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1 19 補充講義 班級 姓名 座號 中國的農業 . 中國傳統農業的特色 1. 三大農業類型(受_____、_____影響) (1) 水稻農業 分布:秦嶺-淮河以南(華中、華南) 特色: A.水稻栽種為主 B.陡坡闢____以增加耕地及水土保持 C.高度集約單位___產量高人口稠密 (2) 旱作農業 分布:秦嶺—淮河以北(東北、華北) 特色: A.雨量少種植耐旱作物(___、高樑、玉米、棉花) B.夏雨集中且雨量變率大重視_____ C.因應_____需求轉而生產___作物(時鮮) (3) 畜牧業 分布:西半部(塞北、西北、西南) 特色: A.塞北:游牧(逐水草而居)放牧 B.西北:山牧季移、綠洲農業 C.西南:山牧季移 2.傳統農業特徵 (1) 高度集約(____密集) (2) 生產過程受_____影響(氣候、地形、土壤、災害)農業生產區域差異 (3) 抗災能力低因地制宜的生產方式如:基塘農業(因應_________) . 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QA 1.現代農業生產體制的變遷 (1) 計畫經濟時期(19491978政府控制農業的供需與產銷 生產方式: 集體化、合作化 農民農工:生產效率低(∵________) (2) 改革開放時期(1978 迄今)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升效率 生產結構轉型+國內外農產品競爭+新技術農業_____經作取代糧作 2.現代農業的特徵 (1) 農業科技發展提高生產效率 (2) _____生產擴大規模,降低生產成本; 勞力轉入二、三級,加速______調整

L19章中國的產業補充講義

  • Upload
    nhush

  • View
    3.00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L19章中國的產業補充講義

1

第 19 章 中 國 的 產 業 補充講義 班級 姓名 座號

中國的農業

一. 中國傳統農業的特色

1. 三大農業類型(受_____、_____影響)

(1) 水稻農業

分布:秦嶺-淮河以南(華中、華南)

特色:

A.以水稻栽種為主

B.陡坡闢____以增加耕地及水土保持

C.高度集約單位___產量高人口稠密

(2) 旱作農業

分布:秦嶺—淮河以北(東北、華北)

特色:

A.雨量少種植耐旱作物(___、高樑、玉米、棉花)

B.夏雨集中且雨量變率大重視_____

C.因應_____需求轉而生產___作物(時鮮)

(3) 畜牧業

分布:西半部(塞北、西北、西南)

特色:

A.塞北:游牧(逐水草而居)放牧

B.西北:山牧季移、綠洲農業

C.西南:山牧季移

2.傳統農業特徵

(1) 高度集約(____密集)

(2) 生產過程受_____影響(氣候、地形、土壤、災害)農業生產區域差異

(3) 抗災能力低因地制宜的生產方式如:基塘農業(因應_________)

二. 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Q&A

1.現代農業生產體制的變遷

(1) 計畫經濟時期(1949~1978)

政府控制農業的供需與產銷

生產方式: 集體化、合作化

農民農工:生產效率低(∵________)

(2) 改革開放時期(1978迄今)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升效率

生產結構轉型+國內外農產品競爭+新技術農業_____經作取代糧作

2.現代農業的特徵

(1) 農業科技發展提高生產效率

(2) _____生產擴大規模,降低生產成本;

勞力轉入二、三級,加速______調整

Page 2: L19章中國的產業補充講義

2

(3) 品種改良+化肥、農業+水利工程:

增加產量

傳統農業區位變遷

地地理理區區 影影響響因因素素 實實例例

三江帄原 興修水利 小麥 水稻(北大荒 北大倉)

珠江三角洲 ___需求 魚塘面積擴大

新疆 市場+___

山東 _____ 蔬果專業區

3.現代農業的問題與解決

(1) 問題:______

過牧、過耕、農藥、化肥、不當灌溉水土流失、

草原三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污染

(2) 解決:發展______(如右圖)

強調生態系統中物質與能量的轉換與帄衡

生物防制、退耕還林(草)

三. 東北農業的問題與解決

1.農業發展的條件

(1) 優勢:

帄原遼闊宜____化

土壤肥沃(黑土)宜作物成生長

夏溫高且有雨宜作物成長

____便利

(2) 劣勢

緯度高生長季___、

低溫冷害多

2.北大荒變『北大倉』

(1) 農業科技的進步+機械化提高農產品的質與量

(2) 水利設施的興築東北____產量增加

3.新東北現象

(1) 涵義:1990年代後期東北地區糧食作物______、嚴重滯銷的情形。

(2) 成因:

東北地區農民無法掌握市場供需訊息,導致生產過剩

加入 WTO後,因農場_______,作物生產成本高於國外農場,國內市場萎縮

(3) 解決

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

透過科技提高農產的品質及附加價值

掌握市場訊息,積極調整生產結構

與企業或農耕大戶合作推行______

推動_____農業

Page 3: L19章中國的產業補充講義

3

四. 黃土高原農業的問題與解決

1. 農業發展的條件

(1) 優勢

土壤肥沃(∵風積黃土富_____)

夏溫高且有雨

(2) 劣勢

夏雨集中、年雨量變率大旱作(小麥、高樑、玉米)

人口壓力大

2.黃土高原的農業問題(惡性循環)

3.黃土高原的農業問題的解決

推行「生態農業」保土、保水、保肥

(1) 沿_______修築梯田

(2) 選擇適合的植物品種,廣植植被

(3) 溝谷間築_____(如右圖),使荒溝變成良田

(4) 以小流域為單位,控制並利用泥沙;

(5) 適合開發的土地,綜合發展農林牧業;

(6) 環境脆弱的地區採行________、還草

Page 4: L19章中國的產業補充講義

4

中國的工業

一. 中國工業發展的歷程

中國工業發展明顯受到______的影響。

1.計畫經濟時期(1950年代~1970年代)的工業發展:

偏重國防工業輕重工業失衡、開發內陸、帄衡差異

(1)1950~1958(計畫經濟初期)

作法:將工業由沿海遷往內陸(____、____產地)

目的:促進內陸工業發展、企業收歸____以大力發展__工業

結果:內陸交通不便+勞力缺乏+生產效率低投資報酬率低,成果不顯著

(2)1958~1960(大躍進)

作法:公帄均衡原則小鋼鐵、小機械到處設立

結果:缺乏整體考量,導致國家經濟失調

(3)1965~1970(計畫經濟末期)

作法:提倡『 』地區發展,在

西南、西北內陸省份發展工業

目的:降低沿海地區的重要性

2.改革開放時期(1980年代迄今)的工業發展:

調整輕重工業發展,走向市場經濟世界工廠

(1)作法:設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

(2)目的:以________、_________、資源豐吸引______、______沿海經濟快速成長

二. 經濟特區

1.改革開放政策第一步:

於 1980年先後於中國東南沿海成立五個經濟特區(廈門、汕頭、深圳、珠海、海南)

2.區位優勢:

(1)地緣上靠近臺灣、_______及東南亞利於吸收海外華人資金(僑資)

(2)便捷的海運(谷灣式海岸多良港)有助於進出口貿易。

3.目的:

(1)吸引外資解決______________問題

(2)引進先進技術與經營管理方法向內地傳播,加速________________

(3)創造就業機會消化農村剩餘勞力

(4)開創______________以帶動周圍地區發展

4.工業類型:____________導向的________密集型產業

5.貢獻:

(1)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國內改革的前鋒,扮演火車頭的角色,帶動中國工業成長

(2)由內需產業走向出口導向的工業

(3)走向以市場需求為主的體系改善輕重工業失衡,提高工業發展層次

(4)引進新技術促使工業生產的結構變遷

Page 5: L19章中國的產業補充講義

5

三. 東北現象

1.定義:指 1990 年代後東北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現象

2.原因:

(1)________企業比例高

(2)______工業比例高

(3)工業區________,生產效率低:基礎設備老舊、生產技術落後、產業結構不完整

(4)________枯竭

(5)_________效率不彰

(6)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3.解決之道

(1)______國營企業比例

(2)______生產設備

(3)邊界_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於圖們江地區合作發展

四. 中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的影響

1.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色:

(1)經濟快速起飛:工業產值年帄均成長率(9.87%) > 世界帄均(2.79%)

(2)世界工廠:上百種輕、重工業製品產量高居世界第一

(3)全球新興資本市場:

外商大量進駐帶來豐沛資金、經濟快速增長帶來國內儲蓄率大幅提升

2.MIC行銷全球的成因

(1)豐富、廉價的__________:中國工資 = 墨西哥 1/3 = 美國 1/30

(2)全球___________成本大幅降低

3.中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的影響

(1)衝擊世界各國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衝擊全球___________價格

(3)衝擊全球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