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1 2012 第1期 理性 独立 自由 —— 4 龙新 周刊 NEWSWEEK

longxin news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this is for news

Citation preview

1

2012第 1期

理性 独立 自由

方寒大战—

此处不是江湖

盘点《碟中谍4

》中的高科技元素

麻将那些事

龙新 周刊NEWSWEEK

4 5

6 1

余源 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与艺术学院 新闻专业

2009 级学生

酷爱风景摄影,走一路拍一路。擅长用镜头捕捉瞬间的光影变幻,图片动静相宜,极富灵性和动感。

热点聚焦

品味科技

新闻镜头

此处不是江湖——咀嚼“方韩大战”的余味 4

方韩之战——在寻求真相的旗帜下 6

方寒论战:透视其中的商业炒作 10

理智的世界毋须神坛 12

盘点《碟中谍 4》中的高科技元素 14

恐龙的飞天之路 ——始祖鸟化石之谜 18

自恋伤人也害己 21

双周国际新闻热点图片 22

目 录

2 3

主办 西南科技大学

龙新通讯社

媒体顾问:吴伟 鹿岩

学生顾问:李松林 曹伟

指导老师:刘海明 龙伟

总编:马振国

主编:庄磊

主编助理:宋祖礼

执行主编:罗小苏

文字编辑:叶翔宇 张玲

栏目责编:朱明桐 何琼

后期制作:肖莉丽

地址:四川 绵阳 涪城

西南科技大学

东八 F座二楼

新闻系教研室

邮编:621010

邮件:2543950546qq.com

网站:http://www.longxin.

swust.edu.cn/portal.php

方寒论战: 这场从由春节前开始的年度网络大戏,其收视率和观众参与度不亚于春节晚会。两位叱咤风云的文化界名人的巅峰对决,虽然没有血肉模糊的厮杀,但是战火纷飞的硝烟却弥漫整个网络,大有楚河汉界两军对垒之势……

热点聚焦

2012 年 3 月

第 1 期

镜观天下

人文天地

师徒叹道

观点拾零

“文学偶像”怎么成了“泥菩萨” 28

你的 我的 他的美国梦 30

音乐繁华 尽在格莱美 32

麻将那些事 34

女权,不主义 36

关注非洲“儿童” 39

网友观点 26

4 5

一 个 是 少 年 成 名

被 无 数 人 推 崇 的“80

后意见领袖”,一个是

在历次打假事件中可谓

所 向 披 靡 的“ 打 假 斗

士”;一个是公共评论

及文学界的精英,一个

是学术打假及生物化学

领域的翘楚。从来“不

甘寂寞”的网络江湖又

迎来了一场巅峰对决。

局势在万众围观中风起

云涌,睿智也罢流氓也

罢,“挺韩派”与“倒

韩派”你方唱罢我登场,

演绎出一场跌宕起伏的

悲喜剧,其中的意味深

长颇值得玩味。

方舟子: 我就是要把他拉下神坛

方舟子的“兴趣”是

韩寒的博文《超常文章一篇》

所引起的。韩寒在短短的文

章中表示接受麦田的致歉,

同时对之前附和麦田的方舟

子冷嘲热讽,称其如登台之

人正要唱到高潮却遭遇“切

歌”。原本由麦田引起也由

麦田“主唱”的论战正式由“打

假斗士”接手。

自 1 月 19 发表“答韩寒

《正常文章一篇》”为始,方

舟子的视线已彻底从与罗永

浩的争论中转移出来,而“方

韩论战”正式也拉开帷幕。从

19 日持续至今,方舟子在微

博上连续发表《造谣者韩寒》、

《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韩

寒的悬赏闹剧》、《“天才”

韩寒的写作能力》、《“天才”

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之

谜》、《“ 天 才” 韩 寒 创 作

之 谜》、《“ 天 才” 韩 寒 作

品分析》等文章,指出韩寒

作品很多是“代笔”、“水军”、

“包装”出来的。

随着论战的升级,

事 件 的 关 注 度 愈 加 提

高,网络上也渐渐形成

所谓“倒韩”及“挺韩”

两派。方舟子“打假”

范围越来越大,牵涉其

中 的 当 事 人 也 越 来 越

多。除韩寒及其父韩仁

均以外,还包括了作为

《三重门》出版方的作

家出版社、出版人袁敏、

以及韩寒的挚友同时也

是出版人的路金波,就

连 1999 年“ 第 一 届 新

概念作文大赛”的杂志

社、评委等人,都被“倒

韩派”称为韩寒成名“推手”。

“倒韩”代表方舟子以

“文学”批评为基础,以所谓“文

本分析法”论证韩寒小说《三

重门》非其亲笔,同时针对打

假事件中韩寒父子做出的回应

做出字斟句酌的剖析,从而得

出韩寒欺骗受众、“给青少年

以不好好学习的正当理由”的

结论。

综合论战中“倒韩”派

的言论,到目前为止的铁证约

有:

“ 铁 证” 一,2005 年 韩

寒在新书《就这么飘来飘去》

出版不久接受网易的采访时,

曾表示文中有比较煽情的文段

是“出版社加的”。

此处不是江湖

——咀嚼“方韩大战”的余味

本刊记者 / 王泽儒 杨怡

如果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汇集了各行各业的网络便可称得上是大大的江湖。既

然是江湖,自然就少不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恩恩怨怨。颇具戏剧性的是,因为一场电

影而显得格外特别的 2012 年,却因为一场“网络江湖”的恩怨而陷入近乎世界末日之前的狂热。

事情源起于 2012 年 1 月 15 日,IT 人“麦田”在自己的微博中贴出文章《人造韩寒:一

场关于“公民的闹剧”》。文中说,韩寒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完全是他父亲韩仁均和出版人

路金波“人造”和“包装”的结果。一石惊起万重浪,被称为“80 后意见领袖”的韩寒竟然“被

打假”?麦田一语惹来无数批驳乃至谩骂的同时也获得了一部分网友的附和,而在这些人中名

头最响的非“打假斗士”方舟子莫属。在麦田因韩寒及其好友王帆的辩驳而以证据不足为由向

韩寒致歉之后,方舟子接过了“将打假进行到底的大旗”。

热点聚焦

6 7

“铁证”二,韩寒对自

己的书中情节记忆不清,如表

示不知道《三重门》书名的由

来以及为什么新书书名为《就

这么飘来飘去》等。

“铁证”三,韩寒在一

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中途接电

话,据方舟子确认,谈话内容

涉及“代笔”二字。

“铁证”四,《书店》、

《求医》及《三重门》以当时

韩寒的水平绝对写不出来。

论战渐趋白热化的过程

中,方舟子所发表的一系列言

论也已大大超出其所谓“质疑”

的范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他曾说:“我肯定《三重门》

不是他写的。”诸如此类断然

决然的语句运用,也使得他饱

受“私设公堂”、“流氓打假”

以及“道德洁癖”的诟病。新

生代作家、批评家葛洪兵在其

文章《我看方韩之争》中说:“我

作为一个资深的文艺理论批评

工作者,用我的经验判断,方

舟子不属于文艺批评。”随着

韩寒宣布退出论战将事件交由

司法机关审理,“方韩”之争

似乎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热度,

但是“打假斗士”的“江湖传

说”注定还要继续……

韩寒: 我只不过是一个聚光灯下的小人物而已

近年来,韩寒取得了一

个又一个耀眼的光环,太多的

不可超越,使他在一个偶像崇

拜的时代里渐渐步入“神坛”。

“高富帅”的他,不仅是无数

花痴少女尖叫的目标,也是无

数男青年眼中成功的典范。他

那完美的形象,在盲目崇拜的

目光中仿佛坚不可摧,然而在

2012 年, 完 美 无 缺 的 韩 寒 却

因“代笔”二字遭遇人生的滑

铁卢。

在“方寒论战”进入白

热化状态的时候,韩寒突然宣

布推出论战,并于 2 月 9 日以

“侵权”的名义,在上海市普

陀区法院立案。13 日普陀区

法院称,准予韩寒诉方舟子侵

权案撤诉,而其撤诉的原因便

不得而知。近日,一些媒体又

传韩寒将在上海金山区法院继

续起诉方舟子。韩寒低调地淡

出了此次纷争之后的种种表

现,与“倒韩”派接连找出的

“铁证”对比,也许关注此事

的网友觉得韩寒真有问题了。

正如当初方舟子接过麦

田的“反寒大旗”一样,韩寒

的退出也将一位素来与方舟子

交恶的人士引上前台。他就是

深圳大学副教授孙海峰,早在

去年五月就已然与方舟子有过

“交手”的一位“江湖豪杰”。

事实上,也正是孙与方的“互

掐”才让公共对方舟子其人以

及韩寒其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

识。

与韩寒遭遇的尴尬相比,

孙海峰的论证则更客观而具说

服力。他一面与其他“挺韩”

派人士如陈鸣、“五岳散人”、

“破破的桥”、李铁等论证方

舟子理论的逻辑缺陷与事理漏

洞;一面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揭

露所谓方舟子及其妻子刘菊花

的论文抄袭,以此证明方“对

己” 与“ 对 外” 的“ 两 套 标

准。”而方舟子则声称孙海峰

有意混淆视听企图淡化对韩寒

的质疑。

与此同时,南方周末记

者陈鸣亲赴上海采访韩寒的同

学、朋友、老师以及家人,并

撰文《差生韩寒》发表在南方

周末上。陈鸣本人表示文中采

访都有双份录音采编绝对真

实,而方舟子则以南方周末力

挺韩寒作“报告文学”为由据

不认可其文。除此以外,网友

“破破的桥”等人也提出种种

理由证明方舟子在质疑过程中

“无视不利证据”存在“逻辑

构陷”,方舟子则继续逐条予

以辩驳……

这场看似简单的“打假

运动”,发展到这里似乎并无

结 束 的 意 思。2010 年 9 月 因

涉嫌雇凶殴打方舟子被抓捕的

肖传国,通过深圳卫视再次向

其“亮剑”,让本该刹车的“方

寒论战”又出新的状况。

偃旗息鼓后的沉思

从 1 月 15 日迁延至今,

“方韩”大战并无明确的结果。

在论战中网民们自发站队各成

“派别”,积极参与到这场论

战之中,对事件的发展所起的

作用,亦不容忽视。但是一些

网民为维护自己的立场,不惜

以无理性之声音与对方“阵营”

对骂。在对骂中,韩寒由“青

年领袖”变成“二 B 青年”、

“草包”,“打假斗士”也被

叫做“方肘子”、“方教主”、

“方秃子”,其他在此事件中

的“风头”人物也都饱受谩骂

之苦。零成本的吐槽与完全不

负责任泼粪贯穿于方韩事件之

中,这也凸显了部分国人于公

共事件之中的无理智。

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

“一个有韩寒的社会是可爱的,

一个有方舟子的社会也是可爱

的。一个既有韩寒又有方舟子

的社会更是可爱的。”原本简

单的辩论其实可以通过正当冷

静的相互论争乃至司法调查予

以解决,而作为旁观者的人们

大可不必起哄喧嚣出一幅兵荒

马乱之象。如网友谢佑平所言,

这场论战“最终的结果是伟大

的:中国没有神坛,老百姓心

智日渐成熟!”

热点聚焦

8 9

今 年 春 节 最 令 人 津 津 乐 道

的,不是刘谦在春晚上表演的奇

幻魔术,而是从 1 月 19 日开始

的方舟子 VS 韩寒的跨年大战。

虽然其中的孰是孰非我们无法断

言,但是作为这起网络大战的经

历者和参与者,我们需要从事件

的表象中挖掘出一些有用的东

西。

事 件 发 生 后 出 现 了 两 种 声

音。有些人觉得方舟子打假打得

好,破除了韩寒这个的青年作家

的神话。有些人则认为方舟子拿

不出切实的证据只是用强词夺理

的逻辑来胡说八道,韩寒身正不

怕影子斜。

从出发点来看,方舟子肯定

是没错的。学术打假,为这个社

会增添一份真实。质疑是每一个

公民应有的权利,每个公民也应

该有着怀疑一切的态度。马克思

说过,“要怀疑一切”。当下社

会最缺乏的便是质疑的态度。方

舟子作为一个打假质疑的先锋,

我们应该为其鼓掌,为其叫好。

作为一个批评者,他批判时敢于

直接披露对方姓名,时常观点犀

利,不留情面,不顾忌被揭露者

的权势和地位。从 05 年的“肖

氏反射弧”到 10 年的唐骏学历

造假门,五年多的打假历程,没

人会怀疑他打假求真的心。学历

是假的,论文是假的,产品是假

的,甚至你好不容易结了婚老婆

都是假的。在这个充斥着假货的

社会中,能出现这么一个为了求

真而不断努力的人,实在不容易,

也值得我们尊敬。

关 于 韩 寒 的 质 疑 声 一 直 不

少,但能让韩寒正面回应的并不

多。事情的中心在于韩寒是否为

“人造偶像”。法律上讲求任何

事情都要以证据来说话,方舟子

这次却明显缺少直接证据。以“按

常理来说”的推理来证明别人的

错误,首先就不能说是个高明的

方法。胡适说过:“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而在方舟子这里

只实现了前半句。在拿不出直接

证据的情况下,不断进行“逻辑

推理”,让对方主动露出破绽。

这种方式实在是让人难以信服。

空口无凭还有死撑的方舟子

被网友认为是在强词夺理,他的

社会形象也在这次“战斗”中严

重受损,成为了广大网友调侃的

对象。《方舟子 VS 二次元漫画

人物》的帖子就是其典型代表。

更有网友在近日名古屋市市长否

认南京大屠杀事件,引起国人强

烈不满的事件中,“强烈要求”

派方舟子出场,“方舟子一个人

就能完胜名古屋了!”

在我看来,由为求真而打假

到为打假而打假的转变是方舟子

在这次战争中频出昏招儿的最大

原因。为求真而打假,最终目的

是寻求真相,还原事情的真实存

在,是一个寻求真相的过程。

而为打假而打假,是在没有求

证的情况下,就武断地认为对

方造假,将其钉死在“虚假”

的十字架上,而随后的一切证

明皆是为了证明其作假而做各

种“努力”。一个求真,一个

证假。目的的不同也导致了两

者最后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我们希望听到真话,我们

希望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我们

欢迎为这个社会打假的人。但

偏执只会产生负面效果。求真,

证假。听起来好像并无区别,

但细想却是差别巨大。求真永

远比证假要困难,前者是个连

具体题目都没有的开放题,而

后者只是个证明题。如果在尚

未了解事情真相之前便已经下

好结论,那这个证明的过程本

身便毫无意义。寻找真相不是为

了让谁的神话破灭,而是为了使

广大普通人民能了解到事件的原

委,使怀疑一切的态度植入更多

的心中。

韩寒撤案,方舟子也表示不

想再继续为这件事上纠缠,这一

事件如很多人最初预测那样,以

没有胜利者的结尾落下帷幕。比

起轰轰烈烈的开头,这个结尾显

然是惨淡了不少。

在我看来,方舟子与韩寒在

这个并不是太光亮的社会里都是

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一个是打假

斗士,一个是言辞犀利的作家,

本质上都是能说真话、敢说真话

的人。社会需要有人来破除迷雾,

更需要寻求光明的人。在寻求真

相的旗帜下,怀疑一切,以真相

为目标。方韩之战——在寻求真相的旗帜下

文 / 叶翔宇

热点聚焦

10 11

方舟子和韩寒大战了整个

春节,其结果直接性的导致了

我们的立场几度更迭,而在网

络的意见调查中,韩寒的支持

率也明显下滑。方寒大战表面

上看是两个人,或者说几个人

之间的一场关于文学工作和文

学批评的争论,但是往深了

看,却是两代人观念的碰撞与

摩擦。

诚然,韩寒在短短的十年

时间里从出道到成名,经历太

过顺畅,近年来更是因为其犀

利的言论和刚硬的态度俨然成

为 80 后一代人的“意见领袖”。

在文学上取得巨大知名度的同

时,韩寒还以赛车手、音乐人

等身份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

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全能型天

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

网民也因为他成功的过于顺畅

而相信韩寒不过是一个人造的

神话,为今年的韩寒造假事件

所引起的轩然大波埋下了伏

笔。

再看看方舟子,生物化学

博士后出身的他,在 1994 年

开始从事于文学相关的工作,

创办了《新语丝》杂志和同名

网 站。2000 年 前 后 开 始 从 事

学术上的打假、揭露学术界黑

幕 的 工 作。2010 年 方 舟 子 遇

袭事件之后,他便将自己的打

假领域从学术界转移到了社会

的其他方面,先后揭露出多起

文化名人的造假行为,树敌甚

广。不过公众对方舟子的评价

似乎很微妙,好多人甚至认为:

他是一个有正义心的斗士,同

时也有着借贬低他人来获取利

益的小人嘴脸。

所以这场由两个社会名

人产生的碰撞,尤其引起了大

家的关注。

就一个人成名的商业运

作规律而言,韩寒的个例既是

成功的,也是不可复制的。也

许在这个神话中,韩寒自己的

才华是功不可没的,但是没有

如此多的有心人的炒作,他至

多是个写文章写得不错的 80

后年轻人而已。如果没有新概

念作文大赛主办方的包装,以

及随之而来的各位文坛名人、

出版机构的大力支持,韩寒很

有可能就被中国的高考制度同

化为一个“五讲四美”的好青

年,或者成为一个在网络上发

发牢骚的愤青。不过,没有那

个商人愿意将自己的投资打水

漂,所以,他们推出韩寒的主

要目的就是要为自己谋取利

益。很显然,他们相当的成功。

既然韩寒的成名是包装

和炒作的产物,那么又回到最

初的那个问题了,韩寒究竟有

没有抄袭或者找人代笔呢?韩

寒方面给出的答案是,他没有

找人代笔,所有的文章都是自

己写的,有手稿为证。但是很

多网友在看了方舟子写的文章

之后发现,原来方舟子的分析

和论证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尤

们大胆的假设一下,方舟子是

为了挽回在公众中的形象,借

着麦田控诉韩寒抄袭一事来提

高自己的声誉。不过遗憾的是,

麦田早早弃械投降,方舟子骑

虎难下,只得硬着头皮撑下去。

这样也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

没有直接证据,并且很多专业

人士都不看好他的情况下,依

然坚定地反对韩寒。也许麦田

的最初目的只是希望借助韩寒

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

度,但是他却失败了,虽然获

得了比以前更大的曝光率,但

是却背上了无穷的骂名。

不过这场论战发展到现

在,任由网友们揣测孰是孰非

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与其让

舆论来判断事件的真相,还不

如让双方在一个客观公正的平

台上,面对面的辩论一场,这

样才可以从源头解决这个迷

局。不过现在双方不约而同的

选择低调结束这场风风火火的

论战,无疑让很多的铁杆支持

者心有不甘,但是却有无可奈

何。这场原本应该存在于学术

和专业领域的论战,将战火烧

到了普通大众中间,固然取得

了一定的促进效果,但是也由

于其炒作成分过重,被网友们

所厌倦,如果再任由其继续发

展下去的话,不知道还会出什

么纰漏。

方寒论战:透视其中的商业炒作

文 / 庄磊

热点聚焦

其是在韩寒无法对自己的行文思

路进行有力解释这一个问题上就

足以让很多人产生联想了。对于

很多不是太忠实于韩寒的读者来

说,方舟子的证据远比韩寒的沉

默更加令人信服,再加上韩寒在

春节期间的一篇文章说自己“表

现如猪”,言语间似乎透露出的

一丝后悔意味也伤透了书迷的

心。

不过在深入的分析下去我

们发现,其实方舟子和韩寒的这

次论战,何尝又不是一次炒作

呢?也许大家还记得去年方舟子

和孙海峰就双方论文是否涉嫌抄

袭一事进行过一次论战,虽然规

模不大,但也确实对方舟子的声

誉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里让我

12 13

当韩寒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只不过是聚光灯下的小人

物”时,韩寒就已然站到了俗

世之中。可以说从代笔一词被

提及的那一刻起,所谓的韩氏

“神坛”就已经崩塌了。但是

站在风口浪尖摇旗呐喊的“打

假斗士”这一次却反倒似乎因

为用力过猛而使自己陷入泥

潭。

方舟子一贯以一副苦大仇

深悲天悯人而与虚假权威势不

两立的圣人形象出现于公共眼

前,事实上也正因为他在历次

打假中总以“独行侠”的形象

“单挑”权威才更赢得了人们

的称赞。人们总喜欢围观看似

实力悬殊的比拼,没有悬念的

悬念最容易给人以戏剧化的享

受,相反对于势均力敌的 PK

兴趣寥寥。而方舟子恰恰便是

制造悬念的专家,他最擅长的

就是以弱战强,而且总能以弱

胜强,这就给人以峰回路转般

的惊喜。噱头十足、情节起伏

跌宕、结果大快人心,这样的

桥段哪怕是出现在三流电影里

都能赢得足够的票房,更何况

是出现在网络这样的公共媒体

上。

纵横网络的秘诀莫过于人

气的聚集,高绝的人气往往可

以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同时也

可以为掌控者带来巨大的商业

利益。从众心理导致围观人数

的进一步增加,从而进一步扩

大言论的影响力。当然,越来

越多的看客,也会让处于目光

焦点的言论者面临更大的社会

压力——若不能为受众带来教

益,则必为历史所唾弃。

方舟子就是那个可谓万

众瞩目的焦点,网民们的崇拜

已经将他无形中推向道德的神

坛。而所谓的神坛,其本身的

不可侵犯便足以说明了它的问

题所在。身处盲目崇拜的中心,

个人错误带来的群体目盲也会

如由湖心惊起的波纹,旷日持

久绵延千里。无论是方舟子还

是韩寒,在这场论战之前都置

身于这样的有媒体打造的神坛

之上。

方舟子在论战之初便宣

称自己“就是要将韩寒拉下神

坛”,事实上他做到了。无论

代笔是否属实,方舟子本人的

言论存不存在所谓“逻辑构

陷”,只要公共在再次面对韩

寒时,都会都一点思考了——

也就是说,韩寒恐怕再也无法

“一语惊起万重波浪”了。这

样的结果对于方舟子初衷而言

似乎已然宣告了他的胜利,但

是“韩寒效应”陨落时产生的

“副产品”,恐怕也令“打假

斗士”哭笑不得。

随 着 论 战 的 升 级, 韩 寒

的退出和孙海峰、肖传国的“挺

起”,让这场方韩大战转变为

“孙方大战”,方舟子的“另

一面”渐渐显露于公共视线之

中。“流氓打假”、“论文抄

袭”、“构陷”、“收买”、“团

体”、“打假基金敛财”等一

个又一个词汇与方舟子连接到

了一起。其中肖传国案中,若

方舟子真如肖所言曾买通患者

煽动医闹,则查有实据之时方

甚至不得不面对法律的制裁。

曾经的打假斗士如今被

“打假”,尽管当事人千种理由、

万种逻辑为自己辩解,但是越

来越多负面材料的出现却使公

共不得不对方舟子进行重新审

视。颇具讽刺的是,在这种情

况下方舟子也恰如被他“打下

神坛”的韩寒一般,栽倒在舆

论的大山下。也许方舟子可以

拿出实据自证清白,甚至他可

以如韩寒般诉诸司法程序,但

是在这种境况下,他面临着和

韩寒一样的舆论窘境。

易 中 天 先 生 说, 在 他 眼

中这两个人(指方韩)都有走

上自己反面的可能。走上反面

也许有些极端,但是走出盲信

盲从的群氓涡流却成为必然。

这对于一贯以“高人气”对抗

“高权威”的方舟子来说无疑

是个相当大的打击。虽然“方

式打假”不全然是情绪化的产

物,但是在历次打假中,粉丝

集团以及网络愤青们的一哄而

上确实对打假的成功起到了不

可估量的作用。质疑韩寒代笔

事件中出现的零成本构陷以及

不负责任地信口谩骂现象,便

是一个明证。

论争的硝烟似乎随着网

民们的“退烧”而渐渐平静下

来,而若说对于在事件中被谩

骂、荼毒、围堵所伤害的当事

理智的世界毋须神坛人,无理智、零忍受乃至到处

“泼粪”的网民都是要负起责

任的。“韩寒现象”与“方舟

子现象”其实有着共同的渊源,

他们都是在人们的盲目推崇中

走向极端的。如果说鬼神崇拜

的产生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

愚昧无知,那么网络“神坛”

的存在则警醒我们不得不对网

民的知识素养做出反思。历史

告诉我们,当轰轰烈烈地“造

神运动”开启时,同样惊天动

地的“杀神”运动已然在酝酿

之中。相比较于生活神话的渐

渐归于理智探索,我们当言网

络中“神坛”的破灭也是公共

舆论的福音。公知本就不应被

鬼神化,而理应接受真实客观

的评定。真正合理的社会舆情

应是由冷静客观的思维主导

的,冷静的态度需要知识的积

累,客观的评定需要开放的讨

论。公众自身也应“日三省吾

身”,先贤有言“知耻而近乎

勇”,若不能及时反省自身的

谬误,那么在自我的旅途上与

真理渐行渐远也就成为必然。

当 然, 习 惯 于“ 围 观”

公众也当在理智批评的同时保

持一颗宽容的心脏,毕竟金无

足赤,一个从不允许错误存在

的社会将会在错误的怪圈中持

久盘桓而举步维艰。

热点聚焦

文 / 宋祖礼

14 15

2012 年 1 月 28 日 在 中 国

“登陆”的美国大片——《碟

中谍 4》,公映以来引起了观

众的强烈反响,叫好声一片,

票房更是全球登顶。影片中汤

姆·克鲁斯的演绎加上跌宕起

伏的故事情节让众多影迷大呼

过瘾,而影片制作中运用的高

科技元素更是为这部影片锦上

添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

中,以为只是路人的你,却早

已被特工盯上;迎面走来美女

杀手,手机会接收警报信号并

显示其照片和信息;利用投影

制作和背景一样的幻象骗过守

卫的保安,然后神不知鬼不觉

的进入档案室;利用面具乔装

成俄国将军,并配合相关设备

干扰克里姆林宫的信息扫描系

统,然后大摇大摆的进入克里

姆林宫;仅仅眨眼之间,眼前

的资料就能通过 Ipad 打印出

来……而以上这些情节都无一

例外的使用到了苹果家族的产

品。也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长

的苹果广告。

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

是在电影里,“苹果”元素都

是时尚的代名词。校园、商场、

大街、地铁等等场所,都不难

发现“苹果”产品的踪迹。不

一样的是同样的电子产品,现

实生活中的人们只是将其用来

娱乐消遣和通信,而电影中的

Iphone、Ipad 则是作为其特工

行动的必备工具。很多人都不

禁发出疑问,电影里的众多神

奇桥段,真的能够实现吗?如

果是,那又是怎样实现的呢?

如果真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又

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本期“品

味科技”, 小编带你一起盘点

《碟中谍四》中的高科技元素。

镜头一:

当 简· 卡 特 特 工 从 敌 人

口中获取携带文件人的名字之

后,哈纳韦特工就已通过语音

输入人物姓名到 Iphone4 中,

并配合戴在眼睛里的视网膜摄

像头在茫茫人海中搜寻目标。

让人疑惑的是,当特工眼中的

摄像头聚焦众多张陌生的面孔

时,手机是怎样锁定目标的

呢?要搜索出目标又必须具备

哪些信息呢?据有关报道介

绍,要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大概

要经过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

位、人脸识别处理、身份确认

以及身份查找等程序。具体的

人脸识别方法有多种,其中有

一种叫几何特征识别法,通过

对人面部信息的采集和记录然

后存档。面部信息由眼、鼻、

嘴的形状以及相互之间的距离

等等数据构成,而目前采用测

量两眼之间的距离这种方法的

较多。通过各种信息的记载,

得出相关的数据,通过数据的

对比来进行搜索。但事实上这

种搜索的准确率并非 100%。

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对于人体

信息的采集受多种因素影响,

比如:光线、人的胖瘦、面部

表情的变化等等都会影响其判

别的准确率。除此之外,若搜

索对象为隐藏身份刻意乔装打

扮,或是戴上帽子、眼镜或者

口罩等遮盖物就会大大影响搜

索工作的进行。至于如何减少

甚至消除面部遮盖物对人脸识

别效率的影响,科学家们正在

研究当中。

而 现 在, 人 脸 识 别 技 术

还主要运用在公安、机场、边

(苹果公司的产品)

盘点《碟中谍 4》

文 / 张玲 徐颖璇

品味科技

中的高科技元素

16 17

防口岸、安防、只能门禁、门

锁、考勤等领域。最新消息称,

现在大家使用的邮箱也有可能

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进行验证。

相信该技术会更广泛的运用到

今后的日产生活当中。

镜头二:当伊森和他的同伴一起

进入克里姆林宫获取文件时,

伊森摇身一变成为安纳托利·

费德洛夫将军,配合其队友对

克里姆林宫检测系统的干扰,

成功地通过二等兵的“二次检

查”。在迪拜,为捕获核极端

分子克伯特,简·卡特特工等

人为完成任务,也需要一个和

杀手莫洛面容一样的面具,并

通 过 面 具 制 造 机 以 及 Iphone

来完成,可惜的是最后面具并

没有制造成功。电影中出现的

桥段让很多人发出疑问,真的

可以制造出跟真人面孔一模一

样的面具吗?曾经的克隆技

术,首先在羊的身上得以实现,

通过一只羊的基因和细胞可以

克隆出另一只一模一样的羊。

这都让人类感到惊恐,并且在

该研究拓展到人类自身之前,

得以提前制止。那么,今天的

人造面具会不会真的能够实现

在现实世界中,又会不会因为

这项技术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

影响呢?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

已经有这样的面具存在。据有

关媒体介绍,日本一家名叫

Real-f 的公司推出了一种与真

人长相完全一样的面具。“该

公司称技术人员会用数码技术

扫描你的脸,然后用 3D 模型

铸造出乙烯基氯化物做的模

型。这种模型被叫做 3D 成像

模型。虽然该公司不是首次推

出这种面具的公司,但它的产

品是迄今为止最为逼真的,甚

至可以看到眼睛虹膜及血管。

一款面具家得近 4000 美元。”

我们现在还不能准确的

估计面具未来的市场前景,也

许有人会担心这种面具普及

了,会诱发不法分子将其用于

栽赃陷害隐藏罪行。以此为依

据,人们就会怀疑,如果要扩

大市场它最有价值的用途将是

什么。这一切的一切对于我们

而言虽然看似并不遥远,但也

仅仅停留在猜测的层面。新技

术的诞生总是会伴随着一系列

的热议,至于历史将如何书写,

历史会给我们最佳的选择。

镜头三:当伊森和他的电脑高手

同伴班吉一起靠近克里姆林宫

的档案室时,班吉通过制造声

响来引开保安的视线,伊森则

利用 Ipad2 在墙的拐角处洞察

走廊上的一切画面。当门口保

安视线被成功转移之后,他们

用最快的速度将特殊材质的荧

幕撑开,并且利用 Ipad2 以及

人眼感应器等工具来调节出同

背景墙画面一样的幻影成功骗

过门口的保安,然后神不知鬼

不觉地进入了档案室。

其 实“ 隐 形” 这 一 构 想

在我国的很多神话电影或电视

剧里并不少见。很多喜欢中国

古装或者神话传说题材影视剧

的观众都知道,不管是《仙剑

奇侠传三》中,喝了就让别人

看不见的“隐形药水”,还是

《济公新传》里穿上就能在朝

堂之上随意走动的隐身衣,这

些都是我国该题材电视剧的传

统桥段。那么为什么唯独《碟

中谍 4》中的隐形墙会让众多

影迷大呼神奇?笔者认为,在

传统的电视剧中的“隐形”桥

段都是导演或者编剧的“牵强

附会”,观众心知肚明这些道

具无此功效,只是将其当做影

视剧中一个平常剧情而已。但

是,在《碟中谍 4》中,其所

使用的道具是现今已出世的,

比如 Ipad2、特殊材质的荧幕、

人眼感应器等等。而其操作的

手段和拍摄的专业化科学化,

都让观众们产生这样的猜测:

“隐形墙”已然与我们相距不

远。

据 有 关 专 家 介 绍, 这 并

不是部分人说的裸眼 3D 技术,

他们更愿意相信这是导演的一

次“发挥”,在现实生活中还

不能达到这样的完美效果。

镜头四:当 IMF 的 部 长 首 席 参 谋

威廉·勃兰特在同伊森一起见

杀手莫洛时,其眼中所戴的视

网膜摄像机只需轻轻地眨两下

眼睛,手中的秘密资料就通

过 Iphone4 的 AirPrint 无 线 打

印功能实现无线远程打印。以

此来实现两个交易场所文件和

钻石的顺利交易。看到这些不

可思议的场景,很多爱好科幻

片的影迷都纷纷发问,眼中袖

珍的隐形摄像头是怎么供电的

呢? 摄 像 头 和 Iphone 的 完 美

结合又是怎样实现的?

根据凤凰网上一篇关于

《碟中谍 4》中视网膜摄像头

供电情况的科技报道介绍,“美

国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的化

学家丹尼尔·谢尔逊在今年 1

月 3 日出版的《美国化学学会

期刊》上宣布,他的研究团队

已经利用蟑螂成功打造‘活体

电池’。 该项目利用蟑螂和

其他昆虫进食时转变的名为海

藻糖的血糖作为燃料,使用正

电极分解海藻糖,再插入一个

负电极释放电子产生可输出的

电流。电极在植入蟑螂体内后,

蟑螂仍然正常存活,并且每一

只蟑螂最多产生了 0.2V 的电

压,相当于一节 AAA 电池电

能的 1/10。”同样的道理,视

网膜摄像头也可以利用人体的

生物电来生产能源。并且现在

的无线互联网技术已经达到一

定的水平,要实现视网膜摄像

头和 Iphone4 的无线打印功能

相结合,这些都应该不是难事。

(仿真面具)

品味科技

(隐身的原理)

18 19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家近

年来多次在我国辽宁发现一

种身披羽毛,长有类似鸟类

后肢的小型恐龙化石,应证

了世界古生物学界关于鸟类

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假说。

关于鸟类的起源,世界古生

物学界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分

歧,流行最广的是恐龙进化说

和小型爬行动物进化说。恐龙

进化说认为鸟类是由一种小型

恐龙进化而来,并举出各种两

者的相似点来证明,如骨骼结

构,习性等。而反对者则认为

鸟类是由一种非恐龙的小型爬

行动物进化而成,并且提出三

点理由:一,鸟类体型轻巧,

恐龙体型庞大,就算最小的恐

龙也比鸟类大太多;二,鸟类

有独特的胸骨,而恐龙却没有;

三,鸟类是树栖动物,而恐龙

却是地栖动物。两派相互争论

了数十年,谁也说服不了谁,

因为他们都没有找到直接证明

己方观点的铁证——鸟类进化

过程的化石。

1998 年 一 位 美 国 古 生 物

学家 斯蒂芬·赛克斯 在一个

化石黑市上发现一块自己从来

没有见过的来自中国辽宁的可

了恐龙化石。这块化石非常奇

特:它是一种上半身像鸟,下

半身像恐龙的生物。 斯蒂芬

·赛克斯当即花 8 万美金的高

价买下了这块化石。经过一番

仔细研究,他发现这种生物有

一条笔直的恐龙尾巴,并且还

有鸟类的胸骨和隐约可见的羽

毛,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类似

鸟类的生物,而它的后肢和尾

巴又明显是恐龙的特征。斯蒂

芬·赛克斯马上意识到这很可

能就是恐龙进化成鸟的过程,

马上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联系。《国家地理》对这件事

非常感兴趣,于是便支持他

继续研究。经过 X 光长达 100

小时的照射,他们发现这块

由 88 块碎片拼成的化石岩石

成分一致,应该是出自同一地

区的同一岩层。也就是说,它

极有可能是真的。于是,这种

新的生物被命名为“辽宁古盗

鸟”。 (辽宁古盗鸟 想象图)

但 是 依 据 国 际 法, 走 私

化石是不能被研究的。于是美

国《国家地理》杂志找到中国

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与中方进

行协商。最后,中方同意派遣

科学家与他们共同研究这块化

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

家地理》杂志上,但是化石必

须归还中方。发现“辽宁古盗

鸟”的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

起古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恐

龙进化成鸟类的观点取得胜

利。

正 当 人 们 为 发 现“ 辽 宁

古盗鸟”而兴奋时,中国古生

物学家的新发现却打碎了这个

美梦。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季强和同事们在前往辽

宁研究另外一件采自辽宁的兽

脚类恐龙标本时发现,这种被

命名为“赵氏小盗龙”的小型

肉食类恐龙似曾相识。“赵氏

小盗龙”体长 39CM,长有一

条笔直的尾巴,后肢可以弯曲。

本来这样的发现已经很重大

了,因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小的

恐龙,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

季强发现它与“辽宁古盗鸟”

的后肢一模一样!

恐龙的飞天之路 ——始祖鸟化石之谜

一块化石 举世震惊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品味科技

文 / 苟云川

20 21

“顾氏小盗龙”竟然长着清晰

的羽毛。“顾氏小盗龙”身长

77CM, 后肢长有可弯曲的趾,

尾巴又直又长,骨骼与鸟类近

似,而且前肢可以看见清晰的

不对称的羽毛,甚至还长有类

似飞羽的长羽毛。最令人惊讶

的是,“顾氏小盗龙”的后肢

竟然也长有羽毛!换句话说,

如果它被证实的话,这将是世

界上发现的第一种长着四只翅

膀的动物!(顾氏小盗龙 想

象图)

于 是 就 有 人 对“ 顾 氏 小

盗龙”后肢是否长有羽毛提出

质疑。但是经过我国科学家几

年的努力,他们又先后找到了

6 块“顾氏小盗龙”的化石标

本。2003 年 1 月 23 日, 国 际

在你的身边是否存在着这

样的几个人:他们凡事以自我

为中心 , 很少顾及他人感受;

他们做事独断专行只相信自

己;他们拥有强大的优越感,

尽管这优越感可能完全没有现

实依据。我们习惯给这样的个

体一个形象的评价:自恋(自

私或自负)。生活在自恋者周

围的人往往深受其害,他们会

经常性的被自恋者打击、蔑视,

自尊心和情感受到伤害的同时

产生暴躁、焦虑等负面情绪。

但是如果你认为自恋仅仅会伤

害身边的人,那么你就错了,

来自密歇根大学和弗吉尼亚大

学的最新研究报告向我们揭

示,自恋不仅伤人,更害己!

研究者通过对 106 名大学

生的抽样调查得出结论:在那

些拥有更高“权欲”及“特权

感”这两项有害自恋特质的男

性体内,一种叫皮质醇的应激

激素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被

难 道“ 辽 宁 古 盗 鸟” 的

化石是人工拼接的?经过季强

和同事们的研究,他们发现了

事实的真相。原来辽宁等地是

恐龙化石的盛产地,当地有很

多人从事盗挖化石的工作。为

了把化石卖个好价钱,他们经

常将出自同一地区、同一岩层

的两种化石拼接起来卖。“辽

宁古盗鸟”就是其中之一。季

强将此事告知了美国《国家地

理》杂志,美国《国家地理》

杂志于 1999 年召开新闻发布

会,向公众道歉。一时间,“辽

宁古盗鸟”成为古生物学界最

大的丑闻。

2001 年 中 国 科 学 院 古 脊

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等

人在我国辽宁西部地区发现另

一种小型肉食恐龙“顾氏小盗

龙”的化石。这是一块完整的

恐龙化石,经过整理之后,古

生物学家有了惊人发现——

顶级科学杂志《自然》以长文形

式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等人发现我

国辽西早白垩世“顾氏小盗龙”

长有四个翅膀,全球为之轰动。

随着“顾氏小盗龙”的发现,

又一个古生物学界的未解之谜也

被解开,那就是鸟类的飞行起源

问题。在古生物学界,大多数古

生物学家们相信鸟类飞行奔跑起

源说,而还有一些该生物学家则

坚持滑翔起源说。因为“顾氏小

盗龙”体型小,不擅奔跑,又长

有可弯曲的趾,所以可能是生活

在树上的恐龙,而四只翅膀飞行

起来也很麻烦,所以很可能是靠

滑翔来移动的。也就是说,“顾

氏小盗龙”的存在,是鸟类滑翔

起源说的有力证明。

现在,我国的古生物学家

们又开始了新的研究,希望能够

破解更多关于“顾氏小盗龙”的

秘密。

而非批评式的教育也无形中增

加了他们高估自己的几率。所

以自恋者的比例在这一代人中

相对更具“优势”自恋,这一

社会产物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

相对更大。我们不得不对许多

“90” 后 “ 非 主 流” 的 表 现

保持相当程度的警惕。

当 然 我 们 也 不 必 太 过 杞

人忧天,事实上,研究者发现

高含量皮质醇只存在于有着不

健康自恋症的男性之中,他们

推测在这些男性体内下丘脑—

垂体—肾上腺轴处于长期的激

活状态。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当

被测的男性和女性的自恋程度

相当时,研究者并未在女性被

测者身上发现皮质醇的应激反

应,也就是说自恋之害基本上

只针对男性。这么“阳刚”的

自恋之害相信会令无数认为男

性体格方面优势于女性的人士

们唏嘘不已。都说上帝是公平

的,这难道就是上帝赐予看似

“弱势”女性的另类补偿?

到 目 前 为 止, 研 究 者 还

无法解释这一男女“不平等”

的现象。总之,我们需承认的

是还执迷在自我陶醉中的女士

们又多了一条令自己更加迷离

的理由。

测者。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

激素可能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病

发病率增加。读到这里,一些

曾一度执迷于自我优越感的人

们应该会好好反省自己了。看

到这样的结论,深受自恋者烦

扰之苦却又无计可施的人们大

概着实出了一口恶气。

密 歇 根 大 学 社 会 研 究 院

的助理研究教授莎拉·康耐斯

指出,自恋者常常是富有创造

力且没有太多忧愁的人。但是,

当他们海市蜃楼般梦幻易碎的

看法遭到威胁或破坏时,就会

反应激烈甚至发动侵犯他人的

攻势。古人有言:“人至察则

无徒”,意在说活得太明白的

人往往让别人难以接近,如今

看来与自恋的害人害己相比,

“明白人”似乎也显得可亲可

近而不再隔膜了。

有 人 说“90 后” 是 自 我

得有些自私的一代,经济条件

的改善给了他们更多放纵自我

的机会,而长期接受强调表扬

意外转机 四翼恐龙

(徐星)

坚持不懈 再攻难关

自恋伤人也害己 文 / 宋祖礼

品味科技

22 23

3 月 6 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沃加沃加,洪水迫使蜘蛛转移到更高的位置,成千上

万的蜘蛛织着新的蜘蛛网。报道称洪水继续肆侵新南威尔士州的广大地区,9000 多人已经

从沃加沃加疏散开来。

当地时间 2012 年 3 月 4 日,朝鲜在西南海岸军事基地举行军事演习,以抗议韩军辱朝

行为。

新闻镜头

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 5 日凌晨宣布,对全国 50%选票的统计结果显示,总统候选人、

现任总理普京以 64.39%的得票率在总统选举中保持绝对领先优势。4 日晚间,俄罗斯国内

两家最大的民调机构的出口民调结果已经显示,普京的得票率在 60%左右。演讲时普京留

下了热泪。

3 月 4 日,朝鲜在平壤金日成广场举行大规模集会,朝鲜人民军官兵和平壤各界人士超

过 10 万人参加,声讨韩国军队近日侮辱朝鲜最高尊严的行为。

24 25

3 月 1 日,北京,马金库在法庭上极不耐烦,神情中满不在乎,对被害人家属没有半分

歉意,检察官视其为藐视法庭。20岁的搬运工马金库被指控因不满尹女士让他帮忙照看孩子,

持斧子将她及其 2 岁儿子砍死。

3 月 1 日,对于南京医科大学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天空中飘下的细雨寄托

着人们的哀思,该校护理系大一女生李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解剖楼举行。

2 月 29 日,遭受龙卷风袭击后的堪萨斯州哈维维尔镇灾情。一场超强暴风雨 2 月 28 晚

间横扫中西部地区,共造成伊利诺伊州、密苏里州、堪萨斯州至少 13 人死亡,多栋房屋被毁,

并造成大面积停电。

当地时间 2 月 27 日,俄罗斯南部城市阿斯特拉罕一栋居民楼发生煤气爆炸,部分楼体

随后倒塌。目前爆炸已造成 8 人死亡,12 人受伤,另有数人失踪。

新闻镜头

26 27

黑熊为大型猛兽,家养黑熊并没有蜕化到连叫声都消失的地步,黑熊养殖基地出现熊的嚎叫实属正常,而网络中很多人士把黑熊的嚎叫臆想成黑熊引流胆汁时候的痛苦只能说明他们对动物习性的不理解。

———归真堂

我一出生就没有四肢。以信心、希望、爱和勇气克服逆境,如此才能去追求梦想。 ——力克胡哲

抽熊胆和挤牛奶是一样的,你喝牛奶,你说牛痛不痛?你又不是熊,你怎么知道熊会痛 —— 张志鋆 活熊养胆的伦理问题、有没

有生产保健品、违反禁令有无后果……这些都不是情绪能回答的问题。

——柴静希望全国人大代表能带头公开联系方式。担任人大代表不只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刘晓原 大家都希望高考能改革。能不能换个思路,让高考“指挥棒”发挥积极的作用呢?

——温儒敏

改革 30 多年 农 民 变 农 民工的过程令人心酸,两会要关注无话语权的中下层者对改革的不同诉求。

——李希光

质疑南京大屠杀的数字问题不是名古屋市长的救命稻草,只能是他无赖嘴脸的再次暴露而已。

——朱成山

食品安全危机让堂堂国家队禁止在外吃肉,让教练领导你养鸡来我喂猪,而老百姓又怎么办?

——单士兵

观点拾零

少女拒爱遭毁容事件证实主流性教育的严重失误,青少年不知如何面对求爱被拒和处理失恋。

——方刚

日本小伙自行车在武汉被偷,有贼,有风凉话,有热心人。这就是当下中国,不完美但还行。

——张泉灵

共同富裕的关键在机会平等,避免一端农二代贫二代无奈传承,另一端官二代富二代高调来袭。 ——周瑞金

真正的成功人士,需要有高人指点,贵人相助,个人努力,小人监督。

有三种东西要控制:情绪、语气和行为;有三种东西要摒弃:罪恶、贪婪和背叛;有三种东西要尊敬:坚毅、自尊和仁慈。

你们家真穷,努力吧!

——某小偷

我有一个梦想:一张试卷只有 5 个填空题,学校____ 科目 ____ 班级 ____ 姓名 ____ 学号 ____。每空 20 分。

每天晚上疲劳地摊在床上上 时, 才 感 觉真真切切地过了 一 天。 人 生最重要的并不是 努 力, 而 是方 向。 压 力 不是有人比你努力, 而 是 比 你牛叉几倍的人依然比你努力。即使看不到未来, 即 使 看 不到 希 望, 也 依然 相 信, 自 己错 不 了, 自 己选的人错不了,自己选的人生错 不 了。 第 二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其实,还是梦想!

大学里的恋爱是种很奇怪的东西。第一次见面就要电话号码,在短信电话联系几次后就开始表白了 , 若是拒绝 , 没关系 , 马上寻找新目标 , 然后便断了联系 . 再也不可能有初中高中那样 , 有个人喜欢你很久 , 久到仿佛整段青涩的青春时光里都有那个人。大学的恋爱像是一种需要 , 而不是一种感觉 , 微妙不可言。

中国足坛搞 好 本 职 工作,当然可能不会有质的飞跃,但是也不会流落到亚洲三流的水平。 ——金志扬

学会了审视自己,也就懂得了审视周围。于是,作为个体的自我就不至于盲目地崇拜他人,盲目地追赶潮流,盲目地迷恋世俗,盲目地改变现状。审视,是人生的方向盘,它使你把握自己,始终清醒地站在世事的浪尖上,不被生活的暗流淹没。

——选自《格言》杂志

28 29

刘海明

杏坛遗老

执教三尺讲台,顺风之时被誉为“人类心灵的工

程师”,失势之时被呼之为“臭老九”。其实,戴在头上的

帽子无论多么的尊贵,或者多么的卑贱,只是贴在身上的标

签,并不能代表老师这个群体的任何东西。在此借鉴历史之

后,柔和一点现实需求,还是称之为“杏坛遗老”好些。

刘海明,西南科

技大学新闻系系主任,副

教授,知名杂文家。

“文学偶像”怎么成了泥菩萨?

韩寒陷入“代笔门”,

成为舆论的焦点。“代笔事

件”笔战正酣,尽管挺韩派

还在极力为保卫韩寒而战,

相信韩寒这个“神童作家”

的光环基本殆尽已成定局。

韩寒的困局尚未解脱,另一

位青年作家又被咬上。

在《咬文嚼字》咬过的众多

作家和网络写手中,郭敬明

博客中的错别字是最多的,

而且很多是比较低级的错

误,堪称作家中的“错别字

大王”。这说明,他对语言

文字缺乏敬畏之心。(《成

都商报》2月 3日报道)

尽管神是人类的发明创造,

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

神,就没有世界文明。没有

神,人们就失去了信仰;没

了信仰,人就无所畏惧;无

所畏惧,人就容易因无所羁

绊而成为“困兽”——文明

的敌人。韩寒的代笔嫌疑,

随着网民的关注,代笔证据

越来越多。当红作家的出道

作品和其它文字,若多数出

自他人之手,亵渎的何止是

公众,还包括了圣洁的文字。

郭敬明的博客文字,错字百

出,被誉为“遍地荆棘”,

到了让专家挑错不知从何处

人不能没有敬畏之心。文字工作者亦

然。没有了敬畏之心,草莽哲学当头,

最终会害人害己。

下手的地步。假若他心目中对文字素有情感,

至于随意玷污文字吗?当今中国文坛的两大

“文学偶像”,经不起一点风浪的拍打,便

成了“泥菩萨”,自身(形象)难保,这究

竟是为什么?

自代笔事件以来,“人造韩寒”这个说法

不胫而走。郭敬明博客的“遍地荆棘”,其

粉丝称这是郭敬明不在意对文字的校对和润

色。凡事皆有定数。包装的东西,终究有失

效的那天。文坛上人造的花瓶作家,可以哄

弄公众一时,绝难蒙骗一世。即便技艺超群,

历史也会真相大白。如今,两尊年轻的“文

学偶像”陷入尴尬境地,本身就很值得反思。

虽然以无神论自居的人不少,但造神运动

须臾没有停止过。从少年作家到网络红人,

以及形形色色的明星,几乎都是狂热崇拜者

造出的一尊尊神像,批评不得。如果说粉丝

们系乌合之众,盲目崇拜,错把活人当做神,

还情有可原。怕就怕这些“活人神”真的信

以为真,真把自个儿当做神。人一旦自我神

化,刻意摆出“神”的谱儿,距离打回原形

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矣。韩寒是赛车手,忙

得不亦乐乎,竟能写出那么多东西。别人一

之一,韩寒悬赏 2000 万元让公众挑其代笔

证据。方舟子接招,韩寒及其粉丝用脏话回

应,这尊“文学神像”不摔自破;郭敬明以

作家自居,博客文字错字百出,不怕辱没了

作家名声。《咬文嚼字》给盯上了,纵然其

粉丝爱戴依旧,郭敬明已经与严肃作家绝缘,

充其量扮演知了作家的角色,无法登入文学

史的祠堂。

人不能没有敬畏之心。文字工作者亦然。没

有了敬畏之心,草莽哲学当头,最终会害人

害己。这不禁让我想起古时的字塔。仓颉造

字的传说,包含了先民对语言文字的敬仰情

怀。即便是后世,依然继承了这个传统。古

时,不少地方修建有焚字塔,就是例证。焚

字塔亦称为惜字塔、惜字楼、焚字库、焚纸

楼。也有的地方称圣迹亭、字库、文风塔、

文峰塔、敬字亭,专门用于烧毁书有文字的

纸张。焚字塔的大量存在,体现了古人“敬

惜字纸”的理念。倘若今天的“文学偶像”

有这方面的记忆,至于作文请人捉刀,行文

别字连篇?

态度决定一切。韩寒和郭敬明的尴尬,无

不是态度不端惹的祸。敬畏文字,尊重读者,

就是给自己树碑,也是最大的积德。希望韩

寒和郭敬明,多行积德事,是非自然能远身。

师徒叹道

30 31

郭序

桃与李子 在西南科大新闻系读书数载。如今,他们有的人,

也许进入社会,扮演起了“接班人”或是“建设者”的角色。

有的人,也许继续在学海里打捞着自己的梦想。

郭序,新闻系

06 级毕业生,在成都某

国企从事文字工作。

你的 我的 他的美国梦

上世纪 20 年代,

托马斯和兹南尼基两位社会

学家出了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这本书从“普通人”的失

业、贫困、社会动荡、无根

飘泊等问题入手,为我们展

现出一幅前工业时代向工业

时代转轨时期波澜壮阔的移

民生活画卷。当然,让我想

起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最近

火得一塌糊涂的一个人——

林书豪。林书豪的“奇迹表

演”让“美国梦”如此真实

地呈现在中国人面前,你无

法想象,如果把 NBA 换成是

CBA,把哈佛换成是北大,

林旋风是否还会有如此强大

的破坏力?而最让国人吃惊

的应该是林书豪几乎全美式

的成长道路:“玩”进大学,

“玩”进 NBA,甚至玩儿式

的就一夜成名。

第一代移民需要面临的不仅

仅是生存的问题,还有融入

美国法理社会及认同美国个

人主义价值观的挑战,也许

是《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一个“美国梦”的成功,背后是无数

失败者落寞的背影,正如美国体育精神的

精髓之一——“选秀”所宣示的一样“成

功永远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坚持下来

的人也许很多,但坚持下来并取得成功的

人就实在太少。

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吧。今天的美国社会在经

历了“多元文化”的洗礼之后,其包容能力

虽然增强了,但在“白人中心主义”仍然占

据主导的社会中,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取得“成

功”的困难依然很大。这里的“成功”并不

是说进入“常春藤”,在硅谷工作或者成为

白宫高管那么“简单”,这个“成功”是必

须要挑战传统“美国价值”,在美国人“自

己的领域”里实现奇迹。众所周知,NFL、

MLB、NBA 作为全美最大的三个体育联盟,

这三项运动一向被美国人视为“自己的游

戏”,其中,MLB的冠军头衔是“世界冠军”。

在这些运动项目中取得成功的别说华裔,连

亚裔球员都非常少。之前,姚明被视为亚洲

运动员在美国成功的代表,也许在美国人看

来,姚明还算不上“传奇”球员,而林书豪

不一样,他是联盟的“边缘人”,而姚明是

“状元”,林的每进一步都是在创造,而姚

则只是在证明。

在《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中有这么一则真

实故事:海伦娜由于中年才移居美国,而在

移民后的生活与第二次婚姻中重获地感情习

惯,使得旧文化与新文化在她身上共存,她

的一些新特征,使孩子们感到陌生;另一方

面,孩子们纯朴的心态也消失得异常快,异

常彻底,一段时间之后,海伦娜发现,孩子

们也变得陌生了。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移

民对家庭生活中代际关系的影响。对于林书

豪来说,他并没有像很多 ABC 一样,被父母

强迫学习中文,接受传统的儒家文化。相反,

林书豪更懂得通过换大一点的眼镜来进哈佛

这样的美式幽默和用宗教来引导人生的美式

信仰。“进取心”与“个性”是美国教育所

推崇的两大主题,这也正是林书豪父母所信

奉的教子之道。也许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

的家庭伦理和所谓的祖国传统文化,对于新

移民,已不是卸不下的包袱,“身体”与“文

化”两大阻碍正在逐渐消失,他们也走出了

与外界隔绝的小世界,有了平等参与美国社

会各项竞争的权利,但要在体育界、娱乐界

出头还是异常艰难。因为在美国的体育界、

娱乐界,“种族规则”实在是太过森严,即

便是黑人球员已在 NFL、NBA 中占据绝对多

数的地位,但两大联盟的主要收视人群仍是

白人中产阶级,所以联盟的核心价值仍是“保

守主义”。

一个“美国梦”的成功,背后是无数失败者

落寞的背影,正如美国体育精神的精髓之一

—“选秀”所宣示的一样“成功永远是机遇

与挑战并存”。能坚持下来的人也许很多,

但坚持下来并取得成功的人就实在太少。“美

国梦”因时代转换,其意义与内涵也大不相

同。车与房早是过眼云烟,现代人需要的是

一个“奇迹”,就如同一个被白人家庭收养

的黑人小孩,最终刻苦努力成为了 NFL 的选

秀“状元”;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球队,在

赛季初连战连败,经过球队经理的运筹帷幄,

却一举创造 MLB20 连胜的记录;一个篮球运

动的边缘人种,在选秀失败的情况下,幸运

地进入 NBA,却接连被几支球队裁掉,坐了

长时间的冷板凳之后,突然爆发……

师徒叹道

32 33

店被宣布死亡的流行天后惠特妮·休斯顿。

在典礼上众人默默哀悼,为惠特妮·休斯顿

祈 祷。“And I will always love you, I will al……

I will al……I will always love you……”在体育馆

内缓缓地响起了强劲而有力、一字多转音的声

音,一身纯白修身连衣裙的惠特妮·休斯顿出

现在大屏幕上。惠特妮·休斯顿是除迈克尔 . 杰

克逊(22 座 ) 外乐坛上个人独得最多全美音

乐奖的歌手;是第一位打破肤色障碍的女歌手;

是历史上第一位首周发行专辑即夺冠的女歌

手……这些荣誉成就了惠特妮·休斯顿,她也

使得这些荣誉更加具有权威性。就算惠特妮·休

斯顿在生前被离婚和吸毒丑闻缠身,但是现在

已盖棺定论,不得不说惠特妮·休斯顿的确是

一位出色的音乐艺术家。

在第五十四届格莱美奖上最大的赢家应

该算是英国独立歌手阿黛尔。她形容自己的

音乐风格是“心碎的灵魂”。她的专辑《19》

以在英国超过 200 万、全球超过 700 万的销售

量获得 7X 白金销售认证。她获得了年度录制

《Rolling in the Deep》,年度专辑 《21》,年

度单曲《Rolling in the Deep》,最佳流行歌手

《Someone Like You》,最佳流行专辑《21》,

最佳短片 MV《Rolling in the Deep》六项格莱

美奖项。“她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们感

受到人间的爱。” 影星朱莉亚·罗伯茨如此

评价阿黛尔。

纵观美国表演艺术界,最影响力的四大

奖分别是——音乐:格莱美,电影:奥斯卡,

舞台:东尼奖,电视:艾米奖。格莱美音乐奖

(Grammy Awards)诞生于 1958 年,名称是英

文“格拉姆风”(留声机)的变异谐音,而其

奖杯形状也是酷似一架老式的留声机,由“比

灵斯工艺公司”手工制作。她是由美国国家

录音艺术与科学学会(National Academy of Re-

cording Arts and Sciences)为奖励唱片业中有特

殊成就的人物所设立的一年一度的奖项。

传承着美国文化的格莱美奖,不但受到

美国人的追捧,也受到来自全世界音乐爱好

者的爱戴。她不仅仅是美国唱片行业中的奖

项,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奖项之一。在

2007 年第 49 届格莱美《百年留声》中,宋祖

英获“最佳古典跨界专辑”提名,她是此届格

莱美奖中唯一的中国音乐家,也是继谭盾、王

健、戴玉强等人后,获得格莱美奖提名的中国

音乐家。2009 年 7 月 10 日,格莱美音乐大奖

(GRAMMY)华盛顿委员会与美国亚洲文化

学院确定了全面合作计划,该计划将帮助亚洲

音乐家,特别是中国音乐界的艺术家进入格莱

美音乐世界。

格莱美被人们津津乐道,不仅仅因为她

代表世界流行音乐的水平,也因为她的权威

性、公正性、广泛的影响力。美国录音学会是

一个由众多资深音乐人组成的机构,只有那些

至少已有 6 件作品出版发行的人才有资格担任

评委。这就保证了格莱美的权威性。格莱美也

有自己的一套严格的制度和程序,作品会被音

乐界各领域的 150 多名专家筛选和资格确认,

进行第一轮投票。初评后的名单再交评委进行

第二轮投票,每个评委的投票权除 4 个基本奖

外,只能选择 8 个奖项进行投票。这些措施保

障了格莱美的公平性。在格莱美创办初期,还

不为大众所熟知。那时候没有网络,只有电视。

所以,电视在格莱美的发展历程上起到了不可

忽视的作用。

格莱美,音乐的使者,为所有热爱音乐

的艺术家们带来福音;格莱美,在音乐的繁华

时代,为热爱音乐的人们打开一道了解音乐的

大门!

“I’ve been knocking on the door that

holds the throne,I've been looking for the map

that leads me home……Wherever this flag's

flown,We take care of our own……” 美国当地

时间 2012 年 2 月 12 日 17:00,布鲁斯·斯普

林斯汀磁性而又炽热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斯台

普斯体育中心。全世界音乐艺术家以及音乐爱

好者期待已久的第五十四届格莱美颁奖礼正式

拉开了序幕。

格莱美近七年来第一位正式的主持人 LL

Cool J 一袭黑西装,一顶黑色鸭舌帽,缅怀格

莱美颁奖典礼前一天在贝弗利希尔顿酒店酒

音乐繁华,尽在格莱美文 / 王跃璇

人文天地

34 35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一种四人骨牌博

戏,用流行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桌游。广大麻友

都知道一副标准的麻将牌共有 6 类 42 种图案,

共 144 张,不过据老辈人说原来的麻将还有白

板。麻将,人们玩弄于股掌的小玩意,用它噼

啪砌方城的声音为任何一个中国城市的人们的

熟悉。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麻将,这足以看出

麻将的普及度。

关于麻将的起源,民间有很多传说,但普

遍认为以下几种传说更合情合理。

水浒起源说:据说麻将是明朝一个叫万秉

超的人发明的,他很佩服《水浒传》中的梁山

108 条好汉,于是钻研出麻将来纪念他们,他

把麻将设计成 108 张,暗喻水浒 108 条好汉。

郑和起源说:还有说麻将是郑和发明的,

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上没有什么娱乐工

具,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厌倦了,甚至有

人试图谋反,于是郑和发明了麻将。郑和以舰

队编制,分别刻了 1-9“条”,以船上装淡水

桶的数量,分别刻了 1-9“桶”(筒)。燃油

又根据风向,刻了“东南西北”四个风向。又

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 1-9“万”。然后以“大

中华耀兵异域”的口号刻了红色的“中”,根

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最后有一块不知刻

什么好,就不刻任何东西,这个就是“白板”。

这样看来麻将还可以维稳。

麻将既然已经成为一种全面娱乐活动,

那么对于它的打法有什么讲究吗?其实不然,

麻将的打法和方言一样,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

打法,都有自己详细的规则。但各地的麻将都

基本应对五种标准状态:“吃”、“碰”、“杠”、

“听”、“和”。四位玩家谁先和牌谁就胜利,

不过和牌后其他玩家要给多少钱,这些计算方

法都是根据各地的规则而不同。而麻将也有专

业的术语,比如自摸、杠上花、清一色、十三

幺….. 有人说麻将其实需要慢慢的品你才能知

道其中的博大精深,钻研出其中的奥秘你才会

在“麻坛”叱咤风云。也许各个地方有对麻将

的特殊打法,但是各个地方也应该交流意见,

更多的了解麻将打法。

麻将那些事文 / 周丽梅

人文天地

其实麻将也不是现在才如此风靡,

早在发明了麻将起,麻将就是不可或缺的

娱乐工具,很多名人也对麻将念念不舍,

着迷于麻将的魅力。许多名人“麻事”让

我们惊叹。

梁启超因麻将推掉演讲:1919 年,

梁启超从欧洲回国,有一次几个朋友约他

某天去演讲,他说:“你们订的时间我恰

好有四人功课。”有来客不解,听他解释

后方知,原来就是约了“麻局”。

闻一多临阵磨刀陪老外:闻一多年

轻的时候不会玩麻将,留美期间,一次到

两位教授家做客,饭后美国教授拿出麻将

提出玩几圈助兴。两个美国人根本不相信

中国人不会打麻将,闻一多只好硬着头皮

上阵,临时阅读说明书,边看边学边打,

一晚上他没和一张牌,很窝囊。此后,他

在友人的帮助下,才慢慢学会了打牌,以

应付类似的局面。

有人说,麻将是中华名族的“国粹”,

所以,在中国成长起来的麻将对于中华儿

女来说自然有浓厚的感情。文化是会传播

的,不仅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麻将,许多

外国人也喜欢打麻将,麻将对于外国人来

说,也是一项消磨时光的娱乐工具啊,所

以,麻将在国外的发展速度也让我们感叹

麻将的魅力。

在加利福利亚的海边,美国女人们

泡在游泳池里打麻将度日。对于她们来说,

这种消磨时光的小玩意儿,不仅可以活动

大脑,相当于做运动,而且交织着异国情

调的浪漫。荷兰是欧洲的“麻将墙头堡”

这项游戏从这里发端,传遍欧洲各国。荷

兰麻将爱好者还专门成立了“荷兰麻将协

会”2011 年 11 月 28 日至 30 日,200 多名

选手参加了首届北美麻将冠军联赛。此次大赛

冠军不仅可以获得 2500 美元奖金,还能获得

次年给冠军加冕的机会。

麻将确实是很好的娱乐工具,但就怕太

多的人娱乐成性,迷恋上打麻将不说,还因为

麻将白白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生活中,我

们时常能看到一些关于打麻将猝死或者因长期

打麻将而患上颈椎病的报道。这些消息都让我

们看得触目惊心,麻将用于娱乐确实不错,但

小赌怡情,大赌伤身。

随着麻将越来越受欢迎,麻将运用到越

来越多的新想法上,成为商家赚钱的工具,例

如,在网上热卖中的非常新奇的“国粹式”u

盘,这是一款以麻将为元素所设计的 u 盘,三

张为一牌组的造型,相当吸引人。但是它的价

格也是相当的惊人,最便宜的也要美金 390 元,

超过 2660 元。还有在青少年中十分流行的“麻

将 flash 版小游戏”,俨然已经证明麻将已经

十分受欢迎。

如果要用“麻”组词的话除了麻将还有

麻友、麻木、麻醉、大麻。这些词可以拿来造

个句:麻将有的时候就像大麻一样,有可能麻

醉人们的精神。赌博让人上瘾让人麻木,所以

广大麻友们记得适可而止,不要沉溺其中。

36 37

因为他率先认为“女人是未完成的男人,在生

育方面女性是被动的,男性的精子中具有小孩

所需的全部特征。”整个中世纪的欧洲都受到

他这种看法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于

是我们可以看到有点地方,就连教会都是很歧

视女人的。

在现代的研究中,很多科学家试图找出男

女不平等的生物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

提出了两性道德差异的生物决定论。他认为女

性在道德进步方面乏善可陈。而自中世纪以来

人们就一直认为是女性在性方面的从属地位导

致了女性地位比男人低,并且女性天生就缺乏

独立的自我意识。叔本华说,女人是介于男性

成年人和孩童之间的存在。

在社会把女人“制造 " 成女人的过程中,

女性自身也承受着无形的压迫,这个可以用中

国的例子来说明。在古代,女孩子一出生就注

定了无法接受教育——她只能学女红背三从四

德。很多人说女性无法掌权是因为政治能力不

如男人,其实很大的原因就是女性无法接受这

方面的教育,从而也就被剥夺了参政的权利。

而近代所谓的自由主义其实也只

考虑公共领域的自由,往往忽视

了长久以来处于家庭——私人领

域的女性的权利。或许这一盲区

才是女权运动兴起真正“元凶”。

女权主义者的呼声

西 方 女 权 主 义 分 两 个 个 阶

段:1,第一代女权主义 ( 19 世

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这几乎

和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这再一

次佐证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

义理论,事实上他也不可避免

的进入了这场运动——更准确

的说是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为后

人运用到了运动之中。当然,喜欢文学的人看到

这一阶段会说出一本小说的名字,《安娜 . 卡列

尼娜》 2,现代女权主义 ( 20 世纪初至 60 年代)。

这一阶段就犹如女性主义发展史上的“春秋”时

代了。各种思想层出不穷百家争鸣,女性也在不

同方面提出了自己对平等的需求。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可言女性意识已然崛

起,但是历史总会有矫枉过正的过程,在这期间

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女权诉求。

有女权主义者(科塔斯)认为国家应该为家务

劳动提供报酬,她的理论是:无报酬的家务劳动

是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的产物,它通过性

别分工给予男性超越女性的权利。妇女如果不承

担家务劳动的责任,完全可以出去找一份工作从

而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从经济学上来

讲,妇女在家庭中的无报酬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

之所以要由国家来支付是因为国家是最大的受益

者。如果这项要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妇女有权利罢

工。一些女性在此理论之下真的采取了罢工行动。

有的甚至选择离婚,她们试图以此来拒绝与妻子地

位相伴的工作。

其实女权主义是一个根本不该存在的概

念。首先,女性对自己所应有权利的追求仅仅

是关于“人”的追求的一种,换句话说,女权

也是“人权”。其次,主义一词具有强烈的排

他性,任何概念一旦与“主义”扯上关系,就

难免走上极端。同时,历史上女权运动的流派

众多,他们也不可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所谓“主

义”。

写上面这一段话并不是笔者想冒天下之大

不韪推翻“女权主义”,而仅仅是在行文之前

澄清一下“女权主义”的概念。在三七女生节

和三八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特别是在发生广

州大学女生“攻陷”男厕所、“行为艺术者”

将男人戴上狗链游街的事件之后,我们更有兴

趣去看看那些五花八门的关于女权运动的事

儿。

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恩格斯说过“哪里有

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女权运动的兴起当然无

出其右地是因为广大女同胞们认为她们处于压

迫之中无法呼吸,以致不得不反抗了。

如果要说谁是压迫女性的罪魁祸首的话,

那亚里士多德估计会被女权者们拿出来鞭尸。

(广州女大学生“占领男厕所”)

女权,不主义文 / 罗小苏

人文天地

38 39

镜观天下

这一观点受到了马克思女权主义者的反

对,他们认为社会分工是必然的,我们不能质

疑分工本身。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个令大多数

男人无法接受的观点:德尔菲认为这个报酬应

该由个体男性来负担,因为他才是主要受益

者。家庭生产是父权制下控制的一种典型生产

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中男性是剥削阶级。由

此推论要使女性解放,必须致力于改变父权制

下的男女关系。至于如何改变,还要交给那些

实践者。

最开始女权运动中女性们主要争取的是政

治权利,不过还是有人指出性行为以及与性有

关的问题才是男人统治女人的关键。麦金侬

说:“性行为就是一种权利。作为社会化的构

建,社会性别体现了性行为……社会性别区分

了男人和女人,男女根据我们的了解,根据异

性爱的社会需要‘被加工成’男性和女性。男

性的性行为支配与女性的性行为从属因此制度

化了。”按照他这么推论下去就有女权者说,

既然异性恋包含了男性对女性的统治,那么要

想女性真正解放只有放弃异性恋而以同性恋取

而代之。

同样的逻辑,那么生育也是男性压迫女性

的手段。费尔斯希望能通过技术手段让女性掌

握生育的控制权。有意思的是他把妇女解放置

于共产主义革命的核心,认为只有废除“性别

阶级”才能实现“控制论的共产主义”。她甚

至修改了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一些比较“奇葩”的

女权观点。对于这些观点也有人提出了批判,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中国的女权

这是一个在百度上有“中规中矩”定义

的名词:中国的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

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

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

看到这个定义之后笔者想说理想往往是

“丰满”的,不过现实却常常很“骨感”。

在中国,虽然我们提倡了几十年的男女平等,

但我们连真正的男女平等时代到来的曙光都

没有看到。一方面,女性遇到的不公平实在

太多,另一方面伪女权主义无处不在。

要想让女性意识真正觉醒首先得让他们从

小就接受文化教育,目前已经普遍实行了九年

义务教务,学费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但是在边

远地区一个家庭由于经济困难而只能把男孩送

去学校。说这是封建观念也好,经济窘境也罢,

但这就是女性最先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本来事实就很糟糕,但是中国还有“伪女

权主义”。网上一篇疯传的帖子《中国式女权

是伪女权主义,本质是要求不劳而获》写道:

“结婚之前,她们要这要那,要房子要车子要

票子,还要求男人得能干会赚钱,而自己能力

如何无所谓。这实际上是继承了封建社会男尊

女卑的传统。结婚以后,又反过来了,放下了

封建主义的幌子,开始挥动女权主义的大棒。

她们嫁到了男家,却三天两头往娘家跑,往外

跑忙自己赚钱,赚了钱也不供给家用,而是留

着自己零花;也不肯干家务,在家务上开始要

求男女平等,甚至干脆把家里的家务都推给男

方。”

面对这样的吐槽我只能说这样的女权主义

其实是女性自我意识缺失的表现。像这样做女

性永远不可能获得平等。至于如文章开头所说,

广州大学男生不得不面对无处如厕的窘境以及

所谓“行为艺术者”让男人戴上狗链牵着游街

等事件中表现出的“女性霸权”,是非功过读

者自明。

人文天地

关注非洲 “ 儿童”

40 41

镜观天下

42 43

镜观天下

图片摘自网络

44

图片采集 /李潇雄 杨斯惠