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1 L 17 中國的區域 補充講義 一、 中國地理區的劃分與區域特色 1. 地理區的意義° (1)意義: 將地表空間依據_______的不同而劃分成的各種空間單元 (2)劃分目的: 有系統地深入瞭解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聯性 凸顯各區的差異性,以便因地制宜的開發利用 (3)劃分指標: ____地理要素:形、候、水、土、生 ____地理要素:宗、語 2. 中國七大地理區的劃分依據 (1)自然地理特徵 地形 A. 特徵: 以山地、高原為主體 A.大興安嶺、B.太行山、__.秦嶺、 D.喜馬拉雅山、__.天山 地勢________低,呈三級___ 狀向東傾斜 第一階:___(F.青藏高原) 第二階: __(__.四川盆地、__.塔里木 盆地、K.準噶爾盆地) __(__.黃土高原、G.雲貴高原) 第三階: __(L-東北平原、__.黃淮平原、__.長江中下游平原) __(O-東南丘陵、P-嶺南丘陵) 地形剖面圖判讀 剖面( 剖面( B. 影響: 利於__季暖濕的海洋氣流深入內陸,____________ 河川由西向東流,聯繫東西的交通,____________

L17中國的區域 補充講義

  • Upload
    nhush

  • View
    3.333

  • Download
    6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L17中國的區域 補充講義

1

L 17 中國的區域 補充講義

一、 中國地理區的劃分與區域特色

1. 地理區的意義°

(1)意義:

將地表空間依據_______的不同而劃分成的各種空間單元

(2)劃分目的:

有系統地深入瞭解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聯性

凸顯各區的差異性,以便因地制宜的開發利用

(3)劃分指標:

____地理要素:形、候、水、土、生

____地理要素:宗、語

2. 中國七大地理區的劃分依據

(1)自然地理特徵

地形

A. 特徵:

以山地、高原為主體

A.大興安嶺、B.太行山、__.秦嶺、

D.喜馬拉雅山、__.天山

地勢____高____低,呈三級___

狀向東傾斜

第一階:___(F.青藏高原)

第二階:

__(__.四川盆地、__.塔里木

盆地、K.準噶爾盆地)

__(__.黃土高原、G.雲貴高原)

第三階:

__(L-東北平原、__.黃淮平原、__.長江中下游平原)

__(O-東南丘陵、P-嶺南丘陵)

地形剖面圖判讀

剖面( )

剖面( )

B. 影響:

利於__季暖濕的海洋氣流深入內陸,____________

河川由西向東流,聯繫東西的交通,____________

Page 2: L17中國的區域 補充講義

2

氣候

A. 影響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

B. 氣溫:

夏季____(∵____)

冬季____(∵____)

C. 雨量:

集中___季

由東南向西北遞__

D. 三大氣候區

地理界線:

ㄅ:_____(氣候)

ㄆ:_____(地形)

ㄇ:______

ㄈ:_____、_____

氣候分區:

氣候 成因 特徵

__

氣候

大範圍的

____

差異

1. 以________與乾燥氣候為界

2. 生活方式:____

3. 受____影響分三帶,由北而南依序為:

甲 3.

___

季風氣候

夏熱冬寒,冬溫<0℃,年溫差__

年雨量__~__mm,集中__季,乾濕分明,雨量變率_

風向:夏吹___風、冬吹___風

界線ㄈ--______、______:一月均溫____℃、年雨量____mm

甲 2.

___

季風氣候

夏熱冬暖,冬溫>0℃

6.7月__雨,雨時長,多鋒面雨,乾季不顯,

年雨量__~1500mm

界線ㄇ:一月均溫______℃、年雨量 1500mm

甲 1.

___

季風氣候

終年高溫多雨,冬溫>18℃,年溫差小

年雨量>1500mm,雨量集中 6~9月

風向:夏吹___風、冬吹___風

__

氣候

深處內陸

距海遙遠

山脈阻隔

1. 乾燥少雨,年、日溫差大

2. 生活方式:_____、綠洲農業

__

氣候

地勢高度

1. 受高度影響,氣候、植被帶成垂直分佈

2. 年溫差___、日溫差___

3. 生活方式:山牧季移

(2)人文地理特徵:經濟、 族群、 歷史沿革

Page 3: L17中國的區域 補充講義

3

3. 中國七大地理區的特色

地理區 範圍 自然環境 人文環境

甲.華南

東南丘陵

嶺南丘陵

雲貴高原

1. ___式海岸形成天然良港

利於向海洋發展

2. 山多平原少人口外移

1. ___僑資經濟特區

2. 精華區______二、三

級產業取代基塘農業

3. 雲貴高原具有多元文化

乙.華中

四川盆地

兩湖盆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

1. 長江貫穿全區水源、交通

2. 沖積盆地、平原土沃宜農

3. 四川盆地因湖緣侵蝕作用形

成,秋雨冬霧,巴山夜雨

4. 湖廣地區易生水患三峽大壩

1. 農業發達(米倉)

2. __市為最繁榮、現代化城

市,控制長江出口位置好,

但易_____洋山港

丙.華北 黃土高原

黃淮平原

1. 雨量變率__水、旱災

2.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沙漠化

3. 黃淮平原泥沙淤積懸河

4. 地勢低窪排水不良鹽鹼化

5. __、__季好發沙塵暴

1. 開發早,歷史悠久

2. 人口、產業發展缺水__

____

丁.東北 松遼平原

三江平原

1. 山環水繞,平原遼闊__

2. 夏熱冬寒,年僅一穫

1. 商業化農業高度機械化(大

豆、玉米)

2. 重工業發達:___+___+

鐵路網+殖民Q:工業區老化

戊.塞北 蒙古高原

河套平原

1. 雨量稀少畜牧業發達

2.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1. 游牧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

2. 市場經濟半游牧、定居過

渡開發___

己.西北 南、北疆

天山

1. 氣候乾燥

2. 天山(地壘)

3. 塔里木、準噶爾盆地(地塹)

4. 綠洲農業___

5. 一黑(__)一白(___)

6. 邊境貿易興起

庚.西南 青藏高原

滇西縱谷

1. 高地氣候

2. 縱谷地勢起伏大水力充沛

1. 形式封閉獨特文化(藏傳佛

教、天葬)

2. 山牧季移犛牛

3. 青藏鐵路通車(凍土、缺氧、

生態)

Page 4: L17中國的區域 補充講義

4

二、 中國的三大經濟地帶

1. 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

(1) 1949 年以來深受______宰制效率不彰(輕重工業失衡)

(2) 1978 年提出_____政策,吸引外資,促進沿海發展,並帶動內陸產業的發展

以_____策略為主:東部中部西部

加速東部沿海地帶發展

將___、建設的重點放到中部

做好進一步開放西部的準備

2. 三大經濟地帶(1984年)的劃分與特色

(1) 劃分指標:______、______

(2) 劃分目的:呈現內部發展的現況與差異

提出合適的經濟策略,加速區域發展

(3) 三大經濟地帶:

區域 西部 中部 東部

面積 56% 30% 14%

範圍

華南西部(雲南)、華中西

部(四川、重慶)、華北西部

(陝西)、西北部、西南部

華中中部、華北中部、東

北北部、塞北

華南、華中、華北、東北

沿海

人口 22% 36% 42%

產值 14% 28% 58%

地形 第一階~第二階 第二階~第三階 第三階、海岸線長

氣候 乾燥、高地氣候 季風、乾燥氣候過渡 季風氣候

1. 空間廣大宜牧

2. 資源豐富(___、_

__、能源)

1. 明顯過渡性宜農、牧

2. 承東起西:向東吸收技

術、資金,向西部輸出

3. 資源豐富:__、

石油、水力(三峽)

1. 平原寬廣、土沃宜農

中國的糧倉

2. 位置優越經濟發達

3. 最早對外開放資訊、

技術、資金的優勢

1. 自然環境負載力__

2. ___不便

3. ___匱乏

1.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2. 缺乏對外港口及具競

爭力的產品

1. 能源不足

2. 原料不足

3. 華北沿海缺水

3.不均衡的區域發展:向東傾斜與西部大開發

(1)向東傾斜:改革開放政策先開發東部,成立五個______(勞力密集)14個沿

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技術密集)東部經濟成長區域差距

(2)西部大開發:

目的:縮小東西部差距

方式:A.基礎設施的建設(______),

B.自然資源的開發(______、______)

C.加強生態保育(退耕還草、造林)

D.高科技產業化(水資源利用、資訊技術應用)

東部經濟起飛區域差異擴大西部大開發

區域差異日益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