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View
225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古 代 漢 語 講 義
古漢語語法概說
(四)介詞和連詞
詹 衛 東
一 介詞 1 基本性質與類別 2 常用介詞舉例
二 連詞 1 基本性質與類別 2 常用連詞舉例
三 介詞和連詞的關系
提綱
一 介詞
《說文》“以,用也。”《經傳釋詞》“《廣雅》曰:以,與 也。”甲骨文字形 金文字形 象人。
一般認為,介詞是從動詞虛化而來的。
1. 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論語·子路》)
2.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九章·涉江》)
3.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莊公十年》)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 徐公。(《戰國策·齊策一》)
“介詞”的名稱
“介詞”這一名稱,最早見於《馬氏文通》的“介字”。
包括:之、於、以、與、為、由、用、微、自。
陳承澤(1922)《國文法草創》和黎錦熙(1924)《新著
國語文法》對介詞的研究有進一步發展。
1940年代,呂叔湘先生主張取消介詞而用“關係詞”(包
括介詞和連詞);王力先生《漢語語法史》“在漢語裏,
介詞和連詞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我曾經給它們一個總
名,叫做‘聯接詞’”。
介詞與介詞結構
加之 以 師旅 (論語)
以 子之矛 陷子之楯 (韓非子)
以 羽 為巢,而編之 以 髪 (荀子)
vp + 介+np 介+np + vp
以
寡君使群臣 爲 魯衛 請 (左傳)介+np + vp為
鄭武公 娶 于 申 (左傳)vp + 介+np于(於)
示例語法結構介詞
np:時間、處所、人名、代詞、普通名詞、指稱性成分等
介詞的語義功能分類
將、把引入處置的對象7
以、於引入訓告的內容6
於、為、乎、因、坐、用、賴引入動作行為的原因、目的5
以、因、用、依、由、緣、循、逐引入動作行為的工具、方式、條件、依據4
從、向、由、至、自、於、即、盡、 傍、抵、投、循、在、朝、到、臨
引入動作行為的方位處所3
為、與、于、乎、及、緣、因、除、 代、對、共、會、逐、在、由、被、 依、循、向、和、後、假、隨
引入動作行為相關的對象2
自、由、當、方、乎、及、即、洎、 於、與、爰、粵、至、遲、迨、逮、 作、終、在、先、竟、訖
引入動作行為起始、經過或結束的時間1
何樂士 等《古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楊伯俊、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語文出版社1992年版。
介詞結構句法位置的古今差異
1. 上古漢語介詞結構有動詞前和動詞後兩個位置。主要特征
是:“介詞+處所/對象”形成的介詞結構在動詞後;“介詞+工 具”形成的介詞結構在動詞前後均可。
2. 東漢佛經文獻中,“介詞+處所”形成的介詞結構大量移到動 詞之前。“介詞+對象/工具”形成的介詞結構也逐漸更多地定 位在動詞前位置。這一過程直至唐代定型。
張赪《漢語介詞詞組詞序的歷史演變》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① 我時亦共 在其中 學。(東漢·道行般若經)
② 待我今入 向佛 說是事。(東漢·中本起經)
③ 佛 反 以楊枝 嗽口。(東漢·內藏百寶經)
介詞結構中的成分省略
1.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左傳·鞌之戰)
2. 烦大巫嫗爲入報河伯。”(史記·西門豹治邺) 3. 臏生阿、鄄之間。(史記·孫臏)
4. 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史記·項羽本紀)
5.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史記·西門豹治邺)
6. 及項羽滅,高祖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介詞舉例
1. 標記工具、憑借物(用、按照、根據)
2. 標記原因(因為、由于)
3. 標記處置對象(把、拿)
4. 標記時間、處所(在、從)
以
語義表達功能介詞 1. 標記時間、處所(在、到)、來源(從)、范圍(在……方面)
2. 標記客體對象(向、跟、為)
3. 標記相關者(對于)
4. 標記比較對象(比)
5. 標記施動者(被)
于
於
乎
1. 標記受益對象(給、替、為了)
2. 標記一般對象(跟、向)
3. 標記原因或目的(由于、為了)
4. 標記施動者(被)
為
“于”和“於” 《說文》於:象古文‘烏’省
于:於也。象气之舒亏從丂從一一者其气平之也
17813701《左傳》
13290《韓非子》 49734《孟子》 1767《論語》
50329《詩經》 1260《尚書》 於于
甲骨文中有“于”,無“於”。
1.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2. 遂寘姜氏于城潁 。(《左傳·隱公元年》)
3. 青取之于藍。(《荀子·勸學》)
4.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5. 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韓非 子·五蠹》)
6.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論語·顏淵》)
7. 余將告於蒞事者。(柳宗元《捕蛇者說》)
8. (南蒯 )遂奔齊,侍飲酒於景公。(左傳·昭公十四年)
9. 群臣不盡力于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于(於)”
“于(於)” 10. 莫若遣心腹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資治通鑒·赤壁
之戰》)
11. 于趙則有功矣,于魏則未為忠臣也。(《史記·魏公子列 傳》)
12. 勞心者制人,勞力者制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13.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4.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資治通 鑒·赤壁之戰》)
15. 苛政猛於虎也。(《禮記·檀弓下》)
16.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史 記·鴻門宴)
“于”和“於”的區別
1.維葉萋萋,黃鳥于飛。(詩經·周南·葛覃)
2.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詩經·王風·君子于役)
3.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尚 書·大禹謨)
4.時周之命,於繹思。(詩經·周頌·賚)朱熹集傳“於,歎 詞。”
“于”可用作動詞詞頭。“於”不行。
“於”(音wū)可用作嘆詞,“于”不行。
關于“於”的一則笑話
有訓蒙者,首教《大學》,至“於戲!前王不忘”
句,竟如字讀之。主人曰:“誤矣,宜讀作‘嗚呼’。”
師從之。至冬間,讀《論語》注“儺雖古禮,而近於
戲”,乃讀作“嗚呼”。主人曰:“又誤矣,此乃“于
戲”也。”師大怒,訴其友曰:“這東家甚難理會,只
“於戲”二字,從年頭直與我拗到年尾。
明·馮夢龍《廣笑府》
“于(於)”和“乎”的區別
1.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2.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
行。 (論語·公冶長)
3. 墨子之于道也,猶瞽之于白黑也,猶聾之于清濁也。(荀
子·樂論)
4.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論語·先進)
5.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孟子·公孫丑上)
6.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7.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以
1.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李斯《諫逐客書》)
2. 項梁乃以兵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3. “虞之與虢,脣之與齒,脣亡則齒寒。”虞公不聽,遂許 晉。宮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記·晉世家》)
4. 先帝不以臣卑鄙。(諸葛亮《出師表》)
5.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6.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論語·為政)
7. 餘船以次俱進。(《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8.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 (《呂氏春秋·慎大覽》)
1.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列傳》)
2.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3. 復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史記·滑稽列傳》) 4.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5.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6.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王安石《遊褒禪
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