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 JYDB 绿原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热线(028)86110109 2016 年 9 月 17 日 星期六 编辑 郭路路 美编 彭浩然 本报全国发行 邮政编码: 610041 报址:成都陕西街 26 邮发代号: 61-30 电话: 86112868 (办公室、传真)、 86140497 (广告部) 定价 1.30 本报法律顾问:万刚律师电话: 13908091146 广告经营许可证:川蓉工商字 067 印刷:成都博瑞印务 就这样做 从夏阳到秋光 十丈红尘之上 是我的晴窗 让长长的思绪零敲成碎片 诗稿草成 就放进果筐 香橙熟了 诗稿便有清香 苹果熟了 诗稿便有浓郁 雪梨熟了 诗稿便有金黄 我不放进草莓菠萝还有其他 我怕诗稿配不上她们的娇嫩和张扬 星星点点 阳光在案头跳动 我悄悄拉开抽屉 张望 呀 一股酸香的气味扑来 果味的醇厚 诗歌的芬芳 水果在自个儿圆润醇香 慢慢地 味道变厚颜色变亮 离开枝头 果实还在成长 有点淡酒的味儿飘满小屋 取出诗稿 勾勾画画 那味道 更幽更爽更长 我的小学阶段正值抗日 战争爆发,每个小学生摊开书 本,就看见“国家危亡” 4 字。我的家乡距离成都只有 70 多华里,听得到炸弹落到成 都“轰”“轰”的声音,我经常在 院坝里边,看到日本飞机排成 队飞过去, 10 分钟以后,成都 就被炸了。 因此,我所受的教育,远 远比不上和平环境下的学生 所受的教育那样完整。但我 一直记得两位老师,一个是我 的初中老师曾直君,一位是高 中老师饶德滋。 曾直君是我初中的国文 老师,他走起路两个手左右 摆,皮肤黝黑,眼睛非常大,面 带笑容。曾老师是灌县城里 面的大地主,有良田两百多 亩,他收的租全部被他带出来 教书用了。教书怎么会用这 样多钱呢?他教我们的时候, 不用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的 教科书,那个时候教育部审定 的教科书有五种,随你选,有 开明的,中化的,正统的,全部 是教育部专家审定,比如那时 的国文教科书很多都是叶圣 陶、朱自清他们编的,相当好, 但是曾老师看不起:“不要,不 要,不要!”他自己选古代的典 籍,然后自己花钱到石印店, 把文字写到石板上,一篇篇印 出来,成本相当高。曾老师把 他的选本全部石印出来,每个 学生送一本。 曾老师喜欢吟诗,他教同 学们做旧体诗,平仄怎样掌 握,详细地教,他鼓励同学们 写,一首一首改,改好印成书, 他自己出钱印学生的诗集,拿 到县上免费发。 曾老师还要给学生发奖 品,比如他发的石印教科书, 是一个字一个字写的,中间难 免有错字,有同学发现有个字 错了,拿去问他,是不是有个 字错了,他一看还真是,马上 就表扬,这个同学真好,下次 他就买了个非常好的砚台作 为奖品奖给同学。所以,他这 两百亩田收的租,全部用在这 个方面。 这样一个老师,显然不是 为了挣几个钱,而是立了志要 传播文化,他的老师是四川清 代末年蜀学大师廖季平,曾老 师是进的当时的通省大学堂, 就是四川大学的前身,全部学 的中国古文。但不要以为他 迂腐,他来给我们上的初中一 年级国文第一课,选的是胡适 的《文学改良刍议》。曾老师 觉得白话文也有道理,也给我 们选这个来讲。他不认为古 体诗、律诗就是经典,他认为 应该与时俱进。 他曾经给我们选的那首 长诗,叫做 《婉容词》,就是 新诗和白话相结合。他一边 诵读,一边讲,我们学生都 哭起来了,那个时候我满十 二岁,终于懂得文学作品通 过什么打动人。他一边给我 们讲这个故事,讲每个字, 一边吟诵给我们听,还教我 们岳飞的诗,文天祥的诗, 陆放翁的诗,岳飞的《满江 红》。 曾老师只教了我一年,但 我终生不忘。13 岁那年学的 很多东西,我到现在都还背 得,我觉得曾老师的国文观念 实在很可取的,他把各种民间 文艺都算作广义上的国文,他 的教材里有很多四川扬琴和 川剧的唱词。 我读高中是在第四成都县 立中学,就是青龙街后来的十 三中、七中的前身。,教我代数 的老师叫饶德滋。饶老师教我 们的时候,我们觉得非常奇怪, 人家老师都穿得“抻抻展展” 的,饶老师穿的长袍是洗得发 白,还补了补丁,布鞋的大指姆 有个洞都还在穿,饶老师有 8 个娃娃,最大的一个比我高一 班,其他的都是学生,他要养活 这样多的人,老师娘没有职业, 就是管老师的生活,管家里的8 个娃娃,饶老师挣的钱不够用, 好在他是最优秀的老师,树德 争着聘他,石室争着聘他,他兼 三个学校的代数,一周有 22 课。 但饶老师的课讲得非常 好,他的教科书是一本精装, 背脊上的线都断完了,只有两 个硬的封面把里面的散页夹 着,他从来都不翻,拿起书往 讲台上一丢,教鞭一挥,指着 前面:“上次我讲到哪里?”“饶 老师,上次讲的是……”“好好 好,接着来!”他就开始讲。他 又有肺气肿,让你不忍心不好 生听讲,他讲得太好了,把那 些很深的道理讲得非常准确, 语言干净,没有一句多余的。 在所有老师中间,他是第 一个受学生尊敬的。学生之 间闹矛盾,打骂起来,体育老 师、军训教官都没有管下来, 最后请饶老师,饶老师都睡 了,听说打起来了,就拿一根 棍子,衣服一穿,袖子一挽,走 过来,大喊一声:“给我让开!” 学生赶快让开,饶老师走到平 台两个班发生冲突的地方, “你们吃饱了”啪,这边挥两 下,啪,那边挥两下,所有的同 学规规矩矩地往后撤退。 一个教师要怎样才能博 得学生这样的敬爱。我后来 读书没有好生读,但成绩依然 不错,就是因为有这样好的老 师。饶老师在课外讲的,我到 现在都还记得,方程式的展开 式,我到现在都背得。后来, 数学用得少,我也没管过账, 但数学训练了我们的脑筋,数 学是科学的基础。 我的这些老师都是人格 的榜样,我之所以要讲出 来,就是希望将来有更多的 学生到了教师节,能够来讲 从前遇见的那些值得尊敬的 老师。我在这里讲了我的两 个老师,就算我的老师还在 人间活着。 汉语很是奇妙,有些事物,粘上 某些词语,就可爱起来,譬如毛毛。 道路本是没有感情的,但是有 一种路,因为毛毛却温柔了起来,这 种路叫毛毛道。毛毛道是田间的小 路,也是世界上最细的路,比羊肠还 要细,好似大地的毛细血管一般,把 耕种在土地上的人们送达到他们想 要去的地方。抄近道有选择的往往 就是毛毛道,走在里面,青草齐膝, 庄稼夹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多 了猜想,多了神秘。 毛毛雨是牛毛细雨,牛毛有多 细,雨就有多细,牛毛有多少,雨丝 就有多少。古巷深深,细雨如烟,愁 情缕缕,撑一把油纸伞,独自徘徊, 青石青苔,青墙青砖,彳亍于水墨洇 染的江南,一下恍惚了尘世,迷离了 时间。抑或青溪水畔,细雨斜斜,江 山如洗,杨柳依依,燕子剪剪,牧童 横卧在牛背之上,多了自然,多了闲 适,多了恬淡。 毛毛狗分真的狗和假的狗。真 的毛毛茸茸,没有了凶巴巴的面孔, 满身的小巧可爱。试想,一只小狗 狗,冲你摇着尾巴,也不咬人,用脑 袋蹭着你的裤脚,把你的心都蹭得 柔软了。假的就是柳穗,挂在春天 的柳枝上,摇曳在东风里。经过冬 天的蜇伏和孕育,它跟着春天的脚 步,在你的不经意间,舒展眉眼张望 着世界,伸直腰身守望着春天。 草也因毛毛一下子变得柔韧起 来。毛毛草不像蒿草,疯了般地享 受着阳光和雨露,东一片西一片地 抢着地盘,据着高地,占着肥田。而 毛毛草却不这样,低着头,非常谦 虚,紧紧地贴近大地,然后浮在地面 浅浅绿绿的一层,经过一场小雨的 洗礼,干净而明丽,踏上去,软绵绵, 如缕如织,如缎如梳。那里,孕育着 一枕了无痕迹的春梦。 虫子本来是可恶的生命,可是 毛毛一加,倒让它变得可爱起来 了。路边一条正蠕动的虫子,相信 很多人都会吓一跳。但是一个小孩 子用稚嫩的声音,惊讶地喊出:啊, 毛毛虫!那份惊奇和惊喜里,满是 孩子的天真与单纯,任谁听到都会 有抑制不住的怜爱。 刺儿扎进了肉里应该是揪着心 疼的,但是毛毛刺儿就不一样,在那 些把日子过到生活中的人的眼里, 毛毛刺儿扎进了肉里,如同羽毛撩 拨皮肤一般,显出一分随意,一副满 不在乎的劲儿。 毛毛,毛茸茸的,就连孩子的小 名,有些干脆也就叫了毛毛。 光阴似箭,岁月飞逝,不知不觉间 中秋节又与我撞了个满怀。年年中 秋,岁岁中秋,今又中秋。,中秋这个节 日,我已经过了许多个了,但父亲的那 句“年怕中秋月怕半”的话一直萦绕在 我的耳畔,不曾忘记。 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和我们 在一起。记得一次父亲和我们过中秋 节,我们一家人吃完饭,到院子里赏 月,父亲看到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心情 很开心。高兴之余,父亲出了一道谜 语给我们猜,他对着清辉明亮的月亮 随口说道:“年怕中秋月怕半。”要我们 猜一句成语。我们兄弟几个抓耳搔腮 苦思冥想都猜不出。父亲见我们都说 不出,就耐心地给我们解释,古代把月 亮分成上弦月和下弦月,月初为朔,月 满为望,当月亮圆满时,就说明一个月 即将过去了,而中秋的月亮更是让人 感觉心生敬畏,因为到了中秋节,一年 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一大半,顿觉时光 易逝,光阴荏苒,因此,看到中秋圆满 的月亮,就会“望而生畏”。 我听完父亲的解释,还懵懂不解, 心想,中秋的月亮又圆又亮,清澈的月 色洒遍天地间,再说,一家人团团圆圆 在一起尝月饼,赏明月,多有诗情画意 呀!有何可怕?父亲望着我的疑惑面 孔,也没多解释,只是轻拍我的头,抛 出一句大人们常用的口头禅:长大了 就明白。可能年少不知愁滋味,浑浑 噩噩不知度过几度中秋,也没将这句 话放在心上。只是在春花秋月之中, 日渐憔悴之时,才略有所思。 后来,和大多数人一样,我走出家 门,外出求学,再后来就是参加工作, 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之后,对生活有 了一分担当和责任。为了生活,我埋 头工作,与家乡的父母也只是电话问 候一下。每年中秋节那轮皎洁的明 月,都让我特别想家,原本打算那年中 秋节和父母一起团聚的,却不想父亲 因脑溢血突然离开了人世,那一年的 中秋节显得格外的冷清。不知不觉 中,我已步入中年。年怕中秋月怕半, 中秋已过,意味着年节已不远了。如 今的中秋节,似乎没有什么过多的盼 望与期许。可以说,中年人过节是为 老人过的,老人不在了,对节的关注也 少了许多。年轻人过节是为孩子过 的,当看到天真可爱的孩子拿着月饼 让爸爸妈妈讲故事的样子,虽然很忙, 也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节日。步入中 年,孩子也渐渐长大成人,虽然不能天 天守在孩子的身边,但应该对年轻的 孩子说,要珍惜时间,“年怕中秋月怕 半,男儿立志在少年。” 如今又是中秋月明时,月缺月 圆,大半年的时间从我们身边飘逝而 过,年关逼近,陡生失落之感,轻狂 不再,豪情锐减,暮气渐生。不由得 想起老父亲那个中秋谜语:年怕中秋 月怕半,不禁默默琢磨于心。如今我 早已长大,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但是我想,人生是一个过程,只要努 力过,奋斗过,踏着坚实而从容的脚 步走过,也许我们就不会因为回首过 去心生伤悲,自然也就不会望而生畏 了。 乡野散漫,儿时的我也顽 皮,而塑造我规矩意识的,就 是我的启蒙老师汪朝全先生。 汪老师教我们时不过十 六七岁,是我们邻村人,高中 毕业那年,他在离我家很近的 村口开办了唯一一个班级的 小学。 在我们眼里汪老师是最 神圣的。这种神圣源于他的 绝对权威,我们班同学都是来 自方圆三五里之内的本村,且 大多同姓,彼此熟悉。上学第 一天,我们随意坐在教室的石 桌位置上,叽叽喳喳、打打闹 闹。汪老师抱着一大摞新书 进来了,他环顾四周,清了清 嗓子:都坐好,现在上课了! 不知谁嘀咕了一声,他顿时收 住笑容,大声问了一句:谁还 在说话?教室顿时鸦雀无 声。窗外站满了看热闹的乡 亲,指指点点,小声议论:“这 些捣蛋鬼这下被收拾住了。” 有的小伙伴情不自禁向窗边 张望,“啪”的一声,汪老师拍 了一个黑板刷:不准东张西 望。窗外也顿时安静下来,我 们一帮农村野孩子更是大气 都不敢出。台上台下,窗里窗 外,一下确立了两种不同的人 生关系和生活状态。 在我们眼里汪老师也是 英俊的。身材高挑,头发永远 一丝不苟,衣服总是整洁笔 挺,白皙的脸旁看上去特别斯 文。他跟我们周围很多大人 最不一样的,就是从不见他吐 痰。他轻轻咳嗽一声也会掏 出一方漂亮的手绢擦擦嘴 鼻。在我们幼小的年龄里,我 们长大所有的梦想就是当一 名老师,当一名像汪老师那样 受人尊敬的老师。 在我们眼里汪老师是绝 对全能型的,语文、数学、美 术、音乐,样样都会,十足的 “全能王”。清晰地记得教我 们写字时,他爱用几种彩色粉 笔标示字体间架结构,稍有一 笔不工整他都会擦掉重写。 他板书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一 句话是:一笔一画写端正,就 像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一样。 美术和音乐课是我们最 期盼的快乐时光,今天想来汪 老师定有深厚的办黑板报经 历,教我们图画时,他用虚线 条打几个格子,然后示范我们 怎么画一个小物品,先勾勒, 再局部加粗,再用彩色粉笔填 色。我们基本画不出一个像 样的物品,任意涂鸦,但兴奋 不已,一堂美术课就是我们的 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也寄托 了我们对未知世界与大山外 的自由向往。 教我们音乐时,汪老师没 有任何伴奏乐器,他先唱一句 简谱再教我们一句歌词,每次 音乐课,我们稚嫩的童声欢快 地飞出窗外,回荡在冯家湾恬 静的村子里,给平淡的乡村生 活增添几多生趣与活力。 汪老师也有活泼的时候, 那时我们没有体育设施,下课 都是男生追打嬉戏,女生跳 绳、踢毽子,一次,我们听到女 生在整齐划一地报数: 2122……,循声望去,哇!我们 神圣的汪老师正在兴致勃勃 地踢毽子,他动作协调,姿势 优雅,我们纷纷围上来,一起 报数为他加油。那一刻,我顿 时感觉严肃的汪老师完全变 了一个人,就是我们的隔壁邻 居,抑或就是我们的大哥,一 下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那股 萦怀暖意至今还充盈心间。 遗憾的是,小学三年级几 个村子集中办学,我们搬到很 远的一个村子里,我被迫转 学,但常常想起汪老师,常常 梦回冯家湾石桌石凳、四面透 风的教室。30 多年过去了,汪 老师的音容笑貌如蜡笔叩击 钢板,深烙在我脑海里,永远 挥之不去。 “传言传道时光阡陌德高 学笃传说永不老,树木树人桃 李不言芝兰玉木阶庭树芳 华。”师恩难忘,无以回报,我 带着浓浓的深情写下这副对 联,谨此献给我的启蒙老师汪 朝全先生、献给教育过我的老 师们!献给天下所有的老师 们!你们纯洁的灵魂,谱写的 永远是青春的乐章! 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稿年怕中秋 月怕半 江初昕 9月9日,为庆祝第32个教师节,受新华文轩之邀,85岁的流沙河在成都市图书馆以《我的两位老师》为题,向100多名来自成都石室中学和成都市七中的师生讲述了 当年的学生生活以及两位老师难忘的故事。 流沙河: 我的两位老师 胡敏 整理 张念龙 冯俊锋 在最顽皮的年纪遇上你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李海波 摄

流沙河:我的两位老师jydb.scedumedia.com/upload/201609/b/16918030041229.pdf学是科学的基础。我的这些老师都是人格 的榜样,我之所以要讲出 来,就是希望将来有更多的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流沙河:我的两位老师jydb.scedumedia.com/upload/201609/b/16918030041229.pdf学是科学的基础。我的这些老师都是人格 的榜样,我之所以要讲出 来,就是希望将来有更多的

4

JYDB 绿原 邮箱[email protected] 热线(028)861101092016 年 9 月 17 日 星期六 编辑 郭路路 美编 彭浩然

本报全国发行 邮政编码:610041 报址:成都陕西街26号 邮发代号:61-30 电话:86112868(办公室、传真)、86140497(广告部) 定价 1.30 元 本报法律顾问:万刚律师 电话:13908091146 广告经营许可证:川蓉工商字067号 印刷:成都博瑞印务

就这样做 从夏阳到秋光十丈红尘之上 是我的晴窗让长长的思绪零敲成碎片诗稿草成 就放进果筐

香橙熟了 诗稿便有清香苹果熟了 诗稿便有浓郁雪梨熟了 诗稿便有金黄我不放进草莓菠萝还有其他我怕诗稿配不上她们的娇嫩和张扬

星星点点 阳光在案头跳动我悄悄拉开抽屉 张望呀 一股酸香的气味扑来果味的醇厚 诗歌的芬芳

水果在自个儿圆润醇香慢慢地 味道变厚颜色变亮离开枝头 果实还在成长有点淡酒的味儿飘满小屋取出诗稿 勾勾画画那味道 更幽更爽更长

我的小学阶段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每个小学生摊开书本,就看见“国家危亡”4 个字。我的家乡距离成都只有70多华里,听得到炸弹落到成都“轰”“轰”的声音,我经常在院坝里边,看到日本飞机排成队飞过去,10 分钟以后,成都就被炸了。

因此,我所受的教育,远远比不上和平环境下的学生所受的教育那样完整。但我一直记得两位老师,一个是我的初中老师曾直君,一位是高中老师饶德滋。

曾直君是我初中的国文老师,他走起路两个手左右摆,皮肤黝黑,眼睛非常大,面带笑容。曾老师是灌县城里面的大地主,有良田两百多亩,他收的租全部被他带出来教书用了。教书怎么会用这样多钱呢?他教我们的时候,不用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那个时候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有五种,随你选,有开明的,中化的,正统的,全部是教育部专家审定,比如那时的国文教科书很多都是叶圣陶、朱自清他们编的,相当好,

但是曾老师看不起:“不要,不要,不要!”他自己选古代的典籍,然后自己花钱到石印店,把文字写到石板上,一篇篇印出来,成本相当高。曾老师把他的选本全部石印出来,每个学生送一本。

曾老师喜欢吟诗,他教同学们做旧体诗,平仄怎样掌握,详细地教,他鼓励同学们写,一首一首改,改好印成书,他自己出钱印学生的诗集,拿到县上免费发。

曾老师还要给学生发奖品,比如他发的石印教科书,是一个字一个字写的,中间难免有错字,有同学发现有个字错了,拿去问他,是不是有个字错了,他一看还真是,马上就表扬,这个同学真好,下次他就买了个非常好的砚台作为奖品奖给同学。所以,他这两百亩田收的租,全部用在这个方面。

这样一个老师,显然不是为了挣几个钱,而是立了志要传播文化,他的老师是四川清代末年蜀学大师廖季平,曾老师是进的当时的通省大学堂,就是四川大学的前身,全部学

的中国古文。但不要以为他迂腐,他来给我们上的初中一年级国文第一课,选的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曾老师觉得白话文也有道理,也给我们选这个来讲。他不认为古体诗、律诗就是经典,他认为应该与时俱进。

他曾经给我们选的那首长诗,叫做《婉容词》,就是新诗和白话相结合。他一边诵读,一边讲,我们学生都哭起来了,那个时候我满十二岁,终于懂得文学作品通过什么打动人。他一边给我们讲这个故事,讲每个字,一边吟诵给我们听,还教我们岳飞的诗,文天祥的诗,陆放翁的诗,岳飞的 《满江红》。

曾老师只教了我一年,但我终生不忘。13 岁那年学的很多东西,我到现在都还背得,我觉得曾老师的国文观念实在很可取的,他把各种民间文艺都算作广义上的国文,他的教材里有很多四川扬琴和川剧的唱词。

我读高中是在第四成都县立中学,就是青龙街后来的十

三中、七中的前身。,教我代数的老师叫饶德滋。饶老师教我们的时候,我们觉得非常奇怪,人家老师都穿得“抻抻展展”的,饶老师穿的长袍是洗得发白,还补了补丁,布鞋的大指姆有个洞都还在穿,饶老师有 8个娃娃,最大的一个比我高一班,其他的都是学生,他要养活这样多的人,老师娘没有职业,就是管老师的生活,管家里的8个娃娃,饶老师挣的钱不够用,好在他是最优秀的老师,树德争着聘他,石室争着聘他,他兼三个学校的代数,一周有22堂课。

但饶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好,他的教科书是一本精装,背脊上的线都断完了,只有两个硬的封面把里面的散页夹着,他从来都不翻,拿起书往讲台上一丢,教鞭一挥,指着前面:“上次我讲到哪里?”“饶老师,上次讲的是……”“好好好,接着来!”他就开始讲。他又有肺气肿,让你不忍心不好生听讲,他讲得太好了,把那些很深的道理讲得非常准确,语言干净,没有一句多余的。

在所有老师中间,他是第

一个受学生尊敬的。学生之间闹矛盾,打骂起来,体育老师、军训教官都没有管下来,最后请饶老师,饶老师都睡了,听说打起来了,就拿一根棍子,衣服一穿,袖子一挽,走过来,大喊一声:“给我让开!”学生赶快让开,饶老师走到平台两个班发生冲突的地方,

“你们吃饱了”啪,这边挥两下,啪,那边挥两下,所有的同学规规矩矩地往后撤退。

一个教师要怎样才能博得学生这样的敬爱。我后来读书没有好生读,但成绩依然不错,就是因为有这样好的老师。饶老师在课外讲的,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方程式的展开式,我到现在都背得。后来,数学用得少,我也没管过账,但数学训练了我们的脑筋,数学是科学的基础。

我的这些老师都是人格的 榜 样 , 我 之 所 以 要 讲 出来,就是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学生到了教师节,能够来讲从前遇见的那些值得尊敬的老师。我在这里讲了我的两个老师,就算我的老师还在人间活着。

汉语很是奇妙,有些事物,粘上某些词语,就可爱起来,譬如毛毛。

道路本是没有感情的,但是有一种路,因为毛毛却温柔了起来,这种路叫毛毛道。毛毛道是田间的小路,也是世界上最细的路,比羊肠还要细,好似大地的毛细血管一般,把耕种在土地上的人们送达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抄近道有选择的往往就是毛毛道,走在里面,青草齐膝,庄稼夹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多了猜想,多了神秘。

毛毛雨是牛毛细雨,牛毛有多细,雨就有多细,牛毛有多少,雨丝就有多少。古巷深深,细雨如烟,愁情缕缕,撑一把油纸伞,独自徘徊,青石青苔,青墙青砖,彳亍于水墨洇染的江南,一下恍惚了尘世,迷离了时间。抑或青溪水畔,细雨斜斜,江山如洗,杨柳依依,燕子剪剪,牧童横卧在牛背之上,多了自然,多了闲适,多了恬淡。

毛毛狗分真的狗和假的狗。真的毛毛茸茸,没有了凶巴巴的面孔,满身的小巧可爱。试想,一只小狗狗,冲你摇着尾巴,也不咬人,用脑袋蹭着你的裤脚,把你的心都蹭得柔软了。假的就是柳穗,挂在春天的柳枝上,摇曳在东风里。经过冬天的蜇伏和孕育,它跟着春天的脚步,在你的不经意间,舒展眉眼张望着世界,伸直腰身守望着春天。

草也因毛毛一下子变得柔韧起来。毛毛草不像蒿草,疯了般地享受着阳光和雨露,东一片西一片地抢着地盘,据着高地,占着肥田。而毛毛草却不这样,低着头,非常谦虚,紧紧地贴近大地,然后浮在地面浅浅绿绿的一层,经过一场小雨的洗礼,干净而明丽,踏上去,软绵绵,如缕如织,如缎如梳。那里,孕育着一枕了无痕迹的春梦。

虫子本来是可恶的生命,可是毛毛一加,倒让它变得可爱起来了。路边一条正蠕动的虫子,相信很多人都会吓一跳。但是一个小孩子用稚嫩的声音,惊讶地喊出:啊,毛毛虫!那份惊奇和惊喜里,满是孩子的天真与单纯,任谁听到都会有抑制不住的怜爱。

刺儿扎进了肉里应该是揪着心疼的,但是毛毛刺儿就不一样,在那些把日子过到生活中的人的眼里,毛毛刺儿扎进了肉里,如同羽毛撩拨皮肤一般,显出一分随意,一副满不在乎的劲儿。

毛毛,毛茸茸的,就连孩子的小名,有些干脆也就叫了毛毛。

光阴似箭,岁月飞逝,不知不觉间中秋节又与我撞了个满怀。年年中秋,岁岁中秋,今又中秋。,中秋这个节日,我已经过了许多个了,但父亲的那句“年怕中秋月怕半”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不曾忘记。

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和我们在一起。记得一次父亲和我们过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吃完饭,到院子里赏月,父亲看到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心情很开心。高兴之余,父亲出了一道谜语给我们猜,他对着清辉明亮的月亮随口说道:“年怕中秋月怕半。”要我们猜一句成语。我们兄弟几个抓耳搔腮苦思冥想都猜不出。父亲见我们都说不出,就耐心地给我们解释,古代把月亮分成上弦月和下弦月,月初为朔,月满为望,当月亮圆满时,就说明一个月即将过去了,而中秋的月亮更是让人感觉心生敬畏,因为到了中秋节,一年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一大半,顿觉时光易逝,光阴荏苒,因此,看到中秋圆满的月亮,就会“望而生畏”。

我听完父亲的解释,还懵懂不解,心想,中秋的月亮又圆又亮,清澈的月色洒遍天地间,再说,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尝月饼,赏明月,多有诗情画意呀!有何可怕?父亲望着我的疑惑面孔,也没多解释,只是轻拍我的头,抛出一句大人们常用的口头禅:长大了就明白。可能年少不知愁滋味,浑浑噩噩不知度过几度中秋,也没将这句话放在心上。只是在春花秋月之中,日渐憔悴之时,才略有所思。

后来,和大多数人一样,我走出家门,外出求学,再后来就是参加工作,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之后,对生活有了一分担当和责任。为了生活,我埋头工作,与家乡的父母也只是电话问候一下。每年中秋节那轮皎洁的明月,都让我特别想家,原本打算那年中秋节和父母一起团聚的,却不想父亲因脑溢血突然离开了人世,那一年的中秋节显得格外的冷清。不知不觉中,我已步入中年。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已过,意味着年节已不远了。如今的中秋节,似乎没有什么过多的盼望与期许。可以说,中年人过节是为老人过的,老人不在了,对节的关注也少了许多。年轻人过节是为孩子过的,当看到天真可爱的孩子拿着月饼让爸爸妈妈讲故事的样子,虽然很忙,也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节日。步入中年,孩子也渐渐长大成人,虽然不能天天守在孩子的身边,但应该对年轻的孩子说,要珍惜时间,“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儿立志在少年。”

如今又是中秋月明时,月缺月圆,大半年的时间从我们身边飘逝而过,年关逼近,陡生失落之感,轻狂不再,豪情锐减,暮气渐生。不由得想起老父亲那个中秋谜语:年怕中秋月怕半,不禁默默琢磨于心。如今我早已长大,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但是我想,人生是一个过程,只要努力过,奋斗过,踏着坚实而从容的脚步走过,也许我们就不会因为回首过去心生伤悲,自然也就不会望而生畏了。

乡野散漫,儿时的我也顽皮,而塑造我规矩意识的,就是我的启蒙老师汪朝全先生。

汪老师教我们时不过十六七岁,是我们邻村人,高中毕业那年,他在离我家很近的村口开办了唯一一个班级的小学。

在我们眼里汪老师是最神圣的。这种神圣源于他的绝对权威,我们班同学都是来自方圆三五里之内的本村,且大多同姓,彼此熟悉。上学第一天,我们随意坐在教室的石桌位置上,叽叽喳喳、打打闹闹。汪老师抱着一大摞新书进来了,他环顾四周,清了清嗓子:都坐好,现在上课了!不知谁嘀咕了一声,他顿时收住笑容,大声问了一句:谁还在 说 话 ? 教 室 顿 时 鸦 雀 无声。窗外站满了看热闹的乡亲,指指点点,小声议论:“这些捣蛋鬼这下被收拾住了。”有的小伙伴情不自禁向窗边张望,“啪”的一声,汪老师拍了一个黑板刷:不准东张西

望。窗外也顿时安静下来,我们一帮农村野孩子更是大气都不敢出。台上台下,窗里窗外,一下确立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关系和生活状态。

在我们眼里汪老师也是英俊的。身材高挑,头发永远一丝不苟,衣服总是整洁笔挺,白皙的脸旁看上去特别斯文。他跟我们周围很多大人最不一样的,就是从不见他吐痰。他轻轻咳嗽一声也会掏出 一 方 漂 亮 的 手 绢 擦 擦 嘴鼻。在我们幼小的年龄里,我们长大所有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老师,当一名像汪老师那样受人尊敬的老师。

在我们眼里汪老师是绝对全能型的,语文、数学、美术、音乐,样样都会,十足的

“全能王”。清晰地记得教我们写字时,他爱用几种彩色粉笔标示字体间架结构,稍有一笔不工整他都会擦掉重写。他板书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一笔一画写端正,就像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一样。

美术和音乐课是我们最期盼的快乐时光,今天想来汪老师定有深厚的办黑板报经历,教我们图画时,他用虚线条打几个格子,然后示范我们怎么画一个小物品,先勾勒,再局部加粗,再用彩色粉笔填色。我们基本画不出一个像样的物品,任意涂鸦,但兴奋不已,一堂美术课就是我们的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也寄托了我们对未知世界与大山外的自由向往。

教我们音乐时,汪老师没有任何伴奏乐器,他先唱一句简谱再教我们一句歌词,每次音乐课,我们稚嫩的童声欢快地飞出窗外,回荡在冯家湾恬静的村子里,给平淡的乡村生活增添几多生趣与活力。

汪老师也有活泼的时候,那时我们没有体育设施,下课都是男生追打嬉戏,女生跳绳、踢毽子,一次,我们听到女生 在 整 齐 划 一 地 报 数 :21、22……,循声望去,哇!我们神圣的汪老师正在兴致勃勃

地踢毽子,他动作协调,姿势优雅,我们纷纷围上来,一起报数为他加油。那一刻,我顿时感觉严肃的汪老师完全变了一个人,就是我们的隔壁邻居,抑或就是我们的大哥,一下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那股萦怀暖意至今还充盈心间。

遗憾的是,小学三年级几个村子集中办学,我们搬到很远的一个村子里,我被迫转学,但常常想起汪老师,常常梦回冯家湾石桌石凳、四面透风的教室。30多年过去了,汪老师的音容笑貌如蜡笔叩击钢板,深烙在我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

“传言传道时光阡陌德高学笃传说永不老,树木树人桃李 不 言 芝 兰 玉 木 阶 庭 树 芳华。”师恩难忘,无以回报,我带着浓浓的深情写下这副对联,谨此献给我的启蒙老师汪朝全先生、献给教育过我的老师们!献给天下所有的老师们!你们纯洁的灵魂,谱写的永远是青春的乐章!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把诗稿放进果筐

贾璋岷

年怕中秋月怕半

■ 江初昕

9月9日,为庆祝第32个教师节,受新华文轩之邀,85岁的流沙河在成都市图书馆以《我的两位老师》为题,向100多名来自成都石室中学和成都市七中的师生讲述了

当年的学生生活以及两位老师难忘的故事。

流沙河:我的两位老师■ 胡敏 整理

毛毛 毛毛■ 张念龙

■ 冯俊锋在最顽皮的年纪遇上你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李海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