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性侵害行為成因模式、犯 罪路徑及再犯預防 王思賢心理師

性侵害行為成因模式、犯 罪路徑及再犯預防 · (潛意識) 不良的壓力因應 似 解 離 狀 態 ... (8)訓練案主減少犯錯頻率及強度,及如何預防錯誤轉而為再度犯案。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性侵害行為成因模式、犯罪路徑及再犯預防

王思賢心理師

動機區分:性侵害類型

Groth 1980:認為性侵害是一種「假的」性行為(pseudo sexual acts),它的動力來自於一種犯案心理功能短暫或慢性失常的現象。所以性慾通常不是性侵害的主要驅力。

權力型(55%)主要的目的在於證明自己能夠主宰一個人,藉性行為達到征服的願望;可能在性侵害過程中,再三問受害者自己的表現好不好等問題,企圖藉性表現來肯定自己,彌補日常生活中遭受的打擊與挫折,因此「性」只是象徵權力的工具,並非攻擊的主因。

憤怒型(40%)他們和其他人的關係充滿敵意、衝突和憤怒。惡劣的情緒長期累積,到忍不住時,便爆發出來,這時受害者可能是完全的陌生人。「性」此時成為表達敵意、憤恨的一種方法。

虐待型(5%)最殘暴,並非突發或暫時性的挫折引發,而是有計劃的追蹤、綁架、凌辱甚至殺害。

非戀童型性侵害加害人分類

2016/3/29 3

戀童型性侵害加害人分類 Groth與 Birnbaum(1978)依據性偏好的起使始時間與行為目的將戀童型性

侵加害人分類。

加害人於青少年時期便對兒童有性偏好,且在之後亦只能被兒童所吸引,定義為固著型(fixated type)。

加害人平時能與適當的同儕發展關係,但當遭遇一些壓力事件或自尊遭遇打擊時,會以對兒童施暴來平復其自我,則定義為退縮型(regressed type)。

其後Groth(1979)依犯行手法、暴力程度及權力動機,區分為:一、性壓力型(sex pressure)

二、性暴力型(sex force)

2016/3/29 4

依再犯循環路徑分類

類型區分:再犯循環路徑

Wolf的性侵害攻擊循環模式

(Sexual Assault Cycle)

Wolf(1984)認為性侵害加害

人早期大多有身體受到侵害或

是被性侵經驗,無論是生理或

心理層面的虐待,生長於家庭

結構失衡環境中,這些負面不

愉快的成長經驗會逐漸演變成

個體「潛在因子」,進而發展

出偏差性行為 。

Wolf等學者所提性侵害再犯環

想法受到質疑,性侵害加害人

罪的路徑雖有一定的循環歷,

但是犯罪前之情、犯案計畫之

型態、加害人與受害者彼此的

關係、犯案後逃逸與湮滅跡證

等諸多細節。將會隨「性侵

害加害人罪類」、「個體差

異」而發展不同的循環路徑。

預設條件學說(PRECONDITION MODEL)(FINKELHOR, 1984)

(主要針對兒童性侵)

成癮循環模式(ADDICTION CYCLE)(WOLF, 1985)

3. 由幻想轉變為認知扭曲

4. 想法及幻想轉變- 再手淫前或期間消極計畫

5. 去抑制(酒和藥物)

6. 行動

2. 偏差 幻想

3. 認知 扭曲

4. 計畫

5. 去抑制 (酒或藥物)

6. 行動

1. 心境或情感上的改變

2. 偏差幻想

1. 情緒 改變

Wolf(1984)上癮理論、Pither(1990)性侵害六階段攻擊循環路徑

Lowe之性侵害攻擊循環路徑九階段模式

1 . 社會狀態 ( 如受到羞辱 、 爭執衝突 )

9 . 慶祝 ( 新的幻想

、 征服 、 收集紀念品 ) 2 . 感覺 ( 敵對的 、 焦慮 )

3 . 幻想 ( 控制

、 權力 、 被愛等 ) 8 . 犯案

5 . 反抑制

( 酒 / 藥物 、 色情刊物 )

4 . 手淫 ( 偏差幻想 、

經由性高潮釋放壓力 )

7 . 計畫 ( 幻想 )

→ ( 將幻想表現出來 )

6 . 認知扭曲 ( 辯解 、 合理化 )

階段一

階段二

階段三

階段四

階段五

階段六

階段七

階段八

階段九

圖 2-2 Ward & Hudson 的性犯罪路徑

(資料來源:改自 Ward & Hudson 2000)

個人因素-

需求 & 信念

人際影響 生活事件

對性侵活動的渴求

逃避—被動

Skills,covert

planning

Underegulation—

逃避—主動

Misregulation

Inappropriate

strategies—

接近—自動

Underegulation

Implusive—/十

接近—明顯

Explicit systematic

planning Intact

regulation —

逃避目標 接近目標

—/十

性侵再犯發生的目標

選擇計畫策略

高危險情境

性犯復發

性侵發生

事後評估

對未來性犯的

態度

再犯路徑: Ward & Hudson(2000)

修正理論 1.消極避免(Avoidant- Passive):生活事件引起負面情緒→企圖抑制但缺乏有效

的因應技巧→低自我效能→隱含著計劃進入高危險情境(看似不重要決定)→期望慾望能立即滿足(認知解構)→負面自我評價(戒癮破壞效應)→羞愧-自我焦點。

2.積極避免(Avoidant- Active):生活事件引起負面情緒及偏差慾望→控制自己

但使用不適當因應策略→高自我效能→犯小錯及進入高危險情境→接近目

標→負面評價-內疚。

3.習慣性接近(Approach- Automatic):生活事件引起值得獎賞感覺→衝動行為,

缺乏抑制→過度學習(自動化)行為腳本→對情境/情緒暗示作反應→犯案後

評價通常為正面的。

4.計劃性接近(Approach- Explicit):犯罪支持其信念(最高目標是與性犯罪連

結)→不論是正面情緒或負面情緒皆有清楚的目標→自律效能與預期目標

一致→犯案後評價是正面的,並計劃更精緻的犯罪。

性犯罪途徑模式 (Pathway Model)(Ward & Siegert, 2002)

性犯罪再犯風險的病因學模式(AETIOLOGICAL MODEL OF RISK)(BEECH

& WARD, 2004)

復發模式(RELAPSE MODEL)(MARLATT & GORDON, 1985

性侵害發展路徑模式 (沈勝昂2007)

性犯罪行為的發生並非衝動、 未經計畫,「性犯罪」通常都 有過程、有步驟,步驟和步驟 間環環相扣,形成所謂的「路 徑」,而在「路徑」「上癮」 ,犯罪習慣變成「犯罪循環」 路徑,每一步驟皆有其功能性 的(functional)價值,成為強化 或消弱後續行為發生的機會。 幾次的「練習」或「嘗試」成 功之後,性侵害「固定的」路 徑歷程就形成會「自動化」的 行為歷程。

成長背景

形成某種身心特質

負面情緒

壓力 (促發因子)

恢復原本狀態

看似不重要的決定

接觸受害者(行為)

性幻想

認知扭曲

高危險情境

增加性幻想與提高性慾望

正面情緒

負面情緒

壓力

特定的欲求

酒、藥物

去抑制

作用

不自覺 逃避負 面情緒

(潛意識)

不良的壓力因應

看A片、色情 強暴迷失

對女性暴力的偏見

犯罪(譬如:接近被害人)

再犯發生(性侵強暴)

認知扭曲 (合理、淡化)

性侵害發展與路徑形成之理論架構

性罪犯再犯預防模式(RP) (Relapse

Prevention )

“再犯”有兩種不同意涵(Marlatt&Gordon,1985) :

․一種狀態:指〝經過一段時間的改善後(尤其是指患病),又不知不覺陷入以前的狀況〞。

․一種動態:表示一個行為的發生,再犯預防模式發現案主通常都會有一些因自我控制不良而產生的錯誤行為,這些行為並不造成嚴重的再犯後果,因此便把這些錯誤稱為“犯錯”(lapses)。犯錯並不表示整體的失敗(如買色情書刊的不比強暴來的嚴重)但案主仍應提高其自我控制力。

再犯(relapse)被視為一系列事件中達到目標行為的

轉變過程,它將犯錯(lapse)當做一個分歧點:可能回

到問題點(再犯)或是保持正面行為的改變,而非困

境、治療失敗、或回到病態狀況。…並非所有犯錯都

會造成再犯,有時也可以從錯誤中得到經驗,例如,

當某人試圖改變其行為模式時,犯錯可對事件的成因

(如以前所不知的壓力情境)及將來的正確處理方式

(如行為改變計畫)提供有用的資訊。(Pithers& Cumming, 1995)

性罪犯的犯行多經驗以下歷程:

․Stage1 a.壓力產生,無法有效因應壓力情境

b.開始產生負向情緒,如生氣、挫折、焦慮

,戀童者長期憂鬱,強暴犯為長期憤怒

․ Stage2 c.手淫以應對負面情緒,開始幻想完成性犯

罪行為

․ Stage3 d.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女人心裡都

想當蕩婦”

․ Stage4 e.這個幻想引發實現幻想的行為或計畫

f.容許這個幻想真正發生

․ Stage5 g.犯罪後壓力獲得抒解

h.類似情境發生,犯罪歷程重新循環

再犯預防原本是用為改變個案強迫性脫序行為(如藥物濫用、賭博等)的治療技術,後來Marlatt及其同事(1985)利用再犯預防技術強化個案在問題情境中的自我控制,分析個案在情境中的決定是否會使他再產生強迫性行為,並發展出避免危險情境的技巧。如此再犯預防技術便成為增強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

再犯預防模式包括:

1.內在的自我管理(Internal, Self-Management Dimension)

此模式的內涵為:

(1)增加案主對其行為的覺醒

(2)使案主辨識自己的再犯歷程

(3)增加案主自我控制的能力

(4)助案主發展特殊的處理技巧

再犯預防運用在性侵犯者上,仍只是增強自我控制的方法之一(Pithers, Marques,Gibat&Marlatt,1983)。Pithers(1982)指出在Vermont州的性侵犯者處遇方案中(Vermont Treatment Program for Sexual Aggressors)再犯預防被證實對增加自我管理很有效。它增加案主對其行為的覺醒、發展特殊處理技巧、增進自我控制能力、及更能掌控生活。

2.外在的監督(External, Supervisory Dimension)

性罪犯若無法覺察其錯誤,應另尋方法增加社區的安全,因此

再犯預防技術增加了外在的監督系統 (Pithers et al.1988) , 特

別是將此法運用在社區的繼續治療方案時,此系統有以下三個

功能:

(1)增強監控犯罪前兆之效力

(2)有組織的監控網絡可幫助觀護人監督罪犯之行為

(3)建立觀護人與心理治療者之合作關係

傳統上監督性罪犯是很困難的工作,因為他不像其它罪犯有明顯的犯罪行為(例如新的犯行、酒醉)。

再犯預防之治療技術與監控重點

1.再犯預防治療技術:再犯預防模式都以下列方式進行(Pithers & Cumming, 1995)

(1)澄清個案對治療結果的誤解

(2)提供合理的治療目標

(3)解釋〝犯錯〞及〝再犯〞(〝lapse〞and〝relapse〞)

(4)評估性罪犯的高危險情境(high risk situation),瞭解他會在哪種情境下

再犯

(5)評估性罪犯〝看似不重要的決定〞(Seemingly Unimportant Decisions)

(6)評估性罪犯之犯罪前兆(precursors)

(7)瞭解性罪犯之應變資源(coping resources)

(8)訓練案主減少犯錯頻率及強度,及如何預防錯誤轉而為再度犯案。

2.再犯預防技術之監控重點

通常在展開治療時,我們都希望性加害者能立志戒癮(abstinence),即戒性侵害癮。一旦開始立志戒癮,他們會相信在遇到生活困難時,自己有能力處理,但這種態度會導致他們樂觀而忽略到行為上的控制。因此在再犯預防模式中,我們應加強高危險情境、看似不重要的決定、戒癮破壞效應等之監控。

1.高危險情境(High Risk Situation)

2.看似不重要的決定(Seemingly Unimportant Decisions)

3.辨別〝犯錯〞及〝再犯〞(Distinguishing Between a Lapse and a Relapse):戒癮破壞效應(The Abstinence Violation Effect)

1.高危險情境(High Risk Situation)

Pithers及Cumming(1995)認為 再犯預防模式也包括辨別罪犯在進入再犯過程前發生的事

件。 高危險情境指對個人的自我控制感及再犯危險的威脅增加

的情境。 例如:當一個強暴犯藉由兜風來逃避與妻子的爭執時,他會想玷污搭便車的女性;當戀童症者受鄰居之託當保母時,他也處在危險情境下。

若性罪犯對他的高危險情境無法有效控制(例如,在書店買色情刊物),自我管理能力下降,很有可能屈服在下一個危險情境中,而增加再犯的危險。

一般來說,當罪犯無法處理高危險情境時,就會表現出犯罪預兆行為,例如,很多罪犯再犯的前兆都是偏差性幻想的增加。(Pithers,& Cumming,1995)

2.看似不重要的決定(SUDs)

在發生高危險情境前,性罪犯都會有一連串的看似不

重要的決定(Seemingly Unimportant Decisions, SUDs)

,而產生錯誤,進而再犯。罪犯若沒有能力處理看起

來不重要的決定所產生的錯誤,他可能不會對治療者

或觀護人說出他的錯誤。性罪犯可能會認為:即使只

有短暫的性幻想,也會被治療者認為他無法控制自己

而被撤銷假釋。但罪犯掩飾錯誤這個行為,卻更容易造成其他的錯誤而再犯。(Pithers& Cumming,1995)

3.辨別”犯錯”及”再犯”(Distinguishing Between

a Lapse and a Relapse):戒癮破壞效應( AVE

『戒癮破壞效應』的概念將決定性罪犯是否只〝犯錯〞(lapse)或是有可能再犯(relapse)。在此效應中再犯過程的主因在於

性罪犯對〝戒癮者是完全不 能犯錯的〞及〝只要犯一次錯便放縱其行為〞間的衝突。

另一因素則是性罪犯認為犯錯是個人的失敗(personal failure)。 第三個因素則是罪犯憶起過去偏差性行為對他的正面意義。例如:一

個憤怒型強暴犯對過去侵犯的回憶,認為暴力行為消除了他的憤怒;而兒童性侵犯者可能注重其欺騙兒童時的片段。這些只注意性犯罪的正面意義而忽略負面結果(例如失去 自尊、被捕、家庭分離)的想法會使再犯的可能性增高。這種現象可稱為 “立即滿足的問題”(Problem of Immediate Gratification或稱PIG現象) 。

最後一個影響戒癮破壞效應的因素則是罪犯對自己犯錯的預期。若罪犯能接受“沒有痊癒”的假設(no ‘cures’),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並視犯錯為增加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機會,便可能成功地戒癮。而犯錯也可以是罪犯警覺其再犯警訊之機會。(Pithers& Cumming,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