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掌故》(第五集) 徐俊,中华书局 《隐》 赵松,上海人民出版社 A7 读书 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周湛军 编辑:章芸芸 电话:88303591 周能汉 中医药界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反应 特别快,成果也比较丰硕。国家中医医疗队 不但在急危重病人和轻型病人治疗中展示 了中医药的魅力,还把诊治经验与温病学理 论结合起来,编著成这样一部非常具有实践 指导和临床诊疗规范意义的《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中医药诊疗手册》,供中医药人和临床 一线救治病人的医务工作者参考,其意义是 非常深远的。 得到电子书,即行阅读。读完《前言》, 就为其丰富的内容所感染。一篇相对较长 的《前言》,把编书和新冠肺炎的中医病机认 识说得清清楚楚,从整体上告诉人们,新冠 肺炎系中医温病里的湿疫,除了有效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管理好传染源,救治好现症 病人外,发挥中医温病学优势,在新冠肺炎 疫情防控与疾病防治中,应用好中医治未病 优势,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优势,疫病证治 优势,发挥特长,造福人类,是非常有潜力 的。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一线中医药临 床医学工作者奋勇当先,发挥中医药优势, 中西医各取所长,为病人治疗赢得先机,缩 短疗程,促进痊愈,体现出无穷魅力,受到患 者称赞,并改变了许多人对于中医药治病救 人,特别是这类疫情处置和危重病人救治的 观念和认识,为中医人争光,为祖国医学争 光,为战胜疫情争光。 作为读者,虽然不在临床一线,没有太 多的切身感受,却也时刻关注着新冠肺炎疫 情发展,并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中,思索中医 药战疫病的优势,更坚定了中医药文化自 信。欲知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优势和具 体应用,就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 手册》吧。 这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 册》是在手机上读完的,读后深感震撼,感 觉收获很大。读完这本《手册》,系统学习 了中医瘟疫诊治简史,还对《手册》中列举 的明清温病大家及其著作略知一二。读 后思考,许多相对重一点的感冒,特别是 流行性感冒,都可仿其中医分期辨证论 治。 《手册》中早期预防推荐以藿香等药为 主,药力更强。我主张的香菇、生姜、葱白、 芫荽合成方之力,与之相比要弱一点。中药 方预防,我提出用玉屏风散,与之一致。如 果从湿疫之性来选择预防用药,还是觉得补 中益气丸也不错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由 王琦、谷晓红、刘清泉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2020 年 2 月出版。我读的是电子书, 有 6 万多字。 书的后面大半册都是附录,收录了《预 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处方》《王 琦院士与在武汉一线刘清泉院长讨论新 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治疗方案手书 文件及讨论实录》《舌象图集》《新型冠状 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指南(第三版)》 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五版)》等。都是中西医专家们在 忙碌应急救治中,利用休息时间,整理或 者探讨研究出来,并用于指导临床应用的 珍贵文献和规范,是参与非重疫区疫情处 置的临床参考,更是临床一线的重要法 宝。 在面对疫情的当下,无论中西医,抑或 非临床医学工作者,能抽出时间通读一遍, 都会增加不少智慧,更能体谅和了解抗疫 前线的景况,感受中医药在病人救治中的 优势与魅力,更坚定战胜疫情,造福人民的 信心。 这份新冠肺炎疫情处置的中医药智慧, 值得珍视! 新冠肺炎疫情处置的中医药智慧 —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 廖华玲 读杜甫的《兵车行》,一句“信知生男恶,反 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 草”特别让人震撼。要知在封建的大唐帝国, 有“生女比生男好”的念头,那就是“逆天”了, 违背了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可见战争给人们 心灵造成的创伤是何等严重。看看,唐玄宗沉 迷于歌舞酒色之中,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 穷兵黩武,使“边庭流血成海水”;听听,“新鬼 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是 杜甫用诗歌以史书记载的方式叙述了当时征 兵服役的一个告别场面,而且真实反映了人民 的心声,发出反战的强音。 从创作的角度上讲,《兵车行》给杜诗开创 了一个全新的天地。杜甫从“放荡齐赵间,裘马 颇清狂”的纵情游历,抒发情怀及发泄个人对时 政的不满,到摆脱自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面向广阔的社会,记录那个时代的历史兴衰。 植根于人民的土壤,杜甫的诗从《兵车行》开始, 说出民众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话,用“诗史”反映 社会的一些场景,站上了唐诗的巅峰。 不用托物言志,不用借景抒情,“诗史”就 是以诗的文学艺术,再现社会现实,叙述重大 历史事件,其中也包含着作者的是非观点和爱 恨情愁。杜甫,“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直笔” 社会,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良史,被苏东坡评 价为“杜诗似太史公书”。 注解杜甫,各有各说。对于“诗史”表述,同 样也可谓视野不同,智者见智。《新唐书·杜甫传》 的作者宋祁说: “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 言不少衰,世号‘诗史’”。陈岩肖在《庚溪诗话》 中称: “杜少陵子美诗,多纪当时事,皆有据依,古 号‘诗史’”。有史学家评论,杜甫的诗有《史记》 的味道,有时间、地点,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故 为“诗史”。有人从文学的观点出发,认为杜甫 精通各种诗体格律,其诗就是诗歌发展的历 史,此乃“诗史”。还有人则说,“诗史”杜甫就 是在写自传: “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在诗歌发展史上,从大时代、大背景下的不 同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的诗人不少,但可以被称 为“诗史”的寥若晨星。这是因为他们的诗不及 杜诗内容多,杜甫的诗篇篇相连构成一幅完整 宏大的历史长卷:人物、时政、市井、风俗、花鸟、 书画、歌舞等,鲜活直观地展现了时代的脉络与 特点。杜甫从困守长安到客死于行往岳阳的舟 中,一路诗歌一路行,目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死骨”,感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憧憬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诗,于文学性之中针砭时弊,用揭示社会生活 的深度来体现其最本质的东西。可以说,称杜 甫为“诗史”,蕴含着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杜诗为史, “史” “诗”兼备,吟诵之间,一幅大 唐帝国兴衰的历史画卷便史诗般地徐徐展开。 杜诗为史 林颐 《亲密关系》是一部讲述人与动物关系 的历史著作,作者布莱恩·费根是剑桥大学 考古学及人类学博士。作品梳理了狗、山 羊、绵羊、猪、牛、驴、马和骆驼这八种动物被 驯化的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人类的历 史。这些动物与人类建立联系的时间有先 后,影响人类历史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无 一例外的是,它们与人类之间都存在亲密的 伙伴关系。 根据古代动物骨骼专家帕特·希普曼 “狼—狗”推论以及遗传学家对早期犬类的 研究,从冰河时代后期开始,狼的驯化经历 了很长的过渡期。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对肉 食共同需求的基础上,狼逐渐成为人类的紧 密合作伙伴。 作者运用分布各地的岩洞壁画和大量 墓穴犬类遗骨,还原了狗成为人类朋友和狩 猎伙伴的过程。这个过程部分涉及饮食的 改变,也体现了狩猎生活向农耕定居生活的 转变。我们与狗紧密生活在一起已有大约 15000年。其间,家畜在人类生活中开始发 挥重要作用。猎人成为农民,作者说,在某 种程度上,这是对动物管理的需要导致的结 果。 八种动物的故事和历史学阐释,建立 在丰富翔实的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因为这 些动物各有特质,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 同。比如,山羊和绵羊的驯化,让继承权、 放牧权和所有权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讨论 家猪时,作者结合了新几内亚人的“凯阔” 仪式,这种宰杀和飨宴活动的目的是取悦 祖先,并且人为控制生猪的数量;从古希 腊神话和奥林匹克体育盛事谈牛的象征 意义和重要性;从春秋战国到秦皇汉武, 从成吉思汗到满清入关,中国的历史就是 一部马背上的历史;至于驴和骆驼,这些 忠厚老实的驼畜,是古代商道的开拓者, 它们运输的珍贵货物连接了世界贸易的 各个角落。 回溯往昔,我们会发现,动物在人类的 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军事史、文化史、艺 术史等方面,在所有的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 痕迹。它们是人类历史的共同创造者。人 兽关系里的尊重,是必要的条件,骑士必须 与他的战马合为一体,有经验的游牧民会从 骆驼的鼻息里感知前方的土壤和气候。随 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动物对于人类似乎不再 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冷酷无情,唯利是图,麻 木不仁,人类对于牲畜和动物的态度趋向于 野蛮和残忍。 该书的后面两章讲述 19 世纪中下叶开 始兴起的动物保护运动和动物的现当代生 存状况。作者呼吁同情心的回归,痛批“选 择性仁慈”,人类对动物的喜爱,不能仅仅 局限于宠物或对异国野生动物的迷恋,我 们还要关注家禽、役畜所遭受的苦难。作 者说,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从来不是 固定不变的,而是受不断变化的社会规范 和转瞬即逝的时代潮流所支配。那么,作 为当代人,我们应该怎样重建人与动物的 亲密关系呢? 作者主要援引了生物伦理学家彼得· 辛格在其代表作《动物解放》里的经典论 述。辛格描述了工厂化饲养场里肉鸡、 猪、奶牛等动物的悲惨命运,率先提出了 “动物五项基本自由”(转身、梳毛、站立、 卧倒、伸腿),倡导素食主义,极有影响 力。辛格认为,人对动物的态度形成于幼 年时期,在儿童教育领域要解决的一个问 题是:怎么看待我们所吃的动物?最难克 服的一个或许是“人类优先”的臆断。辛 格说,必须认真对待动物遭受的痛苦,起 码应当得到我们相同的关切,假如这种痛 苦并非必要,就要存心去解决。人类对其 他非人类动物的压迫是物种歧视,漠视动 物的人往往也会漠视人类族群里那些不 幸的个体(比如残疾人),动物解放运动比 其他解放运动都要求人类具有更大的利 他主义精神,因为动物自己没有能力要求 自身的解放,人类却有能力继续压迫其他 动物以至永远,直到把我们这个星球搞得 生灵涂炭难以生存。 在2020年的春天,在面对疫情的时刻, 我们需要默默地阅读,默默地思考:人类与 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怎样消失在不断加 剧的裂痕之中的?其他生物,包括病毒,它 们是否在将来仍会发动自我防御和进攻的 战斗?而人类,是否仍会将自己抛向四面楚 歌的困境?这些问题,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 的回答方式。 动物是人类的伙伴 —读《亲密关系》 精品图书推荐 《守山》 肖林、王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从南极到北极》 [瑞典]斯文·赫定,上海人民出版社 雷穿云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一共五部,最 令我不能释手的,当属徐怀中的《牵风记》。 对徐怀中的印象,源自四十年前我读到的 全国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西线轶事》。因 为该小说在描写自卫反击战时,突破了之前军 事文学的条框和圭臬,撇开枪林弹雨的战争场 面的渲染,将笔触落在七名电话兵身上,通过 他们在战争前后的趣闻轶事和人生际遇,细致 入微地揭示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美好的道 德品质,饱含激情地描写了普通战士的献身精 神和人格尊严,也让我对那场特殊的战争有了 不同角度和一定高度的认知。 今日再读徐怀中的《牵风记》,更发现作者 依旧老刀凌厉、笔触精美。他还是淡化战争的 残酷场面,从人情、人性、人伦的角度切入,以晋 冀鲁豫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时代背景,以三 个人、一匹马的性格、经历、命运为基本叙事线 索,加上其他诸如八面玲珑的旅政委,已过待嫁 之年的曹大姐,天赋异禀、宁死不屈的小演员刘 春壶,老谋深算的保密局郭参事等,人物栩栩如 生;哪怕是那位副旅长,作者也是通过简单的几 句对话,便使其坚持原则的性格跃然纸上。 《牵风记》的故事并不复杂。青年学生汪 可逾投奔延安,偶然路经八路军“夜老虎团”驻 地,恰逢驻地文艺演出,以一曲古琴演奏《高山 流水》,与团长齐竞相识,成为其麾下的一名文 化教员。后因汪可逾的“平板足”不善长途行 军,而借助与团长(后来升为旅长“一号”)的 “特殊关系”,经常乘坐“一号”的坐骑“滩枣”, 在被敌军围困、跳崖自杀时身受重伤被俘,被 营救后继续行军坚持不坐担架连累其他战士, 不得不与“一号”的通讯员曹水儿一起,在追赶 部队的过程中经历千辛万苦,直到长眠于一棵 银杏树下。被部队险些“除掉”的“滩枣”,奇迹 般地找到汪可逾的遗体并为之殉葬。骑兵通 讯员曹水儿,因其高大威猛、玉树临风的形象, 每到一个驻地都受当地女性的极度青睐,最终 也因其过激举动而酿成悲剧,着实令人叹惋。 我喜欢《牵风记》,因为作者丰富的学识。 讲解古琴知识,鞭辟入里;述说天然溶洞,详尽 精彩;描绘近身格斗,绘声绘形……尤其是对 人性的思考、对人体的审美、对生命的尊重、对 灵魂的拷问等,也都糅合在字里行间,看似信 手拈来,却谱写了一曲血色空灵的慷慨悲歌, 令人眼界大开、爱不忍释。 《牵风记》在我的眼里,语言描写唯美灵动, 动作描写干净利落,景物描写奇幻诡谲,心理描 写周到细密,战争描写开合自如,不拉杂拖沓, 转承自然,扣人心弦。你听不到隆隆炮声,却能 感受到金戈铁马刀枪激战;你进不到天然溶洞, 却能感受到石笋石柱五彩斑斓;你看不到宣传 标语,却能感受到柳体点画笔劲洞达;你摸不到 骏马长鬃,却能感受到飞燕踏地敌影散乱。 《牵风记》一共 19 万字,28 章,外加“序曲” 和“尾声”,现实与浪漫完美融合、战争与爱情 交相辉映、敌军与我方彼此交锋,可谓文字老 到,笔法精熟,汪洋恣肆,纵横捭阖,常常让我 尚未读完,就又翻回重温。 不是所有的投水之石,都能荡出迷人的涟 漪;不是所有的名家之作,都能激越读者的情 怀。我们虽然不喜欢战争,而一旦战争爆发, 每个人都会在战争的裹挟和牵行中,展示自己 的才情和人性,我想这也许就是该小说起名 《牵风记》的缘由吧。 一曲血色空灵的慷慨悲歌 —读徐怀中长篇小说《牵风记》有感 吴汉钧 诗人顾城在《门前》一诗中写道:“草在结 它 的 种 子/风 在 摇 它 的 叶 子/我 们 站 着 ,不 说 话/就十分美好”。诗人给了我们一个场景,一 段短短的时间,一种几乎是静止的画面。 诗人在这几行恬静的笔触中向我们展现 了什么呢?我们无法猜测,但这份静能量,却 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的,有时候,我们什么 也不缺,缺的就是一份微妙的静能量。 滚滚红尘,喧哗而迷乱。跨越空间之界、 穿梭时间之维,唯有读书而静心。 夜幕降临。披着夜的风衣,静坐在柔和的 灯光下。远离喧嚣,静读凝思,在寂静中冥想, 任由思绪放飞,那是一种怎样的惬意? 读书之美,美在静! 静之美,在于纯净。心灵的纯净全在于读 书。书卷的濡染,书理的滋养,书香的熏陶,经 年累月,潜移默化,让人铅华尽洗,袒露真纯; 让人荡涤心灵,彻悟人生。静修心!秉持初 心,静静地读书,拨去心头浮躁的乌云,点亮经 久不息的三更灯火,承受着苦楚和煎熬,在浮 华中沉淀自己! 静之美,在于闲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捧一瓣书香,读的是一种闲适。不事张 扬,但求事功。不在意世俗的目光,看庭前花 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自有一番诗情画 意。不追求奢华的生活,漫步书山小径,在大 自然旖旎的山水间寻得一份心灵的慰藉。静 怡情!秉持初心,静静地读书,背负不辞辛劳 的行囊,驻足沿途变幻的如画风景,体验着栉 风沐雨,在执着中放飞心情! 静之美,在于坚持。荀子说“合抱之木,生 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王充云:“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 多。”利用空余时间,“焊接”零碎时间,在日复 一日的读书坚持中,虽苦心孤诣,但“身有乐而 心无忧”。静储真!秉持初心,静静地读书,伴 随踏平坎坷的豪迈,鸣奏奋力前行的雄壮乐 章,澎湃着梦想和希望,在坚韧中见证辉煌! 静静地读书

读书yfdzb.ycnews.cn/yfdz/20200305/html/031b78d83b083d...2020/03/05  · 《掌故》(第五集) 徐俊,中华书局 《隐》 赵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3月5日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读书yfdzb.ycnews.cn/yfdz/20200305/html/031b78d83b083d...2020/03/05  · 《掌故》(第五集) 徐俊,中华书局 《隐》 赵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3月5日

《掌故》(第五集)徐俊,中华书局

《隐》赵松,上海人民出版社

A7读书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周湛军 编辑:章芸芸电话:88303591

□周能汉

中医药界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反应特别快,成果也比较丰硕。国家中医医疗队不但在急危重病人和轻型病人治疗中展示了中医药的魅力,还把诊治经验与温病学理论结合起来,编著成这样一部非常具有实践指导和临床诊疗规范意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手册》,供中医药人和临床一线救治病人的医务工作者参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得到电子书,即行阅读。读完《前言》,就为其丰富的内容所感染。一篇相对较长的《前言》,把编书和新冠肺炎的中医病机认识说得清清楚楚,从整体上告诉人们,新冠肺炎系中医温病里的湿疫,除了有效隔离,切断传播途径,管理好传染源,救治好现症病人外,发挥中医温病学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疾病防治中,应用好中医治未病优势,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优势,疫病证治优势,发挥特长,造福人类,是非常有潜力的。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一线中医药临床医学工作者奋勇当先,发挥中医药优势,中西医各取所长,为病人治疗赢得先机,缩短疗程,促进痊愈,体现出无穷魅力,受到患者称赞,并改变了许多人对于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这类疫情处置和危重病人救治的观念和认识,为中医人争光,为祖国医学争光,为战胜疫情争光。

作为读者,虽然不在临床一线,没有太多的切身感受,却也时刻关注着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并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中,思索中医药战疫病的优势,更坚定了中医药文化自信。欲知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优势和具体应用,就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吧。

这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

册》是在手机上读完的,读后深感震撼,感觉收获很大。读完这本《手册》,系统学习了中医瘟疫诊治简史,还对《手册》中列举的明清温病大家及其著作略知一二。读后思考,许多相对重一点的感冒,特别是流行性感冒,都可仿其中医分期辨证论治。

《手册》中早期预防推荐以藿香等药为主,药力更强。我主张的香菇、生姜、葱白、芫荽合成方之力,与之相比要弱一点。中药方预防,我提出用玉屏风散,与之一致。如果从湿疫之性来选择预防用药,还是觉得补中益气丸也不错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由王琦、谷晓红、刘清泉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年2月出版。我读的是电子书,有6万多字。

书的后面大半册都是附录,收录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处方》《王琦院士与在武汉一线刘清泉院长讨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治疗方案手书文件及讨论实录》《舌象图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指南(第三版)》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等。都是中西医专家们在忙碌应急救治中,利用休息时间,整理或者探讨研究出来,并用于指导临床应用的珍贵文献和规范,是参与非重疫区疫情处置的临床参考,更是临床一线的重要法宝。

在面对疫情的当下,无论中西医,抑或非临床医学工作者,能抽出时间通读一遍,都会增加不少智慧,更能体谅和了解抗疫前线的景况,感受中医药在病人救治中的优势与魅力,更坚定战胜疫情,造福人民的信心。

这份新冠肺炎疫情处置的中医药智慧,值得珍视!

新冠肺炎疫情处置的中医药智慧——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

□廖华玲

读杜甫的《兵车行》,一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特别让人震撼。要知在封建的大唐帝国,有“生女比生男好”的念头,那就是“逆天”了,违背了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可见战争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创伤是何等严重。看看,唐玄宗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穷兵黩武,使“边庭流血成海水”;听听,“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是杜甫用诗歌以史书记载的方式叙述了当时征兵服役的一个告别场面,而且真实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发出反战的强音。

从创作的角度上讲,《兵车行》给杜诗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杜甫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纵情游历,抒发情怀及发泄个人对时政的不满,到摆脱自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面向广阔的社会,记录那个时代的历史兴衰。植根于人民的土壤,杜甫的诗从《兵车行》开始,说出民众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话,用“诗史”反映社会的一些场景,站上了唐诗的巅峰。

不用托物言志,不用借景抒情,“诗史”就是以诗的文学艺术,再现社会现实,叙述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也包含着作者的是非观点和爱恨情愁。杜甫,“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直笔”社会,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良史,被苏东坡评

价为“杜诗似太史公书”。注解杜甫,各有各说。对于“诗史”表述,同

样也可谓视野不同,智者见智。《新唐书·杜甫传》的作者宋祁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称:“杜少陵子美诗,多纪当时事,皆有据依,古号‘诗史’”。有史学家评论,杜甫的诗有《史记》的味道,有时间、地点,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故为“诗史”。有人从文学的观点出发,认为杜甫精通各种诗体格律,其诗就是诗歌发展的历史,此乃“诗史”。还有人则说,“诗史”杜甫就是在写自传:“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在诗歌发展史上,从大时代、大背景下的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的诗人不少,但可以被称为“诗史”的寥若晨星。这是因为他们的诗不及杜诗内容多,杜甫的诗篇篇相连构成一幅完整宏大的历史长卷:人物、时政、市井、风俗、花鸟、书画、歌舞等,鲜活直观地展现了时代的脉络与特点。杜甫从困守长安到客死于行往岳阳的舟中,一路诗歌一路行,目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憧憬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诗,于文学性之中针砭时弊,用揭示社会生活的深度来体现其最本质的东西。可以说,称杜甫为“诗史”,蕴含着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杜诗为史,“史”“诗”兼备,吟诵之间,一幅大唐帝国兴衰的历史画卷便史诗般地徐徐展开。

杜诗为史

□林颐

《亲密关系》是一部讲述人与动物关系的历史著作,作者布莱恩·费根是剑桥大学考古学及人类学博士。作品梳理了狗、山羊、绵羊、猪、牛、驴、马和骆驼这八种动物被驯化的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人类的历史。这些动物与人类建立联系的时间有先后,影响人类历史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的是,它们与人类之间都存在亲密的伙伴关系。

根据古代动物骨骼专家帕特·希普曼“狼—狗”推论以及遗传学家对早期犬类的研究,从冰河时代后期开始,狼的驯化经历了很长的过渡期。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对肉食共同需求的基础上,狼逐渐成为人类的紧密合作伙伴。

作者运用分布各地的岩洞壁画和大量墓穴犬类遗骨,还原了狗成为人类朋友和狩猎伙伴的过程。这个过程部分涉及饮食的改变,也体现了狩猎生活向农耕定居生活的转变。我们与狗紧密生活在一起已有大约15000年。其间,家畜在人类生活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猎人成为农民,作者说,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动物管理的需要导致的结果。

八种动物的故事和历史学阐释,建立在丰富翔实的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因为这些动物各有特质,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山羊和绵羊的驯化,让继承权、放牧权和所有权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讨论家猪时,作者结合了新几内亚人的“凯阔”仪式,这种宰杀和飨宴活动的目的是取悦祖先,并且人为控制生猪的数量;从古希腊神话和奥林匹克体育盛事谈牛的象征意义和重要性;从春秋战国到秦皇汉武,从成吉思汗到满清入关,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马背上的历史;至于驴和骆驼,这些忠厚老实的驼畜,是古代商道的开拓者,它们运输的珍贵货物连接了世界贸易的各个角落。

回溯往昔,我们会发现,动物在人类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军事史、文化史、艺术史等方面,在所有的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它们是人类历史的共同创造者。人兽关系里的尊重,是必要的条件,骑士必须

与他的战马合为一体,有经验的游牧民会从骆驼的鼻息里感知前方的土壤和气候。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动物对于人类似乎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冷酷无情,唯利是图,麻木不仁,人类对于牲畜和动物的态度趋向于野蛮和残忍。

该书的后面两章讲述19世纪中下叶开始兴起的动物保护运动和动物的现当代生存状况。作者呼吁同情心的回归,痛批“选择性仁慈”,人类对动物的喜爱,不能仅仅局限于宠物或对异国野生动物的迷恋,我们还要关注家禽、役畜所遭受的苦难。作者说,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不断变化的社会规范和转瞬即逝的时代潮流所支配。那么,作为当代人,我们应该怎样重建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呢?

作者主要援引了生物伦理学家彼得·辛格在其代表作《动物解放》里的经典论述。辛格描述了工厂化饲养场里肉鸡、猪、奶牛等动物的悲惨命运,率先提出了

“动物五项基本自由”(转身、梳毛、站立、卧倒、伸腿),倡导素食主义,极有影响力。辛格认为,人对动物的态度形成于幼年时期,在儿童教育领域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怎么看待我们所吃的动物?最难克服的一个或许是“人类优先”的臆断。辛格说,必须认真对待动物遭受的痛苦,起码应当得到我们相同的关切,假如这种痛苦并非必要,就要存心去解决。人类对其他非人类动物的压迫是物种歧视,漠视动物的人往往也会漠视人类族群里那些不幸的个体(比如残疾人),动物解放运动比其他解放运动都要求人类具有更大的利他主义精神,因为动物自己没有能力要求自身的解放,人类却有能力继续压迫其他动物以至永远,直到把我们这个星球搞得生灵涂炭难以生存。

在2020年的春天,在面对疫情的时刻,我们需要默默地阅读,默默地思考: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怎样消失在不断加剧的裂痕之中的?其他生物,包括病毒,它们是否在将来仍会发动自我防御和进攻的战斗?而人类,是否仍会将自己抛向四面楚歌的困境?这些问题,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回答方式。

动物是人类的伙伴——读《亲密关系》

精品图书推荐

《守山》肖林、王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从南极到北极》[瑞典]斯文·赫定,上海人民出版社

□雷穿云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一共五部,最令我不能释手的,当属徐怀中的《牵风记》。

对徐怀中的印象,源自四十年前我读到的全国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西线轶事》。因为该小说在描写自卫反击战时,突破了之前军事文学的条框和圭臬,撇开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的渲染,将笔触落在七名电话兵身上,通过他们在战争前后的趣闻轶事和人生际遇,细致入微地揭示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美好的道德品质,饱含激情地描写了普通战士的献身精神和人格尊严,也让我对那场特殊的战争有了不同角度和一定高度的认知。

今日再读徐怀中的《牵风记》,更发现作者依旧老刀凌厉、笔触精美。他还是淡化战争的残酷场面,从人情、人性、人伦的角度切入,以晋冀鲁豫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时代背景,以三个人、一匹马的性格、经历、命运为基本叙事线索,加上其他诸如八面玲珑的旅政委,已过待嫁之年的曹大姐,天赋异禀、宁死不屈的小演员刘春壶,老谋深算的保密局郭参事等,人物栩栩如生;哪怕是那位副旅长,作者也是通过简单的几句对话,便使其坚持原则的性格跃然纸上。

《牵风记》的故事并不复杂。青年学生汪可逾投奔延安,偶然路经八路军“夜老虎团”驻地,恰逢驻地文艺演出,以一曲古琴演奏《高山流水》,与团长齐竞相识,成为其麾下的一名文化教员。后因汪可逾的“平板足”不善长途行军,而借助与团长(后来升为旅长“一号”)的

“特殊关系”,经常乘坐“一号”的坐骑“滩枣”,在被敌军围困、跳崖自杀时身受重伤被俘,被营救后继续行军坚持不坐担架连累其他战士,

不得不与“一号”的通讯员曹水儿一起,在追赶部队的过程中经历千辛万苦,直到长眠于一棵银杏树下。被部队险些“除掉”的“滩枣”,奇迹般地找到汪可逾的遗体并为之殉葬。骑兵通讯员曹水儿,因其高大威猛、玉树临风的形象,每到一个驻地都受当地女性的极度青睐,最终也因其过激举动而酿成悲剧,着实令人叹惋。

我喜欢《牵风记》,因为作者丰富的学识。讲解古琴知识,鞭辟入里;述说天然溶洞,详尽精彩;描绘近身格斗,绘声绘形……尤其是对人性的思考、对人体的审美、对生命的尊重、对灵魂的拷问等,也都糅合在字里行间,看似信手拈来,却谱写了一曲血色空灵的慷慨悲歌,令人眼界大开、爱不忍释。

《牵风记》在我的眼里,语言描写唯美灵动,动作描写干净利落,景物描写奇幻诡谲,心理描写周到细密,战争描写开合自如,不拉杂拖沓,转承自然,扣人心弦。你听不到隆隆炮声,却能感受到金戈铁马刀枪激战;你进不到天然溶洞,却能感受到石笋石柱五彩斑斓;你看不到宣传标语,却能感受到柳体点画笔劲洞达;你摸不到骏马长鬃,却能感受到飞燕踏地敌影散乱。

《牵风记》一共19万字,28章,外加“序曲”和“尾声”,现实与浪漫完美融合、战争与爱情交相辉映、敌军与我方彼此交锋,可谓文字老到,笔法精熟,汪洋恣肆,纵横捭阖,常常让我尚未读完,就又翻回重温。

不是所有的投水之石,都能荡出迷人的涟漪;不是所有的名家之作,都能激越读者的情怀。我们虽然不喜欢战争,而一旦战争爆发,每个人都会在战争的裹挟和牵行中,展示自己的才情和人性,我想这也许就是该小说起名

《牵风记》的缘由吧。

一曲血色空灵的慷慨悲歌——读徐怀中长篇小说《牵风记》有感

□吴汉钧

诗人顾城在《门前》一诗中写道:“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诗人给了我们一个场景,一段短短的时间,一种几乎是静止的画面。

诗人在这几行恬静的笔触中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呢?我们无法猜测,但这份静能量,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的,有时候,我们什么也不缺,缺的就是一份微妙的静能量。

滚滚红尘,喧哗而迷乱。跨越空间之界、穿梭时间之维,唯有读书而静心。

夜幕降临。披着夜的风衣,静坐在柔和的灯光下。远离喧嚣,静读凝思,在寂静中冥想,任由思绪放飞,那是一种怎样的惬意?

读书之美,美在静!静之美,在于纯净。心灵的纯净全在于读

书。书卷的濡染,书理的滋养,书香的熏陶,经年累月,潜移默化,让人铅华尽洗,袒露真纯;让人荡涤心灵,彻悟人生。静修心!秉持初

心,静静地读书,拨去心头浮躁的乌云,点亮经久不息的三更灯火,承受着苦楚和煎熬,在浮华中沉淀自己!

静之美,在于闲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捧一瓣书香,读的是一种闲适。不事张扬,但求事功。不在意世俗的目光,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自有一番诗情画意。不追求奢华的生活,漫步书山小径,在大自然旖旎的山水间寻得一份心灵的慰藉。静怡情!秉持初心,静静地读书,背负不辞辛劳的行囊,驻足沿途变幻的如画风景,体验着栉风沐雨,在执着中放飞心情!

静之美,在于坚持。荀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王充云:“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利用空余时间,“焊接”零碎时间,在日复一日的读书坚持中,虽苦心孤诣,但“身有乐而心无忧”。静储真!秉持初心,静静地读书,伴随踏平坎坷的豪迈,鸣奏奋力前行的雄壮乐章,澎湃着梦想和希望,在坚韧中见证辉煌!

静静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