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劃界的政治: 山地治理下的傳統領域, 1895-2005 Politics of Demarcation: Traditional Territory under Upland Governance in Taiwan, 1895-2005. 指導教授:黃金麟教授 研究生:施聖文 中華民國一〇二年七月

劃界的政治: 山地治理下的傳統領域,1895-2005–½聖文全文.pdf · 人文營的回憶伴隨著東海美麗的校園,不忍離去。 在論文寫作期間,「金」門的師弟、師妹們:明珠、春涵、榮飲、俊豪、雪蓮、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劃界的政治:

    山地治理下的傳統領域,1895-2005

    Politics of Demarcation:

    Traditional Territory under Upland Governance in Taiwan,

    1895-2005.

    指導教授:黃金麟教授

    研究生:施聖文

    中華民國一〇二年七月

  •  

  •  

      iii  

  •  

      iv  

    謝辭  

    論說文寫多了,面對「謝辭」是陌生與徬徨;陌生的是抒情的筆觸,徬徨的是

    謝辭之後未來又應該往哪裡走。想找一些大師說的話來裝飾一下,腦袋似乎呈現失

    憶、當機狀態。想說一些內心的感動,它卻像是一沱沒了線頭的毛線球,「剪不斷、

    理還亂」。想想,只好寫一點「歷史」吧!畢竟我是做歷史社會學!

    求學的過程看起來是社會學的持續,但其過程充滿了「偶然性」,偶然地到了

    東海校園便一股腦填了所有志願。總算入了門搞清楚三大家是誰,偶然的發現社會

    學被當了。偶然的感受到一點馬克思的熱情,卻又馬上被韋伯的理性給澆熄了。偶

    然的發現社會學的趣味,卻又發現被現實社會給打槍了。看到系上教授「仰之彌堅、

    望之彌高」的不凡氣質,卻偶然發現有些老師也是會喝酒、抽煙、吃檳榔。那種既

    親近又矛盾的偶然常在這條路上伴隨著一顆不滿足的心,而大學生涯總是在各種偶

    然與驚奇之下渡過,摧毀著我戒嚴時期的水泥腦袋,打造出一顆事事好奇的心。

    在決定攻讀研究所之後,發現光是考東海社研所的人就將近百人,現在想來那

    種「榮景」還真有點不可思議。如果「考場如戰場」,連同大學聯考我已進出六次

    之多,算是隻打不死的蟑螂,孫山可是我的好朋友。

    有幸進入世新社發所,一股排山倒海的憤青、社運氣息強襲而來。當時還在報

    社半工半讀的我,總是感到不適應。到現在張立本還會笑我穿著西裝到社發所上課

    的土樣。這種土樣在與夏曉鵑與蔡培慧拼酒之下淡化了不少,但總忘不掉被她們克

    掉,兩人在漂流木外大喊「男人真沒用」的恥辱。社發所的歲月一切都是那麼的不

    同,滋長出一種渴望,那是行動、或說是一種實踐感。有點雜亂,又深具美感。

    三十歲以前身邊一個原住民朋友也沒有,卻在偶然的選擇下進入部落實習,也

    讓我成為比亞外的一份子。Omi 牧師與 Sabi 師母、Laysa 牧師與 Amuy 師母、

    Yabu 牧師與 Ayun 牧師、Sagnus 牧師與 Muni 牧師、Atung 牧師以及好多部落前輩

    們,你們時常出現在我腦海中陪伴我孤獨的寫作。Doyu、Pisuy、Alui、Maisan 彼

  •  

      v  

    此的鼓勵,還有可愛排隊灣灣族的娘家親人們的照顧與關心。作為一個外省軍人子

    弟,從未聞過「家鄉」的味道,卻在部落中感受到一群為自己家鄉奮鬥、努力不懈

    的人。對比之下我依然在流浪、尋求一種家鄉的觸感。這股渴望也帶回了東海,帶

    回了一種莫名的鄉愁。那種鄉愁有些是來自父親對我從不具希望到有所期望的寄託,

    也有來自於母親不時地偷偷接濟我的呵護,兄弟之間的相互提拔、競爭、互訴理想

    的情誼,從「家庭」逐漸延伸成「家鄉」的召喚。

    十多年來浸淫在原住民歷史社會的研究中,重要的是他們教會了我一種對於世

    間各種偶然之下的感激,那是上帝的賜福,而凡人如我總是如此的後知後覺。因為

    後知後覺,才會有如此多的感謝,鋪陳了求知的歷史延續,一路走來,始終感謝。

    在知識的成長上,韭菜盒子讀書會的運宗、元璋、永康以及從小敬畏的親大哥,

    三年來能跟著念書,跟著一位位大師、一本本經典的閱讀,開啟了知識的大門,滋

    長出一種不斷思考可能性的法門,藉由它去看、去聽、去嚐社會的百態。

    當不斷放浪形骸的去「說嘴」著社會學是什麼,吾師金麟總是有辦法勒住我的

    胡思亂想,一點一滴系統化我的思維,刺激出具有深度與批判的問題意識,而不是

    無邊、無際、不負責任的發散。

    高承恕老師,師者的風範,授業、解惑不在話下,讓人欽敬與親近的是對於

    「知識」之「道」的身體力行。這股熱情的感染,常拿來當做不想畢業的「藉口」。

    當然,這個藉口可是推諉且不負責任,不良示範,請勿學習。

    東海的老師總是那麼豐富與多元,崇憲老師的灑脫與多情,搭上一副自以為還

    是文「青」的孩子氣。趙剛老師的酷勁,令人拜倒的批判思維與文字駕馭能力,劉

    正老師的風趣、幽默,像是大哥哥一般的照顧「弟弟、妹妹」。志成老師的紳士氣

    質,總是有一股康德的氣質在校園出沒。當然也要感謝朱元鴻老師帶領進入知識的

    深淵,並隨著啤酒的量越來越深、越來越廣。

    東海的人、事、景、物,說不完、道不盡,旭智、惠敏在朱老師的課堂中仗義

  •  

      vi  

    相挺;少君、秀琴的夜半感性談心;致嘉、志龍、仲偉修課期間的「掩護」;明珠

    與昱廷彼此相挺與相互鼓勵;立本與文璽的「互相漏氣求進步」;膺詮、肥貓拿著

    筆與相機,與我一同在台灣各個偏遠社區走訪;崇真與元璋在松林綠香夜半紅酒讀

    書會的感性與知遇;志宇、曉蘭、豐碩、芳維、易詮在傅柯讀書會的激烈討論。當

    然,特別要感謝的是嵩淵在「腰斷掉」期間的照顧。

    人說東海的氣氛很獨特,我說東海的氣氛很草根。阿展、旭智、冠群、崇真、

    魁甲、嵩淵、瑞圓、志偉等的酒咖,喝了點酒就開始暢談社會學理論,要不然就是

    台灣前途與教育理念,或者不免俗的再把東海的傳說拿出來說嘴一番。當然,喝醉

    了就在草地上滾,也沒人會阻擋。每次喝醉講的話,記錄下來都能成為一篇篇好論

    文,不過總美好總是瞬間即逝。

    可愛學弟妹的臉龐總是深深印在腦海中,書芳的賢慧與那深不見底的酒量,冠

    群的聰明以及不時天外飛來一筆的詩句與歌詞,魁甲的機伶與幹起酒來不醉不歸的

    熱絡,小 P的可愛、樂觀與那令人嫉妒的性取向,文璽那張賤嘴,總是可以讓人精

    神振奮、勇往直前。豐碩、王寶、雅如、俊傑、小培、守禮等教會我屬於年輕人的

    桌遊,在那枯澀與孤獨的讀書日子中,你們是我最好的潤滑劑。

    不得不提兩個重要的經歷:人文營的夥伴們:禎臨、少君、春涵、長欣、宛容、

    哲良、碧芳、孟真、熹群、震宇、鄭迪、崇真、欣挺、育儒、膺詮、文璽等,還有

    好多可愛的小朋友與工作夥伴們,那三年一同渡過的歡笑、淚水與汗水交織的暑假,

    人文營的回憶伴隨著東海美麗的校園,不忍離去。

    在論文寫作期間,「金」門的師弟、師妹們:明珠、春涵、榮飲、俊豪、雪蓮、

    玉珊、文慈,每一次的月會都期待著你們的鼓勵與「溫柔」的指教,那是愉悅與興

    奮的過程,彼此的相互激勵與溫暖的鼓舞,成為不斷寫作的潛動力,鞭策自己、挑

    戰自己。接下來就看你們了。

    回首求學的日子,有幸的能任性了十二年。感謝柯志明老師、施正鋒老師、汪

  •  

      vii  

    明輝老師、官大偉老師在口試中的提醒與指教,甚至對於我的未來與志向都提出中

    肯的建議與關懷,這些關心會伴隨著未來之路持續前進。也感謝東海社會系辦中可

    愛的妙姿姊、親切的秀金姊、漂亮的鍬玲與熱情的常斌,沒有你們在行政與生活上

    的照顧,恐怕多了好多冤枉路。真的感謝的人太多了,若有遺漏,請勿見怪,因為

    真的要開始「最後」了。這裡必須要對家人的支持與鼓勵,致上最深的敬意與歉意,

    敬的是你們的容忍與支持,歉的是我的任性。再多的感謝也無法表達萬一。到此,

    才發現情緒的擴張與文字的侷限。

    再一個最後,一直不願出場的愛妻:曉雯,要說什麼多年來的支持與鼓勵,說

    什麼「無以為報」就落俗了。我只希望過著只有你與我的「春天」,一直到永遠。

    懂這個「梗」的人,大家就心照不宣了。

    真的是最後了,我那一對兒女:施喵瞇與施橘子在寫作中的陪伴,寫完後就把

    我的書桌佔據了,如此的「善解人意」,就出場娛樂一下大家吧!

    感謝的連續,構築了這本論文,也構築了一段人生!論文中的批判與敘事,都

    是這些感謝的延伸!!如此的多的感謝,就以感謝主來壓軸吧~~

     

  •  

      viii  

    摘要

    本論文回顧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調查所進行的部落地圖繪製的經驗,檢視在臺灣

    山地治理的歷史過程中,圍繞在不同的行政治理、族群社會制度,面對在各種「劃

    界」的政治中,對應其族群、部落等在傳統思維的轉變,以及目前進入行政體制操

    作的「傳統領域」產生了什麼樣的異變。因此,回顧從日治時期到 2005 年之間,

    山地治理的歷史過程企圖分析與釐清各種不同政權所開展的治理技藝,並隱約的看

    到一種「劃界」的理性與制約,不斷地對於山地進行分割與定置,直接地影響到原

    住民社會內部,包含對於傳統的再理解與再詮釋。

    從畫界的政治的概念分析國家治理技藝背後所秉持的合理性,在國家劃界行動

    的開展下,當「傳統領域」進入了國家的視角時,一種清晰化、簡單化、集中化、

    定置化的目的,企圖抹平傳統與地方知識的複雜性,以及抹除原住民在山地中的權

    利。

    因此,可以看到臺灣山地治理過程中,一種特殊的歷史社會成因:殖民性格在

    山地治理中的延續、行政的力量成為國家第一線的執行者、經濟的計算所進行定置

    化的社會工程、政治權力的吸納與再度援用國家的劃界思維,都同時的佈置在部落

    住民的生活周遭空間中,排除原住民在傳統領域間的採集、狩獵、林產物的使用、

    甚至在穩定社會秩序與安全的配置上,分割了傳統領域的空間,不斷地反覆在地方

    行政的操練下,逐步完成了對於原住民族的控制。

    關鍵字:山地治理、治理性、治理技藝、傳統領域、劃界的政治、定置化、清晰化、

    簡單化、集中化

  •  

      ix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review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upland  governance  in  Taiwan.  

    Through   recently   investigations   in   which   community   mapping   has   been   done   in  

    term   of   indigenous   traditional   territory.   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   social  

    institution  of  ethnic  group  might  be  confronted  with  politics  of  demarcation   in  the  

    realm  of   indigenous   traditional   territory.  However,   sinc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upland   governance   undertook   different   techniques   of   "demarcation   "   and  

    "sedentariness"  upon  upland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ir  circumstance.  Therefore,  

    we   might   see   the   rationality   and   operation   of   demarcation   principle   changed  

    parallel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ethnic  and  tribal  thinking.  The  efforts  of  governance  

    with   directly   impacts   indeed   changed   the   indigenous   society   within   and   without,  

    where  re-‐interpre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might  rest  on.  

    By   virtue   of   the   improving   state   rationality,   administration   begin   spread   over  

    the  operation  of  demarcation.    When  the  perspective  of  "seeing  like  a  state"  stepped  

    into   the   traditional   territory,   the   instruments   of   the   legibility,   simplicity,  

    centralization  and  sedentarization   imposed  on  the  ends  of  governance.  An  attempt  

    to  alleviate   the  complexity  of   traditional  and   local  knowledge,   thus  would  dissolve  

    the  privilege  of  upland  indigenous.    

  •  

      x  

    Thus   we   can   see   the   particular   historical   and   social   factors   emerged   in   the  

    process  of  upland  governance  in  Taiwan:  colonial  characters  of  upland  governance  

    endue,  administrative  power  as  frontier  practice,  economic  calculus  of  sedentariness  

    project,   absorption  and  adaptation  of  demarcating   thinking  were   implanted   to   the  

    form   of   indigenous   life.   Excluding   the   indigenous   usage   of   collecting,   hunting   and  

    agricultural  stocks,  state  dispose  the  social  order  and  security  on  the  space  of  upland.  

    Through  again  and  again  repeat  practice,  modern  state  complete  the  domination  of  

    the  indigenous.  

     

    Keywords:   upland governance,   governance technic,   traditional territory,   politics of

    demarcation,  sedentarization,  legibility,  simplicity,  centralization

  •  

      xi  

    目錄

    第一章 序論:山地治理中的傳統領域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一節 研究旨趣與目的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問題意識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研究範圍、方法與立場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何謂「劃界」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節 理論架構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規訓與治理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國家的視角與治理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歷史社會學的切入與補充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三節 傳統領域的輪廓與流動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國際間「傳統領域」的案例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臺灣「傳統領域」理念的引入與論述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流動的「傳統」,政治的「領域」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章 殖民時期的劃界:傳統領域的拆解與重構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一節 傳統領域的佈線與線上機制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包圍傳統領域:隘勇線的監禁與監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隘勇線的經營與重構:交易所的交換與交易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傳統領域的解編:傳習所的教育與規訓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節 山地的格式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割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待價而估的山林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山地切割術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三節 傳統領域的切割與重構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定置化與固定土地邊界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戰爭與軍事後勤學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殖民的傳統與現代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小結:傳統領域的拆解與重構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三章 行政的劃界:從空間到人的測量與治理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一節 測量的無所不在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日治時期的測量工作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國府時期的測量工作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測量的道德性與戰鬥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節 行政區域與山地行政的劃界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部落意義與行政區域的分離與合流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山地行政與測量的相依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  

      xii  

    第三節 從土地到人的測量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保留地」的排除效應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測量的延伸與擴張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從治理技藝到治理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小結:傳統領域與現代行政的治理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四章 經濟的劃界:林業與農業框架下的原住民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一節 山地作為國家的金庫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一種地權、兩套辦法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山地的可計算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節 農業上山的神話:開發思維中的山地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市場經濟前期的山地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山地大開發:從實驗到評估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三節 治療山地:「規劃」原住民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大規劃時代的原住民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劃界經濟發展下的原住民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從開發、評估、規劃到治療的經濟治理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小結:經濟治理下的傳統領域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五章 政治的劃界:傳統領域的治理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一節 限制傳統、包圍自然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保育的推動與排除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原住民的點狀抗爭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節 原住民族運動:制度性的抵抗與收編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原運中的土地聲明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抗爭運動中的相互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紮根:回歸部落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三節 傳統領域的劃界行動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被發明的傳統領域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傳統領域與還我土地的合流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傳統領域的政治權利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小結:傳統領域的政治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六章 結論:劃界的政治,碎裂的歷史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劃界的政治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從治理技藝到治理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國家視角下的傳統領域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四、 碎裂的歷史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參考書目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  

      xiii  

    表目錄

    表 一-1:泰雅族領域(土地)種類及其方言名稱對照表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二-1:奧地蕃人集團移住置表側山腳之理由與優點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二-2:「蕃人調查」調查事項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三-1:蕃地警察、防蕃機關:1895-1929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三-2:新竹縣山地新舊村落名稱對照表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三-3:1950 年調整後臺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經濟人口面積清冊 .. 錯誤! 尚

    未定義書籤。

    表 三-4:山地警察人員籍貫表統計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三-5:山地鄉公所編制員額表(1950 年)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三-6:山地行政人員歷屆考試及格人數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三-7:山地行政人員考試及格人員就業情形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三-8:東埔社歷年土地使用權出售情形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四-1:光復初期用材需求量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四-2:民國 42-43 年林產管理局盈餘佔公有事業總盈餘比率 .. 錯誤! 尚未定義

    書籤。

    表 四-3:歷年山地道路整修情形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四-4:臺灣農林邊際土地分區旱地資源概況(水田除外) 錯誤! 尚未定義書

    籤。

    表 四-5:1956 年度獎勵山地設置梯田面積分配表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四-6:1962 年山地及平地保留地之濫墾面積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四-7:各國土著政策比較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五-1:1993 年之前林務局規劃之森林遊樂區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五-2:太魯閣國家公園土地徵收的方式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五-3:政府對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之策略與回應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  

      xiv  

  •  

      xv  

    圖目錄

    圖 二-1:隘勇線前進清除周邊草木並以鐵絲網連結成射擊線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 二-2:日治時期隘勇線上隘勇監督所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 二-3:日治時期 1913-1942 年原住民地區學校教育預算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 二-4:1917 年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林野調查報告土地利用狀態 . 錯誤! 尚未定義

    書籤。

    圖 二-5:第一次森林計畫事業(1925-1935)事業分區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 二-6:蕃地道路簡圖與里程表計算(以新竹州為例)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 三-1:一等與二等三角測量圖基準點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 三-2:日治時期「蕃地地形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 三-3:泰雅族遷移路徑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  

      xvi  

    附件目錄

    附件一: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司馬庫斯部落傳統領域地圖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二: 1905 年臨時臺灣土地測量局〈二萬之一堡圖原圖一覽圖〉 . 錯誤! 尚未

    定義書籤。

    附件三:光復後原住民保留地分布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四:全臺灣土壤分佈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四: 全臺土壤相對沖蝕性等級分佈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六:1954 年全臺測繪臺灣農林邊際土地調查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七:1952 年臺灣省政府頒訂山地人民生活改進運動成績檢查表 .. 錯誤! 尚未

    定義書籤。

    附件八:臺灣省獎勵山地定耕農業實施成績審查表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九:山地定耕地臺帳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十:臺灣省獎勵定耕農業梯田設置施設標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十一:1989 年「新山村計畫」宜蘭縣大同鄉南山村規劃圖 .. 錯誤! 尚未定義

    書籤。

    附件十二:山地定耕農業生產臺帳與山坡地可利用限度分類圖 .. 錯誤! 尚未定義

    書籤。

    附件十三:1993 年國有林地規劃自然保留區自然保留區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十四:太魯閣國家公園與原住民衝突事件表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  

      xvii  

  •  

      18  

  •  

      i  

    摘要

    本論文回顧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調查所進行的部落地圖繪製的經驗,檢視在臺灣

    山地治理的歷史過程中,圍繞在不同的行政治理、族群社會制度,面對在各種「劃

    界」的政治中,對應其族群、部落等在傳統思維的轉變,以及目前進入行政體制操

    作的「傳統領域」產生了什麼樣的異變。因此,回顧從日治時期到 2005 年之間,

    山地治理的歷史過程企圖分析與釐清各種不同政權所開展的治理技藝,並隱約的看

    到一種「劃界」的理性與制約,不斷地對於山地進行分割與定置,直接地影響到原

    住民社會內部,包含對於傳統的再理解與再詮釋。

    從畫界的政治的概念分析國家治理技藝背後所秉持的合理性,在國家劃界行動

    的開展下,當「傳統領域」進入了國家的視角時,一種清晰化、簡單化、集中化、

    定置化的目的,企圖抹平傳統與地方知識的複雜性,以及抹除原住民在山地中的權

    利。

    因此,可以看到臺灣山地治理過程中,一種特殊的歷史社會成因:殖民性格在

    山地治理中的延續、行政的力量成為國家第一線的執行者、經濟的計算所進行定置

    化的社會工程、政治權力的吸納與再度援用國家的劃界思維,都同時的佈置在部落

    住民的生活周遭空間中,排除原住民在傳統領域間的採集、狩獵、林產物的使用、

    甚至在穩定社會秩序與安全的配置上,分割了傳統領域的空間,不斷地反覆在地方

    行政的操練下,逐步完成了對於原住民族的控制。

    關鍵字:山地治理、治理性、治理技藝、傳統領域、劃界的政治、定置化、清晰化、

    簡單化、集中化

  •  

      ii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review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upland  governance  in  Taiwan.  

    Through   recently   investigations   in   which   community   mapping   has   been   done   in  

    term   of   indigenous   traditional   territory.   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   social  

    institution  of  ethnic  group  might  be  confronted  with  politics  of  demarcation   in  the  

    realm  of   indigenous   traditional   territory.  However,   sinc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upland   governance   undertook   different   techniques   of   "demarcation   "   and  

    "sedentariness"  upon  upland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ir  circumstance.  Therefore,  

    we   might   see   the   rationality   and   operation   of   demarcation   principle   changed  

    parallel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ethnic  and  tribal  thinking.  The  efforts  of  governance  

    with   directly   impacts   indeed   changed   the   indigenous   society   within   and   without,  

    where  re-‐interpre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might  rest  on.  

    By   virtue   of   the   improving   state   rationality,   administration   begin   spread   over  

    the  operation  of  demarcation.    When  the  perspective  of  "seeing  like  a  state"  stepped  

    into   the   traditional   territory,   the   instruments   of   the   legibility,   simplicity,  

    centralization  and  sedentarization   imposed  on  the  ends  of  governance.  An  attempt  

    to  alleviate   the  complexity  of   traditional  and   local  knowledge,   thus  would  dissolve  

    the  privilege  of  upland  indigenous.    

  •  

      iii  

    Thus   we   can   see   the   particular   historical   and   social   factors   emerged   in   the  

    process  of  upland  governance  in  Taiwan:  colonial  characters  of  upland  governance  

    endue,  administrative  power  as  frontier  practice,  economic  calculus  of  sedentariness  

    project,   absorption  and  adaptation  of  demarcating   thinking  were   implanted   to   the  

    form   of   indigenous   life.   Excluding   the   indigenous   usage   of   collecting,   hunting   and  

    agricultural  stocks,  state  dispose  the  social  order  and  security  on  the  space  of  upland.  

    Through  again  and  again  repeat  practice,  modern  state  complete  the  domination  of  

    the  indigenous.  

     

    Keywords:   upland governance,   governance technic,   traditional territory,   politics of

    demarcation,  sedentarization,  legibility,  simplicity,  centralization

  •  

      iv  

    目錄

    第一章 序論:山地治理中的傳統領域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一節 研究旨趣與目的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問題意識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研究範圍、方法與立場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何謂「劃界」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節 理論架構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規訓與治理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國家的視角與治理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歷史社會學的切入與補充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三節 傳統領域的輪廓與流動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國際間「傳統領域」的案例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臺灣「傳統領域」理念的引入與論述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流動的「傳統」,政治的「領域」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章 殖民時期的劃界:傳統領域的拆解與重構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一節 傳統領域的佈線與線上機制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包圍傳統領域:隘勇線的監禁與監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隘勇線的經營與重構:交易所的交換與交易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傳統領域的解編:傳習所的教育與規訓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節 山地的格式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割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待價而估的山林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山地切割術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三節 傳統領域的切割與重構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定置化與固定土地邊界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戰爭與軍事後勤學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殖民的傳統與現代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小結:傳統領域的拆解與重構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三章 行政的劃界:從空間到人的測量與治理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一節 測量的無所不在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日治時期的測量工作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國府時期的測量工作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測量的道德性與戰鬥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節 行政區域與山地行政的劃界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部落意義與行政區域的分離與合流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山地行政與測量的相依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  

      v  

    第三節 從土地到人的測量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保留地」的排除效應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測量的延伸與擴張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從治理技藝到治理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小結:傳統領域與現代行政的治理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四章 經濟的劃界:林業與農業框架下的原住民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一節 山地作為國家的金庫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一種地權、兩套辦法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山地的可計算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節 農業上山的神話:開發思維中的山地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市場經濟前期的山地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山地大開發:從實驗到評估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三節 治療山地:「規劃」原住民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大規劃時代的原住民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劃界經濟發展下的原住民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從開發、評估、規劃到治療的經濟治理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小結:經濟治理下的傳統領域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五章 政治的劃界:傳統領域的治理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一節 限制傳統、包圍自然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保育的推動與排除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原住民的點狀抗爭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節 原住民族運動:制度性的抵抗與收編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原運中的土地聲明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抗爭運動中的相互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紮根:回歸部落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三節 傳統領域的劃界行動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被發明的傳統領域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傳統領域與還我土地的合流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傳統領域的政治權利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小結:傳統領域的政治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六章 結論:劃界的政治,碎裂的歷史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一、 劃界的政治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二、 從治理技藝到治理性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三、 國家視角下的傳統領域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四、 碎裂的歷史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參考書目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  

      vi  

    表目錄

    表 一-1:泰雅族領域(土地)種類及其方言名稱對照表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二-1:奧地蕃人集團移住置表側山腳之理由與優點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二-2:「蕃人調查」調查事項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三-1:蕃地警察、防蕃機關:1895-1929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三-2:新竹縣山地新舊村落名稱對照表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三-3:1950 年調整後臺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經濟人口面積清冊 .. 錯誤! 尚

    未定義書籤。

    表 三-4:山地警察人員籍貫表統計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三-5:山地鄉公所編制員額表(1950 年)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三-6:山地行政人員歷屆考試及格人數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三-7:山地行政人員考試及格人員就業情形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三-8:東埔社歷年土地使用權出售情形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四-1:光復初期用材需求量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四-2:民國 42-43 年林產管理局盈餘佔公有事業總盈餘比率 ... 錯誤! 尚未定義

    書籤。

    表 四-3:歷年山地道路整修情形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四-4:臺灣農林邊際土地分區旱地資源概況(水田除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

    籤。

    表 四-5:1956 年度獎勵山地設置梯田面積分配表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四-6:1962 年山地及平地保留地之濫墾面積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四-7:各國土著政策比較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五-1:1993 年之前林務局規劃之森林遊樂區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五-2:太魯閣國家公園土地徵收的方式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五-3:政府對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之策略與回應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  

      vii  

  •  

      viii  

    圖目錄

    圖 二-1:隘勇線前進清除周邊草木並以鐵絲網連結成射擊線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 二-2:日治時期隘勇線上隘勇監督所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 二-3:日治時期 1913-1942 年原住民地區學校教育預算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 二-4:1917 年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林野調查報告土地利用狀態 .. 錯誤! 尚未定義

    書籤。

    圖 二-5:第一次森林計畫事業(1925-1935)事業分區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 二-6:蕃地道路簡圖與里程表計算(以新竹州為例)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 三-1:一等與二等三角測量圖基準點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 三-2:日治時期「蕃地地形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 三-3:泰雅族遷移路徑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  

      ix  

    附件目錄

    附件一: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司馬庫斯部落傳統領域地圖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二: 1905 年臨時臺灣土地測量局〈二萬之一堡圖原圖一覽圖〉 .. 錯誤! 尚未

    定義書籤。

    附件三:光復後原住民保留地分布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四:全臺灣土壤分佈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四: 全臺土壤相對沖蝕性等級分佈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六:1954 年全臺測繪臺灣農林邊際土地調查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七:1952 年臺灣省政府頒訂山地人民生活改進運動成績檢查表 ... 錯誤! 尚未

    定義書籤。

    附件八:臺灣省獎勵山地定耕農業實施成績審查表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九:山地定耕地臺帳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十:臺灣省獎勵定耕農業梯田設置施設標準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十一:1989 年「新山村計畫」宜蘭縣大同鄉南山村規劃圖 .. 錯誤! 尚未定義

    書籤。

    附件十二:山地定耕農業生產臺帳與山坡地可利用限度分類圖 .. 錯誤! 尚未定義

    書籤。

    附件十三:1993 年國有林地規劃自然保留區自然保留區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附件十四:太魯閣國家公園與原住民衝突事件表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  

      x  

  •  

      11  

  • 目錄

    第一章 序論:山地治理中的傳統領域 1

    第一節 研究旨趣與目的 3

    一、 問題意識 3

    二、 研究範圍、方法與立場 10

    三、 何謂「劃界」 15

    第二節 理論架構 20

    一、 規訓與治理性 23

    二、 國家的視角與治理性 27

    三、 歷史社會學的切入與補充 31

    第三節 傳統領域的輪廓與流動 34

    一、 國際間「傳統領域」的案例 35

    二、 臺灣「傳統領域」理念的引入與論述 41

    三、 流動的「傳統」,政治的「領域」 49

    第二章 殖民時期的劃界:傳統領域的拆解與重構 54

    第一節 傳統領域的佈線與線上機制 56

    一、 包圍傳統領域:隘勇線的監禁與監視 57

    二、 隘勇線的經營與重構:交易所的交換與交易 64

    三、 傳統領域的解編:傳習所的教育與規訓 71

    第二節 山地的格式化 78

    一、 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割 78

    二、 待價而估的山林 84

    三、 山地切割術 89

    第三節 傳統領域的切割與重構 96

    一、 定置化與固定土地邊界 96

    二、 戰爭與軍事後勤學 102

    三、 殖民的傳統與現代 108

    小結:傳統領域的拆解與重構 113

    第三章 行政的劃界:從空間到人的測量與治理 115

    第一節 測量的無所不在 117

    一、 日治時期的測量工作 117

    二、 國府時期的測量工作 120

    三、 測量的道德性與戰鬥性 124

    第二節 行政區域與山地行政的劃界 128

    一、 部落意義與行政區域的分離與合流 128

  • 二、 山地行政與測量的相依 136

    第三節 從土地到人的測量 146

    一、 「保留地」的排除效應 147

    二、 測量的延伸與擴張 156

    三、 從治理技藝到治理性 166

    小結:傳統領域與現代行政的治理性 171

    第四章 經濟的劃界:林業與農業框架下的原住民 173

    第一節 山地作為國家的金庫 175

    一、 一種地權、兩套辦法 176

    二、 山地的可計算性 184

    第二節 農業上山的神話:開發思維中的山地 194

    一、 市場經濟前期的山地 195

    二、 山地大開發:從實驗到評估 205

    第三節 治療山地:「規劃」原住民 216

    一、 大規劃時代的原住民 217

    二、 劃界經濟發展下的原住民 225

    三、 從開發、評估、規劃到治療的經濟治理性 229

    小結:經濟治理下的傳統領域 233

    第五章 政治的劃界:傳統領域的治理性 235

    第一節 限制傳統、包圍自然 237

    一、 保育的推動與排除 238

    二、 原住民的點狀抗爭 250

    第二節 原住民族運動:制度性的抵抗與收編 262

    一、 原運中的土地聲明 263

    二、 抗爭運動中的相互性 270

    三、 紮根:回歸部落 276

    第三節 傳統領域的劃界行動 282

    一、 被發明的傳統領域 284

    二、 傳統領域與還我土地的合流 291

    三、 傳統領域的政治權利 296

    小結:傳統領域的政治性 299

    第六章 結論:劃界的政治,碎裂的歷史 301

    一、 劃界的政治 302

    二、 從治理技藝到治理性 308

    三、 國家視角下的傳統領域 310

  • 四、 碎裂的歷史 313

    參考書目 340

    表目錄

    表 一 1:泰雅族領域(土地)種類及其方言名稱對照表 45

    表 二 1:奧地蕃人集團移住置表側山腳之理由與優點 98

    表 二 2:「蕃人調查」調查事項 99

    表 三 1:蕃地警察、防蕃機關:1895-1929 130

    表 三 2:新竹縣山地新舊村落名稱對照表 135

    表 三 3:1950 年調整後臺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經濟人口面積清冊 138

    表 三 4:山地警察人員籍貫表統計 140

    表 三 5:山地鄉公所編制員額表(1950 年) 159

    表 三 6:山地行政人員歷屆考試及格人數 160

    表 三 7:山地行政人員考試及格人員就業情形 160

    表 三 8:東埔社歷年土地使用權出售情形 164

    表 四 1:光復初期用材需求量 177

    表 四 2:民國 42-43 年林產管理局盈餘佔公有事業總盈餘比率 181

    表 四 3:歷年山地道路整修情形 192

    表 四 4:臺灣農林邊際土地分區旱地資源概況(水田除外) 207

    表 四 5:1956 年度獎勵山地設置梯田面積分配表 208

    表 四 6:1962 年山地及平地保留地之濫墾面積 209

    表 四 7:各國土著政策比較 214

    表 五 1:1993 年之前林務局規劃之森林遊樂區 241

    表 五 2:太魯閣國家公園土地徵收的方式 257

    表 五 3:政府對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之策略與回應 267

    圖目錄

    圖 二 1:隘勇線前進清除周邊草木並以鐵絲網連結成射擊線 59

    圖 二 2:日治時期隘勇線上隘勇監督所 63

    圖 二 3:日治時期 1913-1942 年原住民地區學校教育預算 74

    圖 二 4:1917 年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林野調查報告土地利用狀態 85

    圖 二 5:第一次森林計畫事業(1925-1935)事業分區圖 92

    圖 二 6:蕃地道路簡圖與里程表計算(以新竹州為例) 106

    圖 三 1:一等與二等三角測量圖基準點 119

    圖 三 2:日治時期「蕃地地形圖」 121

  • 圖 三 3:泰雅族遷移路徑 134

    附件目錄

    附件一: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司馬庫斯部落傳統領域地圖 316

    附件二: 1905 年臨時臺灣土地測量局〈二萬之一堡圖原圖一覽圖〉 317

    附件三:光復後原住民保留地分布圖 318

    附件四:全臺灣土壤分佈圖 319

    附件四: 全臺土壤相對沖蝕性等級分佈圖 320

    附件六:1954 年全臺測繪臺灣農林邊際土地調查 321

    附件七:1952 年臺灣省政府頒訂山地人民生活改進運動成績檢查表 322

    附件八:臺灣省獎勵山地定耕農業實施成績審查表 325

    附件九:山地定耕地臺帳 329

    附件十:臺灣省獎勵定耕農業梯田設置施設標準 330

    附件十一:1989 年「新山村計畫」宜蘭縣大同鄉南山村規劃圖 335

    附件十二:山地定耕農業生產臺帳與山坡地可利用限度分類圖 336

    附件十三:1993 年國有林地規劃自然保留區自然保留區 337

    附件十四:太魯閣國家公園與原住民衝突事件表 339

     

  •  

      1  

    第一章 序論:山地治理中的傳統領域

    從 2002 年參與原住民族的「部落繪圖」1工作之後,便與「界線」的課題保持

    著高度的敏感。在繪製地圖的過程中,參與的人雖然都能體會這不只是一張地圖,

    同時也是部落凝聚共識,找回自身詮釋權的過程。但地圖的展開,部落老人開始訴

    說故事,開始在地圖上繪製記憶中的路線與傳統獵場的範圍時,那張兩萬五千分一

    的地圖底層卻印上了各種縣界、鄉界、村界等。若再對比其他的地籍圖面時,一個

    小小部落的傳統領域中,綿密著各種的區界:林班地、原住民保留地、集水區、森

    林遊樂區與國家公園等。這些區界背後所挾帶各種法令、作業執行要點、管理辦法,

    配合這些區界交織成蛛網般的網面,覆蓋在部落之上,也遮蔽了老人們記憶中在傳

    統領域活動的路線與範圍。

    界線的意義在此出現兩套不同的知識與文化體系,時而重疊,時而分離。但可

    以確定的是,當部落老人憑著記憶畫出的路線與範圍,是完全不同於各種行政機關

    組織的管理權力。它們不僅有著白紙黑字相關組織法令的依據,制度組織的架構,

    同時也是在臺灣歷史與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隨著不同的政權、不同的知識論述、制

    度、團體、不斷地劃分、割裂各個族群的傳統生活、文化與空間地景。並累積出的

    一種治理性格,排除、削弱,甚或是抹除了最接近自然並與之共處的原住民。

    原住民族依據著自身的知識體體系與文化規範,形塑面對生活空間的方式,無

    論是從家屋的角度,或是遷移、外人入侵、衝突等過程,清楚區別出他者。然而最

    大的區別在於原住民的傳統領域的思維,有著許多彈性與應變,透過原則而非計畫

    性的程序理性。這些原則沒有原住民自己的歷史檔案可以證明,僅能在與外界接觸

                                                                                                                   

    1筆者於 2002 年參與原住民族委員會所委託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調查」第二期計畫,除了至各部落繪製地圖外(主要是泰雅族的範圍),也選擇一個部落進行深化的工作。相關內容請參閱筆

    者 2004《一個行動研究者在部落:以比亞外部落地圖發展工作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  

      2  

    的歷史過程中,隱約地顯露了原住民心中對於自身生活領域範圍的底線。所謂的外

    界接觸,最大部分是隨不同的政權在山地治理中,配合當時相應的政治、經濟與社

    會的氛圍,產生各種不同界線的變形。不同政權所帶出的治理能量,以一種累加性

    的附著,一層層將山地經營與統治打包的更具合理性與正當性。

    從這樣的背景出發,當不同的政權與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遭遇時,一種現代與

    傳統的拉扯也開展出來。從主權的角度而言,兩者都在歷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極力

    的伸展、保衛與抵抗。但不同的是,政權要求的是服從與附屬,而原住民族則是家

    園的保衛與認同。從行政的角度上,政權要求的是主權的一致性,並在科層組織的

    過程中展現最大的執行效率。而大部分原住民族的傳統上是以協商、規範、共識的

    方式來處理衝突、矛盾與爭執,執行效率並不是首要的重點。在認同上,政權要求

    的一種象徵體系的臣服,而原住民則是對於自身在語言、血緣、家族以及信仰體系

    的共識為主。因此,當各個政權在原住民傳統的社會與生活空間進行各種劃分時,

    不僅遭遇到各種抵抗,同時,傳統所賦予的彈性也隨之轉變。百年來臺灣原住民族

    除了被動的接受不同政權的治理外,各個民族生活型態、傳統觀念,以及對於現代

    國家所狹帶的各種經濟、物質等優勢,彼此產生「鑲嵌(Embedded)」2的過程。

    當放入臺灣山地治理的歷史脈絡時,更有著臺灣特殊的族群政治與歷史社會學意涵。

    本文以近年來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調查所進行的部落地圖繪製的經驗中,回頭檢

    視在臺灣山地治理的歷史過程中,圍繞在眾多不同的行政治理、族群社會制度,面

    對在各種「劃界」3的政治中,對應其族群、部落等在傳統思維的轉變,以及目前

    進入行政體制操作的「傳統領域」產生了什麼樣的異變。

                                                                                                                   2「鑲嵌」的概念在經濟社會學的概念下,認為各種經濟活動與組織發展受到社會中各種關係,並包附於各種法律、制度甚至人際關係、傳統規範等等因素下,所產生一種特殊的制度化的過程。

    此一部分可參考 Karl 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一書。

    3「劃界」的概念,最原初的概念形成於筆者 2005〈土牛、番界、隘勇線:劃界與畫線〉一文,其中「 劃界(demarcation) 」本身較具有確定的意涵,某種程度上是透過政治、制度或是組織所確立下來的實質界線。然該文主要是處理 1895 年到 1915 年的「理番事業」過程的變遷,不同於本文的問題意識發展。但本文延續「劃界」的概念定義,並擴展到其中有關的治理技藝的生成 ,後文會在詳細探討。

  •  

      3  

    第一節 研究旨趣與目的

    百年來,各種文獻中的原住民始終處於被動、被劃設、被描述的角色,要在這

    段歷史中鋪陳出原住民自己劃界的歷史,礙於文獻是相當困難。但如果從現在傳統

    領域的行動中,可以鋪陳出原住民族面臨土地問題時的感觸、心態,並且回頭投射

    到歷史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甚至可對於現今臺灣原住民族所遭遇的問題提出不同的

    理解。在不同政權的治理下,不斷侵蝕、抹滅原住民族心中的傳統領域,這個領域

    的意義包含了原住民的自我認同、生活範圍的肯認等。我們不能否認原住民族在臺

    灣的生活事實,以及族群內所發展出特有的傳統信仰規範。傳統領域的繪製,透過

    部落參與共同繪製地圖的方法,某種程度也凸顯了這樣的事實。然而,環顧目前由

    國家主導推動的原住民自治法案中,衍生出將傳統領域作為一種行政制度的推動,

    卻也隱然將傳統領域背後的傳統意義作了更進一步的扭曲。

    一、 問題意識

    臺灣近百年的歷史中,不同的政權對於山地治理中各種劃界的行動,不斷地將

    原住民原有的生活空間轉移、分割,甚至以不同高度的監視,使得原住民在原本生

    活空間所形塑「傳統領域」的意義,也不斷的游移轉變。傳統領域的意義來自於原

    住民長期與生活空間共處所衍生而來,並且各自發展出一套社會制度與自然環境的

    在地知識體系。當生活空間受到不同因素的威脅時,傳承的傳統規範與信仰仍保有

    著一種彈性與原則來面臨生活空間的轉變。這也是至今「傳統領域」仍可以透過口

    述、記憶予以重現。因此,並非是一種固有領域或空間來形塑「傳統」,而是傳統

    的原則與彈性重塑了現存生活空間的傳統意義。然而,現今進入到行政體系的「傳

    統領域」企圖以「簡單化」(simplification)4、「科技化」(technicalization)5的

                                                                                                                   4 James Scott 在《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一書中,特別提出國家以一種「簡單化」的方式,來掌握現實的複雜,並且盡可能的簡化成為一些綱要的條目。相

  •  

      4  

    邏輯,透過傳統領域的「定置化」(sedentarization)6,而將背後的傳統意義予以

    簡單化,反轉了族群本身的傳統規範對於生活領域的詮釋權。

    這種「簡單化」、「科技化」的邏輯的出現,並非是一朝一夕的創建,某種程

    度是不同的政權來到臺灣這塊陌生的地方,企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統治佈署的歷史

    累積過程,尤其對於甚難進入的山地區域。而要能夠儘速的掌握陌生的地方,最快

    的方式就是在空間與社會進行各種的分割、格式化。並以數據、地圖等抽象資料,

    簡化地方傳統的複雜性,求得最大的公約數,來規劃相關的統治技藝。當傳統領域

    進入了國家的行政體系時,裡面的參與者與規劃者很難跳脫出這套統治技藝思維,

    透過「傳統領域」背後所召喚的族群傳統與認同,共構了國家治理的一統性。此時,

    傳統領域也成為一種政治的修辭與話術,也或者成為政治的籌碼。

    因此,本文除需要論證以上的聲稱外,最主要的是要證明現今原住民自治的推

    動對於「傳統領域」的操作,儼然成為這套「劃界的政治」的翻版。而本文也試圖

    揭開當「傳統領域」進入了國家的行政體系中的操作時,包覆在它身上的虛假性。

    然而,要證澄以上的論點,必須要回應下列的疑慮:

    一、什麼是傳統領域?它是怎麼劃設出來?是否為固定性的地理空間?是由自

    然環境來決定傳統領域的範圍,還是由傳統的規範因應著不同的外在因素,來決定

    部落的傳統領域範圍?尤其是牽涉到歷史發展過程中,現代國家的治權是如何的進

    入山地,發展相關的統治技藝。

                                                                                                                                                                                                                                                                                                         關討論可參閱該書第一部分〈清晰化和簡單化的國家項目〉。

    5科技化主要是指傳統領域的呈現,逐漸在政治意圖之下,依附在地圖繪製的技術之上。這樣的轉變,猶如國家治理陌生地區時,不斷透過抽離現實地方的圖面調查,企圖掌握並規劃社會的藍圖。

    有關傳統領域的科技化的批判,會於後文中討論。

    6此處借用 James Scott 對於農村生產空間的社會工程中的一種固定性的規劃與措施,企圖將生產方式固定在一定的空間中,其目的背後所支撐的是一套可供計算生產的經濟理性與數字的治理模

    式。在其中文翻譯本中是翻作「固定化」,但本文延伸到原住民在傳統領域中原本傳統流動的生

    產方式與領域概念逐漸在固著在一定的空間位置之中,並且在國家治理技藝中產生轉變與依賴。

    因此翻作「定置化」更為貼近本文所述。

  •  

      5  

    二、傳統領域作為一種勢力範圍的宣稱並抵禦外力的侵入,到如今作為「劃界

    政治」的一環,這之間的演變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除了地理範疇的轉變外,傳統

    領域的「傳統」與現存的生活空間有著什麼樣社會意義上的連結?它與當代的政、

    社會與制度變遷有著什麼「嵌合」的節點,尤其放在族群政治的位置上,它呈現的

    是一種「被發明的傳統」?還是有本質性的延續成為一種「流動的傳統」?

    三、在「傳統領域」的論辯中,一方面從國外經驗引入、複製到再現原住民生

    活空間的存在事實,另一方面從部落到族群意識,以及所謂的「主體性」的宣稱,

    兩者間的關係為何,為什麼能迅速的成為法律、制度規劃的基礎,並進入行政體系,

    成為一種「劃界的政治」。

    原住民的傳統領域是否是一種固定性的空間思維,如果以長時段的時間來觀察,

    部落的遷移與傳統領域的變動有著密切的關係7。每一次的移動,傳統領域的地理

    空間也相應變化。第一個疑慮便是要釐清傳統領域與傳統規範之間的關係。當然每

    一族群的對於傳統領域的認定方式有所不同,並且在歷史的發展中,很難確定傳統

    領域的地理空間8。撰述的重點是放在現代國家治權進入山地時,各族群或部落的

    內部傳統規範是如何的去面對與處理外在勢力的進入,藉此來觀察傳統領域的生成

    與樣貌。並非是針對某一族群中進行對於「傳統領域」與「傳統規範」的考掘工作。

    第二點承上述,透過不同政權的山地治理形式,從「現代」原住民所身陷的煩

    惱來思考9。這些煩惱與困境包含在山地治理過程中,各種治理技藝的產生與對待,

    例如「隘勇線」、「森林經營」、「土地調查」、「行政區域」、「土地測量」、

    「道路」、「國家公園」等常在原住民身邊觸碰到的相關法令制度。這些日常生活

                                                                                                                   7這裡的「遷移」包含自然人口增長、自然環境的變動,或是受到外族的侵入、政權的強迫等。

    8就筆者之前的田野經驗中,各族群內部的傳統領域的空間範圍,多半是部落與部落之間的協商而來,也牽涉到勢力的大小。雖然近年來透過部落地圖繪製的工作,仍然有著許多重疊與複雜的歷

    史因素在其中,很難構成一個固定性的傳統領域。

    9這是一個 Mills 式的提醒與思考,面對社會結構與變遷,個人處境的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請參照C.W. Mills《社會學想像》。

  •  

      6  

    經常性的煩惱,某種程度也成為原住民與當代制度的接合處,發展出各種適應之道

    與變通。而主要的論證焦點在於原住民身處在各種界線的矛盾、衝突到順服,放在

    臺灣族群政治的脈絡時,有可能是密不透風甚至無意識的將自身的文化與社會意義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被羅織起來。但也有可能非完全由統治者有意識的建構出來,它

    有可能是相互引發的現象,或某種歷史的偶發性。

    針對第三點的疑慮,一方面從筆者參與的部落地圖繪製的經驗出發,另一方面

    從目前原住民自治相關的爭議點,試圖回應傳統領域的論述與歷史變遷過程中的關

    係。而著重的重點在於 1980 年代所開啟原住民運動,它承繼了什麼樣的歷史意識?

    在當時所謂「傳統領域」的概念又是什麼?尤其是這樣的轉變放在臺灣民主化的過

    程中,在當時無論是黨內或黨外的原運人士不斷地參與到國家政治體系中時,「傳

    統領域」為什麼會成為「還我土地」的另一種政治修辭。而此時不斷高呼的原住民

    「主體性」的意義,它是依附在政治權力/利之上,還是在原住民各族群的傳統意

    義上,甚或是土地私有概念之上。

    透過釐清以上的疑慮,本文企圖證明「傳統領域」是做為一種動態的、流動的

    概念。它有族群本質性的基礎,同時又有著調適外界變化的能力。然而,現今傳統

    領域繪製的工作,企圖以 GIS的定位與測量,以及部落集體參與的程序,「定置化」

    族群或部落的空間,某種程度悖離了「傳統」作為一種與外在世界彼此互動認識的

    法門。傳統領域的概念應是一個不斷變動,適應日常生活所具體發生的事件,因應

    這些事件來調整、變化。

    族群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天然的、人為的)不斷的進行遷移過程中,同一族群

    間部落與部落間有一套共同的信仰規範,來處理領域使用的問題。就現今依據部落

    地圖調查的方法產生出的差異來觀察:有些族群、部落是依據傳承下來的記憶來劃

    設出部落的傳統領域,而有些是以現在的居住空間,來決定部落的傳統領域。前者

    的問題在於當溯及歷史某個時間基準的時候,牽涉的不同族群、部落的互動關係,

    包含結盟與征戰。後者的問題在於現在的居住空間與現行制度的交互影響。當不斷

  •  

      7  

    進行這樣的定置化、簡單化傳統領域的概念,將可能導致另一波割裂與穿透原住民

    的傳統信仰。

    因此,回到本文最主要的核心,企圖論證「傳統領域」中「傳統」的確展現了

    原住民在山地間存在的事實與空間,而非其「領域」的確定凸顯傳統的存在意義。

    而「傳統領域」的空間意含,這百年來不斷進行劃界的行動後,已脫離了族群文化

    原有的基礎,極有可能成為一種政治的籌碼或修辭。如今傳統領域的聲稱已經名多

    於實,某種程度是透過這樣的概念來爭取更多的實質的權利,而非是「恢復傳統」。

    不可否認的它某種程度也成為一種權力鬥爭的資源、武器。然而,「傳統領域」當

    它附著了現代國家的治理技藝後,已很難再去證澄其傳統意義。

    當然,對本研究而言,相關的論點的論證仍需要在研究過程中詳細的探究,這

    裡面含有許多不同的意識型態與行動邏輯(也包含各部落、族群間的關係),不僅

    在歷史過程中有著地理空間上的推移拉扯,同時在社會變遷的建構中相互影響。因

    此,本文大膽的嘗試,透過對現代的質疑,回顧歷史中山地治理發展過程的「劃界

    政治」,所觸及到各種傳統領域的意義生成。而這質疑的重要性,可釐清以下的問

    題:

    一、從 1980 年代的原運之後,發現原運的走向與部落逐漸遠離。雖然制度與

    政治的參與度有所推進,然而,當時政治參與所抱負的「原住民主體」與傳統之間

    已然有著鮮明的落差,但這個落差依然是一個很模糊的空間。某種程度是忽略了不

    同政權在山地治理過程中的交互影響與流變。

    二、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觀念其實有著許多歧異,包含同一族群中不同部落間所

    描繪傳統領域範圍的交叉、重疊與印證是否有著足夠的對話空間,以及是否可以透

    過行政治理的角度、GIS 的技術所記錄的範圍、地名及其背後故事等來證明。但這

    種地圖式的繪製,並不能清楚理解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轉變,僅能呈現出靜態的圖

    面意義,無法有效的展現歷史社會的變遷與其原住民傳統的核心與意義。

  •  

      8  

    三、承上述,更重要的這套透過地圖式的「簡單化」所發展出來的統治技藝,

    正是當初原住民在山地治理過程不斷被割裂的複製模式。如果從山地治理的歷史變

    遷過程來看,「傳統領域」在國家的視角下所繪製出的原住民傳統領域的範圍時,

    弔詭的呈現出一種虛假意識。

    四、回應現代原住民在土地運動與政治權利爭取上的困境,產生一種族群的

    「主體性」的訴求時,必須警惕的是這個族群的「主體」與所聲稱的「主體性」有

    何連結與區別。若以傳統領域在地圖上繪製其活動範圍時,就可聲稱「主體」的回

    歸,包含政治權利/力的掌握,土地權利的恢復等,必須更小心的面對這樣的連結,

    它不僅是制度與法律的範疇,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在歷史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需要

    釐清這之間產製出什麼樣傳統意義與虛假意識。

    從臺灣早期民間的土牛與土牛溝的設置,到透過政治地圖上確立的番界,爾後

    日治時期前後對於隘勇線的設置與使用,直至國民政府來台,展現一種地圖政治的

    權力型態,進行各種的行政區塊的劃分。而山地各種類型的區界的劃設、透過山地

    道路、林班地、原住民保留地、國家公園等型態,影響著居住於山地中的原住民族,

    也具體的呈現了他們的生活煩惱。然而,這些政權進行劃界的行動時,必須考量他

    們在什麼樣需求下產製出這些治理的技藝。尤其是以國家作為行動者的指標,同時

    又以一種「現代」所秉持的意識型態,將原住民呈現出國家所謂的「進步」樣貌。

    同時這樣現代化的意識型態,逐步在日常生活的經濟活動中展現效力,「傳統」的

    意義成為「自我殖民後的自我出賣」的商品。對照現今在傳統領域繪製的過程對於

    「傳統」的意涵,某種程度也呈現出一種現代產權概念下的意義,而非傳統領域所

    聲稱的「傳統」意義。這樣的聲稱,也逼問出傳統與現代兩者之間所開展的辯證關

    係。而企圖論證「傳統」與「歷史」間的關係,也間接的構成了本論文在論述上的

    方向。

    本研究試圖從歷史社會學角度中,重新檢視這百年來臺灣原住民的遭遇,試圖

    發掘在族群社會學及歷史社會學中的新意義。首先,本研究嘗試突破歷史制度論的

  •  

      9  

    限制,企圖闡明現今臺灣原住民族在面對國家治理所積極爭取的「權利」,以及所

    謂的具有「現代」意涵的原住民族,到底是如何「想像」10與「建構」。其次,從

    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目前學界的討論多半在政治制度形構、多元文化權利,以及在

    自由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框架中的權力與權利,或者在政策中的法律位階來探討11。

    它呈現的是現代社會原住民族「應該」爭取的是什麼,而未能從歷史社會的視角來

    檢討。本文研究想要進一步的呈現,這些「應該」的權利爭取的背後,原住民本身

    的想像與期待是如何在歷史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產製出來。

    最後,從歷史過程的梳理中可以發現,一方面臺灣原住民族受到不同政權的壓

    迫,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服從權威的保守性格。另一方面山地治理的過程中,日治

    時期透過戰爭、交換、教育等方式進駐,而國府時期則進一步延續土地的政策制度、

    自然資源保育、與各種現代化建設(道路、水壩等)等模式,將現今臺灣山地置於

    各種不同行政治理機關的管制。因此,有別以往的研究,本研究企圖從一個整體性

    的角度,以山地治理作為分析範疇,來重新審視這百年來的原住民的歷史與社會變

    遷中附著了什麼,又生成了什麼。

    筆者相信,釐清在原住民族身上所纏繞各種界線的束縛,有助於我們釐清當前

    原住民權利爭取的困境。以及從山地治理的特殊性中,面對族群政治在臺灣的問題

    與其可能性。筆者認為,族群政治在臺灣不僅是族裔身分認同的問題,它所反映的

    是臺灣在各個統治過程,原住民族成為「治理技藝實驗室」中的白老鼠,直到今天

    仍有著各種行政威權下的產物,不斷地圍繞著山地、森林與原住民。從日治時期到

    國府階段,他們之間的承繼,以及在山地治理的推動的「順利」開展,都不能作為

    一種理所當然的單線歷史,或是簡單的統治與被統治的二元對立。此時,需要再重

    新的進行根本的質疑。在這樣的質疑中,讓各個參與其中的行動與行動者,透過貫

                                                                                                                   10此處的「想像」意涵,不僅包含 Bendick Anderson 的「想像的共同體」的概念,也擴大了這個概念下的政治範圍,跨入到共同體的成員中的心態與思維的歷史社會形構中。

    11請參閱 Kymlicka《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第一部分的探討。

  •  

      10  

    時性與結構性的鋪陳,展開出各種行動網絡與背後呈顯的意義。

    二、 研究範圍、方法與立場

    (一)研究範圍

    本文主要分析的時段起點,從 1895 年日治時期開始,藉由隘勇線的包圍與深

    入,不斷突破原有的分隔,對於山地進行各種的滲透與治理工作。從日治時期各階

    段的山地治理方式,到國府時期如何延續日治時期的山地治理政策,並且如何藉由

    各種行政治理機關,進行自然資源的使用、林產物的經濟開發等。直至 1990 年代

    的原住民運動,將原住民族中所衍生的社會問題,一一揭發開來,並在政治上不僅

    爭取了原民會的成立,也在 2005 年通過原住民基本法,這也象徵了原住民的權利

    在百年來第一次落實銘刻在法律條文中。因此,本文研究範圍也以 2005 年前後作

    為一個結尾,為原住民這百年來的歷史社會變遷下一個註解。

    在時間起點上,雖然在日治時期之前,便有實質的「土牛」界線,與地圖上所

    謂的「番界」的紅藍界線12。但是實際上,國家介入山地社會的力量,尤其在劃分

    族群領域與社會制度並非十分明顯。而到 1867 年的美商船羅發號事件,才開啟了

    山地治理的序幕。1874 年的牡丹社事件更強化了統治政權對於居住山地原住民的

    討伐的決心。1875 年淮軍入臺在南部進行規模性的討伐與教化工作,尤其以事件

    發生之恆春半島,設置撫墾委員。從此,山地便以「特別」行政區域的方式來處理

    相關治理業務。但實際上真正有計畫性開始約至 1885 年劉銘傳調任臺灣巡撫,對

    於原住民的治理工作才開始全面開展,其中首重「隘勇線」的設置與征伐。而日治

    初期,續沿著隘勇線進行道路的修建、維護,致力於線內的撫育,並制定各種山地

                                                                                                                   12依據施添福的考察,清朝統治臺灣兩百二十年間在輿圖上用以表示番界的線條不只紅色藍色,到乾隆末年,甚至有綠色與紫色的線條表示。參照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

    史地理研究》頁 241-245。

  •  

      11  

    開發計畫。因此,本文在時間上約從 1895 年前後臺灣進入日本殖民統治開始,來

    探討「山地」的歷史發展與社會變遷應屬合理。

    在空間方面,自 1896 年日本總督府設立撫墾署,總理原住民撫育、輔導生產、

    山地開墾及山林事業與樟腦製造相關業務,將山地行政視為特殊的行政區域。山地

    一直出現在各個文獻中,但山地的準確空間範圍,實隨著政治的情勢、軍事的運用、

    經濟的開發等,有各種不同的變形。直到今日臺灣的山地在行政區域上,仍有著

    「山地鄉鎮」與「平地鄉鎮」的劃分,而在制度上受限複雜的地理環境與族群身分,

    也有著不同的制度與政策來因應。

    然而,百年來「山地」的空間輪廓有著極大的變化,受制於各種政權、行政制

    度、甚至經濟活動有著不同的變化。因此在空間的範疇,並不是一個有其準確的範

    圍。而比較是一種動態的範疇與視角來看待「山地」的空間;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

    山地空間,日治時期有以「隘勇線」作為界線,國府時期以「行政區域」為分隔。

    因此「山地」在本研究處理上,已然不是單純的空間面向。它承受著許多不同的統

    治者的意識與多樣治理型態。所以此處並不著重在山地空間變遷來進行探討,主要

    還是以山地治理的角度為本文定位。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與歷史社會學的敘事方式進行,並且在山

    地治理過程中所涵蓋的族群傳統變遷,也會進行相關的比較研究。在日治時期的所

    奉令於總督府的殖民人類學的觀點,在歷史的採證上,被賦與殖民統治的性格與色

    彩。姑且不論史料證據的信度問題,然而在採納文獻檔案時,也必須提醒研究者此

    部份所可能出現的盲點。

    有關日治文獻,尤其是總督府相關檔案的翻譯陸續的出版,近年來已有豐碩的

    研究成果與檔案翻譯。有關原住民族的檔案整理,包含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

  •  

      12  

    查會的《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各卷、《日據時期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各卷、

    《理蕃誌稿》、《霧社事件日文史料彙編研究》、《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臺灣省

    政府公文有關原住民檔案彙編等。其次,是近年來的原住民歷史修纂上,文獻會從

    1993 年開始至 2002 年,共出版 17 本書。但這套原住民史內容仍偏向口述歷史與

    人類學調查。例如《魯凱族史》主要是反省了作者在田野工作的經驗。在其他相關

    的原住民研究中,以事件史的方式對於日治時期的進行相關研究,此後原民會以

    「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為研究主軸,編修了十個原住民的重大歷史事件的專書。

    例如林修澈的《南庄事件》、林素珍的《七腳川事件》等事件研究中,從歷史檔案

    與口述歷史的比較過程中,描述了在「理蕃時期」賽夏族與太魯閣族在不同的立場

    與統治者的思維下產生不同的處理。

    因此,面對山地治理的相關文獻,主要是參照相關檔案,文獻為主,搜尋相關

    的田野記錄與研究。而國府時期之後,相關政策的宣傳手冊、報章雜誌、甚至會議

    記錄等,也會納入分析。嚴格說來,盡可能的廣博接觸各類檔案與研究是本研究首

    要的任務。本研究主要作為一個宏觀性的研究,現成的研究成果的確協助本研究能

    夠有更進一步的討論,此一部分也會納入資料搜尋的範圍中。因此主要重點在與檔

    案與現成研究中的對比,以及在論述上的轉向,至於在歷史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