、1960、1979、1987、2017、2025。

    閏 七 月 1854、1881、1919、1938、1949、1968、2006。 閏 八 月 1851、1862、1900、1957、1976、1995。 閏 九 月 2014。 閏 十 月 1870、1984。 閏十一月 無 閏十二月 無

    1–7 農曆十二月令

    《十二月令》

    農曆十二個月的時令、氣候與相關的事物我們稱為「月令」。

    四 季 與 十 二 月 令

    孟 春 正 月 端 月 仲 春 二 月 花 月 春 季 春 三 月 桐 月 孟 夏 四 月 梅 月 仲 夏 五 月 蒲 月 夏 季 夏 六 月 荔 月 孟 秋 七 月 巧 月 仲 秋 八 月 桂 月 秋 季 秋 九 月 菊 月 孟 冬 十 月 陽 月 仲 冬 十一月 葭 月 冬 季 冬 十二月 臘 月

    正 月:「端」是「開頭」之意,一年之始,故稱「端月」。

  • - 13 -

    二 月:百花盛開的季節,農曆二月十二日(一說農曆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又名「花神節

    」、「百花生日」或「撲蝶會」,故稱「花月」。 三 月:梧桐枝頭桐花盛開的季節,故稱「桐月」 四 月:梅雨綿綿的季節,因有青梅可以嚐新,故稱「梅月」。 五 月: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驅毒辟邪,故稱「蒲月」。 六 月:荔枝盛產的季節,故稱「荔月」。 七 月:瓜果盛產的季節,故稱「瓜月」。農曆七月初七「七夕」又名「七巧節」,或稱「巧月

    」。 八 月:「桂花」盛開的季節,所謂「八月桂花香」,故稱「桂月」。 九 月:菊花盛開的季節,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又名「菊花節」,故稱「菊月」。 十 月:民間稱為「小陽春」,故稱「陽月」。 十一月:蘆葦長滿山坡與水邊的季節,「葭

    ㄐㄧㄚ」是初生的蘆葦,故稱「葭月」。

    十二月:「臘」是年底奉祀眾神與祖先的祭禮,故稱「臘月」。

    十 二 月 令 古 名

    一 月

    端月、元月、正月、征月、冠月、王月、孟月、初月、嘉月、陬月、

    睦月、新月、泰月、上月、楊月、謹月、寅月、開發、開歲、發歲、

    初歲、獻歲、肇歲、芳歲、華歲、歲首、歲始、歲歲、發首、孟春、

    端春、元春、首春、始春、早春、初春、新春、上春、肇春、獻春、

    春王、首陽、元陽、正陽、新陽、初陽、春陽、青陽、三陽、三正、

    月正、王正、新正、夏正、孟陽、孟陬、建寅、太簇、初空、霞初、

    三微月、三之日。

    二 月 麗月、杏月、花月、令月、如月、同月、酣月、跳月、媒月、婚月、

    卯月、仲月、仲春、仲鐘、仲陽、酣春、春中、竹秋、梅見、建卯、

    中和、花朝、夾鐘、大壯、四陽、小草生、衣更著、四之日。

    三 月 桃月、綢月、桐月、蠶月、嘉月、辰月、稻月、寎月、夬月、季春、

    末春、晚春、杪春、暮春、褉春、三春、陽春、雩同、鶯時、桃浪、

    上已、寒食、姑洗、建辰、五陽、小清明、櫻筍時。

  • - 14 -

    四 月

    梅月、陰月、麥月、仲月、乏月、槐月、榎月、余月、除月、乾月、

    荒月、農月、畏月、雲月、朱月、和月、餘月、巳月、孟夏、初夏、

    首夏、始夏、維夏、槐夏、純陽、正陽、麥候、麥序、麥秋、清和、

    建己、朱明、仲呂、中呂、六陽、梅溽、花殘、槐序、得鳥羽。

    五 月 蒲月、榴月、橘月、皋月、午月、炎月、滿月、始月、星月、皇月、

    惡月、毒月、忙月、姤月、鶉月、仲夏、中夏、超夏、端陽、建午、

    郁蒸、嗚蜩、天中、小刑、端陽、蕤賓、吹喜、夏五、芒種、啟明。

    六 月 荷月、荔月、荷月、蓮月、秀月、暑月、焦月、溽月、伏月、且月、

    旦月、遁月、遯月、未月、季月、季夏、溽夏、暮夏、杪夏、晚夏、

    長夏、溽暑、徂暑、征暑、極暑、建未、精陽、天貺、林鐘。

    七 月

    瓜月、巧月、蘭月、巧月、涼月、霜月、相月、否月、早月、鬼月、

    申月、文月、孟秋、新秋、首秋、上秋、初秋、新秋、肇秋、早秋、

    瓜秋、蘭秋、初商、孟商、建申、瓜時、七夕、中元、夷則、蘭盆、

    文披、大慶、三陰、女郎花。

    八 月 桂月、葉月、壯月、杜月、爽月、獲月、柘月、酉月、仲秋、中秋、

    正秋、桂秋、清秋、秋半、秋高、秋風、仲商、建酉、南呂、紅染、

    雁來、中律、四陰、大清、橘春、竹春、竹小春、月見月。

    九 月

    菊月、亥月、朽月、玄月、剝月、成月、戍月、霜月、詠月、長月、

    貫月、季秋、菊秋、三秋、涼秋、杪秋、窮秋、暮秋、素秋、晚秋、

    殘秋、秋商、季商、暮商、霜序、菊序、重陽、建戌、無射、授衣、

    青女、小田、禰覺、菊開、紅葉、秋末、五陰、季白、三孟秋。

    十 月 陽月、梅月、良月、吉月、霷月、露月、坤月、亥月、拾月、孟冬、

    開冬、初冬、玄冬、上冬、小春、陽春、初霜、建亥、應鐘、正陽、

    極陽、陽止、飛陰、神無、時雨、玄英、大章、始冰、小陽春。

    十一月

    葭月、暢月、霞月、霜月、雪月、寒月、冬月、幸月、辜月、子月、

    複月、紙月、仲冬、中冬、正冬、陽復、陽祭、建子、長至、黃鐘、

    龍潛、霜見、冰壯、天正、一陽、廣寒、中寒、三至、亞歲、一之日

    十二月

    臘月、蠟月、冰月、嚴月、醜月、除月、汃月、臨月、丑月、涂月、

    塗月、散月、餘月、極月、季冬、臘冬、晚冬、殘冬、暮冬、末冬、

    杪冬、寒冬、嚴冬、暑冬、窮冬、黃冬、三冬、大呂、窮節、歲杪、

    清祀、嘉平、建丑、地正、二陽、梅初、春待、師走、殷正、冬素、

    星回節、二之日。

    《花曆》

    一年之中依據各種花卉的花期所列出的曆表,稱為「花曆」,通常按月份排列,又稱「花月

    令」。

    花 月 令 與 農 作 物

  • - 15 -

    正 月 梅 花 正 月 蔥 二 月 杏 花 二 月 韮 三 月 桃 花 三 月 莧 四 月 牡 丹 四 月 蕹 五 月 石 榴 五 月 匏 六 月 荷 花 六 月 瓜 七 月 蜀 葵 七 月 筍 八 月 桂 花 八 月 芋 九 月 菊 花 九 芥 藍 十 月 木芙蓉 十 芹 菜 十一月 山 茶 十 一 蒜 十二月 水 仙 十 二 白

    明代程羽文云:『花有開落涼燠,不可無曆。』他研究考證一年四季中每個月主要開花的植物,

    並不只有一種,所以稱之為「百花」。若將農曆不同月份所開的花種於庭園裡,由所開的花卉即

    可以知道一年的時序,於是寫了《百花曆》一詩。 明.程羽文《百花曆》: 『正月:蘭蕙芬(芳),瑞香烈,櫻桃始葩,徑草綠,迎春初放,百花萌動。 二月:桃始夭,玉蘭解,紫荊繁,杏花飾其靨,梨花溶,李花白。 三月:薔薇蔓,木筆書空,棣ㄉㄧˋ萼ㄜˋ蓒ㄒㄧㄢ蓒ㄒㄧㄢ,楊入大水為萍,海棠睡,繡球落。

    四月:牡丹王,芍ㄕㄠˊ藥相於階,罌粟滿,木香上升,杜鵑歸,荼穈香夢。 五月:榴花照眼,萱北鄉,夜合始交,薝葡有香,錦葵開,山丹赬。 六月:桐花馥,菡ㄏㄢˋ萏ㄉㄢˋ為蓮,茉莉來賓,淩霄結,鳳仙降於庭,雞冠環戶。

    七月:葵傾赤(日),玉簪搔頭,紫薇浸月,木槿朝榮,蓼花紅,菱花乃實。 八月:槐花黃,桂香飄,斷腸始嬌,白蘋開,金錢夜(始)落,丁香紫。 九月:菊有英,芙蓉冷,漢宮秋老,菱荷化爲衣,橙橘登,山藥乳。 十月:木葉脫(落),芳草化為薪,苔枯萎,蘆始荻,朝菌歇,花藏不見。 十一月:蕉花紅,枇杷蕊,松柏秀,蜂蝶蟄,剪綵時行。花信風至。 十二月:蠟梅坼ㄔㄜˋ,茗花發,水仙負冰,梅香(青)綻,山茶灼,雪花大出。』

    菡萏:「荷花」的別名 薝葡:「梔子花」的別名

    《二十四番花信風》

    春季是植物生長旺季,從「小寒」到「穀雨」歷時四個月,共八個節氣。在這一百二十天中

    ,每五日爲一「候」,共二十四「候」。每個「候」都有某種花卉綻蕾開放,古稱「花信」,即

    為「花期」或「花開時期」。

  • - 16 -

    古人把在「花期」時吹來的風,稱為「花信風」,意即帶來開花訊息的風候,於是形成「二

    十四番花信風」之說,「二十四番花信風」反映出花開時期與時令的自然現象。 「二十四番花信風」簡稱「花信風」,又稱「二十四番風」、「二十四番風信」或「二十四番

    花信」。每一節氣有三番花的信風,依序爲;

    「小寒」三候梅山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三候瑞蘭礬,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立春」三候春桃望,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雨水」三候菜杏李,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驚蟄」三候桃棣微,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春分」三候海梨蘭,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清明」三候桐麥柳,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穀雨」三候丹糜棟,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棟花。

    可知一年之中花信風「梅花」最先、「棟花」最後,經過「二十四番花信風」之後,以「立

    夏」為起點的草木繁盛的季節便來臨了。

    而日常生活中形容女性「花信年華」即指年齡為二十四歲的女人,如『花信年華正可人』。

    詩詞歌賦中有關「二十四番花信風」的例子相當多如; 南宋.陸游《遊前山》:『屐聲驚雉起,風信報梅開。』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一.花信風》:『三月花開時,風名花信風。初而泛觀,則似謂此風

    來報花之消息耳。案呂氏春秋曰:春之德風,風不信則其花不成。乃知花信風者,風應花期,其

    來有信也。』 南宋.周煇《清波雜志.卷九.花信風》:『江南自初春至首夏,有二十四番風信。梅花風最先

    ,楝花風居後。煇少小時,嘗從同舍金華潘元質和人《春詞》,有「捲簾試約東君問,花信風來

    第幾番」之句。潘曰:「宮詞體也,語太弱則流入輕浮。」又嘗和人《臘梅詞》,有「生怕凍損

    蜂房,膽瓶湯浸,且與溫存著」,規警如前。朋友琢磨之益,老不敢忘。潘墓木拱矣。』 元.顏子俞《清平樂.留王靜得》:『留君少住,且待晴時去。水鶴夜深雲外語,明日棠梨花雨

    。尊前不盡餘情,都上鳴弦細聲。二十四番風後,綠陰芳草長亭。』 元.袁華《水調歌頭.宴顧仲瑛金粟影亭賦桂》:『山橫眉黛淺,雲擁髻鬟愁。天香笑攜滿袖,

    曾向廣寒遊。素腕光搖寶釧,金縷聲停象板,歌罷不勝秋。十指露春筍,佯整玉搔頭。 記錢塘,朝載酒,夜藏鉤。青衫斷腸司馬,消減舊風流。三百六橋春色,二十四番花信,重會在蘇州。水

    調按新曲,明月照高樓。』 元.司馬昂父《最高樓》:『 花信緊,二十四番愁,風雨五更頭。侵階苔蘚回羅襪,逗衣梅潤試香篝。綠窗閑,人夢覺,鳥聲幽。按秦箏學弄相思調,寫幽情恨殺知音少,向何處說風流。一絲

  • - 17 -

    楊柳千絲恨,三分春色二分休。落花時,流水裏,兩悠悠。』

    明.王逵《蠡ㄌㄧˇ海集.氣候類》:『析而言之,一月二氣六候,自小寒至穀雨,凡四月八氣二十四

    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風信應之,世所異言,曰始於梅花,終於楝花也。詳而言之,小寒之一

    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之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立春之一候任春,二候

    櫻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穀雨一候牡丹,二

    候酴糜,三候楝花。花竟則立夏矣。』

    1–8 二十四節氣的含意

    立春:春天開始,「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這一天起萬物開始有生氣

    。 雨水:降雨開始,雨水將多。 驚蟄:蟲類冬眠或隱藏起來,伏著不動,稱為「蟄」。春雷響起,驚醒蟄伏地下冬眠的蟲類,它

    們將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春季過了一半,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此日,太陽從正東方昇

    起,於正西方落下,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所以古代稱「春分」與「

    秋分」為「晝夜分」。

    清明:天氣明潔晴朗,氣候溫暖,春暖花開,草木開始萌發茂盛,大地一片氣清景明的現象。

    穀雨:「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農夫剛完成春耕,田裡的秧苗正需大量的雨水滋潤,適時且足

    夠的雨水才能使穀物成長茁壯。但此時的氣候,卻時晴時雨,時冷時熱,最讓人不易捉摸

    立夏:夏天開始,萬物漸將隨溫暖的氣候而迅速生長。 小滿:「滿」是指穀物籽粒飽滿,稻穀和麥類等夏熱農作物這時開始結籽灌漿,等待成熟,但尚

    未達到飽滿的程度。

    芒種:有芒作物開始成熟,結實成穗,此時也是秋季農作物播種的適當時節。

    夏至:炎熱的夏天真正到來,此時陽光直射「北回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長,黑

    夜最短的一天。此日,中午時太陽在天空中的仰角位置最高,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古代

    又稱這一天為「長日至」或「日北至」。過了「夏至」,白天漸漸變短,夜晚慢慢加長。

    小暑:「暑」是「炎熱」之意,此時天氣開始逐漸炎熱,但是還未熱到極點。「夏至」時,雖然

  • - 18 -

    北半球接受陽光照射的時間最長,但由於太陽輻射來的熱量必須先對地面和大氣加溫,才

    能把熱量儲存於大氣中,所以天氣是從「夏至」開始慢慢加熱,經過「小暑」之後,熱度

    才會逐漸昇高到極點。

    大暑:氣候酷熱的程度到達最高峰。

    立秋:秋天開始,氣溫將由熱轉涼,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農作物也快成熟了。

    處暑:「處」是「止」或「住」的意思,表示夏天的暑氣到此為止。但有時晴天的下午,炎熱不

    亞於暑夏,可視為夏天的迴光返照。

    白露:天氣開始轉涼了,夜晚時空氣中所含的水汽,接觸到地面上因輻射而迅速冷卻的物體,於

    是部份凝結為水滴而附於地面的花草樹葉上,這些透明晶瑩的水珠,因為色白,稱之為「

    白露」。

    秋分:秋季過了一半,同「春分」一樣,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是秋季90天的中分點。此日,太陽從正東方昇起,於正西方落下,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所以古

    代稱「春分」與「秋分」為「晝夜分」。

    寒露:水露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此時已屆深秋,天氣轉冷,早晚所接觸到的

    霧氣和露水,感覺寒意沁心,而草木行將枯萎。

    霜降:見霜。天氣漸寒,當地面物體的溫度降至0℃以下時,接觸的水汽直接結霜附於其上。 立冬:冬天開始,冬是「終了」,農事已完成,是農作物收割後要貯藏起來之意。 小雪:氣候寒冷,開始降雪。此時空氣中的水汽當溫度冷至0℃以下時,會凝成結晶狀的固體由

    空中降下,稱為「降雪」,不過降雪量不多且不大。

    大雪:天氣更為寒冷,大雪紛飛,雪量由小增大,地面積雪。

    冬至:嚴冬來臨,此時陽光直射「南回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少,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

    天。此日,中午時太陽在天空中的仰角位置最低,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古代又稱這一天

    為「短日至」或「日南至」。過了「冬至」,夜晚漸漸變短,白天慢慢加長。

    小寒:冷氣積久而為寒,天氣相當寒冷,雖進入嚴冬但此時尚未到冷到頂點。 大寒:天氣酷寒,寒冷到頂點,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1–8 二十四節氣記憶法

    二十四節氣中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

  • - 19 -

    」與「冬至」等八節氣最為重要,它們之間大約相隔46天。

    一年分為「四季」,「立」表示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而「分」與「至」表示正處於這

    季節的中間。

    現代我國所使用的曆法,皆依「迴歸年」製定,二十四節氣基本上是一致的,前後的相差不

    會超過一兩天。有興趣記這些節氣的人,可用下列的速記調(每節氣取一個字),或許有幫助。

    春 雨 驚 春 清 穀 天 , 夏 滿 芒 夏 暑 相 連 ; 秋 處 露 秋 寒 霜 降 , 冬 雪 雪 冬 小 大 寒 。

    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變動不大,可將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編成口訣。

    上 半 年 六 、 廿 一 ,

    下 半 年 八 、 廿 三 ;

    每 年 二 月 開 始 算 ,

    前 後 不 過 一 兩 天 。

    記得上述口訣,就能知道各節氣的名稱和在陽曆的大概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