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張氏族(宗/家)譜:1 世 -152 世 Pedigree Lineage from HuangDi to Zhang ShuMing (Sherman) 〇 2 世: 有熊 〇 1 世: 少典 子二:黃帝-公孫軒轅,炎帝-五谷先帝-神農氏 〇〇世:(姬)[黃帝]公孫軒轅(軒轅氏)(有熊氏) (前 2697~前 2599)娘:彤魚 [青阳氏] (0 世始祖黃帝,姓公孫,少典之子。居軒轅之丘,故名軒轅。 《史記;五帝本紀》國於有熊,號有熊氏,公元前 2697~前 2598 在位。壽一百十一。娶四妃,元妃西陵氏曰 嫘祖,生二子:玄囂、昌意。) 百忍堂張氏-河北清河堂張氏 零世: 張揮 1 世:一世張揮:子二:張昧 和 張, 黃帝長子玄囂之子,一說黃帝第五子 揮 公 字天祿,號玉爵。妣諸葛氏,繼姜氏。是軒轅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始造弓矢和網, 黃帝命為“弓正”即弓長,因此而受賜姓張氏。公生四子: 長昧諱文欽,次選諱文選,三盛諱文盛, 四般字文光。 (1 世┄┄┄張揮 (一世張揮公(顓頊時),黃帝長子少昊青陽氏玄囂之子,公字玉爵,號天祿。仰觀弧星,始製弓矢, 為弓正,因賜姓張。封於太原尹城,為尹城派之始祖。生二子: 、般。) (揮公 字天祿,號玉爵。 妣諸葛氏,繼薑氏。是軒轅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始造弓矢和网,黃帝命為“弓正” 即弓長, 因此而受賜姓張氏。揮公生四子:長昧諱文欽,次選諱文選,三盛諱文盛,四般字文光。【註:清 河郡是受姓祖先揮公居住尹城國青陽(今河北清河縣),青陽在漢朝改為清河郡,轄於河北清河縣 , 還有棗強、南宮、山東的臨清、夏津、武城、高塘、平原。漢武帝定為九洲,屬於冀州管,秦朝定 三十六郡,清河是祖先老居地,更是宗支的髮源地,清河為張姓郡名,養育張姓世代子孫,張姓子 孫生生不息,是巨大世族】。) 2 世:二世張昧,子二:張臺駘公、張允格公 揮長子 (昧公 字××,諱文欽。妣高氏(配唐氏)。 為元冥水司政,封於汾州,主水旱疾疫之職,居尹城(今河北清河縣)立廟太原。生二子:長允格 (爐灶發明者,玉皇上帝封屬司令之神,福戴天師府溢)、次颱駘(朝代顫頊王時)。) 3 世:三世張允格 / 張颱駘,子一:張伊源公 顓頊帝封於汾州; 4 世:四世張伊源,子四:張突美、張簡竹--、張侯公--、張謨公--司水正,居山西太原;(伊源公 字××,名顏,襲司水政之職。妣氏,繼氏。生四子:長漢、次 、三簡竹、四突美。簡竹公 生二子:長正、次堯待中陽,常乘白驢往來於汾晉間自稱生於之朝。號之先生,八仙果老即。(帝)) 5 世:五世張侯公,子三:張立--、張和公--、張公--為帝6 世:六世張立公--,子二:張公、公-為帝7 世:公--,子一:敦吾8 世:敦吾公,子一;9 世:九世公 / ,子一:重熙亦執掌火正, 10 世:十世重熙公,子一:光公 執掌火正; 11 世:十一世公,子一:張天因發明灶,被後為司命真君、即灶神, 12 世:十二世張天公,子四:張欽公 欽選、盛、明。| 禹治水,為四諸侯, 13 世:十三世張欽公,子五:(張公、公)|嘉學)、嘉奇嘉騰髮、嘉偉14 世:十四世公(嘉奇)-,子二:張臨公、張15 世:十五世張臨公,子一:仲康

GUANGDONG WUHUA LI YI JIANG CHEUNG FAMILY GENEALOGY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GUANGDONG WUHUA LI YI JIANG CHEUNG FAMILY GENEALOGY

Citation preview

張氏族(宗/家)譜:1世 -152世 Pedigree Lineage from HuangDi to Zhang ShuMing (Sherman)

〇2世: 有熊

〇1世: 少典 子二:黃帝-公孫軒轅,炎帝-五谷先帝-神農氏

〇〇世:(姬)[黃帝]公孫軒轅(軒轅氏)(有熊氏) (前2697~前2599)娘:彤魚[青阳氏]

(0世始祖黃帝,姓公孫,少典之子。居軒轅之丘,故名軒轅。

《史記;五帝本紀》國於有熊,號有熊氏,公元前 2697~前2598在位。壽一百十一。娶四妃,元妃西陵氏曰

嫘祖,生二子:玄囂、昌意。)

百忍堂張氏-河北清河堂張氏零世: 張揮

1世:一世張揮:子二:張昧 和 張般, 黃帝長子玄囂之子,一說黃帝第五子

揮 公 字天祿,號玉爵。妣諸葛氏,繼姜氏。是軒轅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始造弓矢和網,

黃帝命為“弓正”即弓長,因此而受賜姓張氏。公生四子:長昧諱文欽,次選諱文選,三盛諱文盛,

四般字文光。

(1世┄┄┄張揮

(一世張揮公(顓頊時),黃帝長子少昊青陽氏玄囂之子,公字玉爵,號天祿。仰觀弧星,始製弓矢,

為弓正,因賜姓張。封於太原尹城,為尹城派之始祖。生二子:昧、般。) (揮公 字天祿,號玉爵。

妣諸葛氏,繼薑氏。是軒轅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始造弓矢和网,黃帝命為“弓正” 即弓長,

因此而受賜姓張氏。揮公生四子:長昧諱文欽,次選諱文選,三盛諱文盛,四般字文光。【註:清

河郡是受姓祖先揮公居住尹城國青陽(今河北清河縣),青陽在漢朝改為清河郡,轄於河北清河縣,

還有棗強、南宮、山東的臨清、夏津、武城、高塘、平原。漢武帝定為九洲,屬於冀州管,秦朝定

三十六郡,清河是祖先老居地,更是宗支的髮源地,清河為張姓郡名,養育張姓世代子孫,張姓子

孫生生不息,是巨大世族】。)

2世:二世張昧,子二:張臺駘公、張允格公 揮長子 (昧公 字××,諱文欽。妣高氏(配唐氏)。

為元冥水司政,封於汾州,主水旱疾疫之職,居尹城(今河北清河縣)立廟太原。生二子:長允格

(爐灶發明者,玉皇上帝封屬司令之神,福戴天師府溢)、次颱駘(朝代顫頊王時)。)

3世:三世張允格 / 張颱駘,子一:張伊源公 顓頊帝封於汾州;

4世:四世張伊源,子四:張突美、張簡竹--、張侯公--、張謨公--司水正,居山西太原;(伊源公

字××,名顏,襲司水政之職。妣陳氏,繼鐸氏。生四子:長漢、次侯、三簡竹、四突美。簡竹公

生二子:長正、次果,果為堯待中,後養氣於雲陽,常乘白驢往來於汾晉間,自稱生於堯之炳。至

唐湘州刺史薦之朝。號之通先生,八仙果老即果公也。(帝嚳時期))

5世:五世張侯公,子三:張立方公--、張敬和公--、張若公--為帝堯大未;

6世:六世張立方公--,子二:張乾公、張坤公-為帝堯大未;

7世:七世張坤公--,子一:張敦吾公

8世:八世張敦吾公,子一;張效公

9世:九世張效公 / 張郊,子一:張重熙公 亦執掌火正,

10世:十世張重熙公,子一:張吳光公 執掌火正;

11世:十一世張吳光公,子一:張天杰公 因發明火灶,被後世尊為司命真君、即灶神,

12世:十二世張天杰公,子四:張欽若公 欽若、選、盛、明。| 佐夏禹治水,為四嶽諸侯,

13世:十三世張欽若公,子五:(張桃公、張榆公)|嘉學(桃)、嘉奇(榆)、嘉騰、嘉髮、嘉偉。

14世:十四世張榆公(嘉奇(榆)-,子二:張臨公、張臥公

15世:十五世張臨公,子一:張宜公 為仲康大夫,

16世:十六世張宜公,子一:張陽公 亦為帝相大夫,

17世:十七世張陽公,子一:張安公 為帝相大夫;

18世:十八世張安公,子一:張考公 為過王大夫;

19世:十九世張考公,子一:張承公 為少康大夫,

20世:二十世張承公,子二:張嚳公、張璺公 為帝槐大夫,

21世:二十一世張嚳公,子三:張瓏|龍(康)公、張琦(嵩)公-、張珍公(瓏)- 為帝芒大夫;

22世:二十二世張珍公-,子一:張餘公 為帝芒大夫;

23世:二十三世張餘(希)公,子一:張躦公 為帝萹大夫,

24世:二十四世張躦(燧)公,子一;張秦公 為帝?時大夫;

25世:二十五世張秦公,子一:張還公 是帝孔甲的大夫

26世:二十六世張還公,子一:張純公 夏末為大夫;

27世:二十七世張純公,子一:張質公 為商朝開國之主商湯的大夫。

28世:二十八世張質公,子二;張廂公、張康公

29世:二十九世張康公,子一:張啟公 為太庚時大夫,

30世:三十世張啟公,子一:張立公

31世:三十一世張立公,子一:張瑰公

32世:三十二世張瑰公,子一:張秣公

33世:三十三世張秣公,子一:張庖公

34世:三十四世張庖公,子一:張顥公

35世:三十五世張顥(灝)公,字瑞昌。妣常、房氏(鄧)。子三:張洙公、珍、玉。(河澶甲時

期)

36世:三十六世張洙公,子一:張逸公

37世:三十七世張逸公,子一:張都公

38世:三十八世張都公,子一:張助公

39世:三十九世張助公,子一:張鬚公

40世:四十世張鬚公, 子一:張圓公

41世:四十一世張圓公,子一:張肅公

42世:四十二世張肅公,子一:張昶公

43世:四十三世張昶公,子一:張浚公

44世:四十四世張浚公,子一:張惠公 為小乙時的將軍(有些家譜上此三代沒有)

45世:四十五世張惠公,子一:張誼公 為武丁時將軍,

46世:四十六世張誼公,子一:張穩公 為豫州牧,

47世:四十七世張穩公,子一:張元公 為太丁時太史,

48世:四十八世張元公,子二:張奎公、張正公 為帝乙時大夫;

49世:四十九世張正公,子一:張炳公 為週武王大夫。

50世:五十世張炳公,子二:張振公、張辰公 為週成王大夫,

51世:五十一世張辰公,子一:張本公- 為週康王先鋒;

52世:五十二世張本公,子三:張灼公、張燥公、張燄公 為週昭王大夫,

53世:五十三世張灼公,子一:張兗公

54世:五十四世張兗公,子一:張靈公 為週穆王大夫

55世:五十五世張靈公,子一:宏公 為週夷王大夫,

56世:五十六世張宏公,子一:張道公、張紳公 亦為週厲王大夫;

57世:五十七世張道公,子一:張仲公 週厲王時大夫,移居劍州府梓潼縣,

*58世:五十八世張仲公,子二:張逸公--、張眾公 是週宣王時的卿土,由於具有孝友忠心之德,

被封為文昌帝君,兩、三韆年來備受我國民間的敬拜;(仲公字忠嗣,號廣明,週宜王賢相卿士,居

房山,詩雲張仲孝友是也,公為母復仇,居四川綿州梓潼縣,宋建炎間,敕封神文武聖德忠仁王,

理順天下人之心,元朝延祐間,加封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帝君,二月初三聖誕,各地多有建築“文昌

閣”以紀念,明成化間建廟立碑於京師。妣孟夫人。生二子:逸、象(字樊陽)。(宣王時期) 公

元前827年。)

59世:五十九世張逸公--,子一:張伯謙公 官大夫;

60世:六十世張伯謙公,子一;張信明公

61世:六十一世張信明公,子二:張貴公、張實公

62世:六十二世張實公,子一:張禹臣公

63世:六十三世張禹臣公,子一:張元馭公 週?王時大夫;(禹臣公 字洪頌,週敖王司徒,居曲阜。

妣冷氏。生一子:元馭。(莊王、釐王時期)

64世:六十四世張元馭公,子一:張熙公

65世:六十五世張熙公,子一:張叔玄公 頤公為週幽王司徒

66世:六十六世張叔玄公,子一:張奉義公 至七十四世則都是春鞦時期晉國的大夫,門第顯貴無比。

67世:六十七世張奉義公,子一:張高陵公 (一說奉元)

68世:六十八世張高陵公,子一:張宣武公 (有人誤作高陵)(高陵公 字××,隨父居山西來陽府

曲沃縣,為晉國上大夫。妣卜氏(傅)。生一子:宣武。(戰國、靈王時期)

69世:六十九世張宣武公,子一:張侯(宣武公 字策。妣仲氏(樑)。生一子:佐侯。(景王時

期)

70世:七十世張侯公,子一:張老 (佐侯公 字義昭,週敬王時為晉大夫,會諸侯戰於鞍山,手和臂

皆被箭穿,仍奮力推車,衝嚮敵陣,以必死致胜,官拜忠臣侯。立功而封解州(今山西運城解州

鎮),史載《春鞦左傳.成公》。妣范氏人(詔)。生三子:伯源(老)、仲承、叔傅。(敬王時

期)

71世:七十一世張老(伯源)公,生二子:君臣、善勳。 司馬,

72世:七十二世張君臣公,子一:張趯公(一說老生趯),司馬

73世:七十三世張趯公三子:張骼公:張髓公:張體公-:至七十九都是韓國之相

74世;七十四世張骼公二子:張進明公:張權:

75世:七十五世張進明公一子:張孟談公 是戰國初期週楨靚王時的趙國大夫, 進明公 字去疾,周

慎靚王,時為趙國大夫,從居於韓后為韓相國。妣殷夫人(鄧、趙)。生一子:孟談。(慎靚王時

期)

76世:七十六世張孟談公三子:張柳朔公:張正朔公:張望朔公 至七十九都是韓國之相

孟談公 字××,韓國師,為趙謀臣,居開封府延津縣。妣劉夫人(肖、鄧)。生三子:正朔、柳朔、

望朔。(赧王時期)

77世:七十七世張柳朔公一子:張開地公 柳朔公 字如山,韓國大夫,史記作柳左傳,哀公十年,

柳朔為相人宰。妣蘇夫人(巫、朱)。生一子:開地。

78世:七十八世張開地公子二:張平(天祐):張黡(天佐)(開地公 字正明,歷任韓昭侯,宣惠

王、襄王三代丞相。妣宋夫人(硃、陳)。生二子:平(天祐)、黡(天佐)。)

開地公 字正明,歷任韓昭侯,宣惠王、襄王三代丞相。妣宋夫人(朱、陳)。生二子:平(天佑)、

黡(天佐)。戰國時韓相,相韓昭侯、韓宣惠王與韓襄王

79世;七十九世張平公子二;張良;張胜 (生三子:胜、良、元。)(平公 字天祐,號友量,佐朝韓

螯王,恆惠王為相,父子二人,先後為韓五王之相,稱五世相韓。妣陳、週夫人。生三子:胜、良、

元。(張胜居四川生子:公藝,九世和睦同居)(秦始皇時期)戰國時期韓相,相韓釐王與韓桓惠

王 平 公 字天佑,號友量,佐朝韓螯王,恆惠王為相,父子二人,先后為韓五王之相,稱五世相韓。妣陳、

周夫人。生三子:勝、良、元。(張勝居四川生子:公藝,九世和睦同居)(秦始皇時期)

六十字輩詩仁讓敦古道 雍和受以壯 金玉曰君子 岡陵裕爾康

經緯才能超 利貞位育安 椿萱同茂盛 蘭桂奕芬芳

榮華徵九如 仕宦有書香 左右清昭穆 勳臣邦國楊

80世;一世張良 張說 子二;張不疑;張闢疆, ?~公元前186,戰國末期的韓國人,字子房,先世,

會經五世相韓。韓國被秦始皇所滅時,他把家財全部挖出,以重金求訪刺客為韓國報仇,後來訪得

了一位力士,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不幸誤中副車,壯誌未能得酬。大事末成,他不得已變更姓名,

逃到江蘇的下邳匿居,就在那裡跟黃石公學兵法,此後輔佐漢高祖劉邦減項羽,定天下,被封為留

侯。良生二子,張不疑、張闢疆。(良公 字仁壽,字子房,生於[東週]赧王53年.[秦]昭襄王45年.

週歷前262年己亥歲四月十八日申時,卒於西漢惠帝六年壬子歲五月十二日午時(公元前 262年—

公元前189年)壽年 74歲,戰國末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韓國(今安徽省)人,是韓國宰相

之子,祖父和父親相韓,輔佐五代韓王,世稱“五世相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先後滅

掉六國(韓、魏、楚、赴、燕、齊),韓當然為秦所滅,據史載良公當時青年,在當代名儒黃石公

授予兵書,良公刻苦鑽研,後秦亂,劉邦起來造反,良公首先輔助韓成王造反,成王不聽良公謀略,

是庸纔之輩。良公又投奔劉邦,幫助劉邦建立一支強大的漢軍與當時西楚霸王項羽爭霸,當時良公

為軍師,最終漢軍擊敗項羽,劉邦建立漢朝政權(公元前 202年)。良公為滅秦戰項羽立下大功,

劉邦封張良為留侯。張良者,漢高祖劉邦的功臣也,有“納履受書”的傳說,認為張良協助劉邦取

得天下,是靠了一位神奇老人賜給他的天書,但蘇東坡認為那位老人給張良的不在於書,而在於他

用“納履”來考驗張良,鍛煉他“忍小忿而就大謀”的意志。良公廟座落在陝西省境內的秦嶺中。

妣薑氏生於秦始皇丁巳年二月十九日子時,歿文帝戊辰年六月十二日辰時(前 244-前 173)、繼蘇

氏生始皇庚申年二月初三日申時,歿文帝丙寅年八月十四日巳時(前 241-前 175)、又繼慎氏、妣

週氏生歿葬失考,(有傳說薑、蘇、慎、周四夫人)。共生五子:長子不疑字讓忠 禦史大夫、次子

闢疆 字讓義、三子虎疆 字讓禮 幕州副史、四子卓疆 字讓智 范良星度史、五子薛疆 字讓信 上大

夫。)

良 公 字仁壽,字子房,生於[東周]赧王53年.[秦]昭襄王45年.周歷前262年己亥歲四月十八日申

時,卒於西漢惠帝六年壬子歲五月十二日午時(公 元前 262年—公元前189年)壽年 74歲,戰國末

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韓國(今安徽省)人,是韓國宰相之子,祖父和父親相韓,輔佐五代

韓 王,世稱“五世相韓”。公元前 230—公元前221年,秦先后滅掉六國(韓、魏、楚、赴、燕、

齊),韓當然為秦所滅,據史載良公當時青年,在當代名儒黃石 公授予兵書,良公刻苦鑽研,后秦

亂,劉邦起來造反,良公首先輔助韓成王造反,成王不聽良公謀略,是庸才之輩。良公又投奔劉邦,

幫助劉邦建立一支強大的漢軍 與當時西楚霸王項羽爭霸,當時良公為軍師,最終漢軍擊敗項羽,劉

邦建立漢朝政權(公元前202年)。良公為滅秦戰項羽立下大功,劉邦封張良為留侯。張良 者,漢

高祖劉邦的功臣也,有“納履受書”的傳說,認為張良協助劉邦取得天下,是靠了一位神奇老人賜

給他的天書,但蘇東坡認為那位老人給張良的不在於書,而 在於他用“納履”來考驗張良,鍛煉他

“忍小忿而就大謀”的意志。良公廟座落在陝西省境內的秦嶺中。妣姜氏生於秦始皇丁巳年二月十

九日子時,歿文帝戊辰年六月十二日辰時(前 244-前 173)、繼蘇氏生始皇庚申年二月初三日申時,

歿文帝丙寅年八月十四日巳時(前 241-前 175)、又繼慎氏、妣周氏生歿葬失考,(有傳說姜、蘇、

慎、周四夫人)。共生五子:長子不疑字讓忠 御史大夫、次子辟疆 字讓義、三子虎疆 字讓禮 幕

州副史、四子卓疆 字讓智 范良星度史、五子薛疆 字讓信 上大夫。

家庭

祖父:

張開地:戰國時韓相,相韓昭侯、韓宣惠王與韓襄王[2]

父親:

張平:戰國時期韓相,相韓釐王與韓桓惠王

兄弟: 有弟一人,早死。張良散盡家財,弟死不葬,以求為韓報仇。

子:

張不疑:長子,嗣侯。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坐與門大夫殺故楚內史,贖為城旦。《漢

書·張良傳》與《漢書·高惠高后文景功臣表》中所記有出入。《張良傳》中記為文帝三年(公元

前177年),坐不敬,國除。[3]

張辟彊:次子。漢惠帝駕崩,呂后干嚎,辟強為侍中,年 15歲,洞察呂后之意,謂丞相曰:

「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后

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

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迺如辟彊計。太后說,其哭迺哀。呂氏權由此起。迺大赦天下。[4]

孫:

張典:張不疑長子,張良的嫡孫,西漢陽平公張乘之曾祖。西漢時曾任官居清河太守。[5]

張高:張不疑次子。

後代:

張千秋:張良六世孫,陽陵公乘,元康四年,朝廷下詔張千秋復家,世代免除賦稅徭役。

張乘:張良六世孫,西漢宣帝時賜爵陽陵侯。[6]

張晧:張良六世孫,東漢大臣(《后漢書》卷 56《張綱傳》)

張綱,張晧之子

張續,張綱之子

張翼,張綱曾孫

張微,張翼之子

張超,張良后代,漢靈帝時期的別部司馬。(后漢書·文苑傳)

其它:

張湯:與張良同祖,所出不明(《漢書》卷 59《張湯傳》:“賛曰:馮商稱張湯之先與留侯同

祖,而司馬遷不言,故闕焉”)

81世;二世張不疑公子二 (闢疆?);張典公;張高公 (闢疆 字讓義,生於西漢高帝元年乙未歲,終

於武帝建元六年丙午歲(公元前 206年—公元前 135年)壽年 72歲,漢高帝大夫嗣侯爵。妣王夫人

(任、陳)生二子:長子:典(號霸公,字敦九)、次子:高(高公生通(迪)—無妄—黑仁—皓

—綱—大順—道陵(天師之宗)。註①(有族譜記載不疑不是闢疆,可是大部分族譜記載的字是 讓

義 )。)張不疑:長子,嗣侯。文帝十年(公元前 170年),坐與門大夫殺故楚內史,贖為城旦。

《漢書·張良傳》與《漢書·高惠高后文景功臣表》中所記有出入。《張良傳》中記為文帝三年

(公元前177年),坐不敬,國除。

<<第80世﹔一世張良子二﹔張不疑﹔張辟疆第81世﹔2二世張辟疆子三﹔張天貴﹔張天芝﹔張天龔, 辟疆 字讓義,生於西漢高帝元年乙未歲,終於武

帝建元六年丙午歲(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35年)壽年 72歲,漢高帝大夫嗣侯爵。妣王夫人(任、陳)生

二子:長子:典(號霸公,字敦九)、次子:高(高公生通(迪)—無妄—黑仁—皓—綱—大順—道陵(天

師之宗)。注①(有族譜記載不疑不是辟疆,可是大部分族譜記載的字是 讓義 )。

張不疑:長子,嗣侯。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坐與門大夫殺故楚內史,贖為城旦。《漢書·張良傳》

與《漢書·高惠高后文景功臣表》中所記有出入。《張良傳》中記為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坐不敬,

國除。

第82世﹔3三世張天龔子:張匡公

第82世﹔3三世張天芝子:張恪公>>

82世;三世張典公四子;張默;張黔;張然;張鹿 為漢文帝時的清河太守,(典公 字敦九,名存敬,

號霸公,生於西漢高後二年乙卯歲,終於西漢武帝元朔 4年丙辰歲(公元前186年—公元前125年)

壽年 62歲,人稱天師,漢惠帝禦史,文帝時遷清河縣太守遂居清河里仁鄉,節孝坊。妣週夫人

(宋)生四子:默、黔、燃、鹿。)

典 公 字敦九,名存敬,號霸公,生於西漢高后二年乙卯歲,終於西漢武帝元朔 4年丙辰歲(公元

前186年—公元前 125年)壽年 62歲,人稱天師,漢惠帝御史,文帝時遷清河縣太守遂居清河裡仁

鄉,節孝坊。妣周夫人(宋)生四子:默、黔、燃、鹿。張典:張不疑長子,張良的嫡孫,西漢陽平公張乘之曾祖。西漢時曾任官居清河太守。

張典:張不疑長子,張良的嫡孫,西漢陽平公張乘之曾祖。西漢時曾任官居清河太守。

83世;四世張默子一;張金公 為禦史大夫, 默 公 字古右 字騫,生於西漢文帝十二年癸酉歲,終

於西漢武帝元鼎 2年丙寅歲(前168年—前115年)壽年 54歲,襲公職為清河太守,漢武帝博望侯。

妣李夫人(呂、趙)生二子:長道成、次道達,帝命尋黃河源有功,封為傳留侯。

84世;五世張金公子一;張乘公;名韆鞦;號萬雅 大司馬, 金 公 字道成 諱世安,生於漢武帝元

光元年丁未歲,終於西漢宣帝元康 4年己未歲(前134年—前62年),壽年 73歲。西漢宣帝大司馬。

妣李夫人(何)生一子:萬雍。[張乘:張良六世孫,西漢宣帝時賜爵陽陵侯。]

85世;六世張乘公;名韆鞦號萬雅公子三; 張嵩公; 張京公; 張文敬公(韆鞦,字萬雅)漢宣帝時

陽陵侯

86世;七世張嵩公子五;張壯公;張纘公;張彭公;張睦公;張述公 元帝時東郡太守

87世;八世張壯公子一。張胤 移居四川彭山

88世;九世張胤(引)公子一; 張皓公 (一說允或裔),住西州武陽

89世;十世張皓公生子二; 張宇公; 張綱公 字叔明,後漢司空,世居武陽犍為,漢順帝尚書;

90世;十一世張宇子;張遜 北平范陽太守,避地居萬(方)城。;

91世;十二世張遜子;張孟成 (一說張果),范陽太守

92世;十三世張孟成子;張平 (一說冠成),漢質帝時肥如侯;

93世;十四世張平子;張英;張華 ,曹魏渙陽太守 [曹魏]

94世:十五世張華子;張祎;張韙 ,字茂先,晉武帝時討伐東吳的名將,後來高官至司空,范陽

(今河北)務城人。[晉朝]

張祎,字彥仲,散騎常侍

張輿,字公安,襲爵,東晉時辟為丞相掾、太子舍人

張韙,散騎侍郎

95世:十六世張祎子;張輿 (一說韙),字彥仲,散騎侍郎。韙隨晉元帝東遷,而寓居江左。

字彥仲,散騎常侍

96世:十七世張輿子;張次惠 (一說軒),字公安,太子舍人,襲壯武公;張輿,字公安,襲爵,

東晉時辟為丞相掾、太子舍人

97世:十八世張次惠子;張穆之;張安之;張玄之 (一說次恭),宋濮陽太守。是東晉的吏部尚書;

98世;十九世張安(穆)之子;張宏胄;張宏策;張宏興 (一說甫之,安之),是洛陽的始遷之祖。

99世;二十世張宏策(籍)子;張纟丕;張緬;張綰;張絢;張纘 (一說宏簡)

100世;二十一世張緬(贊)子;張芬;張傳;張佚 (一說綸)為副都禦史,(金公 字桂瑞,生於樑

武帝天監 15年丙申歲,終於陳後主禎明三年已酉歲(公元 516年—589年)壽年 74歲,隨陽主簿。

妣李氏(莊)。生一子:俊(文靖)。)

101世:二十二世張傳(俊)子;張守禮 隆為宋順帝的太常卿;(俊公 字榮奕,生於樑武帝大同三年

丁已歲,終於唐高祖武得五年壬午歲(公元 537年—622年)壽年 86歲,為河東節度使(唐代開始

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統轄數州)。妣陳氏(莊)。生三子:弋(芬纔)、守禮(芬薰)、叱子。)

102世:二十三世張守禮(子犯)(芬薰)子;張君政 隋朝的涂山令,(守禮公 字芬薰,諱暢榮,名

仁偉,生於南朝陳慶帝光大元年丁亥歲,終於唐太宗貞觀二年戊子歲(公元 567年—628年)壽年

62歲,為隋涂山丞。妣楊夫人(蘭)。生一子:君政。)

103世:二十四世張君政子;張子胄;張子虔;張子卿;張子衝;張子譽;張子猷;(有些家譜上此

三代沒有)(君政公 字芳清,名庸陽,生於隋高祖文帝開皇十年庚戍歲,終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壬子

歲(公元 590年—652年)壽年 63歲。韶州別駕,遂居焉。妣邱氏(羅)。生六子:子胄、子卿、

子仲、子譽、子虔、子猷。)

104世:二十五世張子胄子;張弘智;張弘藏;張弘毅;張弘癒 是唐代的剡令;(弘藏(華珍)、

弘毅(華珠)、弘智(華玉)、弘癒(華榆)。弘藏(華珍)、弘毅(華珠)、弘智(華玉)、。)

(子胄公 字榮立,生於隋楊帝大業十一年乙亥歲,終於唐睿宗文明元年甲申歲(公元 615年—684

年)壽年 70歲,為剡州令,遷韶州曲江縣。妣謝氏。生四子:弘藏(華珍)、弘毅(華珠)、弘智

(華玉)、弘癒(華榆)。)

105世;二十六世張弘癒 [張弘愈](華榆)子;張九章;張九賓;張九皋;張九齡 官拜索慮丞,贈

廣州刺史 (弘癒公 字華榆,諱庭,號佐思,生於唐高宗永徽六年乙卯歲,終於唐玄宗開元九年辛酉

歲(公元 655年—721年)壽年 67歲,為廣州刺史。妣謝氏(王)。生四子:九齡、九皋、九章、

九賓。)

曲江張氏/金鑑堂For detailed Genealogical Information see “張九齡(曲江公) 曲江張氏/金鑑堂” at the

bottom of this document

九齡→丞(拯)→憲(藏器)→敦慶→景重→理→相→焴→登秀→廷杰→涉→宏澗→載→景昌→端→仲祥→賓國

→楊德

106世;二十七世張九齡子;張拯;張挺;張湧(宰根,奏上 "千秋金鑑錄", 帝諧其 "風度".司空.

妣:譚.)張九齡, 張九皋,自尚書郎歷唐、徐、宋、襄、廣五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封南康縣伯,後

移居長安(西安)。其兄張九齡(673-740),唐玄宗開元年間,第一賢相。依此推,張化孫應為揮

122世孫(世繫 123代)生三子:湧(魏生官賀縣令)、虜(潭生文極)、成(丞)(文殷)。九齡公字徵召,字子壽,名博物,謚文獻,生於唐高宗咸亨四年癸酉歲二月十四日,終於唐玄宗開元廿八年

庚辰歲五月初七日(公元678年 3月 7日—740年 6月 5日)壽年 63歲,韶州曲江(今 廣東韶關曲江)人,古

代歷史名人,初盛唐著名詩人,享有“自古南天第一人” 、“嶺南詩祖” 、“曲江風度”的美譽,是嶺南

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時任左拾遺內供奉,因與當時宰相姚崇意見不合,由

長安稱病南歸,返故 裡孝養其母,途經大庾嶺,見古道年久失修,險峻難行,向唐玄宗獻狀“大庾嶺新

路” ,后奉命執行,於是率領家鄉百姓開鑿大庾嶺路(長約 20余丈,寬 3丈),溝通南北往來,是歷史上北

方與嶺南的交通要道。九齡曾任中書舍人,集賢院學士,唐 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遷中書令,為

相賢明,在逆境中堅守正道,剛直不阿,居心思危並能洞察安祿山、李林甫的叛國企圖,可惜當年唐玄宗被

奸臣所 惑,一意孤行,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貶荊州長史。離朝不久,安祿山起兵反唐,唐玄宗避難西蜀時

念道:“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知 之” 。如果九齡的建議被唐玄宗接受,唐

朝的歷史將被重寫。九齡公石雕像坐落在韶關市曲江園,墓地位於韶關北郊墩子頭村一座山的半山腰上,墓

寬六七米,高約四五 米,墓前呈凹字形,墓碑上書“右丞相始興伯張文獻公墓” ,墓的左右兩側有“樵蘇

永禁,竹帛猶存”的圓形石刻。九齡公墓多次被盜,據公元1960年 7月廣東省博物館組隊發掘九齡墓所得徐

安貞所撰《唐故尚書右丞相 贈荊州大都督始興公陰堂志銘並序》載:“公之生歲六十有三,以開元廿八年

五月七日薨”。因歷朝均有祭掃,這座山被當地百姓稱作丞相山,山腳處建有“張文獻 公祠”,民國八年

(公元1919年)重修墳墓時所建,“文革”期間荒廢,(公元1982年)韶關市政府重修,祠內牆上鑲嵌有張

九齡、張九齡夫人、張九皋、 張九章 4塊舊墓碑。其夫人墓在九齡墓稍下處,九齡弟九皋之墓在九齡墓右

面山下,九章墓在左面山下。(公元1978年)該山周圍被列為“張氏家族墓地” ,公元1985年 8月被列為

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齡故居(韶關始興縣隘子鎮石頭村)(九齡在韶關曲江出生)不遠的旗崗寨山麓有

一個“張文獻公祠” ,建於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10月 11日,祠堂“唐代無雙士,南天第一

人”的字樣映入眼帘,祠堂正殿供奉的文獻公塑像風儀秀整,風度蘊藉。九齡著有永世留芳的《千秋金鑒

錄》,《張曲江集》二十卷,存詩二百余首。《唐詩三百首》前四首是九齡《感遇》組詩。九齡是我國歷史

上最早馴養信鴿的人。妣潭魏夫人(黃)。生三子:涌(魏生官賀縣令)、虜(潭生文極)、成(丞)(文

殷)。(另的記載是:代禮、代洛、代殷)和(九禮、九洛、九殷)。

張拯,右贊善大夫

張藏器,長水丞

張敦慶,袁州司倉參軍

張景新

張涓,嶺南觀察衙推

張千壽

張皓,仁化令

張譔,生張澄真

張諷、張謠、張詣

張鄖,湖南鹽鐵判官

張鈞

張偉,二子:張珝、張珙。珙二子:張文璉、張文智

張道興

張繼,生張綰

張太玄

張起,端州司戶參軍

張維,四子:張贄、張○、張嗣宗、張居賀

張縉,六子:張貴英、張再英、張仲英、張萬英、張韶英、張可英

張景重,洪州都督府參軍

張○,歸善令

張廷傑

張涉,二子:張璲、張璀。璲二子:張光敏、張光濟。璀生張文範

張渥,生張琇,琇生張元吉

張淪,三子:張琮、張瓊、張璨。琮二子:張乾用、張利用。瓊二子:張克

柔、張克已。璨生張榮

張沼,二子:張珽、張瑀。珽二子:張隆、張鉉。瑀生張亨

張洪,二子:張珣、張瑛。珣生張克從。瑛四子:張錫、張祐、張休、張鑄

張燿,樂昌令

張瞻,湞陽丞

張文達

張文曜,三子:張威、張騫、張和。威生張怡,騫生張士衡

張文嵩,監東太倉,三子:張允恭、張允明、張化璘。允恭生張廉,允明生

張士調

107世;二十八世張拯(丞)成(丞)(文殷)子;張國器;張藏器 ;張英器 (丞公字九洛,字鎬,生

於唐中宗神龍二年丙午歲,終於唐代宗大暦七年壬子歲(公元 706年—772年)壽年 67歲,為伊闕

令,擢太子贊善大夫葬曲江。妣姚氏(曾)。生一子:憲。)

丞 公字九洛,字鎬,生於唐中宗神龍二年丙午歲,終於唐代宗大暦七年壬子歲(公元 706年—772

年)壽年 67歲,為伊闕令,擢太子贊善大夫葬曲江。妣姚氏(曾)。生一子:憲。

[107世;二十八世張挺子;張仁厚;張仁福 ;張仁忠]

108世:二十九世張藏器(宪)(代禮公 ,字益祥,諱世輔,號丞,生一子:如思。)子;張敦慶 [族

譜之181章世繫表](宪公字如思,号藏器,生于唐玄宏宗开元16年戊辰岁,终于唐德宗贞元14年戊

寅岁(公元728年—798年)寿年 71岁,进士官长水丞。妣李氏(邹)。生子:宏靖(敦庆)。)

憲 公字如思,號藏器,生於唐玄宏宗開元 16年戊辰歲,終於唐德宗貞元 14年戊寅歲(公元 728年

—798年)壽年 71歲,進士官長水丞。妣李氏(鄒)。生子:宏靖(敦慶)。

109世:三十 世張敦慶 (如思 公,名憲)子;五子張景新;次子張景重字隸英[名又作;張棣英];長

子[狀元]張隸實[名又作;張棣實];三子張隸華[名又作;張棣華];四子張隸文[名又作;張棣文];六

子張景僖;七子張景禮 (敦庆公字仕元,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辛卯岁,终于宪宗元和八年癸已岁

(公元 751年—813年)寿年 63岁,为袁州司仓参军,洪州都督。妣郭氏(苏、海)。生二子:景

新(云、宦漾)、

景重(璘、宦文)。(有记载为生四子:景桂、景礼、景新、景仲)。)

敦慶公字仕元,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年辛卯歲,終於憲宗元和八年癸已歲(公元751年—813年)壽年

63歲,為袁州司倉參軍,洪州都督。妣郭氏(蘇、海)。生二子:景新(雲、宦漾)、景重(璘、

宦文)。(有記載為生四子:景桂、景禮、景新、景仲)。

110世:三十一世張景重(璘、宦文)仕元公 字宏靖。子;張焴;張爟 (景重公 字宦文,讳璘,生

于唐代宗大暦八年癸丑岁,终于唐武宗会昌五年乙丑岁(公元 773年—845年)寿年 73岁,唐文宗

太和八年(公元 834年)乡贡进士,为洪州都督府参军。妣李氏(宋、林)。生一子:理。洪州都

督府參軍)

景重公 字宦文,諱璘,生於唐代宗大暦八年癸丑歲,終於唐武宗會昌五年乙丑歲(公元 773年—

845年)壽年 73歲,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 834年)鄉貢進士,為洪州都督府參軍。妣李氏(宋、

林)。生一子:理。

111世:三十二世張焴(亨、香馨)子;張廷杰 (張應杰)(理公 字有佐。生於唐德宗貞元 16年庚辰

歲,終於唐懿宗鹹通十年已醜歲(公元 800年—869年)壽年 70歲,妣吳氏(陳)。生四子:相

(書泰)、繼(書光)、述(書陶)、慎(書恆)。)

112世;三十三世張廷杰 (張應杰)子;張涉 [字宏澗];張淪[字宏澤];張沼[字宏淵];張洪[張宏

海];張渥[字宏深] [族譜之246章世繫表] (廷杰公 字右賓,號承先,又號遷杰。生於唐昭宗乾寧

四年丁巳歲,終於北宋太祖乾德二年甲午歲(公元 897年—964年)壽年 68歲,妣謝氏(李)。生

五子:涉、渥、淪、沼、洪。)

113世;三十四世張宏澗 [張涉] 子;張璲;張璀;張效;張象;張希;張載 (涉公 字清東,生於後

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歲,終於北宋真宗天禧元年丁已歲(公元 927年—1017年)壽年 90歲,靈州刺

史。妣王氏(葉)。生五子:宏澗、宏樑(齊胜)、宏洲、宏澤、宏海。)

114世;三十五世張載子;張景昌; 張日茂 ; 張錫元 (載公 字穆序,號子厚,生於北宋真宗天禧四

年庚申歲,終於北宋神宗熙寧十年丁巳歲(公元1020年—1077年)壽年 58歲,世稱橫渠先生,宋

朝理學家居眉縣。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 1057年)進士,贈眉伯。遷浙江嘉興。妣趙氏。生三

子:景昌(勳榮)、日茂(勳華)、錫元(勳高)。)

115世:三十六世張景昌(勳榮)子;張端 (景昌公 字勳榮。生於北宋仁宗寶元二年已卯歲,終於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歲(公元 1039年—1088年)壽年 50歲,妣硃氏(王、史)。生子:端

(瑞)。)

116世:三十七世張端子;張仲祥:張孟祥:張邦欽 (端公 字臣楷,名穆序,生於北宋仁宗嘉祐 3

年戊戌歲,終於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戍歲(公元1058年—1130年)壽年 73歲,居陝西寶雞市,寶

雞縣鎮北,重和時入閩,汀州寧化石壁葛騰村,今南田村,為入閩始祖。妣硃氏(邱)。生二子:

孟祥(邦輔)、仲祥(邦輅)。據《興國聯譜》記載:生第三子邦欽。)端 公 字臣楷,名穆序,生於北宋仁宗嘉祐 3年戊戌歲,終於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戍歲(公元1058年—1130

年)壽年 73歲,居陝西寶雞市,寶雞縣鎮北,重和時入閩,汀州寧化石壁葛騰村,今南田村,為入閩始祖。

妣朱氏(邱)。生二子:孟祥(邦輔)、仲祥(邦輅)。據《興國聯譜》記載:生第三子邦欽。

[116/119A世:張邦欽 妣:朱]

117世:三十八世張仲祥(邦輅)子;張賓國 :張仕國:張悅國 (仲祥公 字邦輅。生於北宋神宗元

豐元年戊午歲,終於南宋高宗紹興 12年壬戍歲(公元1078年—1142年)壽年 65歲,妣盧氏、史氏。

生三子:賓國、仕國(遷劍州)、悅國(舉人)。)

仲祥公 字邦輅。生於北宋神宗元豐元年戊午歲,終於南宋高宗紹興 12年壬戍歲(公元 1078年—

1142年)壽年 65歲,妣盧氏、史氏。生三子:賓國、仕國(遷劍州)、悅國(舉人)。

邦欽 公 ,字敬持,子:賓國、仕國(遷劍州)、悅國(舉人)。賢國、資國(舉人)。

118世:三十九世張賓國子:張揚德 :張楊行 (賓國公 字賓國,生於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丙申歲,終

於南宋光宗紹熙四年癸醜歲(公元1116年—1193年)壽年 78歲,邑庠生。妣林氏、宋氏。生子:

楊德(有譜載:次子楊行,字日明)。) (楊德公 字楊德,生於南宋高宗紹興 18年戊辰歲,終於南

宋寧宗嘉定14年辛未歲(公元1148年—1211年)壽年 64歲,南宋河北太守。妣巫恭人(李、汪)。

生三子:長子化龍名天池 字國瑞 宋解元,生於公元1172年,妣涂氏,生七子:文雲、華雲、學雲、

士雲、武雲、舉雲、朝雲。遷居浙江、四川等地;次子化孫名衍 字傳萬 宋歲貢生,賜進士,誥贈

中憲大夫。生於公元1175年。妣氏陳、闕夫人、何大婆共生十八子。三子化鳳 名嚴,號起鳴 宋武

舉人,生於公元1177年,官任福建糰練招討使,上國柱看州右撲射,樑國公,左撲監察禦使,妣氏

生五子:福雲、祿雲、壽雲、財雲、丁雲。遷福州等到地。)

賓國公 字賓國,生於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丙申歲,終於南宋光宗紹熙四年癸丑歲(公元 1116年—

1193年)壽年 78歲,邑庠生。妣林氏、宋氏。生子:楊德(有譜載:次子楊行,字日明)賓國公 ,

字上聘,子:楊德,楊行

119世;四十世張揚德公子:張化龍: 張化孫: 張化風:《張氏族譜》:張氏一七世張端是入閩始祖。

一二一世張揚德官拜開封太守,從寧化石壁遷居上杭,成為上杭的開基祖。(139世張揚德,河北太

守,生三子,長子化龍 (解元)名天池 字國瑞 宋解元,生於1172年,遷居浙江、四川等地。留

居寧化;次子化孫宋中憲大夫,生於1175年;三子化鳳(武舉人)。 名嚴,號起鳴 宋武舉人,生

於1177年。遷福州等到地。) 化龍: 妣涂氏,生七子:文雲、華雲、學雲、士雲、武雲、舉雲、朝

雲。化鳳: 妣氏生五子:福雲、祿雲、壽雲、財雲、丁雲。《楊德公 字楊德,生於南宋高宗紹興 18

年戊辰歲,終於南宋寧宗嘉定14年辛未歲(公元1148年—1211年)壽年 64歲,南宋河北太守。妣

巫恭人(李、汪)。生三子:長子化龍名天池 字國瑞 宋解元,生於公元1172年,妣涂氏,生七子:

文雲、華雲、學雲、士雲、武雲、舉雲、朝雲。遷居浙江、四川等地;次子化孫名衍 字傳萬 宋歲

貢生,賜進士,誥贈中憲大夫。生於公元 1175年。妣氏陳、闕夫人、何大婆共生十八子。三子化鳳

名嚴,號起鳴 宋武舉人,生於公元 1177年,官任福建糰練招討使,上國柱看州右撲射,樑國公,

左撲監察禦使,妣氏生五子:福雲、祿雲、壽雲、財雲、丁雲。遷福州等到地。》

楊德公 字楊德,生於南宋高宗紹興 18年戊辰歲,終於南宋寧宗嘉定 14年辛未歲(公元 1148年—

1211年)壽年 64歲,南宋河北太守。妣巫恭人(李、汪)。生三子:長子化龍名天池 字國瑞 宋解

元,生於公元1172年,妣涂氏,生七子:文雲、華雲、學雲、士雲、武雲、舉雲、朝雲。遷居浙江、

四川等地;次子化孫名衍 字傳萬 宋歲貢生,賜進士,誥贈中憲大夫。生於公元 1175年。妣氏陳、

闕夫人、何大婆共生十八子。三子化鳳 名嚴,號起鳴 宋武舉人,生於公元 1177年,官任福建團練

招討使,上國柱看州右扑射,梁國公,左扑監察御使,妣氏生五子:福雲、祿雲、壽雲、財雲、丁

雲。遷福州等到地。

鄞江[汀江]張氏120 世:四十一世張化孫公/傅萬,天衍子:張化孫生十八子:吉雲、慶雲、禎雲、祥雲、集雲、從

雲、龍雲、福雲、自雲、綿雲、景雲、星雲、卿雲、帝雲、闕雲、倬雲、彼雲、定雲。

(化孫 號傳萬,字天衍,楊德次子,宋歲貢生,賜進士,南宋孝宗 淳熙年間中憲大夫,生於南宋淳

熙二年 乙未歲二月二十日子時(公元 1175年 3月 6日),薨於鹹淳三年丁卯歲五月二十九日申時

(公元1267年 6月 22日),享壽九十三歲。原居住福州長汀府寧化石壁村,於南宋嘉泰 4年(公元

1204年)遷居上杭北鄉深坑尾茜洋村(今白沙鎮茜洋村)。建宅於官店前上吉街。公墓座落在福建

省上杭縣白沙鎮將軍橋茜洋村,李家屋背大坪崗。墓地呈喝“金盤載珠”,又稱“倒插金釵”自然

造型,申山寅嚮兼坤,丙申丙寅分金。墓地歷經先後進行過 5次維修,明朝萬歷四十三年乙卯歲八

月十一日(公元 1615年 9月 3日)吉旦,照原山嚮更葬;清朝康熙十一年壬子歲十二月初五日(公

元1673年 1月 22日)吉旦,照原冊嚮更修;至清朝乾隆 17年壬申歲七月十四日(公元1752年 8月

22日)吉旦,照原山嚮重修;清朝道光 18年戊戍歲鞦月(公元 1838年)吉旦,照原山嚮重修石板

墳;中國共產黨乙亥歲(公元1995年)再次進行全面整修。墓前左右兩旁豎著十八根石柱,柱頂鵰

有石獅,象征十八房宗支繁榮昌盛。

化孫公原妣陳氏恭人,生於是南宋淳熙元年甲午歲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公元 1174年 12月 26日),

歿於景定三年壬戍歲三月十八日醜時(公元1262年 4月 8日),謚慈大娘,享年 89歲。德配闕氏恭

人,生於南宋淳熙十一年甲辰歲十一月初十日寅時(公元 1184年 12月 14日),歿於鹹淳七年辛未

歲三月十三日午時(公元 1271年 4月 23日),謚惠二孃,俱贈恭人,享年 88歲。陳闕兩恭人合葬

於化孫公墓地之茜洋村進去二華里之官地村觀音坑水尾神仙坑,丙山兼巳“雄雞展翼”形,又名

“飛鳳展翅”形。清朝雍正三年乙巳歲五月初五日戊時(公元 1725年 6月 15日)更修。嘉慶十年乙

醜歲五月廿六日寅時(公元 1805年 6月 23日)照原山嚮分金更葬。何氏大婆,生於乙醜年(公元

1205年)逝於寧化,葬於寧化石壁寨葛藤凹雄雞舞羽形。共生十八子:吉雲、慶雲、禎雲、祥雲、

集雲、從雲、龍雲、福雲、自雲、綿雲、景雲、星雲、卿雲、帝雲、闕雲、倬雲、彼雲、定雲。

張化孫繫張揮 140 世孫,他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考取進士,誥授中憲大夫,後受朝廷委派

“作牧汀州”任汀州知府。宋寧宗嘉泰 4年間(公元 1204年),時逢戰亂,他“卜吉移居閩上杭”由

寧化石壁遷至上杭北鄉深坑尾官店前上吉街開基(今上杭白沙茜洋村)。上杭地處汀江中游“黃金水

段”,汀江別稱鄞江,張化孫被其千萬裔孫尊稱為“鄞江始祖”。

張化孫為官公正廉明,為百姓興利除弊,關心群眾疾苦,政績卓著,晚年居家,仍樂善好施,修橋

筑路,賑濟災民,深受百姓擁戴。他還精通《週易》、《勘輿》,擅長歧黃之朮,常為群眾免費治

病,人稱“活菩薩”。民族英雄文天祥與張化孫交往密切,他對張化孫的為官、為人頗為讚賞,還

為張化孫題寫“像贊”雲:“公之豐采,氣宇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莊。詩書博覽,忠孝名揚。

作牧汀州,合郡群黎霑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鐘靈毓秀,桂馥

蘭芳;綿綿世澤,長髮其祥”。張化孫僊逝後,葬於上杭縣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墓地

呈“金盤載珠”形。墓聯:“派盛清河綿世澤,支蕃閩粵振家聲”;橫披:“剋昌厥後”。聯文反

映了張化孫一脈“中原南遷,鄞江開基”的創業軌跡,體現了張化孫後裔“繁衍生息,不斷進取”

的開拓精神。墓前豎 18根石鵰華表,象征 18房裔嗣侍立墓前,蔚為壯觀,凡到此參觀拜謁者,都

嘖嘖稱讚:確繫風水寶地。

張化孫十分重視對後代的培養與教育,把對子孫後代的諄諄教誨寫成詩訓。告誡子孫以上祖為典范,

做有用之人,光宗耀祖,留芳百世。張化孫遺詩(遺訓)通稱外八句,要求子子孫孫不僅熟讀熟記,

而且要身體力行。外八句如下:

清河繫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韆鞦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張化孫給後代留下的輩份詩 (內八句) 如下: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上述外八句和內八句,張化孫後裔均將其當作座右銘,世代相傳。成為檢驗張化孫後裔是正宗的或

冒牌的“試金石”。相傳張化孫後裔外出,“尋根認同”時,都會互相考問“外八句” 和“內八

句”,加以檢驗。回答正確,就“梓叔”相稱,熱情接待。回答不上,被認為是冒牌貨,會被婉轉

地吃上“閉門羹”。

張化孫後裔播遷概況:

張化孫兒子為雲字輩,18子從長房到第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即18房聯詩:

吉慶禎祥集,從龍福自綿,

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

尋找化孫張太公二十世祖 (即百三郎公十四世祖) 樹寶公之后裔, 請在下面查看

良公至揚德公60個字輩詩:

仁讓敦古道 雍和受以庄

金玉日君子 罔陵永爾康

經緯才能超 利貞位育安

春萱同茂盛 蘭桂奕芬芳

榮華征九如 仕宦有書香

佐右清昭穆 熏臣邦國揚

化孫公八句詩曰:

清河系出水源長,今處移居閩上杭,

百忍風聲思祖德,千秋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枝分富盛姓名香。

五言字輩詩: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詒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后 40字輩詩:

傳家惟詩禮,掄秀良與忠,

善積思光大,慶余福自通,

德澤宜習學,作求泰常逢,

本立祥長發,燕翼謀廣豐。

南宋河南太守揚德公。生三子,長化龍,次化鳳,三化孫公遷往福建。初居寧化縣石壁都(現石壁鎮)。后

遷上杭北鄉深坑尾官店前上吉街開基,為鄞江始祖。(今上杭白砂茵洋村)。

福建省上杭縣北鄉深坑尾官店前上吉街開基始祖化孫張太公后裔。七世祖:先禮,號百三郎公,諱文玉,遷

上杭縣下都半徑開基又為始祖。(現永定縣洪山鄉下徑村)。

一世祖:福建上杭開基始祖化孫公,名衍,字傳萬,生十八子,長吉雲,字瑞世,號一郎。次慶雲,字瑞亮,

號二郎。三禎雲,字瑞興,號三郎。四祥雲,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五集雲,字瑞彩,號五郎。六

從雲,字瑞明,號六郎。七龍雲,字瑞華,號七郎。八福雲,字瑞靄,號八郎。九自雲,字瑞山,號九郎。

十綿雲,字瑞文(有譜瑞元)號十郎。十一景雲,字瑞堯,號十一郎。十二星雲,字瑞霞,號十二郎。十三

卿雲,字瑞唐,號十三郎。十四帝雲,字瑞漢,號十四郎。十五闕雲,字瑞發,號十五郎。十六倬雲,字瑞

凌,號十六郎(又號家承)。十七彼雲,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家營)。十八定雲。字瑞東,號十八郎

(又號三十郎)。

二世祖:祥雲公,字瑞庭,諱營,號十六郎,妣藍氏,賴氏,生七子,長騰先,字孟元,號念一郎。次騰福,

字殿元,號念二郎。三騰千,字體元,號念三郎。四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五騰壽,字載元,號念五郎。

六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七騰萬,字兆元,號念七郎。

三世祖:騰輝公,字仲元,號念六郎,妣廖氏,賴氏,生六子,長明上,字惟仁,號百一郎。次昭

上,字惟義,號百二郎。三晞上,字惟禮,號百三郎。四曜上,字惟智,號百四郎。五映上,字惟

信,號百五郎。六晶上,字惟全,號百六郎。

鄞江[始祖]張化孫18子 108孫(按次序排列)1、 吉雲—— 生有五子: 騰風、騰盛、騰蛟、騰光、騰蘭。

2、 慶雲—— 生有七子: 騰侶、騰佐、騰祐、騰位、騰伸、騰伯、騰伍。

3、 禎雲—— 生有九子: 騰佶、騰信、騰修、騰俏、騰侃、騰例、騰恍、騰候、騰俊、騰俙。

*4、祥雲—— 生有七子: 騰先、騰福、騰韆、騰林、騰壽、騰輝↓、騰萬 [騰玉]。

5、 集雲—— 生有三子: 騰仕、騰仁、騰任。

6、 從雲—— 生有二子: 騰陞、騰陛。

7、 龍雲—— 生有四子: 騰純、騰絃、騰紳、騰紱。

8、 福雲—— 生有六子: 騰義、騰羲、騰群、騰羨、騰羔、騰美。

9、 自雲—— 生有七子: 騰貞、騰貤、騰貫、騰賃、騰貴、騰則、騰赍。

10、綿雲—— 生有四子: 騰越、騰起、騰超、騰赴。

11、景雲—— 生有五子: 騰椿、騰桂、騰楠、騰鬆、騰槐。

12、星雲—— 生有六子: 騰東、騰杰、騰杞、騰柏、騰析、騰栻。

13、卿雲—— 生有十一子:騰旺、騰旭、騰昇、騰智、騰昺、騰昭、騰時、騰明、騰晶、騰暄、騰竹,

14、帝雲—— 生有四子: 騰望、騰明、騰郎、騰淳。

15、闕雲—— 生有七子: 騰官、騰宗、騰宋、騰安、騰讌、騰寓、騰宏。

16、倬雲—— 生有五子: 騰孟、騰季、騰學、騰琮、騰祖。

*17 彼雲—— 生有九子: 騰璜, 騰和, 騰禹, 騰瑛, 騰科, 騰益, 新壙, 騰玉, 騰珠

18、定雲—— 生有八子: 騰芳、騰芬、騰菽、騰英、騰茂、騰范、騰茗、騰莪,

121 世:四十二世 17四子張祥雲/字瑞庭/十六郎(家榮),四房 :張騰先(字定元,號念一郎),張騰

福(字殿元,號念二郎),張騰韆(字叔元,號念三郎),張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張騰壽(字載

元,號念五郎)、[張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張騰萬(字兆元,號念七郎),(騰玉:號小八郎,遷

蕉嶺神崗,廣福,梅縣石扇,程江等地;)

(祥雲公 化孫四子 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己巳歲二月十二日巳時(公元1209

年 3月 19日),卒於元朝至元辛巳歲五月初八日辰時(公元 1281年 5月 26日)。未遷居留上杭。

墓在福建永定縣僊師鄉下蘭崗馬坑,亥山兼壬,醉翁伴椅形。配藍四孃,生於南宋宋嘉定九年丙子

歲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公元1217年 1月 9日),卒於元朝至元24年丁亥歲四月廿二日亥時(1287年 6

月 24日)。藍四孃墓在福建永定縣僊師鄉上深塘西洋畬醜山兼艮,寒虎咬尾形。妣賴氏五孃,生於

於嘉定二年己巳歲正月廿十日酉時(1209年 2月 25日),卒於南宋景炎二年丙子歲十月初三卯時

(公元1276年 11月 10日)。賴五孃墓在福建永定縣僊師鄉三壩牛背脊崗。共生七子:長騰先(字

孟元,號念一郎)、次騰福(字殿元,號念二郎)、三騰韆(字體元,號念三郎)、四騰林(字沐

元,號念四郎)、五騰壽(字載元,號念五郎)、六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七騰萬(字兆元,

號念七郎),生於淳祐庚戌歲八月廿十日亥時,妣石氏滿孃,會氏七孃,生七子。嗣孫分遷移福建

上杭、永定、長汀、武平、龍岩、連城、漳州、廣東梅縣、大埔、興寧、五華、饒平、豐順、潮州、

汕尾、汕頭、陸豐、紫金、河源、東莞、增城、博羅、惠陽、和平、龍川、惠東、廣州、江西於都、

寧都、興國、贛州、南康、萍鄉、吉安、修水、鋼固、上猶、崇義、湖南、瀏陽、廣西、四川等地。

集雲公 化孫五子 字瑞綵,號五郎,生於南宋嘉定庚午歲三月初五日巳時(公元 1210年 3月 31日),

卒於元朝至元壬午歲十一月十九日寅時(公元 1282年 12月 20日)。妣邱氏七孃,生於南宋嘉定壬

申年正月十六日酉時(公元 1212年 2月 20日),卒於元朝至元甲申歲四月初七日卯時(1284年 4月

23日)。生三子:長騰仕(字學元)、次騰仁(字德元)、三騰任(字堯元)。嗣孫遷居福建南平赤

門鄉仁巖大城等到地、江西興國縣埠頭鄉樟梓林村等各地。).....

又號十六郎,當時未外遷留在上杭,妣藍四娘、賴五娘,生七子。嗣孫分遷福建上杭、永定、長汀、

武平、新羅、連城、漳州等地,廣東梅縣、大埔、興寧、五華、饒平、豐順、潮州、汕尾、汕頭、

陸豐等地,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縣、南康、萍鄉、吉安、修水、銅鼓、上猶、崇義等地,湖

南瀏陽等地。

祥雲公 字瑞庭,號四郎,化孫四子(1209.2.12巳—1281.5.8辰)。墓在福建永定縣仙師鄉蘭崗馬

坑,亥山兼壬,醉翁伴椅。配藍四娘(1216.11.8辰—1287.4.22亥),墓在仙師鄉上深塘西洋,丑山

兼艮,寒虎咬尾。賴五娘(1209.1.21酉—1276.10.3卯),墓在仙師鄉三壩牛背脊崗。生子:騰先

(字定元,號念一郎)、騰福(字殿元,號念二郎)、騰千(字叔元,號念三郎)、騰林(字沐元,

號念四郎)、騰壽(字載元,號念五郎)、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騰萬(字兆元,號念七

郎)。(嗣孫分遷福建上杭、永定長汀、開平、龍岩、連城、漳州、廣東梅縣、大埔、興寧、五華、

饒平、豐順、潮州、汕尾、汕頭、陸豐、紫金、河源、東莞、增城、博羅、惠陽、和平、龍川、惠

東、廣州、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州、南康、萍鄉、吉安、修水、鋼固、上猶、崇義、湖南、

瀏陽、廣西、四川等地)

122 世;四十三世張騰輝公/仲元/廿六郎 妣:藍,樊,拔貢,生十子: 張惟仁(明上),張惟義(昭

上),張惟禮(曦上),張惟信(映上),張惟全(晶上)-[生:昊寶、昊實、昊彩、昊鳴、昊潤、昊玉]-['四世

祖:晶上公,字惟全,號百六郎,妣杜氏,生五子,長昊寶,字詒華,號千一郎(又號五三郎),次昊彩,

字詒亮,號千二郎(又號六三郎),三昊實,字詒珠,號千三郎(又號五八郎),四昊鳴,字詒球,號千四

郎(又號張一郎),五昊潤,字詒玉,號千五郎(又號六七郎)。'],張惟忠(旺上),張惟孝,張惟廉,張惟

節,張惟希上,張惟金上,張曜上。(張希上:張惟仁(明上)、張惟義(昭上)、張惟禮(曦上):張惟信

(映上)、張惟全(晶上)、惟忠(旺上)、惟孝、惟廉、惟節。 )

(騰輝公 字仲元,號念六郎,祥雲六子,誥授中憲大夫歲進士,任漸江溫州府正堂乙醜科,屬教諭,生於南

宋淳祐二年壬寅歲二月初六未時(公元1242年 3月 8日),卒於元朝至順二年辛未歲九月初九日卯時(公元

1331年 10月 10日)、享年 89歲,葬於永定金沙鄉高峰寨午山子嚮,海螺形又曰照天蠟燭形,明成化十九

年癸卯歲安葬金罐,乾隆十年乙醜歲五月初六日卯時更葬,傳聞騰輝公原葬深塘失落瑩墳。

妣廖氏十二孃,生於南宋淳祐二年壬寅歲(公元 1242年 月 日),卒於元朝延祐五年戊午歲五月廿五日丙

時(公元1318年 6月 24日)享年 77歲。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上穴、明成化十九年癸卯歲更葬上下穴,上一

穴壬山丙嚮,葬後牛生龍頭馬身,故稱龍馬祖地,又稱僊童趕狗形。妣賴氏十八孃,生於南宋淳祐六年丙午

歲八月初八日子時(公元 1246年 9月 19日),卒於元朝泰定元年甲子歲十二月廿八日申時(公元 1325年 1

月 13日),享年 79歲。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下穴亥山己嚮,康熙二年癸卯歲十二月廿十日辰時(公元 1664

年 1月 17日),上下穴同時更葬,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歲七月初九辰時(公元 1720年 8月 12日),上下二穴

重新更葬,墓墳於 1991年三月被盜,挖眾裔憤走呈告,公元 1993年正月十五日重新修復。妣杜氏四孃,生

死年份失考(享年 81歲)與賴氏十八孃共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下穴。三母共生六子:長明上(字惟仁)、

次昭上(字惟義)、三晞上(字惟禮)、四曜上(字惟智)、五映上(惟信)、六晶上(字惟全)。)

123 世;四十四世張惟義/昭上/興業/百二郎 [次昭上,字惟義,號百二郎 ]公子:張昊民:張昊清:張

昊國:張昊長:張昊漸: 張韆四、張昊民 [昭上,生:昊漸、昊長、昊民、昊清、昊國。]

(昭上公 字惟義,號百二郎 騰輝次子,生於南宋鹹淳六年庚午歲正月初二寅時(公元 1270年 1月

24日),卒於元朝至正十五年乙未歲十月十五日酉時(公元 1355年 11月 19日),享年八十六歲。

妣氏藍老孺人,生於南宋鹹淳五年巳己歲十一月初八日子時(公元 1269年 12月 2日),卒於元朝至

正十七年丁酉歲七月廿十日午時(公元 1357年 8月 6日)享年 89歲,繼妣郭氏孺人。生卒年份失考。

與紹上公墓合葬狗門屈(狗尾坑)坐北向南。共生五子,藍氏所生二子:昊漸、昊長,郭氏所生三

子:昊民、昊清、昊國。遷居胜運里。)

124世;四十五世張昊漸/治悠/千一郎公子:張敏承:張斐承、張文承、張譽承、張煥承(昊漸公 字治悠,號韆一郎,昭上長子,生於元朝至元二十五年戊子歲五月初十日醜時(公元 1288年 6月

10日),卒於元朝至正廿七年丁未歲七月初七申時(公元 1367年 8月 2日),享年八十歲。原葬於深塘辛

山乙嚮,此地失落,後招魂安葬於金砂高峰寨頭丙山壬嚮,雄牛脫梔形,於乾隆十年乙醜歲,有百二、百三、

百四、百五、百六房裔孫合修公墓。遷居定塔。妣氏鐘四孃、妣賴氏十孃(有譜記載陳氏孺人)。共生五子:

斐承、文承、譽承、煥承、敏承。

妣鐘氏四孃,生於元朝至元廿四年丁亥歲十二月十八日寅時(公元 1288年 1月 22日),卒於元朝至正廿三

年癸卯歲三月廿五日子時(公元 1363年 4月 9日),享年 76歲。葬於廟前南坑里巳山亥嚮,於明朝崇禎十

六年癸未歲八月(公元 1643年),百四、百五、百六三大房共同重修。妣賴氏十孃(有譜記載陳氏孺人)

原葬於金砂玉石場員頂上,此地失落。【共生五子:長子斐承,良潮,號萬一郎,住將軍橋鄞坑,生五子:

先瑯、先琳、先玕、先珠、先球。次子文承,良捷,號萬二郎,遷居武平府,裔孫遷居漳州南靖縣嘉應州李

坑堡寧坑,妣黃氏,生六子::先常、先久、先和、先科、先慎、先成;譽承,良佐,號萬三郎,遷廣東程

鄉鬆源洞,遷建寧後,妣硃氏,生四子:先元、先亨、先利、先貞;煥承字良弼,號萬四郎,遷廣東桃源埔,

遷連城縣,妣呂氏,生五子:先本、先桂、先棟、先柱、先樑;敏承,字良輔,諱肱,謚五八郎(居永定金

砂鄉)遷汀州府西門立圖。良仲;良義】。)

第一種版本:一世祖化孫公﹔二世祖祥雲公﹔三世祖騰輝公(騰輝公生:明上、昭上、晞上、曜上、暎上、

晶上)﹔

第一種版本:一世祖化孫公﹔

二世祖祥雲公﹔三世祖騰輝公(騰輝公生:明上、昭上、晞上、曜上、暎上、晶上)﹔

*四世祖昭上公(昭上公生:昊漸、昊長、昊民、昊清、昊國)﹔

五世祖昊漸公,字治悠(不少地方寫成“沼悠),號千二郎(也有記載千一郎),生於1287年,享年 86歲,

葬於深塘堡,此地失落,后招魂安葬於金砂高峰寨頭丙山壬向,雄牛脫梔形,於乾隆十年乙丑歲,有百二、

百三、百四、百五、百六房裔孫合修公墓,妣鐘、賴(也還有記載陳)氏,遷移定塔居住,生5子:斐承

(萬一郎)、文承(萬二郎)、譽承(萬三郎)、煥承(萬四郎)、敏承(萬五郎)﹔六世祖敏承公,字良

輔,號萬五郎,河南開封太守,遷移汀州府西門(也有記載遷定塔),生於元朝至治辛酉歲(1341年),享

年 74歲,葬於金山河畔,妣石氏﹔生7子:先傳、先伊、先倫、先儀、先俸、先任、先偉。

第二種版本:一世祖化孫公﹔

二世祖祥雲公﹔三世祖騰輝公(騰輝公生:明上、昭上、晞上、曜上、暎上、晶上)﹔

四世祖晶上公(晶上公生:昊寶、昊實、昊彩、昊鳴、昊潤、昊玉)﹔

五世祖昊實公,字治珠(不少地方寫成“治球”或者“沼球”),號千三郎,生於1309年,享年 84歲,葬

於金砂深塘堡,乾隆間改葬金砂高峰寨(騰輝公墓下),妣鐘、賴氏,居住金砂,生6子:斐承(萬一郎)、

文承(萬二郎)、譽承(萬三郎)、煥承(萬四郎)、敏承(五八郎)、五九郎﹔六世祖敏承公,字良輔,

謚五八郎,河南開封太守,生於元朝至治辛酉歲(1321年),享年 84歲,居金砂,葬於金砂樟塔,妣童、

吳、梁氏,生7個兒子(同上,但是,排列順序不同。也有的地方記載生8、12、15個兒子)。

*gungung's account

125世:四十六世張敏承/良輔公子: 張先傳:張先伊:張先儀:張先佛(彿):張先俸:(張先倫-[悕

紹]-(悕紹公---元亮公---友琳公---均政公---罕賢公---明聰公---得賢公---日昇公---廷錦公)、

張先偉、張先任

(敏承公 字良輔,名肱,號萬五郎,河南開封大守,生於元朝至治元年辛酉歲十一月廿八日亥時(公

元 1321年 12月 17日),卒於明永樂二年甲申歲二月初七日申時(公元 1404年 3月 17日),享壽 84

歲,葬永定金砂樟塔彿子庵背各後園墩形稱鴨公形,巳山兼辰,康熙十三年甲寅歲(公元 1674年)

重修,雍正十二年甲寅歲八月(公元1374年)重修石板墳。妣童氏,葬金砂椿臼窠,壬山丙嚮,萬

歷三十三年乙巳歲七月廿十日子時(公元 1605年 9月 2)重修,乾隆二年丁巳歲(公元1737年)更

葬。妣吳氏(未祥),妣樑氏,葬於上杭彿坑,生七子:(有譜載生八子)遷汀州府西門立圖。生

七子:先傳、先伊、先儀、先倫、先偉、先任、先俸、(有譜記載八子先仰))

126世:四十七世張先俸公子:長子-張君紹:張定紹:張清紹:張遠紹:張剋紹(張啟齒):張球紹:

[生子:君紹、定紹、清紹、琳紹、克紹、遠紹。](先俸公 字習封,號四七郎,敏承七子。生於元朝至正十五年乙未歲八月初六卯時(公元 1355年 9月 12

日),卒於明朝宣德二年丁未歲二月初三午時(公元 1427年 2月 28日),遷居石示下,後遷居大片,現改

名為太拔,遂世居焉,為大拔一世始祖。配陳氏共葬石示下,土凹背丙山兼巳虎形,清朝嘉慶廿二年丁醜歲

九月廿十日(公元1817年 10月 30日)重修。生六子:君紹、定紹、清紹、球紹、剋紹、遠紹。【長子君紹,

字邦彥,福旺,號六十郎,出生於 1374年,妣李氏,合葬石祭下,土凹背橋頭田邊酉山兼辛蛇形;次子定

紹,宇邦翰,號六五郎,生於 1376年,妣文氏,生三子:啟東、啟宗、啟文;三子清紹,字邦元,號十八

郎,生於 1400年,妣蘇氏,生四子:啟秀、啟鼎、啟?、啟全;四子球紹,字邦騰,號六郎,生於 1404年,

妣巫氏,生六子:啟仁、啟義、啟禮、啟智、啟信、啟芳;五子剋紹,字邦佐,號九郎,生於 1408年,妣

謝氏,生三子:啟爵、啟齒、啟德;七子遠紹,字邦選,號六七郎,生於 1416年,妣盧氏,生二子:啟標、

啟棟】。)

124世﹔四十五世張昊漸公子:張敏承:斐承、文承、譽承、煥承、

125世:四十六世張敏承公子:張先傳:張先伊:張先儀:張先佛:張先俸:張先倫、先偉、先任、

126世:四十七世張先傳公子:張本紹:張林紹:張鬆紹:張柏紹:張杰紹

126世:四十七世張先伊公子:張自紹:張旭紹:張音紹:張吁紹:張聽紹

126世:四十七世張先儀公子:張祺紹:張裘紹:張箕紹:張慶紹:張時紹:張延紹

126世:四十七世張先佛公子:張枝紹:張木紹:張斗紹:張榮紹:張華紹

126世:四十七世張先俸公子:張定紹:張克紹:張清紹:張遠紹:張球紹:張君紹:

126世:四十七世張先倫公子:張志紹:張悅紹:張思紹:張惠紹:張心紹:張恆紹:張悕紹

127世:四十八世張君紹公子:1張啟通:2張啟遠:3張啟達:4張啟先:5張啟光:6張啟源:

7張啟明:8張啟盛 … [(生有 9子)9子?] 生八子:啟通、啟達、啟遠、啟源、啟盛、啟先、啟光、

啟明。[生子:啟通、啟達、啟遠、啟源、啟盛、啟先、啟光、啟明。]

(君紹公 字邦彥 號福旺 法名六十郎,號六七郎,先俸長子。生於洪武七甲寅歲二月初八日申時

(公元 1374年 3月 21日),卒於天順六年壬午歲六月初六巳時(公元 1462年 7月 2日)。年永樂

年間與長汀、寧化會修宗譜,後之續修皆賴君紹公創世之功也。終年享壽89歲,妣李氏八孃,生於

明朝洪武八年乙卯歲七月初九日辰時(公元 1375年 8月 6日),卒於明朝成化二年丙戌歲二月十八

日寅時(公元1466年 3月 4日),享壽92歲,共葬在小樟坑寨下虎形。遷上杭縣大撥村。生八子:

啟通、啟達、啟遠、啟源、啟盛、啟先、啟光、啟明。

【長子啟通,字貫道,號念二郎,遷平遠河頭鄉,妣丘氏,合葬仲石馬子壩,生二子:貴宗(字法

真),葬九鄉竹山下獅形,妣來氏,生一子:仲先;富宗(字德興),號三十七郎,葬仲石祭子,

妣鐘氏,生二子:仲光、仲綵;次子啟達,字六德,號七三郎,遷興寧石馬,妣巫氏,合葬石馬圩

背大坪上正乾,生三子:榮宗(字玉石)、華宗(字萬石)、貴宗(字品石);三子啟遠,字畿昌,

號七二郎,遷龍岩永福,後遷樟樹坪,妣石、謝、楊氏,生九子:整宗、憲宗、慶宗、憨宗、惠宗、

慈宗、悠宗、恕宗、忠宗;四子啟源,字貫逢,號七五郎,判巡司馬,始遷嘉應程鄉寶石寨,後遷

興寧樓下大成下,妣石氏,合葬大成下蛤蟆塘虎形,妣謝氏,葬興寧城背,妣黃氏,生六子:穆宗、

雍宗、熙宗、繩宗、興宗、韶宗;五子啟盛,字貫理,號五十六郎,遷嘉應州石嘴頭,妣蘇氏,合

葬石嘴頭,生二子:隆宗,字法;漢宗,字法明;六子啟先,字貫侶,號五十七郎,遷平遠石嘴頭,

妣李氏;七子啟光,字貫祥,號七八郎,妣林氏,遷延平;八子啟明,字貫純,號七九郎,妣巫、

丘氏,生三子:文宗、開宗、繼宗】。)

128世:張啟源 松秆/文峯/南京 張啟源(字貫逢,號裕軒) 字貫逢,名德壽,號七五郎官, 妣: 石,謝

(生明輔),徐,王. 御史大夫, 子十二 明貴,明晡(明輔),明遠,明富,明旺,明德,明語,明漠,明謀,迅

洪,迅波,迅治 [“啟源公 字貫逢,名德壽,號七五郎官,君紹四子。后遷興寧樓下大成社居住(興

寧湖背、樓下、徑塘張屋、長樂大田),葬大成下崗子上蝦蟆壙虎形,妣石氏、妣謝氏、妣黃氏。

共生六子:雍宗、穆宗、熙宗、繩宗、興宗、紹宗。

'](啟源公 字貫逢,名德壽,號七五郎官,判巡司馬,君紹四子。生於明永樂三年乙酉歲四月廿二日辰時(公

元1405年 5月 20日),歿於明朝景泰二年年辛未歲九月初九日戍時(公元 1451年 10月 3日),享年 46歲。

自大拔遷嘉應程鄉三陽寶石寨,後遷興寧樓下大成社居住(興寧湖背、樓下、徑塘張屋、長樂大田),葬大

成下崗子上蝦蟆壙虎形,妣石氏生永樂三年乙酉歲十月廿七日辰時(公元 1405年 11月 18日),歿於正統十

四年已巳歲六月廿七日醜時(公元 1449年 7月 16日),享年 44歲。葬同塋,生子:穆宗;又妣謝氏,生於

永樂十五年丁酉歲十月初八寅時(公元1417年 11月 16日),歿於成化十九年癸卯歲十一月初二日未時(公

元1483年 12月 1日),享年 66歲。葬興寧城北羅經形,生子:熙宗、繩宗;又妣黃氏,生於永樂廿二年甲

辰歲三月初七日卯時(公元 1424年 4月 6日),歿於弘治十八年乙醜歲十月十七日亥時(公元 1505年 11月

12日),享年 81歲。共生六子:雍宗、穆宗、熙宗、繩宗、興宗、紹宗。)

啟源公 字貫逢,名德壽,號七五郎官,判巡司馬,君紹四子。生於明永樂三年乙酉歲四月廿二日辰時(公

元1405 年 5月 20日),歿於明朝景泰二年年辛未歲九月初九日戍時(公元1451年 10月 3日),享年 46歲。

自大拔遷嘉應程鄉三陽寶石寨,后遷興寧樓下大成社居 住(興寧湖背、樓下、徑塘張屋、長樂大田),葬

大成下崗子上蝦蟆壙虎形,妣石氏生永樂三年乙酉歲十月廿七日辰時(公元1405年 11月 18日),歿於正統

十四年已巳歲六月廿七日丑時(公元1449年 7月 16日),享年 44歲。葬同塋,生子:穆宗;又妣謝氏,生

於永樂十五年丁酉歲十月初八寅時(公元1417 年 11月 16日),歿於成化十九年癸卯歲十一月初二日未時

(公元1483年 12月 1日),享年 66歲。葬興寧城北羅經形,生子:熙宗、繩宗;又妣黃氏,生 於永樂廿

二年甲辰歲三月初七日卯時(公元1424年 4月 6日),歿於弘治十八年乙丑歲十月十七日亥時(公元1505

年 11月 12日),享年 81歲。共生六 子:雍宗、穆宗、熙宗、繩宗、興宗、紹宗。

【妣氏石、謝、徐、黃安人,共生六子。長樂大田徐 母所生:長子:諱雍宗(字才祿)妣氏李、曾氏。石

母所生:次子:諱穆宗(字源祿)。謝祖婆所生:三子:諱熙宗(字廣祿)妣黃氏,四子:諱繩宗(字進

祿)。 黃母所生:五子:諱興宗(字雙祿),六子:諱紹宗(字昌祿)。族譜另錄】。

啟盛公 字貫理,號五十六郎,君紹五子。生於明朝永樂五年丁亥歲十二月初七日子時(公元1408 年 1月 4

日),歿於弘治二年巳酉歲二月十八日酉時(公元1489年 3月 19日),享年 81歲。遷居嘉應州石嘴頭,妣

蘇氏六娘,生於明朝永樂七年巳丑歲二月 廿日寅時(公元1409年 3月 6日),歿於明朝弘治五年壬子歲五

月初七日巳時(公元1492年 6月 1日)。享年 83歲。生三子:隆宗、漢宗、錦宗。

【長子:諱隆宗(字法聰),妣劉氏,次子:諱漢宗(字良圩)妣邱氏,遷居大埔白侯村住。三子:諱錦宗

(字良瑞)妣鄭氏,遷居饒平馬崗住】。族譜另自錄。

啟先公 字貫侶,號五十七郎,君紹六子。生於明朝永樂八年庚寅歲正月廿日卯時(公元1410 年 2月 23

日),歿於明朝正統五年庚申歲三月廿五日寅時(公元1440年 4月 26日),享年 30歲。妣李氏滿娘,生於

明朝永樂八年庚寅歲七月初一日未時 (公元1410年 8月 1日),歿於明朝弘治九年丙辰歲九月初十日巳時

(公元1496年 10月 15日),享年 86歲。遷(嘉應州)平遠石嘴頭居住。生子:暫 時無記載,族譜另自錄。

啟光公 字貫彩,號七八郎,君紹七子。生於明朝永樂十一年癸巳歲十一月十二日子時(公元1413 年 12月 5

日),歿於明朝弘治八年乙卯歲八月初九日午時(公元1495年 8月 28日),享年 82歲。妣凌氏,生於明朝

永樂十年壬辰歲四月十六日巳時(公元 1412年 5月 26日),歿於明弘治十七年甲子歲十一月廿七日卯時

(公元1505年 1月 1日),享年 93歲。生子:暫時無記載。遷福建延平州。族譜另錄。

啟明公 字貫純,號七九郎,君紹八子。生於明朝永樂十三年乙未歲十二月初三日亥時(公元1416 年 1月 2

日),歿於明朝正德四年己巳歲年九月廿十日午時(公元1509年 10月 3日),享年 93歲。葬黃竹墩屏峰山

癸山丁向鳳形,妣巫氏五娘,生於明朝永 樂 13年乙未歲四月初四日卯時(公元1415年 5月 12日),歿於

明朝正德六年辛未歲三月十六日丑時(公元1511年 4月 13日)。享年 97歲。葬本鄉水 口寒獺捕魚形,后

眾坊求立神壇,遷苦竹坑水口上穴,壬山丙向蛇形,生三子:文宗、開宗、繼宗。

【長子:文宗號玉書號萬七郎,葬華地科敕子凹,妣 周氏十娘,葬苦竹坑水口上穴,生三子:仲良、仲亨、

仲賜;次子:開宗,后改行宗,妣呂氏、鐘氏,生四子:仲標、仲橋、仲騰、仲朊;三子:繼宗,后改信宗,

遷勝運裡,三園上南湖,妣鐘氏、黃氏,生三子:仲福,遷居岐灘、仲祿,遷居石祭下,仲壽,遷居沈

田】。族譜另錄。[啟源公 字貫逢,名德壽,號七五郎官,君紹四子。后遷興寧樓下大成社居住(興

寧湖背、樓下、徑塘張屋、長樂大田),葬大成下崗子上蝦蟆壙虎形,妣石氏、妣謝氏、妣黃氏。

共生六子:雍宗、穆宗、熙宗、繩宗、興宗、紹宗。]啟源公 字貫逢,名德壽,號七五郎官,判巡司馬,君紹四子。生於明永樂三年乙酉歲四月廿二日辰時(公元1405 年

5月 20日),歿於明朝景泰二年年辛未歲九月初九日戍時(公元1451年 10月 3日),享年 46歲。自大拔遷嘉應程鄉

三陽寶石寨,后遷興寧樓下大成社居 住(興寧湖背、樓下、徑塘張屋、長樂大田),葬大成下崗子上蝦蟆壙虎形,妣

石氏生永樂三年乙酉歲十月廿七日辰時(公元1405年 11月 18日),歿於正統 十四年已巳歲六月廿七日丑時(公元

1449年 7月 16日),享年 44歲。葬同塋,生子:穆宗;又妣謝氏,生於永樂十五年丁酉歲十月初八寅時(公元1417

年 11月 16日),歿於成化十九年癸卯歲十一月初二日未時(公元1483年 12月 1日),享年 66歲。葬興寧城北羅經

形,生子:熙宗、繩宗;又妣黃氏,生 於永樂廿二年甲辰歲三月初七日卯時(公元1424年 4月 6日),歿於弘治十八

年乙丑歲十月十七日亥時(公元1505年 11月 12日),享年 81歲。共生六 子:雍宗、穆宗、熙宗、繩宗、興宗、紹

宗。

129世:張明輔(張明晡)/念五一郎 子一 妣: 陳,馮,萬. 墓:水寨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

為始祖。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坐東向西甲山庚向下兩穴;又配馮氏,

生一子,名為:鴻秀,字希文(明貴公配硃氏)(明遠公配謝氏,葬於埔背,坐北向南)][張明晡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為始祖。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坐東向

西甲山庚向下兩穴; ](張明晡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為始祖。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

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坐東向西甲山庚向下兩穴; 又配馮氏,生一子,名為:鴻秀,字希文)

[張明晡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為始祖。 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

坐東向西甲山庚向下兩穴; 又配馮氏,生一子,名為:鴻秀,字希文 (明貴公配硃氏) (明遠公

配謝氏,葬於埔背,坐北向南) 張應杰 字君俊,生於崇禎甲子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娶李氏生於崇

禎壬戌年二月初四日午時。生子二 存卿 侍卿 歿庚未詳 葬青龍嘴(新屋垴) 張小八郎 化孫公有

十八子,第四子祥雲;祥雲公有八子,小八郎為祥雲公第八子。【五華佘禾塘村族譜:騰玉(彼雲公

七子),字世珍,號小八郎,配彭氏】。小八郎公原福建寧縣中琴堡張祥雲之子,兄弟八人前來廣東

各處居住,小八郎公 張萬纔 始祖,洪武二年由江西安仁(現在的余江縣)遷往河南羅山縣敢魚嘴

張家大窪開立宗派。 張翱 二、良祖世繫表 現按留侯為八十世,據本支譜牒所載,整理後列序如下:

〖080〗]

(130/51/9) 以上歷代. 下明字輩五三人. 鯉魚江嶺背坑派 [ 裡江村委會 ] ↓130世:張鴻秀/希文 子一 益宗 妣:駱(駱子婆).均莽茌鯉江, 墓俾"秀挹江瀾", 聯 "派雲礽濟美,

韆鞦德流芳"

131 世:張益宗/崙(坟:在領貝坑)陳,鐘(坟:鐘坑),僇.子九:福漢 Fú hàn ,福聰 fú cōng ,福興 fú

xìng ,福宣 fú xuān ,福海 fú hǎi ,福銘 fú míng ,福旺 fú wàng ,福家 fú jiā ,福貞 fú zhēn

132世:張褔海/法廣 子三 (墳:社全)

133世:張瓊 子 (墳:領貝坑之嶺背塘)

134世:張佩 子五 (墳:福成岡)

135世:張廷賓 子二 (墳:流坑塘)

136世:張付厚 子 (墳:鴯鵲蔁背)

137世:張勝 子六

138世:張大禹 子八

139世:張淳 子二 (墳:鸕蠲筆背)

140世:張思光 子五 (墳:琲嶺)(藴一,達一,煥一,統一,純一)

141世:張煥一 子七 (墳:高茛埧)(君選,君龐,君鍚,君幹,君相,君成,君纘)

142世:張君成 子二 (墳:示坪岡)(坟:示坪岡)

143世:張儘褔/祥 子三 (績光,重光,日光)

144世:張日光 / 曉初 子五 (品增,品香,品宗,品洪,品枝)

145世:張品洪/柏齡/壽如(坟:峎上)子六 (養澄,養梁,養惟,養海,慶鱗,慶鐘)

146世:張養淮 慶潼/麗洲(坟:社全)妣:賴(生港群)(坟:社全),古,子四(港群,蔭群,振輝,振群)

147世:張港群 (朝徹)(墳:Memory's Garden, Watervliet New York, Lot/Row/Tier/Cpt: 87-D,

Space/Level:(1)&(2), Name of Deceased: (1)Kong-Kwan (2)Fong-Ko, Garden of/Mausoleum: Peace)

子五: (張奮雄,張奮強,張奮翹,張奮石,張奮彪)

孫六: (張雷明,張震明,張舒明,張嘯明,張道明,張德明)

(妣:張陳鳳高“生奮強”墳:Memory's Garden, Watervliet New York,Lot/Row/Tier/Cpt: 87-D, Space/Level:(1)&(2), Name of Deceased: (1)Kong-Kwan (2)Fong-Ko, Garden of/Mausoleum: Peace

江二妹)

148世:張奮雄 子一(張雷明 Raymond)

149世:張雷明 (Raymond)

*148世:張奮強(悅道) 子二(長子震明 Benjamin,次子舒明 Sherman)(妣:張陳惠香 “生震明,舒

明”)

*149世:張舒明 (Sherman) / 號:張火迪 (Fotis)

*149世:張震明 (Benjamin)

148世:張奮翹 子〇

149世:

148世:張奮石 子二 (張道明 (Truman),張德明 (Damian)

149世:張道明(Truman),張德明(Damian)

148世:張奮彪 子一 (張嘯明 Simon)

149世:張嘯明 (Simon) 150世:151世:152世:

-張明晡---張明遠--張明富--張明旺--張明德--張明語--張明漠--張明謀- -張迅洪--張迅波--張迅治-

-張鴻秀--------- -張益宗---------

-張福漢--張福聰--張福興--張福宣--張福海--張福銘--張福旺--張福家--張福貞-

化孫公至君紹公世系一世張化孫

二世張祥雲

三世張騰輝

四世張昭上

五世張昊漸

六世張敏承

七世張先俸

八世張君紹 第 127世:四十八世張君紹公子:張啟通:張啟遠:張啟達:張啟先:張啟光:張啟源:張啟

明:張啟盛

二世祖:祥雲公,字瑞庭,諱營,號十六郎,妣藍氏,賴氏,生七子,長騰先,字孟元,號念一郎。次騰福,

字殿元,號念二郎。三騰千,字體元,號念三郎。四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五騰壽,字載元,號念五郎。

六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七騰萬,字兆元,號念七郎。

三世祖:騰輝公,字仲元,號念六郎,妣廖氏,賴氏,生六子,長明上,字惟仁,號百一郎。次昭上,字惟

義,號百二郎。三晞上,字惟禮,號百三郎。四曜上,字惟智,號百四郎。五映上,字惟信,號百五郎。六

晶上,字惟全,號百六郎。

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螺溪鎮礦隆壩村張氏理事會。

長吉雲,字瑞世,號一郎。

次慶雲,字瑞亮,號二郎。

三禎雲,字瑞興,號三郎。

四祥雲,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

五集雲,字瑞彩,號五郎。

六從雲,字瑞明,號六郎。

七龍雲,字瑞華,號七郎。

八福雲,字瑞靄,號八郎。

九自雲,字瑞山,號九郎。

十綿雲,字瑞文(有譜瑞元)號十郎。

十一景雲,字瑞堯,號十一郎。

十二星雲,字瑞霞,號十二郎。

十三卿雲,字瑞唐,號十三郎。

十四帝雲,字瑞漢,號十四郎。

十五闕雲,字瑞發,號十五郎。

十六倬雲,字瑞凌,號十六郎(又號家承)。

十七彼雲,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家營)。

十八定雲。字瑞東,號十八郎(又號三十郎)。

三世祖:騰輝公,字仲元,號念六郎,妣廖氏,賴氏,生六子,長明上,字惟仁,號百一郎。次昭上,字惟

義,號百二郎。三晞上,字惟禮,號百三郎。四曜上,字惟智,號百四郎。五映上,字惟信,號百五郎。六

晶上,字惟全,號百六郎。

四世祖:晶上公,字惟全,號百六郎,妣杜氏,生五子,長昊寶,字詒華,號千一郎(又號五三郎),次昊

彩,字詒亮,號千二郎(又號六三郎),三昊實,字詒珠,號千三郎(又號五八郎),四昊鳴,字詒球,號

千四郎(又號張一郎),五昊潤,字詒玉,號千五郎(又號六七郎)。

五世祖:昊實公,字詒珠,號千三郎(又號五八郎),妣鐘氏,賴氏,生五子,長萬一郎,次萬二郎,三萬

三郎,四萬四郎,五萬五郎,改五八郎。妣甘氏,生五子,參承,寬承,信承,譽承,寶承。

二世祖:祥雲公,字瑞庭,諱營,號十六郎,妣藍氏,賴氏,生七子,長騰先,字孟元,號念一郎。次騰福,

字殿元,號念二郎。三騰千,字體元,號念三郎。四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五騰壽,字載元,號念五郎。

六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七騰萬,字兆元,號念七郎。一世祖:福建上杭開基始祖化孫公,名衍,字傳

萬,生十八子,長吉雲,字瑞世,號一郎。次慶雲,字瑞亮,號二郎。三禎雲,字瑞興,號三郎。四祥雲,

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五集雲,字瑞彩,號五郎。六從雲,字瑞明,號六郎。七龍雲,字瑞華,號

七郎。八福雲,字瑞靄,號八郎。九自雲,字瑞山,號九郎。十綿雲,字瑞文(有譜瑞元)號十郎。十一景

雲,字瑞堯,號十一郎。十二星雲,字瑞霞,號十二郎。十三卿雲,字瑞唐,號十三郎。十四帝雲,字瑞漢,

號十四郎。十五闕雲,字瑞發,號十五郎。十六倬雲,字瑞凌,號十六郎(又號家承)。十七彼雲,字瑞崇,

號十七郎(又號家營)。十八定雲。字瑞東,號十八郎(又號三十郎)。

Sichuan Lineage

四世:(143世)

明上公 字惟仁,號百一郎,騰輝長子。生於南宋咸淳二年丙寅歲(公元1266年),卒於元朝至元三年丁丑

歲(公元1337年),享年七十一歲,葬於永定銀牌山東座北向南。妣杜氏,享年八十三歲,葬同處各穴。

妣鄭氏(享年六十四歲),葬金沙繡溪背狗門窟。生四子:昊嶼(字治)、昊炳(字治彩)、昊政(字治

仕)、昊極(字治遠)。

五世:

昊極公 字治遠,明上四子。享年 80歲,葬狗尾坑。配彭氏(60歲),葬公墳側。生子:仁承、義承、禮承、

智承、信承。

六世:

仁承公 字仲義,號梅旺,昊極長子。配丘氏。生子:先福、先祿、先壽。

Sichuan Lineage 2 -

三世:(142世)

騰輝公 字仲元,號念六郎,祥雲六子,誥授中憲大夫歲進士,任漸江溫州府正堂乙丑科,屬教諭,三母共

生六子:長明上(字惟仁)、次昭上(字惟義)、三晞上(字惟禮)、四曜上(字惟智)、五映上(惟信)、

六晶上(字惟全)。

四世:(143世)

昭上公 字惟義,號百二郎 騰輝次子,生於南宋咸淳六年庚午歲正月初二寅時(公元1270年 1月 24日),

卒於元朝至正十五年乙未歲十月十五日酉時(公元1355年 11月 19日),享年八十六歲。妣氏藍老孺人,生

於南宋咸淳五年巳己歲十一月初八日子時(公元1269年 12月 2日),卒於元朝至正十七年丁酉歲七月廿十

日午時(公元1357年 8月 6日)享年 89歲,繼妣郭氏孺人。生卒年份失考。與紹上公墓合葬狗門屈(狗尾

坑)坐北向南。共生五子,藍氏所生二子:昊漸、昊長,郭氏所生三子:昊民、昊清、昊國。遷居勝運裡。

五世:(144世)

昊漸公 字治悠,昭上長子。享年 80歲,配鐘、陳氏,生子:斐承、文承、譽承、煥承、敏承。

六世:(145世)

敏承公 字良輔,號肱,昊漸五子。享年 84歲,官任河南太守。配吳氏、羌氏。生子:先傳、先伊、先儀、

先倫、先偉、先任、先俸。

七世:(146世)

先俸公 字習重,敏承七子。享年 73歲,配陳氏。生子:君紹、定紹、清紹、琳紹、克紹、遠紹。

八世:(147世)

君紹公 字邦彥,先俸長子。享年 89歲,配李氏。生子:啟通、啟達、啟遠、啟源、啟盛、啟先、啟光、啟

明。

九世:(148世)

啟源公 字貫逢,名德壽,號七五郎官,君紹四子。后遷興寧樓下大成社居住(興寧湖背、樓下、徑塘張屋、

長樂大田),葬大成下崗子上蝦蟆壙虎形,妣石氏、妣謝氏、妣黃氏。共生六子:雍宗、穆宗、熙宗、繩宗、

興宗、紹宗。

十世:(149世)

雍宗公(字才祿)妣氏李、曾氏生三子:洪善公字啟余,號文軒,次子:洪慶公 字啟澤,號吉軒,三子:

洪恩公 字啟儀,號鬆軒。

家張氏五郎(家營)—仲二—洪慶—啟源—法嘗(汝英)支系

第 125 世 五郎公,諱榮(有譜作‘家營’),生於宋高宗建炎元年(西元 1127年),妣邱氏,合葬潮州高

路裡黃竹洋,戍山辰向 。子八:聖千,聖祥(仲二郎),聖雲,聖集,聖元,聖亨,聖利,聖珍。

第 126 世 仲二郎公,諱聖祥,字鴻清,榮公次子,原在寧化縣石壁住,后徙居汀州武平縣岩前盈塘裡。子

一:大四郎。

第 127 世 大四郎公,妣溫氏四娘,子一: 才祿。

第 128 世 才祿公,字勉學,號靜齋,大元時官至奉訓大夫,妣曾氏四娘,子一:洪恩(字啟儀,號鬆軒,

又字仕政,謚法明,行三 ,為長樂開基一世祖)。庶妣李氏五娘,子二:長 洪善(配劉氏,子原舉,武平

縣岩前盈塘裡居住);次 洪慶;

第 129 世 洪慶公,字啟澤,號吉軒,才祿公次子,武平邑庠生,妣杜氏。公生於大元癸已年正月十一日已

時,杜氏生於壬辰歲六月十五日亥時卒,謚安惠。居住,墳俱在福建汀州武平縣岩前盈塘裡。其后子孫於大

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歲九月十二日午時用銀牌書洪慶公與杜氏妣名字合葬於粘坑村前,癸戌山兼乾分金飛鵝

扁眼形。子三(於明洪武初年移長樂縣雙頭居住):羅富(宣德年間徙大田約粘村坡下居住);羅貴;羅傑

(字德英,配黃氏、曹氏。宣德年間移長樂縣大田約瞻坑田心楓樹廈住。子五:成祖、成旺、成聰、成廣、

成海。原任雲南教諭,於元順帝二年甲戌歲十月初十日酉時生於武平,卒於大明永樂二年,甲辛歲享壽七十

一歲,葬在粘坑尾螃蟹形,壬山丙向。黃妣生於元順帝四年丙子歲六月十二日日辰時)。

第 130 世 羅貴公,字細目,洪慶公次子。元庚戊六月十五未時生。居住長樂縣雙頭老屋,后遷惠陽縣淡水

鎮,然后再遷至塘瀝碧湖村蘆竹田村。妣黃氏(辛亥三月十八丑時生)子三:紀、旭、清。貴公墓在長樂雙頭。

第 131 世 清公,羅貴公三子。妣巫氏。子四:迅洪、迅源、迅波、迅治。

第 132 世 迅源公,后改啟源。清公次子,洪慶公玄孫。元世祖末,由閩汀上杭

太(泰)拔鄉,遷粵嘉應州程鄉寶石寨(一說三陽寨)。由貢授惠陽循州判

官,因考績至京,弗歸,享年 47。妣謝氏,子二:雍宗、熙宗;移興寧

湖背開基;妣石氏,開基興寧縣東廂黃崗堡。子三:穆宗(庠生,揚州江

都縣丞)、繩宗(遷五華棉洋開基)、隆宗(開基鯉魚江)。 

 

第128世 洪慶公,字啟澤,號吉軒,才祿公次子,武平邑庠生,妣杜氏。公生於大元癸已年正月十一日已

時,杜氏生於 壬辰歲六月十五日亥時卒,謚安惠。居住,墳俱在福建汀州武平縣岩前盈塘裡。其后子孫於

大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歲九月十二日午時用銀牌書洪慶公與杜氏妣名字合 葬於粘坑村前,癸戌山兼乾分金

飛鵝扁眼形。子三(於明洪武初年移長樂縣雙頭居住):羅富(宣德年間徙大田約粘村坡下居住)﹔羅貴﹔

羅傑(字德英,配黃氏、 曹氏。宣德年間移長樂縣大田約瞻坑田心楓樹廈住。子五:成祖、成旺、成聰、

成廣、成海。原任雲南教諭,於元順帝二年甲戌歲十月初十日酉時生於武平,卒於大 明永樂二年,甲辛歲

享壽七十一歲,葬在粘坑尾螃蟹形,壬山丙向。黃妣生於元順帝四年丙子歲六月十二日日辰時)。

第129世 羅貴公,字細目,洪慶公次子。元庚戊六月十五未時生。居住長樂縣雙頭老屋,后遷惠陽縣淡水

鎮,然后再遷至塘瀝碧湖村蘆竹田村。妣黃氏(辛亥三月十八丑時生)子三:紀、旭、清。貴公墓在長樂雙

頭。

第130世 清公,羅貴公三子。妣巫氏。子四:迅洪、迅源、迅波、迅治。[-張迅洪--張迅波--張迅治- ]

第 131世 迅源公,后改啟源。清公次子,洪慶公玄孫,移興寧湖背開基。妣謝氏、石氏,子二:雍、熙。

[ -張明遠--張明富--張明旺--張明德--張明語--張明漠--張明謀- ]

132 -張明晡---------133 -張鴻秀--------- -134 -張益宗--------- -張福漢---------

-張福聰—張福興--張福宣--

135 -張福海--

129世:張明輔(張明晡)/念五一郎 子一 妣: 陳,馮,萬. 墓:水寨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

為始祖。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坐東向西甲山庚向下兩穴;又配馮氏,

生一子,名為:鴻秀,字希文(明貴公配硃氏)(明遠公配謝氏,葬於埔背,坐北向南)][張明晡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為始祖。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坐東向

西甲山庚向下兩穴; ](張明晡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為始祖。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

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坐東向西甲山庚向下兩穴; 又配馮氏,生一子,名為:鴻秀,字希文)

[張明晡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為始祖。 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

坐東向西甲山庚向下兩穴; 又配馮氏,生一子,名為:鴻秀,字希文 (明貴公配硃氏) (明遠公

配謝氏,葬於埔背,坐北向南) 張應杰 字君俊,生於崇禎甲子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娶李氏生於崇

禎壬戌年二月初四日午時。生子二 存卿 侍卿 歿庚未詳 葬青龍嘴(新屋垴) 張小八郎 化孫公有

十八子,第四子祥雲;祥雲公有八子,小八郎為祥雲公第八子。【五華佘禾塘村族譜:騰玉(彼雲公

七子),字世珍,號小八郎,配彭氏】。小八郎公原福建寧縣中琴堡張祥雲之子,兄弟八人前來廣東

各處居住,小八郎公 張萬纔 始祖,洪武二年由江西安仁(現在的余江縣)遷往河南羅山縣敢魚嘴

張家大窪開立宗派。 張翱 二、良祖世繫表 現按留侯為八十世,據本支譜牒所載,整理後列序如下:

〖080〗]

(130/51/9) 以上歷代. 下明字輩五三人. 鯉魚江嶺背坑派 [ 裡江村委會 ] ↓130世:張鴻秀/希文 子一 益宗 妣:駱(駱子婆).均莽茌鯉江, 墓俾"秀挹江瀾", 聯 "派雲礽濟美,

韆鞦德流芳"

131 世:張益宗/崙(坟:在領貝坑)陳,鐘(坟:鐘坑),僇.子九:福漢 Fú hàn ,福聰 fú cōng ,福興 fú

xìng ,福宣 fú xuān ,福海 fú hǎi ,福銘 fú míng ,福旺 fú wàng ,福家 fú jiā ,福貞 fú zhēn

132世:張褔海/法廣 子三 (墳:社全)

133世:張瓊 子 (墳:領貝坑之嶺背塘)

134世:張佩 子五 (墳:福成岡)

135世:張廷賓 子二 (墳:流坑塘)

136世:張付厚 子 (墳:鴯鵲蔁背)

137世:張勝 子六

138世:張大禹 子八

139世:張淳 子二 (墳:鸕蠲筆背)

140世:張思光 子五 (墳:琲嶺)(藴一,達一,煥一,統一,純一)

141世:張煥一 子七 (墳:高茛埧)(君選,君龐,君鍚,君幹,君相,君成,君纘)

142世:張君成 子二 (墳:示坪岡)(坟:示坪岡)

143世:張儘褔/祥 子三 (績光,重光,日光)

144世:張日光 / 曉初 子五 (品增,品香,品宗,品洪,品枝)

145世:張品洪/柏齡/壽如(坟:峎上)子六 (養澄,養梁,養惟,養海,慶鱗,慶鐘)

146世:張養淮 慶潼/麗洲(坟:社全)妣:賴(生港群)(坟:社全),古,子四(港群,蔭群,振輝,振群)

147世:張港群 (朝徹)(墳:Memory's Garden, Watervliet New York, Lot/Row/Tier/Cpt: 87-D,

Space/Level:(1)&(2), Name of Deceased: (1)Kong-Kwan (2)Fong-Ko, Garden of/Mausoleum: Peace)

子五: (張奮雄,張奮強,張奮翹,張奮石,張奮彪)

孫六: (張雷明,張震明,張舒明,張嘯明,張道明,張德明)

(妣:張陳鳳高“生奮強”墳:Memory's Garden, Watervliet New York,Lot/Row/Tier/Cpt: 87-D, Space/Level:(1)&(2), Name of Deceased: (1)Kong-Kwan (2)Fong-Ko, Garden of/Mausoleum: Peace

江二妹)

148世:張奮雄 子一(張雷明 Raymond)

149世:張雷明 (Raymond)

*148世:張奮強(悅道) 子二(長子震明 Benjamin,次子舒明 Sherman)(妣:張陳惠香 “生震明,舒

明”)

*149世:張舒明 (Sherman) / 號:張火迪 (Fotis)

*149世:張震明 (Benjamin)

148世:張奮翹 子〇

149世:

148世:張奮石 子二 (張道明 (Truman),張德明 (Damian)

149世:張道明(Truman),張德明(Damian)

148世:張奮彪 子一 (張嘯明 Simon)

149世:張嘯明 (Simon) 150世:151世:152世:

ALTERNATIVE GENEALOGY張福銘--張福旺--張福家--張福貞-

----

第 132世 熙公,迅源公次子。妣沈氏。子五:仲仁、仲義、仲禮、仲智、仲信。

第133世 仲義公,熙公次子。妣曾氏,子三:汝回、汝英、汝雄。

第134世 法嘗公,諱汝英,仲義公次子。兄弟三人原住長樂柏洋大窩裡,后移五華。妣廖妙先,子三:聞

(文)鳳、聞(文)珠、聞(文)玉。

第 133 世 熙宗公,啟源公次子。妣沈氏。子五:仲仁、仲義、仲禮、仲智、仲

信。熙宗公卒於元順帝至正甲午年。

第 134 世 仲義公,熙宗公次子。妣曾氏,子三:汝回、汝英、汝雄。

第 135 世 法嘗公,諱汝英,仲義公次子。兄弟三人原住長樂柏洋大窩裡,后移五華。妣廖妙先,子三:聞

(文)鳳、聞(文)珠、聞(文)玉。

仲二—洪慶—啟源—法嘗(汝英)支系

作者:zhang_ch_z 文章來源:古譜資料 點擊數 149 更新時間:2014-9-6 23:13:36 文章錄入:zhang_ch_z

客家張氏五郎(家營)—仲二—洪慶—啟源—法嘗(汝英)支系

第 125 世 五郎公,諱榮(有譜作‘家營’),生於宋高宗建炎元年(西元 1127年),妣邱氏,合葬潮州高

路裡黃竹洋,戍山辰向 。子八:聖千,聖祥(仲二郎),聖雲,聖集,聖元,聖亨,聖利,聖珍。

第 126 世 仲二郎公,諱聖祥,字鴻清,榮公次子,原在寧化縣石壁住,后徙居汀州武平縣岩前盈塘裡。子

一:大四郎。

第 127 世 大四郎公,妣溫氏四娘,子一: 才祿。

第 128 世 才祿公,字勉學,號靜齋,大元時官至奉訓大夫,妣曾氏四娘,子一:洪恩(字啟儀,號鬆軒,

又字仕政,謚法明,行三 ,為長樂開基一世祖)。庶妣李氏五娘,子二:長 洪善(配劉氏,子原舉,武平

縣岩前盈塘裡居住);次 洪慶;

第 129 世 洪慶公,字啟澤,號吉軒,才祿公次子,武平邑庠生,妣杜氏。公生於大元癸已年正月十一日已

時,杜氏生於壬辰歲六月十五日亥時卒,謚安惠。居住,墳俱在福建汀州武平縣岩前盈塘裡。其后子孫於大

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歲九月十二日午時用銀牌書洪慶公與杜氏妣名字合葬於粘坑村前,癸戌山兼乾分金飛鵝

扁眼形。子三(於明洪武初年移長樂縣雙頭居住):羅富(宣德年間徙大田約粘村坡下居住);羅貴;羅傑

(字德英,配黃氏、曹氏。宣德年間移長樂縣大田約瞻坑田心楓樹廈住。子五:成祖、成旺、成聰、成廣、

成海。原任雲南教諭,於元順帝二年甲戌歲十月初十日酉時生於武平,卒於大明永樂二年,甲辛歲享壽七十

一歲,葬在粘坑尾螃蟹形,壬山丙向。黃妣生於元順帝四年丙子歲六月十二日日辰時)。

第 130 世 羅貴公,字細目,洪慶公次子。元庚戊六月十五未時生。居住長樂縣雙頭老屋,后遷惠陽縣淡水

鎮,然后再遷至塘瀝碧湖村蘆竹田村。妣黃氏(辛亥三月十八丑時生)子三:紀、旭、清。貴公墓在長樂雙頭。

第 131 世 清公,羅貴公三子。妣巫氏。子四:迅洪、迅源、迅波、迅治。

第 132 世 迅源公,后改啟源。清公次子,洪慶公玄孫。元世祖末,由閩汀上杭

太(泰)拔鄉,遷粵嘉應州程鄉寶石寨(一說三陽寨)。由貢授惠陽循州判

官,因考績至京,弗歸,享年 47。妣謝氏,子二:雍宗、熙宗;移興寧

湖背開基;妣石氏,開基興寧縣東廂黃崗堡。子三:穆宗(庠生,揚州江

都縣丞)、繩宗(遷五華棉洋開基)、隆宗(開基鯉魚江)。  

第 133 世 熙宗公,啟源公次子。妣沈氏。子五:仲仁、仲義、仲禮、仲智、仲

信。熙宗公卒於元順帝至正甲午年。

第 134 世 仲義公,熙宗公次子。妣曾氏,子三:汝回、汝英、汝雄。

第 135 世 法嘗公,諱汝英,仲義公次子。兄弟三人原住長樂柏洋大窩裡,后移五華。妣廖妙先,子三:聞

(文)鳳、聞(文)珠、聞(文)玉。

(下略)

附注:

1.興寧《湖背張氏家譜》記載,啟源公兒子熙宗公(謝祖婆所生),“卒於元順帝至正甲午年”,即 1354。  

2.《湖背張氏家譜》雲:“”其中還錄 1911年清舉人張易疇序,其中雲:“我湖背張氏,由元初判巡謝安人,

來自閩汀。”

三、

1、1908年羅斧月編修的《興寧鄉土志》雲:“南宋末,(張氏)其子孫由福建(寧化)遷上杭,數傳至元,

轉徙興寧。”

2羅香林的《客家史料匯篇》:“宋元之際,各有分支,徙入粵之興寧。”

3、光緒 29年至 31年續修的《湖背興寧張氏家譜》張宗藩序雲:“我湖背張氏,自元初判循公妣謝氏避亂興

寧……”

4、 《湖背興寧張氏家譜》錄有 1525年欽州司訓鄧沙陽序,雲:“元世祖末,有諱啟源公者,由貢授惠陽

判官……”

還錄有 1911年興寧舉人張易疇序,雲:“我湖背張氏,由元初判循公謝安人,來自閩汀……”

5、1993年出版的《廣東河婆汕尾張氏統宗世譜》載啟源公第 5 子繩宗:“繩宗公,字梓賢,於元朝十八年,

由興寧遷五華棉洋。”

6、和平縣《張氏家譜》載張啟源“元朝至元 14年(1277年)”來定居,並載其子雍宗為元朝東訓大夫,其

孫發公為元朝歲貢。

7、興寧湖背《張氏家譜》載其子雍宗卒於元順帝至正甲午年。

8、興寧大成社老秀才筆抄的老族譜載啟源公 5 世孫張瑋為元朝 12年生。

9、明朝祝枝山主編的《正德興寧縣志》載啟源公 5 世孫琳公為永樂 9年(1411年)舉人;琳公家鄉壢陂鱔

塘圍《張氏家譜》則載中舉時年 33歲,乃 1379年出生。張啟源是由上杭遷往梅縣三陽寨開基,成貢生,並

未在興寧開基。隻是赴循州時經過這裡。石、謝氏夫人,在丈夫去世后,路經興寧, 石氏夫人開基於興寧

縣東廂黃崗堡。石祖婆生子有:穆宗、繩宗。繩宗公遷五華縣棉洋開基。繩宗生五子,長子(三世)仲溫字

德淵。仲溫生五子 穆宗,庠生,任揚州江都縣丞 8年。生子仲謀,在徑南深山的羅坳頭落居。穆宗子仲萬

在梅縣濁水落基;子仲由留大成社。

謝祖婆子熙宗,子仲仁裔孫遷博羅柏塘公庄,仲義裔孫遷博羅柏塘公庄;仲智裔孫遷博羅麻陂、沙貝窩。

仲禮一支還遠往韶關的乳源落居。仲禮子 4 世九福,孫 5 世弘遷何處失考,6 世的永壽由河源清溪遷回興寧

山區羅崗鎮黃土嶺開基。其子 7 世仕仁又遷河源清溪。弟志深則在興寧縣本鎮半嶺開基,稱為半嶺張;12 世

祖上捷公遷博羅水東陂開基。

四、元朝末期,張啟源公從福建上杭縣太(泰)拔鄉,遷居廣東嘉應州的程鄉(梅縣)寶石寨(一說三陽寨)。由貢生官拜判循司馬。后上京述職,不幸壽終,享年 47歲。

  啟源公四位夫人:石、謝、徐、黃氏。其中徐、黃氏夫人落居龍川、連平一帶。而石、謝氏夫人路經興

寧,謝氏夫人在佛嶺之鵝湖一帶開居;石氏夫人(開基於興寧縣東廂黃崗堡。

  石祖婆生子有:穆宗、繩宗、隆宗。其中繩宗公遷五華縣棉洋開基。隆宗公則開居鯉魚江,后裔在梅林、

華城、安流、沙渴等地。

  穆宗公,庠生,任揚州江都縣丞,生子仲由(猷)、仲謀。仲謀公在徑南的羅坳頭落居; 仲由公居大成社,

生子才興、惟恭、世賢、世用。其中的惟恭公、世賢公、世用公於福興墨煙張、新圩曹田、畬坑大村等地開

居;才興公則居黃崗堡,其生子琳、瑛、琮、瑋。其中琳公於鱔塘圍開居,瑋公於煙墩崗張屋開居,琮公則

於黃大崗老張屋開居,瑛公則大成老屋下一帶開居。

   1、大成社張懋彝秀才的老譜手抄本記載:石祖婆五世孫琮公:“庠生,元朝十二年間安葬於土名錦洞

渴龍飲水。”

   2、興寧《湖背張氏家譜》記載,啟源公子熙宗(謝祖婆所生),“卒於元順帝至正甲午年”,即 1354。

   3、《湖背張氏家譜》雲:“元世祖末,有諱啟源者,由貢授惠陽循州判官,因考績至京,弗歸。”其

中還錄 1911年清舉人張易疇序,其中雲:“我湖背張氏,由元初判巡謝安人,來自閩汀。”

   4、明興寧知縣祝枝山手寫《正德興寧縣志》記載:“張琳永樂舉人,上杭知縣。”鱔塘圍《張氏族

譜》載:“五世琳公,號海珊,生於明己未正月十八日丑時,永樂辛卯舉人。”並注明中舉人時為 33歲。

如此說來,琳公為 1411年舉人,1379年出生。

   5、鱔塘圍《張氏族譜》記載琳公兒子添佑公(即石祖婆六世孫):“歲貢,宣德貴池縣丞。”劉熙祚之

縣志注明他是“宣德元年(1436年)貢” 。

   6、1993年《廣東河婆汕尾張氏統宗世譜》記載:“繩宗公,字梓賢,於元朝十八年,由興寧遷五華棉

洋圍。”據張伯濤先生考証,元朝十八年為成帝元貞二年——1296年。

五郎公,諱榮(有譜作‘家營’)

諱聖祥,字鴻清,諱榮公次子

大四郎公,妣溫氏四娘

才祿公,字勉學,號靜齋

洪慶公,字啟澤,號吉軒

羅貴公,字細目,洪慶公次子

清公,羅貴公三子。妣巫氏。子四:迅洪、迅源、迅波、迅治。

迅源公,后改啟源。清公次子,洪慶公玄孫。元世祖末,由閩汀上杭

太(泰)拔鄉,遷粵嘉應州程鄉寶石寨(一說三陽寨)。由貢授惠陽循州判

官,因考績至京,弗歸,享年 47。妣謝氏,子二:雍宗、熙宗;移興寧

湖背開基;妣石氏,開基興寧縣東廂黃崗堡。子三:穆宗(庠生,揚州江

都縣丞)、繩宗(遷五華棉洋開基)、隆宗(開基鯉魚江)。 

張清 第 44 世 序第 44 世

-張迅源--{張迅洪--張迅波--張迅治}- ----------張明晡--張明貴- -張明遠--張明富--張明旺--張明德--張明語--張明漠--張明謀- -張鴻秀--------- -張益宗--------- -張福漢--------- -張福聰- -張福興- -張福宣- -張福海- -張福銘- -張福旺- -張福家--張福貞-

讓,八十一世祖:

闢疆 字讓義,生於西漢高帝元年乙未歲,終於武帝建元六年丙午歲(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35年)壽年

72歲,漢高帝大夫嗣侯爵。妣王夫人(任、陳)生二子:長子:典(號霸公,字敦九)、次子:高(高公生

通(迪)—無妄—黑仁—皓—綱—大順—道陵(天師之宗)。註①(有族譜記載不疑不是闢疆,可是大部分

族譜記載的字是 讓義 )。

敦,八十二世祖:

典公 字敦九,名存敬,號霸公,生於西漢高後二年乙卯歲,終於西漢武帝元朔 4年丙辰歲(公元前186年—

公元前125年)壽年 62歲,人稱天師,漢惠帝禦史,文帝時遷清河縣太守遂居清河里仁鄉,節孝坊。妣週夫

人(宋)生四子:默、黔、燃、鹿。

古,八十三世祖:

默 公 字古右 字騫,生於西漢文帝十二年癸酉歲,終於西漢武帝元鼎 2年丙寅歲(前168年—前115年)壽

年 54歲,襲公職為清河太守,漢武帝博望侯。妣李夫人(呂、趙)生二子:長道成、次道達,帝命尋黃河

源有功,封為傳留侯。

道,八十四世祖:

金 公 字道成 諱世安,生於漢武帝元光元年丁未歲,終於西漢宣帝元康 4年己未歲(前134年—前62年),

壽年 73歲。西漢宣帝大司馬。妣李夫人(何)生一子:萬雍。

雍,八十五世祖:

萬雍公字雍睦,諱韆鞦,號乘,生於漢武帝元狩 3年辛酉歲,終於西漢元帝永光元年戊寅歲(前120年—前

43年)壽年 78歲。班固功臣,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詔封陽陵公為陽陵侯。妣陸夫人。生三子:嵩

(清、字致和)遷西安,明(京、字貴和),亮(文敬、字玉和)遷許都。

和,八十六世祖:

明 公 字貴和,號普輝,生於漢武帝太初 4年庚辰歲,終於成帝建始2年庚寅歲(前101年—前31年)壽年

71歲。時王奔篡漢,世族多遇害,公帶家眷五百余人渡揚子江,有易姓羅(長子),許(次子),薛(四

子)者,不聯婚之說,至衢州鶴林寺,五世又成國族。妣週氏(硃、劉)。生五子:長國安(受益),次國

祥(受職遷江西廣信府貴溪縣上清官)、三國瑞(受祿)、四國器(受福)、五國真(受恩)。(註:一說

公四子,國安為清公之子遷西安)

受,八十七世祖:

國真公字受恩,生於漢宣帝地節 4年乙卯歲,終於平帝元始5年乙醜歲(前66年—公元5年)壽年 71歲,

漢元帝時郡太守。妣李、王氏。生二子:順、開箕。

以,八十八世祖:

箕 公字以淑,生於漢元帝初元3年乙亥歲,終於東漢光武建武元年乙酉歲(前46年—公元25年)壽年 69

歲,妣李氏。生五子:長壯名堪,次贊遷河北,三彭、四睦遷江蘇蘇州,五述江西沛縣,部份裔遷南洋。

壯,八十九世祖:

壯 公 字壯重,名堪,生於漢成帝河平3年乙未歲,終於光武帝建武22年丙午歲(前26年—公元46年)壽

年 72歲,東漢時為漁陽太守,開田萬頃,桑無附枝,麥穗兩枝,遷四川眉州武陽彭山縣。妣賈夫人(繼

曾)。生二子:風(金全)、龍(金福遷九江)

金,九十世祖:

風 公 字金全,生於漢平帝元二年壬戍歲,終於章帝章和元年丁亥歲(公元2年—公元87年)壽年 86歲。

妣肅氏(崔、吳)。生一子:贏(允)。

玉,九十一世祖:

贏 公 字玉富,生於漢光武帝建武4年戊子歲,終於漢安帝永初元年丁未歲(公元28年—公元107年)壽年

80歲,遷四川湄州武陽,妣樊氏。生一子:皓。

曰,九十二世祖:

皓 公 字曰祿,生於漢光武帝 建武26年庚子歲,終於東漢順帝陽嘉元年壬申歲(公元50年—公元132年)

壽年 83歲,居彭山縣。為漢帝廷尉,至順帝時(公元126年)拜司空(丞相)至遷為尚書僕射,趙騰等因突

變上書,有司鞠治,引八十余人,皆以誹謗伏重法,力禍從未減,朝論韙之陽嘉元年卒,賜葬河南縣(漢

書)。妣劉氏。生二子:長宇、次富宇君右為禦史。

君,九十三世祖:

宇 公 字君輔,生於東漢明帝永平18年乙亥歲,終於桓帝建 2年戊子歲(公元75年—148年)壽年 74歲,

北平范陽太守。妣週氏(林)。生三子:英(子安)、通(子源)、纔(子晃)。

子,九十四世祖:

纔 公 字子晃,生於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歲,終於東漢桓帝延熹元年戊戌歲(公元90年—158年)壽年 69

歲,妣董氏(王)。生三子:仁(岡阜)、義(岡栢)、忠(岡頌)。

岡,九十五世祖:

忠 公 字岡頌,生於東漢和帝元興元年乙巳歲,終於東漢靈帝光和元年戊午歲(公元105年—178年)壽年

74歲,妣曾氏(鬍)。生一子:果(某)。

陵,九十六世祖:

果 公 字陵如,生於順帝永建四年巳已歲,終於獻帝建安四年已卯歲(公元129年—199年)壽年 71歲。妣

曹氏(王)。生三子:裕盛(字永中)、裕賢、裕能。(遷湖南)

裕,九十七世祖:

孟成公 字承英,名裕賢,生於順帝建康元年甲申歲,終於獻帝建安 11年丙戍歲(公元144年—206年)壽

年 63歲,漢仲帝質帝時肥如侯,遷順天府,在瀘溝河北岸。妣賈夫人(曾)。生二子:蕭(爾福)、軌

(爾祿)。

爾,九十八世祖:

蕭 公 字爾福,生於東漢靈帝建寧元年戊申歲,終於魏明帝太和六年壬子歲(公元168年—232年)壽年 65

歲,晉懷帝時為太尉、涼州牧、封西平公。妣王氏(劉、廖)。生一子:實(平)。

康,九十九世祖:

平 公 字康德,生於東漢靈帝中平五年戊辰歲,終於魏文帝黃初三年壬寅歲(公元188年—222年)壽年 47

歲,襲父爵,西平公,嗣帝時陝西都督,世稱“世篤忠勇”。妣謝氏(賴)。生三子:茂(經爵)羨(經

儒)、美(經秦)遷順昌。

經,一百世祖:

茂 公 字經爵,生於漢獻帝建安 14年乙醜歲,終於西晉武帝泰始二年丙戍年(公元209年—266年)壽年 58

歲,明帝時西平公。妣家氏(宋、何、賴)。生一子:駿。

偉,一百零一世祖:

駿 公 字緯邦,生於後漢魏文帝黃初五年甲辰歲,終於西晉惠帝永熙元年庚戍歲(公元224年—290年)壽

年 67歲,成帝時襲父爵西平公,武帝泰始10年甲午歲(公元274年)加封大將軍,史載四世晉。妣何氏

(薑)。生二子:重華(乾纔)、重理(坤纔)。

纔,一百零二世祖:

重華 公 字乾纔,號茂先,生於魏明帝景初三年已未歲,終於西普惠帝永康元年庚申歲(公元239年—300

年)壽年 62歲,以文章名世,學貫古今,作《博物誌》,察天文而識龍泉劍。仕晉武帝,咸寧三年(公元

276年)贊伐吳有功為中書令,葬順天府昌平縣錦山,居范陽方城。妣何氏。生二子:偉(能輝、作棟)、

題(能萬、作亨)。

能,一百零三世祖:

題 公 字能萬,生於魏元帝景元三年壬午歲,終於東晉成帝鹹和元年丙戍歲(公元262年—326年)壽年 65

歲,為晉散騎常等,隨元帝南遷江左。妣王氏(顏、賴)。生一子:桂。

超,一百零四世祖:

桂 公 字超士。生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壬寅歲,終於東晉穆帝永和十年甲寅歲(公元282年—354年)壽年

73歲,妣孔氏(何)。生四子:日明(利光)、月旦(利俊)、星光(利韆)、辰吉(利騰)。

利,一百零五世祖:

星光公 字利韆,生於西晉惠帝建武元年甲子歲,終於東晉海西公太和五年庚午歲(公元304年—370年)壽

年 67歲。妣馮氏(王),生三子:品敬(貞太)、品重(貞文)、品端(貞安)。

貞,一百零六世祖:

品端公 字貞安,生於東晉成帝鹹和三年戊子歲,終於東晉孝武帝太元16年辛卯歲(公元328年—391年)

壽年 64歲。妣趙氏(范)。生一子:軒(淵)。

位,一百零七世祖:

軒 公 字位三,生於東晉穆帝永和三年丁未歲,終於安帝義熙七年.辛亥歲(公元347年—411年)壽年 65

歲,晉文帝太史令。妣王氏(楊)。生二子:恭(育高)、長(育尊)。

育,一百零八世祖:

恭 公 字育高,生於東晉簡文帝鹹安元年辛未歲,終於南朝宋文帝元嘉 18年辛已歲(公元371年—441年)

壽年 71歲,為晉禮部尚書。妣硃夫人(謝)。生三子:永和(安玉)、永清(安正)、永能(安貴)。

安,一百零九世祖:

永能公 字安貴。生於東晉孝武太元19年甲午歲,終於南朝宋文帝元嘉 29年壬辰歲(公元394年—452年)

壽年 59歲,妣硃氏(週、王)。生一子:甫之(環)。

椿,一百一十世祖:

甫之公 字壽椿,生於東晉安帝義熙 8年壬子歲,終於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乙醜歲(公元412年—485年)壽

年 74歲。明帝時吳郡太守。妣秦安人(劉)。生二子:宏簡(思)、儔(為參軍)。

萱,一百一十一世祖:

宏簡公 字萱年,生於南朝宋文帝元嘉 4年丁卯歲,終於南齊明帝建武二年乙亥歲(公元427年—495年)壽

年 69歲,樑武帝時中郎將,遷洛陽。妣房夫人(肖)生六子:陞(同華)、魁(同科)、青(同榮)、節

(同化)、綸(同德)、立(同和)遷山西。

同,一百一十二世祖:

綸 公 字同德,生於南朝宋文帝元嘉 19年壬午歲,終於南齊樑武帝普通五年甲辰歲(公元442年—524年)

壽年 82歲,為江淮髮運副使,又任拜州總管(地方官長正二品)。妣沈氏(陳)。生二子:隆、恩。

茂,一百一十三世祖:

隆 公 字茂連,生於南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歲,終於南齊樑武帝普通四年癸卯歲(公元457年—523年)

壽年 67歲,宋順帝大常卿,遷河東復遷洛陽。妣陳氏(王)生三子:應春(盛達)、髮春(盛鬆)、紹春

(盛材)。

盛,一百一十四世祖:

應春公 字盛達。生於南朝宋順帝昇明二年戊午歲,終於南齊樑武帝大同 11年乙醜歲(公元478年—545

年)壽年 68歲,妣王氏(呂)。生二子:紀(子犯)、昌(嘉)。

蘭,一百一十五世祖:

紀 公 字蘭綵。生於南朝齊明帝建武四年丁醜歲,終於樑敬帝太平元年丙子歲(公元497年—556年)壽年

60歲,妣桂氏(杜、李)。生三子:全(桂玉)、金(桂瑞)、宏(桂芳)。

桂,一百一十六世祖:

金公 字桂瑞,生於樑武帝天監 15年丙申歲,終於陳後主禎明三年已酉歲(公元516年—589年)壽年 74歲,

隨陽主簿。妣李氏(莊)。生一子:俊(文靖)。

奕,一百一十七世祖:

俊公 字榮奕,生於樑武帝大同三年丁已歲,終於唐高祖武得五年壬午歲(公元537年—622年)壽年 86歲,

為河東節度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統轄數州)。妣陳氏(莊)。生三子:弋(芬纔)、守禮

(芬薰)、叱子。

芬,一百一十八世祖:

守禮公 字芬薰,諱暢榮,名仁偉,生於南朝陳慶帝光大元年丁亥歲,終於唐太宗貞觀二年戊子歲(公元567

年—628年)壽年 62歲,為隋涂山丞。妣楊夫人(蘭)。生一子:君政。

芳,一百一十九世祖:

君政公 字芳清,名庸陽,生於隋高祖文帝開皇十年庚戍歲,終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壬子歲(公元590年—652

年)壽年 63歲。韶州別駕,遂居焉。妣邱氏(羅)。生六子:子胄、子卿、子仲、子譽、子虔、子猷。

榮,一百二十世祖:

子胄公 字榮立,生於隋楊帝大業十一年乙亥歲,終於唐睿宗文明元年甲申歲(公元615年—684年)壽年 70

歲,為剡州令,遷韶州曲江縣。妣謝氏。生四子:弘藏(華珍)、弘毅(華珠)、弘智(華玉)、弘癒(華

榆)。

華,一百二十一世祖:

弘癒公 字華榆,諱庭,號佐思,生於唐高宗永徽六年乙卯歲,終於唐玄宗開元九年辛酉歲(公元655年—

721年)壽年 67歲,為廣州刺史。妣謝氏(王)。生四子:九齡、九皋、九章、九賓。

徵,一百二十二世祖:

九齡公字徵召,字子壽,名博物,謚文獻,生於唐高宗鹹亨四年癸酉歲二月十四日,終於唐玄宗開元廿八年

庚辰歲五月初七日(公元678年 3月 7日—740年 6月 5日)壽年 63歲,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曲江)人,古

代歷史名人,初盛唐著名詩人,享有“自古南天第一人” 、“嶺南詩祖” 、“曲江風度”的美譽,是嶺南

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時任左拾遺內供奉,因與當時宰相姚崇意見不合,由

長安稱病南歸,返故里孝養其母,途經大庾嶺,見古道年久失修,險峻難行,嚮唐玄宗獻狀“大庾嶺新路”

,後奉命執行,於是率領家鄉百姓開鑿大庾嶺路(長約 20余丈,寬 3丈),溝通南北往來,是歷史上北方與嶺

南的交通要道。九齡曾任中書舍人,集賢院學士,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遷中書令,為相賢明,

在逆境中堅守正道,剛直不阿,居心思危并能洞察安祿山、李林甫的叛國企圖,可惜當年唐玄宗被姦臣所惑,

一意孤行,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貶荊州長史。離朝不久,安祿山起兵反唐,唐玄宗避難西蜀時念道:“蜀道

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知之” 。如果九齡的建議被唐玄宗接受,唐朝的歷史將被

重寫。九齡公石雕像坐落在韶關市曲江園,墓地位於韶關北郊墩子頭村一座山的半山腰上,墓寬六七米,高

約四五米,墓前呈凹字形,墓碑上書“右丞相始興伯張文獻公墓” ,墓的左右兩側有“樵蘇永禁,竹帛猶

存”的圓形石刻。九齡公墓多次被盜,據公元1960年 7月廣東省博物館組隊發掘九齡墓所得徐安貞所譔《唐

故尚書右丞相贈荊州大都督始興公陰堂誌銘并序》載:“公之生歲六十有三,以開元廿八年五月七日薨”。

因歷朝均有祭掃,這座山被當地百姓稱作丞相山,山腳處建有“張文獻公祠”,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重

修墳墓時所建,“文革”期間荒廢,(公元1982年)韶關市政府重修,祠內牆上鑲嵌有張九齡、張九齡夫

人、張九皋、張九章 4塊舊墓碑。其夫人墓在九齡墓稍下處,九齡弟九皋之墓在九齡墓右麵山下,九章墓在

左面山下。(公元1978年)該山週圍被列為“張氏家族墓地” ,公元1985年 8月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

護單位。九齡故居(韶關始興縣隘子鎮石頭村)(九齡在韶關曲江出生)不遠的旗崗寨山麓有一個“張文獻公

祠” ,建於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10月 11日,祠堂“唐代無雙士,南天第一人”的字樣映入眼

簾,祠堂正殿供奉的文獻公塑像風儀秀整,風度蘊藉。九齡著有永世留芳的《韆鞦金鑒錄》,《張曲江集》

二十卷,存詩二百余首。《唐詩三百首》前四首是九齡《感遇》組詩。九齡是我國歷史上最早馴養信鴿的人。

妣潭魏夫人(黃)。生三子:湧(魏生官賀縣令)、虜(潭生文極)、成(丞)(文殷)。

(另的記載是:代禮、代洛、代殷)和(九禮、九洛、九殷)。

張九齡(曲江公)

曲江張氏/金鑑堂

徵,一百二十二世祖:九齡公字徵召,字子壽,名博物,謚文獻,生於唐高宗鹹亨四年癸酉歲二月十四日,終於唐玄宗開元廿八年

庚辰歲五月初七日(公元678年 3月 7日—740年 6月 5日)壽年 63歲,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曲江)人,古

代歷史名人,初盛唐著名詩人,享有“自古南天第一人” 、“嶺南詩祖” 、“曲江風度”的美譽,是嶺南

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時任左拾遺內供奉,因與當時宰相姚崇意見不合,由

長安稱病南歸,返故里孝養其母,途經大庾嶺,見古道年久失修,險峻難行,嚮唐玄宗獻狀“大庾嶺新路”

,後奉命執行,於是率領家鄉百姓開鑿大庾嶺路(長約 20余丈,寬 3丈),溝通南北往來,是歷史上北方與嶺

南的交通要道。九齡曾任中書舍人,集賢院學士,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遷中書令,為相賢明,

在逆境中堅守正道,剛直不阿,居心思危并能洞察安祿山、李林甫的叛國企圖,可惜當年唐玄宗被姦臣所惑,

一意孤行,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貶荊州長史。離朝不久,安祿山起兵反唐,唐玄宗避難西蜀時念道:“蜀道

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知之” 。如果九齡的建議被唐玄宗接受,唐朝的歷史將被

重寫。九齡公石雕像坐落在韶關市曲江園,墓地位於韶關北郊墩子頭村一座山的半山腰上,墓寬六七米,高

約四五米,墓前呈凹字形,墓碑上書“右丞相始興伯張文獻公墓” ,墓的左右兩側有“樵蘇永禁,竹帛猶

存”的圓形石刻。九齡公墓多次被盜,據公元1960年 7月廣東省博物館組隊發掘九齡墓所得徐安貞所譔《唐

故尚書右丞相贈荊州大都督始興公陰堂誌銘并序》載:“公之生歲六十有三,以開元廿八年五月七日薨”。

因歷朝均有祭掃,這座山被當地百姓稱作丞相山,山腳處建有“張文獻公祠”,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重

修墳墓時所建,“文革”期間荒廢,(公元1982年)韶關市政府重修,祠內牆上鑲嵌有張九齡、張九齡夫

人、張九皋、張九章 4塊舊墓碑。其夫人墓在九齡墓稍下處,九齡弟九皋之墓在九齡墓右麵山下,九章墓在

左面山下。(公元1978年)該山週圍被列為“張氏家族墓地” ,公元1985年 8月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

護單位。九齡故居(韶關始興縣隘子鎮石頭村)(九齡在韶關曲江出生)不遠的旗崗寨山麓有一個“張文獻公

祠” ,建於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10月 11日,祠堂“唐代無雙士,南天第一人”的字樣映入眼

簾,祠堂正殿供奉的文獻公塑像風儀秀整,風度蘊藉。九齡著有永世留芳的《韆鞦金鑒錄》,《張曲江集》

二十卷,存詩二百余首。《唐詩三百首》前四首是九齡《感遇》組詩。九齡是我國歷史上最早馴養信鴿的人。

妣潭魏夫人(黃)。生三子:湧(魏生官賀縣令)、虜(潭生文極)、成(丞)(文殷)。(另的記載是:代

禮、代洛、代殷)和(九禮、九洛、九殷)。

九,一百二十三世祖:丞公字九洛,字鎬,生於唐中宗神龍二年丙午歲,終於唐代宗大暦七年壬子歲(公元706年—772年)壽年

67歲,為伊闕令,擢太子贊善大夫葬曲江。妣姚氏(曾)。生一子:憲。

如,一百二十四世祖:憲公字如思,號藏器,生於唐玄宏宗開元16年戊辰歲,終於唐德宗貞元14年戊寅歲(公元728年—798

年)壽年 71歲,進士官長水丞。妣李氏(鄒)。生子:宏靖(敦慶)。

仕,一百二十五世祖:敦慶公字仕元,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年辛卯歲,終於憲宗元和八年癸已歲(公元751年—813年)壽年 63歲,

為袁州司倉參軍,洪州都督。妣郭氏(蘇、海)。生二子:景新(雲、宦漾)、景重(璘、宦文)。(有記

載為生四子:景桂、景禮、景新、景仲)。

宦,一百二十六世祖:景重公 字宦文,諱璘,生於唐代宗大暦八年癸醜歲,終於唐武宗會昌五年乙醜歲(公元773年—845年)壽

年 73歲,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鄉貢進士,為洪州都督府參軍。妣李氏(宋、林)。生一子:理。

有,一百二十七世祖:

理公 字有佐。生於唐德宗貞元16年庚辰歲,終於唐懿宗鹹通十年已醜歲(公元800年—869年)壽年 70歲,

妣吳氏(陳)。生四子:相(書泰)、繼(書光)、述(書陶)、慎(書恆)。

書,一百二十八世祖:相公 字書泰。生於唐憲宗元和14年巳亥歲,終於僖宗中和二年壬寅歲(公元819年—882年)壽年 64歲,

妣楊氏(王)。生三子:爟(元、香譽)、焴(亨、香馨)、馥(利、香馥)。

香,一百二十九世祖:焴公 字香馨,生於唐武宗會昌四年甲子歲,終於後樑太祖乾化二年壬申歲(公元844年—912年)壽年 69

歲,歸善令。妣韓氏(英、珠)。生一子:登秀。

左,一百三十世祖:登秀公 字佐思。生於唐懿宗鹹通 14年癸巳歲,終於後晉高祖天福五年庚子歲(公元873年—940年)壽年

68歲,妣曾氏(硃)。生三子:承先(右賓)、承業(右序)、承隆(右祥)。

右,一百三十一世祖:廷杰公 字右賓,號承先,又號遷杰。生於唐昭宗乾寧四年丁巳歲,終於北宋太祖乾德二年甲午歲(公元897

年—964年)壽年 68歲,妣謝氏(李)。生五子:涉、渥、淪、沼、洪。

清,一百三十二世祖:涉公 字清東,生於後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歲,終於北宋真宗天禧元年丁已歲(公元927年—1017年)壽年

90歲,靈州刺史。妣王氏(葉)。生五子:宏澗、宏樑(齊胜)、宏洲、宏澤、宏海。

昭,一百三十三世祖:宏澗公 字昭明,諱齊賢、號思亮,生於後晉出帝開運三年丙午歲,終於北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歲(公元946

年—1036年)壽年 91歲,曲江派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狀元及第,第四年拜相,真宗時追贈司

空。妣呂氏(葉、萬)。(有說生三子:和、載、戩)。生六子:效、遂、灌、象、載、希。

穆,一百三十四世祖:.載公 字穆序,號子厚,生於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庚申歲,終於北宋神宗熙寧十年丁巳歲(公元1020年—1077

年)壽年 58歲,世稱橫渠先生,宋朝理學家居眉縣。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贈眉伯。遷

浙江嘉興。妣趙氏。生三子:景昌(勳榮)、日茂(勳華)、錫元(勳高)。

勳,一百三十五世祖:景昌公 字勳榮。生於北宋仁宗寶元二年已卯歲,終於北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歲(公元1039年—1088年)壽

年 50歲,妣硃氏(王、史)。生子:端(瑞)。

臣,一百三十六世祖:端公 字臣楷,名穆序,生於北宋仁宗嘉祐 3年戊戌歲,終於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戍歲(公元1058年—1130

年)壽年 73歲,居陝西寶雞市,寶雞縣鎮北,重和時入閩,汀州寧化石壁葛騰村,今南田村,為入閩始祖。

妣硃氏(邱)。生二子:孟祥(邦輔)、仲祥(邦輅)。據《興國聯譜》記載:生第三子邦欽。

邦,一百三十七世祖:仲祥公 字邦輅。生於北宋神宗元豐元年戊午歲,終於南宋高宗紹興 12年壬戍歲(公元1078年—1142年)

壽年 65歲,妣盧氏、史氏。生三子:賓國、仕國(遷劍州)、悅國(舉人)。

國,一百三十八世祖:賓國公 字賓國,生於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丙申歲,終於南宋光宗紹熙四年癸醜歲(公元1116年—1193年)壽

年 78歲,邑庠生。妣林氏、宋氏。生子:楊德(有譜載:次子楊行,字日明)。

楊,一百三十九世祖:楊德公 字楊德,生於南宋高宗紹興 18年戊辰歲,終於南宋寧宗嘉定14年辛未歲(公元1148年—1211年)壽年 64歲,

南宋河北太守。妣巫恭人(李、汪)。生三子:長子化龍名天池 字國瑞 宋解元,生於公元1172年,妣涂氏,生七子:

文雲、華雲、學雲、士雲、武雲、舉雲、朝雲。遷居浙江、四川等地;次子化孫名衍 字傳萬 宋歲貢生,賜進士,誥

贈中憲大夫。生於公元1175年。妣氏陳、闕夫人、何大婆共生十八子。三子化鳳 名嚴,號起鳴 宋武舉人,生於公元

1177年,官任福建糰練招討使,上國柱看州右撲射,樑國公,左撲監察禦使,妣氏生五子:福雲、祿雲、壽雲、財雲、

丁雲。遷福州等到地。

公元二○一二年壬辰歲

余禾塘十八世孫張超撰寫

世 頌 繫 名 字 號

仁讓敦古道,雍和受以莊。金玉日君子,罔陵永爾康。經緯才能超,

利貞位育安。春萱同茂盛,蘭桂奕芬芳。榮華征九如,仕宦有書香。

佐右清昭穆,燻臣邦國揚.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仲興山貽遠,

詠庭應萬崇。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文運開世兆,科元定膳隆。

詠 化 孫 公 遷 居 上 杭

清河繫出源流長,卜處移居閩上杭。

百忍風聲思祖道,韆鞦金鑒慕宗方。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

二九首裔能凜訓,枝分富盛姓名香。

續余禾塘世頌繫名字號

東方旭日照 福祿壽星高 百孝清金紹 詩書繼漢唐

民安承國泰 富貴巧經營 科學昭煜景 奮髮向前往

二世祖:

昧公 字××,諱文欽。妣高氏(配唐氏)。為元冥水司政,封於汾州,主水旱疾疫之職,居尹城

(今河北清河縣)立廟太原。生二子:長允格(爐灶發明者,玉皇上帝封屬司令之神,福戴天師府

溢)、次颱駘(朝代顫頊王時)。

三世祖:

颱駘公 字廣望,襲司父職,宜泄汾水,洮水障礙,大澤帝嘉之,立廟於太原,至晉朝封為“昌寧公”。配

似氏(姚),生一子:伊源。(朝代顫頊王時)。

四世祖:

伊源公 字××,名顏,襲司水政之職。妣陳氏,繼鐸氏。生四子:長漢、次侯、三簡竹、四突美。簡竹公

生二子:長正、次果,果為堯待中,後養氣於雲陽,常乘白驢往來於汾晉間,自稱生於堯之炳。至唐湘州刺

史薦之朝。號之通先生,八仙果老即果公也。(帝嚳時期)

五世祖:

侯公 字康意 名姚,諱元姚,帝堯時乙亥年為大夫。妣姚氏,生三子::長若般、次立芳、三敬和。(堯帝

時期)

六世祖:

立芳公 字××,帝堯時為待中。妣薑氏(錢)。生二子:長乾、次坤。(堯帝時期)

七世祖:

坤公 字××,妣姚氏(卜)。生一子:敦吾。(舜帝時期)

八世祖:

敦吾公 字××,妣呂氏(黎、姚)。生一子:郊。(夏禹時期)

九世祖:

郊 公 字××,諱陽,官封司火政之職。妣高氏(黎)生子:重熙、作元。(夏啟時期)

十世祖:

重熙公 字密夷, 襲職司火政 妣似氏(韋)生子:吳光、仲疑、叔啟。(夏啟時期)

十一世祖:

吳光公 字孟考。妣陳氏(劉)。生一子:天杰。(夏啟時期)

十二世祖:

天杰公 字××,諱承,名槐居,少時神清氣爽,有巨人之誌,後助禹王治水有功,居四嶽諸侯之長。妣姚氏

(呂)。生四子:長欽若、次選、三盛、四明。(太康時期)

十三世祖:

欽若公 字季臣,率諸侯會禹王於涂山,受典,遷房山。妣薑氏(古)。生五子:長嘉學(桃)、次嘉奇

(榆)、三嘉騰、四嘉髮、五嘉偉。(太康時期)

十四世祖:

榆 公 字嘉奇,夏朝太康時大夫。妣黎氏(山)。生二子:長臨(明契)、次臥(陞逢)。(仲康時期)

十五世祖:

臨 公 字明契,夏仲康大夫。妣韋氏(陶)。生一子:宜。(仲康時期)

十六世祖:

宜 公 字用樑,為帝相大夫。妣劉氏(姚、董)。生一子:陽。(帝相時期)

十七世祖:

陽 公 字誌恆,為帝相大夫。妣呂氏(常、黎、劉)。生一子:安(帝相時期)

十八世祖:

安 公 字世男,寒浞,又名漪,定王辛酉(前2100年)大夫。妣古氏(金、黃、唐)。生一子:考。(浞

王、少康時期)

十九世祖:

考 公 字仲叔,為少康時大夫。妣山氏(劉、薑)。生一子:丞。(少康時期)

二十世祖:

丞 公 字濟時 為帝槐時大夫。妣陶氏(蘭、優、呂)。生一子:嚳。(帝槐時期)

二十一世祖:

嚳 公 字質明,為帝芒大夫。妣姚氏(王)。生三子:龍(康)、琦(嵩)、珍(瓏)。(帝芒三世王時

期)

二十二世祖:

琦 公 字孔武,為帝芒大夫。妣常氏(山、樑、趙)。生二子:契、希。(不降王時期)

二十三世祖:

希 公 字步龍,為帝扃大夫。妣唐氏(姚、謝)。生三子:誌恆、誌生、誌學。(帝扃時期)

二十四世祖:

誌恆公 字××,諱燧,為帝扃大夫。妣薑氏(常、鮑)。生一子:泰(秦)。(帝扃、帝廑時期)

二十五世祖:

泰 公 號世南,為孔甲大夫。妣伏氏(唐、甘)。生二子:仲叔(還)、仲奏。(孔甲、帝皋時期)

二十六世祖:

還 公 字仲叔,為帝髮大夫。妣王氏(薑、蕉)。生二子:純、濟(經)。(帝髮、桀王時期)

二十七世祖:

純 公 字中 商湯王大夫。妣趙氏(鬍、伏)。生一子:質。(商湯武、大乙時期)

二十八世祖:

質公 字明灝。妣趙氏(鄧、王)。生三子:廂、康、嵩。(大丁、外丙時期)

二十九世祖:

康 公 字孫倫,太甲大夫。妣鄒氏(常)。生一子:啟。(仲仁、太甲時期)

三十世祖:

啟 公 字丁盛。妣鮑氏(顏)。生一子:立。(沃丁時期)

三十一世祖:

立 公 字子呂,小甲大夫。妣傅氏(鮑)生一子:瑰。(太康時期)

三十二世祖:

瑰 公 字先剋,椅奇,商雍己大夫,妣王氏(傅)。生二子:秩(株)、佐例(小甲、雍己時期)

三十三世祖:

秩(株)公 字引和。妣薑氏(吉)。生一子:庭(庖)。(大戊時期)

三十四世祖:

庭(庖)公 字振生。妣顏氏(蕉、有)。生一子顥(灝)。(中丁、外壬時期)

三十五世祖:

顥(灝)公 字瑞昌。妣常、房氏(鄧)。生三子:珠、珍、玉。(河澶甲時期)

三十六世祖:

珠 公 字善氏。妣常氏(鄧)。生二子:攸遜、勉。(祖之時期)

三十七世祖:

勉 公 字書康, 商祖辛大夫。妣祁氏(常、蒼)。生一子:都。(祖辛、沃甲時期)

三十八世祖:

都 公 字符和。妣王氏(祁)。生子:助。(祖丁時期)

三十九世祖:

助 公 字歸生。妣姬(王)。生二子:順乙(鬚)、順天。(南康、陽甲時期)

四十世祖:

鬚(順)公 字順乙。妣傅氏(姬、陳、鋒)。生一子:園。(陽甲時期)

四十一世祖:

園 公 字虞南,號盧高。妣薑氏(傅)。生二子:辛肖、光侵。(盤庚小辛時期)

四十二世祖:

肖 公 字器之。妣劉氏(薑)。生一子:昶。(小乙時期)

四十三世祖:

昶 公 字成良。妣姬氏(劉)。生二子:浚、啟。(武丁時期)

四十四世祖:

浚 公 字受丁,商殷武丁將軍。妣祝氏(姬)。生一子:惠。(祖庚時期)

四十五世祖:

惠 公 字鬱正,武丁司馬。妣祝氏(宋)。生一子:誼。(祖甲、稟辛時期)

四十六世祖:

誼 公 字仲交 祖甲時豫牧。妣雷氏(宋)。生二子:穩、賢。(康丁、武乙時期)

四十七世祖:

穩 公 字季甲,太丁太史。妣彭氏(雷)。生二子:元、威。(文丁、帝乙時期)

四十八世祖:

元 公 字永先,帝乙大夫。妣薑氏(彭)。生二子:政、奎。(帝乙、帝辛、紂王時期)

四十九世祖:

政 公 字攸成,週武王大夫。妣王氏(陳)。生一子:炳。(週武王約公元前十一世紀)

五十世祖:

炳 公 字卿能,武士卿士。妣唐氏、韋氏。生二子:華辰、拱辰。(成王時期)

五十一世祖:

辰 公 字拱鬥,康王先鋒。妣鄧氏。生子:本太。(康王時期)

五十二世祖:

本太公 字太照,昭王卿士。妣薊氏(蘇)。生三子:燥、灼、燄。(昭王時期)

五十三世祖:

灼 公 字子鮮。妣沃氏。生一子:兗。(穆王時期)

五十四世祖:

兗 公 字史錫,穆王大夫。妣安氏(唐)生二子:靈、偉。(共王時期)

五十五世祖:

靈 公 字仁瑞,週懿王大夫。妣原氏。生一子:宏。(懿王、孝王、夷王時期)

五十六世祖:

宏 公 字廣泰,週武王大夫。妣劉氏。生二子:道、坤。(夷王時期)

五十七世祖:

道 公 字無忌,歷王大夫。妣王氏(黃)。生二子:仲、允思。(歷王時期)

五十八世祖:

仲 公字忠嗣,號廣明,週宜王賢相卿士,居房山,詩雲張仲孝友是也,公為母復仇,居四川綿州梓潼縣,

宋建炎間,敕封神文武聖德忠仁王,理順天下人之心,元朝延祐間,加封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帝君,二月初三

聖誕,各地多有建築“文昌閣”以紀念,明成化間建廟立碑於京師。妣孟夫人。生二子:逸、象(字樊陽)。

(宣王時期) 公元前827年。

五十九世祖:

逸 公字然明,週宣王大夫。妣帥氏(週)。生一子:伯謙。(宣王時期)

六十世祖:

伯謙公 字守薑,號洪頒。妣范氏。生一子:信明。(幽王時期)

六十一世祖:

明信公 字左吉。妣申氏。生二子:實、貴。(平王時期)

六十二世祖:

實 公 字誠厚。妣姚氏(蘭、謝)。生一子:禹臣。(春鞦、恆王時期)

六十三世祖:

禹臣公 字洪頌,週敖王司徒,居曲阜。妣冷氏。生一子:元馭。(莊王、釐王時期)

六十四世祖:

元馭公 字卓茂。妣扶氏(鬍)。生一子:熙。(惠王時期公元前676年)

六十五世祖:

熙 公 字正先。妣王氏(蕉)。生一子:元淑。(頃玉、匡王時期)

六十六世祖:

元淑公 字義方,晉大夫。妣王宜人(唐)。生一子:奉儀。(定王時期)

六十七世祖:

奉儀公 字萬成,週簡王進晉大夫,出使魯。妣洽宜人(雪、魯)。生一子:高陵。(簡王時期)

六十八世祖:

高陵公 字××,隨父居山西來陽府曲沃縣,為晉國上大夫。妣卜氏(傅)。生一子:宣武。(戰國、靈王

時期)

六十九世祖:

宣武公 字策。妣仲氏(樑)。生一子:佐侯。(景王時期)

七十世祖:

佐侯公 字義昭,週敬王時為晉大夫,會諸侯戰於鞍山,手和臂皆被箭穿,仍奮力推車,衝嚮敵陣,以必死

致胜,官拜忠臣侯。立功而封解州(今山西運城解州鎮),史載《春鞦左傳.成公》。妣范氏人(詔)。生

三子:伯源(老)、仲承、叔傅。(敬王時期)

七十一世祖:

老 公 字正明,號伯原,為晉大夫,拜中軍司馬,以善頌世稱。因此記入《春鞦左傳》。出史記書。妣孟氏

(傅)。生二子:君臣、善勳。(貞定王、考王、威烈王時期)

七十二世祖:

君臣公 字有量,為晉大夫,拜中軍司馬,承襲張國候位,平公即位之初,改服修官,居曲阜縣。妣鄧氏

(劉)。生一子:趯。(安王時期)

七十三世祖:

趯 公 字阜成,號淵石。為晉大夫,《春鞦左傳.昭公》記載其事蹟,承襲張國候位,妣劉氏(吳)。生三

子:髓、骼、體。(烈王時期)

七十四世祖:

骼 公 字讓義,為晉大夫。《春鞦左傳.昭公》記載其事蹟,承襲張國候位。妣吳氏(孟)。生二子:進明、

權。(顯王時期)

七十五世祖:

進明公 字去疾,週慎靚王,時為趙國大夫,從居於韓後為韓相國。妣殷夫人(鄧、趙)。生一子:孟談。

(慎靚王時期)

七十六世祖:

孟談公 字××,韓國師,為趙謀臣,居開封府延津縣。妣劉夫人(肖、鄧)。生三子:正朔、柳朔、望朔。

(赧王時期)

七十七世祖:

柳朔公 字如山,韓國大夫,史記作柳左傳,哀公十年,柳朔為相人宰。妣蘇夫人(巫、硃)。生一子:開

地。

七十八世祖:

開地公 字正明,歷任韓昭侯,宣惠王、襄王三代丞相。妣宋夫人(硃、陳)。生二子:平(天祐)、黡

(天佐)。

七十九世祖:

平 公 字天祐,號友量,佐朝韓螯王,恆惠王為相,父子二人,先後為韓五王之相,稱五世相韓。妣

陳、週夫人。生三子:胜、良、元。(張胜居四川生子:公藝,九世和睦同居)(秦始皇時期)

張揮(姬) [黃帝] 公孫軒轅 (軒轅氏) (有熊氏)

張揮1世張揮:子二:張昧 和 張般

2世張昧,子二:張臺駘公、張允格公

3世張允格,子一:張伊源公

4世張伊源,子四:張突美、張簡竹-、張侯公-、張謨公-

5世張侯公,子三:張立方公-、張敬和公-、張若公-

++

張良78世:七十八世張開地公子二:張平:張黡

79世;七十九世張平公子二;張良;張胜

80世;一世張良子二;張不疑;張闢疆

81世;二世張不疑公子二;張典公;張高公

82世;三世張典公四子;張默;張黔;張然;張鹿

++

張九齡93世;十四世張平子;張英;張華

...Seven Generations Later...

101世:二十二世張傳子;張守禮

102世:二十三世張守禮子;張君政

103世:二十四世張君政子;張子胄;張子虔;張子卿;張子衝;張子譽;張子猷

104世:二十五世張子胄子;張弘智;張弘藏;張弘毅;張弘癒

105世;二十六世張弘癒子;張九章;張九賓;張九皋;張九齡

106世;二十七世張九齡子;張拯 ;張挺

107世;二十八世張拯子;張國器;張藏器 ;張英器

108世:二十九世張藏器子;張敦慶

109世:三十 世張敦慶子;五子張景新;次子張景重字隸英[名又作;張棣英];長子[狀元]張隸實

[名又作;張棣實];三子張隸華[名又作;張棣華];四子張隸文[名又作;張棣文];六子張景僖;七子

張景禮

111世:三十二世張焴子;張廷杰

112世;三十三世張廷杰子;張涉 [字宏澗];張淪[字宏澤];張沼[字宏淵];張洪[張宏海];張渥

[字宏深] [族譜之246章世繫表]

113世;三十四世張宏澗 [張涉] 子;張璲;張璀;張效;張象;張希;張載

114世;三十五世張載子;張景昌; 張日茂 ; 張錫元

115世:三十六世張景昌子;張端

116世:三十七世張端子;張仲祥:張孟祥:張邦欽++

張化孫116世:三十七世張端子;張仲祥:張孟祥:張邦欽

117世:三十八世張仲祥子;張賓國 :張仕國:張悅國

118世:三十九世張賓國子:張揚德 :張楊行

119世;四十世張揚德公子:張化龍: 張化孫: 張化風:

120世;四十一世張化孫公/傅萬,天衍 子:化孫生十八子:吉雲、慶雲、禎雲、祥雲、集雲、從雲、龍雲、

福雲、自雲、綿雲、景雲、星雲、卿雲、帝雲、闕雲、倬 雲、彼雲、定雲。

121世:四十二世17四子張祥雲公子:張騰馳:張騰先(字定元,號念一郎)、張騰福(字殿元,號念二

郎)、張騰韆(字叔元,號念三郎)、張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張騰壽(字載元,號念五郎)、

張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張騰萬(字兆元,號念七郎),(騰玉:號小八郎,遷蕉嶺神崗、廣福、

梅縣石扇、程江等地;)

張明輔129世:張明輔(張明晡)/念五一郎 子一 妣: 陳,馮,萬. 墓:水寨

(130/51/9) 以上歷代. 下明字輩五三人. 鯉魚江派↓130世:張鴻秀/希文 子一 妣: 駱. 均莽茌鯉江, 墓俾"秀挹江瀾", 聯 "派雲礽濟美, 韆鞦德流芳"

131世:張益宗/崙 子九 福漢,福聰,福興,福宣,福海,福銘,福旺,福家,福貞

141世:張淳

142世:張思光

143世: 張煥一

144世:張君成

145世:張儘褔

146世:張日光

147世:張品洪

148世:張慶潼 養淮/麗洲 子四 (港群,蔭群,振輝,振群)

149世:張港群 (朝徹) 子五(張奮雄, 張奮強, 張奮翹, 張奮石, 張奮彪)

孫六 (雷明,震明,舒明,嘯明,道明,德明)

150世:張奮強(悅道) 子二(張震明,張舒明)

151世:張舒明 (號:張火迪)

當十八子成家時期,時值元兵渡江南侵,宗室瀕危,

紛紛擇地安居。化孫公遺訓(七律詩,稱外八句):

清河系出源流長,蔔吉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千秋金鑑慕宗枋,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凜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化孫公字輩五言詩(內八句)①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啓宗,

仲興山贻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傳家惟詩禮,掄秀良與忠,

善積恩光大,慶余福自通。

德澤宜習學,作求泰常逢,

本立祥長發,燕翼謀廣豐。

張化孫兒子為雲字輩,18子從長房到第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即18房聯詩:

吉慶領祥集,從龍福自綿;

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

附聯: 一大濡(善懃/文昌帝後), 二忠臣(張戴封 "名丞二篇",三傑(良漢"三傑"), 四王(説, "功高

四相"),五虎軍(飛,"五虎將"),六駮化(華"博物誌"), 七葉鋁蟬(世安, 封號)縣世縣世澤.八天使(旭

/杲"老僊"),九尚書(揮,"鼎甲九成"),十篥(左平"平戎十篥"),百忍(公藝),韆鞦鑑(九齡),萬選錢(騖

鶩)憶年蝙蝠(陵/天師)老僊班

張氏族(宗/家)譜曲江風度樓 / 金鑑家聲

鄞江[始祖]張化孫,傅萬,天衍1175-1267A.D.

1世,122世: 張化孫,傅萬,天衍

妣: 陳,闕。宋朝: 中完。大夫

鄞江張氏出自清河郡。

鄞江張氏上祖派衍概況

作詩: (張化孫遺訓(外八句):)

張化孫遺詩(遺訓)通稱外八句,要求子子孫孫不僅熟讀熟記,而且要身體力行。外八句如下:

清河繫出源流長,卜處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韆鞦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又定後世排名: (張化孫所作字輩詩(內八句):)

張化孫給後代留下的輩份詩(內十六句)如下: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年定顯隆。

傳家惟詩禮, 倫秀良與忠

積善思光泰, 慶余自福隆

德澤宜習學, 作常大求逢

本立祥禎髮, 燕翼謀廣豐

張化孫兒子為雲字輩,18子從長房到第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即18房聯詩:

吉慶領祥集,從龍福自綿;

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

田寧化縣石壁遷上杭縣北鄉,生18子

鄞江[始祖] 張化孫號傳萬,字天衍,楊德三子(1175.2.12子—1267.5.29申)為張九齡(678-740)第十六世孫,張壯後

裔。兄弟有化龍(解元)、化孫、化風(武舉人)。化孫公妣陳氏(1174.12.1辰—1271.3.18醜)、闕氏(1184.11.10寅

—1271.3.13稈午)生十八子:吉雲、慶雲、禎雲、祥雲↓、集雲、從雲、龍雲、福雲、自雲、綿雲、景雲、星雲、卿雲、

帝雲、闕雲、倬雲、彼雲、定雲。

[ 四房祥雲(1209-1281),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已巳年二月十二日已時,卒於元朝至元辛巳歲五月

初八日辰時。*藍氏四孃,賴氏五孃。生有七子:騰先↓、騰福、騰韆、騰林、騰壽、張騰輝、騰萬。其裔孫分遷散居在福

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龍巖、連城、梓州、(梅州各縣(區、市) 大埔、興寧、五華、豐順),饒平、潮州、汕尾、汕

頭、河源、紫金、龍川、江西於都、寧都、萍鄉、吉安修水、贛縣、銅鼓、上猶、湖南瀏陽等地。]

化孫公子孫世繫

化孫,字天衍,號傳萬,揚德公次子。公生於南宋淳熙乙未,終於鹹淳丁卯(1175— 1267)93壽。公初居寧化縣石壁里,既

而遷上杭縣官店前上吉街。為汀洲大守,浩贈中憲大夫。*陳、闕恭人。有十八子,一百零八孫。裔孫分佈在閩、粵、贛、

湘、浙、桂、港、澳、台灣、印尼、馬來西亞、泰國乃至世界各地,裔孫人數一千余萬之眾。其子孫如下:[生十八子:吉

雲、慶雲、禎雲、祥雲↓、集雲、從雲、龍雲、福雲、自雲、綿雲、景雲、星雲、卿雲、帝雲、闕雲、倬雲、彼雲、定

雲。]

[長] 一房吉雲(1196-1280),字瑞世、號一郎,生於南宋慶元丙辰歲,二月初七日寅時,卒於元庚辰歲,二月初七日

酉時。*王五孃,曾六孃。生有五子:騰風、騰盛、騰蛟、騰光、騰蘭。其裔孫分佈永定洪山、田梓、樟州、泉州、潮州、

嘉應州等地。

二房慶雲(1196—1281),字瑞興、號二郎,*林氏,後裔遷福州、江西。生七子:騰侶、騰佐、騰祐、騰位、騰伸、

騰伯、騰伍。

三房禎雲(1203—1286),字瑞亮,號三郎,生於南宋嘉泰癸亥歲三月廿二日辰時,卒於元朝至元丙戍歲七月十六日巳

時。*林五孃,生有九子:騰佶、騰信、騰修、騰俏、騰侃、騰例、騰恍、騰候、騰俊、騰俙。其裔孫分佈晉江、德化、惠

安、福州連壙、江西等地。

四房祥雲(1209—1281),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已巳年二月十二日已時,卒於元朝至元辛巳歲五月

初八日辰時。*藍氏四孃,賴氏五孃。生有七子:騰先、騰福、騰韆、騰林、騰壽、騰輝↓、騰萬。其裔孫分遷散居在福

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龍岩、連城、梓州、(梅州各縣(區、市) 大埔、興寧、五華、豐順),饒平、潮州、汕尾、汕

頭、河源、紫金、龍川、江西於都、寧都、萍鄉、吉安修水、贛縣、銅鼓、上猶、湖南瀏陽等地。(騰玉:號小八郎,遷蕉

嶺神崗、廣福、梅縣石扇、程江等地;)

五房集雲,字瑞綵(1210 一 1282), 號五郎,生於南宋嘉定庚午歲三月初五日巳時,卒於元朝至元壬午歲十一月十九

日寅時。*邱七孃,生有三子:騰仕、騰仁、騰任。其裔孫分遷到福建、江西、廣東樟樹潭等。

六房從雲(1211—1285),字瑞明,號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四年辛未歲九月廿二日子時,卒於元朝至元乙酉歲二月初十

午時。*楊八孃,生有二子:騰陞、騰陛。其裔孫分遷在上杭騰運里、黃竹頭、廣東興寧、五華、潮汕等地。

七房龍雲(1213 一 1287),字瑞華,號七郎,生於南宋嘉定六年癸酉歲三月十九日寅時,卒於元朝至元丁亥歲五月廿

四日酉時。*鬍氏十孃,鐘氏七孃,生有四子:騰純、騰絃、騰紳、騰紱。其裔孫散居在嘉應州各地、潮汕一帶。

八房福雲(1213—1293),字瑞靄,號八郎。生於南宋嘉定六年癸酉歲十一月五日寅時,卒於元朝至元癸巳歲九月初七

子時。*劉六孃,生有六子:騰義、騰羲、騰群、騰羨、騰羔、騰美。其裔孫分遷嘉應州下市攀桂坊、鎮平(蕉嶺)、江西於

都、貢江等地。

九房自雲(1215—1295),字瑞山,號九郎,生於南宋嘉定八年乙亥歲八月廿三日亥時,卒於元朝元貞乙未歲,十一月

初五日申時。*孫九孃,生有七子:騰貞、騰貤、騰貫、騰賃、騰貴、騰則、騰赍。其裔孫遷大埔三河壩等地。

十房綿雲(1217一 1283),字瑞文(有譜瑞元),號十郎,生於南宋嘉定十年丁醜歲正月初十日午時,卒於元朝至元二

十年,癸巳歲八月十三日子時。*陳十孃,生有四子:騰越、騰起、騰超、騰赴。其裔孫分遷廣東梅縣鬆口、大埔等地。

十一房景雲(1219一 1300),字瑞堯,號十一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己卯歲十二月十四日辰時,卒於元朝大德四年

庚子歲四月十六日醜時。*謝三孃,生有五子:騰椿、騰桂、騰楠、騰鬆、騰槐。其裔孫分遷在嘉應州、大埔、豐順、饒平、

海豐、陸豐;以及福建上杭古田鎮竹下村、洋稠村、石筍村;連城縣硃地村亦有此裔居住。

十二房星雲(1220—1295),字瑞霞,號十二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三年庚辰歲四月十六日申時,卒於元朝元貞乙未歲八

月初五日寅時。*程六孃。生有六子:騰東、騰杰、騰杞、騰柏、騰析、騰栻。其裔孫分遷福建清流、永安、沙縣等地。

十三房卿雲(1222一 1305),字瑞唐,號十三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五年壬午歲九月廿九日醜時,卒於元朝大德九年乙

已歲十一月初三辰時。* 蘇十孃,袁八孃,生有十一子:騰旺、騰旭、騰昇、騰智、騰昺、騰昭、騰時、騰明、騰晶、騰暄、

騰竹,此房裔孫居住上杭纔谿、珊湖。其裔孫分佈浙江雲和。

十四房帝雲(1223—1300),字瑞漢,號十四郎,生於南宋嘉定十六年癸未歲十月初九日卯時,卒於元朝大德三年庚子

歲三月初十午時。*易氏五孃,生有四子:騰望、騰明、騰郎、騰淳。其裔孫分遷散居廣東潮州、廣州以及福建永定、武平

縣中山鎮城中村等地。

十五房闕雲(1226 一 1317),字瑞髮,號十五郎,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戍歲正月廿九日亥時,卒於元朝廷祐四年丁己

歲四月初四日申時。*硃三孃,生有七子:騰官、騰宗、騰宋、騰安、騰讌、騰寓、騰宏。其裔孫分遷散居住在福建漳州各

地。廣東潮州各地、江西興國、於都等地。

十六房倬雲(1226—1319),字瑞凌,號十六郎(又號家承),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戊歲八月十二日己時,卒於元朝廷祐

己未歲六月十四曰午時。*錢滿孃,生有五子:騰孟、騰季、騰學、騰琮、騰祖。其裔散居福建汀州水南、江西等地。

十七房彼雲(1228—1311),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家管),生於南宋紹定戊子歲二月初二日子時,卒於元朝至大德四

年辛亥歲九月初一日辰時。*許八孃,生有九子:騰璜:遷漳浦縣;騰和:遷寧化;騰瑤:遷龍岩永福;騰禹:遷樟州竹園;

騰瑛:遷連城南糰水西,有裔又遷大埔茶陽漳谿、西河黃堂村;騰科:遷武平僊人崇僊水壙;騰益:遷上杭小吳地,有裔又

遷永定培豐、新壙、龍岩曹谿、東有、武平東留等地;騰玉:號小八郎,遷蕉嶺神崗、廣福、梅縣石扇、程江等地;騰珠:

遷江西瑞金。[騰璜, 騰和, 騰禹, 騰瑛, 騰科, 騰益, 新壙, 騰玉, 騰珠]

十八房定雲(1230—1322),字瑞東,號十八郎 93壽,生於南宋紹定二年庚寅歲三月廿七日巳時,卒於元朝至治二年

壬戍歲十二月初八日戌時。*歐陽氏,生有八子:騰芳、騰芬、騰菽、騰英、騰茂、騰范、騰茗、騰莪,其裔孫散居於福建、

廣東、江西、湖南等地。

四房祥雲(1209—1281),字瑞庭,化孫四子-四房祥云(1209.2.12巳—1281.5.8辰)。墓在福建永定縣仙師鄉蘭崗馬坑,亥山兼壬,醉翁伴椅。配藍四娘

(1216.11.8辰—1287.4.22亥),墓在仙師鄉上深塘西洋,醜山兼艮,寒虎咬尾。賴五娘(1209.1.21酉—1276.10.3卯),

墓在仙師鄉三壩牛背脊崗。生子:騰先(字定元,號念一郎)、騰福(字殿元,號念二郎)、騰千(字叔元,號念三郎)、

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騰壽(字載 元,號念五郎)、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騰萬(字兆元,號念七

郎)。(嗣孫分遷福建上杭、永定長汀、開平、龍岩、連城、漳州、廣東梅縣、大埔、興甯、 五華、饒平、豐順、潮州、

汕尾、汕頭、陸豐、紫金、河源、東莞、增城、博羅、惠陽、和平、龍川、惠東、廣州、江西于都、甯都、興國、贛州、南

康、萍鄉、吉 安、修水、鋼固、上猶、崇義、湖南、浏陽、廣西、四川等地) 集雲公 字瑞彩,號五郎,

[騰先, 騰福, 騰千, 騰林, 騰壽, 騰輝↓, 騰萬]

【◎3461 行】第122世;四十三世张腾辉公子【接 3447行】:张希上【接 3508行】:张惟仁(明上)、张金上【接

3563行】.张惟义(昭上)、张惟礼(曦上):张惟信(映上)张曜上【接 3494行】、张惟全(晶上【接 3462行】)、

张惟忠(旺上)、张惟孝、张惟廉、张惟节。

【◎3461 行】第122世;四十三世張騰輝公子【接 3447行】:張希上【接 3508行】:張惟仁(明上)、張金上【接

3563行】.張惟義(昭上)、張惟禮(曦上):張惟信(映上)張曜上【接 3494行】、張惟全(晶上【接 3462行】)、

張惟忠(旺上)、張惟孝、張惟廉、張惟節。

【氏3563行】第123世;四十四世张/惟义昭上【接 3461行】公子:张昊民:张昊清:张昊国:张昊长:张昊渐【接

3578行】:张千四【接 3571行】、张昊民

【氏3563行】第123世;四十四世張惟義/昭上【接 3461行】公子:張昊民:張昊清:張昊國:張昊長:張昊漸【接

3578行】:張韆四【接 3571行】、張昊民

【氏3578行】第124世;四十五世张昊渐【接 3563行】公子:张敏承:斐承、文承、誉承、焕承、

【氏3578行】第124世;四十五世張昊漸【接 3563行】公子:張敏承:斐承、文承、譽承、煥承、

【全 3579行】第125世:四十六世张敏承公子:张先传:张先伊:张先仪:张先佛:张先俸:张先伦【接 3629行】、

先伟、先任

【全 3579行】第125世:四十六世張敏承公子:張先傳:張先伊:張先儀:張先彿:張先俸:張先倫【接 3629行】、

先偉、先任

【全 3584行】第126世:四十七世张先俸公子:张定绍:张克绍:张清绍:张远绍:张球绍:张君绍:

【全 3584行】第126世:四十七世張先俸公子:張定紹:張剋紹:張清紹:張遠紹:張球紹:張君紹:

【全 3589行】第127世:四十八世张君绍【接 3584行】公子:张启通:张启远:张启达【接 3620行】:张启先:张

启光:张启源:张启明:张启盛【接 3593行】

【全 3589行】第127世:四十八世張君紹【接 3584行】公子:張啟通:張啟遠:張啟達【接 3620行】:張啟先:張

啟光:張啟源:張啟明:張啟盛【接 3593行】

122世;四十三世张腾辉公子:张希上:张惟仁(明上)、张金上. 张惟义(昭上)、张惟礼(曦上):张惟信(映

上)张曜上、张惟全(晶上、张惟忠(旺上)、张惟孝、张惟廉、张惟节。

123世;四十四世张惟义/昭上 公子:张昊民:张昊清:张昊国:张昊长:张昊渐:张千四、张昊民

124世;四十五世张昊渐 公子:张敏承:斐承、文承、誉承、焕承、

125世:四十六世张敏承公子:张先传:张先伊:张先仪:张先佛:张先俸:张先伦、先伟、先任

126世:四十七世张先俸公子:张定绍:张克绍:张清绍:张远绍:张球绍:张君绍:

127世:四十八世张君绍公子:张启通:张启远:张启达:张启先:张启光:张启源:张启明:张启盛

128世:张启源 松秆/文峯/南京 妣: 石,谢(生明辅/明晡),徐,王. 御史大夫, 子十二 明贵,明晡(明辅),明远,明富,

明旺,明德,明语,明漠,明谋,迅洪,迅波,迅治

129世:张明辅/念五 子一 念五一郎 妣: 陈,冯,万. 墓:水寨

(130/51/9) 以上历代. 下明字辈五三人. 鲤鱼江派↓

130世:张鸿秀/希文 子一 妣: 骆. 均莽茌鲤江, 墓俾"秀挹江澜", 联 "派云礽济美, 千秋德流芳"

131世:张益宗/仑(坟:在领贝坑)陈,钟(坟:钟坑),僇.子九:福汉,福聪,福兴,福宣,福海,福铭,福旺,福家,福贞

122 世;四十三世張騰輝公子:張希上:張惟仁(明上)、張金上.張惟義(昭上)、張惟禮(曦上):張惟信(映

上)張曜上、張惟全(晶上)、張惟忠(旺上)、張惟孝、張惟廉、張惟節。

123世;四十四世張惟義/昭上/興業 公子:張昊民:張昊清:張昊國:張昊長:張昊漸:張韆四、張昊民

124世;四十五世張昊漸/治悠公子:張敏承:張斐承、張文承、張譽承、張煥承

125世:四十六世張敏承/良輔公子:張先傳:張先伊:張先儀:張先彿:張先俸:張先倫、張先偉、張先任

126世:四十七世張先俸公子:長子-張君紹:張定紹:張清紹:張遠紹:張剋紹(張啟齒):張球紹:

127世:四十八世張君紹公子:1張啟通:2張啟遠:3張啟達:4張啟先:5張啟光:6張啟源:

7張啟明:8張啟盛 (生有9子)9子?

128世:張啟源 松秆/文峯/南京 妣: 石,謝(生明輔/明晡),徐,王. 御史大夫, 子十二 明貴,明晡(明輔),明遠,

明富,明旺,明德,明語,明漠,明謀,迅洪,迅波,迅治 129世:張明輔/念五 子一 念五一郎 妣: 陳,馮,萬. 墓:水寨

(130/51/9) 以上歷代. 下明字輩五三人. 鯉魚江派↓

130世:張鴻秀/希文 子一 妣: 駱. 均莽茌鯉江, 墓俾"秀挹江瀾", 聯 "派雲礽濟美, 韆鞦德流芳"

131世:張益宗/崙(坟:在領貝坑)陳,鐘(坟:鐘坑),僇.子九:福漢,福聰,福興,福宣,福海,福銘,福旺,

福家,福貞

NOTES:

張寧 唐康叔公遺像贊 偉唐祚之中興,翼嘉運其崛起;忤藍麵於嚴廊,避姦回而遠徙。解金紫其屣?

張明晡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為始祖。 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

坐東向西甲山庚向下兩穴; 又配馮氏,生一子,名為:鴻秀,字希文 (明貴公配硃氏) (明遠公

配謝氏,葬於埔背,坐北向南) 張應杰 字君俊,生於崇禎甲子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娶李氏生於崇

禎壬戌年二月初四日午時。生子二 存卿 侍卿 歿庚未詳 葬青龍嘴(新屋垴) 張小八郎 化孫公有

十八子,第四子祥雲;祥雲公有八子,小八郎為祥雲公第八子。【五華佘禾塘村族譜:騰玉(彼雲公

七子),字世珍,號小八郎,配彭氏】。小八郎公原福建寧縣中琴堡張祥雲之子,兄弟八人前來廣東

各處居住,小八郎公 張萬纔 始祖,洪武二年由江西安仁(現在的余江縣)遷往河南羅山縣敢魚嘴

張家大窪開立宗派。 張翱 二、良祖世繫表 現按留侯為八十世,據本支譜牒所載,整理後列序如下:

〖080〗 良公,字子房。良之祖及父,相韓五世君。良住河南開封府禹州,五月初六辰時誕。輔漢

定天下,後辭印避谷,從赤鬆學道? 張際奎 山東臨沂羅莊張岑石張姓 明太祖定卯時(公元1368

年)有一祖母率二祖,避兵火至此 里,隨卜居焉,從來維世道大門閭奕奕不朽者,持有此斯文一脈

耳,今熟思祖母來沂其天以夫子為木鐸之竟乎,衍書香而不斷, ? 張仕冕 張仲英 字偉人。由江西

永新,徙居湖南桂東縣,創業二都上、下船塘、東水江背二地,生卒未詳,葬船塘水口虎形,巽山

乾嚮兼己亥。 配蔡氏禮孃。原葬船塘下亂石屋背船形,碑誌猶存,遷葬桂陽濠頭東旗人形,甲山庚

嚮。生子三: 張一宗 生卒無考,現葬於高陽李果莊村東祖墳,推算於1706年至 1756年來此居住。

張大成 木本水源,吾祖一世大成公移居廣東省雷州市楊家鎮西汀村已有十四代之年載,經多方面

考證,其原始祖在福建省蒲田縣珠璣巷(今黃石鎮橫塘村),諱朝神,生男三,長日星,次日光,三

日福.日星生男二,長蒼顯,次蒼富。 一? 張化孫 化孫公,諱衍,字傳萬,南宋孝宗淳熙年間中憲大

夫,生於南宋淳熙二年(1175)二月二十日子時,薨於鹹淳三年(1267)五月二十九日申時,享壽93歲。

張守芬 張進塘 家譜是記載一個家族自始祖以來的繁衍生息,分支遷徒,不斷拓展的艱苦而光榮的

歷程。 張氏是中華民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上古時代最偉大的帝王黃帝,是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

黃帝的兒子(一說孫子)。。。揮是弓的髮? 張文通 福建漳州馬堂張氏開基祖,原籍汀州寧化,後

遷上杭,再從上杭遷到漳州馬堂開基。 長子:張萬隆 前頁粘貼有誤,該頁作廢。此頁為重複,以此

為據。 萬隆屬南軒公五世孫。生於元代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正月初十午時。歷任衡、永州教諭。

歿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二月十一日卯時,葬武岡州楊林寺,丁癸嚮。 元配? 軒轅黃帝 清河郡百

忍堂直繫世繫表 (黃帝—張揮—張良—張寧—廷俊支世繫譜) 【0】黃帝(1):[位 100年(歲)]。

少典國君之後,國有熊、號有熊氏。生於姬水、故以姬為姓,諱軒轅。娶有嫘祖、方雷氏、彤魚氏、

嫫母四室,共生二 張揮 張顯道 始祖張公顯道,字惟彰,娶遊氏。於明朝從山西洪桐遷至河南汝南

沙河南張莊(玉皇廟張莊)。目前此脈存在於張樓張莊;羅店張莊、大李;駐馬店西南全莊、河北

全莊等。家譜輩份:守善啟家運,惠澤柯幾智。學乃如意玉,崇功? 張經公 明朝永樂 2年由江西吉安

府吉水縣遷居湖廣澧州安鄉縣(湖南常德安鄉縣),生逵公,逵公生子一,銳公生子一運公,生子

四,大略、大有、大盛、大德。 堂號:懷德堂 派語 初定-大啟政心祖 方廷其榮 國澤昭明 儒學光

華 張經 吾族明以前家譜散佚無考,成為憾事。後來吾族以經公為一世祖續之。吾族清河脈繫。"百

忍堂"號。經公前明從清河郡遷徙至徐州城外拐角樓街西版籍六鄉村女娥山居住,娶倪氏生子瀛。生

卒之年失考。合袝徐州城外奎山東側。? 張仁美 堂號:敦睦堂 原繫陝西臨洮府狄道縣籍住西門外

永樂二年(1404 甲申 )遷小民來膠州即居七級莊,配李氏合葬村東丙山壬嚮有祭石碑記子三。相傳

高密境夏莊,諸葛兩處為同宗。 張學嵐 族譜宗支派文詞 源派一(晉湘): 學明子誌興 庭應必啟

文 世宏敦孝友 詩禮振家聲 張彥成·思潔 伍祐張氏第一世祖 諱 彥成 字 思潔 李太君 據記吾門

祖先,東漢時期,先祖嵩之四子睦(嵩之子長:壯,留原守地;嵩之二子:贊,遷徒至河北;嵩之

三子彭,遷徒至河南;嵩之五子述,遷徒至沛縣)先奉旨出任蜀? 黃帝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 , 五韆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

沮源关降龍峽,時間是農曆的二月初二。

Quick and easy reference:九齡→丞(拯)→憲→敦慶→景重→理→相→焴→登秀→廷杰→涉→宏澗→載→景昌→端→仲祥→賓國→楊德

鄞江[始祖]張化孫18子 108孫(按次序排列)1、 吉雲—— 生有五子: 騰風、騰盛、騰蛟、騰光、騰蘭。

2、 慶雲—— 生有七子: 騰侶、騰佐、騰祐、騰位、騰伸、騰伯、騰伍。

3、 禎雲—— 生有九子: 騰佶、騰信、騰修、騰俏、騰侃、騰例、騰恍、騰候、騰俊、騰俙。

*4、 祥雲—— 生有七子: 騰先、騰福、騰韆、騰林、騰壽、騰輝↓、騰萬。

5、 集雲—— 生有三子: 騰仕、騰仁、騰任。

6、 從雲—— 生有二子: 騰陞、騰陛。

7、 龍雲—— 生有四子: 騰純、騰絃、騰紳、騰紱。

8、 福雲—— 生有六子: 騰義、騰羲、騰群、騰羨、騰羔、騰美。

9、 自雲—— 生有七子: 騰貞、騰貤、騰貫、騰賃、騰貴、騰則、騰赍。

10、綿雲—— 生有四子: 騰越、騰起、騰超、騰赴。

11、景雲—— 生有五子: 騰椿、騰桂、騰楠、騰鬆、騰槐。

12、星雲—— 生有六子: 騰東、騰杰、騰杞、騰柏、騰析、騰栻。

13、卿雲—— 生有十一子:騰旺、騰旭、騰昇、騰智、騰昺、騰昭、騰時、騰明、騰晶、騰暄、騰竹,

14、帝雲—— 生有四子: 騰望、騰明、騰郎、騰淳。

15、闕雲—— 生有七子: 騰官、騰宗、騰宋、騰安、騰讌、騰寓、騰宏。

16、倬雲—— 生有五子: 騰孟、騰季、騰學、騰琮、騰祖。

*17、彼雲—— 生有九子: 騰璜, 騰和, 騰禹, 騰瑛, 騰科, 騰益, 新壙, 騰玉, 騰珠

18、定雲—— 生有八子: 騰芳、騰芬、騰菽、騰英、騰茂、騰范、騰茗、騰莪,

閩上杭鄞江始祖張化孫/傅萬/天衍 → 祥雲 → 騰輝 → 惟義/昭上/興業 → 昊漸/治悠 → 敏承/良輔 →

先俸 → 君紹 → 啟源 松秆/文峯/南京 → 明輔(明晡)/念五一郎 → 鴻秀/希文 → 益宗/崙 →

福漢,福聰,福興,福宣,福海,福銘,福旺,福家,福貞→ 瓊→佩→廷賓→付厚→勝→大禹→淳→思光→煥一

→君成→儘褔→日光→品洪→養淮→ 張港群 → 張奮強 → 張舒明 (張火迪)

當十八子成家時期,時值元兵渡江南侵,宗室瀕危,

紛紛擇地安居。化孫公遺訓(七律詩,稱外八句):

清河系出源流長,蔔吉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千秋金鑑慕宗枋,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凜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鄞江張氏出自清河郡。鄞江張氏上祖派衍概況

化孫公字輩五言詩(內八句)①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啓宗,

仲興山贻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傳家惟詩禮,掄秀良與忠,

善積恩光大,慶余福自通。

德澤宜習學,作求泰常逢,

本立祥長發,燕翼謀廣豐。

張化孫兒子為雲字輩,18子從長房到第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即18房聯詩:

吉慶領祥集,從龍福自綿;

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

張氏族(宗/家)譜:1世 -169世 Pedigree Lineage from HuangDi to Zhang ShuMing (Sherman)

〇2世: 有熊

〇1世: 少典 子二:黃帝-公孫軒轅,炎帝-五谷先帝-神農氏

〇〇世:(姬)[黃帝]公孫軒轅(軒轅氏)(有熊氏) (前2697~前2599)娘:彤魚[青阳氏]

(0世始祖黃帝,姓公孫,少典之子。居軒轅之丘,故名軒轅。

《史記;五帝本紀》國於有熊,號有熊氏,公元前 2697~前 2598在位。壽一百十一。娶四妃,元妃

西陵氏曰嫘祖,生二子:玄囂、昌意。)

張氏百忍堂黃帝:軒轅公 號有熊,少典之次男,生於公元前 2708年癸醜歲戊子日於壽丘。卒於公元前 2598年

癸卯歲八月甲戌日,享壽 1 1 1歲。元妃西陵氏嫘祖生三子:長子昌意、次子玄囂、三子龍苗。次

妃生二子:長子休、次子清(次妃方氏女節)。三妃彤魚氏生二子:長子揮、次子夷鼓。四妃嫫母

班氏,生二子:長子蒼林、次子禺陽。居軒轅之丘,(河南新鄭之西)國初都有熊(河南新鄭縣)

後遷都涿鹿,本名鼓城上谷(今察哈爾涿鹿縣東北雞嗚山軒轅城)。

一世祖:(受姓始祖)

揮公 字天祿,號玉爵。妣諸葛氏,繼薑氏。是軒轅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始造弓矢和网,黃

帝命為“弓正”即弓長,因此而受賜姓張氏。揮公生四子:長昧諱文欽,次選諱文選,三盛諱文盛,

四般字文光。

【註:清河郡是受姓祖先揮公居住尹城國青陽(今河北清河縣),青陽在漢朝改為清河郡,轄於河

北清河縣,還有棗強、南宮、山東的臨清、夏津、武城、高塘、平原。漢武帝定為九洲,屬於冀州

管,秦朝定三十六郡,清河是祖先老居地,更是宗支的髮源地,清河為張姓郡名,養育張姓世代子

孫,張姓子孫生生不息,是巨大世族】。

二世祖:

昧公 字××,諱文欽。妣高氏(配唐氏)。為元冥水司政,封於汾州,主水旱疾疫之職,居尹城

(今河北清河縣)立廟太原。生二子:長允格(爐灶發明者,玉皇上帝封屬司令之神,福戴天師府

溢)、次颱駘(朝代顫頊王時)。

三世祖:

颱駘公 字廣望,襲司父職,宜泄汾水,洮水障礙,大澤帝嘉之,立廟於太原,至晉朝封為“昌寧公”。配

似氏(姚),生一子:伊源。(朝代顫頊王時)。

四世祖:

伊源公 字××,名顏,襲司水政之職。妣陳氏,繼鐸氏。生四子:長漢、次侯、三簡竹、四突美。簡竹公

生二子:長正、次果,果為堯待中,後養氣於雲陽,常乘白驢往來於汾晉間,自稱生於堯之炳。至唐湘州刺

史薦之朝。號之通先生,八仙果老即果公也。(帝嚳時期)

五世祖:

侯公 字康意 名姚,諱元姚,帝堯時乙亥年為大夫。妣姚氏,生三子::長若般、次立芳、三敬和。(堯帝

時期)

六世祖:

立芳公 字××,帝堯時為待中。妣薑氏(錢)。生二子:長乾、次坤。(堯帝時期)

七世祖:

坤公 字××,妣姚氏(卜)。生一子:敦吾。(舜帝時期)

八世祖:

敦吾公 字××,妣呂氏(黎、姚)。生一子:郊。(夏禹時期)

九世祖:

郊 公 字××,諱陽,官封司火政之職。妣高氏(黎)生子:重熙、作元。(夏啟時期)

十世祖:

重熙公 字密夷, 襲職司火政 妣似氏(韋)生子:吳光、仲疑、叔啟。(夏啟時期)

十一世祖:

吳光公 字孟考。妣陳氏(劉)。生一子:天杰。(夏啟時期)

十二世祖:

天杰公 字××,諱承,名槐居,少時神清氣爽,有巨人之誌,後助禹王治水有功,居四嶽諸侯之長。妣姚氏

(呂)。生四子:長欽若、次選、三盛、四明。(太康時期)

十三世祖:

欽若公 字季臣,率諸侯會禹王於涂山,受典,遷房山。妣薑氏(古)。生五子:長嘉學(桃)、次嘉奇

(榆)、三嘉騰、四嘉髮、五嘉偉。(太康時期)

十四世祖:

榆 公 字嘉奇,夏朝太康時大夫。妣黎氏(山)。生二子:長臨(明契)、次臥(陞逢)。(仲康時期)

十五世祖:

臨 公 字明契,夏仲康大夫。妣韋氏(陶)。生一子:宜。(仲康時期)

十六世祖:

宜 公 字用樑,為帝相大夫。妣劉氏(姚、董)。生一子:陽。(帝相時期)

十七世祖:

陽 公 字誌恆,為帝相大夫。妣呂氏(常、黎、劉)。生一子:安(帝相時期)

十八世祖:

安 公 字世男,寒浞,又名漪,定王辛酉(前2100年)大夫。妣古氏(金、黃、唐)。生一子:考。(浞

王、少康時期)

十九世祖:

考 公 字仲叔,為少康時大夫。妣山氏(劉、薑)。生一子:丞。(少康時期)

二十世祖:

丞 公 字濟時 為帝槐時大夫。妣陶氏(蘭、優、呂)。生一子:嚳。(帝槐時期)

二十一世祖:

嚳 公 字質明,為帝芒大夫。妣姚氏(王)。生三子:龍(康)、琦(嵩)、珍(瓏)。(帝芒三世王時

期)

二十二世祖:

琦 公 字孔武,為帝芒大夫。妣常氏(山、樑、趙)。生二子:契、希。(不降王時期)

二十三世祖:

希 公 字步龍,為帝扃大夫。妣唐氏(姚、謝)。生三子:誌恆、誌生、誌學。(帝扃時期)

二十四世祖:

誌恆公 字××,諱燧,為帝扃大夫。妣薑氏(常、鮑)。生一子:泰(秦)。(帝扃、帝廑時期)

二十五世祖:

泰 公 號世南,為孔甲大夫。妣伏氏(唐、甘)。生二子:仲叔(還)、仲奏。(孔甲、帝皋時期)

二十六世祖:

還 公 字仲叔,為帝髮大夫。妣王氏(薑、蕉)。生二子:純、濟(經)。(帝髮、桀王時期)

二十七世祖:

純 公 字中 商湯王大夫。妣趙氏(鬍、伏)。生一子:質。(商湯武、大乙時期)

二十八世祖:

質公 字明灝。妣趙氏(鄧、王)。生三子:廂、康、嵩。(大丁、外丙時期)

二十九世祖:

康 公 字孫倫,太甲大夫。妣鄒氏(常)。生一子:啟。(仲仁、太甲時期)

三十世祖:

啟 公 字丁盛。妣鮑氏(顏)。生一子:立。(沃丁時期)

三十一世祖:

立 公 字子呂,小甲大夫。妣傅氏(鮑)生一子:瑰。(太康時期)

三十二世祖:

瑰 公 字先剋,椅奇,商雍己大夫,妣王氏(傅)。生二子:秩(株)、佐例(小甲、雍己時期)

三十三世祖:

秩(株)公 字引和。妣薑氏(吉)。生一子:庭(庖)。(大戊時期)

三十四世祖:

庭(庖)公 字振生。妣顏氏(蕉、有)。生一子顥(灝)。(中丁、外壬時期)

三十五世祖:

顥(灝)公 字瑞昌。妣常、房氏(鄧)。生三子:珠、珍、玉。(河澶甲時期)

三十六世祖:

珠 公 字善氏。妣常氏(鄧)。生二子:攸遜、勉。(祖之時期)

三十七世祖:

勉 公 字書康, 商祖辛大夫。妣祁氏(常、蒼)。生一子:都。(祖辛、沃甲時期)

三十八世祖:

都 公 字符和。妣王氏(祁)。生子:助。(祖丁時期)

三十九世祖:

助 公 字歸生。妣姬(王)。生二子:順乙(鬚)、順天。(南康、陽甲時期)

四十世祖:

鬚(順)公 字順乙。妣傅氏(姬、陳、鋒)。生一子:園。(陽甲時期)

四十一世祖:

園 公 字虞南,號盧高。妣薑氏(傅)。生二子:辛肖、光侵。(盤庚小辛時期)

四十二世祖:

肖 公 字器之。妣劉氏(薑)。生一子:昶。(小乙時期)

四十三世祖:

昶 公 字成良。妣姬氏(劉)。生二子:浚、啟。(武丁時期)

四十四世祖:

浚 公 字受丁,商殷武丁將軍。妣祝氏(姬)。生一子:惠。(祖庚時期)

四十五世祖:

惠 公 字鬱正,武丁司馬。妣祝氏(宋)。生一子:誼。(祖甲、稟辛時期)

四十六世祖:

誼 公 字仲交 祖甲時豫牧。妣雷氏(宋)。生二子:穩、賢。(康丁、武乙時期)

四十七世祖:

穩 公 字季甲,太丁太史。妣彭氏(雷)。生二子:元、威。(文丁、帝乙時期)

四十八世祖:

元 公 字永先,帝乙大夫。妣薑氏(彭)。生二子:政、奎。(帝乙、帝辛、紂王時期)

四十九世祖:

政 公 字攸成,週武王大夫。妣王氏(陳)。生一子:炳。(週武王約公元前十一世紀)

五十世祖:

炳 公 字卿能,武士卿士。妣唐氏、韋氏。生二子:華辰、拱辰。(成王時期)

五十一世祖:

辰 公 字拱鬥,康王先鋒。妣鄧氏。生子:本太。(康王時期)

五十二世祖:

本太公 字太照,昭王卿士。妣薊氏(蘇)。生三子:燥、灼、燄。(昭王時期)

五十三世祖:

灼 公 字子鮮。妣沃氏。生一子:兗。(穆王時期)

五十四世祖:

兗 公 字史錫,穆王大夫。妣安氏(唐)生二子:靈、偉。(共王時期)

五十五世祖:

靈 公 字仁瑞,週懿王大夫。妣原氏。生一子:宏。(懿王、孝王、夷王時期)

五十六世祖:

宏 公 字廣泰,週武王大夫。妣劉氏。生二子:道、坤。(夷王時期)

五十七世祖:

道 公 字無忌,歷王大夫。妣王氏(黃)。生二子:仲、允思。(歷王時期)

五十八世祖:

仲 公字忠嗣,號廣明,週宜王賢相卿士,居房山,詩雲張仲孝友是也,公為母復仇,居四川綿州梓潼縣,

宋建炎間,敕封神文武聖德忠仁王,理順天下人之心,元朝延祐間,加封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帝君,二月初三

聖誕,各地多有建築“文昌閣”以紀念,明成化間建廟立碑於京師。妣孟夫人。生二子:逸、象(字樊陽)。

(宣王時期) 公元前827年。

五十九世祖:

逸 公字然明,週宣王大夫。妣帥氏(週)。生一子:伯謙。(宣王時期)

六十世祖:

伯謙公 字守薑,號洪頒。妣范氏。生一子:信明。(幽王時期)

六十一世祖:

明信公 字左吉。妣申氏。生二子:實、貴。(平王時期)

六十二世祖:

實 公 字誠厚。妣姚氏(蘭、謝)。生一子:禹臣。(春鞦、恆王時期)

六十三世祖:

禹臣公 字洪頌,週敖王司徒,居曲阜。妣冷氏。生一子:元馭。(莊王、釐王時期)

六十四世祖:

元馭公 字卓茂。妣扶氏(鬍)。生一子:熙。(惠王時期公元前676年)

六十五世祖:

熙 公 字正先。妣王氏(蕉)。生一子:元淑。(頃玉、匡王時期)

六十六世祖:

元淑公 字義方,晉大夫。妣王宜人(唐)。生一子:奉儀。(定王時期)

六十七世祖:

奉儀公 字萬成,週簡王進晉大夫,出使魯。妣洽宜人(雪、魯)。生一子:高陵。(簡王時期)

六十八世祖:

高陵公 字××,隨父居山西來陽府曲沃縣,為晉國上大夫。妣卜氏(傅)。生一子:宣武。(戰國、靈王

時期)

六十九世祖:

宣武公 字策。妣仲氏(樑)。生一子:佐侯。(景王時期)

七十世祖:

佐侯公 字義昭,週敬王時為晉大夫,會諸侯戰於鞍山,手和臂皆被箭穿,仍奮力推車,衝嚮敵陣,以必死

致胜,官拜忠臣侯。立功而封解州(今山西運城解州鎮),史載《春鞦左傳.成公》。妣范氏人(詔)。生

三子:伯源(老)、仲承、叔傅。(敬王時期)

七十一世祖:

老 公 字正明,號伯原,為晉大夫,拜中軍司馬,以善頌世稱。因此記入《春鞦左傳》。出史記書。妣孟氏

(傅)。生二子:君臣、善勳。(貞定王、考王、威烈王時期)

七十二世祖:

君臣公 字有量,為晉大夫,拜中軍司馬,承襲張國候位,平公即位之初,改服修官,居曲阜縣。妣鄧氏

(劉)。生一子:趯。(安王時期)

七十三世祖:

趯 公 字阜成,號淵石。為晉大夫,《春鞦左傳.昭公》記載其事蹟,承襲張國候位,妣劉氏(吳)。生三

子:髓、骼、體。(烈王時期)

七十四世祖:

骼 公 字讓義,為晉大夫。《春鞦左傳.昭公》記載其事蹟,承襲張國候位。妣吳氏(孟)。生二子:進明、

權。(顯王時期)

七十五世祖:

進明公 字去疾,週慎靚王,時為趙國大夫,從居於韓後為韓相國。妣殷夫人(鄧、趙)。生一子:孟談。

(慎靚王時期)

七十六世祖:

孟談公 字××,韓國師,為趙謀臣,居開封府延津縣。妣劉夫人(肖、鄧)。生三子:正朔、柳朔、望朔。

(赧王時期)

七十七世祖:

柳朔公 字如山,韓國大夫,史記作柳左傳,哀公十年,柳朔為相人宰。妣蘇夫人(巫、硃)。生一子:開

地。

七十八世祖:

開地公 字正明,歷任韓昭侯,宣惠王、襄王三代丞相。妣宋夫人(硃、陳)。生二子:平(天祐)、黡

(天佐)。

七十九世祖:

平 公 字天祐,號友量,佐朝韓螯王,恆惠王為相,父子二人,先後為韓五王之相,稱五世相韓。妣

陳、週夫人。生三子:胜、良、元。(張胜居四川生子:公藝,九世和睦同居)(秦始皇時期)

六 十 字 輩 詩仁讓敦古道 雍和受以壯 金玉曰君子 岡陵裕爾康

經緯才能超 利貞位育安 椿萱同茂盛 蘭桂奕芬芳

榮華徵九如 仕宦有書香 左右清昭穆 勳臣邦國楊

仁,八十世祖:

良公 字仁壽,字子房,生於[東週]赧王53年.[秦]昭襄王45年.週歷前262年己亥歲四月十八日申時,卒於

西漢惠帝六年壬子歲五月十二日午時(公元前 262年—公元前 189年)壽年 74歲,戰國末期(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韓國(今安徽省)人,是韓國宰相之子,祖父和父親相韓,輔佐五代韓王,世稱“五世相韓”。

公元前 230—公元前221年,秦先後滅掉六國(韓、魏、楚、赴、燕、齊),韓當然為秦所滅,據史載良公

當時青年,在當代名儒黃石公授予兵書,良公刻苦鑽研,後秦亂,劉邦起來造反,良公首先輔助韓成王造反,

成王不聽良公謀略,是庸纔之輩。良公又投奔劉邦,幫助劉邦建立一支強大的漢軍與當時西楚霸王項羽爭霸,

當時良公為軍師,最終漢軍擊敗項羽,劉邦建立漢朝政權(公元前 202年)。良公為滅秦戰項羽立下大功,

劉邦封張良為留侯。張良者,漢高祖劉邦的功臣也,有“納履受書”的傳說,認為張良協助劉邦取得天下,

是靠了一位神奇老人賜給他的天書,但蘇東坡認為那位老人給張良的不在於書,而在於他用“納履”來考驗

張良,鍛煉他“忍小忿而就大謀”的意志。良公廟座落在陝西省境內的秦嶺中。妣薑氏生於秦始皇丁巳年二

月十九日子時,歿文帝戊辰年六月十二日辰時(前 244-前 173)、繼蘇氏生始皇庚申年二月初三日申時,歿

文帝丙寅年八月十四日巳時(前 241-前 175)、又繼慎氏、妣週氏生歿葬失考,(有傳說薑、蘇、慎、周四

夫人)。共生五子:長子不疑字讓忠 禦史大夫、次子闢疆 字讓義、三子虎疆 字讓禮 幕州副史、四子卓疆

字讓智 范良星度史、五子薛疆 字讓信 上大夫。

讓,八十一世祖:

闢疆 字讓義,生於西漢高帝元年乙未歲,終於武帝建元六年丙午歲(公元前 206年—公元前 135年)壽年

72歲,漢高帝大夫嗣侯爵。妣王夫人(任、陳)生二子:長子:典(號霸公,字敦九)、次子:高(高公生

通(迪)—無妄—黑仁—皓—綱—大順—道陵(天師之宗)。註①(有族譜記載不疑不是闢疆,可是大部分

族譜記載的字是 讓義 )。

敦,八十二世祖:

典公 字敦九,名存敬,號霸公,生於西漢高後二年乙卯歲,終於西漢武帝元朔 4年丙辰歲(公元前186年—

公元前125年)壽年 62歲,人稱天師,漢惠帝禦史,文帝時遷清河縣太守遂居清河里仁鄉,節孝坊。妣週夫

人(宋)生四子:默、黔、燃、鹿。

古,八十三世祖:

默 公 字古右 字騫,生於西漢文帝十二年癸酉歲,終於西漢武帝元鼎 2年丙寅歲(前168年—前115年)壽

年 54歲,襲公職為清河太守,漢武帝博望侯。妣李夫人(呂、趙)生二子:長道成、次道達,帝命尋黃河

源有功,封為傳留侯。

道,八十四世祖:

金 公 字道成 諱世安,生於漢武帝元光元年丁未歲,終於西漢宣帝元康 4年己未歲(前 134年—前62年),

壽年 73歲。西漢宣帝大司馬。妣李夫人(何)生一子:萬雍。

雍,八十五世祖:

萬雍公字雍睦,諱韆鞦,號乘,生於漢武帝元狩 3年辛酉歲,終於西漢元帝永光元年戊寅歲(前 120年—前

43年)壽年 78歲。班固功臣,漢宣帝元康四年(前 62年)詔封陽陵公為陽陵侯。妣陸夫人。生三子:嵩

(清、字致和)遷西安,明(京、字貴和),亮(文敬、字玉和)遷許都。

和,八十六世祖:

明 公 字貴和,號普輝,生於漢武帝太初 4年庚辰歲,終於成帝建始 2年庚寅歲(前101年—前31年)壽年

71歲。時王奔篡漢,世族多遇害,公帶家眷五百余人渡揚子江,有易姓羅(長子),許(次子),薛(四

子)者,不聯婚之說,至衢州鶴林寺,五世又成國族。妣週氏(硃、劉)。生五子:長國安(受益),次國

祥(受職遷江西廣信府貴溪縣上清官)、三國瑞(受祿)、四國器(受福)、五國真(受恩)。(註:一說

公四子,國安為清公之子遷西安)

受,八十七世祖:

國真公字受恩,生於漢宣帝地節 4年乙卯歲,終於平帝元始 5年乙醜歲(前 66年—公元 5年)壽年 71歲,

漢元帝時郡太守。妣李、王氏。生二子:順、開箕。

以,八十八世祖:

箕 公字以淑,生於漢元帝初元 3年乙亥歲,終於東漢光武建武元年乙酉歲(前 46年—公元25年)壽年 69

歲,妣李氏。生五子:長壯名堪,次贊遷河北,三彭、四睦遷江蘇蘇州,五述江西沛縣,部份裔遷南洋。

壯,八十九世祖:

壯 公 字壯重,名堪,生於漢成帝河平 3年乙未歲,終於光武帝建武 22年丙午歲(前26年—公元46年)壽

年 72歲,東漢時為漁陽太守,開田萬頃,桑無附枝,麥穗兩枝,遷四川眉州武陽彭山縣。妣賈夫人(繼

曾)。生二子:風(金全)、龍(金福遷九江)

金,九十世祖:

風 公 字金全,生於漢平帝元二年壬戍歲,終於章帝章和元年丁亥歲(公元 2年—公元87年)壽年 86歲。

妣肅氏(崔、吳)。生一子:贏(允)。

玉,九十一世祖:

贏 公 字玉富,生於漢光武帝建武4年戊子歲,終於漢安帝永初元年丁未歲(公元28年—公元107年)壽年

80歲,遷四川湄州武陽,妣樊氏。生一子:皓。

曰,九十二世祖:

皓 公 字曰祿,生於漢光武帝 建武26年庚子歲,終於東漢順帝陽嘉元年壬申歲(公元50年—公元132年)

壽年 83歲,居彭山縣。為漢帝廷尉,至順帝時(公元 126年)拜司空(丞相)至遷為尚書僕射,趙騰等因突

變上書,有司鞠治,引八十余人,皆以誹謗伏重法,力禍從未減,朝論韙之陽嘉元年卒,賜葬河南縣(漢

書)。妣劉氏。生二子:長宇、次富宇君右為禦史。

君,九十三世祖:

宇 公 字君輔,生於東漢明帝永平 18年乙亥歲,終於桓帝建 2年戊子歲(公元75年—148年)壽年 74歲,

北平范陽太守。妣週氏(林)。生三子:英(子安)、通(子源)、纔(子晃)。

子,九十四世祖:

纔 公 字子晃,生於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歲,終於東漢桓帝延熹元年戊戌歲(公元 90年—158年)壽年 69

歲,妣董氏(王)。生三子:仁(岡阜)、義(岡栢)、忠(岡頌)。

岡,九十五世祖:

忠 公 字岡頌,生於東漢和帝元興元年乙巳歲,終於東漢靈帝光和元年戊午歲(公元 105年—178年)壽年

74歲,妣曾氏(鬍)。生一子:果(某)。

陵,九十六世祖:

果 公 字陵如,生於順帝永建四年巳已歲,終於獻帝建安四年已卯歲(公元 129年—199年)壽年 71歲。妣

曹氏(王)。生三子:裕盛(字永中)、裕賢/孟成 (字承英)、裕能。(遷湖南)

裕,九十七世祖:

孟成公 字承英,名裕賢,生於順帝建康元年甲申歲,終於獻帝建安 11年丙戍歲(公元 144年—206年)壽

年 63歲,漢仲帝質帝時肥如侯,遷順天府,在瀘溝河北岸。妣賈夫人(曾)。生二子:蕭(爾福)、軌

(爾祿)。

爾,九十八世祖:

蕭 公 字爾福,生於東漢靈帝建寧元年戊申歲,終於魏明帝太和六年壬子歲(公元 168年—232年)壽年 65

歲,晉懷帝時為太尉、涼州牧、封西平公。妣王氏(劉、廖)。生一子:實(平)。

康,九十九世祖:

平 公 字康德,生於東漢靈帝中平五年戊辰歲,終於魏文帝黃初三年壬寅歲(公元 188年—222年)壽年 47

歲,襲父爵,西平公,嗣帝時陝西都督,世稱“世篤忠勇”。妣謝氏(賴)。生三子:茂(經爵)羨(經

儒)、美(經秦)遷順昌。

經,一百世祖:

茂 公 字經爵,生於漢獻帝建安 14年乙醜歲,終於西晉武帝泰始二年丙戍年(公元209年—266年)壽年 58

歲,明帝時西平公。妣家氏(宋、何、賴)。生一子:駿。

偉,一百零一世祖:

駿 公 字緯邦,生於後漢魏文帝黃初五年甲辰歲,終於西晉惠帝永熙元年庚戍歲(公元 224年—290年)壽

年 67歲,成帝時襲父爵西平公,武帝泰始 10年甲午歲(公元 274年)加封大將軍,史載四世晉。妣何氏

(薑)。生二子:重華(乾纔)、重理(坤纔)。

纔,一百零二世祖:

重華 公 字乾纔,號茂先,生於魏明帝景初三年已未歲,終於西普惠帝永康元年庚申歲(公元 239年—300

年)壽年 62歲,以文章名世,學貫古今,作《博物誌》,察天文而識龍泉劍。仕晉武帝,咸寧三年(公元

276年)贊伐吳有功為中書令,葬順天府昌平縣錦山,居范陽方城。妣何氏。生二子:偉(能輝、作棟)、

題(能萬、作亨)。

能,一百零三世祖:

題 公 字能萬,生於魏元帝景元三年壬午歲,終於東晉成帝鹹和元年丙戍歲(公元 262年—326年)壽年 65

歲,為晉散騎常等,隨元帝南遷江左。妣王氏(顏、賴)。生一子:桂。

超,一百零四世祖:

桂 公 字超士。生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壬寅歲,終於東晉穆帝永和十年甲寅歲(公元 282年—354年)壽年

73歲,妣孔氏(何)。生四子:日明(利光)、月旦(利俊)、星光(利韆)、辰吉(利騰)。

利,一百零五世祖:

星光公 字利韆,生於西晉惠帝建武元年甲子歲,終於東晉海西公太和五年庚午歲(公元 304年—370年)壽

年 67歲。妣馮氏(王),生三子:品敬(貞太)、品重(貞文)、品端(貞安)。

貞,一百零六世祖:

品端公 字貞安,生於東晉成帝鹹和三年戊子歲,終於東晉孝武帝太元 16年辛卯歲(公元 328年—391年)

壽年 64歲。妣趙氏(范)。生一子:軒(淵)。

位,一百零七世祖:

軒 公 字位三,生於東晉穆帝永和三年丁未歲,終於安帝義熙七年.辛亥歲(公元 347年—411年)壽年 65

歲,晉文帝太史令。妣王氏(楊)。生二子:恭(育高)、長(育尊)。

育,一百零八世祖:

恭 公 字育高,生於東晉簡文帝鹹安元年辛未歲,終於南朝宋文帝元嘉 18年辛已歲(公元371年—441年)

壽年 71歲,為晉禮部尚書。妣硃夫人(謝)。生三子:永和(安玉)、永清(安正)、永能(安貴)。

安,一百零九世祖:

永能公 字安貴。生於東晉孝武太元 19年甲午歲,終於南朝宋文帝元嘉 29年壬辰歲(公元 394年—452年)

壽年 59歲,妣硃氏(週、王)。生一子:甫之(環)。

椿,一百一十世祖:

甫之公 字壽椿,生於東晉安帝義熙 8年壬子歲,終於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乙醜歲(公元 412年—485年)壽

年 74歲。明帝時吳郡太守。妣秦安人(劉)。生二子:宏簡(思)、儔(為參軍)。

萱,一百一十一世祖:

宏簡公 字萱年,生於南朝宋文帝元嘉 4年丁卯歲,終於南齊明帝建武二年乙亥歲(公元 427年—495年)壽

年 69歲,樑武帝時中郎將,遷洛陽。妣房夫人(肖)生六子:陞(同華)、魁(同科)、青(同榮)、節

(同化)、綸(同德)、立(同和)遷山西。

同,一百一十二世祖:

綸 公 字同德,生於南朝宋文帝元嘉 19年壬午歲,終於南齊樑武帝普通五年甲辰歲(公元442年—524年)

壽年 82歲,為江淮髮運副使,又任拜州總管(地方官長正二品)。妣沈氏(陳)。生二子:隆、恩。

茂,一百一十三世祖:

隆 公 字茂連,生於南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歲,終於南齊樑武帝普通四年癸卯歲(公元 457年—523年)

壽年 67歲,宋順帝大常卿,遷河東復遷洛陽。妣陳氏(王)生三子:應春(盛達)、髮春(盛鬆)、紹春

(盛材)。

盛,一百一十四世祖:

應春公 字盛達。生於南朝宋順帝昇明二年戊午歲,終於南齊樑武帝大同 11年乙醜歲(公元 478年—545

年)壽年 68歲,妣王氏(呂)。生二子:紀(子犯)、昌(嘉)。

蘭,一百一十五世祖:

紀 公 字蘭綵。生於南朝齊明帝建武四年丁醜歲,終於樑敬帝太平元年丙子歲(公元 497年—556年)壽年

60歲,妣桂氏(杜、李)。生三子:全(桂玉)、金(桂瑞)、宏(桂芳)。

桂,一百一十六世祖:

金公 字桂瑞,生於樑武帝天監 15年丙申歲,終於陳後主禎明三年已酉歲(公元 516年—589年)壽年 74歲,

隨陽主簿。妣李氏(莊)。生一子:俊(文靖)。

奕,一百一十七世祖:

俊公 字榮奕,生於樑武帝大同三年丁已歲,終於唐高祖武得五年壬午歲(公元 537年—622年)壽年 86歲,

為河東節度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統轄數州)。妣陳氏(莊)。生三子:弋(芬纔)、守禮

(芬薰)、叱子。

芬,一百一十八世祖:

守禮公 字芬薰,諱暢榮,名仁偉,生於南朝陳慶帝光大元年丁亥歲,終於唐太宗貞觀二年戊子歲(公元567

年—628年)壽年 62歲,為隋涂山丞。妣楊夫人(蘭)。生一子:君政。

芳,一百一十九世祖:

君政公 字芳清,名庸陽,生於隋高祖文帝開皇十年庚戍歲,終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壬子歲(公元 590年—652

年)壽年 63歲。韶州別駕,遂居焉。妣邱氏(羅)。生六子:子胄、子卿、子仲、子譽、子虔、子猷。

榮,一百二十世祖:

子胄公 字榮立,生於隋楊帝大業十一年乙亥歲,終於唐睿宗文明元年甲申歲(公元 615年—684年)壽年 70

歲,為剡州令,遷韶州曲江縣。妣謝氏。生四子:弘藏(華珍)、弘毅(華珠)、弘智(華玉)、弘癒(華

榆)。

華,一百二十一世祖:

弘癒公 字華榆,諱庭,號佐思,生於唐高宗永徽六年乙卯歲,終於唐玄宗開元九年辛酉歲(公元 655年—

721年)壽年 67歲,為廣州刺史。妣謝氏(王)。生四子:九齡、九皋、九章、九賓。

張九齡(曲江公)

曲江張氏/金鑑堂曲江張氏/金鑑堂

九齡→丞(拯)→憲(藏器)→敦慶→景重→理→相→焴→登秀→廷杰→涉→宏澗→載→景昌→端→仲祥→賓國

→楊德

徵,一百二十二世祖:九齡公字徵召,字子壽,名博物,謚文獻,生於唐高宗鹹亨四年癸酉歲二月十四日,終於唐玄宗開元廿八年

庚辰歲五月初七日(公元678年 3月 7日—740年 6月 5日)壽年 63歲,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曲江)人,古

代歷史名人,初盛唐著名詩人,享有“自古南天第一人” 、“嶺南詩祖” 、“曲江風度”的美譽,是嶺南

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時任左拾遺內供奉,因與當時宰相姚崇意見不合,由

長安稱病南歸,返故里孝養其母,途經大庾嶺,見古道年久失修,險峻難行,嚮唐玄宗獻狀“大庾嶺新路”

,後奉命執行,於是率領家鄉百姓開鑿大庾嶺路(長約 20余丈,寬 3丈),溝通南北往來,是歷史上北方與嶺

南的交通要道。九齡曾任中書舍人,集賢院學士,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遷中書令,為相賢明,

在逆境中堅守正道,剛直不阿,居心思危并能洞察安祿山、李林甫的叛國企圖,可惜當年唐玄宗被姦臣所惑,

一意孤行,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貶荊州長史。離朝不久,安祿山起兵反唐,唐玄宗避難西蜀時念道:“蜀道

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知之” 。如果九齡的建議被唐玄宗接受,唐朝的歷史將被

重寫。九齡公石雕像坐落在韶關市曲江園,墓地位於韶關北郊墩子頭村一座山的半山腰上,墓寬六七米,高

約四五米,墓前呈凹字形,墓碑上書“右丞相始興伯張文獻公墓” ,墓的左右兩側有“樵蘇永禁,竹帛猶

存”的圓形石刻。九齡公墓多次被盜,據公元1960年 7月廣東省博物館組隊發掘九齡墓所得徐安貞所譔《唐

故尚書右丞相贈荊州大都督始興公陰堂誌銘并序》載:“公之生歲六十有三,以開元廿八年五月七日薨”。

因歷朝均有祭掃,這座山被當地百姓稱作丞相山,山腳處建有“張文獻公祠”,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重

修墳墓時所建,“文革”期間荒廢,(公元1982年)韶關市政府重修,祠內牆上鑲嵌有張九齡、張九齡夫

人、張九皋、張九章 4塊舊墓碑。其夫人墓在九齡墓稍下處,九齡弟九皋之墓在九齡墓右麵山下,九章墓在

左面山下。(公元1978年)該山週圍被列為“張氏家族墓地” ,公元1985年 8月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

護單位。九齡故居(韶關始興縣隘子鎮石頭村)(九齡在韶關曲江出生)不遠的旗崗寨山麓有一個“張文獻公

祠” ,建於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10月 11日,祠堂“唐代無雙士,南天第一人”的字樣映入眼

簾,祠堂正殿供奉的文獻公塑像風儀秀整,風度蘊藉。九齡著有永世留芳的《韆鞦金鑒錄》,《張曲江集》

二十卷,存詩二百余首。《唐詩三百首》前四首是九齡《感遇》組詩。九齡是我國歷史上最早馴養信鴿的人。

妣潭魏夫人(黃)。生三子:湧(魏生官賀縣令)、虜(潭生文極)、成(丞)(文殷)。(另的記載是:代

禮、代洛、代殷)和(九禮、九洛、九殷)。

九,一百二十三世祖:丞公字九洛,字鎬,生於唐中宗神龍二年丙午歲,終於唐代宗大暦七年壬子歲(公元706年—772年)壽年

67歲,為伊闕令,擢太子贊善大夫葬曲江。妣姚氏(曾)。生一子:憲。

如,一百二十四世祖:憲公字如思,號藏器,生於唐玄宏宗開元16年戊辰歲,終於唐德宗貞元14年戊寅歲(公元728年—798

年)壽年 71歲,進士官長水丞。妣李氏(鄒)。生子:宏靖(敦慶)。

仕,一百二十五世祖:敦慶公字仕元,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年辛卯歲,終於憲宗元和八年癸已歲(公元751年—813年)壽年 63歲,

為袁州司倉參軍,洪州都督。妣郭氏(蘇、海)。生二子:景新(雲、宦漾)、景重(璘、宦文)。(有記

載為生四子:景桂、景禮、景新、景仲)。

宦,一百二十六世祖:景重公 字宦文,諱璘,生於唐代宗大暦八年癸醜歲,終於唐武宗會昌五年乙醜歲(公元773年—845年)壽

年 73歲,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鄉貢進士,為洪州都督府參軍。妣李氏(宋、林)。生一子:理。

有,一百二十七世祖:理公 字有佐。生於唐德宗貞元16年庚辰歲,終於唐懿宗鹹通十年已醜歲(公元800年—869年)壽年 70歲,

妣吳氏(陳)。生四子:相(書泰)、繼(書光)、述(書陶)、慎(書恆)。

書,一百二十八世祖:相公 字書泰。生於唐憲宗元和14年巳亥歲,終於僖宗中和二年壬寅歲(公元819年—882年)壽年 64歲,

妣楊氏(王)。生三子:爟(元、香譽)、焴(亨、香馨)、馥(利、香馥)。

香,一百二十九世祖:焴公 字香馨,生於唐武宗會昌四年甲子歲,終於後樑太祖乾化二年壬申歲(公元844年—912年)壽年 69

歲,歸善令。妣韓氏(英、珠)。生一子:登秀。

左,一百三十世祖:登秀公 字佐思。生於唐懿宗鹹通 14年癸巳歲,終於後晉高祖天福五年庚子歲(公元873年—940年)壽年

68歲,妣曾氏(硃)。生三子:承先(右賓)、承業(右序)、承隆(右祥)。

右,一百三十一世祖:廷杰公 字右賓,號承先,又號遷杰。生於唐昭宗乾寧四年丁巳歲,終於北宋太祖乾德二年甲午歲(公元897

年—964年)壽年 68歲,妣謝氏(李)。生五子:涉、渥、淪、沼、洪。

清,一百三十二世祖:涉公 字清東,生於後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歲,終於北宋真宗天禧元年丁已歲(公元927年—1017年)壽年

90歲,靈州刺史。妣王氏(葉)。生五子:宏澗、宏樑(齊胜)、宏洲、宏澤、宏海。

昭,一百三十三世祖:宏澗公 字昭明,諱齊賢、號思亮,生於後晉出帝開運三年丙午歲,終於北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歲(公元946

年—1036年)壽年 91歲,曲江派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狀元及第,第四年拜相,真宗時追贈司

空。妣呂氏(葉、萬)。(有說生三子:和、載、戩)。生六子:效、遂、灌、象、載、希。

穆,一百三十四世祖:.載公 字穆序,號子厚,生於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庚申歲,終於北宋神宗熙寧十年丁巳歲(公元1020年—1077

年)壽年 58歲,世稱橫渠先生,宋朝理學家居眉縣。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贈眉伯。遷

浙江嘉興。妣趙氏。生三子:景昌(勳榮)、日茂(勳華)、錫元(勳高)。

勳,一百三十五世祖:景昌公 字勳榮。生於北宋仁宗寶元二年已卯歲,終於北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歲(公元1039年—1088年)壽

年 50歲,妣硃氏(王、史)。生子:端(瑞)。

臣,一百三十六世祖:端公 字臣楷,名穆序,生於北宋仁宗嘉祐 3年戊戌歲,終於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戍歲(公元1058年—1130

年)壽年 73歲,居陝西寶雞市,寶雞縣鎮北,重和時入閩,汀州寧化石壁葛騰村,今南田村,為入閩始祖。

妣硃氏(邱)。生二子:孟祥(邦輔)、仲祥(邦輅)。據《興國聯譜》記載:生第三子邦欽。

邦,一百三十七世祖:仲祥公 字邦輅。生於北宋神宗元豐元年戊午歲,終於南宋高宗紹興 12年壬戍歲(公元1078年—1142年)

壽年 65歲,妣盧氏、史氏。生三子:賓國、仕國(遷劍州)、悅國(舉人)。

國,一百三十八世祖:賓國公 字賓國,生於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丙申歲,終於南宋光宗紹熙四年癸醜歲(公元1116年—1193年)壽

年 78歲,邑庠生。妣林氏、宋氏。生子:楊德(有譜載:次子楊行,字日明)。

楊,一百三十九世祖:楊德公 字楊德,生於南宋高宗紹興 18年戊辰歲,終於南宋寧宗嘉定14年辛未歲(公元1148年—1211年)

壽年 64歲,南宋河北太守。妣巫恭人(李、汪)。生三子:長子化龍名天池 字國瑞 宋解元,生於公元

1172年,妣涂氏,生七子:文雲、華雲、學雲、士雲、武雲、舉雲、朝雲。遷居浙江、四川等地;次子化孫

名衍 字傳萬 宋歲貢生,賜進士,誥贈中憲大夫。生於公元1175年。妣氏陳、闕夫人、何大婆共生十八子。

三子化鳳 名嚴,號起鳴 宋武舉人,生於公元1177年,官任福建糰練招討使,上國柱看州右撲射,樑國公,

左撲監察禦使,妣氏生五子:福雲、祿雲、壽雲、財雲、丁雲。遷福州等到地。

汀江/鄞江始祖張化孫

張化孫繫張揮140世孫,諱衍,字傳萬,生於南宋淳熙二年乙未歲二月二十日子時(公元1175年 3月 14日),

薨於鹹淳三年丁卯歲五月二十九日申時(公元1267年 6月 22日),享壽93歲。他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

宋歲貢生,考取進士,誥授中憲大夫,後受朝廷委派“作牧汀州”任汀州知府。南宋寧宗嘉泰 4年間(公元

1204年),時逢戰亂,他“卜吉移居閩上杭”由寧化石壁遷至上杭北鄉深坑尾茜洋村,建宅於官店前上吉街

(今上杭白砂茜洋村)。上杭地處汀江中游“黃金水段”,汀江別稱鄞江,張化孫被其千萬裔孫尊稱為“鄞江

始祖”。

張化孫為官公正廉明,為百姓興利除弊,關心群眾疾苦,政績卓著,晚年居家,仍樂善好施,修橋筑路,賑

濟災民,深受百姓擁戴。他還精通《週易》、《勘輿》,擅長歧黃之朮,常為群眾免費治病,人稱“活菩

薩”。民族英雄文天祥與張化孫交往密切,他對張化孫的為官、為人頗為讚賞,還為張化孫題寫“像贊”雲:

“公之豐采,氣宇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莊。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霑德澤;開基杭

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鐘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髮其祥。”張化孫僊逝後,

葬於上杭縣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墓地呈“金盤載珠”形。墓聯:“派盛清河綿世澤支蕃閩粵振

家聲”;橫披:“剋昌厥後”。聯文反映了張化孫一脈“中原南遷,鄞江開基”的創業軌跡,體現了張化孫

後裔“繁衍生息,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墓前豎 18根華表,象征 18房裔嗣侍立墓前,蔚為壯觀,凡到此

參觀拜謁者,都嘖嘖稱讚:確繫風水寶地。

張化孫十分重視對後代的培養與教育,把對子孫後代的諄諄教誨寫成詩訓。告誡子孫以上祖為典范,做有用

之人,光宗耀祖,留芳百世。張化孫遺詩(遺訓)通稱外八句,要求子子孫孫不僅熟讀熟記,而且要身體力行。

外八句如下:

清河繫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韆鞦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張化孫給後代留下的輩份詩 (內八句) 如下: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上述外八句和內八句,張化孫後裔均將其當作座右銘,世代相傳。成為檢驗張化孫後裔是正宗的或冒牌的

“試金石”。相傳張化孫後裔外出,“尋根認同”時,都會互相考問“外八句” 和“內八句”,加以檢驗。

回答正確,就“子叔”相稱,熱情接待。回答不上,被認為是冒牌貨,會被婉轉地吃上“閉門羹”。

張化孫妣陳恭人生於南宋淳熙元年甲午歲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公元1174年 12月 26日),謚慈大娘,卒於景定

三年壬戌歲三月十八日醜時(公元1262年 4月 8日),享壽89歲。妣闕恭人,生於南宋淳熙十一年甲辰歲十

一月初十日寅時(公元1184年 12月 14日),謚惠二孃,俱贈恭人,卒於鹹淳七年辛未歲三月十三日午時(公

元1271年 4月 23日),享壽88歲。陳、闕兩恭人合葬於離張化孫墓地約 2華里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墓地

呈“飛鳳展翅”(又稱“飛鳳展翅)形。何氏大婆,生於南宋開禧元年乙醜歲(公元1205年),逝於寧化,

葬寧化石壁寨葛藤凹雄雞舞羽形。

張化孫與陳、闕恭人、何大婆共生18子,傳 108孫。他們繼承和發揚客家人敢於冒險、不怕犧牲、艱苦奮鬥、

開拓進取的精神,用族規家訓規范子孫後代的言行,樹立名門望族的良好風范。

張化孫後裔繁衍遷移概況:

張化孫兒子為雲字輩,18子從長房到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即18房聯詩:

吉慶禎祥集,從龍福自綿;

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

長房吉雲 字瑞世,號一郎,遷田梓頭居住,妣王五孃、曾六孃,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漳州、泉州,廣東

潮州、嘉應州等地。

二房慶雲 字瑞亮,號二郎,遷泮逕,妣林六孃,生七子。嗣孫分遷福建福州,江西等地。

三房禎雲 字瑞興,號三郎,遷進源塘居住,妣凌五孃,生九子。嗣孫分遷福建泉州、晉江、德化、福州等

地,江西省各地。

四房祥雲 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當時未外遷留在上杭,妣藍四孃、賴五孃,生七子。嗣孫分遷福建

上杭、永定、長汀、武平、新羅、連城、漳州等地,廣東梅縣、大埔、興寧、五華、饒平、豐順、潮州、汕

尾、汕頭、陸豐等地,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縣、南康、萍鄉、吉安、修水、銅鼓、上猶、崇義等地,

湖南瀏陽等地。

五房集雲 字瑞綵,號五郎,遷樟樹潭居住,妣邱七孃,生三子。嗣孫分遷福建南平,江西興國等地。

六房從雲 字瑞明,號六郎,遷上杭胜運里黃竹頭居住,妣楊八孃,生二子。嗣孫分遷廣東程鄉(今梅縣)、

興寧、五華、潮汕等地。

七房龍雲 字瑞華,號七郎,遷上杭胜運里香坑腦,妣鬍十孃、鐘七孃,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嘉應州和潮

汕一帶。

八房福雲 字瑞靄,號八郎,遷廣東嘉應州下市攀桂坊,妣劉六孃,生六子。嗣孫分遷上杭小吳地,廣東嘉

應州、鎮平(今蕉嶺)等地。此房裔孫萬三後裔遷居台灣屏東,族眾旺盛,達三、四萬人,建有化孫公祠和萬

三公祠。

九房自雲 字瑞山,號九郎,妣何氏、繼孫九孃,生七子。遷居廣東大埔三河壩、潮州、福建上杭、永定、

江西各地。

十房綿雲 字瑞文(有譜瑞元),號十郎,遷廣東嘉應州鬆口,妣陳十孃,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梅縣、大埔

等地。

十一房景雲 字瑞堯,號十一郎,遷居橫山下,妣謝三孃,生五子。嗣孫分遷廣東嘉應州、大埔、豐順、饒

平、海豐、陸豐,江西興國,福建上杭小吳地,連城河源里、張家營等地。

十二房星雲 字瑞霞,號十二郎,遷清流縣,妣程六孃,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清流、永安、沙縣等地。

十三房卿雲 字瑞唐,號十三郎,遷福州,妣蘇十孃,袁八孃,生十子。嗣孫分遷福建福州、建甌、泉州、

上杭,廣東廣州,浙江雲和等地。

十四房帝雲 字瑞漢,號十四郎,遷潮州,妣易五孃,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潮州、廣州等地,福建永定、

武平等地。

十五房闕雲 字瑞髮,號十五郎,遷漳州,妣硃三孃,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漳州,廣東潮州等地,江西興

國、於都等地。

十六房倬雲 字瑞凌,號十六郎(又號家承),遷居徽州(有譜載遷汀州水南),妣錢滿孃,生五子。嗣孫散居

福建、江西上猶等地。

十七房彼雲 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家營),妣許八孃、劉氏十五孃,共生九子。嗣孫遷居福建漳浦、漳州

,新羅曹谿、東肖,漳平永福,連城南糰水西,武平,永定培豐,上杭小吳地;廣東大埔茶陽漳谿西河黃堂

村,蕉嶺神崗、廣福,梅縣石扇;江西瑞金等地。

十八房定雲 字瑞東,號十八郎(又號三十郎),妣歐陽氏,生八子,嗣孫散居永定金沙、上杭白砂,廣東

鎮平,江西興國、於都、會昌、萬安、吉安等地。

經過八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張化孫裔孫播遷海內外,遍布閩、粵、贛、颱、湘、浙、桂、黔、川、皖、

魯、港、澳等省、區,發展到東南亞和世界各國,已達一千多萬人,這一奇特現象被客家學研究者稱為“張

化孫現象”。資料記載:台灣四百萬客家人中,張姓人口就有壹百多萬,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張化孫後裔,也

就是說,張化孫裔孫在台灣就有上百萬人。

七律自嘲:

渾渾在世一愚翁,把酒吟花也賦風。

垂釣本無求取意,讀書更少力行功。

折腰且為幾文俸,昂首能誇兩袖空。

莫笑男兒輕壯舉,如圖山水醉其中。

化孫 號傳萬,字天衍,楊德次子,宋歲貢生,賜進士,南宋孝宗 淳熙年間中憲大夫,生於南宋淳熙二年

乙未歲二月二十日子時(公元1175年 3月 6日),薨於鹹淳三年丁卯歲五月二十九日申時(公元1267年 6

月 22日),享壽九十三歲。原居住福州長汀府寧化石壁村,於南宋嘉泰 4年(公元1204年)遷居上杭北鄉

深坑尾茜洋村(今白沙鎮茜洋村)。建宅於官店前上吉街。公墓座落在福建省上杭縣白沙鎮將軍橋茜洋村,

李家屋背大坪崗。墓地呈喝“金盤載珠”,又稱“倒插金釵”自然造型,申山寅嚮兼坤,丙申丙寅分金。墓

地歷經先後進行過 5次維修,明朝萬歷四十三年乙卯歲八月十一日(公元1615年 9月 3日)吉旦,照原山嚮

更葬;清朝康熙十一年壬子歲十二月初五日(公元1673年 1月 22日)吉旦,照原冊嚮更修;至清朝乾隆 17

年壬申歲七月十四日(公元1752年 8月 22日)吉旦,照原山嚮重修;清朝道光18年戊戍歲鞦月(公元1838

年)吉旦,照原山嚮重修石板墳;中國共產黨乙亥歲(公元1995年)再次進行全面整修。墓前左右兩旁豎

著十八根石柱,柱頂鵰有石獅,象征十八房宗支繁榮昌盛。

化孫公原妣陳氏恭人,生於是南宋淳熙元年甲午歲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公元1174年 12月 26日),歿於景定

三年壬戍歲三月十八日醜時(公元1262年 4月 8日),謚慈大娘,享年 89歲。德配闕氏恭人,生於南宋淳

熙十一年甲辰歲十一月初十日寅時(公元1184年 12月 14日),歿於鹹淳七年辛未歲三月十三日午時(公元

1271年 4月 23日),謚惠二孃,俱贈恭人,享年 88歲。陳闕兩恭人合葬於化孫公墓地之茜洋村進去二華里

之官地村觀音坑水尾神仙坑,丙山兼巳“雄雞展翼”形,又名“飛鳳展翅”形。清朝雍正三年乙巳歲五月初

五日戊時(公元1725年 6月 15日)更修。嘉慶十年乙醜歲五月廿六日寅時(公元1805年 6月 23日)照原

山嚮分金更葬。何氏大婆,生於乙醜年(公元1205年)逝於寧化,葬於寧化石壁寨葛藤凹雄雞舞羽形。共

生十八子:吉雲、慶雲、禎雲、祥雲、集雲、從雲、龍雲、福雲、自雲、綿雲、景雲、星雲、卿雲、帝雲、

闕雲、倬雲、彼雲、定雲。

張化孫繫張揮140世孫,他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考取進士,誥授中憲大夫,後受朝廷委派“作牧汀

州”任汀州知府。宋寧宗嘉泰 4年間(公元1204年),時逢戰亂,他“卜吉移居閩上杭”由寧化石壁遷至上杭

北鄉深坑尾官店前上吉街開基(今上杭白沙茜洋村)。上杭地處汀江中游“黃金水段”,汀江別稱鄞江,張化

孫被其千萬裔孫尊稱為“鄞江始祖”。

張化孫為官公正廉明,為百姓興利除弊,關心群眾疾苦,政績卓著,晚年居家,仍樂善好施,修橋筑路,賑

濟災民,深受百姓擁戴。他還精通《週易》、《勘輿》,擅長歧黃之朮,常為群眾免費治病,人稱“活菩

薩”。民族英雄文天祥與張化孫交往密切,他對張化孫的為官、為人頗為讚賞,還為張化孫題寫“像贊”雲:

“公之豐采,氣宇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莊。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霑德澤;開基杭

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鐘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髮其祥”。張化孫僊逝後,

葬於上杭縣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墓地呈“金盤載珠”形。墓聯:“派盛清河綿世澤,支蕃閩粵

振家聲”;橫披:“剋昌厥後”。聯文反映了張化孫一脈“中原南遷,鄞江開基”的創業軌跡,體現了張化

孫後裔“繁衍生息,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墓前豎 18根石鵰華表,象征 18房裔嗣侍立墓前,蔚為壯觀,

凡到此參觀拜謁者,都嘖嘖稱讚:確繫風水寶地。

張化孫十分重視對後代的培養與教育,把對子孫後代的諄諄教誨寫成詩訓。告誡子孫以上祖為典范,做有用

之人,光宗耀祖,留芳百世。張化孫遺詩(遺訓)通稱外八句,要求子子孫孫不僅熟讀熟記,而且要身體力行。

外八句如下:

清河繫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韆鞦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張化孫給後代留下的輩份詩 (內八句) 如下: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上述外八句和內八句,張化孫後裔均將其當作座右銘,世代相傳。成為檢驗張化孫後裔是正宗的或冒牌的

“試金石”。相傳張化孫後裔外出,“尋根認同”時,都會互相考問“外八句” 和“內八句”,加以檢驗。

回答正確,就“梓叔”相稱,熱情接待。回答不上,被認為是冒牌貨,會被婉轉地吃上“閉門羹”。

張化孫後裔播遷概況:

張化孫兒子為雲字輩,18子從長房到第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即18房聯詩:

吉慶禎祥集,從龍福自綿,

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

長房 吉雲,字瑞世,號一郎,遷田梓頭居住,妣王五孃、曾六孃,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漳州、泉州,廣

東潮州、嘉應州等地。

二房 慶雲,字瑞亮,號二郎,遷泮逕,妣林氏,生七子。嗣孫分遷福建福州,江西等地。

三房 禎雲,字瑞興,號三郎,遷進源塘居住,妣凌氏,生九子嗣孫分遷福建泉州、晉江、德化、福州等地,

江西省各地。

四房 祥雲,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當時未外遷留在上杭,妣藍四孃、賴五孃,生七子。嗣孫分遷

福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新羅、連城、漳州等地,廣東梅縣、大埔、興寧、五華、饒平、豐順、潮州、

汕尾、汕頭、陸豐等地,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縣、南康、萍鄉、吉安、修水、銅鼓、上猶、崇義等地,

湖南瀏陽等地。

五房 集雲,字瑞綵,號五郎,遷樟樹潭居住,妣邱七孃,生三子。嗣孫分遷福建南平,江西興國等地。

六房 從雲,字瑞明,號六郎,遷上杭胜運里黃竹頭居住,妣楊八孃,生二子。嗣孫分遷廣東程鄉(今梅縣)、

興寧、五華、潮汕等地。

七房 龍雲,字瑞華,號七郎,遷上杭胜運里香坑腦,妣鬍氏、鐘氏,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嘉應州和潮汕

一帶。

八房 福雲,字瑞靄,號八郎,遷廣東嘉應州下市攀桂坊,妣劉六孃,生六子。嗣孫分遷上杭小吳地,廣東

嘉應州、鎮平(今蕉嶺)等地。此房裔孫萬三後裔遷居台灣屏東,族眾旺盛,達三、四萬人,建有化孫公祠和

萬三公祠。

九房 自雲,字瑞山,號九郎,遷居廣東大埔三河壩、潮州、福建上杭、永定、江西各地。生七子。

十房 綿雲,字瑞文(有譜瑞元),號十郎,遷廣東嘉應州鬆口,妣陳十孃,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梅縣、大

埔等地。

十一房 景雲,字瑞堯,號十一郎,遷居橫山下,妣謝三孃,生五子。嗣孫分遷廣東嘉應州、大埔、豐順、

饒平、海豐、陸豐,江西興國,福建上杭小吳地,連城河源里、張家營等地。

十二房 星雲,字瑞霞,號十二郎,遷清流縣,妣程六孃,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清流、永安、沙縣等地。

十三房 卿雲,字瑞唐,號十三郎,遷福州,妣蘇二孃,袁八孃,生十子。嗣孫分遷福建福州、建甌、泉州、

上杭,廣東廣州,浙江雲和等地。

十四房 帝雲,字瑞漢,號十四郎,遷潮州,妣易五孃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潮州、廣州等地,福建永定、

武平等地。

十五房 闕雲,字瑞髮,號十郎,遷漳州,妣硃三孃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漳州,廣東潮州等地,江西興國、

於都等地。

十六房 倬雲,字瑞凌,號十六郎(又號家承)遷居徽州(有譜載遷汀州水南),妣錢滿孃,生五子。嗣孫散居

福建、江西上猶等地。

十七房 彼雲,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家營)妣劉氏,生九子。嗣孫遷居福建漳浦、漳州,新羅曹谿、東肖,

漳平永福,連城南糰水西,武平,永定培豐,上杭小吳地;廣東大埔茶陽漳谿西河黃堂村,蕉嶺神崗、廣福,

梅縣石扇;江西瑞金等地。

十八房 定雲,字瑞東,號十八郎(又號三十郎),妣歐陽氏,生八子,嗣孫散居永定金沙、上杭白砂,廣東

鎮平,江西興國、於都、會昌、萬安、吉安等地。

經過八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張化孫裔孫播遷海內外,遍布閩、粵、贛、颱、湘、浙、桂、黔、川、皖、

魯、港、澳等省、區,發展到東南亞和世界各國,已達一千多萬人,這一奇特現象被客家學研究者稱為“張

化孫現象”。資料記載:台灣四百萬客家人中,張姓人口就有壹百多萬,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張化孫後裔,也

就是說,張化孫裔孫在台灣就有上百萬人之多。

七律自嘲:

渾渾在世一愚翁,把酒吟花也賦風。

垂釣本無求取意,讀書更少力行功。

折腰且為幾文俸,昂首能誇兩袖空。

莫笑男兒輕壯舉,如圖山水醉其中。

化孫公字輩五言詩(內八句)①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傳家惟詩禮,掄秀良與忠,

善積恩光大,慶余福自通。

德澤宜習學,作求泰常逢,

本立祥長髮,燕翼謀廣豐。

註:①字輩詩,前十字已採用,後面字未見排用。八十字輩詩,後四十字,是化孫公八世孫(祥雲公後裔)

君紹公所作。

二世:(141世)

吉雲公 化孫長子,字瑞世,名鼎,號一郎,又名韆三十六郎,生於南宋慶元丙辰歲二月初七日寅時(公元

1196年 3月 8日),卒於元朝至元庚辰歲二月初十日酉時(公元1280年 3月 12日)。遷田梓頭住。配王五

孃,生於南宋慶元丁巳歲九月十六日卯時(公元1197年 10月 28日),卒於元朝至元辛巳歲四月廿三日申時

(公元1281年 5月 12日)。續鄭氏生歿失考,妣曾六孃,生於南宋嘉定庚午歲三月廿七日酉時(公元1210

年 4月 22日),卒於元朝至元壬辰歲十月十五日午未時(公元1292年 11月 24日)共生六子:長子騰鳳

(字呂鳳)、次子騰盛(字日新)、三騰蛟(字若龍)、四騰光(字明珠)、五騰蘭(字滋畹)。六騰桂

(字?)。嗣孫分散遷居福建漳州、泉州、廣東潮州、嘉應州、江西省興國縣埠頭鄉逕口村、埠興鄉大馬埠、

埠頭鄉楓林村、贛縣大埠鄉下汶村圩上、於都縣梓山鄉王屋背村等地。

慶雲公 化孫次子 字瑞亮,號二郎,宋進士溫州太守,生於南宋慶元己未歲五月十三日巳時(公元1199年 6

月 8日),卒於南宋景炎丁醜歲十一月初四日戌時(公元1277年 11月 30日)。遷半逕住。配林六孃,生於

南宋慶元己未歲八月廿二日申時(公元1199年 9月 14日)卒於元朝至元壬午歲四月初三日巳時(公元1282年

5月 11日)。生七子:長騰侶(字鳴元)、次騰佐(字聖元)、三騰祐(字純元)、四騰位(字仕元)、五

騰伸(字理元)、六騰伯(字啟元)、七騰伍(字列元)。嗣孫分遷居福建福州、江西等地。

禎雲公 化孫三子 字瑞興,號三郎,生於南宋嘉泰癸亥歲三月廿二日辰時(公元1203年 5月 5日),卒於

元朝至元丙戌歲七月二十六日巳時(公元1286年 8月 17日)。遷進源塘住(有譜記載是叫蓮塘)。妣凌五

孃(有譜記載叫林五孃),生於南宋嘉泰壬戌歲二月初四日亥時(公元1202年 2月 27日),卒於元朝至元戊

子歲十月十九日醜時(公元1288年 11月 14日)。生九子:長騰佶(字明元)、次騰信(字文元)、三騰佾

(有譜記載騰修)(字象元)、四騰侃(字正元)、五騰例(字調元)、六騰侊(字成元)、七騰候(字錫

元)、八騰俊(字煒元)、九騰悕(字炳元)。嗣孫分遷居福建泉州、普江、德化、惠安、福州、蓮塘、江

西興國縣杰村橋下山、方大鄉白岸前等各地。

祥雲公 化孫四子 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己巳歲二月十二日巳時(公元1209年 3月

19日),卒於元朝至元辛巳歲五月初八日辰時(公元1281年 5月 26日)。未遷居留上杭。墓在福建永定縣

僊師鄉下蘭崗馬坑,亥山兼壬,醉翁伴椅形。配藍四孃,生於南宋宋嘉定九年丙子歲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公

元1217年 1月 9日),卒於元朝至元24年丁亥歲四月廿二日亥時(1287年 6月 24日)。藍四孃墓在福建永

定縣僊師鄉上深塘西洋畬醜山兼艮,寒虎咬尾形。妣賴氏五孃,生於於嘉定二年己巳歲正月廿十日酉時

(1209年 2月 25日),卒於南宋景炎二年丙子歲十月初三卯時(公元1276年 11月 10日)。賴五孃墓在福

建永定縣僊師鄉三壩牛背脊崗。共生七子:長騰先(字孟元,號念一郎)、次騰福(字殿元,號念二郎)、

三騰韆(字體元,號念三郎)、四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五騰壽(字載元,號念五郎)、六騰輝(字

仲元,號念六郎)、七騰萬(字兆元,號念七郎),生於淳祐庚戌歲八月廿十日亥時,妣石氏滿孃,會氏七

孃,生七子。嗣孫分遷移福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龍岩、連城、漳州、廣東梅縣、大埔、興寧、五華、

饒平、豐順、潮州、汕尾、汕頭、陸豐、紫金、河源、東莞、增城、博羅、惠陽、和平、龍川、惠東、廣州、

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州、南康、萍鄉、吉安、修水、鋼固、上猶、崇義、湖南、瀏陽、廣西、四川等

地。

集雲公 化孫五子 字瑞綵,號五郎,生於南宋嘉定庚午歲三月初五日巳時(公元1210年 3月 31日),卒於

元朝至元壬午歲十一月十九日寅時(公元1282年 12月 20日)。妣邱氏七孃,生於南宋嘉定壬申年正月十六

日酉時(公元1212年 2月 20日),卒於元朝至元甲申歲四月初七日卯時(1284年 4月 23日)。生三子:長騰

仕(字學元)、次騰仁(字德元)、三騰任(字堯元)。嗣孫遷居福建南平赤門鄉仁巖大城等到地、江西興

國縣埠頭鄉樟梓林村等各地。

從雲公 化孫六子 字瑞明,號六郎,生於南宋嘉定辛未歲九月廿十日子時(公元1212年 10月 28日),卒

於元朝至元乙酉歲二月初十午時(1309年 3月 17日)。配楊八孃,生於南宋嘉定庚午歲六月十八日辰時(公

元1210年 7月 10日),卒於元朝至元庚辰歲十二月初九日亥時(公元1281年 1月 1日)。生二子:長騰陞

(字捷登)、次騰陛(字堯階)。遷居胜運里(上杭)黃竹頭。後裔遷移廣東程鄉(今梅縣)、興寧、五華、

潮汕等各地。

龍雲公 化孫七子 字瑞華,號七郎,又號十郎,生於南宋嘉定六年癸酉歲三月十五日寅時(公元1213年 4

月 7日),卒於元朝至元丁亥歲五月廿四日酉時(公元1287年 7月 6日)。遷居胜運里(上杭)香坑腦住。

妣鬍氏十孃,生於南宋嘉定八年乙亥歲八月十一日戍時(公元1215年 9月 6日),卒於元朝至元庚寅歲十月

廿三日寅時(公元1290年 11月 26日)。又配鐘氏七孃,生於南宋宋嘉定戊寅歲十二月廿八卯時(公元1219

年 1月 16日),卒於元朝至元戊子歲五月廿五日亥時時(公元1288年 6月 25日)。共生四子:長騰純(字壹

誠)、次騰肱(字纔芳,號鐘生)、三騰紳(字垂祐)、四騰紱(字華冕)。嗣孫遷居廣東嘉應州、潮汕、

江西等到地。

福雲公 化孫八子 字瑞靄,號八郎,又號二十三郎,生於南宋宋嘉定六年癸酉歲十月初九子時(公元1213

年 11月 22日),卒於元朝至元癸巳歲九月廿五日午時(公元1293年 10月 25日)。遷居廣東嘉應州下市攀

桂坊。妣劉六孃,生於南宋嘉定五年壬申歲四月初二日卯時(公元1212年 5月 4日),卒於元朝至元壬辰歲十

一月廿七日醜時(公元1293年 1月 5日)。生六子:長騰義(字正元)、次騰羲(字紹元)、三騰群(字撥

元)、四騰羨(字餘元)、五騰羔(字象元)、六騰美(字譽元)。嗣孫遷居廣東嘉應州、鎮平(今蕉嶺)、

潮汕、江西於都貢江等各地。此房裔孫萬三公裔孫遷移台灣屏東,族眾旺盛,建有化孫公祠和萬三公祠。福

建永定、江西於都縣貢江鎮東谿村亦有此公後裔孫。

自雲公 化孫九子 字瑞山,號九郎,生於南宋宋嘉定八年乙亥歲八月廿二日亥時(公元1215年 9月 17日),

卒於元朝元貞元年乙未歲十一月初五申時(公元1295年 12月 12日)。遷居大埔三河壩。墓地在武平縣張坑

義坑排上“燕子抱樑形”癸山丁嚮。妣何氏,生歿失考,葬於張坑田半坑蛇形子山午嚮。繼配孫九孃,生於

南宋宋嘉定八年乙亥歲五月廿四日寅時(公元1215年 6月 22日),卒於元朝大德三年己亥歲二月廿九日酉

時(公元1299年 4月 1日)。生七子:長騰貞(字符享)、次騰貤(馳)(字延鴻)、三騰貫(字彷賢)、

四騰賃(字財值)、五騰赍(字名顯)、六騰財(有譜記騰則字秉規)、七騰赍(字惠廣)。嗣孫遷居廣東

梅州、大埔、三河壩、潮州、福建上杭、永定、江西各地等)。

綿雲公 化孫十子 字瑞文,(有譜記瑞元),號十郎,又號十五郎,生於南宋嘉定十年丁醜歲正月初十日午

時(公元1217年 2月 17日),卒於元朝至元癸巳歲八月十三日子時(公元1293年 9月 14日)。遷居嘉應

州鬆口。配陳十孃,生於南宋嘉定九年丙子歲九月初三日未時 (公元1216年 10月 15日),卒於元朝大德元

年丁酉歲四月十二日巳時(公元1297年 5月 4日)。生四子:長騰越(字卓生)、次騰起(字鳳舉)、三騰

超(字行玉,有譜記載衍玉)、四騰赴(字捷元,有譜記者元吉)。嗣孫遷居廣東嘉應州鬆口、梅縣、大埔

等各地)。

景雲公 化孫十一子 字瑞堯,號十一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己卯歲十二月十四日辰時(公元1220年 1月

21日),卒於元朝大德四年庚子歲四月十六日醜時(公元1300年 5月 5日)。遷居橫山下。妣謝三孃,生

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己卯歲十月初五日醜時戌時(公元1219年 11月 13日),卒於元朝大德二年戊戌歲八月初九

日巳時(公元1298年 9月 14日)。生五子:長騰椿(字長茂)、次騰桂(字子芳有譜記載字茂)、三騰楠

(字纔良)、四騰鬆(字節筠)、五騰槐(字榮宗)。嗣孫遷移福建上杭古田竹下村、洋稠村、石筍村、連

城硃地村,廣東嘉應州、大埔、豐順、饒平、海豐、陸豐,江西興國和睦頭、河塘里、興國瀲江鎮治平觀等

各地)。

星雲公 化孫十二子 字瑞霞,號十二郎,又號二十五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三年庚辰歲四月十六日申時(公元

1220年 5月 19日),卒於元朝元貞乙未歲八月初五寅時(公元1295年 9月 15日)。遷居清流。妣程六孃,

生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六月二十日子時(公元1220年 7月 21日),卒於元朝大德五年辛醜歲十月十七日卯時

(公元 1301年 11月 17日)。生六子:長騰東(字平秩)、次騰杰(字興文)、三騰杞(字惟成)、四騰

柏(字歲芳)、五騰析(字建勳)、六騰式(字用佔)。嗣孫後裔居福建清流、永安、沙縣,廣東梅州、台

灣等地)。

卿雲公 化孫十三子 字瑞唐,號十三郎,又號十八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五年壬午歲九月廿八日醜時(公元

1222年 11月 3日),卒於元朝大德九年乙巳歲十一月初三辰時(1305年 11月 19日)。遷居福州府住。妣

蘇十孃,生於南宋嘉定十六年癸未歲二月十五未時(公元1223年 3月 18日),卒於元朝大德六年壬寅歲六月

二十日醜時(公元1302年 7月 15日)。妣袁八孃,生於南宋嘉定十七年甲申歲正月廿八日醜時(公元1224

年 2月 18日),卒於元朝大德三年己亥歲十二月十一日戌時(公元 1300年 1月 3日)。生十子:長騰旺(字

相元)、次騰旭(字彷旦)、三騰陞(字世泰)、四騰智(字明心)、五騰昺(字輝庭)、六騰昭(字明

德)、七騰時(字有始)、八騰啁(字光彩)、九騰晶(字其盈)、十騰暄(字谷成)、騰竹。嗣孫遷居福

建福州、建州、泉州、上杭纔谿、珊瑚、官莊、通賢、南陽、武平永平鄉、長汀宣城、廣州、浙江雲和等各

地。

帝雲公 化孫十四子 字瑞漢,號十四郎,又號十九郎,生於南宋嘉定十六年癸未歲十月初九卯時(公元1223

年 11月 3日),卒於元朝大德四年庚子歲三月祿十午時(公元1300年 3月 31日)。遷居潮洲居住。生四子:

長騰望(字仰高)、次騰朋(字德西)、三騰郎(字光宇)、四騰淳(字光仁)。嗣孫後裔遷居廣東潮州、

廣州、江西尋鄔、福建永安、武平縣中山鎮城中村等各地。

闕雲公 化孫十五子 字瑞髮,號十五郎,又號九郎,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戌歲正月廿九日亥時(公元1226

年 2月 27日),卒於元朝延祐四年丁巳歲四月初四日申時(公元1317年 5月 15日)。遷居漳州居住。妣硃

三孃,生於南宋寶慶元年乙酉歲三月廿二日卯時(公元1225年 4月 30日),卒於元朝延祐二年乙卯歲六月初

一日酉時(公元1315年 7月 2日)。生六子:長騰官(字道優)、次騰宗(字剋成)、三騰宋(字澄貴)、

四騰安(字爾康)、五騰讌(采)(字同寅)、六騰寶、(字??)。嗣孫後裔遷居福建漳州、廣東潮州、

江西興國縣賀鄉堂村張天塘、於都縣羅江鄉張屋壩等各地)。

倬雲公 化孫十六子 字瑞凌(清),號十六郎,又號家承,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戌歲八月十二日巳時(公元

1226年 9月 5日),卒於元朝延祐六年己未歲六月十六日午時(公元1319年 7月 3日)。遷居徽州居住(有

譜記載遷居汀州水南)妣錢滿孃,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戌歲三月初十日醜時(公元1226年 4月 8日),卒於

元朝至治二年壬戌歲七月廿十日辰時(公元1322年 8月 3日)。生五子:長騰孟(字伯勳)、次騰季(字次

三)、三騰學(字希正,有譜記載希上)、四騰宗(字隆茂)、五騰祖(字希賢、希聖)。嗣孫後裔遷居徽

州、福建、廣東、江西上猶縣等各地。

彼雲公 化孫十七子 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十一郎,度名九郎,又號家營,生於南宋紹定元年戊子歲二月

初二子時(公元1228年 3月 9日),卒於元朝至大四年辛亥歲九月初一辰時(公元1311年 10月 13日)。

妣許八孃,生於南宋紹定二年己醜歲五月初五日酉時(公元1229年 5月 29日),卒於元朝大德三年己亥歲二

月初八酉時(公元1299年 3月 11日)。妣劉氏十五孃,生死年份未考記載。共生九子:長騰璜(字渭載),

配王氏遷樟甫縣、次騰和(字禮貴)遷居寧化、三騰瑤(字聲瓊,有譜記載聲芹)遷龍岩永福、四騰禹(字

珮瑩)遷居漳州竹園、五騰瑛(字非瑕)遷連城南糰水西,又有裔孫遷居大埔茶陽漳谿西河黃堂村、六騰科

(字捷髮)遷居長汀、武平僊人崇僊水塘、七騰益(字三友)遷居上杭小吳地,永定培豐新塘,龍岸曹谿、

東肖、武平東留中山鎮武平清水塘等地、八騰玉(字世珍,號小八郎,配彭氏)遷居武平巖前象洞、上赤、

十方、民主、廣東蕉嶺、神崗、廣福、新鋪、梅縣石扇、江西興國、福建長汀等地、九騰誠,有譜記載騰珠

(字黎植,植浦)遷居江西瑞金等地。

定雲公 化孫十八子 字瑞東,號十八郎,又號三十郎,生於南宋绐定三年庚寅歲三月廿七日巳時(公元

1230年 5月 11日),卒於元朝至治二年壬戌歲十二月初八日戍時(公元1323年 1月 15日)。遷居福建永定

金砂、上杭白砂、廣東鎮平縣。妣歐陽氏,生於南宋绐定四年辛卯歲八月十五寅時(公元1231年 9月 12日),

卒於元朝泰定二年乙醜歲四月初二卯時(公元 1325年 5月 14日)。生八子:長騰芳(字鬱文)、次騰芬

(字馥軒)、三騰菽(字爾常)、四騰英(字育天、育大)、五騰茂(字九治、九始)、六騰范(字同軌)、

七騰茗(字海洋)、八騰萩(字子馨)。嗣孫後裔遷居廣東蕉嶺新鋪北方樟坑,江西興國古龍崗樂糰誌田,

江西於都羅坳鄉嶺下,江西於都羅坳鄉塘頭村嶺背,江西會昌鳳岽石逕村牛角灣,江西萬安枧頭鄉梨嶺建村,

江西吉安東固鎮豐嶺洲坑,閩、粵、贛、湘等地。

騰輝公 字仲元,號念六郎,祥雲六子,誥授中憲大夫歲進士,任漸江溫州府正堂乙醜科,屬教諭,生於南

宋淳祐二年壬寅歲二月初六未時(公元1242年 3月 8日),卒於元朝至順二年辛未歲九月初九日卯時(公元

1331年 10月 10日)、享年 89歲,葬於永定金沙鄉高峰寨午山子嚮,海螺形又曰照天蠟燭形,明成化十九

年癸卯歲安葬金罐,乾隆十年乙醜歲五月初六日卯時更葬,傳聞騰輝公原葬深塘失落瑩墳。

妣廖氏十二孃,生於南宋淳祐二年壬寅歲(公元1242年 月 日),卒於元朝延祐五年戊午歲五月廿五日丙

時(公元1318年 6月 24日)享年 77歲。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上穴、明成化十九年癸卯歲更葬上下穴,上一

穴壬山丙嚮,葬後牛生龍頭馬身,故稱龍馬祖地,又稱僊童趕狗形。

妣賴氏十八孃,生於南宋淳祐六年丙午歲八月初八日子時(公元1246年 9月 19日),卒於元朝泰定元年甲

子歲十二月廿八日申時(公元1325年 1月 13日),享年 79歲。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下穴亥山己嚮,康熙二

年癸卯歲十二月廿十日辰時(公元1664年 1月 17日),上下穴同時更葬,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歲七月初九辰

時(公元1720年 8月 12日),上下二穴重新更葬,墓墳於1991年三月被盜,挖眾裔憤走呈告,公元1993

年正月十五日重新修復。

妣杜氏四孃,生死年份失考(享年 81歲)與賴氏十八孃共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下穴。

三母共生六子:長明上(字惟仁)、次昭上(字惟義)、三晞上(字惟禮)、四曜上(字惟智)、五映上

(惟信)、六晶上(字惟全)。

四世:(143世)

昭上公 字惟義,號百二郎 騰輝次子,生於南宋鹹淳六年庚午歲正月初二寅時(公元1270年 1月 24日),

卒於元朝至正十五年乙未歲十月十五日酉時(公元1355年 11月 19日),享年八十六歲。妣氏藍老孺人,生

於南宋鹹淳五年巳己歲十一月初八日子時(公元1269年 12月 2日),卒於元朝至正十七年丁酉歲七月廿十

日午時(公元1357年 8月 6日)享年 89歲,繼妣郭氏孺人。生卒年份失考。與紹上公墓合葬狗門屈(狗尾

坑)坐北向南。共生五子,藍氏所生二子:昊漸、昊長,郭氏所生三子:昊民、昊清、昊國。遷居胜運里。

四世:(143世)

五世:(144世)

昊漸公 字治悠,號韆一郎,昭上長子,生於元朝至元二十五年戊子歲五月初十日醜時(公元1288年 6月 10

日),卒於元朝至正廿七年丁未歲七月初七申時(公元1367年 8月 2日),享年八十歲。原葬於深塘辛山乙

嚮,此地失落,後招魂安葬於金砂高峰寨頭丙山壬嚮,雄牛脫梔形,於乾隆十年乙醜歲,有百二、百三、百

四、百五、百六房裔孫合修公墓。遷居定塔。妣氏鐘四孃、妣賴氏十孃(有譜記載陳氏孺人)。共生五子:

斐承、文承、譽承、煥承、敏承。

妣鐘氏四孃,生於元朝至元廿四年丁亥歲十二月十八日寅時(公元1288年 1月 22日),卒於元朝至正廿三

年癸卯歲三月廿五日子時(公元1363年 4月 9日),享年 76歲。葬於廟前南坑里巳山亥嚮,於明朝崇禎十

六年癸未歲八月(公元1643年),百四、百五、百六三大房共同重修。妣賴氏十孃(有譜記載陳氏孺人)

原葬於金砂玉石場員頂上,此地失落。【共生五子:長子斐承,良潮,號萬一郎,住將軍橋鄞坑,生五子:

先瑯、先琳、先玕、先珠、先球。次子文承,良捷,號萬二郎,遷居武平府,裔孫遷居漳州南靖縣嘉應州李

坑堡寧坑,妣黃氏,生六子::先常、先久、先和、先科、先慎、先成;譽承,良佐,號萬三郎,遷廣東程

鄉鬆源洞,遷建寧後,妣硃氏,生四子:先元、先亨、先利、先貞;煥承字良弼,號萬四郎,遷廣東桃源埔,

遷連城縣,妣呂氏,生五子:先本、先桂、先棟、先柱、先樑;敏承,字良輔,諱肱,謚五八郎(居永定金

砂鄉)遷汀州府西門立圖。良仲;良義】。

六世:(145世)

敏承公 字良輔,名肱,號萬五郎,河南開封大守,生於元朝至治元年辛酉歲十一月廿八日亥時(公

元 1321年 12月 17日),卒於明永樂二年甲申歲二月初七日申時(公元 1404年 3月 17日),享壽 84

歲,葬永定金砂樟塔彿子庵背各後園墩形稱鴨公形,巳山兼辰,康熙十三年甲寅歲(公元 1674年)

重修,雍正十二年甲寅歲八月(公元1374年)重修石板墳。妣童氏,葬金砂椿臼窠,壬山丙嚮,萬

歷三十三年乙巳歲七月廿十日子時(公元 1605年 9月 2)重修,乾隆二年丁巳歲(公元1737年)更

葬。妣吳氏(未祥),妣樑氏,葬於上杭彿坑,生七子:(有譜載生八子)遷汀州府西門立圖。生

七子:先傳、先伊、先儀、先倫、先偉、先任、先俸、(有譜記載八子先仰)。

七世:(146世)

先俸公 字習封,號四七郎,敏承七子。生於元朝至正十五年乙未歲八月初六卯時(公元1355年 9月 12日),

卒於明朝宣德二年丁未歲二月初三午時(公元1427年 2月 28日),遷居石示下,後遷居大片,現改名為太

拔,遂世居焉,為大拔一世始祖。配陳氏共葬石示下,土凹背丙山兼巳虎形,清朝嘉慶廿二年丁醜歲九月廿

十日(公元1817年 10月 30日)重修。生六子:君紹、定紹、清紹、球紹、剋紹、遠紹。【長子君紹,字邦

彥,福旺,號六十郎,出生於1374年,妣李氏,合葬石祭下,土凹背橋頭田邊酉山兼辛蛇形;次子定紹,

宇邦翰,號六五郎,生於1376年,妣文氏,生三子:啟東、啟宗、啟文;三子清紹,字邦元,號十八郎,

生於1400年,妣蘇氏,生四子:啟秀、啟鼎、啟?、啟全;四子球紹,字邦騰,號六郎,生於1404年,妣

巫氏,生六子:啟仁、啟義、啟禮、啟智、啟信、啟芳;五子剋紹,字邦佐,號九郎,生於1408年,妣謝

氏,生三子:啟爵、啟齒、啟德;七子遠紹,字邦選,號六七郎,生於1416年,妣盧氏,生二子:啟標、

啟棟】。

八世:(147世)

君紹公 字邦彥 號福旺 法名六十郎,號六七郎,先俸長子。生於洪武七甲寅歲二月初八日申時(公

元1374年 3月 21日),卒於天順六年壬午歲六月初六巳時(公元 1462年 7月 2日)。年永樂年間

與長汀、寧化會修宗譜,後之續修皆賴君紹公創世之功也。終年享壽 89歲,妣李氏八孃,生於明朝

洪武八年乙卯歲七月初九日辰時(公元 1375年 8月 6日),卒於明朝成化二年丙戌歲二月十八日寅

時(公元1466年 3月 4日),享壽92歲,共葬在小樟坑寨下虎形。遷上杭縣大撥村。生八子:啟通、

啟達、啟遠、啟源、啟盛、啟先、啟光、啟明。

【長子啟通,字貫道,號念二郎,遷平遠河頭鄉,妣丘氏,合葬仲石馬子壩,生二子:貴宗(字法

真),葬九鄉竹山下獅形,妣來氏,生一子:仲先;富宗(字德興),號三十七郎,葬仲石祭子,

妣鐘氏,生二子:仲光、仲綵;次子啟達,字六德,號七三郎,遷興寧石馬,妣巫氏,合葬石馬圩

背大坪上正乾,生三子:榮宗(字玉石)、華宗(字萬石)、貴宗(字品石);三子啟遠,字畿昌,

號七二郎,遷龍岩永福,後遷樟樹坪,妣石、謝、楊氏,生九子:整宗、憲宗、慶宗、憨宗、惠宗、

慈宗、悠宗、恕宗、忠宗;四子啟源,字貫逢,號七五郎,判巡司馬,始遷嘉應程鄉寶石寨,後遷

興寧樓下大成下,妣石氏,合葬大成下蛤蟆塘虎形,妣謝氏,葬興寧城背,妣黃氏,生六子:穆宗、

雍宗、熙宗、繩宗、興宗、韶宗;五子啟盛,字貫理,號五十六郎,遷嘉應州石嘴頭,妣蘇氏,合

葬石嘴頭,生二子:隆宗,字法;漢宗,字法明;六子啟先,字貫侶,號五十七郎,遷平遠石嘴頭,

妣李氏;七子啟光,字貫祥,號七八郎,妣林氏,遷延平;八子啟明,字貫純,號七九郎,妣巫、

丘氏,生三子:文宗、開宗、繼宗】。

148 啟源公 字貫逢,名德壽,號七五郎官,判巡司馬,君紹四子。生於明永樂三年乙酉歲四月廿二

日辰時(公元1405年 5月 20日),歿於明朝景泰二年年辛未歲九月初九日戍時(公元 1451年 10月

3日),享年 46歲。自大拔遷嘉應程鄉三陽寶石寨,後遷興寧樓下大成社居住(興寧湖背、樓下、

徑塘張屋、長樂大田),葬大成下崗子上蝦蟆壙虎形,妣石氏生永樂三年乙酉歲十月廿七日辰時

(公元 1405年 11月 18日),歿於正統十四年已巳歲六月廿七日醜時(公元 1449年 7月 16日),

享年 44歲。葬同塋,生子:穆宗;又妣謝氏,生於永樂十五年丁酉歲十月初八寅時(公元 1417年

11月 16日),歿於成化十九年癸卯歲十一月初二日未時(公元 1483年 12月 1日),享年 66歲。葬

興寧城北羅經形,生子:熙宗、繩宗;又妣黃氏,生於永樂廿二年甲辰歲三月初七日卯時(公元

1424年 4月 6日),歿於弘治十八年乙醜歲十月十七日亥時(公元1505年 11月 12日),享年 81歲。

共生六子:雍宗、穆宗、熙宗、繩宗、興宗、紹宗。

【妣氏石、謝、徐、黃安人,共生六子。長樂大田徐母所生:長子:諱雍宗(字纔祿)妣氏李、曾

氏。石母所生:次子:諱穆宗(字源祿)。謝祖婆所生:三子:諱熙宗(字廣祿)妣黃氏,四子:

諱繩宗(字進祿)。黃母所生:五子:諱興宗(字雙祿),六子:諱紹宗(字昌祿)。族譜另錄】。

128世:張啟源 松秆/文峯/南京 妣: 石,謝(生明輔),徐,王. 御史大夫, 子十二 明貴,明晡(明輔),

明遠,明富,明旺,明德,明語,明漠,明謀,迅洪,迅波,迅治 (啟源公 字貫逢,名德壽,號七五郎官,判巡司馬,君紹四子。生於明永樂三年乙酉歲四月廿二日辰時(公

元1405年 5月 20日),歿於明朝景泰二年年辛未歲九月初九日戍時(公元 1451年 10月 3日),享年 46歲。

自大拔遷嘉應程鄉三陽寶石寨,後遷興寧樓下大成社居住(興寧湖背、樓下、徑塘張屋、長樂大田),葬大

成下崗子上蝦蟆壙虎形,妣石氏生永樂三年乙酉歲十月廿七日辰時(公元 1405年 11月 18日),歿於正統十

四年已巳歲六月廿七日醜時(公元 1449年 7月 16日),享年 44歲。葬同塋,生子:穆宗;又妣謝氏,生於

永樂十五年丁酉歲十月初八寅時(公元1417年 11月 16日),歿於成化十九年癸卯歲十一月初二日未時(公

元1483年 12月 1日),享年 66歲。葬興寧城北羅經形,生子:熙宗、繩宗;又妣黃氏,生於永樂廿二年甲

辰歲三月初七日卯時(公元 1424年 4月 6日),歿於弘治十八年乙醜歲十月十七日亥時(公元 1505年 11月

12日),享年 81歲。共生六子:雍宗、穆宗、熙宗、繩宗、興宗、紹宗。)

129世:張明輔(張明晡)/念五一郎 子一 妣: 陳,馮,萬. 墓:水寨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

為始祖。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坐東向西甲山庚向下兩穴;又配馮氏,

生一子,名為:鴻秀,字希文(明貴公配硃氏)(明遠公配謝氏,葬於埔背,坐北向南)][張明晡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為始祖。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坐東向

西甲山庚向下兩穴; ](張明晡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為始祖。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

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坐東向西甲山庚向下兩穴; 又配馮氏,生一子,名為:鴻秀,字希文)

149世:張明輔(張明晡)/念五一郎 子一 妣: 陳,馮,萬. 墓:水寨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

為始祖。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坐東向西甲山庚向下兩穴;又配馮氏,

生一子,名為:鴻秀,字希文(明貴公配硃氏)(明遠公配謝氏,葬於埔背,坐北向南)][張明晡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為始祖。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坐東向

西甲山庚向下兩穴; ](張明晡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為始祖。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

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坐東向西甲山庚向下兩穴; 又配馮氏,生一子,名為:鴻秀,字希文)

(130/51/9) 以上歷代. 下明字輩五三人. 鯉魚江派 ↓150世:張鴻秀/希文 子一 益宗 妣:駱(駱子婆).均莽茌鯉江, 墓俾"秀挹江瀾", 聯 "派雲礽濟美,

韆鞦德流芳"

151世:張益宗/崙(坟:在領貝坑)陳,鐘(坟:鐘坑),僇.子九:福漢,福聰,福興,福宣,福海,福銘,福旺,

福家,福貞

152世:張褔海/法廣 子三 (墳:社全)

153世:張瓊 子 (墳:領貝坑之嶺背塘)

154世:張佩 子五 (墳:福成岡)

155世:張廷賓 子二 (墳:流坑塘)

156世:張付厚 子 (墳:鴯鵲蔁背)

157世:張勝 子六

158世:張大禹 子八

159世:張淳 子二 (墳:鸕蠲筆背)

160世:張思光 子五 (墳:琲嶺)(藴一,達一,煥一,統一,純一)

161世:張煥一 子七 (墳:高茛埧)(君選,君龐,君鍚,君幹,君相,君成,君纘)

162世:張君成 子二 (墳:示坪岡)(坟:示坪岡)

163世:張儘褔/祥 子三 (績光,重光,日光)

164世:張日光 / 曉初 子五 (品增,品香,品宗,品洪,品枝)

165世:張品洪/柏齡/壽如(坟:峎上)子六 (養澄,養梁,養惟,養海,慶鱗,慶鐘)

166世:張養淮 慶潼/麗洲(坟:社全)妣:賴(生港群)(坟:社全),古,子四(港群,蔭群,振輝,振群)

167世:張港群 (朝徹)(墳:Memory's Garden, Watervliet New York, Lot/Row/Tier/Cpt: 87-D,

Space/Level:(1)&(2), Name of Deceased: (1)Kong-Kwan (2)Fong-Ko, Garden of/Mausoleum: Peace)

子五: (張奮雄,張奮強,張奮翹,張奮石,張奮彪)

孫六: (張雷明,張震明,張舒明,張嘯明,張道明,張德明)

(妣:張陳鳳高“生奮強”墳:Memory's Garden, Watervliet New York,Lot/Row/Tier/Cpt: 87-D, Space/Level:(1)&(2), Name of Deceased: (1)Kong-Kwan (2)Fong-Ko, Garden of/Mausoleum: Peace

江二妹)

168世:張奮雄 子一(張雷明 Raymond)

169世:張雷明 (Raymond)

*168世:張奮強(悅道) 子二(長子震明 Benjamin,次子舒明 Sherman)(妣:張陳惠香 “生震明,舒

明”)

*169世:張舒明 (Sherman) / 號:張火迪 (Fotis)

*169世:張震明 (Benjamin)

168世:張奮翹 子〇

169世:

168世:張奮石 子二 (張道明 (Truman),張德明 (Damian)

169世:張道明(Truman),張德明(Damian)

168世:張奮彪 子一 (張嘯明 Simon)

169世:張嘯明 (Simon)

二○一二年壬辰年

本族譜聯系人:張 超 聯系電話:18925289329 QQ號碼:512630793

張氏 族 譜

主編人:張 超

張 姓 啓 源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 5000多年悠久文明歷史的偉大民族。

什 麼是民族呢?簡單地說,它是歷史上形成的、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們的共同體。通俗地說,就是由民組

成家,由家構成族,由族建成國。即我們常說的國 家。民則是國家的最小分子。不論是原始共同體也好,還是現代化

國家也好,都存在著對最小分子即對民的多方面管理。其中,賜姓就是這多方面管理中的一個重要 內容,即給民一個

永久性的符號,以利他們形成有機的組合。

眾 所周知,中國最早的賜姓活動始於黃帝。而黃帝以前的姓氏,則是以男女而區別的。《通志·氏族略序》雲:“三

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 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

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為 一,皆所以別婚姻,

而以地望明貴賤。”這明明顯顯告訴我們,姓氏是人們組成有機體的重要依據。

黃 帝本來是傳說中的歷史人物,實際上是中國原始社會的一個部落酋長。他姓姬,是少典的兒子,號軒轅氏,亦號有

熊氏。他在部落中很有威望。當時,另一個部落首 領叫神農氏炎帝,年紀稍大,是黃帝的兄長,老而昏聵,治事力不

從心,但又好戰,常常擾亂年輕有為的軒轅氏部落。有一次,炎帝和黃帝各帶人馬大戰於古阪泉 (今河北省涿鹿東南

面)一帶,炎帝大敗而歸。后與黃帝結盟並歸順於黃帝。炎帝后嘗藥草中毒而死。軒轅氏則被眾部落公推為天子。是

時,他擁有北至於大漠,南 至於長江,西至於陝西,東至於大海為界的廣袤地域,即命風后、力牧、常先、大鴻四個

有德有能的人為輔臣治理天下萬民。軒轅氏自己也十分勤勞勇敢,治道有 方。《史記·五帝本紀第一》記述他:“時

播百谷草木,諄化鳥獸虫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

帝。” (見《史記》第6頁,中華書局 1979年 9月版)

黃帝把都城筑在涿鹿的東南,稱天子明堂。他娶有4個妻子,西陵氏的女兒叫嫘祖,是他的正妃。其余 3位女子皆為

次妃。這些妻子先后為黃帝生育了 25個兒子。黃帝為了把自己的這些兒子教育好和管束好,就根據他們的功勞賜姓封

地,各成國家(即小部落)。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又雲:“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見《史記》第9頁,中華書局 1979年 9月

版)

《史記索引》、《史記正義》對這個問題分別作了注釋。其意是說,黃帝給 25個兒子中,對有功勞的14個兒子賜了

姓並封了地,但實際上賜姓隻有12個,即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這 12個姓。因為得姓

的14個兒子之中有兩個是隨父(即黃帝)而姓姬,這就是黃帝的第5個兒子揮和另一個兒子蒼林。

姬揮是黃帝的第三個妃子彤魚氏所生,當然屬於庶出。他看到父親為哥哥、弟弟們賜了姓、封了地,各自為王,比起

自己還居住在涿鹿的天子明堂邊的小屋裡要威武的多,又自由得多,心裡十分羨慕。

姬揮此時已是一個勤勞勇敢、很有作為且又富有創新精神的青年,對自己未得賜姓和封地是很不甘心的。

但 他也知道,父親對其哥哥、弟弟們賜姓封地,要麼就是出自嫡母,要麼就是建有軍功。看來自己要得賜姓封地,作

為庶出的兒子,隻有靠建立軍功這條路了。可前幾 年,父親與別的部落打仗,哥哥們因年長都爭先恐后英勇參戰,自

然能建立功勞。而自己那時年小,那裡有機會參戰立功呢?如今,自己長大了,他多麼希望有機會 去爭取功勞啊!

這個機會終於來了。

那就是當時南方(今河南淮陽一帶,古陳國)另一個部落酋長蚩尤,屬九黎氏族,他有以熊、羆、貔、貅、虎、豹等 6

種猛獸為圖騰的6個部族。他看到黃帝統治了中原土地而得了天下,自己練得一身武藝,何不與黃帝爭奪天下呢?

於是,新的戰爭又在中原北方爆發起來。

是 一個生而奇怪的異人— —就是傳說中的蚩尤。他的頭面如虎形,十分凶惡。額上有“王”字,威武十足;身長斑

紋,且有鱗片,特別堅硬。加上他后來長期練功習武,終於練成“銅頭鐵 身”,達到“刀槍不入,水火無畏”的境地。

尤其是他身軀高大,氣力充足,隻要高叫一聲,足可震懾十裡。這麼一個怪物式的“英雄”,誰不望而生畏。

但蚩尤獨有一個弱點,就是他喉嚨部位,因為是呼吸道,仍然是軟組織,這個方寸大小的部位是擋不了刀箭的。且他

每次打仗勝利后,總要站在高坡上仰天長嘯,以示自己的勝利。

蚩尤因自己有如此優勢,才想要和黃帝爭奪天下的。

於是,他就帶著自己的部落族眾,來到河北一帶尋找黃帝部落的族眾打仗。可想而知,黃帝手下的人哪裡是他的對手?

有趣的是,蚩尤帶隊打仗,隻要兵卒們在后面搖旗擂鼓、吶喊助威而已。自己一人闖入對方,手持丈二鐵矛,見人就

殺,見馬就砍,如入無人之境。幾次大戰之后,黃帝所部的人馬不知損失了多少。眼看就要逼近涿鹿一帶了。

這一天,蚩尤又帶隊尋戰。黃帝決定自己帶隊“親征”。開戰后,黃帝和臣僚們在后面不遠的地方觀陣,兵士在前面

勇戰,數百人圍著蚩尤沖殺,都無法傷他一根毫毛,反倒被蚩尤把這幾百人殺個盡光。黃帝隻好帶著臣僚們往回逃。

黃帝突然聽到一聲長嘯,聲音震顫可怕。他和臣僚們回頭一看,卻是蚩尤站在高坡上“笑送”自己奔逃。蚩尤那喉部

的一寸肉體暴露出來。但戰斗時,哪裡能傷到這個地方?

蚩 尤的這一弱點,卻讓一個人注意到了。這個人就是姬揮。當黃帝此時帶隊“親征”時,臣僚們跟隨觀陣,姬揮主動

向父親要求參戰,求功心切。但黃帝因這兒子尚年 輕,無作戰經驗,隻同意讓他觀陣。姬揮是個細心的人,一眼就看

出了蚩尤的弱點。何況姬揮早已聽說,蚩尤勝利后每次都是如此狂笑不已。這瘋狂的模樣,不也令 人膽寒。

后來,姬揮又隨父親去觀戰了兩次,對蚩尤的勇猛也的確佩服。但他卻在想著如何征服這個怪物,如果長期下去,父

親的天下,豈不是讓蚩尤奪去了嗎。

姬揮每天每夜思考著,想呀!想呀!他終於思考出一個方案:如能用一種武器刺殺蚩尤喉部的那一寸肉體,那怪物即

可當時斃命。可他刀槍不入,水火無畏,戰將都殺他不過,甚至根本不能靠近他,怎麼能刺到他的喉部呢?

這天晚上,他在星光下思索著。突然看到天上的孤星射擊一束強光,那力量很大,直墜入地。

於是,他想到要是能制作一張彈力很強的弓,再制作一根鋒利的矢,准確地射向蚩尤的喉嚨,那不就大功告成了麼。

就這樣,姬揮每天獨自試制弓和矢。他把竹片煮了又煮,油浸油擦,制成了一把彈力特強的小弓。他又把小鐵錐磨了

又磨,擦了又擦,制成一根小矢,箭頭非常鋒利。《史記》上曾記載黃帝“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他命大

臣伯高採礦煉鐵,開創鑄造。這時鐵器的出現,為姬揮制造鐵矢提供了條件。

其后,他每天到一個開闊的地方獨自一人練習射箭,直至練到百步穿楊的絕頂功夫,哪怕百步外有一小鳥,他也能箭

箭射中,甚至坐著、躺著、行走間都能如此射中目標。

又有一次,蚩尤再次帶隊來向黃帝挑戰了,且把人馬逼近到涿鹿附近,形勢十分緊急。

姬揮又主動上前向父親要出戰。黃帝還是舍不得讓兒子去送死。姬揮卻說自己有辦法除掉蚩尤這個惡魔。黃帝隻好忍

淚同意揮兒的請求。

開戰后,姬揮夾在許多作戰士卒的中間勇猛殺敵。這時,蚩尤持矛狂叫一聲殺入陣中,黃帝的士卒一片片倒下,姬揮

也“倒”在眾多的死尸中。黃帝遠看著自己的隊伍又失敗了,揮兒也戰死了,含淚帶臣僚們回逃。

蚩尤大勝后,其士卒一個個歡天喜地的往回走,這魔頭又站在高坡上對著死尸堆仰天長嘯。

當他“笑”得開心的時候,冷不防一支鋒利的小矢箭射中他的喉部,蚩尤這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終於倒下並立即斷氣

了。他手下人見主帥突然倒下死去,早已嚇得魂飛魄散,以為是天上神將殺死了蚩尤,紛紛向南狂逃。

原 來,射死蚩尤的人正是黃帝的第五個兒子姬揮。他參戰時,把小弓和涂了毒藥的小矢藏在懷裡,當蚩尤殺來時,他

裝死在死尸堆下隱藏著,當蚩尤勝后登高仰天長嘯 時,他迅速取出帶毒的弓、矢,猛地射向蚩尤。就憑鋒利的毒箭和

百步穿楊的功夫,盡管蚩尤有天大能耐,也擋不了姬揮這一箭!

看著蚩尤倒下后,姬揮從死尸堆裡跳出來,揀吉士卒的長矛大叫一聲追殺蚩尤的殘兵,但那些敗卒逃得更快。姬揮回

過頭,一刀砍下蚩尤那顆虎形人頭,追趕上父親和臣僚們。

黃帝和臣僚看到姬揮提著一顆血淋淋的怪物人頭,無不大吃一驚!皆以為是姬揮的鬼魂作祟。姬揮卻擲下人頭,跪倒

父親面前說:“兒臣已將蚩尤殺死,現有頭顱為証。”

黃帝即時立定人馬,聽完姬揮將制造弓、矢到練習射箭,到參戰假死而設計射殺蚩尤的全部經過,君臣們皆如夢方醒。

都說姬揮立下了舉世奇功。

黃帝又派人返回戰場,果見蚩尤的鱗片之身還橫在高坡上,眾人無不歡喜異常。

黃帝當即決定,立派一支人馬由姬揮率領,快速追趕蚩尤余部,乘敵人慌亂之時消滅它。

於是,涿鹿之野再次擺開了戰場。黃帝仍帶臣僚們觀陣。此一戰打得蚩尤部落全軍覆沒,俘虜其婦幼人丁眾多,繳獲

牛羊駱馬無數,還有許多谷物、獵物等。

另有一說是:姬揮發明了弓箭后,黃帝命他制造一大批作為武器。后來與蚩尤大戰時,蚩尤部眾都擋不過弓箭的射擊,

被逼退到東海而被射死。同樣是姬揮發明了弓、矢的巨大功勞。

南方其它幾個小部落聽說此事后,也都歸順了黃帝麾下。從此,黃帝真正統治了中原,成為華夏民族先祖。

此次大戰以后,黃帝召集群臣在天子明堂開會,論功行賞。因他第五子姬揮發明了弓和矢(箭)射死了蚩尤,記為首

功,賜姓曰“矤”(念張)。按其功勞等次封為王位,將涿鹿南部清河流域橫直 300裡的肥沃之地封給揮,建尹城於

清河南面,古人以東南為陽,得王號“青陽王”。古代“清”、“青”為通假字。

從此,天下有個新的姓氏即“矤”姓,姬揮從這時起叫矤揮。他就是今日中華張氏子孫的鼻祖。

那麼,“矤”字是怎麼演化為“張”字的呢?

大家應知,中國的漢字,有的是“以音而定”,有的是“以形而生”,有的是“以意而作”。可以肯定地說,“矤”

(張)字是“以形而生”的。我們可以從后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對“張”字的注釋和清人汪靜山先生所輯《金石

大字典》中關於“張”的演化得到証實。

《說文解字》雲:“張,切,二部。”弓,弦也。張馳,本謂弓施弦解。弦,引申為凡,作輟之稱。《禮記》曰:

“張而不馳,文武弗能也。馳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從弓,長聲。陟良切。十部。”這《說

文解字》對張字的釋義說了這麼多,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即張弓射箭的意思。

而《金石大字典》中,收錄了清代以前的甲骨文、篆文、碑拓中“張”字152個,最早的“張”字,是《藻盤積古》

阮氏雲“張弓形”那個““矤”字(張)字。這個字是弓和矢的組合。《老子》碑和《論語大征》碑上,張字為象形

體““矤”,亦為弓和矢的組合。可見,這“弓”和“矢”是永遠分離不了的,它是對中華張姓鼻祖張揮公的永久性

紀念。

張揮公作為黃帝的第五個兒子,不但得姓為“矤”是他的永久紀念,同時,它是弓箭的發明家,“矤”字即是映証。

這不但是我們億萬張氏子孫的驕傲,更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

可以鄭重地向全世界聲明: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從現在起應改為“五大發明”,即黃帝的第五子張揮是弓箭的

發明者,他當是中華民族遠古時期最早的發明家。

弓箭的發明,從當時射殺蚩尤到現代越南戰場用弓箭射中美國的飛機,它作為一種軍事武器,為推動人類的文明進步

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時,古代到近代人們用其射殺野獸的危害,作為一種生產工具,其作用同樣是巨大的。

因此,張揮發明弓箭,也應作為人類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記入史冊。

再說當時張揮得到父親黃帝的賜姓和封地后,非常高興,慶幸自己立了大功並有了領地。於是他帶著家人、財產和士

卒人眾,來到他的封地——清河,且按照父親的規定在清河南面陸地上建造城池和官衙,即史書上說的“尹城”。從

此,張揮就在這瑞安家落戶。

遠 古時期的清河,指的是華北平原東南隅的清河流域。據酈道元《水經注》上記載:清河與古清水和古淇水有關。古

清水發源於河內修武縣(今河南省修武縣)之北黑 山。古淇水發源於河內隆慮縣(今河南林縣)大號山,隆慮縣又是

古代《二十四孝》“郭巨埋兒”故事中的主人翁郭巨的家鄉,歷史上向為干旱地區。古清水和古淇 水交匯於河北省館

陶縣境內,后經衛河注入清河。由於歷史變遷,時移代轉,山河易貌,清河之名現演變為“清涼江”。查古地理志方

面書籍,北方很少有水系稱 江,古雲“九江五湖四海,黃河彎曲波浪”之說,中國九條主要大江都在南方。而“清涼

江”之名當是后人所命。對於這些,歷代都有人考証,此文不多贅述。

而 清河流入,從古至今經過的地方並無大的改變,大體包括解放初期的中原省范圍。即今河北省東南部的南宮、故城、

威縣、清河、臨西、館陶、魏縣、大名,山東省 西部的夏津、臨清、冠縣、武城以及河南省東北角的林縣、安陽、內

黃、南樂等十多個縣市。與《漢書》所雲:“清河郡治清陽,領縣十四”的記載大體相似。可 見,張揮公所得的封地,

是按當時的規定:侯王(諸侯)領封地300裡,也是相符合的。

但另有一說,張揮公得到的封地位置是河南省濮陽之清河。濮陽東面有一條河叫做金堤河,流經濮陽東向 30裡處有一

集鎮叫清河頭。這一地名源於何時,當地人說很早,但目前古今地理典籍上尚難以考証。僅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版的地

圖冊中,河南省地圖上確有“清河頭”地名,絕不是今人的偽造。但清河頭所流經的金堤河經過范縣后注入黃河,與

清河無關。張揮公封地始居濮陽之說有待考察。

至此,本文可以下第一個結論,張揮公封地即在清河流域,“尹城”(城池和官衙)建在清河南岸,即今河北省清河

縣境內清涼江之南。

張 揮公在清河尹城定居后,即對領地開發治理。在當時那個“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原始時代,他發揮自己的

特長,大量的制造弓和箭,戰時作為戰斗武器,平 時作為生產工具,用於射殺野獸和山禽之類動物,讓部落族眾能夠

多獲得食物。再則,當時黃帝“教民以播百谷”,遠古的清河流域,山丘林茂,水系交錯,適合於 稷、黍、豆、麥生

長,糧食作物也年年豐收。清河流域成為原始社會中原地區較為發達的地方。

張 揮公在清河定居了二三十年后,此時已是黃帝進入老邁時期。他為了把天下進一步治理好,首先是加強吏治,朝廷

根據需要設置官位。這時,又加封青陽王張揮的官 職,以其善制弓矢,封為弓正,主祀弧星。同時,因功襲爵,封張

揮的長子為殿前尉。這殿前尉的職責就是保衛黃帝及宮廷官員安全的侍衛官。所以,黃帝老年時出 入,總是他的孫子

即張揮的長子在前面開路負責保衛。

張揮父子得到新的官職后,父子倆即入朝服職,清河領地的各項事則交給手下人管理。

張揮得到黃帝的賜姓,是中華張氏的鼻祖。那麼,張揮作為張姓鼻祖,當是黃帝的兒子毋疑。

五華縣余禾塘村張氏族譜主編人

張 超 撰 稿

公元二○一二年壬辰歲

續 增 譜 序

張姓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大姓氏,人數眾多,分布極廣。按照姓氏排列,我國張姓人口已超過一億人,約

佔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張姓后裔不但遍及全國,而且海外亦為數甚眾。張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清河郡是張氏最早最大的郡望,清河是張姓始祖張揮公居住地。

自張 揮始祖傳至 58世張仲,字廣明,號仲甫,周宣王時卿士,輔佐周宣王。《詩經.小雅.六月》有“侯誰在矣,張

仲孝友”一句,贊頌張仲孝順友愛之美德。北宋年 間,張仲被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南宋年間加封為“輔元

開化文昌司祿帝君”通稱“文昌帝君”,建廟崇奉,與關聖帝君同列祀典。70世張侯字儀昭,周 考王時為晉國大夫。

會諸侯戰於鞍,以必死致勝,位列忠貞侯,事見《史記》。80世張良 字子房 號仁壽,輔佐漢高祖劉邦定天下,封留

侯,拜宰相,后人稱為帝師,和蕭何、韓信同稱為輔漢三杰。86世張明,諱嵩,字貴和,號普輝,時值王莽篡漢,世

族多遇 害,為避仇害,攜家族五百余人自徐潛渡揚子江,其中有的易姓羅、許、薛,從此便有四姓不聯姻之說,后至

衢州鶴林寺經五代復成國族。103世張韙字能萬,晉 時散騎常侍,隨晉元帝南遷,寓居江左。119世張君政字芳清為

韶州別駕,便在曲江定居。122世張九齡字子壽,唐開元時賢相,以剛直不阿聞名於世,且文學 冠一時。唐玄宗五十

壽辰時,大臣皆獻寶鑒,唯時任中書令(即宰相)的張九齡以《千秋金鑒錄》作禮品上奏,受到玄宗嘉獎。時人稱曲江

公,卒謚文獻,追贈司 空。134世張載字穆序,號子厚,宋理學家,遷陝西寶雞眉縣。136世張端字臣楷,誥授寶雞

太守,時值金兵南侵,北宋重和年間(1118—1119)由陝 西寶雞眉縣遷至汀州寧化石壁都葛藤凹開基,尊為張氏入閩始

祖。139世張揚德,河北太守,生三子,長子化龍 名天池 字國瑞 宋解元,生於1172年,遷居浙江、四川等地。留居

寧化;次子化孫宋中憲大夫,生於1175年;三子化鳳 名嚴,號起鳴 宋武舉人,生於1177年。遷福州等到地。

鄞江始祖張化孫

張 化孫系張揮140世孫,諱衍,字傳萬,生於南宋淳熙二年乙未歲二月二十日子時(公元1175年 3月 14日),薨於咸

淳三年丁卯歲五月二十九日申時(公元 1267年 6月 22日),享壽93歲。他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宋歲貢生,考取

進士,誥授中憲大夫,后受朝廷委派“作牧汀州”任汀州知府。南宋寧宗嘉泰 4年間(公元1204年),時逢戰亂,他

“卜吉移居閩上杭”由寧化石壁遷至上杭北鄉深坑尾茜洋村,建宅於官店前上吉街(今上杭白砂茜洋村)。上杭地處汀

江 中游“黃金水段”,汀江別稱鄞江,張化孫被其千萬裔孫尊稱為“鄞江始祖”。

張 化孫為官公正廉明,為百姓興利除弊,關心群眾疾苦,政績卓著,晚年居家,仍樂善好施,修橋筑路,賑濟災民,

深受百姓擁戴。他還精通《周易》、《勘輿》,擅 長歧黃之術,常為群眾免費治病,人稱“活菩薩”。民族英雄文天

祥與張化孫交往密切,他對張化孫的為官、為人頗為贊賞,還為張化孫題寫“像贊”雲:“公之豐 採,氣宇軒昂;公

之品行,正直端庄。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沾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

本不忘。鐘靈毓秀,桂馥蘭 芳;綿綿世澤,長發其祥。”張化孫仙逝后,葬於上杭縣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

墓地呈“金盤載珠”形。墓聯:“派盛清河綿世澤支蕃閩粵振家聲”;橫 披:“克昌厥后”。聯文反映了張化孫一脈

“中原南遷,鄞江開基”的創業軌跡,體現了張化孫后裔“繁衍生息,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墓前豎 18根華表,象

征 18房裔嗣侍立墓前,蔚為壯觀,凡到此參觀拜謁者,都嘖嘖稱贊:確系風水寶地。

張化孫十分重視對后代的培養與教育,把對子孫后代的諄諄教誨寫成詩訓。告誡子孫以上祖為典范,做有用之人,光

宗耀祖,留芳百世。張化孫遺詩(遺訓)通稱外八句,要求子子孫孫不僅

熟讀熟記,而且要身體力行。外八句如下:

清河系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千秋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張化孫給后代留下的輩份詩 (內八句) 如下: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上 述外八句和內八句,張化孫后裔均將其當作座右銘,世代相傳。成為檢驗張化孫后裔是正宗的或冒牌的“試金石”。

相傳張化孫后裔外出,“尋根認同”時,都會互 相考問“外八句” 和“內八句”,加以檢驗。回答正確,就“子

叔”相稱,熱情接待。回答不上,被認為是冒牌貨,會被婉轉地吃上“閉門羹”。

張 化孫妣陳恭人生於南宋淳熙元年甲午歲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公元1174年 12月 26日),謚慈大娘,卒於景定三年壬戌

歲三月十八日丑時(公元1262年 4月 8日),享壽89歲。妣闕恭人,生於南宋淳熙十一年甲辰歲十一月初十日寅時(公

元1184年 12月 14日),謚惠二娘,俱贈恭人,卒於咸淳七年辛未歲三月 十三日午時(公元1271年 4月 23日),享壽

88歲。陳、闕兩恭人合葬於離張化孫墓地約 2華裡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墓地呈“飛鳳展翅”(又稱“飛鳳展 翅)形。

何氏大婆,生於南宋開禧元年乙丑歲(公元1205年),逝於寧化,葬寧化石壁寨葛藤凹雄雞舞羽形。

張化孫與陳、闕恭人、何大婆共生18子,傳 108孫。他們繼承和發揚客家人敢於冒險、不怕犧牲、艱苦奮斗、開拓進

取的精神,用族規家訓規范子孫后代的言行,樹立名門望族的良好風范。

張化孫后裔繁衍遷移概況:

張化孫兒子為雲字輩,18子從長房到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即18房聯詩:

吉慶禎祥集,從龍福自綿;

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

長房吉雲 字瑞世,號一郎,遷田梓頭居住,妣王五娘、曾六娘,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漳州、泉州,廣東潮州、嘉應

州等地。

二房慶雲 字瑞亮,號二郎,遷泮逕,妣林六娘,生七子。嗣孫分遷福建福州,江西等地。

三房禎雲 字瑞興,號三郎,遷進源塘居住,妣凌五娘,生九子。嗣孫分遷福建泉州、晉江、德化、福州等地,江西省

各地。

四房 祥雲 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當時未外遷留在上杭,妣藍四娘、賴五娘,生七子。嗣孫分遷福建上杭、永

定、長汀、武平、新羅、連城、漳州等地,廣東梅縣、大 埔、興寧、五華、饒平、豐順、潮州、汕尾、汕頭、陸豐等

地,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縣、南康、萍鄉、吉安、修水、銅鼓、上猶、崇義等地,湖南瀏陽等地。

五房集雲 字瑞彩,號五郎,遷樟樹潭居住,妣邱七娘,生三子。嗣孫分遷福建南平,江西興國等地。

六房從雲 字瑞明,號六郎,遷上杭勝運裡黃竹頭居住,妣楊八娘,生二子。嗣孫分遷廣東程鄉(今梅縣)、興寧、五華、

潮汕等地。

七房龍雲 字瑞華,號七郎,遷上杭勝運裡香坑腦,妣胡十娘、鐘七娘,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嘉應州和潮汕一帶。

八房福雲 字瑞靄,號八郎,遷廣東嘉應州下市攀桂坊,妣劉六娘,生六子。嗣孫分遷上杭小吳地,廣東嘉應州、鎮平

(今蕉嶺)等地。此房裔孫萬三后裔遷居台灣屏東,族眾旺盛,達三、四萬人,建有化孫公祠和萬三公祠。

九房自雲 字瑞山,號九郎,妣何氏、繼孫九娘,生七子。遷居廣東大埔三河壩、潮州、福建上杭、永定、江西各地。

十房綿雲 字瑞文(有譜瑞元),號十郎,遷廣東嘉應州鬆口,妣陳十娘,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梅縣、大埔等地。

十一房景雲 字瑞堯,號十一郎,遷居橫山下,妣謝三娘,生五子。嗣孫分遷廣東嘉應州、大埔、豐順、饒平、海豐、

陸豐,江西興國,福建上杭小吳地,連城河源裡、張家營等地。

十二房星雲 字瑞霞,號十二郎,遷清流縣,妣程六娘,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清流、永安、沙縣等地。

十三房卿雲 字瑞唐,號十三郎,遷福州,妣蘇十娘,袁八娘,生十子。嗣孫分遷福建福州、建甌、泉州、上杭,廣東

廣州,浙江雲和等地。

十四房帝雲 字瑞漢,號十四郎,遷潮州,妣易五娘,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潮州、廣州等地,福建永定、武平等地。

十五房闕雲 字瑞發,號十五郎,遷漳州,妣朱三娘,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漳州,廣東潮州等地,江西興國、於都等

地。

  十六房倬雲 字瑞凌,號十六郎(又號家承),遷居徽州(有譜載遷汀州水南),妣錢滿娘,生五子。嗣孫散居福建、

江西上猶等地。

十七房彼雲 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家營),妣許八娘、劉氏十五娘,共生九子。嗣孫遷居福建漳浦、漳州 ,新羅曹

溪、東肖,漳平永福,連城南團水西,武平,永定培豐,上杭小吳地;廣東大埔茶陽漳溪西河黃堂村,蕉嶺神崗、廣

福,梅縣石扇;江西瑞金等地。

十八房定雲 字瑞東,號十八郎(又號三十郎),妣歐陽氏,生八子,嗣孫散居永定金沙、上杭白砂,廣東鎮平,江西興

國、於都、會昌、萬安、吉安等地。

經 過八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張化孫裔孫播遷海內外,遍布閩、粵、贛、台、湘、浙、桂、黔、川、皖、魯、港、

澳等省、區,發展到東南亞和世界各國,已達一 千多萬人,這一奇特現象被客家學研究者稱為“張化孫現象”。資料

記載:台灣四百萬客家人中,張姓人口就有壹百多萬,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張化孫后裔,也就是 說,張化孫裔孫在台灣

就有上百萬人。

七律自嘲:

渾渾在世一愚翁,把酒吟花也賦風。

垂釣本無求取意,讀書更少力行功。

折腰且為幾文俸,昂首能夸兩袖空。

莫笑男兒輕壯舉,如圖山水醉其中。

第一章 受姓始祖揮公世系

(始祖—79世)79代

黃 帝:軒轅公 號有熊,少 典之次男,生於公元前2708年癸丑歲戊子日於壽丘。卒於公元前2598年癸卯歲八月甲戌

日,享壽1 1 1歲。元妃西陵氏嫘祖生三子:長子昌意、次子玄囂、三子龍苗。次妃生二子:長子休、次子清(次妃

方氏女節)。三妃彤魚氏生二子:長子揮、次子夷鼓。四妃嫫 母班氏,生二子:長子蒼林、次子禺陽。居軒轅之丘,

(河南新鄭之西)國初都有熊(河南新鄭縣)后遷都涿鹿,本名鼓城上谷(今察哈爾涿鹿縣東北雞嗚山軒轅 城)。

一世祖:(受姓始祖)

揮 公 字天祿,號玉爵。妣諸葛氏,繼姜氏。是軒轅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始造弓矢和網,黃帝命為“弓正”

即弓長,因此而受賜姓張氏。揮公生四子:長昧諱文欽,次選諱文選,三盛諱文盛,四般字文光。

【注:清河郡是受姓祖先揮公居住尹 城國青陽(今河北清河縣),青陽在漢朝改為清河郡,轄於河北清河縣,還有棗

強、南宮、山東的臨清、夏津、武城、高塘、平原。漢武帝定為九洲,屬於冀州管, 秦朝定三十六郡,清河是祖先老

居地,更是宗支的發源地,清河為張姓郡名,養育張姓世代子孫,張姓子孫生生不息,是巨大世族】。

二世祖:

昧 公 字××,諱文欽。妣高氏(配唐氏)。為元冥水司政,封於汾州,主水旱疾疫之職,居尹城(今河北清河縣)

立廟太原。生二子:長允格(爐灶發明者,玉皇上帝封屬司令之神,福戴天師府溢)、次台駘(朝代顫頊王時)。

三世祖:

台駘公 字廣望,襲司父職,宜泄汾水,洮水障礙,大澤帝嘉之,立廟於太原,至晉朝封為“昌寧公”。配似氏(姚),

生一子:伊源。(朝代顫頊王時)。

四世祖:

伊源公 字××,名顏,襲司水政之職。妣陳氏,繼鐸氏。生四子:長漢、次侯、三簡竹、四突美。簡竹公生二子:長

正、次果,果為堯待中,后養氣於雲陽,常乘白驢往來於汾晉間,自稱生於堯之炳。至唐湘州刺史薦之朝。號之通先

生,八仙果老即果公也。(帝嚳時期)

五世祖:

侯 公 字康意 名姚,諱元姚,帝堯時乙亥年為大夫。妣姚氏,生三子::長若般、次立芳、三敬和。(堯帝時期)

六世祖:

立芳公 字××,帝堯時為待中。妣姜氏(錢)。生二子:長乾、次坤。(堯帝時期)

七世祖:

坤 公 字××,妣姚氏(卜)。生一子:敦吾。(舜帝時期)

八世祖:

敦吾公 字××,妣呂氏(黎、姚)。生一子:郊。(夏禹時期)

九世祖:

郊 公 字××,諱陽,官封司火政之職。妣高氏(黎)生子:重熙、作元。(夏啟時期)

十世祖:

重熙公 字密夷, 襲職司火政 妣似氏(韋)生子:吳光、仲疑、叔啟。(夏啟時期)

十一世祖:

吳光公 字孟考。妣陳氏(劉)。生一子:天杰。(夏啟時期)

十二世祖:

天杰公 字××,諱承,名槐居,少時神清氣爽,有巨人之志,后助禹王治水有功,居四岳諸侯之長。妣姚氏(呂)。

生四子:長欽若、次選、三盛、四明。(太康時期)

十三世祖:

欽若公 字季臣,率諸侯會禹王於涂山,受典,遷房山。妣姜氏(古)。生五子:長嘉學(桃)、次嘉奇(榆)、三嘉

騰、四嘉發、五嘉偉。(太康時期)

十四世祖:

榆 公 字嘉奇,夏朝太康時大夫。妣黎氏(山)。生二子:長臨(明契)、次臥(升逢)。(仲康時期)

十五世祖:

臨 公 字明契,夏仲康大夫。妣韋氏(陶)。生一子:宜。(仲康時期)

十六世祖:

宜 公 字用梁,為帝相大夫。妣劉氏(姚、董)。生一子:陽。(帝相時期)

十七世祖:

陽 公 字志恆,為帝相大夫。妣呂氏(常、黎、劉)。生一子:安(帝相時期)

十八世祖:

安 公 字世男,寒浞,又名漪,定王辛酉(前2100年)大夫。妣古氏(金、黃、唐)。生一子:考。(浞王、少康時

期)

十九世祖:

考 公 字仲叔,為少康時大夫。妣山氏(劉、姜)。生一子:丞。(少康時期)

二十世祖:

丞 公 字濟時 為帝槐時大夫。妣陶氏(蘭、優、呂)。生一子:嚳。(帝槐時期)

二十一世祖:

嚳 公 字質明,為帝芒大夫。妣姚氏(王)。生三子:龍(康)、琦(嵩)、珍(瓏)。(帝芒三世王時期)

二十二世祖:

琦 公 字孔武,為帝芒大夫。妣常氏(山、梁、趙)。生二子:契、希。(不降王時期)

二十三世祖:

希 公 字步龍,為帝扃大夫。妣唐氏(姚、謝)。生三子:志恆、志生、志學。(帝扃時期)

二十四世祖:

志恆公 字××,諱燧,為帝扃大夫。妣姜氏(常、鮑)。生一子:泰(秦)。(帝扃、帝廑時期)

二十五世祖:

泰 公 號世南,為孔甲大夫。妣伏氏(唐、甘)。生二子:仲叔(還)、仲奏。(孔甲、帝皋時期)

二十六世祖:

還 公 字仲叔,為帝發大夫。妣王氏(姜、蕉)。生二子:純、濟(經)。(帝發、桀王時期)

二十七世祖:

純 公 字中 商湯王大夫。妣趙氏(胡、伏)。生一子:質。(商湯武、大乙時期)

二十八世祖:

質 公 字明灝。妣趙氏(鄧、王)。生三子:廂、康、嵩。(大丁、外丙時期)

二十九世祖:

康 公 字孫倫,太甲大夫。妣鄒氏(常)。生一子:啟。(仲仁、太甲時期)

三十世祖:

啟 公 字丁盛。妣鮑氏(顏)。生一子:立。(沃丁時期)

三十一世祖:

立 公 字子呂,小甲大夫。妣傅氏(鮑)生一子:瑰。(太康時期)

三十二世祖:

瑰 公 字先克,椅奇,商雍己大夫,妣王氏(傅)。生二子:秩(株)、佐例(小甲、雍己時期)

三十三世祖:

秩(株)公 字引和。妣姜氏(吉)。生一子:庭(庖)。(大戊時期)

三十四世祖:

庭(庖)公 字振生。妣顏氏(蕉、有)。生一子顥(灝)。(中丁、外壬時期)

三十五世祖:

顥(灝)公 字瑞昌。妣常、房氏(鄧)。生三子:珠、珍、玉。(河澶甲時期)

三十六世祖:

珠 公 字善氏。妣常氏(鄧)。生二子:攸遜、勉。(祖之時期)

三十七世祖:

勉 公 字書康, 商祖辛大夫。妣祁氏(常、蒼)。生一子:都。(祖辛、沃甲時期)

三十八世祖:

都 公 字符和。妣王氏(祁)。生子:助。(祖丁時期)

三十九世祖:

助 公 字歸生。妣姬(王)。生二子:順乙(須)、順天。(南康、陽甲時期)

四十世祖:

須(順)公 字順乙。妣傅氏(姬、陳、鋒)。生一子:園。(陽甲時期)

四十一世祖:

園 公 字虞南,號盧高。妣姜氏(傅)。生二子:辛肖、光侵。(盤庚小辛時期)

四十二世祖:

肖 公 字器之。妣劉氏(姜)。生一子:昶。(小乙時期)

四十三世祖:

昶 公 字成良。妣姬氏(劉)。生二子:浚、啟。(武丁時期)

四十四世祖:

浚 公 字受丁,商殷武丁將軍。妣祝氏(姬)。生一子:惠。(祖庚時期)

四十五世祖:

惠 公 字郁正,武丁司馬。妣祝氏(宋)。生一子:誼。(祖甲、稟辛時期)

四十六世祖:

誼 公 字仲交 祖甲時豫牧。妣雷氏(宋)。生二子:穩、賢。(康丁、武乙時期)

四十七世祖:

穩 公 字季甲,太丁太史。妣彭氏(雷)。生二子:元、威。(文丁、帝乙時期)

四十八世祖:

元 公 字永先,帝乙大夫。妣姜氏(彭)。生二子:政、奎。(帝乙、帝辛、紂王時期)

四十九世祖:

政 公 字攸成,周武王大夫。妣王氏(陳)。生一子:炳。(周武王約公元前十一世紀)

五十世祖:

炳 公 字卿能,武士卿士。妣唐氏、韋氏。生二子:華辰、拱辰。(成王時期)

五十一世祖:

辰 公 字拱斗,康王先鋒。妣鄧氏。生子:本太。(康王時期)

五十二世祖:

本太公 字太照,昭王卿士。妣薊氏(蘇)。生三子:燥、灼、焰。(昭王時期)

五十三世祖:

灼 公 字子鮮。妣沃氏。生一子:兗。(穆王時期)

五十四世祖:

兗 公 字史錫,穆王大夫。妣安氏(唐)生二子:靈、偉。(共王時期)

五十五世祖:

靈 公 字仁瑞,周懿王大夫。妣原氏。生一子:宏。(懿王、孝王、夷王時期)

五十六世祖:

宏 公 字廣泰,周武王大夫。妣劉氏。生二子:道、坤。(夷王時期)

五十七世祖:

道 公 字無忌,歷王大夫。妣王氏(黃)。生二子:仲、允思。(歷王時期)

五十八世祖:

仲 公字忠嗣, 號廣明,周宜王賢相卿士,居房山,詩雲張仲孝友是也,公為母復仇,居四川綿州梓潼縣,宋建炎間,

敕封神文武聖德忠仁王,理順天下人之心,元朝延佑間,加封 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帝君,二月初三聖誕,各地多有建筑

“文昌閣”以紀念,明成化間建廟立碑於京師。妣孟夫人。生二子:逸、象(字樊陽)。(宣王時期) 公元前827年。

五十九世祖:

逸 公字然明,周宣王大夫。妣帥氏(周)。生一子:伯謙。(宣王時期)

六十世祖:

伯謙公 字守姜,號洪頒。妣范氏。生一子:信明。(幽王時期)

六十一世祖:

明信公 字左吉。妣申氏。生二子:實、貴。(平王時期)

六十二世祖:

實 公 字誠厚。妣姚氏(蘭、謝)。生一子:禹臣。(春秋、恆王時期)

六十三世祖:

禹臣公 字洪頌,周敖王司徒,居曲阜。妣冷氏。生一子:元馭。(庄王、釐王時期)

六十四世祖:

元馭公 字卓茂。妣扶氏(胡)。生一子:熙。(惠王時期公元前676年)

六十五世祖:

熙 公 字正先。妣王氏(蕉)。生一子:元淑。(頃玉、匡王時期)

六十六世祖:

元淑公 字義方,晉大夫。妣王宜人(唐)。生一子:奉儀。(定王時期)

六十七世祖:

奉儀公 字萬成,周簡王進晉大夫,出使魯。妣洽宜人(雪、魯)。生一子:高陵。(簡王時期)

六十八世祖:

高陵公 字××,隨父居山西來陽府曲沃縣,為晉國上大夫。妣卜氏(傅)。生一子:宣武。(戰國、靈王時期)

六十九世祖:

宣武公 字策。妣仲氏(梁)。生一子:佐侯。(景王時期)

七十世祖:

佐侯公 字義昭,周敬王時為晉大夫,會諸侯戰於鞍山,手和臂皆被箭穿,仍奮力推車,沖向敵陣,以必死致勝,官拜

忠臣侯。立功而封解州(今山西運城解州鎮),史載《春秋左傳.成公》。妣范氏人(詔)。生三子:伯源(老)、仲

承、叔傅。(敬王時期)

七十一世祖:

老 公 字正明,號伯原,為晉大夫,拜中軍司馬,以善頌世稱。因此記入《春秋左傳》。出史記書。妣孟氏(傅)。

生二子:君臣、善勛。(貞定王、考王、威烈王時期)

七十二世祖:

君臣公 字有量,為晉大夫,拜中軍司馬,承襲張國候位,平公即位之初,改服修官,居曲阜縣。妣鄧氏(劉)。生一

子:趯。(安王時期)

七十三世祖:

趯 公 字阜成,號淵石。為晉大夫,《春秋左傳.昭公》記載其事跡,承襲張國候位,妣劉氏(吳)。生三子:髓、骼、

體。(烈王時期)

七十四世祖:

骼 公 字讓義,為晉大夫。《春秋左傳.昭公》記載其事跡,承襲張國候位。妣吳氏(孟)。生二子:進明、權。(顯

王時期)

七十五世祖:

進明公 字去疾,周慎靚王,時為趙國大夫,從居於韓后為韓相國。妣殷夫人(鄧、趙)。生一子:孟談。(慎靚王時

期)

七十六世祖:

孟談公 字××,韓國師,為趙謀臣,居開封府延津縣。妣劉夫人(肖、鄧)。生三子:正朔、柳朔、望朔。(赧王時

期)

七十七世祖:

柳朔公 字如山,韓國大夫,史記作柳左傳,哀公十年,柳朔為相人宰。妣蘇夫人(巫、朱)。生一子:開地。

七十八世祖:

開地公 字正明,歷任韓昭侯,宣惠王、襄王三代丞相。妣宋夫人(朱、陳)。生二子:平(天佑)、黡(天佐)。

七十九世祖:

平 公 字天佑,號友量,佐朝韓螯王,恆惠王為相,父子二人,先后為韓五王之相,稱五世相韓。妣陳、周夫人。生三

子:勝、良、元。(張勝居四川生子:公藝,九世和睦同居)(秦始皇時期)

第二章 良公至楊德公世系

(80世—139世)60代

六十字輩詩

仁讓敦古道 雍和受以壯 金玉曰君子 岡陵裕爾康

經緯才能超 利貞位育安 椿萱同茂盛 蘭桂奕芬芳

榮華徵九如 仕宦有書香 左右清昭穆 勛臣邦國楊

仁,八十世祖:

良 公 字仁壽,字子房,生於[東周]赧王53年.[秦]昭襄王45年.周歷前262年己亥歲四月十八日申時,卒於西漢惠帝

六年壬子歲五月十二日午時(公 元前262年—公元前189年)壽年 74歲,戰國末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韓國

(今安徽省)人,是韓國宰相之子,祖父和父親相韓,輔佐五代韓 王,世稱“五世相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

年,秦先后滅掉六國(韓、魏、楚、赴、燕、齊),韓當然為秦所滅,據史載良公當時青年,在當代名儒黃石 公授予

兵書,良公刻苦鑽研,后秦亂,劉邦起來造反,良公首先輔助韓成王造反,成王不聽良公謀略,是庸才之輩。良公又

投奔劉邦,幫助劉邦建立一支強大的漢軍 與當時西楚霸王項羽爭霸,當時良公為軍師,最終漢軍擊敗項羽,劉邦建立

漢朝政權(公元前202年)。良公為滅秦戰項羽立下大功,劉邦封張良為留侯。張良 者,漢高祖劉邦的功臣也,有

“納履受書”的傳說,認為張良協助劉邦取得天下,是靠了一位神奇老人賜給他的天書,但蘇東坡認為那位老人給張

良的不在於書,而 在於他用“納履”來考驗張良,鍛煉他“忍小忿而就大謀”的意志。良公廟座落在陝西省境內的秦

嶺中。妣姜氏生於秦始皇丁巳年二月十九日子時,歿文帝戊辰年六月十二日辰時(前244-前 173)、繼蘇氏生始皇庚

申年二月初三日申時,歿文帝丙寅年八月十四日巳時(前241-前 175)、又繼慎氏、妣周氏生歿葬失考,(有傳說姜、

蘇、慎、周四夫人)。共生五子:長子不疑字讓忠 御史大夫、次子辟疆 字讓義、三子虎疆 字讓禮 幕州副史、四子

卓疆 字讓智 范良星度史、五子薛疆 字讓信 上大夫。

讓,八十一世祖:

辟疆 字讓義,生於西漢高帝元年乙未歲,終於武帝建元六年丙午歲(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35年)壽年 72歲,漢高

帝大夫嗣侯爵。妣王夫人(任、陳)生二子:長子:典(號霸公,字敦九)、次子:高(高公生通(迪)—無妄—黑

仁—皓—綱—大順—道陵(天師之宗)。注①(有族譜記載不疑不是辟疆,可是大部分族譜記載的字是 讓義 )。

敦,八十二世祖:

典 公 字敦九,名存敬,號霸公,生於西漢高后二年乙卯歲,終於西漢武帝元朔 4年丙辰歲(公元前186年—公元前

125年)壽年 62歲,人稱天師,漢惠帝御史,文帝時遷清河縣太守遂居清河裡仁鄉,節孝坊。妣周夫人(宋)生四子:

默、黔、燃、鹿。

古,八十三世祖:

默 公 字古右 字騫,生於西漢文帝十二年癸酉歲,終於西漢武帝元鼎 2年丙寅歲(前168年—前115年)壽年 54歲,

襲公職為清河太守,漢武帝博望侯。妣李夫人(呂、趙)生二子:長道成、次道達,帝命尋黃河源有功,封為傳留侯。

道,八十四世祖:

金 公 字道成 諱世安,生於漢武帝元光元年丁未歲,終於西漢宣帝元康 4年己未歲(前134年—前62年),壽年 73

歲。西漢宣帝大司馬。妣李夫人(何)生一子:萬雍。

雍,八十五世祖:

萬雍公字雍睦,諱千秋,號乘,生於漢武帝元狩 3年辛酉歲,終於西漢元帝永光元年戊寅歲(前120年—前43年)壽

年 78歲。班固功臣,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詔封陽陵公為陽陵侯。妣陸夫人。生三子:嵩(清、字致和)遷西

安,明(京、字貴和),亮(文敬、字玉和)遷許都。

和,八十六世祖:

明 公 字貴和,號普輝,生於漢武帝太初 4年庚辰歲,終於成帝建始2年庚寅歲(前101年—前31年)壽年 71歲。時

王奔篡漢,世族多遇害,公帶家眷五百余人渡揚子江,有易姓羅(長子),許(次子),薛(四子)者,不聯婚之說,

至衢州鶴林寺,五世又成國族。妣周氏(朱、劉)。生五子:長國安(受益),次國祥(受職遷江西廣信府貴溪縣上

清官)、三國瑞(受祿)、四國器(受福)、五國真(受恩)。(注:一說公四子,國安為清公之子遷西安)

受,八十七世祖:

國真公字受恩,生於漢宣帝地節 4年乙卯歲,終於平帝元始5年乙丑歲(前66年—公元5年)壽年 71歲,漢元帝時郡

太守。妣李、王氏。生二子:順、開箕。

以,八十八世祖:

箕 公字以淑,生於漢元帝初元3年乙亥歲,終於東漢光武建武元年乙酉歲(前46年—公元25年)壽年 69歲,妣李氏。

生五子:長壯名堪,次贊遷河北,三彭、四睦遷江蘇蘇州,五述江西沛縣,部份裔遷南洋。

壯,八十九世祖:

壯 公 字壯重,名堪,生於漢成帝河平3年乙未歲,終於光武帝建武22年丙午歲(前26年—公元46年)壽年 72歲,

東漢時為漁陽太守,開田萬頃,桑無附枝,麥穗兩枝,遷四川眉州武陽彭山縣。妣賈夫人(繼曾)。生二子:風(金

全)、龍(金福遷九江)

金,九十世祖:

風 公 字金全,生於漢平帝元二年壬戍歲,終於章帝章和元年丁亥歲(公元2年—公元87年)壽年 86歲。妣肅氏(崔、

吳)。生一子:贏(允)。

玉,九十一世祖:

贏 公 字玉富,生於漢光武帝建武4年戊子歲,終於漢安帝永初元年丁未歲(公元28年—公元107年)壽年 80歲,遷

四川湄州武陽,妣樊氏。生一子:皓。

曰,九十二世祖:

皓 公 字曰祿,生於漢光武帝 建武26年庚子歲,終於東漢順帝陽嘉元年壬申歲(公元50 年—公元132年)壽年 83

歲,居彭山縣。為漢帝廷尉,至順帝時(公元126年)拜司空(丞相)至遷為尚書仆射,趙騰等因突變上書,有司鞠

治,引八十余 人,皆以誹謗伏重法,力禍從未減,朝論韙之陽嘉元年卒,賜葬河南縣(漢書)。妣劉氏。生二子:長

宇、次富宇君右為御史。

君,九十三世祖:

宇 公 字君輔,生於東漢明帝永平18年乙亥歲,終於桓帝建 2年戊子歲(公元75年—148年)壽年 74歲,北平范陽

太守。妣周氏(林)。生三子:英(子安)、通(子源)、才(子晃)。

子,九十四世祖:

才 公 字子晃,生於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歲,終於東漢桓帝延熹元年戊戌歲(公元90年—158年)壽年 69歲,妣董

氏(王)。生三子:仁(岡阜)、義(岡栢)、忠(岡頌)。

岡,九十五世祖:

忠 公 字岡頌,生於東漢和帝元興元年乙巳歲,終於東漢靈帝光和元年戊午歲(公元105年—178年)壽年 74歲,妣

曾氏(胡)。生一子:果(某)。

陵,九十六世祖:

果 公 字陵如,生於順帝永建四年巳已歲,終於獻帝建安四年已卯歲(公元129年—19 9年)壽年 71歲。妣曹氏

(王)。生三子:裕盛(字永中)、裕賢、裕能。(遷湖南)

裕,九十七世祖:

孟成公 字承英,名裕賢,生於順帝建康元年甲申歲,終於獻帝建安 11年丙戍歲(公元144年—206年)壽年 63歲,

漢仲帝質帝時肥如侯,遷順天府,在瀘溝河北岸。妣賈夫人(曾)。生二子:蕭(爾福)、軌(爾祿)。

爾,九十八世祖:

蕭 公 字爾福,生於東漢靈帝建寧元年戊申歲,終於魏明帝太和六年壬子歲(公元168年—232年)壽年 65歲,晉懷

帝時為太尉、涼州牧、封西平公。妣王氏(劉、廖)。生一子:實(平)。

康,九十九世祖:

平 公 字康德,生於東漢靈帝中平五年戊辰歲,終於魏文帝黃初三年壬寅歲(公元188年—222年)壽年 47歲,襲父

爵,西平公,嗣帝時陝西都督,世稱“世篤忠勇”。妣謝氏(賴)。生三子:茂(經爵)羨(經儒)、美(經秦)遷

順昌。

經,一百世祖:

茂 公 字經爵,生於漢獻帝建安 14年乙丑歲,終於西晉武帝泰始二年丙戍年(公元209年—266年)壽年 58歲,明帝

時西平公。妣家氏(宋、何、賴)。生一子:駿。

偉,一百零一世祖:

駿 公 字緯邦,生於后漢魏文帝黃初五年甲辰歲,終於西晉惠帝永熙元年庚戍歲(公元224年—290年)壽年 67歲,

成帝時襲父爵西平公,武帝泰始10年甲午歲(公元274年)加封大將軍,史載四世晉。妣何氏(姜)。生二子:重華

(乾才)、重理(坤才)。

才,一百零二世祖:

華 公 字乾才,號茂先,生於魏明帝景初三年已未歲,終於西普惠帝永康元年庚申歲(公元239年—300年)壽年 62

歲,以文章名世,學貫古今,作《博物志》,察天文而識龍泉劍。仕晉武帝,咸寧三年(公元276年)贊伐吳有功為

中書令,葬順天府昌平縣錦山,居范陽方城。妣何氏。生二子:偉(能輝、作棟)、題(能萬、作亨)。

能,一百零三世祖:

題 公 字能萬,生於魏元帝景元三年壬午歲,終於東晉成帝咸和元年丙戍歲(公元262年—326年)壽年 65歲,為晉

散騎常等,隨元帝南遷江左。妣王氏(顏、賴)。生一子:桂。

超,一百零四世祖:

桂 公 字超士。生於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壬寅歲,終於東晉穆帝永和十年甲寅歲(公元282年—354年)壽年 73歲,妣

孔氏(何)。生四子:日明(利光)、月旦(利俊)、星光(利千)、辰吉(利騰)。

利,一百零五世祖:

星光公 字利千,生於西晉惠帝建武元年甲子歲,終於東晉海西公太和五年庚午歲(公元304年—370年)壽年 67歲。

妣馮氏(王),生三子:品敬(貞太)、品重(貞文)、品端(貞安)。

貞,一百零六世祖:

品端公 字貞安,生於東晉成帝咸和三年戊子歲,終於東晉孝武帝太元16年辛卯歲(公元328年—391年)壽年 64歲。

妣趙氏(范)。生一子:軒(淵)。

位,一百零七世祖:

軒 公 字位三,生於東晉穆帝永和三年丁未歲,終於安帝義熙七年.辛亥歲(公元347年—411年)壽年 65歲,晉文帝

太史令。妣王氏(楊)。生二子:恭(育高)、長(育尊)。

育,一百零八世祖:

恭 公 字育高,生於東晉簡文帝咸安元年辛未歲,終於南朝宋文帝元嘉 18年辛已歲(公元371年—441年)壽年 71歲,

為晉禮部尚書。妣朱夫人(謝)。生三子:永和(安玉)、永清(安正)、永能(安貴)。

安,一百零九世祖:

永能公 字安貴。生於東晉孝武太元19年甲午歲,終於南朝宋文帝元嘉 29年壬辰歲(公元394年—452年)壽年 59歲,

妣朱氏(周、王)。生一子:甫之(環)。

椿,一百一十世祖:

甫之公 字壽椿,生於東晉安帝義熙 8年壬子歲,終於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乙丑歲(公元412年—485年)壽年 74歲。

明帝時吳郡太守。妣秦安人(劉)。生二子:宏簡(思)、儔(為參軍)。

萱,一百一十一世祖:

宏簡公 字萱年,生於南朝宋文帝元嘉 4年丁卯歲,終於南齊明帝建武二年乙亥歲(公元427年—495年)壽年 69歲,

梁武帝時中郎將,遷洛陽。妣房夫人(肖)生六子:升(同華)、魁(同科)、青(同榮)、節(同化)、綸(同

德)、立(同和)遷山西。

同,一百一十二世祖:

綸 公 字同德,生於南朝宋文帝元嘉 19年壬午歲,終於南齊梁武帝普通五年甲辰歲(公元442年—524年)壽年 82歲,

為江淮發運副使,又任拜州總管(地方官長正二品)。妣沈氏(陳)。生二子:隆、恩。

茂,一百一十三世祖:

隆 公 字茂連,生於南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歲,終於南齊梁武帝普通四年癸卯歲(公元457年—523年)壽年 67歲,

宋順帝大常卿,遷河東復遷洛陽。妣陳氏(王)生三子:應春(盛達)、發春(盛鬆)、紹春(盛材)。

盛,一百一十四世祖:

應春公 字盛達。生於南朝宋順帝昇明二年戊午歲,終於南齊梁武帝大同 11年乙丑歲(公元478年—545年)壽年 68

歲,妣王氏(呂)。生二子:紀(子犯)、昌(嘉)。

蘭,一百一十五世祖:

紀 公 字蘭彩。生於南朝齊明帝建武四年丁丑歲,終於梁敬帝太平元年丙子歲(公元497年—556年)壽年 60歲,妣

桂氏(杜、李)。生三子:全(桂玉)、金(桂瑞)、宏(桂芳)。

桂,一百一十六世祖:

金 公 字桂瑞,生於梁武帝天監 15年丙申歲,終於陳后主禎明三年已酉歲(公元516年—589年)壽年 74歲,隨陽主

簿。妣李氏(庄)。生一子:俊(文靖)。

奕,一百一十七世祖:

俊 公 字榮奕,生於梁武帝大同三年丁已歲,終於唐高祖武得五年壬午歲(公元537年—622年)壽年 86歲,為河東

節度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統轄數州)。妣陳氏(庄)。生三子:弋(芬才)、守禮(芬薰)、叱子。

芬,一百一十八世祖:

守禮公 字芬薰,諱暢榮,名仁偉,生於南朝陳慶帝光大元年丁亥歲,終於唐太宗貞觀二年戊子歲(公元567年—628

年)壽年 62歲,為隋涂山丞。妣楊夫人(蘭)。生一子:君政。

芳,一百一十九世祖:

君政公 字芳清,名庸陽,生於隋高祖文帝開皇十年庚戍歲,終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壬子歲(公元590年—652年)壽年

63歲。韶州別駕,遂居焉。妣邱氏(羅)。生六子:子冑、子卿、子仲、子譽、子虔、子猷。

榮,一百二十世祖:

子冑公 字榮立,生於隋楊帝大業十一年乙亥歲,終於唐睿宗文明元年甲申歲(公元615年—684年)壽年 70歲,為剡

州令,遷韶州曲江縣。妣謝氏。生四子:弘藏(華珍)、弘毅(華珠)、弘智(華玉)、弘愈(華榆)。

華,一百二十一世祖:

弘愈公 字華榆,諱庭,號佐思,生於唐高宗永徽六年乙卯歲,終於唐玄宗開元九年辛酉歲(公元655年—721年)壽

年 67歲,為廣州刺史。妣謝氏(王)。生四子:九齡、九皋、九章、九賓。

徵,一百二十二世祖:

九齡公字徵召,字子壽,名博物,謚文獻,生於唐高宗咸亨四年癸酉歲二月十四日,終於唐玄宗開元廿八年庚辰歲五

月初七日(公元678年 3月 7日—740年 6月 5日)壽年 63歲,韶州曲江(今 廣東韶關曲江)人,古代歷史名人,初盛

唐著名詩人,享有“自古南天第一人” 、“嶺南詩祖” 、“曲江風度”的美譽,是嶺南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唐玄

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時任左拾遺內供奉,因與當時宰相姚崇意見不合,由長安稱病南歸,返故 裡孝養其母,途

經大庾嶺,見古道年久失修,險峻難行,向唐玄宗獻狀“大庾嶺新路” ,后奉命執行,於是率領家鄉百姓開鑿大庾嶺

路(長約 20余丈,寬 3丈),溝通南北往來,是歷史上北方與嶺南的交通要道。九齡曾任中書舍人,集賢院學士,唐

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遷中書令,為相賢明,在逆境中堅守正道,剛直不阿,居心思危並能洞察安祿山、李

林甫的叛國企圖,可惜當年唐玄宗被奸臣所 惑,一意孤行,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貶荊州長史。離朝不久,安祿山起兵

反唐,唐玄宗避難西蜀時念道:“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知 之” 。如果九齡的建議被

唐玄宗接受,唐朝的歷史將被重寫。九齡公石雕像坐落在韶關市曲江園,墓地位於韶關北郊墩子頭村一座山的半山腰

上,墓寬六七米,高約四五 米,墓前呈凹字形,墓碑上書“右丞相始興伯張文獻公墓” ,墓的左右兩側有“樵蘇永

禁,竹帛猶存”的圓形石刻。九齡公墓多次被盜,據公元1960年 7月廣東省博物館組隊發掘九齡墓所得徐安貞所撰

《唐故尚書右丞相 贈荊州大都督始興公陰堂志銘並序》載:“公之生歲六十有三,以開元廿八年五月七日薨”。因歷

朝均有祭掃,這座山被當地百姓稱作丞相山,山腳處建有“張文獻 公祠”,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重修墳墓時所建,

“文革”期間荒廢,(公元1982年)韶關市政府重修,祠內牆上鑲嵌有張九齡、張九齡夫人、張九皋、 張九章 4塊

舊墓碑。其夫人墓在九齡墓稍下處,九齡弟九皋之墓在九齡墓右面山下,九章墓在左面山下。(公元1978年)該山周

圍被列為“張氏家族墓地” ,公元1985年 8月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齡故居(韶關始興縣隘子鎮石頭

村)(九齡在韶關曲江出生)不遠的旗崗寨山麓有一個“張文獻公祠” ,建於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10月 11

日,祠堂“唐代無雙士,南天第一人”的字樣映入眼帘,祠堂正殿供奉的文獻公塑像風儀秀整,風度蘊藉。九齡著有

永世留芳的《千秋金鑒錄》,《張曲江集》二十卷,存詩二百余首。《唐詩三百首》前四首是九齡《感遇》組詩。九

齡是我國歷史上最早馴養信鴿的人。妣潭魏夫人(黃)。生三子:涌(魏生官賀縣令)、虜(潭生文極)、成(丞)

(文殷)。(另的記載是:代禮、代洛、代殷)和(九禮、九洛、九殷)。

九,一百二十三世祖:

丞 公字九洛,字鎬,生於唐中宗神龍二年丙午歲,終於唐代宗大暦七年壬子歲(公元706年—772年)壽年 67歲,為

伊闕令,擢太子贊善大夫葬曲江。妣姚氏(曾)。生一子:憲。

如,一百二十四世祖:

憲 公字如思,號藏器,生於唐玄宏宗開元16年戊辰歲,終於唐德宗貞元14年戊寅歲(公元728年—798年)壽年 71

歲,進士官長水丞。妣李氏(鄒)。生子:宏靖(敦慶)。

仕,一百二十五世祖:

敦慶公字仕元,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年辛卯歲,終於憲宗元和八年癸已歲(公元751年—813年)壽年 63歲,為袁州司

倉參軍,洪州都督。妣郭氏(蘇、海)。生二子:景新(雲、宦漾)、景重(璘、宦文)。(有記載為生四子:景桂、

景禮、景新、景仲)。

宦,一百二十六世祖:

景重公 字宦文,諱璘,生於唐代宗大暦八年癸丑歲,終於唐武宗會昌五年乙丑歲(公元773年—845年)壽年 73歲,

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鄉貢進士,為洪州都督府參軍。妣李氏(宋、林)。生一子:理。

有,一百二十七世祖:

理 公 字有佐。生於唐德宗貞元16年庚辰歲,終於唐懿宗咸通十年已丑歲(公元800年—869年)壽年 70歲,妣吳氏

(陳)。生四子:相(書泰)、繼(書光)、述(書陶)、慎(書恆)。

書,一百二十八世祖:

相 公 字書泰。生於唐憲宗元和14年巳亥歲,終於僖宗中和二年壬寅歲(公元819年—882年)壽年 64歲,妣楊氏

(王)。生三子:爟(元、香譽)、焴(亨、香馨)、馥(利、香馥)。

香,一百二十九世祖:

焴 公 字香馨,生於唐武宗會昌四年甲子歲,終於后梁太祖乾化二年壬申歲(公元844年—912年)壽年 69歲,歸善

令。妣韓氏(英、珠)。生一子:登秀。

左,一百三十世祖:

登秀公 字佐思。生於唐懿宗咸通 14年癸巳歲,終於后晉高祖天福五年庚子歲(公元873年—940年)壽年 68歲,妣

曾氏(朱)。生三子:承先(右賓)、承業(右序)、承隆(右祥)。

右,一百三十一世祖:

廷杰公 字右賓,號承先,又號遷杰。生於唐昭宗乾寧四年丁巳歲,終於北宋太祖乾德二年甲午歲(公元897年—964

年)壽年 68歲,妣謝氏(李)。生五子:涉、渥、淪、沼、洪。

清,一百三十二世祖:

涉 公 字清東,生於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歲,終於北宋真宗天禧元年丁已歲(公元927年—1017年)壽年 90歲,靈

州刺史。妣王氏(葉)。生五子:宏澗、宏梁(齊勝)、宏洲、宏澤、宏海。

昭,一百三十三世祖:

宏澗公 字昭明,諱齊賢、號思亮,生於后晉出帝開運三年丙午歲,終於北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歲(公元946年—1036

年)壽年 91歲,曲江派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狀元及第,第四年拜相,真宗時追贈司空。妣呂氏(葉、

萬)。(有說生三子:和、載、戩)。生六子:效、遂、灌、象、載、希。

穆,一百三十四世祖:.

載 公 字穆序,號子厚,生於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庚申歲,終於北宋神宗熙寧十年丁巳歲(公元1020年—1077年)壽年

58歲,世稱橫渠先生,宋朝理學家居眉縣。北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贈眉伯。遷浙江嘉興。妣趙氏。

生三子:景昌(勛榮)、日茂(勛華)、錫元(勛高)。

勛,一百三十五世祖:

景昌公 字勛榮。生於北宋仁宗寶元二年已卯歲,終於北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歲(公元1039年—1088年)壽年 50歲,

妣朱氏(王、史)。生子:端(瑞)。

臣,一百三十六世祖:

端 公 字臣楷,名穆序,生於北宋仁宗嘉祐 3年戊戌歲,終於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戍歲(公元1058年—1130年)壽年

73歲,居陝西寶雞市,寶雞縣鎮北,重和時入閩,汀州寧化石壁葛騰村,今南田村,為入閩始祖。妣朱氏(邱)。生

二子:孟祥(邦輔)、仲祥(邦輅)。據《興國聯譜》記載:生第三子邦欽。

邦,一百三十七世祖:

仲祥公 字邦輅。生於北宋神宗元豐元年戊午歲,終於南宋高宗紹興 12年壬戍歲(公元1078年—1142年)壽年 65歲,

妣盧氏、史氏。生三子:賓國、仕國(遷劍州)、悅國(舉人)。

國,一百三十八世祖:

賓國公 字賓國,生於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丙申歲,終於南宋光宗紹熙四年癸丑歲(公元1116年—1193年)壽年 78歲,

邑庠生。妣林氏、宋氏。生子:楊德(有譜載:次子楊行,字日明)。

楊,一百三十九世祖:

楊德公 字楊德,生於南宋高宗紹興 18年戊辰歲,終於南宋寧宗嘉定14年辛未歲(公元1148年—1211年)壽年 64歲,

南宋河北太守。妣巫恭人(李、汪)。生三子:長子化龍名天池 字國瑞 宋解元,生於公元1172年,妣涂氏,生七子:

文雲、華雲、學雲、士雲、武雲、舉雲、朝雲。遷居浙江、四川等地;次子化孫名衍 字傳萬 宋歲貢生,賜進士,誥

贈中憲大夫。生於公元1175年。妣氏陳、闕夫人、何大婆共生十八子。三子化鳳 名嚴,號起鳴 宋武舉人,生於公元

1177年,官任福建團練招討使,上國柱看州右扑射,梁國公,左扑監察御使,妣氏生五子:福雲、祿雲、壽雲、財雲、

丁雲。遷福州等到地。

第三章 化孫公至君紹公世系

(140世—148世)8代

揮公系世祖140世化孫公轉換為一世祖

一世:(140世)

化孫 號傳萬,字天衍,楊德次子,宋歲貢生,賜進士,南宋孝宗 淳熙年間中憲大夫,生於南宋淳熙二年 乙未歲二月

二十日子時(公元1175年 3月 6日),薨於咸淳三年丁卯歲五月二十九日申時(公元1267年 6月 22日),享壽九 十

三歲。原居住福州長汀府寧化石壁村,於南宋嘉泰 4年(公元1204年)遷居上杭北鄉深坑尾茜洋村(今白沙鎮茜洋

村)。建宅於官店前上吉街。公墓座落在福 建省上杭縣白沙鎮將軍橋茜洋村,李家屋背大坪崗。墓地呈喝“金盤載

珠”,又稱“倒插金釵”自然造型,申山寅向兼坤,丙申丙寅分金。墓地歷經先后進行過 5次 維修,明朝萬歷四十三

年乙卯歲八月十一日(公元1615年 9月 3日)吉旦,照原山向更葬;清朝康熙十一年壬子歲十二月初五日(公元1673

年 1月 22日) 吉旦,照原冊向更修;至清朝乾隆 17年壬申歲七月十四日(公元1752年 8月 22日)吉旦,照原山向

重修;清朝道光18年戊戍歲秋月(公元1838年)吉 旦,照原山向重修石板墳;中國共產黨乙亥歲(公元1995年)再

次進行全面整修。墓前左右兩旁豎著十八根石柱,柱頂雕有石獅,象征十八房宗支繁榮昌盛。

化 孫公原妣陳氏恭人,生於是南宋淳熙元年甲午歲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公元1174年 12月 26日),歿於景定三年壬戍

歲三月十八日丑時(公元1262年 4月 8 日),謚慈大娘,享年 89歲。德配闕氏恭人,生於南宋淳熙十一年甲辰歲十

一月初十日寅時(公元1184年 12月 14日),歿於咸淳七年辛未歲三月十三日午 時(公元1271年 4月 23日),謚惠

二娘,俱贈恭人,享年 88歲。陳闕兩恭人合葬於化孫公墓地之茜洋村進去二華裡之官地村觀音坑水尾神仙坑,丙山兼

巳 “雄雞展翼”形,又名“飛鳳展翅”形。清朝雍正三年乙巳歲五月初五日戊時(公元1725年 6月 15日)更修。嘉

慶十年乙丑歲五月廿六日寅時(公元1805 年 6月 23日)照原山向分金更葬。何氏大婆,生於乙丑年(公元1205年)

逝於寧化,葬於寧化石壁寨葛藤凹雄雞舞羽形。共生十八子:吉雲、慶雲、禎雲、祥雲、集雲、從雲、龍雲、福雲、

自雲、綿雲、景雲、星雲、卿雲、帝雲、闕雲、倬雲、彼雲、定雲。

張 化孫系張揮140世孫,他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考取進士,誥授中憲大夫,后受朝廷委派“作牧汀州”任汀州

知府。宋寧宗嘉泰 4年間(公元1204年), 時逢戰亂,他“卜吉移居閩上杭”由寧化石壁遷至上杭北鄉深坑尾官店前

上吉街開基(今上杭白沙茜洋村)。上杭地處汀江中游“黃金水段”,汀江別稱鄞江,張化 孫被其千萬裔孫尊稱為“鄞

江始祖”。

張 化孫為官公正廉明,為百姓興利除弊,關心群眾疾苦,政績卓著,晚年居家,仍樂善好施,修橋筑路,賑濟災民,

深受百姓擁戴。他還精通《周易》、《勘輿》,擅 長歧黃之術,常為群眾免費治病,人稱“活菩薩”。民族英雄文天

祥與張化孫交往密切,他對張化孫的為官、為人頗為贊賞,還為張化孫題寫“像贊”雲:“公之豐 採,氣宇軒昂;公

之品行,正直端庄。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沾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

本不忘。鐘靈毓秀,桂馥蘭 芳;綿綿世澤,長發其祥”。張化孫仙逝后,葬於上杭縣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

墓地呈“金盤載珠”形。墓聯:“派盛清河綿世澤,支蕃閩粵振家聲”; 橫披:“克昌厥后”。聯文反映了張化孫一

脈“中原南遷,鄞江開基”的創業軌跡,體現了張化孫后裔“繁衍生息,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墓前豎 18根石雕華

表,象征 18房裔嗣侍立墓前,蔚為壯觀,凡到此參觀拜謁者,都嘖嘖稱贊:確系風水寶地。

張化孫十分重視對后代的培養與教育,把對子孫后代的諄諄教誨寫成詩訓。告誡子孫以上祖為典范,做有用之人,光

宗耀祖,留芳百世。張化孫遺詩(遺訓)通稱外八句,要求子子孫孫不僅熟讀熟記,而且要身體力行。外八句如下:

清河系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千秋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張化孫給后代留下的輩份詩 (內八句) 如下: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上述外八句和內八句,張化孫后裔均將其當作座右銘,世代相傳。成為檢驗張化孫后裔是正宗的或冒牌的“試金石”。

相傳張化孫后裔外出,“尋根認同”時,都會互相考問“外八句” 和“內八句”,加以檢驗。回答正確,就“梓叔”

相稱,熱情接待。回答不上,被認為是冒牌貨,會被婉轉地吃上“閉門羹”。

張化孫后裔播遷概況:

張化孫兒子為雲字輩,18子從長房到第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即18房聯詩:

吉慶禎祥集,從龍福自綿,

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

長房 吉雲,字瑞世,號一郎,遷田梓頭居住,妣王五娘、曾六娘,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漳州、泉州,廣東潮州、嘉

應州等地。

二房 慶雲,字瑞亮,號二郎,遷泮逕,妣林氏,生七子。嗣孫分遷福建福州,江西等地。

三房 禎雲,字瑞興,號三郎,遷進源塘居住,妣凌氏,生九子嗣孫分遷福建泉州、晉江、德化、福州等地,江西省各

地。

四房 祥雲,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當時未外遷留在上杭,妣藍四娘、賴五娘,生七子。嗣孫分遷福建上杭、

永定、長汀、武平、新羅、連城、漳州等地,廣東梅縣、大埔、興寧、五華、饒平、豐順、潮州、汕尾、汕頭、陸豐

等地,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縣、南康、萍鄉、吉安、修水、銅鼓、上猶、崇義等地,湖南瀏陽等地。

五房 集雲,字瑞彩,號五郎,遷樟樹潭居住,妣邱七娘,生三子。嗣孫分遷福建南平,江西興國等地。

六房 從雲,字瑞明,號六郎,遷上杭勝運裡黃竹頭居住,妣楊八娘,生二子。嗣孫分遷廣東程鄉(今梅縣)、興寧、五

華、潮汕等地。

七房 龍雲,字瑞華,號七郎,遷上杭勝運裡香坑腦,妣胡氏、鐘氏,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嘉應州和潮汕一帶。

八房 福雲,字瑞靄,號八郎,遷廣東嘉應州下市攀桂坊,妣劉六娘,生六子。嗣孫分遷上杭小吳地,廣東嘉應州、鎮

平(今蕉嶺)等地。此房裔孫萬三后裔遷居台灣屏東,族眾旺盛,達三、四萬人,建有化孫公祠和萬三公祠。

九房 自雲,字瑞山,號九郎,遷居廣東大埔三河壩、潮州、福建上杭、永定、江西各地。生七子。

十房 綿雲,字瑞文(有譜瑞元),號十郎,遷廣東嘉應州鬆口,妣陳十娘,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梅縣、大埔等地。

十一房 景雲,字瑞堯,號十一郎,遷居橫山下,妣謝三娘,生五子。嗣孫分遷廣東嘉應州、大埔、豐順、饒平、海豐、

陸豐,江西興國,福建上杭小吳地,連城河源裡、張家營等地。

十二房 星雲,字瑞霞,號十二郎,遷清流縣,妣程六娘,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清流、永安、沙縣等地。

十三房 卿雲,字瑞唐,號十三郎,遷福州,妣蘇二娘,袁八娘,生十子。嗣孫分遷福建福州、建甌、泉州、上杭,廣

東廣州,浙江雲和等地。

十四房 帝雲,字瑞漢,號十四郎,遷潮州,妣易五娘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潮州、廣州等地,福建永定、武平等地。

十五房 闕雲,字瑞發,號十郎,遷漳州,妣朱三娘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漳州,廣東潮州等地,江西興國、於都等地。

十六房 倬雲,字瑞凌,號十六郎(又號家承)遷居徽州(有譜載遷汀州水南),妣錢滿娘,生五子。嗣孫散居福建、江西

上猶等地。

十七房 彼雲,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家營)妣劉氏,生九子。嗣孫遷居福建漳浦、漳州,新羅曹溪、東肖,漳平永福,

連城南團水西,武平,永定培豐,上杭小吳地;廣東大埔茶陽漳溪西河黃堂村,蕉嶺神崗、廣福,梅縣石扇;江西瑞

金等地。

十八房 定雲,字瑞東,號十八郎(又號三十郎),妣歐陽氏,生八子,嗣孫散居永定金沙、上杭白砂,廣東鎮平,江西

興國、於都、會昌、萬安、吉安等地。

經 過八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張化孫裔孫播遷海內外,遍布閩、粵、贛、台、湘、浙、桂、黔、川、皖、魯、港、

澳等省、區,發展到東南亞和世界各國,已達一 千多萬人,這一奇特現象被客家學研究者稱為“張化孫現象”。資料

記載:台灣四百萬客家人中,張姓人口就有壹百多萬,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張化孫后裔,也就是 說,張化孫裔孫在台灣

就有上百萬人之多。

七律自嘲:

渾渾在世一愚翁,把酒吟花也賦風。

垂釣本無求取意,讀書更少力行功。

折腰且為幾文俸,昂首能夸兩袖空。

莫笑男兒輕壯舉,如圖山水醉其中。

化孫公字輩五言詩(內八句)①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傳家惟詩禮,掄秀良與忠,

善積恩光大,慶余福自通。

德澤宜習學,作求泰常逢,

本立祥長發,燕翼謀廣豐。

注:①字輩詩,前十字已採用,后面字未見排用。八十字輩詩,后四十字,是化孫公八世孫(祥雲公后裔)君紹公所

作。

二世:(141世)

吉雲公 化孫長子,字瑞世, 名鼎,號一郎,又名千三十六郎,生於南宋慶元丙辰歲二月初七日寅時(公元1196年 3

月 8日),卒於元朝至元庚辰歲二月初十日酉時(公元1280年 3月 12日)。遷田梓頭住。配王五娘,生於南宋慶元

丁巳歲九月十六日卯時(公元1197年 10月 28日),卒於元朝至元辛巳歲四月廿三日申時(公元1281年 5月 12日)。續

鄭氏生歿失考,妣曾六娘,生於南宋嘉定庚午歲三月廿七日酉時(公元1210年 4月 22日),卒於元朝至元壬辰歲十月

十五日午未時(公元 1292年 11月 24日)共生六子:長子騰鳳(字呂鳳)、次子騰盛(字日新)、三騰蛟(字若龍)、

四騰光(字明珠)、五騰蘭(字滋畹)。六騰桂(字?)。 嗣孫分散遷居福建漳州、泉州、廣東潮州、嘉應州、江西

省興國縣埠頭鄉逕口村、埠興鄉大馬埠、埠頭鄉楓林村、贛縣大埠鄉下汶村圩上、於都縣梓山鄉王屋背村等地。

慶雲公 化孫次子 字瑞亮,號二郎,宋進士溫州太守,生於南宋慶元己未歲五月十三日巳時(公元1199 年 6月 8日),

卒於南宋景炎丁丑歲十一月初四日戌時(公元1277年 11月 30日)。遷半逕住。配林六娘,生於南宋慶元己未歲八月

廿二日申時(公元 1199年 9月 14日)卒於元朝至元壬午歲四月初三日巳時(公元1282年 5月 11日)。生七子:長騰侶

(字鳴元)、次騰佐(字聖元)、三騰佑(字純 元)、四騰位(字仕元)、五騰伸(字理元)、六騰伯(字啟元)、

七騰伍(字列元)。嗣孫分遷居福建福州、江西等地。

禎雲公 化孫三子 字瑞興,號三郎,生於南宋嘉泰癸亥歲三月廿二日辰時(公元1203 年 5月 5日),卒於元朝至元丙

戌歲七月二十六日巳時(公元1286年 8月 17日)。遷進源塘住(有譜記載是叫蓮塘)。妣凌五娘(有譜記載叫林五

娘),生於 南宋嘉泰壬戌歲二月初四日亥時(公元1202年 2月 27日),卒於元朝至元戊子歲十月十九日丑時(公元

1288年 11月 14日)。生九子:長騰佶(字明 元)、次騰信(字文元)、三騰佾(有譜記載騰修)(字象元)、四騰

侃(字正元)、五騰例(字調元)、六騰侊(字成元)、七騰候(字錫元)、八騰俊(字煒元)、九騰悕(字炳元)。

嗣孫分遷居福建泉州、普江、德化、惠安、福州、蓮塘、江西興國縣杰村橋下山、方大鄉白岸前等各地。

祥雲公 化孫四子 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己巳歲二月十二日巳時(公元1209 年 3月 19日),

卒於元朝至元辛巳歲五月初八日辰時(公元1281年 5月 26日)。未遷居留上杭。墓在福建永定縣仙師鄉下蘭崗馬坑,

亥山兼壬,醉翁伴椅 形。配藍四娘,生於南宋宋嘉定九年丙子歲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公元1217年 1月 9日),卒於元朝

至元24年丁亥歲四月廿二日亥時(1287年 6月 24 日)。藍四娘墓在福建永定縣仙師鄉上深塘西洋畬丑山兼艮,寒虎

咬尾形。妣賴氏五娘,生於於嘉定二年己巳歲正月廿十日酉時(1209年 2月 25日),卒於南 宋景炎二年丙子歲十月

初三卯時(公元1276年 11月 10日)。賴五娘墓在福建永定縣仙師鄉三壩牛背脊崗。共生七子:長騰先(字孟元,號

念一郎)、次騰福 (字殿元,號念二郎)、三騰千(字體元,號念三郎)、四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五騰壽

(字載元,號念五郎)、六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七騰萬(字 兆元,號念七郎),生於淳佑庚戌歲八月廿十日

亥時,妣石氏滿娘,會氏七娘,生七子。嗣孫分遷移福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龍岩、連城、漳州、廣東梅縣、

大埔、興寧、五華、饒平、豐順、潮州、汕尾、汕頭、陸豐、紫金、河源、東莞、增城、博羅、惠陽、和平、龍川、

惠東、廣州、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州、南 康、萍鄉、吉安、修水、鋼固、上猶、崇義、湖南、瀏陽、廣西、四

川等地。

集雲公 化孫五子 字瑞彩,號五郎,生於南宋嘉定庚午歲三月初五日巳時(公元1210 年 3月 31日),卒於元朝至元

壬午歲十一月十九日寅時(公元1282年 12月 20日)。妣邱氏七娘,生於南宋嘉定壬申年正月十六日酉時(公元1212

年 2 月 20日),卒於元朝至元甲申歲四月初七日卯時(1284年 4月 23日)。生三子:長騰仕(字學元)、次騰仁(字

德元)、三騰任(字堯元)。嗣孫遷居福建 南平赤門鄉仁岩大城等到地、江西興國縣埠頭鄉樟梓林村等各地。

從雲公 化孫六子 字瑞明,號六郎,生於南宋嘉定辛未歲九月廿十日子時(公元1212年 10月 28日),卒於元朝至元

乙酉歲二月初十午時(1309年 3月 17日)。配楊八娘,生於南宋嘉定庚午歲六月十八日辰時(公元1210年 7月 10日),

卒於元朝至元庚辰歲十二月初九日亥時(公元1281年 1月 1日)。生二子:長騰升(字捷登)、次騰陛(字堯階)。遷

居勝運裡(上杭)黃竹頭。后裔遷移廣東程鄉(今梅縣)、興寧、五華、潮汕等各地。

龍雲公 化孫七子 字瑞華, 號七郎,又號十郎,生於南宋嘉定六年癸酉歲三月十五日寅時(公元1213年 4月 7日),

卒於元朝至元丁亥歲五月廿四日酉時(公元1287年 7月 6日)。遷 居勝運裡(上杭)香坑腦住。妣胡氏十娘,生於南

宋嘉定八年乙亥歲八月十一日戍時(公元1215年 9月 6日),卒於元朝至元庚寅歲十月廿三日寅時(公元 1290年 11

月 26日)。又配鐘氏七娘,生於南宋宋嘉定戊寅歲十二月廿八卯時(公元1219年 1月 16日),卒於元朝至元戊子歲五

月廿五日亥時時(公元 1288年 6月 25日)。共生四子:長騰純(字壹誠)、次騰肱(字才芳,號鐘生)、三騰紳(字

垂佑)、四騰紱(字華冕)。嗣孫遷居廣東嘉應州、潮汕、江西 等到地。

福雲公 化孫八子 字瑞靄,號八郎,又號二十三郎,生於南宋宋嘉定六年癸酉歲十月初九子時(公元1213 年 11月 22

日),卒於元朝至元癸巳歲九月廿五日午時(公元1293年 10月 25日)。遷居廣東嘉應州下市攀桂坊。妣劉六娘,生

於南宋嘉定五年壬申歲四月 初二日卯時(公元1212年 5月 4日),卒於元朝至元壬辰歲十一月廿七日丑時(公元1293

年 1月 5日)。生六子:長騰義(字正元)、次騰羲(字紹元)、 三騰群(字撥元)、四騰羨(字餘元)、五騰羔

(字象元)、六騰美(字譽元)。嗣孫遷居廣東嘉應州、鎮平(今蕉嶺)、潮汕、江西於都貢江等各地。此房裔孫萬

三公裔孫遷移台灣屏東,族眾旺盛,建有化孫公祠和萬三公祠。福建永定、江西於都縣貢江鎮東溪村亦有此公后裔孫。

自雲公 化孫九子 字瑞山, 號九郎,生於南宋宋嘉定八年乙亥歲八月廿二日亥時(公元1215年 9月 17日),卒於元

朝元貞元年乙未歲十一月初五申時(公元1295年 12月 12日)。 遷居大埔三河壩。墓地在武平縣張坑義坑排上“燕子

抱梁形”癸山丁向。妣何氏,生歿失考,葬於張坑田半坑蛇形子山午向。繼配孫九娘,生於南宋宋嘉定八年乙亥 歲五

月廿四日寅時(公元1215年 6月 22日),卒於元朝大德三年己亥歲二月廿九日酉時(公元1299年 4月 1日)。生七

子:長騰貞(字符享)、次騰貤(馳)(字延鴻)、三騰貫(字彷賢)、四騰賃(字財值)、五騰赍(字名顯)、六

騰財(有譜記騰則字秉規)、七騰赍(字惠廣)。嗣孫遷居廣東梅州、大埔、三河壩、潮州、福建上杭、永定、江西

各地等)。

綿雲公 化孫十子 字瑞文, (有譜記瑞元),號十郎,又號十五郎,生於南宋嘉定十年丁丑歲正月初十日午時(公元

1217年 2月 17日),卒於元朝至元癸巳歲八月十三日子時(公元 1293年 9月 14日)。遷居嘉應州鬆口。配陳十娘,

生於南宋嘉定九年丙子歲九月初三日未時 (公元1216年 10月 15日),卒於元朝大德元年丁酉歲四月十二日巳時(公元

1297年 5月 4日)。生四子:長騰越(字卓生)、次騰起(字鳳舉)、三騰超(字行玉,有譜記載衍玉)、四騰赴

(字捷元,有譜記者元吉)。嗣孫遷居廣東嘉應州鬆口、梅縣、大埔等各地)。

景雲公 化孫十一子 字瑞堯, 號十一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己卯歲十二月十四日辰時(公元1220年 1月 21日),

卒於元朝大德四年庚子歲四月十六日丑時(公元1300年 5月 5日)。 遷居橫山下。妣謝三娘,生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己

卯歲十月初五日丑時戌時(公元1219年 11月 13日),卒於元朝大德二年戊戌歲八月初九日巳時(公元 1298年 9月 14

日)。生五子:長騰椿(字長茂)、次騰桂(字子芳有譜記載字茂)、三騰楠(字才良)、四騰鬆(字節筠)、五騰

槐(字榮宗)。嗣孫遷移福 建上杭古田竹下村、洋稠村、石筍村、連城朱地村,廣東嘉應州、大埔、豐順、饒平、海

豐、陸豐,江西興國和睦頭、河塘裡、興國瀲江鎮治平觀等各地)。

星雲公 化孫十二子 字瑞霞, 號十二郎,又號二十五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三年庚辰歲四月十六日申時(公元1220年 5

月 19日),卒於元朝元貞乙未歲八月初五寅時(公元1295年 9月 15日)。遷居清流。妣程六娘,生於南宋嘉定十二

年六月二十日子時(公元1220年 7月 21日),卒於元朝大德五年辛丑歲十月十七日卯時(公元 1301年 11月 17日)。

生六子:長騰東(字平秩)、次騰杰(字興文)、三騰杞(字惟成)、四騰柏(字歲芳)、五騰析(字建勛)、六騰

式(字用佔)。嗣孫后裔居福建清流、永安、沙縣,廣東梅州、台灣等地)。

卿雲公 化孫十三子 字瑞唐, 號十三郎,又號十八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五年壬午歲九月廿八日丑時(公元1222年 11

月 3日),卒於元朝大德九年乙巳歲十一月初三辰時(1305年 11月 19日)。遷居福州府住。妣蘇十娘,生於南宋嘉

定十六年癸未歲二月十五未時(公元1223年 3月 18日),卒於元朝大德六年壬寅歲六月二十日丑時(公元 1302年 7月

15日)。妣袁八娘,生於南宋嘉定十七年甲申歲正月廿八日丑時(公元1224年 2月 18日),卒於元朝大德三年己亥歲

十二月十一日戌時(公 元 1300年 1月 3日)。生十子:長騰旺(字相元)、次騰旭(字彷旦)、三騰升(字世泰)、

四騰智(字明心)、五騰昺(字輝庭)、六騰昭(字明德)、七騰時(字有始)、八騰啁(字光彩)、九騰晶(字其

盈)、十騰暄(字谷成)、騰竹。嗣孫遷居福建福州、建州、泉州、上杭才溪、珊瑚、官庄、通賢、南陽、武平永平

鄉、長汀宣城、廣州、浙江雲和等各地。

帝雲公 化孫十四子 字瑞漢, 號十四郎,又號十九郎,生於南宋嘉定十六年癸未歲十月初九卯時(公元1223年 11月

3日),卒於元朝大德四年庚子歲三月祿十午時(公元1300年 3月 31日)。遷居潮洲居住。生四子:長騰望(字仰

高)、次騰朋(字德西)、三騰郎(字光宇)、四騰淳(字光仁)。嗣孫后裔遷居廣東潮州、廣州、江西尋鄔、福 建

永安、武平縣中山鎮城中村等各地。

闕雲公 化孫十五子 字瑞發, 號十五郎,又號九郎,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戌歲正月廿九日亥時(公元1226年 2月 27

日),卒於元朝延佑四年丁巳歲四月初四日申時(公元1317年 5月 15日)。遷居漳州居住。妣朱三娘,生於南宋寶

慶元年乙酉歲三月廿二日卯時(公元1225年 4月 30日),卒於元朝延佑二年乙卯歲六月初一日酉時(公元 1315年 7月

2日)。生六子:長騰官(字道優)、次騰宗(字克成)、三騰宋(字澄貴)、四騰安(字爾康)、五騰宴(採)(字

同寅)、六騰寶、(字??)。嗣孫后裔遷居福建漳州、廣東潮州、江西興國縣賀鄉堂村張天塘、於都縣羅江鄉張屋

壩等各地)。

倬雲公 化孫十六子 字瑞凌(清), 號十六郎,又號家承,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戌歲八月十二日巳時(公元1226年 9

月 5日),卒於元朝延佑六年己未歲六月十六日午時(公元1319年 7月 3 日)。遷居徽州居住(有譜記載遷居汀州水

南)妣錢滿娘,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戌歲三月初十日丑時(公元1226年 4月 8日),卒於元朝至治二年壬戌歲七月廿

十日辰時(公元1322年 8月 3日)。生五子:長騰孟(字伯勛)、次騰季(字次三)、三騰學(字希正,有譜記載希

上)、四騰宗(字隆茂)、五騰祖(字希 賢、希聖)。嗣孫后裔遷居徽州、福建、廣東、江西上猶縣等各地。

彼雲公 化孫十七子 字瑞崇, 號十七郎,又號十一郎,度名九郎,又號家營,生於南宋紹定元年戊子歲二月初二子時

(公元1228年 3月 9日),卒於元朝至大四年辛亥歲九月初一辰時(公元 1311年 10月 13日)。妣許八娘,生於南宋

紹定二年己丑歲五月初五日酉時(公元1229年 5月 29日),卒於元朝大德三年己亥歲二月初八酉時(公元 1299年 3月

11日)。妣劉氏十五娘,生死年份未考記載。共生九子:長騰璜(字渭載),配王氏遷樟甫縣、次騰和(字禮貴)遷

居寧化、三騰瑤(字聲瓊,有 譜記載聲芹)遷龍岩永福、四騰禹(字佩瑩)遷居漳州竹園、五騰瑛(字非瑕)遷連城

南團水西,又有裔孫遷居大埔茶陽漳溪西河黃堂村、六騰科(字捷發)遷居長 汀、武平仙人崇仙水塘、七騰益(字三

友)遷居上杭小吳地,永定培豐新塘,龍岸曹溪、東肖、武平東留中山鎮武平清水塘等地、八騰玉(字世珍,號小八

郎,配彭 氏)遷居武平岩前象洞、上赤、十方、民主、廣東蕉嶺、神崗、廣福、新鋪、梅縣石扇、江西興國、福建長

汀等地、九騰誠,有譜記載騰珠(字黎植,植浦)遷居江 西瑞金等地。

定雲公 化孫十八子 字瑞東,號十八郎,又號三十郎,生於南宋绐定三年庚寅歲三月廿七日巳時(公元1230年 5月 11

日),卒於元朝至治二年壬戌歲十二月初八日戍時(公元1323年 1月 15日)。遷居福建永定金砂、上杭白砂、廣東鎮

平縣。妣歐陽氏,生於南宋绐定四年辛卯歲八月十五寅時(公元1231年 9月 12日),卒於元朝泰定二年乙丑歲四月初二

卯時(公元 1325年 5月 14日)。生八子:長騰芳(字郁文)、次騰芬(字馥軒)、三騰菽(字爾常)、四騰英(字

育天、育大)、五騰茂(字九治、九始)、六騰范(字同軌)、七騰茗(字海洋)、八騰萩(字子馨)。嗣孫后裔遷

居廣東蕉嶺新鋪北方樟坑,江西興國古龍崗樂團志田,江西於都羅坳鄉嶺下,江西於都羅坳鄉塘頭村嶺背,江西會昌

鳳岽石逕村牛角灣,江西萬安枧頭鄉梨嶺建村,江西吉安東固鎮豐嶺洲坑,閩、粵、贛、湘等地。

三世:(142世)

騰輝公 字仲元,號念六郎,祥雲六子,誥授中憲大夫歲進士,任漸江溫州府正堂乙丑科,屬教諭,生於南宋淳佑二年

壬寅歲二月初六未時(公元1242年 3月 8日),卒於元朝至順二年辛未歲九月初九日卯時(公元1331年 10月 10日)、

享年 89歲,葬於永定金沙鄉高峰寨午山子向,海螺形又曰照天蠟燭形,明成化十九年癸卯歲安葬金罐,乾隆十年乙丑

歲五月初六日卯時更葬,傳聞騰輝公原葬深塘失落瑩墳。

妣廖氏十二娘,生於南宋淳佑二年壬寅歲(公元1242年 月 日),卒於元朝延佑五年戊午歲五月廿五日丙時(公元

1318年 6月 24日)享年 77歲。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上穴、明成化十九年癸卯歲更葬上下穴,上一穴壬山丙向,葬后

牛生龍頭馬身,故稱龍馬祖地,又稱仙童趕狗形。

妣賴氏十八娘,生於南宋淳佑六年丙午歲八月初八日子時(公元1246 年 9月 19日),卒於元朝泰定元年甲子歲十二

月廿八日申時(公元1325年 1月 13日),享年 79歲。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下穴亥山己向,康熙二年癸卯歲十 二月廿

十日辰時(公元1664年 1月 17日),上下穴同時更葬,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歲七月初九辰時(公元1720年 8月 12日),

上下二穴重新更葬,墓墳於 1991年三月被盜,挖眾裔憤走呈告,公元1993年正月十五日重新修復。

妣杜氏四娘,生死年份失考(享年 81歲)與賴氏十八娘共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下穴。

三母共生六子:長明上(字惟仁)、次昭上(字惟義)、三晞上(字惟禮)、四曜上(字惟智)、五映上(惟信)、

六晶上(字惟全)。

四世:(143世)

明上公 字惟仁,號百一郎,騰輝長子。生於南宋咸淳二年丙寅歲(公元1266年),卒於元朝至元三年丁丑歲(公元

1337年),享年七十一歲,葬於永定銀牌山東座北向南。妣杜氏,享年八十三歲,葬同處各穴。妣鄭氏(享年六十四

歲),葬金沙繡溪背狗門窟。生四子:昊嶼(字治)、昊炳(字治彩)、昊政(字治仕)、昊極(字治遠)。

四世:(143世)

昭上公 字惟義,號百二郎 騰輝次子,生於南宋咸淳六年庚午歲正月初二寅時(公元1270 年 1月 24日),卒於元朝

至正十五年乙未歲十月十五日酉時(公元1355年 11月 19日),享年八十六歲。妣氏藍老孺人,生於南宋咸淳五年巳

己歲十一月初 八日子時(公元1269年 12月 2日),卒於元朝至正十七年丁酉歲七月廿十日午時(公元1357年 8月 6

日)享年 89歲,繼妣郭氏孺人。生卒年份失考。與 紹上公墓合葬狗門屈(狗尾坑)坐北向南。共生五子,藍氏所生

二子:昊漸、昊長,郭氏所生三子:昊民、昊清、昊國。遷居勝運裡。

四世:(143世)

晞上公 字惟禮,號百三郎 騰輝三子,生於南宋咸淳八年壬申歲(公元1272年),妣蘭氏合葬高峰寨共處各穴,后遷

金砂鬆樹坑。生六子:昊盛(字治興)、昊經(字治典)、昊緯(字治玙)、昊倫(字治琅)、昊緝(字治琳)、昊

績(字治玕)。

四世:(143世)

曜上公 字惟智,號百四郎 騰輝四子,生於南宋德佑元 年乙亥歲(公元1275年),妣蘭氏,遷居大埔,葬於青溪醉

翁倒地形,生三子:昊民、昊清、昊國。【長子昊民(字治思),號千三郎,葬公州灌飛鵝投水形, 妣陳氏,生三子:

學承、郊承、斌承。次子 昊清(字治恩),號千四郎,遷居小鄭。妣邱氏,生五子;恭承、(字敬思)、寬承(字宏

量)、信承(字可復)、美承(字貞五)遷居江西永豐、惠承(字廣 頒)。三子昊國(字治忠),號千五郎,遷居江

西,葬於石塘。妣曹氏,葬黃竹隔,坐西向東。生四子:庄承(字有容)、理承(字道行)、睿承(字希賢)、智承

(字能達)。】

四世:(143世)

映上公 字惟信,號百五郎 騰輝五子,生於南宋景炎二年丁丑歲(公元1277年)。遷居邑中都佛坑,妣曾氏,生三子:

昊太(字治和)、昊禧(字治純)、昊德(字治仁)。遷居廣東高山府,后裔遷居江西會昌。【長子昊太,字治和,

妣許氏,生一子:伯承,遷居嘉定山屈背尾】。

四世:(143世)

晶上公 字惟全,號百六郎 騰輝六子,生於元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公元1280年),妣杜氏、郭氏葬於將軍地鄭塘下,

生五子:長昊寶(字治華)、次昊彩(字治亮)、三昊實(字治球)、四昊鳴(字治球)、五昊潤(字治玉)。【長

子昊寶,字治華,號千一郎,妣王氏,遷居桂鄉縣大坪堡圳上,又一房遷居廣東餘溪鄉。次子昊彩,字治亮,號千二

郎,又號六三郎,妣鄭氏。三子昊實,字治球,號千三郎,妣鐘氏,賴氏。四子昊鳴,字治球,號千四郎,妣賴氏。

五子昊潤,字治玉,號六七郎,妣饒氏】。

五世:(144世)

昊漸公 字治悠,號千一郎,昭上長子,生於元朝至元二十五年戊子歲五月初十日丑時(公元1288 年 6月 10日),卒

於元朝至正廿七年丁未歲七月初七申時(公元1367年 8月 2日),享年八十歲。原葬於深塘辛山乙向,此地失落,后

招魂安葬於金砂高峰寨 頭丙山壬向,雄牛脫梔形,於乾隆十年乙丑歲,有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六房裔孫合修

公墓。遷居定塔。妣氏鐘四娘、妣賴氏十娘(有譜記載陳氏孺人)。共 生五子:斐承、文承、譽承、煥承、敏承。

妣鐘氏四娘,生於元朝至元廿四年丁亥歲十二月十八日寅時(公元1288 年 1月 22日),卒於元朝至正廿三年癸卯歲

三月廿五日子時(公元1363年 4月 9日),享年 76歲。葬於廟前南坑裡巳山亥向,於明朝崇禎十六年癸未歲八月

(公元1643年),百四、百五、百六三大房共同重修。妣賴氏十娘(有譜記載陳氏孺人)原葬於金砂玉石場員頂上,

此地失落。【共生五子:長子斐承,良潮, 號萬一郎,住將軍橋鄞坑,生五子:先琅、先琳、先玕、先珠、先球。次

子文承,良 捷,號萬二郎,遷居武平府,裔孫遷居漳州南靖縣嘉應州李坑堡寧坑,妣黃氏,生六子::先常、先久、

先和、先科、先慎、先成;譽承,良佐,號萬三郎,遷廣東 程鄉鬆源洞,遷建寧后,妣朱氏,生四子:先元、先亨、

先利、先貞;煥承字良弼,號萬四郎,遷廣東桃源埔,遷連城縣,妣呂氏,生五子:先本、先桂、先棟、先 柱、先梁;

敏承,字良輔,諱肱,謚五八郎(居永定金砂鄉)遷汀州府西門立圖。良仲;良義】。

五世:(144世)

昊極公 字治遠,明上四子。享年 80歲,葬狗尾坑。配彭氏(60歲),葬公墳側。生子:仁承、義承、禮承、智承、

信承。

六世:(145世)

仁承公字仲義,號福旺,昊極長子。配丘氏。生子:先福、先祿、先壽。

六世:(145世)

敏承公 字良輔,名肱,號萬五郎,河南開封大守,生於元朝至治元年辛酉歲十一月廿八日亥時(公 元1321年 12月 17

日),卒於明永樂二年甲申歲二月初七日申時(公元1404年 3月 17日),享壽84歲,葬永定金砂樟塔佛子庵背各后園墩

形稱鴨公 形,巳山兼辰,康熙十三年甲寅歲(公元1674年)重修,雍正十二年甲寅歲八月(公元1374年)重修石板

墳。妣童氏,葬金砂椿臼窠,壬山丙向,萬歷三十 三年乙巳歲七月廿十日子時(公元1605年 9月 2)重修,乾隆二年

丁巳歲(公元1737年)更葬。妣吳氏(未祥),妣梁氏,葬於上杭佛坑,生七子:(有譜 載生八子)遷汀州府西門

立圖。生七子:先傳、先伊、先儀、先倫、先偉、先任、先俸、(有譜記載八子先仰)。

【長子先傳,生於1 34 1年,字習五,號四一郎,妣袁氏,生六子:本紹、梅紹、材紹、杰紹、鬆紹、柏紹;次子先

伊,生於1343年,字習蕘,號四二郎,妣王氏,生五子:旭紹、旬紹、肝紹、昔紹、昕紹;三子先儀,生於1345年,

字習成,號四三郎,遷潮州府,鄭氏,生六子:裘紹、箕紹、禧紹、延紹、時紹、慶紹;四子先倫,生於1347年,字

習舜,號四四郎,遷新泉朋口,妣肖氏,生七子:志紹、思紹、悅紹、恬紹、志紹、悉紹;五先偉,生於1349年,字

習和,號四五郎,遷龍岩永福,妣蔡氏,生五子:斗紹、才紹、?紹、?紹、華紹;六子先任,生於1352年,字習重,

號四六郎,妣華氏,遷居永定后,生五子,元字輩記錄;七子先俸,生於1355年,字習封,號四七郎,妣陳氏,遷居

石祭下,后遷居大片,現改名為太拔;八子先仰,生於年代元記錄,裔居武平民主鄉坪山高峰】。

七世:(146世)

先壽公 字德壽,號仲,仁承三子。配溫氏。生子:俸紹(才祿)。

七世: (146世)

先倫公 字習爵,敏承四子。配肖氏。生子:志紹、思紹、惠紹、悕紹、心紹、恩紹、慕紹。

七世:(146世)

先俸公 字習封,號四七郎,敏承七子。生於元朝至正十五年乙未歲八月初六卯時(公元1355年 9月 12日),卒於明

朝宣德二年丁未歲二月初三午時(公元1427年 2月 28日),遷居石示下,后遷居大片,現改名為太拔,遂世居焉,為

大拔一世始祖。配陳氏共葬石示下,土凹背丙山兼巳虎形,清朝嘉慶廿二年丁丑歲九月廿十日(公元1817年 10月 30

日)重修。生六子:君紹、定紹、清紹、球紹、克紹、遠紹。【長子君紹,字邦彥,福旺,號六十郎,出生於1374年,

妣李氏,合葬石祭下,土凹背橋頭田邊酉山兼辛蛇形;次子定紹,宇邦翰,號六五郎,生於1376 年,妣文氏,生三子:

啟東、啟宗、啟文;三子清紹,字邦元,號十八郎,生於1400年,妣蘇氏,生四子:啟秀、啟鼎、啟?、啟全;四子

球紹,字邦騰,號六 郎,生於1404年,妣巫氏,生六子:啟仁、啟義、啟禮、啟智、啟信、啟芳;五子克紹,字邦

佐,號九郎,生於1408年,妣謝氏,生三子:啟爵、啟齒、啟 德;七子遠紹,字邦選,號六七郎,生於1416年,妣

盧氏,生二子:啟標、啟棟】。

八世:(147世)

俸紹公字才祿,號靜齋,又勉學,先壽之子。元奉訓大夫(五品),葬龍岩武平城北。配曾四娘、李五娘。生三子:

洪善 字啟余 號文軒、洪慶 字啟澤 號吉軒、洪恩 字啟儀 號鬆軒(遷移五華大田為開基祖)。

八世:(147世)

悕紹公 字九龍,先倫四子。生於明朝太祖洪武十五年壬戌歲八月初二日寅時。(公元1382年 9月 9日),卒於明朝弘

治二年己 酉(公元1489年 7月 29日)七月初二日己時,享壽108歲。謚明英,烈士,任廣東雷州府同知,壽高壹百零

八歲,卒后葬岩前約石坑寺背埔。配唐氏。生 子:元道(住東莞)、元遠(住東莞)、元通(住紫雙下)、元達(住

興寧)、元遂(住紫金水墩后遷海豐)、元珍(住紫金秋溪,后遷五華周江、中興、默林)、 元弼、元亮(住紫金,

后遷五華長布大平)、元舉。

八世:(147世)

君紹公 字邦彥 號福旺 法名六十郎,號六七郎,先俸長子。生於洪武七甲寅歲二月初八日申時(公元1374 年 3月 21

日),卒於天順六年壬午歲六月初六巳時(公元1462年 7月 2日)。年永樂年間與長汀、寧化會修宗譜,后之續修皆

賴君紹公創世之功也。終年享壽 89歲,妣李氏八娘,生於明朝洪武八年乙卯歲七月初九日辰時(公元1375年 8月 6

日),卒於明朝成化二年丙戌歲二月十八日寅時(公元1466年 3月 4 日),享壽92歲,共葬在小樟坑寨下虎形。遷

上杭縣大撥村。生八子:啟通、啟達、啟遠、啟源、啟盛、啟先、啟光、啟明。

【長子啟通,字貫道,號念二郎,遷平遠河頭鄉,妣丘氏,合葬仲石馬子壩,生二子:貴宗(字法真),葬九鄉竹山

下獅形,妣來氏,生一子:仲先;富宗(字德興),號三十七郎,葬仲石祭子, 妣鐘氏,生二子:仲光、仲彩;次子

啟達,字六德,號七三郎,遷興寧石馬,妣巫氏,合葬石馬圩背大坪上正乾,生三子:榮宗(字玉石)、華宗(字萬

石)、貴宗 (字品石);三子啟遠,字畿昌,號七二郎,遷龍岩永福,后遷樟樹坪,妣石、謝、楊氏,生九子:整宗、

憲宗、慶宗、憨宗、惠宗、慈宗、悠宗、恕宗、忠宗;四 子啟源,字貫逢,號七五郎,判巡司馬,始遷嘉應程鄉寶石

寨,后遷興寧樓下大成下,妣石氏,合葬大成下蛤蟆塘虎形,妣謝氏,葬興寧城背,妣黃氏,生六子:穆 宗、雍宗、

熙宗、繩宗、興宗、韶宗;五子啟盛,字貫理,號五十六郎,遷嘉應州石嘴頭,妣蘇氏,合葬石嘴頭,生二子:隆宗,

字法;漢宗,字法明;六子啟先, 字貫侶,號五十七郎,遷平遠石嘴頭,妣李氏;七子啟光,字貫祥,號七八郎,妣

林氏,遷延平;八子啟明,字貫純,號七九郎,妣巫、丘氏,生三子:文宗、開 宗、繼宗】。

九世:(148世)

啟通公 字貫道,號德通,法名七二郎南臨生,君紹長子,生於明朝洪武廿九年丙子歲二月初九日午時(公元1396年 3

月 18日),歿於景太七年丙子歲七月十九日辰時(公元1456年 8月 19日),享年 60歲。妣曾氏,生於洪武廿七年甲

戍歲八月廿二日亥時(公元1394年 9月 17日),歿於景太四年癸酉歲六月十三日巳時(公元1453年 7月 18日),享

年 59歲。妣邱老孺人,共生三子:長子德宗、次子貴宗、三子富宗。遷平遠河頭鄉住。

【曾氏生一子:德宗;邱氏生二子:貴宗、富宗,合葬仲石馬子壩。次子貴宗(字法真),葬九鄉竹山下獅形,妣來

氏,生一子:仲先。三子富宗(字德興),號三十七郎,葬仲石祭子,妣鐘氏,生二子:仲光、仲彩】。族譜另錄。

啟達公 字六德,號七三郎 君紹次子。生於[明]太祖 洪武31年 戊寅歲 八月廿五丑日時(公元1398年 10月 5日),

歿於[明]英宗 天順 7年 癸未歲 十月初二日午時(公元1463年 11月 12日),享年 65歲。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

1403年—公元1424年從福建上杭大拔遷興寧石馬開基,最早落居地在石馬鎮金庵塘瓦窯附近。妣氏巫老孺人,生於

[明]太祖 洪武30年 丁丑歲 十月十二子時(公元1397年 11月 1日),歿於[明]英宗 天順 4年 庚辰歲 四月初三申

時(公元1460年 4月 23日),享年 63歲。共葬在興寧石馬大坪上柿花崗(半崗坪上正中山上,坐北向南)。農歷丙

子歲(公元1996年 10月)啟達公后裔嗣孫重新修建啟達公墳墓,在石馬圩頭甲子山凹山坡上(興寧石馬衛生院背后

半山崗坪上正中位置)。生三子:長子榮宗、次子華宗、三子貴宗。(興寧石馬族譜記載長子玉萬(字萬宗、次子玉

全(字全宗)、三子玉石(字石宗)。

【長子:榮 宗公(字玉石)法名十七郎,生於宣德元年丙午歲九月七日寅時(公元1426年 10月 7日),歿於成化廿

三年丁未歲八月廿十日巳時(公元1487年 9月 7 日),享年 61歲。葬興寧石馬上庄堡大平圍瓜形上穴,戍山兼干。

妣黃氏八娘,生永樂廿二年甲辰歲十月十四日酉時(公元1424年 11月 4日),歿成化廿二 年丙午歲三月初十戌時

(公元1486年 4月 13日),享年 62歲,葬龍川縣黃花小廟林鄒姓村內樹上挂蛇形。生一子。諱安公(字通義)又名

仲光。{惠東石塘族譜記載:生二子,長子仲和 (字安);次仲程 (字宗)。二子仲程(字宗)待查}】。【次子:

諱華宗(字萬石)生於明朝永樂廿十年壬寅歲八月初五日辰時(公元1422年 8月 21日),卒於明朝成化十六年庚子歲

八月初十日午時(公元1480年 9月 13日)。享年 58歲,妣羅氏夫人,合葬在興寧石馬坑尾,生三子:長子木鐸、次

子木銑、三子木錂】。【三子:諱貴宗(字品石)生於明朝永樂十八年庚子歲十月十五日子時(公元1420年 11月 20

日),卒於明朝成化廿十年甲辰歲九月初七日卯時(公元1484年 9月 26日),享年 64歲。妣黃氏一娘,合葬在興寧

石馬小水窩屋側,生三子:肇元、肇開、肇全】。

啟遠公 字貫清 幾昌,號德崇,法名七四郎。君紹三子。生於明朝建文四年壬午歲二月廿八日酉時(公元1402年 3月

31日),歿於天順五年辛巳歲五月十七日辰時(公元 1461年 6月 24日),享年 59歲。遷居福建龍岩永福住,邑庠生。

妣汪氏,生於永樂二年甲申歲二月初六日戌時(公元1404年 3月 16日),歿於成化三 年丁亥歲五月初八日巳時(公

元1467年 6月 9日),享年 63歲。又妣謝氏,生於永樂六年戊子歲六月十七日卯時(公元1408年 7月 10日),歿於

景泰 4 年癸酉八月初十月辰時(公元1453年 9月 12日),享年 45歲。妣氏汪、石、謝、楊老孺人,共生九子:憗宗、

憲宗、慶宗、殷宗、惠宗、慈宗、悠宗、忠宗、恕宗。

【長子:諱憗宗(字 貴一)號秀惟,次子:諱憲宗(字效文)號秀仲,三子:諱慶宗(字景福)號秀八,四子:諱殷

宗(字克勸),遷居信豐縣居住。五子:諱惠宗(字正普)號法興, 遷樟樹壇住。六子:諱慈宗(字仁術),遷居龍

泉住。七子:諱悠宗(字久成)。八子:諱忠宗(字體成)。九子:諱恕宗(字近仁)】。族譜另錄。

啟源公 字貫逢,名德壽,號七五郎官,判巡司馬,君紹四子。生於明永樂三年乙酉歲四月廿二日辰時(公元1405 年

5月 20日),歿於明朝景泰二年年辛未歲九月初九日戍時(公元1451年 10月 3日),享年 46歲。自大拔遷嘉應程鄉

三陽寶石寨,后遷興寧樓下大成社居 住(興寧湖背、樓下、徑塘張屋、長樂大田),葬大成下崗子上蝦蟆壙虎形,妣

石氏生永樂三年乙酉歲十月廿七日辰時(公元1405年 11月 18日),歿於正統 十四年已巳歲六月廿七日丑時(公元

1449年 7月 16日),享年 44歲。葬同塋,生子:穆宗;又妣謝氏,生於永樂十五年丁酉歲十月初八寅時(公元1417

年 11月 16日),歿於成化十九年癸卯歲十一月初二日未時(公元1483年 12月 1日),享年 66歲。葬興寧城北羅經

形,生子:熙宗、繩宗;又妣黃氏,生 於永樂廿二年甲辰歲三月初七日卯時(公元1424年 4月 6日),歿於弘治十八

年乙丑歲十月十七日亥時(公元1505年 11月 12日),享年 81歲。共生六 子:雍宗、穆宗、熙宗、繩宗、興宗、紹

宗。

【妣氏石、謝、徐、黃安人,共生六子。長樂大田徐 母所生:長子:諱雍宗(字才祿)妣氏李、曾氏。石母所生:次

子:諱穆宗(字源祿)。謝祖婆所生:三子:諱熙宗(字廣祿)妣黃氏,四子:諱繩宗(字進祿)。 黃母所生:五子:

諱興宗(字雙祿),六子:諱紹宗(字昌祿)。族譜另錄】。

啟盛公 字貫理,號五十六郎,君紹五子。生於明朝永樂五年丁亥歲十二月初七日子時(公元1408 年 1月 4日),歿

於弘治二年巳酉歲二月十八日酉時(公元1489年 3月 19日),享年 81歲。遷居嘉應州石嘴頭,妣蘇氏六娘,生於明

朝永樂七年巳丑歲二月 廿日寅時(公元1409年 3月 6日),歿於明朝弘治五年壬子歲五月初七日巳時(公元1492年

6月 1日)。享年 83歲。生三子:隆宗、漢宗、錦宗。

【長子:諱隆宗(字法聰),妣劉氏,次子:諱漢宗(字良圩)妣邱氏,遷居大埔白侯村住。三子:諱錦宗(字良

瑞)妣鄭氏,遷居饒平馬崗住】。族譜另自錄。

啟先公 字貫侶,號五十七郎,君紹六子。生於明朝永樂八年庚寅歲正月廿日卯時(公元1410 年 2月 23日),歿於明

朝正統五年庚申歲三月廿五日寅時(公元1440年 4月 26日),享年 30歲。妣李氏滿娘,生於明朝永樂八年庚寅歲七

月初一日未時 (公元1410年 8月 1日),歿於明朝弘治九年丙辰歲九月初十日巳時(公元1496年 10月 15日),享

年 86歲。遷(嘉應州)平遠石嘴頭居住。生子:暫 時無記載,族譜另自錄。

啟光公 字貫彩,號七八郎,君紹七子。生於明朝永樂十一年癸巳歲十一月十二日子時(公元1413 年 12月 5日),歿

於明朝弘治八年乙卯歲八月初九日午時(公元1495年 8月 28日),享年 82歲。妣凌氏,生於明朝永樂十年壬辰歲四

月十六日巳時(公元 1412年 5月 26日),歿於明弘治十七年甲子歲十一月廿七日卯時(公元1505年 1月 1日),享

年 93歲。生子:暫時無記載。遷福建延平州。族譜另錄。

啟明公 字貫純,號七九郎,君紹八子。生於明朝永樂十三年乙未歲十二月初三日亥時(公元1416 年 1月 2日),歿

於明朝正德四年己巳歲年九月廿十日午時(公元1509年 10月 3日),享年 93歲。葬黃竹墩屏峰山癸山丁向鳳形,妣

巫氏五娘,生於明朝永 樂 13年乙未歲四月初四日卯時(公元1415年 5月 12日),歿於明朝正德六年辛未歲三月十六

日丑時(公元1511年 4月 13日)。享年 97歲。葬本鄉水 口寒獺捕魚形,后眾坊求立神壇,遷苦竹坑水口上穴,壬山

丙向蛇形,生三子:文宗、開宗、繼宗。

【長子:文宗號玉書號萬七郎,葬華地科敕子凹,妣 周氏十娘,葬苦竹坑水口上穴,生三子:仲良、仲亨、仲賜;次

子:開宗,后改行宗,妣呂氏、鐘氏,生四子:仲標、仲橋、仲騰、仲朊;三子:繼宗,后改信宗, 遷勝運裡,三園

上南湖,妣鐘氏、黃氏,生三子:仲福,遷居岐灘、仲祿,遷居石祭下,仲壽,遷居沈田】。族譜另錄。

張氏全國統譜之《疑似世系備考篇》存錄二

版權聲明:轉載時請以超鏈接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信息及本聲明

http://www.blogbus.com/65432123456-logs/5651166.html

張氏全國統譜之《疑似世系備考篇》存錄二

⊙ 張氏全國統譜之《疑似世系備考篇》存錄二⊙ 第一百零二章;依據《五華張氏族譜》【?堂】源流,

簡撰張氏世系如下,[存錄之,以備考証]:

【始祖化孫,世居崇仁艷坪,遷居閩上杭。字輩排行極為著。】

第一章;廣東五華張氏族譜世代源流世系存錄:

第一節 受姓始祖揮公世系 (始祖—79世)

始 祖:

揮 公 字天祿,號玉爵。妣諸葛氏,繼姜氏。四子:長昧諱文欽,次選諱文選,三盛諱文盛,四般字文光。

二世祖:

文欽公 諱昧名若 。

三世祖:

廣望公 字光諱灝,生一子:地衍。

四世祖:

地衍公 名顏,生子:桃。

五世祖:

桃 公 名侯,字康意,諱元排。生子:果

六世祖:

果公 。生子:宣

七世祖:

宣 公 字明泰。生一子:申

八世祖:

申公 字試奇。生一子:密意

九世祖:

密夷 公 諱重益,)生子:孟考

十世祖:

孟考公 字吳光,生子:槐居

十一世祖:

槐居公 字天杰名承。生一子:相正

十二世祖:

相正公 名欽若。生子:嘉學(桃)、次嘉奇(榆)、三嘉騰、四嘉發、五嘉偉。

十三世祖:

嘉奇公 字孔武,子:明契。

十四世祖:

明契 公 字立徒,子:用梁

十五世祖:

用梁 公 字希仲。生一子:志恆

十六世祖:

志恆 公 字燧陽。生一子:安思

十七世祖:

安思公 字世男。生一子:仲權

十八世祖:

仲權 公 名還。生一子:承

十九世祖:

承 公 字濟時。生一子:嚳

二十世祖:

嚳 公 字質明。生一子:嵩

二十一世祖:

嵩 公 字仲山 生一子:奉

二十二世祖:

奉 公 字步龍。生子:立

二十三世祖:

立 公 字子呂。生子:先克

二十四世祖:

先克公 諱修君,子:引和

二十五世祖:

引和 公 號邁,子:振仁

二十六世祖:

振仁 公 子:純質

二十七世祖:

純質公 字明顥,子:珠

二十八世祖:

珠 公 字明泰。子:遜作

二十九世祖:

遜作 公 字勉,子:元和

三十世祖:

元和 公 字丁盛。妣鮑氏(顏)。生一子:立。(沃丁)

三十一世祖:

立 公 字郁,子:助

三十二世祖:

助 公 字壯生,順乙

三十三世祖:

順乙 公 字和。生一子:員

三十四世祖:

員 公 字虞高。生一子辛肅

三十五世祖:

辛肅 公 字器之,子:永

三十六世祖:

永 公 字成良,子:受丁

三十七世祖:

受丁 公 字浚。生一子:會

三十八世祖:

會 公 字少壬。生子:宣

三十九世祖:

助宣 公 字承厚,子:穩

四十世祖:

穩 公 ,生一子:元。

四十一世祖:

元 公 字先猷,子:惠

四十二世祖:

惠 公 字郁正。生一子:奎

四十三世祖:

奎 公 字仲交,子:正

四十四世祖:

正 公 字匡時。生一子:斗

四十五世祖:

斗 公 字泰。生一子:本

四十六世祖:

本 公 字大生,子:灼

四十七世祖:

灼 公 字化鮮,子:兗

四十八世祖:

兗 公 字史錫,子:麟

四十九世祖:

麟 公 字仁瑞。生一子:宏

五十世祖:

宏 公 字廣泰,子:道

五十一世祖:

道 公 字無忌,子:忠嗣

五十二世祖:

忠嗣公 字仲,子:象

五十三世祖:

象 公 字仕榮。生一子:秀

五十四世祖:

秀 公 字洪頌,子:卓

五十五世祖:

卓 公 字時立,子:敬陵

五十六世祖:

敬陵 公 字澄明,子:訓芳

五十八世祖:

訓芳 公 字義,子:征

五十九世祖:

征 公 字定先。生一子:凝

六十世祖:

凝公 字萬成。生一子:佐侯

六十一世祖:

佐侯公 字弼仁,子:伯原

六十二世祖:

伯原 公 字老。生一子:善勛

六十三世祖:

善勛公 字君正。生一子:淵石

六十四世祖:

淵石公 字阜成。生一子:骼

六十五世祖:

骼 公 字子僖,子:柳朔

六十六世祖:

柳朔公 字進,。生一子:琬採

六十七世祖:

琬採公 ,子:攢

六十八世祖:

攢公 字殿邦。生一子:體

六十九世祖:

體公 字去疾。生一子:義行

七十世祖:

義行公 字策。生一子:壽

七十一世祖:

壽 公 字如山,子:開地

七十二世祖:

開地公 字正明。生一子:平

七十三世祖:

平 公 字天佑號友量 。生二子:仁祿,仁壽[名張良]

第二節 良公至楊德公世系

七十四世祖:

仁壽 公 名張良。生子:張讓義[辟疆] ,張讓禮[卓],張讓智[不疑],張讓信[字守攻名薛]:張讓忠[虎]。

七十五世祖:

讓義公 字辟疆,。生一子:敦九

七十六世祖:

敦九公 字弼成,各騫,子:道成、道達

七十七世祖:

道成公 字子儒。生一子:雍睦。

七十八世祖:

雍睦公 字譚,子:致和、貴和、玉和、光和

七十九世祖:

貴和 公 字普輝號明,子:受益,受祿,受福,受職,受恩

八十世祖:

受恩 公 子:以淑。

八十一世祖:

以淑公 ,子:開箕

八十二世祖:

開箕,子:庄重

八十三世祖:

庄重 公 字君游,號堪,子:金全,金福,金祿[名虎號張大順,子三:道宏,道勝,道陵]

八十四世祖:

金全 公 名風號張大銓,子一:玉富。

雍,八十五世祖:

玉富公 名顯,子:祿

八十六世祖:

祿 公 名應,子,君輔,君弼

八十七世祖:

君輔公 字禮宗號萬年。生三子:子安,子源,子晁。

以,八十八世祖:

子晁 公 名才,子:岡阜,岡栢,岡頌。

八十九世祖:

岡頌 公 名宗,子:陵如

九十世祖:

陵如 公 名材,子:永中,永中,永英。

九十一世祖:

永英 公 名裕賢,子:爾福,爾祿。

曰,九十二世祖:

爾祿 公 名軌。子:康意

九十三世祖:

康意 公 名實,子:經爵,經金,經泰。

九十四世祖:

經爵 公 名茂,子:緯邦

九十五世祖:

緯邦 公 名駿。生一子:重華(乾才)、重理(坤才)

九十六世祖:

重理公 字坤才,子:作棟,作亨

九十七世祖:

作亨公 子:超士。

九十八世祖:

超士 公 名桂。生一子:利光,利俊,利千,利勝

九十九世祖:

利千 公 ,字星光,子:生三子:品敬(貞太)、品重(貞文)、品端(貞安)。

一百世祖:

位三 公 名淵。生一子:生二子:恭(育高)、長(育尊)。

一百零一世祖:

育高 公 名植。生三子:安壬、永清(安高)、永能(安丕)

一百零二世祖:

安壬 公 字永寧,子:壽椿

一百零三世祖:

壽椿 公 名瓌。子:宜月,宜年

一百零四世祖:

宜年 公 名思,字友規,子:同德,同華,同科,同仁,同化,同和。

一百零五世祖:

同德公 字直,子:茂泰

一百零六世祖:

茂泰公 字宣。生一子:盛達,盛鬆,盛材。

一百零七世祖:

盛材 公 ,字應春,子:蘭彩

一百零八世祖:

蘭彩 公 字嘉。生三子:全(桂玉)、金(桂瑞)、宏(桂芳)。

安,一百零九世祖:

桂瑞公 字金。生一子:奕榮。

椿,一百一十世祖:

奕榮公 ,字文靖,子:芬才[字公藝,子仲義,仲仁],芬董。

一百一十一世祖:

芬重公 子:芳亭,芳遠,芳清,芳青。

一百一十二世祖:

芳亭 公 ,字君正號恢異,子:子冑、子卿、子仲、子譽、子虐、子猷。

一百一十三世祖:

子冑 公 ,字榮立,又字存冑,子:宏藏(華珍)、宏毅(華珠)、宏智(華玉)、宏愈(華榆)。

一百一十四世祖:

華榆公,諱庭,號宏愈,子:生四子:九齡字征召、九皋字征吉、九章字征加、九賓字征啟。

一百一十五世祖:

征召 公 字九齡,名博物,又字子壽,又字澂召,謚文獻,子:代禮、代洛、代殷,

一百一十六世祖:

代禮公 ,字益祥,諱世輔,號丞,生一子:如思。

一百一十七世祖:

如思 公, 名憲,子:仕元,仕貞

一百一十八世祖:

仕元公 字宏靖。子:宦文,宦燥

一百一十九世祖:

宦燥公 ,字景仲,子:有左、有在。

一百二十世祖:

有左公 名焴,子:書泰,書光,書陶,書恆。

一百二十一世祖:

書泰公 諱相,子:香譽,香馨,香馥。

一百二十二世祖:

香馨公 ,名亨,子:左思

一百二十三世祖:

左思 公 ,字登亨。生二子:右賓,右庠

一百二十四世祖:

右賓 公 ,字承先。生子:清東

一百二十五世祖:

清東公 ,字瓘麟。生二子:昭明,昭朋

一百二十六世祖:

昭明公 ,字齊賢,子:涉、渥、洪、沼、滂。

一百二十七世祖:

涉 公 ,字迪之,子:穆序。

一百二十八世祖:

穆序 公 ,名載,號子厚,生三子:景昌(勛榮)、日茂(勛華)、錫元(勛高)。

一百二十九世祖:

勛榮 公,字南軒。生一子:臣楷。

一百三十世祖:

臣楷公 ,名端,子:孟祥、仲祥

一百三十一世祖:

仲祥公 ,字卿輅,子:邦欽。

一百三十二世祖:

邦欽 公 ,字敬持,子:賓國、仕國(遷劍州)、悅國(舉人)。賢國、資國(舉人)。

一百三十三世祖:

賓國公 ,字上聘,子:楊德,楊行

一百三十四世祖:

楊德公 ,字廷舉,生三子:化龍(解元)、化孫、化風(武舉人)。

第三節 化孫公至君紹公世系

(135世—148世)

揮 公第一百三十五世祖: 化孫公

廣東五華第一世祖: (135世)

化孫 號傳萬,字天衍,楊德三子(1175.2.12子—1267.5.29申),享陽九十三。進士起業,因靖康之亂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宋都洛陽)居福州長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遷上杭縣。官居韶州及長汀州太守,誥贈中

憲大夫。公墓座落在福建省上杭縣白沙鎮將軍橋茜洋村,李家屋背大坪崗。喝“金盤載珠” ,申山寅向兼

坤。墓前左右兩旁豎著十八根石柱,柱頂雕有石獅,象征十八房宗支繁榮昌盛。化孫公妣陳氏(1174.12.1

辰—1271.3.18丑)、闕氏(1184.11.10寅—1271.3.13稈午)兩恭人之墓,座落在茜洋村進去官地水尾半

山腰(二華裡神仙坑)。喝“雄雞(飛鳳)展翅” ,丙山兼向。生子:吉雲、慶雲、禎雲、祥雲、集雲、從雲、

龍雲、福雲、自雲、綿雲、景雲、星雲、卿雲、帝雲、闕雲、倬雲、彼雲、定雲。十八子名,加乾坤詩:

吉慶禎祥集,從龍福自綿,

景星卿帝闕,倬彼定乾坤。

從福建汀洲寧化遷入上杭縣白砂鎮將軍橋茜洋村,開居為一世。祖考妣墳墓,於1996年均被上杭市人民政

府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及保護碑序。

當十八子成家時期,時值元兵渡江南侵,宗室瀕危,紛紛擇地安居。化孫公遺訓(七律詩,稱外八句):

清河系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千秋金鑑慕宗枋,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凜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化孫公字輩五言詩(內八句)①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傳家惟詩禮,掄秀良與忠,

善積恩光大,慶余福自通。

德澤宜習學,作求泰常逢,

本立祥長發,燕翼謀廣豐。

注:①字輩詩,前十字已採用,后面字未見排用。八十字輩詩,后四十字,可能是化孫公八世孫(祥雲公后

裔)君紹公作。

二世: (141世)

吉雲公 字瑞世,化孫長子(1196.2.7寅—1280.2.7酉)。配王五娘(1197.9.16卯—1280.2.7酉)。生子:

騰鳳(字呂鳳)、騰盛(日新)、騰蛟(若龍)、騰光(明珠)、騰蘭(滋畹)。住廷田梓頭。(嗣孫散居

福建漳州、泉州、廣東潮州、嘉應州等地)

慶雲公 字瑞亮,號二郎,化孫次子(1199.5.13巳—1277.11.4戍)。配林六娘(1199.8.22申—1282.4.3

巳)。生子:騰侶(鳴元)、騰佐(聖元)、騰佑(純元)、騰位(任元)、騰伸(理元)、騰伯(起元)、

騰五。(住半逕、嗣孫散居福建福州、江西等地)

禎雲公 字瑞興,號三郎,化孫三子(1203.3.33辰—1282.7.16巳)。配林五娘(1202.2.4亥—1288.10.19

丑)。生子:騰佶(明元)、騰勝(文元)、騰修(象元)、騰侃(正元)、騰例(調元)、騰侊(成元)、

騰候(錫元)、騰俊(煒元)、騰悕(炳元)。住塘源(有譜記蓮塘)。嗣孫散居福建泉州、普江、德化、

惠安、福州、蓮塘、江西各地。

祥雲公 字瑞庭,號四郎,化孫四子(1209.2.12巳—1281.5.8辰)。墓在福建永定縣仙師鄉蘭崗馬坑,亥

山兼壬,醉翁伴椅。配藍四娘(1216.11.8辰—1287.4.22亥),墓在仙師鄉上深塘西洋,丑山兼艮,寒虎咬

尾。賴五娘(1209.1.21酉—1276.10.3卯),墓在仙師鄉三壩牛背脊崗。生子:騰先(字定元,號念一

郎)、騰福(字殿元,號念二郎)、騰千(字叔元,號念三郎)、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騰壽(字載

元,號念五郎)、騰輝(字仲元,號念六郎)、騰萬(字兆元,號念七郎)。(嗣孫分遷福建上杭、永定長

汀、開平、龍岩、連城、漳州、廣東梅縣、大埔、興寧、五華、饒平、豐順、潮州、汕尾、汕頭、陸豐、紫

金、河源、東莞、增城、博羅、惠陽、和平、龍川、惠東、廣州、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州、南康、萍

鄉、吉安、修水、鋼固、上猶、崇義、湖南、瀏陽、廣西、四川等地)

集雲公 字瑞彩,號五郎,化孫五子(1210.3.5巳—1282.11.19寅)。配邱七娘(1212.1.16酉—1284.47卯)。

生子:騰仕(學〈堯〉元)、騰仁(德元)、騰任(克元)。(嗣孫散居福建、江西各地。從雲公 字瑞明,號六郎,化孫六

祥雲公 字瑞庭,號四郎,化孫四子(1209.2.12巳—1281.5.8辰)。墓在福建永定縣仙師鄉蘭崗馬坑,亥山兼壬,醉

翁伴椅。配藍四娘(1216.11.8辰—1287.4.22亥),墓在仙師鄉上深塘西洋,丑山兼艮,寒虎咬尾。賴五娘

(1209.1.21酉—1276.10.3卯),墓在仙師鄉三壩牛背脊崗。生子:騰先(字定元,號念一郎)、騰福(字殿元,號

念二郎)、騰千(字叔元,號念三郎)、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騰壽(字載元,號念五郎)、騰輝(字仲元,

號念六郎)、騰萬(字兆元,號念七郎)。(嗣孫分遷福建上杭、永定長汀、開平、龍岩、連城、漳州、廣東梅縣、

大埔、興寧、五華、饒平、豐順、潮州、汕尾、汕頭、陸豐、紫金、河源、東莞、增城、博羅、惠陽、和平、龍川、

惠東、廣州、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州、南康、萍鄉、吉安、修水、鋼固、上猶、崇義、湖南、瀏陽、廣西、四

川等地)

張氏族(宗/家)譜張揮

一世張揮:子二:張昧 和 張般

二世張昧,子二:張臺駘公、張允格公

三世張允格,子一:張伊源公

四世張伊源,子四:張突美、張簡竹、張侯公、張謨公-

五世張侯公,子三:張立方公、張敬和公、張若公-

六世張立方公-,子二:張乾公、張坤公-

七世張坤公-,子一:張敦吾公

八世張敦吾公,子一﹔張效公

九世張效公,子一:張重熙公

十世張重熙公,子一:張吳光公

十一世張吳光公,子一:張天杰公

十二世張天杰公,子一:張欽若公

十三世張欽若公,子二:張桃公、張榆公

十四世張榆公-,子二:張臨公、張臥公

十五世張臨公,子一:張宜公

十六世張宜公,子一:張陽公

十七世張陽公,子一:張安公

十八世張安公,子一:張考公

十九世張考公,子一:張承公

二十世張承公,子二:張嚳公、張璺公

二十一世張嚳公,子三:張瓏公、張琦公、張珍公-

二十二世張珍公, 子一:張餘公

二十三世張餘公,子一:張躦公

二十四世張躦公,子一﹔張秦公

二十五世張秦公,子一:張還公

二十六世張還公,子一:張純公

二十七世張純公,子一:張質公

二十九世張康公,子一:張啟公

三十世張啟公,子一:張立公

三十一世張立公,子一:張瑰公

三十二世張瑰公,子一:張秣公

三十三世張秣公,子一:張庖公

三十四世張庖公,子一:張顥公

三十五世張顥公,子一:張洙公

三十六世張洙公,子一:張逸公

三十七世張逸公,子一:張都公

三十八世張都公,子一:張助公

三十九世張助公,子一:張須公

四十世張須公,子一:張圓公

四十一世張圓公,子一:張肅公

四十二世張肅公,子一:張昶公

四十三世張昶公,子一:張浚公

四十四世張浚公,子一:張惠公

四十五世張惠公,子一:張誼公

四十六世張誼公,子一:張穩公

四十七世張穩公,子一:張元公

四十八世張元公,子二:張奎公、張正公

四十九世張正公,子一:張炳公

五十世張炳公,子二:張振公、張辰公

五十一世張辰公,子一:張本公

五十二世張本公,子三:張灼公、張燥公、張焰公

五十三世張灼公,子一:張兗公

五十四世張充公,子一:張靈公

五十五世張靈公,子一:張宏公

五十六世張宏公,子一:張道公、張紳公

五十七世張道公,子一:張仲公

五十八世張仲公,子二:張逸公-、張眾公

五十九世張逸公,子一:張伯謙公

六十世張伯謙公,子一﹔張信明公

六十一世張信明公,子二:張貴公、張實公

六十二世張實公,子一:張禹臣公

六十三世張禹臣公,子一:張元馭公

六十四世張元馭公,子一:張熙公

六十五世張熙公,子一:張叔玄公

六十六世張叔玄公,子一:張奉義公

六十七世張奉義公,子一:張高陵公

六十八世張高陵公,子一:張宣武公

六十九世張宣武公,子一:張侯

七十世張侯公,子一:張老

七十一世張老公,子一:張君臣

七十二世張君臣公,子一:張趯公

七十三世張趯公三子:張骼公:張髓公:張體公

第74世﹔七十四世張骼公二子:張進明公:張權:

第75世:七十五世張進明公一子:張孟談公

第76世:七十六世張孟談公三子:張柳朔公:張正朔公:張望朔公

第77世:七十七世張柳朔公一子:張開地公

第78世:七十八世張開地公子二:張平:張黡

第79世﹔七十九世張平公子二﹔張良﹔張勝

第80世﹔一世張良子二﹔張不疑﹔張辟疆 [族譜之第1章世系表]

第 81世﹔二世張不疑公-子二﹔張典公﹔張高公

第82世﹔三世張典公四子﹔張默﹔張黔﹔張然﹔張鹿

第83世﹔四世張默子一﹔張金公

第84世﹔五世張金公子一﹔張乘公﹔名千秋﹔號萬雅

第85世﹔六世張乘公﹔名千秋號萬雅公子三; 張嵩公; 張京公; 張文敬公

第86世﹔七世張嵩公子五;張壯公;張纘公-張彭公, 張睦公; 張述公

第87世﹔八世張壯公子一。張胤

第88世﹔九世張胤公子一; 張皓公

第89世﹔十世張皓公生子二; 張宇公; 張綱公

第90世﹔11十一世10張宇子﹔張遜

第91世﹔12十二世11張遜子﹔張孟成

第92世﹔13十三世12張孟成子﹔張平

第93世﹔14十四世13張平子﹔張英﹔張華

第94世:15十五世14張華子﹔張祎﹔張韙

第95世:16十六世15張祎子﹔張輿

第96世:17十七世16張輿子﹔張次惠

第96世:17十七世16張輿子﹔張次惠

第97世:18十八世17張次惠子﹔張穆之﹔張安之﹔張玄之

第98世﹔十九世張安之子﹔張宏冑﹔張宏策﹔張宏興

第99世﹔二十世張宏策子﹔張纟丕﹔張緬﹔張綰﹔張絢﹔張纘

第100世﹔二十一世張緬子﹔張芬﹔張傳﹔張佚

第101世:二十二世張傳子﹔張守禮

第102世:二十三世張守禮子﹔張君政

第103世:二十四世張君政子﹔張子冑﹔張子虔﹔張子卿﹔張子沖﹔張子譽﹔張子猷

第104世:二十五世張子冑子﹔張弘智﹔張弘藏﹔張弘毅﹔張弘愈

第105世﹔二十六世張弘愈子﹔張九章﹔張九賓﹔張九皋﹔張九齡

第106世﹔27二十七世26張九齡子 ﹔張挺 ﹔張拯

第107世﹔28二十八世27張拯子﹔張國器﹔張英器 ﹔張藏器

第108世:29二十九世28張藏器子﹔張敦慶

第109世:30三十 世29張敦慶子﹔五子張景新﹔長子[狀元]張隸實[名又作;張棣實]﹔三子張隸華[名又作;

張棣華]﹔四子張隸文[名又作;張棣文]﹔六子張景僖﹔七子張景禮 ,次子張景重字隸英[名又作;張棣英]

第110世:31三十一世30張景重子﹔張爟 ﹔張焴

第111世:32三十二世31張焴子﹔張廷杰

第112世﹔33三十三世32張廷杰子﹔張淪[字宏澤]﹔張沼[字宏淵]﹔張洪[字宏海]﹔張渥[字宏深] ﹔張涉

[字宏澗]

第113世﹔34三十四世33張宏澗[張涉]子;張璲﹔張璀﹔張象﹔張希﹔張載﹔張效

第114世﹔三十五世張載子﹔張景昌;張日茂;張錫元

第115世:三十六世張景昌子﹔張端

第116世:三十七世張端子﹔張仲祥:張孟祥:張邦欽

第117世:三十八世張仲祥子﹔張賓國 :張仕國:張悅國

第118世:三十九世張賓國子:張揚德 :張楊行

第119世﹔四十世張揚德公子:張化龍:張化風:張化孫

第120世﹔鄞江[始祖]張化孫18子 108孫(按次序排列)

1、吉雲—— 生有五子: 騰風、騰盛、騰蛟、騰光、騰蘭。

2、慶雲—— 生有七子: 騰侶、騰佐、騰祐、騰位、騰伸、騰伯、騰伍。

3、禎雲—— 生有九子: 騰佶、騰信、騰修、騰俏、騰侃、騰例、騰恍、騰候、騰俊、騰俙。

4、祥雲—— 生有七子: 騰先、騰福、騰韆、騰林、騰壽、騰輝、騰萬。

5、集雲—— 生有三子: 騰仕、騰仁、騰任。

6、從雲—— 生有二子: 騰陞、騰陛。

7、龍雲—— 生有四子: 騰純、騰絃、騰紳、騰紱。

8、福雲—— 生有六子: 騰義、騰羲、騰群、騰羨、騰羔、騰美。

9、 自雲—— 生有七子: 騰貞、騰貤、騰貫、騰賃、騰貴、騰則、騰赍。

10、綿雲—— 生有四子: 騰越、騰起、騰超、騰赴。

11、景雲—— 生有五子: 騰椿、騰桂、騰楠、騰鬆、騰槐。

12、星雲—— 生有六子: 騰東、騰杰、騰杞、騰柏、騰析、騰栻。

13、卿雲—— 生有十一子:騰旺、騰旭、騰昇、騰智、騰昺、騰昭、騰時、騰明、騰晶、騰暄、騰竹,

14、帝雲—— 生有四子: 騰望、騰明、騰郎、騰淳。

15、闕雲—— 生有七子: 騰官、騰宗、騰宋、騰安、騰讌、騰寓、騰宏。

16、倬雲—— 生有五子: 騰孟、騰季、騰學、騰琮、騰祖。

17、彼雲—— 生有九子: 騰璜, 騰和, 騰禹, 騰瑛, 騰科, 騰益, 新壙, 騰玉, 騰珠

18、定雲—— 生有八子: 騰芳、騰芬、騰菽、騰英、騰茂、騰范、騰茗、騰莪,

四房祥雲,7個兒子。未遷,留上杭。后嗣分遷上杭、永定、連城、武平、龍岩各處,漳州南靖、平和,廣

東程鄉(梅州)、興寧、五華、蕉嶺、大埔、豐順、饒平、揭陽、(含今揭西)、陸豐、海豐、惠東、紫金、

潮陽、汕頭、從化、東莞、南雄、龍川等地,江西興國、於都、寧都、會昌、尋鄔、石城、南康、上猶、崇

義、吉安、贛縣、瑞金、永豐、修水、銅鼓、萍鄉等縣市,湖南瀏陽、湘潭,四川也有散居。此房騰輝系下

昭上、晶上二房散遷最廣,小一郎(光裕、漢杰)裔孫在台灣開基,文通公遷台中,為文通公派;還有志達

公派、千九郎公派等。

祥雲公 化孫四子 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己巳歲二月十二日巳時(公元1209 年 3月

19日),卒於元朝至元辛巳歲五月初八日辰時(公元1281年 5月 26日)。未遷居留上杭。墓在福建永定縣

仙師鄉下蘭崗馬坑,亥山兼壬,醉翁伴椅 形。配藍四娘,生於南宋宋嘉定九年丙子歲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公

元1217年 1月 9日),卒於元朝至元24年丁亥歲四月廿二日亥時(1287年 6月 24 日)。藍四娘墓在福建永

定縣仙師鄉上深塘西洋畬丑山兼艮,寒虎咬尾形。妣賴氏五娘,生於於嘉定二年己巳歲正月廿十日酉時

(1209年 2月 25日),卒於南 宋景炎二年丙子歲十月初三卯時(公元1276年 11月 10日)。賴五娘墓在福

建永定縣仙師鄉三壩牛背脊崗。共生七子:長騰先(字孟元,號念一郎)、次騰福 (字殿元,號念二郎)、

三騰千(字體元,號念三郎)、四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五騰壽(字載元,號念五郎)、六騰輝(字

仲元,號念六郎)、七騰萬(字 兆元,號念七郎),生於淳佑庚戌歲八月廿十日亥時,妣石氏滿娘,會氏

七娘,生七子。嗣孫分遷移福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龍岩、連城、漳州、廣東梅縣、 大埔、興寧、

五華、饒平、豐順、潮州、汕尾、汕頭、陸豐、紫金、河源、東莞、增城、博羅、惠陽、和平、龍川、惠東、

廣州、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州、南 康、萍鄉、吉安、修水、鋼固、上猶、崇義、湖南、瀏陽、廣西、

四川等地。

四房祥雲,字瑞庭,號四郎 又 號十六郎,當時未外遷留在上杭,妣藍四娘、賴五娘,生七子。嗣孫分遷福

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新羅、連城、漳州等地,廣東 梅縣、大埔、興寧、五華、饒平、豐順、潮州、

汕尾、汕頭、陸豐等地,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縣、南康、萍鄉、吉安、修水、銅鼓、上猶、崇義等地,

湖南瀏 陽等地。

四房祥雲(1209—1281),字瑞庭,號四郎, 又號十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已巳年二月十二日已時,卒於元朝至元

辛巳歲五月初八日辰時。*藍氏四 娘,賴氏五娘。生有七子:騰先、騰福、騰千、騰林、騰壽、騰輝、騰萬。

其裔孫分遷散居在福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龍岩、連城、梓州、梅州各縣(區、 市),饒平、潮州、

汕尾、汕頭、河源、紫金、龍川、江西於都、寧都、萍鄉、吉安修水、贛縣、銅鼓、上猶、湖南瀏陽等地。

騰輝公 字仲元,號念六郎,祥雲六子,誥授中憲大夫歲進士,任漸江溫州府正堂乙丑科,屬教諭,生於南

宋淳佑二年壬寅歲二月初六未時(公元1242年 3月 8日),卒於元朝至順二年辛未歲九月初九日卯時(公元

1331年 10月 10日)、享年 89歲,葬於永定金沙鄉高峰寨午山子向,海螺形又曰照天蠟燭形,明成化十九

年癸卯歲安葬金罐,乾隆十年乙丑歲五月初六日卯時更葬,傳聞騰輝公原葬深塘失落瑩墳。

妣廖氏十二娘,生於南宋淳佑二年壬寅歲(公元1242年 月 日),卒於元朝延佑五年戊午歲五月廿五日丙

時(公元1318年 6月 24日)享年 77歲。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上穴、明成化十九年癸卯歲更葬上下穴,上一

穴壬山丙向,葬后牛生龍頭馬身,故稱龍馬祖地,又稱仙童趕狗形。

妣賴氏十八娘,生於南宋淳佑六年丙午歲八月初八日子時(公元1246 年 9月 19日),卒於元朝泰定元年甲

子歲十二月廿八日申時(公元1325年 1月 13日),享年 79歲。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下穴亥山己向,康熙二

年癸卯歲十 二月廿十日辰時(公元1664年 1月 17日),上下穴同時更葬,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歲七月初九辰

時(公元1720年 8月 12日),上下二穴重新更葬,墓墳於 1991年三月被盜,挖眾裔憤走呈告,公元1993

年正月十五日重新修復。

妣杜氏四娘,生死年份失考(享年 81歲)與賴氏十八娘共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下穴。

三母共生六子:長明上(字惟仁)、次昭上(字惟義)、三晞上(字惟禮)、四曜上(字惟智)、五映上

(惟信)、六晶上(字惟全)。

昭上公 字惟義,號百二郎 騰輝次子,生於南宋咸淳六年庚午歲正月初二寅時(公元1270 年 1月 24日),

卒於元朝至正十五年乙未歲十月十五日酉時(公元1355年 11月 19日),享年八十六歲。妣氏藍老孺人,生

於南宋咸淳五年巳己歲十一月初 八日子時(公元1269年 12月 2日),卒於元朝至正十七年丁酉歲七月廿十

日午時(公元1357年 8月 6日)享年 89歲,繼妣郭氏孺人。生卒年份失考。與 紹上公墓合葬狗門屈(狗尾

坑)坐北向南。共生五子,藍氏所生二子:昊漸、昊長,郭氏所生三子:昊民、昊清、昊國。遷居勝運裡。

昊漸公 字治悠,號千一郎,昭上長子,生於元朝至元二十五年戊子歲五月初十日丑時(公元1288 年 6月 10

日),卒於元朝至正廿七年丁未歲七月初七申時(公元1367年 8月 2日),享年八十歲。原葬於深塘辛山乙

向,此地失落,后招魂安葬於金砂高峰寨 頭丙山壬向,雄牛脫梔形,於乾隆十年乙丑歲,有百二、百三、

百四、百五、百六房裔孫合修公墓。遷居定塔。妣氏鐘四娘、妣賴氏十娘(有譜記載陳氏孺人)。共 生五

子:斐承、文承、譽承、煥承、敏承。

妣鐘氏四娘,生於元朝至元廿四年丁亥歲十二月十八日寅時(公元1288 年 1月 22日),卒於元朝至正廿三

年癸卯歲三月廿五日子時(公元1363年 4月 9日),享年 76歲。葬於廟前南坑裡巳山亥向,於明朝崇禎十

六年癸未歲八月 (公元1643年),百四、百五、百六三大房共同重修。妣賴氏十娘(有譜記載陳氏孺人)

原葬於金砂玉石場員頂上,此地失落。【共生五子:長子斐承,良潮, 號萬一郎,住將軍橋鄞坑,生五子:

先琅、先琳、先玕、先珠、先球。次子文承,良 捷,號萬二郎,遷居武平府,裔孫遷居漳州南靖縣嘉應州

李坑堡寧坑,妣黃氏,生六子::先常、先久、先和、先科、先慎、先成;譽承,良佐,號萬三郎,遷廣東

程鄉鬆源洞,遷建寧后,妣朱氏,生四子:先元、先亨、先利、先貞;煥承字良弼,號萬四郎,遷廣東桃源

埔,遷連城縣,妣呂氏,生五子:先本、先桂、先棟、先 柱、先梁;敏承,字良輔,諱肱,謚五八郎(居

永定金砂鄉)遷汀州府西門立圖。良仲;良義】。

敏承公 字良輔,名肱,號萬五郎,河南開封大守,生於元朝至治元年辛酉歲十一月廿八日亥時(公 元1321

年 12月 17日),卒於明永樂二年甲申歲二月初七日申時(公元1404年 3月 17日),享壽84歲,葬永定金砂

樟塔佛子庵背各后園墩形稱鴨公 形,巳山兼辰,康熙十三年甲寅歲(公元1674年)重修,雍正十二年甲寅

歲八月(公元1374年)重修石板墳。妣童氏,葬金砂椿臼窠,壬山丙向,萬歷三十 三年乙巳歲七月廿十日

子時(公元1605年 9月 2)重修,乾隆二年丁巳歲(公元1737年)更葬。妣吳氏(未祥),妣梁氏,葬於

上杭佛坑,生七子:(有譜 載生八子)遷汀州府西門立圖。生七子:先傳、先伊、先儀、先倫、先偉、先

任、先俸、(有譜記載八子先仰)。

【長子先傳,生於1 34 1年,字習五,號四一郎,妣袁氏,生六子:本紹、梅紹、材紹、杰紹、鬆紹、柏

紹;次子先伊,生於1343年,字習蕘,號四二郎,妣王氏,生五子:旭紹、旬紹、肝紹、昔紹、昕紹;三

子先儀,生於1345年,字習成,號四三郎,遷潮州府,鄭氏,生六子:裘紹、箕紹、禧紹、延紹、時紹、

慶紹;四子先倫,生於1347年,字習舜,號四四郎,遷新泉朋口,妣肖氏,生七子:志紹、思紹、悅紹、

恬紹、志紹、悉紹;五先偉,生於1349年,字習和,號四五郎,遷龍岩永福,妣蔡氏,生五子:斗紹、才

紹、?紹、?紹、華紹;六子先任,生於1352年,字習重,號四六郎,妣華氏,遷居永定后,生五子,元

字輩記錄;七子先俸,生於1355年,字習封,號四七郎,妣陳氏,遷居石祭下,后遷居大片,現改名為太

拔;八子先仰,生於年代元記錄,裔居武平民主鄉坪山高峰】。

先俸公 字習封,號四七郎,敏承七子。生於元朝至正十五年乙未歲八月初六卯時(公元1355年 9月 12日),

卒於明朝宣德二年丁未歲二月初三午時(公元1427年 2月 28日),遷居石示下,后遷居大片,現改名為太

拔,遂世居焉,為大拔一世始祖。配陳氏共葬石示下,土凹背丙山兼巳虎形,清朝嘉慶廿二年丁丑歲九月廿

十日(公元1817年 10月 30日)重修。生六子:君紹、定紹、清紹、球紹、克紹、遠紹。【長子君紹,字邦

彥,福旺,號六十郎,出生於1374年,妣李氏,合葬石祭下,土凹背橋頭田邊酉山兼辛蛇形;次子定紹,

宇邦翰,號六五郎,生於1376 年,妣文氏,生三子:啟東、啟宗、啟文;三子清紹,字邦元,號十八郎,

生於1400年,妣蘇氏,生四子:啟秀、啟鼎、啟?、啟全;四子球紹,字邦騰,號六 郎,生於1404年,妣

巫氏,生六子:啟仁、啟義、啟禮、啟智、啟信、啟芳;五子克紹,字邦佐,號九郎,生於1408年,妣謝

氏,生三子:啟爵、啟齒、啟 德;七子遠紹,字邦選,號六七郎,生於1416年,妣盧氏,生二子:啟標、

啟棟】。

君紹公 字邦彥 號福旺 法名六十郎,號六七郎,先俸長子。生於洪武七甲寅歲二月初八日申時(公元1374

年 3月 21日),卒於天順六年壬午歲六月初六巳時(公元1462年 7月 2日)。年永樂年間與長汀、寧化會

修宗譜,后之續修皆賴君紹公創世之功也。終年享壽 89歲,妣李氏八娘,生於明朝洪武八年乙卯歲七月初

九日辰時(公元1375年 8月 6日),卒於明朝成化二年丙戌歲二月十八日寅時(公元1466年 3月 4 日),

享壽92歲,共葬在小樟坑寨下虎形。遷上杭縣大撥村。生八子:啟通、啟達、啟遠、啟源、啟盛、啟先、

啟光、啟明。

【長子啟通,字貫道,號念二郎,遷平遠河頭鄉,妣丘氏,合葬仲石馬子壩,生二子:貴宗(字法真),葬

九鄉竹山下獅形,妣來氏,生一子:仲先;富宗(字德興),號三十七郎,葬仲石祭子, 妣鐘氏,生二子:

仲光、仲彩;次子啟達,字六德,號七三郎,遷興寧石馬,妣巫氏,合葬石馬圩背大坪上正乾,生三子:榮

宗(字玉石)、華宗(字萬石)、貴宗 (字品石);三子啟遠,字畿昌,號七二郎,遷龍岩永福,后遷樟

樹坪,妣石、謝、楊氏,生九子:整宗、憲宗、慶宗、憨宗、惠宗、慈宗、悠宗、恕宗、忠宗;四 子啟源,

字貫逢,號七五郎,判巡司馬,始遷嘉應程鄉寶石寨,后遷興寧樓下大成下,妣石氏,合葬大成下蛤蟆塘虎

形,妣謝氏,葬興寧城背,妣黃氏,生六子:穆 宗、雍宗、熙宗、繩宗、興宗、韶宗;五子啟盛,字貫理,

號五十六郎,遷嘉應州石嘴頭,妣蘇氏,合葬石嘴頭,生二子:隆宗,字法;漢宗,字法明;六子啟先,

字貫侶,號五十七郎,遷平遠石嘴頭,妣李氏;七子啟光,字貫祥,號七八郎,妣林氏,遷延平;八子啟明,

字貫純,號七九郎,妣巫、丘氏,生三子:文宗、開 宗、繼宗】。

啟源公 字貫逢,名德壽,號七五郎官,判巡司馬,君紹四子。生於明永樂三年乙酉歲四月廿二日辰時(公

元1405 年 5月 20日),歿於明朝景泰二年年辛未歲九月初九日戍時(公元1451年 10月 3日),享年 46歲。

自大拔遷嘉應程鄉三陽寶石寨,后遷興寧樓下大成社居 住(興寧湖背、樓下、徑塘張屋、長樂大田),葬

大成下崗子上蝦蟆壙虎形,妣石氏生永樂三年乙酉歲十月廿七日辰時(公元1405年 11月 18日),歿於正統

十四年已巳歲六月廿七日丑時(公元1449年 7月 16日),享年 44歲。葬同塋,生子:穆宗;又妣謝氏,生

於永樂十五年丁酉歲十月初八寅時(公元1417 年 11月 16日),歿於成化十九年癸卯歲十一月初二日未時

(公元1483年 12月 1日),享年 66歲。葬興寧城北羅經形,生子:熙宗、繩宗;又妣黃氏,生 於永樂廿

二年甲辰歲三月初七日卯時(公元1424年 4月 6日),歿於弘治十八年乙丑歲十月十七日亥時(公元1505

年 11月 12日),享年 81歲。共生六 子:雍宗、穆宗、熙宗、繩宗、興宗、紹宗。【妣氏石、謝、徐、黃

安人,共生六子。長樂大田徐 母所生:長子:諱雍宗(字才祿)妣氏李、曾氏。石母所生:次子:諱穆宗

(字源祿)。謝祖婆所生:三子:諱熙宗(字廣祿)妣黃氏,四子:諱繩宗(字進祿)。 黃母所生:五子:

諱興宗(字雙祿),六子:諱紹宗(字昌祿)。族譜另錄】

128世:張啟源 松秆/文峯/南京 張啟源(字貫逢,號裕軒) 妣: 石,謝(生明輔),徐,王. 御史大夫, 子十二

明貴,明晡(明輔),明遠,明富,明旺,明德,明語,明漠,明謀,迅洪,迅波,迅治

(啟源公 字貫逢,名德壽,號七五郎官,判巡司馬,君紹四子。生於明永樂三年乙酉歲四月廿二日辰時(公

元1405年 5月 20日),歿於明朝景泰二年年辛未歲九月初九日戍時(公元1451年 10月 3日),享年 46歲。

自大拔遷嘉應程鄉三陽寶石寨,後遷興寧樓下大成社居住(興寧湖背、樓下、徑塘張屋、長樂大田),葬大

成下崗子上蝦蟆壙虎形,妣石氏生永樂三年乙酉歲十月廿七日辰時(公元1405年 11月 18日),歿於正統十

四年已巳歲六月廿七日醜時(公元1449年 7月 16日),享年 44歲。葬同塋,生子:穆宗;又妣謝氏,生於

永樂十五年丁酉歲十月初八寅時(公元1417年 11月 16日),歿於成化十九年癸卯歲十一月初二日未時(公

元1483年 12月 1日),享年 66歲。葬興寧城北羅經形,生子:熙宗、繩宗;又妣黃氏,生於永樂廿二年甲

辰歲三月初七日卯時(公元1424年 4月 6日),歿於弘治十八年乙醜歲十月十七日亥時(公元1505年 11月

12日),享年 81歲。共生六子:雍宗、穆宗、熙宗、繩宗、興宗、紹宗。)

啟源公 字貫逢,名德壽,號七五郎官,判巡司馬,君紹四子。生於明永樂三年乙酉歲四月廿二日辰時(公

元1405 年 5月 20日),歿於明朝景泰二年年辛未歲九月初九日戍時(公元1451年 10月 3日),享年 46歲。

自大拔遷嘉應程鄉三陽寶石寨,后遷興寧樓下大成社居 住(興寧湖背、樓下、徑塘張屋、長樂大田),葬

大成下崗子上蝦蟆壙虎形,妣石氏生永樂三年乙酉歲十月廿七日辰時(公元1405年 11月 18日),歿於正統

十四年已巳歲六月廿七日丑時(公元1449年 7月 16日),享年 44歲。葬同塋,生子:穆宗;又妣謝氏,生

於永樂十五年丁酉歲十月初八寅時(公元1417 年 11月 16日),歿於成化十九年癸卯歲十一月初二日未時

(公元1483年 12月 1日),享年 66歲。葬興寧城北羅經形,生子:熙宗、繩宗;又妣黃氏,生 於永樂廿

二年甲辰歲三月初七日卯時(公元1424年 4月 6日),歿於弘治十八年乙丑歲十月十七日亥時(公元1505

年 11月 12日),享年 81歲。共生六 子:雍宗、穆宗、熙宗、繩宗、興宗、紹宗。

【妣氏石、謝、徐、黃安人,共生六子。長樂大田徐 母所生:長子:諱雍宗(字才祿)妣氏李、曾氏。石

母所生:次子:諱穆宗(字源祿)。謝祖婆所生:三子:諱熙宗(字廣祿)妣黃氏,四子:諱繩宗(字進

祿)。 黃母所生:五子:諱興宗(字雙祿),六子:諱紹宗(字昌祿)。族譜另錄】。

啟盛公 字貫理,號五十六郎,君紹五子。生於明朝永樂五年丁亥歲十二月初七日子時(公元1408 年 1月 4

日),歿於弘治二年巳酉歲二月十八日酉時(公元1489年 3月 19日),享年 81歲。遷居嘉應州石嘴頭,妣

蘇氏六娘,生於明朝永樂七年巳丑歲二月 廿日寅時(公元1409年 3月 6日),歿於明朝弘治五年壬子歲五

月初七日巳時(公元1492年 6月 1日)。享年 83歲。生三子:隆宗、漢宗、錦宗。

【長子:諱隆宗(字法聰),妣劉氏,次子:諱漢宗(字良圩)妣邱氏,遷居大埔白侯村住。三子:諱錦宗

(字良瑞)妣鄭氏,遷居饒平馬崗住】。族譜另自錄。

啟先公 字貫侶,號五十七郎,君紹六子。生於明朝永樂八年庚寅歲正月廿日卯時(公元1410 年 2月 23

日),歿於明朝正統五年庚申歲三月廿五日寅時(公元1440年 4月 26日),享年 30歲。妣李氏滿娘,生於

明朝永樂八年庚寅歲七月初一日未時 (公元1410年 8月 1日),歿於明朝弘治九年丙辰歲九月初十日巳時

(公元1496年 10月 15日),享年 86歲。遷(嘉應州)平遠石嘴頭居住。生子:暫 時無記載,族譜另自錄。

啟光公 字貫彩,號七八郎,君紹七子。生於明朝永樂十一年癸巳歲十一月十二日子時(公元1413 年 12月 5

日),歿於明朝弘治八年乙卯歲八月初九日午時(公元1495年 8月 28日),享年 82歲。妣凌氏,生於明朝

永樂十年壬辰歲四月十六日巳時(公元 1412年 5月 26日),歿於明弘治十七年甲子歲十一月廿七日卯時

(公元1505年 1月 1日),享年 93歲。生子:暫時無記載。遷福建延平州。族譜另錄。

啟明公 字貫純,號七九郎,君紹八子。生於明朝永樂十三年乙未歲十二月初三日亥時(公元1416 年 1月 2

日),歿於明朝正德四年己巳歲年九月廿十日午時(公元1509年 10月 3日),享年 93歲。葬黃竹墩屏峰山

癸山丁向鳳形,妣巫氏五娘,生於明朝永 樂 13年乙未歲四月初四日卯時(公元1415年 5月 12日),歿於

明朝正德六年辛未歲三月十六日丑時(公元1511年 4月 13日)。享年 97歲。葬本鄉水 口寒獺捕魚形,后

眾坊求立神壇,遷苦竹坑水口上穴,壬山丙向蛇形,生三子:文宗、開宗、繼宗。

【長子:文宗號玉書號萬七郎,葬華地科敕子凹,妣 周氏十娘,葬苦竹坑水口上穴,生三子:仲良、仲亨、

仲賜;次子:開宗,后改行宗,妣呂氏、鐘氏,生四子:仲標、仲橋、仲騰、仲朊;三子:繼宗,后改信宗,

遷勝運裡,三園上南湖,妣鐘氏、黃氏,生三子:仲福,遷居岐灘、仲祿,遷居石祭下,仲壽,遷居沈

田】。族譜另錄。

129世:張明輔(張明晡)/念五一郎 子一 妣: 陳,馮,萬. 墓:水寨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為始祖。

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坐東向西甲山庚向下兩穴;又配馮氏,生一子,名為:鴻

秀,字希文(明貴公配硃氏)(明遠公配謝氏,葬於埔背,坐北向南)][張明晡 一世祖:明輔公移長樂,

開巷,為始祖。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坐東向西甲山庚向下兩穴; ](張明晡 一

世祖:明輔公移長樂,開巷,為始祖。配馮、萬氏俱葬長樂水寨約橋肚里谷前塘羅高瀝,坐東向西甲山庚向

下兩穴; 又配馮氏,生一子,名為:鴻秀,字希文)

(130/51/9) 以上歷代. 下明字輩五三人.

鯉魚江派 [裡江村委會]↓

130世:張鴻秀/希文 子一 益宗 妣:駱(駱子婆).均莽茌鯉江, 墓俾"秀挹江瀾", 聯 "派雲礽濟美,韆鞦德流

芳"

131世:張益宗/崙(坟:在領貝坑)陳,鐘(坟:鐘坑),僇.子九:福漢 Fú hàn ,福聰 fú cōng ,福興fú xìng ,福

宣 fú xuān ,福海 fú hǎi ,福銘 fú míng ,福旺 fú wàng ,福家 fú jiā ,福貞 fú zhēn

132世:張褔海/法廣 子三 (墳:社全)

132世:張褔海/法廣 子三 (墳:社全)

133世:張瓊 子 (墳:領貝坑之嶺背塘)

134世:張佩 子五 (墳:福成岡)

135世:張廷賓 子二 (墳:流坑塘)

136世:張付厚 子 (墳:鴯鵲蔁背)

137世:張勝 子六

138世:張大禹 子八

139世:張淳 子二 (墳:鸕蠲筆背)

140世:張思光 子五 (墳:琲嶺)(藴一,達一,煥一,統一,純一)

141世:張煥一 子七 (墳:高茛埧)(君選,君龐,君鍚,君幹,君相,君成,君纘)

142世:張君成 子二 (墳:示坪岡)(坟:示坪岡)

143世:張儘褔/祥 子三 (績光,重光,日光)

144世:張日光 / 曉初 子五 (品增,品香,品宗,品洪,品枝)

145世:張品洪/柏齡/壽如(坟:峎上)子六 (養澄,養梁,養惟,養海,慶鱗,慶鐘)

146世:張養淮 慶潼/麗洲(坟:社全)妣:賴(生港群)(坟:社全),古,子四(港群,蔭群,振輝,振群)47世:

張 港 群 ( 朝 徹 )( 墳 :Memory's Garden, Watervliet New York, Lot/Row/Tier/Cpt: 87-D,

Space/Level:(1)&(2), Name of Deceased: (1)Kong-Kwan (2)Fong-Ko, Garden of/Mausoleum: Peace)

子五: (張奮雄,張奮強,張奮翹,張奮石,張奮彪)

孫六: (張雷明,張震明,張舒明,張嘯明,張道明,張德明)

(妣:張陳鳳高“生奮強”墳:Memory's Garden, Watervliet New York,Lot/Row/Tier/Cpt: 87-D, Space/Level:(1)&(2), Name of Deceased: (1)Kong-Kwan (2)Fong-Ko, Garden of/Mausoleum: Peace

江二妹)

附一、 张化孙 18 子 108孙(按次序排列)

1、 吉云——腾凤、腾盛、腾光、腾兰、腾蛟、腾桂

2、 庆云——腾侣、腾佐、腾佑、腾位、腾伸、腾伯、腾伍

3、 祯云——腾佶、腾信、腾佾、腾侃、腾例、腾光、腾侯、腾俊、腾希

4、 祥云——腾先、腾福、腾千、腾林、腾寿、腾辉、腾万

5、 集云——腾仕、腾仁、腾任

6、 从云——腾升、腾陛

7、 龙云——腾纯、腾宏、腾绅、腾绂

8、 福云——腾义、腾羲、腾辟、腾羡、腾羔、腾美

9、 自云——腾贞、腾貤、腾贯、腾货、腾贵、腾则、腾赍

10、绵云——腾越、腾起、腾超、腾赴

11、景云——腾椿、腾柱、腾楠、腾松、腾槐

12、星云——腾东、腾杰、腾杞、腾柏、腾析、腾栻

13、卿云——腾旺、腾旭、腾升、腾昭、腾时、腾晭、腾智、腾昺、腾晶、腾暄

14、帝云——腾望、腾明、腾朗、腾朜

15、阙云——腾官、腾宗、腾宋、腾安、腾宷、腾宝

16、倬云——腾孟、腾季、腾倧、腾学、腾子

17、彼云——腾玉、腾璜、腾和、腾瑶、腾禹、腾瑛、腾科、腾益、腾诚

18、定云——腾芳、腾芬、腾莜、腾英、腾茂、腾菁、腾华、腾先

长子化龙名天池 字国瑞 宋解元,生於公元 1172年,妣涂氏,生七子:文云、华云、学云、士云、武云、举

云、朝云。迁居浙江、四川等地;

叁子化凤 名严,号起鸣 宋武举人,生於公元1177年,官任福建团练招讨使,上国柱看州右扑射,梁国公,

左扑监察御使,妣氏生五子:福云、禄云、寿云、财云、丁云。迁福州等到地。

張化孫

鄞江[汀江]始祖張化孫(1175-1267)

張化孫

張化孫(1175-1267),諱衍,字傳萬,宋歲貢生,賜進士,以誥贈中憲大夫終老,原住寧化縣石壁村,於南

宋嘉泰二年(1202年)遷居上杭北鄉深坑尾西洋村(今白砂鎮茜洋村),建宅於官店前上吉街。元配陳氏

(1174-1262),謚慈大娘;德配闕氏(1184-1271),謚惠二娘,俱贈恭人。生 18 子,有 108 孫(附一)。

本 名 字 號 出生時間 去世時間

張化孫 字傳萬 1175 1267

1人物墳墓 2台灣情況 3詩詞記載

4現象 5附錄 6歌詞記載

張化孫 - “客家張化孫現象”

1 人物墳墓

張化孫墓,在上杭縣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墓地呈“金盤載珠”,又稱“倒插金釵”自然造型,

申山寅向兼坤,丙申丙寅分金。碑石上書:“誥贈中憲大夫清河張氏大始祖諱衍字化孫號傳萬之墓”,碑石

右下方鐫刻有“十八房重修”字樣。據載,墓地曾先后進行過 5 次維修:明萬歷 43年(1615)、清康熙 11年? ?672)、清乾隆 17年(1752)、清道光 18年(1838)和最近一次 1995年開始全面整修。陳、闕恭人墓

距張化孫墓地一公裡左右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墓地呈“雄雞展翼”(又稱“飛鳳展翅”)自然造型,清雍

正三年(1725)更修,嘉慶十年(1805)按原山向分金更葬,1995年開始,與張化孫墓同時全面整修。

1996年,上杭縣政府將張化孫墓和陳、闕恭人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不完全統計,從 1995年至今,

已有 7萬多張化孫后裔前往祖地祭祖,主要有:廣東省汕頭、汕尾、五華、梅州市梅縣區、蕉嶺、平遠、大

埔、興寧、豐順、從化區、新豐、紫金、海豐、陸豐、深圳、惠東、惠來、饒平、潮州、東莞、河源、揭西、

肇慶;江西省興國、會昌、瑞金、南康、遂川、贛縣、於都、萍鄉、安遠、修水、銅鼓、上猶、尋烏、永豐、

吉安、崇義、泰和;福建省漳州、詔安、平和、南靖、長汀、武平、永定、連城、龍岩、漳平、上杭;浙江

省雲和、龍游;湖南省瀏陽;廣西省貴港;台灣省屏東、基隆、台中、桃園、台南、台北、高雄、豐源、雲

林以及澳門、馬來西亞等地宗親,香港、新加坡等。

2台灣情況

據查,台灣現有 700萬客家人(佔台灣總人口 30%)。在台灣的十大姓氏(陳、林、黃、張、李、王、吳、

蔡、劉、楊)中,張列第四位,總數達 105萬人,其中絕大多數自稱是上杭張化孫的后裔。據上杭張化孫研

究會統計,海內外張化孫裔已有上千萬人,遍布閩、粵、贛、湘、浙、桂、香港、澳門、台灣、泰國和馬來

西亞各地。可以說,凡有客家人的地方,都有張化孫的后裔。他們敬稱張化孫為鄞江始祖(汀江舊稱鄞江)。

因其上祖張祎(字彥仲,系得姓始祖張揮的 103 世孫),西晉時曾為散騎常侍,隨元帝南遷至江左(江蘇南

京一帶)任職,其裔孫又從江左繼續南遷,張化孫系其嫡傳,其后亦稱張化孫為“鄞江始祖閩粵江左流傳”。

二、張化孫不是入閩一始祖,為何成為播遷四海張氏裔孫的大世祖?

據譜載:從得姓始祖張揮算起,136 世張端(亦有譜稱 118 世,但本文按上杭縣太拔鄉清道光八年《張氏族

譜》和多數張氏譜牒資料世系排列)是入閩一世祖。按吊線譜下來,137 世仲祥,138 世賓國,139 世楊德。

張楊德生 3 子:長化龍,宋解元,未遷;次化孫,宋貢生,賜進士,宋孝宗時中憲大夫(正四品官);三是

化鳳,宋武舉,遷福州。張化孫是張氏 140 世,即入閩世祖張端的第五代。

張化孫生於南宋淳熙二年(1175)二月十二日子時,薨於南宋咸淳三年(1267)五月二十九日申時,享壽

93。原住寧化石壁村。19歲(1194)結婚,27? 輳?202)遷居上杭

從張端(1118-1119)入閩居寧化開始,到第五代張化孫遷上杭是南宋嘉泰二年(1202),在寧化前后五代共

84年;

上杭設縣是宋淳化五年(994),縣治定遷郭坊(即今址)是南宋乾道四年(1168)。張化孫是在上杭遷新

縣城 7年后在寧化出生的,他遷入上杭時,上杭遷今縣城已 34年了;

張化孫 18個兒子,其第四子祥雲生於南宋嘉定二年(1209),他是張化孫遷上杭后第八年所生,當時,張

化孫 34歲。其十八子定雲生於南宋紹定三年(1230),當時張化孫已 55歲;

張化孫享壽 93,其中,在寧化度過 27年,在上杭 66年。

從上述時間表可見,張氏從張端入閩開始,在寧化經過一段時間休養生息,逐步安定下來。到第四代張楊德,

雖然是單傳,但由於出身官宦之家,知書達理,重視對后代的培養教育,崇文尚武,三個兒子,化龍是解元,

化孫是進士,化鳳是武舉,一個蒸蒸日上,興旺發達的家庭逐步顯露出來。上杭地處汀江中游的黃金水段,

宋淳化五年(994)上杭設縣以后,由於天時、地理等諸多方面原因,上杭的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當時,縣

署、城垣建設已井井有條,寺廟、祠堂、住宅建筑已很精細,建筑技術達到相當水平,所需建筑材料基本上

都能自己生產;礦冶業相當發達,紫金山生產的黃金,宋皇祐年間(1049)已向朝廷交納貢金 167兩(合

5219克)。南宋以后,汀江航運迅速發展,航線上可通回龍,下可達峰市,改肩挑漳鹽為船運潮鹽,汀江逐

步成為閩粵贛邊境物資流通的黃金水道;就在張化孫遷居上杭這年(1202),縣人用木刻刊印了第一部《上

杭縣志》。上杭的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使這個地方成為張化孫定遷的首選之地,上杭亦為其

裔孫進一步向外發展奠定了基礎。

3詩詞記載

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為張化孫題寫“像贊”:“公之風採,氣宇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庄

張化孫夫人:陳 闕氏墓地

張化孫夫人:陳 闕氏墓地

。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鐘

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發其祥。”可見,文天祥對張化孫是十分推崇的。

張化孫不但自己詩書博覽,忠孝名揚,更是治家有方。他十分重視做好對家族成員的教育工作。通過多種形

式鼓勵后人以上祖為榜樣,自強自立,開拓創業。一方面提倡讀書,崇文尚武,走讀書做官的道路,另方面

又士農工商並重,不斷開拓生存空間,逐步形成一個強大的家族網。

在上杭張化孫祠裡,有一副奇特的嵌字長聯(此聯在各地的張化孫裔分祠中,普遍都有張挂):“賜姓自軒

轅,大儒一人、銘垂兩篇、輔漢三杰、功高四相、將封五虎、博物六史、貂蟬七葉,悉是清河族派;揚名昭

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書忍百字、金鑒千秋、青錢萬選、道隆億尊,依然文獻宗支。”此

聯把張姓上祖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等數詞,巧妙地串聯在一起。從黃帝賜

姓張揮開始,有張仲、張載、張良、張說、張飛、張華、張安世、張果老、張九成、張方平、張公藝、張九

齡、張鷟、張道陵等各類人物,既有公侯、將相,亦有名士、神仙等,一字講一個故事,一位或幾位張氏上

祖名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業績,既培養宗族的自豪感,又以此典范激勵后人,使上祖成為后人

崇拜效法的偶像。

張化孫對祖道祖德“百忍”“孝友”鴻規,極為尊重,身體力行,所以,他德重鄉鄰,福壽全歸。他把張氏

源流、遷徙、家風、家訓和要求效法的上祖典型,概括在一首遺訓詩(俗稱“外八句”,亦稱“族詩”)中:

“清河系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百忍家聲思祖德,千秋金鑒慕宗坊。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詩書繼漢

唐。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詩中所選的典型,既有個人(張公藝、張九齡、張仲),亦有

群體(漢、唐兩朝張姓人物)。從宗族倫理角度上看,這三個人是很有代表性的,現在很多張姓人家,還以

“百忍”、“金鑒”、“孝友”作為堂號,作為聯語。漢、唐兩朝,既是我國最為強盛的封建王朝,也是張

姓人物文治武功最為顯赫的朝代,可見張化孫教育后代的良苦用心和嚴格要求。和“外八句”相配套的還有

一首五言八句字輩詩(俗稱“內八句”):“化雲騰上昊(hao),承先紹啟宗。仲興山詒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龍。”這是張化孫從自己開始,往下 40 代親定的字輩安

排。張化孫去世 700多年來,湖南瀏陽、江西於都、上杭太拔的裔孫,恪守這個字輩安排。太拔裔孫如今已

發展到 33 代,“開”字輩已有 20多人。據說,張化孫要求子孫把“內八句”和“外八句”作為族詩熟背,

代代相傳至今。按字輩詩規定的順序取名,長幼有序,使同宗同祖的人產生一種特別的親近感和親和力,不

斷增強家族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從小孩開始就通過聽長輩講故事、說家訓,生動形象的接受上祖業績教

育,培養宗族的自豪感,激發開拓創新、光宗耀祖、敢為人先的不斷上進精神。背誦“內八句”和“外八

句”,還? 幸桓鎏厥獾淖饔茫褪恰叭翔魘濉薄H蘸笤諞斕厮縟綣氐嚼研枰魘灝錈 κ保迨梢宰魑白迥誚檣苄擰保舯扯粵耍誶茁砩弦員卜莩坪簦惹榻喲∑淇贍馨鎦餼鍪導世選?BR>張化孫還制訂了 10條家規:“篤忠敬,

言急公守法,完糧息訟;營生業,言士農工商,各執其業;慎喪祭,言慎終追遠,宜盡誠敬;慎婚姻,言娶

媳嫁女,咸宜配擇;嚴內外,言治內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親敬,敦親睦族;篤教學,言養不廢

教,作養人才;厚風俗,言吉凶慶恤,孤寡有體;敦和睦,言捍忠御災,協力同心;嚴雜禁,言奸盜賭博,

佔欺謀吞。”張化孫家族,還把《百忍歌》(附二)作為家訓流傳,在每家廳堂正中懸挂油漆鎏金的《百忍

流芳》牌匾,作為和親睦族之道。《百忍歌》通俗易懂,談古說今,雖非盡善盡美,但在處理睦鄰、人際關

系、家庭問題上,起了一定的調節作用。

以上可以看到,張化孫不同於一般的士大夫階級。他把自己的人生信仰,對子孫的要求,希望子孫效法的上

祖典范人物,通過宗譜、家規、遺訓和編排字輩等體現出來,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宗族文化內容。他一方

面恪守孔孟之道,保持中原古風,另方面,又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打破“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思想束縛? 睦锿馇 ǎ歡俠┐笊嬋佔洹M保謐迥謨幸惶妝冉舷低懲暾⒖蒲 в行У慕逃諶鶯頭絞椒椒 ǎ辜易逋歡戲⒄棺炒螅⒉藕瀾芎托氯瞬歡嫌肯幀U庖彩瞧涔悴己D諭獾那蛞崴鏤裁醋鹚笫甲嫻腦滌閃恕U繒嘔錟溝哪沽吹模派衍清

河源流遠,支分閩粵慶澤長。橫披:積厚流芳(這是張化孫墓地早期使用的對聯橫披)。墓地現用的對聯,

系按清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墓后使用的對聯:派盛清河綿世澤,支蕃閩粵振家聲。橫披:克昌厥后。

4現象

張化孫 18個兒子(十八房聯詩:“吉慶禎祥集,從龍福自綿。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108個孫子,裔孫不但棋布閩粵贛湘浙桂廣大客家地區,而且輻射到珠江三角洲廣府方言區,福州、南平、建陽等

閩北方言區,以及港澳台、泰國、馬來西亞等許多地區,這是一種十分奇特的現象,現在,許多客家學者把

它稱為“張化孫現象”進行研究。張化孫現象,不但具有客家族群尊祖敬宗、開拓進取、勤勞勇敢、吃苦耐

勞、尊師重教等品質,而且,揚棄了山區客家人較為保守封閉、輕視工商、不善於經營的弱點,把“營生業,

言士農工商各執其業”訂在“家規”之中,充分體現了客家人勤於創進的精神特質,因此提高了族群的整體

素質。精神境界的飛躍,促進了張氏族群的開拓創業,充分表現了前所未有的開拓、進取和冒險的精神。這

種精神,正是客家精神的精髓。

目前,對張化孫的研究,主要還是局限於族譜資料。上面提到的像贊、族詩、遺訓詩(內八句、外八句)、

十八房聯詩以及墓聯等,都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線索。

張化孫家族是一個富有生氣的長壽之家。張化孫 93 壽,陳恭人 89 壽,闕恭人 88 壽。前面提過的四子祥雲

72 壽,十八子定雲 92 壽 ……。張化孫 18個兒子,18個兒子又生 108個孫子,平均每人 6個兒子。這個家

族之所以健壯長壽,子孫滿堂,除了自然地理環境外,張化孫及其后裔尊重祖德祖規,對“百忍”、“孝

友”身體力行,所以德重鄉鄰,福壽全歸。“清河堂”是張氏郡望總堂號。清河是張姓始祖張揮的居住地,

郡始設於漢初,治所清河縣(今河北清河縣東南),張氏族譜和一般譜學史籍,都以清河為張氏祖居之地和

最早最大的郡望堂號。張氏還有一個堂號——百忍堂,是典故堂號。據譜載:118 世祖張芬才,名公藝,生

於隋開皇元年(581),卒於唐玄宗開元廿六年(738)享壽 158歲,目睹九世同堂,舉家 3000多人合宿九棟

一圍的千余間平房裡。大門額刻有“百忍廬”三字。相傳開元廿二年(734)唐玄宗李隆基曾微服出訪,進

了“百忍廬”,看了挂於前廳中堂的《百忍歌》,目睹公藝九世同堂不分家的罕舉,說:“真是天下第一家

呀!”后來特地御賜“天下第一家”金匾,從此,隻要看到門額上刻有“百忍堂”或“百忍留芳”字樣,不

用問,便是張姓人家了。張公藝的人生哲學,可以歸納為一個“忍”字。據說他曾著《百忍全書》一套,並

編成《百忍歌》讓子孫鑒戒。“忍”字的文化內涵,主要是告誡族人要行善積德,以和為貴,避免械斗,並

視酒、色、財、氣為衰敗之根源。上面說過,張化孫及其家族就是以《百忍歌》作為行為准則,遵循“忍”

字哲學的。從 118 世張公藝,到 140 世張化孫,張氏家風是形成長壽家族的一條重要原因。

二是不守舊。張化孫打破客家人“安土重遷”“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思想,當代就讓 16個兒子外遷發展,

遷最遠的十六子倬雲,遷安徽徽州。當時留在父母身邊的四子祥雲,從第二代亦開始外遷,其裔孫現在發展

最迅速,已遍布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大埔、潮州、汕頭、廣州,江西於都、興國、吉安、上猶,湖南瀏陽,

浙江雲和,台灣屏東等 30多個縣市,其后裔在台灣屏東市已發展到數萬人,建有化孫公祠和萬三公祠,每

年都有舉行較大規模的紀念活動。張氏裔孫外遷線路,多是向平原、向沿海地區發展。這就把山區客家人吃

苦耐勞、勤勞勇敢的傳統精神,與濱海人開拓進取、敢於冒險的精神結合起來,走上開拓創業不斷發展的成

功之路。

三是他們重視教育,“篤教學,言養不廢教,作養人才”。其父張楊德,曾任河北太守,張化孫,進士出身,

誥授中憲大夫。他的道德倫理、行為規范、人生理念,無疑是正統的儒家思想。張化孫和他的后裔,對上祖

是非常崇敬和引以自豪的。濃厚的宗族自豪感,激發他們崇文尚武,“學而優則仕”。客觀上為他們外遷和

族群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在張化孫像贊中,有句“纂修宗譜,報本不忘”。纂修宗譜是一種中

華傳統文化現象,它具有一種巨大的凝聚力和承上啟下的傳承作用。張化孫重視這項工作,這也是其家族得

以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張化孫三兄弟,都是官宦之家,不可能沒有后代,問題在於化龍、化鳳沒有一

代一代通過族譜把世系情況詳細記錄下來。而張化孫重視纂修族譜,裔孫連續不斷地把家族的情況詳細記載

了下來。 現在,不少張姓人家,因為缺乏資料,千方百計從張化孫世系中去連線,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

了問題。現在,上杭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的張化孫墓,與相距一公裡左右官地村水尾神仙坑的陳、

闕恭人墓已整修一新,並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廣布海內外的張化孫裔孫,每年都絡繹不絕地前往敬香叩

拜,申表一份心願和敬仰。從此可見炎黃子孫敬宗報本的深遠淵源,因而也可見研究張化孫及其傳裔的現實

意義。

1 世,122 世: 張化孫,傅萬,天衍

妣: 陳,闕。宋朝: 中完。大夫

鄞江張氏出自清河郡。

鄞江張氏上祖派衍概況

作詩: (張化孫遺訓(外八句):)張化孫遺詩(遺訓)通稱外八句,要求子子孫孫不僅熟讀熟記,而且要身體力行。外八句如下:

清河繫出源流長,卜處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韆鞦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又定後世排名: (張化孫所作字輩詩(內八句):)張化孫給後代留下的輩份詩(內十六句)如下: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年定顯隆。

傳家惟詩禮, 倫秀良與忠積善思光泰, 慶余自福隆

德澤宜習學, 作常大求逢

本立祥禎髮, 燕翼謀廣豐

張化孫兒子為雲字輩,18 子從長房到第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即 18房聯詩:

吉慶領祥集,從龍福自綿;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

田寧化縣石壁遷上杭縣北鄉,生 18 子

鄞江[始祖] 張化孫號傳萬,字天衍,楊德三子(1175.2.12 子—1267.5.29申)為張九齡(678-740)第十六世

孫,張壯後裔。兄弟有化龍(解元)、化孫、化風(武舉人)。化孫公妣陳氏(1174.12.1辰—1271.3.18醜)、

闕氏(1184.11.10寅—1271.3.13稈午)生十八子:吉雲、慶雲、禎雲、祥雲↓、集雲、從雲、龍雲、福雲、

自雲、綿雲、景雲、星雲、卿雲、帝雲、闕雲、倬雲、彼雲、定雲。 [ 四房祥雲(1209-1281),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已巳年二月十二日已時,卒於元朝至元辛

巳歲五月初八日辰時。*藍氏四孃,賴氏五孃。生有七子:騰先↓、騰福、騰韆、騰林、騰壽、張騰輝、騰

萬。其裔孫分遷散居在福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龍巖、連城、梓州、 (梅州各縣(區、市) 大埔、興寧、

五華、豐順),饒平、潮州、汕尾、汕頭、河源、紫金、龍川、江西於都、寧都、萍鄉、吉安修水、贛縣、銅

鼓、上猶、湖南瀏陽等地。]

化孫公子孫世繫

化孫,字天衍,號傳萬,揚德公次子。公生於南宋淳熙乙未,終於鹹淳丁卯(1175— 1267)93壽。公

初居寧化縣石壁里,既而遷上杭縣官店前上吉街。為汀洲大守,浩贈中憲大夫。*陳、闕恭人。有十

八子,一百零八孫。裔孫分佈在閩、粵、贛、湘、浙、桂、港、澳、台灣、印尼、馬來西亞、泰國

乃至世界各地,裔孫人數一千余萬之眾。其子孫如下:[生十八子:吉雲、慶雲、禎雲、祥雲↓、集

雲、從雲、龍雲、福雲、自雲、綿雲、景雲、星雲、卿雲、帝雲、闕雲、倬雲、彼雲、定雲。]

5附录

鄞江[始祖]張化孫18子 108孫(按次序排列) [長] 一房吉雲(1196-1280),字瑞世、號一郎,生於南宋慶元丙辰歲,二月初七日寅時,卒於元庚辰歲,二月

初七日酉時。*王五孃,曾六孃。生有五子:騰風、騰盛、騰蛟、騰光、騰蘭。其裔孫分佈永定洪山、田梓、

樟州、泉州、潮州、嘉應州等地。

長吉雲,字瑞世,號一郎。

生有五子: 騰風、騰盛、騰蛟、騰光、騰蘭。

二房慶雲(1196—1281),字瑞興、號二郎,*林氏,後裔遷福州、江西。生七子:騰侶、騰佐、騰祐、騰位、

騰伸、騰伯、騰伍。

次慶雲,字瑞亮,號二郎。

生有七子: 騰侶、騰佐、騰祐、騰位、騰伸、騰伯、騰伍。

三房禎雲(1203—1286),字瑞亮,號三郎,生於南宋嘉泰癸亥歲三月廿二日辰時,卒於元朝至元丙戍歲七月

十六日巳時。*林五孃,生有九子:騰佶、騰信、騰修、騰俏、騰侃、騰例、騰恍、騰候、騰俊、騰俙。其

裔孫分佈晉江、德化、惠安、福州連壙、江西等地。

三禎雲,字瑞興,號三郎。

禎雲—— 生有九子: 騰佶、騰信、騰修、騰俏、騰侃、騰例、騰恍、騰候、騰俊、騰俙

四房祥雲(1209—1281),字瑞庭,

化孫四子-四房祥云(1209.2.12巳—1281.5.8辰)。墓在福建永定縣仙師鄉蘭崗馬坑,亥山兼壬,醉翁伴椅。

配藍四娘 (1216.11.8辰—1287.4.22亥),墓在仙師鄉上深塘西洋,醜山兼艮,寒虎咬尾。賴五娘(1209.1.21酉—1276.10.3卯), 墓在仙師鄉三壩牛背脊崗。生子:騰先(字定元,號念一郎)、騰福(字殿元,號念

二郎)、騰千(字叔元,號念三郎)、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騰壽(字載 元,號念五郎)、騰輝

(字仲元,號念六郎)↓、騰萬(字兆元,號念七郎)。(嗣孫分遷福建上杭、永定長汀、開平、龍岩、連

城、漳州、廣東梅縣、大埔、興甯、 五華、饒平、豐順、潮州、汕尾、汕頭、陸豐、紫金、河源、東莞、

增城、博羅、惠陽、和平、龍川、惠東、廣州、江西于都、甯都、興國、贛州、南康、萍鄉、吉 安、修水、

鋼固、上猶、崇義、湖南、浏陽、廣西、四川等地) 集雲公 字瑞彩,號五郎,

[騰先, 騰福, 騰千, 騰林, 騰壽, 騰輝↓, 騰萬]四房祥雲(1209—1281),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已巳年二月十二日已時,卒於元朝至元辛

巳歲五月初八日辰時。*藍氏四孃,賴氏五孃。生有七子:騰先、騰福、騰韆、騰林、騰壽、騰輝↓、騰萬。

其裔孫分遷散居在福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龍岩、連城、梓州、(梅州各縣(區、市) 大埔、興寧、五華、

豐順),饒平、潮州、汕尾、汕頭、河源、紫金、龍川、江西於都、寧都、萍鄉、吉安修水、贛縣、銅鼓、上

猶、湖南瀏陽等地。(騰玉:號小八郎,遷蕉嶺神崗、廣福、梅縣石扇、程江等地;)四祥雲,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

祥雲—— 生有七子: 騰先、騰福、騰韆、騰林、騰壽、騰輝 字仲元,號念六郎 ↓、騰萬。

三世祖:騰輝公,字仲元,號念六郎,妣廖氏,賴氏,生六子,長明上,字惟仁,號百一郎。次昭上,字惟

義,號百二郎。三晞上,字惟禮,號百三郎。四曜上,字惟智,號百四郎。五映上,字惟信,號百五郎。六

晶上,字惟全,號百六郎。

五房集雲,字瑞綵(1210 一 1282), 號五郎,生於南宋嘉定庚午歲三月初五日巳時,卒於元朝至元壬午歲十一

月十九日寅時。*邱七孃,生有三子:騰仕、騰仁、騰任。其裔孫分遷到福建、江西、廣東樟樹潭等。

五集雲,字瑞彩,號五郎。

集雲—— 生有三子: 騰仕、騰仁、騰任。

六房從雲(1211—1285),字瑞明,號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四年辛未歲九月廿二日子時,卒於元朝至元乙酉歲

二月初十午時。*楊八孃,生有二子:騰陞、騰陛。其裔孫分遷在上杭騰運里、黃竹頭、廣東興寧、五華、

潮汕等地。

六從雲,字瑞明,號六郎。

從雲—— 生有二子: 騰陞、騰陛。

七房龍雲(1213 一 1287),字瑞華,號七郎,生於南宋嘉定六年癸酉歲三月十九日寅時,卒於元朝至元丁亥歲

五月廿四日酉時。*鬍氏十孃,鐘氏七孃,生有四子:騰純、騰絃、騰紳、騰紱。其裔孫散居在嘉應州各地、

潮汕一帶。

七龍雲,字瑞華,號七郎。

龍雲—— 生有四子: 騰純、騰絃、騰紳、騰紱。

八房福雲(1213—1293),字瑞靄,號八郎。生於南宋嘉定六年癸酉歲十一月五日寅時,卒於元朝至元癸巳歲

九月初七子時。*劉六孃,生有六子:騰義、騰羲、騰群、騰羨、騰羔、騰美。其裔孫分遷嘉應州下市攀桂

坊、鎮平(蕉嶺)、江西於都、貢江等地。

八福雲,字瑞靄,號八郎。

福雲—— 生有六子: 騰義、騰羲、騰群、騰羨、騰羔、騰美。

九房自雲(1215—1295),字瑞山,號九郎,生於南宋嘉定八年乙亥歲八月廿三日亥時,卒於元朝元貞乙未歲,

十一月初五日申時。*孫九孃,生有七子:騰貞、騰貤、騰貫、騰賃、騰貴、騰則、騰赍。其裔孫遷大埔三

河壩等地。

九自雲,字瑞山,號九郎。

自雲—— 生有七子: 騰貞、騰貤、騰貫、騰賃、騰貴、騰則、騰赍。

十房綿雲(1217 一 1283),字瑞文(有譜瑞元),號十郎,生於南宋嘉定十年丁醜歲正月初十日午時,卒於元朝

至元二十年,癸巳歲八月十三日子時。*陳十孃,生有四子:騰越、騰起、騰超、騰赴。其裔孫分遷廣東梅

縣鬆口、大埔等地。

十綿雲,字瑞文(有譜瑞元)號十郎。

綿雲—— 生有四子: 騰越、騰起、騰超、騰赴。

十一房景雲(1219 一 1300),字瑞堯,號十一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己卯歲十二月十四日辰時,卒於元朝大

德四年庚子歲四月十六日醜時。*謝三孃,生有五子:騰椿、騰桂、騰楠、騰鬆、騰槐。其裔孫分遷在嘉應

州、大埔、豐順、饒平、海豐、陸豐;以及福建上杭古田鎮竹下村、洋稠村、石筍村;連城縣硃地村亦有此

裔居住。

十一景雲,字瑞堯,號十一郎。

景雲—— 生有五子: 騰椿、騰桂、騰楠、騰鬆、騰槐。

十二房星雲(1220—1295),字瑞霞,號十二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三年庚辰歲四月十六日申時,卒於元朝元貞

乙未歲八月初五日寅時。*程六孃。生有六子:騰東、騰杰、騰杞、騰柏、騰析、騰栻。其裔孫分遷福建清

流、永安、沙縣等地。

十二星雲,字瑞霞,號十二郎。

星雲—— 生有六子: 騰東、騰杰、騰杞、騰柏、騰析、騰栻。

十三房卿雲(1222 一 1305),字瑞唐,號十三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五年壬午歲九月廿九日醜時,卒於元朝大德

九年乙已歲十一月初三辰時。* 蘇十孃,袁八孃,生有十一子:騰旺、騰旭、騰昇、騰智、騰昺、騰昭、騰

時、騰明、騰晶、騰暄、騰竹,此房裔孫居住上杭纔谿、珊湖。其裔孫分佈浙江雲和。

十三卿雲,字瑞唐,號十三郎。

卿雲—— 生有十一子:騰旺、騰旭、騰昇、騰智、騰昺、騰昭、騰時、騰明、騰晶、騰暄、騰竹,

十四房帝雲(1223—1300),字瑞漢,號十四郎,生於南宋嘉定十六年癸未歲十月初九日卯時,卒於元朝大德

三年庚子歲三月初十午時。*易氏五孃,生有四子:騰望、騰明、騰郎、騰淳。其裔孫分遷散居廣東潮州、

廣州以及福建永定、武平縣中山鎮城中村等地。

十四帝雲,字瑞漢,號十四郎。

帝雲—— 生有四子: 騰望、騰明、騰郎、騰淳。

十五房闕雲(1226 一 1317),字瑞髮,號十五郎,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戍歲正月廿九日亥時,卒於元朝廷祐四

年丁己歲四月初四日申時。*硃三孃,生有七子:騰官、騰宗、騰宋、騰安、騰讌、騰寓、騰宏。其裔孫分

遷散居住在福建漳州各地。廣東潮州各地、江西興國、於都等地。

十五闕雲,字瑞發,號十五郎。

闕雲—— 生有七子: 騰官、騰宗、騰宋、騰安、騰讌、騰寓、騰宏。

十六房倬雲(1226—1319),字瑞凌,號十六郎(又號家承),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戊歲八月十二日己時,卒於元

朝廷祐己未歲六月十四曰午時。*錢滿孃,生有五子:騰孟、騰季、騰學、騰琮、騰祖。其裔散居福建汀州

水南、江西等地。

十六倬雲,字瑞凌,號十六郎(又號家承)。

倬雲—— 生有五子: 騰孟、騰季、騰學、騰琮、騰祖。

十七房彼雲(1228—1311),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家管),生於南宋紹定戊子歲二月初二日子時,卒於元朝至

大德四年辛亥歲九月初一日辰時。*許八孃,生有九子:騰璜:遷漳浦縣;騰和:遷寧化;騰瑤:遷龍岩永

福;騰禹:遷樟州竹園;騰瑛:遷連城南糰水西,有裔又遷大埔茶陽漳谿、西河黃堂村;騰科:遷武平僊人

崇僊水壙;騰益:遷上杭小吳地,有裔又遷永定培豐、新壙、龍岩曹谿、東有、武平東留等地;騰玉:號小

八郎,遷蕉嶺神崗、廣福、梅縣石扇、程江等地;騰珠:遷江西瑞金。[騰璜, 騰和, 騰禹, 騰瑛, 騰科, 騰益, 新壙, 騰玉, 騰珠]十七彼雲,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家營)。

彼雲—— 生有九子: 騰璜, 騰和, 騰禹, 騰瑛, 騰科, 騰益, 新壙, 騰玉, 騰珠

十八房定雲(1230—1322),字瑞東,號十八郎 93 壽,生於南宋紹定二年庚寅歲三月廿七日巳時,卒於元朝至

治二年壬戍歲十二月初八日戌時。*歐陽氏,生有八子:騰芳、騰芬、騰菽、騰英、騰茂、騰范、騰茗、騰

莪,其裔孫散居於福建、廣東、江西、湖南等地。

十八定雲。字瑞東,號十八郎(又號三十郎)。

定雲—— 生有八子: 騰芳、騰芬、騰菽、騰英、騰茂、騰范、騰茗、騰莪,

第三章 化孫公至君紹公世系

(140世—148世)8代

揮公系世祖140世化孫公轉換為一世祖

一世:(140世)+ 二世:(141世)

化孫 號傳萬,字天衍,楊德次子,宋歲貢生,賜進士,南宋孝宗 淳熙年間中憲大夫,生於南宋淳熙二年

乙未歲二月二十日子時(公元1175年 3月 6日),薨於咸淳三年丁卯歲五月二十九日申時(公元1267年 6

月 22日),享壽九十三歲。原居住福州長汀府寧化石壁村,於南宋嘉泰 4年(公元1204年)遷居上杭北鄉

深坑尾茜洋村(今白沙鎮茜洋村)。建宅於官店前上吉街。公墓座落在福建省上杭縣白沙鎮將軍橋茜洋村,

李家屋背大坪崗。墓地呈喝“金盤載珠”,又稱“倒插金釵”自然造型,申山寅向兼坤,丙申丙寅分金。墓

地歷經先后進行過 5次維修,明朝萬歷四十三年乙卯歲八月十一日(公元1615年 9月 3日)吉旦,照原山向

更葬;清朝康熙十一年壬子歲十二月初五日(公元1673年 1月 22日)吉旦,照原冊向更修;至清朝乾隆 17

年壬申歲七月十四日(公元1752年 8月 22日)吉旦,照原山向重修;清朝道光18年戊戍歲秋月(公元1838

年)吉旦,照原山向重修石板墳;中國共產黨乙亥歲(公元1995年)再次進行全面整修。墓前左右兩旁豎

著十八根石柱,柱頂雕有石獅,象征十八房宗支繁榮昌盛。

化孫公原妣陳氏恭人,生於是南宋淳熙元年甲午歲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公元1174年 12月 26日),歿於景定

三年壬戍歲三月十八日丑時(公元1262年 4月 8日),謚慈大娘,享年 89歲。德配闕氏恭人,生於南宋淳

熙十一年甲辰歲十一月初十日寅時(公元1184年 12月 14日),歿於咸淳七年辛未歲三月十三日午時(公元

1271年 4月 23日),謚惠二娘,俱贈恭人,享年 88歲。陳闕兩恭人合葬於化孫公墓地之茜洋村進去二華裡

之官地村觀音坑水尾神仙坑,丙山兼巳“雄雞展翼”形,又名“飛鳳展翅”形。清朝雍正三年乙巳歲五月初

五日戊時(公元1725年 6月 15日)更修。嘉慶十年乙丑歲五月廿六日寅時(公元1805年 6月 23日)照原

山向分金更葬。何氏大婆,生於乙丑年(公元1205年)逝於寧化,葬於寧化石壁寨葛藤凹雄雞舞羽形。共

生十八子:吉雲、慶雲、禎雲、祥雲、集雲、從雲、龍雲、福雲、自雲、綿雲、景雲、星雲、卿雲、帝雲、

闕雲、倬雲、彼雲、定雲。

張化孫系張揮140世孫,他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考取進士,誥授中憲大夫,后受朝廷委派“作牧汀

州”任汀州知府。宋寧宗嘉泰 4年間(公元1204年),時逢戰亂,他“卜吉移居閩上杭”由寧化石壁遷至上杭

北鄉深坑尾官店前上吉街開基(今上杭白沙茜洋村)。上杭地處汀江中游“黃金水段”,汀江別稱鄞江,張化

孫被其千萬裔孫尊稱為“鄞江始祖”。

張化孫為官公正廉明,為百姓興利除弊,關心群眾疾苦,政績卓著,晚年居家,仍樂善好施,修橋筑路,賑

濟災民,深受百姓擁戴。他還精通《周易》、《勘輿》,擅長歧黃之術,常為群眾免費治病,人稱“活菩

薩”。民族英雄文天祥與張化孫交往密切,他對張化孫的為官、為人頗為贊賞,還為張化孫題寫“像贊”雲:

“公之豐採,氣宇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庄。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沾德澤;開基杭

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鐘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發其祥”。張化孫仙逝后,

葬於上杭縣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墓地呈“金盤載珠”形。墓聯:“派盛清河綿世澤,支蕃閩粵

振家聲”;橫披:“克昌厥后”。聯文反映了張化孫一脈“中原南遷,鄞江開基”的創業軌跡,體現了張化

孫后裔“繁衍生息,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墓前豎 18根石雕華表,象征 18房裔嗣侍立墓前,蔚為壯觀,

凡到此參觀拜謁者,都嘖嘖稱贊:確系風水寶地。

張化孫十分重視對后代的培養與教育,把對子孫后代的諄諄教誨寫成詩訓。告誡子孫以上祖為典范,做有用

之人,光宗耀祖,留芳百世。張化孫遺詩(遺訓)通稱外八句,要求子子孫孫不僅熟讀熟記,而且要身體力行。

外八句如下:

清河系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千秋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張化孫給后代留下的輩份詩 (內八句) 如下: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上述外八句和內八句,張化孫后裔均將其當作座右銘,世代相傳。成為檢驗張化孫后裔是正宗的或冒牌的

“試金石”。相傳張化孫后裔外出,“尋根認同”時,都會互相考問“外八句” 和“內八句”,加以檢驗。

回答正確,就“梓叔”相稱,熱情接待。回答不上,被認為是冒牌貨,會被婉轉地吃上“閉門羹”。

張化孫后裔播遷概況:

張化孫兒子為雲字輩,18子從長房到第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即18房聯詩:

吉慶禎祥集,從龍福自綿,

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

附一、 張化孫 18 子 108 孫(按次序排列)

1、 吉雲——騰鳳、騰盛、騰光、騰蘭、騰蛟、騰桂

2、 慶雲——騰侶、騰佐、騰佑、騰位、騰伸、騰伯、騰伍

3、 禎雲——騰佶、騰信、騰佾、騰侃、騰例、騰光、騰侯、騰俊、騰希

4、 祥雲——騰先、騰福、騰千、騰林、騰壽、騰輝、騰萬

5、 集雲——騰仕、騰仁、騰任

6、 從雲——騰升、騰陛

7、 龍雲——騰純、騰宏、騰紳、騰紱

8、 福雲——騰義、騰羲、騰辟、騰羨、騰羔、騰美

9、 自雲——騰貞、騰貤、騰貫、騰貨、騰貴、騰則、騰赍

10、綿雲——騰越、騰起、騰超、騰赴

11、景雲——騰椿、騰柱、騰楠、騰鬆、騰槐

12、星雲——騰東、騰杰、騰杞、騰柏、騰析、騰栻

13、卿雲——騰旺、騰旭、騰升、騰昭、騰時、騰晭、騰智、騰昺、騰晶、騰暄

14、帝雲——騰望、騰明、騰朗、騰朜

15、闕雲——騰官、騰宗、騰宋、騰安、騰宷、騰寶

16、倬雲——騰孟、騰季、騰倧、騰學、騰子

17、彼雲——騰玉、騰璜、騰和、騰瑤、騰禹、騰瑛、騰科、騰益、騰誠

18、定雲——騰芳、騰芬、騰莜、騰英、騰茂、騰菁、騰華、騰先

長子化龍名天池 字國瑞 宋解元,生於公元1172年,妣涂氏,生七子:文雲、華雲、學雲、士雲、武雲、舉雲、朝雲。

遷居浙江、四川等地;

三子化鳳 名嚴,號起鳴 宋武舉人,生於公元1177年,官任福建團練招討使,上國柱看州右扑射,梁國公,左扑監察

御使,妣氏生五子:福雲、祿雲、壽雲、財雲、丁雲。遷福州等到地。

長房 吉雲,字瑞世,號一郎,遷田梓頭居住,妣王五娘、曾六娘,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漳州、泉州,廣

東潮州、嘉應州等地。

吉雲公 化孫長子,字瑞世,名鼎,號一郎,又名千三十六郎,生於南宋慶元丙辰歲二月初七日寅時(公元

1196年 3月 8日),卒於元朝至元庚辰歲二月初十日酉時(公元1280年 3月 12日)。遷田梓頭住。配王五

娘,生於南宋慶元丁巳歲九月十六日卯時(公元1197年 10月 28日),卒於元朝至元辛巳歲四月廿三日申時

(公元1281年 5月 12日)。續鄭氏生歿失考,妣曾六娘,生於南宋嘉定庚午歲三月廿七日酉時(公元1210

年 4月 22日),卒於元朝至元壬辰歲十月十五日午未時(公元1292年 11月 24日)共生六子:長子騰鳳

(字呂鳳)、次子騰盛(字日新)、三騰蛟(字若龍)、四騰光(字明珠)、五騰蘭(字滋畹)。六騰桂

(字?)。嗣孫分散遷居福建漳州、泉州、廣東潮州、嘉應州、江西省興國縣埠頭鄉逕口村、埠興鄉大馬埠、

埠頭鄉楓林村、贛縣大埠鄉下汶村圩上、於都縣梓山鄉王屋背村等地。

二房 慶雲,字瑞亮,號二郎,遷泮逕,妣林氏,生七子。嗣孫分遷福建福州,江西等地。

慶雲公 化孫次子 字瑞亮,號二郎,宋進士溫州太守,生於南宋慶元己未歲五月十三日巳時(公元1199年 6

月 8日),卒於南宋景炎丁丑歲十一月初四日戌時(公元1277年 11月 30日)。遷半逕住。配林六娘,生於

南宋慶元己未歲八月廿二日申時(公元1199年 9月 14日)卒於元朝至元壬午歲四月初三日巳時(公元1282年

5月 11日)。生七子:長騰侶(字鳴元)、次騰佐(字聖元)、三騰佑(字純元)、四騰位(字仕元)、五

騰伸(字理元)、六騰伯(字啟元)、七騰伍(字列元)。嗣孫分遷居福建福州、江西等地。

三房 禎雲,字瑞興,號三郎,遷進源塘居住,妣凌氏,生九子嗣孫分遷福建泉州、晉江、德化、福州等地,

江西省各地。

禎雲公 化孫三子 字瑞興,號三郎,生於南宋嘉泰癸亥歲三月廿二日辰時(公元1203年 5月 5日),卒於元

朝至元丙戌歲七月二十六日巳時(公元1286年 8月 17日)。遷進源塘住(有譜記載是叫蓮塘)。妣凌五娘

(有譜記載叫林五娘),生於南宋嘉泰壬戌歲二月初四日亥時(公元1202年 2月 27日),卒於元朝至元戊子

歲十月十九日丑時(公元1288年 11月 14日)。生九子:長騰佶(字明元)、次騰信(字文元)、三騰佾

(有譜記載騰修)(字象元)、四騰侃(字正元)、五騰例(字調元)、六騰侊(字成元)、七騰候(字錫

元)、八騰俊(字煒元)、九騰悕(字炳元)。嗣孫分遷居福建泉州、普江、德化、惠安、福州、蓮塘、江

西興國縣杰村橋下山、方大鄉白岸前等各地。

四房 祥雲,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當時未外遷留在上杭,妣藍四娘、賴五娘,生七子。嗣孫分遷

福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新羅、連城、漳州等地,廣東梅縣、大埔、興寧、五華、饒平、豐順、潮州、

汕尾、汕頭、陸豐等地,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縣、南康、萍鄉、吉安、修水、銅鼓、上猶、崇義等地,

湖南瀏陽等地。

祥雲公 化孫四子 字瑞庭,號四郎,又號十六郎,生於南宋嘉定己巳歲二月十二日巳時(公元1209年 3月

19日),卒於元朝至元辛巳歲五月初八日辰時(公元1281年 5月 26日)。未遷居留上杭。墓在福建永定縣

仙師鄉下蘭崗馬坑,亥山兼壬,醉翁伴椅形。配藍四娘,生於南宋宋嘉定九年丙子歲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公

元1217年 1月 9日),卒於元朝至元24年丁亥歲四月廿二日亥時(1287年 6月 24日)。藍四娘墓在福建永

定縣仙師鄉上深塘西洋畬丑山兼艮,寒虎咬尾形。妣賴氏五娘,生於於嘉定二年己巳歲正月廿十日酉時

(1209年 2月 25日),卒於南宋景炎二年丙子歲十月初三卯時(公元1276年 11月 10日)。賴五娘墓在福

建永定縣仙師鄉三壩牛背脊崗。共生七子:長騰先(字孟元,號念一郎)、次騰福(字殿元,號念二郎)、

三騰千(字體元,號念三郎)、四騰林(字沐元,號念四郎)、五騰壽(字載元,號念五郎)、六騰輝(字

仲元,號念六郎)、七騰萬(字兆元,號念七郎),生於淳佑庚戌歲八月廿十日亥時,妣石氏滿娘,會氏七

娘,生七子。嗣孫分遷移福建上杭、永定、長汀、武平、龍岩、連城、漳州、廣東梅縣、大埔、興寧、五華、

饒平、豐順、潮州、汕尾、汕頭、陸豐、紫金、河源、東莞、增城、博羅、惠陽、和平、龍川、惠東、廣州、

江西於都、寧都、興國、贛州、南康、萍鄉、吉安、修水、鋼固、上猶、崇義、湖南、瀏陽、廣西、四川等

地。

第一種版本:一世祖化孫公﹔

二世祖祥雲公﹔三世祖騰輝公(騰輝公生:明上、昭上、晞上、曜上、暎上、晶上)﹔

*四世祖昭上公(昭上公生:昊漸、昊長、昊民、昊清、昊國)﹔

五世祖昊漸公,字治悠(不少地方寫成“沼悠),號千二郎(也有記載千一郎),生於1287年,享年 86歲,

葬於深塘堡,此地失落,后招魂安葬於金砂高峰寨頭丙山壬向,雄牛脫梔形,於乾隆十年乙丑歲,有百二、

百三、百四、百五、百六房裔孫合修公墓,妣鐘、賴(也還有記載陳)氏,遷移定塔居住,生5子:斐承

(萬一郎)、文承(萬二郎)、譽承(萬三郎)、煥承(萬四郎)、敏承(萬五郎)﹔

六世祖敏承公,字良輔,號萬五郎,河南開封太守,遷移汀州府西門(也有記載遷定塔),生於元朝至治辛

酉歲(1341年),享年 74歲,葬於金山河畔,妣石氏﹔生7子:先傳、先伊、先倫、先儀、先俸、先任、

先偉。

第二種版本:一世祖化孫公﹔

二世祖祥雲公﹔三世祖騰輝公(騰輝公生:明上、昭上、晞上、曜上、暎上、晶上)﹔

四世祖晶上公(晶上公生:昊寶、昊實、昊彩、昊鳴、昊潤、昊玉)﹔

五世祖昊實公,字治珠(不少地方寫成“治球”或者“沼球”),號千三郎,生於1309年,享年 84歲,葬

於金砂深塘堡,乾隆間改葬金砂高峰寨(騰輝公墓下),妣鐘、賴氏,居住金砂,生6子:斐承(萬一郎)、

文承(萬二郎)、譽承(萬三郎)、煥承(萬四郎)、敏承(五八郎)、五九郎﹔

六世祖敏承公,字良輔謚五八郎,河南開封太守,生於元朝至治辛酉歲(1321年),享年 84歲,居金砂,

葬於金砂樟塔,妣童、吳、梁氏,生7個兒子(同上,但是,排列順序不同。也有的地方記載生8、12、15個

兒子)。

*gungung's account

五房 集雲,字瑞彩,號五郎,遷樟樹潭居住,妣邱七娘,生三子。嗣孫分遷福建南平,江西興國等地。

集雲公 化孫五子 字瑞彩,號五郎,生於南宋嘉定庚午歲三月初五日巳時(公元1210年 3月 31日),卒於

元朝至元壬午歲十一月十九日寅時(公元1282年 12月 20日)。妣邱氏七娘,生於南宋嘉定壬申年正月十六

日酉時(公元1212年 2月 20日),卒於元朝至元甲申歲四月初七日卯時(1284年 4月 23日)。生三子:長騰

仕(字學元)、次騰仁(字德元)、三騰任(字堯元)。嗣孫遷居福建南平赤門鄉仁岩大城等到地、江西興

國縣埠頭鄉樟梓林村等各地。

從雲公 化孫六子 字瑞明,號六郎,生於南宋嘉定辛未歲九月廿十日子時(公元1212年 10月 28日),卒於

元朝至元乙酉歲二月初十午時(1309年 3月 17日)。配楊八娘,生於南宋嘉定庚午歲六月十八日辰時(公元

1210年 7月 10日),卒於元朝至元庚辰歲十二月初九日亥時(公元1281年 1月 1日)。生二子:長騰升(字

捷登)、次騰陛(字堯階)。遷居勝運裡(上杭)黃竹頭。后裔遷移廣東程鄉(今梅縣)、興寧、五華、潮

汕等各地。

六房 從雲,字瑞明,號六郎,遷上杭勝運裡黃竹頭居住,妣楊八娘,生二子。嗣孫分遷廣東程鄉(今梅縣)、

興寧、五華、潮汕等地。

七房 龍雲,字瑞華,號七郎,遷上杭勝運裡香坑腦,妣胡氏、鐘氏,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嘉應州和潮汕

一帶。

龍雲公 化孫七子 字瑞華,號七郎,又號十郎,生於南宋嘉定六年癸酉歲三月十五日寅時(公元1213年 4月

7日),卒於元朝至元丁亥歲五月廿四日酉時(公元1287年 7月 6日)。遷居勝運裡(上杭)香坑腦住。妣

胡氏十娘,生於南宋嘉定八年乙亥歲八月十一日戍時(公元1215年 9月 6日),卒於元朝至元庚寅歲十月廿

三日寅時(公元1290年 11月 26日)。又配鐘氏七娘,生於南宋宋嘉定戊寅歲十二月廿八卯時(公元1219年

1月 16日),卒於元朝至元戊子歲五月廿五日亥時時(公元1288年 6月 25日)。共生四子:長騰純(字壹

誠)、次騰肱(字才芳,號鐘生)、三騰紳(字垂佑)、四騰紱(字華冕)。嗣孫遷居廣東嘉應州、潮汕、

江西等到地。

八房 福雲,字瑞靄,號八郎,遷廣東嘉應州下市攀桂坊,妣劉六娘,生六子。嗣孫分遷上杭小吳地,廣東

嘉應州、鎮平(今蕉嶺)等地。此房裔孫萬三后裔遷居台灣屏東,族眾旺盛,達三、四萬人,建有化孫公祠和

萬三公祠。

福雲公 化孫八子 字瑞靄,號八郎,又號二十三郎,生於南宋宋嘉定六年癸酉歲十月初九子時(公元1213年

11月 22日),卒於元朝至元癸巳歲九月廿五日午時(公元1293年 10月 25日)。遷居廣東嘉應州下市攀桂

坊。妣劉六娘,生於南宋嘉定五年壬申歲四月初二日卯時(公元1212年 5月 4日),卒於元朝至元壬辰歲十一

月廿七日丑時(公元1293年 1月 5日)。生六子:長騰義(字正元)、次騰羲(字紹元)、三騰群(字撥

元)、四騰羨(字餘元)、五騰羔(字象元)、六騰美(字譽元)。嗣孫遷居廣東嘉應州、鎮平(今蕉嶺)、

潮汕、江西於都貢江等各地。此房裔孫萬三公裔孫遷移台灣屏東,族眾旺盛,建有化孫公祠和萬三公祠。福

建永定、江西於都縣貢江鎮東溪村亦有此公后裔孫。

九房 自雲,字瑞山,號九郎,遷居廣東大埔三河壩、潮州、福建上杭、永定、江西各地。生七子。

自雲公 化孫九子 字瑞山,號九郎,生於南宋宋嘉定八年乙亥歲八月廿二日亥時(公元1215年 9月 17日),

卒於元朝元貞元年乙未歲十一月初五申時(公元1295年 12月 12日)。遷居大埔三河壩。墓地在武平縣張坑

義坑排上“燕子抱梁形”癸山丁向。妣何氏,生歿失考,葬於張坑田半坑蛇形子山午向。繼配孫九娘,生於

南宋宋嘉定八年乙亥歲五月廿四日寅時(公元1215年 6月 22日),卒於元朝大德三年己亥歲二月廿九日酉

時(公元1299年 4月 1日)。生七子:長騰貞(字符享)、次騰貤(馳)(字延鴻)、三騰貫(字彷賢)、

四騰賃(字財值)、五騰赍(字名顯)、六騰財(有譜記騰則字秉規)、七騰赍(字惠廣)。嗣孫遷居廣東

梅州、大埔、三河壩、潮州、福建上杭、永定、江西各地等)。

十房 綿雲,字瑞文(有譜瑞元),號十郎,遷廣東嘉應州鬆口,妣陳十娘,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梅縣、大

埔等地。

綿雲公 化孫十子 字瑞文,(有譜記瑞元),號十郎,又號十五郎,生於南宋嘉定十年丁丑歲正月初十日午

時(公元1217年 2月 17日),卒於元朝至元癸巳歲八月十三日子時(公元1293年 9月 14日)。遷居嘉應

州鬆口。配陳十娘,生於南宋嘉定九年丙子歲九月初三日未時 (公元1216年 10月 15日),卒於元朝大德元

年丁酉歲四月十二日巳時(公元1297年 5月 4日)。生四子:長騰越(字卓生)、次騰起(字鳳舉)、三騰

超(字行玉,有譜記載衍玉)、四騰赴(字捷元,有譜記者元吉)。嗣孫遷居廣東嘉應州鬆口、梅縣、大埔

等各地)。

十一房 景雲,字瑞堯,號十一郎,遷居橫山下,妣謝三娘,生五子。嗣孫分遷廣東嘉應州、大埔、豐順、

饒平、海豐、陸豐,江西興國,福建上杭小吳地,連城河源裡、張家營等地。

景雲公 化孫十一子 字瑞堯,號十一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己卯歲十二月十四日辰時(公元1220年 1月

21日),卒於元朝大德四年庚子歲四月十六日丑時(公元1300年 5月 5日)。遷居橫山下。妣謝三娘,生

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己卯歲十月初五日丑時戌時(公元1219年 11月 13日),卒於元朝大德二年戊戌歲八月初九

日巳時(公元1298年 9月 14日)。生五子:長騰椿(字長茂)、次騰桂(字子芳有譜記載字茂)、三騰楠

(字才良)、四騰鬆(字節筠)、五騰槐(字榮宗)。嗣孫遷移福建上杭古田竹下村、洋稠村、石筍村、連

城朱地村,廣東嘉應州、大埔、豐順、饒平、海豐、陸豐,江西興國和睦頭、河塘裡、興國瀲江鎮治平觀等

各地)。

十二房 星雲,字瑞霞,號十二郎,遷清流縣,妣程六娘,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清流、永安、沙縣等地。

星雲公 化孫十二子 字瑞霞,號十二郎,又號二十五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三年庚辰歲四月十六日申時(公元

1220年 5月 19日),卒於元朝元貞乙未歲八月初五寅時(公元1295年 9月 15日)。遷居清流。妣程六娘,

生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六月二十日子時(公元1220年 7月 21日),卒於元朝大德五年辛丑歲十月十七日卯時

(公元 1301年 11月 17日)。生六子:長騰東(字平秩)、次騰杰(字興文)、三騰杞(字惟成)、四騰

柏(字歲芳)、五騰析(字建勛)、六騰式(字用佔)。嗣孫后裔居福建清流、永安、沙縣,廣東梅州、台

灣等地)。

十三房 卿雲,字瑞唐,號十三郎,遷福州,妣蘇二娘,袁八娘,生十子。嗣孫分遷福建福州、建甌、泉州、

上杭,廣東廣州,浙江雲和等地。

卿雲公 化孫十三子 字瑞唐,號十三郎,又號十八郎,生於南宋嘉定十五年壬午歲九月廿八日丑時(公元

1222年 11月 3日),卒於元朝大德九年乙巳歲十一月初三辰時(1305年 11月 19日)。遷居福州府住。妣

蘇十娘,生於南宋嘉定十六年癸未歲二月十五未時(公元1223年 3月 18日),卒於元朝大德六年壬寅歲六月

二十日丑時(公元1302年 7月 15日)。妣袁八娘,生於南宋嘉定十七年甲申歲正月廿八日丑時(公元1224

年 2月 18日),卒於元朝大德三年己亥歲十二月十一日戌時(公元 1300年 1月 3日)。生十子:長騰旺(字

相元)、次騰旭(字彷旦)、三騰升(字世泰)、四騰智(字明心)、五騰昺(字輝庭)、六騰昭(字明

德)、七騰時(字有始)、八騰啁(字光彩)、九騰晶(字其盈)、十騰暄(字谷成)、騰竹。嗣孫遷居福

建福州、建州、泉州、上杭才溪、珊瑚、官庄、通賢、南陽、武平永平鄉、長汀宣城、廣州、浙江雲和等各

地。

十四房 帝雲,字瑞漢,號十四郎,遷潮州,妣易五娘生四子。嗣孫分遷廣東潮州、廣州等地,福建永定、

武平等地。

帝雲公 化孫十四子 字瑞漢,號十四郎,又號十九郎,生於南宋嘉定十六年癸未歲十月初九卯時(公元1223

年 11月 3日),卒於元朝大德四年庚子歲三月祿十午時(公元1300年 3月 31日)。遷居潮洲居住。生四子:

長騰望(字仰高)、次騰朋(字德西)、三騰郎(字光宇)、四騰淳(字光仁)。嗣孫后裔遷居廣東潮州、

廣州、江西尋鄔、福建永安、武平縣中山鎮城中村等各地。

十五房 闕雲,字瑞發,號十郎,遷漳州,妣朱三娘生六子。嗣孫分遷福建漳州,廣東潮州等地,江西興國、

於都等地。

闕雲公 化孫十五子 字瑞發,號十五郎,又號九郎,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戌歲正月廿九日亥時(公元1226年

2月 27日),卒於元朝延佑四年丁巳歲四月初四日申時(公元1317年 5月 15日)。遷居漳州居住。妣朱三

娘,生於南宋寶慶元年乙酉歲三月廿二日卯時(公元1225年 4月 30日),卒於元朝延佑二年乙卯歲六月初一

日酉時(公元1315年 7月 2日)。生六子:長騰官(字道優)、次騰宗(字克成)、三騰宋(字澄貴)、四

騰安(字爾康)、五騰宴(採)(字同寅)、六騰寶、(字??)。嗣孫后裔遷居福建漳州、廣東潮州、江

西興國縣賀鄉堂村張天塘、於都縣羅江鄉張屋壩等各地)。

十六房 倬雲,字瑞凌,號十六郎(又號家承)遷居徽州(有譜載遷汀州水南),妣錢滿娘,生五子。嗣孫散居

福建、江西上猶等地。

倬雲公 化孫十六子 字瑞凌(清),號十六郎,又號家承,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戌歲八月十二日巳時(公元

1226年 9月 5日),卒於元朝延佑六年己未歲六月十六日午時(公元1319年 7月 3日)。遷居徽州居住(有

譜記載遷居汀州水南)妣錢滿娘,生於南宋寶慶二年丙戌歲三月初十日丑時(公元1226年 4月 8日),卒於

元朝至治二年壬戌歲七月廿十日辰時(公元1322年 8月 3日)。生五子:長騰孟(字伯勛)、次騰季(字次

三)、三騰學(字希正,有譜記載希上)、四騰宗(字隆茂)、五騰祖(字希賢、希聖)。嗣孫后裔遷居徽

州、福建、廣東、江西上猶縣等各地。

十七房 彼雲,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家營)妣劉氏,生九子。嗣孫遷居福建漳浦、漳州,新羅曹溪、東肖,

漳平永福,連城南團水西,武平,永定培豐,上杭小吳地;廣東大埔茶陽漳溪西河黃堂村,蕉嶺神崗、廣福,

梅縣石扇;江西瑞金等地。

彼雲公 化孫十七子 字瑞崇,號十七郎,又號十一郎,度名九郎,又號家營,生於南宋紹定元年戊子歲二月

初二子時(公元1228年 3月 9日),卒於元朝至大四年辛亥歲九月初一辰時(公元1311年 10月 13日)。

妣許八娘,生於南宋紹定二年己丑歲五月初五日酉時(公元1229年 5月 29日),卒於元朝大德三年己亥歲二

月初八酉時(公元1299年 3月 11日)。妣劉氏十五娘,生死年份未考記載。共生九子:長騰璜(字渭載),

配王氏遷樟甫縣、次騰和(字禮貴)遷居寧化、三騰瑤(字聲瓊,有譜記載聲芹)遷龍岩永福、四騰禹(字

佩瑩)遷居漳州竹園、五騰瑛(字非瑕)遷連城南團水西,又有裔孫遷居大埔茶陽漳溪西河黃堂村、六騰科

(字捷發)遷居長汀、武平仙人崇仙水塘、七騰益(字三友)遷居上杭小吳地,永定培豐新塘,龍岸曹溪、

東肖、武平東留中山鎮武平清水塘等地、八騰玉(字世珍,號小八郎,配彭氏)遷居武平岩前象洞、上赤、

十方、民主、廣東蕉嶺、神崗、廣福、新鋪、梅縣石扇、江西興國、福建長汀等地、九騰誠,有譜記載騰珠

(字黎植,植浦)遷居江西瑞金等地。

十八房 定雲,字瑞東,號十八郎(又號三十郎),妣歐陽氏,生八子,嗣孫散居永定金沙、上杭白砂,廣東

鎮平,江西興國、於都、會昌、萬安、吉安等地。

定雲公 化孫十八子 字瑞東,號十八郎,又號三十郎,生於南宋绐定三年庚寅歲三月廿七日巳時(公元1230

年 5月 11日),卒於元朝至治二年壬戌歲十二月初八日戍時(公元1323年 1月 15日)。遷居福建永定金砂、

上杭白砂、廣東鎮平縣。妣歐陽氏,生於南宋绐定四年辛卯歲八月十五寅時(公元1231年 9月 12日),卒於

元朝泰定二年乙丑歲四月初二卯時(公元 1325年 5月 14日)。生八子:長騰芳(字郁文)、次騰芬(字馥

軒)、三騰菽(字爾常)、四騰英(字育天、育大)、五騰茂(字九治、九始)、六騰范(字同軌)、七騰

茗(字海洋)、八騰萩(字子馨)。嗣孫后裔遷居廣東蕉嶺新鋪北方樟坑,江西興國古龍崗樂團志田,江西

於都羅坳鄉嶺下,江西於都羅坳鄉塘頭村嶺背,江西會昌鳳岽石逕村牛角灣,江西萬安枧頭鄉梨嶺建村,江

西吉安東固鎮豐嶺洲坑,閩、粵、贛、湘等地。

經過八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張化孫裔孫播遷海內外,遍布閩、粵、贛、台、湘、浙、桂、黔、川、皖、

魯、港、澳等省、區,發展到東南亞和世界各國,已達一千多萬人,這一奇特現象被客家學研究者稱為“張

化孫現象”。資料記載:台灣四百萬客家人中,張姓人口就有壹百多萬,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張化孫后裔,也

就是說,張化孫裔孫在台灣就有上百萬人之多。

七律自嘲:

渾渾在世一愚翁,把酒吟花也賦風。

垂釣本無求取意,讀書更少力行功。

折腰且為幾文俸,昂首能夸兩袖空。

莫笑男兒輕壯舉,如圖山水醉其中。

化孫公字輩五言詩(內八句)①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貽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傳家惟詩禮,掄秀良與忠,

善積恩光大,慶余福自通。

德澤宜習學,作求泰常逢,

本立祥長發,燕翼謀廣豐。

注:①字輩詩,前十字已採用,后面字未見排用。八十字輩詩,后四十字,是化孫公八世孫(祥雲公后裔)

君紹公所作。

三世:(142世)

騰輝公 字仲元,號念六郎,祥雲六子,誥授中憲大夫歲進士,任漸江溫州府正堂乙丑科,屬教諭,生於南

宋淳佑二年壬寅歲二月初六未時(公元1242年 3月 8日),卒於元朝至順二年辛未歲九月初九日卯時(公元

1331年 10月 10日)、享年 89歲,葬於永定金沙鄉高峰寨午山子向,海螺形又曰照天蠟燭形,明成化十九

年癸卯歲安葬金罐,乾隆十年乙丑歲五月初六日卯時更葬,傳聞騰輝公原葬深塘失落瑩墳。

妣廖氏十二娘,生於南宋淳佑二年壬寅歲(公元1242年 月 日),卒於元朝延佑五年戊午歲五月廿五日丙

時(公元1318年 6月 24日)享年 77歲。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上穴、明成化十九年癸卯歲更葬上下穴,上一

穴壬山丙向,葬后牛生龍頭馬身,故稱龍馬祖地,又稱仙童趕狗形。

妣賴氏十八娘,生於南宋淳佑六年丙午歲八月初八日子時(公元1246年 9月 19日),卒於元朝泰定元年甲

子歲十二月廿八日申時(公元1325年 1月 13日),享年 79歲。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下穴亥山己向,康熙二

年癸卯歲十二月廿十日辰時(公元1664年 1月 17日),上下穴同時更葬,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歲七月初九辰

時(公元1720年 8月 12日),上下二穴重新更葬,墓墳於1991年三月被盜,挖眾裔憤走呈告,公元1993

年正月十五日重新修復。

妣杜氏四娘,生死年份失考(享年 81歲)與賴氏十八娘共葬在上杭楮樹坪上壩下穴。

三母共生六子:長明上(字惟仁)、次昭上(字惟義)、三晞上(字惟禮)、四曜上(字惟智)、五映上

(惟信)、六晶上(字惟全)。

四世:(143世)

明上公 字惟仁,號百一郎,騰輝長子。生於南宋咸淳二年丙寅歲(公元1266年),卒於元朝至元三年丁丑

歲(公元1337年),享年七十一歲,葬於永定銀牌山東座北向南。妣杜氏,享年八十三歲,葬同處各穴。

妣鄭氏(享年六十四歲),葬金沙繡溪背狗門窟。生四子:昊嶼(字治)、昊炳(字治彩)、昊政(字治

仕)、昊極(字治遠)。

四世:(143世)

昭上公 字惟義,號百二郎 騰輝次子,生於南宋咸淳六年庚午歲正月初二寅時(公元1270年 1月 24日),

卒於元朝至正十五年乙未歲十月十五日酉時(公元1355年 11月 19日),享年八十六歲。妣氏藍老孺人,生

於南宋咸淳五年巳己歲十一月初八日子時(公元1269年 12月 2日),卒於元朝至正十七年丁酉歲七月廿十

日午時(公元1357年 8月 6日)享年 89歲,繼妣郭氏孺人。生卒年份失考。與紹上公墓合葬狗門屈(狗尾

坑)坐北向南。共生五子,藍氏所生二子:昊漸、昊長,郭氏所生三子:昊民、昊清、昊國。遷居勝運裡。

四世:(143世)

晞上公 字惟禮,號百三郎 騰輝三子,生於南宋咸淳八年壬申歲(公元1272年),妣蘭氏合葬高峰寨共處

各穴,后遷金砂鬆樹坑。生六子:昊盛(字治興)、昊經(字治典)、昊緯(字治玙)、昊倫(字治琅)、

昊緝(字治琳)、昊績(字治玕)。

四世:(143世)

曜上公 字惟智,號百四郎 騰輝四子,生於南宋德佑元年乙亥歲(公元1275年),妣蘭氏,遷居大埔,葬

於青溪醉翁倒地形,生三子:昊民、昊清、昊國。【長子昊民(字治思),號千三郎,葬公州灌飛鵝投水形,

妣陳氏,生三子:學承、郊承、斌承。次子 昊清(字治恩),號千四郎,遷居小鄭。妣邱氏,生五子;恭

承、(字敬思)、寬承(字宏量)、信承(字可復)、美承(字貞五)遷居江西永豐、惠承(字廣頒)。三

子昊國(字治忠),號千五郎,遷居江西,葬於石塘。妣曹氏,葬黃竹隔,坐西向東。生四子:庄承(字有

容)、理承(字道行)、睿承(字希賢)、智承(字能達)。】

四世:(143世)

映上公 字惟信,號百五郎 騰輝五子,生於南宋景炎二年丁丑歲(公元1277年)。遷居邑中都佛坑,妣曾

氏,生三子:昊太(字治和)、昊禧(字治純)、昊德(字治仁)。遷居廣東高山府,后裔遷居江西會昌。

【長子昊太,字治和,妣許氏,生一子:伯承,遷居嘉定山屈背尾】。

四世:(143世)

晶上公 字惟全,號百六郎 騰輝六子,生於元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公元1280年),妣杜氏、郭氏葬於將

軍地鄭塘下,生五子:長昊寶(字治華)、次昊彩(字治亮)、三昊實(字治球)、四昊鳴(字治球)、五

昊潤(字治玉)。【長子昊寶,字治華,號千一郎,妣王氏,遷居桂鄉縣大坪堡圳上,又一房遷居廣東餘溪

鄉。次子昊彩,字治亮,號千二郎,又號六三郎,妣鄭氏。三子昊實,字治球,號千三郎,妣鐘氏,賴氏。

四子昊鳴,字治球,號千四郎,妣賴氏。五子昊潤,字治玉,號六七郎,妣饒氏】。

第二種版本:一世祖化孫公﹔

二世祖祥雲公﹔三世祖騰輝公(騰輝公生:明上、昭上、晞上、曜上、暎上、晶上)﹔

四世祖晶上公(晶上公生:昊寶、昊實、昊彩、昊鳴、昊潤、昊玉)﹔

五世祖昊實公,字治珠(不少地方寫成“治球”或者“沼球”),號千三郎,生於1309年,享年 84歲,葬

於金砂深塘堡,乾隆間改葬金砂高峰寨(騰輝公墓下),妣鐘、賴氏,居住金砂,生6子:斐承(萬一郎)、

文承(萬二郎)、譽承(萬三郎)、煥承(萬四郎)、敏承(五八郎)、五九郎﹔

六世祖敏承公,字良輔謚五八郎,河南開封太守,生於元朝至治辛酉歲(1321年),享年 84歲,居金砂,

葬於金砂樟塔,妣童、吳、梁氏,生 7個兒子(同上,但是,排列順序不同。也有的地方記載生 8、12、15個

兒子)。

歌詞記載

附二、《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寒。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不忍小事成大禍,不忍善事終成恨。男不忍則凶,女不忍則亂。君不忍則敗,臣

不忍則亡。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世交不忍失和氣,夫妻不忍多爭執。父不忍失教,子不忍失

孝。為兄不忍缺理,為弟不忍缺智。朋不忍失仁,友不忍失義。為夫不忍失和諧,為妻不忍失智慧。劉玲不

忍敗了名,隻為酒不忍。陳靈不忍亡了國,隻為色不忍。石崇不忍破了家,隻為財不忍。項羽不忍送了命,

隻為氣不忍。劉邦能忍得天下,隻為辱能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業人,誰個不知忍。能忍能

創業,知足能知忍。

百忍歌,歌百忍,明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忖后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准。忍者可以走天下,

忍者可以結近鄰。忍得飢寒可立品,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窮苦可余積,忍得荒淫無疾病。忍得骨肉存人倫,

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斗免消仇冤。忍得人罵免回口,他也忍口自愧心。忍得人打不還

手,他也忍手自沒勁。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隻笑痴呆,忍過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

要忍,莫聽人諷便不忍。世間蠢人笑人忍,明者智者重的忍。事來來時最要忍,事過之后又要忍。人生最怕

百個忍,百忍隻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滅燼。奉勸世人忍百忍,人生哲理思忖忍。

百忍歌,歌百忍,百忍之余仍可忍,一忍二忍再三忍,四忍五忍忍無盡。惡者不忍人難忍,再忍忍者致喪命。

若要人生念百福,誠勸世間念百忍。

張化孫 - “客家張化孫現象”

“客家張化孫現象”實質是客家宗族社會的典型表現

張化孫家族起源於上杭,卻跨出上杭,跨出福建,而且跨出中國,形成了一個跨越海內外的龐大的家族網。

據上杭縣太拔鄉清道光八年(1828年)修的《張氏族譜》載,張化孫生 18個兒子,108個孫子。18 子中當代即

從茜洋村外遷的有 16人。遷往地除本縣外,有清流、漳州、福州,還有廣東梅縣、大埔、潮州,第十六子

倬雲遠遷安徽徽州。另據考証,當時留在父母身邊未外遷的第四子祥雲、第十七子彼雲,其第二代也開始外

遷。祥雲的裔孫,現已分布在廣東梅縣、大埔、潮州、汕頭、廣州,江西於都、興國、吉安、上猶,湖南瀏

陽,浙江雲和,以及台灣屏東等 30多個縣、市。彼雲 9個兒子,除第七子遷本縣小吳地外,其他遷往本省的

漳浦、寧化、漳平永福、漳州竹園、連城、武平和廣東蕉嶺,江西瑞金等地。如果說,張化孫上祖的遷移,

是被迫的,那麼張化孫后裔的遷移,是自願的,是出於發展的需要。如今,張化孫裔孫的足跡已遍及閩南三

角州、珠江三角州、潮仙平原、香港、台灣和東南亞等地,達千萬之眾,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網。

這個家族網,把古人、今人連在一起,把傳統和現代連在一起,對家族成員進行著特殊形式的教育。如他們

把自己上祖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突顯出來,或寫入詩中,或嵌入聯中,並作為一遺訓,向后代灌輸。這裡著重

介紹一副奇特的嵌字長聯,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等數詞,嵌在一副對聯中,一字說一個故事,

一位或幾位張氏上祖名人,聯文為:

賜姓自軒轅,大儒一人、銘垂兩篇、輔漢三杰、功高四相、將封五虎、博物六史、貂蟬七葉,悉是清河族

派﹔

揚名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書忍百字、金鑒千秋、青錢萬選、道隆億尊,依然文獻宗支。

對聯中,從黃帝賜姓張揮開始,把張仲、張載、張良、張說、張飛、張華、張安世、張果老、張九成、張方

平、張公藝、張九齡、張皆、張道陵等連珠排列在一起。一副對聯,羅列了公侯、將相、名士、神仙各類人

物,記述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業績,以此激勵后人。通過這樣培養宗族的自豪感,使上祖成為

后人崇拜的偶像,效法的典范,把上祖的成就化為后人的進取精神,使古人、今人連在一起。張化孫是比較

開明的,而且具有強烈的發展意識。作為士大夫階級,他一方面恪守孔孟之道,保持中原古風﹔另方面,又

根據社會的發展,家族的發展,吸收新的思想。為促進家族的發展,他敢於打破“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思

想束縛,鼓勵兒孫外遷,以擴大生存空間。又如,他一方面崇文尚武,另方面又重視工商,不囿於“耕讀為

本”,而採取士農工商並重之策,並訂在“家規”之中。在“十條家規”的第二條明確寫上:“營生業,言

士農工商各執其業諸事”。改變了客家先民中比較普遍存在的輕商賈,不善經營的思想。這不但大大開拓了

張化孫裔孫生存發展空間,而且改變了他們的營生理念。這種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可以說是一個思想上的突

破和進步。

上述兩點,是形成這一“現象”相互促進的兩個支點。在封建社會那個“多子多福”的倫理觀念指導下,通

過外遷,促進人口發展,促使這一家族網的迅速形成。人口發展了,要生存下來,要繼續發展,這就要求創

造繼續發展的條件,掌握繼續發展的本領,這就要求提高人口的質量。張化孫採取的辦法是鼓勵后人以上祖

為榜樣,自強自立,開拓創業,提倡讀書,崇文尚武,走“讀書做官”的道路﹔同時又士農工商並重,開拓

生存空間。這樣不但人口發展得快,發展得多,而且發展得好,軍政商學各界,代有賢能,人才輩出。

“客家張化孫現象”從張化孫開始是什麼原因

這個問題,初看起來,似乎不通,“張化孫現象”從張化孫開始理所當然,何來問題?我們提出這個問題的

意思是,為什麼在張化孫及其以后,會出現這種蓬勃發展,長盛不衰,並呈多姿多彩“現象”。這裡我們從

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張化孫是客家早期人士中的杰出代表。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為張化孫題寫“像贊”,雲:“公之豐採,氣宇

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庄。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

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鐘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發其祥。”從“像贊”可以看出,文天祥對張化

孫是頗為推崇的。

1、當時上杭的社會環境,對“張化孫現象”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上杭地處汀江中游的黃金水段,於唐大歷四年(769)設場,宋淳化五年(994)升場為縣。南宋乾道四年(1168)縣治經(禾丸 梓堡、鱉沙、語口市、鐘寮場)四遷而至郭坊,即今上杭城關地區。由於上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地理環境良好,加上中原移民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農業、手工業、

開礦業、航運業和商業的全面發展。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據縣志載,宋

紹興二十年(1159)開始建學舍,置學田。縣治遷至郭坊后,在中心地段建筑縣署,縣署左右側建主簿廳和縣

尉廳,西側建鹽倉庫,民房、水井、街道、商店、寺廟,按區劃建設,井然有序。嘉泰二年(1202),知縣事

黃葵創修第一部《上杭縣志》。張化孫遷居上杭時,上杭置縣已有 210余年,縣治遷至郭坊也已將近 40年。

由於中原移民,“衣冠南渡”,給上杭文化事業的發展創造的很好的條件。《汀州府志》稱:“上杭衣冠文

物,頗類大邦,禮樂詩書,實多濟美”。清《福建通志》也說:“上杭比屋裕如,士勤學業,彬彬文物,有

類大邦”。新郡志雲:“上杭文物類於大邦,科名甲於諸邑,家家建迫遠之廟,戶戶置時祭之資。”張化孫

和他的家族,給上杭帶來了中原文化傳統,而他自己也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潛心研究社會歷史和家族文化,

總結社會的、家族的歷史經驗教訓,成為這一時期南遷客家人中的杰出代表。

2、張化孫對“張化孫現象”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奠基作用。

張化孫把自己對社會歷史和家族文化的研究成果,通過一系列辦法付諸實施,茲略舉如下:

①纂修宗譜。宗譜,也叫族譜、家乘,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普遍的文化事象,它具有一種巨大的凝聚力

和承上啟下的傳承作用。正如文天祥對張化孫的“像贊”所說:“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這對維系張化孫

家族的存在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②制訂家規。他制訂了“篤忠敬,營生業,篤教學,慎喪祭,慎婚姻,嚴內外,敦孝悌,厚風俗,敦和睦,

嚴雜禁”等十條家規。

③立下遺訓。他的“遺訓”,是一首詩,也稱“遺言”、“遺詩”、“族詩”,其裔孫通稱為“外八句”。

全詩為:

清河系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百忍家風思祖德,千秋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詩書繼漢唐。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一首詩短短 56個字,把源流、遷徙、家風、家訓和要求裔孫效法的上祖典型都概括在裡面。所選的典型,

包括個人(張藝公、張九齡、張仲)和群體(漢、唐兩朝張姓人物)兩個方面。從對社會的貢獻來看,所提的三個

典型人物,不一定都是歷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但從宗族倫理來說,這三人有是很有代表性的。很多張姓人家,

還以“百忍”、“金鑒’、“孝友”為堂號、為聯浯。選擇漢、唐也很有講究,漢朝、唐朝,既是我國封建

王朝最為強盛的朝代,也是張姓人物文治武功最為顯赫的朝代。這裡,人們不能不佩報張化孫的智慧和良苦

用心。

編排字輩。他效法上祖張良,為裔孫編了字輩詩。張良,字子房,號仁壽,為張揮的 80 代裔孫。他從自己

開始,編了"60 代”的字輩詩,從“仁讓敦古道”到“勛臣邦國揚"12句 60 字,到張化孫父親張揚德正好 60代。張化孫也從自己開始,編了"40 代”,8句 40 字的字輩詩,被其裔孫通稱為“內八句”,全詩為: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仲興山詒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張化孫把自己的人生信仰,對子孫要求,希望子孫效法的上祖典范人物,通過宗譜、“家規”、“遺訓”和

編排字輩等體現出來,形成了一整套的宗族文化。從形式到內容,嚴格認真地對子孫的思想道德行為進行規

范,要求裔孫身體力行。這就為“張化孫現象’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基礎。

3、張化孫對子孫開拓、進取起了導向的作用。

張化孫經常教育子孫要有開拓、進取和敢於冒險的精神。18個兒子,先后外遷了 16個,留下第四、第十六

子(也許分別是陳氏、闕氏夫人所生),為了把這種敢於開拓、敢於冒險的精神傳下去,他通過家規、家教、

編排字輩來促其實現。我們從調查中了解到,在老一輩的張化孫裔孫中,男孩稍懂事時,大人必教他背誦

“外八句”和“內八句”,即遺訓詩和字輩詩,講解祖祠對聯上人物的故事,講解家規的要求。在小孩未成

年、還未踏上人生旅途的時候,他頭腦中最重要的人——父親或祖父,給予的教育,印象是最為深刻的。特

別是通過“講故事,說家訓”,形象生動的上祖業績,喚起了兒童的自豪感,潛移默化地給小孩以深刻的影

響。祖先給予的榮耀,培養出一種“出人頭地”、“敢為人先”的心態,從而產生鞭策自己開拓創業的力量。

這首先給予兒童思想上的武裝,是一種精神力量。此外,按字輩詩規定順序取名,長幼有序,同宗共祖的人,

能產生一種親近感和親和力,對家族來說這是一種凝聚力。700多年來,有好些地方,如江西的於都、興國、

遂川,湖南的瀏陽,上杭的太拔、水西渡等地還是按“字輩詩”規定的順序取名。太拔已傳到“開”字輩,

為張化孫的 33 代孫,已有 20多人。背誦“外八句”、“內八句”,還有一個特殊作用,就是“認梓叔”的

需要。日后在異地他鄉,碰到困難要請梓叔幫忙時,他們見面交談的第一句話,是考“外八句”和“內八

句”。若回答得對,馬上按輩份稱呼,熱情接待,根據所提要求,或幫助尋找活計,或資助錢糧,盡其可能

地滿足對方要求。人口的發展,必須不斷擴大生存空間,不斷向外遷移。“有困難,找梓叔”。先期外遷的

張化孫裔孫,對后來者的關照、資助,這就為后遷者壯了膽,推動了張化孫裔孫的不斷外遷和迅速發展。

“張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和意義   

“張化孫現象”實際上是“張氏宗族文化現象”,它表現出了客家人的開拓、進取和敢冒風險精神,也可以

說是客家精神在一個客家民系群體發展中的體現。如前面所列舉的,張化孫家族也和其他客家族群一樣,具

有愛國愛鄉、尊祖敬宗、尊師重教、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勤勞勇敢、團結奮斗等品質,加上張姓具有的

“軍武之姓”的特質和張化孫本人宗族文化理念,再加上很多裔孫向沿海地區和海外播遷,接受了濱海文化、

海洋文化的熏陶,使客家人理念的積極方面得到進一步發揮,而對某些消極保守方面則予以摒棄,形成了頗

有特色的“張氏文化現象”。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在經濟全球化浪潮滾滾向前、世界進入知識經濟、網絡經濟的今天,“張氏文

化”還有沒有作用,還有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筆者以為,回答是肯定的。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家族文化包括張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應當

批判地繼承。摒棄其糟粕,繼承和發揚其精華。諸如:

1、開拓創業,敢冒風險。張化孫家族和其他客家人一樣,在輾轉南遷中,披荊斬棘,歷經磨難,來到閩西

山區,把蠻荒之地開發成新的家園。爾后,又繼續向外遷移,創建新的家園。艱苦卓絕的斗爭,培養了張化

孫家族的開拓創業和冒險精神。今天,我們仍然要靠這種大無畏精神,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乘風破浪,

搏擊中流,“敢為天下先”,做時代的弄潮兒。

2、重視教育,培養人才。張化孫家族發揚客家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而且從小孩做起培養下一代的發奮向

上精神。誠然,今天的教育宗旨、教育內容應當與歷史不同,不能—味再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應按照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培養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創新精神和豐富的知識技能手新

型人才,以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3、團結互助,同舟共濟。張化孫通過提倡“孝友”、“百忍”和家規、家訓等,在家族裡營造良好的團結、

互助氛圍。現在來看,這是較為狹隘的,但這種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精神,現代社會仍然很需要。推而廣

之,今天人們在發展經濟文化,在向自然界的斗爭中提倡的“團隊精神”,“群體意識”就十分需要具有這

種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精神品德。

4、居安思危,安而思進。張氏家族和所有客家人一樣,長時間的遷徙過程,是不斷面對危機和克服危機的

過程。在和惡劣的周邊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斗爭中,培養了危機意識。張化孫遷出寧化,是看

到繼續在那裡可能產生的危機﹔定居上杭之后,雖然當時上杭的環境還比較好,但他看到了潛在的危機,認

為子孫仍需繼續創建新的發展基地,通過發展進一步擴大生存空間。今天,在復雜多變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

要打好經濟仗,要搶得優勢,贏得成功,也需要有銳敏的危機意識與應付危機的勇氣和智慧。這樣,才能使

自己發揮優勢,轉化劣勢,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5、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維護“中華價值觀”。如前所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必須繼承和

發揚光大,維護“中華價值觀”。隨著經濟全球化,西方文化、“西方價值觀”隨之而來。對於西方文明中

先進的東西,我們以客家人的“包容性”,吸納融合,而對於西方文化中消極因素和不合中國國情的方面,

必須予以抵制,堅定地維護“中華價值觀”,並發揚光大。這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包括客家),要自立於

世界民族之林所必需的。

112世;三十三世張廷杰 (張應杰)子;張涉 [字宏澗];張淪[字宏澤];張沼[字宏淵];張洪[張宏

海];張渥[字宏深] [族譜之246章世繫表] (廷杰公 字右賓,號承先,又號遷杰。生於唐昭宗乾寧

四年丁巳歲,終於北宋太祖乾德二年甲午歲(公元 897年—964年)壽年 68歲,妣謝氏(李)。生

五子:涉、渥、淪、沼、洪。)

113世;三十四世張宏澗 [張涉] 子;張璲;張璀;張效;張象;張希;張載 (涉公 字清東,生於後

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歲,終於北宋真宗天禧元年丁已歲(公元 927年—1017年)壽年 90歲,靈州刺

史。妣王氏(葉)。生五子:宏澗、宏樑(齊胜)、宏洲、宏澤、宏海。)

114世;三十五世張載子;張景昌; 張日茂 ; 張錫元 (載公 字穆序,號子厚,生於北宋真宗天禧四

年庚申歲,終於北宋神宗熙寧十年丁巳歲(公元1020年—1077年)壽年 58歲,世稱橫渠先生,宋

朝理學家居眉縣。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 1057年)進士,贈眉伯。遷浙江嘉興。妣趙氏。生三

子:景昌(勳榮)、日茂(勳華)、錫元(勳高)。)

115世:三十六世張景昌(勳榮)子;張端 (景昌公 字勳榮。生於北宋仁宗寶元二年已卯歲,終於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歲(公元 1039年—1088年)壽年 50歲,妣硃氏(王、史)。生子:端

(瑞)。)

116世:三十七世張端子;張仲祥:張孟祥:張邦欽 (端公 字臣楷,名穆序,生於北宋仁宗嘉祐 3

年戊戌歲,終於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戍歲(公元1058年—1130年)壽年 73歲,居陝西寶雞市,寶

雞縣鎮北,重和時入閩,汀州寧化石壁葛騰村,今南田村,為入閩始祖。妣硃氏(邱)。生二子:

孟祥(邦輔)、仲祥(邦輅)。據《興國聯譜》記載:生第三子邦欽。)端 公 字臣楷,名穆序,生於北宋仁宗嘉祐 3年戊戌歲,終於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戍歲(公元 1058年—1130年)壽年 73歲,居陝西寶雞市,寶雞縣鎮北,重和時入閩,汀州寧化石壁葛騰村,今南田村,為入閩始祖。

妣朱氏(邱)。生二子:孟祥(邦輔)、仲祥(邦輅)。據《興國聯譜》記載:生第三子邦欽。

[116/119A世:張邦欽 妣:朱]

117世:三十八世張仲祥(邦輅)子;張賓國 :張仕國:張悅國 (仲祥公 字邦輅。生於北宋神宗元

豐元年戊午歲,終於南宋高宗紹興 12年壬戍歲(公元1078年—1142年)壽年 65歲,妣盧氏、史氏。

生三子:賓國、仕國(遷劍州)、悅國(舉人)。)

仲祥公 字邦輅。生於北宋神宗元豐元年戊午歲,終於南宋高宗紹興 12年壬戍歲(公元 1078年—

1142年)壽年 65歲,妣盧氏、史氏。生三子:賓國、仕國(遷劍州)、悅國(舉人)。

邦欽 公 ,字敬持,子:賓國、仕國(遷劍州)、悅國(舉人)。賢國、資國(舉人)。

118世:三十九世張賓國子:張揚德 :張楊行 (賓國公 字賓國,生於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丙申歲,終

於南宋光宗紹熙四年癸醜歲(公元1116年—1193年)壽年 78歲,邑庠生。妣林氏、宋氏。生子:

楊德(有譜載:次子楊行,字日明)。) (楊德公 字楊德,生於南宋高宗紹興 18年戊辰歲,終於南

宋寧宗嘉定14年辛未歲(公元1148年—1211年)壽年 64歲,南宋河北太守。妣巫恭人(李、汪)。

生三子:長子化龍名天池 字國瑞 宋解元,生於公元1172年,妣涂氏,生七子:文雲、華雲、學雲、

士雲、武雲、舉雲、朝雲。遷居浙江、四川等地;次子化孫名衍 字傳萬 宋歲貢生,賜進士,誥贈

中憲大夫。生於公元1175年。妣氏陳、闕夫人、何大婆共生十八子。三子化鳳 名嚴,號起鳴 宋武

舉人,生於公元1177年,官任福建糰練招討使,上國柱看州右撲射,樑國公,左撲監察禦使,妣氏

生五子:福雲、祿雲、壽雲、財雲、丁雲。遷福州等到地。)

賓國公 字賓國,生於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丙申歲,終於南宋光宗紹熙四年癸丑歲(公元 1116年—

1193年)壽年 78歲,邑庠生。妣林氏、宋氏。生子:楊德(有譜載:次子楊行,字日明)賓國公 ,

字上聘,子:楊德,楊行

119世;四十世張揚德公子:張化龍: 張化孫: 張化風:《張氏族譜》:張氏一七世張端是入閩始祖。

一二一世張揚德官拜開封太守,從寧化石壁遷居上杭,成為上杭的開基祖。(139世張揚德,河北太

守,生三子,長子化龍 (解元)名天池 字國瑞 宋解元,生於1172年,遷居浙江、四川等地。留

居寧化;次子化孫宋中憲大夫,生於1175年;三子化鳳(武舉人)。 名嚴,號起鳴 宋武舉人,生

於1177年。遷福州等到地。) 化龍: 妣涂氏,生七子:文雲、華雲、學雲、士雲、武雲、舉雲、朝

雲。化鳳: 妣氏生五子:福雲、祿雲、壽雲、財雲、丁雲。《楊德公 字楊德,生於南宋高宗紹興 18

年戊辰歲,終於南宋寧宗嘉定14年辛未歲(公元1148年—1211年)壽年 64歲,南宋河北太守。妣

巫恭人(李、汪)。生三子:長子化龍名天池 字國瑞 宋解元,生於公元1172年,妣涂氏,生七子:

文雲、華雲、學雲、士雲、武雲、舉雲、朝雲。遷居浙江、四川等地;次子化孫名衍 字傳萬 宋歲

貢生,賜進士,誥贈中憲大夫。生於公元 1175年。妣氏陳、闕夫人、何大婆共生十八子。三子化鳳

名嚴,號起鳴 宋武舉人,生於公元 1177年,官任福建糰練招討使,上國柱看州右撲射,樑國公,

左撲監察禦使,妣氏生五子:福雲、祿雲、壽雲、財雲、丁雲。遷福州等到地。》

楊德公 字楊德,生於南宋高宗紹興 18年戊辰歲,終於南宋寧宗嘉定 14年辛未歲(公元 1148年—

1211年)壽年 64歲,南宋河北太守。妣巫恭人(李、汪)。生三子:長子化龍名天池 字國瑞 宋解

元,生於公元1172年,妣涂氏,生七子:文雲、華雲、學雲、士雲、武雲、舉雲、朝雲。遷居浙江、

四川等地;次子化孫名衍 字傳萬 宋歲貢生,賜進士,誥贈中憲大夫。生於公元 1175年。妣氏陳、

闕夫人、何大婆共生十八子。三子化鳳 名嚴,號起鳴 宋武舉人,生於公元 1177年,官任福建團練

招討使,上國柱看州右扑射,梁國公,左扑監察御使,妣氏生五子:福雲、祿雲、壽雲、財雲、丁

雲。遷福州等到地。

第 119 世﹔四十世張揚德公子:張化龍:張化風:張化孫

化龍: 妣涂氏,生七子:文雲、華雲、學雲、士雲、武雲、舉雲、朝雲。

化鳳: 妣氏生 生五子:福雲、祿雲、壽雲、財雲、丁雲。

明晡(明輔),明遠,明富,明旺,明德,明語,明漠,明謀,迅洪,迅波,迅治

-張明貴--張明晡--張明遠--張明富--張明旺--張明德--張明語--張明漠--張明謀- -張迅洪--張迅

波--張迅治-

-張明晡-

-張鴻秀—

張益宗

張福漢, 張福聰, 張福興, 張福宣, 張福海, 張福銘, 張福旺, 張福家, 張福貞

張化孫

據譜牒資料記載,張氏系出黃帝第五子少昊之子揮,黃帝賜姓張。張化孫是張氏得姓始祖揮公的第一百四十

代孫,是張氏入閩始祖張端的五世孫。張端是唐韶州別駕張君政的 22 代孫,唐代名相張九齡的第 18 代孫。

張化孫(1175-1267),諱衍,字傳萬,宋歲貢生,賜進士出身,官任汀州知府,精通勘輿之學,以誥贈中憲

大夫終老,原住寧化縣石壁村,於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遷居上杭北鄉深坑尾西洋村(今白砂鎮茜洋村),

建宅於官店前上吉街。元配陳氏(1174-1262),謚慈大娘;德配闕氏(1184-1271),謚惠二娘,俱贈恭人。

張化孫家族起源於上杭,卻跨出上杭,跨出福建,而且跨出中國,形成了一個跨越海內外的龐大的家族網。

據上杭縣太拔鄉清道光八年(1828年)修的《張氏族譜》載,張化孫生 18個兒子,108個孫子。18 子中當代即

從茜洋村外遷的有 16人。遷往地除本縣外,有清流、漳州、福州,還有廣東梅縣、大埔、潮州,第十六子

倬雲遠遷安徽徽州。如今,張化孫裔孫嗣孫播遷海內外,已發展到 1000多萬人,其中台灣就有 120萬人。一

個龐大達千萬之眾,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網。

1 一鄞江始祖張化孫 2 二纂修宗譜報本不忘 3 三家訓家規助家族興旺... 4 四張化孫裔遍天下 5 客家張化孫現象

張化孫

Huà Sūn 化孫 Zhāng 張 (1175 - 1267)

鄞江始祖張化孫_在線視頻觀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pKe7tbZuUo/

 張 化 孫 家 規

篤忠敬言。  急公守法。  完糧息訟。  

營生業言。  士農工商。  各執其業。  

慎喪祭言。  慎終追遠。  宜盡誠敬。  

慎婚姻言。  娶媳嫁女。  咸宜配擇。  

嚴內外言。  治內治外。  不可易位。  

敦孝悌言。  事事親敬。  敦親睦族。

篤教學言。  養不廢教。  作養人才。  

厚風俗言。  吉凶慶恤。  孤寡有體。  

敦和睦言。  捍忠御災。  協力同心。  

嚴雜禁言。  奸盜賭博。  佔欺謀吞。

張化孫 – 一、鄞江始祖張化孫

據譜牒資料記載,張氏系出黃帝第五子少昊之子揮,黃帝賜姓張。張化孫是張氏得姓始祖揮公的第一百四十

代孫,是張氏入閩始祖張端的五世孫。張端是唐韶州別駕張君政的 22 代孫,唐代名相張九齡的第 18 代孫。

原居陝西省寶雞市眉縣鎮,於北宋重和年間(1118-1119)入閩,居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都葛藤凹(今南田村)。

張端字臣楷,妣朱氏,生孟祥、仲祥。仲祥字邦欽,妣史氏,生悅國、賓國、仕國。賓國贈太守,妣朱氏,

生揚德。揚德宋河北太守,妣巫氏,住寧化縣磜頭鄉,生化龍、化孫、化鳳。

張化孫(1175-1267),諱衍,字傳萬,宋歲貢生,賜進士出身,官任汀州知府,精通勘輿之學,以誥贈中

憲大夫終老,原住寧化縣石壁村,於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遷居上杭北鄉深坑尾西洋村(今白砂鎮茜洋

村),建宅於官店前上吉街。元配陳氏(1174-1262),謚慈大娘;德配闕氏(1184-1271),謚惠二娘,俱

贈恭人。生 18 子,有 108 孫,嗣孫播遷海內外,已發展到 1000多萬人,其中台灣就有 120萬人。

張化孫墓,在上杭縣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碑石上書:“誥贈中憲大夫清河張氏大始祖諱衍字化

孫號傳萬之墓”,右下方刻有“十八房重修”。據載,墓地曾先后進行過 5 次維修:明萬歷 43年(1615)、

清康熙 11年(1672)、清乾隆 17年(1752)、清道光 18年(1838)和最近一次 1995年開始全面整修。陳、

闕恭人墓距張化孫墓地一公裡左右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清雍正三年(1725)更修,嘉慶十年(1805)按原

山向分金更葬,1995年開始,與張化孫墓同時全面整修。 1996年,上杭縣政府將張化孫墓和陳、闕恭人墓

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不完全統計,從 1995年至今,已有 43萬多裔孫前往祭祖拜謁,敬稱張化孫為鄞

江始祖(汀江舊稱鄞江)。因其上祖張祎(得姓始祖張揮的 103 世孫),西晉時曾為散騎常侍,隨元帝南遷

至江左(江蘇南京一帶)任職,其裔孫又從江左繼續南遷,張化孫系其嫡傳,其后亦稱張化孫為“鄞江始祖

閩粵江左流傳”。張化孫祖居地上杭縣,成立有“張化孫文化研究總會”,廣東省的汕頭、汕尾、揭西、惠

東、蕉嶺、梅州、大埔、紫金、龍川、河源、新豐、從化、翁源、曲江、英德、豐順、五華、平遠、興寧、

海豐、陸豐、饒平、深圳、潮州、東莞、肇慶,廣西省的桂港、玉林、來賓、賀州,湖南省的平江、瀏陽,

江西省的興國、上猶、會昌、萍鄉、萬載、瑞金、於都、崇義、南昌、遂川、贛縣、安遠、修水、銅鼓、尋

烏、永豐、泰和,浙江省的雲和、龍游,福建省的上杭、永定、武平、連城、長汀、龍岩、漳平、漳州、詔

安、平和、南靖等 100多個市縣都建有張化孫研究分會或聯系點,台灣省的屏東、基隆、台中、桃園、台南、

高雄、豐源、雲林以及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宗親也有前往祭祖或書信往來。

張化孫不是入閩一世祖,為何成為播遷四海張氏裔孫的共同始祖?“張化孫現象”成為近年來張氏族人和客

家研究的一個熱門課題。普遍認為,張化孫現象,不但具有客家族群尊祖敬宗、開拓進取、勤勞勇敢、吃苦

耐勞、尊師重教等品質,而且,揚棄了山區客家人較為保守封閉、輕視工商、不善於經營的弱點,提高了族

群的整體素質,促進了開拓創業敢於進取和冒險的大無畏精神。筆者認為,張化孫家族重視篡修宗譜,教育

子孫報本不忘以及尊重祖德祖訓,嚴格的家訓家規也是助推家族興旺發達的二條極其重要原因。

張化孫 - 二、纂修宗譜,報本不忘

民族英雄文天祥與張化孫是“忘年交”、“莫逆交”。文天祥 20歲考中狀元,入主朝政,官至右丞相,時

張化孫已 81歲高齡,官至中憲大夫。合作共事 12年,共同的理想和抱護把他們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對張化

孫的高風亮節、愛國情操推崇備至。當張化孫 93歲終老時,萬分悲痛,為張化孫題寫“像贊”以寄托哀思:

“公之風採,氣宇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庄。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沾德澤;開基杭

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鐘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發其祥。”可見文天祥對

張化孫是高度評價和十分推崇的,其中就有一條:篡修宗譜,報本不忘。

在上杭張化孫祠裡,有一副奇特的嵌字長聯:“賜姓自軒轅,大儒一人、銘垂兩篇、輔漢三杰、功高四相、

將封五虎、博物六史、貂蟬七葉,悉是清河族派;揚名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書忍百字、

金鑒千秋、青錢萬選、道隆億尊,依然文獻宗支。”此聯把張姓上祖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用一二三四五六七

八九十百千萬億等數詞,巧妙地串聯在一起。從黃帝賜姓張揮開始,有張仲、張載、張良、張說、張飛、張

華、張安世、張果老、張九成、張方平、張公藝、張九齡、張鷟、張道隆等各類人物,既有公侯、將相,亦

有名士、神仙等,一字講一個故事,一位或幾位張氏上祖名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業績,既培養

宗族的自豪感,又以此典范激勵后人,使上祖成為后人崇拜效法的偶像。

上杭太拔鄉人張君紹是張化孫的八世嗣孫。明朝永樂癸未年(1403)會聚長汀、寧化、上杭三縣宗伯叔合議

聯修《張氏宗譜》,經 3年完成,編天地人字號,長汀、寧化、上杭各執一部。譜內載有張君紹篡寫的《修

譜序》,對這次聯修宗譜的緣由、先世源流有簡要記述,宗譜還詳細記述了張氏家族西漢早期的移居、“漢

季世變”的南遷、由南北返中原、東晉南北朝又南遷、唐末遷粵東、又由粵北遷中原、再由北南遷下贛入閩、

寧化、上杭的經過。此譜至今仍完整的存留在張君紹的祖籍地上杭太拔鄉祖祠“敦睦堂”裡,是至今保存最

久遠的一部張氏宗譜。

據宗譜記載,賜姓祖張揮為前代世祖,衍傳到張良的父親張平共 79 代;漢留侯張良被張氏后人尊為漢始祖,

又稱為后代世祖,衍傳到張化孫的父親張揚德共 60 代。從漢張良為一世起的昭穆世法 60 字是:“仁讓敦古

道,雍和受以庄,金玉曰君子,岡陵裕爾康。經緯才能超,利貞位育安,椿萱同茂盛,蘭桂奕芬芳。榮華徵

九如,仕宦有書香,左右清昭穆,勛臣邦國揚”。

張化孫從寧化遷上杭開居后別立一世,其家族也有一首五言八句字輩詩(俗稱“內八句”):“化雲騰上昊,

承先紹啟宗。仲興山詒遠,永廷應萬崇。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龍。”這是張化

孫從自己開始,往下 40 代親定的字輩安排。張化孫去世 700多年來,湖南瀏陽、江西於都、上杭太拔的裔孫,

恪守這個字輩安排。太拔裔孫如今已發展到 33 代,“開”字輩已有 20多人。

纂修宗譜是一種中華傳統文化現象,它具有一種巨大的凝聚力和承上啟下的傳承作用。張化孫及其家族重視

這項工作,這也是其家族得以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張化孫的父親張揚德曾任河北太守,生 3個兒子:

長化龍,宋解元;次化孫,宋貢生,賜進士,宋孝宗時的中憲大夫(正四品官);三是化鳳,宋武舉,譜載

遷福州。張化孫三兄弟,出自官宦之家,其仕途也是十分成功的,他們不可能沒有后代,問題在於化龍、化

鳳沒有一代一代通過族譜把世系情況詳細記錄下來。而張化孫重視纂修族譜,裔孫連續不斷地把家族的情況

詳細記載下來。現在,不少張姓人家,因為缺乏資料,千方百計從張化孫世系中去連線,這也從另一個方面

說明了問題。

張化孫 – 三、家訓家規助家族興旺發達

張化孫家族是一個富有生氣的長壽之家。張化孫 93 壽,陳恭人 89 壽,闕恭人 88 壽。四子祥雲 72 壽,十八

子定雲 92 壽 ……。張化孫 18個兒子,108個孫子,平均每人 6個兒子。這個家族之所以健壯長壽,子孫滿

堂,除了自然地理環境外,張化孫對祖道祖德“百忍”“孝友”鴻規,極為尊重,身體力行,所以,他德重

鄉鄰,福壽全歸。他把張氏源流、遷徙、家風、家訓和要求效法的上祖典型,概括在一首遺訓詩(俗稱“外

八句”,亦稱“族詩”)中:“清河系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百忍家聲思祖德,千秋金鑒慕宗坊。承

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詩書繼漢唐。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詩中所選的典型,既有個人(張

公藝、張九齡、張仲),亦有群體(漢、唐兩朝張姓人物)。從宗族倫理角度上看,這三個人是很有代表性

的,八句家訓為后代樹立了三位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榜樣:齊家應學習張公藝“百忍家聲思祖德”,治國

應學習張九齡“千秋金鑒慕宗坊”,平天下應學習張仲“承先孝友垂千古”。現在很多張姓人家,還以“百

忍”、“金鑒”、“孝友”作為堂號,作為聯語。漢、唐兩朝,既是我國最為強盛的封建王朝,也是張姓人

物文治武功最為顯赫的朝代,可見張化孫教育后代的良苦用心和嚴格要求。據說,張化孫要求子孫把“內八

句”和“外八句”作為族詩熟背,代代相傳至今。按字輩詩規定的順序取名,長幼有序,使同宗同祖的人產

生一種特別的親近感和親和力,不斷增強家族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從小孩開始就通過聽長輩講故事、說

家訓,生動形象的接受上祖業績教育,培養宗族的自豪感,激發開拓創新、光宗耀祖、敢為人先的不斷上進

精神。背誦“內八句”和“外八句”,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就是“認梓叔”,日后在異地他鄉如果迂到困

難需要梓叔幫忙時,族詩可以作為“族內介紹信”,若背對了,宗親馬上以輩份稱呼,熱情接待,盡其可能

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張化孫還制訂了 10條家規:“篤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糧息訟;營生業,言士農工商,

各執其業;慎喪祭,言慎終追遠,宜盡誠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擇;嚴內外,言治內治外,不可

易位;敦孝悌,言事事親敬,敦親睦族;篤教學,言養不廢教,作養人才;厚風俗,言吉凶慶恤,孤寡有體;

敦和睦,言捍忠御災,協力同心;嚴雜禁,言奸盜賭博,佔欺謀吞。”張化孫家族,還把《百忍歌》(附)

作為家訓流傳,在每家廳堂正中懸挂油漆鎏金的《百忍流芳》牌匾,作為和親睦族之道。《百忍歌》通俗易

懂,談古說今,雖非盡善盡美,但在處理睦鄰、人際關系、家庭問題上,起了一定的調節作用

張化孫不同於一般的士大夫階級。他把自己的人生信仰,對子孫的要求,希望子孫效法的上祖典范人物,通

過宗譜、家規、遺訓和編排字輩等體現出來,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宗族文化內容。他一方面恪守孔孟之道,

保持中原古風,另方面,又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打破“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思想束縛,鼓勵兒孫外遷,不斷

擴大生存空間。同時,在族內有一套比較完整系統、科學有效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使家族網不斷發展壯

大,英才豪杰和新人不斷涌現。這也是其廣布海內外的千萬裔孫為什麼尊他為大始祖的緣由了。正如張化孫

墓的墓聯所寫的:派衍清河源流遠,支分閩粵慶澤長。橫披:積厚流芳(這是張化孫墓地早期使用的對聯、

橫披)。墓地現用的對聯,系按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墓后使用的對聯:派盛清河綿世澤,支蕃閩粵

振家聲。橫披:克昌厥后。

張化孫 – 四、張化孫裔遍天下

據資料顯示,台灣客家人佔總人口 30%。在台灣的十大姓氏(陳、林、黃、張、李、王、吳、蔡、劉、楊)

中,張姓列第四位,其中絕大多數自稱是上杭張化孫的后裔。

2000年 3月 19日,5省 18 縣張氏宗親在上杭縣隆重舉行鄞江始祖張化孫誕辰 825周年懇親會,此后各地先

后陸續給張化孫文化研究上杭總會寄來族譜及有關資料,各地也先后成立宗親會、理事會、研究會、聯誼會,

並結集出版了畫冊《張化孫裔遍天下》。台灣成立有“張化孫宗親聯誼會台灣總會”、台北、桃園、新竹、

基隆、苗栗、台中、嘉義、台南、高雄、花蓮等 13個市(縣)都成立有張氏宗親會。

據譜牒資料,張化孫各房裔孫都有播遷台灣的:尤其以四房祥雲和十七房彼雲公的后裔最多。祥雲公騰輝系

下裔孫在台中開基,昭上、晶上二脈最旺,小一郎公-文通公為文通派,還有志達公派、千九郎公派等。十七

房彼雲后裔文德公子孫,在台中、東勢、石裡、竹田為石扇派,在桃園等地為神崗社派。

張化孫 18個兒子(按次序排列)十八房聯詩:“吉慶禎祥集,從龍福自綿。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

嗣孫流向情況:

一房吉雲,6個兒子。遷田梓頭住。后嗣分遷廣西郁林、賓陽、來賓、平南各縣,廣東揭西河婆,江西興國

縣、上猶縣。潮州、泉州、漳州也有散居。遷台灣新竹中為騰光派祖。

二房慶雲,7個兒子。遷泮境住(一譜載遷福州甲田梓半逕)。后嗣多散遷福州、延平,也有遷江西各地的。

部分裔孫遷台灣,稱龍山輿派,尊致達公為入台始祖。

三房禎雲,9個兒子。遷福州進源塘。后嗣散遷福州、德化、惠安、泉州晉江、江西興國等地。

四房祥雲,7個兒子。未遷,留上杭。后嗣分遷上杭、永定、連城、武平、龍岩各處,漳州南靖、平和,廣

東程鄉(梅州)、興寧、五華、蕉嶺、大埔、豐順、饒平、揭陽、(含今揭西)、陸豐、海豐、惠東、紫金、

潮陽、汕頭、從化、東莞、南雄、龍川等地,江西興國、於都、寧都、會昌、尋鄔、石城、南康、上猶、崇

義、吉安、贛縣、瑞金、永豐、修水、銅鼓、萍鄉等縣市,湖南瀏陽、湘潭,四川也有散居。此房騰輝系下

昭上、晶上二房散遷最廣,小一郎(光裕、漢杰)裔孫在台灣開基,文通公遷台中,為文通公派;還有志達

公派、千九郎公派等。

五房集雲,3個兒子。遷樟樹潭立業。后嗣有散居福建延平、江西興國等地的。

六房從雲,2個兒子。遷廣東程鄉(梅州)黃竹頭立業。后嗣散居於梅縣、興寧、五華、饒平等地。

七房龍雲,4個兒子。遷程鄉(梅州)勝運裡看坑(有譜載香坑腦)居住。后嗣散居嘉應州屬各地和潮汕一

帶。

八房福雲,6個兒子。遷廣東鎮平(蕉嶺)立業。嗣孫分遷梅縣下市攀桂坊、江西興國縣各鄉。萬三公在台

灣開基,稱萬三公派,為“清源堂”本派。乾隆年間,十二世尚發公(長房)自廣東鎮平縣徐溪渡台灣屏東

開基,建有化孫公祠,在屏東內埔鄉、新北勢竹田鄉,建有萬三公祠。

九房自雲,7個兒子。遷潮州大埔縣立業。嗣孫分遷潮州、大埔、豐順,江西興國、於都、永豐等地,上杭、

武平也有散居。裔孫有遷台灣鳳山、台南、彰化,稱板橋 派,另一支遷台灣的為揭陽派。

十房綿雲,4個兒子。遷廣東程鄉(梅州)鬆口堡立業。嗣孫散居梅縣、大埔各地。

十一房景雲,5個兒子。遷橫山下居住。嗣孫分遷嘉應州、潮州、大埔、豐順、饒平、海豐、陸豐橫山下,

江西興國縣各鄉。

十二房星雲,6個兒子。遷清流居住(有譜載遷泉州清源流立業)。嗣孫分遷福州、興化、泉州各地,清流、

永安、沙縣也有散居。

十三房卿雲,10個兒子。遷福州居住。嗣孫分遷福州、建州、泉州,廣州,浙江雲和縣以及上杭縣通賢、

珊瑚等鄉。

十四房帝雲,4個兒子。遷潮州居住。嗣孫分遷江西尋鄔、會昌為多,福建永定湖雷、武平中山、長汀也有

散居。有裔孫遷台灣台北木柵開基,稱木柵派。

十五房闕雲,6個兒子。遷漳州立業。嗣孫散遷福建漳州、廣東潮州各地,江西興國、於都各鄉也有散居。

十六房倬雲,5個兒子。遷徽州府居住。嗣孫散居江西尋鄔、上猶,汀州、泉州等處。派下達京公,原居大

埔,裔孫在台中縣豐原市開基;張達公,原住廣東曲江,康熙 60年在台灣開基,住嘉義縣。

十七房彼雲,9個兒子。遷廣東鎮平(蕉嶺)神崗下立基。嗣孫分遷蕉嶺廣福、梅縣石扇、平遠、大埔縣各

地,江西會昌縣較集中,興國、瑞金縣也有散居,福建漳埔、龍岩永福、武平中山、永定、連城也有散居。

文德公子孫遷台灣台中、東勢、石裡、竹田為石扇派,另一支遷桃園等地,稱神崗社派。文德公裔泰勝,現

居台中,1994年以后,3 次專程到祖墓祭祖敬拜,有一次還舉家 5口同來,並捐資修建通往墓地的“文德

橋”、“敬祖傳萬路”,返回台灣時,還特地在化孫公墓地帶回一包黃土紀念。

十八房定雲,8個兒子。遷永定縣金砂居住。嗣孫分遷鎮平縣新鋪、泉州晉江、惠安、南安各縣,江西興國、

會昌、於都、吉安等縣也有散居。

化孫公后裔從外遷地再遷台灣的就更多了,比如:大埔縣清遠都古源高甲高陂赤山下遷到台中的張承祖、張

五合公,為赤山樹德堂派;大埔縣清遠都古源甲桃花村遷台東關山的為八十郎公派友文公支系、遷往台中新

社的為尚錯公支系;大埔縣清遠都古野村嶺坡下遷往雲林虎尾的為古野紹忍堂;大埔縣清遠都白寨甲南山村

溪南萬石堂遷往台東的為南山萬石堂派;漳州南靖縣永豐裡回溪總柳舍鄉遷往台北中和的為莫文公派;南靖

縣河坑世英堂祖祠遷往台中六洽七合十三房為志達公派……。

從張化孫家族的發展中我們不難看到,族譜在理清世系,用家訓家規教育子孫后代,促進家族興旺發達中的

顯著作用。

附錄 -

附一、 張化孫 18 子 108 孫(按次序排列)

1、吉雲——騰鳳、騰盛、騰光、騰蘭、騰蛟、騰桂

2、慶雲——騰侶、騰佐、騰佑、騰位、騰伸、騰伯、騰伍

3、禎雲—— 騰佶、騰信、騰佾、騰侃、騰例、騰光、騰侯、騰俊、騰希

4、祥雲—— 騰先、騰福、騰千、騰林、騰壽、騰輝、騰萬

5、集雲—— 騰仕、騰仁、騰任

6、從雲—— 騰升、騰陛

7、龍雲—— 騰純、騰宏、騰紳、騰紱

8、福雲—— 騰義、騰羲、騰辟、騰羨、騰羔、騰美

9、自雲—— 騰貞、騰貤、騰貫、騰貨、騰貴、騰則、騰赍

10、綿雲——騰越、騰起、騰超、騰赴

11、景雲——騰椿、騰柱、騰楠、騰鬆、騰槐

12、星雲——騰東、騰杰、騰杞、騰柏、騰析、騰栻

13、卿雲——騰旺、騰旭、騰升、騰昭、騰時、騰晭、騰智、騰昺、騰晶、騰暄

14、帝雲——騰望、騰明、騰朗、騰朜

15、闕雲——騰官、騰宗、騰宋、騰安、騰宷、騰寶

16、倬雲——騰孟、騰季、騰倧、騰學、騰子

17、彼雲——騰玉、騰璜、騰和、騰瑤、騰禹、騰瑛、騰科、騰益、騰誠

18、定雲——騰芳、騰芬、騰莜、騰英、騰茂、騰菁、騰華、騰先

張化孫 - “客家張化孫現象”

“客家張化孫現象”實質是客家宗族社會的典型表現

張化孫家族起源於上杭,卻跨出上杭,跨出福建,而且跨出中國,形成了一個跨越海內外的龐大的家族網。

據上杭縣太拔鄉清道光八年(1828年)修的《張氏族譜》載,張化孫生 18個兒子,108個孫子。18 子中當代即

從茜洋村外遷的有 16人。遷往地除本縣外,有清流、漳州、福州,還有廣東梅縣、大埔、潮州,第十六子

倬雲遠遷安徽徽州。另據考証,當時留在父母身邊未外遷的第四子祥雲、第十七子彼雲,其第二代也開始外

遷。祥雲的裔孫,現已分布在廣東梅縣、大埔、潮州、汕頭、廣州,江西於都、興國、吉安、上猶,湖南瀏

陽,浙江雲和,以及台灣屏東等 30多個縣、市。彼雲 9個兒子,除第七子遷本縣小吳地外,其他遷往本省的

漳浦、寧化、漳平永福、漳州竹園、連城、武平和廣東蕉嶺,江西瑞金等地。如果說,張化孫上祖的遷移,

是被迫的,那麼張化孫后裔的遷移,是自願的,是出於發展的需要。如今,張化孫裔孫的足跡已遍及閩南三

角州、珠江三角州、潮仙平原、香港、台灣和東南亞等地,達千萬之眾,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網。

這個家族網,把古人、今人連在一起,把傳統和現代連在一起,對家族成員進行著特殊形式的教育。如他們

把自己上祖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突顯出來,或寫入詩中,或嵌入聯中,並作為一遺訓,向后代灌輸。這裡著重

介紹一副奇特的嵌字長聯,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等數詞,嵌在一副對聯中,一字說一個故事,

一位或幾位張氏上祖名人,聯文為:

賜姓自軒轅,大儒一人、銘垂兩篇、輔漢三杰、功高四相、將封五虎、博物六史、貂蟬七葉,悉是清河族派;

揚名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書忍百字、金鑒千秋、青錢萬選、道隆億尊,依然文獻宗支。

對聯中,從黃帝賜姓張揮開始,把張仲、張載、張良、張說、張飛、張華、張安世、張果老、張九成、張方

平、張公藝、張九齡、張皆、張道陵等連珠排列在一起。一副對聯,羅列了公侯、將相、名士、神仙各類人

物,記述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業績,以此激勵后人。通過這樣培養宗族的自豪感,使上祖成為

后人崇拜的偶像,效法的典范,把上祖的成就化為后人的進取精神,使古人、今人連在一起。張化孫是比較

開明的,而且具有強烈的發展意識。作為士大夫階級,他一方面恪守孔孟之道,保持中原古風;另方面,又

根據社會的發展,家族的發展,吸收新的思想。為促進家族的發展,他敢於打破“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思

想束縛,鼓勵兒孫外遷,以擴大生存空間。又如,他一方面崇文尚武,另方面又重視工商,不囿於“耕讀為

本”,而採取士農工商並重之策,並訂在“家規”之中。在“十條家規”的第二條明確寫上:“營生業,言

士農工商各執其業諸事”。改變了客家先民中比較普遍存在的輕商賈,不善經營的思想。這不但大大開拓了

張化孫裔孫生存發展空間,而且改變了他們的營生理念。這種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可以說是一個思想上的突

破和進步。

上述兩點,是形成這一“現象”相互促進的兩個支點。在封建社會那個“多子多福”的倫理觀念指導下,通

過外遷,促進人口發展,促使這一家族網的迅速形成。人口發展了,要生存下來,要繼續發展,這就要求創

造繼續發展的條件,掌握繼續發展的本領,這就要求提高人口的質量。張化孫採取的辦法是鼓勵后人以上祖

為榜樣,自強自立,開拓創業,提倡讀書,崇文尚武,走“讀書做官”的道路;同時又士農工商並重,開拓

生存空間。這樣不但人口發展得快,發展得多,而且發展得好,軍政商學各界,代有賢能,人才輩出。

“客家張化孫現象”從張化孫開始是什麼原因

這個問題,初看起來,似乎不通,“張化孫現象”從張化孫開始理所當然,何來問題?我們提出這個問題的

意思是,為什麼在張化孫及其以后,會出現這種蓬勃發展,長盛不衰,並呈多姿多彩“現象”。這裡我們從

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張化孫是客家早期人士中的杰出代表。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為張化孫題寫“像贊”,雲:“公之豐採,氣宇

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庄。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

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鐘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發其祥。”從“像贊”可以看出,文天祥對張化

孫是頗為推崇的。

1、當時上杭的社會環境,對“張化孫現象”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上杭地處汀江中游的黃金水段,於唐大歷四年(769)設場,宋淳化五年(994)升場為縣。南宋乾道四年(1168)縣治經(禾丸 梓堡、鱉沙、語口市、鐘寮場)四遷而至郭坊,即今上杭城關地區。由於上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地理環境良好,加上中原移民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農業、手工業、

開礦業、航運業和商業的全面發展。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據縣志載,宋

紹興二十年(1159)開始建學舍,置學田。縣治遷至郭坊后,在中心地段建筑縣署,縣署左右側建主簿廳和縣

尉廳,西側建鹽倉庫,民房、水井、街道、商店、寺廟,按區劃建設,井然有序。嘉泰二年(1202),知縣事

黃葵創修第一部《上杭縣志》。張化孫遷居上杭時,上杭置縣已有 210余年,縣治遷至郭坊也已將近 40年。

由於中原移民,“衣冠南渡”,給上杭文化事業的發展創造的很好的條件。《汀州府志》稱:“上杭衣冠文

物,頗類大邦,禮樂詩書,實多濟美”。清《福建通志》也說:“上杭比屋裕如,士勤學業,彬彬文物,有

類大邦”。新郡志雲:“上杭文物類於大邦,科名甲於諸邑,家家建迫遠之廟,戶戶置時祭之資。”張化孫

和他的家族,給上杭帶來了中原文化傳統,而他自己也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潛心研究社會歷史和家族文化,

總結社會的、家族的歷史經驗教訓,成為這一時期南遷客家人中的杰出代表。

2、張化孫對“張化孫現象”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奠基作用。

張化孫把自己對社會歷史和家族文化的研究成果,通過一系列辦法付諸實施,茲略舉如下:

①纂修宗譜。宗譜,也叫族譜、家乘,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普遍的文化事象,它具有一種巨大的凝聚力

和承上啟下的傳承作用。正如文天祥對張化孫的“像贊”所說:“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這對維系張化孫

家族的存在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②制訂家規。他制訂了“篤忠敬,營生業,篤教學,慎喪祭,慎婚姻,嚴內外,敦孝悌,厚風俗,敦和睦,

嚴雜禁”等十條家規。

③立下遺訓。他的“遺訓”,是一首詩,也稱“遺言”、“遺詩”、“族詩”,其裔孫通稱為“外八句”。

全詩為:

清河系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百忍家風思祖德,千秋金鑒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詩書繼漢唐。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一首詩短短 56個字,把源流、遷徙、家風、家訓和要求裔孫效法的上祖典型都概括在裡面。所選的典型,

包括個人(張藝公、張九齡、張仲)和群體(漢、唐兩朝張姓人物)兩個方面。從對社會的貢獻來看,所提的三個

典型人物,不一定都是歷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但從宗族倫理來說,這三人有是很有代表性的。很多張姓人家,

還以“百忍”、“金鑒’、“孝友”為堂號、為聯浯。選擇漢、唐也很有講究,漢朝、唐朝,既是我國封建

王朝最為強盛的朝代,也是張姓人物文治武功最為顯赫的朝代。這裡,人們不能不佩報張化孫的智慧和良苦

用心。

編排字輩。他效法上祖張良,為裔孫編了字輩詩。張良,字子房,號仁壽,為張揮的 80 代裔孫。他從自己

開始,編了"60 代”的字輩詩,從“仁讓敦古道”到“勛臣邦國揚"12句 60 字,到張化孫父親張揚德正好 60代。張化孫也從自己開始,編了"40 代”,8句 40 字的字輩詩,被其裔孫通稱為“內八句”,全詩為: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仲興山詒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張化孫把自己的人生信仰,對子孫要求,希望子孫效法的上祖典范人物,通過宗譜、“家規”、“遺訓”和

編排字輩等體現出來,形成了一整套的宗族文化。從形式到內容,嚴格認真地對子孫的思想道德行為進行規

范,要求裔孫身體力行。這就為“張化孫現象’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基礎。

3、張化孫對子孫開拓、進取起了導向的作用。

張化孫經常教育子孫要有開拓、進取和敢於冒險的精神。18個兒子,先后外遷了 16個,留下第四、第十六

子(也許分別是陳氏、闕氏夫人所生),為了把這種敢於開拓、敢於冒險的精神傳下去,他通過家規、家教、

編排字輩來促其實現。我們從調查中了解到,在老一輩的張化孫裔孫中,男孩稍懂事時,大人必教他背誦

“外八句”和“內八句”,即遺訓詩和字輩詩,講解祖祠對聯上人物的故事,講解家規的要求。在小孩未成

年、還未踏上人生旅途的時候,他頭腦中最重要的人——父親或祖父,給予的教育,印象是最為深刻的。特

別是通過“講故事,說家訓”,形象生動的上祖業績,喚起了兒童的自豪感,潛移默化地給小孩以深刻的影

響。祖先給予的榮耀,培養出一種“出人頭地”、“敢為人先”的心態,從而產生鞭策自己開拓創業的力量。

這首先給予兒童思想上的武裝,是一種精神力量。此外,按字輩詩規定順序取名,長幼有序,同宗共祖的人,

能產生一種親近感和親和力,對家族來說這是一種凝聚力。700多年來,有好些地方,如江西的於都、興國、

遂川,湖南的瀏陽,上杭的太拔、水西渡等地還是按“字輩詩”規定的順序取名。太拔已傳到“開”字輩,

為張化孫的 33 代孫,已有 20多人。背誦“外八句”、“內八句”,還有一個特殊作用,就是“認梓叔”的

需要。日后在異地他鄉,碰到困難要請梓叔幫忙時,他們見面交談的第一句話,是考“外八句”和“內八

句”。若回答得對,馬上按輩份稱呼,熱情接待,根據所提要求,或幫助尋找活計,或資助錢糧,盡其可能

地滿足對方要求。人口的發展,必須不斷擴大生存空間,不斷向外遷移。“有困難,找梓叔”。先期外遷的

張化孫裔孫,對后來者的關照、資助,這就為后遷者壯了膽,推動了張化孫裔孫的不斷外遷和迅速發展。

“張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和意義   

“張化孫現象”實際上是“張氏宗族文化現象”,它表現出了客家人的開拓、進取和敢冒風險精神,也可以

說是客家精神在一個客家民系群體發展中的體現。如前面所列舉的,張化孫家族也和其他客家族群一樣,具

有愛國愛鄉、尊祖敬宗、尊師重教、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勤勞勇敢、團結奮斗等品質,加上張姓具有的

“軍武之姓”的特質和張化孫本人宗族文化理念,再加上很多裔孫向沿海地區和海外播遷,接受了濱海文化、

海洋文化的熏陶,使客家人理念的積極方面得到進一步發揮,而對某些消極保守方面則予以摒棄,形成了頗

有特色的“張氏文化現象”。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在經濟全球化浪潮滾滾向前、世界進入知識經濟、網絡經濟的今天,“張氏文

化”還有沒有作用,還有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筆者以為,回答是肯定的。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家族文化包括張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應當

批判地繼承。摒棄其糟粕,繼承和發揚其精華。諸如:

1、開拓創業,敢冒風險。張化孫家族和其他客家人一樣,在輾轉南遷中,披荊斬棘,歷經磨難,來到閩西

山區,把蠻荒之地開發成新的家園。爾后,又繼續向外遷移,創建新的家園。艱苦卓絕的斗爭,培養了張化

孫家族的開拓創業和冒險精神。今天,我們仍然要靠這種大無畏精神,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乘風破浪,

搏擊中流,“敢為天下先”,做時代的弄潮兒。

2、重視教育,培養人才。張化孫家族發揚客家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而且從小孩做起培養下一代的發奮向

上精神。誠然,今天的教育宗旨、教育內容應當與歷史不同,不能—味再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應按照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培養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創新精神和豐富的知識技能手新

型人才,以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3、團結互助,同舟共濟。張化孫通過提倡“孝友”、“百忍”和家規、家訓等,在家族裡營造良好的團結、

互助氛圍。現在來看,這是較為狹隘的,但這種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精神,現代社會仍然很需要。推而廣

之,今天人們在發展經濟文化,在向自然界的斗爭中提倡的“團隊精神”,“群體意識”就十分需要具有這

種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精神品德。

4、居安思危,安而思進。張氏家族和所有客家人一樣,長時間的遷徙過程,是不斷面對危機和克服危機的

過程。在和惡劣的周邊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斗爭中,培養了危機意識。張化孫遷出寧化,是看

到繼續在那裡可能產生的危機;定居上杭之后,雖然當時上杭的環境還比較好,但他看到了潛在的危機,認

為子孫仍需繼續創建新的發展基地,通過發展進一步擴大生存空間。今天,在復雜多變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

要打好經濟仗,要搶得優勢,贏得成功,也需要有銳敏的危機意識與應付危機的勇氣和智慧。這樣,才能使

自己發揮優勢,轉化劣勢,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5、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維護“中華價值觀”。如前所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必須繼承和

發揚光大,維護“中華價值觀”。隨著經濟全球化,西方文化、“西方價值觀”隨之而來。對於西方文明中

先進的東西,我們以客家人的“包容性”,吸納融合,而對於西方文化中消極因素和不合中國國情的方面,

必須予以抵制,堅定地維護“中華價值觀”,並發揚光大。這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包括客家),要自立於

世界民族之林所必需的。

歌詞記載

附二、《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寒。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不忍小事成大禍,不忍善事終成恨。男不忍則凶,女不忍則亂。君不忍則敗,臣

不忍則亡。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世交不忍失和氣,夫妻不忍多爭執。父不忍失教,子不忍失

孝。為兄不忍缺理,為弟不忍缺智。朋不忍失仁,友不忍失義。為夫不忍失和諧,為妻不忍失智慧。劉玲不

忍敗了名,隻為酒不忍。陳靈不忍亡了國,隻為色不忍。石崇不忍破了家,隻為財不忍。項羽不忍送了命,

隻為氣不忍。劉邦能忍得天下,隻為辱能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業人,誰個不知忍。能忍能

創業,知足能知忍。

百忍歌,歌百忍,明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忖后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准。忍者可以走天下,

忍者可以結近鄰。忍得飢寒可立品,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窮苦可余積,忍得荒淫無疾病。忍得骨肉存人倫,

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斗免消仇冤。忍得人罵免回口,他也忍口自愧心。忍得人打不還

手,他也忍手自沒勁。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隻笑痴呆,忍過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

要忍,莫聽人諷便不忍。世間蠢人笑人忍,明者智者重的忍。事來來時最要忍,事過之后又要忍。人生最怕

百個忍,百忍隻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滅燼。奉勸世人忍百忍,人生哲理思忖忍。

百忍歌,歌百忍,百忍之余仍可忍,一忍二忍再三忍,四忍五忍忍無盡。惡者不忍人難忍,再忍忍者致喪命。

若要人生念百福,誠勸世間念百忍。

內容參考來自

鄞江始祖張化孫

Huà Sūn 化孫 Zhāng 張 (1175 - 126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94db90100hic6.html

http://www.mxrb.cn/hxlt/2010-06/02/content_717433.htm

張姓閩上杭開基祖化孫公

資料來源:"化孫公佳城建設理事會"張強開整理 據《上杭文史資料》(置縣千年專輯)記載:從四世紀末的西晉開始,居住在黃河流域的部份漢人,

屢經戰火摧殘蹂躪,曾先後五次南遷(成了南方的客家人),其中一些經長途跋涉,到了福建寧化石壁葛藤村,

然後沿著汀江谷地,逐漸南徙,部份客家人在上杭 安家落戶,和當地居住的先民和睦相處,共同為上杭的

開發,繁榮出了大力。 在多支南遷的張氏宗親中,有一支化孫公的直系宗親。據《永定張氏合譜》記載:張氏始祖揮公

嫡傳 103 世祖韙公字能萬,為晉散騎常侍,隨元帝南遷至江左(今江蘇南京一帶),繼續南遷,至 140 世祖化

孫公時,又從寧化石壁葛藤村"卜處移居閩上杭",住在上杭縣北 鄉,深坑尾,官店,成為張氏化孫公一支在

上杭的開基始祖。後代裔孫稱化孫公為鄞江始祖,閩粵江左的流傳即緣於此。(注:江西會昌《張氏族譜》將

化孫公列為 140 世,福建永定《新編張氏合譜》將化孫公列為 141 世祖)。 汀江古稱鄞江。張氏化孫公在上杭開基,所以稱鄞江始祖。汀江全長 328 公里,在上杭境內有

105 公里。她發源於武夷山脈南段,寧化縣木馬山北坡,流經長汀,武平,上杭,永定,在廣東大埔三河壩

與梅江相合,匯為韓江,南下潮州,注入大海。汀江沿岸就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地方,被客家人稱為客家母

親河。 南宋賜進士,歷任中憲大夫,張氏化孫公聚陳,闕二恭人,生十八子,傳 108 孫,通過 800年左右的繁衍生息,往外播遷,如今已有百萬裔孫。目前已蕃衍全國,有的還飄洋過海,走向世界。據已聯系上

的閩,粵,贛,湘,浙,台灣,香港,澳門,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有化孫公的嫡傳裔孫定居,繼續繁

衍播遷。單廣東五華縣全縣 120萬人口,張化孫的後代就有 40餘萬,佔全縣人口三分之一。據查馬來西亞大

法官丹斯里拿督張守輝的祖籍,也是由福建汀州寧化,遷移廣東大埔,而後遷居砂羅越。 化孫公生於南宋淳熙二年(公元 1175年)乙未歲二月十二日子時,薨於咸淳三年(公元 1267年)丁卯歲五月廿九日申時,享壽九十三歲。公終於將軍橋鄞坑村,葬於上杭縣白砂鎮茜洋村,李家屋背後大坪崗,

呈"金盤載珠"地形,又稱"倒插金簪",申山寅向兼坤,丙申丙寅分金。明朝萬曆四十三年(公元 1615年) 乙卯歲八月廿一日吉旦照原山向更葬。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 1762年)壬子歲十二月初五日吉旦更修。清朝乾隆十

七年(公元 1752年)壬申歲七月十四日吉旦照原山向又重修。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 1838年)戊戌歲季秋月照原

山向再重修為石板墳。 陳恭人生於南宋淳熙元年(公元 1174)甲午歲十二月初一日辰時,卒於景定三年(公元 1262年)壬戌歲三月十八日丑時,享壽八十九歲。 闕恭人生於南宋淳熙十一年(公元 1184年)甲辰歲十一月初十日寅時,卒於咸淳七年(公元 1271年)

辛未歲三月十三日午時,享壽八十八歲。 陳,闕兩恭人葬於大始祖化孫公墓地茜洋村進去四華里之官地村,水尾神仙坑,丙山兼己,呈"雄雞展翼"地形,又名"飛鳳展翅"。清朝雍正三年(公元 1725年)乙己歲五月初五日戌時更修。嘉慶十年(公元

1805年)乙丑歲五月廿六日寅時照原山向分金更葬。 張氏化孫公墓及陳,闕恭人墓為南宋古墓,上杭縣人民政府於 1997年批為文物保護單位。張化孫

墓大坪崗整個山頭至山腳周圍為保護範圍。陳,闕恭人墓前後左右各 20米內為保護範圍。 為了讓海內外宗親了解"張氏家族"歷史名人典故,附上"化孫公宗祠楹聯"一對,供參考: 化孫公宗祠楹聯 賜姓自軒轅,大儒一人,銘垂二篇,輔漢三杰,功高四相,

敕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葉,悉是清河族派。

揚名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興十策,書忍百字,

金鑒千秋,青錢萬選,道隆億尊,依然文獻宗支。

大儒一人: 周朝張仲,輔周宣王中興周朝,功績彪炳,又以孝友著稱,於《詩經》中有詩稱頌。曾被敕封

為文神武聖,元延佑間封為文昌帝君。

銘垂二篇: 宋朝理學家張載著《西銘》,《東銘》,倍受理學家推崇。

扶漢三杰: 輔佐劉邦開創漢朝的張良,被譽為扶漢三杰之一。

敕封五虎: 三國時猛將張飛,被稱為《萬人敵》,戰功顯赫,蜀漢先帝劉邦曾封他為[五虎將]之一。

博物六史: 西晉宰相張華,著《博物志》十卷。

貂冠七葉: 古代王公貴族,高級官吏戴[貂冠]。漢朝張湯,武帝時位列三公;其子安世,昭帝時封[富平侯],宣帝立,拜為宰相;安世的第八子延壽,襲富平侯]爵;孫張勃,曾孫張臨,均襲富平侯國;玄孫張放襲富平

侯爵;礽孫張純封[武始侯]。從張湯開始七代公侯,故稱[貂冠七葉]。位列八仙: 張果老,相傳為[八仙]之一。

鼎甲九成: 南宋張九成,紹興二年中進士,名列第一(狀元),精研經學,創[橫浦學派],是著名學者。

平興十策: 南宋努力抗金的宰相張浚,著有《中興備覽》,其中有修明政治,充實國力,抵御外侮等多項

建議。

書字百忍: 唐朝張公藝,九代同居。高宗到他家,問何以能此,公藝寫了百個[忍]字作為回答。

金鑒千秋: 唐朝名相張九齡,玄宗生日時,獻事鑒十章,號《千秋金鑒錄》,述說古代興亡之道深寓諷諫

之意。

青錢萬選: 唐朝張鷘,時人稱譽他的文辭,好比青銅錢,萬選萬中,因被號稱[青錢學士]。道陵化尊: 東漢張道陵,道教[天師道]創始人。

五郎公,諱榮(有譜作‘家營’)

諱聖祥,字鴻清,諱榮公次子

大四郎公,妣溫氏四娘

才祿公,字勉學,號靜齋

洪慶公,字啟澤,號吉軒

羅貴公,字細目,洪慶公次子

清公,羅貴公三子。妣巫氏。子四:迅洪、迅源、迅波、迅治。

迅源公,后改啟源。清公次子,洪慶公玄孫。元世祖末,由閩汀上杭

太(泰)拔鄉,遷粵嘉應州程鄉寶石寨(一說三陽寨)。由貢授惠陽循州判

官,因考績至京,弗歸,享年 47。妣謝氏,子二:雍宗、熙宗;移興寧

湖背開基;妣石氏,開基興寧縣東廂黃崗堡。子三:穆宗(庠生,揚州江

都縣丞)、繩宗(遷五華棉洋開基)、隆宗(開基鯉魚江)。 

張清 第 44 世 序第 44 世

-張迅源--{張迅洪--張迅波--張迅治}- ----------張明晡--張明貴- -張明遠--張明富--張明旺--張明德--張明語--張明漠--張明謀- -張鴻秀--------- -張益宗--------- -張福漢--------- -張福聰- -張福興- -張福宣- -張福海-→ 瓊→佩→廷賓→付厚→勝→大禹→淳→思光→煥一→君成→儘褔

→日光→品洪→養淮→ 張港群 → 張奮強 → 張舒明 (張火迪)

-張福銘- 張福旺- 張福家- -張福貞-

Quick and easy reference:九齡→丞(拯)→憲→敦慶→景重→理→相→焴→登秀→廷杰→涉→宏澗→載→景昌→端→仲祥→賓國→楊德

鄞江[始祖]張化孫18子 108孫(按次序排列)1、 吉雲—— 生有五子: 騰風、騰盛、騰蛟、騰光、騰蘭。

2、 慶雲—— 生有七子: 騰侶、騰佐、騰祐、騰位、騰伸、騰伯、騰伍。

3、 禎雲—— 生有九子: 騰佶、騰信、騰修、騰俏、騰侃、騰例、騰恍、騰候、騰俊、騰俙。

*4、 祥雲—— 生有七子: 騰先、騰福、騰韆、騰林、騰壽、騰輝↓、騰萬。

5、 集雲—— 生有三子: 騰仕、騰仁、騰任。

6、 從雲—— 生有二子: 騰陞、騰陛。

7、 龍雲—— 生有四子: 騰純、騰絃、騰紳、騰紱。

8、 福雲—— 生有六子: 騰義、騰羲、騰群、騰羨、騰羔、騰美。

9、 自雲—— 生有七子: 騰貞、騰貤、騰貫、騰賃、騰貴、騰則、騰赍。

10、綿雲—— 生有四子: 騰越、騰起、騰超、騰赴。

11、景雲—— 生有五子: 騰椿、騰桂、騰楠、騰鬆、騰槐。

12、星雲—— 生有六子: 騰東、騰杰、騰杞、騰柏、騰析、騰栻。

13、卿雲—— 生有十一子:騰旺、騰旭、騰昇、騰智、騰昺、騰昭、騰時、騰明、騰晶、騰暄、騰竹,

14、帝雲—— 生有四子: 騰望、騰明、騰郎、騰淳。

15、闕雲—— 生有七子: 騰官、騰宗、騰宋、騰安、騰讌、騰寓、騰宏。

16、倬雲—— 生有五子: 騰孟、騰季、騰學、騰琮、騰祖。

*17、彼雲—— 生有九子: 騰璜, 騰和, 騰禹, 騰瑛, 騰科, 騰益, 新壙, 騰玉, 騰珠

18、定雲—— 生有八子: 騰芳、騰芬、騰菽、騰英、騰茂、騰范、騰茗、騰莪,

閩上杭鄞江始祖張化孫/傅萬/天衍 → 祥雲 → 騰輝 → 惟義/昭上/興業 → 昊漸/治悠 → 敏承/良輔 →

先俸 → 君紹 → 啟源 松秆/文峯/南京 → 明輔(明晡)/念五一郎 → 鴻秀/希文 → 益宗/崙 →

福漢,福聰,福興,福宣,福海,福銘,福旺,福家,福貞→ 瓊→佩→廷賓→付厚→勝→大禹→淳→思光→煥一

→君成→儘褔→日光→品洪→養淮→ 張港群 → 張奮強 → 張舒明 (張火迪)

當十八子成家時期,時值元兵渡江南侵,宗室瀕危,

紛紛擇地安居。化孫公遺訓(七律詩,稱外八句):

清河系出源流長,蔔吉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聲思祖道,千秋金鑑慕宗枋,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凜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鄞江張氏出自清河郡。鄞江張氏上祖派衍概況

化孫公字輩五言詩(內八句)①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啓宗,

仲興山贻遠,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

傳家惟詩禮,掄秀良與忠,

善積恩光大,慶余福自通。

德澤宜習學,作求泰常逢,

本立祥長發,燕翼謀廣豐。

張化孫兒子為雲字輩,18子從長房到第十八房;將其名字連起來便是一首詩,即18房聯詩:

吉慶領祥集,從龍福自綿;

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